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黄日华陈浩民樊少皇李若彤赵学而刘玉翠刘锦玲张国强潘志文何美钿招石文李国麟雪梨黄纪莹吕有慧冯晓文李桂英马清仪赵静仪陈安莹苏恩磁李成昌刘江王伟冯瑞珍陈燕行郭德信陈荣峻江汉溫雙燕李鸿杰骆应钧骏雄麦子云邵卓尧麦长青梁健平梁钦棋陈狄克罗君左余慕莲李龙基刘丹蔡国庆陈中坚凌汉区岳何图英黄新李耀景曹济梁少秋邱万城郑家生孙季卿吕剑光石云曾健明何璧坚龙志成李海生罗国维艾威鲍方薛纯基郭卓桦沈宝思
类型:剧情武侠古装香港导演:李添胜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97 地区:香港 语言:国语 豆瓣:9.0分热度:106 ℃ 时间:2022-04-17 09:17:26
同姐妹阿碧一起,服侍少爷起居,偶尔泛舟湖上,过的安详自在
最多想着,是不是以后和阿碧一起跟了少爷
最大的烦恼也不过是少爷今天该吃些什么
乔峰是万人景仰的丐帮之主,气势如日中天
一出场便是一派风光霁月耀满堂的惊人气概
在人人心中都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
他豪爽他重义气对朋友很好
但是他独独不会想到什么儿女情长
偏偏两个世界的人遇在了一起
阿朱是天真无邪的少女
十几年来,日子过的云淡风清
彼时她的心里只有少爷
此时她的心里就只有乔大哥了
爱情在她看来,认定了就认定,这么简单
那时的乔峰已经是一个落难的英雄
一个忠字,把他逼的穷途末路
这么多年来,只有他去牺牲去奉献去拼命
最终只是落得个千夫所指的境地
他遇到了阿朱,这个天真的少女
还把他当做英雄的少女
他怎么会不感动呢
在阿朱那里,他得到了久违的崇拜和景仰
他的胸中充满热情
只可惜啊,乔峰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他身上流着契丹人的血
但自小受的却是孔孟之道,认知的也是汉人的价值取向
他放不下与生俱来的仇恨,也接受不了一夜倾塌的世界
最终他一掌劈下,悲剧就此注定
——————————————————————————————————
某天电视里放着张纪中的天空八部
那披头散发的乔帮主,让我心里一阵恶寒
突然发现张纪中喜欢的英雄都是长发飘飘的
参见杨过、乔峰、............
他毕生的心愿一定是想毁了金庸
阿弥陀佛
当年的我是边观剧边读书,都看完之后,也会觉得97版的“乔峰”之塑造在某些地方可谓神来之笔,而某些地方却又比不上原著的处理方式,原著剧集,各有各的好。但总归是对97版的某些处理心有遗憾或者不解。而今再度观剧,再度思考,发现自己已经放下了很多当年的纠结,开始越来越理解97版乔峰形象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也越来越能够明白并赞叹他们这样塑造乔峰的用心。
一个文学形象, 尤其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有着丰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必然是有很多侧面的。这个人物形象要从文学转化成影视作品,必然不是原版复刻,而是要经过影视艺术工作者的再创作,选择人物哪些侧面进行强化创作,则在于编剧、导演以及自身对全剧风格的把握,对人物个性的理解。从文学到影视,必然要有所扬弃,有所发挥,否则还要看电影电视做什么?大家都去读小说好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版本乔峰的人物设置都是合理的,不论是突出他的仁义重情的胸怀还是突出他粗砺遒劲的生命力,关键是看作品中人物有没有成功地体现这种设计初衷。
我认为,97版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当然不是完美无缺,话说回来我觉得不完美的事物才是真实的,有生命的。
97版对乔峰的设置就是要突出他的“仁义”与“重情”,事实上这两点在原著中的乔峰身上也是最动人的两点。
有所突出必然有所损耗,所以97版舍弃了原著中对乔峰很多带有野性和狠劲的表现,为什么97版会这么做?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TVB或者说港剧的拍剧风格决定。
跟我们内地很多拍电视剧的导演一直胸怀着拍大片儿的心境去拍电视剧不同,香港的影和剧分得很清楚。电视剧面对大众,不分级,风格简洁明快,含蓄中庸,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也就是说,喜剧不会很荒诞,悲剧也不会太绝望。所以,让香港电视导演像张纪中那样“大开杀戒”,简直是不可能的。97版的聚贤庄,其实乔峰也杀了不少人,但画面整体上没有血腥感和刺激性,也就自然而然会少了一些原著中所写的“野性”与“绝望感”。
