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李裕英姜信日徐永嬅Eun-hooHWANG
类型:剧情导演:朴齐凡 状态:正片 年份:2019 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豆瓣:7.4分热度:1 ℃ 时间:2024-06-11 19:32:1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女主和父亲都干着有些和时代脱节的工作,女主是纸媒报社的编辑,父亲是传统的开锁匠(各种电子锁在韩国绝对占有市场统治地位)。父女俩都多少有点自闭。父亲住在卧室不开窗的老房子里,守着自己配钥匙的小铺。就如同大部分的中国父亲一样,平日里为人严肃,不苟言笑与子女缺少沟通也不善于情感表达。恪守着自己的认知,既无法更上时代的步伐也不愿向面子妥协。女儿就和大部分的白领女孩一样,有点都市病:小矫情、娇嗔与自傲。分开多年的父女由于女儿的一时兴起又重聚在一个屋檐下。片子拍的又慢又静,就是展现岁月的日常,完全没有韩式的煽情和狗血情节,也摒弃咱们展示家庭关系时一地鸡毛的戏剧冲突。多少能让你想起侯孝贤的电影。长期患病又向家人隐瞒的父亲,在一次开锁时看到了独居老妇暴毙在自己的店铺里,心灵上受到了冲击;也开始考虑如何在人生的最后一局该以怎样方式的去进行告别。(这里拍的也是克制又真实,完全没有美式或日本遗愿清单那样呻吟似的人生感慨或是碎碎念的谆谆告诲)最后父亲走完了他的人生,通过一把停尸房钥匙的符号代表传递到女儿的手里。而女儿用自己的手在父亲的简易棺材上抠出了一个洞,让一束光照进了一辈子睡无窗卧室父亲的最后归宿处。可惜这片错过了父亲节。同样是探讨家庭关系,但这片的方式与表达和那部《阳光普照》完全不同,没有极端事件,没有畸形的人物,没有凶杀,就是娓娓道来的生活,让每个人从中都多少会看到些自己的影子。
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流离失所?nn在灯火辉煌的城市,有着体面平淡的工作,在一个个不属于自己的公寓间辗转,始终没有找到那份可以被称为“家”的感觉。nn在报社工作的编辑记者姜恩书,经历了无数次的搬家后,终于又迎来的新的搬家。这一次,她始终没能如愿找到自己满意的房子。n她尚未衰老,也不再年轻。却在与家人并不亲密的关系和独自一人的生活状态下,步入了没有家的孤独感。父母分开多年后,母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姐姐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恩书和她的父亲,都在孤独地各自生活着。nn父亲是一个锁匠。他始终留在他们原来的家里,用开锁的手艺养活自己,孑然一身,孤独地沉默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住处,恩书搬回了父亲的家作为找房子的过渡。那是他们一家人曾经的家。nn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用平淡如水的方式和冷静克制的表达讲述了本质上如此相似的孤独的父女俩的故事。nn我们经常读不懂家人,甚至也读不懂自己,于是在迷茫的摸索中互相伤害着走完了这一生。有的时候,电影就这样帮助我们读懂人生的那些未尽之言。恩书的朋友喜欢看无声电影,恩书不懂,她总觉得话要说出口。恩书的爸爸,恰恰就是从不说话的无声电影。nn他年轻时也许诺恩书的妈妈要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公寓,但条件并不允许。他还曾许诺在拥有公寓的时候,两人要一起去地球的另一端旅行。为了实现这一切,恩书爸爸不给自己的房间安窗户,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斗志离开。而梦想最终只是梦想,直到他们夫妻二人分开后多年,恩书的爸爸也没能离开那间房子,或许也失去了离开这里的信念。nn最终恩书的妈妈在济州岛拥有了明亮的房子,跟着新任丈夫飞去了阿根廷蜜月旅行,房间里弥漫着柑橘的香味。恩书爸爸因为恩书姐姐没有告知长辈就擅自结婚怀孕而和大女儿断绝了关系,其实还是希望能得到大女儿的消息,也一直在想念着她。他甚至偷偷拜访了大女儿的公寓,在外面拍好了照片,却并不告诉她自己曾经去过。在恩书手机里看见外孙外孙女的照片时,他也爱不释手。nn也许很多人最终都会活成无声电影的样子,却失去了向观众一样用心去感受电影的习惯。于是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就成了永远的误会。我们经常会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身边的人。但万幸,有时我们能用第三个人的角度,站在故事之外,听别人讲述原来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那个找不到家的恩书,最终与父亲达成和解。nn父亲离世了,一辈子住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最后躺在棺材里获得了一缕阳光。岁月温柔而残忍,像水做的刀,划开每个人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没有意外,时间的齿轮只是像流水一样前进着,我却在这对父女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读到了一丝坦然。恩书又回到了剩下自己,但并不再流离失所了。nn遗憾与失落,空虚与寂寞,似乎总是情感丰富的人类内心的常态。即便我们避免不了所有遗憾,逃脱不开所有离别,对抗不过所有痛苦,抚平不了所有伤害,但在这样一个无比简单平凡,却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填满自己身躯的力量。nn我想,这是电影的力量。
恩书是报社编辑,独自在首尔生活,正努力找房子。n她的父亲进哲是一名24小时营业的锁匠,独自住在仁川的老家。n恩书没想到自己会搬回家乡和父亲生活。她在那里重拾家族记忆,而一生都为别人开锁的父亲,也因为恩书的关系,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房。n在不同的房子中流转,但哪个才是家?n淡淡的感觉,打开门就是家,作为开锁匠的父亲,等待着女儿…n一碗三养泡面,桃子的泡菜,家的味道!明亮的柑橘就像触手可及,留下涩涩的气味。
