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 Better Days

415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周冬雨易烊千玺尹昉周也吴越黄觉张艺凡张耀张歆怡赵润南郜玄铭

类型:剧情爱情犯罪导演:曾国祥 状态:HD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2分热度:8 ℃ 时间:2024-06-11 19:20:06

简介:详情  陈念(周冬雨 饰)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同校女生胡晓蝶(张艺凡 饰)的跳楼自杀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胡晓蝶死后,陈念遭到了以魏莱(周也 饰)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魏莱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乖巧的优等生,实际上却心...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陈念(周冬雨 饰)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同校女生胡晓蝶(张艺凡 饰)的跳楼自杀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胡晓蝶死后,陈念遭到了以魏莱(周也 饰)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魏莱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乖巧的优等生,实际上却心思毒辣,胡晓蝶的死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次偶然中,陈念邂逅了名为小北(易烊千玺 饰)的小混混,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心相惜的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小北答应陈念在暗中保护她免受魏莱的欺凌,没想到这一决定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负责调查胡晓蝶死因的警官郑易(尹昉 饰)隐隐察觉到校园里的古怪气氛,可他的调查却屡屡遭到校方的阻挠。
  • 头像
    徐若风

    《少年的你》,一部出乎我意料的电影。

    可以明显地看到,曾国祥在这部作品中对前作《七月与安生》的继承与改变——仍旧是大段的手持、人物大特写,仍旧是在层次复杂的大胆反转中揭示人物最深的情感。但不一样的是,《少年的你》将一切都处理得更为极致,无论是前半部中的校园问题,亦或是后半部中与成人世界对抗的纠葛,都共同构成了一幅生猛的社会面貌。《七月与安生》中的“走出去”,与《少年的你》中的“走出去”,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之前在看预告的时候就已有心理铺垫,应该会有大量怼脸的人物近景和特写镜头。但没有想到,这种拍法在成片中几乎被贯穿到底。无论是题材,还是拍摄手法,这都是一次疯狂的赌博——在摄影机前与银幕凝视的两位演员,他们的表现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

    曾国祥赌赢了。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演得过于出色,经得起聚焦,双双供出了极度锋利、痛彻心扉的表演。这两张脸演绎出了复杂的情感层次,极富洞穿力,令人不自觉地就代入到他们黯然的生活中,想起自己人生的细碎过往,宛如一次对青春档案的再度“调档”。

    18岁的陈念,是备战高考的高三优等生。还有60天就要高考,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她唯一的念头。同班同学胡小蝶不堪重负坠楼,从而将她裹挟入一个更复杂的境遇之中。曾国祥和他一贯的编剧团队再次书写了一个够厚重的成长情感故事,它既是刺痛人心的,也有着较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

    很难数清楚,这是周冬雨第几次表演少女。不过,陈念这个陷入绝望与无助中的乖女孩,在我眼中是她表现最好的一次,甚至要胜过《七月与安生》中性格更加外放的安生、《后来的我们》中跨度长达十年的方小晓。

    安生是她把自己演到最好,同时也是她之前许多角色的固定方向,鲜活、开朗;方小晓的形象介于安生与陈念之间,那次出演强调的是同一角色在两个时空中的差异感。而陈念不一样,她的阴郁、沉默、外弱内刚,如角落里的“壁花”,更为边缘化,也更难诠释。

    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由于悲惨的身世,从小就要学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人物的“外壳”势必要比实际年龄大一点。小北相对陈念而言更为定型,情感外露得更少、更内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物在戏的空间上是受到压制的,相反,易烊千玺的表演在限制之下仍旧显得非常锐利,在演法上和周冬雨有差异。两者的对戏,有些遇强则强、互相抬戏的意味,一如当年的《七月与安生》。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对陈念的背影跟拍,她一步一顿不平衡地走着,微微低头,仿佛时刻在躲避猎捕的“猎物”。这是小北的尾随视角,也是陈念被折磨到对这个世界都已漠然的心理外化。

