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杨志刚杜若溪于毅刘芊含巨兴茂牛北壬肖茵江柏萱萧松原马赫张少华王奎荣申军谊寇振海史可
类型:剧情战争国产导演:郭靖宇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5.6分热度:3245 ℃ 时间:2022-03-27 22:48:4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78℃
1男主角演技真是垃圾,看过之后真是-
2奶奶这个角色不知道是不是用来恶心人的
3这是种马小说改变的嘛?男主角那种性格还会有女的离开他要死要活?
这是勇敢的演员勇敢的编导勇敢的导演不是用干的心为什么要侮辱同名电影!!!!!!!!!!!!!!!!!!!!!!!!!!!!!!!!!!!!!!!!!!!!!!!!!!!!
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剧情。虽然有情人之间历经千辛万苦种种误会坎坷最后终成眷属是大部分三俗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如《新白娘子传奇》,如《校园迷糊大王》,如《好想急死你》。可这部剧真的不带这样的。
霍啸林和梅九哥之间的种种离合,到头来水到渠成,洞房花烛,后来半路上居然能被土匪截去当了压寨夫人?而这土匪头子宋老虎满口情义,却在霍啸林和梅九哥之间挑拨离间满口胡话,说男主只是来送银票见了女主要喊她一声大嫂就走,还故意让其误会霍万念是土匪的儿子,完全不顾霍啸林留下弟兄性命没有报官,还送来赈灾物资的情面。在之后的剧情中,又拆穿了宋老四告密的真相,却因为义字留下了老四的命。之后又告诉梅九哥霍啸林心里根本就没有他,这五年之间又娶了N个老婆(每个老婆还能都是友情接盘,郭导不怕自己弟弟头上真有点绿?),劝她死了这条心。宋老虎这个人,在编剧心目中的形象,想来是对弟兄之间讲义气,对恩人之间识报答,可为了情字,既想得到其身,又想得到其心,所以扣除这刚拐进来,生孩子,养身子的头两年,倒也能忍了三年不强要了她的身子,这心态倒是有点像不急于求成占有香妃的皇阿玛。为了这个情字,他可以毫不顾霍啸林的人情,肆无忌惮地离间两人,只为了让自己的压寨夫人死心,好尽快步上前人留下的小路。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居然因为小老虎一顿天真的威胁,就心软了,放他们走了,在梅九哥被霍啸林误会心灰意冷地回来要委身于他时,又贤者模式附身了善意地拒绝了她?这人物形象,刻画得忽左忽右,真让人看不懂革命路线。
而第二个玛利亚的出现更是莫名其妙。若不是为了圆霍悔要自己亲娘的这条线,以及想不出如何才能让梅九哥回到霍啸林家时再制造一个误会冲突逼走梅九哥,霍啸林不会再纳新媳妇,赵舒城也不会因为这第二个玛利亚而走火入魔,引出后面更多的剧情,更让人不能忍的是,两个玛利亚居然都为了同一个男人而死了,玛利亚同志是不是没有和剧组睡够,才被打击报复了呢?
而最后随着历史的推进,华夫人认亲,日本人打进来之后的种种,难道编剧是想告诉我们,乱世当前,国难当头,只能要身先士卒,不能要儿女情长吗?难道霍啸林被砍了头手拉着手儿,赵舒城被亲儿子背后一枪放倒,本是大好男儿的亲兄弟不得善终的悲凉,最终就被霍白氏这个老太太站起来背后所暗示的某种舍小家而顾大家的慷慨激昂所掩盖了吗?
