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野马分鬃

野马分鬃  Striding into the Wind,野马分鬃

128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周游王瑞琪刘洋马旭佟林楷赵小东郑英辰林洪惠子李奎何川王小木刘禹霆赵多娜敖尔呼日瓦张啸李文波胡琳那闫啸王啸宇孙若飞高临阳常泰张路生李想陈波翰洛娜李梦邓皓荣钱赓魏书钧王階宏谭森楚布花羯杜先郭蔓芸王朝麦子宝迪崔亚楠孔金海官启凡阿斯如马增林徐立泰

类型:剧情导演:魏书钧 状态:正片 年份:2020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4分热度:3 ℃ 时间:2024-06-11 17:34:01

简介:详情  即将大学毕业的阿坤(周游 饰)正站在大学和社会的分水岭上,他像所有急于驰骋的少年一样,迫不及待要好好闯荡一番。拿到驾照后,阿坤邂逅了自己的二手吉普车,本以为它会给生活带来新的可能,但它却将自己带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路口。...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即将大学毕业的阿坤(周游 饰)正站在大学和社会的分水岭上,他像所有急于驰骋的少年一样,迫不及待要好好闯荡一番。拿到驾照后,阿坤邂逅了自己的二手吉普车,本以为它会给生活带来新的可能,但它却将自己带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路口。在这段荒腔走板的日子中,阿坤逐渐意识到了成长的代价和生命的无常
  • 头像
    阿卡德米娅

    《野马分鬃》正式定档9月3日上映。和入围FIRST影展时使用的概念海报相比,院线版海报的整体风格更加阴沉,背景是油画的野马,浓烈的色彩就像在粗粝质感的煤炭上晕开,阿坤的上身为前景,他的侧身姿态和野马别无二致,脑后的蓄发和野马的鬓毛一样杂乱无章。这种隐喻式的二元结构显然是出于符号表达的考虑。

    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的概念海报。构成大背景的仍然是野马,但不同之处在于,野马在这里表现为抽象的线条勾勒,而不是细致入微的具象描绘。抽象的视觉呈现往往具有迷惑性,隐而不显的野马更像是一片有坡度的草原,或者说野马已和草原不分你我,融为一体,而前景的元素则从唯一的阿坤增加到阿坤、童童、蒙古包以及吉普车。阿坤和童童两人背对着吉普车,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佝偻着身躯,他们之间的距离如此疏远,暗示着(主)人-吉普车之间关系的断裂,正是这种断裂构成了贯穿全片的不可抵达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这版海报才是理解《野马分鬃》的正确入口。

    作为一名大四毕业生,阿坤理所当然地具有一种青春迷茫的气质。在他看来,吉普车似乎为他敞开了一条走出困境、通往未来的道路。拥有一辆自己的吉普车似乎并不难,更何况还是二手的。但问题在于,阿坤拥有了吉普车,然后呢?在影片中,几乎没有一次驾驶吉普车是真正愉快的。车会抛锚、会熄火,还会卡在阴沟里,人的问题就更多了,酒后驾车被吊销执照、想要野合却被安全套搅乱了性致……很显然,阿坤绝不是一个遵守规则的驾驶员,而整部影片的矛盾、断裂和不可抵达都由此而来。他内心野性暗涌,这和驾驶行为背后那一套规章制度无法相容。所以说,作为人类的阿坤不会成为野马,也无法成为野马。

    事实上,与其说阿坤渴望成为野马,不如说他渴望草原。草原是一种自由活性的象征,而对于当下的他来说,所谓的自由可能不过是不被能力低下的老师所教导,不过是在剧组录音时拥有屏蔽其他一切杂音的权利,或者只是好好地开个二手车。但这些自由都不可抵达,其中有大环境的原因,当然也有他自己的问题,这造就了他不知身处何处、不知去往何处的迷茫感,应该说,演员周游将这种感觉诠释得很到位。周游的气质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夏雨很相似,舒展不开的眼袋,微张的嘴巴,紧收的下颌,行走时随意的姿态,毫不意外,这样的角色开起吉普车来势必会引来很多麻烦。

    这些不自由或许都可以被概括为大四毕业生的生活杂碎,如导演魏书钧所说,他要做的绝不是“批判”,而是呈现生活之“真实”。真实的底色是荒诞,荒诞的背后是一种不可抵达的特性。这种不可抵达随处可见,课程重修,只好延迟毕业;对网红求而不得,只好转头招妓;导演不在,只好提前杀青。这些不经意的荒诞让人想起杨德昌。阿坤驾驶的吉普车就像洋洋手里的相机,车窗是快门,仿佛世界也就是当下看到的那么大。