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집 이야기》),2019年10月4日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映,85后导演朴齐凡执导,李裕英、姜信日、徐永嬅主演。
这部电影有一个看似寡淡的故事,不疾不徐的节奏,人物性格丰满细腻,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再加上无处不在的生活细节,看到最后,极其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一、亲情的羁绊是人生的永恒主题
对于感情的表达,同为中华文明圈的韩国和我们一样,在“放在心里和说出来”相比,虽然知道一定是说出来的好,但是十有八九还是会选择放在心里、沉默不语,让对方猜,亦或正话反说。好像对方一定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什么都知道。然而,亲密关系正常的情况下无妨,一旦二人不在状态,那么结果就不会好看了。
电影中姜父和妻子、女儿们的感情都是如此,明明爱着她们,却不肯说。面对大女儿恩珠的未婚先孕,一气之下将其赶出家门,接着是妻子,最后是小女儿恩书的离开。原本溢满着水蜜桃味儿的家没有了。没有留窗户的房子本来是将来住进公寓的激励,最后像报纸上排的不留缝隙的版面一样,成了几间透不过气的仓库。压抑的姜恩书在回家第一晚,需要打开门才能入睡。
二、注重细节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身为报纸编辑的姜恩书因为公寓租赁到期,从开始在首尔四处看房子,到回到仁川暂时与父亲同住,又因为父亲的离世,最终领悟生活的真谛,回归到从小生活的,留着成长记忆的家中的故事。
与其说恩书在寻找栖身的房子,倒不如说她是在寻找已经丢失的家。
电影一开始,在中介的带领下,恩书穿梭在一间又一间公寓之间,房子看起来也很不错,但是看完的结果都是以她摇头结束。
这时,恩书接到了母亲的电话,镜头一转,她提着一个纸袋出现在济州国际机场的GATE4出口,去一个小渔村参加母亲的婚礼。
母亲的房子有着宽敞明亮的窗户,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大海,房间里充满了济州特产柑橘的味道,继父看起来也不错,但是恩书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婚礼结束,恩书和姐姐恩珠一家四口返回首尔,在侯机时与恩珠一番争吵,可能恩书也不知道心情不爽的真正原因吧。接着,母亲出现,称要去阿根廷度蜜月,这是她们父亲当初许诺要一起去但是没有去成的地方。这次,是现任老公陪同一起去,而且还要去其它地方。
这时候,“父亲”这个人物被母亲很自然的提起,他是一个和小女儿恩书关系最亲密的父亲,尽管被一旁刷手机的恩书否认,但是父亲就像站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就这样出场了。
感觉这个开头铺垫的很不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明明像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为什么会分开呢?
姜恩书深夜从济州岛回到首尔快到期的公寓,没有带钥匙,一个电话叫来24小时服务的开锁匠,原来这个开锁老头就是恩书的父亲。
这个时候,故事才算刚刚开始,恩书联系上多日不见的父亲,是亲情使然,让她决定回仁川从小长大的家暂居。
在汽车上,路还是那条路,可是路旁原本经常去的书店关门了。原来,随着她的离去,原本熟悉的东西早已经开始变的陌生。
在恩书的眼中,父亲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然而说出来的话却伤着妻子、女儿们的心,生活总是与其背道而驰。他辛苦地劳作,开锁开了一辈子,只想兑现结婚时的承诺:带妻子去挂历上那个世界的另一头,搬进洒满阳光的公寓。然而最终只能在江边看飞机飞过;蜗居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直到躺进冰冷的冷柜、棺材,靠着恩书给他打的那个小小的洞,享受片刻奢望中的阳光。
岁月的温情与无奈,亲情的羁绊与牵挂,全部化在一个个镜头里,最终戳中观者,泪流满面。
三、没有距离感的小人物
这部电影的人物不多,主要以恩书和父亲的感情,来揭示他们那个家庭所遭遇的一切。二人的性格正如恩书母亲所说,有共同点,都不喜欢表达,且敏感而内敛。
在济州岛,恩书对母亲的再婚很不高兴,接母亲手提包时露出不悦;在机场听母亲和姐姐谈话,看似不经意的刷手机,实则用心感受经历的一切;一次次看房子时的心不在焉,否定所有的房子,却又心有所属。
父亲更是如此,倔强、善良,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麻烦别人。明明做了,却又不说,怕自己做的不好,索性还是以对方的意志做为自己的选择。比如恩书回到家的那晚,分明提前做好了饭,恩书说了句“吃中国料理吧”,他就把盛好的饭又倒进锅里,叫了炸酱面。结果却是,恩书并不是想吃炸酱面,她只是以为父亲没有做饭,才叫的外卖,或许她更想吃的是父亲做的海鲜大酱汤。
知道女儿回家住,买了毛巾叠好放到到浴室柜里;深夜去地铁站接下晚班的女儿回家;知道女儿喜欢吃水蜜桃,提前做好罐头放到冰箱里;知道自己去日不多,把水蜜桃打成酱做成泡菜,冷藏在冰箱……
李裕英和姜信日分饰恩书和父亲,这两个角色仿佛给他俩量身定做,再也想不到有谁比他们更适合。
四、无处不在的对比
先来看恩书和父亲的职业,恩书是纸媒编辑,父亲是开传统锁的锁匠,二人的职业分别受着网络媒体和开电子锁的冲击,从这一点来看,他们都被生活的压力挤压着,活的并不轻松。
恩书回到仁川,父亲要把她打包的纸箱拆开,她说找到理想中的房子,就会搬走。父亲打开一半箱子,迟疑片刻,没有说拘留的话,又默默地关上。到后半段,恩书从箱子里往外拿衣服,她有了想留下来的心,然而,父亲因为卖毛巾的邻居突然离世,想起了自己,于是甩脸子给恩书。他们仿佛两个齿轮,怎么都咬合不上。
