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余皑磊左夏初陶红盖奕刘淼秋丽
类型:剧情导演:宁瀛 状态:正片 年份:200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4分热度:7 ℃ 时间:2024-06-11 17:16:1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作为宁瀛导演“北京三部曲”的终篇,由隆冬挪到盛夏,从“北京的父辈”走向“北京的儿子们”,《夏日暖洋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次重看有个特别的感受,影片对于生活内容的敏锐观察,后半程如此强烈的失控状态,那份单纯、直接、彻底的情绪释放,都能让我想起另一部叫做《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继而发现,影片结尾处的那首《夜》,也被娄烨收进了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几部电影都有相同的表达欲望和魔幻色彩,影像生猛,河出伏流。
《夏日暖洋洋》是一部符号性很强的现实主义作品,全片充斥着情绪化的碎片,纪录式的镜头,大胆跳切,失序情节。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东大桥拥挤路口的俯瞰,这个可与《民警故事》开篇的长镜头相对,后者是强劲体制的拔地而起,这里则是环境之下,个体情感的冲撞和迷离。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发展背后的全盘焦虑。
谈起这份焦虑,话题脱离不开,是钱。为钱焦虑,因钱而失去,求索精神、追逐浪漫,经历绝望,悲剧,情感的伤痛。最后,连痛苦的感受也会消失,让生活得以继续的,还是麻木而努力的工作,是去挣钱,去争取地位。
上世纪末的北京,做个出租车司机已经足够风光。二十来岁正当年的小伙子,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一辆好车,北京户口,断断续续交往的姑娘……这就是一种摆在明面的身份象征。影片主角德子跟几个女孩的纠结故事,根本上就是徘徊在“瞧得起”,与“瞧不起”之间的情感博弈,是德子为自己寻找“身价”定位时候的一种丈量——尽管这样的形容有些残酷。
世纪交替,工地破烂,征婚交友,洋人洋酒,不幸的恋爱,发展中的城市。作为城市夜晚的巡逻者,出租车司机看到的是永远都在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脏兮兮,亂哄哄的都市图景。也看到高楼四起,歌舞升平,霓虹灯光和光照不进的黑色辖区。平凡正如德子,经历了失败的婚姻,短暂的爱情,社会的否定,他看到的除了反光镜上面客人众生相,还有自己生活中的乱七八糟、种种不堪。这个时候的北京,全都吊着一口气儿,喘不上来,咽不下去,哽咽在喉,流出来的却是浸透衣衫的汗渍,而非眼泪那么简单。
而不管你混的如何,这座城市依旧是一天一个样。
电影表面上,是讲德子在爱情中受到伤害,在社会中遭遇不顺,因而他选择不再相信,选择麻木式的自我流放。事实上,影片更多在表现德子几次失掉爱情之后的不甘。这份不甘又被放大,拿来与整座城市的情绪起伏做对比。他所遭遇的,不是恋爱带来的伤害,而是在每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触碰中,内心里被逐渐放大的感知困惑。那些犹豫、怀疑和自尊之上的卑微,其实都是他个人与社会变迁的一场暗中对抗。
对待这个社会突然增生的阶级立场和贫富跨步,德子原先自信,继而不满,随后才是不得不去融入。他在不同的场合和与不同姑娘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肯定自己、否定自己,欺凌、被欺凌。怜悯不足,愤恨有余。被打了,却不忍打别人,因为他没有那么狠,他做不到。尽管在众人面前,自己的尊严已是那么地渺小,那么不堪一击。
这个时代走得太快了。观念还没来得及改变,往日的痕迹就一点儿也抓不住了。同样,随时代而来的东西太多,物质生活的改善,迅速地更像是一场突然袭击。这座城市,再也包裹不住柔软的内心。
德子是有理想的人,也是随波逐流的人,脆弱的人。面对新鲜的、变化当中的都市生活,不愿舍去的旧日情感,不能承受的幻想破灭……内心苦闷,无以言说。
孤独才是这座城市的终极魅力。写到这里,我想起本片的英文名:I Love Beijing。“I Love Beijing”,是带有那么一些戏谑意味的吧。就像一部分的爱情故事,总有人反反复复受到伤害,却还是义无反顾的爱着。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异国入侵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7℃
即便是把出租车的车速打到极限,你能追赶上这个时代的变化吗?
