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钟奕儿陶冰蓝杨旻奎陈禹衡肖杨博涵蒋昀臻周政周冉
类型:短片音乐儿童国产导演:潘礼平邹江陆剑梅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6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4分热度:30 ℃ 时间:2022-05-07 19:09:0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3.5星】nn1、不太喜欢这一版,搔首弄姿,而且用小孩来演,我还以为是演的刘三姐小时候,结果却是一群老气横秋的小孩,真无趣nn2、这景色挺美,但是这人畸形,看起来不如老版略长、画质略差的版本nn3、整体看起来还行,小孩子的神态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刘三姐的一些不屑、义愤等微表情都比较到位,分主要给小演员吧,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2023年也都快成年了吧nn4、这一版因为有字幕,而且是普通话好像,山歌的内容更听得懂了nn5、青山绿水,这是导演想通过镜头画面硬怼到观众脸上的nn6、因为是小孩子作为主演,这里面涉及的爱情方面不多,应该是大范围删减了nn7、这里面那个老船夫、打渔老头比较僵硬,戏份还不如另一个小男孩(最后在竹筏上和刘三姐对唱爱情誓言的男孩)多nn8、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2023.3.4去世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4011℃
最近接连看了两部小戏骨的经典翻拍,说实话,看《白蛇传》的时候我是不断出戏的,因为感情戏太多,无论孩子们表演得多么到位,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儿说着深情款款的对白,总觉得哪里不对。当然,这不是孩子们的演技有问题,是大人的接受度有问题。
回到这部《刘三姐》,它算是我人生当中观看次数最多的一部影片,大概没有之一。很小的时候跟着大人一起看,长大后陪着大人看。犹记得大学的时候还曾经陪同学一起看过,他们好奇是不是所有广西人都会唱山歌。它无疑是我童年记忆与故土情结的总和,在我的记忆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曾经有一度,我对所有的电影情节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直到现在,只要耳边响起电影中的任何一个唱段,我的脑海里依然可以同步出现对应的情节和画面。这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所以,这也是我想要写这篇影评的原因之一。
首先,说说剧本。一个劳苦大众对抗土豪劣绅的故事对于10岁上下的孩子而言不亚于神话故事那么遥远,但如果导演讲戏讲得好,我相信聪明的孩子也能领略几分。所以我们谈论的时候可以很惊喜地说“孩子们演技真棒”,那大概是些许理解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才会有的效果。只不过,剧组基于各种原因只能翻拍一部分还是挺遗憾的,对于我这样的骨灰级观众来讲,已经不是情节跳跃和不连贯那么简单了,根本是残缺不全的记忆碎片。当然,这部分不属于苛责,只属于一个骨灰粉的执念。哈哈。
比如,刘二没有安排出场,这倒无关紧要。但是在最末三姐砍柴被抓的一段,因为没有突出阿牛哥捡到绣球的情节,而结尾处的定情再唱到绣球就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和多余,有仓促拼凑的嫌疑。特别是唱到“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的时候,由于前面没有感情戏的铺垫,不仅显得唱词突兀,而且,对于似乎并不完全了解歌词本意的孩子来讲,表现得也就如同背歌词一样尴尬了。
其次,说一说演技。之前看《白蛇传》的时候完全被小白娘子的演技折服,甚至还有许仙姐姐的苦大仇深脸也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讲真,我对那部戏里的许仕林反倒没有太深的印象,大概是看到后面已然因为忍俊不禁无法继续投入的缘故吧。然而在这部戏里变回女儿身的许仕林忽然使我眼前一亮,从扮相到神韵,刻意处理过的唱腔和咬字方式,骨子里的灵气与傲气,统统都演绎得入木三分。音乐响起来,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啊,竟然有一种刘三姐也返老还童的错觉,哈哈哈。小演员从神情,身姿到一颦一笑都与黄婉秋版刘三姐的契合度非常高,除了对歌部分有些动作重复度有些高,被抓到莫府与莫老爷正面冲突那段显然有个动作刻意了一些以外,大体上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嘹亮的嗓音比起原版也毫不逊色。
除此以外,阿牛哥的内敛憨厚也被表现得游刃有余。李老头戏份不多,角色性格并不凸显。舟妹的古灵精怪也没有太多着墨。
但是!最最让我惊喜的居然是陶秀才和莫府管家这两个配角。没有看过原版的人一定没法想象我看到这个小管家出场时简直乐不可支得都要拍案叫好了!在我从小到大不下百次的观影记忆里,这个可恶的管家嘴脸真是再讨厌不过了,可是这个小男孩儿竟然从里到外地高度还原了存在我脑海里的可恶形象,尤其是那个特殊的“莫”字发音,简直太!专!业!了!
陶秀才也是一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狗腿子的形象亦极为深入人心。你看他说话的时候那不要脸的得瑟劲儿,明明傻包一个还犯损,结果被生生怼了回去,哎呀,气急败坏呀!这一系列细微的情绪变化小演员也拿捏得非常好啊,我的天哪…我要变成这些孩子们的脑残粉了,嘤嘤嘤……
最后,创作团队的诚意满分,影片从取景,服装,角色和场景设置,情节还原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统一。演员的敬业和专业程度满分,尤其是毫不输给主角们的各路群演。想想这些年有多少经典被翻拍,可是我居然一部都没看过,因为宣传片里那些花里胡哨的鬼东西实在是…辣眼睛。
想起前两天一位网友的点评:原来中国大陆不是没有新生代实力派演员,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哈,深以为是。
孩子们,请在大陆影视的春天来临时把我叫醒吧!