恩书记忆中的家是水蜜桃味儿的家,那是母亲做的水蜜桃罐头和泡菜,如今变成父亲在做,可惜没有了母亲和姐姐。母亲在济州岛家中的柑橘却成了恩书最新的记忆,所以最后她带着父亲去旅行,特意去那个房子外驻足观看。水蜜桃也好,柑橘也好,代表的是母亲的爱,一家四口逝去的时光。
父亲给一个女人去开锁,在等待拿钱的那一刻,他看到阳台窗户透过来的阳光,那阳光让他想起年轻时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希望,也想起了最终因为没有钱无法实现。现实却是,在故意没有留窗的小房子里住了一辈子。希望和现实是多么露骨的讽刺。
父亲把大女儿恩珠赶出家门,当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又偷偷跑去远远注视女儿和外孙。
恩书找了许多房子,同时也否定所有的房子。这个房子并不是表面上那些明亮的公寓,而是早已丢失的家和亲情。
找房子和回家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就像旅行与观光客,二者的区别,前者是奔赴下一个旅行地,后者游玩结束就回家。
吃饭、睡眠、散步、交谈、工作、家务。
电影《房子的故事》用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打造了一部解谜电影。
海报上端坐的女主人公,姜恩书,就是解谜者。
她有一个困扰,喜欢搬家,一周看六套房都没有满意的。连房屋中介都对她敬而远之。
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感觉。
姜恩书心里的谜题,是造成她困扰的原因,这时的姜恩书,还不自知。
她以为,她寻找的是家的感觉。她找不到,是因为她的家很早之前就散了。
母亲和大姐先后被父亲赶出家门。一出出的家庭闹剧中,年幼的江恩书,始终是个旁观者。
直到学业和工作为她敞开家门,她顺势逃开了。
这个家,若是人去楼空,各奔东西也就罢了。偏偏还有孤身一人的父亲,老锁匠姜进哲,始终守着这间老屋。他就像一把锁,牢牢的锁着空房里的往事,也锁住了江恩书的心。
姜恩书要解开的谜题就是他的父亲。
很多评论认为,《房子的故事》是一个女儿与父亲和解的故事。
逐年追影则认为,这是一个游子归家的故事。
也许是因为姜恩书天性迟钝,或者因为和父亲的脾气秉性相像。
总之,姜恩书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家人中也只有她能和父亲和平相处。
父女之间,本无战事,又何必和解。她只是灵巧的从原生家庭中抽离了躯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可是,如今却听从心的召唤,走上一条磕磕绊绊的归家路。
姜恩书是个出色的伪装者。即使她嫌弃妈妈和姐姐,可她还是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她只是出现在那儿,不参与也不表达,仅仅是倾听。
妈妈依旧挂念父亲,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可如今,她新嫁做人妻,也只能趁着大女儿有意无意扯出的话头,点醒生性木讷的小女儿,只有她能关心父亲。
妈妈和姐姐的一番操作。姜恩书的心被触动了。
姜恩书本无意归家。原因十有八九,仅仅是觉得麻烦。
最终促使她回家的理由。
一来,解燃眉之急,她是真的没有更称心的住处了。
二来,平复内心深处对老父亲的那一丝挂念。
所以,她只当这是一次拜访,蜻蜓点水,喝杯茶便离开。这也是她回归的第一个阶段。
姜恩书的如意算盘打得山响,结果,还是现实打脸的声音比较响亮。
问题出在她对父亲错误的预判。
姜恩书本以为,一向高冷,喜欢离群索居的父亲,能默契的配合她的计划,保持恰当的安全距离,舒适的完成此次拜访。
也许因为她已经长大成人,父亲不再需要端着当爹的架子;
或者是,父亲上了年纪,性子温和了许多;
也不排除,独自生活的时间久了,和矜持相比,亲近家人的愿望,占了上风。
总之,让姜恩书始料不及的是,如今的父亲,是一位教科书级别的傲娇。
买了“女生”色系的毛巾,却混在一套五颜六色的毛巾里,掩盖专门为女儿准备的意图。
提前打扫过女儿的房间,却不承认。
为了让女儿进门就能吃饭,提前炖好了烫,拧开燃气炉,加热即可。现成的米饭也是温在电饭煲里,铲到碗里就能上桌。
女儿即不知道父亲准备了饭菜,又担心多了自己一张嘴,给父亲添麻烦,于是,提议吃中餐外卖。
父亲为了不暴露自己已经精心准备,好好的一锅汤就晾在灶上,盛好的米饭也悄悄的倒回锅里。
结果,老姜的殷勤,不但没照顾到女儿,反而造成女儿的困惑,加深了女儿对自己的误解。
姜恩书的感觉是,别扭。
不过,姜恩书也只能忍耐。在她看来,这些是父亲古怪行为的一部分。就和其他的怪癖一样。比如,喜欢住在没窗户的屋子里,墙上还挂着早就过期的旧日历。
父女俩忽远忽近的朝夕相处,姜恩书的回归之旅,开启了第二个阶段。她重新变成从前的年幼女儿。
姜恩书不再拒绝父亲的照料,享受父亲无条件的父爱,甚至开始主动亲近父亲、尊敬父亲。
竟管如此,此时父亲身边的江恩书,只是当年离家的那个少女。
长大成人的她,还徘徊在街上,迟疑着是否要推开老父亲锁住的家门。
与其说老姜是一把锁,倒不如说,他是焊在门上的一块铁疙瘩。
锁头好歹还有个锁孔,可锁匠老姜,就像他住的那间没窗的房间,不开窍。他的这一辈子啊,也和这间没窗的老屋一模一样,憋屈。
江恩书的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反而促使母亲创业成功,开了饭店,最后事业有成。
如今母亲更是老树开新花,嫁了如意郎君。简朴大方婚礼过后,一对新人飞往地球另一边的蜜月旅行,启程在即。
人逢喜事,母亲容颜都随着好日子越发年轻。
更幸福的是,母亲拥有一栋海边别墅。母亲每天都会花些时间坐在窗边,喝着自己冲泡的咖啡,看着窗外的海景,时不时脸上挂起惬意而满足的微笑。
江恩书的大姐,年少时,大着肚子回家,得到的不是父亲的祝福,而是驱逐,还有父女永不相见的毒誓。
和母亲相比,大姐更是个看得开的人。既然父亲的家不要她,她就自己重新找一个。大姐的丈夫,高大帅气,一双儿女,机灵可爱。
最近,大姐家还成功买下属于自己的公寓,又怀上了老三,双喜临门。以一个都市人的标准,大姐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可老姜过得又如何呢?
