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似乎边看边回忆边欢笑边流泪的作品,共鸣很多。 回忆是指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童年,影片中蓝天大山小溪秋千,我的童年也似乎差不多,有和小伙伴满山遍野的跑,一身泥土的回家来,到处找可以吃的东西,也和小伙伴去山洞里探险找蝙蝠侠而不是像文力一样找熊瞎子,也曾经爬过树,也曾经掏过鸟窝,也去火车桥去追火车跑过,看着满天繁星等流星,还有一大群小伙伴,就像文力身边的大毛二柱小军,似乎文力童年我也经历过大半。 小时候也很喜欢往爷爷奶奶家住,没上学之前就赖在爷爷奶奶家不走,上学之后不到周末寒暑假的最后一刻我是不会离开。爷爷奶奶给予的真是全心全意的爱,浓烈的爱,不让受一点委屈,不让饿一分钟,每一次玩到大晚上回来爷爷奶奶总是可以在家里给我加餐,加餐这个事儿似乎陪伴了我一整个童年,这是在爸爸妈妈家没有的。随口说哪一样东西好吃,从此之后只要去爷爷奶奶家饭桌上总是有那样东西,就算现在大学不像小时候那么贪吃,每次回去爷爷奶奶也总是一桌子饭菜,撑得我吃不下的时候他们也不断叫我多吃点。想起网上一个段子:孙子在饭桌上对奶奶说“Thanks grandma. I am not hungry”,可是奶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孙子的头按进碗里斩钉截铁的说“Eat it!”。我想我大概就是这种状态,在学校好不容易瘦下的几斤肉,在爷爷奶奶家一定会加倍的补偿回来。 可是爷爷奶奶的爱也是沉重的,可能他们有过多的期待,也可能他们热烈的爱,也可能他们什么也不明白。就像文力,奶奶是自己的保护伞,存在是觉得总是限制自己的自由,得不到自由欢乐,可是不在身边的时候总觉得又缺了点什么。影片中爷爷奶奶对文力是不同的爱,爷爷是自由的爱,没有念念叨叨,而是成长的爱;而奶奶是细腻的爱,无微不至处处小心的爱,不让受一丁点儿的伤害。不同的爱,在不同的情况下带给文力的是不同的快乐。现实中我想大部分人也是如此。这可能就是隔代之间的问题,老一辈倾注了全部,或许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去思考孩子是不是需要这样的关心和爱。 文力的爸爸妈妈也是存在隔代的爱,从文力不愿意相认,到一步步的接纳父母,这是一个双方都成长的漫长过程。自己小时候并没有经历过亲子相离,我很幸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父母相伴。也和文力一样,爸爸是英雄一般存在,而妈妈是很温柔温婉的一个角色,相互作用才能有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过程。
2-3天后,收到豆瓣系统邮件“你提交的电影条目创建申请未创建成功,原因是你所提交的信息不准确,或含有网站不欢迎的内容。”然后再搜此电影,就有了。仔细一看,和自己当时创建电影时提交的信息是一样的。
刚发现一些友邻也有同样的困惑,于是,在这里求解释。
PS,此事让我这位豆瓣铁粉儿感到丝丝失望。。
我有时候会想,人的孤独体现在所有的人,包括最亲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她们能陪你走的路只是你人生漫长途旅中的一段而已。我说的并不只是人的寿命,即便你最爱的人还在人世,生活在你身边,可你们心灵同行的时间可能只有那一段日子而已,虽然这么说的确残忍。我的童年也是在爷爷奶奶浓烈的爱中长大的,那时我白日和他们呆在一起,只有晚上回自己家睡觉。对我来说,爸爸妈妈是头上长犄角的妖怪,和他们说话要时时小心,在他们身边行事也不能太过放肆,不然可能换来的会是皮肉之苦。而爷爷奶奶就变成了我温暖的港湾,我最肆无忌惮无忧无虑的状态都是在他们身边了,还能清楚的记得每到傍晚就会低落的心情,因为知道要回家了。所以可能初中之前的日子,我都认为最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了,他们始终在精神上和我同行。
后来上了初中,学习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主要事情,我也开始变得沉稳懂事。渐渐发现,以前看作妖魔鬼怪的爸爸妈妈变成了同我一起战斗的战友,中考、高考这些至今还能历历在目的战役都是他们陪我并肩走过的。学习压力过大的时候,妈妈曾经偷偷帮我跟班主任请病假给我一天休息的日子;晚自习上到很晚,等在校门口接我的是爸爸;每一次考试失利,和我一同分析帮我想办法的还是他们。那时候会开始觉得好像一起走的人变成了爸爸妈妈。周末的日子还是会去看望爷爷奶奶,每次的相处也都温暖快乐,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了。爱没有变,可是更多的却是彼此守望了。
现在的我,在世界的另一端继续着我的学业,每天睡前都会和妈妈道一句晚安,每周末会微信语音通话。可是说的最多的是我最近的身体情况,吃的如何,休息如何。很多不如意,很多受到的苦和委屈也都自己默默的消化或者和朋友吐槽吐掉了,却是无论如何也不愿与父母讨论的。我仍会时不时的想家,更多的时候会想起儿时的一些时光,很想回去看一看,回到小时候看一看。我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还在,只是我的童年不在了~我还很爱他们,只是我再也不是那个小孩子了。
