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梁朝伟周迅范晓萱王学兵董勇甘婷婷单立文
类型:剧情悬疑导演:麦兆辉庄文强 状态:HD 年份:2012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9分热度:28 ℃ 时间:2024-06-11 17:32:1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10℃
开头当周迅还不是老鬼的时候她是知道王学兵是老鬼的,所以她是真的想要杀死老鬼,只是她不知道小昌并不是直接由她领导的,而是直接接受老鬼的命令。她满心以为她真的干掉了老鬼,所以当她回到中国见到老鬼还是王学兵的时候才会如此惊讶,这惊讶不是她发现王学兵是老鬼,而是王学兵没有死。这个事件将会是整个事件的最大伏笔。
引出的后面一个小包袱是小昌的死,王学兵刚刚把小昌在调查“重庆”的事情透露给周迅不久,小昌就中了埋伏死掉了。
在老鬼派了周迅去找罗三耳的时候,一盘很大的棋就开始了。
周迅知道老鬼是会想法设法一定要把”重庆“找出来的,所以她选定了梁朝伟作为最关键的棋子,罗三耳作为重要的一个垫背。这就解释了她第一次见到罗三耳和梁朝伟的时候完全忽略组织安排的目标任务,直奔梁朝伟而去。在把梁朝伟领回基地的路上,她做的梦回想起了王学兵的假死,这是暗示她想要故技重施的决心。
之后的一切都是周迅一个人的连环计了。她和梁朝伟和王学兵都产生了若有若无的感情纠葛,扰乱了701内两大核心人物的判断力。为梁朝伟做复明手术是为了让他多一门感官从而减弱他的听力。而梁朝伟听到的“重庆已被发现”其实根本没有错,只是制造了这样一种设计好的致命失误来彻底摧毁梁朝伟的信心。当701最重要的耳朵已经没有了信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701几乎已经无力回天,而重庆的任务就可以水到渠成了。周迅的死是借用了王学兵的死,故技重施来掩人耳目,尸体暗度陈仓而本人金蝉脱壳,而在最后周迅借尸还魂演绎一出王者归来。罗三耳是使701相信这一事实的关键人物,因为王学兵在上海和周迅相互通讯的时候也看到了罗三耳在吧台,这样周迅的被发现就更加合情合理了,所以无论如何他必须死。
使周迅没有想到的是梁朝伟弄瞎双眼放手一搏上演了屌丝的逆袭,也知道了周迅的终极身份。
在故事的最后五个”小重庆“在任务失败后无论如何都会自杀来保护真正的”重庆“。而王学兵根据梁朝伟再度失明后用心找到的信息找到了身份为”重庆“的周迅,周迅将一切和盘托出,故事结束。
以上完全是我自己假想的剧情,并无他意,只是觉得这种安排更加具有悬念。
个人爱好,不喜还请见谅。
言归正传,受到这样那样选择的限制,笔者不得不警惕下,自觉抵制《大武当》,《十二星座离奇事件》这样的所谓烂片,精心挑选,然后选择了麦兆辉的这部《听风者》,《听风者》改编自麦家的小说《暗算》,这部小说很是出色,故事十分精彩,情节紧凑,节奏收放自如,据此改编的电视剧也很受欢迎,当时也创下很高的收视率,相信据此改编的电影也会很不错,加上麦导自《关云长》后改过自新,接连拍出《窃听风云2》等好片子,周迅和梁朝伟这两个实力派演员.....就带着这样的期待,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听风者》。
首映的这天总共有三个场次,刚看到的时候吃了一惊,看着荧光屏上最上面的《冰河时代4》,已经上映一周之久仍保持一天五个场次的声势,还在想首映怎么场次还这么少。观看这场的人不是很多,影院里反响不是很热烈,梁朝伟卖萌的几个镜头让全场哈哈大笑,节奏挺慢,没什么高潮,但是感情描写的很细腻,整个片子觉得有点闷,但还算流畅的,周迅很出彩,很迷人。
首先,这部电影是一部专心的作品。《听风者》作为一部谍战片,并没有像以往作品那样展示出别样的血腥残忍,来博得观众的眼球,恰恰相反,它用一种轻描淡写的笔调微微掠过,然后用各种或华丽或庄重或悲切或低沉的背景音乐来展示人物内心情感,用或简约或华丽或粗糙或精致的画面并推进剧情发展,在梁朝伟饰演的阿兵刚进入701基地的场景,杂草丛生苍茫的大地,大片大片光秃秃的白桦林,柔和的日光,交替着闪过的车灯路灯。。。在这一点,《听风者》更像是一部文艺片,我这么说并没有贬低的意思,相反,这是一种进步,一种用艺术表达艺术的手法,着重挖掘人物本身的内涵和情感,而不只表现政治,表现至高利益和所谓的荣誉使命,应该被谍战电影的其他同行学习,有时,一些出位刺激的画面镜头并不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唯一方法。
