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黄晓明杜江谭卓杨紫欧豪侯勇张哲瀚谷嘉诚印小天高戈许文广刘金山丁嘉丽
类型:剧情灾难导演:陈国辉 状态:正片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4分热度:7 ℃ 时间:2024-06-11 17:11:3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以下是转载!@十三妹
熬夜到临晨两点弄的,原因是实在见不得这么好这么真实的电影被故意黑!
如果你觉得《烈火英雄》太煽情太夸张,那你肯定不会相信原型事件里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事。而我,有必要告诉你,《烈火英雄》其实刻意缩小了那场灾难的规模,刻意在情绪上保持了克制。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展示电影和真人真事的比较。你会发现,比起真正的消防员,比起真正事件的惨烈,电影真的已经是非常克制了。nn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原型——那些消防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因此,在涉及到人名、地名、具体日期……等信息时,我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敬请谅解。nn而在行文过程中,我会引用到一些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nn1.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在此感谢我家猫的出镜……)nn2.原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的报道《十五小时生死战》n3.原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1日的报道《“X.XX”油管爆炸事件纪实》n4.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的报道《“X.XX”爆炸:未升级的灾难》nn5.CCTV7 《军事纪实》第1056期n6.原载于《中国消防》2010年第14期的《扑救“X.XX”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纪实》nn接下来,我将说一下《烈火英雄》里的几处克制。nn克制之一:20颗原子弹毫不夸张nn早在这部电影放预告片的时候,就有人对杨紫这句台词质疑:有那么夸张吗?n然而,事实是:这句台词不但没有夸张,反而过于克制。n几乎是在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里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后果不堪设想!”nn不如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原型事件里面,如果没有这群消防员,后果有多不堪设想。nn电影里最主要的场景,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有多大呢?它高22米,直径80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
所以,在真实的火灾里,光足球场那么大的油罐就有整整59个,再加上甲苯、二甲苯、氰化物……等高危品的化学罐,其后果将是:nn
所以,没有当年那批消防员,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几个国家的区域,都将近乎面临灭顶之灾。nn当然,可能还是有人觉得不直观,那我就说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当年火灾中所有油罐及化学罐的爆炸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广岛原子弹“小男孩”的爆炸当量大约是1.5万吨TNT,长崎原子弹“小胖子”的爆炸当量是2万吨TNT,美国储量最大的W76核弹,其爆炸当量是10万吨TNT,所以折算一下,真人真事里的破坏力,按“小男孩”算,是133颗原子弹,按“小胖子”算,是100颗原子弹,按W78算,是20颗原子弹……nn网友之所以觉得“20颗原子弹”夸张,原因第一是“原子弹”这三个字过于恐怖,第二是这场灾难被消防员们化解了,人类对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往往缺乏最直观的理解。nn只有事件的当事人,才会对它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书里这样说:
一句“百里不复有人烟”,说明一切。nn而这仅仅是开始……
而这恰恰是消防员们的宿命:他们为了我们出生入死,但人们往往会淡化他们的贡献,甚至会遗忘他们……我认为,这对消防员是不公平的。nn克制之二:不是用手机录遗言,而是用摄像机录遗言nn电影里面,杜江扮演的消防队长,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拿出手机,让手下的弟兄们每人给家里留一段话。nn这一段,其实是有所改编的。在当时的火场上,有新闻记者,也有消防部门的摄影团队。他们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部分现场状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最深的水是泪水》中的一些桥段,佐证了这一点:
每人录一句话这件事,发生在其中一队消防员身上:
在书里,这群消防员一句话都没说,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录了的。后来,当他们当中的几名消防员上节目的时候,有人说出了下面的话:
这段话再次佐证了,电影里每人录一段话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是用手机录。其实可以理解,如此紧凑的故事,真的没法再去在主角身边放个摄影记者了……nn克制之三:关阀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nn《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黄晓明带着一个手下,穿着隔热服进到火场里去手动关阀门。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两个人进去?”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的确与事实不符。在真实事件里,进到火场里面手动关阀门的,是三个人。《北京晚报》的报道中这样说: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这样说:
而上一段里提到的现场的摄像机,也记录下了三名消防员走向火场的姿态。
至于为什么只派三个人进去,从编剧的角度来讲,“东山中队”着墨最多也最有戏剧冲突的就是谷嘉诚扮演的周浩,让他跟着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进去,周浩从不理解江立伟,到尊敬江立伟,有明显的人物成长,按真人真事加一个人物进去,戏剧冲突很难展开。nn说回到当年的真人真事,首先,隔热服不像战斗服,可以人手一件,其次,也许下面这段话多少能够回答这样的提问:
每个人都知道,进去基本就是死,“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大概就是他们那时的心情吧……nn其实,提出类似质疑的人,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非常多。在这里,我要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文章:nn
我想这位副总队长跟我有同样的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nn克制之四:每个阀门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nn上一节中我们说到,黄晓明扮演的角色,进到火场里关阀门。港口负责人给到他们的答案是:“每个阀门8000转!”所以,你会看到,黄晓明一直在拼命地转阀门。事实上,电影为了降低难度,少了一个零。nn让我们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
而这仅仅是一个阀门而已。同样的8万转,他们持续了四次。所以,他们不是转了8万转,而是32万转。在《中国消防》的报道里,他们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nn
克制之五:消防员不是死于渔网缠绕,而是死于海浪和油污nn电影中有一名消防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远程供水,在清理水泵上缠绕着的垃圾的时候,脚被渔网勾住而不幸溺水。n这个桥段也是克制的。nn让我们来看看《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怎样描述当年远程供水的消防员的工作。
可见网友的质疑“为什么不带刀下水”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位消防员的确曾经带刀下水,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拿刀,因为他下水的目的是“清”污,而不是“砍”污。而且,看守水泵的工作相对危险系数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两三名消防员呆在水泵边的原因。nn而导致他溺水的原因,《北京晚报》的报道中,一位路过的摄影师本想拍摄消防员在水中战斗的情况,却无意中拍到了他溺水的过程
而他的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住地自责:“油太滑了,我握到了他的手,很滑抓不住,我又搂到他的头,还是往下滑。”
所以说,在这位消防员处境的处理上,电影采取了艺术化的加工,而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中来。nn而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尾。如果你也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希望看到这一幕,能在心里向这位英雄致敬。nn而在这里,也要纠正某些网友的看法,他提出片中的消防员,在专业术语上不够严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话调研不细致,没有人会把那个叫水管,我们一般会说:两盘65,一盘80。”
看得出这位网友对消防员有了解,比如他提到的65,指的是消防水带,消防员通常也会称之为两分半水带,是用来接水枪的。而电影中远程供水用的水带是下图这种:
这种叫做“中粗直管”,不是一般的卷曲的消防水带。nn而网友之所以会搞错,原因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这东西并不常见,即使是对消防事业颇有了解的人,也会搞不清状况。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我们对消防员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nn克制之六:消防员的“人设”,没那么简单,而是各有千秋nn一般来讲,电影拍人物,都要做一个“人设”,背景越苦大仇深越能够引来观众的共情。但看看《烈火英雄》里的几个主要人物:nn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一个平凡的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天天接儿子放学。杜江扮演的马卫国,一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向父亲证明自己。欧豪扮演的徐小斌,一个刚刚拍结婚照的新晋丈夫,最大的心愿是让妻子过上好日子……nn平凡到近乎琐碎,比起他们来,经历过这场大火的消防员们,“人设”似乎更丰满一点。比如,刚下手术台就奔赴火场的病人:
比如,没法亲眼见证女儿来到人世的父亲:nn
比如,在重病的父亲和使命之间难两全的儿子:
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设,但《烈火英雄》偏偏选择了最平凡的那种。nn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英雄本来就是最平凡的人,身为平凡英雄,消防员不需要这些煽情的东西。nn克制之七:消防员回家之后,不是含泪敬礼,而是痛哭和磕头nn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执行完任务的消防员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等了自己整整一夜。二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上去比较平淡。nn这也是克制的。在《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我们看到,浴火重生的消防员们,表现得比电影里面激烈得多。nn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磕头: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到家之后很难一下子回到正常人的生活:nn
而更多的消防员选择了沉默:
这些反应,在电影开始,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战友牺牲的黄晓明遇到过,领导告诉他,这是PTSD,学名“创伤后应激障碍”。nn这种病,在很多高危职业人群中患病率比较高。按道理说,这些桥段最应该拍进电影,这种非常强烈地煽情的镜头,随便拍一条出来就能够赚够眼泪,但《烈火英雄》并没有这么做。nn与之相反的是,《烈火英雄》选择了让消防员回归家庭,回归平凡。这也正是电影想传达的:nn用电影抵抗遗忘,告诉世人消防员是谁,做了什么;n用电影告慰英雄,告诉消防员们,世人终将理解你们,体会你们平凡中的伟大!
《烈火英雄》其实还行,但不会像《哪吒》那样一边倒的好评了,而是会口碑两极分化。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
视觉效果比较出众,也有战友情、亲情、爱情,有热血的地方,也有催泪的瞬间,同时还歌颂了消防员和医生,很容易触动观众的家国情怀。
那为什么我又说它会口碑两极分化呢?