因为需要保持一定的节奏,自然港剧也不会给太多篇幅去细腻地揭示乔峰的矛盾与挣扎(窃以为其实乔峰的矛盾挣扎之处也并不是很多)。在我看来,97版某种程度上已经对港剧这种“温柔敦厚”的风格有所突破,如阿朱之死至乔峰葬完阿朱片段,这种对悲痛彻骨而绵长的展现,在我所目及的港剧中还算鲜见的。而突出这段,毫无疑问,也是紧紧围绕乔峰形象的设置,因为这段是展现乔峰之“重情”最佳篇章,故而浓墨重彩,添了许多原著中没有的细节,将乔峰对阿朱之情展现得不仅深长而且细腻。值得一提的有一个情节,葬阿朱时,在旁的阿紫不慎将土蹭至阿朱脸上,乔峰怒斥,而后当阿紫气的回骂乔峰时,他却丝毫不加理会,只顾轻轻拂去阿朱脸上的浮尘。这其实是对原著中乔峰不舍得将土撒到阿朱脸上细节的另一种表现,然而对比之下,我认为97版的这个细节不仅更适合电视剧表达,更有戏剧冲突(用阿紫与乔峰冲突体现),同时也将乔峰对阿朱的痛惜用细腻温柔的“轻拂”动作来表现,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而在处理乔峰之死的时候,则又可见港剧之“节制”。几人自尽,皆是干净利落,绝不似如今某些电视剧慢镜头恨不得拉到明年去的渲染。只是通过音乐的渲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来推动情绪的合理流动。在这里,97版唯一加了的情节是乔峰死后,两位义弟各携娇妻对坐怀念大哥,此时乔峰之幻影出现,仿佛也在座与义弟欢聚。这一段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未免也太直白俗浅了些,还非要借段誉虚竹之口来说出类似“萧大哥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之类的“盖棺定论”,心中颇为不满。如今再看,却明白了这一情节的设置,原是要冲淡乔峰之死的孤寂悲凉(点明他的死获得了民众的理解、同情和敬佩),通过幻影的形式让他“含笑九泉”。这样观众心中虽有遗憾伤悲,但也多少得到一些补偿和慰藉,不至于是原著中萧峰之死反被守关将士利用邀功的彻骨绝望。
第二,电视剧面对的观众群很广,所以其价值观更靠近民众的主流价值观,而不大可能剑走偏锋。
“情”与“义”正是香港民众文化中植根最深的两项价值观,所以,突出乔峰身上的这两点,再合理不过,也再稳当不过。港剧的自我定位比较平民化,从来也不以思想导师自居,只是在如何满足民众各种心理需求上做文章,搞探索,所以能抓住几个并不新鲜的点,做深做细,这正是港剧的优长之处。
回到97版的聚贤庄片段,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没有去表现那一声类似狼嚎的怒吼,因为,这个剧不是要重点突出乔峰的孤独和腹背受敌,而是要突出他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顾念往日之情义。一个小细节说明一切:当乔峰在打斗中伤了往日部下加好兄弟奚长老后,一个失神,差点失掉手中兵器,但接着又紧紧握在手里,最后还是放下了,但就在放下的一刹那,又被人偷袭一刀,这一刀,妙就妙在有两重作用:一说明乔峰因顾念情义甚至忘了自身安危,二也表明了乔峰的武功实力本是可以以一敌百而不败,实是突出乔峰英雄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笔。
另外,因为面对的观众有知识阶层较低的人群,所以某些地方又必须把原著中写得较“含蓄”的地方直白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后期很多次萧峰对阿朱的怀念在原著中只是心理活动,但电视剧中就一一创造机会让人物直接表达出来,可能这会让人物失去一点深沉,但却是最大程度保证了观众们都能够及时走入并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演员的因素。
乔峰这个角色,据说原本定的是会武功的钱小豪,在监制李添胜的推荐和要求下,换成了黄日华。我觉得这一“换”并不止是演员的调换,甚至可以代表监制思路的调整。即对乔峰这个人物形象的定位由重“武”到重“文”。所谓“重文”,指的是强调人物情感和个性的展现而非武功功架的展示。钱小豪我不是很了解,当然也不好妄谈他的演技如何,据说当年换掉他的一个因素是因为身高问题。他和黄日华,一个会武功一个不会武功,一个身高175,一个身高178,差距应该扯平。剩下的监制考虑的是什么呢?
