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  Lost on Journey

516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徐峥王宝强李曼李小璐左小青张歆艺黄小蕾马健邱林

类型:喜剧导演:叶伟民 状态:HD 年份:2010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8分热度:26 ℃ 时间:2024-06-11 19:03:20

简介:详情  大老板李成功(徐峥 饰)遇上挤奶工牛耿(王宝强 饰)之后,旅途便频出状况。被情人逼迫回长沙老家跟老婆摊牌的李成功,机场遭遇到前往长沙讨债的乌鸦嘴牛耿。牛耿人如其名,不但耿直憨厚,而且透出一股傻气。先是登机前安检一口气...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大老板李成功(徐峥 饰)遇上挤奶工牛耿(王宝强 饰)之后,旅途便频出状况。被情人逼迫回长沙老家跟老婆摊牌的李成功,机场遭遇到前往长沙讨债的乌鸦嘴牛耿。牛耿人如其名,不但耿直憨厚,而且透出一股傻气。先是登机前安检一口气喝完一大罐牛奶,后来又飞机上让乘务员开窗,好不容易折腾到飞机到达长沙上空,结果让他咒得因长沙大雪飞机被迫返航。无奈挤上火车硬座车厢的李成功刚松了一口气,却又一次在人群中看到牛耿。牛耿就像李成功生命中的瘟神一样,只要他“金口一开”,便会出现如他所言的意外。由于途中的频频意外,两人从火车换乘巴士,又从巴士爬上拖拉机。尽管牛耿的乌鸦嘴让李成功吃尽苦头,但这个混身透着傻气的青年却用自己真诚与乐观感染着李成功。一路的颠簸之后,两人最终到达长沙又回到各自的生活轨迹中去,然而旅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却影响着两人之后的生活…  本片由香港资深电影人文隽担当监制。
  • 头像
    龙笑

    Solo lau/文

            《人在囧途》囧得名副其实!先不说电影,单说电影票就够“囧”,“囧”字直接没显示出来,片名一栏赫然印着《人在?途》。故事也够囧,以至于观众连连大笑,每当傻根童鞋精准的乌鸦嘴预言应验的时候,肯定有仁兄高呼“太灵了!”、“太强了!”或者“我的天呐”之类的话语。当然能够令观众会心一笑,肯定不会像《三笑之才子佳人》之类的电影一样腹内空无一物,本片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导演将精英意识遭遇草根文化时的尴尬,展现的巧妙又自然。
            
            这年头《喜洋洋和灰太狼》火得简直不像样子,不但主题公仔玩具到处可见,甚至人们彼此之间起外号都用里面的名字。其实喜洋洋和灰太狼这俩角色就非常有意思。灰太狼不仅有房有家有老婆,还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经常能搞出一堆新奇的发明,激情高涨的创造力令人不得不佩服。从某种意义上讲,灰太狼就是个典型的白领形象,只不过运气不好而已。喜洋洋则是智慧勇敢,流露着一种市井的机灵劲儿,总能巧妙地摆脱危机,保护羊村的安全,还常常做出一些好玩的山寨东东,十足一个平民英雄。喜洋洋与灰太狼搞笑的对立关系,就很像徐峥跟傻根遭遇时的囧境。

            徐峥饰演的老板,被员工起外号为灰太狼,其实他跟灰太狼真的很像,只是有小三而已,不像已经被公认为21世纪最好男人的灰太狼一样,对爱情专一。做为典型的成功男人,他是真正的社会精英阶层,所以也像大多精英人才一样,讲求做事符合自己的上流社会身份,坐飞机要头等舱,坐火车要软卧,处处将自己与平民百姓区别开来。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陈凯歌和葛优那次包了火车的一截车厢禁止其他乘客通过一样,恐怕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软卧舒服,而是要强调自己“高人一等”的精英身份。
            
            这么多观众喜欢傻根,根本原因应该也不是因为他天生喜感,而是他那质朴亲切的农家小伙儿气质在当下越来越少见了。傻根兄一如既往的民工扮相,饰演千里讨债的资深挤奶工,而且拥有一张惊人的乌鸦嘴,他预言的坏事往往几秒钟内就能应验,这家伙不去做灵媒真可惜了。虽然同样是民工,但《人在囧途》中的他可不像在《天下无贼》中的角色一样纯洁率真,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小人物的机灵、市侩,而且还很有骨气。
            
            当标榜自我精英意识的老板跟大大咧咧的农民工一同春运回家,一幢幢糗事陆续赶至。短短两天时间,老板和民工就遭遇了航班取消、铁路塌陷、客车停运等一系列在当下非常普遍的事件。衣冠楚楚的徐峥被搞得狼狈不堪,反而是傻根兄更加从容淡定。
            
            而现实也确是如此,草根百姓早就习惯了种种不堪人意的现状,他们渺小、平凡,但是对待生活有自己的一套哲学,点儿背不怨社会,而是选择“逆来顺受”,早已习惯了一些东西被掌握在别人手里。也正是这种乐观的生存智慧让他们如草一样顽强、温和地生活着,同时这点也是社会精英所不具备,或者说不愿意去学习的。
            