最后的最后,看到原版电影短评里有人说这部片子表现出了仇富心理,我就…哈哈哈哈哈了。那个年代,压迫带来的只有反抗,何来仇富啊宝宝?
作者:豆瓣账户 星星之火0925(百度贴吧ID:钟奕儿吧宣传司,QQ:251591765) 山东济南
【摘要】
一周前,有幸观看了小戏骨钟奕儿、淘冰蓝主演的《刘三姐》,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七天,每晚循环播放,陶醉于这部由孩童演绎、还原的经典,混迹于小戏骨和钟奕儿的贴吧和微博。
自问痴迷沉醉的原因,也许是经典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经典耐看,不同于现在的所谓明星偶像的流行影视剧,画面超清亮丽,却毫无思想性和艺术性可言,只供无趣之人打发时间,聊以自慰。三十年来,科技在进步,文艺却逐渐落后。新生代的影视制作者们已失去了十几、二十年前和更早的人们对艺术的苦心孤诣、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民族艺术丧失、文化凋零,人心浮躁,精神匮乏,追逐享乐,沉溺物欲。庸俗的影视文艺,孕育了庸俗的需求,庸俗的需求又反过来催生了低俗的文艺,如此循环往复,如坠深渊。那些经典的剧目永远停留在了60-90年代和00年代初期。那时各类作品,有各类固有的味道,比如历史剧有历史的厚重感,古装剧有古典的韵味,80年代拍摄的西游记和红楼梦分别有着浓浓的中国古典神话色彩和琴瑟和鸣、筝语弦音的诗词意境。
到此不由遐想:如果那时的人们也有超清摄像机该多好呢,如果现在祖国的花朵也沐浴在自然纯净的文艺春风里该多好呢?
天不救人人自救。恰在此文艺凋敝之时,小戏骨团队带着孩童们,以秉承“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从孩童开始学习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宗旨,静悄悄的来了。《刘三姐》《白蛇传》《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娘》《补锅》等等,这些经典作品(也包括红色经典)像一股春风,吹过贫瘠的土地,拂去纷扰与污秽,带来清新与纯净。在钟奕儿饰演的刘三姐一招一式的婉转山歌里,在白蛇传具有黄梅戏调的对唱里,古典与传统,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人的心田。
然而,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指责和批判。有这样一类观点,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却是逻辑混乱、思维僵化的表现。这类观点大意是小孩演大剧会失去原本的童真和属于小孩原本的快乐。在他们看来,小孩就是小孩,小孩如果会高等数学,那是邪魔缠身,小孩如果演技非凡,就会失去原本快乐。我只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孩童安知孩童之乐?这些人的孩童就永远是中规中矩,因此他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是牛顿和爱迪生。志向应从孩童时磨练,少不立志,长大亦庸才耳。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立,则国立,少年强,则国强。今小戏骨的孩童们学习经典,充分发扬了自己的灵性,远远超出了同龄人的理解和表演水平,却反被说成是脱离本真,简直是庸才误国误民之见。如果中国的孩子们都像这种观点那样,少不立志,少无奇志,也无半点可圈可点的才艺,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再说小戏骨《刘三姐》,却是百看不厌。都云观众痴,谁解其中味?若不能以文字记述感受,岂不辜负了孩童们和制片方呕心沥血、良苦用心的还原经典之作?于是,秉烛夜思,写写这其中之味。
为了表达对小戏骨团队、钟奕儿版刘三姐、原版黄婉秋老师刘三姐的尊重,对艺术导向的敬畏,谨以论文格式书写。
【关键词】刘三姐;钟奕儿;小戏骨
由于本文的重点是小戏骨钟奕儿版刘三姐的赏析,因此对于背景知识将从简介绍,但对建国后的一些相关的重要史实,会客观陈述,以便消除人们对某些事件的误解。
1 电影故事片刘三姐
1.1 刘三姐的历史背景
刘三姐,来自古代民间传说,生卒年月,身份故乡,已无从考据。传说她生于唐朝,其身世众说纷纭。主要有“历史人物传说化”“神话传说历史化”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刘三姐是唐朝时期的唱歌能手,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后者认为,先有山歌习俗形成,人们为了解释风俗的形成,虚构了刘三姐的传说。
检索民国以前的各种文献,只有刘三妹一种称呼。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影及歌剧《刘三姐》的影响,刘三姐一词成为通用名。
新中国成立后的毛主席时代,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包括像刘三姐这样的影视作品,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繁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耐人寻味的是,类似于此的文艺瑰宝,再也没有诞生在所谓的”科学的春天“里。
1.2 电影故事片《刘三姐》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毛主席提倡大力搜集民歌,进行“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任务和“古今并重”的原则。全国上下掀起了新民歌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壮族《刘三姐》被搜集整理。1958年冬天,刘三姐作为具有浓郁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题材,被广西柳州定为对共和国十周年的献礼,有关刘三姐的传说被改编成彩调剧。彩调剧《刘三姐》演出后,好评不断。中国歌剧院著名编剧乔羽与长影导演苏里产生了拍成电影的想法。
1960年,由苏里执导,黄婉秋、刘世龙、夏宗学等人主演电影,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以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很快誉满全国,流行于大陆、港台和东南亚。
1960年6月到10月,刘三姐进京演出,毛主席在看戏过程中几次为《刘三姐》演出团的精彩表演鼓掌欢笑。文革期间,蓄意搅混水者众多,《刘三姐》被这些人讽作“大毒草”受到批判。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说,“《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正是这句话令对《刘三姐》的批判缓和了下来。
图1. 1962年毛主席接见全国青年委员会代表与傅锦华(刘三姐配唱)亲切握手
1.2电影刘三姐山歌特点
电影《刘三姐》采集了成千上万首流传在民间的山歌,经过去粗存精、选择加工得来。它们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口头传诵和修改,词曲优美。
