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热血沸腾,篮球冠军 中国版,Lose to Win,Champion,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17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魏翔王智岳亮艾伦王子异周大勇韩笑建康刘沐琪刘斯博刘雪涛于白水张恒瑞于洋马旭东大力张芝华

类型:喜剧运动导演:高虎 状态:正片 年份:2023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1分热度:27 ℃ 时间:2024-06-11 17:42:20

简介:详情  对胜利无比执着的篮球教练魏国铮(魏翔 饰),因违规受罚被迫进入一所特殊的学校支教。当奉行“打球就是为了赢”的自负教练,遇上一群热爱篮球但“能力值为负”的球员,在鸡同鸭讲式的日常相处和不停陷入中断的篮球训练中,濒临崩溃...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对胜利无比执着的篮球教练魏国铮(魏翔 饰),因违规受罚被迫进入一所特殊的学校支教。当奉行“打球就是为了赢”的自负教练,遇上一群热爱篮球但“能力值为负”的球员,在鸡同鸭讲式的日常相处和不停陷入中断的篮球训练中,濒临崩溃的魏教练会有奇招延续自己的不败神话吗?他们又能否一起负负得正,在即将到来的联赛上一路高歌猛进、披荆斩棘、勇夺冠军  影片改编自西班牙电影《篮球冠军》。
  • 头像
    乌合之子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好像也没那么不热血沸腾

    看完电影之后,得亏是我带了纸巾,要是没有带的话,一边笑一边流泪的样子,可真是太难看了。这毫无疑问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喜剧作品。

    同时不只是那种挠胳肢窝和滑稽动作的喜剧,它在滑稽动作之下有结构性的喜剧,它是由于不同化与系统发生冲撞之后带来的误差幽默;再往深处看,它带有一种美学喜剧的风格,这种风格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最后落到反思这种行动它的相似和不同。

    其实我的所在地成都也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面的孩子也或多或少是有这样的身体或精神上的残缺,有一次组织慰问去进入那个学校,看了这些孩子们他们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精神面貌,有着深深感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孩子,以及我们自己呢?

    早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就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究竟“正常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应该“非常人”群体进行隔离还是融入,又或者是给予另外一个社会里不可或缺的身份(福柯说的是愚人和圣者)。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Lose to Win)不是学术著作,却依然在努力用喜剧的表现行为去讨论这个问题,并且通过言行的喜剧、结构的喜剧和美学的喜剧三重喜剧表达去尝试直面它,进而引发思考。

    言行的喜剧

    这部电影将滑稽行为落脚到仁爱之家的孩子们身上,给予这些看起来比较不同寻常的言行一个非常合理的出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第一层喜剧感的出现,它不是靠常人的滑稽行为进行的,而是靠这些孩子用自己努力想要靠拢(无论是常人的还是运动员的)的行为,却无法真正完成的滑稽感所形成的。

    仁爱之家孩子们的举动,其实满足了滑稽的最基本要素,就是肢体动作的失调。柏格森(Henri Bergson)在《论滑稽》中就谈到了,“引人发笑的东西就是那种在需要一个人完全清醒并灵活应变时,那个人却表现出机械式的僵硬”。

    这个时候,我们在看到这些孩子们的动作不够完整,肢体语言非常僵硬的时候就会由此而发笑,正好呼应了笑的理论的一种主流观点,就是优越论。当我们开始发笑的时候,这个笑的过程总是会伤害到别人,而这种伤害也是在这部电影中需要讨论的重点之一。

    柏格森还有另一句话:“我的意思是如果他们要引起我们发笑,我们必须在此刻忘却这种爱慕之情,泯灭这种怜悯之心”。是的,当我们对这些孩子们发笑的时候,就会随之产生强烈的怜悯感,因为发笑这件事是不道德的,并且将一种厌恶情绪投射到魏国铮(魏翔 饰)身上,正是他将这些孩子做出滑稽的举动,也就引起了一个悬念,一种情感的出口难以发泄。

    而这种躯体带来的僵硬性,不仅仅是由这些孩子自己的行动笨拙迟缓所带来的同时,还有第二层需要,那就是所有人得上篮球场上进行比赛。比赛的需要又会对他们的动作有更高精度的要求,于是它们的肢体就会更加的失调。