            现在我们看一些都市影市剧很难看到散发迷人魅力的主人公们去和平民百姓挤火车,坐经济舱,《杜拉拉升职记》里徐静蕾也就挤了一次公交车,接着就换轿车了。好像精英与底层草根之间一搭桥,只能出现在赈灾现场,出现在别的地方就有点语境扭曲的意味,所以当下的作品大都努力回避这种社会阶层之间的落差,而不是去正视。搞得一个草根占绝对数量的发展中国家还分成上流和底层俩黑白分明的阶层,真是囧。
            
            说到这里必须要提一下亲民的香港电影,在众多港片中,随处可见主人公跟寻常港人百姓一样在茶室吃面,挤小巴,或者追逐于脏乱的街市,这种对本土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一视同仁恰恰是大陆电影所缺乏和一再回避的。所以《人在囧途》是搞笑的,也是亲切的,所以他能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它将当精英灰太狼遭遇草根喜洋洋时,从反感无奈到感动认可的生动心理转变过程,讲述得轻松又鲜活。
            
  • 头像
    十三
    看了《人在囧途》,之前一同事鼎力推荐的。虽然也笑了两声儿,但意思不大。电影里过度煽情还是没必要,而且这个情煽得也没有《落叶归根》好——相对来讲,常态的情绪永远比非常态的真切。比如父母为子女卖血,绝对比什么为供养别人家的孩子当街乞讨更能打动人。人性里有些东西是共通的,甚至不需要解释。至于出车祸啊白血病啊突然失明啊之类的韩剧桥段就更是下品中的下品。

    难得的是,这部电影里有个比较靠谱的小三,主动退出了。临走还赚了情人一点儿眼泪。作为一个傍大款的姑娘,此枚小三从头到尾打的都是感情牌,而不是扎款牌。电影开头,小三骗大款说自己怀孕了,大款登时石化——其实这也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在未婚关系中,没有男人希望女人怀孕,这跟爱情啊责任啊甚至都关系不太大。他不打算娶你那自然就不用说了,怀孕是一等一的麻烦事儿,弄不好还要被敲诈勒索,现在男人都鸡贼着呢——何况在性资源中多吃多占的男人多多少少也都会有点儿钱有点儿地位,更谨慎点儿也是常理;二是就算他有意娶你那奉子成婚在百姓人家里毕竟也不太好听吧(虽然在演艺圈比较流行)。即使已经扯了证办了酒席可知道自己意外怀孕估计也要懊丧一阵儿——要娃这事儿至少是个十一五计划,不是剜筐就是菜的。

    回到电影上。该靠谱小三很有洞察力跟自知之明,令我肃然起敬(即使她实在长得比正室差很多意思,不过男人嘛,肯定喜欢更年轻的)。她能在几天的对正室的跟踪追击中觉察自己对该有妇之夫的“爱”根本抵不上其正室付出的十之一二,并认清无论自己如何肝脑涂地都无法占据现有家庭在该有妇之夫生命中的地位——这个结论非常正确。这是个聪明姑娘。在给男人的分手信里,伊说“跟你在一起的大半年”非常快乐。看看,才半年就能领悟到这么多,这姑娘要是练武都得是郭襄似的人物。

    两个人在一起最大的恩情是共同的经历,且这经历必须要脚踏实地——绝不是什么手牵手旅行,花前月下你侬我侬,写过多少情书起过多少誓言,挥金如土胡花滥花,干柴烈火108式……而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共同掰着手指头计算每个月少得可怜的工资究竟是怎么流走的。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分享不能跟别人提起的不如意,内心的惶恐,经济的拮据,人性里的阴暗,或者,衰弱的身体。

    也只有夫妻能如此,你打碎了我,我打碎了你,掰开了揉碎了再塑个更坚实的泥胎(当然也有解体的)。共同谋生存,永远比什么轻飘飘的精神交流或求合体要来得实在得多。小三么,情人么,暗恋么,单恋么,只消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你们就不会懂。

    傍上再大的款,随意挥霍他的钱,像潘金莲栓西门大官人似的把他拴在你的葡萄架上,内心苦恋希望他陪你一个整夜不要再事后赶回家……你以为你流的那些眼泪买的那些醉就是痛苦么?就可以在他心里占有多重要的位置么?不,那一钱不值。只要有个明大义识大体的正室在家坐镇,男人最终还是会回家的。

    我有个大学同学做了小三,以至于堕胎之类的破事儿惹上身,痛苦得稀里哗啦。快毕业的时候,她在QQ上跟我诉苦,仿佛是苦情女人的代言人,要去拍琼瑶戏。我实在忍不住,就说了她几句。她立刻乍出全身的刺,历数自己怎样想见他又见不到,想给他生个孩子又生不了,想结婚不能结……我就不再说话了。这就是典型的不靠谱的小三。

    你想过他的妻子在老家照顾着他的父母么?你想过他老婆刚给他生了个儿子,老公却不在身边么?你还跑去人家家里跟正室挑衅,你还要脸么?

    就算他离婚了,娶了你,你要去农村跟他爸妈住在一起,尽媳妇儿的孝道,还必须带着他跟前妻的儿子,那么你就幸福了?你就如愿以偿了?你伟大的爱情终于死得其所了?

