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含笑朱颜曼滋何索李心敏韩秋池尹航刘鹏红花荆民强穆梦娇
类型:剧情悬疑犯罪导演:马小刚 状态:正片 年份:2018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5分热度:3 ℃ 时间:2024-06-26 15:02:4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五星仍然是鼓励分。
三部曲居然不在同一个页面里还得分开评论。那正好,就影片内容本身再补充一些想法吧。n之前提到过片中一些缄默的黑暗现实元素,但碍于是提前观影,不适合过多剧透。今天终于可以放开了聊——那么,我想特别说一说周新雪。
一出关于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身份转换。
周新雪可能是整个故事中色彩最灰暗的角色。
教导主任、法医、记者,这些是“无法审判冷漠”的普通社会人,自私、谨慎、小心翼翼、不想犯错,却弥漫着最熟悉的令人憎恶的气息,那是你我之间都随处可见的丑陋。
王超、老赵、这是过分简单明了的“恶”,腥臭、焦黑、不知悔改、毫无觉悟,只想一把火将他们的存在彻底抹去,烧得干干净净。
秋红、韩家斌,这是极度脆弱而矛盾的灵魂。因为长久的愧疚,压抑着自我,必须去做些什么,对无辜的死者进行补偿,以平复内心深处辗转难休的噩梦——为此,不惜在违法犯纪的边缘试探穿越。但他们还没有想过去挑战那条最极端的不归之路。
但周新雪不一样。
虽然她也是受害者——比起被家暴的秋红,和无意中看到犯罪场面受到了心理影响(同样是一种未成年被害现象)的韩家斌,她遭受是长期的、持续的、变态的性侵伤害,其噩梦程度又远远超出本剧其他受害者无数倍。
但她最终杀人的动机,却并不是复仇——虽然她有一万个复仇的理由,但她人生中最接近复仇的一次举动,反而是十年前在小卖部的暗门前,把徐囡囡狠狠送进地狱的那一推。那是一种混杂着羡慕、逃避和怨怼的动力,嫉妒徐囡囡有可以投奔的母亲和乐观开朗的精神,自己却不能拥有。所以,这更像是一出针对侥幸逃过老赵魔爪又不可能来拯救自己的幸福女孩们的报复——而结局之残酷,也不是没有令她羞愧至今。
可她杀人的动机也并不是羞愧。
她的理由,竟然是爱。
对秋红的依赖、眷恋和占有欲,构成了她最终的杀人动力。
以爱为名的杀戮。你看,最终在周新雪的心里,那些血泪斑斑的耻辱和如影随形的内疚,都不如这一点重要。
所以说,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心态,根本不能以常理来测度。她的羞愧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深刻,怨恨也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沉重。
为什么???不是因为受到的伤害还不够。也不是因为背负的罪恶还不够。
而是因为——如果不把那些痛苦的情绪慢慢变轻缓,变淡薄,早在被长期欺辱的那段时光里,她就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
你也许很难理解这一点,毕竟并不是每个受害者/加害者的事例都如此极端。
小学的时候,我有个特别仰慕的邻家小姐姐,和我同级不同班。但她很少愿意带着我玩,哪怕我像跟屁虫一样巴巴地在她身后讨好献媚。后来我渐渐心灰意冷时,她却主动示好,我非常惊喜,就听她的话去了她家——没想到等待着我的,是一场十几个女生悉心安排好的集体欺凌。她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满桌的各色饮料轮流倒在了我头上。
后来小姐姐向我道歉说这件事她当时并不知情。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她。然而一个月后,我从我俩共同的朋友口中得知,她是这场欺凌的发起人。
我再也没有跟在她后面讨好过。第二个学年,我和之前她的那些小跟班们关系交好,她却渐渐被所有人疏远。某次在公交车上偶遇,我们三个女孩看着坐在边座上的她,毫不犹豫地一起坐下,就在她身旁,硬生生把她从原本的位置上挤了出去。她哭得很伤心。晚上我妈妈听说了这件事,拉着我去她家道歉。
我望着她哭泣后脆弱无助的脸,认真思考着这件事的对与错。
我确实不该伙同其他人去对她反向施加欺凌——这是另一种软弱又卑劣的表现。那次之后,我的的确确再也没有做过任何类似的欺凌行为。我不需要变成她们那样的人。
但是我仔细回顾那个晚上,在我被妈妈催促着说出道歉词语的那一刻——我停下了。
我的确是做了错事的那个人。
可我丝毫不对她感到抱歉。
我也无法对她产生愧疚。
怎么会这样?
在“报复”情感形成的那一瞬间——我曾是如此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一切不必感到耻辱。
就连现在,我偶尔也忍不住会这么想。我停止对她的欺凌,不是因为感情上的补偿,而是道德准绳对我的鞭策,以及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像她一样恶毒来证明自己时,对她产生的怜悯。
这是我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吗?或许吧。我无法做到那么高尚。但我可以做到自我约束。
我现在也并不想原谅那个女孩。更不需要她来原谅我——我们的关系其实也说不上“扯平”,只不过我在做过与她类似的行为后,意识到了当中的无聊无趣,而当年的伤害于我而言,也不再像是一种负担。它更像是一种警醒,提醒自己带眼识人,不要轻易被欺辱。
这证明了我是幸运的。
但周新雪就并没有那么幸运。
她受到的伤害是无法那么快就变得风轻云淡的——根本不可能。而她的报复行为来得那么随机,导致一场意外,直接杀死了一个完全无辜的牵连者。这是何等绝望的灭顶之灾。
作为曾经的受害者,在她转变为加害者的一瞬间,她心中必然也是千万遍狠狠地呐喊着——我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对?我不过是以牙还牙而已!我在受伤的时候无人问津,那么换一个人来代替我的位置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都是一样平等的女孩吗?