    也正是这种即便有所防备,却依然无力招架的脆弱,让她在胡小蝶死后成为了“THE NEXT”。校园暴力并没有因为如此惨烈的事件发生而终止,而是汇聚成一系列猝不及防的新的悲剧,被用排球疯狂砸、还击后被推下楼梯,直到发生在校外、渐趋严重的人身羞辱……这些不过只是电影中的冰山一角。没有任何对青春期的美好幻想,只有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伤痕,逼到你必须直视

    像陈念这样的女生,自己其实并不愿去引发关注,但仍然成为了丑闻与伤害的中心。即使她足够善良、足够勇敢,与小北的初遇便已说明了这一点。但人们对她的遭遇,习惯了视若罔闻、大事化小,或不予她尊重,或轻轻拂去一切,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只要一件不合常规的事发生,人们往往不会质问是谁在出错,只会把矛头指向制造了“麻烦”的受害者,以“一个巴掌拍不响”之类的理由搪塞。而那些真正不懂得分寸的恶人,却逃脱了惩戒。《少年的你》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凛冽地展开,哪怕是炎炎夏日,也始终包裹在萧瑟和冷峻之中,只是偶尔有几丝残存的温暖底色。

    陈念并不单纯,她聪明得令人心疼。她不是以往同题材影视作品中,那类“全然单纯”的被动女主,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在电影的前半部中,她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这样保护,因为之前的隐忍与懦弱,也因母亲的欠债自责。而电影的后半部更是对这个人物做了几次惊人的反转,从而逼她要面对人性的最终抉择(在此就不再过多剧透)。

    周冬雨素颜的脸,从头至尾被“毁”得这么惨,流下那么多的眼泪,叫人不忍心直视。无论是被折磨后留下各种伤痕,还是被迫只能剪成寸头,都如此写实地出现在银幕上,直觉的观感就是生理上的疼。在那么多场戏里,她的孤独、绝望都随着眼泪满溢出来,是悲伤到了不得不哭泣的地步。

    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听到小北身世时的那滴默然的泪痕。这也是《少年的你》里最打动我的,就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不言自明,他们共同构筑了对抗世界的同盟。无需语言,就能懂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就能为对方感同身受,即使自己已经蒙受了极大的不幸,仍旧不失去共情的能力。

    这是只能属于少年的爱,他们在彼此身上都看到了对方的影子。和当年的《七月与安生》一脉相承,两部电影都是关于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交叠与轮转,只是《少年的你》来得更猛烈、更决绝。

    想要完成陈念这个角色,不是只靠方法派技巧或简单地体验生活,就可以达到所谓的“正确表演”。恰恰相反,她需要来自于直觉,需要带着对人物下意识的摸索与发问,而这往往是不可控的。周冬雨在短短几个月的影片时空中,就演出了陈念各种复杂的情感流动,使得整个人物始终处在破碎与不确定的转变之中。

    “演得难受”,是周冬雨在许多关于《少年的你》的采访中反复提到的话,“我与陈念完全不像,也没能提前体验生活。前半个月我就觉得我要得抑郁症,真的太难受了。”她的难受,也许恰恰是她这次演陈念演得如此铭心刻骨的原因。不确定、茫然、纠结,直到最终审讯室里的爆发,每一步都踩得人心碎。通过她,我们投射的是自己,看到的是自己。

    《少年的你》是一部需要被我们、被社会关注的电影。我认为去年对《我不是药神》的评价,可以原封不动地搬到此处——它的出现,不仅是一次敢于发声,更是对我们身边每个普通人的理解与关怀。希望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们社会不同的角落。

  • 头像
    frozenmoon

    (文/杨时旸)

    《少年的你》获得如此高的口碑,可能来自于三层原因:易烊千玺作为流量明星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演技,让他原本的粉丝有吹捧的资本,并且俘获了那些对流量鲜肉不屑者的刮目相看;几个月前定档又撤档之后的愤懑如今终于有了机会进行超量反扑式的补偿;“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题材激发起了人们对于这部电影先天的敬意。从这些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所获得的分数中有很多都来自于外部光环,而不是故事呈现本身。