因为这部电影什么都拍了,但是拍得不够好。
首先是剧本中规中矩,再加上导演的水平有限,这就导致有些桥段有的人觉得很燃,有的人看了却无感;
有些桥段有的人觉得直戳泪点,有的人看了却觉得尴尬。
《烈火英雄》不至于是烂片,但又达不到佳作的水平,有亮点,也有槽点。
黄晓明作为影片的绝对主角,他饰演的江立伟也是贯穿全片的线索。
因为一次意外,他被降职,被造谣,家长们诋毁他,儿子的同学们也唾弃他,甚至他的亲生儿子都受到影响,对他产生了怀疑。
你救了人们无数次他们一次也不记得,你犯了一次错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落井下石。见不得别人好,这就是人性。
做英雄很难,背负着误解和污蔑继续做英雄更难。
领导说他不适合做消防员,应该退役,但他选择与火灾战斗到底。
因为消防员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
面对流言蜚语,他不解释,不反驳,不开脱,只是默默地继续工作,继续救火,用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
最无力的言语,是诋毁;最有力的言语,是实力。
灾难面前,他没有退缩,而是承诺:等这次回去,天天都陪儿子上学。
因为他知道,这次很可能回不去了。
马卫国曾经只想抢头功,他认为“尖刀部队”就该不顾一切往前冲,守卫化学罐区太大材小用了,应该交给其它人来做。
正是战友的牺牲让他明白:所有工作都很重要。
不管是冲在前线的,还是幕后工作的(比如王璐),不管是善后的(比如电影开头牺牲的孙岩),还是清理垃圾的,缺一不可。
他终于明白了死守化学罐区的意义,带领战友筑起一道人墙。
他超越了曾经的自己,也赢得了父亲的肯定。
因为即将退役,郑志常常消磨时光。
当战友们被烈火困住,大家以为他要逃命,结果他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大家的生。
从当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后来在岗一天,就付出百倍努力,把每一天都当成最重要的一天,他实现了自我救赎,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徐小斌为了保障远程供水,不惜清理海洋垃圾。
他干的是最脏的活,但他的人是最干净的。
同时这也体现了海洋垃圾的危害,你朝海里扔的每一个垃圾,都可能转化为杀人或杀死动物的子弹。
王璐很关心男友的生命安全,可是为了工作,为了责任,为了对战友们、对万千百姓的生命负责,她忍住了问候男友情况的冲动。
没想到这却成了永久的遗憾。
直到徐小斌英勇牺牲,在领导的同意后,她才匆匆来到海边,看他最后一眼。
出现火灾,不管你正在拍婚纱照,还是在安抚哭泣的儿子,你都必须立刻到岗。
爱人和家人固然重要,但是责任和使命更加重要。
所有人都在逃难,他们却不能走,只能咬牙战斗到最后一刻。
因为从他们成为消防员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消防员是一个无私的职业,因为他们用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消防员也是一个自私的职业,因为他们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从而让家人承担失去自己的风险。
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家人吗?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家人在他们心目中至关重要,所以他们才不愿看到别人失去家人,所以才会去从事消防员这样一个为万千家庭保驾护航的职业。
他们知道,即便是他们不做消防员,也会有别人做消防员。
即便是他们不牺牲,也会有别人牺牲。
但他们宁愿牺牲的人是自己,他们就是要从事如此高危的职业,不惜牺牲自己来拯救更多的生命。
他们牺牲了一个家庭,却拯救了成千上万个家庭。
《烈火英雄》是消防员的故事,又不仅仅是消防员的故事。
灾难面前留下来的不仅是消防员,还有千千万万的医生。医生和消防员的工作不同,但救死扶伤的精神是相同的。
人人都只顾自己,江立伟的的妻子李芳还愿意帮助孕妇。
正是因为帮助孕妇,她才会去医院,才会和儿子团聚,这就是命运的神奇。
你积的每一次德,都会在有一天得到回报。
还有那对好心收留江淼的老夫老妻,他们不惜斥重金为江淼多买一张船票。
当江淼旧病复发,他们也不心痛高价买来的船票,对他不离不弃。
那句“我们在这里住一辈子了,要不不走了吧”更是年度催泪瞬间。
中国人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有“荣归故里”,有“衣锦还乡”,还有“叶落归根”。
很多人逃难,很多人对需要帮助的人关闭希望之门,甚至有人趁火打劫,抢夺超市的物资。
也有人虽然牵挂儿子,但也义无反顾为孕妇伸出援手。
也有人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打消了逃命的念头。
正是因为有那些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正是因为有那些吃人血馒头、发国难财的人,才衬托出消防员、医生、热心肠的市民的高尚伟大。
有燃点,也有泪点,不是烂片,但和佳作还有距离。
《烈火英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的美剧《切尔诺贝利》。
同样是灾难片,为什么《烈火英雄》达不到《切尔诺贝利》的高度呢?
因为《烈火英雄》侧重点在于歌颂消防员的英勇事迹,以及消防员与家人、爱人、战友的感情,这些都是标准的商业片的路线;
而《切尔诺贝利》讲的是人性,讲的是灾难背后的那些细思恐极的真相和黑料。
《烈火英雄》是外在的、表面上的震撼,《切尔诺贝利》则是内在的、深入人心的震撼。
《烈火英雄》中,对于爆炸的原因只是略有提及,就是高层明明发现了安全隐患却不及时上报,但是探讨得不够深入。
除此之外,码头的负责人多次欺骗消防员,不让他们知道实情。
包括人们抢劫超市、黄牛坐地起价也是很好的切入点,可惜都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假如导演能够对爆炸的原因、码头负责人的言论,以及灾难对人们的影响深入剖析,全面展现码头高层隐瞒真相、封锁消息,工作人员谎话连篇、推卸责任,人们打砸抢烧、为了活命不择手段……那么本片将不仅仅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会比现在有深度有内涵得多。
我们不仅需要看到这件事伟光正的一面,还应该看到黑暗的、丑陋的、恐怖的那一面。
《烈火英雄》的确很燃,但燃是不够的,在燃之后,还应该让观众有所思考。
我们看看导演陈国辉的履历,都是《全城热恋》《全球热恋》《新娘大作战》《怦然星动》之流。
《烈火英雄》比上面几部电影好得多,导演也尽力了,可是无奈水平有限。
这才导致江立伟会说“等这次回去,天天陪他上学”这样的台词。
你一听到这句台词,你就知道江立伟这次回不去了。
就好比那些动作片中主角说“干完这最后一票就退休”,最后多半不能活着退休。
还有技术员魏雷和江立伟合影,稍微看过几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一拍照就说明后面要死,和《湄公河行动》是一个道理。
这两处“暗示”都太明显了,过早的剧透很影响观感。
另外一个体现导演水平有限的地方在于,电影中的燃点、泪点,大多都是靠配乐来烘托的。
燃点不够,配乐来凑;泪点不够,也是配乐来凑。
过几个月出资源了你可以试试关了声音再看一遍,观感肯定大打折扣。
除了过于依赖配乐之外,电影里还有大量慢镜头,其实很多地方都没必要用慢镜头,真正优秀的导演应该学会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
当然,bug也很多。
比如温度那么高的环境,消防员们都敢把脸露出来。
可能导演的考虑是,戴上面罩观众就看不清演员的脸了,所以江立伟即便戴了面罩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氧气用尽的剧情让他摘掉面罩。
其实我宁愿看不清演员的脸,也希望电影能更专业一点。
再比如江立伟竟然徒手关闭阀门,给人一种“温度也不是很高”的错觉。如果他用什么东西包裹着手都还好一些,双手直接接触阀门未免有点夸张了。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烈火英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狼2》,原因在于它们有个共同点:
原本它们可以拍得更好,成为中国商业片的里程碑,但很遗憾的是,视觉效果一流,可是文戏拖了后腿。
对商业大片而言,视觉效果决定下限,剧本决定上限,假如剧本足够优秀,视觉效果差一点也没关系。
从《战狼2》到《空天猎》《流浪地球》《烈火英雄》……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总是去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剧本。
同样是主旋律电影,为什么以上电影都出现了很多差评,而《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却高达9.0?
真不是因为我们不爱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电影不够打动观众。
中国不缺主旋律电影,缺的是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中国商业片不缺技术和视觉效果,缺的是好剧本。
我希望人们能把追求视觉效果的精力抽一部分出来,去思考怎样讲一个好故事。
《战狼2》这样的电影我们已经有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们更需要《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
《烈火英雄》的情感是对的,事迹是动人的,灾难是可怕的。但同样地,这部电影的表达手法,是极度失败的,连环爆破性的那种失败。
影片从第一秒开始,就在生产制作一种“你准备开始哭吧,不哭不是地球人”的热烈氛围,我不夸张——没有一丝过渡,没有任何桥梁。电影本身则处在一种哭不出来也要滴眼药水的强迫状态,愈是强加仁慈,愈是尴尬满拧。
也是从这第一秒开始,影片就沉浸在结局时刻的高点中再浮再上、无法自拔。
电影试图通过铺满屏的配乐、不断叠加的刺激危险大场面、一个个滚字幕般登场的人物,甚至将灾难妖魔化,来打造战场一样的激烈情境,以配合主角演出。持续两个小时的撕心裂肺,对着屏幕喊口号,表衷心,一板一眼。观众需要自己去换位思考、去联系、去结合实际,才能获得共情。
我很好奇,以这种低廉的方式致敬消防战士,在不考虑现实情况和基本智商的前提下去创造英雄,以这样烂俗的煽情套路吸引观众,甚至绑架舆论、制造声音,对于伤者逝者来说,真的能算是一种尊重吗?
