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黄渤周迅祖峰张宥浩周依然颜北孙安可闫妮王迅阿部力施诗谢锐韬
类型:剧情悬疑犯罪导演:曹保平 状态:正片 年份:2023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5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7:18:5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闫妮是正常的,别的多少从普通号到加急专家号住院一条龙安排安定医院。
一个大连住着高级富人区的富二/三代京都大学住着吉田寮,这时候闺女没觉得这男的脑子有包还和他好已经挺有点问题了。
山东大地养出这么阴暗文艺中二日式阴暗厕所味的大嫚儿,她爹负主要责任。但爱惜一下鞋子行不姐姐,你这打多份工也不容易啊……
高空坠物你们小情侣❤️完发癫能不能有点素质留存给路人
曹保平你少拍点半露不露的擦边球行不,我真谢谢你,没有那些镜头以你的水平也能表达出来的
周迅演的高贵天龙人男宝妈(母狼),你都能搞到加急签证了,你不能看看天气预报台风预警,刮台风你和你家男宝谁能在国际机场准点起飞,只有鱼!只有鱼才能在台风天飞!还有你们的车(宝马疑似打钱了)!俄航都难说!何况是汉莎!急赤白脸赶什么赶!要玩机场大追捕吗?!
下次跑路看看天气预报,你买张高铁票去内陆的国际机场比你在机场等台风过去还快😘
祖峰和周迅演的这俩告诉我们生孩子结婚前记着检查精神病,真会遗传,他俩这人设生个李苗苗毫不意外,都不能叫基因突变,只能叫强强结合。
李苗苗有点超雄男宝味,天生坏种,陨石老叔没把他杀了可能是为了能出狱捐钱结尾,俩人一起高空坠楼他还能漫展跑路,回家啥事没有看视频,公路探出车窗摸鱼(物理),陨石老叔体格健壮有人设背景,你这王八犊子说实话,那个蟞汤你是不是偷喝了大补身子骨了。最后那模样还有力气上演手工摇桨海上漂流剧情,编剧是想说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吗?
陨石老叔是最近看的几部片人物身份最重要的一个,老叔能海上当船老大反杀持枪劫匪(不知道哪国的police)还丝滑抛人,奠定了他发疯能干这些事的基础,武力值高道德感低,风吹雨打皮糙肉厚开始李苗苗大追杀,摔下楼也不能接着打车复仇。
电影里👮♂️们估计都很😅,玩呢,你们无视公检法我们还得挨处分,我们是你们play一环吗?
——————
陨石战神这家人我真听不出来是哪里的,跟黄渤上综艺说的感觉没啥区别啊,獾子岛应该是虚构地名(想起獐子岛在逃扇贝),不是大连就是山东沿海城市的吧,暂时写成是山东大嫚吧……如果冒犯了山东女性我在此诚恳道歉🙇♂️🙇♂️🙇♂️对不起!是我身边即世界了!
闫妮这个正常是跟《本片》其他人比,放乡土家庭剧那妥妥抛夫弃女大恶人😅要被狠狠审判,这里戏份少单薄一些就是母爱有限,离婚不要孩子寻找新生活,编剧再给加十分钟戏估计也得发疯起来
这本电影实际上没有必要拍成需要十八岁以下禁入的样子。nn建议十八岁以下的观众谨慎选择观看。这句话几乎被挂在每一张宣传海报的图片上,导致我在进场前或许避无可避的带上了有色的眼镜。nn我太知道如果国产电影需要被强调十八禁,那背后的暗示是什么了,它意味着可能有暴力,可能有血腥,以及最大的可能性的,色情。nn毕竟在我认知里我们之前的电影其实没有太忌讳暴力和血腥的角度,我大年初一还看过最后大家都死了的贺岁片——我后面就坐着一家老少欢聚一堂,人炸成一条一条的时候小孩一边吃爆米花一边吧唧嘴。nn所以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我确实是明知会有色情桥段的,但我还是不可避免的对电影的前100分钟里出现的色情片段感受到了虚无和没有必要。nn一方面我觉得就这点色情尺度,挂上十八禁的名头,有点太看不起现在的未成年人了,另外一方面我非常怀疑这些裸露的情色的镜头和剧情,是否真的有其不得不存在的必要性。nn我承认这些剧情是提升观众肾上腺素的一击强心针,在电影逻辑漏洞多得像是渔网一样的剧情面前,整个电影是靠这样的片段剧情的高能量情绪调动支撑起来的,我这种低能量人类在这种高饱和情绪冲击和调动面前,看完电影从生理上都感到疲劳了。nn但我并不觉得除了现在这样的剧情、情节、手法之外,没有其他的表现方式了,我觉得肯定有其他的不建立在侮辱女性角色方式上推动情绪和剧情发生方式的办法,去展示与爱相关的矛盾冲突,可能导演觉得现在这种方式更快速更原始更兽性——但是曹保平你不是未成年人,你可以想想成年人能想的办法。nnn————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剧透了————nn我觉得真正应该被十八禁的内容,其实是影片最后的部分。它不是血腥不是暴力不是色情,它是“圣诞老人其实不存在哦”的那种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残酷世界对天真个体的碾压式的名为【爱】的绞杀。nn从周迅饰演的母亲悄然退场之后最大的少儿不宜,也是影片最大的残酷和暴力被逐渐揭开了,前面撞车、扭打、刀子、长枪、血的暴力都是假的,后面一声不吭的暴力才是真的。
前面的100分钟里,每一个人都在用暴力去努力证明自己的爱,但后面揭露的才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所谓的爱表达的真正内容!这根本就不是爱!或许暴力能表达的从来都不是爱,这是恨。
也有可能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没办法对孩子抛出爱这个直球,所以只能往反向的墙上以更重的力击出球,让球反弹回来,然后宣称弹回来的那个东西是爱。nn他们表达不了爱,只能表演爱,所以只能绕开爱这个直接的情绪,去表演爱的反义词,表演愤怒。他们去表演父亲应该愤怒,表演母亲应该悲痛,表演父亲应该尽力拯救孩子的命,表演母亲应该去无条件包容孩子的错,......这些都是演的。nn所以宣称自己是一头母狼的周迅以为孩子死了以后可以干脆利落的离场,一直理智要个说法的祖峰像是被扒了面皮一样对陌生人爆发自己对孩子的杀意,把孩子打包丢出门外的闫妮可以对女儿跪下留下纸条说老天会报应你,根本不了解女儿挂女儿电话的黄渤可以千里追凶不死不休。
我在影片的前面还真的被他们的演技骗到了,即便我看到了黄渤面对女儿的残局更大的是对自己的悲剧人生的不愤,即便我也知道了闫妮离婚以后根本不想要女儿这个累赘,但是我真的被这场父母之爱的骗局给骗进了戏里,我好几次在想他们为什么明明有这么多可以杀死彼此的时刻,为什么还要反复的互相救命呢?——毕竟我看这本电影好像也完全没有杀人犯法这个逻辑概念了,每一个角色都和法外狂徒一样,结果喊打喊杀100分钟谁都没死,比我看的好多合家欢电影都温馨团结。
到后面我看明白了,这就是套招,一个要演一个要接,双方互飚演技,争取爱的高地。
但大家都是虚晃一枪,没谁想真弄死谁。天上都掉鱼了,车玻璃都要干碎了,楞是没有一条鱼砸李苗苗那王八蛋脑子上,连老天爷也在玩虚的。
而李苗苗在演一个未成年人,大胆无畏,暴力残酷,没有心肝,遇事逃避,一个被伪装成爱的父母养育出来的读大学的成年人,最后得到的标签是恶童就可见一斑,他根本没有勇气去干那种真刀真枪搏命的恶,他能做的真的就是拳打老人院脚踩幼儿园炸炸小青蛙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恶,连和朋友绝交这种事情都需要女朋友去帮忙说和的弱鸡,如果不是遇到小娜这种缺爱胆小没有任何依仗的心智不全少女,如果不是这种不平等的感情关系养成,躺在地上见法医的还搞不好是谁。
所以杀死小娜的真的不是他,他哪有这个本事杀死一个人的求生之心,杀死小娜的是一整本电影都在骗你说爱你,是没有任何人值得播出的电话,还宣称要一起寻找爱的安全岛的世界——而只要世界不变,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獐子岛。
总之这个世界不太安全,看看电影倒是没什么,但建议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谨慎决定是否要出生。
————接下来的内容是26日二刷以后新的感受————
全篇首发公众号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E4OTE1OA==&mid=2650501721&idx=1&sn=073f885846a23b91b0cb89d210af70b1&chksm=8fe18e50b8960746a74e9a795adeda7c8da281c51db8d42c8086f61f7e69a3dda886eae5c2b5&token=334960332&lang=zh_CN#rd
新的想法我切过来了:
作者:枨不戒
《涉过愤怒的海》用了犯罪悬疑的故事结构,绚烂的视觉呈现,内核讲的却是家庭伦理的悲剧。以留学生小娜的意外死亡,跟随沾染鲜血与愤怒的镜头,将两个家庭的过往层层剥离,揭露出人性的复杂与可悲。
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电影里出现的每个人,人格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悲剧在于,这些有缺陷的人遇到了一起。亲情的捆绑下,伤口在痂壳下渐渐化脓,爱情的挣扎中,弱点的暴露只会带来无尽的坠落,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治愈,反而在纠缠中走向深渊,最后一切无法挽回。
第一个分析对象,当然是主要嫌疑人李苗苗。这个富二代留学生,二次元角色扮演爱好者,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六岁时,因为奶奶病重,父母为了照顾老人不能如期带他去日本旅游,他在病房大闹,拔掉了奶奶的呼吸机管道;7岁,他在池塘炸青蛙,残忍地虐待动物;再大一点,他和妹妹一起玩蹦床,用力蹦跳把妹妹弹出去,导致三岁的妹妹截肢瘫痪。
李苗苗和小娜在一起后,感情好的时候两人你侬我侬,为了表示对小娜的眷恋不舍,不想让小娜离开,会夸张地扔掉小娜的鞋子;可是两人感情降温的时候,他也会因为小娜的抱怨,暴力地将小娜压在窗台上,用暴力和威胁来惩罚她对两人关系主从次序的逾越。他殴打室友,导致对方摔掉了一颗牙,当小娜带着室友来找他时,他的认错方式,却是神情淡定地拿起扳手撬掉自己一颗牙。老金来到京都,找到李苗苗时,面对老金,他眼皮不眨地撒谎,说自己是李苗苗的室友,顺利脱身,在楼下再次遇见老金时,他甚至还友好地递给老金一瓶水。
反社会人格的特点是缺乏同情心,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控制欲强,周围的人必须服从他的规则和意愿;没有道德观点;犯错后不会感到愧疚,没有悔改之心;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淡漠。这些特征,在李苗苗身上的表现都很明显,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小娜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这种缺陷,注定了她在爱情中盲目而软弱。老金和前妻在小娜年幼时离婚,两个人都不想要小娜,最后是老金迫不得已留下孩子,于是小娜很小就知道自己是个累赘,是不受欢迎的。她从来不向老金提要求,总是很懂事。她发高烧时,老金用湿毛巾给她降温,却粗心地盖住她的口鼻,她都快要窒息了,却不敢叫一声;老金出海打渔,把她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最长的一次把她放在家里十一天,害怕的她躲进衣柜里画太阳,却不敢向父亲抱怨。