得益于演员传神的表演,假如我们在路上和老姜擦肩而过,一个照面,我们就能猜出,他从哪条街口一路走来,他会选哪个路口走下去。
我们对他如此熟悉,因为身边有很多老姜这样的男人。可能是我们的朋友、父亲,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固执的老实人。他的终点,毫无悬念是凄凉的晚景。
你可以说他恪守原则,也能说他墨守陈规,或者升华到“专注”这类溢美之词。
老姜心目中的锁匠,就应该把一生奉献给机械的艺术,一把锁注定伴随着一把钥匙。
至于用键盘的电子锁,在老姜眼里,电子锁并不是锁,而是一种电器。既然是电器,就该交给电工师傅处理吧。可是现实却不像老姜想的那样。
老姜过去的小学徒,已经自立门户。然而,碰上保险柜这样的硬茬子,还得请来师父撑场面。
如此不成器的小徒弟,别看他手艺稀松,却生意兴隆。座驾也从自行车迅速升级成SUV。原因呢,只不过是小徒弟学会了开电子锁。
老姜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自知身患重病,恐怕时日无多,再加上思女心切,一时乱了方寸。所以西装笔挺的来到大女儿公寓楼门前,地址还是从姜恩书的快递箱子上偷偷扯下来的。
然而,在生离死别的面前,老姜仍旧经受住了考验。老姜仅仅拍了一张女儿公寓楼的照片,随后默默的回家。
既然当初永不相见的狂言已经说出了口,与出尔反尔相比,还是死掉更好受些。
因为违背承诺,对老姜来说,就像在他的心里长了一条吃素的肉虫。虽然不会咬人,却在心里四处蠕动,黏糊糊、湿哒哒,不是滋味。
这样老实了一辈子的老姜,也曾被荷尔蒙冲昏头脑,对新婚的妻子讲了大话。
这才有了,老旧的旅行包,密不透风的房间,还有数十年不曾更换的日历。
这一条条不经意间拾取的线索,就像一块块碎片,江恩书将它们精心拼凑成一把钥匙,却不能打开父亲这把密不透风的锁。
姜恩书的母亲,出国前一晚,途径首尔,顺便探望女儿。母亲在夜色的感染下,向女儿吐露年轻时与父亲的一段过往。
父亲也曾在夜色映衬的街道上,向母亲许诺,等将来买下了公寓,他就带着妻子坐上飞机,去地球的另一边。
一瞬间,所有蛛丝马迹交织在一起,父亲这块顽固的铁疙瘩隐藏在深处的锁孔,终于被姜恩书找到了。
伴随锁芯清脆的金属碰撞声。长大成人的姜恩书,推开了名为家的大门,和多年来困在老屋中,始终眷恋着早已破碎家庭的那位少女姜恩书,合为一体。
终于,姜恩书完成了回归家庭的最后一个阶段。
她像一个成年子女一样,包容父亲的固执,照料父亲日渐衰老的身体。
因为,她读懂了身旁的这位老人。
父亲数十年住在没有窗的房间,墙上还挂着过期的日历,这些都是他的卧薪尝胆,担心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被岁月磨灭。
日积月累,铭记诺言的信物变成了言而无信的罪证,这间老屋里的一切,都成了他惩罚自己食言的刑具。
老姜也是人,情绪也需要出口。嗓子眼儿里的憋屈往上窜的时候,就独自坐在海边,拿出古董级的翻盖手机,对着大海的方向拍照。
人们都以为他拍的是海景夕阳,其实,他拍的是天际划过的飞机。
越是悔恨,他就把自己锁得越紧。他将爱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驱逐出这座牢房,就像苦行僧一样,希望在孤独的酷刑中,最终能获得救赎。
此时姜恩书看到的不是那个古怪孤僻的老锁匠。在他眼前的,是可笑、可怜、可爱,让人心酸的老父亲。
在父亲随后的时日里,姜恩书用亲情照亮父亲常年躲在阴冷房间中自我惩罚的灵魂。
面对父亲突然离世,姜恩书只能聊表心意,在父亲的棺木上钻出一个小孔。
为的是,给父亲打开一扇窗,就当是替父亲卸下绑在身上数十年的枷锁。
姜恩书陪父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也完成了归家的仪式,她独自回到老屋,替父亲摘下挂在墙上的旧日历。这是父亲留存于世最后的执念,是时候取下来了。
最后,就像母亲讲的那样,这房子和父亲好像。即便挂壁被摘下,父亲的这份固执,还是要在墙上留下方方正正的痕迹。
看着墙上的印记,姜恩书好像看到了倔强的老父亲,她没有伤心,而是会心一笑。因为,姜恩书释然了,她自己身上的枷锁也解开了。
《房子的故事》豆瓣评分7.0
IMDb评分仅5.9
逐年追影评分:6.9
很多观众会觉得《房子的故事》枯燥。因为它着力于临摹生活,所以从中获得观影的愉悦,需要观众花费一定的气力,就像从阅读书籍或者从琐碎的日常中汲取快乐一样。
电影始于一场婚礼,终于一场葬礼。
如同生活这册简装本的字书,书芯是电影笔直的时间线。从周一到周日,工作和生活,一页页规整的白纸黑字。
只有封面能略施粉黛。前封的彩墨就像是婚礼上新人的妆容,图得是惹来路人多看几眼。
后封则是精心挑选的墓志铭,为的是故事讲完却不被遗忘。
人海茫茫,因光影相遇。
相隔万里,伴文字相识。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有空常来。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女主和父亲都干着有些和时代脱节的工作,女主是纸媒报社的编辑,父亲是传统的开锁匠(各种电子锁在韩国绝对占有市场统治地位)。父女俩都多少有点自闭。父亲住在卧室不开窗的老房子里,守着自己配钥匙的小铺。就如同大部分的中国父亲一样,平日里为人严肃,不苟言笑与子女缺少沟通也不善于情感表达。恪守着自己的认知,既无法更上时代的步伐也不愿向面子妥协。女儿就和大部分的白领女孩一样,有点都市病:小矫情、娇嗔与自傲。分开多年的父女由于女儿的一时兴起又重聚在一个屋檐下。片子拍的又慢又静,就是展现岁月的日常,完全没有韩式的煽情和狗血情节,也摒弃咱们展示家庭关系时一地鸡毛的戏剧冲突。多少能让你想起侯孝贤的电影。长期患病又向家人隐瞒的父亲,在一次开锁时看到了独居老妇暴毙在自己的店铺里,心灵上受到了冲击;也开始考虑如何在人生的最后一局该以怎样方式的去进行告别。(这里拍的也是克制又真实,完全没有美式或日本遗愿清单那样呻吟似的人生感慨或是碎碎念的谆谆告诲)最后父亲走完了他的人生,通过一把停尸房钥匙的符号代表传递到女儿的手里。而女儿用自己的手在父亲的简易棺材上抠出了一个洞,让一束光照进了一辈子睡无窗卧室父亲的最后归宿处。可惜这片错过了父亲节。同样是探讨家庭关系,但这片的方式与表达和那部《阳光普照》完全不同,没有极端事件,没有畸形的人物,没有凶杀,就是娓娓道来的生活,让每个人从中都多少会看到些自己的影子。
