主演:肖央任达华文咏珊陈雨锶宋洋李治廷张世尹子维姜皓文陈昊周楚濋王昊泽强巴才丹
类型:剧情犯罪导演:戴墨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5.7分热度:2 ℃ 时间:2024-06-11 17:13:4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看完之后,先来了豆瓣。看过前排的评论,发现和我的观影体验有所不同,贬多于褒,甚至有人写了好评感想,评论里都说是收了钱的,我有点摸不清楚状况。
既然决定要写一个影评,我还是想回归到当时坐在电影院的那个瞬间,我自己在想些什么,是什么打动了我。
我自己是全程代入的,基本上是能跟着剧情节奏,顺着情绪往下看。
首先是感觉,整个本子挺完整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心脏被别人中途劫走,而不是因为巨额医药费承受不住,逼医救子。在豆瓣上知道了原版的《迫在眉梢》,看了一下简介和评论,对比下来,我觉得这一版的动机更合情理。
就像毒舌电影说的,这背后在探讨的是:面对体制性的不公,个体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反抗。
这个中间设置的那些反转,我觉得是合理的。心脏被市场秘书送到,妻子打电话来说孩子有救了,林日朗的那个表情,就让人知道此事还有后续。但是小虫被推进手术室,静静躺着,什么医疗措施都没有,被面目肃然的医生护士们围住的那个镜头,让我觉得不寒而栗。
或许小虫就此遗误了治疗契机,父亲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心脏和生的希望送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在那个诱饵计划下死去,被掌握权势者所牺牲,更能体现现实的残酷。这种不完美是不符合电影叙事的,但可能更真实。
被劫持者们的一些举动,会让我觉得有被打动到。比如最后他被刺伤时没有选择制服他逃生,而是帮他包扎伤口,寻找铃声响起的那部手机,比如他最后略显犹疑的上了电梯,选择把这群人只扔在下面,无人看管,我感觉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这个父亲的举动,试图想要帮他达成目的。而这些人也在最后参加了林日朗的葬礼。
但是有一个评论说的也提醒了我,这些人质还有医院外面围观的群众,都能因为了解了事情的情况,对林日朗的这一举动有所理解和同情。反而是小虫的病友们和家属们,嚷着不愿意跟劫持者家属同病房。看电影之前看过毒舌的影评,当时我以为人们的态度转变是在他释放孕妇人质之后,但分明两波群众的不同反应,是在当时情节进行到同一个阶段的时候。这种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割裂,确实感觉有点问题。
还有就是市长和手底下的人,为了掩埋真相,不惜将卫生局长推下楼,用杀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那他最后的道歉,口中说的“欠你和你的儿子一条命,想要弥补”,到底还有几分可信?
以及觉得特警在执行任务期间过于草率,有记者放进摄影车跟着本来就已经有点不太现实了,车上还有吓人的面具,让一个训练有素的特警,在这么微妙的场合反应过度,从天花板中掉了出来。如果是真的心怀恶意的劫匪,这种举动恐怕已经让他怒杀很多人质了。
一些角色的人物弧光是有的,没有非黑即白。屈服于领导的威压之下,没有抗争的医生,也是那个在危险之中,挡在孕妇面前,用背去顶砸下来的天花板的人。看起来更讲求面子的警察局负责人,也会在后面回归朴素的正义。
那个新闻记者,我没有觉得很突兀,会想起来今年1月的昆明劫持人质事件,当时被歹徒允许靠近的,也是持有证件的女记者。面对生死,哪怕是知道对方更多的底细,我觉得也会害怕的,但是那种职业的责任感,又会推动着你站出来,完成该完成。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会觉得这个女记者本身是市长的女儿。可能是在林日朗要求有记者进入时,警察们说的那句以她的身份地位,她可能不会愿意。可能是在电视台台长因为事情牵涉太大,要求她不要跟进报道的时候,她说的那句你承受不起,但我可以。以及在市长的儿子车祸受到撞击时,副驾驶坐着的那个我已经不记得长相的女性的存在。当时我还感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记者也太大义灭亲了。找到器官移植利益链是符合情理的,把矛头指向市长和他的儿子有点过于直接。
而且从新闻理想和新闻野心的角度来讲,其实不太说的过去,因为电视台发布新闻,不是前线记者一个人就能左右的,如果电视台真的不想参与报道,还会有其他的办法。仅凭记者一个人来完成这揭露真相的一环有点困难。
跳出电影情节,觉得肖央的演技确实挺好,他的面部表情能够让人入戏。演员们对戏,看着不尴尬。虽然这么说看起来是一个很基本的诉求,但这些年看到的影视作品里面,很多连这一条都达不到。
导演好像是个新人,叙事的节奏和镜头的使用感觉还蛮规矩的,能看得出是有套路和方法论,没有出乎意料,但整体让人感觉很舒服,能把故事讲完整。
最后没有使用真枪,而是用假枪和血包来代替完成这个计划,我觉得有点多了。实际操作中有那么多不可替代性,使用假枪未免太过轻视警察们的专业程度。林日朗可以是一个被逼走上绝路的好人,没有为了达成目的,真的射杀无辜者。但是他更可以是一个不完美的好人,持真枪劫持人质,真的犯了罪。不用帮他再找补和美化。
总体来讲,误杀1和误杀2我都还是挺喜欢的,也种草了原版《迫在眉梢》,打算有空就补一下。
