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姚晨袁弘李九霄梁冠华杨新鸣吴玉芳
类型:剧情导演:滕丛丛 状态:HD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0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18:4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Ipress,未经同意不可转载)
《送我上青云》是导演滕丛丛的长片处女作,算不得多好,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析,却也别有一番意味——它或者可以看作是但丁《神曲》的某种变奏。
《神曲》第一篇第一句这样写:“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要说明那个森林的荒野,严肃和广漠,是多么困难呀”。
是的,在《神曲》中,但丁人生的中途,黑暗丛林里,他遇到了豹(逸乐)、狮(野心)、母狼(贪欲),诗人维吉尔的灵魂随后来救护他,后来他们又一起游览了地狱、净界、天堂,并看到众多挣扎的灵魂,这正如《送我上青云》中的姚晨扮演的盛男一开始先遭遇了卵巢癌,后来又在纷至沓来的生活中看到了很多人丑陋的真面目。
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忽然得了绝症的中青年职业女性的生存困境,倒不如说它是对现实中国的各个阶层、诸多行业、各年龄阶段人物的一次整体的批判式展示。n
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画卷,是把这许多不同来路的老少统统拉出来,让他们只凭着自己的本真和生存现状就达到了一种近似荒诞喜剧的效果。在这样的笑声里,所有的观众也完成了对他们的再认识,以及对自我的指认(仅限于有反思精神的个体)。因为他们实在就是生活在我们周遭的那些我们最熟悉的亲人、友人、同事或者陌生人,甚至是那个在座的自己。
导演善用反讽、隐喻和文字游戏。
我们会发现,事实上剧中得绝症的女性,恰恰是最没有病的、最正常的,而其他的每个人各有各的病。
李总、李总的富二代女儿、李总女婿刘光明、李老、盛男母亲梁美枝、盛男父亲、盛男父亲的小情人、色盲同行毛毳、丢棺材的母女……他们都已经病入膏肓,近乎无药可医。
在电影中,他们要么是“傻缺”、弄虚造假却富甲一方的企业家(李总),要么是故弄玄虚却欲望横流的书画家(李老),要么是毫无文化常识只有钱的富二代(李总女儿),要么是丧失尊严只为了进入一个阶层的会背圆周率的文艺青年(女婿刘光明),要么是没有自我、从未长大的老年妇女(盛男母亲梁美枝),要么是抛弃家庭、靠钱有了小情人的父亲(盛男父亲),要么是只为了钱和女友父亲搞在一起的小三(盛男同学,她父亲的小情人),要么是被金钱欲望和自大吞没的,不再有新闻理想的色盲男(盛男同事),要么是毫不感恩、靠着别人的善良无限索取的社会底层(丢棺材的母女)…这个现实世界真是看上去一片黑暗,毫无光明,没有赎救的可能。
“盛男”的名字,或也很可根据谐音理解为“胜”男。而“胜男”的尴尬也正在于,她在片中的地位只不过是路人口中的“剩女”。n
她无钱,无爱,无性,无未来。
“胜男”与“剩女”,一褒一贬,这两种称谓的对照之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位要强女性理想与现实的不对位,若再进一步解读,则可以说成是在这个越来越男女平权的世界里,一个柔弱的女性因命运所迫不得不走上了不自觉的“女权主义”的路,而她却也因此必须面临着种种的现实尴尬与生命磨折。
爱好天文学、文学、卑躬屈膝的女婿刘光明,他是片中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颇具讽刺意味和悲剧色彩的人物。电影片名取自《红楼梦》第七十回里薛宝钗《临江仙》词的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影片中也由其说出。刘光明,最后的他其实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光明”。
在片中,他先是给观众呈现了别具只眼的看世界方式与善于思考的智慧,又在图书馆里塑造了一个懦弱于实践和能克制冲动的传统书生美好形象,使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及,以至于令盛男对他一见倾心。可是后来,当他的真实生活面目阴差阳错、毫无预料、毫无遮掩地完全展现在盛男面前时,他顿时觉得自己的颜面扫地,好像被唯一的崇拜者扒下了仅剩的内裤,这终于导致他跳楼自杀。虽然最后侥幸没死,但也因此摔断了双腿。
他这样一个人物,当时一定是希望通过豪门的婚姻达到“好风凭借力”,却万万没料到,这样的风却终于使他“坠下青云”(跳楼)。
我在想,彼时的他,牺牲的又何止是自己心中渴望的那一份美好的境界与理想?
记得薛宝钗在展示自己的诗词前曾笑着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刘光明在生活里就曾是一个“轻薄无根”的人。
他在岳父的口中不过是一个没有考取本科,只考取了专科的大学生,一个可以在众人面前用背诵圆周率来表演可怜的自我的小丑。但是,不幸的、可怜的他却像我们生活中见过的那许许多多秉持了“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实用哲学的人一样,他们总觉得这是必受的人生坎坷。他们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如韩信般的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更不是像越王勾践那样的卧薪尝胆传奇。
最朴素的真理通常是,当一个平凡普通人一旦可以随时随地放下自己,可以失去最重要的、最宝贵的那点儿尊严时,他便将永远残破不堪。他将再也无法在未来实现自我的“破镜重圆”,更不可能“颗粒归仓”。
一步失守,步步失守,这才是残酷的人性真相。
不过,导演到底还是善良的,是认为这个世界还会好的人,所以她让刘光明这个懦弱的人有了最后一点点反思的精神。但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大多数的人是在泥淖里逐渐迷失了自己,而根本没有这样的反思,也更不会有人青云直上,羽化成仙。
薛宝钗的《临江仙》全词如下:“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其实,对于柳絮这“轻薄无根”之物,真实的世界是什么呢?
东风不会“卷得均匀”,蜂围蝶阵倒真会“乱纷纷”。它终于会“随逝水”,也终于会“委芳尘”,因为“好风凭借力”我们都见过,却又有谁见过柳絮能“上青云”?
这首词不过是一个看似美好的,其实却是实际性的、功利性的理想。
正如这首词它为什么不会出自《红楼梦》林黛玉的口里,而是出在薛宝钗的口中,也正是这个道理。功利、现实、希望借力使力,薛宝钗正是这样的人,可她的下场又终于如何呢?
黛玉咏絮的《唐多令》却是这样写的:“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书中紧接着这样写道:“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人们其实都是不愿意看到真相的。因为“太作悲了”。
盛男的色盲同行毛毳,也颇耐人寻味。他的名字里有四个毛,也是如柳絮般的物件,因此他与刘光明也精神相通。他一定同样是相信“好风凭借力”哲学的。
在电影里,他原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甚至获过行业奖的人,如今的他,却甘愿在傻瓜权贵和耀眼的金钱面前低三下四,靠仰人鼻息生存。因此他所过着的,那个看上去完全符合自身利益至上、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生活,也就顺理成章。毕竟他给自己的理由永远都会是:有了钱一切都会改观,因此他现在必须匍匐前进,目不斜视。不过,也正因为他自身这样地不自察的过度虚弱,才终于导致了他有一个喜欢自吹自擂性能力以平衡自己失衡心理的毛病。
可这是多么可怜的对男性自我的自欺救赎!
因此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这部电影没有作为艺术类电影所以被珍存的价值,它也提供了一个社会横剖面,一个“当代中国各阶层人物的现形记”,一个“众生过眼录”,具备一定社会参考价值。
盛男、刘光明、毛毳,他们三个人的故事,其实就是当代中国那些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成功的平凡人的困境故事。
也由此可知,导演(兼编剧)对现在的这个社会一定是非常失望的,尽管她使用了一种近乎喜剧的方式来展现这些现象和人物,但这个喜剧之下,是她的无奈和悲凉。
想一想,盛男在重大的生存危机之下,得不到真正对位的爱、关心和帮助也就罢了,还要靠自己的病弱之躯去违心为别人书写虚假的自传,还要经受别人的侮辱。这真是一个暗无天日、令人感觉呼告无门的窘况。
也因此,盛男在其中的一场床戏后自慰,就显得有了强大的隐喻意味:一个自大的、吹牛的性伙伴,象征了我们每天可以看到的,接触到的,那个身边现实的一维世界,它并不能真正切实地满足哪怕一个弱女子最基本的身体需求,而这个女子竟还是要靠自己的手来安慰自己。
这样的讽刺真隐晦,也真有力。它告诉我们那些空话和幸福其实都是骗人的。
姚晨扮演的盛男是如此孤立,正如我们每个稍有智识的人都常会感到的那种孤立。在片尾时,盛男被推进手术室,关系淡漠的父母亲在外面挥手。如果手术室是一个可以疗愈的世界,则被推进手术室的绝不应该是盛男,而应该是手术室外的所有人。
盛男代表了在纷扰的环境下,终于感受到自己心底最绝望和最悲哀情绪的那一类人。
愚蠢和无知如此庞大,令人毫无还手之力。她的生活里其实永无“对勾”,更没有什么掩耳盗铃的“牛逼”。她是导演对于这个世界绝望的化身。
不过,作为一部电影来说,《送我上青云》虽然深具社会洞察力,看问题也敏锐,却仍显浮光掠影。导演太想表现那些她看不下去的芸芸众生了,因此面太广,也就太浅。我想给导演的建议是:这部电影太社会学了,而还不够文学。
里面的很多人物尽管可以使人联想起生活中我们见过的那些林林总总,可是导演对他们的表现却仍是在其外的一种拒绝和批判,并未深入其肌理。
举例来说,梁美枝的一些困境我们看到了,或者因为导演是女性的原因,所以即使批判,也较能体贴到她为什么会如此,而对于其他的男性,导演却没有做到和人物的真正体贴。
刘光明,人物的塑造有些分裂和稍显做作。对于一个一贯懦弱的人,他的跳楼应该是不会发生的。后面也应该不会在灵堂做出那样的事。可见铺垫还不够。其他很多人物,也同样应该有推敲的空间。
当然,这部电影中人物的表演都很好,姚晨、梁冠华、袁弘、吴玉芳、梁新鸣、李九霄,都让人觉得是可信的。但是,姚晨在演盛男的时候,与她演电视剧《都挺好》苏明玉时的言行举止似乎有太多的一致性。
我其实更希望看到一个独立女性也不要太挂相,总觉得太挂相也会成了套路。不过这并不是致命伤。只是我从一己之私想要看到姚晨的再一步的突破。n
文章写到这里,继续用《神曲》里的一句话来做结吧。
“…所以我在惊魂初定之后,我也就回顾来路,才晓得来路险恶,不是生人所到的。”
人生多艰,我们只有各自努力。
世上哪有那么简单的“好风凭借力”,只有自己和同道们“一团团逐队成球”。
点映场观影,简单记录。
一次很奇特的观影体验。前后比较一般,中间有一段好起来了,整个影院都在笑。一部讨论个体死亡和疏离的电影,能营造出这么举重若轻的效果,蛮厉害。可惜没撑住,处女作导演还是沉不住气,一定要深刻、剖析、和解一下,最后就有点儿四不像。
摄影匠气。雾霭沉沉的江景特好看吧,人物一定要戳在中景,不大不小。偶尔几个开眼角一样的大空镜很漂亮。一些场景有了《雾中风景》的感觉,但要么人物行动承载了叙事,要么干脆就是在吵架撕逼,有点可惜了。感觉是《长江图》里比较一般的片段截取出来,就是这个电影的水平。但也不错了,李屏宾那么胖了,不是谁都请得动。有一段母女隔着李父吵架的戏,张力很足,姚晨每一句话,都能看到杨新鸣沐浴在吐沫星里仓皇的表情,印象深刻。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不深不浅,足够撑起一部电影的叙事,却也没什么野心。可问题在于手法有点太老套,一切全靠聊天,演员都没什么表演空间。姚晨袁弘在船尾聊天那段尤其明显,看的我尴尬症发作坐如针毡。当然,这段尴尬后面很恰如其分地反作用在了这个角色身上,合理是合理,但不高级。俩爱好摄影的人,不讨论讨论相机镜头什么的,为了佳能尼康你来我往一下,你给我卷根烟我给你递个火,发现你袖子里手腕上有个以前的纹身之类的简单情节,都没有,一切全靠说。这边说北极星离我们多少光年,那边直接就我想和你做爱。观众眼里,这情绪就撞墙上了。