其次,这部电影是一部用心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麦导在很多小细节上精心做了处理,这里会有轻微的剧透,没有看过此片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在这里举三个例子。1,开篇导演在许多不同的场景展示了梁朝伟的听力绝技,这其中包括对声音异常敏感,听力范围广,辨别声音精准,并能够准确分辨音位等几个方面,为其在五天内学会谍报技术,成为出色谍报人员打下了基础。2,梁朝伟成功搜索到全部失去的电台和周迅拥抱时,周迅面部表情略闪过的迟疑,略微踌躇的双手,表达出周迅对两个情报特工即便相爱也不能在一起的顾虑。3,周迅死后,梁朝伟反复着擦拭周迅照片,并将其摆在自己与夫人的合影照边上,这个细节映证了他是爱着周迅的,而此前两次周迅离开去执行任务时梁朝伟的表情和独白暗示了这一切。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梁朝伟和周迅的表演实在出众,不经意的眼神、表情,简单的话语、独白,都能成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再次,这部电影是一部诚心的作品。麦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领导的背景下,尽全力避免了这部谍战片被渲染过多的政治色彩,披挂更多的政治符号。影片极力淡化敌我矛盾,多数情节事变在基地内部展开。不知这是不是迫于广电新六条的压力。。记得其中的一个细节还影射了一下现实,在阿兵进入701基地后本想与军官谈谈条件,没想到开始就被老鬼来了个下马威,在这里,市井小民和强权政治的一次交锋,你是没有资格讨价还价的,只有忠诚地为国家服务。结尾或许是为了弥补谍战片华丽的情节冲突,但同时又不想失去全片的艺术基调,使用了平行式的蒙太奇手法,镜头在周迅的葬礼和解放军工商人士大会上交替进行,一边热烈喜悦,一边沉寂冰冷,在周迅葬礼场景的声音是解放军大会上的掌声,同时穿插了几个特务的特写,然后画面和声音的不停转换,激昂的振奋的音乐响起,最后几个特务都被击毙,而基地的战友继续在周迅的遗照前默哀,沉默依旧。这种经典场景表现的艺术手法运用大大弥补此前谍战效应的不足。
但是,诚如我标题所写,这是一部专心的用心的诚心的失败之作。观影时周围人的无力吐槽,半数观众在特务被抓后提前退场,或多或少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恰恰就是过多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使其丧失了一部谍战片基本的要素:紧张,刺激,剧情扑朔迷离,故事环环相扣,谜团不断。这里有朋友可能要质疑了,说那我们就把当成文艺片看不好么,这个当然好,问题在于,《听风者》这个片子上映前多次用《风声》做宣传,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拿来比较,而且其类型标签也被打上了剧情,悬疑。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频频出现的柔和光线,华丽的外景,歌剧式的音乐,简单的对白,不紧凑的情节,必然使剧情显得苍白,而这一点恰恰也是犯了谍战片的大忌。比如一个将梁朝伟带回过程的情节就拖了近十五分钟,一个梁朝伟中途逃跑在人海穿梭中的情节也演绎了十多分钟,开局周迅刺杀十三少爷和逼问范晓萱家境的情节实际上无关紧要。。这样节奏的谍战片,注定是失败的。