    因为在篮球比赛上,那些超出常人的运动要求看起来具有流畅感,但没有任何锻炼前提的人要想去完成,最后也只能东施效颦,落为滑稽。于是至少在可见的程度上,这种言行的喜剧就形成对动作的三层递进:仁爱之家的孩子-常人-运动员,这是一种可以回溯自身状态的思考。

    魏教练在故事前期也被塑造为一个被自身执念所困住的小人物形象,他所想要做的无非是针对马教练,然后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于是他和马教练(艾伦 饰)的存在,在三层递进之外增加了一层形成了:仁爱之家-常人-(异化的)教练-(被逼疯的)运动员。

    精神高度异化的魏教练和马教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残缺”。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为了甲虫,他为了重新完成“上班”这个动作,做了非常多滑稽僵硬的举动。

    魏教练和马教练也是如此,二人执迷于“打败对方”这个漩涡之中,不惜用各种“盘外招”的方式维持这个状态,开篇有魏教练的歇斯底里不允许打断,也有马教练用“没有合法身份的外籍球员”稳住胜利可能,在无法触及胜利的时候,二人挥拳相向让比赛变成一场闹剧。

    这不是言行上滑稽所诞生的喜剧吗?正是这种“大人”的执念迷失,又和孩子们的率真坦诚形成强烈对比——在最后比赛结束之时,处于对抗双方的孩子们拥抱欢呼,他们的眼中不只是为了“胜利”,还是快乐。

    结构的喜剧

    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言语与行动上的喜剧,就显得过于肤浅,没有办法触及到更多的社会性反思和时代性诉求。

    喜剧的常用手法有三种,词句或场面的周期性的重复(滑稽的动作和语言)、角色的对称式的地位转换(信息补全之后位置与视角的转变)、误会有规则的发展(尤其是双向误会)——都与机械性互相关联。

    第一种在上文中已经有所提及,第二种则是骤然交换身份带来的喜剧。魏教练从学校被迫进入仁爱之家,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地位转换,仿佛是“庄重的角色被拉下神坛”,也仿佛是“英雄突然变成小丑”。一开始他与仁爱之家的各位相处格格不入,他在球队明明应该是“领导者”形象,却成为了被捉弄的丑角。

    不过魏教练并没有放弃与这些孩子们共处,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站在球场上。这里就牵涉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理由,也是他与乐光(王智 饰)在争辩时的理由,究竟魏教练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成长”,还是“让自己胜利的私利强加在孩子身上”呢?又或者兼而有之,将自己的童年阴影进行了延续?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在叙述结构上,采用了非常成熟的频繁打破电影叙事节奏的方式,同时又回归到叙事之中来回横跳,让观众在一个情绪中没有完全释放的时候,又被打断进入到下一个情绪。

    魏教练在里面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之前明显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场景,他就会出现在下一幕揭穿这个场景营造的沉浸体验,将观众重新拉回到一个陌生化的视野中,于是观众就会在这一份又感动又好笑的情绪中不断动荡。

    在情绪美学中,这种行为叫做“短期闹场”,让观众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一种是故事里的观众,一种是故事外的观众。可是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却是在同一种个体上进行叠加,所以观众的情绪也会变得非常的复杂,波动也会非常剧烈。

    比如张崇义医生(周大勇 饰)去劝乐光的时候,回忆了魏教练年轻时候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获得的MVP,又摔断腿变成残疾的故事。观众被带入到这段回忆叙事之中,感受到这种情绪所笼罩的之前看起来不合理的魏教练的行为,瞬间被下放变得合理的解读。

    此时观众推翻了之前观看所受到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一种呼应的结构,也就是身体障碍者与心灵障碍者之间的对话,他们似乎才是同一类人,而不是像岳光那样作为一个保护者存在。这就是第三类,通过隐藏信息而形成的双相误会。

    可是画风一转,到了下一个镜头,张医生去找魏教练聊天的时候,说出了这段故事是魏教练让他去讲述的,于是之前形成的一种感动情绪没有维持多久,又变成了一种间离效果。

    被放下的情绪再度被端了起来,它变成了一种以破坏叙事正常节奏的方式所形成的啼笑皆非,如果在后现代喜剧作品中,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解读为吐槽——吐槽的本意就是打破叙事的正常节奏,让观众意识到它是虚假的而不是真实的。可以正是因为是吐槽,所以才将那些不合理的剧情设置点,又变得合理化起来,它就形成了一个三重叠加的状态。