即便是在一辆汽车中,行驶在一个方向,用相同的语言热烈的交谈,你们的目的地也肯定不一样。
她关闭你的车门,独自走入人海之中,好象从未相识。
她拉开你的车门,贴在你身边坐上你的副驾驶座;你完全明白这是必然。
现在都市生活中的百姓,隐藏在人性背后的思想和观念正急剧变化。你明白又想不明白。
因为你同样不安于现状,同样憧憬生活更美好。
因为这个时代,永远在日新月异。
年轻人,永远青春勃发。这是一个都市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冯德是一名老北京桑塔纳出租车司机,另一个身份是都市猎艳者。
冯德和林芳的离婚,让其了解在林芳的心目中,自己甚或还不如开夏利的出租车司机,影片全景式的镜头,扫射着工业楼房和建筑物,制造着寥廓深远而又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凄清氛围。
之后冯德遇见了小雪,小雪的火爆脾气使他们二人渐次疏远。作为颇有手段的猎艳者他攀谈了大学教授的女儿苗苗。对其风度气质的着迷使得冯德又遁入了迷惘和波澜,一系列组合式镜头的运用,故意的不连贯形成一种镜头省略的蒙太奇效果,对时空进行分解和组合,合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光怪陆离的画面效应。
“有钱你说话也不能像个流氓啊……我就看不惯你个流氓样……”阶级偏见和咄咄逼人的鄙视让冯德遭遇情殇和婚变之后又被打入了地狱般的牢笼,苗苗最终将乡下妹子郭顺介绍给了冯德,冯德至今方才清醒原来在苗苗心目中,自己就是一介不入流的社会底层人物。原来的贵族心态被强迫异化,秋风秋雨愁煞人,阶级的洗牌遭遇的是精神的放逐。
失望和揪心戕害着冯德被异化了的自尊心,当他的车被黑社会包下,还因为黑社会拒付车费被暴打一顿的境遇,冯德把心一横,在更为弱势的农村父子没有金钱付车费的时候,强迫农村父子脱下衣衫,说明了冯德对于新生等级制文明规则的顺从和适应,他的欺压与阶级斗争为纲的纲常思想相互呼应,作为城市的陌路者便可以凌驾于更加困苦的弱势者之上。
连绵的憧憧黑影与霓虹璀璨的强烈对照,高楼的坐标意味着对于理想世界的希冀和苛苦的盼望,这部电影中频频可以看到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风格和光华。
作为宁瀛导演“北京三部曲”的终篇,由隆冬挪到盛夏,从“北京的父辈”走向“北京的儿子们”,《夏日暖洋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次重看有个特别的感受,影片对于生活内容的敏锐观察,后半程如此强烈的失控状态,那份单纯、直接、彻底的情绪释放,都能让我想起另一部叫做《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继而发现,影片结尾处的那首《夜》,也被娄烨收进了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几部电影都有相同的表达欲望和魔幻色彩,影像生猛,河出伏流。
《夏日暖洋洋》是一部符号性很强的现实主义作品,全片充斥着情绪化的碎片,纪录式的镜头,大胆跳切,失序情节。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东大桥拥挤路口的俯瞰,这个可与《民警故事》开篇的长镜头相对,后者是强劲体制的拔地而起,这里则是环境之下,个体情感的冲撞和迷离。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发展背后的全盘焦虑。
谈起这份焦虑,话题脱离不开,是钱。为钱焦虑,因钱而失去,求索精神、追逐浪漫,经历绝望,悲剧,情感的伤痛。最后,连痛苦的感受也会消失,让生活得以继续的,还是麻木而努力的工作,是去挣钱,去争取地位。
上世纪末的北京,做个出租车司机已经足够风光。二十来岁正当年的小伙子,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一辆好车,北京户口,断断续续交往的姑娘……这就是一种摆在明面的身份象征。影片主角德子跟几个女孩的纠结故事,根本上就是徘徊在“瞧得起”,与“瞧不起”之间的情感博弈,是德子为自己寻找“身价”定位时候的一种丈量——尽管这样的形容有些残酷。
