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杨恭如苗皓钧李斯羽唐文龙潘阳姚笛张俪李琦李苒苒张海燕那威雪村曹涤非
类型:剧情喜剧导演:蒋旭 状态:HD 年份:201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4.9分热度:2 ℃ 时间:2024-06-11 19:22:3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宝宝大错位2
神采飞扬
圣诞绅士夜
冲撞
熊出没·逆转时空
辣警霸王花粤语
花言巧语的小镇青年吉姆在百货公司得到一份看门人的...
播放指数:970℃
杨恭如姐姐,你那英语典型的中式英语啊,你还是先练练再来装海归啊
电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很重要,且这样才具备了精神食粮的先决条件。这部片里一个主角李斯羽是我比较喜欢的,模特,主持,现在进军影视业,一直很勤奋,却鲜有绯闻。
“不管你是哪里人,我们,都是中国人。”这句台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也引人深思,是本地人,外地人,真的有那么重要么,这个世界无论怎么变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唯一能够交流共通的便是情感,因为情感的交流,我们有了与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人成就某种关系的可能,那个时候,是哪里人,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并一起融入了奋斗和生活的那座城市,如此美好。
X年X月 我一回家 老妈正在看这个片子 笑声连连
一问 得到一个很俗辣的片名
只看了一截截 是男主角请杨恭如吃饭 .....杨掏出身份证 男说 不会吧你大我15岁 后又有“为敷衍追求者拉男主当男朋友”这样俗辣的情节 但是万幸不是两人擦出火花这种狗血的下文 男主显然对女主一点温情也没有 直接否认了 .
看到这里真是太欢乐了
然而公正的说 雷点就是 此片的主题“以喜剧的形式将地区歧视表现出来”或者“当代年轻人的尴尬处境”仿佛是累加在搞笑上的
如果不是循环往复表示强调的那句“你是哪里人”也许会better
杨恭如在片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拜金女。香奈儿挂满全身。俗气十足。毫无优雅气质可言。说话嗲气十足、毫无女魔头气场。尤其是英文腔调不甚恭维。可否对得起杨大美女的港台明星头衔呢?看来港台生活历练并无磨砺出好气质。李斯羽倒是演绎的北京妞儿气质十足。那种极其“排外”的特质一览无遗。从她对老公的颐使气指就可北京妞儿的“拽”特质窥见一斑。反观潘阳。星二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演戏这细胞不遗传。潘阳你还是借着“星二代”的光环赶紧找个好人嫁了吧。潘小妹纸看起来倒是有几分质朴气质。因为在片中造型怎么打扮都不洋气的说。好衣服也需气质托呀。学学人家名模李斯羽吧。在美女如云的片中想取胜,潘妹纸还是依靠个人的可爱和质朴气来突围吧。再来点评李斯羽剧中老公。我赶脚这片中最有彩的一个角色。刚开始我还误认了他为徐铮了。小男人的北漂小人物塑造的很到位。增色不少。让我知晓了何谓“经济适用男”。再就是港式帅锅唐文龙。好突兀的一个角色。从他出场到后来莫名其妙喜欢上杨恭如的桥段牵强到不能再牵强了。女演员中发现张俪。气质花瓶。身材气质没的说。而且穿衣风格也是我喜欢的。说真的,这片子中的女演员们个个都是美女呢。说到美女就不得不提姚笛。可是这个角色让我只是记住了姚笛出现过。莫非她是来打酱油的?男的唐文龙来打酱油,那女的就是姚笛去打酱油了。此片结尾皆大欢喜。符合中国人看片风格。导演蒋旭还算不错。切割镜头有几分看头。只是片中牵强附会的情节稍显不足。题材也结合当下实际。扣合当下社会环境。有共鸣。此片的切入点不错。由简单的那句:“你是哪里人?”折射万生像。你是哪里人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归属感。
我并没有在北京呆过多长时间,旅游过两次,仅此而已。但我在美国留学,所以如果这片子里的北京换成美国,户口换成绿卡或公民,“你是哪里人”换成“where you from”完全可以升级到移民学的角度。
人无论是在北京或在美国,感触都很相同。外地人都涌到祖国的心脏,梦寐以求一个北京户口,争先在北京买车子买房子,与本地人结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北京人(法律上的),口音逐渐北京话化。这和多少代移民在美国做的努力一样雷同,移民来到美国打拼追求所谓的American Dream,买房买车子在现在都不是难事,但摆脱原产地的口音,和美国白人结交,与人自我介绍说自己来自的州名城市名,尽量不提自己的真正原产地。
但是在北京,我们可以象片子里那样和谐的说一声”我们都是中国人“,在美国我们可不能说”我们都是人。”