    “这是不是有点强行煽情”,这句台词我记得特别清楚,是电影中的最后一句魏教练的台词。和片名“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形成非常巧妙的呼应。

    这里是带有不同话语表述方式的冲撞形成的喜剧感,也是一种结构性的喜剧。

    电影片名在预告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实际上是由仁爱之家的孩子们,在对魏教练所渲染的那一番具有强度热血话语的无意解构。

    此时对于这套话语体系的解构,并不是主动抑制的结果,而是无意中由不同表述形成并置所带来的落差,由此形成了一种幽默感,这份结构类话语张力被轰然消除的幽默。因为塑造出了不同表述的反差,有这些仁爱之家的孩子们的话语,他们不懂得现实世界中的虚伪,以自己率真的语言表达感受,他们也无法完全融合到现实生活中的行动里——所以那一套成人现实社会的规则,以及那些执念,在他们的眼中看起来就没有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魏教练组织的两场篮球比赛就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反差,一场是和校长及其他们的精兵强将进行友谊赛,而另一场则是和健全人的前队友进行的对抗赛。

    所有篮球比赛的结果似乎都是一分之差或强行打平——即便是最后的总决赛也是如此。这正是不同话语摇摆之后形成的,结果他们看起来有优劣,但是不会形成压倒性的叙事结构,于是观众就会在搞笑、感动、热血中不断感受到这些不同情感浪潮相互涌来。

    就像在她们进行的那场广场上的对抗赛一样,观众的情绪被拉得特别满,仿佛最后一球的得分就可以决定胜负,但是当视线随着球奔涌向前的时候,篮筐竟然被上锁了,然后广场舞的阿姨出来跳舞。

    这场景本身又在呼应那句反复提及的话,运动有时候胜负不是最重要的。

    美学的喜剧

    故事并没有只是停留在不同群体的行动反差所形成的喜剧效果上,还是让我们将视角放到了如何对待身心障碍者这一群体,他们所处的社会视角中。

    乐光对待仁爱之家孩子们的方式,更多是一种保护,给他们一个可以和这个社会隔绝的乌托邦环境。而魏教练的选择则是“让球说话”,不管有什么样的身体残损,在球场上就是一个运动员,就需要用尽全力去打球。这听起来特别的伟光正,其实乐光也指出了魏教练这种把残疾者当作健全人对待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确实心智不够健全,很难承受得起追逐胜负这件事情所能扛下的压力。

    不过,即便是健全人也未必能够承受得起强大的压力,成年人的崩溃比比皆是,一幕一幕上演的都是蒙克的《呐喊》,我们在注视那幅画作的时候会觉得可笑吗?而这种可笑的情绪会不会反向折射投向自身呢?

    这里其实就触及到了喜剧的内核,身体上的滑稽与反差,当然可以让人们哈哈一笑形成一种喜剧效果;同时叙事结构上刻意打破其安排的沉浸感,也可以让观众暂时逃离,被叙事节奏带着感染的感动,突然之间被抽离出来,形成一个旁观者视角。可是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是在哲学层面上可以被讨论的喜剧性呢?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发笑呢?

    我想,怪诞美学或许可以在解答该作上有些回答。怪诞美学结合了恐怖带来的可怕与滑稽带来的可笑两种类型,人们会看到扭曲的身体它们看起来毫无关系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展现了这些身体之间衔接的恐怖感,又展现了彼此之间局部交错的滑稽感。于是人们在两种情绪中来回摇摆,最后发现了自身。

    自身正是在这种自我的主体意志与社会的交错之中,不断的发现、孤独、寻找、理解,以及最后不得的结局。《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见自身的影子,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残缺的,不管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

    姑且不论魏教练的义肢身体,他多年来受困于想要打败马教练的执念,不是一种精神上的残缺吗?一心想着要好好保护仁爱之家的岳光,不也是在精神上走进了一个“爱之茧”的束缚之中吗?