世纪交替,工地破烂,征婚交友,洋人洋酒,不幸的恋爱,发展中的城市。作为城市夜晚的巡逻者,出租车司机看到的是永远都在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脏兮兮,亂哄哄的都市图景。也看到高楼四起,歌舞升平,霓虹灯光和光照不进的黑色辖区。平凡正如德子,经历了失败的婚姻,短暂的爱情,社会的否定,他看到的除了反光镜上面客人众生相,还有自己生活中的乱七八糟、种种不堪。这个时候的北京,全都吊着一口气儿,喘不上来,咽不下去,哽咽在喉,流出来的却是浸透衣衫的汗渍,而非眼泪那么简单。
而不管你混的如何,这座城市依旧是一天一个样。
电影表面上,是讲德子在爱情中受到伤害,在社会中遭遇不顺,因而他选择不再相信,选择麻木式的自我流放。事实上,影片更多在表现德子几次失掉爱情之后的不甘。这份不甘又被放大,拿来与整座城市的情绪起伏做对比。他所遭遇的,不是恋爱带来的伤害,而是在每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触碰中,内心里被逐渐放大的感知困惑。那些犹豫、怀疑和自尊之上的卑微,其实都是他个人与社会变迁的一场暗中对抗。
对待这个社会突然增生的阶级立场和贫富跨步,德子原先自信,继而不满,随后才是不得不去融入。他在不同的场合和与不同姑娘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肯定自己、否定自己,欺凌、被欺凌。怜悯不足,愤恨有余。被打了,却不忍打别人,因为他没有那么狠,他做不到。尽管在众人面前,自己的尊严已是那么地渺小,那么不堪一击。
这个时代走得太快了。观念还没来得及改变,往日的痕迹就一点儿也抓不住了。同样,随时代而来的东西太多,物质生活的改善,迅速地更像是一场突然袭击。这座城市,再也包裹不住柔软的内心。
德子是有理想的人,也是随波逐流的人,脆弱的人。面对新鲜的、变化当中的都市生活,不愿舍去的旧日情感,不能承受的幻想破灭……内心苦闷,无以言说。
孤独才是这座城市的终极魅力。写到这里,我想起本片的英文名:I Love Beijing。“I Love Beijing”,是带有那么一些戏谑意味的吧。就像一部分的爱情故事,总有人反反复复受到伤害,却还是义无反顾的爱着。
故事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北京,这一座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正一天天变得陌生的城市。影片开篇就给出一组十字路口熙攘的人流车流的俯瞰镜头,时而流动时而停滞的画面暗示着北京的变革与停滞。影片中城市的基调往往不是苍白就是阴暗,北京城在影片中似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崛起的楼房、施工的道路,而且,还是一个拥挤的垃圾场,人流和车流不和谐的在不宽敞的马路上来回涌动,街边的小摊使得本已拥挤的道路变得更加混乱。影片似乎有意避免拍摄都现代化的、整洁的都市形象,而硬要塑造出一个模糊的、混乱的、冷漠的都市形象,用“陌生化”的手法来表现当代都市人迷茫与焦虑的心情。至少在影片主角的眼中,北京并非是一座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代表者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现代都市,而是一座令人难以捉摸的,冷漠的抛下自己远去的钢筋水泥森林。在影片中,作者忽视了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政治元素,只在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中透露了有关那个时代政治的讯息。对北京的去政治化的处理更加显示出了影片小市民的立场。