就笔者自身的观影感受,笔者从一开始就在猜测谁是内鬼,影片开始老鬼之位不明不白就让给王学兵,而且此事连周迅这位基地最优秀的特工都不知道,加上后来王学兵突然要让位给周迅自己却消失了,让笔者怀疑他是内鬼,后来证明他只是单纯地消失了一阵子而已..范晓萱精通密码破译,又那么戏剧性地与梁朝伟偶遇,结婚,加上周迅临走前特意警示范晓萱家庭出身问题,让笔者怀疑她是内鬼,后来证明她真的是个单纯的贤内助而已。。后来笔者也在猜测梁朝伟听到的那五个人谁是重庆,没想到这中途罗三耳又跳了出来,这人开始背景就没交代清楚,地位介于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之间,一般来说,这种谍战片往往越是不吸引人注意的小人物,越有可能是最关键的人物,幕后的黑手,真正的大BOSS(笔者十多年的柯南经验告诉我了这一点— —#)后来证明他真的只是一个跑堂打酱油的而已。。以为结尾梁朝伟为了给周迅报仇,肯定会用自己超凡的听力与反派来一场惊世大对决,没想到梁朝伟参加完周迅的葬礼后,就去了周迅的墓地,淡淡的忧伤,淡淡的一句:“这里只有风的声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真的,这部谍战片中带着太多艺术片的特质了,过多阳光,风景和光影的使用,长镜头的画面捕捉,众多音效的加强和反复,让这部谍战片最后只剩下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而后的梁朝伟的情节即便华丽悲壮,却再也留不住这群来看谍战片观众的心。
我想说,这部电影真心不差,但看完后,总令我有种功亏一篑的感觉,这部电影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肯定不是粗糙滥制的剧本,也不是导演缺乏深刻理解,更不是演员缺少表现功力。就像是最后的剪辑制作,没有领会导演制片的用意。如果这部电影贴上另一种标签,或者换上另一种宣传的方式,观众的评价应该会大相径庭。
这部电影的剧本问题实在很多,不完全统计如下:
1、开头。作为占士邦式的垫场戏,展示一下我们的女一号多么牛逼确实很有必要,但为了显示她的杀伐决断,就贸然捅局长一刀有必要吗?虽然可以用单线联系,不知其他同志存在来解释,但敢布这个局,就只能以“色诱”这种严重不靠谱的招式来下唯一的赌注,这像是情报人员计划周密的表现吗?唯一可以说叨的解释是为之后张学宁和局长那条若有若无的情感副线作铺垫,但这条线无论对故事主线还是对情感主线都无甚影响,只是添上几分小资情调而已。所以,这个开头设计,虎虎吓人,但手段不高。
2、张学宁接镖去找罗三耳。虽然后文对她为什么截走何兵放弃罗三耳有补述,但作为一个情报员肆意违背上级指示不说,在自身某种程度上已经暴露的情况下不把现场清理干净是很危险的。不过,这个点姑且可以当成类型片情节的自洽,马马虎虎通过吧。
3、何兵与沈静的情感戏。沈静作为张学宁的替代品出现,她和张学宁的对手戏倒还可以,对张学宁的角色塑造是有帮助的。但是她跟何兵的感情戏,实在是拖沓不堪,特别是抒情段落,她与何兵的树林漫步甚至让我想起了范晓萱早年的深呼吸mv……而且后面沈静的作用完全沦为何兵的道具,起到的功能还不及何兵戳眼那晚床头的眼镜……
4、“重庆”出现后,张学宁的麻将牌局,一大段对台词看起来热热闹闹,还暗含机窍,但都是关于“伪装身份”这个面上的,实际什么都没套出来,但为此浪费了大段笔墨,不值啊不值。特别是当她发现罗三耳就是程刚,作为一名职业特工,此事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张学宁不知道,局长也不知道?而且还是个对她有点情愫的局长!
5、何兵何时开始真正投入于这份工作的?在被局长教训一番后,就是常用的“训练蒙太奇”,快剪加激昂的配乐,展示他如何进步,接着更是越发投入其中舍身忘死。前面还是个“亚飞和亚基”,什么时候就成了个革命战士?唯一的解释是,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张学宁的感情。即便如此,还是缺乏一个稍显明确的转折点。
6、张学宁牺牲一场戏,堪称全片最糟糕的段落。就单戏而言,当六人涌入时,已经有恐怖氛围,可张力尚未形成,事情就已结束:当张学宁将钱袋甩开时,我还以为她有什么设计,后来才知道只是虚张声势。张学宁迅速牺牲后,本以为会留有什么线索,谁知道还是没有。单从功能上讲,这场戏只是告诉你张学宁死了,重庆的身份揭示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后文不是根据张学宁的任何临终提示找到重庆,还是靠的查电台位置。关键这场戏不仅单场糟糕,而是提前废掉张学宁,整个结构中最重要的联络支柱倒了,后面的戏根本无法支撑。从这时起,后面的段落已经完全可称得上是草草收场。