    任何一个痛陈自己悲恸的女人,其实都陶醉于自己千疮百孔的经历,沉浸于他人给的廉价的同情。现在的社会,没人用刀架在你脖子上让你嫁谁不嫁谁,选谁不选谁,所以就别整那些没用的了,苦不苦,你自己兜着,谁理你啊。
  • 头像
    张小北

    我在评价一部国产电影的时候,标准肯定是和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不同的。这是一个暂时没有任何办法的现实:如果将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的话,绝大多数的国产电影根本就没法看。

    所以我对国产电影的标准明显是更宽松的。对于那些能表现出某种技巧上的、技术上的甚至只是态度上的进步的国产电影,我一般都会给予鼓励。(但即使这样,我仍然暴虐地批评了许多国产电影,我只能说它们实在是太过分了。)

    在这样一个明显的双重标准下,对于《人在囧途》这部电影,虽然它有很多明显的问题,但我仍然觉得应该是鼓励大于批评的。

    (对比同期国内公映影片,例如好莱坞进口批片《特工的特别任务》,同样是家庭温情喜剧电影,《特工的特别任务》一片无论是技术水准还是故事创意、叙事技巧,都比这部《人在囧途》明显要好不少。但我还是宁可推荐这部《人在囧途》,因为这是一部立足本土讲述中国人情感的电影,它能容易触碰到中国观众的内心世界。)

    对于这部电影,我的评价很简单:“一部超过了我预期的喜剧片,它让观众笑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些温暖。作为一部低成本喜剧,这种温情喜剧路线可能会又开创一种新的类型片市场。此片编剧不错,对内地语境的把握非常精准。另,徐峥再次证明,他是一个目前内地市场奇缺的类型片演员。可惜了《无人区》,不然他会正式跨入一线。”



    随后,有不止一个朋友提醒我,《人在囧途》在剧情和剧作结构上“非常类似”一部1987年的美国电影《Planes, Train and Automobiles》(《飞机、火车和汽车》,又译《一路顺疯》)(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1775/),这部美国电影我没有看过,所以我也不好说这种“非常类似”具体到了什么地步。

    不过考虑到《人在囧途》的“原创故事”是刘仪伟,而他的上一部电影《火星没事》则和一部2007年的美国电影《Martian Child》(《火星的孩子》)(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92525/)也是“在剧情和剧作结构上非常类似”,所以我想很多事情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因为我没有看过《一路顺疯》,所以我没办法具体比较《人在囧途》和《一路顺疯》。但就算《人在囧途》严丝合缝地把《一路顺疯》的剧本照原样扒过来,《人在囧途》的编剧也做到了不错的本土化处理,没有搞成那种不伦不类的生吞活剥,而是和中国现实社会做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结合。所以就这一点我还是想要给一些鼓励。

    下面讨论的关于抄袭和模仿的话题,和《人在囧途》以及《一路顺疯》都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咱们就事论事,所以有心人也不必借题发挥了。要说我是《人在囧途》片方的枪手,我不做辩解……



    抄袭当然是我们要明确反对的,但合理地模仿和借鉴则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的。中国电影的创作现状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一片狼藉都是一种客气的修辞手法。泥沙俱下的淘金时代里,要想脱离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忽然旱地拔葱凭空出来一个绝世天才之作,无论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咱们不会这么要求中国足球吧?

    小众的艺术电影咱们单论,或许还有某种可能性出来一部世界水准的作品。但要说在商业类型片方面,咱们过去欠的帐实在太多了,在什么都缺的情况下,我觉得基本没可能忽然冒出来这么一部惊天神作。即使是宁浩,即使是《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再加上绝大多数人都没看过的《无人区》,把它放在世界电影的范围里来看,它们的水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想大家应该是有一个基本共识的。

    但我同时又对中国电影在类型化创作的未来持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还是那句老话,咱们在过去的十年甚至十五年时间里,通过盗版这种特殊的普及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无论是品味还是视野都非常牛屄的影迷。即使这些影迷中的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到中国电影的生产体系,他们都有机会改变中国电影的未来。

    在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模仿和借鉴可能是我们现在只能面对的一个现象。抄袭是一种丑陋的偷懒,因为抄袭的动机在于急功近利,只想多快好省地赶紧搂钱回家。而模仿和借鉴则是蹒跚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好莱坞研究了近百年的商业类型片的电影叙事技巧,我们难道还要再重新把轮子发明一遍吗?

    我希望我们的创作者能够尽快摆脱这个阶段,从掌握最基本的叙事技巧开始,然后逐步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特点和市场特点,最后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观众的类型化叙事模式。

    重新学习和掌握类型片的叙事技巧,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机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电影叙事技巧。中国电影就像一个可怜的孩子,不停地在大人的殴打下渡过了悲惨的童年,等他长大后才发现,当他需要独自谋生的时候,他竟然没有学会什么可以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所表现出来的高速增长,并不是靠中国电影人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面对这笔天降横财,是该贪婪地吃了这顿没下顿,还是抓住机会赶紧学点养家糊口的本事,那不是我能操心的事情。但对于那些长久以来一直在喜爱电影的人们来说,当然应该抓紧时机长点本事,同时也别被这个淘金时代迷惑了双眼。蹒跚起步阶段,行走的姿势不够优美,我们可以谅解;但如果以为人傻钱多的时代永远都不会结束,那就是记吃不记打了。