刘三姐山歌中运用了大量比兴的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凡是好诗词,都是形象性强,深意藏而不漏。越体会越有味道。电影开头刘三姐唱道:“山歌又像泉水流,深山老林处处有,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提泡九州”。这里没有直说到处都有劳动人民用歌作为武器进行斗争,没有直说战斗的民歌在反封建压迫中起了巨大作用,但通过形象,却把这一内容绘形绘色,极具气势。
刘三姐山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诗言志,有时非用夸张的手法不足以表达。试看刘三姐与秀才的对唱:“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萝,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那个)塞断九条河”。这里通过想象和夸张,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了。山歌有“十万八千箩”,表面上离开了事物的外形,却非此不能抒发刘三姐用歌进行战斗的豪情壮志。
2 拒绝污秽肤浅的娱乐流行文化,众孩童还原致敬经典
2.1 孩童还原致敬经典
在这个号称“科学的春天”的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渐趋凋零。《刘三姐》等大量的民族经典被束之高阁。主流的文艺创作者与消费者均失去了创作和消费优秀文化所需的品味和境界。
恰在此时,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小戏骨团队,以秉承“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从孩童开始学习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宗旨,领众孩童演绎还原了大量经典优秀剧作。钟奕儿、淘冰蓝主演的《刘三姐》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平均年龄不足10岁的孩童们,不仅演技惟妙惟肖,而且对原版作品进行了高度的还原。
2.2 钟奕儿的表演特点
在拍摄刘三姐时,钟奕儿年仅九岁。这个模样俊美、灵巧可爱的小女孩,对黄婉秋老师的表演进行了逼真的还原,但同时又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小戏骨《刘三姐》同原版一样,作为音乐电影,题材本身集合了音乐、表演、山歌、地方戏曲(彩调剧)多种元素。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几易文稿,但仍然感到单纯的赏析文字是无法完全表现这部音乐剧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刘三姐的人物形象包括以下几点:正义、果敢、善良、自然、淳朴、率直等。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述钟奕儿对刘三姐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绘声绘色的还原。
2.2.1 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提泡九州——浪漫主义的情怀
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间,从波平如镜的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歌声,吸引了正在打渔的老渔夫李老汉及其子阿牛,抬头远眺,只见从上游顺流飘来的藤筏上站着一位姑娘。婉转嘹亮的歌声响彻湖面,回荡于山河之间:“山歌好像泉水流,深山老林处处有;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提泡九州”。山河辉映间,她脚踩葡萄藤,手握青竹竿,顺流而下,歌唱着冲破长堤,勇敢、乐观、浪漫主义的情怀跃然纸上。
在拍摄手法上,为了更好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小戏骨刘三姐剧组借着现代摄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了大量空中远景、俯拍或空中移动拍摄的镜头(这样的摄像效果应是来自无人航拍器)。
就在此时钟奕儿饰演的刘三姐出场了。一个远镜头,钟奕儿手中青竹杆,轻点湖面,划出淡淡的弧线,消失在画面的左下方;空中俯拍和迎面移动拍摄,造成了顺流而下的错觉。仙女、山歌、美景,好一副湖光山色仙女图,江山如此多娇!
2.2.2 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善良朴实的品质
三姐初见乡邻,热情以歌相待。这一段,钟奕儿把三姐的朴实善良的品质表现的恰如其分。“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歌唱间,面露微笑,先是右手慢慢抬起,唱第二句时,转身示意众乡邻。愉悦的歌唱、亲和的表情、手势的变化、步伐的跟进,这一切统一起来,是那样的协调自然,变化连贯。在这些美好的瞬间里,钟奕儿完全忘却了自我。
镜头开始推进了:“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奕儿对乡邻一贯的真诚甜美、亲和自然的微笑,在近镜头的特写下,更清晰了。微笑温暖人心,而钟奕儿此时的微笑,不仅仅温暖了相邻们的心,也彻底温暖了我这个观众的心。当电影人物的微笑都能温暖局外观众的时候,任何褒扬的词语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2.2.3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
对莫地主的管家所表现出的飞扬跋扈、狗仗人势,刘三姐极尽鄙夷之色。奕儿此处的表演也浑然天成。
“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有”字占了几个音节,表演与唱词协调,并非易事。奕儿在《白蛇传》花絮中这样谈自己对表演的看法,“白娘子的表情是多变的,她有时会很后悔,但很快又表现出伤心愧疚,就会有各种表情……”。此处刘三姐的表情也是丰富多变的。奕儿难能可贵的是,她表情的变化与唱词、音乐、情感、人物特征、故事情节是紧密相连,完美协调的。当这种统一和谐发生在一个九岁的小女孩身上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造化钟灵秀的不可思议的美。
紧接着,开始了对莫地主罪行的生动形象的揭发:“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前句道明原因,不种芝麻,不种桑田,以具体的形象道出了莫财主从不劳作,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却吃油、穿绸;原因何在,因为他喝的是穷人的血。结论便是他是人间的强盗头。歌词本身,以具体形象说道理,见微知著,对比鲜明,强烈的勾勒出莫地主的本质。奕儿此时的表演也恰到好处,尖锐的歌词、响亮的歌唱、义正言辞的神态、变化协调的表情开始了对莫地主的第一次控诉。唱到穷人的血汗她喝尽时,微转身,手掌所向之处,正是被剥削的乡邻,歌唱、表情、动作的协调极具感染力,立刻引起了大伙的共鸣,并纷纷加入到对莫地主的控诉。控诉来了,反抗还会远吗?