97版既然把乔峰的生命底色定义为“仁义”与“重情”,用一个有同样生命底色的演员来诠释应该是一件最合适不过的事情。虽然这个演员在某些气质上也许并不完全与乔峰同轨。
97年前的黄日华,最深入人心的形象是憨直的郭靖,他也很多次坦言自己与郭靖的相似。乔峰不是郭靖,他比郭靖厚重,复杂,悲情;但就“仁义”和“重情”这两点来说,郭靖和乔峰又是契合的,另外,黄日华个性中还有着一些与乔峰相似的“倔”与“烈”,据说,他曾被炒作绯闻气得一拳砸碎玻璃,在我看来,这件事恰是乔峰曾经说过的“我生平最受不得给人冤枉”的最佳注脚。同样的生命底色,加上岁月的历练和表演经验的积累,此时的黄日华,大概真是饰演乔峰最合适的人选,这也许是李添胜信任他能够胜任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黄日华从来不说自己像乔峰,但很多被采访的场合表示过自己对乔峰的喜爱甚至是敬佩。我觉得他对“乔峰”这种“仰视”的视角也是他能够成功塑造这一版乔峰的重要原因。他把乔峰当英雄来敬重,自然也就会将乔峰往英雄上演。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和定位与编剧导演的用意高度契合,决定了这一版的乔峰,会像烈火淬过的精钢一样,有着非一般的纯度和精度。
“提纯”人物,有时候是件危险的事,尤其是对正面人物而言,因为很容易让人物流入“假大空”,然而,经过“提纯”后的乔峰,并没有涉入此险,而是成为了一个更鲜明的艺术形象,有着与原著形象同样巨大的感召力。对小说原著来说,这个形象称得上是不拘泥,不死板的“忠实”,而某些时刻,我们可能甚至会更被剧中形象所感动,我想,那就是他超乎原著的意义所在吧。
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总是爱拿“是否忠实于原著”来作为评判一部文学改编作品的最高标准,后来才渐渐懂得,改编好一部文学作品,其实“懂得观众”与“懂得原著”是同等重要的。如果罔顾观众心理需求而只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原著”,有时候尽管雄心万丈,最后看起来似乎也是貌合神离,反而是那些将观众需求和原著精神作了最佳平衡的改编,即使有删削改动,也能够直击观众心底,成为口口相传的经典。在我心目中,97版《天龙八部》就是这样一部经典,而它塑造的乔峰形象,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无可替代的经典形象。
曾看到一句话:“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而我所想的恰恰相反,有一种记忆会被时间风化。于是我想到了一个词:随风而逝。
古人不是有感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么?不是还有黄鹤楼人去楼空的概叹吗?没有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哪来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或许消逝的是时间,消逝的是记忆,但风化后留下的贝壳却是永不消逝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像是命中注定,今世的我来找寻我前世留下的记忆。奈何桥上的孟婆汤我喝下了,有一些东西消逝了,但一个叫三生石的东西却永不消逝的毅立在那里,它记载了我的前世今生,它记载着永恒。
今生的我被三生石的缘分牵引着,会遇到似曾相识的人,似曾相识的物,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但我相信贾宝玉看到林黛玉的第一眼:“这妹妹我认识。”就算经历了几世轮回,但永不消逝的是感觉。冥冥中自有天注定。
(二)
我喜欢这句话:“水木清华,婉兮清扬。”更喜欢叫这名字的人。我想能够佩得上这名字的人一定是高雅淡洁,婉约空谷幽兰。事实证明了木婉清的确人如其名。