但良知不允许她有这种侥幸。罪孽和性侵的阴影,同时压在她的肩膀上。
如果想要活下去,只能麻醉心中的情感,让这两副重担渐渐变得仿佛不存在一般。所以她选择了一切可能的手段,用药物松懈精神,拼命地逃避——直到遇见了秋红。
爱原来是真的可以成为全新的寄托的。与秋红相比,对老赵的恨意,对囡囡的抱歉,愈发不名一文。那是过去,那都是过去。只有眼前的秋红,温柔耐心照顾她的秋红,是可以紧紧抓住的温暖。
所以当周新雪第二次选择成为加害者时,她的行为更决绝,更阴暗,更没有丝毫负担。
因为她在否定老赵时,不仅仅是在否定这个变态的恶魔,也一并否定了过去的自己——那是她想连同老赵一起永久抹杀掉的东西。耻辱的、自私的、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的自己。
从欺凌中走出来的人,也许会留下深重的,不肯回忆的阴影,但很难会去这样决绝残忍地否定过去全部的自己。
所以周新雪并没有因为报复老赵得到丝毫的拯救,也不可能得到拯救——这才是,属于她的最大的悲剧。
她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予秋红的身上。
《罪途》的故事里,有太多受害者与加害者一体的例子。在年少性启蒙时刻走偏了方向的韩家斌,因为女儿的死亡不择手段追寻真相的秋红,带着侥幸心态抹杀证据却因此被卷进舆论斗争的牺牲品刘惜之。但他们的一体两面性,都没有周新雪来得如此鲜明、残酷和绝望。
关于周新雪的真相是第三集的重头戏。很庆幸女演员撑住了这一幕的爆发力度。她爱,她恨,她逃避,她犹豫,她决绝。她最终释放了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阴暗面。一只拥有黑色翅膀的天使,背负了所有的原罪。
但是编剧这次比较慈悲,给了她一个略带温暖色调的回复,宛如母亲呢喃的关爱。
天使与恶魔本来就只有一线之隔。被害与加害之间,是那么窄小的一道鸿沟,轻轻就能跨越过去。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对一切套路都已烂熟于心。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将心中的恶魔狠狠压制在喉间,不给它一点出声嘶吼的机会。
因为这也是让自己拥有更多契机,迎来更多幸福的方法。
想起本作的编剧曾经向我们私下提起过,关于周新雪,原本还有一个更加冰冷的、看不见一丝光亮的、堕入完完整整黑洞的结局,因为某些心知肚明的原因,最终埋葬了它。
不知道那会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之旅,还是一曲山穷水尽的罪恶挽歌?
大概取决于身为观众的你,心中那杆阴暗的天平会往哪边倾斜了。
电影也无法一下子就拍出神作。
如果想要讨论一个推理故事,可能就会在反复的找茬和被找茬中消磨了时间。现在的观众阅片无数,抱持着自己的经验与看法,很多时候片子只看到一半就开口闭口“套路”、“为反转而反转”,不痛不痒地就给一个故事盖章。
而我眼中的《罪途》,并不是一个推理炫技片。它只是一个抽丝剥茧展示人性的,真实得仿佛伸手就能碰到的,悲伤故事。
关于被践踏的幼小的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我和很多人一样,其实很害怕看这样的电影。几年前看《素媛》时,感动于父爱的伟大哭肿了眼,但往后却是,每每想到里面的一些关于犯人畜生的细节就会不寒而栗。
后来我就不敢再碰这类题材了。大家都提到的《熔炉》,我知道情节知道结局,甚至可以说出某些具体场景,但其实我没有完整看过,就是因为【不敢】。
那是远比灵异恐怖片更渗人的故事,它们是现实,是我们也许下一脚就会踏入的人间地狱。
这世上的污浊一直都存在。就算我们掩盖双眼,避而不见,世界也不会因此变得好一点。
《罪途》有一版的海报里,所有的角色都被捂住了嘴。是什么阻止了人们说真话?
有人觉得自身的名誉比他人的生死更重要,有人觉得集体的利益比个人的清白更重要,有人觉得错的是所有他人,与自己无关。
有胆怯,有冷漠,有自私,有无知。
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将过去的拼图一一嵌入,很多人能猜对凶手,却不一定猜得准真相之后的真相。
十年前,那么多双眼睛目睹了一个稚嫩生命的凋零,却在各自的得失计算之间,任由真相沉没,任由罪恶生长。
只有悲痛的母亲陷入了不知该指向于谁的恨意之中,到头来最恨的只能是自己。
我也是做母亲的人,有自己心爱的女儿。
当我听到一个母亲说:但我不敢,我不敢去想……她是不是被……
立刻就鼻酸眼酸,胸闷得不行。
完全不行,即使是想象也开不了头,一丁点都不敢。
复仇是不是真的会有快感,我没经历过所以不知道。反正它也不是那个母亲、那个凶手真正的愿望。新的罪无法将过去的罪抵消,心伤的沟壑一旦被划刻,永难填平。
我的祈愿是从今往后永远不要再这样的悲剧,但也知道这不现实。
那么至少,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女孩子再温柔一些:
不要默认损害她们的那些事是正常的存在。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她们自己的错,自己的命。
要努力让她们能安全安心地活着,并亲手掌握自己的尊严。
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也无法一下子变好。
但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能做的,把它向着光明推近一步,至少现在会比过去好,未来会比现在好。
编剧写下《罪途》这个故事,一个有水准又敬业的班底把它拍成了电影,这就是他们做到的这一步。
原来这才是真相。
三集的剧落下帷幕,我却已经无力鼓掌。
原谅我无法为这样的沉重而欢呼喝彩。
这是三集中色调最温暖,也是最感性的一集,却也是我最不想、不愿、不敢重看第二次的一集。
以下剧透请慎入。
我给第一、二集都写了长长的观后感,梳理了许多的脉络和疑点,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把它们拿出来说,我聪明吗?我和其它人一样自以为是地猜测着凶手,虽然第一集、第二集我都说过凶手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核。但最终我还是觉得,前两集的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窥探的是一个怎样的深渊,正如主创说的,她们用了悬疑推理各种各样看起来刺激有趣的愰子把我骗了进来,没有防备地看到了真相。
