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黄轩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郭京飞祖峰白宇郎月婷邹元清李金江韩丹彤谭希和江奇霖郭飞歌柴碧云冯晖海玲李晓川尚铁龙王子瑜赵千紫张优顾海杨旻咏马波张浩焦鹏吴优杨厚垚赵鸿刘峰延翔刘红星邵老五田璐肖军吴金鑫范帅琦吕松浩张柏然余舒琪马伯全王锦国刘瑶鹏罗京民杨欣茹闫馨杨晨可欣聂思涵刘恩佳刘泽锐艾米陈尚均郭唐维梁家桐宋崔启吴徐钰涵张璟如李易祥唐彩
类型:剧情国产导演:孔笙孙墨龙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9.2分热度:32 ℃ 时间:2022-03-27 22:40:4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没想到,2021的好剧潮来的如此迅猛。
1月12日,接棒《大江大河2》,《山海情》在各大卫视悄悄上映了。n
因为这部剧在播出之前,除了宁夏本地和一些零散的个人报道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宣发,甚至在热搜榜的底部都没个影子。
但十四看了两集,再看了制作名单,明白了这部剧为什么有如此膨胀信心——
炒作?热搜?那是弱者的行为,我用实力说话。
《山海情》
这部剧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特困地区一带的农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大家一看就清楚,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宣扬着主旋律的扶贫题材电视剧。
但就是这种最让人没有观看欲望的题材,却一经上映,好评如潮,甚至有网友提前给今年国产剧盖棺定论——
《山海情》只要保持水准,那今年剧王已经提前揭晓。
作为一部献礼的扶贫剧,如果你只是强行卖惨再故作煽情,再配上单薄的宣传演讲,那自然没有人愿意观看。
但《山海情》显然不是,它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和事,来讲述那个年代真实的故事。
01、西北有多苦?
我想过会很苦,但没想过会这么苦
孔笙不动声色的,先是通过景,再通过人,让观众逐渐了解了当年特困地区到底有多困。
景。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
在这里,车是不可能开的过来的,因为根本无路可开,至于飞机铁路,那更是天方夜谭。
自行车,便是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
人。
剧里,黄轩饰演的马得福进入机关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把村里响应移民吊庄,却又逃回来的乡亲们给一个个给劝说回去。
但是跟随着马德福的视角,十四越看,越不忍看。
例如一个“逃民”家里,兄弟三人,总共一条裤子,谁出门有事谁穿,那剩下的呢?
就只能在家里的炕上躺着无事可做。
因为地处荒凉,村民几乎都没有正经工作,除了放羊和喂鸡之外,就是在家等待政府的救济金。
对于村民来说,吃黄土和沙子那是家常便饭,最好的食物也就是个窝窝头和洋芋。
你要说有肉吗?
有的,村主任带头“作案”,偷吃政府发下来的扶贫珍珠鸡。
毕竟,一年都不见得开荤一次,既然政府主动送鸡,那还哪管扶不扶贫,未不未来,能吃一只是一只。
在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里,地主遭遇旱灾一贫如洗,他迫不得己只能卖了女儿换取粮食。
这样的惨剧,在《山海情》里也发生了。
热依扎饰演的水花,被父亲李老栓以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和两笼鸡的价格卖给别人做媳妇。
被迫嫁作人妇的水花心有气愤,连夜逃出了村,准备坐还没修好的火车出山工作。
这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事,在九十年代的西北却是稀松平常。
而李老栓仅仅凭借这些“嫁妆”,就可以成为村里的有钱人。
02、一嚼舌,一瞥眼,都是演技
《山海情》的演员表,堪称iphone12 pro max 512G。
什么意思?
就是顶配。
在《山海情》中扮演男主角马得福的黄轩,是一位来自甘肃兰州的文艺青年演员,通过《芳华》和《妖猫传》两部大导的电影走进观众视野
在剧中,他的面容黝黑、皮肤粗糙,颠覆了以往白净的印象。
在这部群星荟萃的群像剧里,最令十四印象深刻的演员,是热依扎扮演的水花。
在第一集中,他和热依扎的对手戏是本剧中的第一个高潮点。
当马得福在火车上找到了逃跑的水花时,水花窝在车厢的角落里,泪眼婆娑的问他:“你是要抓我回去嫁给安永福的吗?”
少女这么问,是希望听到心爱的男人给自己一个坚定的回答:
“我是来娶你的。”
但是马得福没有喊出《喜剧之王》里尹天仇的那句“我养你啊”,而是搜刮了全身的家当,掏出几块钱,他侧着脑袋,闪躲着水花的目光,笨拙的递给了心爱的姑娘,告诉她,有多远就跑多远,你一个女娃娃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保护自己。
马得福知道,即使水花爱自己,自己爱水花,但是他也没有能力去养自己心爱的女人。
19岁的少年,他所能说出最动人的情话,也不过是“保护好自己”。
而水花呢?
她听到马得福的话,也明白了他的意思,打转的泪珠终于止不住的往下流。
黄轩掏出那几块钱的时候,十四的眼泪就和水花一样,直溜溜的就下来了。
好的台词,不是精雕细琢堆砌辞藻的花言,也不是看似高深通悟人生的巧语,真正好的台词,是一个角色掏心窝子的话,是质朴,却能直戳人心的话。
就像马得福说的:“你去县里吧,县里有招工的,但是县里太近了,你去他们肯定能找着你,你去银川吧,或者兰州也行。”
这段台词对于马得福来说,是他与心爱姑娘最后的告别与嘱咐,看似平淡,却远比那些哭哭啼啼的肉麻情话更加动人。
前段时间,《装台》成为了许多观众的下饭神剧,而现在,张嘉益和闫妮这对黄金搭档转换战场,来到了《山海情》。
在剧中,张嘉益饰演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涌泉村的代理村委书记。
不得不说,张嘉益对于这种底层中年人的形象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仿佛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例如当他带着张主任和儿子来到李大有家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他嘴里自然而然的嚼着一根草,小眼珠子偷瞄着张主任,一个精明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闫妮也不逞多让。
虽然戏份并不多,但是开篇的第一幕,她饰演的杨县长直接把观众的目光拉进了屏幕,挪不开眼。
作为一名女干部,杨县长在听到张主任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先是语气严苛批评,再通过杨县长曾经当过兵的身份让他自尊心受挫,说他是一名“逃兵”“怂兵”。
接着,杨县长突然话锋一转,问到张主任为何满脸煤灰,在知晓张主任为了回城在一辆煤车上颠簸了一晚上,言辞软了下来,亲手替张主任整理了衣领,拍了头发。
闫妮把一名深谙用人之道的女强人形象演的活灵活现,先是打一巴掌,再是喂一颗枣,最后布置任务,一气呵成。
03、山海情
《山海情》的题材,并不是十四会喜欢的类型,但是很奇怪,我却一集一集停不下来。
其实回过头想一想,可能世界上并没有观众不喜欢的题材,只有拍不好题材的导演,而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是能引起观众的共情的作品。
在《山海情》里,我认识到了自己未曾去过的西北,那个黄沙漫天的西北。
而我,也第一次通过这部电视剧,体会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的艰辛与荒凉,也第一次不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电视剧里看到了政府的扶贫政策到底有多么伟大,那些甘愿支教扶贫的先行者有多么值得钦佩。
为什么叫山海情?
因为宁夏是山,福建是海,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的羁绊纽带,是历时20年的对口帮扶。
最后,友情提示:建议观看方言版本!
2021年1月21日更新。
我一般很少对一部电视剧写两次影评。
从功利的角度说,我写过一次东西再写第二次,那看的人就少了。
从个人的角度说,我不喜欢反复的薅一头羊的毛,这么做不太地道。
但是,我纠结了良久,还是准备再写一写《山海情》,这部让我熬了两个通宵的电视剧。
在之前我就说过,《山海情》的火只是早晚的问题,毕竟,实力在那摆着。
果不其然,刚开播悄无声息,播至中段锣鼓喧天,豆瓣的分数一路从9.1涨到9.4,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一次,我不想说画面,也不想说剧情,我只想说一说《山海情》里最令我动容的一老一少。
一老,是尤勇智,和张嘉益一样,他改名了。
在原来的名字尤勇上添了一个智字,据坊间不实传闻,原来尤勇的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勇无谋,但是加了一个智字,就变成了智勇双全,我不知这个传闻是不是改名的真正原因,但听着确实像那么回事。
在和老妈一起追剧的时候,她单独拎出尤勇智调侃了一番,说这脸压根就不是做主角的料,但接下来她又话锋一转,说:“虽然都不是主角,但是我就能记住他。”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是《大秦赋》足智多谋的王翦,还是《装台》爱慕虚荣的刁大军,这位从业三十二年的老戏骨,他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到了骨子里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追剧的时候,尤勇智老师一出场,我这嘴就没合上过——
他演的李大有,也太真实,太窝火了吧,简直就像真的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刁民。
剧里开篇,就是马得福和张主任去劝说李大有吊庄移民,李大有先是推脱自己有沙眼去不了风沙大的戈壁滩,紧接着突然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把窜进门的珍珠鸡逮到了手里,跟张主任阴阳怪气的汇报道:
“在马喊水村主任的带领下,偷着杀着吃着,就剩下这一只了。”
这一段剧情里,观众对于李大有其实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油腔滑调、怕吃苦、喜欢耍小聪明。
但怕吃苦,不代表不能吃苦,在涌泉村,李大有对于生活没有盼头,做啥都赚不了钱,反正政府会发救济粮救济金,那干脆啥也不做在家躺着不好吗?
老爷子早已看透了李大有的心思,所以才会在村会上说出那一句——
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
在这里,我想着重说两个片段。
第一个,是李大有贷款买了村里第一台拖拉机,他双手负背,笔直的站在拖拉机后座,威风凛凛,像极了电视里的领导阅兵。
当拖拉机行驶到村里时,他一边向村民问好,一边挥手示意,到了最后按奈不住心里的兴奋与喜悦,甚至脱了帽子向全村的人打招呼。
看到这里,我只有一个形容词可以描绘李大有的心理状态——
嘚瑟!