    就是怪诞之处,自己的残缺,自己的执念已经形成了一种恐怖,有狰狞的面容和言行,可是所做之事呈现的却是一番滑稽,想让人发笑,却又笑不出来。

    就像凯泽尔(Wolfgang Kayser)在《美人和野兽》里说的那样:一开始我们会捧腹大笑,随着故事进展这个笑意就褪去变成了苦涩的笑,直到最后我们再也笑不出声,会掩面痛苦。

    我也是如此,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真是一边笑一边哭。魏教练在拿起仁爱之家做的纸奖杯和纸奖牌时,第一句获奖感言是,“你们要但凡把做这些的心思放到训练上,咱们都不至于得第二”,用这种反差语言刻意打破观众的“审美期待”,让观众意识到这看起来似乎像是一种过度煽情,想为之而发笑,但是自然流露带来的情绪又止不住,这不仅仅是魏教练拿到这些奖杯和奖牌之后坐在阳台上不断嚎啕大哭的场景,它也映射出电影结局时候放出的花絮。

    在演员阵容中既有真实的拥有精神残缺的人,也有演员去扮演的角色,重要的是这些残缺者,他们用的是本名出镜,尤其是最后以“单打”要求登场的乐亮(岳亮 饰)和全程微笑的小女孩子对对(刘沐琪 饰)。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永远无法做到职业的篮球运动,也无法真正的变成这个身份,可是电影用一种梦幻般和滑稽般的手段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一梦想。

  • 头像
    JK阿达

    主打喜剧片,整体笑点很足,连我挑剔的非常不看好开心麻花相关演员的朋友,都在影院里哈哈大笑,当然我自己也是,我是好久没看过这么搞笑的国产电影了。

    不仅仅只有搞笑,故事也会回到现实和困境。但是这部搞笑片的好,很大一部分在于,它不会自顾自沉浸在说教和煽情当中,而是会很快把故事拉回喜剧的节奏,既让笑点出人意料,又不会让其他情绪不合时宜地喧宾夺主。可能也就是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之下,大家反而更容易接受和思考一些严肃的话题。

    故事没有让任何一个人,包括主角魏国铮的想法成为主导,有一种大家都是普通人,拒绝偏见,单纯分享故事的感觉,而非去强加某一种立场。老魏家境贫困从小非常努力,但是也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他过分针对老马,也被老张毫不客气地指出,是内心的自卑作祟。乐光牺牲自我,照顾仁爱之家的残障人士,很了不起,但是她习惯单打独斗,也就导致她觉得只有自己能保护这些孩子,山穷水尽也不和他人沟通。一直在从魏国铮的角度,暗示老校长是享受阿谀奉承的铁公鸡,但是实际上他由孩子们口中得知真相后,二话不说就直接给球队赞助。而对这些残障人士,故事也没有因为他们先天有残疾,就回避他们给周围的人带来的问题,就像乐光手上因他们的脾气所造成的伤疤。

    魏翔的表演非常细腻,把魏国铮的复杂和变化表现了出来。王智饰演的乐光这个角色,最初看到的时候感觉人物有些单薄,容易上纲上线,甚至有些过度的所谓zzzq,价值观正确,但越到后面,我越觉得这是剧本对人物的合理设定。乐光,说是姐姐,但对这些孩子也像妈妈。她的过度反应,除了是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更能反映出,她一个人独自支撑起仁爱之家,这些年面对的困难和歧视。除了最后态度上的大转变,中间被魏国铮影响,教孩子说些“心里话”来挽留他,也是这个角色身上合理有趣的变化。除此之外,剧本也会针对乐光的上纲上线来设计一些笑点,比如“请立刻停止你殴打残疾人的行为”。

    最让我意外的是饰演残障人士的七位演员。我下意识地以为他们本职都是演员,开始还觉得乐亮的饰演者岳亮不像残疾人,演戏的痕迹比较重,没想到包括岳亮在内有三位都存在智力障碍,可见他们背后做过多少努力。岳亮不需要扮演自闭症,我觉得他不像是我自以为是的主观判断。我感觉他演戏的痕迹明显,只是因为他是人生第一次演戏,和我们大家一样,因为在做一件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所以显得能力不足,但是他们最后呈现出的欢乐和感动,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给的分数是9分,从故事的主题,搞笑的程度,细节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让我感觉完成度比较高,说不上完美,但是完全能感受到打磨这两个字。让我减分的地方,是魏国铮组织的那场特训友谊赛。林栋的人物很简单,乍看态度的转变有点突然,但因为是配角,人物的篇幅有限,也是学生的年纪,不会像成年人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不合理。关键是乐光告知大家,参赛中一方是残疾人,看比赛的路人反而都喊“拿球说话”这点。我知道是为了激化魏国铮和乐光的矛盾,但围观群众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法上却高度统一支持魏国铮的选择,有点匪夷所思,也显得群众不近人情。