其实很多人会说,最后一集没有想象中极致的爆点,甚至许多剧情还有漏洞(很明显为了过审进行过强行的删减),所以如果你是一名理性的推理者,这部影片大概会让你失望……我也曾经做了那么多沾沾自喜的猜测,可在最终那个简单得几近绝望的真相面前,一切都一文不值。
这场十年后的谋杀,杀人动机甚至都不是“仇恨”。
最后一集的后半部分,火车修好了,开动了,开往属于它的终点,暖金色的阳光照在所有人身上,美丽的女孩弹着吉他唱起歌,这一幕感性得充满诗意,看起来好像一幅美好的油画,一切都充满希望,未来也充满光明,可有的人早就死在了灰暗的过去,而那些曾经冷漠的人,未来又在何方。
虽然现在再来整理细节脉络显得十分多余,但毕竟是做了两集的东西,就让我有始有终地做完吧:
我之前的猜测是:徐囡囡在被打伤后,被老赵带回小卖部实施了性侵,之后因伤情拖延送到医院,因麻醉剂过敏而死亡。
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周新雪的加入,也猜错了研究生的作用。其它有很多细节与过程都错了很多,不排除是编剧导演故意误导。
实际的过程是:囡囡被周新雪带给了老赵,一天之后因为激烈的反抗遭受了比平时更可怕的殴打,然后送医,死去。
总之,没有我之前猜想的“趁着无法反抗的时候实施性侵”这么充满血腥的龌龊。
有的是被最信任的朋友一步步带入深渊的绝望。
原来这才是“真相”。
研究生在殴打过程中之所以会扯开囡囡的衣服,我想是因为他想确认她身上是不是有性侵后的痕迹,以确认自己从小窗里窥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他看到了那些痕迹,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之前看到的都是徐囡囡,他从此成长的路上,也一直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
法医和老师都以为实施性侵的人是学生,他们在过去的十年中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知情人。
护工以为周新雪杀死老赵的动机是仇恨,也认为这样可以为囡囡报仇,所以她顶罪,她也以为自己知道了真相。
然而,知道那个真正“真相”的人,只有十年前死去的囡囡,十年后被杀死的老赵,以及,那个早已说不清是害人者还是受害者的周新雪。
周新雪是为了仇恨杀人吗?当她说出真相的时候,曾说“我为囡囡报仇了”,可事实上,她等了整整十年的“复仇”,是为了掩盖自己当年的罪孽,她利用护工的局做了自己的局,是不顾一切地想要保住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温暖和希望——那份她不敢奢求的“母爱”。
她哭着说,囡囡可以找妈妈诉说,我却不可以。
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她都是这样身不由己地“不可以”着。
周新雪在十年前就被老赵杀死了,他毁灭了她的一切出路,他用油腻的声音告诉他,你不能告诉家长,不能告诉别人,因为你说出去以后,他们都会厌弃你。所以当对方给了她一种可以逃离的“希望”时,她才会用那样不可思议的,别人都无法理解的思维企图“自救”。
十年以后,她再一次面对“希望”,也再一次用了最极端的手法去“自救”。
她早就死了,她的一切希望早就在十四岁的花季年华中枯萎,她的人性早就被肮脏的手扭曲到连自己都不敢辨认。她是一个分裂、矛盾的姑娘,她的罪孽、扭曲、无药可救,但同时她也会在灰暗的人生中,卑微的、疯狂地追求着她的“希望”。
我到现在都还不敢回想,她拉着那个天使一般干净的好朋友,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黑洞的那一幕,我全身的细胞都在尖叫着,不,不要。她们穿过一排排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两元小商品”,拉开了一扇看似平凡的门,我好像一点点滑向冰冷的海底。
四肢麻木,口不能言,连灵魂都动弹不得,徒留绝望与无力。
电影给我们呈现的,仍旧是已经美化过了的,温柔的真相,她们甚至没有像《韩公主》那样呈现出一点性侵的过程,诚然,也许是为了审核……但仅仅只是这样,仅仅是少女刻在脸上的麻木、老赵猥琐的恫吓、少年窥视后的惊恐,那已经十分隐晦的丧心病狂,也足够让观众极度不适。
它看起来不够暴力,不够惊悚,不够刺激,没有悬疑爱好者想要的那种爆炸般的效果,它甚至每一天都如常地发生在喧嚣的校园里,但就是这样才愈加毛骨悚然——因为它的“安静如常”,是如此无限接近“毁灭”。
我其实一直都拿不准,不知道最后囡囡的母亲到底是会因为周新雪的罪孽而怨恨她,还是会因为她杀死了老赵而继续爱她。
也许护工的做法尚算得上“正义”,可她算漏了周新雪身上的背负的罪。老赵的确罪该万死,可他却不是死于“正义的审判”,而是死在了另一重企图“掩盖真相”的罪行中。
最后的最后,这两副残破不堪的灵魂,是否真的因为这场迟来的真相大白得到救赎呢?
最后我真的要谢谢这三部影片的创作者们,这不能说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但却是最不忘初心的作品。它提醒了我们:我们身边有多少个徐囡囡,多少个周新雪,多少个老赵?我们自己扮演着什么角色?受害者?加害者?是成为看热闹的帮凶,还是成为随波逐流的冷漠旁观者?
总需要有人敢于撕开粉饰的太平,提醒我们危险的真相,督促我们正视罪恶,自省良知。
本来对这种网剧是不写评论的,既然机缘到了那就说一说。一分是给已故的李老师。
首先这种沉重而敏感的现实揭露题材依托于悬疑风格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你在故弄玄虚的同时,对观众情感的铺垫、推动或者积聚也就丢了。这就是为什么人家《熔炉》和《聚焦》不这么拍。
其次,悬疑不是完全靠回放被隐瞒或剪辑的镜头来牵引观众的,这是种最低级的悬疑。本片中把镜头反复回放的做法,拖沓了剧情不说,我认为也是一种对观众的不尊重。
最后,一直都是当悬疑片看的,而且看到最后情感上并没有燃起来的感觉,如果非要用道德绑架一名客观的观众,要求打高分,对不起,请撕票吧。
2016年的3月26日,广州。
我窝在亦可未知她家的沙发上,一边往电脑里敲着甜蜜蜜的爱情故事、一边和桌子旁边的三个人聊天。那三个人,海分形、亦可未知、王梅,她们在聊的话题一点也不甜蜜,她们问我:你小的时候有没有被欺负过?
作为女孩子,在有生之年里,你有没有被遗弃、被欺凌、被暴力、被排挤、被骚扰、被侵害、被损伤过,任意一个,哪怕一次,你有没有因为见到了这样的黑暗而影响自己的一生?