  • 头像
    大 象

    nn最近看了,谈谈。nnnn镜头nn你为什么要动摄像机?n影片一开始镜头就往上摇,第二个镜头,还是往上摇,第三个镜头,换了固定机位,还没放弃摇。第二场戏一开始,王宝强看个电视,你也往下摇。你不嫌烦吗?很多人喜欢在开场摇啊摇,说是这样“大气”。可你并没关心镜头本身的实际用途,是不是需要摇。王宝强看电视,你就让他看电视好了,你摇他干嘛。半主观角度,看电视,挖耳屎,画外音,给一个固定镜头,什么都有了,镜头冷,还有冷幽默的效果,观众想,这王宝强干嘛呢,还能抓住观众往下看。如果你是怕转场太突然,想稍微带点起幅,那种起幅也没什么意义,两场戏之间你完全可以给一个空镜头来转场,比如给养牛场一个固定镜头。装修华丽的大楼内一段精彩的颇带调侃的驯人完毕后,切到草地上牛们没事儿吧唧吧唧嚼点草,再搞几声若无其事的牛叫,再切到王宝强瞪着大眼挖耳屎,冷不。这叫啥,这叫风格统一。当然,这只是随便设想,调侃一下,好的分镜头方案还有很多。镜头乱了,故事再好,电影档次也上不去。n我知道商业片要的是实用,不偏向任何一种风格,只要是电影本身能用的到的,照单全收,既会用现实主义的长镜头,也会用形式主义的超现实等手法,什么巴赞啊、爱森斯坦啊,统统可以拿来赚取票房,美国人最喜欢干这个,不光电影,整个国家都是讲效率、讲实用的,现实的很,所以人们会爱看好莱坞,因为别人是诚心诚意地想赚你的钱,所以也会诚心诚意地弄出来东西给你看。他们多年的片厂制度和经验告诉我们,他们每个镜头都会力求用得恰倒好处。即便再怎样不限风格,镜头也不会用的毫无道理。n来看看《无耻混蛋》的第二场戏的第一个镜头,固定机位,俯视镜头,全景别,士兵列队,军官入画站定,马上切,第二个镜头,近景,军官开始说话。干净利落。即使在整个电影里,摇臂镜头也很少,只有一两个,而且具有它的实际作用。要是碰上这种场景,我们中国导演肯定是不用摇臂死不罢休的,我们来试想一下,首先,高角度镜头,振奋人心的音乐起,镜头往下摇,一排士兵坚厚的背影,导演心想,嘿,这一摇的气势是多么他娘的恢弘。然后切到一个低角度镜头,队列最后一位士兵侧面拿枪的手,镜头开始右45度角上摇到军官四分之三侧面的脸,军官说话。镜头再切到一个个士兵脸上坚毅的表情。镜头继续切换,一个高角度镜头,下摇到军官的主观近景镜头,军官继续说话……。在任务开始前的这段训话,摇的是多么地荡气回肠,绝对的主流,绝对的正义之师。n有次跟一哥们聊天,老叹没资金。我说你要拍什么国际大片,他说拍多小的片也要资金啊,机器、摇臂、轨道……这些,总得租吧。我说,你要那么多玩意干嘛,一台机器一个角架可以解决基本问题。他便与我争论起很多设备的用途,比如摇臂。我说,你摇臂也不是天天用,最多用个回把两回就差不多了,租金也就是一两天的事,几百块钱,如果你的片是现实主义,这些东西就更加用不到了。他说了一句令我很无奈的话:我认为现在流行的就是镜头的运动组合,有时候镜头组合需要复杂一些。n很多人就是这种想法,包括做独立制作的,总认为凡是与电影有关的,一切都是必要的。那是辅助设备,辅助什么意思懂不懂,是自然机位达不到了才用,画面需要了才用,没事就不用它。镜头花哨,也要花哨的有道理。好电影完全是靠才气的东西,并不是靠一堆设备来支撑的。你还不如把钱花在制片上。别人有钱都不这样搞,你没钱搞那么大架势干什么。小制作,靠的就是打游击,这才是王道。跑远了。当然,《人在囧途》的投资再不多,弄点摇臂还是绰绰有余的。n至于那每次定格时画面上伴随着BBB的声音打出的几行字,这绝对是毋庸质疑的败笔,就好比《杜拉拉升职记》里频繁的伴随着唰唰声的快速分屏一样,还自以为特炫特时尚。简直土到了极点,品位问题。拜托,这么山寨的小特效,就不要这么老用了,现在就连拍婚庆、业余DV都不玩这些招数了。BBB,唰唰唰,掉份。你完全可以切个黑屏,给一行字,这样都比BBB要好的多。你就是不交待,那也没什么影响,台词里不都道明了到哪哪哪吗。你给不给那几行BBB都没人管你几点几分到了哪,观众只知道他们辗转到很多地方,很费周折。至于前面人物出场介绍那几行BBB,更是多余。低级伎俩。n导演得到一个故事,变成画面的时候首先就要知道该如何取舍,这部电影的镜头衔接至少还是流畅的,但光流畅是远远不够的。nnnn调度nn我一直认为,喜剧片和恐怖片是最难调度的,因为这两种情感都是人类最极端的情感之一,一个是极度喜悦,一个是极度恐惧。放在中国如何,喜剧片倒还好,你还可以用台词滥竽充数去代替调度,制造一些只有中国人自己才看得懂的笑料出来,比如冯导的一些电影(这里的台词笑料还不算低级),又比如越南宝盒、熊猫大厦、十全多美之类(这确实就没法笑了)。我不否认台词的重要性,毕竟自从电影里有了声音问世之后,电影也不再是视觉本体单方面的事了,而形成了视听。可你还是不能偷工减料、用台词代替实质性的内容,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场面调度不是。刚才说的是喜剧片,你还能偷懒,到恐怖片,我看你怎么偷懒,你不可能写得出一句即使忽略镜头也能让观众感到毛骨悚然的台词来,你没法写出视觉上恐怖的气氛,这里有很多纯调度的成份要去做,这些东西才能激发观众的心理感官,可见场面调度在里面有多重要。