    我觉得故事的主题,也就体现在魏国铮和乐光对这场友谊赛的争论上。对这些心青年,到底是给予保护,还是让他们去争取独立和尊重,好像哪一方都有道理,但是哪一方都无法说服对方。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容易让彼此陷入困境,所以故事采取了折中的方案,让大家回到简单的角度,回到这些孩子们的角度,以爱为出发点,做出退让,寻找平衡。那一直耿耿于怀的输赢可以被抛诸脑后,成全球员实现自己简单的心愿;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适当放手,让弟弟尝试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这些改变,为这些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魏国铮和乐光二人,放下了对自己想法的执着,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如果把影片的主题,对应到日常生活里如何面对残障人士,我的观点是——认识到区别的存在,但不去放大这种区别。就像我们知道,老年人的身体相对不如年轻人,我们会给予老年人照顾,但是不会所有情况都去刻意放大他们的年纪。比如年轻人打完球坐地铁,会给有需要的老年人让座,但是如果球场上不小心摔伤了腿,那可能就是大爷给伤员让座了。

    无论是电影让真的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患者来参与拍摄,还是这个和残障人士紧密关联的主题,我觉得是会存在争议,就像这个故事里的角色,存在不同立场的争议一样。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也提供了一个参考,大家立场的不同,并非毫无道理,甚至有一些相通之处。坚持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回到爱这个出发点,去尝试理解他人的观点,去寻找平衡,说不定对彼此都能带来很好的改变。

    我的想法是,商业电影,不是公益电影,都是满足我们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我们埋单。说消费残障人士,我觉得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电影的投资方如果赚了钱(看现在这个排片量有点难),大概率是不会把钱都捐出去做慈善支持残障人士的。但是在正常的商业行为之外,这个电影是不是恶意消费,是不是唯利是图,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看到了故事和演员的用心,感受到了爱,我认为这部电影对特殊人群的关注是真心的,对社会也有带动消费之外的贡献。

    对影片本身的讨论,认为好坏我觉得都挺正常,都是大家的自由,但我个人还是呼吁大家观众之间,不要因为立场不同就互相攻击啊。这里给到respect,开心回个嗨嗨嗨。

    最后说一个轻松的巧合(可能不是)。这是魏翔主演的第二部翻拍电影,两部电影的原版,都曾被一个电影解说团队——嘻咦啊看解说过,电影里还提到了这个团队用过的梗,爸爸的爸爸叫什么,to be or not to be。这还真的是,缘,妙不可言,爱,尽在眼前。

  • 头像
    李嗲Lydia

    看这部电影,不可以一看到字幕出来就起身离开,一定要看彩蛋部分。原来“仁爱之家”队三位重要成员真的是由智力障碍人士扮演的,一位患有唐氏综合征,两位患有孤独症。

    因为工作关系,我平时也会关注孤独症群体,知道他们通常很有艺术天赋,可以画出很棒的画,但在电影这样极需要沟通与协作的项目里,让他们来做主演,背后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想象的——不管是智力障碍人士本身与他们的家人,还是剧组工作人员。在花絮里也可以看到,导演、对手戏演员都是一句一句带着他们说台词。亮亮把剧本中对动作的描述当成台词说出来,魏翔和王智会告诉他,“亮亮转身离开”这六个字不用说出来,你只要真的转身离开就可以了。

    作为一部喜剧,它的笑点设置大部分是很自然的;作为一部翻拍电影,它的改编是符合中国人观影习惯的。我很喜欢比赛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第一次友谊赛时,明明是要对抗抢球的,但看到对手丢球哭了,那谁又把球递了回去(对不起,那会儿电影刚开始没多久,我还没记住那谁名字叫啥)。魏翔在场边难以置信地大喊:他哭你就把球给他啊?这正是我们这些健全人在习惯了争抢规则之后的下意识想法,而这些“常识”在智力障碍人士那里都不存在,这种认知错位带来了笑点,也带来了一点反思,能让人停下来想一想,哦,原来还可以这样。

    他们会在进球之后,敌友双方对视,嘿嘿一笑。在这种纯真里,我会想起王智的那句台词:他们只是孩子,不是傻子。

    在喜剧的壳子下面隐藏的那条叙事线,还蛮出色的。魏翔那个角色,一开场特别讨厌,破坏赛场规矩,莫名其妙打压表现出色的球员。后来随着剧情展开会明白,他出身穷苦,付出了比别人多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努力,才能打上篮球,成为MVP。但因为太想证明自己,总在比赛时出风头,不愿意与队友配合,他不受待见,也在长久的孤立中意志消沉,终有一天出了车祸,失去一条腿,再也打不了篮球,在昔日恩师的照顾下,做了校篮球队的教练。