更可笑的是,在这部理应讲述人类共通情感的影片里,我没看到人与人内心里的交流,反倒是主角与被拟人化的灾难,与“戏精”般的火势之间的较量,让我印象最深。仿佛只有这样摆在明面的去打一场仗,才能达成演员情绪与影片主旨的一个契合。
其他的情感渲染,因果逻辑,就如同输入程序一般,一边麻木,一边仁慈。
平凡的、真情实感的东西没有展现。英雄的、光荣的一刻却被无限拉长,舍弃专业,鼓舞牺牲。最后用一大段事迹内容告诉你,有原型,是真的,不白哭。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这部电影,导的、演的、看的就是个题材,为了题材而题材,为了感动而感动。知道这个题材的一瞬间我如果不感动,就是冷血,就是没有人性。知道这个题材的一瞬间我就应该痛哭流涕,举手敬礼,爱国爱家。
那还需要电影干嘛?
对于题材之上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来说,这部电影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他让事件和人物本身的情感机械化,让简单的消防教育沦为空谈,让“逞英雄”对等于“真英雄”。最终,成为培养失智群众的帮凶。
所以,尽管教主的邪魅笑容还是那样地具备杀伤力,我也以为会被他惊吓冷汗。但没想到的是,在这部电影的整体车祸面前,教主的演技根本不值一提——
黄晓明只是做了他该做的。
最后,对于现实中的消防战士,我表示尊敬,对这个题材我本身没有偏见,也不会反感主旋律电影。
只是单纯的恶心烂片而已。
八月三日更新:
不相信这篇影评内容的人可以看一下央视微博昨天晚上发布的一则视频。链接抛给你们https://m.weibo.cn/2656274875/4400917950033130
原答案
《烈火英雄》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刚好看过相关的书和报道,因此,当知道《烈火英雄》有提前放映的时候,我立刻参加了一个观影团,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nn看完之后,我看到了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讨论。有人很喜欢这部电影,说因为这部电影而理解了消防员这群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的英雄。但也有人质疑这部电影太煽情太夸张,然后就很多问题提出了疑问。在这里,作为一个比较了解整个事件的人,我想说:nn如果你觉得《烈火英雄》太煽情太夸张,那你肯定不会相信原型事件里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事。而我,有必要告诉你,《烈火英雄》其实刻意缩小了那场灾难的规模,刻意在情绪上保持了克制。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展示电影和真人真事的比较。你会发现,比起真正的消防员,比起真正事件的惨烈,电影真的已经是非常克制了。nn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原型——那些消防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因此,在涉及到人名、地名、具体日期……等信息时,我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敬请谅解。nn而在行文过程中,我会引用到一些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nn1.t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在此感谢我家猫的出镜……)
2.t原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的报道《十五小时生死战》n3.t原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1日的报道《“X.XX”油管爆炸事件纪实》n4.t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的报道《“X.XX”爆炸:未升级的灾难》
5.tCCTV7 《军事纪实》第1056期n6.t原载于《中国消防》2010年第14期的《扑救“X.XX”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纪实》
接下来,我将说一下《烈火英雄》里的几处克制。nn克制之一:20颗原子弹毫不夸张nn早在这部电影放预告片的时候,就有人对杨紫这句台词质疑:有那么夸张吗?n然而,事实是:这句台词不但没有夸张,反而过于克制。n几乎是在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里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后果不堪设想!”nn不如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原型事件里面,如果没有这群消防员,后果有多不堪设想。nn电影里最主要的场景,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有多大呢?它高22米,直径80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n
所以,在真实的火灾里,光足球场那么大的油罐就有整整59个,再加上甲苯、二甲苯、氰化物……等高危品的化学罐,其后果将是:n
一句“百里不复有人烟”,说明一切。nn而这仅仅是开始……n
而这恰恰是消防员们的宿命:他们为了我们出生入死,但人们往往会淡化他们的贡献,甚至会遗忘他们……我认为,这对消防员是不公平的。nn克制之二:不是用手机录遗言,而是用摄像机录遗言nn电影里面,杜江扮演的消防队长,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拿出手机,让手下的弟兄们每人给家里留一段话。
这一段,其实是有所改编的。在当时的火场上,有新闻记者,也有消防部门的摄影团队。他们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部分现场状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最深的水是泪水》中的一些桥段,佐证了这一点:n
在书里,这群消防员一句话都没说,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录了的。后来,当他们当中的几名消防员上节目的时候,有人说出了下面的话:n
这段话再次佐证了,电影里每人录一段话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是用手机录。其实可以理解,如此紧凑的故事,真的没法再去在主角身边放个摄影记者了……nn克制之三:关阀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nn《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黄晓明带着一个手下,穿着隔热服进到火场里去手动关阀门。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两个人进去?”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的确与事实不符。在真实事件里,进到火场里面手动关阀门的,是三个人。《北京晚报》的报道中这样说:n
每个人都知道,进去基本就是死,“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大概就是他们那时的心情吧……nn其实,提出类似质疑的人,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非常多。在这里,我要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文章:
我想这位副总队长跟我有同样的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nn克制之四:每个阀门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nn上一节中我们说到,黄晓明扮演的角色,进到火场里关阀门。港口负责人给到他们的答案是:“每个阀门8000转!”所以,你会看到,黄晓明一直在拼命地转阀门。事实上,电影为了降低难度,少了一个零。nn让我们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n
而这仅仅是一个阀门而已。同样的8万转,他们持续了四次。所以,他们不是转了8万转,而是32万转。在《中国消防》的报道里,他们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n
克制之五:消防员不是死于渔网缠绕,而是死于海浪和油污nn电影中有一名消防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远程供水,在清理水泵上缠绕着的垃圾的时候,脚被渔网勾住而不幸溺水。n这个桥段也是克制的。nn让我们来看看《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怎样描述当年远程供水的消防员的工作。n
而他的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住地自责:“油太滑了,我握到了他的手,很滑抓不住,我又搂到他的头,还是往下滑。”n
所以说,在这位消防员处境的处理上,电影采取了艺术化的加工,而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中来。nn而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尾。如果你也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希望看到这一幕,能在心里向这位英雄致敬。nn而在这里,也要纠正某些网友的看法,他提出片中的消防员,在专业术语上不够严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话调研不细致,没有人会把那个叫水管,我们一般会说:两盘65,一盘80。”n
看得出这位网友对消防员有了解,比如他提到的65,指的是消防水带,消防员通常也会称之为两分半水带,是用来接水枪的。而电影中远程供水用的水带是下图这种:n
这种叫做“中粗直管”,不是一般的卷曲的消防水带。nn而网友之所以会搞错,原因是这样的:n
比如,没法亲眼见证女儿来到人世的父亲:n