内地还没有一部上档次的恐怖片,所以从这个侧面去印证我上一个观点,也可以说成,还没有一个会调度的导演。因为没人重视,或者说,没人精通。除了这两种类型片,其他类型的故事片就更别提了,这种现象无处不在。很多电影都能把故事说通顺,但光能说通顺是不够的,我们有时候可以忍受一个故事的简单平淡,但就是无法接受它镜头调度处理上的平淡无奇,你得把一个故事灵光闪现地转换成视觉上的东西。这部电影就属于这种的,不缺故事,但作为导演来说,拿得出手的东西不多。n同样是喜剧电影,在法国喜剧《我一直想成为一名歹徒》里,从影片开始一直到进屋抢劫,都是没有台词的,但笑料不断。一间郊区咖啡店外,劫匪从汽车里出来,由于丝袜颜色太深看不清路,撞到电线杆,回到车内摘下丝袜出来,发现车钥匙忘在车里,一阵抓狂,不得以,空手入咖啡店,入室后手插在衣兜里作手枪状开始行劫,谁知店里人各忙各的,根本没人看到他……。用的都是最基本简单的镜头,这才是喜剧,全世界都能看得懂的喜剧,中国导演除了用编剧给你组织的剧情和台词素材直接生硬的换成镜头去填补电影,难道就不能干事了吗。n也同样是喜剧,即使是周星驰的电影,也不全是取决于演员的表演的,精彩的调度也一样不少。我就随便举一段,《破坏之王》里周星驰向吴孟达拜师交学费,只用了一个普通的固定镜头:n一只手拿着钱从左边入画(周星驰的),画外音:师傅,学费!n另一只手从右边入画正想接钱(吴孟达的),画外音(以下都为画外音):恩。。。n周星驰的手迅速收回:慢着!n吴孟达的手一颤:干什么。。n周星驰的手将钱握紧:这些都是我的血汗钱!n吴孟达的手拍了拍周星驰的手,将周星驰的手指一个一个掰开,将钱拿过:哎呀,你放心,我明白的,我很快把你训练成才的。n周星驰的手又将钱从吴孟达的手中抢回:慢着!n吴孟达的手又一颤:又什么事啊。。n周星驰的手继续将钱握紧:你不是说有潜力的不收学费吗!n吴孟达的手竖起大拇指:问的好!继而伸出食指,指着周星驰:你等一等啊。吴孟达的手出画,一个纸箱入画:其实这些钱不是我收的,是捐给中国万千苦难同胞,使人人不止有书读,还可以人人有功练!n周星驰的手松开:啊,原来这么有意义啊!n吴孟达的手扬了扬捐款箱:是呀,放下去吧!n周星驰的手将钱从箱口放进去。n这一段绝对是视听结合的最好体验的例子,画面空间和信息量延伸到画面以外。而这种镜头在中国现今绝对是没有的。n黑泽明说:“我要把《乱》拍成全电影!”。即能不用台词代替的地方,尽量完全用镜头表现出来。三个字,一句“全电影”就全部概括了调度的重要性,多伟大的导演。场面调度是服务于电影的叙事形式的,医生的叫医术,画家的叫美术,场面调度就是导演术。国际上曾有人说:一部电影,如果去掉声音后,还能让人看懂,那才是一部好电影。这句话放在视听结合的今天来看,虽然有点偏极端,重视的只是视觉本体,但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纯调度的重要性,能拍出这种片的人全中国可能只有杜琪峰。镜头有条理,调度有考究,风格自然就会统一。n《无耻混蛋》地下酒吧那场戏,乱战过后,我方与德军士兵对峙时候,一直只给了德军士兵的镜头和地下室入口的镜头,只给了我方军官的画外音,并没有交待我方是如何在另一边互相使眼色、打手势暗号、小声商量着对策……。从这点可以看出,昆汀是一个懂风格的导演,相当会取舍,虽然也是商业片,但不随好莱坞大流。这一段的调度就利用了一些现实主义里的特点,也可以说,比较的Dogma95。Dogma95的规则就是十分现实主义的,其中第3条就包括“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摄影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但影片的拍摄须在故事的发生地点进行”。很显然,这段用这种偏现实的手法要比信息量多的手法效果要好的多,从取舍的角度来讲,用的是减法。n说到这方面,《人在囧途》里比较好的一段就是旅馆里进错房间被捉奸那段,我想很多人也一样喜欢这段。为什么这段能达到这种效果。这就是调度的功劳,如果按部就班的把他进错房间,还有把他如何从窗帘后爬到门后拍出来,那肯定是失败的,效果大打折扣。取舍就在这里。当然,这有可能是编剧的想法,也有可能是导演的想法。n美国一个电影工作者说过:“一部电影的前10分钟很重要,过了前10分钟还没能让人有耐心看下去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失败的。”虽然没有道明,但我觉得应该是单指商业片。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要抓得住观众。话虽稍片面,但很实用,直截了当。n我记得《僵尸肖恩》的第一个镜头就非常有才气,西蒙•佩吉的主观镜头,边拿起杯子喝酒,边瞪着屏幕发愣想事,画外音起,有人叫他,他脸再转向一侧,开始答话,镜头后拉,其他信息入画,原来他对面坐了个人。