长大后,她来到日本留学,在学业之外打了好几份工,前后谈了两次恋爱,这些事情,她从没和老金说过,因为她要懂事,她不想父亲担心。面对李苗苗情绪上的喜怒无常,她的选择是忍受,只要李苗苗说一句爱她,她就愿意把自己奉上,不管他的表现有多么反常,他对周围的人多么暴虐,她都不在乎,只要他爱她就好。她一遍遍地试探男友,是不是会一直宠爱她,是不是会一直包容她,可是当激情消退后,这种没有安全感的试探就变成了“作”,她越是害怕,就越是会被抛弃。
童年的缺爱,让她把自己的世界建筑在爱的前提下,一旦男友对她的爱消失了,她的世界就崩塌了。李苗苗情感经历了两次冲击,李苗苗原形毕露后,他们分开过一阵,她做兼职的店长正巧在此刻表白,新恋情拯救了她,她迅速和店长同居,过起甜蜜的两人世界,可是当她发现店长只是把她当作初恋的替身后,绝望的她只能重新回到李苗苗身边。看清楚她真实的样子后,依然能够接受她的人只有李苗苗,所以她不能离开他,她要用尽全力对他好,如果他不高兴,那一定是她的错,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要祈求他原谅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根源是恐惧。因为原生家庭缺乏爱和关注,所以内心没有安全感,特别害怕冲突;因为害怕引起别人的不满,所以不敢拒绝;因为害怕麻烦别人,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情绪;总是主动道歉,哪怕犯错的不少自己;对自我没有认同,害怕别人看清自己后就会远离自己,需要从外界的评价中找到价值感。
整部电影的故事是由老金的愤怒撑起来的,一个父亲痛失独生女的愤怒,千里追凶的愤怒。可是这些所有的愤怒,都指向了他自己,对李苗苗的愤怒和对真相的执着,不过是他内心的一种投射。
小娜临死前,最后一个电话是拨给了他,而他因为出海关机没有接到这个电话;小娜活着时,他总是忽略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以一句“这孩子皮实”就带过去了;小娜在日本的生活和感情,做父亲的他竟然都不知道……他无法接受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无法接受自己错过了女儿求救的最后机会,这个负担太沉重,他只能向外转移,把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怒火撒向嫌疑人李苗苗。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父亲,他千里追踪,闯进李烈的家里,跟踪景岚的行踪,用血亲复仇的激情,暂时蒙蔽自己的大脑。
老金其实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电影开篇的时候,他在渔船上说,自己辛苦打渔是为了给女儿留学;在日本的时候,他和翻译坐在小酒馆里喝酒,他说自己这辈子就是为了女儿;在面对李烈和景岚的时候,他也一次次提起被害的女儿,用正义将自己包裹。其实,他不是为了女儿,他只是沉迷于为了女儿的这种感觉。
和工友谈起女儿留学时,他嘴里自谦,说女儿只需要管好自己就好,可语气里的炫耀遮都遮不住,他享受的就是这样被众人羡慕称赞的时刻,女儿的懂事和有出息,就是他胸前的勋章,是为他增色的;为了抓住李苗苗,他从日本回国,将前妻一个人留在异国处理后事,为了得知真相,他从小娜的葬礼上离开,缺席火化现场。他感动于自己为女儿赴汤蹈火的叙事,他也迫切需要验证自己的猜想,证明一切都是李苗苗的错。直到电影的最后,他才正视了自己的缺席与失职,从自恋中走出,可一切已经太晚了。
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景岚,则是控制型人格。景岚看起优雅大方,讲道理,是个知识分子模样。面对老金的愤怒,她理性克制,四两拨千斤,把老金说服了。她先是点明车上有刀,表示已经知道老金的打算,然后说自己见过小娜,打感情牌,体谅对方对女儿的感情,最后给出承诺,说自己三天之内会带着儿子来见老金。并且保证,如果是儿子做的,她一定会大义灭亲。卡车上的一场戏是教科书级别的,她明明是弱者,却用语言运筹帷幄,操控人性,让占据上风的老金听从了她的建议。只看这场戏,就知道这个女人不简单。
可是转过身,她却说话不算数,秘密将儿子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利用人脉运作马上将儿子送出国。儿子暴起伤人,面对剑拔弩张的场景,她冷静安抚住儿子,让前夫赶来善后;面对老金的闯入,她假装紧张,诱导老金进入地下室,轻松就把他困住,让他再没有还手之力。在天降鱼雨中的那场追车戏,哪怕是穷途末路,她也毫不慌张,依然在想办法甩掉后面的人。
你会发现,一切的一切,都在景岚的掌控之中,这个女人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行动力。控制性人格的特点就是不相信人,她一定要做强者,不能被别人利用,不能软弱;她永远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意志力超强,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她也不会放弃,会和你斗个两败俱伤。景岚表面上同情小娜的遭遇,实际上心里并不认同,她做的一切都是给儿子争取时间。李苗苗不想走,几次跑出去参加展会,前夫也说过让李苗苗入狱,这样既能保住性命,还能得到教育,但景岚完全听不进去。以为儿子死了,她的第一反应是驱车追逐老金,要让他为儿子抵命。
李烈应该是回避型人格。作为父亲,他知道李苗苗做的所有事情,在年幼的儿子展现出危害性的时候,他没有严加管教,帮助儿子建议秩序认同,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抹平痕迹。哪怕是小女儿因为儿子成了残疾,他也没想过让儿子受到惩罚,而是把儿子送给溺爱儿子的前妻,自己眼不见为净,钻在自己的壳里逃避作为父亲的管教责任。
李苗苗在出国之前,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继承父亲的资产后,他第二次向妹妹出手,在小丑盒子里安装腐蚀性液体,再一次伤害妹妹。李烈明明该愤怒,该放手,可他对儿子的态度,却是“他可是我儿子”,一副不离不弃的好父亲样子。可是私底下,景岚问他,是不是很想儿子死的时候,他却说不出反驳的话。
回避型人格在面对冲突时,会习惯退缩。当老金闯入李宅,与李烈和他妻子展开剧烈搏斗,甚至把刀夹在他脖子上,可李烈事后的反应却是息事宁人的让老金走人,不走才报警。回避型人格会回避社交,以李烈的财富地位,应该有自己的律师,也应该认识一些有能量的人,可儿子出事后,李烈除了与前妻联系,带着助理前去蹲守老金,并没有向其他人求助。
回避型人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情感抑制,电影中李烈的小女儿共出现了三次,其中两次都是危机状态,但没有李烈和女儿的同框画面,不仅如此,李烈和现任妻子,和李苗苗,都没有出现交流的画面。他的情绪总是被压抑,不敢将真实想法说出口。结尾他在船上的发疯总算是给这股压抑的情感一个出口,但处理的方式太仓促,显得失真。
从人物分析上,没有一个人的情感是健康的,其实这些人格缺陷,除了反社会人格,其他几种,大部分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点,只是没有发展到病态。而当这些人聚在一起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当父母无法正视自身问题的时候,家庭教育往往也是缺失的,李烈和景岚的逃避包庇,没有给李苗苗竖立规则,而他们的推诿和冷漠,又加重了他心中的不安全感,使他在自私残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老金没有给小娜爱,没有给过她肯定和关心,所以她才会飞蛾扑火地陷入与李苗苗的纠葛中,最终失去求生本能,走向绝路。
《涉过愤怒的海》在情感上做的比较细,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发挥的很好,但是在故事结尾的处理上,还是稍显仓促。小娜的悲剧,老金和原生家庭当然要负责,但是作为催化剂的李苗苗才是主要责任人。一个反社会型人格对上讨好型人格,简直是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两个人权力完全不对等,我不相信李苗苗对小娜没有进行情感操控。
有多少罪恶假借爱的名义?有多少伤害躲在亲密关系背后?小娜的死,是以爱为名的一场绞杀,她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学会自爱。她将那么多爱给了别人,将那么多的善良分给别人,却没想到给自己留一点点。
这个傻孩子,她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真正爱她,她就能得到救赎,哪怕,这个人是她自己。可惜,她太年轻就遇到了李苗苗,让她没有时间去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了。
大家好,我是本届《涉不过二次元的海》漫展的特约记者雨苔,想必大家都知道本届漫展上发生了一起恶性斗殴事件,一位coser与一位大叔在会场休息区展开了激烈争斗,或许很多人因为台风缘故未能出席本届漫展活动,也错过了这一场大家喜闻乐见的街头斗殴,那就让我为大家还原现场,顺带讲一下本此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吧。
《在日本约永野一夏实录,令和最初美少女的现状》
《日本频现高空坠鞋为哪般,曾经“礼貌”的日本人去哪里了?》
《中国赴日留学生自捅十七刀身亡,日本的“物哀”文化是否在荼毒当代青年》
《日本卡拉OK黑幕:三名杀马特年轻人被暴揍的真相》
《日本四叠半租房乱象一角:喷香的乌龟泡面》
《日本旅馆惊现大叔以头抢墙,为你揭秘日本风俗旅馆的三大骗局》
一、老金不爱女儿的表现汇总
二、一些在国产片中罕见的处理
三、后劲源自哪里
四、小娜为什么只能捅自己
五、鱼雨、二次元以及意向的运用
六、附:曹保平在上海路演关于【为何选择原生家庭创伤问题为内核】的表述
老金不爱的女儿的行为已经给得多到刻意,老金的画外音和配角也不断进行重复,已经迁就到就怕观众看不出来的程度。
公关:“是亲闺女吗?看到自己女儿的尸体会吐?你还配做父亲吗?”