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设,但《烈火英雄》偏偏选择了最平凡的那种。nn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英雄本来就是最平凡的人,身为平凡英雄,消防员不需要这些煽情的东西。nn克制之七:消防员回家之后,不是含泪敬礼,而是痛哭和磕头nn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执行完任务的消防员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等了自己整整一夜。二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上去比较平淡。nn这也是克制的。在《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我们看到,浴火重生的消防员们,表现得比电影里面激烈得多。nn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磕头:n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到家之后很难一下子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怎么说呢,以前当兵的时候也是消防,干了森林消防两年,没经历过什么大阵仗,也就灭了几起不大不小的山火,参加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抗震救灾。打心眼里是佩服这些搞城市消防的,不但面临的问题比我们多的多(比如抓鸡抓鸭救人帮助老百姓这些)火场环境也更加复杂,像影片中的煤气罐爆炸之类的,每一次出警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此为钦佩。当看到消防车出动,看到那些熟悉的工具再次映入眼帘,心中涌起一股非常亲切的感觉。实在不忍心批判这部电影,奈何拍的真的很一般。本来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违心地给了四星,后来刷影评看到一个大连人说,当初“7.16”火灾所有大连人都是乖乖在家等着,没有弃城而逃,降了一星,有点败好感,改编不能乱编。最后给三星,多一星给消防员,也不违心。
回来之后补了一下纪录片,讲真的比电影精彩,以下为纪录片链接。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5MjAyMzk5Mg==.html?spm=a2hzp.8244740.0.0
1.纪录片中,消防员抽调海水对附近油管进行降温,灭火主力几乎全靠泡沫,影片中虽然也有抢泡沫的片段,但是并没有表现得当,观众看来更多得是用海水灭火,实际上光靠水是灭不了火的。
2.纪录片中几乎调集了全市所有的公职人员和社会力量,警察武警医疗人员皆有参与,影片只在火场看到了消防员,其实都拍出来,感觉会更好些。
3.纪录片中灭火方案设置得当,在油罐区和化学罐区足足铺设了五条防线,火场一共设置52个阵地,消防员打水枪累了,站不住了,就坐着打,靠着打,趴着打。影片完完全全没有表现到位,群魔乱舞不知道拍些什么鬼,镜头全部聚焦一中队和黄晓明。我在想这些镜头要是拍出来该多振撼人啊。
4.真实事件真正牺牲的只有徐小斌一人,是和战友因为清理垃圾脱力被海浪吞噬,不是影片中那样被缠住,影片拍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为死而死,完全不震撼,真的想骂人,消防员不蠢的好吧。
影片展现是消防员英勇救火的事迹,可是者救火,救火,真的表现到位了吗?我看到的是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镜头聚焦在火上面,各种火势的特效。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黄晓明演的江立伟和杜江演的马卫国带领的几个消防战士上,另外三分之一被市民和杨紫方面的指挥中心支配。至于救火,我认为救得太形式化了,拍成了一部类似美国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着重描述了江立伟)。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不合我意。最关键的黄晓明演的也太尬了点,完全get不到火场的惊险。
画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感染力的,如果去掉那些尴尬的台词,我看着是比较震撼的,特效用的还是比较到位,这方面比较好,如果不考虑炫技减少一些这些特效,认为会更好
优秀的画面配上震撼的BGM,渲染的氛围还是可以的。
1. 比如说出警的时候有一个战友在喂鸡,直接扔掉跑起来,比较真实,但是他们的战友那么整齐得跑,又很假了,特别是这一段还给杜江一个特写,看的要吐。事实上警报一拉,我们就跟疯了一样往车库跑,根本没有这么好整以暇,穿消防服也是乱哄哄的,怎么快就怎么来,记得微博有一个视频挺火,就是消防出警,车库刚拖完地滑倒四个消防员的那个视频,那个才是真实的出警。
2.拍消防员抓猪那段,很有代入感了,什么杂事琐事都是搞消防的来,可是把人民群众表现的也太坏了。
3. 黄晓明找杜江要烟那段,真的是影片唯一的闪光点了,这才是一个常人会做的事情。这样真实的感情才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啊。
4. 火场留遗言那段,我不知道是否真实,当了两年兵,也没经历过什么大阵仗,只在抗震救灾的时候写了一次遗书,不过看着挺感人的。
5. 医院那段,有感动到我。
6. 最后吃鸡腿那段,也挺感人的。
上面是我觉得能get到的煽情,无法get到的煽情还有大把大把的,用煽情堆砌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影片,尬点太多,有些记不清了,最尴尬的就是三个消防员的死。
1. 比如徐小斌的死,郑志的死,江立伟的死,完全都是为死而死,形式感太过了,我表示完全没有代入感,这是生怕不知道他们在演戏吗?为什么拍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能考虑一下现实呢,能不能有点真实感。
2. 一死人全体消防员默哀,我去,这在火场可能发生吗,要默哀也是事后默哀,当场所有人的注意力根本集中不到这上面好吧。
这我认为是影片无法让人形成代入感最关键的一个点,台词几乎都是念出来的,完全没有火场的紧张气氛。么得感情,么得起伏的啊?你确定你们这是在火场吗?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消防员几乎都是癫狂的状态了。真的一听他们开口说话就特别出戏。
还有郑志的死叽叽呱呱得不知道演些什么搞了半天(完全忘了),渲染的也太过了,就好像在说,大家看我,我在演戏呢。
总之三个消防员的死本是很震撼人心的,可是演出来的感觉,就根本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的太差劲了,这是给消防员抹黑的吧。
另外还有一些火场救援的细节,比如黄晓明在四周都是大火烘烤下能不能坚持几个小时这种BUG就懒得说了,什么手套氧气管这些为了影片效果都无关紧要了。
还有一个很败好感的点就是我最前面提到的把大连人民编成了弃城而逃,就算为了体现公职人员的伟大也不能乱编啊。虽然这个改编有一部分的闪光点,还是喜欢不起来,可以做一个全城祈祷的情节我觉得也不错吧,又能收获一波眼泪。
最后想说一下我对比自己的部队经历看到的不合理的地方,因为确实当兵时间太短,没经历过什么大事,也不知道别的部队是不是和我的部队是一样的情况。
1. 对于战士来说,和队长基本么得感情的,平时都是班长排长带训练啥的,队长基本上不会和战士接触很多,火场救援的时候,队长基本也不会冲锋陷阵,都是坐镇指挥的,影片让一个中队长上前线,不知道是不是刻意。(这个评论有战友说了,中队长冲锋陷阵的也有很多,看来是我们队长架子比较大的)。
2. 对于一个即将退伍的老兵来说,确实是能混一天是一天,但是军事素养是合格的,比新兵更强,不可能出现影片郑志的那种连训练都搞不定的情况。还有火场中拿水枪被作用力拍到自己头,搞笑吗?没摸过水枪的新兵还有可能犯这种错误。(这里有网友说在那么大的事故面前压力太大出现失误也能说的通,而且水枪出水作用力真的很大。)
3. 特勤一中队救火的人太少了,应该就五六个吧。一个中队3个排,9个班,连后勤100多号人,排长带班长带战士,就算分配了任务打散了,觉得也不该就这么几个人,群演太不到位了。(这个评论里有战友说了,有些中队的编制人很少)。
4. 消防车出警,我们中队从来就没关过车库的门,不知道其他部队是否一样(这个也解决了,一些部队是关门的)。
总结一下:这部电影拍的很随便,重心放在特效和几个主演上,关于剧本的打磨太差了。说是给消防官兵看过一致叫好我是不信的,关于救火,也就最开始火锅店救火还拍的比较好,后面什么鬼都不知道了,不喜欢这类题材拍成个人英雄主义,很假。希望以后拍这类题材的电影能多考量现实因素一些,这部影片还是很失败的。
不够真实,刻意煽情,多展现一些消防员战斗的细节或许会更好,不是只有死人才能体现伟大的,真实才最能感染人。最后给个三星吧,消防员真的很辛苦也很危险。
影评写得很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给三到四星吧。n你的观点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但不是搞城市消防的人,对这只队伍不是很了解,有些错误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附和。n我是城市消防的一员,感觉你对业务也是比较了解的。很棒。n确实,灭油罐火灾需要大量的泡沫,包括地面流淌火也要用泡沫来覆盖。水枪一般用于罐壁的冷却。n你说那些细节,比如群众语言激烈,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森林消防可能不大于人民群众接触吧。有时,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得不到体谅,加上自己着急,就会语言激烈,现实中经历过,比如今年年初我参与一场地下车库火灾,火势已经控制,但有些人担心自己住房的安危,在一旁谩骂我们,每每听到这些,虽然都很克制,依然尽心尽责,但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n对于人物的刻画,我也认为有些太浅了,但编剧还是挺厉害的,用一些细节就塑造了比较鲜明的人物角色。n人物的牺牲,抛开真实事件,毕竟是改编嘛。我认为郑志的死是不合理的,因为中队长非常莽撞的决策,团队陷入危机,一人救多人,多人却不能救一人,眼看却无采取行动,最后牺牲,有些尴尬。n郑志牺牲后中队长那段台词,其实是北京喜隆多大火时,中队长和副中队长牺牲后,在场的消防局副局长所说的话,当时大家哭成一片,这番话很鼓舞士气,让大家再次投身灭火战斗中。但安排在这里确实有些出戏。n其实从这点也能看出,队长还是要带头冲锋陷阵的,包括我也是这样做的,经常自己会把水枪。中队的弟兄不是很多,我对森林消防也不是很了解,一个小的消防中队,可能也就十来个人,我们这里,特勤也没有超过四十人。n个人认为人多少对电影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n车库门还是要关的,可以保持车库内的清洁,保护器材车辆,要进小动物什么的破坏装备可不行,北方冬天更是不能开门,不然连车都着不了,派几号车开哪个门,一般人还没上车呢,车库门就已经开完了。n不知道森林消防有没有试过加大压力的水枪,一个人基本上是控制不住的,开得猛的话,后坐力会直接把人顶飞的,拿不住水枪乱摆是非常危险的,非常容易伤到人。n大连的火灾可以说是让远程供水系统一战成名,是火场供水的重要保障。n很多人拿电影和大连的真实火灾对比而纠结,我认为这样不大对,因为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场火灾的影子。n我看到有人说天津的事情不能拍什么的,感觉挺气的,好像自己很了解一样,事故调查报告自行百度。n我感觉比较难受的就是电影中有很多战术失误,应该是导演为了制造剧情而故意为之的吧。我认为其实并不应该这样做,真实的消防队在处置灾情时还是比较专业的,不会范如此低级的错误,这样拍,怕是会误导观众,质疑消防队伍的专业性吧。n不吹不黑,确实被感动了,有很多经历过的东西再现了,消防队伍确实不容易,生活和工作是矛盾的,生与死是矛盾的,付出了很多,舍弃了很多,留下了很多遗憾。为了职责,生死犹去。不是不惧死,穿上这身衣服才能懂得吧。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以下是转载!@十三妹
熬夜到临晨两点弄的,原因是实在见不得这么好这么真实的电影被故意黑!