信息传达的层面太单一,这也是为什么这电影很多段落让人看着累。其实光拍说话也能拍的高级,比如洪尚秀,我觉得这片子借鉴一下就能特好了。洪尚秀那个对话,比这部电影里尴尬一万倍。但角色手里有烧酒瓶子,有炸酱面,有打火机,那个动作那个表演,人物一下子就是活的。
当然也有不累的角色,就是杨新鸣的李父和吴玉芳的梁美枝女士,喜剧担当,李老爷子基本张嘴就是段子,要么中风了没法撸了,要么儿子是个平凡的傻逼。但这些有点伍迪艾伦的小段落,也反映出了电影一个不小的问题,类型混乱。我不是在看一部挺沉重的电影么?你消解死亡沉重的方式,要和这个死亡本身紧密相连,比如女主下体出血,我开一个来大姨妈的玩笑,这是消解。但你让另外两个人变成段子手,话里还基本没有女主的事儿,这就很奇怪了。
我觉得按照电影本来的路线,你就讲姚晨这段寻找性爱和解脱的旅行,那就应该直接以女主为视点人物封闭性叙事,俩老人的对话就不应该出现;如果你想把梁美枝也做出一条情感线来,那就得让她们母女戏份和矛盾的体量相当,而不是在电影中段,母亲的角色消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李老爷子去世之后,才哭泣着出现。导演到底是想写一个女人,还是一对母女?我觉得肯定是前者,但写着写着,梁美枝也很丰富了,最后弃之可惜,但放进来就搅乱了本来的叙事。
觉得导演厌男挺明显的。故事里除了对杨新鸣饰演的李父展现了一些温情和幽默之外,其他男性都太惨了。要么是被当成狗养了十几年的伪佛系文青,要么是自信器大活好到全场哄笑的死直男。狄仁杰,不对,梁冠华的李总更直接是一个纯粹的反派,又蠢又坏,一点善良和懦弱的瞬间都没有(可能导演觉得孝顺就算吧)。这么个丑角还带着几个哈哈大笑的小弟,像是在看讽刺漫画,在一部艺术电影里是挺不可思议的人物塑造。可见,导演只想和父辈和解,没想和任何男性,以及父权社会和解。你们死直男没什么值得塑造的丰富性,你们丫就是一群热爱SPA 和胸大无脑小姑娘的雄性动物而已。
有点小遗憾,还是没看到现实性,还是没有中国小县城的空间感。开场烂尾的商业街和码头丢棺材的老奶奶有那么一点质感,后面就是佛寺餐厅酒店房间大混剪。没有小镇居民露出一个小地方人的表情,没有小摊位的烟火气,没有贵州山里雾瘴里的鬼气森森,矛盾也都是几个人之间转来转去,不吃饭不遛弯,景也显得单一。这就是为什么《路边野餐》从故事到手法无一字无来处,我还是很喜欢的原因。里面的人喝酒,去游乐园,用气枪打气球,吃粉儿,买散装白酒,吹笙,真实地活着。而大多数的电影镜头里,看不见县城真正的公共空间。大理石面儿的反光里,拍不出来石头和青苔上发生的故事。青云之下,没有县城。
以上都是看的时候替故事遗憾的地方。整体上,这部电影有点太规矩,太学院,太知识分子,够了工整却不够活。映后听了一些参与过项目、读过剧本的感言,都说成片和早期粗剪大不一样。感觉是一棵枝桠丰富的大树,被导演最后修剪成了有点园林范儿的。
我的维度上,本片比《长江图》《冥王星时刻》和之前一样聚焦三十岁女性社会定位焦虑的《柔情史》完成度都好一些。但总体评价上,可能《上青云》与这三部都在6分左右。完成度对于艺术电影来说,是太低的要求了。滕女士下一部电影,应该更勇敢一些。
回来一路,跟tdh和老三聊了聊。
总评:7/10,值回票价的学院派作品。情节发展稳健,运用大量的铺垫和呼应使得内容很完整,是一部比较古典的戏剧式电影。以下有剧透,是我关于电影本身内容的看法。一家之言,可能偏颇点,不过呢偏了就偏了,偏了我也不改了。
主线应该是主角盛男在生活中所面对多方矛盾的爆发和发展。按照这些矛盾出现的顺序呢,有:第一,职业操守受挑战;第二,卵巢癌以及手术后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的由雌性激素停止分泌引起的性欲消失的情况;第三,缺钱治病;第四,原生家庭的貌合神离。(还有第五,后面会讲到)开篇仅仅20分钟,就从事业、身体、经济和家庭四个角度,把主角投入了一个地狱模式的生存挑战。
这片子刚开始其实没多大意思,甚至看得我仨一个劲儿地乐(前一个小时甚至完全当成喜剧看,当时我们对剧情的把握不太宏观,不大了解导演的意图,甚至一度想打一星)。回过头儿一琢磨,哎事实上每个人物的出场,都经历了一个特别荒诞特别浮夸的设计,而且都有反差。比如第一个镜头投放到荒山上,我以为姚晨扮演的是一个知性温柔细腻勇敢的成熟女性,紧接着就跟了一个和傻子打架的无厘头情节;我以为四儿是姚晨坚定的革命战友,靠谱的坚实后盾,紧接着解释就是个做着发财梦的油腻青年;我以为主角爸爸是个一丝不苟春秋鼎盛的企业家,甚至一开始那句“打赢了就好”让我对这个爸爸有点儿刮目相看,紧接着就是张嘴管闺女要钱还不换、背着老婆养小三的衣冠禽兽(这逼还tm挺理直气壮)。
这种刻意设置的形象反转非常有意思,用丰富的细节和烘托让我潜意识里对这个角色侧写,之后再一拳头闷在我脑子上,告诉我说你小子想错了吧哈哈哈哈这人原来是这样这样的。这种反差的设计其实是非常学院派的。
不过后来我也反思,我在前一个小时对这个电影流露出来的不屑和轻浮的态度,除了电影本身的设计,还没有别的主观上的原因。是有的。在性别斗争中男性确实是天生的优势方,很多在我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很魔幻的事情,在今天仍然真实地发生在许多我们男的(尤其还是我这样没见过世面啥也不懂的大学生儿)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姑娘,她们的父母亲朋、同事上司,也许在用更荒诞更尖刻更让我始料不及的手段对她们的生活施暴,作践和亵渎她们独立的人格。大家都活的挺难,一起加油活着。
话说回来,咱们从开头交代主要人物和故事背景,直到主角去小镇,这一部分是开场动画。之后主线推进到第一章。这儿设计了一个贼拉明显到直晃眼睛的记号,就是老太太的棺材。这是让我摇脑袋的一个地方。
这儿我们说使一个物件儿,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际功能,一个是象征意义。(我以为电影里对物件的使用的极致,大概就是盗梦空间里那陀螺)在电影里,这个东西你既然要用它,除非是那种解谜悬疑破案的非得一环扣一环把这个事儿给说圆了的,可以让它开始小露一脸儿然后偷摸藏起来最后再当个关键道具逆天改命啥的,那不解谜不破案的你得守规矩。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结果你这东西就开头夸嚓提一嘴,然后等等等等咔,结尾的时候你的小棺材再突然出现,就像游戏里那个任务道具一样,就为了做这个任务才制造了这么一东西,忒下流。这口棺材本身就是道具的道具,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之后主角和袁弘第一次见面(这片子是没有男主角的,只有一个女主角)(第二个括号用来称赞袁弘的美貌,真tm帅。本来就衣服架子,还整一修身风衣,烫几个小卷儿,蓄点儿胡子,看着成熟还深邃。结果那一对眼睛又温顺清澈像个小羊羔子。一身高级情色的气质)。饱受摧残的社畜女主对这个心地善良思想浪漫的小镇摄影师一见如故,两个人在船上讲云。(到这儿我反思了一下,为啥我就吸引不了小姑娘。除了长的磕碜之外,主要是没那种能激发人家保护欲的气质。就是“ 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 ”的气质,在极端约束下,由极度渴望而生发的那股“欲气”)
这是电影里第一次点题,这种手段丝毫不高明,说它垃圾说它拙劣说它愚蠢也不过分。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新人导演,所以从头到尾贯彻的这些庸俗的隐喻手法我觉得也不是大恶不赦。毕竟新人导演,最可惜的就是拍一部那种艺术性极强谁也看不懂的片子出道,然后明珠蒙尘,死了之后才被人说啊这个人怎么这么牛逼。人都得吃饭,导演怕别人看不懂挺正常,给她试错的机会太少了,不像人家功成名就的,比如陈凯歌,已经到了呼风唤雨随心所欲想拍啥拍啥不管你观众怎么看我就突破我自个儿的艺术成就的境界。所以骂归骂,但确实有情可原。
在这儿我跟老哥俩说我说这袁弘不是个傻逼吗,哎,对,他就是。嘿!到这儿才有点儿明白导演的巧妙构思。故事开篇就是都市,大量的高楼林立的镜头的运用,让我有一种,这是一个现实体裁的故事片,讲的就是一个新时代独立女性战胜种种挫折拥抱美好明天的伟大故事的感觉。
哎呀大错特错啦。故事从女主角他妈跟她上车俩人去小镇开始,导演的野心就露出来了。小镇是乌托邦,镇子里有与世隔绝的高山,山上有辟谷的老头和宅院,镇子里有攒钱买的棺材打水漂的老太太在河边痛哭,老太太的儿媳妇还讹诈伸出援手的好心人。刁民和富人(回到故事第一幕,第一个戏剧冲突,就是主角揭露“李总”故意纵火而后救火骗取百姓信任开发房地产),这些阶级属性极强的特征带着旗帜鲜明的拉丁美洲色彩(主角甚至在和袁弘闲聊的时候提到了马尔克斯),这实际上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片子。可千万别跟我刚开始似的,被导演给骗了。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从导演的创作意图切入对整个电影进行完整的解构。意识不到这个事,那可能就跟我们仨一样,当成一个喜剧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像也不赖…)。
说到这儿,咱们再来分析主要矛盾。
开头提了四个,咱们画个图,厘下思路。
咱们先把生病这件事画在中间。
右边画一个箭头,指向经济,表示生病这个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经济矛盾的解决。
经济右边画一个双向箭头,指向事业,表示经济矛盾的解决和事业矛盾的解决是冲突的(要不要为三十万折腰)。
经济上边画一个家庭,家庭引出一个虚箭头指向经济,表示家庭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经济矛盾的产生(主角和她爸对话的内容可以推断,她爸包三儿,这小三儿心眼子还坏,很大可能是家庭企业江河日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家庭和事业之间画一条虚线。片子里没有明确说家庭因素对她走上记者行业的直接影响,但是主角和母亲在河边冲突爆发及和解的一场戏里(唯一一对现实中和解的矛盾,可能导演觉着男的都是大猪蹄子,而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吧),能推断出家庭环境的优渥、父母的冷淡态度让她很要强(读了博士)。虚线的意思就是从剧情提供的内容上看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在深层次有相互决定的关系在里面。
继续说故事。
在职业操守被一帮混蛋资本家草过一遍之后,累觉不爱的女主发现自己老妈都跟老头子约会去了,哎呀好气啊本来自己就要做手术,术后极有可能失去性功能卧槽不想活了哎呀我太难了人生好累呀。这时候想到了小白花,咱俩来约会吧(女主唯一一次涂口红、换上了女士特征更明显的衣着)。
在一个不知道为啥会出现在这种地方的图书馆里,袁弘开始跟主角扯犊子,整点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当时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傻逼)玄玄乎乎五迷六道的。我觉得姚晨应该是没听进去他搁那具体叭叭啥,她就是欣赏(欣赏!欣赏!)这个男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样子。
姚晨说“我们做爱吧”。
就这一刻的姚晨我绝对不会认为说,她爱上了这个傻逼。而是说,他跟其他男的不一样(很多女生在思绪很混乱的时候选择男友就靠这个,说不上来哪好,但是感觉不一样),还有,想在大概率失去女性生理功能之前选择一个自己能够主动接纳的对象行使一下人权。也就是说,她还是想找个自己接受得了的男的做爱。(反映了一个中国各年龄段女性普遍面临的问题:老娘的男同学/男同事们还tm能不能更油腻一点?)我岁数小我没见识我不懂,我猜但凡这种不以身高长相腹肌数量x能力(虽然袁弘确实帅,但绝对不是主角想跟他做爱的首要原因)为第一标准的ons,都有一点儿卑微的对爱情的渴望,虽然自己已经明知道理想爱情遥遥无期。
也就是说袁弘的出现,让盛男被烈火灼烧过后,荒山一般的心里的一点儿,爱情的火花,复燃了。(我想到开头那一幕,盛男说:山烧光了,点不着火了。是不是也是一个隐喻?)