导演就这样一步步的调着观众的胃口,一直在给观众问号,这个人为什么一直看着屏幕,他要做什么,镜头里没有其他人,谁在说话……。此片作为一部商业喜剧片,有才气的地方还有很多,当我把这部《僵尸肖恩》放到我的豆列里,当然豆列里还继续添加着不少这类片,引来如下不屑,原话是:越后面越扯了(指我豆列里的电影)。言下之意就是,《僵尸肖恩》这类片如果当作一部有思想和文艺性的好片放在豆列里是严重不靠谱的。我想,这便是典型文青通常的思维方式了。无奈之极。我的回答如下:也许100部烂片至少有100个亮点,而100个牛片可能只有1个亮点。你要做的是,你该取舍什么,而不是光想着去得到什么。而《僵尸肖恩》作为一部商业片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是一部烂片的。你硬要说中心思想,别人也不是没有,一个在生活中并不起眼的既平凡又失败的小人物,要是生在乱世,那可能就是个英雄,别人连闹剧都是闹的有道理的。n以色列电影《乐队造访》,也是带有喜剧元素的文艺电影。我们来看电影第一个镜头,固定镜头,全景别,长途汽车站,周围没有一个人,画面中间一辆中巴汽车的侧面,司机从驾驶台下车走到车尾,从车箱里抱出一个大气球,再走到驾驶台把气球放到后座,关门,汽车发动,从左边驶出画,一行人呈现在我们面前,数名身穿制服着装整齐的人站在站台上,原来汽车另一边一直有一群人,看来他们刚从这车上下来。多有才气,导演并没有去拍这些人是如何到站如何下车的。这段在剧本中根本没办法表现,可能剧本中这个镜头只有一行字:警察乐队来到以色列的车站。好在编剧是导演本人,颇有喜感的镜头与调度早已想好,这段写不写进剧本都无所谓了。若是你从别处拿到的一个剧本,光这个到站下车,你就得拿出多少个镜头方案,拍出来俗不俗就看你的才气了。n这些都是影片的开场镜头,创意很重要。甚至在整段戏中,你的叙事都要有创意,不按传统套路出牌是信条,有才气,定要使出来。在好莱坞电影中,很多也会事先把偷听的人就安排好在镜头中,然后再给另一边被偷听人物的戏,再切回到偷听人的表情或眼神,来回切换,为了增加气氛或紧张感。《无耻混蛋》中昆汀就没这么做,地下酒吧里,大家谈话谈到差不多了才掉下巴,里面还藏着个盖世太保,换作是有些导演,肯定事先就把这个给交待清楚了。在《低俗小说》中那更别提了,整个电影就是玩这些的。其实早年的时候,昆汀就在做这种事了。两个劫匪,冲进一家加油站便利店,杀了店员和一名警察,然后把加油站烧了。换了是你,你会怎么拍,你会先拍哪?老老实实按顺序拍?我老说《杀出个黎明》的片头戏看100遍,你能事有所成。很多人看不到这个亮点。要么说够B级啊,要么说够烂啊,这个片历来是两极分化的,昆汀成名后倒向另一极的多一些。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这里不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到整部电影结构,小到一场戏,甚至一个镜头,你的调度都要有创意。罚导演把《人在囧途》的片头重新拍一遍。nnnn剧情nn这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商业片要的就是戏剧冲突,利用现实素材去重新塑造,何况这些内容和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剧本里只是把这些现象都编在了一起,用春运这条线串起来,形成一部电影。我不觉得有什么太夸张的地方,国外把现实用夸张手法处理的电影多的是,你要做的是如何处理得自然,不显得刻意而为之。n先来说说被女教师骗钱那段,很多人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我们来设计一下两个编剧之间的对话。n甲:接下来怎么办?n乙:接下来碰到了一名女乞丐,要给孩子动手术需要2000块。开始他们不相信,最后发现是真的。n甲:这太主旋律了吧,世上还是好人多啊?不行,还是得让这两人被骗。n乙:好吧,那这场怎么收尾,骗完就这么算了?n甲:那不行,还是得绕回来,不过得来点狠的。这女乞丐是一位教师,学生没有饭吃,还有一个要动手术。于是她到街上来乞讨行骗。n乙:这个太狠了,广电通不过的。n……n我记得前两年有个广告:“我是103个孩子的爸爸……。”在上广告前,我想这位乡村教师过的并不比影片中这位女教师好,这种事情还有很多。呼吁一下社会关注教育状况有什么不好,能通过审查已经是好现象。老师到处找不到钱,上面的人也不作为,没钱下来,外面你跟人明说也没人信,没人管,于是只能出来乞讨、行骗了。这样的夸张手法去处理,我觉得挺合理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n还有说长途汽车乘务员的,这里已不是个体小巴,在长途汽车站买的票,下车的时候,他是最后一个,能捡到钱包的陌生人都早下车了,就是不记得乘务员的长相,也有发车时间车次登记,跑的了人还跑的了单位么。