顾红:“愿老天报应你。”
戴震:“天大的事没有比送闺女重要啊。”
景岚:“你这算什么爱?把自己女儿那样的东西给别人看。”
(由一个如此包庇儿子作恶的母亲,对老金发出这样的疑问,讽刺力度直接拉满。)
主创路演:
黄渤:“孩子捅了自己十七刀,第一刀是老金捅进去的。”
观众:“老金不爱小娜 不配当爹 只是爱当爹。” 黄渤也表示这种阐述与导演在现场给他说的几乎一样
但最终寻骨无觅处,就是他自食其果的结局。
借父亲为女儿复仇的壳,讲种花特色的原生家庭故事。
老金从开头的自以为是,实际上的一无所知,在复仇过程中才认识女儿,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
他不知道娜娜有男朋友 怕海水 喝豆浆会吐 爱吃桃子 被他随手丢弃的柜子是女儿的安全岛 里面画满了太阳
他想象中的女儿听话 乖巧 懂事 是他老金的女儿 死前只给他打电话求救的女儿
直到最后发现自己才是一切的源头,复仇复到自己身上,真是极尽的嘲讽,无声的控诉震耳欲聋。
老金复仇的重点在于李苗苗“毁了我的人生”,剥夺了他当爹的权力,有损他父位的权威,让他优秀的父职失责;让他成了社会文化构建下的“笑话”。
面对失控的无力感,无能狂怒让老金进行了一系列疯狂的看似是复仇的行为,同时也为了寻求痛感、挽回个人尊严,加强父亲身份的认同感、父亲形象的自我感动和自我神化。
景岚和老金都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看待,祂们所作所为都是以维护和认可自我为核心的、极度自恋的,娜娜和苗苗都是祂们自我的延伸,是自我认可的佐证,利害一体。
祂们遵循传统留下的剧本,衡量好父母的准则,不加思考的扮演父母的角色,做角色该做的事,该说的话。最重要的还有身为上位者掌权的快感。
权力是种花家庭的根基,但尊重才是爱的前提。
上位者对下位者是否有尊重都是一个问号,有能力庇佑下位者是社会对其能力和地位的肯定(说白了就是老中的面子。)老金可以送娜娜留学、搞疯狂复仇,
但娜娜是谁?他根本就不认识。
那“我能打能骂但外人不行” ,都这么疯狂复仇了还不是爱吗?
他觉得自己有权力打骂和粗暴对待,那是自己的所有物,是没人可以干涉的“家务事” 。但孩子被外人这样对待则是侵犯了他的主权,而不是孩子的。“我老金的女儿”,重点是“我老金”不是“女儿”。
看似他会不顾一切维护孩子的利益,想挽回的却只是自己的尊严。所以老金复仇的全程只是愤怒,而不见悲伤。
类似的还有:“生你养你 供你吃供你穿 ” “我放弃了...才把你带大” “打是疼骂是爱” “都是为了你好”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为你活着” “要不是因为你...” “听话才是好孩子”
这些被当作“爱”的语句不断宣誓所有权,让孩子感到亏欠。
鲁迅:“种花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结果就是,父爱母爱皆是笑话。
从来没有习得过爱的孩子,也许可以做一个表面正常的人,但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不会消失。
弗洛伊德:“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被活埋了,以后会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
“等你做了父母就懂了”
最常见的是改变立场成为恶龙的守护者,将自身的创伤合理化,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无限恐怖循环,成就一代代的发疯,一代代的遗传厄运。
上次这样直视原生家庭的《狗十三》也是曹保平的作品,这几年在相关讨论越来越多之后,出现了必然的物极必反,很多人在表述自己的创伤时却被更多的人不屑一顾,好像这个问题是幼稚的不值一提的。
这很种花,在面对任何心理、精神创伤和疾病时,传统下的态度:首先加以否认;其次所有的疼痛都被认为是矫情的娇气的,被轻视的,是缺乏苦难和挫折教育导致的;最后再打上找借口、只会怪罪和没良心等道德绑架。所有的加害者得以全身而退。
创伤不被正视,祂们急着指责孩子矫情的时候,只想着给自己推脱责任。
却不知道,大多数被原生家庭中伤的孩子只能做到恨自己。娜娜想做的,只是希望老金能看到她的害怕,看到画在柜子里的太阳。
被低估的创伤会永久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性格 能力 决策 人际关系,父母会在乎吗?
只要字面上还好好活着,能在家长面前伏低,让家长还有掌控感。你就还是个正常的好孩子。
曹保平:“和很多中国家庭父母一样老金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原生家庭问题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非常普遍。我不会说是绝对,但或重或轻都大面积存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
又狠又直接,电影从全方位发癫,堪称年度疯片,一部电影下来主角团连半个正常人和片段都凑不出来,这让涉海显得很不种花,全片日语吹替后可无差别融入日本电影的程度。(导致我一直莫名觉得这电影可以进今年旬报前三。)
老金:自恋型人格,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爱女儿,把孩子当所有物,当成获得父权社会中重要身份的道具。名义上为女儿复仇实则为了自己发疯 “把我的人生毁了”“那是我老金的女儿”“我成了笑话”。
景岚:刻意回避、无视、纵容儿子的种种恶行,无条件偏袒庇护,雷厉风行,心狠手辣的谈判高手,劈面而来要见血的发疯母狼。费劲心思维持表面上的风平浪静。
李烈:一直强调:“那是我儿子”,“我唯一的儿子”,结果是为了确保李苗苗能进局子,最好是直接死了,还能借老金的刀,自己不脏手。
1. 全片景岚和李烈都没有就李苗苗是否杀害了娜娜发出疑问 讨论 辩护 ,也没人向李苗苗求证过。二人跟老金一样认定凶案是他做的 ,或者认定他一定参与其中。李烈是没办法,而景岚是极度回避的状态。
2.影片后半段开始李烈是想苗苗死是明面的,剧烈的;景岚想苗苗死是暗线下的。回避并不会真的带来风平浪静,她也一样想解脱,却囿于母职身份。所以她非常快地接受了老金说的苗苗已死;试图在悬崖上选择同归于尽;极力扮演完母职之后离开再未出现。因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3. 李烈:“这对你来说是问题吗?戴震!” 这句话是很有信息量的。祂们很可能是通过苗苗在成长过程中多次进局子而认识,进行过通融,但通过他偏向老金的表现,给苗苗开后门大概率并非自愿,李烈想弄苗苗一直未得手,渠道和能力上明显弱于景岚,推测也许景岚有系统内背景。
娜娜:边缘型人格障碍 自毁倾向 焦虑型依恋 讨好型人格 极端 偏执
涉海的核心是娜娜。娜娜所有的经历和行为是直接暴力、结构性暴力和文化暴力多重作用的结果,电影拍摄上也没有对娜娜这个角色或者性别带有不怀好意的主观性批判,也没有把问题推脱给青春期,真正被批判的则是以老金代表的父权制。
苗苗:天生反社会人格 对任何人都没有良心和情感 所有对他来说只有利用价值 但很会在人群中伪装 他唯独没有伤害过母亲 也只是因为可以利用母亲的无限溺爱来给自己的恶行善后
导演友情提示每25人中就有一个反社会人格,见到了记得跑路。
种花深入骨髓的“性善论”导致很多人喜欢给犯罪者找借口,一般都会怪在母亲等人身上,不相信有天生坏种。实际上,反社会人格的比例远比想象得高。
司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载苗苗去机场的司机,作为一个正常人,他鱼雨中放慢了车速;又在苗苗的要求下加速行驶,并受到苗苗在鱼雨中肆意狂欢的影响,不仅跟着狂笑也疯狂踩油门。
这个串场角色在非常有限的时长中展示了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容易受到疯狂的引诱,陷入狂喜、堕落、失控,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
那么如何定义一个“正常人”?