如果你觉得《烈火英雄》太煽情太夸张,那你肯定不会相信原型事件里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事。而我,有必要告诉你,《烈火英雄》其实刻意缩小了那场灾难的规模,刻意在情绪上保持了克制。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展示电影和真人真事的比较。你会发现,比起真正的消防员,比起真正事件的惨烈,电影真的已经是非常克制了。nn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原型——那些消防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因此,在涉及到人名、地名、具体日期……等信息时,我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敬请谅解。nn而在行文过程中,我会引用到一些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nn1.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在此感谢我家猫的出镜……)nn2.原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的报道《十五小时生死战》n3.原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1日的报道《“X.XX”油管爆炸事件纪实》n4.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的报道《“X.XX”爆炸:未升级的灾难》nn5.CCTV7 《军事纪实》第1056期n6.原载于《中国消防》2010年第14期的《扑救“X.XX”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纪实》nn接下来,我将说一下《烈火英雄》里的几处克制。nn克制之一:20颗原子弹毫不夸张nn早在这部电影放预告片的时候,就有人对杨紫这句台词质疑:有那么夸张吗?n然而,事实是:这句台词不但没有夸张,反而过于克制。n几乎是在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里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后果不堪设想!”nn不如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原型事件里面,如果没有这群消防员,后果有多不堪设想。nn电影里最主要的场景,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有多大呢?它高22米,直径80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
所以,在真实的火灾里,光足球场那么大的油罐就有整整59个,再加上甲苯、二甲苯、氰化物……等高危品的化学罐,其后果将是:nn
所以,没有当年那批消防员,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几个国家的区域,都将近乎面临灭顶之灾。nn当然,可能还是有人觉得不直观,那我就说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当年火灾中所有油罐及化学罐的爆炸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广岛原子弹“小男孩”的爆炸当量大约是1.5万吨TNT,长崎原子弹“小胖子”的爆炸当量是2万吨TNT,美国储量最大的W76核弹,其爆炸当量是10万吨TNT,所以折算一下,真人真事里的破坏力,按“小男孩”算,是133颗原子弹,按“小胖子”算,是100颗原子弹,按W78算,是20颗原子弹……nn网友之所以觉得“20颗原子弹”夸张,原因第一是“原子弹”这三个字过于恐怖,第二是这场灾难被消防员们化解了,人类对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往往缺乏最直观的理解。nn只有事件的当事人,才会对它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书里这样说:
一句“百里不复有人烟”,说明一切。nn而这仅仅是开始……
而这恰恰是消防员们的宿命:他们为了我们出生入死,但人们往往会淡化他们的贡献,甚至会遗忘他们……我认为,这对消防员是不公平的。nn克制之二:不是用手机录遗言,而是用摄像机录遗言nn电影里面,杜江扮演的消防队长,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拿出手机,让手下的弟兄们每人给家里留一段话。nn这一段,其实是有所改编的。在当时的火场上,有新闻记者,也有消防部门的摄影团队。他们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部分现场状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最深的水是泪水》中的一些桥段,佐证了这一点:
每人录一句话这件事,发生在其中一队消防员身上:
在书里,这群消防员一句话都没说,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录了的。后来,当他们当中的几名消防员上节目的时候,有人说出了下面的话:
这段话再次佐证了,电影里每人录一段话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是用手机录。其实可以理解,如此紧凑的故事,真的没法再去在主角身边放个摄影记者了……nn克制之三:关阀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nn《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黄晓明带着一个手下,穿着隔热服进到火场里去手动关阀门。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两个人进去?”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的确与事实不符。在真实事件里,进到火场里面手动关阀门的,是三个人。《北京晚报》的报道中这样说: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这样说:
而上一段里提到的现场的摄像机,也记录下了三名消防员走向火场的姿态。
至于为什么只派三个人进去,从编剧的角度来讲,“东山中队”着墨最多也最有戏剧冲突的就是谷嘉诚扮演的周浩,让他跟着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进去,周浩从不理解江立伟,到尊敬江立伟,有明显的人物成长,按真人真事加一个人物进去,戏剧冲突很难展开。nn说回到当年的真人真事,首先,隔热服不像战斗服,可以人手一件,其次,也许下面这段话多少能够回答这样的提问:
每个人都知道,进去基本就是死,“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大概就是他们那时的心情吧……nn其实,提出类似质疑的人,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非常多。在这里,我要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文章:nn
我想这位副总队长跟我有同样的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nn克制之四:每个阀门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nn上一节中我们说到,黄晓明扮演的角色,进到火场里关阀门。港口负责人给到他们的答案是:“每个阀门8000转!”所以,你会看到,黄晓明一直在拼命地转阀门。事实上,电影为了降低难度,少了一个零。nn让我们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
而这仅仅是一个阀门而已。同样的8万转,他们持续了四次。所以,他们不是转了8万转,而是32万转。在《中国消防》的报道里,他们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nn
克制之五:消防员不是死于渔网缠绕,而是死于海浪和油污nn电影中有一名消防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远程供水,在清理水泵上缠绕着的垃圾的时候,脚被渔网勾住而不幸溺水。n这个桥段也是克制的。nn让我们来看看《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怎样描述当年远程供水的消防员的工作。
可见网友的质疑“为什么不带刀下水”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位消防员的确曾经带刀下水,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拿刀,因为他下水的目的是“清”污,而不是“砍”污。而且,看守水泵的工作相对危险系数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两三名消防员呆在水泵边的原因。nn而导致他溺水的原因,《北京晚报》的报道中,一位路过的摄影师本想拍摄消防员在水中战斗的情况,却无意中拍到了他溺水的过程
而他的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住地自责:“油太滑了,我握到了他的手,很滑抓不住,我又搂到他的头,还是往下滑。”
所以说,在这位消防员处境的处理上,电影采取了艺术化的加工,而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中来。nn而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尾。如果你也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希望看到这一幕,能在心里向这位英雄致敬。nn而在这里,也要纠正某些网友的看法,他提出片中的消防员,在专业术语上不够严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话调研不细致,没有人会把那个叫水管,我们一般会说:两盘65,一盘80。”
看得出这位网友对消防员有了解,比如他提到的65,指的是消防水带,消防员通常也会称之为两分半水带,是用来接水枪的。而电影中远程供水用的水带是下图这种:
这种叫做“中粗直管”,不是一般的卷曲的消防水带。nn而网友之所以会搞错,原因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这东西并不常见,即使是对消防事业颇有了解的人,也会搞不清状况。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我们对消防员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nn克制之六:消防员的“人设”,没那么简单,而是各有千秋nn一般来讲,电影拍人物,都要做一个“人设”,背景越苦大仇深越能够引来观众的共情。但看看《烈火英雄》里的几个主要人物:nn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一个平凡的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天天接儿子放学。杜江扮演的马卫国,一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向父亲证明自己。欧豪扮演的徐小斌,一个刚刚拍结婚照的新晋丈夫,最大的心愿是让妻子过上好日子……nn平凡到近乎琐碎,比起他们来,经历过这场大火的消防员们,“人设”似乎更丰满一点。比如,刚下手术台就奔赴火场的病人:
比如,没法亲眼见证女儿来到人世的父亲:nn
比如,在重病的父亲和使命之间难两全的儿子:
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设,但《烈火英雄》偏偏选择了最平凡的那种。nn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英雄本来就是最平凡的人,身为平凡英雄,消防员不需要这些煽情的东西。nn克制之七:消防员回家之后,不是含泪敬礼,而是痛哭和磕头nn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执行完任务的消防员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等了自己整整一夜。二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上去比较平淡。nn这也是克制的。在《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我们看到,浴火重生的消防员们,表现得比电影里面激烈得多。nn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磕头: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到家之后很难一下子回到正常人的生活:nn
而更多的消防员选择了沉默:
这些反应,在电影开始,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战友牺牲的黄晓明遇到过,领导告诉他,这是PTSD,学名“创伤后应激障碍”。nn这种病,在很多高危职业人群中患病率比较高。按道理说,这些桥段最应该拍进电影,这种非常强烈地煽情的镜头,随便拍一条出来就能够赚够眼泪,但《烈火英雄》并没有这么做。nn与之相反的是,《烈火英雄》选择了让消防员回归家庭,回归平凡。这也正是电影想传达的:nn用电影抵抗遗忘,告诉世人消防员是谁,做了什么;n用电影告慰英雄,告诉消防员们,世人终将理解你们,体会你们平凡中的伟大!
《烈火英雄》其实还行,但不会像《哪吒》那样一边倒的好评了,而是会口碑两极分化。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
视觉效果比较出众,也有战友情、亲情、爱情,有热血的地方,也有催泪的瞬间,同时还歌颂了消防员和医生,很容易触动观众的家国情怀。
那为什么我又说它会口碑两极分化呢?
因为这部电影什么都拍了,但是拍得不够好。
首先是剧本中规中矩,再加上导演的水平有限,这就导致有些桥段有的人觉得很燃,有的人看了却无感;
有些桥段有的人觉得直戳泪点,有的人看了却觉得尴尬。
《烈火英雄》不至于是烂片,但又达不到佳作的水平,有亮点,也有槽点。
黄晓明作为影片的绝对主角,他饰演的江立伟也是贯穿全片的线索。
因为一次意外,他被降职,被造谣,家长们诋毁他,儿子的同学们也唾弃他,甚至他的亲生儿子都受到影响,对他产生了怀疑。
你救了人们无数次他们一次也不记得,你犯了一次错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落井下石。见不得别人好,这就是人性。
做英雄很难,背负着误解和污蔑继续做英雄更难。
领导说他不适合做消防员,应该退役,但他选择与火灾战斗到底。
因为消防员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
面对流言蜚语,他不解释,不反驳,不开脱,只是默默地继续工作,继续救火,用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
最无力的言语,是诋毁;最有力的言语,是实力。
灾难面前,他没有退缩,而是承诺:等这次回去,天天都陪儿子上学。
因为他知道,这次很可能回不去了。
马卫国曾经只想抢头功,他认为“尖刀部队”就该不顾一切往前冲,守卫化学罐区太大材小用了,应该交给其它人来做。
正是战友的牺牲让他明白:所有工作都很重要。
不管是冲在前线的,还是幕后工作的(比如王璐),不管是善后的(比如电影开头牺牲的孙岩),还是清理垃圾的,缺一不可。
他终于明白了死守化学罐区的意义,带领战友筑起一道人墙。
他超越了曾经的自己,也赢得了父亲的肯定。
因为即将退役,郑志常常消磨时光。
当战友们被烈火困住,大家以为他要逃命,结果他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大家的生。
从当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后来在岗一天,就付出百倍努力,把每一天都当成最重要的一天,他实现了自我救赎,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徐小斌为了保障远程供水,不惜清理海洋垃圾。
他干的是最脏的活,但他的人是最干净的。
同时这也体现了海洋垃圾的危害,你朝海里扔的每一个垃圾,都可能转化为杀人或杀死动物的子弹。
王璐很关心男友的生命安全,可是为了工作,为了责任,为了对战友们、对万千百姓的生命负责,她忍住了问候男友情况的冲动。
没想到这却成了永久的遗憾。
直到徐小斌英勇牺牲,在领导的同意后,她才匆匆来到海边,看他最后一眼。
出现火灾,不管你正在拍婚纱照,还是在安抚哭泣的儿子,你都必须立刻到岗。
爱人和家人固然重要,但是责任和使命更加重要。
所有人都在逃难,他们却不能走,只能咬牙战斗到最后一刻。
因为从他们成为消防员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消防员是一个无私的职业,因为他们用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消防员也是一个自私的职业,因为他们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从而让家人承担失去自己的风险。
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家人吗?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家人在他们心目中至关重要,所以他们才不愿看到别人失去家人,所以才会去从事消防员这样一个为万千家庭保驾护航的职业。
他们知道,即便是他们不做消防员,也会有别人做消防员。
即便是他们不牺牲,也会有别人牺牲。
但他们宁愿牺牲的人是自己,他们就是要从事如此高危的职业,不惜牺牲自己来拯救更多的生命。
他们牺牲了一个家庭,却拯救了成千上万个家庭。
《烈火英雄》是消防员的故事,又不仅仅是消防员的故事。
灾难面前留下来的不仅是消防员,还有千千万万的医生。医生和消防员的工作不同,但救死扶伤的精神是相同的。
人人都只顾自己,江立伟的的妻子李芳还愿意帮助孕妇。
正是因为帮助孕妇,她才会去医院,才会和儿子团聚,这就是命运的神奇。
你积的每一次德,都会在有一天得到回报。
还有那对好心收留江淼的老夫老妻,他们不惜斥重金为江淼多买一张船票。
当江淼旧病复发,他们也不心痛高价买来的船票,对他不离不弃。
那句“我们在这里住一辈子了,要不不走了吧”更是年度催泪瞬间。
中国人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有“荣归故里”,有“衣锦还乡”,还有“叶落归根”。
很多人逃难,很多人对需要帮助的人关闭希望之门,甚至有人趁火打劫,抢夺超市的物资。
也有人虽然牵挂儿子,但也义无反顾为孕妇伸出援手。
也有人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打消了逃命的念头。
正是因为有那些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正是因为有那些吃人血馒头、发国难财的人,才衬托出消防员、医生、热心肠的市民的高尚伟大。
有燃点,也有泪点,不是烂片,但和佳作还有距离。
《烈火英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的美剧《切尔诺贝利》。
同样是灾难片,为什么《烈火英雄》达不到《切尔诺贝利》的高度呢?