    其实,《少年的你》和当年大热一时的《嘉年华》与《狗十三》基本上属于同一类——作品的题材价值大于作品本体的价值。换句话说,在当前环境下,这一类电影拓展了国内院线的题材维度,在一片嬉笑闹剧和主旋律宣传片的缝隙中,多少纳入了一些严肃议题。《嘉年华》聚焦少女被权势阶层性侵的惨痛故事,《狗十三》则讲述女孩长大过程中被成人世界强力塑造和揉捏的经历,如果非要对比,从题材所谓的敏感程度去讲,《少年的你》远远低于《嘉年华》,而从探究精神世界的深度与细致程度上看,它又低于《狗十三》,即便那两部作品也都各自有着非常明显的问题,但它们毕竟更偏重于“社会问题剧”,而《少年的你》就犹如这个名字一样,真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片,只不过,这青春的懵懂爱情和成长之殇中被纳入了校园欺凌的阴影之下。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一个叫做“残酷青春”的概念,这个短语来自于20多年前一些书商的巧妙包装,那时,易烊千玺的主流粉丝差不多刚刚出生,彼时,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被冠以这个名头成为畅销书中的翘楚。故事都大同小异,青春期的彷徨、孤独、寂寞和悲伤,搅拌着一些突然降临的杀戮、伤害和死走逃亡,营造一两个遗世独立的男女主人公,彼此间有一段互相拯救但终究分离的旷世爱情。这是一种典型的类型化写作,在经历了最初的被追捧之后,很快就被见识丰富起来的读者识破其中的伎俩,那些什么“45度角的悲伤”之类的矫情话语很快成为了互联网中对这些作品嘲讽的梗,这些小说被逐渐遗忘了。而《少年的你》在时隔多年之后,又意外地将其重新激活。孤独的女孩陈念,一心只想考去北京,逃离小城,单亲妈妈陷入债务纠葛远走他乡,她自己在校园里又陷入无法逃脱的霸凌漩涡,男孩小北是个13岁就开始混迹街头的混混,整日打架斗殴,两个人彼此相识,因由一桩意外的罪案使得两人的关系走向难以想象的方向。你看,这一切都完美地符合“残酷青春”的类型框架。这么说吧,这个故事是以“校园暴力”这样的问题意识引人关注的,但实际上,霸凌和暴力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一种修辞,它的根底仍然是陈旧的、属于“80后”曾经发明出的那一套古旧的语法。

    从电影本体去说,《少年的你》的优缺点都异常明显,它的优异之处在于两位主角的演技确实令人惊喜,尤其是易烊千玺,不知道他在其中的表现有多大比例出自于理性的技术发挥,又有多大比例源自于某种感性的本能表现,这需要以后有另外的反差性角色进行验证,而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问题实在太多,网络上已经吵翻的原作“融梗”姑且不提,只说电影本身,它的前三分之一,进度莫名其妙的缓慢,对于校园欺凌的呈现非常别扭,看起来生怕欺凌和无助的表现力度不够,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切又注定不可能力道十足,就在这扭结反复之中,慢慢推进,更致命的是,这个故事中的诸多人物都是悬浮的,无论是那几个一直欺凌别人的女孩小团体还是之后出现的男主角小北,对他们的交代都是概括性的,强迫观众自我领会精神的,这样一来,一切都显得非常敷衍,而此外,令人不解的是,陈念与小北的关系进展速度又如此之快,一个是复读学校里一心向学的女孩,一个是混社会多年的痞子,两个隔着厚厚次元壁的人怎么能因由一场偶遇的打架就迅速升温到这样的地步,乃至于几天后就彼此生死相许呢?那不是小警察用一句“因为他们还是少年”就能解释过去的。在审讯室里,女警察对尹昉扮演的警察郑易说,“没有人会替一个人背下谋杀的罪名。”郑易说,“你我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这台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创作者自己的不安,因为在潜意识中,创作者自己也清楚,这样的情节,人物的动机可疑,动力不足,所以才强调了这样一句话,一则点题,二则解释,但这仍然无法解释。一部戏中人物关系的强弱松紧要有根据,这根据要被有效地交代,但这故事中的一切都省俭着交代,最终该怎么办呢?好了,把一切不合情理的部分都扔给青春期翻滚的荷尔蒙冲动了事。这正是当年那些“残酷青春”小说的可疑之处和薄弱命门——“残酷青春”类型的脆弱就在于它一直用看似底层残酷物语的方式实际上在讲述一些非常矫情的戏剧性设定。从这些角度去看,《少年的你》并不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它的本质和深处是很“郭敬明化”的。这就是这个故事为什么观感奇怪的原因,尖锐的东西摆在最初引人入胜,但刺和刃逐渐隐遁,开始向抒情开掘,最终导向温暖和爱。它从冰开场最终走向火,中间走不通的路,需要我们自己导航,所以有些人自己脑补的通路,有些人最终迷途。