作为一个编剧,连自己笔下人物的性格血肉都能肆意扭曲,只为了迎合剧情走向,就大刀大改,各种偶然,各种误会,各种本土韩剧,不只涮了观众,还涮了霍啸林,赵舒城,宋老虎和梅九哥,连让自己创造的人物按自己创造的性格延续出合情合理的故事都做不到,这盘狗血盛宴,您自个儿吞了吧。
在外求学的经历,让赵舒城更早地接触到时代的潮流,并受到其影响,所以他敢于反抗身为军阀横霸一方的父亲赵金虎。
插一点题外话,《勇敢的心》这部剧似乎蕴含着某种“弑父情结”。比起霍啸林,赵舒城的父亲无疑更具非正义性和压迫性。从小到大,赵舒城对于赵金虎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认同,父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因而他的反抗更为激烈。但赵舒城毕竟不能亲手弑父,这个任务便由霍啸林来实际操作,至此,“弑父情结“从理论变成了实际。男孩子的”弑父情结“源自于原始社会,因为他们不断成长壮大的生命力受到了来自权威的压制,弑父,意味着反抗权威的制度和现行的逻辑。”弑父情结“往往和”恋母情结“联系在一起,这在《勇敢的心》中也有表现,后面再谈。
目前来看,霍啸林的人生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私塾教育——家变和报仇——混迹汉口。相对应的,赵舒城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私塾教育——求学与反抗——参加北伐。一个是富家子弟家道中落、勇闯江湖;一个是进步青年投笔从戎、浴血战场。
北伐战争中,赵舒城奋勇当先,置生死于不顾,为了炸毁敌军的城门,他命令手下向自己扔手榴弹,大难不死倒在泥地里吹起号角的那一刻,确实是英雄,可歌可叹。
然而我认为,他的转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产生的。
记得有一场街巷争夺战的戏,赵舒城带领敢死队包围了敌军,却发现对方竟是一些手无寸铁的伤兵,他愣住了,拿枪的手有点不知所措,然而,战场上容不得犹豫和思考,千钧一发之际,敌军哨兵胡乱开了一枪,赵舒城这才反应过来,于是开枪,冲入敌军,杀红了眼。不足一分钟,但内心戏十足,赵舒城的眼神不再清澈,有了一丝丝癫狂,这是他入魔的开始。
战争,带给人的创伤,不仅仅在于身体,更在于心理,所以欧美某些国家会给退伍士兵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汗,又扯远了。
赵书城成了北伐英雄,他享受着众人的赞誉,自矜、自得和傲慢之情渐渐产生,这一点从他与沈三爷谈判营救霍啸林那场戏中就能看出来,霸气的另一面,是戾气。
于是,他变得贪婪,想做更大的英雄,这时候,赵舒城上战场的动机已经掺杂了个人的欲望,变得不再那么纯粹。
军用物资被劫,赵舒城又一次死里逃生,并对帮派商人产生了仇恨(这也是他与霍啸林越走越远的一个原因),他说到做到,“我开枪从来不会手软”,一枪就结果了黄经理。他暴躁易怒,极端性格渐露端倪。
促使赵舒城转变的还有两个原因。其一,北伐军内部争权夺利,长官的压制。有一场戏,赵舒城对霍啸林哭诉不能上战场的苦闷,这场戏的容量很大,赵对的建功立业的极度渴望,北伐军的晋升机制问题,赵对霍的心理依恋,霍想要解开心结却又没有勇气的纠结,以及赵内心的善恶徘徊都包含其中。
其二,霍啸林的不得已的隐瞒和疏远。楼主以为,赵舒城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他并不像霍啸林那样游刃有余。父亲娶了一大堆姨太太,家中没人关心他;身为杀人魔王的儿子,镇上无人亲近他;再加上求学时又受到同学的排挤,这样的赵舒城,只有霍啸林一个朋友。自律的人会活得很累,所以赵舒城需要霍啸林这么一个让他感到轻松的朋友,这个朋友,能在他振臂高呼的时候及时呼应,又曾在战火硝烟中救他一命,所以,赵舒城在内心深处对于霍啸林是有一点依赖的。
当赵舒城拿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求父亲放过霍啸林的时候,他是真诚的;当他邀请霍啸林和自己一起加入北伐军的时候,他也是真诚的,他只是习惯了霍啸林和自己站在一起,他只是希望两个人能并肩作战、成就传奇。
然而在霍啸林那里,担忧却无时不刻都存在着,杀父之仇横亘在兄弟情义之间,这一条鸿沟,霍啸林始终没有勇气跨过去,即便在赵舒城说出霍家灭门真相之后。霍啸林选择隐瞒,甚至是刻意的疏远,情急之下,他亲口否定了两人的结拜誓言“生死关头、相互保命”,这对于赵舒城,无异于是一种幻灭。
再看赵舒城的爱情,赵舒城和玛利亚相遇在医院里,身受重伤的北伐战士和救死扶伤的提灯女神,彼此的身份和形势,造就了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在这段爱情开始之前,玛利亚就被赵舒城的事迹感动了,所以才有那一声声的呼唤,正是这一声声呼唤,将赵舒城从死亡的深渊中拉了出来。在赵舒城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这个美丽的白衣天使就住进了他的心里。
对于赵舒城来说,玛利亚的爱情仿佛一朵盛开在战火硝烟中的玫瑰,给他温暖和慰藉。像赵舒城这种具有革命精神和英雄情怀的人,其爱情观必定是浪漫主义的。另外,两个人都受过西式教育,思想行为也比较合拍。