你能找到一切理由说乘务员私吞,我也能说难道全国十几亿人就没一个像电影里的这种人么。别说全国了,信佛稍微虔诚点的就可能把这事给干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关键是要把事情给说通,不要给人感觉为什么别人没遇到,就你遇到这么个好人,尽量处理好这种刻意安排的感觉。不自然的地方是,乘务员折腾一晚上到处找旅馆来送钱包,别人就是个上班的,再好也只是上交公物,最多单位根据钱包里的信息通知家属前去领取,通过电话的形式才算靠谱,这样前面有些细节就要改动一下了。故事在大环境下来说,很多都算合理的,只是细节上不自然的地方还有很多,比较生硬。这里不能一一例举,举些个明显的,比如摸奖那段,从女教师处出来,二人在街上走着,谈着没钱要去取钱,突然一人让瞧前方,于是就摸奖摸汽车。这人物动机也安排的太刻意了,简直就是奔着彩票那奖去的。这个地方应该再缓一缓,镜头定下来,其中一人去找银行或上厕所什么的,另一人就闲着没事四处打量,这戏原本也是给王宝强的,人物设定是心善但抠门又喜欢贪点小便宜,于是闲逛正得瑟中呢,被一宣传的喇叭声吸引过去,就发现这么一地儿,心花怒放,等徐峥回来就死活拉着他要摸奖。这是随便假设的一个方案,电影中有些细节很重要,少了就突兀了。n然后外面说的比较多的就是围绕价值观说的,又回到傻根的话题上了。这部电影主旋律之处不是在维护政府,而是主旋律的背后是人类本身。你既然知道这个社会风气并不好,拍拍正面题材呼吁一下有什么不好。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你经常失恋,渐渐对爱情失去信心,开始怀疑这东西,不相信有真爱,可人人不都还是说你会碰到真爱么,社会不还是说真爱存在么,连你自己也始终没放弃希望,你还是想好好娶一妞,信它一回。要不然,大家都是王八蛋,谁也不相信谁爱谁,大家互相随便操操得了,人类也该灭亡了。道理一样。好或坏本来就是个辨证的东西,至少遵循人类普遍价值的大方向是合理的。好莱坞这种电影那可比我们多多了。你就是真担心电影带来的影响,观众也没有谁会真那么天真,看了个世上还是好人多的片子,出了电影院就到处无偿帮助他人。呼吁一下大环境是好事,这本来就是一部主流商业片,又不是文艺片,你当拍《罗生门》呢,体现人性阴暗面。每部电影都有它题材的话语权,这部电影的定位就没想要“世上人心多险恶”这种话语权,反思人性也是好事,从某方面来说也是积极向上的,这种留给其他电影,或者导演有这想法自己下回再去拍部作者电影专门讲这个,这才是百花齐放。n几处煽情桥段的处理手法也不是很恰当,煽情在电影里是个很重要的事,没煽好就会不自然。电影里还有一些小幽默,非常有意思,特别是一些台词,比如:“老板,你还恨我吗?”,“我已经习惯了。”等这些,既有趣又不低俗的幽默,这种风格应该要好好保持,当然,演员演绎的也很好。nnnn配乐nn极其失败。对于配乐,无非就是两种方法,一是音乐先行,二就是后期配乐。后期配乐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到处有大量纯音乐素材,你可以随处找来直接用,有很多甚至不用涉及到版权。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找人做原创,音乐要根据画面的节奏走,比如我们都看过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动作做三下,小提琴就要拉三下,如此。很多时候,你要告诉别人你需要什么风格的,或者什么元素,比如你想给《阿凡达》的配乐里加点非洲鼓增加一点少数民族风味;又或者片头几个高中少年在校园内行走,你想把曲子配的有点拉拉队唱的校歌的感觉,又不缺乏电子和摇滚元素还颇具时代感的《海扁王》;等等。(The Prodigy的这首Stand Up也有可能是先收录在乐队专辑,电影在后,这样我们就要换下一种配乐方法了)。另一种就是音乐先行的做法了,顾名思义,就是音乐事先就存在的,已经准备好的。当你有了一段好情节,非常希望配上音乐,在开始拿出分镜头调度方案前,你会从你的大脑库存中闪过一首首你已知的音乐,当确定某一首的风格能与整个影片或这一桥段融为一体时,你开始依照这首音乐的节奏和乐感去想这段戏的镜头和调度,这种做法其实表面和MV比较类似,但又有许多不同。我们知道昆汀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在音乐方面也是十分有鉴赏力的,他几乎从来都不请作曲,他说过他本人就是一个乐库,《低俗小说》、《杀死比尔》什么的就不提了,那是无处不在,就拿不久的《无耻混蛋》来说,那段“电影院大屠杀前奏曲”就是大卫•鲍伊80年代初的Cat people。这一段更像MV一些,镜头进行的时间上是架空的,自由地根据歌曲的节奏变化而决定镜头的次序、祯数的快慢、以及叠画这些特效,而且中间还有段插叙。