    实话讲,我们大银幕上的内容已经愈发窄化,能看到诸如《少年的你》这一类题材实属难得,所以,这样的现实让我们在评价这一类电影时愈发陷入了一种尴尬。我们都知道外力对这类题材呈现时的限制,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判导演在其中的妥协呢?由于外力暧昧不明闪烁其词,我们无法精确地知晓哪些部分是导演有力去做但无奈放弃之处,而哪些部分又是主创本身能力不足造成的有心却无力之处。而从更整体上去讲,是否当我们面对这些尖锐议题作品的时候就应该对其精神表示敬意而放弃做出文本细读后的批评?因为他们毕竟还在一片莺歌燕舞之外坚持摆出了一些有筋骨的姿势。无论赞叹还是批评,似乎都逃脱不了窘境。

    《少年的你》努力留下了一些尖锐的词句,比如陈念对着警察质问道,“如果世界是这个样子,你敢把孩子生下来吗?”当然,为了中和这些,它也注入了大量陈词滥调的鸡汤。校园里的暴力和霸凌故事有着更粗粝和写实的表达方式,但那样的结果可能是严重损伤商业度甚至无法面世,所以,当下这个最终必须导向爱和希冀的版本可能是调和诸多口味之后的改良融合菜,只是,如果想尝到正宗的辛辣味道,或许还得去那些街角隐匿的地下店铺,那些挂着灯笼,敞开大门的食府里,菜品都加了太多的糖。

    (本文首发腾讯 贵圈 专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头像
    思路乐

    不出意外,这就是我的年度华语最佳了,无懈可击那种。

    这绝对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原著被爆抄袭东野圭吾,被迫退出柏林电影节,上映前又火速撤档,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修改、审查和妥协后,又在前几天草草定档10月25日。电影市场如此动荡的一年,这片也只是一个稍显可惜的牺牲品罢了。光就自我审查开始,这部电影,就注定是一部“残缺品”,就算舞姿多么优美,镣铐依旧存在。这就是我战战兢兢地走进电影院的原因,一想到我没法看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这就会让我极其纠结。但《少年的你》非常特殊,我看得见它的妥协,它的殷勤,它的讨好,它的“支离破碎”。但在这些不完整背后,我却依旧看见了主创团队想要表达的东西,他们的坚持,以及那种埋藏于影像之间,永不消散的生命力。


    一开场,是属于周冬雨的个人秀。英语课上的playground被翻译成乐园,在“曾经拥有”与“曾经失去”的两种语法间,陈念看到了自己的缩影,也看见了过去,在连续两个极具张力的面部特写后,影片正式开始。这个开场的设计已经足够出彩,但全亏周冬雨,因为她在这短短几十秒的表演,我已经完全被带入了电影,然后在接下来的134分钟里,再也没有脱离出来过。

    既然讲到了周冬雨,那肯定也要讲易烊千玺。当然,在讲这两人的表演之前,还得讲讲本片一个极其突出的影像特点——大量使用面部特写。从本质来讲,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去拉进观众与角色的手法,演员与摄像机的距离,就代表观众与这个角色内心之间的距离。这是对角色长相、神态、表情和心理变化的赤裸裸的直观展现,不带任何掩饰。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对这两位新生代演员表演实力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

    本片的面部特写甚至都将下部与额头排挤出画框外,只留下最细微的面部表情

    但另一方面,抛去影像运动啊场面调度什么的漂亮话,导演曾国祥所要做的,就是把全片最好看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观众(《小丑》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两人完成的到底如何呢?