虽然怕吃苦,爱虚荣,但是李大有其实比大多数朴实的村民要更精明一点——
贷款买拖拉机,既可以收村民的运费,路费,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灌溉时间,一举两得。
第二个片段,也是让许多观众对李大有真正生厌的地方,李大有毁棚事件。
之前我说了,李大有比许多村民都要精明,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小聪明,让他错失了种蘑菇的最佳时机,因为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农民来讲,他们远远无法理解科技致富的概念,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蘑菇卖的比粮食还要金贵。
所以“精明”的李大有选择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法——
先让得宝做出头鸟,他挣了钱,咱们再跟上。
因为整个吊庄移民区都开始种双孢菇,蘑菇市场饱和,价格一跌再跌。
晚入场的李大有自然而然成为了市场的“韭菜”,卖一茬菇,赔一次钱,所以,他当众辱骂了凌教授,并掀翻了自己辛苦种植的蘑菇。
弹幕里,有许多人义愤填膺的为凌教授打抱不平,我十分能理解观众的心情,凌教授一片好心,却还要遭人践踏。
但是李大有为什么能这么理直气壮?
因为他从心底里认为,我穷我有理,你来帮我,就要对我负责,不让我赚钱,就是你的错。
《山海情》的分数如此之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导演从没有刻意美化扶贫领导和农民的形象,用理想包裹现实,而是去讲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
俗话说得好,穷山恶水出刁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环境闭塞,造就了贫苦地区的农民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最后,气急败坏的李大有一把火点了自家的棚。
看着燃烧的大棚,村民用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去救火,李大有蹲在墙角,追悔莫及。
这是一幕影帝级的表演,尤勇智老师把一个精明但不够聪明的农民形象演得入木三分。
然后,我想说一说一少。
对于尤勇智老师的表演,我震惊,但不意外,因为他有这样的水平与实力。
但是,饰演马得宝的白宇帆却出乎我的意料,在看这部剧之前,我的脑海里压根没有这位演员的资料,但是看了之后,就和饰演江阳的白宇一样,我可能再也忘不掉这个名字。
作为一名95年出生的年轻演员,白宇帆毕业于正规的艺术学校,在大学期间响应号召征兵入伍,退伍之后回校继续深造。
大众之所以对白宇帆没有印象,其一是他入伍之后几乎没有任何花边新闻,其二就是他并不像一些偶像团体成员去各个演员综艺客串增加爆点,而是选择静下心打磨自己的演技,沉浸角色。
《山海情》里虽然黄轩是主角,但是马得宝的戏份却一点也不比马得福少。n
马得宝的性格,与李大有截然相反,他够聪明,但不够精明。
在尕娃走丢之后,马得福和马得宝两兄弟发生了争执,在得宝的心里,他一直觉得自己在家里得地位比不上大哥,老爸看大哥更顺眼,家里把钱供大哥读书,所有的好处都给大哥一人白占,而自己落得了无书可读,只能搬砖做苦力的下场。
当家庭里把资源都倾斜在一个人身上时,另一个人难免心有不满,所以得宝才狠下心决定去新疆打工找尕娃,因为他认为,在金滩村的已经够苦了,自己也已经够努力了,所以他想换一种活法,不再被哥哥束缚。
但是,只身前往新疆的得宝被人卖到了黑心煤矿挖煤,遭遇矿难。n
我们可以从矿难前后清晰地看到得宝的变化,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并且也不跟哥哥和老爸怄气,这是为什么?
正因为得宝天资聪慧,所以他自大的以为只要走出山门,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打工养活自己,但是当他真正走出门,因为不谙世事没有知识而被人坑蒙拐骗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回到村里后,得宝才收起曾经的叛逆与玩心,并且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毛遂自荐,成为了第一个村里的种菇人。
我很喜欢得宝去追草帽的那一场戏,他看见凌教授的草帽被风刮落,他赶紧叫停了师傅,跑下车向着草帽飞奔而去。
如果是两年前的得宝,他会这样做吗?
我觉得很难,那时的他狂妄自大,扒火车,逃工地,他肯定对这草帽不屑一顾。
但是在外面流浪了半年,得宝才知道,这世道上,真正对自己好的人,少之又少,水花是一个,父亲和哥哥是一个,他们起码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
而凌教授呢?
他是与自己素未谋面的人,可是他却对自己这个穷小子倾尽所有,任劳任怨,所以才有了追草帽那一幕,所以才有了得宝喊凌教授“师父“那一幕。
他心怀感激,褪去了稚嫩,从聪明但不精明变成了聪明并且谦虚的一个人。
说到这,我还有许多想说的是人与事,有水花,有得宝,也有白老师和陈县长。
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聊一聊他们。
一转眼,距离《山海情》的完结,仅剩三天。
我以前天天抱怨国产剧动不动就七八十集,看得我又累又烦,但是,我多么希望《山海情》也能学他们一样臭不要脸。
让我们,再享受三天的庆典吧。
作者:十四十四
公众号:十四十四
文 / Evarnold
2005年春天,我大三准备找工作了,复旦U频电视台把我找回去,说要去宁夏西吉拍摄复旦支教老师的纪录片。以此为缘分,我在西吉县王民乡经历了大学生涯最重要的几天。
《山海情》里所说的“西海固地区”,“西”就是西吉。这片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性为:“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地上能种的东西只有土豆——这片山种的是土豆,那片山种的也是土豆,稀稀拉拉的,如果一年不下雨,那么土豆都不会有好收成。一天三顿,主食是土豆,菜也是土豆,好不容易吃包子了,是土豆丝包子——可以说,条件跟火星上的马特呆萌一样差。我们去拍摄的时候,下了半天毛毛雨,村民把我们尊为贵客,因为带雨来了。
跟着老师去家访,走的山路是纯泥土,旁边就是十几米深的泥坑。到了学生家,爷爷脚骨折了,只能躺在光秃秃的炕上,面对着四面光秃秃的墙。
睡学生家炕上,半夜竟然热醒。原来学生怕我们这些“贵客”冷,半夜爬起来在屋外给我们烧炕。
这么懂事的孩子,其中不乏极有悟性的。学校有扶贫援教的机房,有几个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都会打CS了。然而,在他们心中,打工才是正道。支教老师在课上给他们放上海繁华大都市的照片,他们脸上不会露出任何表情,或许内心在盘算着路钱。
这就是我在大学上的最重要的一课,这堂课的名字叫“中国”。
而今天,这门课换了个形式,以《山海情》的名字再次糊到了我脸上。
要不是有友邻不断安利,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主旋律剧——而且是最干巴巴的扶贫剧,能拍得这么好。
豆瓣网友们对于《山海情》的评价,绝不吝啬赞美,却有故意回避的盲点。
这个盲点就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山海情》能拍得好,厉害的不仅仅是创作者层面的正午阳光,更是现实层面的中国共产党。
《山海情》的牛逼之处,在于,说清楚了这样几件事:说清楚了中国占大数的农村土地上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怎么运作的,说清楚了扶贫工作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开展的,说清楚了扶贫工作者面临的都有哪些具体的困难,说清楚了基层干部处理这些问题又有哪些方式方法,说清楚了这些方式方法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还说清楚了最终我党是如何达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进程的。
2020年,豆瓣上对疫情讨论那是铺天盖地,但对中国达成的脱贫攻坚成就却几乎视而不见,或者阴阳怪气。面对《山海情》这样的杰作,大家的确夸得眼泪汪汪的,夸方言的,夸孔笙的,夸服化道的,夸编剧的,夸黄轩的,夸热依扎的,夸尤勇智的,夸《武林外传》重聚首的。然后更真诚一些的,是夸家乡人民的。
那我可得夸夸一个在豆瓣讳莫如深、视为代表“房间里的大象”的词。
党。
有些人,觉得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用强,是在搞政绩。
《山海情》第一集就说了,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会问:“你口中的未来,啥时会来?”
或许搞个投票就会来?
等不得了,该下大力气就下。
扶贫太难了,难到仅仅发钱、发物资是基本没用的。要发人。
46万人,从条件较好地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走出来,去当那个“第一书记”。
那就是46万部《山海情》的故事。
扶贫搬迁工程,在《山海情》中是最后的大事件,在现实中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很长一段时间来,因为补助少,能搬出来的还是条件相对好的贫困户,真正最最穷的百姓,是搬都搬不起的。
所以,提出了“精准扶贫”,核心意思,就是“谁更贫困,对谁的扶持就应更多”。
凌一农,《山海情》故事中期的主角,真正的人民科学家。他用行动阐释了,什么叫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白校长,最后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卖了电脑,让所有孩子穿上新校服参加比赛、歌唱春天。他任了一把性,直接吼出,“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真的,都有原型,而且不止一个原型。
“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这些看似会把人绕进去的排比句,哪一句没在《山海情》里有所体现?——这也意味着,哪一句不是无数马得福、凌一农们尽拼一生换来的经验,哪一句不是无数李水花、李大有们躬身弯腰发出的呐喊?
因为贴近现实了,《山海情》爆了。但我相信,更值得点赞的,是《山海情》所贴近的现实——这个最可爱的中国,所取得的最了不起的成就。
文化人都去挖《信条》《拆弹专家2》里埋的梗了,咋没人挖《山海情》哩?
当我小的时候我从宁夏出去上学 别人问宁夏是甘肃吗是陕西吗?我说宁夏就是宁夏。你没有经历那漫天黄沙,大家都吃着土每天过着日子。人人都说西海固(是指西吉、海原、固原)穷,教学环境、医疗条件也相当于无。但是那里的孩子都比较刻苦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只有念书才是他们的出入,曾经我的高中都是和这群人一起度过那些日子,有的人用着厕所的灯光刻苦读书。所以西海固人值得向全国人名去了解并称赞。
山海情 指的是 闽宁镇是属于银川市最南边永宁下的扶贫镇,其实宁夏有不少的这种镇子,他们都是来自西海固,因为西海固当时就是年代时环境不是特别好,大家为了能离发达点的城市里近一点跟好的开发隔壁滩,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都默默的付出着。才换来今天闽宁镇、塞上江南、银川蓝。闽宁镇的发展现在特别快,由于地理优势种植葡萄所酿造的葡萄酒特别好。
最后通过这个片子请大家了解宁夏是哪儿,不是甘肃不是陕西它就是宁夏。宁夏人走到哪儿都很厉害。我们不是骑着骆驼⬆️学的。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塞上江南。
爆了爆了!又爆了!