    在影片结尾,阿坤因为假证驾驶被拘留,他的蓄发被剃光。这场“阉割”仪式之后,他好像成为了一个正常人,于是他轻描淡写地变卖了吉普车,好像他从来不曾是它的主人。最后的最后,他坐在出租车里,路边的景色和他的形象在车窗上交叠,我们无法辨清他的神情。恍惚间,车里放起了《地球人》,他做好了告别一切的准备,与这种不可抵达性迎面赶上。

  • 头像
    眼眼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集恶心与无趣于一体的电影了。一般来说,难看的电影要么恶心,要么无趣,因为恶心的话至少不乏味,无趣的话至少不傻逼。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也是挺难得的。恶心的主要来源是建立在深深的厌女症之上的自恋,而无趣也是因为导演的自恋而被攥紧的画面,导致时间——空间都充溢着议程控制,掐死了每一个可能诞生灵光的瞬间。

    电影试图表达的对体制的厌恶和对规训的愤怒是虚假的,并不存在真正的批判和反思。除了周游脑袋后面鬃毛般飘逸的长发外,男主和“野”可以说毫无关系。绝大多数时候,他的眼睛和身体都是空洞和虚无的,很难让人感受到他内在的情感与思考。比如片头在驾校的暴力,与其说是对规则的反抗,倒不如说是让“男主是一匹野马”这个印象成立最简单、也最便捷的方式。

    如果类似的情节最多算是依赖符号和隐喻的一种取巧行为,那么让女性成为社会结构性压迫的化身就不得不让人质疑导演对女性深深的恶意。可以说,男主生命中主要的矛盾和反叛的动机似乎都是由两位女性角色带来的,电影一直在暗示他的痛苦、迷茫和无措与他的母亲和女友对他融入主流生活的期待是分不开的,至于母亲和女友的痛苦、迷茫和无措从何而来,导演似乎并不关心。毕竟,就连一个买考卷的男学生的侧脸都可以有超过十秒的近景镜头,他的母亲却只能作为模糊的剪影或紧锁的大门存在,童童喜欢的女主播更是只能作为手机的直播画面和车窗外模糊的身影存在。

    我们可以从男性的口中听到张宝霞严肃传统、女主播嫌贫爱富,可我们看不到她们的脸,更别说她们的心。可能女性对导演的镜头来说就是美杜莎吧,仿佛直视她们的双眼就会被石化。对展示女性清晰面貌的极度吝啬,一方面把女性的困境和世界隔离在外,另一方面将女性具体的形象降格为抽象的符号,两方面互为助力,共同完成了整部电影中女性的缺席,乃至于对女性的贬抑。

    除了镜头语言上对女性的回避,剧情推动上更是彻底将女友这个角色工具化。她的每次出现,似乎都在给男主施压,投向豪车的一瞥、古板迂腐的父亲,还有包括喜欢迪士尼在内的种种设置,都让她成为男主所鄙夷的一切的集合体。这种投射当然可以被解释为社会事实或是个体经验,但是这里有一个不是蠢就是坏的悖论:如果导演压根儿没有意识到女性也是社会结构性压迫的受害者,这些内容就只是肤浅的、毫无自反性的个体经验;如果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这种强投射关系就相当于完全放弃对社会事实的深度剖析,而去选择最廉价、也最精明的方式唤起观众对现实的回忆。

    这可能就是它之所以又平庸又令人生厌的原因,或许也是为什么男主这个角色为数不多摆脱空洞和虚无的时刻都和向女友借钱修车或者泄漏母亲考题这种自私行为有关的原因吧。男主的不讨喜在导演格外精密的控制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要么空洞和虚无,悬浮到仿佛不在场,要么自私和矫饰,做作到让我想打人。说白了,这片子表面上很接地气,充满了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但实际上它的视角是非常精英和男权的,它不在意《地球人》和迪士尼背后的资本运作机制,更不在意体制同时对男女两种性别施加的规训。

    一切的虚伪和造作,在电影的最后抵达了顶点。本来野马在无声中奔腾还有可能为它已经被挤压到密不透风的灵性空间保有最后一丝延展的可能,可这时,存在感极强的音乐响起了,配上男主用略带忧伤的语调徐徐道出的独白,真相大白了呀。那就是,男主压根儿不关心自己的情绪(不是情感)之外的任何东西,正如导演压根儿没打算爱自己之外的任何人。

  • 头像
    新京报书评周刊

    近日,电影《野马分鬃》正式在院线上映。一年前,这部由青年导演魏书钧执导的电影就曾入围平遥国际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而在更早之前,魏书钧执导的短片《延边少年》也曾拿下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短片特别荣誉奖。今年,魏书钧在《野马分鬃》之后的最新长片《永安镇故事集》更是第三度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对于一个90后导演来说,这样的成绩可谓斐然。n作为魏书钧的第一部长片作品,《野马分鬃》从平遥跑上院线、遭遇了更多的观众以后,也出现了更多的声音。目前,《野马分鬃》的豆瓣评分落在6.7分,不少影迷认为这部电影实为过誉。