回忆是指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童年,影片中蓝天大山小溪秋千,我的童年也似乎差不多,有和小伙伴满山遍野的跑,一身泥土的回家来,到处找可以吃的东西,也和小伙伴去山洞里探险找蝙蝠侠而不是像文力一样找熊瞎子,也曾经爬过树,也曾经掏过鸟窝,也去火车桥去追火车跑过,看着满天繁星等流星,还有一大群小伙伴,就像文力身边的大毛二柱小军,似乎文力童年我也经历过大半。
小时候也很喜欢往爷爷奶奶家住,没上学之前就赖在爷爷奶奶家不走,上学之后不到周末寒暑假的最后一刻我是不会离开。爷爷奶奶给予的真是全心全意的爱,浓烈的爱,不让受一点委屈,不让饿一分钟,每一次玩到大晚上回来爷爷奶奶总是可以在家里给我加餐,加餐这个事儿似乎陪伴了我一整个童年,这是在爸爸妈妈家没有的。随口说哪一样东西好吃,从此之后只要去爷爷奶奶家饭桌上总是有那样东西,就算现在大学不像小时候那么贪吃,每次回去爷爷奶奶也总是一桌子饭菜,撑得我吃不下的时候他们也不断叫我多吃点。想起网上一个段子:孙子在饭桌上对奶奶说“Thanks grandma. I am not hungry”,可是奶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孙子的头按进碗里斩钉截铁的说“Eat it!”。我想我大概就是这种状态,在学校好不容易瘦下的几斤肉,在爷爷奶奶家一定会加倍的补偿回来。
可是爷爷奶奶的爱也是沉重的,可能他们有过多的期待,也可能他们热烈的爱,也可能他们什么也不明白。就像文力,奶奶是自己的保护伞,存在是觉得总是限制自己的自由,得不到自由欢乐,可是不在身边的时候总觉得又缺了点什么。影片中爷爷奶奶对文力是不同的爱,爷爷是自由的爱,没有念念叨叨,而是成长的爱;而奶奶是细腻的爱,无微不至处处小心的爱,不让受一丁点儿的伤害。不同的爱,在不同的情况下带给文力的是不同的快乐。现实中我想大部分人也是如此。这可能就是隔代之间的问题,老一辈倾注了全部,或许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去思考孩子是不是需要这样的关心和爱。
文力的爸爸妈妈也是存在隔代的爱,从文力不愿意相认,到一步步的接纳父母,这是一个双方都成长的漫长过程。自己小时候并没有经历过亲子相离,我很幸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父母相伴。也和文力一样,爸爸是英雄一般存在,而妈妈是很温柔温婉的一个角色,相互作用才能有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过程。
不得不说,这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有感触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
孩子的童年最需要什么,是玩具,是零花钱,还是新衣服,其实只是你的陪伴。
玩具只是在小伙伴们中间获得信任的工具,新衣服只是用来吸引路人注意力的,零花钱只不过是为了每天能吃到一根冰棍。这些对孩子来说,拥有固然幸福,但是抵不过爷爷奶奶从出生以来的陪伴,如果不离开爷爷奶奶,这些都可以放弃,不是吗?
影片展现了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很多只是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同样值得深思!
1、小伙伴之间打架该怎么处理
影片中文力(小男主)和小伙伴打架的时候,奶奶雄赳赳气昂昂的领着他去找对方的家长!家长之间骂战(相当写实)的时候,两个小朋友却已经开心的玩起了游戏。有时候孩子的告状只是跟家长单纯的说话,并没有想让你替他出头的意思。
个人觉得,孩子之间打架要根据不同后果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完全没有必要一言不合就兴师动众。最关键的是兴师动众前一定要问清楚孩子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2、大人说话不算数
“别哭了,他们大人说话从来都不算数” 小女孩对文力说的话特别发人深思。孩子生性都是贪玩的,有时候我们为了让他们学东西,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奖励。孩子完成之后,你却已经忘记了你说的奖励,相信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在很多家长身上。
奖励孩子之前想一想自己是否可以做到会不会更好呢,你的承诺真的算数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
3、孩子不接受你,不爱你,只是因为你的陪伴不够
文力刚刚被接回城里的时候,完全不想喊爸爸妈妈,叫不出口,因为对他来说,爸爸妈妈只是照片上的两个人,他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会从照片上走出来。
妈妈开始看教育工作的书,可是并不奏效,直到她决定请半年假专门来陪文力,因此率先赢得了孩子的那一声迟到的“妈妈”。
爸爸和文力一起做万花筒,在文力发烧的时候抱着他气喘吁吁的去医院,也换来了孩子发自内心的一声“爸爸”。
特别想对有影片中一样情况的父母人说一句,耐心一点,孩子终究会接受你!