    他去仁爱之家队做教练,面对一群智力障碍人士,发现他们在工作中锤炼出来的能力或许可以用在篮球上。再一次,他为了证明自己,带着这支不可能的队伍去冲击特奥会的冠军。

    这也为后面他与王智的冲突埋下了伏笔。那场戏是电影后半段的一个小高潮,先不剧透。但两人的冲突也体现出,我们对于应该如何对待残障人士,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

    电影是倾向于,用更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承认他们身体的特殊性,但在照料他们日常生活起居之外,不给他们更多的特殊对待。

    魏翔去偷看对手训练时,注意到其中一个智力障碍球员打得非常出色,他的教练说,因为他从小跟健全人一起打球。魏翔受到启发,转头就把他之前的队员找过来陪练。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球员一开始并不愿意拿出真功夫,队长一开始对队员说的也是“对面是一群残疾人,差不多就可以了”。所以就算他们看起来很客气,很照顾人,但也是假象,礼让的背后是轻视。

    只有当他们真正把残疾人当对手,球场上的气氛才真正热了起来,哪怕仁爱之家队被打得狼狈不堪,哪怕王智心疼得手足无措,整个球场上都是热血沸腾的。观众不是在看残疾人笑话,他们是真的觉得应该“拿球说话”,他们相信这支残疾人球队有能力“让球说话”,他们知道自己在看一场有竞技精神的真正的比赛,他们佩服即使身体与智力条件都落了下风但还是在奋力拼搏,所以才热血沸腾。

    而在戏外,据说其中有位智力障碍演员,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笔工资。他们在片场有快乐的笑脸,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回报,他们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他们让全世界知道,智力障碍人士,也可以做到健全人能做的事。

    结尾则有一个小反转,我还挺意外的,细想一想,又还蛮合理。这样的结局更符合现实。魏翔的那场哭戏也蛮动人的,他的长相实在不帅,实在不像个主角,但他特别动情,这种情之真切是蛮难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看到的。

    另外我也很喜欢仁爱之家队的其他几位成员,他们的演技太好了!看电影的时候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也是智力障碍人士,完全看不出来是演的。张医生的演技也极为自然,特别喜欢。

  • 头像
    刘小黛

    中秋国庆档唯一喜剧,却也带着无尽的人文关照。奉行“打球就是为了赢”的自负教练,遇上“非正常”孤独症球员,共同完成一场冒险式的篮球比赛和人生体验。

    魏翔这个名字这次观众已经不陌生了。上次大火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映后,马丽把话筒递给了43岁的演员魏翔,他不停推托。因为这是魏翔人生第一次出演大男主戏。那时的他太过名不见经传。翻看履历,入行20年演过1300多场话剧。央视元宵晚会表演小品《闹元宵》,《西虹市首富》中饰演“三口吃掉一头猪”的足球队教练,《我和我的家乡》中饰演村长,参演《你好,李焕英》。春节档作为黑马出现,杀手斩获了26亿元票房。

    这次魏翔扮演的教练角色,延续了上一部里“南柯长梦梦去不知所踪,醉翁他朝醒觉是否跨凤乘龙……” 的主题,陪伴球员们完成一次又一次体能和心智训练,实现最终的篮球梦想。从刚开始因违规受罚被迫进特殊学校支教的烦闷,到自信满满遭遇学生对牛弹琴般反馈的不耐烦,再到最后嬉笑怒骂中共情理解情谊升华,魏翔教练和“心青年”群体共同完成了一次心灵“蜕变”。

    和特殊人群共事8个月,拍摄时间长达6个月,最多NG四五十次。魏翔和演员们一起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任务。热血改编自西班牙电影《篮球教练》,原作里犯了错的教练马尔科成为“Los Amigos”球队教练,球队里的选手全部都是精神残障者,而帮助他训练的是老人。热血编剧将主体聚焦心智患者,搭档也变成了更温和的女性。

    24岁青年演员岳亮,他扮演的“乐亮”是电影主角,而《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是他的表演处女作。成为一名热血励志的“心青年”群体之一,他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让人无法想象,电影只刻画出了万分之一。