《误杀2》沿用了第一部的片名,讲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说完全不同,是指故事框架,主旨却是一脉相承,同样讲述了身为底层小人物的父亲在家庭遭遇绝境时,如何为了保护家人铤而走险——而两部电影中的父亲同样均由肖央饰演。
不得不说,肖央实在是太适合演看似懦弱无能,为了家人可以不顾尊严一退再退、任人揉捏的废柴形象了(没有贬义)。n
在两部电影中,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很明确:为了保护妻儿,一个父亲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在第一部中,李维杰为了保护受辱在先、过失杀人的妻儿伪造证据、企图瞒天过海,最终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家人,一人包揽全部罪责,自首伏法。
在《误杀2》里,同样由肖央饰演的父亲“林日朗”则是为了救儿子、抢回本属于儿子的心脏,铤而走险,劫持医院急诊室。
nnn虽剧情设定不同,但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有极为明显的共同点,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是同一类人:
都善良本分,甚至懦弱无能,身处底层,有个和睦温暖的家庭,是周围人眼中的“好人“、”老实人”,如果家庭没有遇到如此变故,他们本可以就这样一直躺平下去,和家人安稳知足地平淡一生;
都热爱电影——第一部把主角设置成了电影迷,号称“只要看过1000部电影,对这世上发生的任何事就都不会觉得离奇”,第二部则直接设定成了电影编剧——正因如此,一个原本老实巴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懦弱男人才能做到对谋略布局如此熟稔于心。
nn而正是因为他们深入人心的老实与善良,在关键时刻也帮到了他们,争取到了众人和媒体的同情,引发了舆论的支持,甚至引起了暴动。
不由想起有一期《锵锵三人行》,主题是讨论犯罪心理学,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工作的李玫瑾老师提到的一句话:“善待他人其实不仅仅是利他,还是在生死关头可以救命的东西。”
这一角度在两部《误杀》中也有所体现,如第二部中善良的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化了本想袭击他的患者家属。
看到一些短评,有些网友看完电影后对这一细节的刻画很不满意,觉得本想刺杀医生的男子是暴徒、是罪犯,最后竟然还与医生达成了和解,实在是“法理不可容忍”。
忍不住想说: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以任何理由企图伤害、袭击医生都是犯罪。
但电影只是电影,它的可贵之处是可以让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模拟人生、了解人性、观察人性,而人性又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社会责任、黑白分明、道德良知像枷锁一样套在电影身上,要求它只能有一种善恶鲜明的表达方式,那我们看到的就永远只是我们已知的角度,就永远无法拓宽我们的对人性的认知局限。
不要试图让一部电影肩负过多的伟光正,那或许会使我们失去很多观影的意义与乐趣。
在《误杀2》的设定中,同样体现了小人物与强大势力的PK。
两部电影中,都出现了对比鲜明的“穷爸爸”和“富爸爸”——“穷爸爸”自不必说,自然是指由肖央饰演的李维杰和林日朗,而在第二部中,饰演“富爸爸”的演员也同样是第一部中的“议员父亲”姜皓文,只不过这一次,他升级为了市长。
两个演员站在一起,光看形象气质、身体语言就能感觉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而《误杀2》的主要戏剧矛盾也来源于此:当你和远高于自己的另一个阶层的对手陷入抢夺生存希望的困局时,小人物如何才能获胜?nnn无论是第一部中的小业主李维杰,还是第二部中的落魄编剧林日朗,让两位小市民父亲铤而走险也要舍命一搏的原因都是为了自保,是为了活命,是在迫不得已、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智慧绞尽脑汁去守护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最后,林日朗劫持了医院、甚至获得了民众、媒体和被劫持人质的支持,当他终于找到了本该属于他儿子的心脏,却发现即使如此,让儿子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仍然毫无希望——因为在他搏命抗争这一切的时候,那颗能救儿子性命的心脏已植入了另一个孩子的身体中。
更令人无奈的是,幕后主使抢夺他儿子心脏的罪魁祸首也是一个绝望的父亲,和他一样,也只是想动用一切资源让自己的儿子活命。
nn“你也是一个父亲,你应该能体会到一个父亲为了孩子能做到什么地步……”对方在林日朗的枪口下苦苦哀求。
林日朗绝望怒吼:“我是一个父亲!可我不会去抢!!”
n在我看来,之所以说自己“不会去抢”,不仅仅是因为道德约束,也是因为林日朗“没有去抢的能力和机会”——如果他与对方彼此交换地位身份,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独子,一边是陌生的同样奄奄一息的生命,他会如何抉择呢?他会放着铤而走险但会让自己身败名裂的便利不去使用,而看着自己的爱子死去吗?