    大量特写聚焦于演员的面部表情,是一种极其冒险的做法

    先说周冬雨吧。怎么说呢,如果当时本片在去柏林参展的路上不出意外的话,如果本片可以进主竞赛单元的话,那么咏梅的柏林影后很可能就真的不保了。周冬雨真的不负众望,让我非常讶异的一点就是,片中陈念这个角色和她平时生活中的性格几乎是完全相反的,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周冬雨很难去依靠单纯的“体验”去领悟这个角色,而是要靠自我揣摩,推测,以及片中彻底的自我重造。

    在如此考验面前,周冬雨做到了,她完全变成了陈念这个角色。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她在片中所表现的“高级哭戏”。由于角色特质,周冬雨在片中有十几场重要的哭戏,每一场哭戏,其背后所承载的环境,心境都不同,那种细微的情绪承接,她真的演出来了。这其中最深刻的一场哭戏大概还是陈念被人用排球砸的那场,当周冬雨在荧幕上竭尽全力去压制那种从咽喉里涌现的痛苦时,我完全被折服了。

    那,易烊千玺的表现又如何呢?这么说吧,在这之后,他可以被称作是一个演员了,一个优秀的演员。真的很难去描述到底是周冬雨给我的惊喜最多,还是易烊千玺给我的惊喜更大。与周冬雨老练的经验不同的是,易烊千玺这一次的表演基本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无论是两者性格经历的贴合,还是演员年龄与阅历的恰到好处,这些都组成了易烊千玺的表演,这些东西,是随着演员所共同成长的。这一次,易烊千玺向观众证明,他有着一张非常高级的“电影脸”

    至于角色,有一个点我要说一下:在面对外界的各种暴力时,陈念和小北身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措施。一个是隐忍的哭泣,另一个是毫不屈服的暴力。在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部分上,共同代表着他们对于成人世界那种幼稚的试探与反抗。而这种特性也成为了角色心理外在表现的最大化,所以周冬雨与易烊千玺是真的值得所有赞赏,他们真的让这种特性成为角色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而非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噱头。

    真的,怎么赞赏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两场极其重要的对手戏,只要稍微错那么一点,整部电影的情绪就真的整个垮掉。但他们做到了,他们撑起了整部电影,让每一场对手戏都如此惊艳,甚至那些极度失真的台词也被他们的表演所掩盖。我在座位上的所有叹息、哀伤与战栗,全是属于他们的。


    但若是只有表演,是没法撑起本片“华语年度最佳”的资格的。那么,接下来我要着重去表扬曾国祥,和他背后那个用尽心思的电影团队了。

    影像,其实说到底,还是影像意识。我在今年华语电影里,从来没有见过影像意识如此强烈的电影(哪怕让娄烨来可能都不占上风)。手持摄影的晃动,惊悚类型的融合调度,极度压抑的建筑空间,高度浓缩的蒙太奇片段,还有那种无懈可击的影像叙事意识。早些年还在拍二流烂俗喜剧,近些年拿出了一部较为不错的《七月与安生》,结果今年就拍出了一部在10s华语影史留名的《少年的你》。曾国祥的成绩,我想也只能用开挂来解释了

    开场女学生跳楼的设计就已经提醒了主创团队的野心所在:先是通过英语听力隔绝外界声音,然后只通过视觉传递信息。在陈念下楼查看那一段简直是标准的惊悚片调度模式,俯拍与仰拍的切换,加深个体与群体的对抗,人物与建筑的关系暗喻,快速切换的聊天信息(我竟然看到了德尼罗的微信头像),通过手机这个媒介所放大的面部特写,照片在我们眼前飞速闪过,而这时,“少年的你”片名出现。可以说,这是我今年在电影院所看到过最具力量的电影开场了。