代表国产电视剧工艺最高水准的正午阳光,来了!
去年年末,开分9.4的《大江大河2》直接空降2020国剧第一。
今年开年,又祭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王炸献礼大剧。
不仅收视破2,评分也从开分9.1涨到9.2,坐上神坛就不下去,更将今年高分好剧的门槛一拉到顶。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部——
作为一部国家广电总局亲自下场指导的献礼剧,
本剧享受了五星联播的至尊待遇。
戏台搭得这么大,容不得一丝闪失。
主旋律难拍,命题作文难写,一不小心,假大空的帽子就会戴起来,
于是,正午阳光祭出了拍正剧从未失手定海神针,孔笙导演。
看这战功赫赫的辉煌的履历,悬着的心已然放进肚子里。
这也是孔导时隔三年再执导筒,而且有了《大江大河》在先,拍起这种时代剧更是手到擒来。
作为一部描绘当代农村题材的脱贫攻坚剧,本剧没有反派,最大的敌人就是——贫穷。
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西海固山区。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降水极少,交通闭塞,粮食作物匮乏、生产方式落后……
环境恶劣到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穷到什么地步?
穷到七成人都吃不饱饭;
穷到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
穷到冬天为了挖山头仅剩的一点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头破血流;
穷到把女儿嫁出去,只为了换一头驴和一口水窖;
穷得颠覆想象、穷得震撼三观、穷得击穿下限。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政府制定了“吊庄移民”的政策,
把老百姓从山里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平原地区,原有耕地不变再另外给予相应的土地,就好像将村庄直接“吊”过来一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时值上世纪90年代初,一穷二白,两手空空。
当时可没有什么鳞次栉比改建好的乡镇独栋小别野只待您拎包入住。
村干部鼓励村民的强有力手段唯有——画饼。
可远饼顶不了近饿呀。
“吊庄移民”的落脚点玉泉营虽说是平原,但戈壁荒滩、没水没电,
除了隔三差五的沙尘暴真心要啥啥没有,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涌泉村先期派遣的7个吊庄户,刚到没几天就因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全都跑回去了。
男主马德福,刚从农校毕业,19岁的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追回那些跑回来的同村乡亲们。
提起“吊庄”,跑回来的村民个个怨声载道,血泪控诉——
“蚊子多”、“风沙大”、“吃不饱”。
家里虽然穷,但好歹有间房子有块地,总比那大漠孤烟强。
吊庄户的移民工作刚一开展就面临着异常之大的阻力。
但年纪轻轻的马德福就是不信邪, 这个读过书、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愣头青身上有着西北汉子不服输的韧劲儿。
马德福从小生长在涌泉村,村里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和外面的差距有多大,这些他都看在眼里。
他坚信“政府不可能不管咱”,也是打心底里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最关键,对贫穷他深恶痛绝,有着切肤之痛。
心上人水花,被她爹嫁到临村换牲口水窖。
德福和水花是青梅竹马,水花头脑机灵比德福学习还好,但家里穷得叮当响上完初中就辍学。
她也想走出大山、改变现状。知道她爹要为了彩礼把她嫁(卖)出去,她也曾反抗过、抗争过。
于是,水花逃上了离家的火车。
婚礼当天不见人,男方家属上门就把她爹给打了, 放不下父亲的水花只能回家,认了命。
这段戏最打动我的,是德福和水花在火车上相遇的画面。
德福没办法像偶像剧里那样横刀立马、抢亲私奔。
他只能摸遍口袋,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嘱咐她:
你照顾好自己。
热依扎这场笑中带泪的哭戏,和黄轩层次复杂的苦笑……
绝了。
水花走了又回来了。
水花终究还是嫁给别人了。
最后的结局,终究还是意难平。
而德福在村上的事儿,还得接着干。
他跟村领导一起跑断了腿又磨破了嘴,一家一户做工作。
总算打开了吊庄移民的局面。
脱贫攻坚的任务何其艰巨,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他的工作没有一天是轻松的。
玉泉营没水没电,
想通电,必须得满60户,但村里只有59户,德福只能去电站软磨硬泡。
找完组长找所长、找完所长找局长,来来回回跑了五六天才盼来一点转机……
想给作物浇水,就得一车一车从临村往回拉,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临村扬水站,但水费贵得离谱。
千方百计跟村民一起凑齐了,但站长收完钱就是不放水……
每一个我们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在剧中都前所未有的艰难。
主任口中美好的未来,看似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马德福也曾有过怀疑。
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默默坚持、负重前行,最后终于盼到了一丝曙光。
1996年9月,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
要在西海固的吊庄移民村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名字就叫——
闽(福建)宁(宁夏)村寄宿着山(宁夏)海(福建)情。
望眼欲穿的未来,真的来了。
福建省不仅为闽宁镇带来了项目和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
闽宁镇的气候特别适合发展大棚种植蘑菇。
但之前没有过种植先例,村民们对先期2000元的投资也望而却步。
又一道难关摆在了马德福面前……
一路走来,观众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
主创们将其具象化,用极尽真实的刻画让人物从那个年代活过来,让观众进到那个年代去。
导演为了尽力还原人物面貌和风土人情,特意挑选了西北籍演员来演绎,那一口方言太对味儿了,台词全是戏。(up强烈建议大家观看原音版)。
开拍后,整个剧组扎根宁夏,不仅从衣食用行各方面融入当地生活,住的地方更是经历了从地窝子到土坯房,完全按照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来一步步升级改造。
这种从无到有的全方位重度沉浸式体验,给每位演员都带来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年代感往往是营造真实感的第一道门槛,主创死扣服化道等各种小细节。
通过全方位的写实能力,让观众无障碍地入戏。
装洗衣粉的易拉罐、没有弹性的尼龙袜。
这些一闪而过的画面无不凝结着主创无孔不入的心血。
最绝的是剧中有大棚种菇的桥段,剧组就在当地真真正正的种出了一大棚的蘑菇。
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可以开办全套的种菇培训班。
但归根结底,本剧的成功,离不开走心的故事和演员的演技。
剧本的展开相当紧凑,情节引人入胜。一个扶贫正剧居然拍出了升级打怪的张力。
而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扎实,每一个人物的行为都有多条动因交叠铺垫,
水花拖家带口走了七天七夜,从西海固横跨400多公里走到玉泉营的段落。
没有胡乱的强硬煽情,情绪的暴发都是水到渠成。
看到这的时候很难不受触动,很难不被高满堂老师和孔导把控力所折服。
关键剧中还有很多这种看似非常戏剧的桥段,但其实都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发生过。
演员演戏的时候更是不顾形象,一个个灰头土脸、蓬头垢面、破马张飞。
就像刚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演员脸上的晒伤、手上的茧子等等都非常真实,
祖峰这大油头一看就得至少一个星期没有洗。
为了拍摄在大棚中奋力种田的片段,化肥袋子直接就往女主热依扎的身上套,
不仅上面残留着尿素,道具师还不忘往上摸粪肥。
高级的戏,总是高级在氛围感。n
他们在用身体发肤来塑造这种氛围感。
这也是为什么,正午阳光能把一个通常只会出现在新闻联播中的题材,拍出艺术质感。
他们让我们看到,原来脱贫攻坚这四个字,也能诗意得像是——
一幅,荡漾理想主义浪漫又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
正午阳光用创作告诉我们:
国产剧的真正水准,扛得下所有冷僻粗粝的选题。
而这剧里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
也都在一顿一挫地说着:
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 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
你们瞧啊! 这,就是中国。
心疼、哽咽、流泪,一口气看完了十一集,那发生在甘肃乡村的贫穷落后愚昧的事情,我都见证过。90年代的包办婚姻也是真实存在的,我的两个姑姑就是家里太穷了被嫁给了现在的姑父,听说是家里连煤都没有了,奶奶用大姑换了一车蜂窝煤,不然呢,她们也曾有自由恋爱的机会,某个当老师的年轻男子也曾经试图抓住她们的手。妈妈当年被许配给同村一个教书的,但因为想离娘家远点,才嫁给了别村的我的父亲,没有自由恋爱的说法。我曾经以为自己那贫瘠的生活永远不会有人感兴趣,永远就像晚秋时节,我怎么捡都捡不净的麦粒沉入泥土里。当我成年后,在暗黑的夜里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遇见那些老婆子们蹒跚着在她们的门口张望时,我也曾想过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写些文字,但我没有那份能力,直到我读到贾平凹的《秦腔》,这是第一部让我有百分之六十共鸣的小说,那些鸡零狗碎的生活,嘴上老念叨着“破烦”的人们,让我第一次在脑海里复盘出我的乡亲,这部小说更多带着一种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无可避免趋于衰落的哀婉,在某种意义上我不敢去面对,因为总想起那在寒冷天一个人蜷缩在土炕的我的外婆,五六个孩子们都进城了,都有无法悉心陪伴的理由,我感到酸涩。n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这部比《秦腔》更能引起我触动的电视剧(文艺作品),一口气看到十一集,眼睛里一直憋着泪,那被包办的婚姻,复杂的无法用对错说清楚,这让我想起手艺人的外公当年本要举家迁往新疆去过好日子,却因为一个留守的妹子放弃了脱贫的机会,一辈子留在了甘肃的那个很穷很穷的村子,我常常想,如果外公的故事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也会是很精彩的。这个电视剧呈现的一部分很美,惨烈的或者是暴力的,都让我看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个被人叫“偏脸”的老婆子,不知道何时在哪里死去,她的比茅草还残破的屋子还停留在桥的那边;小学六年每年的冬天都要轮到两次生火,凌晨四点多,妈妈就背着柴火领我到学校生炉子,星星布满了天空,我只想着让妈妈把火生的旺一些,不要半路灭了,我会遭同学的笑话;周五的下午放学很早,我会带着弟弟去自留地里,看妈妈爸爸挖土豆,那大约是童年最幸福的记忆了,即使是盛夏的八月,天气也微凉;七月的时候,妈妈就跟着一群女人去武威一带当麦客,给人割麦子,七八天就能收入五六百块钱,我跟弟弟在家里做着留守儿童,等妈妈回来时,我们已经认不得她了;永远是马铃薯窖在地里,那是最好的伙食,妈妈给我们改善伙食的时候,总是会炒土豆条,弟弟总是请求妈妈给他的米饭碗里多浇一点“水水”(土豆的汁)。得宝一个人去新疆的那段看的钻心的疼,我想起第一次走出大山是上大学的时候,那天,我一个人跟着高中的同学就走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我穿着一件灰色的运动裤,白色的针织衫,就莽撞的踏上了东面的土地。后来的四年,都是一个人,我就这样走出了西北的天空。记得很小的时候,一年级,老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是“博士”,原因是听到父亲他们谈起隔壁村一个男的考了博士,在中科院当院士,都在称赞他的牛逼,我还纳闷博士(“白事”老家念(bo))?是红白喜事的那个白,那红事是不是更牛逼?这就是我幼稚的愚昧的童年的一部分。看到剧里的女性角色,我总是想起我的母亲,当时因为被邻居劝说放羊很好玩就不念书了,外公给买了一群羊,再后来争取到机会去了县城的地毯厂当女工,然后又回来,嫁人,生孩子,她好像始终都没有把握住本该属于她的机会,但她在我心里,是很厉害的人。她受过的苦,不比水花少。n 电视剧里还有一些方言听来也很是亲切,“没麻达”,“好着尼”,白校长吃饭的碗我小时候也在用,得福家里的墙围子,跟我们家里的一模一样。n 一时冲动写了这些,可能还会增加吧,这是我的00年代,我很感动。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97℃
没想到,2021的好剧潮来的如此迅猛。
1月12日,接棒《大江大河2》,《山海情》在各大卫视悄悄上映了。n
因为这部剧在播出之前,除了宁夏本地和一些零散的个人报道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宣发,甚至在热搜榜的底部都没个影子。
但十四看了两集,再看了制作名单,明白了这部剧为什么有如此膨胀信心——
炒作?热搜?那是弱者的行为,我用实力说话。
《山海情》
这部剧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特困地区一带的农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大家一看就清楚,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宣扬着主旋律的扶贫题材电视剧。
但就是这种最让人没有观看欲望的题材,却一经上映,好评如潮,甚至有网友提前给今年国产剧盖棺定论——
《山海情》只要保持水准,那今年剧王已经提前揭晓。
作为一部献礼的扶贫剧,如果你只是强行卖惨再故作煽情,再配上单薄的宣传演讲,那自然没有人愿意观看。
但《山海情》显然不是,它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和事,来讲述那个年代真实的故事。
01、西北有多苦?