结果阴差阳错袁弘知道女主角生病这事,狗撵似的逃了。
这时候看客们应该有这么一个想法了,这个逼可不是为爱殉情的罗密欧,可不是才子佳人故事里的无双公子啊。他是莺莺传里始乱终弃的张生,是狗屁能耐没有就会哭就会跑的许仙,他是个草包大废物啊!(袁弘这个角色的设定和传统故事里著名吃软饭的这几位高度重合)瞅瞅,角色的反转它又lei了。只不过袁弘的反转周期比别的角色长罢了。
下面到了湖心别墅。
从小镇到高山再到这儿,情节稳步进入高潮。大量的摄影技法的运用伴随着冲突的爆发,把全片的层次推到了一个相当深刻和精彩的level。不过我还是说,袁弘这个角色对主角形象刻画和矛盾发展的唯一作用就是告诉看电影的姐妹们:男人都是废物,爱情靠不住。我是完全地把它当做大女主戏去看,因为除了主角,所有的角色都起不到带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要么被剧情发展所带动,要么完全作为人形道具服务于剧情。
实话实说,起码我在片子里看不到很明显的导演对男性群体的好感。当然,这些废物男的(李总、四儿、刘光明)的身上有很多对社会现实的挖苦讽刺,这就是独立于女主角之外,作者想表达的另一些内容。比如李总在男澡堂见女主角、袁弘像小孩一样在客人面前背圆周率、李总一家对学历的蔑视(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穷人不感冒、富人看不上,除了学生,没人羡慕学历)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枚举了。这种手法,确实就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处理方式。不过问题还是那个问题,这些人是道具,是为了表达而刻意制造出来的表达。这也是这部片子上限不高的根本原因,太墨守成规太循规蹈矩,一点灵光一现神来之笔也没有,虽然说确实有味道,但是也腻,而且禁不住咂摸。
这时候回到主要矛盾这张图。
在生病的左边写一个爱情,用虚线框框住,表示这部片子里不存在爱情,可能存在过一点点,不过从刘光明站在湖心岛被女主角看见的那一刻就死了。爱情和生病之间画一个虚向双箭头,代表看似是因为生病,让女主角得不到想要的爱情,其实他俩狗屁关系也没有,这片里的爱情就是扯了个大旗。
最后咱们把爱情打个大叉,上边写上性能力。
为什么是性能力不是性欲?
先回答这个问题,卵巢是什么?性器官,维持着女性的性征,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根本物理依据。性能力的丢失甚至不够准确,应该说是性器官的丢失。与其说这个导演在谈女权,不如说她在谈女性。女性这个词儿的内容之丰富远胜女权一万倍,如果把女权定义成女性基本权利的总和(从这就看得出来,女权是女性的子集),那么女性就是基本权利、社会关系、存在与发展等等等等的总和。换句话说,研究女性的含义,就是研究女人的一生。
假如有朝一日你失去了作为一名女性的特征,你逐渐失去了对性的渴望,你逐渐意识不到自己女性的身份,那么你存在的形式和意义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女权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坚决地认识自己的性别、自己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
一共5(身体、经济、事业、家庭、性能力)+1(爱情)个矛盾,分析完啦。
高潮之末,是老头子的葬礼。大量蒙太奇,大量填坑(对,完全是为了任务的完整而设计的,僵硬死板毫无灵气的呼应),老头子又点题,然后女主角写“谢谢”,代表女主角和解了。老爷子也没有独立人格,完全作为一个NPC推动剧情发展的,不过他更像一个旁白。为了突出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丰富主要人物的形象,用次要人物的生命去献祭,让这个形象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绝对是一部电影的败笔。
前边一直没落下“好风凭借力”这五个字(翻来覆去地说生怕人忘了,忒磨叽),就是为了在最后这场床戏再来个转折升华个主题。到了这,最后十分钟,主角的性欲才真真正正地是纯粹的性欲,和爱情无关,和理想无关,和钱无关,和什么都无关,四儿的疯狂扑灭了她最后一点偏执。她对什么事儿都看开了,她马上就可能做不了爱了,现在她只想做爱。四儿前边拒绝主角的时候吹过牛逼,说自个那啥厉害,怕主角食髓知味以后痛苦难耐,结果在性爱之后还是主角自个动手才到了真正的高潮。潜台词就是:男人也就那样,“送我上青云”,不如自个儿动手来得实在。
好,现实戏到这结束。看起来都告一段落了,其实呢,啥问题也没解决。所谓的和解,不过是妥协(除了母女关系是真和解了)。反抗不了,不如享受。在盛男达到高潮蜷缩起来颤抖的这一刻,她身上所携带的女性的悲剧性,达到了顶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直到主角的高潮,片子才到达了艺术的高潮。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明白了妥协跟和解的区别。妥协是指,行了,得了,我无所谓了。和解本身就有一个和平解决的意思。也就是说,妥协是态度,和解是结果。妥协代表着我对这个事儿的走向不报太大期待了,这事儿最后解不解决和我都没多大关系了,而和解呢,一定是对这个事还有执念,好赖我得要个结果。妥协是放手,和解才是折衷。妥协可能导致和解,也可能这事就不了了之了。那电影里盛男的归宿,就是这个不了了之的妥协。惨。
果真是一出荒诞至极的人间悲剧。
最后是一段幻想,幻想里她爸妈在一起,很关心她,送她进手术室,一切安宁美好。四儿奖杯代表说这个人以前热爱职业,奖杯上有个坑他给它撇了,代表他为了钱放弃了这个职业操守,然后女主角捡回来一点点粘好,代表自己职业的纯洁性。
导演拿着刀子把人心扎了个稀巴烂之后,一边让我抱着这一颗稀巴烂痛哭流涕一边给我讲那些美好华丽的可能。
不过我们都知道,那儿,盛男今生,过不去了。
女主角出现在了第一幕的高山上,开头打了她的那傻子又出现了,这傻子就是女主角心里的另一个自己,傻子不断说“我爱你”,其实就是女主角跟自己说“我爱你”。
我觉得这个傻子有点意思,有点像1q84那个感觉。我想会不会是女主角被傻子锤了一下之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傻子是这个世界的入口,也是这个世界的出口?咱们完全有理由乐观一点儿,也许所有悲伤的故事都是盛男被傻子打了之后发生在另一个魔幻世界中的故事?而此时傻子再度出现,也许就代表着盛男回到了她原本的世界。
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她只得了一场小感冒而不是卵巢癌,父亲没破产,家里还很富裕。日子糟心又和谐,叮咚流淌向远方,我们怀揣着所有的美好站在岸上,远处是一片灿烂的夕阳。
“没有好风凭借力,不如孤身上青云”,剧终。
(修改之前,是“只得孤身上青云”。想了想,也许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这个电影真实得过分残酷,所以我希望看到这儿的每个人,无论啥时候,心里头还得揣点希望。)
8月11日,《看电影》观影团映后,导演兼编剧滕丛丛、监制兼主演姚晨聊了很久。关于电影、女性和女性电影,本就有很多论争,正好听听她们的声音。
主持人和观众的问题已简化,她们的谈话就保留原汁原味吧。
滕丛丛:大概就是2014年初左右。自己的人生有些经历,之前的时候也是文艺青年,觉得自己特别棒,就谁都看不上,踏入社会后突然间发现,真的很多事情是徒劳的,很多事情不是说你努力就能达到的。从青年的愤怒,到成年人的成熟,你要经过这样的转变。当我开始去转变的时候,我就开始动笔去写这个剧本了。里面有一些个人的体验和经验,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个人体验和经验,因为三十年的人生是有限的。又经过了漫长的大概三年的剧本成长,还有我自己的成长,最后是2017年3月才定稿的。
姚晨:应该是2017年的时候。制片人顿河,也是我的好朋友,他把这个剧本发给我,他说,听说你现在在做公司,也在找项目,你看看这个你喜不喜欢,这是年轻的创作者自己写的剧本,她还想自己导。我看完以后我确实很喜欢,她里面的趣味也是我喜欢的,包括这个人物也是我想靠近的,也觉得她似曾相识。虽然距离我是有些距离,但是我觉得通过她,我可以做一些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很快地我就达成了合作,跟导演见面、沟通,然后互相了解,然后推进这个项目,基本上是一个蛮顺畅的前期筹备工作。
滕丛丛:我第一稿是3月,大姚看到的时候就是8月,中间没有很长时间,但我写的时间是很长。中间,我是觉得我去开眼界去了,就是以前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的,个人体验放到故事当中,承载的范围太小。它很像一个都市小品,就很像《弗兰西丝·哈》,我很喜欢那部电影,当时有点想做这种风格的。但是后来我确定这个角色是记者之后,我觉得,它不应该是一个都市小品。我去采访了很多记者,去跟他们去现场,包括他们给我讲了很多工作当中遇到的故事,有很多很精彩的东西,完了之后我把一些事情进行重新的糅合。我觉得自己那个时间段成长也很快速,基本上每半年我会再推翻一次。觉得自己之前剧本还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标准。后来我还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阿乙老师的短篇当中的一个角色的使用权。大概到2017年的时候,我觉得我有点成长不动了,我估计我能力就到这了,那个时候才定稿的。
姚晨:刘光明那个角色。
姚晨:首先这是一个女性导演的作品,(笑)然后又有女性监制。两位主创都是女性,但是我们其他的主创部门还都是男性,不是说女性电影就要把男性排斥在外,女性电影的完成也还是有很有非常热爱女性的男性创作者共同发力来完成。我们这几天的观影场,也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反馈,很多女性观众看完是非常激动地跟我们交流,很少看到女性欲望这么真实、坦荡地在大银幕上被呈现,而且完全是以一个平视的角度在向大家呈现。包括阿乙老师,他说作为一个男性,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女性,这让他很痛苦,他也才第一次去正视女性的痛苦,他觉得这电影对他之后的写作会有很大的改变。
滕丛丛:对,我觉得大家定义女性电影,就是女性的主创和以女性视角来讲述。很多前辈导演,包括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和冯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如果不是因为是男性导演的话,也可以定性为女性电影,因为它就是从女性视角来讲一个女性的心理路程。如果大家要定义女性电影的话,我是这么认为的。
姚晨:确实是根源。其实意识到这些问题,都是从个人的困境上开始。我大概在两三年前,我觉得自己已经来到了做演员非常好的年龄阶段,但是我发现,我想拍的那些戏非常少,在电影的市场上,好像对女性的刻画要么是很简单的少女形象,要么就是属于婆媳的狗血剧,家长里短的,非常有烟火气的女性形象,而且女性好像都是隐忍、愁苦的状态。但是我又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明明看到非常多优秀的女性,她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人格也非常独立,她们在做的事情也非常出色,但是我们不管是大银幕还是小荧屏上,对这一类女性的刻画是非常少的,有也是皮毛而已,没有真正地深入到她们的灵魂中去。那个时候我还想等待,但我发现女演员是等不起的,我们真的等不起。(笑)时间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金贵的,我想,我抱怨也是没用的,还是自己为自己做点什么,或许还有可能一个事情推动一个事情,改变一些氛围。所以那个时候就想做坏兔子影业,那我们把这个电影作为坏兔子第一部参与制作的电影,第一确实它体量上没有那么大,我们作为一个零经验的电影制作公司,我们可能也相对不会那么大的一个压力产生,因为也不会对票房有过高的期望。就像一个新人一样,一切从头开始,学制作,学怎么做一个监制,(笑)但这些工作也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演员这工作怎么样,我也看到这两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演员朋友,还有一些别的职业领域的女性都会站出来,讨论自己的职业困境,其实这些困境根源都在你刚才说的那个地方,就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女性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相对陈旧的程度上。但是我想,这些改变可能需要每个个体都能够付出努力吧,才有可能把这条路搭起来。
滕丛丛:有一点点意外。(笑)之前其实做好了准备,剧本给我们确认的时候,他就跟我说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部电影会有一部分女性特别喜欢,但也会有一部分男性特别讨厌。所以我只做了这个准备,没有做“男性观众,哎,好像也挺喜欢”的准备。