7、结尾平行剪辑的两场戏。完全是形式感,只是提升情绪,在情节上非常弱。张学宁的追悼会不说了,完全是营造崇高感。追凶的戏从逻辑上就说不通,既然已经知道凶手是如下几人,为什么不早点进行抓捕,偏偏选择最危险的时刻,置首长和无辜群众性命于不顾?难道是为了让领导把话说完吗?而从抓捕过程来说,也只是四个字“顺理成章”,看起来枪火横飞,实际上淡如白水。这时候哪怕小小地设计一个张学宁的临终设局,也起码使戏能更好看一点,张的牺牲能更有价值一点,同时与另一场戏的勾连也更紧密一点,所谓的升华也显得更实在。但是,什么都没有,就是平铺直叙、顺理成章。
这几条里,至少有一半是比较致命的。按说,看到这样一个谍战戏的剧本,我是肯定得边看边骂娘了,但这电影还是可以让人心态平和地看下去了,为什么?它的谍战情节虽然弱,但是它的情绪做得不差。其实,这就是一部披着谍战戏外衣的言情戏。本来国共内战的政治背景就被一再虚化,只是留下极模糊的敌我对垒框架——这个架子照搬到任何背景中,适应度都会很高。接着把谍战内容也虚化掉——当然,我不认为这是它刻意的,而是实在没做好——留下的其实是一个简单但有一定层次感的言情故事。从利用与被利用到含蓄而克制的感情,这些情绪如上文所示,受到薄弱情节的影响,但好歹支撑起整个故事。所以,当张学宁颓然倒下,前面尚可忍耐的薄弱情节一下子失去了外衣,如同得知噩耗的何兵一样,在阴暗角落里哭得瑟瑟发抖。谍战片做成言情片,不是不可以。比如那部执着的园丁,其实也是个悬疑外衣下的情感故事。但这个外套一定要足够厚实,并且对情感推进起到实在的作用,如果反而要靠情感支撑,那就本末倒置了。
这部作品其实很可惜。整体制作水准在国内电影中属于上乘水平。单从此作来看,麦、庄的导演手艺,比起风声的高群书,更是直甩几条大街。市场追击一节,音画切换极富有节奏感,把角色的特性展现得很充分。后面监听、破码这种戏,视觉表现的难度非常大,但试看何兵单挑五大高级电台一场,虽然武侠化过分(连发报人的信息都能听出来,这不是监听这是摸骨……只是电视版更扯,听婴儿哭声即知非己所出,实在强过dna检测),但几个重影表现,让观众看得很明白。结尾的“圣洁女神”,姑且当成一个mv来看的话,表现力还是很不错的。不过最牛的是,这么多bug的情节,它转场几乎都不让人觉得太突兀,可见漏船遇到好船长,补补还是能开的,但指望它做环球航行,就不大现实了。
从开篇来看,麦庄还是颇具野心,但技术上的美轮美奂,实在挽救不了本子的薄弱。按说这两位都是编剧成绩相当好的电影人,怎么这回反而在剧本层面失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个基础没打好,就像“圣洁女神”一段似的吗,形式美感做得越足,越觉得虚空,下盘不稳。
所以《听风者》呈现出一种时代的疏离感。片头字幕“1949年”就是聪明的一棋,虽然这一年在历史上笼统地作为一个节点,但前后半年城头的大王旗变换,政治、文化、民生、语言系统都被一道分水岭划过,避而不谈确切的时间界限,便可以让随后的故事背景蒙上一层“不知有汉”的暧昧性。
同样模糊时代的还有美术和服装,无论是繁华的大上海,还是秘密的701机关,无论是街头的民众,还是党组织的工作人员,从布景、道具到服装,都没有明确的符号指认这是“解放后”,完全不是我们在过去影视作品里熟悉的对“新中国”的表现习惯。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宛如民国繁盛时,701机关除了神秘一点看不到任何政治色彩,街头并无列宁装、中山装的踪影,几个主角更是爱穿啥穿啥。它既非民国,也不像“新中国”,说它是一个抽离的时代并不为过。
语言也是避重就轻。用略带亲昵的“老蒋”代替敌我分明的“国民党”;不说贬义的“国民党特务”,而称“蒋家的特工”;不用立场明确的“新中国”,而用更加中性的“国家”。一整套革命话语体系在不知不觉间淡化。通篇没有看到周迅、王学兵等“共产党人”表过姿态,喊过口号,他们干间谍就好像打份工。周迅跟“重庆”一帮人打牌一场,你是国我是共,她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是找口饭吃”。这真是只有香港人才写得出来的台词,也折射香港人特有的打工仔心态——连特首也是“我会做好呢份工”,谁不是混口饭吃呢。国与共斗啊斗,香港人站在中间,“大家各为其主,不过打份工罢了。”多妙。