    电影《野马分鬃》官方海报。

    在本文作者看来,《野马分鬃》对于青年导演来说是一部好作品,甚至是一部过度成熟的长片首作。它的青涩和个人表达有其珍贵的地方,但也暴露出近年来青年导演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它离电影太近,因此离电影的观众太远。这是《野马分鬃》在院线遭遇冷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匹野马原本还可以跑得更远,本文作者也期待着这些野马能够跑向更远的地方。

    撰文 | 魏子薇

    01

    成熟的拍摄技法

    作为青年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野马分鬃》记录了一个即将毕业的录音系男大学生的彷徨。虽然一辆吉普车贯穿影片始终,但这部影片还是应该被定位为青春片,而非公路片。然而,这部内核青涩也带有强烈的导演个人印记的青春片实际上出乎意料地成熟。这种成熟主要表现在摄影技法和场面调度上。

    电影《野马分鬃》剧照。

    影片前半段就有一场戏,整场戏由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构成。一个女孩在商场里遇见主人公左坤(周游饰),并询问他要不要配合做一个问卷。隔着商场中庭的远景镜头追踪他们进入电梯。透过观景电梯的玻璃,观众看见他们进行了简单的关于个人信息的对话。女孩问:“电话号码?”左坤说:“你手机里不是有嘛?”我们因此可以推测出两人可能先前就相熟。简短的问卷结束,女孩离开、进入隔壁的电梯,左坤则停留在原本的轿厢内。随后左坤的电梯上行,女孩的电梯下行,镜头顺着电梯往下拍摄到商场舞台上的表演——那是女孩的工作场所,而女孩加入了礼仪小姐的队列。

    这是一场非常丰富而流畅的戏,能看出调度经过了深思熟虑,且不仅仅是在炫技。优秀的电影创作者知道不只是要用台词讲故事,这场戏就是利用了整个商场的空间讲故事,讲这两个人的生存状况和两人之间的关系。在恰到好处的氛围下,即使台词非常精简,这种关系也是不言自明的。这场戏被安排在影片伊始,让人无法小觑这部作品。

    从《野马分鬃》看,新人导演魏书钧挺喜欢使用大景别和长镜头,但不是为了渲染宏大的氛围,而更像是让观众遥远地窥探。同时录音允许那些遥远的对话传进我们的耳朵里。有时,他更尝试让主人公撤退出长镜头,或者说,让长镜头停留在其他角色的空间里。比如说在游乐场,左坤在中场休息时拿着录音杆离开了,但镜头没有关闭,还在拍摄导演阿明(王小木饰)拙劣地搭讪女主角依琳(赵多娜饰)。在蒙古包前,镜头也持续记录着导演、村长、童童之间两两发生的对话。这些人在镜头里进进出出,构成一个饱满的时空,也多少稀释了一点半自传色彩的青春片中往往满溢的、对主人公——或者说自我——的过分关注。

    电影《野马分鬃》剧照。

    平心而论,《野马分鬃》不是一部闷死人的闷片,前提是你对观影抱有一定的耐心。影片里偶尔出现的黑色幽默,如同不温不火的粥里偶尔冒出的几个泡泡。这种幽默的底色其实是真实,是有些伧俗的真实。左坤的女友芝芝(郑英辰饰)也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她的副业是个礼仪小姐。于是她工作场所经常土味且尴尬得让人联想到贾樟柯《天注定》或《世界》里的空间。

    左坤的窘迫也时常激起观众的笑声,就像坐在我后排的姑娘的短促笑声。比如当他因酒驾被抓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高中生还在怯怯地询问他是否还能搞到这个月的月考题。人和人之间关切的错位与参差引发了观众对于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的善意嘲笑,也可能是掺杂着共鸣的自嘲。

    简单来说,作为一部青年导演的作品,《野马分鬃》是成熟的,因此能在去年的平遥电影节中脱颖而出。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当野马从平遥跑上院线、遭遇了更多的观众以后,也出现了更多的声音。在叙事线索更清晰的商业电影之间,它显得格外青涩、落落寡合。《野马分鬃》的问题具体出在哪里呢?