如果说小说给了人物可想象的空间,那电视就给了人物立体化的定格。初识木婉清是看得TVB97版的《天龙八部》。那是我还在读小学,还是个未脱稚嫩的黄毛丫头。这版《天龙八部》曾经在大陆风靡一时,记得是好几个电视台黄金时段竞相播放。那时在我们小学生中议论较多的是它的主题曲,不会粤语的我们天天唱着从电视上学来的不标准的粤语,往往是调对了,发音不对。
《天龙八部》不算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剧,因为在这之前有过《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我看武侠剧不仅只为它飞檐走壁的武功所吸引,懵懂的我更向往杨过小龙女十六年等待与不悔的爱情,郭靖黄蓉聪明丫头和笨小子的爱情童话,令狐冲任盈盈琴萧合奏的心心相印。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是金庸的小说却在向我证明着:相濡以沫,相爱至死,携手于江湖。以致于后来我同学都说我是看武侠剧中得毒太深了,所以才会憧憬那么不切实际的爱情。
对于她们的提醒,我总是会之一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任其说之。可是,在很多年以后我终究还是明白了:金庸的小说是成人的童话,这里不食人间烟火,这里可以不为柴米油盐犯愁,这里可以不为生计奔波劳碌,这里有数不完的侠士,有杀不尽的奸贼。金庸式的爱情更是少男少女的童话。现实中没有了苦等小龙女十六年的杨过,也没有了一生只钟情阿朱的萧峰,有的只是沉醉在浮华中忙着恋爱急着分手的一对对男女。
(三)
我不敢说《天龙八部》当时我全看懂了,但确有很多地方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非常深刻甚至不可磨灭的印象。
黄日华演的萧峰在我心中一直就是英雄的代名词。以致于很多年后别人问我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谁时,我都会回答:萧峰。印象中的萧峰有着副侠义心肠,统领丐帮大众,以身作责,帮中上下无不服他。这让我想起了儿时最喜欢看的《美少女战士》,水冰月每次杀敌前都说的一句话:“我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我代表月亮消灭你们!”我当然不是说萧峰和水冰月是同一类人,我只是想说,他们充满了正义感,甚至他们的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之所以不说萧峰是智慧的化身,是因为萧峰这一生都摆脱不了一个忠字。他生在大宋,长在大宋,大宋不是他的故乡却胜似故乡。因此,他当然不会去做对不起大宋的事,要他残杀宋人他更做不到。然而他是辽人,骨子里流着大辽的血。辽国皇帝更待他如兄长,这份兄弟与君臣之间的感情又使得他不能违背辽国皇帝的命令。这不是感情上的两难,这是君与臣,忠与义间的两难。如果真是情感上的两难倒也好解决了。
于是就有了那一幕:最后宋人,辽国皇帝两两相逼,萧峰趁众人不妨时拿起箭朝胸膛刺去。那一箭,刺得好快,刺得好猛,刺得毫无余地。刺下去的同时也刺在了我的心上,我无不为这位英雄扼腕叹息。萧峰的一生充满传奇性色彩,也无疑是个悲剧。后来,每当我想起萧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箭。
(四)
我相信,真正刻在你心上的人是无论过了多久,无论你记得她的容貌与否,哪怕你已记不起她的模样,她都永远活在你心里,不曾走出过。而木婉清,就是那个刻在我心里的人。
如果没有那次的重播,我恐怕真的已记不起她的模样。可是每当有人问我段誉身边的这么多女子,你最喜欢哪一个时,我总是义无反顾的回答:木婉清。真的,那一袭黑衣,一面黑色面纱,一丝青绿色的发带,一头叫黑玫瑰的骏马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向往,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木婉清就是美丽的代名词,黑色面纱下的神秘是我对她无限的憧憬。我已无需记住她的容貌,因为我知道,她很美丽。