推荐一部纪录片:
在案件从开始就有有系统介入的情况下,老金第一时间主动选择了报私仇。
境内报私仇行为:
镶边
(“曹保平导演作品”出现的时候电影就已经结束了,作为最后几个妥协的镜头,也够狠的,看似妥协了好像又没有。)
不正
主要来自对题材得先入为主、老金虚伪父爱的揭示和娜娜残忍的死法
父亲为女儿报仇/救援是套路非常成熟的类型片,父亲的形象的塑造,影片呈现的态度,早已潜移默化被观众熟知、接受。比如很受欢迎的《飓风营救》典型披亲情皮的男性爽片,看点在于超强男主的极限挑战和对颜色产业多方位的猎奇和展示,救女不过是游戏通关的奖励,女儿只是救猫咪的变体,不仅在强化男主的形象和增强观众共情上是一个重要的道具,更是一个能合乎逻辑顺水推舟地展示颜色产业的重要活体道具。这种套路下女儿永远不会是影片的核心,树立父亲的伟大形象和凸显男性气质才是。
带着这样的预期看《涉过愤怒的海》肯定要被创飞。
老金登场,从不对劲—逐渐揭示—彻底崩塌,所有常见的路数逐渐从基操转变为彻底的嘲讽,从不需过多思考和质疑的传统道德伦理和社会语境,沦为笑话和有待再思考的问题。
“爱”对我们的传统来说是一个很新的概念。
传统上自认为的爱,是把文化中更熟悉的长幼有序、尊卑、服从、控制欲等,用“爱”给它们做了新时代的遮羞布。
可不论如何扭曲爱的含义,自我感动和洗脑,只能获得“爱的假象”;却无法真正具有爱的形态,更得不到爱应有的结果。
“爱”在所有压迫行为的反方向。
曹保平:“我们天然认为有血缘关系就一定是有爱的,很少会有人质疑‘怎么会没爱呢’ 觉得你生的你养的肯定有爱。其实不是这样,爱是需要学习的,它像任何一门手艺都需要拿出时间学习‘怎么去爱?’ 但是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个问题。”
亲情会等同于爱吗?有感情等于有爱吗?
种花式传统家庭不需要情感生活,情感需求是最不被重视的东西,只有守规矩,遵循完整的等级制度才是最重要的。靠姓氏、血缘、称呼、繁殖本能、养儿防老的投资、社会身份的归属、角色扮演、病态共生、利益共同体、只要彼此在字面意义上的还好好活着就行而组成的家庭单位,可以等同于爱吗?
而爱则是唯一可以使人完整的东西。
经常听到嘲讽就算是《星际穿越》这么硬的科幻,就算是诺兰主题最后也要归到“爱”上面,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败笔。那...不然呢?
一个总是低估甚至嘲笑爱的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呢?
从未质疑和思考过这些的人,跟着电影抽丝剥茧的过程中赞许、认可,或者跟老金有过同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逻辑;那么最后所有被质疑和审视的问题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东亚人经典“爱无能”三件套:
不懂爱 不会爱 爱不了
你知道什么是爱吗?真的有爱吗?有去爱人的能力吗?你加害者吗?你也是受害者吗?
娜娜残忍的死法,使她的痛苦得以最大程度的具像化传递到萤幕外,迫使观众面对问题。
而不再是谁可以轻视的、随口总结的轻飘飘的风凉话,类似:“不就是原生家庭创伤吗?至于吗?”
她捅了自己十七刀几乎集中在腰腹部,没有一刀是致命伤。人在异国,行动自由,手机有电的情况下,她没有向任何人求救,爬进衣柜里,流血六七个小时直至死亡。
一个人得多想死、多痛苦、多绝望,才能完全失去求生的本能?以那么清醒、缓慢、残忍、极端自虐的方式死去?
曹保平:“这个(电话)可以确定是误拨的 她是没有求生意识的 绝望的”
咬自己一口就知道了。
娜娜看似普通实则细思极恐的死法,也是电影核心概念的展开形态。让无声的控诉震耳欲聋。
到底是谁杀了娜娜,已经不再是一个疑问句,但回答是比无声控诉更沉默的寂静。
关于创伤的具像呈现,最值得一提的还有娜娜梦境中的一幕。已经是很多人的年度最佳镜头了。(如此大逆不道的镜头,除了曹保平不知道还有谁敢拍。)
“獾子岛的人就不能怕水吗?哪里的海水都一样, 东京也可以是獾子岛。”
公海,獾子岛,东京的海,都不会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海更广更深。
娜娜以为自己“爱”苗苗,也以为苗苗对自己是有“爱”的。可从来没有体验过爱的人如何辨别爱呢?如何定义爱呢?
她也许不认识爱,但她对极端太了解了。苗苗对着她生拔一颗门牙,高空扔下她的鞋子让她留在自己身边,这些带有强制性的,看似疯狂的占有欲,她以为这样就是爱,或者这就是她想要的。
这与她的疯狂、偏执不谋而合。过高的孤独感,常年爱的缺失,焦虑型依恋,她需要不断的、极致的、热烈的行为,填补自己对爱和安全感的无限渴求。
“你不记得(扔鞋子)我可以教你,你都不愿意学。”
极度的不安全感,她渴望的是不变的永远热烈的爱,除了折磨自己也对别人造成极大的压迫感,最终造成冲突和伤害,也通过此反复印证自己不值得被爱。
把伤害、痛感也归为爱,归为被渴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重复童年创伤,迫使自己活在熟悉的模式下,难以戒瘾。
她也对幸福的感知太敏感了,一个心里很苦的人只需要一粒白砂糖就能被甜味融化,所以她的情感需求阈值很低,几盒剩便当一副耳钉就是“缘分”,可以轻易俘获她。
送她剩便当和耳钉的店长是相对普通的人,也是有可能让她最接近普通亲密关系的人,却也是离她的世界最遥远的人。
一份普通的爱对她来说可能是恐怖的令她焦虑的,她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拥有过健康的平静的爱,也不配拥有。普通的爱尤其在热恋后会相对独立自主,彼此保留各自的空间和隐私。是平稳的,没有激情的。
这样的关系无法满足她对爱的补偿心理,不能强烈地确定自己被爱和存在,她会想方设法逃离、想办法证明自己不配被爱。所以她总会躲进柜子里,总是会回到苗苗身边。
“是什么时候让所有人都想逃离自己,连我自己也不想跟自己在一起。”
日语老师:“单向的是喜欢,双向的才是爱。”
讨好型人格,被老金赶上大巴的时候是笑着的,在无法用“爱”造句说:“爱,没有。”的时候也是笑着的。
“没有人会在了解我之后还爱我。”
“想成为苗苗手中的啤酒罐,一直被他拿起又放下。”
娜娜自我价值感很低,对自己充满了厌恶,总是活在痛苦自责和怀疑里。需要爱的同时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会被爱,值得被爱。
这也是她为什么会捅自己,而不是捅苗苗。
她不会也没有能力如何面对场面的失控,反而容易陷入拼命证明自己的陷阱。根据她所有的生命经验,错的一定是她自己。不被爱的恐惧,怕被抛弃的恐惧;会带来灾难性的思考和疯狂过激行为来证明自己。而最终她也没有体会到双向的爱。
“挣扎或者不挣扎,哪一种会比较痛。”
“我常想也许自己没有皮肤,只有一团团的肉和神经。”
如果娜娜一开始爱上的是某个更优秀更正常的、安全型依恋的男生,她会有好下场吗?
不会的。
综合的作用力都在把她推向毁灭,电影更直观的让娜娜物理性死亡;但她如果可以在精神彻底崩溃后肉体得以存活,掩盖一切重新开始,成立自己的家庭,也不过是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换个模式的人间地狱。
王尔德:“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娜娜只有承认和面对了父母的爱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必然的;认可了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不用为父母的行为买单;爱也无法通过索求得来;真正转向自己,才是太阳升起的时刻。
“画着画着天就亮了,运气好的话老金也会回来。”
画太阳是对太阳的期待也是对父爱和陪伴的期待,这已经是她最高声的呼喊和求救。
在海上傍晚拍摄时偶遇蜻蜓和大雾,很适合李烈当下迷乱、癫狂的状态,就直接用进了电影里。
在我(非二次元)看来它只是个活动背景板,注意力完全没在上面。在娜娜留学和当下时代,加入了二次元相关,也是合理的运用。
但是漫展那一段我确实想到了,爱伦坡《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渔船上击倒李烈之后 还在他上空来回摆动的大铁钩 也想到了《陷坑和钟摆》)
狂欢节模式背景下,戏服、面具等意向的运用,在制造紧张情绪、氛围、悬念是非常有效的,在西方创作中也很常见。
但像万圣节、狂欢节、化妆舞会这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难以被合理调用,漫展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老金从各个方面和二次元格格不入,但大多数涉及二次元展示的都是以金为主视角。
这样的设定下,让老金仅有一个面具的线索,丢在这个狂欢节模式下追凶;把对女儿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是的父亲丢进迷乱的复仇迷局,把代际关系直接具像化割裂成两个不可调和的世界。
结合李苗苗反社会人格的设定
涉海中二次元就是一个壳子,通过它融合人物和故事,就像父亲为女儿报仇也只是原生家庭创伤故事的壳子。
元素运用的程度决定呈现的深度,最简单运用只能瞥到面儿上一层。刻板印象问题似乎很难规避。
就像美剧中的华人餐厅、长相、口音都是刻板印象。多人也喜欢用血型 星座 imbt定义别人和自己,这也都是刻板印象。如果是以李苗苗为主视角的电影,肯定是要骂的。但涉海明显不是。
应该不存在。
这样的大组,每个部门分工是非常细的,也许主创确实很了解二次元,但具体执行层层向下,不可能人人了解。最终的关键词肯定都很简单粗暴,以自以为的代表性和高效为主(刻板印象),还需要有视觉冲击力,筹备还要受资金和时间上的制约,还要配合拍摄需求,要配合老金的视角;以及拍摄现场各种不可预的突发事件。
而最重要的是:电影的重心根本不在二次元。
所以除非主视角是李苗苗或者这是一部以二次元为主的电影,不然从客观上说,让二次元感到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到任何一部国产片都不可能的。
“想把片子的体量和格局做大一些 我拍电影一定要找到表达的东西 不想做一个好看够high就完事的简单类型片
电影背后理念的东西大于一切 它能让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有发力的地方
原生家庭问题和小说里父亲女儿的关系有一种天然的构成 小说主要的冲突发生在老金和李烈 电影中改成父女和母子 在每一组人物关系上都有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以及伤害
老金认为自己是爱女儿的和很多中国家庭父母一样 但原生家庭问题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是非常普遍的 我不会说是绝对 但或重或轻都大面积存在 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
年轻一代的父母可能会好很多比如邓超这样的已经学习了很多好很多 但是我这个年龄或者上一辈的父母 和孩子一生之间有多少次说‘爱’这个字 好像是对这个字羞于启口
开口说”爱“这件事某种意义上比较典型地呈现了中国家庭关系的样貌和形态 我在周围也见过很多例子 这个伤害可能会影响一生 影响到你的行为作派 为人处事 对自己的态度等等
这个伤害会很厉害 但我们往往选择回避它 觉得它不好就尽量选择遗忘 尤其在成年以后 和父母之间某种意义上会变成一种势均力敌的关系 当有一定的话语权 我们更会选择躲避这个问题 因为不躲避就无法面对父母 因为想起来就是伤害 无法和父母相处
但是规避不是好办法 它会一直伤害 影响你的各个方面 在你不经意的地方就会冒出来
这部电影碰触这个问题 想表达我们需要面对 我们有太多电影让大家看到很快乐 温暖 幸福 阳光灿烂 但我们鲜少有电影看到人性的幽暗和世界的复杂 必须意识到才能更好的面对这个世界
我最后想说的是 对于我们而言 我们天然的认为有血缘关系就一定是有爱的
很少有人会有人质疑“怎么会没爱呢“ 觉得你生的你养的肯定有爱 其实不是这样 爱是需要学习的 它像任何一门手艺 拿出时间学习 怎么去爱 但是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个问题”
现在国产片大多都像电视剧一样拍,很多人甚至分不清电视剧和电影的区别。曹保平还在拍电影,在保留作者性,试图在类型片和自我表达找到最好的平衡。
这样的环境下,把如此让人忌讳、避之不及的话题端进院线,这才是电影从业者,才是cinema 这是对观众的尊重,对电影的尊重。
一部电影看得人再多,也不会真的改变什么,但:
别碰脏钱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异国入侵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闫妮是正常的,别的多少从普通号到加急专家号住院一条龙安排安定医院。
一个大连住着高级富人区的富二/三代京都大学住着吉田寮,这时候闺女没觉得这男的脑子有包还和他好已经挺有点问题了。
山东大地养出这么阴暗文艺中二日式阴暗厕所味的大嫚儿,她爹负主要责任。但爱惜一下鞋子行不姐姐,你这打多份工也不容易啊……
高空坠物你们小情侣❤️完发癫能不能有点素质留存给路人
曹保平你少拍点半露不露的擦边球行不,我真谢谢你,没有那些镜头以你的水平也能表达出来的
周迅演的高贵天龙人男宝妈(母狼),你都能搞到加急签证了,你不能看看天气预报台风预警,刮台风你和你家男宝谁能在国际机场准点起飞,只有鱼!只有鱼才能在台风天飞!还有你们的车(宝马疑似打钱了)!俄航都难说!何况是汉莎!急赤白脸赶什么赶!要玩机场大追捕吗?!