我想过会很苦,但没想过会这么苦
孔笙不动声色的,先是通过景,再通过人,让观众逐渐了解了当年特困地区到底有多困。
景。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
在这里,车是不可能开的过来的,因为根本无路可开,至于飞机铁路,那更是天方夜谭。
自行车,便是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
人。
剧里,黄轩饰演的马得福进入机关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把村里响应移民吊庄,却又逃回来的乡亲们给一个个给劝说回去。
但是跟随着马德福的视角,十四越看,越不忍看。
例如一个“逃民”家里,兄弟三人,总共一条裤子,谁出门有事谁穿,那剩下的呢?
就只能在家里的炕上躺着无事可做。
因为地处荒凉,村民几乎都没有正经工作,除了放羊和喂鸡之外,就是在家等待政府的救济金。
对于村民来说,吃黄土和沙子那是家常便饭,最好的食物也就是个窝窝头和洋芋。
你要说有肉吗?
有的,村主任带头“作案”,偷吃政府发下来的扶贫珍珠鸡。
毕竟,一年都不见得开荤一次,既然政府主动送鸡,那还哪管扶不扶贫,未不未来,能吃一只是一只。
在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里,地主遭遇旱灾一贫如洗,他迫不得己只能卖了女儿换取粮食。
这样的惨剧,在《山海情》里也发生了。
热依扎饰演的水花,被父亲李老栓以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和两笼鸡的价格卖给别人做媳妇。
被迫嫁作人妇的水花心有气愤,连夜逃出了村,准备坐还没修好的火车出山工作。
这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事,在九十年代的西北却是稀松平常。
而李老栓仅仅凭借这些“嫁妆”,就可以成为村里的有钱人。
02、一嚼舌,一瞥眼,都是演技
《山海情》的演员表,堪称iphone12 pro max 512G。
什么意思?
就是顶配。
在《山海情》中扮演男主角马得福的黄轩,是一位来自甘肃兰州的文艺青年演员,通过《芳华》和《妖猫传》两部大导的电影走进观众视野
在剧中,他的面容黝黑、皮肤粗糙,颠覆了以往白净的印象。
在这部群星荟萃的群像剧里,最令十四印象深刻的演员,是热依扎扮演的水花。
在第一集中,他和热依扎的对手戏是本剧中的第一个高潮点。
当马得福在火车上找到了逃跑的水花时,水花窝在车厢的角落里,泪眼婆娑的问他:“你是要抓我回去嫁给安永福的吗?”
少女这么问,是希望听到心爱的男人给自己一个坚定的回答:
“我是来娶你的。”
但是马得福没有喊出《喜剧之王》里尹天仇的那句“我养你啊”,而是搜刮了全身的家当,掏出几块钱,他侧着脑袋,闪躲着水花的目光,笨拙的递给了心爱的姑娘,告诉她,有多远就跑多远,你一个女娃娃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保护自己。
马得福知道,即使水花爱自己,自己爱水花,但是他也没有能力去养自己心爱的女人。
19岁的少年,他所能说出最动人的情话,也不过是“保护好自己”。
而水花呢?
她听到马得福的话,也明白了他的意思,打转的泪珠终于止不住的往下流。
黄轩掏出那几块钱的时候,十四的眼泪就和水花一样,直溜溜的就下来了。
好的台词,不是精雕细琢堆砌辞藻的花言,也不是看似高深通悟人生的巧语,真正好的台词,是一个角色掏心窝子的话,是质朴,却能直戳人心的话。
就像马得福说的:“你去县里吧,县里有招工的,但是县里太近了,你去他们肯定能找着你,你去银川吧,或者兰州也行。”
这段台词对于马得福来说,是他与心爱姑娘最后的告别与嘱咐,看似平淡,却远比那些哭哭啼啼的肉麻情话更加动人。
前段时间,《装台》成为了许多观众的下饭神剧,而现在,张嘉益和闫妮这对黄金搭档转换战场,来到了《山海情》。
在剧中,张嘉益饰演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涌泉村的代理村委书记。
不得不说,张嘉益对于这种底层中年人的形象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仿佛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例如当他带着张主任和儿子来到李大有家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他嘴里自然而然的嚼着一根草,小眼珠子偷瞄着张主任,一个精明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闫妮也不逞多让。
虽然戏份并不多,但是开篇的第一幕,她饰演的杨县长直接把观众的目光拉进了屏幕,挪不开眼。
作为一名女干部,杨县长在听到张主任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先是语气严苛批评,再通过杨县长曾经当过兵的身份让他自尊心受挫,说他是一名“逃兵”“怂兵”。
接着,杨县长突然话锋一转,问到张主任为何满脸煤灰,在知晓张主任为了回城在一辆煤车上颠簸了一晚上,言辞软了下来,亲手替张主任整理了衣领,拍了头发。
闫妮把一名深谙用人之道的女强人形象演的活灵活现,先是打一巴掌,再是喂一颗枣,最后布置任务,一气呵成。
03、山海情
《山海情》的题材,并不是十四会喜欢的类型,但是很奇怪,我却一集一集停不下来。
其实回过头想一想,可能世界上并没有观众不喜欢的题材,只有拍不好题材的导演,而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是能引起观众的共情的作品。
在《山海情》里,我认识到了自己未曾去过的西北,那个黄沙漫天的西北。
而我,也第一次通过这部电视剧,体会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的艰辛与荒凉,也第一次不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电视剧里看到了政府的扶贫政策到底有多么伟大,那些甘愿支教扶贫的先行者有多么值得钦佩。
为什么叫山海情?
因为宁夏是山,福建是海,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的羁绊纽带,是历时20年的对口帮扶。
最后,友情提示:建议观看方言版本!
2021年1月21日更新。
我一般很少对一部电视剧写两次影评。
从功利的角度说,我写过一次东西再写第二次,那看的人就少了。
从个人的角度说,我不喜欢反复的薅一头羊的毛,这么做不太地道。
但是,我纠结了良久,还是准备再写一写《山海情》,这部让我熬了两个通宵的电视剧。
在之前我就说过,《山海情》的火只是早晚的问题,毕竟,实力在那摆着。
果不其然,刚开播悄无声息,播至中段锣鼓喧天,豆瓣的分数一路从9.1涨到9.4,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一次,我不想说画面,也不想说剧情,我只想说一说《山海情》里最令我动容的一老一少。
一老,是尤勇智,和张嘉益一样,他改名了。
在原来的名字尤勇上添了一个智字,据坊间不实传闻,原来尤勇的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勇无谋,但是加了一个智字,就变成了智勇双全,我不知这个传闻是不是改名的真正原因,但听着确实像那么回事。
在和老妈一起追剧的时候,她单独拎出尤勇智调侃了一番,说这脸压根就不是做主角的料,但接下来她又话锋一转,说:“虽然都不是主角,但是我就能记住他。”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是《大秦赋》足智多谋的王翦,还是《装台》爱慕虚荣的刁大军,这位从业三十二年的老戏骨,他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到了骨子里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追剧的时候,尤勇智老师一出场,我这嘴就没合上过——
他演的李大有,也太真实,太窝火了吧,简直就像真的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刁民。
剧里开篇,就是马得福和张主任去劝说李大有吊庄移民,李大有先是推脱自己有沙眼去不了风沙大的戈壁滩,紧接着突然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把窜进门的珍珠鸡逮到了手里,跟张主任阴阳怪气的汇报道:
“在马喊水村主任的带领下,偷着杀着吃着,就剩下这一只了。”
这一段剧情里,观众对于李大有其实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油腔滑调、怕吃苦、喜欢耍小聪明。
但怕吃苦,不代表不能吃苦,在涌泉村,李大有对于生活没有盼头,做啥都赚不了钱,反正政府会发救济粮救济金,那干脆啥也不做在家躺着不好吗?