    02

    青涩而模糊的自我表达

    或许要从今年10月份结束的第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说起。

    当时有两位青年导演比较受人关注。一位就是魏书钧,他凭借《野马分鬃》之后的新作《永安镇故事集》获得了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另一位则是孔大山,他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获得了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

    孔大山执导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官方海报。

    对关注国产青年电影的观众来说,这两位导演的名字都不陌生。魏书钧自不必说,孔大山之前并未有长片作品问世,却有一段学生时代的影像作品在各大社交网络上流传。

    巧的是,看完《野马分鬃》以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大山的那部小短片——《法制未来时》。这部明显带有黑色幽默的短片,模仿法制节目的形式,展现了警方因“文艺片闷死人事件”捣毁一处创作者窝点的实录。

    在镜头前,被打了马赛克的导演孔某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我就是思想觉悟太低,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老是沉迷于自我表达……”这也成为这段不到10分钟的短片的金句。

    “老是沉迷于自我表达”,这几乎是所有青年创作者都难以回避的指控。《野马分鬃》也是如此。影片的主人公左坤是一个电影学院录音专业的大四学生。整部电影几乎都是他的生活碎片。除了他在影片开头买了一辆吉普车并在之后一直驾驶-修理-驾驶之外,全片谈不上有什么主线,都是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

    即使对导演魏书钧的了解为零,你也很容易从主人公作为电影学子的角色定位上,估测出真实和虚拟的重合度。实际上,魏书钧确实在中国传媒大学读过录音专业,在大学期间也爱接私活,帮人拍片、做场记和副导演。他也买过一辆吉普车,并最终以3000元的价格把车卖了,买主说之后这个车会转手给内蒙古的牧民,他也算间接实现了心心念念的草原梦——这也是片子最后左坤的选择。魏书钧自己承认,片子对于他个人经历的还原大概有三成。

    电影《野马分鬃》剧照。

    其实,这种个人经历和影片内容的重合,虽然容易引发观众对作品创作者青涩或自恋的评价,但并不足以构成“沉迷于自我表达”的指控。甚至,我并不真的觉得“自我表达”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很多成功导演的早期作品中都有自己青年时代的影子:

    贾樟柯的《小武》是他和他平遥镇上的朋友们的生活。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四百击》更和导演特吕弗的私人经历高度相关——特吕弗年少时候也曾因为盗窃被捉进少管所。侯孝贤拍《风柜来的人》时35岁,韦斯·安德森拍《青春年少》时29岁,迈克·尼科尔斯拍《毕业生》时35岁,拍的都是青春期,导演们也都处于后青春期和执导生涯前期,与拍《野马分鬃》时30岁的魏书钧差不多年龄。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电影成为经典。

    真正阻止野马叫好叫座的原因,是《野马分鬃》的拍法和大众有不少的距离。

    如文章刚开始所说,《野马分鬃》其实并不是一部公路片,而是一部青春片。它的核心原本最容易引起人的共情——青年人的社会化。通常这种社会化被认为突出发生在学生从学校毕业的那一刻,所以我们看见《青少年哪吒》拍的是高中毕业,《盛夏光年》拍的是大学毕业。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处的特殊时期,人们无学可上也无业可毕之外,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个节点,也因此对此间的惶惑不安和蠢蠢欲动容易产生共鸣。

    但也如上文所说,除了吉普车的主线之外,本片没有明确的叙事线。他和女朋友打情骂俏,他打零工,他顶撞老师,他找了第二份零工,他翘课,他和女朋友分手,他打了第三份零工,他再次顶撞老师……本片和公路片最显性的区别在于,左坤的吉普车总是在城市里,而非在公路上飞驰。偶尔短暂地上路,还被查了酒驾。这辆车像左坤一样,是叛逆的,也遭遇重重困难。

    左坤最终也没有如车贩子所希望的,成为一个“越野e族”,因为影片最终不是要说他开这部车去了哪里,而是要说无法去哪里。野马这一核心意象,在片中并不意指飞奔,而是落在监狱里的犯人打的太极拳招式上。收招之后,全体蹲下,拼成一个橙黄色的“感恩”。这种非线性和反高潮的特征难免让习惯商业片逻辑的观众失望。

    电影《野马分鬃》剧照。

    比没有明确的叙事线更要命的是影片没有明确的人物动机。主人公想要去做什么事,或者不想做什么事?影片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展示。虽然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左坤的彷徨与失落,他偶尔充满优越感,又在现实中不断遭遇撞击。

    青春片总要有一个核心的,即使它是遥不可及的渴望。《少年托洛茨基》里的主人公以为自己是托洛茨基转世,想肩负起无产阶级革命。而在《十七岁的单车》和《盛夏光年》中,爱和欲望构成了青少年时期里的英雄梦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渴望,青春片也往往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反抗对象,通常是世俗化的生活、被扼杀的理想主义和冰冷的都市病。经典作品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等。当纯真遭遇染指、当梦想被日常吞噬、当欲望被现实淋湿……无论年轻的主人公被就此打倒,还是咬牙奋进,都容易勾动观众的心弦。

    然而,《野马分鬃》核心松散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公的复杂身份。左坤虽然大学没毕业,却不是一个没经历过毒打的、受象牙塔庇佑的单纯学子。他在大学期间就有持续接私活的经历。在混剧组方面,他比学校里的教授还经验丰富,也催生了很多师生间的矛盾。按魏书钧的话说,左坤是“学校里最社会的人,社会里最学校的人”。