    岳亮妈妈杨君在采访中曾说,学画画的机构让岳亮参与电影海选,还展示了弹吉他,天生的呆呆憨态正符合影片孤独症主题形象。作为非专业运动员加上基础疾病,岳亮并不能十分适应长期的体能和篮球训练,说台词是由母亲或者工作人员带头讲述,他再跟着重复,身体依靠牵引的绳子摆动方向。

    魏翔谈及篮球馆里边的一场“事故戏”,乐亮说“我想单打”,教练过去问他:“你知道什么叫单打吗?你为什么要单打?”剧本里他本来没有词儿,直接就走了。结果乐亮演的时候把剧本上的动作提示当台词说了,他说“亮亮转身离开”,魏翔也就接着他说,“那就离开吧。”这种正反打非正常对话在影片里并不少见,倒也成就了特殊人群真实表演的一部分,拥有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其中刚开始乐亮与魏翔扮演的教练魏国铮初次相逢的场景,因为表演极不顺利,最后被删掉了。为此监制、编剧邢文雄还根据他的人物特点更改了台词和剧本。经过不停的台词走位训练,他展现了最后的高光亮相,作为球队惊喜武器完成最重要的一次进球。

    电影里的角色照耀进了这些素人演员的日程生活,跟随角色一起成长经历,给予鼓舞,这是电影最有社会价值意义的部分。“亮亮这次拍电影也启发了我,让我知道不能总用单一的角度去看待他”。恰如其分点到为止,对小人物内心描写的细致入微、“心青年”真实可贵的表演都佐证了该片的认真,并不只是哗众取宠或低俗无脑,而是深耕于足够打动人心的内容,呈现了高级艺术趣味。

    影片中三位篮球队员是真正的患者——饰演乐亮的岳亮、饰演对对的刘沐琪、饰演建国的刘斯博,患有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的他们,和电影里其他专业演员相比毫不逊色,反而增添了一股平凡的真实色彩,让观众看到他们的真实体态性格和日常,用纪录片方式的记录演绎,让观众不再对这个群体产生猎奇,更加动容。

    扮演“建国”的刘斯博,关注独立电影的观众并不陌生,他在蒋能杰导演公益纪录片里,作为“特殊弱势”群体 ——“心智障碍者”本色出演。蒋导团队用两年时间直面追踪拍摄。影片真实记录了一群“心智障碍者”“无法自控”的“日常生活”,让心智障碍享有基本“人权”和努力自主生活的故事。

    《一切都会有的》记录了“心智障碍者”刘斯博先生吃喝住行和喜怒哀乐:误会、生气、砸玻璃、炒菜、买可乐、拖地、荡秋千、听音乐、乘车回家......《一切都会有的》 里刘斯博是纪录片的主人公,《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里他是本色出演的“心青年”,在教练的特殊训练之下,和团队共奋进,抵达灌篮之梦。

    张恒瑞扮演的“大白”也有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戏份,因为童年阴影怕水的他,终年不爱洗澡,全身臭烘烘。教练魏翔阴差阳错故意把他的玩具小熊扔到了水洒下,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他冲进去拯救心爱的小熊。最后大白克服心理畏惧,冲进水池,和小熊一起享受清水的沐浴。身高近两米的张恒瑞其实是一名毕业于体校的专业演员,这一幕场景他将不服输且勇敢的心智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评判喜剧的标准可能并不是电影让观众笑了多少次,而是幽默搞笑的细节背后,挖掘了人和人之间最真挚朴实的情感,可能没有那么热血沸腾,可能捎带一丝苍凉。就像演员魏翔经过无数沉淀之后,表演时候的举重若轻。魏国铮与马教练相爱相杀互使绊子、与“仁爱之家”队员们鸡飞狗跳的日常都充满喜剧包袱,与乐光不同的教育观念碰撞出火花。周大勇、于洋等喜剧人的加盟也为电影增添不少笑料。

    主角魏国铮教练从小到大渴望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虽然作为一个身体健全人,但是他恃才傲物的偏执呈现出他内心的孤独小宇宙。而在这群“心青年”之中,他首次被别人承认了自己的价值。结尾大哭的那一刻,他放过了自己。有时换个视角看世界会带来更多的快乐,自己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别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他意识到了更宝贵的东西,是身边真实的个体。