我总是愿意用“空谷幽兰”这个词语来形容她的美,深居空谷,纤尘不染,犹若幽兰,淡淡飘香。除了她,我不愿再去形容第二个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我相信会有种莫名的喜欢,好像一见钟情。
也许你还无法体会我对木婉清这么深刻真挚的感情,但她确实就如美丽的化身一直在我心里活了这么多年。在我心中,赵学而就是木婉清,那个给了我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人。
其实木婉清没有神仙姐姐那样令段誉惊为天人的美貌,也没有钟灵的乖巧懂事,阿朱的善解人意,阿紫的爱憎分明,在《天龙八部》这么多女子中,她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她很倔强,也很固执,性子像母亲修罗刀一样火烈。她一直紧遵师父的命令:不能让别的男人看见她的容貌,只有她的丈夫才可以。她相信了师父所说的不要相信任何男人,天底下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于是在最初和段誉相处时她很凶,都说男人喜欢温柔的女人而不喜欢凶女人,可缘分就是这么巧妙,段誉不但不怕她凶,而且还包容她,逗她开心,她疑惑了:男人真的如师父所说的吗?
她不会忘记,段誉是第一个为了她不怕死的男人。明明已和钟灵逃命去了,却还是不怕敌人追杀心甘情愿的回来了。他知道自己帮不上忙,可他还是选择和她在一起。在生死面前,没有女人不会感动的,木婉清再凶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句死而无悔,我想多年后当她再次回想起来时,恐怕也会幸福的掉泪吧。哪怕他已不再属于她,但曾经她很感动,曾经她很幸福。这样的感动,拥有一次就已足够。这不也是天底下无数女人梦寐以求的,有个男人肯这样为我?
当她为他揭下了在世上男子面前从未揭下过的面纱时,她就已经认定这个男人是她此生的丈夫。当她接下面纱的那一刹那,我想段誉也有惊为天人的感觉吧。这是不同于神仙姐姐的,是更加真挚的,有种情窦初开的。此后,她叫他段郎,他叫她婉妹。我曾以为时间就此停在了这一刻,郎情妾意,羡煞旁人。可金庸可以给黄蓉,小龙女,赵敏,任盈盈一个好的郎君,为什么木婉清就不可以?是造化弄人还是命中注定,段郎无法与婉妹相守一生,只因他们是亲兄妹。她也有过挣扎,也差点泥足深陷,可是泪流干了,心痛完了,是该说分手了。她认为自己没面目见他,于是独自离开了。
再见段郞,人依旧,只是在他身边的那个人已不是她。他依旧叫她婉妹,只是早已不是以前的心情。可是她还是愿意替他排忧解难,诉说心事。她一遍遍的告诉自己,段郞是自己哥哥。当他皇天不负有心人抱得美人归时,我想她已放下,真心的祝福哥哥幸福。
可金庸又开了一次玩笑。王语嫣,钟灵,还有她都不是他的亲妹妹,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当初是礼义伦常让他们不得不分开,可到头来却告诉她其实你们可以不要分开的,你们可以在一起。可是,真的还能在一起吗?如果当初他们不分开,他就不会遇到真实的神仙姐姐,就不会对她一见倾心,就不会对她死心塌地。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如果说初见时是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那么现在便是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是徒留伤感罢了。
即便知道了这一切,也无法改变结局。因为他们终究时间不对。有时候是不能用现在的结局去看当时的决定的。木婉清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无法预测将来。段誉的母亲告诉他这几个妹妹你喜欢就都娶了,可段誉还是只和王语嫣在一起。结局足以说明段誉是个痴情专一的男人,也不枉婉妹如此爱他。既然做不成夫妻就做朋友吧,木婉清最终是祝他幸福的。
其实木婉清并不完美,她也有着女人应有的缺点,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女人而已。可就因为这样,她很真实,让我感觉她就在我身边。并不只有小龙女那样仙子下凡,不识人间烟火的完美女人才能得到爱情,木婉清也得到过爱情,因为她痴情专一。我很不喜欢棒打鸳鸯,今世既然无缘在一起,就洒脱一点,祝你幸福,来世我们再在一起,请祝我们幸福。