我脱口而出说:没有啊。
接着才默默想,当然有,或多或少,只是我还不想说。
房间里开始了一场“女孩儿们童年时代的阴影”分享会,那些微小的、不曾被人察觉的痛苦,慢慢汇聚到了一起,成了一场风暴的雏形。我们打算讲一个故事,把那些伤害过女孩子的人聚在一起,无论是女孩儿的至亲还是那些自以为没关系的陌生人,要让他们面对彼此,再一个一个地,付出代价。
就是分享会结束的那天晚上,我们四个人坐的出租车出了小车祸,绑了安全带的我毫发无损,后排的她们齐齐撞到头。就像“还不想说”的我,与“不得不说”的她们。
那大概是对未来的预告吧:
非要趟这摊浑水的人,可能会撞破头哦。
然后,海分形花了6个月完成了《罪途》剧本,制作团队前后加入了200多人,为这么一个说出去有点怕别人嫌low的网络大电影付出了20个月,陪着这个故事经历无数的删删改改和关卡,终于到它要面世了,我们深吸一口气,对外说:
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而它看起来似乎也的确是这么回事。
但我要告诉你们一些真话,悬疑也好、推理也好、都是包裹在外面的幌子,是为了让你们点开来看一眼这个故事的糖果,是让你们毫无防备前往深渊旁凝视一通的玫瑰花海与水晶桥。因为那个想要展现的真实太难以下咽、太丑陋难堪,才不得不在上面放置一辆通往罪途的绿皮火车。
距离《罪途》剧本创作的一年以后,差不多是在相似的时段,一个叫林奕含的台湾女作者自杀了。她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闹得全台湾满城风雨。这本书里把没有被侵害过的人叫“幸存者”。感谢世上还有文学和电影,可以让幸存者们不用亲身接触,就能看到世界的背面。
这背面太肮脏了,搞得很多人甚至连听一耳朵都退避三舍。所以当毫无准备的他们看到《罪途》中的少女周新雪、撑着麻木的脸、径直走向强奸犯,他们发出惊呼、大喊不解。我心里甚至有一点报复的快感:总算让你们看见了,幼年受到的侵害可以让一个人扭曲成什么样子。
《罪途》里的受害者不止是徐囡囡,还有周新雪。前者是被无辜杀害的女孩,后者则是并不无辜也没有被杀害的女孩——只是她们全都死了,同时死了。
周新雪为什么会撑着麻木的脸持续不断地走进那个罪恶的商店,为什么坐在老赵的身前不反抗?
房思琪听说要在台北继续被强暴自己的老师照顾,为什么不在和母亲的餐桌上大声抗议,却只是默默地把寿司下面不能食用的云纹纸吃了下去?
周新雪为什么会在老赵眼前长大,直到被老赵挥手赶离?她为什么因此选择了堕落而不是曝光罪恶?房思琪坐在她的伊纹姐姐的车里,有那么多次的机会可以说,为什么她沉默了两个绿灯、两个红灯,最后喉咙里滚出来的还是一句:“姐姐,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讲”?
为什么?
因为罪恶早就在开始的一瞬杀死了她们,这之后的一切不过是幻影,那些看似往前走去的女孩子,早在被侵害的瞬间、永远地停止长大了。
不可食用的云纹纸的滋味,扎起马尾辫的皮筋的韧度——它们绝不是甜美和坚强。
海分形藏在剧本里的毒蛇,暗暗沿着缝隙游走。它吐着信子,咬你一口,你还没有察觉。
诱奸的“诱”字是世间最大的邪恶。它狡猾奸诈,它披着“隐秘”的皮,它让受害者分担罪恶,它让原本就在这个社会举步维艰的女性的生路更加狭窄,给看客无数机会拿着受害者的“受害”指手画脚。
被侵害的女孩子们毫无办法,她们只能对自己说: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喜欢自己,不能不去尝试接受罪人。
毁了房思琪一生的老师,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对他来说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女生的错,连女生自己都觉得是自己的错。最后,罪恶感又会把女生赶回他身边。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被世人称赞。
营造出这样罪恶感的所有人——每一个,都是凶手。
周新雪想,徐囡囡可以去找妈妈,但她不行,她不能告诉家长,如果告诉家长,他们一定会打她骂她。房思琪也尝试过对妈妈讲,把故事的主人公讲成陌生人,妈妈立刻说:“是谁?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她们无依无靠,谁也不能信赖,她们走投无路,到最后发出的那一点微薄的声音还要被挑挑拣拣。
去世的作者林奕含说,抑郁是镜子,愤怒是窗。这些被侵害的女孩子最终都走向了这两条路:销毁自己,或者销毁旁人。
房思琪的故事不是控诉也不是愤怒,对世界的温柔折磨摧毁了作者的一生;周新雪的故事则是一个拐弯,如若不是后来的人生好像见到了朦胧的爱的模样,她也早就自我毁灭了。抑郁反射向自己,愤怒则有出口——为了侥幸得到的那份“来自母亲的爱”,周新雪不得不带着愤怒破窗而出。
你们知道周新雪在火车上杀死恋童癖强奸犯,甚至都不是为了复仇吗?她害怕徐囡囡的母亲用吐真剂从犯人口中得知10年前自己犯下的罪孽,只好先下手为强了。而徐囡囡的母亲,到最后也未必就真的原谅了周新雪。
她们这对假作的母女,只是不能失去对方。在孤零零走到如今的人生里,她们是彼此眼中唯一与“爱’相像的东西。就像房思琪说的,自尊早已舍弃,如果再不为自己留情,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房思琪在离开故乡前往台北的火车上,看到一个对妈妈大声喊出爱的小女孩,掉了眼泪。她身边的朋友笑她,问这眼泪是不是乡愁。
房思琪没有说,她不是为故乡、而是为自己哭的。她为停止长大的一生与永远失去的自我流泪。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体会幸存者们可以尽情享受的世间万物、无法再与光明的真实的爱相聚,才忍不住哭泣。她替那个被永远杀死的自己,犯起了乡愁。
所以你说,《罪途》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
它是老赵笑眯眯地挥舞在手中的蒲扇和旁边通往黑暗的小门;是王超永无愧疚的肆意成人;是韩家斌从窗口角落窥见的罪恶;是吴主任做出的噤声手势;是刘惜之按住不放的删除键;是梁夏随便编造谣言的笔杆;是秋红除了犯罪别无他法得见的真相。
它是披着推理悬疑的外壳、给那些粉饰太平与“还不想说”的人、翻开世界背面看一眼的勇气。
它是受害者兴许不用再弯腰道歉的可能性。
它是徐囡囡偷偷打给妈妈的无数通电话。