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流离失所?nn在灯火辉煌的城市,有着体面平淡的工作,在一个个不属于自己的公寓间辗转,始终没有找到那份可以被称为“家”的感觉。nn在报社工作的编辑记者姜恩书,经历了无数次的搬家后,终于又迎来的新的搬家。这一次,她始终没能如愿找到自己满意的房子。n她尚未衰老,也不再年轻。却在与家人并不亲密的关系和独自一人的生活状态下,步入了没有家的孤独感。父母分开多年后,母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姐姐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恩书和她的父亲,都在孤独地各自生活着。nn父亲是一个锁匠。他始终留在他们原来的家里,用开锁的手艺养活自己,孑然一身,孤独地沉默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住处,恩书搬回了父亲的家作为找房子的过渡。那是他们一家人曾经的家。nn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用平淡如水的方式和冷静克制的表达讲述了本质上如此相似的孤独的父女俩的故事。nn我们经常读不懂家人,甚至也读不懂自己,于是在迷茫的摸索中互相伤害着走完了这一生。有的时候,电影就这样帮助我们读懂人生的那些未尽之言。恩书的朋友喜欢看无声电影,恩书不懂,她总觉得话要说出口。恩书的爸爸,恰恰就是从不说话的无声电影。nn他年轻时也许诺恩书的妈妈要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公寓,但条件并不允许。他还曾许诺在拥有公寓的时候,两人要一起去地球的另一端旅行。为了实现这一切,恩书爸爸不给自己的房间安窗户,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斗志离开。而梦想最终只是梦想,直到他们夫妻二人分开后多年,恩书的爸爸也没能离开那间房子,或许也失去了离开这里的信念。nn最终恩书的妈妈在济州岛拥有了明亮的房子,跟着新任丈夫飞去了阿根廷蜜月旅行,房间里弥漫着柑橘的香味。恩书爸爸因为恩书姐姐没有告知长辈就擅自结婚怀孕而和大女儿断绝了关系,其实还是希望能得到大女儿的消息,也一直在想念着她。他甚至偷偷拜访了大女儿的公寓,在外面拍好了照片,却并不告诉她自己曾经去过。在恩书手机里看见外孙外孙女的照片时,他也爱不释手。nn也许很多人最终都会活成无声电影的样子,却失去了向观众一样用心去感受电影的习惯。于是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就成了永远的误会。我们经常会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身边的人。但万幸,有时我们能用第三个人的角度,站在故事之外,听别人讲述原来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那个找不到家的恩书,最终与父亲达成和解。nn父亲离世了,一辈子住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最后躺在棺材里获得了一缕阳光。岁月温柔而残忍,像水做的刀,划开每个人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没有意外,时间的齿轮只是像流水一样前进着,我却在这对父女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读到了一丝坦然。恩书又回到了剩下自己,但并不再流离失所了。nn遗憾与失落,空虚与寂寞,似乎总是情感丰富的人类内心的常态。即便我们避免不了所有遗憾,逃脱不开所有离别,对抗不过所有痛苦,抚平不了所有伤害,但在这样一个无比简单平凡,却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填满自己身躯的力量。nn我想,这是电影的力量。
恩书是报社编辑,独自在首尔生活,正努力找房子。n她的父亲进哲是一名24小时营业的锁匠,独自住在仁川的老家。n恩书没想到自己会搬回家乡和父亲生活。她在那里重拾家族记忆,而一生都为别人开锁的父亲,也因为恩书的关系,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房。n在不同的房子中流转,但哪个才是家?n淡淡的感觉,打开门就是家,作为开锁匠的父亲,等待着女儿…n一碗三养泡面,桃子的泡菜,家的味道!明亮的柑橘就像触手可及,留下涩涩的气味。
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집 이야기》),2019年10月4日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映,85后导演朴齐凡执导,李裕英、姜信日、徐永嬅主演。
这部电影有一个看似寡淡的故事,不疾不徐的节奏,人物性格丰满细腻,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再加上无处不在的生活细节,看到最后,极其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一、亲情的羁绊是人生的永恒主题