n虽然残忍黑暗,但这就是人性,无法简单用“善恶”两个字来概括。
觉得值得肯定的是,在第二部中,导演并未把身处另一个阶层的终极boss进行脸谱化的处理,他和林日朗一样,同样是愿意为了拯救儿子付出所有、最终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父亲,这也回应了两部电影共同烘托的主旨:为了孩子,一个父亲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nnnn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为人父的男子都能做到如此,况且,基本99.9%的男人都不需要为了保护妻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自由、生命或是完全摧毁自己的事业。
而电影中把父亲的形象烘托得越高大、越具有奉献精神,通过对比后,反而越会令人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感到失望和无奈。
身为女性,我们不需要男性为家庭、为妻儿完全奉献出自己的自由、生命、事业、前途,只希望他们可以做到对婚姻忠诚、对子女尽责,履行应尽的义务就好,不要让自己的妻子丧偶式育儿的同时,还要面对被出轨的耻辱……
毕竟,多多承担家务、和妻子一起分担育儿压力可比伪造不在场犯罪证明、挟持急诊室要简单多了~但却琐碎真实,需要真切实在地付诸实际。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恐惧婚姻、拒绝生育?n除了社会压力、家庭责任压得女性无法喘息,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男人徒有李维杰、林日朗在事业上的懦弱无能、平凡落魄,却没有他们的柔情与牺牲精神。nnn正如影片所说,此片“献给我们的父亲”,也希望每一个看过这部影片的男子,在成为父亲后,也能真正做到对
自己的妻儿问心无愧。nnnnnnPS:n1. 看完电影,最大的疑惑就是:成年人可以把心脏捐给孩子吗?n抱着给电影挑漏洞的心
度了下,发现不
但可以,国内还早有案例(怀疑编剧是不是也是因为看到这条新闻产生的
灵感~nnn2. 同样是劫持人质的题材,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绑匪让人质集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老电影《热
后
老被doub卡文章,所以中英夹杂避免敏感词。
《误杀2》,别看。
特别是如果你抱着再看一部前作《误杀》那样的心态去看,你将大失所望。
前作《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二者都是悬疑片。《误杀》带有较强的悬念性,而且两个阵营之间有高度的对抗性,这两点使得它娱乐性很强,所以很受观众欢迎。
《误杀2》,翻拍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两部电影都讲了一个父亲因为孩子得不到心脏移植,绑架医院里的医患为人质要挟警察的故事。但两部片的情况不太一样。
《迫在眉梢》是一部现实主义犯罪剧情片,它的重点在于控诉US医疗体制(保险公司、用工企业、医疗机构、government救济部门)和US社会(媒体、police、冷漠的middle class)如何系统性地碾碎American Dream,把勤奋良民逼上violent crime的绝路。它没有什么悬念性,当然对抗性还是很强,因为这是一个人与整个system的对抗,而且这种对抗让每一位美国观众都感同身受:有一天,我也可能是那位父亲;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也没有别的选择。
那么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误杀2》该怎么翻拍呢?简单来说它的策略是:剥离现实性,增强娱乐性。
剥离现实性,这个很好理解,CN国情与美国不同,不能照搬;就算改成其他问题,也播不了。那不如像《误杀》一样,把故事设置在泰国。这样,现实主义带给观众的那种对抗性以及感同身受,就都不存在了,所以必须要用别的东西来吸引观众,那就是娱乐性,主要是悬念性和正反派带来的对抗性。所以《误杀2》这样设定:corrupted官员抢走了男主角孩子的移植心脏,男主角制定了一个“惊天计划”……
听上去是不是既有悬念,又很对抗?
假的!
男主角就是进医院把大家hijack了,然后一边回忆自己与儿子的生活,以及儿子患病、心脏被人截胡的过程,一边等police满足自己的要求;police在外边稍微做了一些调查工作,派了一个人渗透了一下(还失败了)——后来我知道了他们这么磨洋工主要是在等反派在电影过半时露面。电影总共两小时左右,至少前一小时,没有任何悬念和对抗;后一小时,悬念和对抗微乎其微。而且,移植心脏是有保质期的,本片也一点没有时间上的紧迫感。
除了情节以外,人物设定也极大削弱了对抗性。里面有一个记者,显然是翻拍自《迫在眉梢》里的记者——对男主角漠不关心,只追求能让自己爆火的新闻。但这个记者后来突兀地变成了一个追查真相、为男主角伸冤的形象。而抢走移植心脏的corrupted官员,还对男主角心怀愧疚,满足他的要求。唯一能跟男主角形成对抗的,竟然是corrupted官员的秘书,这太可笑了。
可以说,《误杀2》在剥离了《迫在眉梢》的现实性后,完全没能加入娱乐性,反而是把《迫在眉梢》反思现实时的那种“质朴”的叙事风格保留了下来,导致影片平淡如水,这就属于里外不是人。别忘了,观众是冲着“误杀”这个名头、冲着你的“惊天计划”来的!