这一切的去时代化、去政治化,都服务于人物的暧昧性,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肯定主角到底是哪一边的人。他们的政治立场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以及这过程中你来我往兵来将挡产生的戏剧性。所谓两大阵营对垒,麦庄根本就是当警匪片来拍。谍战的新瓶里,装的还是他们最爱的老酒类型。
我因此欣赏麦庄的努力。将一个先天受到限制的故事最大程度地为己所用。但越是努力,越在高潮段落证明这些努力始终还是徒劳。
对“重庆”的大反击,交叉剪辑中,由会场的五星红旗开始——这也是片中第一次出现明确的意识形态符号,暗示了这一场戏将会主旋律到触目惊心。接着“解放军”首长的讲话,也是片中第一次用到“正统”的习惯性表述:“新中国”。所有之前的避免、淡化这一刻都颇具反讽意味地“晚节不保”了,在对“重庆”一帮人的追剿中,个中爆发的旗帜鲜明的政治意识,我无力赘述。这是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中,第一次看到非左派的香港导演拍出围杀国民党的场面。而现在,已经是2012年。
有“意思”的是,这帮“反动派”由香港演员出演:方平、吴家丽、林威,另一边的“红色派”则是王学兵领军的大陆演员。细细解读其中的意识,便会知道Casting上并不是巧合。
这场戏晚节不保的原因,也许是大家都“理解”的意识形态审查。身为革命历史题材,一路语焉不详,到最后要求必须敌我分明。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感觉悲哀。我不愿意用“投诚”来形容这场戏给我的观感,因为了解中间有多少创作的无奈。但那一刻瞠目结舌时不禁想,这会是香港导演们的一个转折点吗?
这种转变,正值《无间道》十年,不妨来做个对比。
两部片里,梁朝伟的重要“道具”都是摩斯密码。《无间道》中,摩斯密码传递的是香港黑社会犯罪信息,《听风者》中,摩斯密码用于共产党获取敌方机密。
同样是梁朝伟的敬礼,陈永仁在黑暗的小巷里向叶警司(香港警察)敬礼,何兵在光天化日下向张学宁(共产党烈士)敬礼。前者独自一个人,后者被包围在集体中;前者身份模糊,后者政治正确。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兵就像被招安了的陈永仁。十年间,一个敬礼的面目全非,不管出自创作者的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令人唏嘘。
说到底,制度下的电影人何尝不是“听风者”。听的是电影局的风,听的是意识形态的风。跟《画皮2》一样,男主角都戳目明志(爱),背后的比喻,是不是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冇眼睇?
看过 风声 自然会对这次周迅的表演有预想 觉得会有不同但大体套路是一样的 毕竟周迅就是周迅 特工还是特工 既然是周迅演的特工 那就脱不了一个影子 事实证明 确有相像之处 但是却因角色设定的不同在感情线上开辟出了新的境界
而这部片子我最想说的 就是张学宁的角色设定 也许是麦庄在剧本的改变上把这个角色放做了重点 这一条感情线 的设定 加上周迅的演绎 我只能说一句无懈可击
有人看完会问她到底喜欢的是哪一个 这个问题如果是从女性的角度讲 就很简单 -------是两个人都有 但是突出了后来与何兵的感情
只是她的喜欢太过压抑 太过平淡 太过无所求
背负的太多 他没有资格去要求 以至于前面的一段没有开始就无疾而终了 其实后面的一段也是一样 只不过更加悲情了些
喜欢一个人从什么地方你会发现
是从她看着何兵在工作上一枝独秀时 嘴角微微荡起的一丝小骄傲
是听到何兵因为她生病 几天不睡觉时的感动
是从她听到何兵为她做饭时 眼角的小惊喜
是在上车后 一句 平安回来 后满面的幸福 是 那一刻的表情是幸福
也是整个片子中她最不压抑自己感情的一瞬间
三次拥抱 都是泪点
第一次是在何兵成了701的英雄后 开心的拥抱
可是电影前半部分对她的刻画就已经预示了这样一个开始是无法结果的 但他偏偏发生了 她僵硬着四肢由何兵抱着 脸上却有喜悦 只是为了完成了任务么?