    除去我在开头所讲过的面部特写手法,本片在建筑空间的关系展现也是相当值得一提。曾国祥在这一点上充分暴露出了HK出身的特质(我怀疑取景重庆也是这个原因,两地的城市建筑风格太像了),那些城市间的楼房,封闭的教学楼,垂直延伸的台阶,景深对比的高架桥,这些建筑元素共同构建出影片压抑逼仄的情感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陈念与小北在这个社会共同的处境。而灯光则再度加强了这类元素的运用:陈念与小北对手戏时的霓虹光线,座位上红墨水的冷光特写,加强景深的空间光效,以及最后押运车上柔光的流动。也许是今年华语电影圈最棒的光线处理。

    然后是剪辑,同样,年度华语最佳剪辑,没谁了。尤其以蒙太奇叙事为例,最能体现剪辑的功底:第一场蒙太奇关于陈念和小北的生活对切,考试与麻将,庄严宣誓与地下斗殴,这是一种极其优秀的内核影像表达,极度失衡的社会,就这么藏于技巧之下(在这之后也多次用到本手法,比如拆高考试卷后立马剪挖掘机那里)。而后在高考结束之后那场交代人物状态的蒙太奇也是极尽老辣的技法表达。至于审讯室的那场交叉剪辑,可以算作年度华语电影高光时刻,真正的“影像——表演”至高荣光。

    摄影,主要以手持为主,可以说深得娄烨精髓,精确的用那种晃动去捕捉到人物最为真实的状态所在。当然本片的手持还是要比娄烨的要温和许多的。音效,极其出彩,声音作为情感传递媒介在本片的价值被最大化,表扬黄铮(好像这人还是《金陵十三钗》的音效设计师)。至于配乐,这么说吧,优秀的配乐永远不会喧宾夺主,自然而然地流露感情,只消片刻,就将观众彻底拉入电影的氛围中。

    曾国祥,周冬雨,易烊千玺,许月珍,贝尔,余静萍,黄铮,还有在幕后工作的众多人员,他们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肉眼可见的最好,而后又共同让电影变得如此优秀且完整,哪怕是在其删改后。那些妥协,那些无奈,那些倔强,还有他们所要喊叫的,爆发的,都留在了他们的电影里。那些珍贵的部分到最后,都凝结成了蓬勃的生命力。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礼赞。

    争论会过去,而影像将永恒。


    PS:“感谢伟大的恩主@ 姜汁芬达 @ 丧面人”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598819/

    PPS:反正本片的争论都这样了,那我就再填一把火。

    《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也许真的可以称得上马丁斯科塞斯口中的“cinema”。

  • 头像
    risutado

    和一些讨论电影的朋友对话在评论里,有一些新的看法。然后是因为我没有打高分,某些???在集体刷无用,准备给我刷下去?