有些网友不喜欢玛利亚,诚然,她有很多缺点,但有一点,玛利亚是自觉的,有一点新女性的特点。她敢爱敢恨,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勇于追求理想的爱情。试想当年,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女孩,为了父亲,献身龙爷;不可否认,她是做错了,但在那时的玛利亚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她也充满了痛苦、矛盾和压抑。即便如此,玛利亚也没有自暴自弃,她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积极的:不做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跑到医院去当护士;虽然刁蛮,但本性也还善良:偷偷放了霍家三个女人。
对于玛利亚来说,赵舒城如同一束突然照进她生命里的光,驱散了长久以来压在她心底的阴霾:一个正义凛然的北伐英雄,勇敢坚毅,却又温文尔雅,满足了她对于异性的所有美好幻想,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恋人,她有追求爱的权利。
鲜花和誓言、等待与期盼,他们的爱情在向着教堂一路狂奔的途中到达高潮。
爱得越深,越会介意,况且赵舒城又是一个爱较死理儿的完美主义者,他并非不爱,只是过不了心中那道坎儿,所以才会愤怒,才会借酒浇愁,才会暴躁得跟个疯子一样。
玛利亚错在过于自信和乐观,她以为坦诚相对、解释清楚就没事了,殊不知男女之间看问题的立场永远存在差异,赵舒城那句“我赵舒城宁可一生不娶,也绝不再和你这种不清不白的女人有任何瓜葛”,给了玛利亚当头一棒:明明等到了对的人,却被他狠狠地推开了。
一个高傲执拗,偏偏不肯正视心中的爱;一个天真无知,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赵舒城和玛利亚这对苦命鸳鸯颇有点自作孽、不可活的意味,他们是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者,不会对这个世界采取圆滑的态度、采取迂回的方式。
报国热情与不合理的晋升制度、兄弟感情与跨不过的家族恩怨、浪漫爱情与无法接受的过去,这一切都加剧了赵舒城的心理失衡。除去这些外部原因,赵舒城的主观原因(即性格缺陷)也是他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行愈远的一个因素。赵舒城的偏执、冲动和急功近利,使他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况,偏偏又不肯服输,所以注定一条道儿走到黑了。
赵舒城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里的一些人,莫容复、江玉郎、连城诀、律香川、任千行、王怜花、楚昭南、杨康还有无花和尚。人都有欲望,但实现欲望的前提,是学会调整自身和外部的关系,按照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人处事。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审时度势,用巧劲儿,就像霍啸林那样,然而我想说的是,“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1男主角演技真是垃圾,看过之后真是-
2奶奶这个角色不知道是不是用来恶心人的
3这是种马小说改变的嘛?男主角那种性格还会有女的离开他要死要活?
这是勇敢的演员勇敢的编导勇敢的导演不是用干的心为什么要侮辱同名电影!!!!!!!!!!!!!!!!!!!!!!!!!!!!!!!!!!!!!!!!!!!!!!!!!!!!
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剧情。虽然有情人之间历经千辛万苦种种误会坎坷最后终成眷属是大部分三俗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如《新白娘子传奇》,如《校园迷糊大王》,如《好想急死你》。可这部剧真的不带这样的。
霍啸林和梅九哥之间的种种离合,到头来水到渠成,洞房花烛,后来半路上居然能被土匪截去当了压寨夫人?而这土匪头子宋老虎满口情义,却在霍啸林和梅九哥之间挑拨离间满口胡话,说男主只是来送银票见了女主要喊她一声大嫂就走,还故意让其误会霍万念是土匪的儿子,完全不顾霍啸林留下弟兄性命没有报官,还送来赈灾物资的情面。在之后的剧情中,又拆穿了宋老四告密的真相,却因为义字留下了老四的命。之后又告诉梅九哥霍啸林心里根本就没有他,这五年之间又娶了N个老婆(每个老婆还能都是友情接盘,郭导不怕自己弟弟头上真有点绿?),劝她死了这条心。宋老虎这个人,在编剧心目中的形象,想来是对弟兄之间讲义气,对恩人之间识报答,可为了情字,既想得到其身,又想得到其心,所以扣除这刚拐进来,生孩子,养身子的头两年,倒也能忍了三年不强要了她的身子,这心态倒是有点像不急于求成占有香妃的皇阿玛。为了这个情字,他可以毫不顾霍啸林的人情,肆无忌惮地离间两人,只为了让自己的压寨夫人死心,好尽快步上前人留下的小路。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居然因为小老虎一顿天真的威胁,就心软了,放他们走了,在梅九哥被霍啸林误会心灰意冷地回来要委身于他时,又贤者模式附身了善意地拒绝了她?这人物形象,刻画得忽左忽右,真让人看不懂革命路线。
而第二个玛利亚的出现更是莫名其妙。若不是为了圆霍悔要自己亲娘的这条线,以及想不出如何才能让梅九哥回到霍啸林家时再制造一个误会冲突逼走梅九哥,霍啸林不会再纳新媳妇,赵舒城也不会因为这第二个玛利亚而走火入魔,引出后面更多的剧情,更让人不能忍的是,两个玛利亚居然都为了同一个男人而死了,玛利亚同志是不是没有和剧组睡够,才被打击报复了呢?