老爷子早已看透了李大有的心思,所以才会在村会上说出那一句——
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
在这里,我想着重说两个片段。
第一个,是李大有贷款买了村里第一台拖拉机,他双手负背,笔直的站在拖拉机后座,威风凛凛,像极了电视里的领导阅兵。
当拖拉机行驶到村里时,他一边向村民问好,一边挥手示意,到了最后按奈不住心里的兴奋与喜悦,甚至脱了帽子向全村的人打招呼。
看到这里,我只有一个形容词可以描绘李大有的心理状态——
嘚瑟!
虽然怕吃苦,爱虚荣,但是李大有其实比大多数朴实的村民要更精明一点——
贷款买拖拉机,既可以收村民的运费,路费,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灌溉时间,一举两得。
第二个片段,也是让许多观众对李大有真正生厌的地方,李大有毁棚事件。
之前我说了,李大有比许多村民都要精明,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小聪明,让他错失了种蘑菇的最佳时机,因为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农民来讲,他们远远无法理解科技致富的概念,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蘑菇卖的比粮食还要金贵。
所以“精明”的李大有选择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法——
先让得宝做出头鸟,他挣了钱,咱们再跟上。
因为整个吊庄移民区都开始种双孢菇,蘑菇市场饱和,价格一跌再跌。
晚入场的李大有自然而然成为了市场的“韭菜”,卖一茬菇,赔一次钱,所以,他当众辱骂了凌教授,并掀翻了自己辛苦种植的蘑菇。
弹幕里,有许多人义愤填膺的为凌教授打抱不平,我十分能理解观众的心情,凌教授一片好心,却还要遭人践踏。
但是李大有为什么能这么理直气壮?
因为他从心底里认为,我穷我有理,你来帮我,就要对我负责,不让我赚钱,就是你的错。
《山海情》的分数如此之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导演从没有刻意美化扶贫领导和农民的形象,用理想包裹现实,而是去讲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
俗话说得好,穷山恶水出刁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环境闭塞,造就了贫苦地区的农民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最后,气急败坏的李大有一把火点了自家的棚。
看着燃烧的大棚,村民用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去救火,李大有蹲在墙角,追悔莫及。
这是一幕影帝级的表演,尤勇智老师把一个精明但不够聪明的农民形象演得入木三分。
然后,我想说一说一少。
对于尤勇智老师的表演,我震惊,但不意外,因为他有这样的水平与实力。
但是,饰演马得宝的白宇帆却出乎我的意料,在看这部剧之前,我的脑海里压根没有这位演员的资料,但是看了之后,就和饰演江阳的白宇一样,我可能再也忘不掉这个名字。
作为一名95年出生的年轻演员,白宇帆毕业于正规的艺术学校,在大学期间响应号召征兵入伍,退伍之后回校继续深造。
大众之所以对白宇帆没有印象,其一是他入伍之后几乎没有任何花边新闻,其二就是他并不像一些偶像团体成员去各个演员综艺客串增加爆点,而是选择静下心打磨自己的演技,沉浸角色。
《山海情》里虽然黄轩是主角,但是马得宝的戏份却一点也不比马得福少。n
马得宝的性格,与李大有截然相反,他够聪明,但不够精明。
在尕娃走丢之后,马得福和马得宝两兄弟发生了争执,在得宝的心里,他一直觉得自己在家里得地位比不上大哥,老爸看大哥更顺眼,家里把钱供大哥读书,所有的好处都给大哥一人白占,而自己落得了无书可读,只能搬砖做苦力的下场。
当家庭里把资源都倾斜在一个人身上时,另一个人难免心有不满,所以得宝才狠下心决定去新疆打工找尕娃,因为他认为,在金滩村的已经够苦了,自己也已经够努力了,所以他想换一种活法,不再被哥哥束缚。
但是,只身前往新疆的得宝被人卖到了黑心煤矿挖煤,遭遇矿难。n
我们可以从矿难前后清晰地看到得宝的变化,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并且也不跟哥哥和老爸怄气,这是为什么?
正因为得宝天资聪慧,所以他自大的以为只要走出山门,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打工养活自己,但是当他真正走出门,因为不谙世事没有知识而被人坑蒙拐骗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回到村里后,得宝才收起曾经的叛逆与玩心,并且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毛遂自荐,成为了第一个村里的种菇人。
我很喜欢得宝去追草帽的那一场戏,他看见凌教授的草帽被风刮落,他赶紧叫停了师傅,跑下车向着草帽飞奔而去。
如果是两年前的得宝,他会这样做吗?
我觉得很难,那时的他狂妄自大,扒火车,逃工地,他肯定对这草帽不屑一顾。
但是在外面流浪了半年,得宝才知道,这世道上,真正对自己好的人,少之又少,水花是一个,父亲和哥哥是一个,他们起码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
而凌教授呢?
他是与自己素未谋面的人,可是他却对自己这个穷小子倾尽所有,任劳任怨,所以才有了追草帽那一幕,所以才有了得宝喊凌教授“师父“那一幕。
他心怀感激,褪去了稚嫩,从聪明但不精明变成了聪明并且谦虚的一个人。
说到这,我还有许多想说的是人与事,有水花,有得宝,也有白老师和陈县长。
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聊一聊他们。
一转眼,距离《山海情》的完结,仅剩三天。
我以前天天抱怨国产剧动不动就七八十集,看得我又累又烦,但是,我多么希望《山海情》也能学他们一样臭不要脸。
让我们,再享受三天的庆典吧。
作者:十四十四
公众号:十四十四
文 / Evarnold
2005年春天,我大三准备找工作了,复旦U频电视台把我找回去,说要去宁夏西吉拍摄复旦支教老师的纪录片。以此为缘分,我在西吉县王民乡经历了大学生涯最重要的几天。
《山海情》里所说的“西海固地区”,“西”就是西吉。这片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性为:“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地上能种的东西只有土豆——这片山种的是土豆,那片山种的也是土豆,稀稀拉拉的,如果一年不下雨,那么土豆都不会有好收成。一天三顿,主食是土豆,菜也是土豆,好不容易吃包子了,是土豆丝包子——可以说,条件跟火星上的马特呆萌一样差。我们去拍摄的时候,下了半天毛毛雨,村民把我们尊为贵客,因为带雨来了。
跟着老师去家访,走的山路是纯泥土,旁边就是十几米深的泥坑。到了学生家,爷爷脚骨折了,只能躺在光秃秃的炕上,面对着四面光秃秃的墙。
睡学生家炕上,半夜竟然热醒。原来学生怕我们这些“贵客”冷,半夜爬起来在屋外给我们烧炕。
这么懂事的孩子,其中不乏极有悟性的。学校有扶贫援教的机房,有几个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都会打CS了。然而,在他们心中,打工才是正道。支教老师在课上给他们放上海繁华大都市的照片,他们脸上不会露出任何表情,或许内心在盘算着路钱。
这就是我在大学上的最重要的一课,这堂课的名字叫“中国”。
而今天,这门课换了个形式,以《山海情》的名字再次糊到了我脸上。
要不是有友邻不断安利,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主旋律剧——而且是最干巴巴的扶贫剧,能拍得这么好。
豆瓣网友们对于《山海情》的评价,绝不吝啬赞美,却有故意回避的盲点。
这个盲点就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山海情》能拍得好,厉害的不仅仅是创作者层面的正午阳光,更是现实层面的中国共产党。
《山海情》的牛逼之处,在于,说清楚了这样几件事:说清楚了中国占大数的农村土地上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怎么运作的,说清楚了扶贫工作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开展的,说清楚了扶贫工作者面临的都有哪些具体的困难,说清楚了基层干部处理这些问题又有哪些方式方法,说清楚了这些方式方法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还说清楚了最终我党是如何达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进程的。
2020年,豆瓣上对疫情讨论那是铺天盖地,但对中国达成的脱贫攻坚成就却几乎视而不见,或者阴阳怪气。面对《山海情》这样的杰作,大家的确夸得眼泪汪汪的,夸方言的,夸孔笙的,夸服化道的,夸编剧的,夸黄轩的,夸热依扎的,夸尤勇智的,夸《武林外传》重聚首的。然后更真诚一些的,是夸家乡人民的。
那我可得夸夸一个在豆瓣讳莫如深、视为代表“房间里的大象”的词。
党。
有些人,觉得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用强,是在搞政绩。
《山海情》第一集就说了,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会问:“你口中的未来,啥时会来?”
或许搞个投票就会来?
等不得了,该下大力气就下。
扶贫太难了,难到仅仅发钱、发物资是基本没用的。要发人。
46万人,从条件较好地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走出来,去当那个“第一书记”。
那就是46万部《山海情》的故事。
扶贫搬迁工程,在《山海情》中是最后的大事件,在现实中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很长一段时间来,因为补助少,能搬出来的还是条件相对好的贫困户,真正最最穷的百姓,是搬都搬不起的。
所以,提出了“精准扶贫”,核心意思,就是“谁更贫困,对谁的扶持就应更多”。
凌一农,《山海情》故事中期的主角,真正的人民科学家。他用行动阐释了,什么叫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白校长,最后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卖了电脑,让所有孩子穿上新校服参加比赛、歌唱春天。他任了一把性,直接吼出,“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真的,都有原型,而且不止一个原型。
“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这些看似会把人绕进去的排比句,哪一句没在《山海情》里有所体现?——这也意味着,哪一句不是无数马得福、凌一农们尽拼一生换来的经验,哪一句不是无数李水花、李大有们躬身弯腰发出的呐喊?
因为贴近现实了,《山海情》爆了。但我相信,更值得点赞的,是《山海情》所贴近的现实——这个最可爱的中国,所取得的最了不起的成就。
文化人都去挖《信条》《拆弹专家2》里埋的梗了,咋没人挖《山海情》哩?