2.2.4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温馨欢快的劳动生活
漫山遍野的茶树,分散其间的采茶姑娘,女声合唱的《采茶山歌》开始了,优美的歌词配合高亢轻快的旋律,将春天的秀美景色和劳动者的愉悦心情表现的酣畅淋漓。
此处小戏骨团队摄像和剪辑的处理令人赞赏不已。先是几张湖光山色的全景,由远及近,配合着音乐的节拍,快速切换,可谓妙哉。紧接着到了采茶的主题,短镜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空中长镜头,顺着一道道的茶垄平行推移,茶田与姑娘交相辉映。但一个长镜头过后远未结束,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不同视界的平移的长镜头,好像是前一个的对仗,遥相呼应。随着音乐的节拍,青山绿水,茶田仙女,纵横交错,光影叠叠,如此种种,令人陶醉。
快速平移的长镜头结束后,总会归于平静,固定的近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回到身在采茶姑娘中的女主角,刘三姐,钟奕儿。
2.2.5 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羞涩含蓄与大方率真的统一
一群乡间小伙,慕名前来,远远唱道:“心想与姐唱几句,不知金口开不开”。我们来看奕儿生动可爱的表现:看到眼前突然出现一群慕名而来的小伙要求对歌,仙女也会羞涩,因此第一个近距镜头,姐妹簇拥下,奕儿粉面含羞,时而低头;可是盛情难却啊,第二个中距镜头,在悠远的山间小道上,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树甘做衬托,奕儿一改刚才的羞涩,温情款款的走来,手轻触胸前,以抒内心的真诚率真和对小伙子们的感谢,于是动人的歌声响彻原野,“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此刻连山河都要沉醉,世间还有如此纯净美好的歌声与微笑。
2.2.6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小戏骨团队摄像和剪辑的巧妙
这群小伙见机会来了,以四个问句练练开唱:“嗨,什么水面打跟斗唻,嗨呀呀罗,什么水面起高楼唻,嗨呀呀罗,什么水面撑阳伞唻,什么水面共白头唻“。这里小戏骨剧组用一个长镜头全部展现,简洁明了。因为接下来才是重点,聪慧可爱的奕儿以四句一一呼应的答案对唱。歌词与曲调,歌唱与表演,手势与舞蹈完美契合。可是怎么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呢?像刚才那个长镜头?不可,因为太单调了。小戏骨剧组的处理十分巧妙,因为在摄像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周全了,奕儿脸部表情的特写镜头与近镜头同时摄制,剪辑的时候,随着唱词和表演两种镜头交相切换。由于镜头和剪辑的准备充分考虑了歌唱和表演的节奏,处理恰当,因此奕儿三姐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效果:第一个短的近景镜头,曲调缓缓上升,因此奕儿碎步走近,右手斜上划起弧线,以便表演动作与音乐演唱协调,于是第一句对唱“嗨,鸭子水面打跟斗来“,就这样完美的表现出来;由于音乐节律十分紧凑,紧接着的第二句对唱,用的是奕儿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奕儿回看身后姐妹时用了较远的近镜头;第三句对唱,又用了面部特写镜头,这样的镜头的语言此起彼伏,随着音乐的节律和奕儿的表演,遥相呼应,远近得当,恰如其分。奕儿三姐之美,表现的入木三分。
大家都有自己的眼睛,可以去发现,就会明白这孩子是在用心去演戏,而不是刻意的去模仿。她有自己的理解,不要说她是小孩子,懂的了什么,她是真懂。
她演出刘三姐的神和韵;她演出了刘三姐的美和灵;她演出了刘三姐的雅和俗。
再说,取景,是我大中国的大好河山,壮丽山水!所以建议大家多看几遍,前几遍看我奕儿的演技,后几遍看我中国大好河山。
【3.5星】nn1、不太喜欢这一版,搔首弄姿,而且用小孩来演,我还以为是演的刘三姐小时候,结果却是一群老气横秋的小孩,真无趣nn2、这景色挺美,但是这人畸形,看起来不如老版略长、画质略差的版本nn3、整体看起来还行,小孩子的神态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刘三姐的一些不屑、义愤等微表情都比较到位,分主要给小演员吧,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2023年也都快成年了吧nn4、这一版因为有字幕,而且是普通话好像,山歌的内容更听得懂了nn5、青山绿水,这是导演想通过镜头画面硬怼到观众脸上的nn6、因为是小孩子作为主演,这里面涉及的爱情方面不多,应该是大范围删减了nn7、这里面那个老船夫、打渔老头比较僵硬,戏份还不如另一个小男孩(最后在竹筏上和刘三姐对唱爱情誓言的男孩)多nn8、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2023.3.4去世