因为《烈火英雄》侧重点在于歌颂消防员的英勇事迹,以及消防员与家人、爱人、战友的感情,这些都是标准的商业片的路线;
而《切尔诺贝利》讲的是人性,讲的是灾难背后的那些细思恐极的真相和黑料。
《烈火英雄》是外在的、表面上的震撼,《切尔诺贝利》则是内在的、深入人心的震撼。
《烈火英雄》中,对于爆炸的原因只是略有提及,就是高层明明发现了安全隐患却不及时上报,但是探讨得不够深入。
除此之外,码头的负责人多次欺骗消防员,不让他们知道实情。
包括人们抢劫超市、黄牛坐地起价也是很好的切入点,可惜都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假如导演能够对爆炸的原因、码头负责人的言论,以及灾难对人们的影响深入剖析,全面展现码头高层隐瞒真相、封锁消息,工作人员谎话连篇、推卸责任,人们打砸抢烧、为了活命不择手段……那么本片将不仅仅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会比现在有深度有内涵得多。
我们不仅需要看到这件事伟光正的一面,还应该看到黑暗的、丑陋的、恐怖的那一面。
《烈火英雄》的确很燃,但燃是不够的,在燃之后,还应该让观众有所思考。
我们看看导演陈国辉的履历,都是《全城热恋》《全球热恋》《新娘大作战》《怦然星动》之流。
《烈火英雄》比上面几部电影好得多,导演也尽力了,可是无奈水平有限。
这才导致江立伟会说“等这次回去,天天陪他上学”这样的台词。
你一听到这句台词,你就知道江立伟这次回不去了。
就好比那些动作片中主角说“干完这最后一票就退休”,最后多半不能活着退休。
还有技术员魏雷和江立伟合影,稍微看过几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一拍照就说明后面要死,和《湄公河行动》是一个道理。
这两处“暗示”都太明显了,过早的剧透很影响观感。
另外一个体现导演水平有限的地方在于,电影中的燃点、泪点,大多都是靠配乐来烘托的。
燃点不够,配乐来凑;泪点不够,也是配乐来凑。
过几个月出资源了你可以试试关了声音再看一遍,观感肯定大打折扣。
除了过于依赖配乐之外,电影里还有大量慢镜头,其实很多地方都没必要用慢镜头,真正优秀的导演应该学会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
当然,bug也很多。
比如温度那么高的环境,消防员们都敢把脸露出来。
可能导演的考虑是,戴上面罩观众就看不清演员的脸了,所以江立伟即便戴了面罩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氧气用尽的剧情让他摘掉面罩。
其实我宁愿看不清演员的脸,也希望电影能更专业一点。
再比如江立伟竟然徒手关闭阀门,给人一种“温度也不是很高”的错觉。如果他用什么东西包裹着手都还好一些,双手直接接触阀门未免有点夸张了。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烈火英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狼2》,原因在于它们有个共同点:
原本它们可以拍得更好,成为中国商业片的里程碑,但很遗憾的是,视觉效果一流,可是文戏拖了后腿。
对商业大片而言,视觉效果决定下限,剧本决定上限,假如剧本足够优秀,视觉效果差一点也没关系。
从《战狼2》到《空天猎》《流浪地球》《烈火英雄》……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总是去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剧本。
同样是主旋律电影,为什么以上电影都出现了很多差评,而《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却高达9.0?
真不是因为我们不爱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电影不够打动观众。
中国不缺主旋律电影,缺的是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中国商业片不缺技术和视觉效果,缺的是好剧本。
我希望人们能把追求视觉效果的精力抽一部分出来,去思考怎样讲一个好故事。
《战狼2》这样的电影我们已经有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们更需要《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
《烈火英雄》的情感是对的,事迹是动人的,灾难是可怕的。但同样地,这部电影的表达手法,是极度失败的,连环爆破性的那种失败。
影片从第一秒开始,就在生产制作一种“你准备开始哭吧,不哭不是地球人”的热烈氛围,我不夸张——没有一丝过渡,没有任何桥梁。电影本身则处在一种哭不出来也要滴眼药水的强迫状态,愈是强加仁慈,愈是尴尬满拧。
也是从这第一秒开始,影片就沉浸在结局时刻的高点中再浮再上、无法自拔。
电影试图通过铺满屏的配乐、不断叠加的刺激危险大场面、一个个滚字幕般登场的人物,甚至将灾难妖魔化,来打造战场一样的激烈情境,以配合主角演出。持续两个小时的撕心裂肺,对着屏幕喊口号,表衷心,一板一眼。观众需要自己去换位思考、去联系、去结合实际,才能获得共情。
我很好奇,以这种低廉的方式致敬消防战士,在不考虑现实情况和基本智商的前提下去创造英雄,以这样烂俗的煽情套路吸引观众,甚至绑架舆论、制造声音,对于伤者逝者来说,真的能算是一种尊重吗?
更可笑的是,在这部理应讲述人类共通情感的影片里,我没看到人与人内心里的交流,反倒是主角与被拟人化的灾难,与“戏精”般的火势之间的较量,让我印象最深。仿佛只有这样摆在明面的去打一场仗,才能达成演员情绪与影片主旨的一个契合。
其他的情感渲染,因果逻辑,就如同输入程序一般,一边麻木,一边仁慈。
平凡的、真情实感的东西没有展现。英雄的、光荣的一刻却被无限拉长,舍弃专业,鼓舞牺牲。最后用一大段事迹内容告诉你,有原型,是真的,不白哭。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这部电影,导的、演的、看的就是个题材,为了题材而题材,为了感动而感动。知道这个题材的一瞬间我如果不感动,就是冷血,就是没有人性。知道这个题材的一瞬间我就应该痛哭流涕,举手敬礼,爱国爱家。
那还需要电影干嘛?