4、文力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返回城里的那一天,对文力而言是极其痛苦的:
“这是我童年记忆里 最黑暗的一天
我不仅失去了奶奶
这一天
还失去了
我的家”
然而,文力从城里回爷爷奶奶家找小伙伴们玩的时候,他们并未回应,此时的大毛、二柱、小军却已经农村孩子早当家。。。。。。
非常打动人的台词 “可是,他们却在我和事业之间,选择丢下我,丢下了我的童年”
特别想说的是:
如果有可能,尽量别丢下孩子的童年,别让他(她)成为留守儿童;万一做不到,也要做个合格的“留守父母”,不要认为自己努力赚钱就是对他(她)的爱;更不要凭着你的血缘关系,就想当然的认为你的孩子应该怎么样,你只需要让他(她)感受到你的陪伴,你切实的爱!
附:
整个片子的画面相当美,多放几张感受一下!
文力说:这里不是我的家,我的家有爷爷奶奶,有大毛、二柱和小军,还有我们一起踩过的木板桥,一起荡过的秋千,一起爬过的柴草堆,一起见过的熊瞎子······
文力从一个“陌生”的家里醒来,四处找他的保护神奶奶,甚至光着脚跑出去,冒着大雨一路狂奔,撕心裂肺地哭喊,却再没喊回来他的奶奶。
这个6岁的小男孩,一出生便与父母分离,由爷爷奶奶抚养。
奶奶每天提着几个鸡蛋,抱着他穿梭在村里几个刚生过孩子不久的家庭里,用鸡蛋换来孙子的一顿饱餐奶,文力是喝着百家奶长大的。
文力渐渐长大了,奶奶一直把他当心尖肉宝贝着。
早上吃饭,正在读书的小叔和小姑看着他吃鸡蛋,馋得直咽口水;
文力和村里的孩子打架,奶奶领着文力气势汹汹地去找人家算账;
文力看见小叔荡秋千好玩也吵着上去玩,被奶奶发现,奶奶将小叔打了一巴掌......
文力的童年,在奶奶的呵护下,在村里小伙伴们的陪伴下,是幸福快乐的。
唯一让文力困惑的是:
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我的爸爸妈妈在照片里。
奶奶指着照片上的两个人说文力的爸爸妈妈在美国,文力的爸爸妈妈在美国读博士。
文力的爸爸妈妈给文力寄来了新衣服,文力的爸爸妈妈写信问文力了,文力的爸爸妈妈......
但是在文力的心中,爸爸妈妈就是活在照片里。
6年以后,文力的爸爸妈妈终于从照片里走出来,出现在文力的眼前。
第一次见面,爸爸摆起家长的面孔说教文力,文力直接来了两句:瘪犊子。
......
从此,文力安静的童年便起了波澜。
爸爸妈妈要把文力接走,文力死活不上车,几天后奶奶陪着文力去了文力在县城的家。
奶奶要去厕所,文力抱着奶奶的腿,生怕奶奶跑掉,文力睡觉,奶奶陪着,最后文力睡着了。
醒来后,便找不到奶奶了。(奶奶被爸爸偷偷送回了老家)
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黑暗的一天
我不仅失去了奶奶
这一天
还失去了
我的家
6岁的文力心中的家,是在那个小山村,在爷爷奶奶身旁。
文力就这样无奈地开始了在新的家里与爸爸妈妈的新生活。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从不叫妈妈,也不叫爸爸,在貌似严厉的爸爸面前装出温顺的样子,却瞅着爸爸出门的背影翻白眼。
他与妈妈也不交流,从不主动说话,他也融入不到楼下孩子们的群体里,他唯一的朋友便是楼下一个刚搬来的邻居小女孩。
他跟小女孩说:
这里不是我的家。
妈妈在焦虑,不惜请假在家陪孩子。
文力第一次叫“妈妈”是为了让妈妈给他买楼下小朋友那种小火车,妈妈激动地哭了,不顾爸爸的阻拦带着文力去市里买了小火车。
彼时的文力明白了,只要叫声妈妈在这个家里就有了保护伞,只要联合妈妈对付爸爸,就能战无不胜。
爸爸也开始焦虑了,为文力的金口难开。
爸爸为了讨文力欢心,买来冲锋枪讨好文力,却没能如愿。
爸爸在文力的眼中太严厉,太能说教,太照本宣科教育孩子,但是自己对文力承诺的周末回家看奶奶却未食言。
爸爸对文力的破防是文力的一次生病。
晚上发高烧的文力被爸爸抱起,一路狂奔至医院挂针并陪床,醒来后的文力叫出了“爸爸”。
这是电影《别碰我的童年》中的镜头。
一名留守儿童的童年故事。
这部电影主题直指从小缺失父爱母爱的留守儿童,在隔辈亲的爷爷奶奶的溺爱中成长,回到自己父母身边后磨合困难,甚至难以管教至家长措手不及。
孩子幼小时缺失的父爱母爱及管教,后来是很难弥补的,因为成长是有保质期的。
所以孩子尽量放在自己身边生活及教育,不要为了自由和省事直接扔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
陪伴,才是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