    本片在电影外展示出来的东西,可能比电影本身更精彩吧。

    再此感谢评论中一起讨论的朋友,不管是和我意见相同或者相左的,至少我们是在讨论一部电影,可能没机会给更多的朋友看到和讨论了,不管怎么样,谢谢大家。

    23:05截图
    23:12截图

    问题反馈给豆瓣了,不知道今天的豆瓣还能不能让正常的影评存在,还是说已经彻底变成了流量的游乐场。

    ————————————————————

    关于这个电影作为电影的评价在短评里了,想写写另一些思考。

    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性别结构。n整个影片里,施暴者是女性,受害者是女性,除此之外,女性基本缺席——母亲是女儿受到暴力对待的重要原因,甚至全片始终渲染的重要节点高考,母亲也是缺席的,审讯中的怀孕的女警官始终无感情地站在女主角的对立面,甚至让她和女主角对抗中让女主角莫名其妙地问出“你愿意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吗”这样的对白,不管是女主角和母亲,男主角和母亲,施暴者和母亲,这些母亲和孩子是对立的,父亲都是缺席的——男主爸爸走了,女主爸爸从没提及过,施暴者哭着求女主原谅时的对白是“我爸爸一年没跟我说话了,我受不了了”。n而在对抗和处理校园暴力的过程中,老师是男性,换了老师依旧是男性,考场外喊话的都是男老师,考场里宣讲规则的是男老师,校长的是男的,负责审讯的同情女主角的警官是男的,始终在监控后凝视和评价这一切的警官是男的最后男警官说服女主角自首,男长官更加作为父亲一般出来评价男警官不再仅仅是同情女主角地处理事情,让正义归位,评价他“你长大了”。n这些性别设置共同构成了这个片子的性别语言,用没有明说的方式说出了讲故事的人的潜台词——这些校园暴力真正的原因是父权规则的缺失和错位,漩涡中心的孩子看似在与大人的世界对抗,其实是在讲述一群在父位缺失的“子”,父亲的缺位导致了这些孩子的问题,而母亲不论是否在场,都是不起作用的。n——伴随着父位的归位的叙事——一个不够男性化满怀同情的男警官,处理了问题却让女主角的境遇更糟糕,女主角只能转向暴力——寻求男主角的暴力保护,男主角替补了父亲的身份角色,保护孩子,从而使得孩子暂时逃过了来自女性的校园暴力,最后在两个主角看似对抗大人,实则是对抗父权文化构成的大规则的时刻——也是不再女性化(情感化)的男警官出来完成了“正义”的归位——这种归位是父权文化在孩子试图对抗和扰乱后的复位,一种俄狄浦斯式的自我阉割。n这种隐性的性别结构也是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最根本的矛盾——西方最激动人心的文化总是颠覆(或者试图颠覆)父权结构的,是孩子试图彻地地对抗大人,可以用美丽的死亡去抵抗的(邦尼与克莱德,末路狂花)。n而在我们的叙事中,这种皈依最终带来了虚幻的美好的结局——男主角最终成长为父亲式的角色,守护者曾经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女主角和又一个可能的孩子——父权的到位是消除孩子之间暴击伤害的根本。n这种隐性话语其实是让人不安的。

  • 头像
    西楼尘

    2010年6月的盛夏,我清早来到教室,发现同桌同学的书桌桌肚里被恶意洒满了酸奶。那酸奶粘稠地蔓延在她的作业、课本、桌椅上,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腐臭。我清楚地记得,那天距离高考只剩6天。

    我并不特别意外,毕竟高三这一年,同桌陆陆续续被欺负很多次。开始是莫名丢了复习用的课本、大费周章写的作文作业,后来书本作业被撕得稀烂。可是在班里沉默寡言的同桌,一直在无时不刻地遭受着精神暴力。有人说她有味道,不讲卫生,而她每次都默默忍受了下来。直至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恐吓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如果欺负你的事敢举报,休想看到明天的太阳。”当年的我不知哪来的勇气,拿着这封信愤怒地找到了班主任,还仔细比较了字迹,打听了谁是晚自习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基本锁定了班里的那位“凶手”。

    可是这件事在班主任强调了几句后,还是不了了之了。首先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更主要是同桌沉默的隐忍。马上要高考了,她不想把事情闹大,只想息事宁人。已经习惯忍受一切暴力的她,也只是红着眼把桌上的酸奶擦干,并因为污渍连累到了我而向我道歉。

    那是我人生第一遭,感受到了人性的扭曲和恶意。

    当电影里陈念被用排球砸头,被堵在家门口殴打,被推下楼梯,被身边的同学议论纷纷,那些同桌经历过的画面仿佛都跑到银幕上,我再一次闻到了高三那年酸奶的恶臭。

    你知道孩子最可怕的地方在哪里吗,在于他们不懂得分寸。那是杨警官口中,把同学活活打死,却表示不知道这样会死人的分寸。是带着小白鼠跑到同学家门口,却没想过可能逼对方跳楼自杀的分寸。还好,电影里还有一个叫小北的少年,最懂得分寸。