姚晨:其实是有一些男性角色会感觉到自己多少是被冒犯的,可能他们在这个电影里头,没有看到在常规影视剧里头那些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但事实上,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过刻意丑化男性的想法,反而是非常平实地,不管里头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都只想刻画人性的部分,而对性别,我们是没做差别化对待的。
姚晨:看剧本的时候,我最喜欢刘光明这个角色。所以我是觉得丛丛对这个角色,在落笔时还是有关怀的。
滕丛丛:我觉得,你说的是一个女性电影,女性主创和女性视角,但是我觉得,我们片子当中对男性也是关怀的。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也给了很多男性世俗成功的压力,就是,你这个人成功就是你有钱,你家庭美满,你有趣,你有很多爱好,你灵魂有趣,都没有用。大多数人对男性成功的定义,也是不太公平的,就好像对女性的很多要求,也是不太公平的。
姚晨:刻板化的,男人不能哭,一定要坚强……
滕丛丛:对。
姚晨:对,其实我们原来有一场戏,很可惜,因为篇幅,删除了。那场戏是介绍盛男和四毛工作的小报社,挺破败的一个报社,又一次面临搬家,因为房租又涨了,然后报社里堆满了废旧的报纸,成捆成捆地准备卖个收破烂的。四毛走进来的时候,同事叫住了他,拍了十块钱在他肩上,说,“四毛,你的那堆废纸,卖了十块钱。”四毛特别认真地跟同事说,“什么废纸?!那是我在这个报社里头待那么多年,写的27个头版。”同事说,“你就知足吧,隔壁的铜版纸才卖了几块钱?”其实我们还是想通过这样的戏,来介绍他们的生活环境。我觉得环境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滕丛丛:我很喜欢我们当下社会这些看过去很荒诞, 但是仔细一想又很合情合理的小故事。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创作者最大的财富。之前的时代没有这种事情,只有当下会有,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觉得一个创作者不停地去关注这些当下的事情,其实对个体本身有很多思考在。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小情节,说到江边的老太太,还有戴帽子的疯子,那也是有一个源头,就是90年代有很大规模的气功热,整个广场的人都戴着那个小锅盖,在那里接受“宇宙的信号”。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看上去很荒诞,你觉得很好笑,但你仔细想想其实又有很悲凉的人性的小故事。这个跟女主角的成长环境分不开,也使她一步一步走向觉醒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是一阵好风,都要让盛男去经历这些人,不同的事情,然后让她对自己内心有一些思考,对生长的世界有一些思考和回馈,最后她才能够达到自己和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过程。
滕丛丛:我觉得在盛男的这趟生灵之旅之中,最重要一个人物是李老。她和李老都是将死之人,一个是这生挺圆满了,死亡对他来讲不是什么,但盛男是一个正值壮年的青年女性,她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去实现,她对生死有很多恐惧,所以这个棺材其实就像她的死亡隐喻,一直伴随着她,从开始到最后。这棺材让李老得到他生命最好的一个结果,就是“爱欲是人的生死之门,我从哪来,还从哪去”。这个也是盛男在这趟生命之旅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眼和觉醒的点。
姚晨:“也没有乱搞男女关系,好多年没性生活了,怎么可能得卵巢癌?”她直接把这个病和她的道德挂上钩了。哪怕像盛男这样一个不容易被屈服的人,长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头,她还是会慢慢地被洗脑,被驯化,直到死亡直接降临到她面前的时候,才能够让她冲破这个迷雾,去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去直面她生命的真相。
姚晨:还是用依附的方式来寻求自己,但盛男用自己的方式,是真正的自救。
滕丛丛:我觉得也是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父辈的成长环境也是那样,她能够做到的改变,其实一个人是很难去对抗整个历史洪流的,她能做到的最大改变到这里,也已经很好了。但盛男不一样,她成长在一个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她能够接受到更多独立的思想也好,教育也好,自己本性的成熟、性的成熟也好,她的反抗是跟父辈的反抗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不觉得,因为父辈的反抗很小,就会觉得你有什么示弱,我觉得一点点的反抗也值得鼓励,一点点改变也很棒。
姚晨:其实我一开始看剧本,就对这两场戏比较忐忑,那个时候就不停问导演,她想怎么拍这场戏。因为说实话,我要把自己托付给一个完全没有拍摄长片经验的年轻人,不管是我的身体还是我的灵魂都要交付给她,(笑)就真的是一个非常考验我的决定,真的是一场豪赌,因为我不知道她把我拍成这样。可能我们国外电影,你会觉得这种拍摄是稀松平常的,但其实说实话,国外的欧美演员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拍这样的戏的,哪怕我们已知的很多很大的演员,像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特·布兰切特,她们都是基本不拍这样的戏的,因为她们不需要再靠这样的戏去做点什么,也有自己的一个标准吧,但这个标准倒没有与敬业不敬业这个层面有关。很多时候她们用的是替身,在《卡罗尔》里那个是替身。但显然,我们这个戏也没办法用替身,(笑)所以就经常问导演这个问题。导演想的很简单,“演员都应该会吧?”(笑)其实如果拍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将来会出现一种声音,会觉得说,“一把岁数了,还想再搏一把呢!”所以在拍这场戏之前,我们所有主创在一起做了很充足的功课,从摄影老师到录音老师到灯光老师,大家在一起非常认真而严肃地,包括导演,我们在一个房间里头,还有我跟男演员,在密谋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讨论这场戏的体位,怎么样通过变化体位来表现人物关系的改变和推进。第二天我们拍的时候大家还是蛮紧张的,我觉得那天,不光是我们来讲,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对自己天性的挑战。我觉得那天是大家一起解放了天性。我们把所有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清场了,只留下最重要的几位主创。主创老大们也要做助手的活,(笑)自己来调灯光,调机位,还要自己打板,灯光老师还要给我盖衣服,拿水,(笑)我还给大家放了下音乐,就放那比较能够调动肾上腺素的,然后也比较性感的音乐,(笑)大家进入到一种氛围里头,来拍这场戏。甚至连我先生都加入了这场戏,他是场外指导,然后在远程遥控这场戏的光影。(笑)所以后面特别鸣谢他,因为我们这部戏的调色都是由他完成的。然后我们找了很多参考,《龙纹身的女孩》这类的,为这场戏做定调。我记得拍完第一条时大家都不好意思看回放,(笑)我一转身,大家的脸都红扑扑的,(笑)甚至录音老师,因为他都是不苟言笑的,戴着耳机,那天他脸涨得通红,把耳机摘下来后,“哎,不行,太刺激了。”(笑)就放他的旁边,哈哈,内心都受到了挑战。但是我觉得那两天,我们有两天时间拍完了一场做爱的戏,一场自慰的戏,那两天拍完以后,大家都突然有一种默契,好像共同守护住了一个秘密,在情感上也突然产生了更紧密的勾连。我相信,那两场戏对在场的每一个创作者,在未来的生活里都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对我,作为演员来讲,是特别彻底的一次天性解放,可能在此之前,我会在家里头观察自己的身体,会很自如地袒露它,但是我作为创作者,这是我第一次完全摆脱了身体上的所谓束缚。我觉得在那两场戏里我的身体是自由的,与盛男完全融合在一起。
滕丛丛:是王国维吗?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个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第三层,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是无知的,因为无知所以自由,所以不知道愁滋味。然后慢慢地你会经历很多事实,人世疾苦,你会陷在其中,有很多自己的灵思,然后到第三层的时候,你见过人间疾苦了,但你还愿意热爱生活本身,就是有一句现在流传比较俗的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破生活本质后,依然愿意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最后的这种情况,才是一种真正有智慧的情。
姚晨:我没导演说都那么好。因为我不确信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其实片子里盛男一直说她想做正确的事情,但我对正确这两个字始终是报以质疑的。这个电影当时让我很喜欢的一个地方,是它写的是众生相,见众生,见自己。每一个个体都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是不可复制的,我倒不认为梁美枝的活法就一定是最好的,或者是不正确的,我也不认为说盛男或刘光明的活法一定就是最糟糕的。怎么说呢?
滕丛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那种。
姚晨: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那条道吧。但是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青云,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好风。包括这电影里头,我觉得盛男最后,她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她等不来风,就自己上青云,不再依附任何人,她最后有能力让自己快活了。最后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但她发现爱这个事情,不再是非得来自另外一个人,我觉得那一刻她是卸下了千斤重,所以她才能够突然身轻如燕。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可能没有想明白,就苛责她是不正确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会,电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理想。
滕丛丛:有点意象和魔幻的概念在里面。李老躺进棺材,也是一个意象,他真实的死亡是在他家自己的床上死亡的。你看到棺材的串联就是一个象征的手法。
姚晨:我应该能比梁美枝强吧,(笑)我没有那么年轻,我生他们挺晚的,心智还比较成熟,所以不会逼迫他们要去做所谓正确的事情,时时都要拿第一。没有这样的苛求。
姚晨:我其实是真正希望它有票房。(笑)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实话,刚开始拍这部电影,投资这部电影,我真没指望它赚钱,从一开始我跟出品方江老板就告诉我,你别砸那么多钱,真金白银扔进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戏肯定不赚钱。我说没关系,我知道它不赚钱,但是我很喜欢,非常希望它拍出来了。但现在这电影快上映了,我是希望它能有票房,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票房,意味着它被更多人看见,也意味着盛男这样的女性被更多人了解、被更多人热爱,也有更多人来了解当代女性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再是那些傻白甜,有票房也意味着将来能鼓励到更多想拍、想写这些电影的创作者,这些电影才有机会不断地去跟大家去见面和交流,所以我中心思想是大家回去写写微博,帮我们多宣传宣传,谢谢。
《送我上青云》公映19天了,发行进入尾声,票房达到2757万元,豆瓣评分7.3,猫眼评分8.3。
我是该片编导滕丛丛电影学院四年本科导演剪辑专业的主任教师,又是她三年导演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近五年来,看着这个学生及她的剧本的逐步成熟,及这部电影的拍摄、发行成功,成为了观众和评论界热评的对象,票房在文艺片中也是较高的。做为教师,从心里为该片和这个学生的成长高兴!