    这种人物前史使他和很多青春片中无知而无畏的主角不同。青涩与成熟、学校和社会、纯真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这些构成青春片核心矛盾的二分法在他身上是融合和模糊的。而且,这种模糊发生在影片开始、观众认知这个角色之前。于是,这也为这角色的塑造,以及相对应的,观众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其实处于社会人和学生身份的转换节点,左坤身上还是拥有一些刻板印象中的学生特质。比如他的混不吝,他的幼稚,他的少年意气等。这些表现主要体现在他的剧组遭遇和他与女友之间的摩擦上。在和女友芝芝的关系中,左坤是显得更加单纯的那一个。

    我很喜欢一场没什么对话的对手戏:左坤到活动现场接芝芝下班。芝芝剪彩结束后走到台下,训斥另外两个女孩为什么没有在台上展露出笑容。训斥结束后,镜头带到旁边的左坤,停在他呆滞的表情上。明显,芝芝已经在社会中进入了一种权力关系的上层——尽管这是再小和再底层不过的权力结构。她对于两个女孩的要求是展露微笑,也是一种剥夺本真的象征。左坤对此是被动的,也隐含着抗拒:虽然总是在剧组里充当被剥削的边缘人,他却还没有准备好充当剥削他人的角色。

    但这样的冲突,不仅在价值取向上过于学生气,在很多成年观众看来,也有些无病呻吟,表达上也比较隐晦。所以即使我个人并不反感、甚至欣赏这样的自我表达,它也注定无法在大众市场上激起更多的共鸣。

    03

    离电影太近,离电影的观众太远

    如果说,上文中提到的非线性、反高潮、孩子气的隐晦表达,是市场注定不认可、但我还算欣赏的表达,那么《野马分鬃》在我眼里还存在一种真正的缺憾:

    它离电影太近了,因此离电影的观众太远了。

    《野马分鬃》充斥着对于电影媒介的展示、引用和致敬。左坤是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做的是电影行业中的边缘营生——录音。他的历程中有很多电影圈“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细节。技术上的,譬如如何举杆、如何拟音、如何补录环境音。人际关系上的,譬如年轻导演很依赖经验丰富的摄影师,甚至在权力关系上会有一种反大众认知的倒转。角色的台词里也充斥着文艺片导演的名字,洪尚秀、王家卫、侯孝贤等。

    “澎湃新闻”发布的一篇影评认为,《野马分鬃》因此展露了一出“影视圈的奇葩现形记”。但新鲜之外,我觉得这可能更多出于影视制作者,尤其是青年影视制作者的自恋。这种自恋未必是对他们个人的,也可能是对电影媒介本身的。

    其实我并不想苛责《野马分鬃》,之所以格外提出这点,是因为《野马分鬃》并不是孤例——它几乎代表了一种近年来青年导演的倾向。如同影片的豆瓣短评区里的高赞短评所说,“2020年涌出来一堆讲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数量可能不下十部”,魏书钧的第二部长片《永安镇故事集》也在其内。好像这几年,年轻一代拍摄的摄影棚里的“套娃”故事越来越多了,而把镜头对准“非电影的现实”的青年影片越来越少了。

    电影《永安镇故事集》剧照。

    预设普通观众对于电影的拍摄幕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乃至文艺片的拍摄手法拥有业内人士同样的热情,无疑是一种盲目的傲慢。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影这一载体本身并没有什么光环,电影承载的内容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于是,电影对这方面展示越多,大众的共情就折损得越厉害。或者不如说,这样的取材天然就是一种筛选和圈选,留下来的几乎只能是最核心的那部分影迷。

    当然,有些电影注定不是给所有人看的。创作者有选择观众的权力,电影人也有拍摄戏中戏的权力。所以费里尼有《八部半》,特吕弗有《日以作夜》,文德斯有《事物的状态》……但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的青年影人不约而同地都把镜头对准电影本身的时候,被共同忽略的是“外面的世界”。在这些此起彼伏的媒介的自我致敬中,除了热爱,我更看到了懒散和失控:失控的是自我和作品之间的距离。

    再回顾一下大师们年轻时的作品吧。你会发现即使热爱电影,他们基本也不急于在最初就用作品热切告白。把镜头对准电影,往往是他们在过尽千帆之后:《八部半》是费里尼的第九部作品,在拍完了浪荡儿、妓女、骗子、小丑的故事之后,他终于开始拍自己的影子;《日以作夜》前,特吕弗已经成为新浪潮的标杆;拍《事物的状态》,则是因为文德斯凭借《公路之王》等片走出欧洲、来到美国,并经历了完全不同的电影生态,产生了一腔想要抒发的怨怼。张艺谋年逾七十才拍了所谓“给电影的情书”的《一秒钟》,但在影片中,胶片还是历史和记忆的载体,并不存在什么超验或普世的光环。