    他保护陈念的方式,就是默默跟着她,保持几百米或者一条马路的分寸,你回过头不远不近恰好能看到他,心里就多了一分安定。他保护的承诺也极有分寸感,拿出作业本和笔,写下“陈念欠小北一次”,欠什么不明。

    《少年的你》写人物最好的一点,是没有人是完美的。陈念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这样保护,当年没有帮跳楼的胡小蝶面对恶意,以至于产生“现在遭受的霸凌或许都是惩罚”的念头。选择隐忍不一定是懦弱,而是可怕的自我否定。加上母亲的债主天天追到家里来,她难免认为自己或许真的有罪。小北也是自卑的,母亲带着肉包回家,却把他暴打一顿,难免让他产生“因为自己阻碍了母亲得到幸福”的念头。于是他去混社会,打架斗殴变得不可一世,无非是掩饰内心那份卑怯。

    就这样,令人心疼的两个孩子相遇了,彼此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影子,互相保护撑持。遇到杀人意外后,勇敢地铤而走险,结成坚不可破的同盟。任由大人们如何审讯、恐吓,甚至拿出陈念被欺凌的视频,两人目光都那么坚定,即使闪过细不可察的难过。是要受过多大委屈,吃过多少苦头,下过多大决心,才能如此不肯动摇,在黑黢黢的审讯室里,沐浴唯一那一束光。

    陈念从垃圾桶里跑出来,脸上那么脏,可是小北说你太干净了,你不懂。小北斗殴回来身上都是伤,陈念问他疼不疼,他咬着牙说不疼。这是两个多么孤独的灵魂,在破旧的棚屋里相互取暖,舔舐伤口,获取勇气,唯一那点希望就是考出去。

    中国青春题材想要拍得独特,首先要关注我们拥有一段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共同经历。《少年的你》在大银幕完整呈现了让人窒息的青春怪兽——高考。这是穷人相对公平的唯一上升通道,却也是无数孩子的噩梦。他们肩并肩脚挨脚地跑操,在巨大的红色横幅环绕中宣誓。高考试卷犹如圣旨一般从车里运输、解锁、开封。批改试卷的屏幕冷酷绝情,电影用凝练的镜头描画出这具让无数少年恐惧的怪兽模样。

    郑易警官这个角色也有很多维度,他同情陈念,又不能徇私。看透了两个少年的盟约,却深知倘若让小北一人扛罪,陈念也必将终生陷在负疚之中,这份沉重或许他承受过,才会生出一丝悲悯。看似是充满恶意地逼问,或许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种保护。

    最后不得不单独说说片中角色的演技,《七月与安生》就是彻底被周冬雨和马思纯飚戏的火花征服。《少年的你》里,周冬雨表现依然好,她的好仿佛是只在曾国祥镜头下才迸发出的。而易烊千玺则是非常意外了,在陈念身边守护时佯装大人的可爱,把陈念按在地上时眼梢嘴角的抽搐,审讯室不屑又阴冷地抬头一瞥,都让人惊喜。

    两部作品之后,陈可辛、许月珍监制,曾国祥执导,以及几位编剧的团队,几乎可以说是国产青春片的品质保障了。沿袭了《七月与安生》令人享受的组合剪辑、故事反转、时空闪回,加上完全是电影视听的叙事手法,可以说将作者性和商业性进行了平衡,非常了不起。

    想变聪明,押得中人生;想变强大,足够保护她。只有你赢我才没输,你在乐园我才在天堂。笔记本上,陈念欠小北一次,欠的不是钱,不是饭,或许是高考结束那天,他们本该同路牵手迈过十八岁的盛夏。而不是一个走在前,一个走在后。一个在铁窗内,一个在铁窗外。一个守护保护你的承诺,一个负罪走向没有你的未来。

    刚才,我发信息给当年受过欺凌的同桌,告诉她最近有个电影叫《少年的你》上映了,推荐她去看看。她回我:好,不过估计这周没空看了,得下周。

    好的。


    (本文刊发于《读者欣赏》2020年1月号,有删改)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