最近接连看了两部小戏骨的经典翻拍,说实话,看《白蛇传》的时候我是不断出戏的,因为感情戏太多,无论孩子们表演得多么到位,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儿说着深情款款的对白,总觉得哪里不对。当然,这不是孩子们的演技有问题,是大人的接受度有问题。
回到这部《刘三姐》,它算是我人生当中观看次数最多的一部影片,大概没有之一。很小的时候跟着大人一起看,长大后陪着大人看。犹记得大学的时候还曾经陪同学一起看过,他们好奇是不是所有广西人都会唱山歌。它无疑是我童年记忆与故土情结的总和,在我的记忆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曾经有一度,我对所有的电影情节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直到现在,只要耳边响起电影中的任何一个唱段,我的脑海里依然可以同步出现对应的情节和画面。这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所以,这也是我想要写这篇影评的原因之一。
首先,说说剧本。一个劳苦大众对抗土豪劣绅的故事对于10岁上下的孩子而言不亚于神话故事那么遥远,但如果导演讲戏讲得好,我相信聪明的孩子也能领略几分。所以我们谈论的时候可以很惊喜地说“孩子们演技真棒”,那大概是些许理解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才会有的效果。只不过,剧组基于各种原因只能翻拍一部分还是挺遗憾的,对于我这样的骨灰级观众来讲,已经不是情节跳跃和不连贯那么简单了,根本是残缺不全的记忆碎片。当然,这部分不属于苛责,只属于一个骨灰粉的执念。哈哈。
比如,刘二没有安排出场,这倒无关紧要。但是在最末三姐砍柴被抓的一段,因为没有突出阿牛哥捡到绣球的情节,而结尾处的定情再唱到绣球就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和多余,有仓促拼凑的嫌疑。特别是唱到“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的时候,由于前面没有感情戏的铺垫,不仅显得唱词突兀,而且,对于似乎并不完全了解歌词本意的孩子来讲,表现得也就如同背歌词一样尴尬了。
其次,说一说演技。之前看《白蛇传》的时候完全被小白娘子的演技折服,甚至还有许仙姐姐的苦大仇深脸也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讲真,我对那部戏里的许仕林反倒没有太深的印象,大概是看到后面已然因为忍俊不禁无法继续投入的缘故吧。然而在这部戏里变回女儿身的许仕林忽然使我眼前一亮,从扮相到神韵,刻意处理过的唱腔和咬字方式,骨子里的灵气与傲气,统统都演绎得入木三分。音乐响起来,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啊,竟然有一种刘三姐也返老还童的错觉,哈哈哈。小演员从神情,身姿到一颦一笑都与黄婉秋版刘三姐的契合度非常高,除了对歌部分有些动作重复度有些高,被抓到莫府与莫老爷正面冲突那段显然有个动作刻意了一些以外,大体上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嘹亮的嗓音比起原版也毫不逊色。
除此以外,阿牛哥的内敛憨厚也被表现得游刃有余。李老头戏份不多,角色性格并不凸显。舟妹的古灵精怪也没有太多着墨。
但是!最最让我惊喜的居然是陶秀才和莫府管家这两个配角。没有看过原版的人一定没法想象我看到这个小管家出场时简直乐不可支得都要拍案叫好了!在我从小到大不下百次的观影记忆里,这个可恶的管家嘴脸真是再讨厌不过了,可是这个小男孩儿竟然从里到外地高度还原了存在我脑海里的可恶形象,尤其是那个特殊的“莫”字发音,简直太!专!业!了!
陶秀才也是一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狗腿子的形象亦极为深入人心。你看他说话的时候那不要脸的得瑟劲儿,明明傻包一个还犯损,结果被生生怼了回去,哎呀,气急败坏呀!这一系列细微的情绪变化小演员也拿捏得非常好啊,我的天哪…我要变成这些孩子们的脑残粉了,嘤嘤嘤……
最后,创作团队的诚意满分,影片从取景,服装,角色和场景设置,情节还原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统一。演员的敬业和专业程度满分,尤其是毫不输给主角们的各路群演。想想这些年有多少经典被翻拍,可是我居然一部都没看过,因为宣传片里那些花里胡哨的鬼东西实在是…辣眼睛。
想起前两天一位网友的点评:原来中国大陆不是没有新生代实力派演员,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哈,深以为是。
孩子们,请在大陆影视的春天来临时把我叫醒吧!
最后的最后,看到原版电影短评里有人说这部片子表现出了仇富心理,我就…哈哈哈哈哈了。那个年代,压迫带来的只有反抗,何来仇富啊宝宝?