以上是本片失败的根本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细枝末节的技术原因,比如全片弥漫的不真实感:
通风管道里的SWAT先不小心弄松了螺丝,然后被无良记者的鬼脸面具吓得撞断了管道。这个真的有点过于无厘头了。
医院一楼警匪紧张对峙,医院二楼有条不紊做手术。我看到这都傻了。
还有没用的支线人物:
想刺杀医生的家伙有什么用吗?删掉他是不是没啥影响?
疑似家暴男存在的意义就是反转,让观众发现他原来才是被女朋友欺负的那个,增加一些笑料,调剂紧张的剧情——问题是这个角色在反转的时候占去了好几分钟,已经抢戏了,严重破坏了紧张的对峙气氛。
我发现有很多支线人物都是从《迫在眉梢》里改来的,但是人家的支线人物设置是为主线服务的;本片把主线改了,支线人物也不会玩了。
总之,演员的表演其实都挺不错,奈何这个本子太菜了,从根本上说编剧没有想清楚这个本子改编的战略大方向,同时执行上也欠缺基本的剧作技法。
点映写好的影评,现在正式上映了,可以发出来了
太过讨好式拍摄的国产流水工业电影
不如第一部,也不如原作《迫在眉梢》,和《迫在眉梢》不同的是那些碰壁的难处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进行,并且占时长极短的用蒙太奇手法一笔带过,这样观众只能感到这片的重心并不在这里,事实也的确如此,比起原作的对制度本身的批判,本片则选择了设定成强权本身的腐败和黑暗,在这方面上,《误杀2》更像是披着《迫在眉梢》皮的《杀破狼:贪狼》。nn国内的电影总是喜欢快节奏和各种反转,为什么就不能稳重的拍好一个故事呢…比起被劫持的急诊室内部本身,外面的发生的事貌似是导演更愿意拍、更想拍的。(更新:思考了一下后,貌似这不是导演更想拍和更愿意拍,而是他只能这样拍,原因1是剧本使然,2是他根本没有只拍这两三个场景的能力,所以他只能多拍外面,多转换些场景把电影的时长填够去掩饰自己导演功力的不足)n插入了过多的支线令到原本就不够扎实的剧本显得更加松散,而在这个前提上,居然还要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对剧情没有作用的抖机灵式笑点。nn而大量的穿插和刻意营造的反转,观众的大脑一边要跟着剧情走一边就无法思考这些安排是否存在BUG和必要性,就有了一种貌似“哦原来这样好牛逼”的错觉。n而且很多戏剧冲突本身的安排,是用发生了发展中的意外这样的形式出现的,举其中一个男主老婆和病危的儿子的例子,男主的经历通过媒体散播出去后令平民令群众对强权愤怒,大批围观的人都被感动站到男主这边呐喊助威,而在医院另一边把他老婆和病危的儿子赶出病房的人,居然同样也设定成了普通群众。而用的居然是“你老公是劫匪”“他是劫匪的儿子”“晦气”这样的理由,镜头一切回急诊室的外围,依然是群众在为男主同情而助威。我想问导演你不觉得这样对群众的安排是很撕裂的么?普通人尚且如此,同在病房的病友却无法共情?nn被打得太散的剧情,居然我在刚刚走出影院的现在,对电影的回忆是只剩下了一些碎片的镜头,而对剧情和那些反转本身并没有任何深刻的印象。nn一家人的剧情占比过少而且是通过回忆中完成,也让观众对他们的亲情其实没有太深的代入感和共情,所以最后那生硬且刻意的煽情,我泪点这么低的人都居然没有一点泪目…这方面在打着“亲情”“父爱”的口号上,我认为无疑是失败的。nn当然如果你喜欢紧张、刺激、多冲突、反转这样的元素,这片还是可以一看的,但对剧情的细节本身不要抱有太多期待就是了。
最后,我对国产电影的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蹭前作热度的片名方式真的很厌恶,和没有“追龙”的《追龙2》一样,请问你《误杀2》谁误杀了谁?