对于题材之上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来说,这部电影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他让事件和人物本身的情感机械化,让简单的消防教育沦为空谈,让“逞英雄”对等于“真英雄”。最终,成为培养失智群众的帮凶。
所以,尽管教主的邪魅笑容还是那样地具备杀伤力,我也以为会被他惊吓冷汗。但没想到的是,在这部电影的整体车祸面前,教主的演技根本不值一提——
黄晓明只是做了他该做的。
最后,对于现实中的消防战士,我表示尊敬,对这个题材我本身没有偏见,也不会反感主旋律电影。
只是单纯的恶心烂片而已。
八月三日更新:
不相信这篇影评内容的人可以看一下央视微博昨天晚上发布的一则视频。链接抛给你们https://m.weibo.cn/2656274875/4400917950033130
原答案
《烈火英雄》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刚好看过相关的书和报道,因此,当知道《烈火英雄》有提前放映的时候,我立刻参加了一个观影团,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nn看完之后,我看到了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讨论。有人很喜欢这部电影,说因为这部电影而理解了消防员这群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的英雄。但也有人质疑这部电影太煽情太夸张,然后就很多问题提出了疑问。在这里,作为一个比较了解整个事件的人,我想说:nn如果你觉得《烈火英雄》太煽情太夸张,那你肯定不会相信原型事件里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事。而我,有必要告诉你,《烈火英雄》其实刻意缩小了那场灾难的规模,刻意在情绪上保持了克制。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展示电影和真人真事的比较。你会发现,比起真正的消防员,比起真正事件的惨烈,电影真的已经是非常克制了。nn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原型——那些消防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因此,在涉及到人名、地名、具体日期……等信息时,我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敬请谅解。nn而在行文过程中,我会引用到一些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nn1.t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在此感谢我家猫的出镜……)
2.t原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的报道《十五小时生死战》n3.t原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1日的报道《“X.XX”油管爆炸事件纪实》n4.t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的报道《“X.XX”爆炸:未升级的灾难》
5.tCCTV7 《军事纪实》第1056期n6.t原载于《中国消防》2010年第14期的《扑救“X.XX”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纪实》
接下来,我将说一下《烈火英雄》里的几处克制。nn克制之一:20颗原子弹毫不夸张nn早在这部电影放预告片的时候,就有人对杨紫这句台词质疑:有那么夸张吗?n然而,事实是:这句台词不但没有夸张,反而过于克制。n几乎是在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里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后果不堪设想!”nn不如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原型事件里面,如果没有这群消防员,后果有多不堪设想。nn电影里最主要的场景,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有多大呢?它高22米,直径80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n
所以,在真实的火灾里,光足球场那么大的油罐就有整整59个,再加上甲苯、二甲苯、氰化物……等高危品的化学罐,其后果将是:n
一句“百里不复有人烟”,说明一切。nn而这仅仅是开始……n
所以,没有当年那批消防员,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几个国家的区域,都将近乎面临灭顶之灾。nn当然,可能还是有人觉得不直观,那我就说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当年火灾中所有油罐及化学罐的爆炸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广岛原子弹“小男孩”的爆炸当量大约是1.5万吨TNT,长崎原子弹“小胖子”的爆炸当量是2万吨TNT,美国储量最大的W76核弹,其爆炸当量是10万吨TNT,所以折算一下,真人真事里的破坏力,按“小男孩”算,是133颗原子弹,按“小胖子”算,是100颗原子弹,按W78算,是20颗原子弹……nn网友之所以觉得“20颗原子弹”夸张,原因第一是“原子弹”这三个字过于恐怖,第二是这场灾难被消防员们化解了,人类对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往往缺乏最直观的理解。nn只有事件的当事人,才会对它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书里这样说:
而这恰恰是消防员们的宿命:他们为了我们出生入死,但人们往往会淡化他们的贡献,甚至会遗忘他们……我认为,这对消防员是不公平的。nn克制之二:不是用手机录遗言,而是用摄像机录遗言nn电影里面,杜江扮演的消防队长,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拿出手机,让手下的弟兄们每人给家里留一段话。
这一段,其实是有所改编的。在当时的火场上,有新闻记者,也有消防部门的摄影团队。他们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部分现场状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最深的水是泪水》中的一些桥段,佐证了这一点:n
每人录一句话这件事,发生在其中一队消防员身上:
在书里,这群消防员一句话都没说,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录了的。后来,当他们当中的几名消防员上节目的时候,有人说出了下面的话:n
这段话再次佐证了,电影里每人录一段话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是用手机录。其实可以理解,如此紧凑的故事,真的没法再去在主角身边放个摄影记者了……nn克制之三:关阀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nn《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黄晓明带着一个手下,穿着隔热服进到火场里去手动关阀门。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两个人进去?”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的确与事实不符。在真实事件里,进到火场里面手动关阀门的,是三个人。《北京晚报》的报道中这样说:n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这样说:
而上一段里提到的现场的摄像机,也记录下了三名消防员走向火场的姿态。
至于为什么只派三个人进去,从编剧的角度来讲,“东山中队”着墨最多也最有戏剧冲突的就是谷嘉诚扮演的周浩,让他跟着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进去,周浩从不理解江立伟,到尊敬江立伟,有明显的人物成长,按真人真事加一个人物进去,戏剧冲突很难展开。nn说回到当年的真人真事,首先,隔热服不像战斗服,可以人手一件,其次,也许下面这段话多少能够回答这样的提问:
每个人都知道,进去基本就是死,“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大概就是他们那时的心情吧……nn其实,提出类似质疑的人,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非常多。在这里,我要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文章:
我想这位副总队长跟我有同样的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nn克制之四:每个阀门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nn上一节中我们说到,黄晓明扮演的角色,进到火场里关阀门。港口负责人给到他们的答案是:“每个阀门8000转!”所以,你会看到,黄晓明一直在拼命地转阀门。事实上,电影为了降低难度,少了一个零。nn让我们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n
而这仅仅是一个阀门而已。同样的8万转,他们持续了四次。所以,他们不是转了8万转,而是32万转。在《中国消防》的报道里,他们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n
克制之五:消防员不是死于渔网缠绕,而是死于海浪和油污nn电影中有一名消防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远程供水,在清理水泵上缠绕着的垃圾的时候,脚被渔网勾住而不幸溺水。n这个桥段也是克制的。nn让我们来看看《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怎样描述当年远程供水的消防员的工作。n
可见网友的质疑“为什么不带刀下水”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位消防员的确曾经带刀下水,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拿刀,因为他下水的目的是“清”污,而不是“砍”污。而且,看守水泵的工作相对危险系数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两三名消防员呆在水泵边的原因。nn而导致他溺水的原因,《北京晚报》的报道中,一位路过的摄影师本想拍摄消防员在水中战斗的情况,却无意中拍到了他溺水的过程
而他的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住地自责:“油太滑了,我握到了他的手,很滑抓不住,我又搂到他的头,还是往下滑。”n
所以说,在这位消防员处境的处理上,电影采取了艺术化的加工,而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中来。nn而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尾。如果你也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希望看到这一幕,能在心里向这位英雄致敬。nn而在这里,也要纠正某些网友的看法,他提出片中的消防员,在专业术语上不够严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话调研不细致,没有人会把那个叫水管,我们一般会说:两盘65,一盘80。”n
看得出这位网友对消防员有了解,比如他提到的65,指的是消防水带,消防员通常也会称之为两分半水带,是用来接水枪的。而电影中远程供水用的水带是下图这种:n
这种叫做“中粗直管”,不是一般的卷曲的消防水带。nn而网友之所以会搞错,原因是这样的:n
由此可见,这东西并不常见,即使是对消防事业颇有了解的人,也会搞不清状况。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我们对消防员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nn克制之六:消防员的“人设”,没那么简单,而是各有千秋nn一般来讲,电影拍人物,都要做一个“人设”,背景越苦大仇深越能够引来观众的共情。但看看《烈火英雄》里的几个主要人物:nn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一个平凡的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天天接儿子放学。杜江扮演的马卫国,一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向父亲证明自己。欧豪扮演的徐小斌,一个刚刚拍结婚照的新晋丈夫,最大的心愿是让妻子过上好日子……nn平凡到近乎琐碎,比起他们来,经历过这场大火的消防员们,“人设”似乎更丰满一点。比如,刚下手术台就奔赴火场的病人:
比如,没法亲眼见证女儿来到人世的父亲:n
比如,在重病的父亲和使命之间难两全的儿子:
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设,但《烈火英雄》偏偏选择了最平凡的那种。nn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英雄本来就是最平凡的人,身为平凡英雄,消防员不需要这些煽情的东西。nn克制之七:消防员回家之后,不是含泪敬礼,而是痛哭和磕头nn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执行完任务的消防员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等了自己整整一夜。二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上去比较平淡。nn这也是克制的。在《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我们看到,浴火重生的消防员们,表现得比电影里面激烈得多。nn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磕头:n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到家之后很难一下子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而更多的消防员选择了沉默:
这些反应,在电影开始,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战友牺牲的黄晓明遇到过,领导告诉他,这是PTSD,学名“创伤后应激障碍”。nn这种病,在很多高危职业人群中患病率比较高。按道理说,这些桥段最应该拍进电影,这种非常强烈地煽情的镜头,随便拍一条出来就能够赚够眼泪,但《烈火英雄》并没有这么做。nn与之相反的是,《烈火英雄》选择了让消防员回归家庭,回归平凡。这也正是电影想传达的:nn用电影抵抗遗忘,告诉世人消防员是谁,做了什么;n用电影告慰英雄,告诉消防员们,世人终将理解你们,体会你们平凡中的伟大!