当我小的时候我从宁夏出去上学 别人问宁夏是甘肃吗是陕西吗?我说宁夏就是宁夏。你没有经历那漫天黄沙,大家都吃着土每天过着日子。人人都说西海固(是指西吉、海原、固原)穷,教学环境、医疗条件也相当于无。但是那里的孩子都比较刻苦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只有念书才是他们的出入,曾经我的高中都是和这群人一起度过那些日子,有的人用着厕所的灯光刻苦读书。所以西海固人值得向全国人名去了解并称赞。
山海情 指的是 闽宁镇是属于银川市最南边永宁下的扶贫镇,其实宁夏有不少的这种镇子,他们都是来自西海固,因为西海固当时就是年代时环境不是特别好,大家为了能离发达点的城市里近一点跟好的开发隔壁滩,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都默默的付出着。才换来今天闽宁镇、塞上江南、银川蓝。闽宁镇的发展现在特别快,由于地理优势种植葡萄所酿造的葡萄酒特别好。
最后通过这个片子请大家了解宁夏是哪儿,不是甘肃不是陕西它就是宁夏。宁夏人走到哪儿都很厉害。我们不是骑着骆驼⬆️学的。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塞上江南。
爆了爆了!又爆了!
代表国产电视剧工艺最高水准的正午阳光,来了!
去年年末,开分9.4的《大江大河2》直接空降2020国剧第一。
今年开年,又祭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王炸献礼大剧。
不仅收视破2,评分也从开分9.1涨到9.2,坐上神坛就不下去,更将今年高分好剧的门槛一拉到顶。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部——
作为一部国家广电总局亲自下场指导的献礼剧,
本剧享受了五星联播的至尊待遇。
戏台搭得这么大,容不得一丝闪失。
主旋律难拍,命题作文难写,一不小心,假大空的帽子就会戴起来,
于是,正午阳光祭出了拍正剧从未失手定海神针,孔笙导演。
看这战功赫赫的辉煌的履历,悬着的心已然放进肚子里。
这也是孔导时隔三年再执导筒,而且有了《大江大河》在先,拍起这种时代剧更是手到擒来。
作为一部描绘当代农村题材的脱贫攻坚剧,本剧没有反派,最大的敌人就是——贫穷。
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西海固山区。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降水极少,交通闭塞,粮食作物匮乏、生产方式落后……
环境恶劣到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穷到什么地步?
穷到七成人都吃不饱饭;
穷到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
穷到冬天为了挖山头仅剩的一点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头破血流;
穷到把女儿嫁出去,只为了换一头驴和一口水窖;
穷得颠覆想象、穷得震撼三观、穷得击穿下限。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政府制定了“吊庄移民”的政策,
把老百姓从山里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平原地区,原有耕地不变再另外给予相应的土地,就好像将村庄直接“吊”过来一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时值上世纪90年代初,一穷二白,两手空空。
当时可没有什么鳞次栉比改建好的乡镇独栋小别野只待您拎包入住。
村干部鼓励村民的强有力手段唯有——画饼。
可远饼顶不了近饿呀。
“吊庄移民”的落脚点玉泉营虽说是平原,但戈壁荒滩、没水没电,
除了隔三差五的沙尘暴真心要啥啥没有,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涌泉村先期派遣的7个吊庄户,刚到没几天就因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全都跑回去了。
男主马德福,刚从农校毕业,19岁的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追回那些跑回来的同村乡亲们。
提起“吊庄”,跑回来的村民个个怨声载道,血泪控诉——
“蚊子多”、“风沙大”、“吃不饱”。
家里虽然穷,但好歹有间房子有块地,总比那大漠孤烟强。
吊庄户的移民工作刚一开展就面临着异常之大的阻力。
但年纪轻轻的马德福就是不信邪, 这个读过书、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愣头青身上有着西北汉子不服输的韧劲儿。
马德福从小生长在涌泉村,村里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和外面的差距有多大,这些他都看在眼里。
他坚信“政府不可能不管咱”,也是打心底里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最关键,对贫穷他深恶痛绝,有着切肤之痛。
心上人水花,被她爹嫁到临村换牲口水窖。
德福和水花是青梅竹马,水花头脑机灵比德福学习还好,但家里穷得叮当响上完初中就辍学。
她也想走出大山、改变现状。知道她爹要为了彩礼把她嫁(卖)出去,她也曾反抗过、抗争过。
于是,水花逃上了离家的火车。
婚礼当天不见人,男方家属上门就把她爹给打了, 放不下父亲的水花只能回家,认了命。
这段戏最打动我的,是德福和水花在火车上相遇的画面。
德福没办法像偶像剧里那样横刀立马、抢亲私奔。
他只能摸遍口袋,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嘱咐她:
你照顾好自己。
热依扎这场笑中带泪的哭戏,和黄轩层次复杂的苦笑……
绝了。
水花走了又回来了。
水花终究还是嫁给别人了。
最后的结局,终究还是意难平。
而德福在村上的事儿,还得接着干。
他跟村领导一起跑断了腿又磨破了嘴,一家一户做工作。
总算打开了吊庄移民的局面。
脱贫攻坚的任务何其艰巨,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他的工作没有一天是轻松的。
玉泉营没水没电,
想通电,必须得满60户,但村里只有59户,德福只能去电站软磨硬泡。
找完组长找所长、找完所长找局长,来来回回跑了五六天才盼来一点转机……
想给作物浇水,就得一车一车从临村往回拉,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临村扬水站,但水费贵得离谱。
千方百计跟村民一起凑齐了,但站长收完钱就是不放水……
每一个我们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在剧中都前所未有的艰难。
主任口中美好的未来,看似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马德福也曾有过怀疑。
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默默坚持、负重前行,最后终于盼到了一丝曙光。
1996年9月,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
要在西海固的吊庄移民村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名字就叫——
闽(福建)宁(宁夏)村寄宿着山(宁夏)海(福建)情。
望眼欲穿的未来,真的来了。
福建省不仅为闽宁镇带来了项目和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
闽宁镇的气候特别适合发展大棚种植蘑菇。
但之前没有过种植先例,村民们对先期2000元的投资也望而却步。
又一道难关摆在了马德福面前……
一路走来,观众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
主创们将其具象化,用极尽真实的刻画让人物从那个年代活过来,让观众进到那个年代去。
导演为了尽力还原人物面貌和风土人情,特意挑选了西北籍演员来演绎,那一口方言太对味儿了,台词全是戏。(up强烈建议大家观看原音版)。
开拍后,整个剧组扎根宁夏,不仅从衣食用行各方面融入当地生活,住的地方更是经历了从地窝子到土坯房,完全按照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来一步步升级改造。
这种从无到有的全方位重度沉浸式体验,给每位演员都带来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年代感往往是营造真实感的第一道门槛,主创死扣服化道等各种小细节。
通过全方位的写实能力,让观众无障碍地入戏。
装洗衣粉的易拉罐、没有弹性的尼龙袜。
这些一闪而过的画面无不凝结着主创无孔不入的心血。
最绝的是剧中有大棚种菇的桥段,剧组就在当地真真正正的种出了一大棚的蘑菇。
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可以开办全套的种菇培训班。
但归根结底,本剧的成功,离不开走心的故事和演员的演技。
剧本的展开相当紧凑,情节引人入胜。一个扶贫正剧居然拍出了升级打怪的张力。
而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扎实,每一个人物的行为都有多条动因交叠铺垫,
水花拖家带口走了七天七夜,从西海固横跨400多公里走到玉泉营的段落。
没有胡乱的强硬煽情,情绪的暴发都是水到渠成。
看到这的时候很难不受触动,很难不被高满堂老师和孔导把控力所折服。
关键剧中还有很多这种看似非常戏剧的桥段,但其实都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发生过。
演员演戏的时候更是不顾形象,一个个灰头土脸、蓬头垢面、破马张飞。
就像刚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演员脸上的晒伤、手上的茧子等等都非常真实,
祖峰这大油头一看就得至少一个星期没有洗。
为了拍摄在大棚中奋力种田的片段,化肥袋子直接就往女主热依扎的身上套,
不仅上面残留着尿素,道具师还不忘往上摸粪肥。
高级的戏,总是高级在氛围感。n
他们在用身体发肤来塑造这种氛围感。
这也是为什么,正午阳光能把一个通常只会出现在新闻联播中的题材,拍出艺术质感。
他们让我们看到,原来脱贫攻坚这四个字,也能诗意得像是——
一幅,荡漾理想主义浪漫又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
正午阳光用创作告诉我们:
国产剧的真正水准,扛得下所有冷僻粗粝的选题。
而这剧里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
也都在一顿一挫地说着:
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 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
你们瞧啊! 这,就是中国。
心疼、哽咽、流泪,一口气看完了十一集,那发生在甘肃乡村的贫穷落后愚昧的事情,我都见证过。90年代的包办婚姻也是真实存在的,我的两个姑姑就是家里太穷了被嫁给了现在的姑父,听说是家里连煤都没有了,奶奶用大姑换了一车蜂窝煤,不然呢,她们也曾有自由恋爱的机会,某个当老师的年轻男子也曾经试图抓住她们的手。妈妈当年被许配给同村一个教书的,但因为想离娘家远点,才嫁给了别村的我的父亲,没有自由恋爱的说法。我曾经以为自己那贫瘠的生活永远不会有人感兴趣,永远就像晚秋时节,我怎么捡都捡不净的麦粒沉入泥土里。当我成年后,在暗黑的夜里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遇见那些老婆子们蹒跚着在她们的门口张望时,我也曾想过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写些文字,但我没有那份能力,直到我读到贾平凹的《秦腔》,这是第一部让我有百分之六十共鸣的小说,那些鸡零狗碎的生活,嘴上老念叨着“破烦”的人们,让我第一次在脑海里复盘出我的乡亲,这部小说更多带着一种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无可避免趋于衰落的哀婉,在某种意义上我不敢去面对,因为总想起那在寒冷天一个人蜷缩在土炕的我的外婆,五六个孩子们都进城了,都有无法悉心陪伴的理由,我感到酸涩。n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这部比《秦腔》更能引起我触动的电视剧(文艺作品),一口气看到十一集,眼睛里一直憋着泪,那被包办的婚姻,复杂的无法用对错说清楚,这让我想起手艺人的外公当年本要举家迁往新疆去过好日子,却因为一个留守的妹子放弃了脱贫的机会,一辈子留在了甘肃的那个很穷很穷的村子,我常常想,如果外公的故事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也会是很精彩的。这个电视剧呈现的一部分很美,惨烈的或者是暴力的,都让我看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个被人叫“偏脸”的老婆子,不知道何时在哪里死去,她的比茅草还残破的屋子还停留在桥的那边;小学六年每年的冬天都要轮到两次生火,凌晨四点多,妈妈就背着柴火领我到学校生炉子,星星布满了天空,我只想着让妈妈把火生的旺一些,不要半路灭了,我会遭同学的笑话;周五的下午放学很早,我会带着弟弟去自留地里,看妈妈爸爸挖土豆,那大约是童年最幸福的记忆了,即使是盛夏的八月,天气也微凉;七月的时候,妈妈就跟着一群女人去武威一带当麦客,给人割麦子,七八天就能收入五六百块钱,我跟弟弟在家里做着留守儿童,等妈妈回来时,我们已经认不得她了;永远是马铃薯窖在地里,那是最好的伙食,妈妈给我们改善伙食的时候,总是会炒土豆条,弟弟总是请求妈妈给他的米饭碗里多浇一点“水水”(土豆的汁)。得宝一个人去新疆的那段看的钻心的疼,我想起第一次走出大山是上大学的时候,那天,我一个人跟着高中的同学就走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我穿着一件灰色的运动裤,白色的针织衫,就莽撞的踏上了东面的土地。后来的四年,都是一个人,我就这样走出了西北的天空。记得很小的时候,一年级,老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是“博士”,原因是听到父亲他们谈起隔壁村一个男的考了博士,在中科院当院士,都在称赞他的牛逼,我还纳闷博士(“白事”老家念(bo))?是红白喜事的那个白,那红事是不是更牛逼?这就是我幼稚的愚昧的童年的一部分。看到剧里的女性角色,我总是想起我的母亲,当时因为被邻居劝说放羊很好玩就不念书了,外公给买了一群羊,再后来争取到机会去了县城的地毯厂当女工,然后又回来,嫁人,生孩子,她好像始终都没有把握住本该属于她的机会,但她在我心里,是很厉害的人。她受过的苦,不比水花少。n 电视剧里还有一些方言听来也很是亲切,“没麻达”,“好着尼”,白校长吃饭的碗我小时候也在用,得福家里的墙围子,跟我们家里的一模一样。n 一时冲动写了这些,可能还会增加吧,这是我的00年代,我很感动。
爆了爆了!又爆了!
