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王学圻秦昊范冰冰王奎荣丁嘉丽李菲儿李玲玉张嘉益王紫逸
类型:剧情导演:王小帅 状态:HD 年份:2010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4分热度:5 ℃ 时间:2024-06-11 17:53:3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别碰脏钱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异国入侵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片子拍成这样还能跟老板呛声,不知气焰何处而来。唉~
此文应该结合采他后生气的豆记一起看。。
http://www.douban.com/note/71515820/
今天看电影了。《日照重庆》。
一个网上评论褒贬不一的电影,晃悠到影院也仅仅是因为我今天两杯威士忌的作祟和一如既往蛋疼的矫情。
本来就是周二,影院的人很少。
晚上19:50,此映场只卖出去九张票。
影院里坐着九个人,是个单数。因为我,对不起诸位了。
放映还没到一半的时候,走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男生走的时候骂了一句,“这tm那个导演拍的,讲啥呢?”
这部电影的导演其实很大牌,他叫王小帅。
这不是一部适合情侣看的电影,即便你或者你们真的有兴致去慢慢忍受它拖沓的节奏和繁杂的铺陈,尽管你可能生成你是王小帅的影迷,哪怕你说《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是你少年最深刻的回忆,就是这样,也不是一部可以两个人看的电影。我其实很幸运,我一个人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理解你们的匆匆离去,理解你们彼此交流时的尴尬,理解你们频繁的看手机看表,理解你们看到范冰冰出场后一丝短暂的悸动以及后来无声的寂静。。即便是交流,你们更愿意去调侃,更愿意远离,因为这不是你们习惯的故事,这不是你们喜欢的故事。
这是我喜欢的故事。没了那么高的期望,我反而更可以仔细的去聆听,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悲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和绵延不绝的哀伤。
据说这电影是源于重庆本埠一则真实的新闻,一个常年出海的船长,回来听说自己十三年没见过的和前妻生的儿子在超市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了。。儿子的模样早就不清楚了,离开他的时候只是个小孩。事情的经过,也是不同当事人的经历的拼凑,服务员、保安、被挟持的女医生、朋友、女友、还有致命一击的警察。。。他感觉自己的儿子本不应该死,但是其实所有人当时做的都是最正确的事或者力所能及的事。这个事件没有坏人,大家其实都是好人。儿子也是好儿子,只是有些疯痴。生活的剥离,他儿时相当于没了父亲,女友也要弃他而去,他快一无所有了,他想做点更疯狂的事把女友叫出来。在最后的时刻,他被警察击毙了。
这是事情的经过。但是电影所包含的内容和延展远远超过了这个伤人事件的本身。这种鲜血淋漓的暴力,很无奈,很哀伤,却稀松平常。这种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甚至此刻正在上演。王小帅开始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那种在城市的高处俯视成百上千、从你身边经过你丝毫不会留意的人。他们每天都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懒惰,懈怠,事故,守旧,内心想叛逆,想救赎却没有出口。为了童年的创伤,我们记恨;为了一个出海的梦想,我们癫狂;为了讨心爱的人的欢喜,甚至可以去动物园去偷鸟。这其实,就是我们。
他们每天接触这不同的压力和落差。林波从小没了父亲,父亲出海了,父亲去了沿海的城市。深处内陆的他想与父亲一同出海的梦想也渐渐随着成熟而幻灭。没考上大学,处了一个大学生女友,女友日渐忍受不了他的神经质,也打算离开他。他想做出点大事,想叫女友出来见他一面。他在超市割伤自己、捅了别人,只是想叫女友出来,不信。他看着地上的鲜血,开始害怕,因为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最后挟持了女医生,被建议给认识的人打电话。打给女友,最终关机了;打给朋友,碰巧没接到;打给父亲,可父亲到底在哪里呢。。。
在焦虑和绝望中他渐渐失控,他其实是走向生命终点的我们。他是我们经历压力和无奈的放大版,他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谁杀了他?穿堂而出的警察的子弹?是自我封闭、仇视、混乱的他自己?是他那个不知在何方给他童年巨大亏欠、他最恨的也是最想见的父亲?还是每一个构成这个充满悲剧的社会的我们?