(五)
回忆的日子云淡风清,好像这一切从来未曾来过。可我知道,它真实的存在我心中,不曾离开。
剧本改编
相较于央视版的严格遵循原著,港版增加了不少书中隐而不谈或一笔带过的情节,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冲突,给了角色更丰满的生命,也给了演员更多表现空间。比如阿朱灯下补衣,后来阿紫又剪烂这件衣服表达对姐姐的羡慕忌妒恨;全冠清冤枉乔峰杀死白长老和马夫人,烧毁段王爷的证明信,最后被段誉当面拆穿;王语嫣如何得知慕容复要竞选西夏驸马,如何伤心跳崖,又如何被三大恶人所救;阿紫眼睛复明后与游坦之的几场对手戏则大大增加了游坦之的悲剧力量。港版增加的很多桥段虽然程式化,但是武侠本来就是浪漫主义,夸张一点煽情一点也无伤大雅。
另外,港版充分利用了电视这种媒体的独特优势,虚竹救援灵鹫宫和中原武林营救乔峰的两场大战都是双线发展,镜头在两队人马间切换,结构紧凑,气氛紧张,很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央视版依照小说的叙事角度,省略了三十六岛七十二洞攻打灵鹫宫,也省略了中原武林如何组织营救,无可厚非,但港版的刻意设计确实更胜一筹。
三大主角
胡军版乔峰和黄日华版乔峰其实很难相互比较,因为两位演员重点表现的是乔峰不同的性格特点。黄日华身材虽然不够伟岸,但是浓眉大眼,长得就正直善良,他演的乔峰更加宅心仁厚重情重义,阿朱死后万念俱灰形容枯槁,对阿紫循循善诱耐心教诲,有点过于儿女情长,但是更容易博得观众同情。胡军版乔峰豪气云天,有一种大英雄不可能没有的自负,对江湖上的跳梁小丑不屑一顾,被冤枉后一身本领一腔怒火却不知向谁发泄,聚贤庄的蛮性大发,江湖人士对他的既恨且惧都显得非常合理真实。这两点在乔峰身上本来就是兼而有之,两位演员的表现也都非常出彩。
总体说来,段誉这个人物虽然出场时间多,但主要是穿针引线,既没有表现机会,也不会有什么败笔。港版在剧本增加了他与乔峰、虚竹的结义之情,还安排他专程陪虚竹上少林,让这个三大主角之一的生命超越了纯粹跟着王姑娘到处跑的多情公子,立体了很多。央视版林志颖的表演有些太用力了,在这样一部家国天下的大戏中,将小聪明小伤心表现得太突出,反而降低了人物品格,陈浩民稍微斯文内敛一些。段誉难得有两场重头戏,一是古井中王语嫣的表白,二是曼陀山庄得知自己身世。陈浩民版段誉在古井中听到王姑娘表白时欣喜若狂,快活得没手抓痒,演得非常传神,林志颖却没有把握住,轻描淡写地就过去了。但是陈浩民在曼陀山庄父母双亡,大仇人又杀不得的情形下,虽然知道需要用力表演,但明显缺乏技巧,还没困惑伤心完就急匆匆地去找王语嫣了。林志颖这一段明显好一些,演得比较从容有章法。顺便说一句,王语嫣在古井中的转变应该是伤心欲绝之后的反省,李若彤一直在哭,刘亦菲却一直在羞涩地微笑,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在表白,转变的太容易了。
选樊少皇演虚竹有得有失。论相貌,樊少皇确实非常符合书中所述,但作为武打演员出身,一招一式都透着专业与霸气,有违虚竹这一人物形象,特别是在武功进境之前。剧本设计上,樊少皇版在很多场合都主动发表意见,不太像一个呆头呆脑严重缺乏江湖经验的小和尚。个人非常欣赏高虎版虚竹,小和尚头一次下山遭逢各种变故奇遇,把虚竹的无奈和无助以及回到少林寺后的平静和坦然表现得非常到位。
其他配角
大陆到底人力资源丰富,央视版演员选得让人由衷赞叹,四大恶人怪异有型、段正淳的女人们一个个明艳动人,又各具风情,识别度很高。但是有两点我认为央视版没有港版做的好:一是港版抓住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瞬间,比如钟灵出场时是坐在房梁上嗑瓜子,小说中段誉回忆钟灵想起的也是这一幕,说明这一形象对钟灵的塑造非常重要,央视却放弃了。二是小说情节明明要求乔峰父子、王语嫣母女长得难以分辨,那么观众就期待看到相似的容貌,港版就是同一演员分饰两角。况且这么精挑细选出来的这么帅的乔峰这么美的王姑娘,为什么不让他们多出场几次呢?