下次跑路看看天气预报,你买张高铁票去内陆的国际机场比你在机场等台风过去还快😘
祖峰和周迅演的这俩告诉我们生孩子结婚前记着检查精神病,真会遗传,他俩这人设生个李苗苗毫不意外,都不能叫基因突变,只能叫强强结合。
李苗苗有点超雄男宝味,天生坏种,陨石老叔没把他杀了可能是为了能出狱捐钱结尾,俩人一起高空坠楼他还能漫展跑路,回家啥事没有看视频,公路探出车窗摸鱼(物理),陨石老叔体格健壮有人设背景,你这王八犊子说实话,那个蟞汤你是不是偷喝了大补身子骨了。最后那模样还有力气上演手工摇桨海上漂流剧情,编剧是想说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吗?
陨石老叔是最近看的几部片人物身份最重要的一个,老叔能海上当船老大反杀持枪劫匪(不知道哪国的police)还丝滑抛人,奠定了他发疯能干这些事的基础,武力值高道德感低,风吹雨打皮糙肉厚开始李苗苗大追杀,摔下楼也不能接着打车复仇。
电影里👮♂️们估计都很😅,玩呢,你们无视公检法我们还得挨处分,我们是你们play一环吗?
——————
陨石战神这家人我真听不出来是哪里的,跟黄渤上综艺说的感觉没啥区别啊,獾子岛应该是虚构地名(想起獐子岛在逃扇贝),不是大连就是山东沿海城市的吧,暂时写成是山东大嫚吧……如果冒犯了山东女性我在此诚恳道歉🙇♂️🙇♂️🙇♂️对不起!是我身边即世界了!
闫妮这个正常是跟《本片》其他人比,放乡土家庭剧那妥妥抛夫弃女大恶人😅要被狠狠审判,这里戏份少单薄一些就是母爱有限,离婚不要孩子寻找新生活,编剧再给加十分钟戏估计也得发疯起来
这本电影实际上没有必要拍成需要十八岁以下禁入的样子。nn建议十八岁以下的观众谨慎选择观看。这句话几乎被挂在每一张宣传海报的图片上,导致我在进场前或许避无可避的带上了有色的眼镜。nn我太知道如果国产电影需要被强调十八禁,那背后的暗示是什么了,它意味着可能有暴力,可能有血腥,以及最大的可能性的,色情。nn毕竟在我认知里我们之前的电影其实没有太忌讳暴力和血腥的角度,我大年初一还看过最后大家都死了的贺岁片——我后面就坐着一家老少欢聚一堂,人炸成一条一条的时候小孩一边吃爆米花一边吧唧嘴。nn所以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我确实是明知会有色情桥段的,但我还是不可避免的对电影的前100分钟里出现的色情片段感受到了虚无和没有必要。nn一方面我觉得就这点色情尺度,挂上十八禁的名头,有点太看不起现在的未成年人了,另外一方面我非常怀疑这些裸露的情色的镜头和剧情,是否真的有其不得不存在的必要性。nn我承认这些剧情是提升观众肾上腺素的一击强心针,在电影逻辑漏洞多得像是渔网一样的剧情面前,整个电影是靠这样的片段剧情的高能量情绪调动支撑起来的,我这种低能量人类在这种高饱和情绪冲击和调动面前,看完电影从生理上都感到疲劳了。nn但我并不觉得除了现在这样的剧情、情节、手法之外,没有其他的表现方式了,我觉得肯定有其他的不建立在侮辱女性角色方式上推动情绪和剧情发生方式的办法,去展示与爱相关的矛盾冲突,可能导演觉得现在这种方式更快速更原始更兽性——但是曹保平你不是未成年人,你可以想想成年人能想的办法。nnn————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剧透了————nn我觉得真正应该被十八禁的内容,其实是影片最后的部分。它不是血腥不是暴力不是色情,它是“圣诞老人其实不存在哦”的那种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残酷世界对天真个体的碾压式的名为【爱】的绞杀。nn从周迅饰演的母亲悄然退场之后最大的少儿不宜,也是影片最大的残酷和暴力被逐渐揭开了,前面撞车、扭打、刀子、长枪、血的暴力都是假的,后面一声不吭的暴力才是真的。
前面的100分钟里,每一个人都在用暴力去努力证明自己的爱,但后面揭露的才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所谓的爱表达的真正内容!这根本就不是爱!或许暴力能表达的从来都不是爱,这是恨。
也有可能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没办法对孩子抛出爱这个直球,所以只能往反向的墙上以更重的力击出球,让球反弹回来,然后宣称弹回来的那个东西是爱。nn他们表达不了爱,只能表演爱,所以只能绕开爱这个直接的情绪,去表演爱的反义词,表演愤怒。他们去表演父亲应该愤怒,表演母亲应该悲痛,表演父亲应该尽力拯救孩子的命,表演母亲应该去无条件包容孩子的错,......这些都是演的。nn所以宣称自己是一头母狼的周迅以为孩子死了以后可以干脆利落的离场,一直理智要个说法的祖峰像是被扒了面皮一样对陌生人爆发自己对孩子的杀意,把孩子打包丢出门外的闫妮可以对女儿跪下留下纸条说老天会报应你,根本不了解女儿挂女儿电话的黄渤可以千里追凶不死不休。
我在影片的前面还真的被他们的演技骗到了,即便我看到了黄渤面对女儿的残局更大的是对自己的悲剧人生的不愤,即便我也知道了闫妮离婚以后根本不想要女儿这个累赘,但是我真的被这场父母之爱的骗局给骗进了戏里,我好几次在想他们为什么明明有这么多可以杀死彼此的时刻,为什么还要反复的互相救命呢?——毕竟我看这本电影好像也完全没有杀人犯法这个逻辑概念了,每一个角色都和法外狂徒一样,结果喊打喊杀100分钟谁都没死,比我看的好多合家欢电影都温馨团结。
到后面我看明白了,这就是套招,一个要演一个要接,双方互飚演技,争取爱的高地。
但大家都是虚晃一枪,没谁想真弄死谁。天上都掉鱼了,车玻璃都要干碎了,楞是没有一条鱼砸李苗苗那王八蛋脑子上,连老天爷也在玩虚的。
而李苗苗在演一个未成年人,大胆无畏,暴力残酷,没有心肝,遇事逃避,一个被伪装成爱的父母养育出来的读大学的成年人,最后得到的标签是恶童就可见一斑,他根本没有勇气去干那种真刀真枪搏命的恶,他能做的真的就是拳打老人院脚踩幼儿园炸炸小青蛙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恶,连和朋友绝交这种事情都需要女朋友去帮忙说和的弱鸡,如果不是遇到小娜这种缺爱胆小没有任何依仗的心智不全少女,如果不是这种不平等的感情关系养成,躺在地上见法医的还搞不好是谁。
所以杀死小娜的真的不是他,他哪有这个本事杀死一个人的求生之心,杀死小娜的是一整本电影都在骗你说爱你,是没有任何人值得播出的电话,还宣称要一起寻找爱的安全岛的世界——而只要世界不变,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獐子岛。
总之这个世界不太安全,看看电影倒是没什么,但建议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谨慎决定是否要出生。
————接下来的内容是26日二刷以后新的感受————
全篇首发公众号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E4OTE1OA==&mid=2650501721&idx=1&sn=073f885846a23b91b0cb89d210af70b1&chksm=8fe18e50b8960746a74e9a795adeda7c8da281c51db8d42c8086f61f7e69a3dda886eae5c2b5&token=334960332&lang=zh_CN#rd
新的想法我切过来了:
作者:枨不戒
《涉过愤怒的海》用了犯罪悬疑的故事结构,绚烂的视觉呈现,内核讲的却是家庭伦理的悲剧。以留学生小娜的意外死亡,跟随沾染鲜血与愤怒的镜头,将两个家庭的过往层层剥离,揭露出人性的复杂与可悲。
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电影里出现的每个人,人格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悲剧在于,这些有缺陷的人遇到了一起。亲情的捆绑下,伤口在痂壳下渐渐化脓,爱情的挣扎中,弱点的暴露只会带来无尽的坠落,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治愈,反而在纠缠中走向深渊,最后一切无法挽回。
第一个分析对象,当然是主要嫌疑人李苗苗。这个富二代留学生,二次元角色扮演爱好者,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六岁时,因为奶奶病重,父母为了照顾老人不能如期带他去日本旅游,他在病房大闹,拔掉了奶奶的呼吸机管道;7岁,他在池塘炸青蛙,残忍地虐待动物;再大一点,他和妹妹一起玩蹦床,用力蹦跳把妹妹弹出去,导致三岁的妹妹截肢瘫痪。
李苗苗和小娜在一起后,感情好的时候两人你侬我侬,为了表示对小娜的眷恋不舍,不想让小娜离开,会夸张地扔掉小娜的鞋子;可是两人感情降温的时候,他也会因为小娜的抱怨,暴力地将小娜压在窗台上,用暴力和威胁来惩罚她对两人关系主从次序的逾越。他殴打室友,导致对方摔掉了一颗牙,当小娜带着室友来找他时,他的认错方式,却是神情淡定地拿起扳手撬掉自己一颗牙。老金来到京都,找到李苗苗时,面对老金,他眼皮不眨地撒谎,说自己是李苗苗的室友,顺利脱身,在楼下再次遇见老金时,他甚至还友好地递给老金一瓶水。