    电影《八部半》剧照。

    《野马分鬃》对于青年导演来说是一部好作品,甚至是一部过度成熟的首作。它的青涩和个人表达有其珍贵的地方,但它也暴露出青年导演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尤其是从平遥走上院线之后。

    必须再次强调,我并不想对《野马分鬃》求全责备。电影有小视野和大叙事,可以把视点抛向世界,当然也可以把目光聚焦自我。可以是雄浑的交响乐,也可以是自言自说的影像诗。但因为《野马分鬃》不是青年导演作品的孤例,我才要说:不必着急致敬电影,因为世界之大,并不只在摄影棚的咫尺之内。也不必着急拒绝大众,因为电影的受众可以不仅是骨灰级的影迷。

    《一代宗师》里叶问说:“世界之大,其实大不过一个想法。”吉普车最终在左坤的想象里跑上了草原。我们也期待着青年电影可以跑得更远。

    主要参考资料:

    [1]专访丨《野马分鬃》导演魏书钧:去年放的礼花,今年终于亮了,“澎湃有戏”公众号,2021年11月26日:https://mp.weixin.qq.com/s/L58MrqAzir_JHTd6BcZgCg

    [2]《野马分鬃》:一匹野马,没有草原,“澎湃新闻”,2021年11月27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80530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魏子薇;编辑:青青子;校对:贾宁。题图来自电影《野马分鬃》剧照。

  • 头像
    孙志刚

    声明:本人品味有限素质低,从不写影评。本次因为豆瓣APP判我字数过剩,故短评变影评。别骂我。

    2021/11/20,离考研还有35天,本轮疫情即将进入收尾阶段。而全北京的不要脸的高校都玩区别对待这一套,学生正常出入校门难如登天。

    看到四道口有点映《野马分鬃》,还有导演和沙丹来(我还没见过他真人呢),我提前好几天,小心翼翼大费周章申请出校,挤出复习专业课的时间去看,当然还是比较失望的。

    优点也不少。有几个镜头比较印象深刻,对演员不同方言的表现,不避讳手机使用,我都还挺满意。其他什么象征、调度,我倒是感觉到一点儿,不过没电影达人那么手到拈来。想看夸的去别人那儿吧。

    真的,还是你们文青牛,毕业找不到工作都整这么艺术,说白了还是没什么压力。怪社会,怪女友不『忠诚』,怪爸妈不理解。这几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初始动机——和我认识的一切老北京文青一样,生活够好了,实在没事干,只能对着空气叛逆不羁。

    我作为一个找不到工作正在考研,如果考不上就二战或者家里蹲的大四废物(外地人),觉得导演确实矫情了,或者我真的酸疯了。整个电影一股回忆青春的味道,类似于高晓松电视上大谈他的清华时代。也许是年代不一样了,导演毕竟是90后,北京人,学艺术的,大四就是这么洒脱惬意。但是拍出来给现在的我看了,就觉得真扯,大四不都是人人压力大到抑郁,忙到头昏脑涨?有空叛逆打炮开车到处玩,已经是中产往上了。我们学长,家里农村的孩子多,找不到工作还延毕,直接跳楼了。

    青春片天天拍臭文青干嘛呢?不如去纯工科学校,拍跳楼的考研的进厂的。不过这些太现实了,观众看着心里难受,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正能量,也没有你们文青那么多美女绕身。谁爱看呢?

    你这主角,家里北京有房有车有蓝牌照,父母都是公务员事业编,吃喝不愁,找个倍儿漂亮女朋友还伸手要钱,没事干就是酒驾,被抓秒怂了。上个名校,恶心老师,不让你毕业开始急了。这不一窝囊男吗。怎么这么有病呢?被社会逼着犯病就算了,这主动犯病就别拍了吧。

    电影里面的海哥形象看的我也有点难受。一个工程赚了钱的中年男人,喜欢写诗出歌。我10年后希望的也是这样,能赚点钱,有钱支持自己做爱好,比如说弹弹琴之类的。当然,在主角这种纯血正黄旗文青眼中,不过是个外地土包子罢了,可以赚你的钱,然后偷偷嘲笑你,把你激动塞到手里的碟子全扔了碾碎。可能我在文艺圈里人看来也是这种品味不高的笑料。很难不感同身受。