对于感情的表达,同为中华文明圈的韩国和我们一样,在“放在心里和说出来”相比,虽然知道一定是说出来的好,但是十有八九还是会选择放在心里、沉默不语,让对方猜,亦或正话反说。好像对方一定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什么都知道。然而,亲密关系正常的情况下无妨,一旦二人不在状态,那么结果就不会好看了。
电影中姜父和妻子、女儿们的感情都是如此,明明爱着她们,却不肯说。面对大女儿恩珠的未婚先孕,一气之下将其赶出家门,接着是妻子,最后是小女儿恩书的离开。原本溢满着水蜜桃味儿的家没有了。没有留窗户的房子本来是将来住进公寓的激励,最后像报纸上排的不留缝隙的版面一样,成了几间透不过气的仓库。压抑的姜恩书在回家第一晚,需要打开门才能入睡。
二、注重细节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身为报纸编辑的姜恩书因为公寓租赁到期,从开始在首尔四处看房子,到回到仁川暂时与父亲同住,又因为父亲的离世,最终领悟生活的真谛,回归到从小生活的,留着成长记忆的家中的故事。
与其说恩书在寻找栖身的房子,倒不如说她是在寻找已经丢失的家。
电影一开始,在中介的带领下,恩书穿梭在一间又一间公寓之间,房子看起来也很不错,但是看完的结果都是以她摇头结束。
这时,恩书接到了母亲的电话,镜头一转,她提着一个纸袋出现在济州国际机场的GATE4出口,去一个小渔村参加母亲的婚礼。
母亲的房子有着宽敞明亮的窗户,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大海,房间里充满了济州特产柑橘的味道,继父看起来也不错,但是恩书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婚礼结束,恩书和姐姐恩珠一家四口返回首尔,在侯机时与恩珠一番争吵,可能恩书也不知道心情不爽的真正原因吧。接着,母亲出现,称要去阿根廷度蜜月,这是她们父亲当初许诺要一起去但是没有去成的地方。这次,是现任老公陪同一起去,而且还要去其它地方。
这时候,“父亲”这个人物被母亲很自然的提起,他是一个和小女儿恩书关系最亲密的父亲,尽管被一旁刷手机的恩书否认,但是父亲就像站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就这样出场了。
感觉这个开头铺垫的很不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明明像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为什么会分开呢?
姜恩书深夜从济州岛回到首尔快到期的公寓,没有带钥匙,一个电话叫来24小时服务的开锁匠,原来这个开锁老头就是恩书的父亲。
这个时候,故事才算刚刚开始,恩书联系上多日不见的父亲,是亲情使然,让她决定回仁川从小长大的家暂居。
在汽车上,路还是那条路,可是路旁原本经常去的书店关门了。原来,随着她的离去,原本熟悉的东西早已经开始变的陌生。
在恩书的眼中,父亲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然而说出来的话却伤着妻子、女儿们的心,生活总是与其背道而驰。他辛苦地劳作,开锁开了一辈子,只想兑现结婚时的承诺:带妻子去挂历上那个世界的另一头,搬进洒满阳光的公寓。然而最终只能在江边看飞机飞过;蜗居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直到躺进冰冷的冷柜、棺材,靠着恩书给他打的那个小小的洞,享受片刻奢望中的阳光。
岁月的温情与无奈,亲情的羁绊与牵挂,全部化在一个个镜头里,最终戳中观者,泪流满面。
三、没有距离感的小人物
这部电影的人物不多,主要以恩书和父亲的感情,来揭示他们那个家庭所遭遇的一切。二人的性格正如恩书母亲所说,有共同点,都不喜欢表达,且敏感而内敛。
在济州岛,恩书对母亲的再婚很不高兴,接母亲手提包时露出不悦;在机场听母亲和姐姐谈话,看似不经意的刷手机,实则用心感受经历的一切;一次次看房子时的心不在焉,否定所有的房子,却又心有所属。
父亲更是如此,倔强、善良,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麻烦别人。明明做了,却又不说,怕自己做的不好,索性还是以对方的意志做为自己的选择。比如恩书回到家的那晚,分明提前做好了饭,恩书说了句“吃中国料理吧”,他就把盛好的饭又倒进锅里,叫了炸酱面。结果却是,恩书并不是想吃炸酱面,她只是以为父亲没有做饭,才叫的外卖,或许她更想吃的是父亲做的海鲜大酱汤。
知道女儿回家住,买了毛巾叠好放到到浴室柜里;深夜去地铁站接下晚班的女儿回家;知道女儿喜欢吃水蜜桃,提前做好罐头放到冰箱里;知道自己去日不多,把水蜜桃打成酱做成泡菜,冷藏在冰箱……
李裕英和姜信日分饰恩书和父亲,这两个角色仿佛给他俩量身定做,再也想不到有谁比他们更适合。
四、无处不在的对比
先来看恩书和父亲的职业,恩书是纸媒编辑,父亲是开传统锁的锁匠,二人的职业分别受着网络媒体和开电子锁的冲击,从这一点来看,他们都被生活的压力挤压着,活的并不轻松。
恩书回到仁川,父亲要把她打包的纸箱拆开,她说找到理想中的房子,就会搬走。父亲打开一半箱子,迟疑片刻,没有说拘留的话,又默默地关上。到后半段,恩书从箱子里往外拿衣服,她有了想留下来的心,然而,父亲因为卖毛巾的邻居突然离世,想起了自己,于是甩脸子给恩书。他们仿佛两个齿轮,怎么都咬合不上。
恩书记忆中的家是水蜜桃味儿的家,那是母亲做的水蜜桃罐头和泡菜,如今变成父亲在做,可惜没有了母亲和姐姐。母亲在济州岛家中的柑橘却成了恩书最新的记忆,所以最后她带着父亲去旅行,特意去那个房子外驻足观看。水蜜桃也好,柑橘也好,代表的是母亲的爱,一家四口逝去的时光。