反社会人格的特点是缺乏同情心,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控制欲强,周围的人必须服从他的规则和意愿;没有道德观点;犯错后不会感到愧疚,没有悔改之心;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淡漠。这些特征,在李苗苗身上的表现都很明显,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小娜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这种缺陷,注定了她在爱情中盲目而软弱。老金和前妻在小娜年幼时离婚,两个人都不想要小娜,最后是老金迫不得已留下孩子,于是小娜很小就知道自己是个累赘,是不受欢迎的。她从来不向老金提要求,总是很懂事。她发高烧时,老金用湿毛巾给她降温,却粗心地盖住她的口鼻,她都快要窒息了,却不敢叫一声;老金出海打渔,把她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最长的一次把她放在家里十一天,害怕的她躲进衣柜里画太阳,却不敢向父亲抱怨。
长大后,她来到日本留学,在学业之外打了好几份工,前后谈了两次恋爱,这些事情,她从没和老金说过,因为她要懂事,她不想父亲担心。面对李苗苗情绪上的喜怒无常,她的选择是忍受,只要李苗苗说一句爱她,她就愿意把自己奉上,不管他的表现有多么反常,他对周围的人多么暴虐,她都不在乎,只要他爱她就好。她一遍遍地试探男友,是不是会一直宠爱她,是不是会一直包容她,可是当激情消退后,这种没有安全感的试探就变成了“作”,她越是害怕,就越是会被抛弃。
童年的缺爱,让她把自己的世界建筑在爱的前提下,一旦男友对她的爱消失了,她的世界就崩塌了。李苗苗情感经历了两次冲击,李苗苗原形毕露后,他们分开过一阵,她做兼职的店长正巧在此刻表白,新恋情拯救了她,她迅速和店长同居,过起甜蜜的两人世界,可是当她发现店长只是把她当作初恋的替身后,绝望的她只能重新回到李苗苗身边。看清楚她真实的样子后,依然能够接受她的人只有李苗苗,所以她不能离开他,她要用尽全力对他好,如果他不高兴,那一定是她的错,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要祈求他原谅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根源是恐惧。因为原生家庭缺乏爱和关注,所以内心没有安全感,特别害怕冲突;因为害怕引起别人的不满,所以不敢拒绝;因为害怕麻烦别人,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情绪;总是主动道歉,哪怕犯错的不少自己;对自我没有认同,害怕别人看清自己后就会远离自己,需要从外界的评价中找到价值感。
整部电影的故事是由老金的愤怒撑起来的,一个父亲痛失独生女的愤怒,千里追凶的愤怒。可是这些所有的愤怒,都指向了他自己,对李苗苗的愤怒和对真相的执着,不过是他内心的一种投射。
小娜临死前,最后一个电话是拨给了他,而他因为出海关机没有接到这个电话;小娜活着时,他总是忽略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以一句“这孩子皮实”就带过去了;小娜在日本的生活和感情,做父亲的他竟然都不知道……他无法接受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无法接受自己错过了女儿求救的最后机会,这个负担太沉重,他只能向外转移,把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怒火撒向嫌疑人李苗苗。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父亲,他千里追踪,闯进李烈的家里,跟踪景岚的行踪,用血亲复仇的激情,暂时蒙蔽自己的大脑。
老金其实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电影开篇的时候,他在渔船上说,自己辛苦打渔是为了给女儿留学;在日本的时候,他和翻译坐在小酒馆里喝酒,他说自己这辈子就是为了女儿;在面对李烈和景岚的时候,他也一次次提起被害的女儿,用正义将自己包裹。其实,他不是为了女儿,他只是沉迷于为了女儿的这种感觉。
和工友谈起女儿留学时,他嘴里自谦,说女儿只需要管好自己就好,可语气里的炫耀遮都遮不住,他享受的就是这样被众人羡慕称赞的时刻,女儿的懂事和有出息,就是他胸前的勋章,是为他增色的;为了抓住李苗苗,他从日本回国,将前妻一个人留在异国处理后事,为了得知真相,他从小娜的葬礼上离开,缺席火化现场。他感动于自己为女儿赴汤蹈火的叙事,他也迫切需要验证自己的猜想,证明一切都是李苗苗的错。直到电影的最后,他才正视了自己的缺席与失职,从自恋中走出,可一切已经太晚了。
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景岚,则是控制型人格。景岚看起优雅大方,讲道理,是个知识分子模样。面对老金的愤怒,她理性克制,四两拨千斤,把老金说服了。她先是点明车上有刀,表示已经知道老金的打算,然后说自己见过小娜,打感情牌,体谅对方对女儿的感情,最后给出承诺,说自己三天之内会带着儿子来见老金。并且保证,如果是儿子做的,她一定会大义灭亲。卡车上的一场戏是教科书级别的,她明明是弱者,却用语言运筹帷幄,操控人性,让占据上风的老金听从了她的建议。只看这场戏,就知道这个女人不简单。
可是转过身,她却说话不算数,秘密将儿子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利用人脉运作马上将儿子送出国。儿子暴起伤人,面对剑拔弩张的场景,她冷静安抚住儿子,让前夫赶来善后;面对老金的闯入,她假装紧张,诱导老金进入地下室,轻松就把他困住,让他再没有还手之力。在天降鱼雨中的那场追车戏,哪怕是穷途末路,她也毫不慌张,依然在想办法甩掉后面的人。
你会发现,一切的一切,都在景岚的掌控之中,这个女人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行动力。控制性人格的特点就是不相信人,她一定要做强者,不能被别人利用,不能软弱;她永远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意志力超强,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她也不会放弃,会和你斗个两败俱伤。景岚表面上同情小娜的遭遇,实际上心里并不认同,她做的一切都是给儿子争取时间。李苗苗不想走,几次跑出去参加展会,前夫也说过让李苗苗入狱,这样既能保住性命,还能得到教育,但景岚完全听不进去。以为儿子死了,她的第一反应是驱车追逐老金,要让他为儿子抵命。
李烈应该是回避型人格。作为父亲,他知道李苗苗做的所有事情,在年幼的儿子展现出危害性的时候,他没有严加管教,帮助儿子建议秩序认同,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抹平痕迹。哪怕是小女儿因为儿子成了残疾,他也没想过让儿子受到惩罚,而是把儿子送给溺爱儿子的前妻,自己眼不见为净,钻在自己的壳里逃避作为父亲的管教责任。
李苗苗在出国之前,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继承父亲的资产后,他第二次向妹妹出手,在小丑盒子里安装腐蚀性液体,再一次伤害妹妹。李烈明明该愤怒,该放手,可他对儿子的态度,却是“他可是我儿子”,一副不离不弃的好父亲样子。可是私底下,景岚问他,是不是很想儿子死的时候,他却说不出反驳的话。
回避型人格在面对冲突时,会习惯退缩。当老金闯入李宅,与李烈和他妻子展开剧烈搏斗,甚至把刀夹在他脖子上,可李烈事后的反应却是息事宁人的让老金走人,不走才报警。回避型人格会回避社交,以李烈的财富地位,应该有自己的律师,也应该认识一些有能量的人,可儿子出事后,李烈除了与前妻联系,带着助理前去蹲守老金,并没有向其他人求助。
回避型人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情感抑制,电影中李烈的小女儿共出现了三次,其中两次都是危机状态,但没有李烈和女儿的同框画面,不仅如此,李烈和现任妻子,和李苗苗,都没有出现交流的画面。他的情绪总是被压抑,不敢将真实想法说出口。结尾他在船上的发疯总算是给这股压抑的情感一个出口,但处理的方式太仓促,显得失真。
从人物分析上,没有一个人的情感是健康的,其实这些人格缺陷,除了反社会人格,其他几种,大部分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点,只是没有发展到病态。而当这些人聚在一起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当父母无法正视自身问题的时候,家庭教育往往也是缺失的,李烈和景岚的逃避包庇,没有给李苗苗竖立规则,而他们的推诿和冷漠,又加重了他心中的不安全感,使他在自私残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老金没有给小娜爱,没有给过她肯定和关心,所以她才会飞蛾扑火地陷入与李苗苗的纠葛中,最终失去求生本能,走向绝路。
《涉过愤怒的海》在情感上做的比较细,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发挥的很好,但是在故事结尾的处理上,还是稍显仓促。小娜的悲剧,老金和原生家庭当然要负责,但是作为催化剂的李苗苗才是主要责任人。一个反社会型人格对上讨好型人格,简直是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两个人权力完全不对等,我不相信李苗苗对小娜没有进行情感操控。