    说到美女,《野马分鬃》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幻想。出了场,基本上女观众都在抱怨,描写女性太狭隘。对这一点我觉得不难理解,认识几个老北京文青,天天喝酒吃饭除了吵吵破电影破摇滚,就是讨论草B呲妞,互相推微信。文艺青年都这样。只是导演不小心把内心拍出来了,大家接受不了而已——就要美女都给文青傍身,没钱没车脾气臭无照驾驶满嘴跑火车怎么了?他可全都是满满的才华啊!不值得你掏钱养吗?你滚蛋了,下一个美女就在路上,看一眼就出来扑倒滚草原。梦做的真不错。nn 再说回场下,片里和片外的内容(沙丹、导演和某2021级传媒大学导演系的观众)都弥漫着一股『我们学艺术的才看的明白』的小圈子感。沙丹老师真热情。可能他人就这么热情,我也不知道,第一次参与这种活动。他看得出来比较激动,反复说『我们传媒大学』如何如何。原来这场好多都是传媒大学的学生,朝圣一样,『我校第一个打入戛纳的电影人』『学哥,我是你的粉丝』。一瞬间我一个技校学工科的被羞耻和尴尬淹没,感觉自己真的有点猪鼻子插葱了。我这种没有被艺术院校浸染过的废物何德何能跟大家坐在一起。

    最后 1星变2星送给导演,人还不错,挺温和的,说了一些心得体会很有意思,是和观众比较平等地交流。技术审美都挺棒的。这电影他也没错啊,就是这么长大的,忠于自己内心了。只怪长在了全国最富足的地区,随手拍出来的回忆录,都能在我这种来自偏远地区的工薪家庭还『向往』艺术的工科生心里,掀起无穷的涟漪和艳羡。

    越看青春电影越觉得酸楚。少有电影是聚焦普通学生生活的,无非是大城市,好日子,矫情几句,赋诗三首。电影总归是上层人士玩的,我努力考研找工作,早日进厂糊口吧。

  • 头像
    周游

    马上《野马分鬃》就要上映了,很高兴这匹野马终于能和大家见面了。最初知道魏书钧导演是在拍摄《野马分鬃》前,那年由他执导的电影《延边少年》刚刚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我被这部电影海报的冲击力以及电影所表达出的视听语言所吸引,觉得他是一名非常有想法、有个性的导演。后来真正见面就是在《野马分鬃》的时候,第一次与导演见面,两人聊了很多关于彼此的人生规划、经历、爱情观和价值观,甚至两人对于“左坤”这个人物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架。魏导说,想找一个在学校里最社会,而在社会上又有学生感的人,他的这个想法让我觉得很特别,而他想要通过电影镜头表达的,也正是我内心一直渴望去塑造的。

    《野马分鬃》不同于一般的青春片,除了爱情和亲情,这部电影里还谈到了价值观甚至是生命观,它的层次性更加丰富,内核也更加凸显,就像电影里表达左坤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模式的戏份,其实一方面也在暗示着当他走出校门后,与社会上人们之间的相处模式,有些自我、甚至可以说是自大,导演在透过一个事物去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这非常巧妙。而在人物造型上,我们大胆尝试了马鬃头,我也第一次学习了吹小号,第一次在镜头前唱Hiphop,Hiphop是魏书钧导演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于我来说则是个挑战,我的搭档童童是个专业rapper,为了不拉胯,除了拍戏我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另外一个全程陪伴在我身边的“老伙伴”就是那辆报废的吉普车,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学驾驶旧吉普车,它带着我们驰骋在山间、在草原上,虽然有无数阻碍,这辆吉普车却一直陪伴着左坤一路前行,通过它左坤在寻找着自己内心想要寻找的目标,它同时透露着一种野性,这是我认为这个人物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是这一路拍摄中令我感受最深刻之处。

    谈到疯狂,至今为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草原上那一望无际的黑。有一次,夜里拍摄全程都很黑,我们的车陷入一个坑里,录音师、摄影师、我还有对手戏的女演员都坐在车里,当时其实并没有觉得多严重,只是觉得车一直在往下陷,等车稳定我们下车后,发现山下的几十位工作人员一窝蜂向我们狂奔,大家都在问我“没事吧”,那个坑太大了,有三米深,现在想想也是有够疯狂,确实有点后怕。还有一场戏我们在开车的过程中聊到生命,聊到死亡,“人在死亡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就是像现在这样无尽的黑吗?无尽的黑之后又是什么?”那场戏要从两个男孩之间很兴奋地谈论突然转到死亡,那个情绪上的转折在表演上其实是很难摸索的,后来甚至把车灯也都关掉了,前方出现的仍然是那片无尽的黑夜,令人害怕甚至有些绝望;对了,还有蒙古包的那场一镜到底的戏份,虽然呈现在银幕之上的画面很简单,但这个尝试也是极其疯狂的,因为想要拍好它就涉及到了光、摄影、现场所有工作人员的调度,想要以一镜到底的形式拍下来都是难度极高的,也充分展现了导演的能力。