该片的优点是人物塑造较成功,自强、欲望、生死等内容、话题表达得独特、知性、幽默;缺点是情节结构把握青涩。它偏离了“一人一事”(清,李渔《闲情偶记》)的结构法则,既不是“一人多事”,也不是“一事多人”,有些陷入了“多人多事”的中心不突出的境地。
这个剧本在电影学院的“研究生长片成材计划”中三年里两次评选中的,但寻找资金及合作伙伴时却屡屡受阻。这个长片教学计划从2013年开始实施,已经拍出来德格娜的《告别》、张影的《再见爸爸》、朱员成的《盛先生的花儿》、黄璜的《武林孤儿》、白雪的《过春天》等硕士毕业长片,成效显著。它们都是学院教学培养、选拔支持,又结合与校外影视公司、导演协会“青葱计划”、上海及First电影节“项目开发”活动等各方人士合作完成的。
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更是显示了教学与产业结合途径之优势。在坚持努力了三四年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安乐电影公司的江志强和演员姚晨的赏识与投资,影片才得以拍摄和发行。去年初停机后的一年半中,初剪及各种修改版本我看了不下五个,不断在进步。特别是最后的定剪公映版的出色,更是显示了各个部门创作及制作人员的才华,及对这个青年导演处女作的尽心尽力。我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宝贵经验,许多是我们教学中得不到和给不了的。
从赞扬电影教育和产业的如此努力的、富有成效的合作角度,我给影片多加一颗星!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Ipress,未经同意不可转载)
《送我上青云》是导演滕丛丛的长片处女作,算不得多好,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析,却也别有一番意味——它或者可以看作是但丁《神曲》的某种变奏。
《神曲》第一篇第一句这样写:“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要说明那个森林的荒野,严肃和广漠,是多么困难呀”。
是的,在《神曲》中,但丁人生的中途,黑暗丛林里,他遇到了豹(逸乐)、狮(野心)、母狼(贪欲),诗人维吉尔的灵魂随后来救护他,后来他们又一起游览了地狱、净界、天堂,并看到众多挣扎的灵魂,这正如《送我上青云》中的姚晨扮演的盛男一开始先遭遇了卵巢癌,后来又在纷至沓来的生活中看到了很多人丑陋的真面目。
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忽然得了绝症的中青年职业女性的生存困境,倒不如说它是对现实中国的各个阶层、诸多行业、各年龄阶段人物的一次整体的批判式展示。n
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画卷,是把这许多不同来路的老少统统拉出来,让他们只凭着自己的本真和生存现状就达到了一种近似荒诞喜剧的效果。在这样的笑声里,所有的观众也完成了对他们的再认识,以及对自我的指认(仅限于有反思精神的个体)。因为他们实在就是生活在我们周遭的那些我们最熟悉的亲人、友人、同事或者陌生人,甚至是那个在座的自己。
导演善用反讽、隐喻和文字游戏。
我们会发现,事实上剧中得绝症的女性,恰恰是最没有病的、最正常的,而其他的每个人各有各的病。
李总、李总的富二代女儿、李总女婿刘光明、李老、盛男母亲梁美枝、盛男父亲、盛男父亲的小情人、色盲同行毛毳、丢棺材的母女……他们都已经病入膏肓,近乎无药可医。
在电影中,他们要么是“傻缺”、弄虚造假却富甲一方的企业家(李总),要么是故弄玄虚却欲望横流的书画家(李老),要么是毫无文化常识只有钱的富二代(李总女儿),要么是丧失尊严只为了进入一个阶层的会背圆周率的文艺青年(女婿刘光明),要么是没有自我、从未长大的老年妇女(盛男母亲梁美枝),要么是抛弃家庭、靠钱有了小情人的父亲(盛男父亲),要么是只为了钱和女友父亲搞在一起的小三(盛男同学,她父亲的小情人),要么是被金钱欲望和自大吞没的,不再有新闻理想的色盲男(盛男同事),要么是毫不感恩、靠着别人的善良无限索取的社会底层(丢棺材的母女)…这个现实世界真是看上去一片黑暗,毫无光明,没有赎救的可能。
“盛男”的名字,或也很可根据谐音理解为“胜”男。而“胜男”的尴尬也正在于,她在片中的地位只不过是路人口中的“剩女”。n
她无钱,无爱,无性,无未来。
“胜男”与“剩女”,一褒一贬,这两种称谓的对照之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位要强女性理想与现实的不对位,若再进一步解读,则可以说成是在这个越来越男女平权的世界里,一个柔弱的女性因命运所迫不得不走上了不自觉的“女权主义”的路,而她却也因此必须面临着种种的现实尴尬与生命磨折。
爱好天文学、文学、卑躬屈膝的女婿刘光明,他是片中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颇具讽刺意味和悲剧色彩的人物。电影片名取自《红楼梦》第七十回里薛宝钗《临江仙》词的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影片中也由其说出。刘光明,最后的他其实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光明”。
在片中,他先是给观众呈现了别具只眼的看世界方式与善于思考的智慧,又在图书馆里塑造了一个懦弱于实践和能克制冲动的传统书生美好形象,使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及,以至于令盛男对他一见倾心。可是后来,当他的真实生活面目阴差阳错、毫无预料、毫无遮掩地完全展现在盛男面前时,他顿时觉得自己的颜面扫地,好像被唯一的崇拜者扒下了仅剩的内裤,这终于导致他跳楼自杀。虽然最后侥幸没死,但也因此摔断了双腿。
他这样一个人物,当时一定是希望通过豪门的婚姻达到“好风凭借力”,却万万没料到,这样的风却终于使他“坠下青云”(跳楼)。
我在想,彼时的他,牺牲的又何止是自己心中渴望的那一份美好的境界与理想?
记得薛宝钗在展示自己的诗词前曾笑着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刘光明在生活里就曾是一个“轻薄无根”的人。
他在岳父的口中不过是一个没有考取本科,只考取了专科的大学生,一个可以在众人面前用背诵圆周率来表演可怜的自我的小丑。但是,不幸的、可怜的他却像我们生活中见过的那许许多多秉持了“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实用哲学的人一样,他们总觉得这是必受的人生坎坷。他们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如韩信般的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更不是像越王勾践那样的卧薪尝胆传奇。
最朴素的真理通常是,当一个平凡普通人一旦可以随时随地放下自己,可以失去最重要的、最宝贵的那点儿尊严时,他便将永远残破不堪。他将再也无法在未来实现自我的“破镜重圆”,更不可能“颗粒归仓”。
一步失守,步步失守,这才是残酷的人性真相。
不过,导演到底还是善良的,是认为这个世界还会好的人,所以她让刘光明这个懦弱的人有了最后一点点反思的精神。但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大多数的人是在泥淖里逐渐迷失了自己,而根本没有这样的反思,也更不会有人青云直上,羽化成仙。
薛宝钗的《临江仙》全词如下:“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其实,对于柳絮这“轻薄无根”之物,真实的世界是什么呢?
东风不会“卷得均匀”,蜂围蝶阵倒真会“乱纷纷”。它终于会“随逝水”,也终于会“委芳尘”,因为“好风凭借力”我们都见过,却又有谁见过柳絮能“上青云”?
这首词不过是一个看似美好的,其实却是实际性的、功利性的理想。
正如这首词它为什么不会出自《红楼梦》林黛玉的口里,而是出在薛宝钗的口中,也正是这个道理。功利、现实、希望借力使力,薛宝钗正是这样的人,可她的下场又终于如何呢?
黛玉咏絮的《唐多令》却是这样写的:“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书中紧接着这样写道:“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人们其实都是不愿意看到真相的。因为“太作悲了”。
盛男的色盲同行毛毳,也颇耐人寻味。他的名字里有四个毛,也是如柳絮般的物件,因此他与刘光明也精神相通。他一定同样是相信“好风凭借力”哲学的。
在电影里,他原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甚至获过行业奖的人,如今的他,却甘愿在傻瓜权贵和耀眼的金钱面前低三下四,靠仰人鼻息生存。因此他所过着的,那个看上去完全符合自身利益至上、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生活,也就顺理成章。毕竟他给自己的理由永远都会是:有了钱一切都会改观,因此他现在必须匍匐前进,目不斜视。不过,也正因为他自身这样地不自察的过度虚弱,才终于导致了他有一个喜欢自吹自擂性能力以平衡自己失衡心理的毛病。
可这是多么可怜的对男性自我的自欺救赎!
因此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这部电影没有作为艺术类电影所以被珍存的价值,它也提供了一个社会横剖面,一个“当代中国各阶层人物的现形记”,一个“众生过眼录”,具备一定社会参考价值。
盛男、刘光明、毛毳,他们三个人的故事,其实就是当代中国那些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成功的平凡人的困境故事。
也由此可知,导演(兼编剧)对现在的这个社会一定是非常失望的,尽管她使用了一种近乎喜剧的方式来展现这些现象和人物,但这个喜剧之下,是她的无奈和悲凉。
想一想,盛男在重大的生存危机之下,得不到真正对位的爱、关心和帮助也就罢了,还要靠自己的病弱之躯去违心为别人书写虚假的自传,还要经受别人的侮辱。这真是一个暗无天日、令人感觉呼告无门的窘况。
也因此,盛男在其中的一场床戏后自慰,就显得有了强大的隐喻意味:一个自大的、吹牛的性伙伴,象征了我们每天可以看到的,接触到的,那个身边现实的一维世界,它并不能真正切实地满足哪怕一个弱女子最基本的身体需求,而这个女子竟还是要靠自己的手来安慰自己。
这样的讽刺真隐晦,也真有力。它告诉我们那些空话和幸福其实都是骗人的。
姚晨扮演的盛男是如此孤立,正如我们每个稍有智识的人都常会感到的那种孤立。在片尾时,盛男被推进手术室,关系淡漠的父母亲在外面挥手。如果手术室是一个可以疗愈的世界,则被推进手术室的绝不应该是盛男,而应该是手术室外的所有人。
盛男代表了在纷扰的环境下,终于感受到自己心底最绝望和最悲哀情绪的那一类人。
愚蠢和无知如此庞大,令人毫无还手之力。她的生活里其实永无“对勾”,更没有什么掩耳盗铃的“牛逼”。她是导演对于这个世界绝望的化身。
不过,作为一部电影来说,《送我上青云》虽然深具社会洞察力,看问题也敏锐,却仍显浮光掠影。导演太想表现那些她看不下去的芸芸众生了,因此面太广,也就太浅。我想给导演的建议是:这部电影太社会学了,而还不够文学。
里面的很多人物尽管可以使人联想起生活中我们见过的那些林林总总,可是导演对他们的表现却仍是在其外的一种拒绝和批判,并未深入其肌理。
举例来说,梁美枝的一些困境我们看到了,或者因为导演是女性的原因,所以即使批判,也较能体贴到她为什么会如此,而对于其他的男性,导演却没有做到和人物的真正体贴。
刘光明,人物的塑造有些分裂和稍显做作。对于一个一贯懦弱的人,他的跳楼应该是不会发生的。后面也应该不会在灵堂做出那样的事。可见铺垫还不够。其他很多人物,也同样应该有推敲的空间。
当然,这部电影中人物的表演都很好,姚晨、梁冠华、袁弘、吴玉芳、梁新鸣、李九霄,都让人觉得是可信的。但是,姚晨在演盛男的时候,与她演电视剧《都挺好》苏明玉时的言行举止似乎有太多的一致性。
我其实更希望看到一个独立女性也不要太挂相,总觉得太挂相也会成了套路。不过这并不是致命伤。只是我从一己之私想要看到姚晨的再一步的突破。n
文章写到这里,继续用《神曲》里的一句话来做结吧。
“…所以我在惊魂初定之后,我也就回顾来路,才晓得来路险恶,不是生人所到的。”
人生多艰,我们只有各自努力。
世上哪有那么简单的“好风凭借力”,只有自己和同道们“一团团逐队成球”。
(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Ipress,未经同意不可转载)
点映场观影,简单记录。
一次很奇特的观影体验。前后比较一般,中间有一段好起来了,整个影院都在笑。一部讨论个体死亡和疏离的电影,能营造出这么举重若轻的效果,蛮厉害。可惜没撑住,处女作导演还是沉不住气,一定要深刻、剖析、和解一下,最后就有点儿四不像。