只有普通人的故事,才有最广阔的社会外延,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很真实。他才最有资格成为这个社会的缩影。回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与时代赋予了人们性格和属性,才会发生令我们嬉笑怒骂、让我们有欢笑有眼泪的故事。父子关系这么个贯穿时空的线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被重新提起。我们不理解这个时代的父亲和子女如何交流,即便我们了解,我们少了个人为我们原汁原味的表达和呈现。这关系如此矛盾,因为这个时代的父亲没有过往时代的光环,只剩下被子女的怨恨和轻视,但是当他们突然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依旧会想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去忏悔和救赎。
影片如同重庆一般的雾霭,压得人喘不过气,却让人如情入境,随着水手父亲探寻和回溯事件的真相。《日照重庆》这个片名跟我最初设想得一样,是个双关。日照是林波父亲的新家,重庆是自己。同时,父亲在童年时的残年,给了自己一个出海的梦想,犹如阳光般射入自己的心田。重庆的旧街旧景、烂尾楼、危房等等让我们依稀感觉到了一个苍老城市伴随她的居民所经历的时代的变迁与时代和时代的碰撞。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像是伤口,这些伤口让人感到压抑。又如随船流淌的滔滔江水,带着林波的骨灰奔向大海。江水被船的行进同样划出了伤口,没关系,它会愈合。。
当影片的结尾,老林拉着现在妻子生的孩子林小波的手的时候,我知道,即便我们伤痕累累,我们也要忍住伤忍住痛继续前行。当我们追昔过往的时候,可能会错失眼前人;当我们为历史所记恨,我们也会成为仇恨的牺牲品。
晚安。
如果《十七岁的单车》的青春能让人感受到些许能量,那压抑苍白的《青红》、肥皂剧般的《左右》,这两部电影把本已不多的能量消耗一空,王小帅有几斤几两完全是不需过秤。从青春到婚姻,这几部电影都包含了王小帅的城市梦(《青红》的人物也是要回到城市,《二弟》也是),他试图去填补内地艺术片在这一块的空白,讲述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地带。
《日照重庆》的起因是一段失败婚姻,牵扯出一段讲述中的青春。借助于两代人和两座城市,完成一种所谓的寻找与回归。主人公弥补缺憾,在闭合处重回另一种圆满,心愿已满、疙瘩消除——一个常见的艺术片主题。
一部好的艺术片并不意味着卖钱,但一部不好的艺术片肯定是卖不了钱。王小帅可能忽略了一个情况,艺术片不是靠文艺腔堆积打造的,文绉绉的冗长对白也解决不了问题。对下面的人说得太多,让人物讲得太多,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效果更可能是适得其反。《日照重庆》的故事有给人一股小家子气的感觉,好比重庆也可以说是小香港,有山势有流水,有自身的民俗特色,可真要和香港放一起,那真不是一回事。这部电影想做出山城特色,再顺流而下,一路到海,可是仅仅依靠不断的讲述,不断的人物交叉,拼接组装,和盘托出,影片却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完全不见自由。少年杀人只为情感缺失,该设定本身就缺乏悬念,同时也无法支撑起主人公探究的前进动力,实乃刻意做作。在其他少年杀人事件题材的影片里,导演一般会选择上升到一个高度,进入一个大的环境,由家庭、学校到社会,由内部到外部,一起并进,最后爆发。可《日照重庆》就打散了一切,玩起了拖沓的倒带插叙,想个人化但不见个人的影子,当真是打肿脸来充胖子。
如果从英文名“Chongqing Blues”入手,《日照重庆》追求的“重庆布鲁斯”(蓝调)是感情悲伤的忧郁怨曲,一个没尽责的父亲对死去的儿子充满愧疚。然而相比取为“福建布鲁斯”的《金碧辉煌》,面对年轻导演选取的鲜活人物,诉说的真实和不安来源,《日照重庆》当真是毫无锐意,自说自话。它的个体悲剧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也没有拍出属于区域或地域的特色,这些人物并不一定要回到重庆。那些不时出现的过江索道,无处不在的群体环境和当地人物,种种好意都更像是王小帅的一意孤行。最悲哀的莫过于,王小帅对此好想浑然不知,他不用影像说话又急切地想跳到银幕外面,跟观众抱怨。于是,整部电影的水准也落在了开头说的,骑墙,太多姿态,太多的不应该。【羊城晚报】