    在我看来,左坤这个人物应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的大学生们的心境吧,当他们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们与左坤一样,对未知的社会充满向往与充满好奇,他们想要大展拳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希望被人理解,被人接受,但即使是生活中最亲近的人,思想上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父母希望我们永远风平浪静,但我们想要的却是闯荡自己的天地;朋友之间也是如此,一旦步入社会,各自的生活令每个人疲于奔命,彼此的距离也终将渐行渐远。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迷茫的时刻。我从十五六岁就开始出来打工,做过很多份工作,在市场扛货、帮人站柜台卖货、在酒吧卖酒、做过客服,做淘宝模特时拍一套衣服十块钱,还记得最多一天我拍了70套衣服赚了700元,尝试经营淘宝网店和自己的品牌,请了几个客服天天跟他们开会,后来无意中被饶雪漫挑中做过书模,也曾做过摄影助理、灯光助理……就这样一天天过到了二十二三岁的年纪,有天我扛着包在一辆公交车上,一瞬间有束阳光照在我脸上,就在那刻我萌生了想法,想要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突然就想到彻底搬到北京做演员。刚来北京的时候,我和朋友两人租了一间房间,每天对着电脑搜索工作信息,我开始从话剧团的群演做起,有一幕两幕戏我就上去露个脸。那时的我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只会讲南京普通话,所以当时的导演第一次给了我一个有名字的角色,叫做“江苏”。再到后来,因为跟着朋友一起去试镜,试中了人生第一条士力架广告,开始了我不断地试戏之路。那时跟着一个群头试戏认识了凯哥,他是做广告casting的,后来也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那段日子我一直疯狂在试镜,或许有一些人不喜欢试戏,但一条广告我可以去试七、八次,只要有一线机会我都愿意去尝试,感觉那个机会就像是从牙缝一点点挤出来的。我当时也还没找到人生目标,就是想要生活,想有机会去拍摄,觉得那是我生活中应该拼尽全力去做的事。就这样通过试镜我开始拍剧情广告,在广告行业机会也越来越多起来,有一年我拍了100多个广告,印象里常常是彻夜在拍摄,每天飞行在去不同城市的路上。或许我的表演课堂是在社会,也或许就在一次次试镜拍摄的片场吧。直到突然有一天,我不再想继续拍广告了,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那段时间我停下来,拒绝了所有广告拍摄,我又开始去影视剧的项目里试镜。从电视剧里客串两三集,再到有了第一个主演的角色,有了第一次拍电影的机会参演《青禾男高》,就这样继续一路不停见组试戏一路拍摄,2017年遇见了电影《龙虾刑警》,2018年遇见电影《大人物》,因为电影《镜像人·明日青春》获得了人生第一个电影类的奖项,那一份肯定让我对自己有了信心和能量,我好像看见了那个目标的影子,我就想继续一路拍下去。之后的那个夏天,我又再次遇到一些困境……直到在18年底遇见了《风犬少年的天空》,杀青回来见导演试镜遇见《野马分鬃》,还有后来的《迷雾追踪》、《人生若如初见》……在去年,因为“这匹野马”我在平遥经历了梦一般的时刻,获得最佳男演员,感觉自己离目标似乎又近了一些,这些也激励着自己更加努力吧。演员是我想干的,能干的,是我表达自己,释放能量的一个工作。我很多次对着镜子问自己:这是我喜欢干的吗?我能坚持多久?但每次都坚定地回答,这应该是我这一辈子唯一想干、唯一坚定的事情。

    阿坤跟我的表达相似之处,其实有一部分也是我通过角色去表达那时那刻的真实感受吧。比如说他要去一个地方,可以不管不顾的自己一个人,就像我不管不顾地来到北京,当时没有考虑到一切后果,就是来了北京,阿坤就是不管不顾地去了草原。电影里有句台词,说那录音我们学了四年,到底怎么弄,他说就按这个,按这个就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这可能也是我当年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吧,就是很直接,或者说很简单片面吧,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搞得定。还有就是,可能身边的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你,不管因为什么事情,都还要学会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永远陪在你身边的人,这些都是当时拍摄时我与角色共同的感受。

    在爱情上,我认为左坤是一个内心非常疯狂的男孩,面对爱情,他异常的真实与单纯,有着自己的追求,不会因为女友就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可能大家看上去他还是那个自私和自我的男孩,但年轻人不就应该是这样吗?当你有一天开始变得成熟,什么都考虑周全,不再自我,身上的棱角逐渐被磨平,有了更多的承担更多的责任,也许就意味着你已不再年轻。这也是我认为左坤这个角色最有魅力的地方,他的这份自我,也会随着时间的历练慢慢成长,这也是年轻人转变为成年人的过程当中最真实也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和魏导之间的情感很难用一句话来表述清楚,杀青时的场景到现在都还历历在目,记得当时我和他说“我真的非常不舍得,我尽力了”之后两个人相拥而泣。我们非常努力地在认真做一件事,虽然不知道这件事的结果是好还是坏,但我极力想要通过这个作品来表达我想展现的东西。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有太多美好的回忆,也有太多难忘的回忆,通过这次拍摄也让我们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甚至可以称得上半个家人,希望未来我们能够一起继续前行。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