《僵尸肖恩》也有一段精彩的“僵尸大屠杀前奏曲”,用的是皇后乐队70年代的Don’t stop me now,这一段与刚才《无耻混蛋》那段用法基本上差不多,但稍有不同,不像《无耻混蛋》里那段无来由的加音乐,怎么说呢,拍的很Dogma95,声源必须来自镜头中,这里是现场点唱机里的发出的歌曲,而且时间上不能架空,你必须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衔接镜头。这一段拍的是非常有才气的,动作节奏编排得和音乐节奏不时地吻合,还要做成给人仿佛不是刻意而为之的偶然感,绝对可以颁个Dogma95式最佳配乐典范奖。好的例子还有很多,《功夫》里群殴斧头帮的那段民乐——四川将军令;《枪火》里的这音乐我还真想不到形容词,姑且就江湖味吧,反正和影片浑然一体就是了;《超时空要爱》里梁朝伟和李枫,在矮屋子里边跳舞边对话那段就搭配的十分有意思。n《人在囧途》的导演是香港人,我不知道他生活的音乐环境是怎样,暂且不谈,但这片的配乐绝对是草率了事。内地这方面比较有意思的配乐我还没见过。上一代导演我们不怪他们,79年才改革开放,要说谁谁在这方面多有见地,那也是唬人。时代是前进的,《猜火车》里有一句话“你不会愈来愈年轻,世界在变,音乐在变,连毒品也在变,你不能整天呆在这儿梦想毒品和伊基•波普”,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伊基•波普算不算过时,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你还认为自己是个导演,如果你还不重视音乐,那就真的是过时了。连影迷都发现《西游记》的片头曲很歌特了,你还总幻想着配乐是别人的事而与导演关系不大,若是电影杀青,又不明就里地不幸找到一个出卖了你的爱还背了良心债那样的音乐人,那还真有可能把你的商业影片儿给弄犀利了。何为犀利,现实主义电影叫犀利,只能让三峡移民唱爱大米,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小朋友从小就会,你有什么办法,你总不能让三峡移民在小船上唱雷鬼吧,无奈,犀利。这取决于中国整个年轻人亚文化的环境,既匮乏又畸形,泡泡糖音乐和低俗选秀泛滥。你别说,周杰伦这种的音乐还真算靠点谱的了,虽然他也挺火的。这也是另外一个话题了。nnnn以上借《人在囧途》简单从几个方面聊了一下中国电影的一些弊端,中国电影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发挥,我不擅长于写那种先把电影中所谓的认同或不满找出来,再联系一下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经历,最后再发一顿感慨,思想与内涵迸发,又不失文笔的文青影评。中国汉字含义深刻,我也不知道这个“评”的尺度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评”,实在的说,我们的电影是越来越丰富了,类型开始多种多样,尤其是以下两种绝不可少。n有一种就是商业大片儿,专讨观众骂的,其实我觉得都挺不容易的,你没必要日爹死娘地骂,说实话,别人也真是诚心拍的,没有谁不想把片拍好的,关键就取决于这个导演的本事有多大了。我有时候看一片,跟所有人一样,老百姓下班没事,就为了图一乐,发现那片虽不谈不上好,但还是花了钱在做的,弄的华丽丽的,排场也十分考究,挺诚心的,我也就算了。商业大片不就是走一过场,你看完回来后还特认真的写一观后感去谈思想谈哲理,那不浪费时间吗。n还有一种就是削尖了脑袋往国际影展上钻的,这本身其实并没问题,但他们就专门喜欢找一些边缘的、敏感的题材,然后还拍的不像样,希望拿奖翻身,这是明显的功利心,钻这种空子,没才气的才这么干,我一个朋友说的对:自己不自信,才想去讨好。你要拍现实主义文艺片也可以,你能把小明的一个上午老老实实地拍好,客观地展现他的状态,从而自然地透视出某种东西,就不错了。从最基本最平常最小的东西开始拍,踏踏实实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拿奖,别老想着一步登天。我发现很多这类人只看到贾樟柯的成绩,并没认真看他的电影。n诚然,我们的电影,问题还有很多,环境、制度、素养,这些都是客观上的因素。主观上的问题,只有一个。我们知道《低俗小说》的故事就很简单,换成别的导演,说不定就给拍成烂俗的枪杀片、黑帮片了。希区柯克就经常在小报上找烂故事来拍电影。《无极》不是问题,《隋朝来客》也不是问题,这些故事都能拍。小成本电影更不是问题,中国不缺只需要一半资金,就能拍的比原片好10倍的民间人士。小投资的B级片曾经练就出了多少大师,低成本赌的就是才气。中国电影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剧本的问题,绝对是导演的问题。《血迷宫》不就换了个导演么,这是很明显的问题。n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