摄影匠气。雾霭沉沉的江景特好看吧,人物一定要戳在中景,不大不小。偶尔几个开眼角一样的大空镜很漂亮。一些场景有了《雾中风景》的感觉,但要么人物行动承载了叙事,要么干脆就是在吵架撕逼,有点可惜了。感觉是《长江图》里比较一般的片段截取出来,就是这个电影的水平。但也不错了,李屏宾那么胖了,不是谁都请得动。有一段母女隔着李父吵架的戏,张力很足,姚晨每一句话,都能看到杨新鸣沐浴在吐沫星里仓皇的表情,印象深刻。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不深不浅,足够撑起一部电影的叙事,却也没什么野心。可问题在于手法有点太老套,一切全靠聊天,演员都没什么表演空间。姚晨袁弘在船尾聊天那段尤其明显,看的我尴尬症发作坐如针毡。当然,这段尴尬后面很恰如其分地反作用在了这个角色身上,合理是合理,但不高级。俩爱好摄影的人,不讨论讨论相机镜头什么的,为了佳能尼康你来我往一下,你给我卷根烟我给你递个火,发现你袖子里手腕上有个以前的纹身之类的简单情节,都没有,一切全靠说。这边说北极星离我们多少光年,那边直接就我想和你做爱。观众眼里,这情绪就撞墙上了。
信息传达的层面太单一,这也是为什么这电影很多段落让人看着累。其实光拍说话也能拍的高级,比如洪尚秀,我觉得这片子借鉴一下就能特好了。洪尚秀那个对话,比这部电影里尴尬一万倍。但角色手里有烧酒瓶子,有炸酱面,有打火机,那个动作那个表演,人物一下子就是活的。
当然也有不累的角色,就是杨新鸣的李父和吴玉芳的梁美枝女士,喜剧担当,李老爷子基本张嘴就是段子,要么中风了没法撸了,要么儿子是个平凡的傻逼。但这些有点伍迪艾伦的小段落,也反映出了电影一个不小的问题,类型混乱。我不是在看一部挺沉重的电影么?你消解死亡沉重的方式,要和这个死亡本身紧密相连,比如女主下体出血,我开一个来大姨妈的玩笑,这是消解。但你让另外两个人变成段子手,话里还基本没有女主的事儿,这就很奇怪了。
我觉得按照电影本来的路线,你就讲姚晨这段寻找性爱和解脱的旅行,那就应该直接以女主为视点人物封闭性叙事,俩老人的对话就不应该出现;如果你想把梁美枝也做出一条情感线来,那就得让她们母女戏份和矛盾的体量相当,而不是在电影中段,母亲的角色消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李老爷子去世之后,才哭泣着出现。导演到底是想写一个女人,还是一对母女?我觉得肯定是前者,但写着写着,梁美枝也很丰富了,最后弃之可惜,但放进来就搅乱了本来的叙事。
觉得导演厌男挺明显的。故事里除了对杨新鸣饰演的李父展现了一些温情和幽默之外,其他男性都太惨了。要么是被当成狗养了十几年的伪佛系文青,要么是自信器大活好到全场哄笑的死直男。狄仁杰,不对,梁冠华的李总更直接是一个纯粹的反派,又蠢又坏,一点善良和懦弱的瞬间都没有(可能导演觉得孝顺就算吧)。这么个丑角还带着几个哈哈大笑的小弟,像是在看讽刺漫画,在一部艺术电影里是挺不可思议的人物塑造。可见,导演只想和父辈和解,没想和任何男性,以及父权社会和解。你们死直男没什么值得塑造的丰富性,你们丫就是一群热爱SPA 和胸大无脑小姑娘的雄性动物而已。
有点小遗憾,还是没看到现实性,还是没有中国小县城的空间感。开场烂尾的商业街和码头丢棺材的老奶奶有那么一点质感,后面就是佛寺餐厅酒店房间大混剪。没有小镇居民露出一个小地方人的表情,没有小摊位的烟火气,没有贵州山里雾瘴里的鬼气森森,矛盾也都是几个人之间转来转去,不吃饭不遛弯,景也显得单一。这就是为什么《路边野餐》从故事到手法无一字无来处,我还是很喜欢的原因。里面的人喝酒,去游乐园,用气枪打气球,吃粉儿,买散装白酒,吹笙,真实地活着。而大多数的电影镜头里,看不见县城真正的公共空间。大理石面儿的反光里,拍不出来石头和青苔上发生的故事。青云之下,没有县城。
以上都是看的时候替故事遗憾的地方。整体上,这部电影有点太规矩,太学院,太知识分子,够了工整却不够活。映后听了一些参与过项目、读过剧本的感言,都说成片和早期粗剪大不一样。感觉是一棵枝桠丰富的大树,被导演最后修剪成了有点园林范儿的。
我的维度上,本片比《长江图》《冥王星时刻》和之前一样聚焦三十岁女性社会定位焦虑的《柔情史》完成度都好一些。但总体评价上,可能《上青云》与这三部都在6分左右。完成度对于艺术电影来说,是太低的要求了。滕女士下一部电影,应该更勇敢一些。
回来一路,跟tdh和老三聊了聊。
总评:7/10,值回票价的学院派作品。情节发展稳健,运用大量的铺垫和呼应使得内容很完整,是一部比较古典的戏剧式电影。以下有剧透,是我关于电影本身内容的看法。一家之言,可能偏颇点,不过呢偏了就偏了,偏了我也不改了。
主线应该是主角盛男在生活中所面对多方矛盾的爆发和发展。按照这些矛盾出现的顺序呢,有:第一,职业操守受挑战;第二,卵巢癌以及手术后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的由雌性激素停止分泌引起的性欲消失的情况;第三,缺钱治病;第四,原生家庭的貌合神离。(还有第五,后面会讲到)开篇仅仅20分钟,就从事业、身体、经济和家庭四个角度,把主角投入了一个地狱模式的生存挑战。
这片子刚开始其实没多大意思,甚至看得我仨一个劲儿地乐(前一个小时甚至完全当成喜剧看,当时我们对剧情的把握不太宏观,不大了解导演的意图,甚至一度想打一星)。回过头儿一琢磨,哎事实上每个人物的出场,都经历了一个特别荒诞特别浮夸的设计,而且都有反差。比如第一个镜头投放到荒山上,我以为姚晨扮演的是一个知性温柔细腻勇敢的成熟女性,紧接着就跟了一个和傻子打架的无厘头情节;我以为四儿是姚晨坚定的革命战友,靠谱的坚实后盾,紧接着解释就是个做着发财梦的油腻青年;我以为主角爸爸是个一丝不苟春秋鼎盛的企业家,甚至一开始那句“打赢了就好”让我对这个爸爸有点儿刮目相看,紧接着就是张嘴管闺女要钱还不换、背着老婆养小三的衣冠禽兽(这逼还tm挺理直气壮)。
这种刻意设置的形象反转非常有意思,用丰富的细节和烘托让我潜意识里对这个角色侧写,之后再一拳头闷在我脑子上,告诉我说你小子想错了吧哈哈哈哈这人原来是这样这样的。这种反差的设计其实是非常学院派的。
不过后来我也反思,我在前一个小时对这个电影流露出来的不屑和轻浮的态度,除了电影本身的设计,还没有别的主观上的原因。是有的。在性别斗争中男性确实是天生的优势方,很多在我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很魔幻的事情,在今天仍然真实地发生在许多我们男的(尤其还是我这样没见过世面啥也不懂的大学生儿)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姑娘,她们的父母亲朋、同事上司,也许在用更荒诞更尖刻更让我始料不及的手段对她们的生活施暴,作践和亵渎她们独立的人格。大家都活的挺难,一起加油活着。
话说回来,咱们从开头交代主要人物和故事背景,直到主角去小镇,这一部分是开场动画。之后主线推进到第一章。这儿设计了一个贼拉明显到直晃眼睛的记号,就是老太太的棺材。这是让我摇脑袋的一个地方。
这儿我们说使一个物件儿,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际功能,一个是象征意义。(我以为电影里对物件的使用的极致,大概就是盗梦空间里那陀螺)在电影里,这个东西你既然要用它,除非是那种解谜悬疑破案的非得一环扣一环把这个事儿给说圆了的,可以让它开始小露一脸儿然后偷摸藏起来最后再当个关键道具逆天改命啥的,那不解谜不破案的你得守规矩。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结果你这东西就开头夸嚓提一嘴,然后等等等等咔,结尾的时候你的小棺材再突然出现,就像游戏里那个任务道具一样,就为了做这个任务才制造了这么一东西,忒下流。这口棺材本身就是道具的道具,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之后主角和袁弘第一次见面(这片子是没有男主角的,只有一个女主角)(第二个括号用来称赞袁弘的美貌,真tm帅。本来就衣服架子,还整一修身风衣,烫几个小卷儿,蓄点儿胡子,看着成熟还深邃。结果那一对眼睛又温顺清澈像个小羊羔子。一身高级情色的气质)。饱受摧残的社畜女主对这个心地善良思想浪漫的小镇摄影师一见如故,两个人在船上讲云。(到这儿我反思了一下,为啥我就吸引不了小姑娘。除了长的磕碜之外,主要是没那种能激发人家保护欲的气质。就是“ 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 ”的气质,在极端约束下,由极度渴望而生发的那股“欲气”)
这是电影里第一次点题,这种手段丝毫不高明,说它垃圾说它拙劣说它愚蠢也不过分。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新人导演,所以从头到尾贯彻的这些庸俗的隐喻手法我觉得也不是大恶不赦。毕竟新人导演,最可惜的就是拍一部那种艺术性极强谁也看不懂的片子出道,然后明珠蒙尘,死了之后才被人说啊这个人怎么这么牛逼。人都得吃饭,导演怕别人看不懂挺正常,给她试错的机会太少了,不像人家功成名就的,比如陈凯歌,已经到了呼风唤雨随心所欲想拍啥拍啥不管你观众怎么看我就突破我自个儿的艺术成就的境界。所以骂归骂,但确实有情可原。
在这儿我跟老哥俩说我说这袁弘不是个傻逼吗,哎,对,他就是。嘿!到这儿才有点儿明白导演的巧妙构思。故事开篇就是都市,大量的高楼林立的镜头的运用,让我有一种,这是一个现实体裁的故事片,讲的就是一个新时代独立女性战胜种种挫折拥抱美好明天的伟大故事的感觉。
哎呀大错特错啦。故事从女主角他妈跟她上车俩人去小镇开始,导演的野心就露出来了。小镇是乌托邦,镇子里有与世隔绝的高山,山上有辟谷的老头和宅院,镇子里有攒钱买的棺材打水漂的老太太在河边痛哭,老太太的儿媳妇还讹诈伸出援手的好心人。刁民和富人(回到故事第一幕,第一个戏剧冲突,就是主角揭露“李总”故意纵火而后救火骗取百姓信任开发房地产),这些阶级属性极强的特征带着旗帜鲜明的拉丁美洲色彩(主角甚至在和袁弘闲聊的时候提到了马尔克斯),这实际上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片子。可千万别跟我刚开始似的,被导演给骗了。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从导演的创作意图切入对整个电影进行完整的解构。意识不到这个事,那可能就跟我们仨一样,当成一个喜剧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像也不赖…)。
说到这儿,咱们再来分析主要矛盾。
开头提了四个,咱们画个图,厘下思路。
咱们先把生病这件事画在中间。
右边画一个箭头,指向经济,表示生病这个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经济矛盾的解决。
经济右边画一个双向箭头,指向事业,表示经济矛盾的解决和事业矛盾的解决是冲突的(要不要为三十万折腰)。
经济上边画一个家庭,家庭引出一个虚箭头指向经济,表示家庭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经济矛盾的产生(主角和她爸对话的内容可以推断,她爸包三儿,这小三儿心眼子还坏,很大可能是家庭企业江河日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家庭和事业之间画一条虚线。片子里没有明确说家庭因素对她走上记者行业的直接影响,但是主角和母亲在河边冲突爆发及和解的一场戏里(唯一一对现实中和解的矛盾,可能导演觉着男的都是大猪蹄子,而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吧),能推断出家庭环境的优渥、父母的冷淡态度让她很要强(读了博士)。虚线的意思就是从剧情提供的内容上看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在深层次有相互决定的关系在里面。
继续说故事。
在职业操守被一帮混蛋资本家草过一遍之后,累觉不爱的女主发现自己老妈都跟老头子约会去了,哎呀好气啊本来自己就要做手术,术后极有可能失去性功能卧槽不想活了哎呀我太难了人生好累呀。这时候想到了小白花,咱俩来约会吧(女主唯一一次涂口红、换上了女士特征更明显的衣着)。
在一个不知道为啥会出现在这种地方的图书馆里,袁弘开始跟主角扯犊子,整点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当时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傻逼)玄玄乎乎五迷六道的。我觉得姚晨应该是没听进去他搁那具体叭叭啥,她就是欣赏(欣赏!欣赏!)这个男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样子。
姚晨说“我们做爱吧”。
就这一刻的姚晨我绝对不会认为说,她爱上了这个傻逼。而是说,他跟其他男的不一样(很多女生在思绪很混乱的时候选择男友就靠这个,说不上来哪好,但是感觉不一样),还有,想在大概率失去女性生理功能之前选择一个自己能够主动接纳的对象行使一下人权。也就是说,她还是想找个自己接受得了的男的做爱。(反映了一个中国各年龄段女性普遍面临的问题:老娘的男同学/男同事们还tm能不能更油腻一点?)我岁数小我没见识我不懂,我猜但凡这种不以身高长相腹肌数量x能力(虽然袁弘确实帅,但绝对不是主角想跟他做爱的首要原因)为第一标准的ons,都有一点儿卑微的对爱情的渴望,虽然自己已经明知道理想爱情遥遥无期。
也就是说袁弘的出现,让盛男被烈火灼烧过后,荒山一般的心里的一点儿,爱情的火花,复燃了。(我想到开头那一幕,盛男说:山烧光了,点不着火了。是不是也是一个隐喻?)