父亲给一个女人去开锁,在等待拿钱的那一刻,他看到阳台窗户透过来的阳光,那阳光让他想起年轻时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希望,也想起了最终因为没有钱无法实现。现实却是,在故意没有留窗的小房子里住了一辈子。希望和现实是多么露骨的讽刺。
父亲把大女儿恩珠赶出家门,当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又偷偷跑去远远注视女儿和外孙。
恩书找了许多房子,同时也否定所有的房子。这个房子并不是表面上那些明亮的公寓,而是早已丢失的家和亲情。
找房子和回家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就像旅行与观光客,二者的区别,前者是奔赴下一个旅行地,后者游玩结束就回家。
吃饭、睡眠、散步、交谈、工作、家务。
电影《房子的故事》用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打造了一部解谜电影。
海报上端坐的女主人公,姜恩书,就是解谜者。
她有一个困扰,喜欢搬家,一周看六套房都没有满意的。连房屋中介都对她敬而远之。
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感觉。
姜恩书心里的谜题,是造成她困扰的原因,这时的姜恩书,还不自知。
她以为,她寻找的是家的感觉。她找不到,是因为她的家很早之前就散了。
母亲和大姐先后被父亲赶出家门。一出出的家庭闹剧中,年幼的江恩书,始终是个旁观者。
直到学业和工作为她敞开家门,她顺势逃开了。
这个家,若是人去楼空,各奔东西也就罢了。偏偏还有孤身一人的父亲,老锁匠姜进哲,始终守着这间老屋。他就像一把锁,牢牢的锁着空房里的往事,也锁住了江恩书的心。
姜恩书要解开的谜题就是他的父亲。
很多评论认为,《房子的故事》是一个女儿与父亲和解的故事。
逐年追影则认为,这是一个游子归家的故事。
也许是因为姜恩书天性迟钝,或者因为和父亲的脾气秉性相像。
总之,姜恩书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家人中也只有她能和父亲和平相处。
父女之间,本无战事,又何必和解。她只是灵巧的从原生家庭中抽离了躯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可是,如今却听从心的召唤,走上一条磕磕绊绊的归家路。
姜恩书是个出色的伪装者。即使她嫌弃妈妈和姐姐,可她还是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她只是出现在那儿,不参与也不表达,仅仅是倾听。
妈妈依旧挂念父亲,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可如今,她新嫁做人妻,也只能趁着大女儿有意无意扯出的话头,点醒生性木讷的小女儿,只有她能关心父亲。
妈妈和姐姐的一番操作。姜恩书的心被触动了。
姜恩书本无意归家。原因十有八九,仅仅是觉得麻烦。
最终促使她回家的理由。
一来,解燃眉之急,她是真的没有更称心的住处了。
二来,平复内心深处对老父亲的那一丝挂念。
所以,她只当这是一次拜访,蜻蜓点水,喝杯茶便离开。这也是她回归的第一个阶段。
姜恩书的如意算盘打得山响,结果,还是现实打脸的声音比较响亮。
问题出在她对父亲错误的预判。
姜恩书本以为,一向高冷,喜欢离群索居的父亲,能默契的配合她的计划,保持恰当的安全距离,舒适的完成此次拜访。
也许因为她已经长大成人,父亲不再需要端着当爹的架子;
或者是,父亲上了年纪,性子温和了许多;
也不排除,独自生活的时间久了,和矜持相比,亲近家人的愿望,占了上风。
总之,让姜恩书始料不及的是,如今的父亲,是一位教科书级别的傲娇。
买了“女生”色系的毛巾,却混在一套五颜六色的毛巾里,掩盖专门为女儿准备的意图。
提前打扫过女儿的房间,却不承认。
为了让女儿进门就能吃饭,提前炖好了烫,拧开燃气炉,加热即可。现成的米饭也是温在电饭煲里,铲到碗里就能上桌。
女儿即不知道父亲准备了饭菜,又担心多了自己一张嘴,给父亲添麻烦,于是,提议吃中餐外卖。
父亲为了不暴露自己已经精心准备,好好的一锅汤就晾在灶上,盛好的米饭也悄悄的倒回锅里。
结果,老姜的殷勤,不但没照顾到女儿,反而造成女儿的困惑,加深了女儿对自己的误解。
姜恩书的感觉是,别扭。
不过,姜恩书也只能忍耐。在她看来,这些是父亲古怪行为的一部分。就和其他的怪癖一样。比如,喜欢住在没窗户的屋子里,墙上还挂着早就过期的旧日历。
父女俩忽远忽近的朝夕相处,姜恩书的回归之旅,开启了第二个阶段。她重新变成从前的年幼女儿。
姜恩书不再拒绝父亲的照料,享受父亲无条件的父爱,甚至开始主动亲近父亲、尊敬父亲。
竟管如此,此时父亲身边的江恩书,只是当年离家的那个少女。
长大成人的她,还徘徊在街上,迟疑着是否要推开老父亲锁住的家门。
与其说老姜是一把锁,倒不如说,他是焊在门上的一块铁疙瘩。
锁头好歹还有个锁孔,可锁匠老姜,就像他住的那间没窗的房间,不开窍。他的这一辈子啊,也和这间没窗的老屋一模一样,憋屈。
江恩书的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反而促使母亲创业成功,开了饭店,最后事业有成。
如今母亲更是老树开新花,嫁了如意郎君。简朴大方婚礼过后,一对新人飞往地球另一边的蜜月旅行,启程在即。
人逢喜事,母亲容颜都随着好日子越发年轻。
更幸福的是,母亲拥有一栋海边别墅。母亲每天都会花些时间坐在窗边,喝着自己冲泡的咖啡,看着窗外的海景,时不时脸上挂起惬意而满足的微笑。
江恩书的大姐,年少时,大着肚子回家,得到的不是父亲的祝福,而是驱逐,还有父女永不相见的毒誓。
和母亲相比,大姐更是个看得开的人。既然父亲的家不要她,她就自己重新找一个。大姐的丈夫,高大帅气,一双儿女,机灵可爱。
最近,大姐家还成功买下属于自己的公寓,又怀上了老三,双喜临门。以一个都市人的标准,大姐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可老姜过得又如何呢?
