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仲星火上官云珠马骥李保罗
类型:剧情喜剧导演:鲁韧 状态:HD 年份:195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4分热度:1 ℃ 时间:2022-04-17 16:05:3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又看了一遍,这次是和奶奶。
讽刺喜剧的创作在反右运动后逐渐回退,当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准确说法是,(对阶级敌人)的讽刺仍然继续存在于此后的影片乃至革命样板戏中,而喜剧成了问题。喜剧的问题最终也是笑的问题。在大跃进时期出现了一种所谓的“歌颂性喜剧”,代表作就是《今天我休息》,在我的印象里,这也是十七年中招致批评最少的一部作品了。当然这个印象并不一定对,不过即便抛却这个前提也可以看出电影的症候所在。《今天我休息》呈现了三个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部电影的主体是什么样的“新人”?笑是从哪出发的?笑之后残余的东西是什么?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文艺应当是关于新人的文艺,可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是新人呢?这样的新人不能具有个人主义思想,他也不能对不该抨击的对象加以抨击,他应该做的是无论于公于私都展现出洋溢的劳动热情。这种要求其实同样也是对于观众的要求,因此说社会主义文艺的目的是用新人来规训新人也没错,更极端地说,观众应当在所有的行动之前就辨别出行动的界限与正误。从这点来看,《今天我休息》对于银幕新人的展示确实可以称作准确,马天民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正面人物,他是出生在旧社会的孤儿,在新中国成立后找到了家人般的同志关怀,同时也在反右运动如火如荼的1957年入了党,现在正28岁,拥有为大跃进建设而奉献的一片赤诚。
可是从类型定位上来说,这部电影是喜剧,也就是指观众要能发出笑声。电影的喜剧来源也很简单,就是体现在主人公身上一种温和又轻微的“不一致性”,比如他应当休息却工作,导致出了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洋相。在电影的许多情节中他的这种洋相都旋即被他的正直而驱赶开。留下的只是观众瞬时的有些尴尬的笑。这便是十七年期间反复出现的“应不应该笑正面人物”的问题,按照朱羽的说法,笑的发生是一种“分心”状态,它打开了一个裂隙,在这样的裂隙里,一切都是不可控的,电影作为教导工具的力度被削减了(《社会主义与“自然”》)。有评论者指出这部电影并没能在情节中揭示人物的发展,因此观众在观看后就将马天民的形象抛诸脑后(《喜剧电影讨论集》171页)。问题是,如果马天民本来就是完美的人物,他的存在是为了让大家对他进行学习,这时候再用传统的戏剧理论来要求这部作品,只能说明这位评论者并没有把握住“时代精神”。但是其实这部电影有着更为扭结的创作背景,一方面喜剧的选择是为了更加接近大众,另一方面正如编剧李天济所说这个故事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而“生活充满欢喜”。因此比起人物的不协调性导致的笑,对于大跃进建设的由心底里生发出的喜悦才是更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今天我休息》没有招致过多批评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第一种笑有着一定的危险性(最为极端的例子反而是建国初所拍摄的《关连长》),那第二种喜悦(或者假装喜悦)则是几乎健康的、没有问题的,可是笑的残余部分仍然有可能导致批评,因此在《抓壮丁》之后的数十年里,不仅成问题的讽刺消失了,有可能引发问题的喜剧创作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更能引发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无处可寻。
宝宝大错位2
神采飞扬
圣诞绅士夜
冲撞
熊出没·逆转时空
辣警霸王花粤语
花言巧语的小镇青年吉姆在百货公司得到一份看门人的...
播放指数:970℃
又看了一遍,这次是和奶奶。
讽刺喜剧的创作在反右运动后逐渐回退,当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准确说法是,(对阶级敌人)的讽刺仍然继续存在于此后的影片乃至革命样板戏中,而喜剧成了问题。喜剧的问题最终也是笑的问题。在大跃进时期出现了一种所谓的“歌颂性喜剧”,代表作就是《今天我休息》,在我的印象里,这也是十七年中招致批评最少的一部作品了。当然这个印象并不一定对,不过即便抛却这个前提也可以看出电影的症候所在。《今天我休息》呈现了三个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部电影的主体是什么样的“新人”?笑是从哪出发的?笑之后残余的东西是什么?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文艺应当是关于新人的文艺,可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是新人呢?这样的新人不能具有个人主义思想,他也不能对不该抨击的对象加以抨击,他应该做的是无论于公于私都展现出洋溢的劳动热情。这种要求其实同样也是对于观众的要求,因此说社会主义文艺的目的是用新人来规训新人也没错,更极端地说,观众应当在所有的行动之前就辨别出行动的界限与正误。从这点来看,《今天我休息》对于银幕新人的展示确实可以称作准确,马天民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正面人物,他是出生在旧社会的孤儿,在新中国成立后找到了家人般的同志关怀,同时也在反右运动如火如荼的1957年入了党,现在正28岁,拥有为大跃进建设而奉献的一片赤诚。
可是从类型定位上来说,这部电影是喜剧,也就是指观众要能发出笑声。电影的喜剧来源也很简单,就是体现在主人公身上一种温和又轻微的“不一致性”,比如他应当休息却工作,导致出了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洋相。在电影的许多情节中他的这种洋相都旋即被他的正直而驱赶开。留下的只是观众瞬时的有些尴尬的笑。这便是十七年期间反复出现的“应不应该笑正面人物”的问题,按照朱羽的说法,笑的发生是一种“分心”状态,它打开了一个裂隙,在这样的裂隙里,一切都是不可控的,电影作为教导工具的力度被削减了(《社会主义与“自然”》)。有评论者指出这部电影并没能在情节中揭示人物的发展,因此观众在观看后就将马天民的形象抛诸脑后(《喜剧电影讨论集》171页)。问题是,如果马天民本来就是完美的人物,他的存在是为了让大家对他进行学习,这时候再用传统的戏剧理论来要求这部作品,只能说明这位评论者并没有把握住“时代精神”。但是其实这部电影有着更为扭结的创作背景,一方面喜剧的选择是为了更加接近大众,另一方面正如编剧李天济所说这个故事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而“生活充满欢喜”。