有多少罪恶假借爱的名义?有多少伤害躲在亲密关系背后?小娜的死,是以爱为名的一场绞杀,她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学会自爱。她将那么多爱给了别人,将那么多的善良分给别人,却没想到给自己留一点点。
这个傻孩子,她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真正爱她,她就能得到救赎,哪怕,这个人是她自己。可惜,她太年轻就遇到了李苗苗,让她没有时间去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了。
大家好,我是本届《涉不过二次元的海》漫展的特约记者雨苔,想必大家都知道本届漫展上发生了一起恶性斗殴事件,一位coser与一位大叔在会场休息区展开了激烈争斗,或许很多人因为台风缘故未能出席本届漫展活动,也错过了这一场大家喜闻乐见的街头斗殴,那就让我为大家还原现场,顺带讲一下本此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吧。
《在日本约永野一夏实录,令和最初美少女的现状》
《日本频现高空坠鞋为哪般,曾经“礼貌”的日本人去哪里了?》
《中国赴日留学生自捅十七刀身亡,日本的“物哀”文化是否在荼毒当代青年》
《日本卡拉OK黑幕:三名杀马特年轻人被暴揍的真相》
《日本四叠半租房乱象一角:喷香的乌龟泡面》
《日本旅馆惊现大叔以头抢墙,为你揭秘日本风俗旅馆的三大骗局》
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老金不爱女儿的表现汇总
二、一些在国产片中罕见的处理
三、后劲源自哪里
四、小娜为什么只能捅自己
五、鱼雨、二次元以及意向的运用
六、附:曹保平在上海路演关于【为何选择原生家庭创伤问题为内核】的表述
一、老金不爱女儿的表现汇总
老金不爱的女儿的行为已经给得多到刻意,老金的画外音和配角也不断进行重复,已经迁就到就怕观众看不出来的程度。
(由一个如此包庇儿子作恶的母亲,对老金发出这样的疑问,讽刺力度直接拉满。)
主创路演:
但最终寻骨无觅处,就是他自食其果的结局。
二、一些在国产片中罕见的处理
1. 正视原生家庭问题
借父亲为女儿复仇的壳,讲种花特色的原生家庭故事。
老金从开头的自以为是,实际上的一无所知,在复仇过程中才认识女儿,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
他不知道娜娜有男朋友 怕海水 喝豆浆会吐 爱吃桃子 被他随手丢弃的柜子是女儿的安全岛 里面画满了太阳
他想象中的女儿听话 乖巧 懂事 是他老金的女儿 死前只给他打电话求救的女儿
直到最后发现自己才是一切的源头,复仇复到自己身上,真是极尽的嘲讽,无声的控诉震耳欲聋。
老金复仇的重点在于李苗苗“毁了我的人生”,剥夺了他当爹的权力,有损他父位的权威,让他优秀的父职失责;让他成了社会文化构建下的“笑话”。
面对失控的无力感,无能狂怒让老金进行了一系列疯狂的看似是复仇的行为,同时也为了寻求痛感、挽回个人尊严,加强父亲身份的认同感、父亲形象的自我感动和自我神化。
景岚和老金都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看待,祂们所作所为都是以维护和认可自我为核心的、极度自恋的,娜娜和苗苗都是祂们自我的延伸,是自我认可的佐证,利害一体。
祂们遵循传统留下的剧本,衡量好父母的准则,不加思考的扮演父母的角色,做角色该做的事,该说的话。最重要的还有身为上位者掌权的快感。
权力是种花家庭的根基,但尊重才是爱的前提。
上位者对下位者是否有尊重都是一个问号,有能力庇佑下位者是社会对其能力和地位的肯定(说白了就是老中的面子。)老金可以送娜娜留学、搞疯狂复仇,
但娜娜是谁?他根本就不认识。
那“我能打能骂但外人不行” ,都这么疯狂复仇了还不是爱吗?
他觉得自己有权力打骂和粗暴对待,那是自己的所有物,是没人可以干涉的“家务事” 。但孩子被外人这样对待则是侵犯了他的主权,而不是孩子的。“我老金的女儿”,重点是“我老金”不是“女儿”。
看似他会不顾一切维护孩子的利益,想挽回的却只是自己的尊严。所以老金复仇的全程只是愤怒,而不见悲伤。
类似的还有:“生你养你 供你吃供你穿 ” “我放弃了...才把你带大” “打是疼骂是爱” “都是为了你好”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为你活着” “要不是因为你...” “听话才是好孩子”
这些被当作“爱”的语句不断宣誓所有权,让孩子感到亏欠。
结果就是,父爱母爱皆是笑话。
从来没有习得过爱的孩子,也许可以做一个表面正常的人,但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不会消失。
“等你做了父母就懂了”
最常见的是改变立场成为恶龙的守护者,将自身的创伤合理化,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无限恐怖循环,成就一代代的发疯,一代代的遗传厄运。
上次这样直视原生家庭的《狗十三》也是曹保平的作品,这几年在相关讨论越来越多之后,出现了必然的物极必反,很多人在表述自己的创伤时却被更多的人不屑一顾,好像这个问题是幼稚的不值一提的。
这很种花,在面对任何心理、精神创伤和疾病时,传统下的态度:首先加以否认;其次所有的疼痛都被认为是矫情的娇气的,被轻视的,是缺乏苦难和挫折教育导致的;最后再打上找借口、只会怪罪和没良心等道德绑架。所有的加害者得以全身而退。
创伤不被正视,祂们急着指责孩子矫情的时候,只想着给自己推脱责任。
却不知道,大多数被原生家庭中伤的孩子只能做到恨自己。娜娜想做的,只是希望老金能看到她的害怕,看到画在柜子里的太阳。
被低估的创伤会永久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性格 能力 决策 人际关系,父母会在乎吗?
只要字面上还好好活着,能在家长面前伏低,让家长还有掌控感。你就还是个正常的好孩子。
2. 角色设定
又狠又直接,电影从全方位发癫,堪称年度疯片,一部电影下来主角团连半个正常人和片段都凑不出来,这让涉海显得很不种花,全片日语吹替后可无差别融入日本电影的程度。(导致我一直莫名觉得这电影可以进今年旬报前三。)
老金:自恋型人格,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爱女儿,把孩子当所有物,当成获得父权社会中重要身份的道具。名义上为女儿复仇实则为了自己发疯 “把我的人生毁了”“那是我老金的女儿”“我成了笑话”。
景岚:刻意回避、无视、纵容儿子的种种恶行,无条件偏袒庇护,雷厉风行,心狠手辣的谈判高手,劈面而来要见血的发疯母狼。费劲心思维持表面上的风平浪静。
李烈:一直强调:“那是我儿子”,“我唯一的儿子”,结果是为了确保李苗苗能进局子,最好是直接死了,还能借老金的刀,自己不脏手。
1. 全片景岚和李烈都没有就李苗苗是否杀害了娜娜发出疑问 讨论 辩护 ,也没人向李苗苗求证过。二人跟老金一样认定凶案是他做的 ,或者认定他一定参与其中。李烈是没办法,而景岚是极度回避的状态。
2.影片后半段开始李烈是想苗苗死是明面的,剧烈的;景岚想苗苗死是暗线下的。回避并不会真的带来风平浪静,她也一样想解脱,却囿于母职身份。所以她非常快地接受了老金说的苗苗已死;试图在悬崖上选择同归于尽;极力扮演完母职之后离开再未出现。因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3. 李烈:“这对你来说是问题吗?戴震!” 这句话是很有信息量的。祂们很可能是通过苗苗在成长过程中多次进局子而认识,进行过通融,但通过他偏向老金的表现,给苗苗开后门大概率并非自愿,李烈想弄苗苗一直未得手,渠道和能力上明显弱于景岚,推测也许景岚有系统内背景。
娜娜:边缘型人格障碍 自毁倾向 焦虑型依恋 讨好型人格 极端 偏执
涉海的核心是娜娜。娜娜所有的经历和行为是直接暴力、结构性暴力和文化暴力多重作用的结果,电影拍摄上也没有对娜娜这个角色或者性别带有不怀好意的主观性批判,也没有把问题推脱给青春期,真正被批判的则是以老金代表的父权制。
苗苗:天生反社会人格 对任何人都没有良心和情感 所有对他来说只有利用价值 但很会在人群中伪装 他唯独没有伤害过母亲 也只是因为可以利用母亲的无限溺爱来给自己的恶行善后
种花深入骨髓的“性善论”导致很多人喜欢给犯罪者找借口,一般都会怪在母亲等人身上,不相信有天生坏种。实际上,反社会人格的比例远比想象得高。
司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载苗苗去机场的司机,作为一个正常人,他鱼雨中放慢了车速;又在苗苗的要求下加速行驶,并受到苗苗在鱼雨中肆意狂欢的影响,不仅跟着狂笑也疯狂踩油门。
这个串场角色在非常有限的时长中展示了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容易受到疯狂的引诱,陷入狂喜、堕落、失控,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
那么如何定义一个“正常人”?