而最后随着历史的推进,华夫人认亲,日本人打进来之后的种种,难道编剧是想告诉我们,乱世当前,国难当头,只能要身先士卒,不能要儿女情长吗?难道霍啸林被砍了头手拉着手儿,赵舒城被亲儿子背后一枪放倒,本是大好男儿的亲兄弟不得善终的悲凉,最终就被霍白氏这个老太太站起来背后所暗示的某种舍小家而顾大家的慷慨激昂所掩盖了吗?
作为一个编剧,连自己笔下人物的性格血肉都能肆意扭曲,只为了迎合剧情走向,就大刀大改,各种偶然,各种误会,各种本土韩剧,不只涮了观众,还涮了霍啸林,赵舒城,宋老虎和梅九哥,连让自己创造的人物按自己创造的性格延续出合情合理的故事都做不到,这盘狗血盛宴,您自个儿吞了吧。
在外求学的经历,让赵舒城更早地接触到时代的潮流,并受到其影响,所以他敢于反抗身为军阀横霸一方的父亲赵金虎。
插一点题外话,《勇敢的心》这部剧似乎蕴含着某种“弑父情结”。比起霍啸林,赵舒城的父亲无疑更具非正义性和压迫性。从小到大,赵舒城对于赵金虎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认同,父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因而他的反抗更为激烈。但赵舒城毕竟不能亲手弑父,这个任务便由霍啸林来实际操作,至此,“弑父情结“从理论变成了实际。男孩子的”弑父情结“源自于原始社会,因为他们不断成长壮大的生命力受到了来自权威的压制,弑父,意味着反抗权威的制度和现行的逻辑。”弑父情结“往往和”恋母情结“联系在一起,这在《勇敢的心》中也有表现,后面再谈。
目前来看,霍啸林的人生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私塾教育——家变和报仇——混迹汉口。相对应的,赵舒城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私塾教育——求学与反抗——参加北伐。一个是富家子弟家道中落、勇闯江湖;一个是进步青年投笔从戎、浴血战场。
北伐战争中,赵舒城奋勇当先,置生死于不顾,为了炸毁敌军的城门,他命令手下向自己扔手榴弹,大难不死倒在泥地里吹起号角的那一刻,确实是英雄,可歌可叹。
然而我认为,他的转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产生的。
记得有一场街巷争夺战的戏,赵舒城带领敢死队包围了敌军,却发现对方竟是一些手无寸铁的伤兵,他愣住了,拿枪的手有点不知所措,然而,战场上容不得犹豫和思考,千钧一发之际,敌军哨兵胡乱开了一枪,赵舒城这才反应过来,于是开枪,冲入敌军,杀红了眼。不足一分钟,但内心戏十足,赵舒城的眼神不再清澈,有了一丝丝癫狂,这是他入魔的开始。
战争,带给人的创伤,不仅仅在于身体,更在于心理,所以欧美某些国家会给退伍士兵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汗,又扯远了。
赵书城成了北伐英雄,他享受着众人的赞誉,自矜、自得和傲慢之情渐渐产生,这一点从他与沈三爷谈判营救霍啸林那场戏中就能看出来,霸气的另一面,是戾气。
于是,他变得贪婪,想做更大的英雄,这时候,赵舒城上战场的动机已经掺杂了个人的欲望,变得不再那么纯粹。
军用物资被劫,赵舒城又一次死里逃生,并对帮派商人产生了仇恨(这也是他与霍啸林越走越远的一个原因),他说到做到,“我开枪从来不会手软”,一枪就结果了黄经理。他暴躁易怒,极端性格渐露端倪。
促使赵舒城转变的还有两个原因。其一,北伐军内部争权夺利,长官的压制。有一场戏,赵舒城对霍啸林哭诉不能上战场的苦闷,这场戏的容量很大,赵对的建功立业的极度渴望,北伐军的晋升机制问题,赵对霍的心理依恋,霍想要解开心结却又没有勇气的纠结,以及赵内心的善恶徘徊都包含其中。
其二,霍啸林的不得已的隐瞒和疏远。楼主以为,赵舒城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他并不像霍啸林那样游刃有余。父亲娶了一大堆姨太太,家中没人关心他;身为杀人魔王的儿子,镇上无人亲近他;再加上求学时又受到同学的排挤,这样的赵舒城,只有霍啸林一个朋友。自律的人会活得很累,所以赵舒城需要霍啸林这么一个让他感到轻松的朋友,这个朋友,能在他振臂高呼的时候及时呼应,又曾在战火硝烟中救他一命,所以,赵舒城在内心深处对于霍啸林是有一点依赖的。
当赵舒城拿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求父亲放过霍啸林的时候,他是真诚的;当他邀请霍啸林和自己一起加入北伐军的时候,他也是真诚的,他只是习惯了霍啸林和自己站在一起,他只是希望两个人能并肩作战、成就传奇。