因此比起人物的不协调性导致的笑,对于大跃进建设的由心底里生发出的喜悦才是更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今天我休息》没有招致过多批评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第一种笑有着一定的危险性(最为极端的例子反而是建国初所拍摄的《关连长》),那第二种喜悦(或者假装喜悦)则是几乎健康的、没有问题的,可是笑的残余部分仍然有可能导致批评,因此在《抓壮丁》之后的数十年里,不仅成问题的讽刺消失了,有可能引发问题的喜剧创作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更能引发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无处可寻。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大跃进的背景下,既展现了上海都市的快速发展,也表现出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社会形态、管理方式和社会秩序,塑造出可爱、亲切、忘我的新中国警察形象。警察是法制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服务于社会,对维持良好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协调群众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螺丝钉的作用。上海电影从都市生活的人际交往、管理方式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着手,从而引出都市的法制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潜影”都市中提及的管理都市方式、法制的意识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换句话说,当其他电影都在表现工业大发展、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时候,上海电影已经将眼光放在城市管理效能等问题上。毕竟,上海的工业发展早就经历过几起几落,工业建设并不是这个时期上海市民的主要话题,他们更关注自我的都市生活品质的高低,以及都市的自身发展为他们带来的机会与可能性。因而,上海市民关注城市的管理,行政单位的管理效能等,这才是保障城市良性、健康发展,才能维持上海市民的生活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我休息》已经从讽刺喜剧过渡到歌颂喜剧,影片中传递出来的乐观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幸福生活期待的喜悦之情,都是以前喜剧电影中少见。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理解影片没有格外强调“法制”,而是强调“服务”意识的这一视角。
马天民这个普通民警有着自己朴素平凡的气质,外在上 “傻、大、黑、粗”,却让人感觉可信、可亲。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在普通平凡之中,却联系和沟通着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影片情节里,马天民一天之中的两条行动线索对应和突出着他性格中的两个方面:他为群众做好事时的热情、认真和他赴约会时的一股“傻”气,这两方面在对比中形成鲜明的反差,并且总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围绕同一件事,一起纠合在他的身上,达成了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而正是这种带有一定夸张色彩的“傻”气,使这个人物周身散发出浓厚的人情味,让人感到他的可亲可爱。
影片中的警察马天民所表现的故事就是民警们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为居民登记户口、调解邻里纠纷,替百姓寻亲觅友、排忧解难,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点滴小事中彰显利民为民的宗旨。
影片的意义在于表现新中国的警民关系,它真正打动千千万万观众之处在于通过表现这种警民关系,使人们深切地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时代、新的社会制度中一种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公安机关不仅具有保卫国家政权和人民安全的专政工具的职能,也肩负着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工作部门所应有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不知道是承继了三十年代老上海深厚的电影功力,还是汲取了四十年代中国最主流、最先锋的左翼文化潮流,即使今天回过头来看,这部《今天我休息》也可以算是经典。整部电影不说其剧情的承接和铺垫自然而流畅,主题表达也紧凑和鲜明,就是整部片子的镜头也干净清爽,没有一个浪费。所以,放在今天几乎没人会“讲故事”的中国电影业来说,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地可以被列入教科书。
尽管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为歌颂当年的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这从全片到处可见的大跃进标语和一切工作以工业生产尤其是钢铁生产为中心的背景即可见一斑),但由于电影大量地描写了当时的生活场景,甚至故事也是以年轻人相亲恋爱为线索的,因此我们可从电影中真实地看到五十年前、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来讲,《休息》一片又具有了一定意义的文献价值。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部电影中浓厚的大跃进气息轻嗅可闻。从某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中马天明在休息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直接或间接都可以归结到“大炼钢铁”这个历史背景上来。例如,要是钢铁厂不用没日没夜的生产以增加钢铁产量,也就不会导致花花(说实话,听到这名字,我第一反应还真是谁家的狗,可见当年人是多朴素)没人照顾而患上低血糖;要是不急于扩大工业生产,那个老上海人、新兰州人罗爱兰也不至于在上海丢钱包后急如热锅上的蚂蚁。诸如此类,整部电影还很多很多。因此,回过来再思考,计划体制和国家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社会生活,大致就如这部电影中刻画的生活节奏一样,人人都仿佛被打了鸡血一样纷繁而忙乱,乃至于普通年轻人连相亲谈恋爱都如此困难,怪道稍微有些许空闲的右派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要不受普通人的待见了。
于是,也怪不得男演员仲星火在整部片子的从头到尾,脸上都一直挂着那种“其实我想走,其实我不想留”的无奈尴尬。在休息日,国民却无法正常休息的社会,不管表面如何让人感觉是那样的热火朝天、兴奋异常,都无法摆脱隐藏在深处的便秘般的憋屈和拧巴。请原谅我这种不怀好意的揣测,我实在是认为马天明“今天我休息”这句经典对白背后的潜台词并不是对自己的休息时间被用来帮助他人的愉悦,而是“能不能TM让老子好好休息一天”的悲愤。
所以,如果说雷锋是当年这种拧巴的真实标本,马天明就是这种憋屈的最好虚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