结果阴差阳错袁弘知道女主角生病这事,狗撵似的逃了。
这时候看客们应该有这么一个想法了,这个逼可不是为爱殉情的罗密欧,可不是才子佳人故事里的无双公子啊。他是莺莺传里始乱终弃的张生,是狗屁能耐没有就会哭就会跑的许仙,他是个草包大废物啊!(袁弘这个角色的设定和传统故事里著名吃软饭的这几位高度重合)瞅瞅,角色的反转它又lei了。只不过袁弘的反转周期比别的角色长罢了。
下面到了湖心别墅。
从小镇到高山再到这儿,情节稳步进入高潮。大量的摄影技法的运用伴随着冲突的爆发,把全片的层次推到了一个相当深刻和精彩的level。不过我还是说,袁弘这个角色对主角形象刻画和矛盾发展的唯一作用就是告诉看电影的姐妹们:男人都是废物,爱情靠不住。我是完全地把它当做大女主戏去看,因为除了主角,所有的角色都起不到带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要么被剧情发展所带动,要么完全作为人形道具服务于剧情。
实话实说,起码我在片子里看不到很明显的导演对男性群体的好感。当然,这些废物男的(李总、四儿、刘光明)的身上有很多对社会现实的挖苦讽刺,这就是独立于女主角之外,作者想表达的另一些内容。比如李总在男澡堂见女主角、袁弘像小孩一样在客人面前背圆周率、李总一家对学历的蔑视(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穷人不感冒、富人看不上,除了学生,没人羡慕学历)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枚举了。这种手法,确实就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处理方式。不过问题还是那个问题,这些人是道具,是为了表达而刻意制造出来的表达。这也是这部片子上限不高的根本原因,太墨守成规太循规蹈矩,一点灵光一现神来之笔也没有,虽然说确实有味道,但是也腻,而且禁不住咂摸。
这时候回到主要矛盾这张图。
在生病的左边写一个爱情,用虚线框框住,表示这部片子里不存在爱情,可能存在过一点点,不过从刘光明站在湖心岛被女主角看见的那一刻就死了。爱情和生病之间画一个虚向双箭头,代表看似是因为生病,让女主角得不到想要的爱情,其实他俩狗屁关系也没有,这片里的爱情就是扯了个大旗。
最后咱们把爱情打个大叉,上边写上性能力。
为什么是性能力不是性欲?
先回答这个问题,卵巢是什么?性器官,维持着女性的性征,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根本物理依据。性能力的丢失甚至不够准确,应该说是性器官的丢失。与其说这个导演在谈女权,不如说她在谈女性。女性这个词儿的内容之丰富远胜女权一万倍,如果把女权定义成女性基本权利的总和(从这就看得出来,女权是女性的子集),那么女性就是基本权利、社会关系、存在与发展等等等等的总和。换句话说,研究女性的含义,就是研究女人的一生。
假如有朝一日你失去了作为一名女性的特征,你逐渐失去了对性的渴望,你逐渐意识不到自己女性的身份,那么你存在的形式和意义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女权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坚决地认识自己的性别、自己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
一共5(身体、经济、事业、家庭、性能力)+1(爱情)个矛盾,分析完啦。
高潮之末,是老头子的葬礼。大量蒙太奇,大量填坑(对,完全是为了任务的完整而设计的,僵硬死板毫无灵气的呼应),老头子又点题,然后女主角写“谢谢”,代表女主角和解了。老爷子也没有独立人格,完全作为一个NPC推动剧情发展的,不过他更像一个旁白。为了突出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丰富主要人物的形象,用次要人物的生命去献祭,让这个形象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绝对是一部电影的败笔。
前边一直没落下“好风凭借力”这五个字(翻来覆去地说生怕人忘了,忒磨叽),就是为了在最后这场床戏再来个转折升华个主题。到了这,最后十分钟,主角的性欲才真真正正地是纯粹的性欲,和爱情无关,和理想无关,和钱无关,和什么都无关,四儿的疯狂扑灭了她最后一点偏执。她对什么事儿都看开了,她马上就可能做不了爱了,现在她只想做爱。四儿前边拒绝主角的时候吹过牛逼,说自个那啥厉害,怕主角食髓知味以后痛苦难耐,结果在性爱之后还是主角自个动手才到了真正的高潮。潜台词就是:男人也就那样,“送我上青云”,不如自个儿动手来得实在。
好,现实戏到这结束。看起来都告一段落了,其实呢,啥问题也没解决。所谓的和解,不过是妥协(除了母女关系是真和解了)。反抗不了,不如享受。在盛男达到高潮蜷缩起来颤抖的这一刻,她身上所携带的女性的悲剧性,达到了顶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直到主角的高潮,片子才到达了艺术的高潮。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明白了妥协跟和解的区别。妥协是指,行了,得了,我无所谓了。和解本身就有一个和平解决的意思。也就是说,妥协是态度,和解是结果。妥协代表着我对这个事儿的走向不报太大期待了,这事儿最后解不解决和我都没多大关系了,而和解呢,一定是对这个事还有执念,好赖我得要个结果。妥协是放手,和解才是折衷。妥协可能导致和解,也可能这事就不了了之了。那电影里盛男的归宿,就是这个不了了之的妥协。惨。
果真是一出荒诞至极的人间悲剧。
最后是一段幻想,幻想里她爸妈在一起,很关心她,送她进手术室,一切安宁美好。四儿奖杯代表说这个人以前热爱职业,奖杯上有个坑他给它撇了,代表他为了钱放弃了这个职业操守,然后女主角捡回来一点点粘好,代表自己职业的纯洁性。
导演拿着刀子把人心扎了个稀巴烂之后,一边让我抱着这一颗稀巴烂痛哭流涕一边给我讲那些美好华丽的可能。
不过我们都知道,那儿,盛男今生,过不去了。
女主角出现在了第一幕的高山上,开头打了她的那傻子又出现了,这傻子就是女主角心里的另一个自己,傻子不断说“我爱你”,其实就是女主角跟自己说“我爱你”。
我觉得这个傻子有点意思,有点像1q84那个感觉。我想会不会是女主角被傻子锤了一下之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傻子是这个世界的入口,也是这个世界的出口?咱们完全有理由乐观一点儿,也许所有悲伤的故事都是盛男被傻子打了之后发生在另一个魔幻世界中的故事?而此时傻子再度出现,也许就代表着盛男回到了她原本的世界。
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她只得了一场小感冒而不是卵巢癌,父亲没破产,家里还很富裕。日子糟心又和谐,叮咚流淌向远方,我们怀揣着所有的美好站在岸上,远处是一片灿烂的夕阳。
“没有好风凭借力,不如孤身上青云”,剧终。
(修改之前,是“只得孤身上青云”。想了想,也许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这个电影真实得过分残酷,所以我希望看到这儿的每个人,无论啥时候,心里头还得揣点希望。)
8月11日,《看电影》观影团映后,导演兼编剧滕丛丛、监制兼主演姚晨聊了很久。关于电影、女性和女性电影,本就有很多论争,正好听听她们的声音。
主持人和观众的问题已简化,她们的谈话就保留原汁原味吧。
什么时候有念头动笔写这个剧本?
滕丛丛:大概就是2014年初左右。自己的人生有些经历,之前的时候也是文艺青年,觉得自己特别棒,就谁都看不上,踏入社会后突然间发现,真的很多事情是徒劳的,很多事情不是说你努力就能达到的。从青年的愤怒,到成年人的成熟,你要经过这样的转变。当我开始去转变的时候,我就开始动笔去写这个剧本了。里面有一些个人的体验和经验,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个人体验和经验,因为三十年的人生是有限的。又经过了漫长的大概三年的剧本成长,还有我自己的成长,最后是2017年3月才定稿的。
什么时候读到剧本?读到哪决定参与?
姚晨:应该是2017年的时候。制片人顿河,也是我的好朋友,他把这个剧本发给我,他说,听说你现在在做公司,也在找项目,你看看这个你喜不喜欢,这是年轻的创作者自己写的剧本,她还想自己导。我看完以后我确实很喜欢,她里面的趣味也是我喜欢的,包括这个人物也是我想靠近的,也觉得她似曾相识。虽然距离我是有些距离,但是我觉得通过她,我可以做一些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很快地我就达成了合作,跟导演见面、沟通,然后互相了解,然后推进这个项目,基本上是一个蛮顺畅的前期筹备工作。
写作剧本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中间发生了什么?
滕丛丛:我第一稿是3月,大姚看到的时候就是8月,中间没有很长时间,但我写的时间是很长。中间,我是觉得我去开眼界去了,就是以前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的,个人体验放到故事当中,承载的范围太小。它很像一个都市小品,就很像《弗兰西丝·哈》,我很喜欢那部电影,当时有点想做这种风格的。但是后来我确定这个角色是记者之后,我觉得,它不应该是一个都市小品。我去采访了很多记者,去跟他们去现场,包括他们给我讲了很多工作当中遇到的故事,有很多很精彩的东西,完了之后我把一些事情进行重新的糅合。我觉得自己那个时间段成长也很快速,基本上每半年我会再推翻一次。觉得自己之前剧本还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标准。后来我还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阿乙老师的短篇当中的一个角色的使用权。大概到2017年的时候,我觉得我有点成长不动了,我估计我能力就到这了,那个时候才定稿的。
姚晨:刘光明那个角色。
很多人都说这是“女性电影”,你们怎么看待?
姚晨:首先这是一个女性导演的作品,(笑)然后又有女性监制。两位主创都是女性,但是我们其他的主创部门还都是男性,不是说女性电影就要把男性排斥在外,女性电影的完成也还是有很有非常热爱女性的男性创作者共同发力来完成。我们这几天的观影场,也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反馈,很多女性观众看完是非常激动地跟我们交流,很少看到女性欲望这么真实、坦荡地在大银幕上被呈现,而且完全是以一个平视的角度在向大家呈现。包括阿乙老师,他说作为一个男性,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女性,这让他很痛苦,他也才第一次去正视女性的痛苦,他觉得这电影对他之后的写作会有很大的改变。
滕丛丛:对,我觉得大家定义女性电影,就是女性的主创和以女性视角来讲述。很多前辈导演,包括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和冯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如果不是因为是男性导演的话,也可以定性为女性电影,因为它就是从女性视角来讲一个女性的心理路程。如果大家要定义女性电影的话,我是这么认为的。
技术不发达时,体力是很重要的条件,但技术发展了,男女可以做相同的事,意识却没提高,这是否电影的一大背景?
姚晨:确实是根源。其实意识到这些问题,都是从个人的困境上开始。我大概在两三年前,我觉得自己已经来到了做演员非常好的年龄阶段,但是我发现,我想拍的那些戏非常少,在电影的市场上,好像对女性的刻画要么是很简单的少女形象,要么就是属于婆媳的狗血剧,家长里短的,非常有烟火气的女性形象,而且女性好像都是隐忍、愁苦的状态。但是我又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明明看到非常多优秀的女性,她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人格也非常独立,她们在做的事情也非常出色,但是我们不管是大银幕还是小荧屏上,对这一类女性的刻画是非常少的,有也是皮毛而已,没有真正地深入到她们的灵魂中去。那个时候我还想等待,但我发现女演员是等不起的,我们真的等不起。(笑)时间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金贵的,我想,我抱怨也是没用的,还是自己为自己做点什么,或许还有可能一个事情推动一个事情,改变一些氛围。所以那个时候就想做坏兔子影业,那我们把这个电影作为坏兔子第一部参与制作的电影,第一确实它体量上没有那么大,我们作为一个零经验的电影制作公司,我们可能也相对不会那么大的一个压力产生,因为也不会对票房有过高的期望。就像一个新人一样,一切从头开始,学制作,学怎么做一个监制,(笑)但这些工作也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演员这工作怎么样,我也看到这两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演员朋友,还有一些别的职业领域的女性都会站出来,讨论自己的职业困境,其实这些困境根源都在你刚才说的那个地方,就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女性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相对陈旧的程度上。但是我想,这些改变可能需要每个个体都能够付出努力吧,才有可能把这条路搭起来。
点映后,很多男性观众也非常喜欢,这是意料中的吗?