作者:豆瓣账户 星星之火0925(百度贴吧ID:钟奕儿吧宣传司,QQ:251591765) 山东济南
【摘要】
一周前,有幸观看了小戏骨钟奕儿、淘冰蓝主演的《刘三姐》,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七天,每晚循环播放,陶醉于这部由孩童演绎、还原的经典,混迹于小戏骨和钟奕儿的贴吧和微博。
自问痴迷沉醉的原因,也许是经典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经典耐看,不同于现在的所谓明星偶像的流行影视剧,画面超清亮丽,却毫无思想性和艺术性可言,只供无趣之人打发时间,聊以自慰。三十年来,科技在进步,文艺却逐渐落后。新生代的影视制作者们已失去了十几、二十年前和更早的人们对艺术的苦心孤诣、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民族艺术丧失、文化凋零,人心浮躁,精神匮乏,追逐享乐,沉溺物欲。庸俗的影视文艺,孕育了庸俗的需求,庸俗的需求又反过来催生了低俗的文艺,如此循环往复,如坠深渊。那些经典的剧目永远停留在了60-90年代和00年代初期。那时各类作品,有各类固有的味道,比如历史剧有历史的厚重感,古装剧有古典的韵味,80年代拍摄的西游记和红楼梦分别有着浓浓的中国古典神话色彩和琴瑟和鸣、筝语弦音的诗词意境。
到此不由遐想:如果那时的人们也有超清摄像机该多好呢,如果现在祖国的花朵也沐浴在自然纯净的文艺春风里该多好呢?
天不救人人自救。恰在此文艺凋敝之时,小戏骨团队带着孩童们,以秉承“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从孩童开始学习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宗旨,静悄悄的来了。《刘三姐》《白蛇传》《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娘》《补锅》等等,这些经典作品(也包括红色经典)像一股春风,吹过贫瘠的土地,拂去纷扰与污秽,带来清新与纯净。在钟奕儿饰演的刘三姐一招一式的婉转山歌里,在白蛇传具有黄梅戏调的对唱里,古典与传统,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人的心田。
然而,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指责和批判。有这样一类观点,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却是逻辑混乱、思维僵化的表现。这类观点大意是小孩演大剧会失去原本的童真和属于小孩原本的快乐。在他们看来,小孩就是小孩,小孩如果会高等数学,那是邪魔缠身,小孩如果演技非凡,就会失去原本快乐。我只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孩童安知孩童之乐?这些人的孩童就永远是中规中矩,因此他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是牛顿和爱迪生。志向应从孩童时磨练,少不立志,长大亦庸才耳。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立,则国立,少年强,则国强。今小戏骨的孩童们学习经典,充分发扬了自己的灵性,远远超出了同龄人的理解和表演水平,却反被说成是脱离本真,简直是庸才误国误民之见。如果中国的孩子们都像这种观点那样,少不立志,少无奇志,也无半点可圈可点的才艺,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再说小戏骨《刘三姐》,却是百看不厌。都云观众痴,谁解其中味?若不能以文字记述感受,岂不辜负了孩童们和制片方呕心沥血、良苦用心的还原经典之作?于是,秉烛夜思,写写这其中之味。
为了表达对小戏骨团队、钟奕儿版刘三姐、原版黄婉秋老师刘三姐的尊重,对艺术导向的敬畏,谨以论文格式书写。
【关键词】刘三姐;钟奕儿;小戏骨
由于本文的重点是小戏骨钟奕儿版刘三姐的赏析,因此对于背景知识将从简介绍,但对建国后的一些相关的重要史实,会客观陈述,以便消除人们对某些事件的误解。
1 电影故事片刘三姐
1.1 刘三姐的历史背景
刘三姐,来自古代民间传说,生卒年月,身份故乡,已无从考据。传说她生于唐朝,其身世众说纷纭。主要有“历史人物传说化”“神话传说历史化”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刘三姐是唐朝时期的唱歌能手,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后者认为,先有山歌习俗形成,人们为了解释风俗的形成,虚构了刘三姐的传说。
检索民国以前的各种文献,只有刘三妹一种称呼。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影及歌剧《刘三姐》的影响,刘三姐一词成为通用名。
新中国成立后的毛主席时代,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包括像刘三姐这样的影视作品,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繁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耐人寻味的是,类似于此的文艺瑰宝,再也没有诞生在所谓的”科学的春天“里。
1.2 电影故事片《刘三姐》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毛主席提倡大力搜集民歌,进行“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任务和“古今并重”的原则。全国上下掀起了新民歌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壮族《刘三姐》被搜集整理。1958年冬天,刘三姐作为具有浓郁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题材,被广西柳州定为对共和国十周年的献礼,有关刘三姐的传说被改编成彩调剧。彩调剧《刘三姐》演出后,好评不断。中国歌剧院著名编剧乔羽与长影导演苏里产生了拍成电影的想法。
1960年,由苏里执导,黄婉秋、刘世龙、夏宗学等人主演电影,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以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很快誉满全国,流行于大陆、港台和东南亚。
1960年6月到10月,刘三姐进京演出,毛主席在看戏过程中几次为《刘三姐》演出团的精彩表演鼓掌欢笑。文革期间,蓄意搅混水者众多,《刘三姐》被这些人讽作“大毒草”受到批判。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说,“《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正是这句话令对《刘三姐》的批判缓和了下来。
图1. 1962年毛主席接见全国青年委员会代表与傅锦华(刘三姐配唱)亲切握手
1.2电影刘三姐山歌特点
电影《刘三姐》采集了成千上万首流传在民间的山歌,经过去粗存精、选择加工得来。它们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口头传诵和修改,词曲优美。