它是周新雪停止长大的一生。
从2016年3月26日到今天——不,是从更久远的童年时代,从过去到未来、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经过隐忍不发的被欺凌者、每一次扫视过被袖子遮住的伤痕、每一次搂住艰难长大的朋友的肩膀、每一次得知社会新闻里遭到残害的女性、每一次响起的女生们瑟缩恐惧却拼命互相保护担忧的声音——我们都想像现在这样掷地有声地告诉你们:
《罪途》是,那些因为侵害而永远失去自我的女孩儿们,被见证的“乡愁”。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五星仍然是鼓励分。
三部曲居然不在同一个页面里还得分开评论。那正好,就影片内容本身再补充一些想法吧。n之前提到过片中一些缄默的黑暗现实元素,但碍于是提前观影,不适合过多剧透。今天终于可以放开了聊——那么,我想特别说一说周新雪。
一出关于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身份转换。
周新雪可能是整个故事中色彩最灰暗的角色。
教导主任、法医、记者,这些是“无法审判冷漠”的普通社会人,自私、谨慎、小心翼翼、不想犯错,却弥漫着最熟悉的令人憎恶的气息,那是你我之间都随处可见的丑陋。
王超、老赵、这是过分简单明了的“恶”,腥臭、焦黑、不知悔改、毫无觉悟,只想一把火将他们的存在彻底抹去,烧得干干净净。
秋红、韩家斌,这是极度脆弱而矛盾的灵魂。因为长久的愧疚,压抑着自我,必须去做些什么,对无辜的死者进行补偿,以平复内心深处辗转难休的噩梦——为此,不惜在违法犯纪的边缘试探穿越。但他们还没有想过去挑战那条最极端的不归之路。
但周新雪不一样。
虽然她也是受害者——比起被家暴的秋红,和无意中看到犯罪场面受到了心理影响(同样是一种未成年被害现象)的韩家斌,她遭受是长期的、持续的、变态的性侵伤害,其噩梦程度又远远超出本剧其他受害者无数倍。
但她最终杀人的动机,却并不是复仇——虽然她有一万个复仇的理由,但她人生中最接近复仇的一次举动,反而是十年前在小卖部的暗门前,把徐囡囡狠狠送进地狱的那一推。那是一种混杂着羡慕、逃避和怨怼的动力,嫉妒徐囡囡有可以投奔的母亲和乐观开朗的精神,自己却不能拥有。所以,这更像是一出针对侥幸逃过老赵魔爪又不可能来拯救自己的幸福女孩们的报复——而结局之残酷,也不是没有令她羞愧至今。
可她杀人的动机也并不是羞愧。
她的理由,竟然是爱。
对秋红的依赖、眷恋和占有欲,构成了她最终的杀人动力。
以爱为名的杀戮。你看,最终在周新雪的心里,那些血泪斑斑的耻辱和如影随形的内疚,都不如这一点重要。
所以说,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心态,根本不能以常理来测度。她的羞愧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深刻,怨恨也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沉重。
为什么???不是因为受到的伤害还不够。也不是因为背负的罪恶还不够。
而是因为——如果不把那些痛苦的情绪慢慢变轻缓,变淡薄,早在被长期欺辱的那段时光里,她就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
你也许很难理解这一点,毕竟并不是每个受害者/加害者的事例都如此极端。
小学的时候,我有个特别仰慕的邻家小姐姐,和我同级不同班。但她很少愿意带着我玩,哪怕我像跟屁虫一样巴巴地在她身后讨好献媚。后来我渐渐心灰意冷时,她却主动示好,我非常惊喜,就听她的话去了她家——没想到等待着我的,是一场十几个女生悉心安排好的集体欺凌。她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满桌的各色饮料轮流倒在了我头上。
后来小姐姐向我道歉说这件事她当时并不知情。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她。然而一个月后,我从我俩共同的朋友口中得知,她是这场欺凌的发起人。
我再也没有跟在她后面讨好过。第二个学年,我和之前她的那些小跟班们关系交好,她却渐渐被所有人疏远。某次在公交车上偶遇,我们三个女孩看着坐在边座上的她,毫不犹豫地一起坐下,就在她身旁,硬生生把她从原本的位置上挤了出去。她哭得很伤心。晚上我妈妈听说了这件事,拉着我去她家道歉。
我望着她哭泣后脆弱无助的脸,认真思考着这件事的对与错。
我确实不该伙同其他人去对她反向施加欺凌——这是另一种软弱又卑劣的表现。那次之后,我的的确确再也没有做过任何类似的欺凌行为。我不需要变成她们那样的人。
但是我仔细回顾那个晚上,在我被妈妈催促着说出道歉词语的那一刻——我停下了。
我的确是做了错事的那个人。
可我丝毫不对她感到抱歉。
我也无法对她产生愧疚。
怎么会这样?
在“报复”情感形成的那一瞬间——我曾是如此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一切不必感到耻辱。
就连现在,我偶尔也忍不住会这么想。我停止对她的欺凌,不是因为感情上的补偿,而是道德准绳对我的鞭策,以及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像她一样恶毒来证明自己时,对她产生的怜悯。
这是我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吗?或许吧。我无法做到那么高尚。但我可以做到自我约束。
我现在也并不想原谅那个女孩。更不需要她来原谅我——我们的关系其实也说不上“扯平”,只不过我在做过与她类似的行为后,意识到了当中的无聊无趣,而当年的伤害于我而言,也不再像是一种负担。它更像是一种警醒,提醒自己带眼识人,不要轻易被欺辱。
这证明了我是幸运的。
但周新雪就并没有那么幸运。
她受到的伤害是无法那么快就变得风轻云淡的——根本不可能。而她的报复行为来得那么随机,导致一场意外,直接杀死了一个完全无辜的牵连者。这是何等绝望的灭顶之灾。
作为曾经的受害者,在她转变为加害者的一瞬间,她心中必然也是千万遍狠狠地呐喊着——我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对?我不过是以牙还牙而已!我在受伤的时候无人问津,那么换一个人来代替我的位置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都是一样平等的女孩吗?