滕丛丛:有一点点意外。(笑)之前其实做好了准备,剧本给我们确认的时候,他就跟我说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部电影会有一部分女性特别喜欢,但也会有一部分男性特别讨厌。所以我只做了这个准备,没有做“男性观众,哎,好像也挺喜欢”的准备。
姚晨:其实是有一些男性角色会感觉到自己多少是被冒犯的,可能他们在这个电影里头,没有看到在常规影视剧里头那些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但事实上,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过刻意丑化男性的想法,反而是非常平实地,不管里头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都只想刻画人性的部分,而对性别,我们是没做差别化对待的。
好玩的地方在于,传统社会中那些成功男性,在女性眼里可以是那样……
姚晨:看剧本的时候,我最喜欢刘光明这个角色。所以我是觉得丛丛对这个角色,在落笔时还是有关怀的。
滕丛丛:我觉得,你说的是一个女性电影,女性主创和女性视角,但是我觉得,我们片子当中对男性也是关怀的。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也给了很多男性世俗成功的压力,就是,你这个人成功就是你有钱,你家庭美满,你有趣,你有很多爱好,你灵魂有趣,都没有用。大多数人对男性成功的定义,也是不太公平的,就好像对女性的很多要求,也是不太公平的。
姚晨:刻板化的,男人不能哭,一定要坚强……
滕丛丛:对。
四毛的觉醒……
姚晨:对,其实我们原来有一场戏,很可惜,因为篇幅,删除了。那场戏是介绍盛男和四毛工作的小报社,挺破败的一个报社,又一次面临搬家,因为房租又涨了,然后报社里堆满了废旧的报纸,成捆成捆地准备卖个收破烂的。四毛走进来的时候,同事叫住了他,拍了十块钱在他肩上,说,“四毛,你的那堆废纸,卖了十块钱。”四毛特别认真地跟同事说,“什么废纸?!那是我在这个报社里头待那么多年,写的27个头版。”同事说,“你就知足吧,隔壁的铜版纸才卖了几块钱?”其实我们还是想通过这样的戏,来介绍他们的生活环境。我觉得环境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隐藏在生活中的东西都上来了……
滕丛丛:我很喜欢我们当下社会这些看过去很荒诞, 但是仔细一想又很合情合理的小故事。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创作者最大的财富。之前的时代没有这种事情,只有当下会有,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觉得一个创作者不停地去关注这些当下的事情,其实对个体本身有很多思考在。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小情节,说到江边的老太太,还有戴帽子的疯子,那也是有一个源头,就是90年代有很大规模的气功热,整个广场的人都戴着那个小锅盖,在那里接受“宇宙的信号”。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看上去很荒诞,你觉得很好笑,但你仔细想想其实又有很悲凉的人性的小故事。这个跟女主角的成长环境分不开,也使她一步一步走向觉醒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是一阵好风,都要让盛男去经历这些人,不同的事情,然后让她对自己内心有一些思考,对生长的世界有一些思考和回馈,最后她才能够达到自己和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过程。
电影要有很清晰的表达,又有适当模糊的部分,要让观众对模糊地方做出理解。比如棺材……
滕丛丛:我觉得在盛男的这趟生灵之旅之中,最重要一个人物是李老。她和李老都是将死之人,一个是这生挺圆满了,死亡对他来讲不是什么,但盛男是一个正值壮年的青年女性,她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去实现,她对生死有很多恐惧,所以这个棺材其实就像她的死亡隐喻,一直伴随着她,从开始到最后。这棺材让李老得到他生命最好的一个结果,就是“爱欲是人的生死之门,我从哪来,还从哪去”。这个也是盛男在这趟生命之旅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眼和觉醒的点。
最悲凉的是盛男在医院看病时,得知卵巢癌时,台词是这样……
姚晨:“也没有乱搞男女关系,好多年没性生活了,怎么可能得卵巢癌?”她直接把这个病和她的道德挂上钩了。哪怕像盛男这样一个不容易被屈服的人,长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头,她还是会慢慢地被洗脑,被驯化,直到死亡直接降临到她面前的时候,才能够让她冲破这个迷雾,去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去直面她生命的真相。
上一代的美枝有不一样的反抗方式……
姚晨:还是用依附的方式来寻求自己,但盛男用自己的方式,是真正的自救。
滕丛丛:我觉得也是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父辈的成长环境也是那样,她能够做到的改变,其实一个人是很难去对抗整个历史洪流的,她能做到的最大改变到这里,也已经很好了。但盛男不一样,她成长在一个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她能够接受到更多独立的思想也好,教育也好,自己本性的成熟、性的成熟也好,她的反抗是跟父辈的反抗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不觉得,因为父辈的反抗很小,就会觉得你有什么示弱,我觉得一点点的反抗也值得鼓励,一点点改变也很棒。
拍摄两段床戏时有心理障碍吗?
姚晨:其实我一开始看剧本,就对这两场戏比较忐忑,那个时候就不停问导演,她想怎么拍这场戏。因为说实话,我要把自己托付给一个完全没有拍摄长片经验的年轻人,不管是我的身体还是我的灵魂都要交付给她,(笑)就真的是一个非常考验我的决定,真的是一场豪赌,因为我不知道她把我拍成这样。可能我们国外电影,你会觉得这种拍摄是稀松平常的,但其实说实话,国外的欧美演员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拍这样的戏的,哪怕我们已知的很多很大的演员,像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特·布兰切特,她们都是基本不拍这样的戏的,因为她们不需要再靠这样的戏去做点什么,也有自己的一个标准吧,但这个标准倒没有与敬业不敬业这个层面有关。很多时候她们用的是替身,在《卡罗尔》里那个是替身。但显然,我们这个戏也没办法用替身,(笑)所以就经常问导演这个问题。导演想的很简单,“演员都应该会吧?”(笑)其实如果拍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将来会出现一种声音,会觉得说,“一把岁数了,还想再搏一把呢!”所以在拍这场戏之前,我们所有主创在一起做了很充足的功课,从摄影老师到录音老师到灯光老师,大家在一起非常认真而严肃地,包括导演,我们在一个房间里头,还有我跟男演员,在密谋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讨论这场戏的体位,怎么样通过变化体位来表现人物关系的改变和推进。第二天我们拍的时候大家还是蛮紧张的,我觉得那天,不光是我们来讲,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对自己天性的挑战。我觉得那天是大家一起解放了天性。我们把所有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清场了,只留下最重要的几位主创。主创老大们也要做助手的活,(笑)自己来调灯光,调机位,还要自己打板,灯光老师还要给我盖衣服,拿水,(笑)我还给大家放了下音乐,就放那比较能够调动肾上腺素的,然后也比较性感的音乐,(笑)大家进入到一种氛围里头,来拍这场戏。甚至连我先生都加入了这场戏,他是场外指导,然后在远程遥控这场戏的光影。(笑)所以后面特别鸣谢他,因为我们这部戏的调色都是由他完成的。然后我们找了很多参考,《龙纹身的女孩》这类的,为这场戏做定调。我记得拍完第一条时大家都不好意思看回放,(笑)我一转身,大家的脸都红扑扑的,(笑)甚至录音老师,因为他都是不苟言笑的,戴着耳机,那天他脸涨得通红,把耳机摘下来后,“哎,不行,太刺激了。”(笑)就放他的旁边,哈哈,内心都受到了挑战。但是我觉得那两天,我们有两天时间拍完了一场做爱的戏,一场自慰的戏,那两天拍完以后,大家都突然有一种默契,好像共同守护住了一个秘密,在情感上也突然产生了更紧密的勾连。我相信,那两场戏对在场的每一个创作者,在未来的生活里都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对我,作为演员来讲,是特别彻底的一次天性解放,可能在此之前,我会在家里头观察自己的身体,会很自如地袒露它,但是我作为创作者,这是我第一次完全摆脱了身体上的所谓束缚。我觉得在那两场戏里我的身体是自由的,与盛男完全融合在一起。
“送你上青云”的精神追求,创作现阶段更赞赏什么?
滕丛丛:是王国维吗?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个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第三层,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是无知的,因为无知所以自由,所以不知道愁滋味。然后慢慢地你会经历很多事实,人世疾苦,你会陷在其中,有很多自己的灵思,然后到第三层的时候,你见过人间疾苦了,但你还愿意热爱生活本身,就是有一句现在流传比较俗的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破生活本质后,依然愿意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最后的这种情况,才是一种真正有智慧的情。
姚晨:我没导演说都那么好。因为我不确信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其实片子里盛男一直说她想做正确的事情,但我对正确这两个字始终是报以质疑的。这个电影当时让我很喜欢的一个地方,是它写的是众生相,见众生,见自己。每一个个体都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是不可复制的,我倒不认为梁美枝的活法就一定是最好的,或者是不正确的,我也不认为说盛男或刘光明的活法一定就是最糟糕的。怎么说呢?
滕丛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那种。
姚晨: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那条道吧。但是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青云,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好风。包括这电影里头,我觉得盛男最后,她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她等不来风,就自己上青云,不再依附任何人,她最后有能力让自己快活了。最后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但她发现爱这个事情,不再是非得来自另外一个人,我觉得那一刻她是卸下了千斤重,所以她才能够突然身轻如燕。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可能没有想明白,就苛责她是不正确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会,电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理想。
棺材从头到尾一直出现,有什么关联?
滕丛丛:有点意象和魔幻的概念在里面。李老躺进棺材,也是一个意象,他真实的死亡是在他家自己的床上死亡的。你看到棺材的串联就是一个象征的手法。
美枝说“19岁生了你,不知道怎么教育你”。现实中你是怎样的母亲?
姚晨:我应该能比梁美枝强吧,(笑)我没有那么年轻,我生他们挺晚的,心智还比较成熟,所以不会逼迫他们要去做所谓正确的事情,时时都要拿第一。没有这样的苛求。
关于高票房和高口碑……
姚晨:我其实是真正希望它有票房。(笑)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实话,刚开始拍这部电影,投资这部电影,我真没指望它赚钱,从一开始我跟出品方江老板就告诉我,你别砸那么多钱,真金白银扔进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戏肯定不赚钱。我说没关系,我知道它不赚钱,但是我很喜欢,非常希望它拍出来了。但现在这电影快上映了,我是希望它能有票房,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票房,意味着它被更多人看见,也意味着盛男这样的女性被更多人了解、被更多人热爱,也有更多人来了解当代女性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再是那些傻白甜,有票房也意味着将来能鼓励到更多想拍、想写这些电影的创作者,这些电影才有机会不断地去跟大家去见面和交流,所以我中心思想是大家回去写写微博,帮我们多宣传宣传,谢谢。
《送我上青云》公映19天了,发行进入尾声,票房达到2757万元,豆瓣评分7.3,猫眼评分8.3。
我是该片编导滕丛丛电影学院四年本科导演剪辑专业的主任教师,又是她三年导演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近五年来,看着这个学生及她的剧本的逐步成熟,及这部电影的拍摄、发行成功,成为了观众和评论界热评的对象,票房在文艺片中也是较高的。做为教师,从心里为该片和这个学生的成长高兴!
该片的优点是人物塑造较成功,自强、欲望、生死等内容、话题表达得独特、知性、幽默;缺点是情节结构把握青涩。它偏离了“一人一事”(清,李渔《闲情偶记》)的结构法则,既不是“一人多事”,也不是“一事多人”,有些陷入了“多人多事”的中心不突出的境地。
这个剧本在电影学院的“研究生长片成材计划”中三年里两次评选中的,但寻找资金及合作伙伴时却屡屡受阻。这个长片教学计划从2013年开始实施,已经拍出来德格娜的《告别》、张影的《再见爸爸》、朱员成的《盛先生的花儿》、黄璜的《武林孤儿》、白雪的《过春天》等硕士毕业长片,成效显著。它们都是学院教学培养、选拔支持,又结合与校外影视公司、导演协会“青葱计划”、上海及First电影节“项目开发”活动等各方人士合作完成的。
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更是显示了教学与产业结合途径之优势。在坚持努力了三四年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安乐电影公司的江志强和演员姚晨的赏识与投资,影片才得以拍摄和发行。去年初停机后的一年半中,初剪及各种修改版本我看了不下五个,不断在进步。特别是最后的定剪公映版的出色,更是显示了各个部门创作及制作人员的才华,及对这个青年导演处女作的尽心尽力。我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宝贵经验,许多是我们教学中得不到和给不了的。
从赞扬电影教育和产业的如此努力的、富有成效的合作角度,我给影片多加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