电影里面没有被误杀的人,那么就只有电影外面,抱着看误杀进场而被误杀了的观众了。
——————
由于评论太多文盲我懒得一一回,圣诞在这里更一个误杀的解释。
【误杀指主观上无杀人意图,因为失误而伤人致死。】
rnm退钱,足球比赛明明是一比一哪来的金牌,有了防弹衣还金牌挡子弹,我十多年都没看过这么老套的桥段了。马上要做手术了,还找医生求一小时借高利贷,早干嘛去了。全程都在说什么儿子儿子,强行煽情,毫无逻辑,那个想杀达马医生的角色设置有什么意义?为了衬托他是个好医生?围观群众一下子被感动一下子又唾骂毫无原则,还有这么明显的假枪,抢了警枪警察会不知道吗,漏洞太多了。简单的反转都是可以直接想到的,没有新意。任达华这个角色也没有对电影起到什么推动作用,各主演演技在线是这片子唯一正常的了。误杀了谁!!!谁能告诉我跟误杀两个字有什么关系,建议直接看美国原版迫在眉梢。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看完之后,先来了豆瓣。看过前排的评论,发现和我的观影体验有所不同,贬多于褒,甚至有人写了好评感想,评论里都说是收了钱的,我有点摸不清楚状况。
既然决定要写一个影评,我还是想回归到当时坐在电影院的那个瞬间,我自己在想些什么,是什么打动了我。
我自己是全程代入的,基本上是能跟着剧情节奏,顺着情绪往下看。
首先是感觉,整个本子挺完整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心脏被别人中途劫走,而不是因为巨额医药费承受不住,逼医救子。在豆瓣上知道了原版的《迫在眉梢》,看了一下简介和评论,对比下来,我觉得这一版的动机更合情理。
就像毒舌电影说的,这背后在探讨的是:面对体制性的不公,个体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反抗。
这个中间设置的那些反转,我觉得是合理的。心脏被市场秘书送到,妻子打电话来说孩子有救了,林日朗的那个表情,就让人知道此事还有后续。但是小虫被推进手术室,静静躺着,什么医疗措施都没有,被面目肃然的医生护士们围住的那个镜头,让我觉得不寒而栗。
或许小虫就此遗误了治疗契机,父亲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心脏和生的希望送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在那个诱饵计划下死去,被掌握权势者所牺牲,更能体现现实的残酷。这种不完美是不符合电影叙事的,但可能更真实。
被劫持者们的一些举动,会让我觉得有被打动到。比如最后他被刺伤时没有选择制服他逃生,而是帮他包扎伤口,寻找铃声响起的那部手机,比如他最后略显犹疑的上了电梯,选择把这群人只扔在下面,无人看管,我感觉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这个父亲的举动,试图想要帮他达成目的。而这些人也在最后参加了林日朗的葬礼。
但是有一个评论说的也提醒了我,这些人质还有医院外面围观的群众,都能因为了解了事情的情况,对林日朗的这一举动有所理解和同情。反而是小虫的病友们和家属们,嚷着不愿意跟劫持者家属同病房。看电影之前看过毒舌的影评,当时我以为人们的态度转变是在他释放孕妇人质之后,但分明两波群众的不同反应,是在当时情节进行到同一个阶段的时候。这种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割裂,确实感觉有点问题。
还有就是市长和手底下的人,为了掩埋真相,不惜将卫生局长推下楼,用杀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那他最后的道歉,口中说的“欠你和你的儿子一条命,想要弥补”,到底还有几分可信?
以及觉得特警在执行任务期间过于草率,有记者放进摄影车跟着本来就已经有点不太现实了,车上还有吓人的面具,让一个训练有素的特警,在这么微妙的场合反应过度,从天花板中掉了出来。如果是真的心怀恶意的劫匪,这种举动恐怕已经让他怒杀很多人质了。
一些角色的人物弧光是有的,没有非黑即白。屈服于领导的威压之下,没有抗争的医生,也是那个在危险之中,挡在孕妇面前,用背去顶砸下来的天花板的人。看起来更讲求面子的警察局负责人,也会在后面回归朴素的正义。
那个新闻记者,我没有觉得很突兀,会想起来今年1月的昆明劫持人质事件,当时被歹徒允许靠近的,也是持有证件的女记者。面对生死,哪怕是知道对方更多的底细,我觉得也会害怕的,但是那种职业的责任感,又会推动着你站出来,完成该完成。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会觉得这个女记者本身是市长的女儿。可能是在林日朗要求有记者进入时,警察们说的那句以她的身份地位,她可能不会愿意。可能是在电视台台长因为事情牵涉太大,要求她不要跟进报道的时候,她说的那句你承受不起,但我可以。以及在市长的儿子车祸受到撞击时,副驾驶坐着的那个我已经不记得长相的女性的存在。当时我还感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记者也太大义灭亲了。找到器官移植利益链是符合情理的,把矛头指向市长和他的儿子有点过于直接。
而且从新闻理想和新闻野心的角度来讲,其实不太说的过去,因为电视台发布新闻,不是前线记者一个人就能左右的,如果电视台真的不想参与报道,还会有其他的办法。仅凭记者一个人来完成这揭露真相的一环有点困难。
跳出电影情节,觉得肖央的演技确实挺好,他的面部表情能够让人入戏。演员们对戏,看着不尴尬。虽然这么说看起来是一个很基本的诉求,但这些年看到的影视作品里面,很多连这一条都达不到。
导演好像是个新人,叙事的节奏和镜头的使用感觉还蛮规矩的,能看得出是有套路和方法论,没有出乎意料,但整体让人感觉很舒服,能把故事讲完整。
最后没有使用真枪,而是用假枪和血包来代替完成这个计划,我觉得有点多了。实际操作中有那么多不可替代性,使用假枪未免太过轻视警察们的专业程度。林日朗可以是一个被逼走上绝路的好人,没有为了达成目的,真的射杀无辜者。但是他更可以是一个不完美的好人,持真枪劫持人质,真的犯了罪。不用帮他再找补和美化。