刘三姐山歌中运用了大量比兴的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凡是好诗词,都是形象性强,深意藏而不漏。越体会越有味道。电影开头刘三姐唱道:“山歌又像泉水流,深山老林处处有,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提泡九州”。这里没有直说到处都有劳动人民用歌作为武器进行斗争,没有直说战斗的民歌在反封建压迫中起了巨大作用,但通过形象,却把这一内容绘形绘色,极具气势。
刘三姐山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诗言志,有时非用夸张的手法不足以表达。试看刘三姐与秀才的对唱:“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萝,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那个)塞断九条河”。这里通过想象和夸张,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了。山歌有“十万八千箩”,表面上离开了事物的外形,却非此不能抒发刘三姐用歌进行战斗的豪情壮志。
2 拒绝污秽肤浅的娱乐流行文化,众孩童还原致敬经典
2.1 孩童还原致敬经典
在这个号称“科学的春天”的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渐趋凋零。《刘三姐》等大量的民族经典被束之高阁。主流的文艺创作者与消费者均失去了创作和消费优秀文化所需的品味和境界。
恰在此时,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小戏骨团队,以秉承“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从孩童开始学习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宗旨,领众孩童演绎还原了大量经典优秀剧作。钟奕儿、淘冰蓝主演的《刘三姐》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平均年龄不足10岁的孩童们,不仅演技惟妙惟肖,而且对原版作品进行了高度的还原。
2.2 钟奕儿的表演特点
在拍摄刘三姐时,钟奕儿年仅九岁。这个模样俊美、灵巧可爱的小女孩,对黄婉秋老师的表演进行了逼真的还原,但同时又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小戏骨《刘三姐》同原版一样,作为音乐电影,题材本身集合了音乐、表演、山歌、地方戏曲(彩调剧)多种元素。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几易文稿,但仍然感到单纯的赏析文字是无法完全表现这部音乐剧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刘三姐的人物形象包括以下几点:正义、果敢、善良、自然、淳朴、率直等。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述钟奕儿对刘三姐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绘声绘色的还原。
2.2.1 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提泡九州——浪漫主义的情怀
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间,从波平如镜的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歌声,吸引了正在打渔的老渔夫李老汉及其子阿牛,抬头远眺,只见从上游顺流飘来的藤筏上站着一位姑娘。婉转嘹亮的歌声响彻湖面,回荡于山河之间:“山歌好像泉水流,深山老林处处有;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提泡九州”。山河辉映间,她脚踩葡萄藤,手握青竹竿,顺流而下,歌唱着冲破长堤,勇敢、乐观、浪漫主义的情怀跃然纸上。
在拍摄手法上,为了更好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小戏骨刘三姐剧组借着现代摄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了大量空中远景、俯拍或空中移动拍摄的镜头(这样的摄像效果应是来自无人航拍器)。
就在此时钟奕儿饰演的刘三姐出场了。一个远镜头,钟奕儿手中青竹杆,轻点湖面,划出淡淡的弧线,消失在画面的左下方;空中俯拍和迎面移动拍摄,造成了顺流而下的错觉。仙女、山歌、美景,好一副湖光山色仙女图,江山如此多娇!
2.2.2 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善良朴实的品质
三姐初见乡邻,热情以歌相待。这一段,钟奕儿把三姐的朴实善良的品质表现的恰如其分。“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歌唱间,面露微笑,先是右手慢慢抬起,唱第二句时,转身示意众乡邻。愉悦的歌唱、亲和的表情、手势的变化、步伐的跟进,这一切统一起来,是那样的协调自然,变化连贯。在这些美好的瞬间里,钟奕儿完全忘却了自我。
镜头开始推进了:“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奕儿对乡邻一贯的真诚甜美、亲和自然的微笑,在近镜头的特写下,更清晰了。微笑温暖人心,而钟奕儿此时的微笑,不仅仅温暖了相邻们的心,也彻底温暖了我这个观众的心。当电影人物的微笑都能温暖局外观众的时候,任何褒扬的词语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2.2.3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
对莫地主的管家所表现出的飞扬跋扈、狗仗人势,刘三姐极尽鄙夷之色。奕儿此处的表演也浑然天成。
“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有”字占了几个音节,表演与唱词协调,并非易事。奕儿在《白蛇传》花絮中这样谈自己对表演的看法,“白娘子的表情是多变的,她有时会很后悔,但很快又表现出伤心愧疚,就会有各种表情……”。此处刘三姐的表情也是丰富多变的。奕儿难能可贵的是,她表情的变化与唱词、音乐、情感、人物特征、故事情节是紧密相连,完美协调的。当这种统一和谐发生在一个九岁的小女孩身上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造化钟灵秀的不可思议的美。
紧接着,开始了对莫地主罪行的生动形象的揭发:“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前句道明原因,不种芝麻,不种桑田,以具体的形象道出了莫财主从不劳作,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却吃油、穿绸;原因何在,因为他喝的是穷人的血。结论便是他是人间的强盗头。歌词本身,以具体形象说道理,见微知著,对比鲜明,强烈的勾勒出莫地主的本质。奕儿此时的表演也恰到好处,尖锐的歌词、响亮的歌唱、义正言辞的神态、变化协调的表情开始了对莫地主的第一次控诉。唱到穷人的血汗她喝尽时,微转身,手掌所向之处,正是被剥削的乡邻,歌唱、表情、动作的协调极具感染力,立刻引起了大伙的共鸣,并纷纷加入到对莫地主的控诉。控诉来了,反抗还会远吗?