然而在霍啸林那里,担忧却无时不刻都存在着,杀父之仇横亘在兄弟情义之间,这一条鸿沟,霍啸林始终没有勇气跨过去,即便在赵舒城说出霍家灭门真相之后。霍啸林选择隐瞒,甚至是刻意的疏远,情急之下,他亲口否定了两人的结拜誓言“生死关头、相互保命”,这对于赵舒城,无异于是一种幻灭。
再看赵舒城的爱情,赵舒城和玛利亚相遇在医院里,身受重伤的北伐战士和救死扶伤的提灯女神,彼此的身份和形势,造就了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在这段爱情开始之前,玛利亚就被赵舒城的事迹感动了,所以才有那一声声的呼唤,正是这一声声呼唤,将赵舒城从死亡的深渊中拉了出来。在赵舒城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这个美丽的白衣天使就住进了他的心里。
对于赵舒城来说,玛利亚的爱情仿佛一朵盛开在战火硝烟中的玫瑰,给他温暖和慰藉。像赵舒城这种具有革命精神和英雄情怀的人,其爱情观必定是浪漫主义的。另外,两个人都受过西式教育,思想行为也比较合拍。
有些网友不喜欢玛利亚,诚然,她有很多缺点,但有一点,玛利亚是自觉的,有一点新女性的特点。她敢爱敢恨,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勇于追求理想的爱情。试想当年,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女孩,为了父亲,献身龙爷;不可否认,她是做错了,但在那时的玛利亚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她也充满了痛苦、矛盾和压抑。即便如此,玛利亚也没有自暴自弃,她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积极的:不做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跑到医院去当护士;虽然刁蛮,但本性也还善良:偷偷放了霍家三个女人。
对于玛利亚来说,赵舒城如同一束突然照进她生命里的光,驱散了长久以来压在她心底的阴霾:一个正义凛然的北伐英雄,勇敢坚毅,却又温文尔雅,满足了她对于异性的所有美好幻想,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恋人,她有追求爱的权利。
鲜花和誓言、等待与期盼,他们的爱情在向着教堂一路狂奔的途中到达高潮。
爱得越深,越会介意,况且赵舒城又是一个爱较死理儿的完美主义者,他并非不爱,只是过不了心中那道坎儿,所以才会愤怒,才会借酒浇愁,才会暴躁得跟个疯子一样。
玛利亚错在过于自信和乐观,她以为坦诚相对、解释清楚就没事了,殊不知男女之间看问题的立场永远存在差异,赵舒城那句“我赵舒城宁可一生不娶,也绝不再和你这种不清不白的女人有任何瓜葛”,给了玛利亚当头一棒:明明等到了对的人,却被他狠狠地推开了。
一个高傲执拗,偏偏不肯正视心中的爱;一个天真无知,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赵舒城和玛利亚这对苦命鸳鸯颇有点自作孽、不可活的意味,他们是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者,不会对这个世界采取圆滑的态度、采取迂回的方式。
报国热情与不合理的晋升制度、兄弟感情与跨不过的家族恩怨、浪漫爱情与无法接受的过去,这一切都加剧了赵舒城的心理失衡。除去这些外部原因,赵舒城的主观原因(即性格缺陷)也是他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行愈远的一个因素。赵舒城的偏执、冲动和急功近利,使他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况,偏偏又不肯服输,所以注定一条道儿走到黑了。
赵舒城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里的一些人,莫容复、江玉郎、连城诀、律香川、任千行、王怜花、楚昭南、杨康还有无花和尚。人都有欲望,但实现欲望的前提,是学会调整自身和外部的关系,按照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人处事。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审时度势,用巧劲儿,就像霍啸林那样,然而我想说的是,“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