总体来讲,误杀1和误杀2我都还是挺喜欢的,也种草了原版《迫在眉梢》,打算有空就补一下。
《误杀2》沿用了第一部的片名,讲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说完全不同,是指故事框架,主旨却是一脉相承,同样讲述了身为底层小人物的父亲在家庭遭遇绝境时,如何为了保护家人铤而走险——而两部电影中的父亲同样均由肖央饰演。
不得不说,肖央实在是太适合演看似懦弱无能,为了家人可以不顾尊严一退再退、任人揉捏的废柴形象了(没有贬义)。n
在两部电影中,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很明确:为了保护妻儿,一个父亲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在第一部中,李维杰为了保护受辱在先、过失杀人的妻儿伪造证据、企图瞒天过海,最终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家人,一人包揽全部罪责,自首伏法。
在《误杀2》里,同样由肖央饰演的父亲“林日朗”则是为了救儿子、抢回本属于儿子的心脏,铤而走险,劫持医院急诊室。
nnn虽剧情设定不同,但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有极为明显的共同点,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是同一类人:
都善良本分,甚至懦弱无能,身处底层,有个和睦温暖的家庭,是周围人眼中的“好人“、”老实人”,如果家庭没有遇到如此变故,他们本可以就这样一直躺平下去,和家人安稳知足地平淡一生;
都热爱电影——第一部把主角设置成了电影迷,号称“只要看过1000部电影,对这世上发生的任何事就都不会觉得离奇”,第二部则直接设定成了电影编剧——正因如此,一个原本老实巴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懦弱男人才能做到对谋略布局如此熟稔于心。
nn而正是因为他们深入人心的老实与善良,在关键时刻也帮到了他们,争取到了众人和媒体的同情,引发了舆论的支持,甚至引起了暴动。
不由想起有一期《锵锵三人行》,主题是讨论犯罪心理学,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工作的李玫瑾老师提到的一句话:“善待他人其实不仅仅是利他,还是在生死关头可以救命的东西。”
这一角度在两部《误杀》中也有所体现,如第二部中善良的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化了本想袭击他的患者家属。
看到一些短评,有些网友看完电影后对这一细节的刻画很不满意,觉得本想刺杀医生的男子是暴徒、是罪犯,最后竟然还与医生达成了和解,实在是“法理不可容忍”。
忍不住想说: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以任何理由企图伤害、袭击医生都是犯罪。
但电影只是电影,它的可贵之处是可以让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模拟人生、了解人性、观察人性,而人性又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社会责任、黑白分明、道德良知像枷锁一样套在电影身上,要求它只能有一种善恶鲜明的表达方式,那我们看到的就永远只是我们已知的角度,就永远无法拓宽我们的对人性的认知局限。
不要试图让一部电影肩负过多的伟光正,那或许会使我们失去很多观影的意义与乐趣。
在《误杀2》的设定中,同样体现了小人物与强大势力的PK。
两部电影中,都出现了对比鲜明的“穷爸爸”和“富爸爸”——“穷爸爸”自不必说,自然是指由肖央饰演的李维杰和林日朗,而在第二部中,饰演“富爸爸”的演员也同样是第一部中的“议员父亲”姜皓文,只不过这一次,他升级为了市长。
两个演员站在一起,光看形象气质、身体语言就能感觉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阶层,而《误杀2》的主要戏剧矛盾也来源于此:当你和远高于自己的另一个阶层的对手陷入抢夺生存希望的困局时,小人物如何才能获胜?nnn无论是第一部中的小业主李维杰,还是第二部中的落魄编剧林日朗,让两位小市民父亲铤而走险也要舍命一搏的原因都是为了自保,是为了活命,是在迫不得已、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智慧绞尽脑汁去守护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
最后,林日朗劫持了医院、甚至获得了民众、媒体和被劫持人质的支持,当他终于找到了本该属于他儿子的心脏,却发现即使如此,让儿子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仍然毫无希望——因为在他搏命抗争这一切的时候,那颗能救儿子性命的心脏已植入了另一个孩子的身体中。
更令人无奈的是,幕后主使抢夺他儿子心脏的罪魁祸首也是一个绝望的父亲,和他一样,也只是想动用一切资源让自己的儿子活命。
nn“你也是一个父亲,你应该能体会到一个父亲为了孩子能做到什么地步……”对方在林日朗的枪口下苦苦哀求。
林日朗绝望怒吼:“我是一个父亲!可我不会去抢!!”
n在我看来,之所以说自己“不会去抢”,不仅仅是因为道德约束,也是因为林日朗“没有去抢的能力和机会”——如果他与对方彼此交换地位身份,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独子,一边是陌生的同样奄奄一息的生命,他会如何抉择呢?他会放着铤而走险但会让自己身败名裂的便利不去使用,而看着自己的爱子死去吗?