怎么说呢,以前当兵的时候也是消防,干了森林消防两年,没经历过什么大阵仗,也就灭了几起不大不小的山火,参加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抗震救灾。打心眼里是佩服这些搞城市消防的,不但面临的问题比我们多的多(比如抓鸡抓鸭救人帮助老百姓这些)火场环境也更加复杂,像影片中的煤气罐爆炸之类的,每一次出警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此为钦佩。当看到消防车出动,看到那些熟悉的工具再次映入眼帘,心中涌起一股非常亲切的感觉。实在不忍心批判这部电影,奈何拍的真的很一般。本来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违心地给了四星,后来刷影评看到一个大连人说,当初“7.16”火灾所有大连人都是乖乖在家等着,没有弃城而逃,降了一星,有点败好感,改编不能乱编。最后给三星,多一星给消防员,也不违心。
回来之后补了一下纪录片,讲真的比电影精彩,以下为纪录片链接。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5MjAyMzk5Mg==.html?spm=a2hzp.8244740.0.0
电影以大连新港油区爆炸为原型改编,说说改编得不如人意的地方。
1.纪录片中,消防员抽调海水对附近油管进行降温,灭火主力几乎全靠泡沫,影片中虽然也有抢泡沫的片段,但是并没有表现得当,观众看来更多得是用海水灭火,实际上光靠水是灭不了火的。
2.纪录片中几乎调集了全市所有的公职人员和社会力量,警察武警医疗人员皆有参与,影片只在火场看到了消防员,其实都拍出来,感觉会更好些。
3.纪录片中灭火方案设置得当,在油罐区和化学罐区足足铺设了五条防线,火场一共设置52个阵地,消防员打水枪累了,站不住了,就坐着打,靠着打,趴着打。影片完完全全没有表现到位,群魔乱舞不知道拍些什么鬼,镜头全部聚焦一中队和黄晓明。我在想这些镜头要是拍出来该多振撼人啊。
4.真实事件真正牺牲的只有徐小斌一人,是和战友因为清理垃圾脱力被海浪吞噬,不是影片中那样被缠住,影片拍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为死而死,完全不震撼,真的想骂人,消防员不蠢的好吧。
开始写影评,我不由回忆了一遍自己究竟看了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最后只是越想越生气
影片展现是消防员英勇救火的事迹,可是者救火,救火,真的表现到位了吗?我看到的是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镜头聚焦在火上面,各种火势的特效。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黄晓明演的江立伟和杜江演的马卫国带领的几个消防战士上,另外三分之一被市民和杨紫方面的指挥中心支配。至于救火,我认为救得太形式化了,拍成了一部类似美国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着重描述了江立伟)。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不合我意。最关键的黄晓明演的也太尬了点,完全get不到火场的惊险。
影片缺点多多,但是还是想先说下优点。
画面不错
画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感染力的,如果去掉那些尴尬的台词,我看着是比较震撼的,特效用的还是比较到位,这方面比较好,如果不考虑炫技减少一些这些特效,认为会更好
BGM尚可
优秀的画面配上震撼的BGM,渲染的氛围还是可以的。
一些小细节
1. 比如说出警的时候有一个战友在喂鸡,直接扔掉跑起来,比较真实,但是他们的战友那么整齐得跑,又很假了,特别是这一段还给杜江一个特写,看的要吐。事实上警报一拉,我们就跟疯了一样往车库跑,根本没有这么好整以暇,穿消防服也是乱哄哄的,怎么快就怎么来,记得微博有一个视频挺火,就是消防出警,车库刚拖完地滑倒四个消防员的那个视频,那个才是真实的出警。
2.拍消防员抓猪那段,很有代入感了,什么杂事琐事都是搞消防的来,可是把人民群众表现的也太坏了。
3. 黄晓明找杜江要烟那段,真的是影片唯一的闪光点了,这才是一个常人会做的事情。这样真实的感情才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啊。
4. 火场留遗言那段,我不知道是否真实,当了两年兵,也没经历过什么大阵仗,只在抗震救灾的时候写了一次遗书,不过看着挺感人的。
5. 医院那段,有感动到我。
6. 最后吃鸡腿那段,也挺感人的。
至于缺点,最大的一点还是煽情太刻意了
上面是我觉得能get到的煽情,无法get到的煽情还有大把大把的,用煽情堆砌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影片,尬点太多,有些记不清了,最尴尬的就是三个消防员的死。
1. 比如徐小斌的死,郑志的死,江立伟的死,完全都是为死而死,形式感太过了,我表示完全没有代入感,这是生怕不知道他们在演戏吗?为什么拍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能考虑一下现实呢,能不能有点真实感。
2. 一死人全体消防员默哀,我去,这在火场可能发生吗,要默哀也是事后默哀,当场所有人的注意力根本集中不到这上面好吧。
消防员之间制造的刻意煽情,还不如看母子两的戏更有代入感,更感人。
台词太假
这我认为是影片无法让人形成代入感最关键的一个点,台词几乎都是念出来的,完全没有火场的紧张气氛。么得感情,么得起伏的啊?你确定你们这是在火场吗?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消防员几乎都是癫狂的状态了。真的一听他们开口说话就特别出戏。
还有郑志的死叽叽呱呱得不知道演些什么搞了半天(完全忘了),渲染的也太过了,就好像在说,大家看我,我在演戏呢。
总之三个消防员的死本是很震撼人心的,可是演出来的感觉,就根本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的太差劲了,这是给消防员抹黑的吧。
另外还有一些火场救援的细节,比如黄晓明在四周都是大火烘烤下能不能坚持几个小时这种BUG就懒得说了,什么手套氧气管这些为了影片效果都无关紧要了。
还有一个很败好感的点就是我最前面提到的把大连人民编成了弃城而逃,就算为了体现公职人员的伟大也不能乱编啊。虽然这个改编有一部分的闪光点,还是喜欢不起来,可以做一个全城祈祷的情节我觉得也不错吧,又能收获一波眼泪。
最后想说一下我对比自己的部队经历看到的不合理的地方,因为确实当兵时间太短,没经历过什么大事,也不知道别的部队是不是和我的部队是一样的情况。
1. 对于战士来说,和队长基本么得感情的,平时都是班长排长带训练啥的,队长基本上不会和战士接触很多,火场救援的时候,队长基本也不会冲锋陷阵,都是坐镇指挥的,影片让一个中队长上前线,不知道是不是刻意。(这个评论有战友说了,中队长冲锋陷阵的也有很多,看来是我们队长架子比较大的)。
2. 对于一个即将退伍的老兵来说,确实是能混一天是一天,但是军事素养是合格的,比新兵更强,不可能出现影片郑志的那种连训练都搞不定的情况。还有火场中拿水枪被作用力拍到自己头,搞笑吗?没摸过水枪的新兵还有可能犯这种错误。(这里有网友说在那么大的事故面前压力太大出现失误也能说的通,而且水枪出水作用力真的很大。)
3. 特勤一中队救火的人太少了,应该就五六个吧。一个中队3个排,9个班,连后勤100多号人,排长带班长带战士,就算分配了任务打散了,觉得也不该就这么几个人,群演太不到位了。(这个评论里有战友说了,有些中队的编制人很少)。
4. 消防车出警,我们中队从来就没关过车库的门,不知道其他部队是否一样(这个也解决了,一些部队是关门的)。
总结一下:这部电影拍的很随便,重心放在特效和几个主演上,关于剧本的打磨太差了。说是给消防官兵看过一致叫好我是不信的,关于救火,也就最开始火锅店救火还拍的比较好,后面什么鬼都不知道了,不喜欢这类题材拍成个人英雄主义,很假。希望以后拍这类题材的电影能多考量现实因素一些,这部影片还是很失败的。
不够真实,刻意煽情,多展现一些消防员战斗的细节或许会更好,不是只有死人才能体现伟大的,真实才最能感染人。最后给个三星吧,消防员真的很辛苦也很危险。
最后复制了一个评论区的评论,对我最后结合自身情况不合理的地方作出了解答
影评写得很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给三到四星吧。n你的观点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但不是搞城市消防的人,对这只队伍不是很了解,有些错误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附和。n我是城市消防的一员,感觉你对业务也是比较了解的。很棒。n确实,灭油罐火灾需要大量的泡沫,包括地面流淌火也要用泡沫来覆盖。水枪一般用于罐壁的冷却。n你说那些细节,比如群众语言激烈,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森林消防可能不大于人民群众接触吧。有时,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得不到体谅,加上自己着急,就会语言激烈,现实中经历过,比如今年年初我参与一场地下车库火灾,火势已经控制,但有些人担心自己住房的安危,在一旁谩骂我们,每每听到这些,虽然都很克制,依然尽心尽责,但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n对于人物的刻画,我也认为有些太浅了,但编剧还是挺厉害的,用一些细节就塑造了比较鲜明的人物角色。n人物的牺牲,抛开真实事件,毕竟是改编嘛。我认为郑志的死是不合理的,因为中队长非常莽撞的决策,团队陷入危机,一人救多人,多人却不能救一人,眼看却无采取行动,最后牺牲,有些尴尬。n郑志牺牲后中队长那段台词,其实是北京喜隆多大火时,中队长和副中队长牺牲后,在场的消防局副局长所说的话,当时大家哭成一片,这番话很鼓舞士气,让大家再次投身灭火战斗中。但安排在这里确实有些出戏。n其实从这点也能看出,队长还是要带头冲锋陷阵的,包括我也是这样做的,经常自己会把水枪。中队的弟兄不是很多,我对森林消防也不是很了解,一个小的消防中队,可能也就十来个人,我们这里,特勤也没有超过四十人。n个人认为人多少对电影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n车库门还是要关的,可以保持车库内的清洁,保护器材车辆,要进小动物什么的破坏装备可不行,北方冬天更是不能开门,不然连车都着不了,派几号车开哪个门,一般人还没上车呢,车库门就已经开完了。n不知道森林消防有没有试过加大压力的水枪,一个人基本上是控制不住的,开得猛的话,后坐力会直接把人顶飞的,拿不住水枪乱摆是非常危险的,非常容易伤到人。n大连的火灾可以说是让远程供水系统一战成名,是火场供水的重要保障。n很多人拿电影和大连的真实火灾对比而纠结,我认为这样不大对,因为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场火灾的影子。n我看到有人说天津的事情不能拍什么的,感觉挺气的,好像自己很了解一样,事故调查报告自行百度。n我感觉比较难受的就是电影中有很多战术失误,应该是导演为了制造剧情而故意为之的吧。我认为其实并不应该这样做,真实的消防队在处置灾情时还是比较专业的,不会范如此低级的错误,这样拍,怕是会误导观众,质疑消防队伍的专业性吧。n不吹不黑,确实被感动了,有很多经历过的东西再现了,消防队伍确实不容易,生活和工作是矛盾的,生与死是矛盾的,付出了很多,舍弃了很多,留下了很多遗憾。为了职责,生死犹去。不是不惧死,穿上这身衣服才能懂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