2.2.4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温馨欢快的劳动生活
漫山遍野的茶树,分散其间的采茶姑娘,女声合唱的《采茶山歌》开始了,优美的歌词配合高亢轻快的旋律,将春天的秀美景色和劳动者的愉悦心情表现的酣畅淋漓。
此处小戏骨团队摄像和剪辑的处理令人赞赏不已。先是几张湖光山色的全景,由远及近,配合着音乐的节拍,快速切换,可谓妙哉。紧接着到了采茶的主题,短镜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空中长镜头,顺着一道道的茶垄平行推移,茶田与姑娘交相辉映。但一个长镜头过后远未结束,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不同视界的平移的长镜头,好像是前一个的对仗,遥相呼应。随着音乐的节拍,青山绿水,茶田仙女,纵横交错,光影叠叠,如此种种,令人陶醉。
快速平移的长镜头结束后,总会归于平静,固定的近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回到身在采茶姑娘中的女主角,刘三姐,钟奕儿。
2.2.5 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羞涩含蓄与大方率真的统一
一群乡间小伙,慕名前来,远远唱道:“心想与姐唱几句,不知金口开不开”。我们来看奕儿生动可爱的表现:看到眼前突然出现一群慕名而来的小伙要求对歌,仙女也会羞涩,因此第一个近距镜头,姐妹簇拥下,奕儿粉面含羞,时而低头;可是盛情难却啊,第二个中距镜头,在悠远的山间小道上,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树甘做衬托,奕儿一改刚才的羞涩,温情款款的走来,手轻触胸前,以抒内心的真诚率真和对小伙子们的感谢,于是动人的歌声响彻原野,“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此刻连山河都要沉醉,世间还有如此纯净美好的歌声与微笑。
2.2.6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小戏骨团队摄像和剪辑的巧妙
这群小伙见机会来了,以四个问句练练开唱:“嗨,什么水面打跟斗唻,嗨呀呀罗,什么水面起高楼唻,嗨呀呀罗,什么水面撑阳伞唻,什么水面共白头唻“。这里小戏骨剧组用一个长镜头全部展现,简洁明了。因为接下来才是重点,聪慧可爱的奕儿以四句一一呼应的答案对唱。歌词与曲调,歌唱与表演,手势与舞蹈完美契合。可是怎么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呢?像刚才那个长镜头?不可,因为太单调了。小戏骨剧组的处理十分巧妙,因为在摄像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周全了,奕儿脸部表情的特写镜头与近镜头同时摄制,剪辑的时候,随着唱词和表演两种镜头交相切换。由于镜头和剪辑的准备充分考虑了歌唱和表演的节奏,处理恰当,因此奕儿三姐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效果:第一个短的近景镜头,曲调缓缓上升,因此奕儿碎步走近,右手斜上划起弧线,以便表演动作与音乐演唱协调,于是第一句对唱“嗨,鸭子水面打跟斗来“,就这样完美的表现出来;由于音乐节律十分紧凑,紧接着的第二句对唱,用的是奕儿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奕儿回看身后姐妹时用了较远的近镜头;第三句对唱,又用了面部特写镜头,这样的镜头的语言此起彼伏,随着音乐的节律和奕儿的表演,遥相呼应,远近得当,恰如其分。奕儿三姐之美,表现的入木三分。
大家都有自己的眼睛,可以去发现,就会明白这孩子是在用心去演戏,而不是刻意的去模仿。她有自己的理解,不要说她是小孩子,懂的了什么,她是真懂。
她演出刘三姐的神和韵;她演出了刘三姐的美和灵;她演出了刘三姐的雅和俗。
再说,取景,是我大中国的大好河山,壮丽山水!所以建议大家多看几遍,前几遍看我奕儿的演技,后几遍看我中国大好河山。
【3.5星】nn1、不太喜欢这一版,搔首弄姿,而且用小孩来演,我还以为是演的刘三姐小时候,结果却是一群老气横秋的小孩,真无趣nn2、这景色挺美,但是这人畸形,看起来不如老版略长、画质略差的版本nn3、整体看起来还行,小孩子的神态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刘三姐的一些不屑、义愤等微表情都比较到位,分主要给小演员吧,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2023年也都快成年了吧nn4、这一版因为有字幕,而且是普通话好像,山歌的内容更听得懂了nn5、青山绿水,这是导演想通过镜头画面硬怼到观众脸上的nn6、因为是小孩子作为主演,这里面涉及的爱情方面不多,应该是大范围删减了nn7、这里面那个老船夫、打渔老头比较僵硬,戏份还不如另一个小男孩(最后在竹筏上和刘三姐对唱爱情誓言的男孩)多nn8、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2023.3.4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