n虽然残忍黑暗,但这就是人性,无法简单用“善恶”两个字来概括。
觉得值得肯定的是,在第二部中,导演并未把身处另一个阶层的终极boss进行脸谱化的处理,他和林日朗一样,同样是愿意为了拯救儿子付出所有、最终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父亲,这也回应了两部电影共同烘托的主旨:为了孩子,一个父亲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nnnn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为人父的男子都能做到如此,况且,基本99.9%的男人都不需要为了保护妻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自由、生命或是完全摧毁自己的事业。
而电影中把父亲的形象烘托得越高大、越具有奉献精神,通过对比后,反而越会令人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感到失望和无奈。
身为女性,我们不需要男性为家庭、为妻儿完全奉献出自己的自由、生命、事业、前途,只希望他们可以做到对婚姻忠诚、对子女尽责,履行应尽的义务就好,不要让自己的妻子丧偶式育儿的同时,还要面对被出轨的耻辱……
毕竟,多多承担家务、和妻子一起分担育儿压力可比伪造不在场犯罪证明、挟持急诊室要简单多了~但却琐碎真实,需要真切实在地付诸实际。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恐惧婚姻、拒绝生育?n除了社会压力、家庭责任压得女性无法喘息,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男人徒有李维杰、林日朗在事业上的懦弱无能、平凡落魄,却没有他们的柔情与牺牲精神。nnn正如影片所说,此片“献给我们的父亲”,也希望每一个看过这部影片的男子,在成为父亲后,也能真正做到对
自己的妻儿问心无愧。nnnnnnPS:n1. 看完电影,最大的疑惑就是:成年人可以把心脏捐给孩子吗?n抱着给电影挑漏洞的心
度了下,发现不
但可以,国内还早有案例(怀疑编剧是不是也是因为看到这条新闻产生的
灵感~nnn2. 同样是劫持人质的题材,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绑匪让人质集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老电影《热
后
老被doub卡文章,所以中英夹杂避免敏感词。
《误杀2》,别看。
特别是如果你抱着再看一部前作《误杀》那样的心态去看,你将大失所望。
前作《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二者都是悬疑片。《误杀》带有较强的悬念性,而且两个阵营之间有高度的对抗性,这两点使得它娱乐性很强,所以很受观众欢迎。
《误杀2》,翻拍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两部电影都讲了一个父亲因为孩子得不到心脏移植,绑架医院里的医患为人质要挟警察的故事。但两部片的情况不太一样。
《迫在眉梢》是一部现实主义犯罪剧情片,它的重点在于控诉US医疗体制(保险公司、用工企业、医疗机构、government救济部门)和US社会(媒体、police、冷漠的middle class)如何系统性地碾碎American Dream,把勤奋良民逼上violent crime的绝路。它没有什么悬念性,当然对抗性还是很强,因为这是一个人与整个system的对抗,而且这种对抗让每一位美国观众都感同身受:有一天,我也可能是那位父亲;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也没有别的选择。
那么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误杀2》该怎么翻拍呢?简单来说它的策略是:剥离现实性,增强娱乐性。
剥离现实性,这个很好理解,CN国情与美国不同,不能照搬;就算改成其他问题,也播不了。那不如像《误杀》一样,把故事设置在泰国。这样,现实主义带给观众的那种对抗性以及感同身受,就都不存在了,所以必须要用别的东西来吸引观众,那就是娱乐性,主要是悬念性和正反派带来的对抗性。所以《误杀2》这样设定:corrupted官员抢走了男主角孩子的移植心脏,男主角制定了一个“惊天计划”……
听上去是不是既有悬念,又很对抗?
假的!
男主角就是进医院把大家hijack了,然后一边回忆自己与儿子的生活,以及儿子患病、心脏被人截胡的过程,一边等police满足自己的要求;police在外边稍微做了一些调查工作,派了一个人渗透了一下(还失败了)——后来我知道了他们这么磨洋工主要是在等反派在电影过半时露面。电影总共两小时左右,至少前一小时,没有任何悬念和对抗;后一小时,悬念和对抗微乎其微。而且,移植心脏是有保质期的,本片也一点没有时间上的紧迫感。
除了情节以外,人物设定也极大削弱了对抗性。里面有一个记者,显然是翻拍自《迫在眉梢》里的记者——对男主角漠不关心,只追求能让自己爆火的新闻。但这个记者后来突兀地变成了一个追查真相、为男主角伸冤的形象。而抢走移植心脏的corrupted官员,还对男主角心怀愧疚,满足他的要求。唯一能跟男主角形成对抗的,竟然是corrupted官员的秘书,这太可笑了。
可以说,《误杀2》在剥离了《迫在眉梢》的现实性后,完全没能加入娱乐性,反而是把《迫在眉梢》反思现实时的那种“质朴”的叙事风格保留了下来,导致影片平淡如水,这就属于里外不是人。别忘了,观众是冲着“误杀”这个名头、冲着你的“惊天计划”来的!