推荐一部纪录片:
3. 报私仇
在案件从开始就有有系统介入的情况下,老金第一时间主动选择了报私仇。
境内报私仇行为:
4.👮♀️系统的缺席
镶边
(“曹保平导演作品”出现的时候电影就已经结束了,作为最后几个妥协的镜头,也够狠的,看似妥协了好像又没有。)
不正
三、后劲
主要来自对题材得先入为主、老金虚伪父爱的揭示和娜娜残忍的死法
先入为主:
父亲为女儿报仇/救援是套路非常成熟的类型片,父亲的形象的塑造,影片呈现的态度,早已潜移默化被观众熟知、接受。比如很受欢迎的《飓风营救》典型披亲情皮的男性爽片,看点在于超强男主的极限挑战和对颜色产业多方位的猎奇和展示,救女不过是游戏通关的奖励,女儿只是救猫咪的变体,不仅在强化男主的形象和增强观众共情上是一个重要的道具,更是一个能合乎逻辑顺水推舟地展示颜色产业的重要活体道具。这种套路下女儿永远不会是影片的核心,树立父亲的伟大形象和凸显男性气质才是。
带着这样的预期看《涉过愤怒的海》肯定要被创飞。
虚伪父爱的揭示:
老金登场,从不对劲—逐渐揭示—彻底崩塌,所有常见的路数逐渐从基操转变为彻底的嘲讽,从不需过多思考和质疑的传统道德伦理和社会语境,沦为笑话和有待再思考的问题。
“爱”对我们的传统来说是一个很新的概念。
传统上自认为的爱,是把文化中更熟悉的长幼有序、尊卑、服从、控制欲等,用“爱”给它们做了新时代的遮羞布。
可不论如何扭曲爱的含义,自我感动和洗脑,只能获得“爱的假象”;却无法真正具有爱的形态,更得不到爱应有的结果。
“爱”在所有压迫行为的反方向。
亲情会等同于爱吗?有感情等于有爱吗?
种花式传统家庭不需要情感生活,情感需求是最不被重视的东西,只有守规矩,遵循完整的等级制度才是最重要的。靠姓氏、血缘、称呼、繁殖本能、养儿防老的投资、社会身份的归属、角色扮演、病态共生、利益共同体、只要彼此在字面意义上的还好好活着就行而组成的家庭单位,可以等同于爱吗?
而爱则是唯一可以使人完整的东西。
经常听到嘲讽就算是《星际穿越》这么硬的科幻,就算是诺兰主题最后也要归到“爱”上面,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败笔。那...不然呢?
一个总是低估甚至嘲笑爱的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呢?
从未质疑和思考过这些的人,跟着电影抽丝剥茧的过程中赞许、认可,或者跟老金有过同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逻辑;那么最后所有被质疑和审视的问题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东亚人经典“爱无能”三件套:
不懂爱 不会爱 爱不了
你知道什么是爱吗?真的有爱吗?有去爱人的能力吗?你加害者吗?你也是受害者吗?
娜娜残忍的死法:
娜娜残忍的死法,使她的痛苦得以最大程度的具像化传递到萤幕外,迫使观众面对问题。
而不再是谁可以轻视的、随口总结的轻飘飘的风凉话,类似:“不就是原生家庭创伤吗?至于吗?”
她捅了自己十七刀几乎集中在腰腹部,没有一刀是致命伤。人在异国,行动自由,手机有电的情况下,她没有向任何人求救,爬进衣柜里,流血六七个小时直至死亡。
一个人得多想死、多痛苦、多绝望,才能完全失去求生的本能?以那么清醒、缓慢、残忍、极端自虐的方式死去?
咬自己一口就知道了。
娜娜看似普通实则细思极恐的死法,也是电影核心概念的展开形态。让无声的控诉震耳欲聋。
到底是谁杀了娜娜,已经不再是一个疑问句,但回答是比无声控诉更沉默的寂静。
关于创伤的具像呈现,最值得一提的还有娜娜梦境中的一幕。已经是很多人的年度最佳镜头了。(如此大逆不道的镜头,除了曹保平不知道还有谁敢拍。)
公海,獾子岛,东京的海,都不会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海更广更深。
四、小娜为什么只能捅自己:
娜娜以为自己“爱”苗苗,也以为苗苗对自己是有“爱”的。可从来没有体验过爱的人如何辨别爱呢?如何定义爱呢?
她也许不认识爱,但她对极端太了解了。苗苗对着她生拔一颗门牙,高空扔下她的鞋子让她留在自己身边,这些带有强制性的,看似疯狂的占有欲,她以为这样就是爱,或者这就是她想要的。
这与她的疯狂、偏执不谋而合。过高的孤独感,常年爱的缺失,焦虑型依恋,她需要不断的、极致的、热烈的行为,填补自己对爱和安全感的无限渴求。
极度的不安全感,她渴望的是不变的永远热烈的爱,除了折磨自己也对别人造成极大的压迫感,最终造成冲突和伤害,也通过此反复印证自己不值得被爱。
把伤害、痛感也归为爱,归为被渴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重复童年创伤,迫使自己活在熟悉的模式下,难以戒瘾。
她也对幸福的感知太敏感了,一个心里很苦的人只需要一粒白砂糖就能被甜味融化,所以她的情感需求阈值很低,几盒剩便当一副耳钉就是“缘分”,可以轻易俘获她。
送她剩便当和耳钉的店长是相对普通的人,也是有可能让她最接近普通亲密关系的人,却也是离她的世界最遥远的人。
一份普通的爱对她来说可能是恐怖的令她焦虑的,她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拥有过健康的平静的爱,也不配拥有。普通的爱尤其在热恋后会相对独立自主,彼此保留各自的空间和隐私。是平稳的,没有激情的。
这样的关系无法满足她对爱的补偿心理,不能强烈地确定自己被爱和存在,她会想方设法逃离、想办法证明自己不配被爱。所以她总会躲进柜子里,总是会回到苗苗身边。
讨好型人格,被老金赶上大巴的时候是笑着的,在无法用“爱”造句说:“爱,没有。”的时候也是笑着的。
娜娜自我价值感很低,对自己充满了厌恶,总是活在痛苦自责和怀疑里。需要爱的同时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会被爱,值得被爱。
这也是她为什么会捅自己,而不是捅苗苗。
她不会也没有能力如何面对场面的失控,反而容易陷入拼命证明自己的陷阱。根据她所有的生命经验,错的一定是她自己。不被爱的恐惧,怕被抛弃的恐惧;会带来灾难性的思考和疯狂过激行为来证明自己。而最终她也没有体会到双向的爱。
如果娜娜一开始爱上的是某个更优秀更正常的、安全型依恋的男生,她会有好下场吗?
不会的。
综合的作用力都在把她推向毁灭,电影更直观的让娜娜物理性死亡;但她如果可以在精神彻底崩溃后肉体得以存活,掩盖一切重新开始,成立自己的家庭,也不过是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换个模式的人间地狱。
娜娜只有承认和面对了父母的爱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必然的;认可了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不用为父母的行为买单;爱也无法通过索求得来;真正转向自己,才是太阳升起的时刻。
五、鱼雨、二次元以及意向的运用
太阳:
画太阳是对太阳的期待也是对父爱和陪伴的期待,这已经是她最高声的呼喊和求救。
蜻蜓:
在海上傍晚拍摄时偶遇蜻蜓和大雾,很适合李烈当下迷乱、癫狂的状态,就直接用进了电影里。
鱼雨:
关于二次元:
在我(非二次元)看来它只是个活动背景板,注意力完全没在上面。在娜娜留学和当下时代,加入了二次元相关,也是合理的运用。
1. 利用狂欢节模式:
但是漫展那一段我确实想到了,爱伦坡《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渔船上击倒李烈之后 还在他上空来回摆动的大铁钩 也想到了《陷坑和钟摆》)
狂欢节模式背景下,戏服、面具等意向的运用,在制造紧张情绪、氛围、悬念是非常有效的,在西方创作中也很常见。
但像万圣节、狂欢节、化妆舞会这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难以被合理调用,漫展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老金从各个方面和二次元格格不入,但大多数涉及二次元展示的都是以金为主视角。
这样的设定下,让老金仅有一个面具的线索,丢在这个狂欢节模式下追凶;把对女儿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是的父亲丢进迷乱的复仇迷局,把代际关系直接具像化割裂成两个不可调和的世界。
2. 关于面具意象:
结合李苗苗反社会人格的设定
3. 关于刻板印象:
涉海中二次元就是一个壳子,通过它融合人物和故事,就像父亲为女儿报仇也只是原生家庭创伤故事的壳子。
元素运用的程度决定呈现的深度,最简单运用只能瞥到面儿上一层。刻板印象问题似乎很难规避。
就像美剧中的华人餐厅、长相、口音都是刻板印象。多人也喜欢用血型 星座 imbt定义别人和自己,这也都是刻板印象。如果是以李苗苗为主视角的电影,肯定是要骂的。但涉海明显不是。
4. 是否存在刻意抹黑:
应该不存在。
这样的大组,每个部门分工是非常细的,也许主创确实很了解二次元,但具体执行层层向下,不可能人人了解。最终的关键词肯定都很简单粗暴,以自以为的代表性和高效为主(刻板印象),还需要有视觉冲击力,筹备还要受资金和时间上的制约,还要配合拍摄需求,要配合老金的视角;以及拍摄现场各种不可预的突发事件。
而最重要的是:电影的重心根本不在二次元。
所以除非主视角是李苗苗或者这是一部以二次元为主的电影,不然从客观上说,让二次元感到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到任何一部国产片都不可能的。
六、附:上海路演 曹保平【为何选择原生家庭创伤问题为内核】
现在国产片大多都像电视剧一样拍,很多人甚至分不清电视剧和电影的区别。曹保平还在拍电影,在保留作者性,试图在类型片和自我表达找到最好的平衡。
这样的环境下,把如此让人忌讳、避之不及的话题端进院线,这才是电影从业者,才是cinema 这是对观众的尊重,对电影的尊重。
一部电影看得人再多,也不会真的改变什么,但:
所有对黑暗的毒辣直视都是对光明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