代表国产电视剧工艺最高水准的正午阳光,来了!
去年年末,开分9.4的《大江大河2》直接空降2020国剧第一。
今年开年,又祭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王炸献礼大剧。
不仅收视破2,评分也从开分9.1涨到9.2,坐上神坛就不下去,更将今年高分好剧的门槛一拉到顶。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部——
作为一部国家广电总局亲自下场指导的献礼剧,
本剧享受了五星联播的至尊待遇。
戏台搭得这么大,容不得一丝闪失。
主旋律难拍,命题作文难写,一不小心,假大空的帽子就会戴起来,
于是,正午阳光祭出了拍正剧从未失手定海神针,孔笙导演。
看这战功赫赫的辉煌的履历,悬着的心已然放进肚子里。
这也是孔导时隔三年再执导筒,而且有了《大江大河》在先,拍起这种时代剧更是手到擒来。
作为一部描绘当代农村题材的脱贫攻坚剧,本剧没有反派,最大的敌人就是——贫穷。
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西海固山区。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降水极少,交通闭塞,粮食作物匮乏、生产方式落后……
环境恶劣到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穷到什么地步?
穷到七成人都吃不饱饭;
穷到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
穷到冬天为了挖山头仅剩的一点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头破血流;
穷到把女儿嫁出去,只为了换一头驴和一口水窖;
穷得颠覆想象、穷得震撼三观、穷得击穿下限。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政府制定了“吊庄移民”的政策,
把老百姓从山里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平原地区,原有耕地不变再另外给予相应的土地,就好像将村庄直接“吊”过来一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时值上世纪90年代初,一穷二白,两手空空。
当时可没有什么鳞次栉比改建好的乡镇独栋小别野只待您拎包入住。
村干部鼓励村民的强有力手段唯有——画饼。
可远饼顶不了近饿呀。
“吊庄移民”的落脚点玉泉营虽说是平原,但戈壁荒滩、没水没电,
除了隔三差五的沙尘暴真心要啥啥没有,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涌泉村先期派遣的7个吊庄户,刚到没几天就因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全都跑回去了。
男主马德福,刚从农校毕业,19岁的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追回那些跑回来的同村乡亲们。
提起“吊庄”,跑回来的村民个个怨声载道,血泪控诉——
“蚊子多”、“风沙大”、“吃不饱”。
家里虽然穷,但好歹有间房子有块地,总比那大漠孤烟强。
吊庄户的移民工作刚一开展就面临着异常之大的阻力。
但年纪轻轻的马德福就是不信邪, 这个读过书、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愣头青身上有着西北汉子不服输的韧劲儿。
马德福从小生长在涌泉村,村里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和外面的差距有多大,这些他都看在眼里。
他坚信“政府不可能不管咱”,也是打心底里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最关键,对贫穷他深恶痛绝,有着切肤之痛。
心上人水花,被她爹嫁到临村换牲口水窖。
德福和水花是青梅竹马,水花头脑机灵比德福学习还好,但家里穷得叮当响上完初中就辍学。
她也想走出大山、改变现状。知道她爹要为了彩礼把她嫁(卖)出去,她也曾反抗过、抗争过。
于是,水花逃上了离家的火车。
婚礼当天不见人,男方家属上门就把她爹给打了, 放不下父亲的水花只能回家,认了命。
这段戏最打动我的,是德福和水花在火车上相遇的画面。
德福没办法像偶像剧里那样横刀立马、抢亲私奔。
他只能摸遍口袋,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嘱咐她:
你照顾好自己。
热依扎这场笑中带泪的哭戏,和黄轩层次复杂的苦笑……
绝了。
水花走了又回来了。
水花终究还是嫁给别人了。
最后的结局,终究还是意难平。
而德福在村上的事儿,还得接着干。
他跟村领导一起跑断了腿又磨破了嘴,一家一户做工作。
总算打开了吊庄移民的局面。
脱贫攻坚的任务何其艰巨,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他的工作没有一天是轻松的。
玉泉营没水没电,
想通电,必须得满60户,但村里只有59户,德福只能去电站软磨硬泡。
找完组长找所长、找完所长找局长,来来回回跑了五六天才盼来一点转机……
想给作物浇水,就得一车一车从临村往回拉,好不容易联系到了临村扬水站,但水费贵得离谱。
千方百计跟村民一起凑齐了,但站长收完钱就是不放水……
每一个我们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在剧中都前所未有的艰难。
主任口中美好的未来,看似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马德福也曾有过怀疑。
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默默坚持、负重前行,最后终于盼到了一丝曙光。
1996年9月,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宁夏扶贫工作。
要在西海固的吊庄移民村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名字就叫——
闽(福建)宁(宁夏)村寄宿着山(宁夏)海(福建)情。
望眼欲穿的未来,真的来了。
福建省不仅为闽宁镇带来了项目和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
闽宁镇的气候特别适合发展大棚种植蘑菇。
但之前没有过种植先例,村民们对先期2000元的投资也望而却步。
又一道难关摆在了马德福面前……
一路走来,观众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
主创们将其具象化,用极尽真实的刻画让人物从那个年代活过来,让观众进到那个年代去。
导演为了尽力还原人物面貌和风土人情,特意挑选了西北籍演员来演绎,那一口方言太对味儿了,台词全是戏。(up强烈建议大家观看原音版)。
开拍后,整个剧组扎根宁夏,不仅从衣食用行各方面融入当地生活,住的地方更是经历了从地窝子到土坯房,完全按照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来一步步升级改造。
这种从无到有的全方位重度沉浸式体验,给每位演员都带来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年代感往往是营造真实感的第一道门槛,主创死扣服化道等各种小细节。
通过全方位的写实能力,让观众无障碍地入戏。
装洗衣粉的易拉罐、没有弹性的尼龙袜。
这些一闪而过的画面无不凝结着主创无孔不入的心血。
最绝的是剧中有大棚种菇的桥段,剧组就在当地真真正正的种出了一大棚的蘑菇。
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可以开办全套的种菇培训班。
但归根结底,本剧的成功,离不开走心的故事和演员的演技。
剧本的展开相当紧凑,情节引人入胜。一个扶贫正剧居然拍出了升级打怪的张力。
而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扎实,每一个人物的行为都有多条动因交叠铺垫,
水花拖家带口走了七天七夜,从西海固横跨400多公里走到玉泉营的段落。
没有胡乱的强硬煽情,情绪的暴发都是水到渠成。
看到这的时候很难不受触动,很难不被高满堂老师和孔导把控力所折服。
关键剧中还有很多这种看似非常戏剧的桥段,但其实都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发生过。
演员演戏的时候更是不顾形象,一个个灰头土脸、蓬头垢面、破马张飞。
就像刚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演员脸上的晒伤、手上的茧子等等都非常真实,
祖峰这大油头一看就得至少一个星期没有洗。
为了拍摄在大棚中奋力种田的片段,化肥袋子直接就往女主热依扎的身上套,
不仅上面残留着尿素,道具师还不忘往上摸粪肥。
高级的戏,总是高级在氛围感。n
他们在用身体发肤来塑造这种氛围感。
这也是为什么,正午阳光能把一个通常只会出现在新闻联播中的题材,拍出艺术质感。
他们让我们看到,原来脱贫攻坚这四个字,也能诗意得像是——
一幅,荡漾理想主义浪漫又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
正午阳光用创作告诉我们:
国产剧的真正水准,扛得下所有冷僻粗粝的选题。
而这剧里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
也都在一顿一挫地说着:
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 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
你们瞧啊! 这,就是中国。
没想到,2021的好剧潮来的如此迅猛。
1月12日,接棒《大江大河2》,《山海情》在各大卫视悄悄上映了。n
因为这部剧在播出之前,除了宁夏本地和一些零散的个人报道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宣发,甚至在热搜榜的底部都没个影子。
但十四看了两集,再看了制作名单,明白了这部剧为什么有如此膨胀信心——
炒作?热搜?那是弱者的行为,我用实力说话。
《山海情》
这部剧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特困地区一带的农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大家一看就清楚,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宣扬着主旋律的扶贫题材电视剧。
但就是这种最让人没有观看欲望的题材,却一经上映,好评如潮,甚至有网友提前给今年国产剧盖棺定论——
《山海情》只要保持水准,那今年剧王已经提前揭晓。
作为一部献礼的扶贫剧,如果你只是强行卖惨再故作煽情,再配上单薄的宣传演讲,那自然没有人愿意观看。
但《山海情》显然不是,它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和事,来讲述那个年代真实的故事。
01、西北有多苦?