以上是本片失败的根本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细枝末节的技术原因,比如全片弥漫的不真实感:
通风管道里的SWAT先不小心弄松了螺丝,然后被无良记者的鬼脸面具吓得撞断了管道。这个真的有点过于无厘头了。
医院一楼警匪紧张对峙,医院二楼有条不紊做手术。我看到这都傻了。
还有没用的支线人物:
想刺杀医生的家伙有什么用吗?删掉他是不是没啥影响?
疑似家暴男存在的意义就是反转,让观众发现他原来才是被女朋友欺负的那个,增加一些笑料,调剂紧张的剧情——问题是这个角色在反转的时候占去了好几分钟,已经抢戏了,严重破坏了紧张的对峙气氛。
我发现有很多支线人物都是从《迫在眉梢》里改来的,但是人家的支线人物设置是为主线服务的;本片把主线改了,支线人物也不会玩了。
总之,演员的表演其实都挺不错,奈何这个本子太菜了,从根本上说编剧没有想清楚这个本子改编的战略大方向,同时执行上也欠缺基本的剧作技法。
点映写好的影评,现在正式上映了,可以发出来了
太过讨好式拍摄的国产流水工业电影
不如第一部,也不如原作《迫在眉梢》,和《迫在眉梢》不同的是那些碰壁的难处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进行,并且占时长极短的用蒙太奇手法一笔带过,这样观众只能感到这片的重心并不在这里,事实也的确如此,比起原作的对制度本身的批判,本片则选择了设定成强权本身的腐败和黑暗,在这方面上,《误杀2》更像是披着《迫在眉梢》皮的《杀破狼:贪狼》。nn国内的电影总是喜欢快节奏和各种反转,为什么就不能稳重的拍好一个故事呢…比起被劫持的急诊室内部本身,外面的发生的事貌似是导演更愿意拍、更想拍的。(更新:思考了一下后,貌似这不是导演更想拍和更愿意拍,而是他只能这样拍,原因1是剧本使然,2是他根本没有只拍这两三个场景的能力,所以他只能多拍外面,多转换些场景把电影的时长填够去掩饰自己导演功力的不足)n插入了过多的支线令到原本就不够扎实的剧本显得更加松散,而在这个前提上,居然还要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对剧情没有作用的抖机灵式笑点。nn而大量的穿插和刻意营造的反转,观众的大脑一边要跟着剧情走一边就无法思考这些安排是否存在BUG和必要性,就有了一种貌似“哦原来这样好牛逼”的错觉。n而且很多戏剧冲突本身的安排,是用发生了发展中的意外这样的形式出现的,举其中一个男主老婆和病危的儿子的例子,男主的经历通过媒体散播出去后令平民令群众对强权愤怒,大批围观的人都被感动站到男主这边呐喊助威,而在医院另一边把他老婆和病危的儿子赶出病房的人,居然同样也设定成了普通群众。而用的居然是“你老公是劫匪”“他是劫匪的儿子”“晦气”这样的理由,镜头一切回急诊室的外围,依然是群众在为男主同情而助威。我想问导演你不觉得这样对群众的安排是很撕裂的么?普通人尚且如此,同在病房的病友却无法共情?nn被打得太散的剧情,居然我在刚刚走出影院的现在,对电影的回忆是只剩下了一些碎片的镜头,而对剧情和那些反转本身并没有任何深刻的印象。nn一家人的剧情占比过少而且是通过回忆中完成,也让观众对他们的亲情其实没有太深的代入感和共情,所以最后那生硬且刻意的煽情,我泪点这么低的人都居然没有一点泪目…这方面在打着“亲情”“父爱”的口号上,我认为无疑是失败的。nn当然如果你喜欢紧张、刺激、多冲突、反转这样的元素,这片还是可以一看的,但对剧情的细节本身不要抱有太多期待就是了。
最后,我对国产电影的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蹭前作热度的片名方式真的很厌恶,和没有“追龙”的《追龙2》一样,请问你《误杀2》谁误杀了谁?
电影里面没有被误杀的人,那么就只有电影外面,抱着看误杀进场而被误杀了的观众了。
——————
由于评论太多文盲我懒得一一回,圣诞在这里更一个误杀的解释。
【误杀指主观上无杀人意图,因为失误而伤人致死。】
rnm退钱,足球比赛明明是一比一哪来的金牌,有了防弹衣还金牌挡子弹,我十多年都没看过这么老套的桥段了。马上要做手术了,还找医生求一小时借高利贷,早干嘛去了。全程都在说什么儿子儿子,强行煽情,毫无逻辑,那个想杀达马医生的角色设置有什么意义?为了衬托他是个好医生?围观群众一下子被感动一下子又唾骂毫无原则,还有这么明显的假枪,抢了警枪警察会不知道吗,漏洞太多了。简单的反转都是可以直接想到的,没有新意。任达华这个角色也没有对电影起到什么推动作用,各主演演技在线是这片子唯一正常的了。误杀了谁!!!谁能告诉我跟误杀两个字有什么关系,建议直接看美国原版迫在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