但良知不允许她有这种侥幸。罪孽和性侵的阴影,同时压在她的肩膀上。
如果想要活下去,只能麻醉心中的情感,让这两副重担渐渐变得仿佛不存在一般。所以她选择了一切可能的手段,用药物松懈精神,拼命地逃避——直到遇见了秋红。
爱原来是真的可以成为全新的寄托的。与秋红相比,对老赵的恨意,对囡囡的抱歉,愈发不名一文。那是过去,那都是过去。只有眼前的秋红,温柔耐心照顾她的秋红,是可以紧紧抓住的温暖。
所以当周新雪第二次选择成为加害者时,她的行为更决绝,更阴暗,更没有丝毫负担。
因为她在否定老赵时,不仅仅是在否定这个变态的恶魔,也一并否定了过去的自己——那是她想连同老赵一起永久抹杀掉的东西。耻辱的、自私的、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的自己。
从欺凌中走出来的人,也许会留下深重的,不肯回忆的阴影,但很难会去这样决绝残忍地否定过去全部的自己。
所以周新雪并没有因为报复老赵得到丝毫的拯救,也不可能得到拯救——这才是,属于她的最大的悲剧。
她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予秋红的身上。
《罪途》的故事里,有太多受害者与加害者一体的例子。在年少性启蒙时刻走偏了方向的韩家斌,因为女儿的死亡不择手段追寻真相的秋红,带着侥幸心态抹杀证据却因此被卷进舆论斗争的牺牲品刘惜之。但他们的一体两面性,都没有周新雪来得如此鲜明、残酷和绝望。
关于周新雪的真相是第三集的重头戏。很庆幸女演员撑住了这一幕的爆发力度。她爱,她恨,她逃避,她犹豫,她决绝。她最终释放了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阴暗面。一只拥有黑色翅膀的天使,背负了所有的原罪。
但是编剧这次比较慈悲,给了她一个略带温暖色调的回复,宛如母亲呢喃的关爱。
天使与恶魔本来就只有一线之隔。被害与加害之间,是那么窄小的一道鸿沟,轻轻就能跨越过去。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对一切套路都已烂熟于心。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将心中的恶魔狠狠压制在喉间,不给它一点出声嘶吼的机会。
因为这也是让自己拥有更多契机,迎来更多幸福的方法。
想起本作的编剧曾经向我们私下提起过,关于周新雪,原本还有一个更加冰冷的、看不见一丝光亮的、堕入完完整整黑洞的结局,因为某些心知肚明的原因,最终埋葬了它。
不知道那会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之旅,还是一曲山穷水尽的罪恶挽歌?
大概取决于身为观众的你,心中那杆阴暗的天平会往哪边倾斜了。
电影也无法一下子就拍出神作。
如果想要讨论一个推理故事,可能就会在反复的找茬和被找茬中消磨了时间。现在的观众阅片无数,抱持着自己的经验与看法,很多时候片子只看到一半就开口闭口“套路”、“为反转而反转”,不痛不痒地就给一个故事盖章。
而我眼中的《罪途》,并不是一个推理炫技片。它只是一个抽丝剥茧展示人性的,真实得仿佛伸手就能碰到的,悲伤故事。
关于被践踏的幼小的生命与尊严的故事。
我和很多人一样,其实很害怕看这样的电影。几年前看《素媛》时,感动于父爱的伟大哭肿了眼,但往后却是,每每想到里面的一些关于犯人畜生的细节就会不寒而栗。
后来我就不敢再碰这类题材了。大家都提到的《熔炉》,我知道情节知道结局,甚至可以说出某些具体场景,但其实我没有完整看过,就是因为【不敢】。
那是远比灵异恐怖片更渗人的故事,它们是现实,是我们也许下一脚就会踏入的人间地狱。
这世上的污浊一直都存在。就算我们掩盖双眼,避而不见,世界也不会因此变得好一点。
《罪途》有一版的海报里,所有的角色都被捂住了嘴。是什么阻止了人们说真话?
有人觉得自身的名誉比他人的生死更重要,有人觉得集体的利益比个人的清白更重要,有人觉得错的是所有他人,与自己无关。
有胆怯,有冷漠,有自私,有无知。
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将过去的拼图一一嵌入,很多人能猜对凶手,却不一定猜得准真相之后的真相。
十年前,那么多双眼睛目睹了一个稚嫩生命的凋零,却在各自的得失计算之间,任由真相沉没,任由罪恶生长。
只有悲痛的母亲陷入了不知该指向于谁的恨意之中,到头来最恨的只能是自己。
我也是做母亲的人,有自己心爱的女儿。
当我听到一个母亲说:但我不敢,我不敢去想……她是不是被……
立刻就鼻酸眼酸,胸闷得不行。
完全不行,即使是想象也开不了头,一丁点都不敢。
复仇是不是真的会有快感,我没经历过所以不知道。反正它也不是那个母亲、那个凶手真正的愿望。新的罪无法将过去的罪抵消,心伤的沟壑一旦被划刻,永难填平。
我的祈愿是从今往后永远不要再这样的悲剧,但也知道这不现实。
那么至少,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女孩子再温柔一些:
不要默认损害她们的那些事是正常的存在。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她们自己的错,自己的命。
要努力让她们能安全安心地活着,并亲手掌握自己的尊严。
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也无法一下子变好。
但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能做的,把它向着光明推近一步,至少现在会比过去好,未来会比现在好。
编剧写下《罪途》这个故事,一个有水准又敬业的班底把它拍成了电影,这就是他们做到的这一步。
原来这才是真相。
三集的剧落下帷幕,我却已经无力鼓掌。
原谅我无法为这样的沉重而欢呼喝彩。
这是三集中色调最温暖,也是最感性的一集,却也是我最不想、不愿、不敢重看第二次的一集。
以下剧透请慎入。
我给第一、二集都写了长长的观后感,梳理了许多的脉络和疑点,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把它们拿出来说,我聪明吗?我和其它人一样自以为是地猜测着凶手,虽然第一集、第二集我都说过凶手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核。但最终我还是觉得,前两集的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窥探的是一个怎样的深渊,正如主创说的,她们用了悬疑推理各种各样看起来刺激有趣的愰子把我骗了进来,没有防备地看到了真相。