    尽管影片里的“心青年”并不一定能看懂他们自己出演的这部电影,岳亮妈妈杨君说爱看广告是孤独症孩子的特征,因为比较短,画面鲜艳,音乐也刺激。社会交往严重障碍是他们难以跨越的核心障碍,无法沉浸电影。但是拍电影这件事对于“心青年”来说,就像是一堂很重要的康复课。影片里魏翔教练对于队员们的训练极为严厉的,而王智扮演的姐姐乐光是柔和的。她直言经过良好的剧组氛围相处,岳亮的表达理解和反应能力都有提高。

    想起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因为患有脑瘫,无法跟进任何课程。但是她妈妈还是想让她和其他健全孩子一样,上普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所以她的妈妈或者外婆轮流“陪读”,有一次他对着一个听障学生耳边大叫几声,造成助听器掉落短暂失聪。家长怪罪学校为什么要接纳这样的学生,投诉要求把这个“脑瘫”女孩赶出学校。最后不得已,妈妈被迫带着女儿转学。

    其实这些心智孩子,踏入社会,最可怕的不是他们能否与健全人相处,而是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和偏见,会致使新一轮刺激,投射在他们的家人身上。他们自己也许并不知晓,但是越发狭小的生存环境,只会让他们越发躲避社会的“正常规则”。

    所以电影让这帮孤独症“心青年”走上银幕,不是分裂他们的痛苦,而是展现有血有肉有欢笑有泪水的真实日常,给他们塑造一个“目标”并努力完成,不仅是电影里的篮球比赛,还有完成拍摄整场历险,这都会给他们的人生道路开拓一条新的路径。让人物和电影共同成长,让观众和人物产生对话。国庆档大片云集,但是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热血很难得,值得走进影院,给他们一个掌声。

  • 头像
    鱼喵

    我是一名5岁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今天刚刚去看了《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看完了以后感触特别深所以写了这篇给魏翔老师的留言。n看得出来团队制作这部电影特别用心,片子的题材涉及到了心灵障碍人士,其实如果不贴近实际或者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和怜悯的感觉的话,一定会引起相关人士的反感,但看得出来你们在很多细节上做了特别多的功课,很多搞笑的点都是那么自然的融入到了实际可能发生场景中,让我这个家长看起来真的是感觉像在家里装了监控一样,一边笑一边心中生出万千感慨,普通人看到那些笑点可能只是觉得好笑,到作为家长真的是除了觉得好笑以外同时也会感觉到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就是会这样的与众不同但是却也很可爱呀!n另外,这部电影传递出来的观念也很让人感动,尤其是不管一个人是不是残疾人他首先就是一个人,他们需要走出社会需要适应社会而不是被保护起来等待别人的施舍和怜悯,他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所在从而快乐的的享受生活,他们也应该有权利在社会中生活并且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尊重,电影所传递出来的这种观念非常的切合实际并且也是需要被社会大众理解和接纳的,我觉得一部影视作品能传达出这样的观念是一件非常可贵的事情!我想感谢所有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n还有另一个点同样也让我觉得你们为了做这部电影是真的下功夫去研究很多残障人士支援理论,就体现在虽然魏教练一条腿用了假肢,但是他一样可以在孩子们搭的支援下进行扣篮呀,我们的孩子也一样,虽然他们心灵或者身体上有残疾,但是只要外界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援他们也一样可以做到很多常人能做的事情也能感受到成就感啊!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建一个更加便捷的无障碍环境,让他们能够走出来而不是被关起来,我认为这也是现下残障人士支援工作最核心的理论,所以很感谢主创团队认真做了研究,传递正确的理论和价值观!n最后,我是因为《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电影而关注到魏翔老师的话当时就觉得您的表演非常有趣,是那种搞笑但是不做作,煽情但是不矫情的感觉,尤其当时《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片尾的部分有您在感谢工作人员大概意思是说终于有一部自己演男一号的电影,看到这里当时我就觉得特别辛酸和欣慰,辛酸的是这么多年您该是多么不容易呀,欣慰的是努力和坚持的人终于还是会得到回报的,当时就觉得以后您的电影我会走进电影院去看!这次《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也是一样,因为是您主演并且题材与我的生活和亲人息息相关,所以和家人一起走进电影院去看,过程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感慨有辛酸,感谢您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n因为您的用心和坚持,我会为您接下来的作品继续走进电影院!n —— 一个喜欢看魏翔老师演电影的孤独症孩子家长n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