这是王小帅最新的一部电影,并从全球2000多部电影中脱颖,正式入选2010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能够入选到这样的竞赛单元是非常不容易的。至今也没有几个华人导演能有这样的经历。
怀着极大的希望步入了位于当代MOMA的百老汇电影中心。
观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觉是故事是个很好的故事,有很多打动人的点。但王小帅的水平似乎是在退步。或者他在这个影片中没有用心,没有倾注应有的精力。影片整体感觉制作得有些凌乱、草率甚至是粗糙。很多地方只要再加那么一点劲儿,就能达到大师级作品的感觉,而结果却是欠了火候,使得作品流于三四流的水平。
下面从技术、故事框架以及演员表演来解释一下我这样的感觉:
首先是技术层面:
作为一个好的电影作品,技术层面是基础,需要的是精细和严谨,否则,再好的影片也会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而大打折扣。《日照重庆》就犯了这样的一些错误,比如,在打印林波的照片时,配的背景音是针式打印机的,而镜头上出现的却是喷墨打印机在出土;在一个场景中,随演员的走动,所配的《新闻联播》的背景音在空间感上却是不变的。虽然作为普通观众不一定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但作为严谨的影片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穿帮问题。从这些小地方上,可以看出王的创作团队的技术水准较差或者说不用心,没才华。
摄影上的问题也很大。摄影师似乎在刻意告诉观众他的存在,用摇晃的镜头跟拍。这样的拍摄手法用于小成本的地下电影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这样严肃和稍大制作的电影,不必非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刻意突出某种个性。这种摄影手法反而不时地把观众拉到情节之外,对观众情绪的培养,影片气氛的累积起到了负面作用。另外,摄影的用光也不好。比如一些海边的场景完全可以拍得更美些,但影片中却用光平平甚至过曝。感觉很多镜头的拍摄是在中午进行的。作为玩过摄影的人都知道,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光是最不好的。真不知王导为何这么拍。跟焦不准、跑焦也是摄影这块的硬伤之一。
片子的音乐是我既喜欢也不喜欢的。音乐相当地简单,只是几个钢琴琴键敲击出的声音。一无和声二无旋律,出现次数也不多,一如王小帅以前的电影一样。第一次出现时,虽很好地烘托了当时的气氛。但后来这种同样的东西反复出现,就显得有些单调、乏味了。音乐本是电影制作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情节的烘托有着点睛的作用。喜欢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当今的不少名曲都出自电影,很多音乐人也因电影而走红。王小帅的电影音乐是如此简单,我不太清楚到底是他对音乐的感觉就仅仅到了这样的水平,还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团队水平有限?抑或是其他的原因所致?(有个知道内情的朋友告诉我说,王小帅在音乐创作这块给自己咪了不少银子,所以,人家不会给他做出好音乐)。如果是真实的情况,只能说明王的创作态度有了问题。而以上很多技术层面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多地是由于这种态度而并非他的能力了。
其次是故事的构架:
故事本身还是很吸引人,但最后感觉故事的基础有些不够坚实。也就是,所有事情和线索是否应该有个归因?而这个归因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如果能做到这点,无疑就会是一个具有大师级思想水平的东西。就算没有这样一个触动人心的归因也可以,但剧中很多线索和情节应该做到有根据,有结果才好。比如,父亲去找警察并和他见面的一场戏。这场戏就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导演要交代的是什么。而他们之间的见面和对话也没能最终给予观众任何交代。是个无解的命题。感觉要不要这样的情节都一样。
还有,故事线索之间的衔接有时候有些凌乱,过度不够,跳跃性太大。比如林波到日照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领出来这点,就让很多人没看明白怎么回事。某些情节的刻画不够细致和到位。比如,两个年轻人偷鸸鹋那段戏,很有些大师的风采。观看的观众都笑了起来。但这个场景只是一瞬,没有后续。刚觉得好看就戛然而止,令人很别扭。
还有,前面的节奏也有些过于缓慢和拖沓。
这些问题估计和剪辑有关。也许是王没能找到一个好的剪接师。那就要归结到上面的技术层面了。不过,王作为影片导演,应该对片子有整体的把握。在剪辑方面没能把握好,想必也有创作态度上的问题了。
好在,在看完电影后,通过朋友要到了这个剧的原始剧本。当我看完剧本以后,很多事情才恍然大悟。感到王的这个戏仅仅拍到了原剧本的60%左右。很多地方明显欠火候。
这个剧是两条线构成,主线是父亲寻找孩子死亡缘由,复线是通过各方的描述和信息,逐渐勾勒和完善出一个孩子的形象。在这两条线中,不光有父亲心灵的救赎,也有孤独、爱和背叛。
这些感觉在原剧本中都能强烈的感觉到,而在王小帅的成片中却很模糊,力量远远不够。
如果这部片子能拍到原剧本的80%以上的话,我坚信一定能在戛纳有所斩获的。
最后聊一下演员:
演员的阵容确实不小,但和这个电话本身所需要的比起来就有些过分了。
王学圻的表演确实一流,也是整部影片里的亮点;
其次就是丁嘉丽。其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把握,一点不逊色于王学圻。社会下层人物的质感很强。最喜欢她在车间从仓库往外抱衣服的戏,感觉非常到位。
秦浩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把那青年人的感觉演绎得比较到位。
在刚看完影片时,觉得范冰冰是影片里最不需要的人,她的质感、表演都很水。但在看完原剧本后,感到这个医生的角色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林波形象的完善很多要靠这个角色来完成。但不知为什么王小帅在这个角色的处理上如此简单草率。范冰冰本可以藉此角色发挥一番,但事实却是,医生这个角色非常苍白和无趣。看完以后,你会发现,脑海中很难记得有医生这么个角色。
王奎荣的表演好坏各半。他的表情、形体动作都很不错,但是声音却毁了他。他是个话剧演员出身,最近又经常演些不需要演技的电视剧。结果上了银屏,演技上的缺环就显露出来了。打个比方吧,如果你的邻居和你在一个大排档里边吃边聊,用的却是新闻联播中的说话方式,你是啥感觉?
扮演小雯的就更别提了,表演痕迹不是一般的重,基本都是在作态。
总之,这个片子可以只用王学圻、丁嘉丽这两个重量级演员就足够托起这个片子了。把请范冰冰、王奎荣、李玲玉的钱节省下来好好做做音乐、配音或者投入的其他方面,将活做得更细点,我相信,这个绝对是一个国内不常见的好片子。
起码,比那些只有打打杀杀的无脑弱智片子要好看。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另外,本人通过朋友弄到了《日照重庆》的原始剧本,非常好的本子。
如果有朋友想读这个原本,可以来信向我索要。但注意的是,只能用于私下交流,不能用于其它商业目的。
偶然发现,不知哪个朋友已将剧本贴到了豆瓣网上,大家可以去看。
链接如下,点开即是: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134219/
因此,索要剧本的信箱从即日起停用,不再回复相关邮件了。见谅!