得益于演员传神的表演,假如我们在路上和老姜擦肩而过,一个照面,我们就能猜出,他从哪条街口一路走来,他会选哪个路口走下去。
我们对他如此熟悉,因为身边有很多老姜这样的男人。可能是我们的朋友、父亲,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固执的老实人。他的终点,毫无悬念是凄凉的晚景。
你可以说他恪守原则,也能说他墨守陈规,或者升华到“专注”这类溢美之词。
老姜心目中的锁匠,就应该把一生奉献给机械的艺术,一把锁注定伴随着一把钥匙。
至于用键盘的电子锁,在老姜眼里,电子锁并不是锁,而是一种电器。既然是电器,就该交给电工师傅处理吧。可是现实却不像老姜想的那样。
老姜过去的小学徒,已经自立门户。然而,碰上保险柜这样的硬茬子,还得请来师父撑场面。
如此不成器的小徒弟,别看他手艺稀松,却生意兴隆。座驾也从自行车迅速升级成SUV。原因呢,只不过是小徒弟学会了开电子锁。
老姜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自知身患重病,恐怕时日无多,再加上思女心切,一时乱了方寸。所以西装笔挺的来到大女儿公寓楼门前,地址还是从姜恩书的快递箱子上偷偷扯下来的。
然而,在生离死别的面前,老姜仍旧经受住了考验。老姜仅仅拍了一张女儿公寓楼的照片,随后默默的回家。
既然当初永不相见的狂言已经说出了口,与出尔反尔相比,还是死掉更好受些。
因为违背承诺,对老姜来说,就像在他的心里长了一条吃素的肉虫。虽然不会咬人,却在心里四处蠕动,黏糊糊、湿哒哒,不是滋味。
这样老实了一辈子的老姜,也曾被荷尔蒙冲昏头脑,对新婚的妻子讲了大话。
这才有了,老旧的旅行包,密不透风的房间,还有数十年不曾更换的日历。
这一条条不经意间拾取的线索,就像一块块碎片,江恩书将它们精心拼凑成一把钥匙,却不能打开父亲这把密不透风的锁。
姜恩书的母亲,出国前一晚,途径首尔,顺便探望女儿。母亲在夜色的感染下,向女儿吐露年轻时与父亲的一段过往。
父亲也曾在夜色映衬的街道上,向母亲许诺,等将来买下了公寓,他就带着妻子坐上飞机,去地球的另一边。
一瞬间,所有蛛丝马迹交织在一起,父亲这块顽固的铁疙瘩隐藏在深处的锁孔,终于被姜恩书找到了。
伴随锁芯清脆的金属碰撞声。长大成人的姜恩书,推开了名为家的大门,和多年来困在老屋中,始终眷恋着早已破碎家庭的那位少女姜恩书,合为一体。
终于,姜恩书完成了回归家庭的最后一个阶段。
她像一个成年子女一样,包容父亲的固执,照料父亲日渐衰老的身体。
因为,她读懂了身旁的这位老人。
父亲数十年住在没有窗的房间,墙上还挂着过期的日历,这些都是他的卧薪尝胆,担心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被岁月磨灭。
日积月累,铭记诺言的信物变成了言而无信的罪证,这间老屋里的一切,都成了他惩罚自己食言的刑具。
老姜也是人,情绪也需要出口。嗓子眼儿里的憋屈往上窜的时候,就独自坐在海边,拿出古董级的翻盖手机,对着大海的方向拍照。
人们都以为他拍的是海景夕阳,其实,他拍的是天际划过的飞机。
越是悔恨,他就把自己锁得越紧。他将爱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驱逐出这座牢房,就像苦行僧一样,希望在孤独的酷刑中,最终能获得救赎。
此时姜恩书看到的不是那个古怪孤僻的老锁匠。在他眼前的,是可笑、可怜、可爱,让人心酸的老父亲。
在父亲随后的时日里,姜恩书用亲情照亮父亲常年躲在阴冷房间中自我惩罚的灵魂。
面对父亲突然离世,姜恩书只能聊表心意,在父亲的棺木上钻出一个小孔。
为的是,给父亲打开一扇窗,就当是替父亲卸下绑在身上数十年的枷锁。
姜恩书陪父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也完成了归家的仪式,她独自回到老屋,替父亲摘下挂在墙上的旧日历。这是父亲留存于世最后的执念,是时候取下来了。
最后,就像母亲讲的那样,这房子和父亲好像。即便挂壁被摘下,父亲的这份固执,还是要在墙上留下方方正正的痕迹。
看着墙上的印记,姜恩书好像看到了倔强的老父亲,她没有伤心,而是会心一笑。因为,姜恩书释然了,她自己身上的枷锁也解开了。
《房子的故事》豆瓣评分7.0
IMDb评分仅5.9
逐年追影评分:6.9
很多观众会觉得《房子的故事》枯燥。因为它着力于临摹生活,所以从中获得观影的愉悦,需要观众花费一定的气力,就像从阅读书籍或者从琐碎的日常中汲取快乐一样。
电影始于一场婚礼,终于一场葬礼。
如同生活这册简装本的字书,书芯是电影笔直的时间线。从周一到周日,工作和生活,一页页规整的白纸黑字。
只有封面能略施粉黛。前封的彩墨就像是婚礼上新人的妆容,图得是惹来路人多看几眼。
后封则是精心挑选的墓志铭,为的是故事讲完却不被遗忘。
人海茫茫,因光影相遇。
相隔万里,伴文字相识。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有空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