其实很多人会说,最后一集没有想象中极致的爆点,甚至许多剧情还有漏洞(很明显为了过审进行过强行的删减),所以如果你是一名理性的推理者,这部影片大概会让你失望……我也曾经做了那么多沾沾自喜的猜测,可在最终那个简单得几近绝望的真相面前,一切都一文不值。
这场十年后的谋杀,杀人动机甚至都不是“仇恨”。
最后一集的后半部分,火车修好了,开动了,开往属于它的终点,暖金色的阳光照在所有人身上,美丽的女孩弹着吉他唱起歌,这一幕感性得充满诗意,看起来好像一幅美好的油画,一切都充满希望,未来也充满光明,可有的人早就死在了灰暗的过去,而那些曾经冷漠的人,未来又在何方。
虽然现在再来整理细节脉络显得十分多余,但毕竟是做了两集的东西,就让我有始有终地做完吧:
我之前的猜测是:徐囡囡在被打伤后,被老赵带回小卖部实施了性侵,之后因伤情拖延送到医院,因麻醉剂过敏而死亡。
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周新雪的加入,也猜错了研究生的作用。其它有很多细节与过程都错了很多,不排除是编剧导演故意误导。
实际的过程是:囡囡被周新雪带给了老赵,一天之后因为激烈的反抗遭受了比平时更可怕的殴打,然后送医,死去。
总之,没有我之前猜想的“趁着无法反抗的时候实施性侵”这么充满血腥的龌龊。
有的是被最信任的朋友一步步带入深渊的绝望。
原来这才是“真相”。
研究生在殴打过程中之所以会扯开囡囡的衣服,我想是因为他想确认她身上是不是有性侵后的痕迹,以确认自己从小窗里窥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他看到了那些痕迹,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之前看到的都是徐囡囡,他从此成长的路上,也一直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
法医和老师都以为实施性侵的人是学生,他们在过去的十年中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知情人。
护工以为周新雪杀死老赵的动机是仇恨,也认为这样可以为囡囡报仇,所以她顶罪,她也以为自己知道了真相。
然而,知道那个真正“真相”的人,只有十年前死去的囡囡,十年后被杀死的老赵,以及,那个早已说不清是害人者还是受害者的周新雪。
周新雪是为了仇恨杀人吗?当她说出真相的时候,曾说“我为囡囡报仇了”,可事实上,她等了整整十年的“复仇”,是为了掩盖自己当年的罪孽,她利用护工的局做了自己的局,是不顾一切地想要保住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温暖和希望——那份她不敢奢求的“母爱”。
她哭着说,囡囡可以找妈妈诉说,我却不可以。
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她都是这样身不由己地“不可以”着。
周新雪在十年前就被老赵杀死了,他毁灭了她的一切出路,他用油腻的声音告诉他,你不能告诉家长,不能告诉别人,因为你说出去以后,他们都会厌弃你。所以当对方给了她一种可以逃离的“希望”时,她才会用那样不可思议的,别人都无法理解的思维企图“自救”。
十年以后,她再一次面对“希望”,也再一次用了最极端的手法去“自救”。
她早就死了,她的一切希望早就在十四岁的花季年华中枯萎,她的人性早就被肮脏的手扭曲到连自己都不敢辨认。她是一个分裂、矛盾的姑娘,她的罪孽、扭曲、无药可救,但同时她也会在灰暗的人生中,卑微的、疯狂地追求着她的“希望”。
我到现在都还不敢回想,她拉着那个天使一般干净的好朋友,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黑洞的那一幕,我全身的细胞都在尖叫着,不,不要。她们穿过一排排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两元小商品”,拉开了一扇看似平凡的门,我好像一点点滑向冰冷的海底。
四肢麻木,口不能言,连灵魂都动弹不得,徒留绝望与无力。
电影给我们呈现的,仍旧是已经美化过了的,温柔的真相,她们甚至没有像《韩公主》那样呈现出一点性侵的过程,诚然,也许是为了审核……但仅仅只是这样,仅仅是少女刻在脸上的麻木、老赵猥琐的恫吓、少年窥视后的惊恐,那已经十分隐晦的丧心病狂,也足够让观众极度不适。
它看起来不够暴力,不够惊悚,不够刺激,没有悬疑爱好者想要的那种爆炸般的效果,它甚至每一天都如常地发生在喧嚣的校园里,但就是这样才愈加毛骨悚然——因为它的“安静如常”,是如此无限接近“毁灭”。
我其实一直都拿不准,不知道最后囡囡的母亲到底是会因为周新雪的罪孽而怨恨她,还是会因为她杀死了老赵而继续爱她。
也许护工的做法尚算得上“正义”,可她算漏了周新雪身上的背负的罪。老赵的确罪该万死,可他却不是死于“正义的审判”,而是死在了另一重企图“掩盖真相”的罪行中。
最后的最后,这两副残破不堪的灵魂,是否真的因为这场迟来的真相大白得到救赎呢?
最后我真的要谢谢这三部影片的创作者们,这不能说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但却是最不忘初心的作品。它提醒了我们:我们身边有多少个徐囡囡,多少个周新雪,多少个老赵?我们自己扮演着什么角色?受害者?加害者?是成为看热闹的帮凶,还是成为随波逐流的冷漠旁观者?
总需要有人敢于撕开粉饰的太平,提醒我们危险的真相,督促我们正视罪恶,自省良知。
本来对这种网剧是不写评论的,既然机缘到了那就说一说。一分是给已故的李老师。
首先这种沉重而敏感的现实揭露题材依托于悬疑风格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你在故弄玄虚的同时,对观众情感的铺垫、推动或者积聚也就丢了。这就是为什么人家《熔炉》和《聚焦》不这么拍。
其次,悬疑不是完全靠回放被隐瞒或剪辑的镜头来牵引观众的,这是种最低级的悬疑。本片中把镜头反复回放的做法,拖沓了剧情不说,我认为也是一种对观众的不尊重。
最后,一直都是当悬疑片看的,而且看到最后情感上并没有燃起来的感觉,如果非要用道德绑架一名客观的观众,要求打高分,对不起,请撕票吧。
2016年的3月26日,广州。
我窝在亦可未知她家的沙发上,一边往电脑里敲着甜蜜蜜的爱情故事、一边和桌子旁边的三个人聊天。那三个人,海分形、亦可未知、王梅,她们在聊的话题一点也不甜蜜,她们问我:你小的时候有没有被欺负过?
作为女孩子,在有生之年里,你有没有被遗弃、被欺凌、被暴力、被排挤、被骚扰、被侵害、被损伤过,任意一个,哪怕一次,你有没有因为见到了这样的黑暗而影响自己的一生?