人的流动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没有其他。人在任何地方都问时时刻刻都与“排外性(exclusivity)紧密相连,如果不是你排别人,就是被别人排,而且排外有横向的和纵向的。
所谓的本地程度(originality或chineseness/Americanness)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认知的概念。只有别人认同你是”哪里人“,你才会成为那里人,自己定义无效。划分本地程度的类别有很多,横向的有社会等级(收入,教育,居住环境),年龄阶段,性别,种族等等。纵向的为直观上的程度变化,如外地口音浓淡,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社交圈子的地域成分,思维模式等。
移民社会学有调查证明,移民的孩子会在美国社会出人头地的可能性随着以下几个外在条件的增长而增长:父母的教育背景,居住环境,学校配置,老乡之间的互动。同理,中国小孩的成长也会和这些条件直接有关,并非只适用于美国移民。
但有一点很庆幸的是中国人不必担心种族问题。
在美国大家问”where you from“一般都会指的是来源地区,但同时另一个更谨慎的问题是”what's your background(你的背景是?)”。这个问题问的是你的种族成分。于是那些不是很白或很黑的人会说,我是巴西裔,亚裔(越南,中国,日本,韩国……),犹太等等。
但在中国,我们不会问“你是什么族的?”,这不需要解释。这是由汉族人数和社会政治文化决定的基本国情。
然而在美国,尽管抛开所有的社会族群分类,抛开社会等级,年龄性别这些框架,种族这个划分人的尺子永远横在所有认知和区别上。一个外地人在北京买房买车,拥有北京户口,娶北京媳妇,操着京腔,仍然感到自己是个外地人。一个中国人(任何国人,但此文特指中国人)在美国,无论口语多好,有多少美国朋友,嫁给老外,收入高,每天吃西餐,仍然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foreigner。
在中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泪汪汪?因为在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不会有老乡之间那样更频繁的资源交换。一个本地人不会告诉你怎么样找工作或找房子,但老乡会停下来,给你一些或许多建议,扶人一把。在美国,abc凌驾于新来的中国学生,新来的永远是最边缘的人,而边缘的人永远要不断洗脱自己的文化,成为清一色与白人靠拢的“美国人”。在美国,老乡与老乡之间的资源交换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亚裔在美国相对比较成功的原因之一,毕竟亚裔之间的资源分享要比其他一些族群要高。其他更复杂的原因, 就不赘述。
户口和国籍都是为了限制人口流动,“合理”资源分配而定制的框架。而所谓的“合理”就合理在把“我们的”资源给“自己人”。而自己人就是当地或本国的人。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四处游荡,永远都存在着早来的排斥晚来的,晚来的歧视更晚来的,更晚来的歧视最后来的,后来还有人接着来。于是”自己人“的定义就变的越宽广,美国人最早就是英国人,后来接纳了德国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东欧人。就好像今天的北京人有着分辨不出口音的陕西人,山东人,上海人。
人之所以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哪里人是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形成一个人独特生理和心理经历的首要条件。性格随着地方的转变,遭遇和会意的相应变化而不断被塑造。于是当我一个广州人来到美国,适应了美国却仍然记得自己是广州人中国人,回到广州却觉得自己有点美国人。也许口音不再是“夹生话”,但人因为移动所有变成了“夹生人”,也就是永远的移民/北京户口的外地人。
人为了追求理想而经历改变后,改变后因为身份认同的变化而迷茫。有的人在迷茫中迷失,有的人在偶尔的明确后继续进步,再迷茫,周而复始。
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与不再为“你的我的”而大打出手,懂得定规则签协议。于是人类一直在朝着更和谐,更不因为“不同”而战争,尊重区别而进步。殖民主义的消失,奴隶被解放,妇女拥有投票权,黑人获得政治权利,直到现在我们讲究的“和谐社会”也是希望不因为任何区别而排斥来排斥去。
美国离真正的和谐社会还很远,充其量是在为大同而做准备。因为现在还是色盲期,只能谈”色“色变,有色人要还是要不同程度的漂白自己。
中国人都爱讨论户口制度可能会有的不断改进,也许会消失。这也许是我有生之年可能看见的进步。
美国是一个世界舞台的实验室。如果有一天,美国从色盲阶段进化到真正的和谐社会,即和而不同,尊重而不是消灭区别,人类这个种族在精神层次上的进化或许会达到一个最终的里程碑。那是我们可以配一个喜剧结尾,大家相视一笑说”我们都是人“,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