主角德子是一个老北京桑塔纳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都市猎艳者。他的信心来自“老北京”的户口,来自“先富起来”的的哥身份,也来自于那辆当时被视为好车的桑塔纳。影片以德子和妻子在民政局办手续的画面开始,妻子跟他结婚三年,因他总是不回家,妻子受不了独守空房,要离他而去。当他对妻子表明心迹希望妻子留下来时,脸上还带着惯有的骄傲。但是当他发现妻子离开他的真正原因,是她跟一个邻居,一个开夏利的出租车司机跑了,他终于明白过来,自己被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打败了。但是这似乎没还有影响到德子的自信,他变成了一个都市猎艳者,也许他一向就如此。他开始与东北小情人小雪同居,小雪爱发小脾气,但也粘人可爱,但是德子和小雪同居的爱巢往往被小雪的家人霸占,据戴书说,小雪的家人代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的工人,小雪租下的一套老房子成为他们全家最后的根据地,但是影片之中并未透露此信息。德子在跟小雪同居的同时,又追求教授之女赵园,利用熟练的猎艳手法捕获了赵园的欢心,在赵园的房间度过了快乐的一夜。但是,正当德子享受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由生活之时,几乎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使德子跌入深谷。这一天,德子的车被黑社会包下,忙活一天后不仅一分钱没有赚到,还遭到了一顿毒打,他在车中流着泪骂人的镜头说明了这一事件击碎了他的梦幻,现实社会的规则令他难以接受,他再也不是那个高高在上被人看得起的有钱人,只是一个别人欺负的对象。当天晚上,一对农民父子乘车却后没有钱付车费,德子学着黑社会的办法收拾了那对父子,以在更低社会阶层人的面前找回自己的面子,这也说明了德子开始试着使用社会新的规则。当晚小雪呼了德子许多次,最终因为受不了德子长期不回家割腕自杀,德子看着小雪的尸体,脸上突然没有往日的神采,他的花心和猎艳害了一个因遭受过强暴而本已脆弱的生命。他跟赵园的感情也并未有好的结果,赵园给他介绍了农村姑娘郭顺后离他而去,德子心灰意冷,原来自视甚高的自己在大学教授女儿的心理,也只不过能跟一个农村来的打工妹“门当户对”。一连串的打击这使得德子骄傲荡然无存,他心变得麻木。最后,德子跟郭顺结婚。影片最后,一个失恋的女乘客问他道:“师傅,你知道失恋的滋味吗?”德子面无表情,也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似乎他经历的不仅仅是与种种艳遇的失恋,更是与一个时代的失恋,与整个世界的失恋。
影片前后的多种对比非常具有说服力。德子第一次跟暴发户走进酒吧时,丝毫不把自己当做外人,他与暴发户们坐在一起,看着歌女一瓶瓶的灌酒,也露出自得的笑容。影片中他对歌女身体的性欲化凝视的主观镜头表明,德子明显处在权利的高点,那个灌酒的可怜歌女不过是暴发户们的玩物,是被德子凝视的对象。但是后来,他跟电台主持白静来到马克西姆餐厅时,却没有了这种怡然自得的感觉。画面中德子的主观镜头十分恍惚,没有焦点,德子在餐厅内战战兢兢,不敢乱碰任何东西,不敢主动跟任何人说话。德子失去了凝视的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凝视者,周围跳着快乐舞蹈的外国人与中国人好像跟德子处于两个世界,而他们才是世界的主角。巧合的是,他在马克西姆又见到了那时在酒吧被灌酒的歌女,她已经嫁给了一个意大利人,身价倍增,她主动的找德子诉说她的故事,德子唯唯诺诺,不置一词。德子明显处于心理的弱势,两人的权力关系已经完全逆转了。最后,喝醉的德子被餐厅保安和服务员赶出了餐厅,在大街上呕吐不止。
一个小人物,一个变化的时代,一个难以把握的世界,构成了影片的全部内容。落空的期望是变革时代的馈赠,这个时代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沉浮不定的命运和不知前途几何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