我脱口而出说:没有啊。
接着才默默想,当然有,或多或少,只是我还不想说。
房间里开始了一场“女孩儿们童年时代的阴影”分享会,那些微小的、不曾被人察觉的痛苦,慢慢汇聚到了一起,成了一场风暴的雏形。我们打算讲一个故事,把那些伤害过女孩子的人聚在一起,无论是女孩儿的至亲还是那些自以为没关系的陌生人,要让他们面对彼此,再一个一个地,付出代价。
就是分享会结束的那天晚上,我们四个人坐的出租车出了小车祸,绑了安全带的我毫发无损,后排的她们齐齐撞到头。就像“还不想说”的我,与“不得不说”的她们。
那大概是对未来的预告吧:
非要趟这摊浑水的人,可能会撞破头哦。
然后,海分形花了6个月完成了《罪途》剧本,制作团队前后加入了200多人,为这么一个说出去有点怕别人嫌low的网络大电影付出了20个月,陪着这个故事经历无数的删删改改和关卡,终于到它要面世了,我们深吸一口气,对外说:
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而它看起来似乎也的确是这么回事。
但我要告诉你们一些真话,悬疑也好、推理也好、都是包裹在外面的幌子,是为了让你们点开来看一眼这个故事的糖果,是让你们毫无防备前往深渊旁凝视一通的玫瑰花海与水晶桥。因为那个想要展现的真实太难以下咽、太丑陋难堪,才不得不在上面放置一辆通往罪途的绿皮火车。
距离《罪途》剧本创作的一年以后,差不多是在相似的时段,一个叫林奕含的台湾女作者自杀了。她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闹得全台湾满城风雨。这本书里把没有被侵害过的人叫“幸存者”。感谢世上还有文学和电影,可以让幸存者们不用亲身接触,就能看到世界的背面。
这背面太肮脏了,搞得很多人甚至连听一耳朵都退避三舍。所以当毫无准备的他们看到《罪途》中的少女周新雪、撑着麻木的脸、径直走向强奸犯,他们发出惊呼、大喊不解。我心里甚至有一点报复的快感:总算让你们看见了,幼年受到的侵害可以让一个人扭曲成什么样子。
《罪途》里的受害者不止是徐囡囡,还有周新雪。前者是被无辜杀害的女孩,后者则是并不无辜也没有被杀害的女孩——只是她们全都死了,同时死了。
周新雪为什么会撑着麻木的脸持续不断地走进那个罪恶的商店,为什么坐在老赵的身前不反抗?
房思琪听说要在台北继续被强暴自己的老师照顾,为什么不在和母亲的餐桌上大声抗议,却只是默默地把寿司下面不能食用的云纹纸吃了下去?
周新雪为什么会在老赵眼前长大,直到被老赵挥手赶离?她为什么因此选择了堕落而不是曝光罪恶?房思琪坐在她的伊纹姐姐的车里,有那么多次的机会可以说,为什么她沉默了两个绿灯、两个红灯,最后喉咙里滚出来的还是一句:“姐姐,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讲”?
为什么?
因为罪恶早就在开始的一瞬杀死了她们,这之后的一切不过是幻影,那些看似往前走去的女孩子,早在被侵害的瞬间、永远地停止长大了。
不可食用的云纹纸的滋味,扎起马尾辫的皮筋的韧度——它们绝不是甜美和坚强。
海分形藏在剧本里的毒蛇,暗暗沿着缝隙游走。它吐着信子,咬你一口,你还没有察觉。
诱奸的“诱”字是世间最大的邪恶。它狡猾奸诈,它披着“隐秘”的皮,它让受害者分担罪恶,它让原本就在这个社会举步维艰的女性的生路更加狭窄,给看客无数机会拿着受害者的“受害”指手画脚。
被侵害的女孩子们毫无办法,她们只能对自己说: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喜欢自己,不能不去尝试接受罪人。
毁了房思琪一生的老师,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对他来说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女生的错,连女生自己都觉得是自己的错。最后,罪恶感又会把女生赶回他身边。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被世人称赞。
营造出这样罪恶感的所有人——每一个,都是凶手。
周新雪想,徐囡囡可以去找妈妈,但她不行,她不能告诉家长,如果告诉家长,他们一定会打她骂她。房思琪也尝试过对妈妈讲,把故事的主人公讲成陌生人,妈妈立刻说:“是谁?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她们无依无靠,谁也不能信赖,她们走投无路,到最后发出的那一点微薄的声音还要被挑挑拣拣。
去世的作者林奕含说,抑郁是镜子,愤怒是窗。这些被侵害的女孩子最终都走向了这两条路:销毁自己,或者销毁旁人。
房思琪的故事不是控诉也不是愤怒,对世界的温柔折磨摧毁了作者的一生;周新雪的故事则是一个拐弯,如若不是后来的人生好像见到了朦胧的爱的模样,她也早就自我毁灭了。抑郁反射向自己,愤怒则有出口——为了侥幸得到的那份“来自母亲的爱”,周新雪不得不带着愤怒破窗而出。
你们知道周新雪在火车上杀死恋童癖强奸犯,甚至都不是为了复仇吗?她害怕徐囡囡的母亲用吐真剂从犯人口中得知10年前自己犯下的罪孽,只好先下手为强了。而徐囡囡的母亲,到最后也未必就真的原谅了周新雪。
她们这对假作的母女,只是不能失去对方。在孤零零走到如今的人生里,她们是彼此眼中唯一与“爱’相像的东西。就像房思琪说的,自尊早已舍弃,如果再不为自己留情,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房思琪在离开故乡前往台北的火车上,看到一个对妈妈大声喊出爱的小女孩,掉了眼泪。她身边的朋友笑她,问这眼泪是不是乡愁。
房思琪没有说,她不是为故乡、而是为自己哭的。她为停止长大的一生与永远失去的自我流泪。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体会幸存者们可以尽情享受的世间万物、无法再与光明的真实的爱相聚,才忍不住哭泣。她替那个被永远杀死的自己,犯起了乡愁。
所以你说,《罪途》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
它是老赵笑眯眯地挥舞在手中的蒲扇和旁边通往黑暗的小门;是王超永无愧疚的肆意成人;是韩家斌从窗口角落窥见的罪恶;是吴主任做出的噤声手势;是刘惜之按住不放的删除键;是梁夏随便编造谣言的笔杆;是秋红除了犯罪别无他法得见的真相。
它是披着推理悬疑的外壳、给那些粉饰太平与“还不想说”的人、翻开世界背面看一眼的勇气。
它是受害者兴许不用再弯腰道歉的可能性。
它是徐囡囡偷偷打给妈妈的无数通电话。
它是周新雪停止长大的一生。
从2016年3月26日到今天——不,是从更久远的童年时代,从过去到未来、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经过隐忍不发的被欺凌者、每一次扫视过被袖子遮住的伤痕、每一次搂住艰难长大的朋友的肩膀、每一次得知社会新闻里遭到残害的女性、每一次响起的女生们瑟缩恐惧却拼命互相保护担忧的声音——我们都想像现在这样掷地有声地告诉你们:
《罪途》是,那些因为侵害而永远失去自我的女孩儿们,被见证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