他说的转变,指的是王小帅开始关注普通的、有生活的人,这些人不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是所谓的中产,有稳定的家庭、职业和生活,他们年华渐逝,上有老、下有小,压力缠身。如果没有电影的放大,也许你都不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活在你的周遭,喜怒哀乐,一生一世。
《日照重庆》里,王小帅却将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放大,将社会阶层的各个层面通过父亲寻子的过程勾连起来。这个故事听上去非常有趣,也延续了王小帅电影里一贯的“父子”主题:一个期待救赎的父亲老林,从遥远的日照来到重庆,寻找他十多年未谋面的儿子林波,但没想到却只拿到了几张报纸,宣告林波因挟持人质被当场击毙……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而是继续去找寻有关林波的诸多细节……用王小帅的话来说,这个电影要表达的就是“一个父亲在接近永远不能接近的事实”。
初看《日照重庆》,会觉得它和两部电影有某些相似,一部是美国导演范-桑特的《大象》,一部是吉姆-贾木许《破碎之花》,前者讲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枪击案发生前几个小时的事,后者讲面临诸多危机的男子为了去解开生命的谜团,寻找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的过程,并重新寻找自我的故事。
《日照重庆》里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老林跟现在的妻子的关系,她带着七岁的孩子在等他回家;第二条线索是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不同人的讲述的拼接,将儿子此前的生活以及枪击案的全过程呈现了出来,第三条线索是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也在寻找自己、寻找和现在的年轻人、以及和当今社会的关系。
在这场寻找里,一些关键人物悉数登场:林波的好友昊子、超市的服务员、保安、林波生前挟持的医生、林波的女朋友晓雯,甚至是击毙林波的警察……在他们的讲述里,林波这个人物渐渐丰满起来,他因为自小缺乏父爱,因此渴望父爱,渴望海洋,为人也“疯狂”……这种疯狂是自我放逐与执意的单纯,为了获得更多,对自己喜欢的人加倍的好,哪怕她要天上的星星,也会想尽办法帮她摘下来。晓雯说喜欢动物园里的鸸鹋,他当天夜里就去偷了一只回来。他和昊子在深夜的马路边驱赶一只硕大鸸鹋的场景,为整部影片呈现出为数不多的亮色。
枪击案里自身所带的悬疑色彩,原本可以拍得很商业,但王小帅却坚持了他的自我风格。他专注于这对父子的关系,他认为这个电影“并不关注事实真相”, 而是想呈现出“我们这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比如亲情,比如年轻人的世界观的建设……之后的问题”,因此,“是谁杀了林波”就延伸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是那个将他击毙的警察?是林波自己对现实社会的逃避?是老林早年抛弃了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隐痛?还是整个青少年成长的背景……
日照和重庆,是中国的两个城市,前者在东部、靠海,后者在西南、有江,用“日照重庆”来做片名,有多重寓意。其一,日照是父亲所在的城市,有海,是儿子的梦想之地,重庆是儿子所在的城市,有江,江水汇至海洋,也是电影的主要故事发生地;其二,在电影里的重庆,整个儿的都雾蒙蒙的,“日照”为阴霾的重庆增添了暖意,也暗指老林内心渐渐明朗起来。
海员老林由王学圻来扮演,他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像游魂一样奔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从老熟人那儿寻找线索。他和环境格格不入,眉眼毛孔都流露出强烈的目的性,一直背着他的双肩书包。这个人物动作单一重复、内心复杂纠葛,只有王学圻这样的演技派才能支撑这样的角色。老林和昊子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种“移情”的父子关系,他在昊子身上看到了林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生活,以此慰藉自己。昊子白天游荡,晚上在夜场表演街舞。老林跟踪昊子,到了夜店,看到昊子在台上热舞,王小帅把年轻人的狂欢劲拍出来了,秦昊放得很开,演得也贴合。遗憾的是,也许因为需要多重角度的阐述,不能让某一个人物和老林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也没让昊子和老林这两个人物的关系走得更为深入。
老林的内心随着事件的清晰渐渐明朗起来的时候,他选择回到日照,回到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去。他已经完成了救赎,就像开始新生一样。
对于《日照重庆》也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演员基本上都不说重庆话,要么是北京口音,要么是带有其他方言的普通话?导演给出的解释是,“在任用演员和投资及市场之间寻求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会不会破坏这个电影的现实意义,会不会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疑问,有待考证。影片中有些人物的对白显得直接,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内心与动机说了出来。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节奏略显拖沓,也没有给剧情过多想象的空间,撑得有些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