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木婉清。她是小说以及诸多书评中推崇倍至的人物,可惜央视版木婉清和我想象中差异太大。木出场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蒙面,因此眼神非常重要,央视版木婉清眼神温婉有余,凌厉不足。本来见大理皇帝是木婉清很出彩的一段,央视版木婉清一进大理皇宫就好像变了一个人,蹦蹦跳跳玩羽毛,突然天真烂漫起来。后来到西夏找段誉就是专门去和段誉拌嘴闹别扭的。而港版木婉清虽然容貌不算惊艳,但是眼神非常冷峻,随时保持着警戒,在面对保定帝时一如既往,虽然不懂礼数,一句真诚直白的“你很好”,瞬间赢得所有人的好感。因为始终不能忘情想到西夏见段誉一面,见了面既失落又无奈的神情非常抓人眼球,气质品格立见高下。
场景道具
这一点不用多说,两个版本是天壤之别。港版资源有限,同样的屋子安座佛像是寺庙,放个屏风是闺房,什么都去掉就是客栈,数十人就可以搞军事政变。其实武侠本来就是虚无缥缈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只要剧本好,人物好,观众的注意力都在演员身上,场景道具只是锦上添花。如果剧本和人物设计不足,反而过分强调外围装饰,画面中的每个物件都精致得无以复加而充满着表现欲望,反倒分散了观众对演员本身的关注。
想当年,无线五虎里面风头最劲的绝对当属黄日华,他为人宽厚勤奋肯干,很得无线高层赏识,让其率先领衔主演了多部无线大戏,风光一时无二。对比一有机会就想单飞的梁朝伟和玩出人命的花花大少汤镇业,黄日华真是个忠诚可靠的五好员工,他很少因为片酬争执,也不给领导找麻烦,让干啥咱干啥,给多少钱拿多少钱,不端明星架子不攀高枝,勤勤恳恳在无线一干就是三十年(包括中间跳槽去亚视几年),忠诚度和敬业心实在令人感动。
凭心说,黄日华发展的还不坏,在无线也是长期做过一哥得人,虽然如同时代男性审美观逐渐弱化的其他受害者一样,戏路越变越窄,只能演绎气短的英雄和彪悍的警探,但他的很多个角色还是深入人心的。一个演员一辈子能塑造一个经典角色都很不容易,周润发演来演去,不过一个许文强一个小马哥,张国荣说起来就是阿飞程蝶衣,刘德华更惨,我三秒钟之内想不出来他演过的任何一个角色的名字,梁朝伟你可以说他好片太多不胜枚举,也可以说他本人太过闷骚角色反而可以忽略不计,反正他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明显标签的人,但是黄日华的郭靖、乔峰、《O记实录》的王志琮都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回忆,《义不容情》、《银狐》、《天地豪情》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黄日华伴随着无线的巅峰时代刻在了几代人的记忆里。
黄日华英气逼人,十分适合演绎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但他身上总有冲不开的悲剧性,这使我很多年不得其解,因此他演绎的英雄常常是半个倒霉蛋,虽然修炼的一身高强武艺及卓尔不群的气质,然而往往奸佞缠身不得善终。例如《O记实录》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王志琮,《天龙八部》里全家死光光的乔峰、《银狐》里最终两败俱伤的邵志祥,我想不起来除了《射雕英雄传》,他演过的哪部戏有happy ending.义不容情里,黄日华戏中的老婆蓝洁瑛第一集就被诬陷杀人被判绞刑,那种绝望与伤痛,连我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都跟着撕心裂肺。就跟这世界上没有好人的活路似的。