第二次 是在张离开701去执行任务时 临走时的一个拥抱 这是一个温情场面 造就了本片经典对话
---平安回来
---成交
第三次是在何兵的新婚夜 你亲手送给别人一个完美的丈夫
还要装作无所谓的打着哈哈 开着玩笑
把一切放在自己心里
她背负了多少在活着 听说周迅在拍的时候受不了哭了 因为她觉得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而戏中却并没有让张学宁释放过一次感情
我想我们都会这样吧 因为我们远没有她的坚强 亦或是 她自己根本不曾有能面对自己感情的机会
导演说 这个角色 她每说一句话 她自己都不知道是真是假
这句话说的很简单但又准确
你背负太多时 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也不会有机会了解
感情说这么多 我想说的精华也都说完了
周迅总是演这么虐心的角色 这个更是虐中之虐
以下是重点中的次重点
开场的社交场合我觉得周迅演的一般并不惊艳 也许是她本身并不是很擅长这方面的活动 这是个人性格 演员也不是全能的 能让角色完全独立于自身 但是并不差一样很美 有很多亮点 这就足够了撑起这场戏 我只是觉得比起她在后面的表演这段并不惊艳
回归到特工本身后 就迎来了演技大爆发
火车上和梁朝伟的对话
和上司对话 执行任务的简洁利落
等等等等!
但我最爱的!
是在牌桌上!!!!!!!!!!!!!!!
亲 你是女王么 这个气场如果没有的话 就是过家家
只有这样一句反问让全场冒冷汗 完全掌握场面的功力才叫特工啊
还有最后倒下时不甘的眼神
接下来是伟叔的部分 就轻松了 因为角色设定就很轻松
谁说这部没勾人的眼睛的?!谁说的!草!
当他睁开眼睛看到沈静和学宁的脸时
当何兵微笑着擦拭着他和张学宁的照片时
当他说要看着沈静做饭时 麻痹 少女心呐!!!!!
然后他戳瞎了自己的眼睛就啊!世界末日啊!
这种在能看到的最后一刹那要记住对自己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的脸的戏码 兼职老套爆了 但是戳人泪点屡试不爽啊啊啊啊!
爷泪崩了好吗亲!
大叔你趴在病床上睡觉要这么萌吗?
你吃个馒头鸡蛋要这么萌吗?
你在故意讨张学宁骂的时候要这么萌嘛?
你和你娘的对手戏要这么萌吗?
闹哪样啊!
伟叔的演技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角色设定上不如周迅出彩 所以我给伟叔80分 主要这个角色的转变太大前半部分很轻松很皮 后面又忽然转沉重 有些抽离···
但是当一句今天尝尝我的手艺
当何兵穿上张学宁送的毛背心的小得意
当一句 平安回来
当何兵一个人在楼梯下泣不成声
当他刺瞎自己的双眼
当他在张学宁的追悼会上的痛彻心扉
还能挑什么毛病?
晓萱不过不失 +一张干净的脸 对付这个角色足以了
其他角色很一般 换句话 在这样的主演下···不一般也一般了
———————————吐槽分割线————————————
1 被说了很多的···没有高潮··· 其实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高潮 编剧不会犯这种错误 张学宁死掉 何兵自废双目应该算是高潮··· 但是导演在剪辑和后期中并没有突出这一段 而是放在了后面追悼会和灭敌交织的地方
也许是为了突出影片的主题?!革命万岁···
2 接上一个 主演在突出主题上的贡献真是小之又小···
3 大家没有发现因为张学宁的角色太出彩 而到她死后 电影就拖沓无聊了么···头重脚轻···这时候你丫不行加点回忆什么的 哪怕就是为了赚个眼泪啊亲···至少观感舒服点【纯属个人极不专业意见】
————————————补充的亮点————————————
1 音效很好···不能白叫这么个名字
2 周迅的服装太美了 她把这几身衣服穿出了时代感 拿到现在都是时尚宠儿级别的
3 后期美瞳效果挺逼真
以上
本来是4星的打分 但是看到分数被莫名生物刷的这么低···给五星!
至于剧透···我觉得情节不算有很大的爆点···主要看的是感情 所以剧透也无所谓
对于评价过高的说法
确实电影本身并不值如此
但是我侧重点说的是周迅和梁朝伟的表现
而且豆瓣的五星是推荐
我对这样一部电影的太度就是十分推荐
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的大屏上看看 一流演员的演技
还有优秀的摄影
精彩的音乐
我觉得 一部电影并不是一定要完美才值得推荐
而是有一个亮点 能够吸引到你就足够了
我们对人也一样
有时候你爱一个人 即使你能看到她再多的缺点
但是只要他有一个优点是你最需要的 那就足够吸引你飞蛾扑火了
你说是吧
最后借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结尾
听风者是什么,她们能听到别人的行动却听不到自己的心声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 无误导 无煽动 人各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