黄日华身上的悲剧性是双重的,他扮演的英雄总有一种西西弗斯的宿命感,对真理和正义的无尽探究使得这些人身上难以避免的背负上了世俗的枷锁,努力、抗争,接踵而至的却好似必然的失败。绝对的正义、绝对的诚实和一丝不苟的奋斗是无法调和的存在于矛盾重重的人类社会中的,碰壁和夭折是带有这类特点的个体的必然命运。另一方面,黄日华本身也有他自己的悲剧性,80年代香港演艺圈艺人的出身普遍贫贱多舛,这种身世普遍催生两种性格,一种是歇斯底里的权势崇拜一心一意的向上爬,进而由于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越发骄矜自得,俗称“耍大牌”,到这个阶段就停止不前终身恐怕只能做个小艺人。少数人将这种自恋内化为更加宽广的处世态度,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对社会大众有慈爱心和回报性,立志成为大众标杆全民偶像,比如刘德华。刘德华做艺人做到这个程度不进军政坛都很浪费,真正关注他作品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大佬地位无人撼动,《金鸡》里调侃刘德华做了四十年的香港特首,于是香港国泰民安人心所向,我看没准真有这个可能。说到黄日华,他不属于这两种人中的任意一种,他是小富即安,胆小怕事的,甚至连穷人乍富的得瑟和大红大紫的野心都没有,只是更深的内敛及挥不去的自卑,但这种隐忍又是悲壮、清醒,大局为重的。记得《射雕英雄传》成功后有记者问黄日华怎么不追求翁美玲,他简简单单三个字:“我不配。”说的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后来他娶了始终默默无闻的三线演员梁婉华。
一般老实的人总被人说头脑不灵光,就好像大家喜欢夸头脑不灵光的人善良(详见《麦兜响当当》),这话用在黄日华身上倒是和合适。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就像有人喜欢横刀立马的悍将,就有人喜欢穷途末路的枭雄,虽则人生之路无法处处风光,但那份沉甸甸的坎坷和与之不匹配的实力总难免惹人唏嘘,有粉丝多年后重看《O记实录》,对黄sir的表现无可言说,倒是一直赞叹青春少艾的黎姿郭可盈美艳动人,她形容:“每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主角就心里一喜,完全是婆婆希望媳妇更漂亮的心态。”我霎时感同身受于这种微微揪心的牵挂,就像很多人奇怪虞姬怎么会至死不渝的爱一个那样乖戾暴虐定会败北乌江的霸王,他不明白很多女人对男人是怀着满腔热忱的母性来爱的,抚着霸王因疲惫和酒醉沉沉睡去的头颅,虞姬的爱情一定辛酸而甘美。就象我之余黄sir,从来不YY,只求他平安发达,妻贤子孝,便了无遗憾了。
听午夜节目的时候重温了这首陈百强的《一生何求》,反复思考很适合放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请大家在脑海里自行勾画黄sir经典形象vcr五分钟,让我们向这位渐行渐远的英雄致敬。
冷暖哪可休
回头多少个秋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我得到没有
没法解释得失错漏
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
不知哪里追究
一生何求
常判决放弃与拥有
耗尽我这一生
触不到已跑开
一生何求
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
曾妥协也试过苦斗
梦内每点缤纷
一消散哪可收
一生何求
谁计较赞美与诅咒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