我想过会很苦,但没想过会这么苦
孔笙不动声色的,先是通过景,再通过人,让观众逐渐了解了当年特困地区到底有多困。
景。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
在这里,车是不可能开的过来的,因为根本无路可开,至于飞机铁路,那更是天方夜谭。
自行车,便是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
人。
剧里,黄轩饰演的马得福进入机关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把村里响应移民吊庄,却又逃回来的乡亲们给一个个给劝说回去。
但是跟随着马德福的视角,十四越看,越不忍看。
例如一个“逃民”家里,兄弟三人,总共一条裤子,谁出门有事谁穿,那剩下的呢?
就只能在家里的炕上躺着无事可做。
因为地处荒凉,村民几乎都没有正经工作,除了放羊和喂鸡之外,就是在家等待政府的救济金。
对于村民来说,吃黄土和沙子那是家常便饭,最好的食物也就是个窝窝头和洋芋。
你要说有肉吗?
有的,村主任带头“作案”,偷吃政府发下来的扶贫珍珠鸡。
毕竟,一年都不见得开荤一次,既然政府主动送鸡,那还哪管扶不扶贫,未不未来,能吃一只是一只。
在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里,地主遭遇旱灾一贫如洗,他迫不得己只能卖了女儿换取粮食。
这样的惨剧,在《山海情》里也发生了。
热依扎饰演的水花,被父亲李老栓以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和两笼鸡的价格卖给别人做媳妇。
被迫嫁作人妇的水花心有气愤,连夜逃出了村,准备坐还没修好的火车出山工作。
这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事,在九十年代的西北却是稀松平常。
而李老栓仅仅凭借这些“嫁妆”,就可以成为村里的有钱人。
02、一嚼舌,一瞥眼,都是演技
《山海情》的演员表,堪称iphone12 pro max 512G。
什么意思?
就是顶配。
在《山海情》中扮演男主角马得福的黄轩,是一位来自甘肃兰州的文艺青年演员,通过《芳华》和《妖猫传》两部大导的电影走进观众视野
在剧中,他的面容黝黑、皮肤粗糙,颠覆了以往白净的印象。
在这部群星荟萃的群像剧里,最令十四印象深刻的演员,是热依扎扮演的水花。
在第一集中,他和热依扎的对手戏是本剧中的第一个高潮点。
当马得福在火车上找到了逃跑的水花时,水花窝在车厢的角落里,泪眼婆娑的问他:“你是要抓我回去嫁给安永福的吗?”
少女这么问,是希望听到心爱的男人给自己一个坚定的回答:
“我是来娶你的。”
但是马得福没有喊出《喜剧之王》里尹天仇的那句“我养你啊”,而是搜刮了全身的家当,掏出几块钱,他侧着脑袋,闪躲着水花的目光,笨拙的递给了心爱的姑娘,告诉她,有多远就跑多远,你一个女娃娃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保护自己。
马得福知道,即使水花爱自己,自己爱水花,但是他也没有能力去养自己心爱的女人。
19岁的少年,他所能说出最动人的情话,也不过是“保护好自己”。
而水花呢?
她听到马得福的话,也明白了他的意思,打转的泪珠终于止不住的往下流。
黄轩掏出那几块钱的时候,十四的眼泪就和水花一样,直溜溜的就下来了。
好的台词,不是精雕细琢堆砌辞藻的花言,也不是看似高深通悟人生的巧语,真正好的台词,是一个角色掏心窝子的话,是质朴,却能直戳人心的话。
就像马得福说的:“你去县里吧,县里有招工的,但是县里太近了,你去他们肯定能找着你,你去银川吧,或者兰州也行。”
这段台词对于马得福来说,是他与心爱姑娘最后的告别与嘱咐,看似平淡,却远比那些哭哭啼啼的肉麻情话更加动人。
前段时间,《装台》成为了许多观众的下饭神剧,而现在,张嘉益和闫妮这对黄金搭档转换战场,来到了《山海情》。
在剧中,张嘉益饰演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涌泉村的代理村委书记。
不得不说,张嘉益对于这种底层中年人的形象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仿佛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例如当他带着张主任和儿子来到李大有家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他嘴里自然而然的嚼着一根草,小眼珠子偷瞄着张主任,一个精明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闫妮也不逞多让。
虽然戏份并不多,但是开篇的第一幕,她饰演的杨县长直接把观众的目光拉进了屏幕,挪不开眼。
作为一名女干部,杨县长在听到张主任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先是语气严苛批评,再通过杨县长曾经当过兵的身份让他自尊心受挫,说他是一名“逃兵”“怂兵”。
接着,杨县长突然话锋一转,问到张主任为何满脸煤灰,在知晓张主任为了回城在一辆煤车上颠簸了一晚上,言辞软了下来,亲手替张主任整理了衣领,拍了头发。
闫妮把一名深谙用人之道的女强人形象演的活灵活现,先是打一巴掌,再是喂一颗枣,最后布置任务,一气呵成。
03、山海情
《山海情》的题材,并不是十四会喜欢的类型,但是很奇怪,我却一集一集停不下来。
其实回过头想一想,可能世界上并没有观众不喜欢的题材,只有拍不好题材的导演,而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是能引起观众的共情的作品。
在《山海情》里,我认识到了自己未曾去过的西北,那个黄沙漫天的西北。
而我,也第一次通过这部电视剧,体会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的艰辛与荒凉,也第一次不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电视剧里看到了政府的扶贫政策到底有多么伟大,那些甘愿支教扶贫的先行者有多么值得钦佩。
为什么叫山海情?
因为宁夏是山,福建是海,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的羁绊纽带,是历时20年的对口帮扶。
最后,友情提示:建议观看方言版本!
2021年1月21日更新。
我一般很少对一部电视剧写两次影评。
从功利的角度说,我写过一次东西再写第二次,那看的人就少了。
从个人的角度说,我不喜欢反复的薅一头羊的毛,这么做不太地道。
但是,我纠结了良久,还是准备再写一写《山海情》,这部让我熬了两个通宵的电视剧。
在之前我就说过,《山海情》的火只是早晚的问题,毕竟,实力在那摆着。
果不其然,刚开播悄无声息,播至中段锣鼓喧天,豆瓣的分数一路从9.1涨到9.4,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一次,我不想说画面,也不想说剧情,我只想说一说《山海情》里最令我动容的一老一少。
一老,是尤勇智,和张嘉益一样,他改名了。
在原来的名字尤勇上添了一个智字,据坊间不实传闻,原来尤勇的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勇无谋,但是加了一个智字,就变成了智勇双全,我不知这个传闻是不是改名的真正原因,但听着确实像那么回事。
在和老妈一起追剧的时候,她单独拎出尤勇智调侃了一番,说这脸压根就不是做主角的料,但接下来她又话锋一转,说:“虽然都不是主角,但是我就能记住他。”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管是《大秦赋》足智多谋的王翦,还是《装台》爱慕虚荣的刁大军,这位从业三十二年的老戏骨,他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到了骨子里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追剧的时候,尤勇智老师一出场,我这嘴就没合上过——
他演的李大有,也太真实,太窝火了吧,简直就像真的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刁民。
剧里开篇,就是马得福和张主任去劝说李大有吊庄移民,李大有先是推脱自己有沙眼去不了风沙大的戈壁滩,紧接着突然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把窜进门的珍珠鸡逮到了手里,跟张主任阴阳怪气的汇报道:
“在马喊水村主任的带领下,偷着杀着吃着,就剩下这一只了。”
这一段剧情里,观众对于李大有其实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油腔滑调、怕吃苦、喜欢耍小聪明。
但怕吃苦,不代表不能吃苦,在涌泉村,李大有对于生活没有盼头,做啥都赚不了钱,反正政府会发救济粮救济金,那干脆啥也不做在家躺着不好吗?
老爷子早已看透了李大有的心思,所以才会在村会上说出那一句——
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
在这里,我想着重说两个片段。
第一个,是李大有贷款买了村里第一台拖拉机,他双手负背,笔直的站在拖拉机后座,威风凛凛,像极了电视里的领导阅兵。
当拖拉机行驶到村里时,他一边向村民问好,一边挥手示意,到了最后按奈不住心里的兴奋与喜悦,甚至脱了帽子向全村的人打招呼。
看到这里,我只有一个形容词可以描绘李大有的心理状态——
嘚瑟!
虽然怕吃苦,爱虚荣,但是李大有其实比大多数朴实的村民要更精明一点——
贷款买拖拉机,既可以收村民的运费,路费,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灌溉时间,一举两得。
第二个片段,也是让许多观众对李大有真正生厌的地方,李大有毁棚事件。
之前我说了,李大有比许多村民都要精明,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小聪明,让他错失了种蘑菇的最佳时机,因为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农民来讲,他们远远无法理解科技致富的概念,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蘑菇卖的比粮食还要金贵。
所以“精明”的李大有选择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法——
先让得宝做出头鸟,他挣了钱,咱们再跟上。
因为整个吊庄移民区都开始种双孢菇,蘑菇市场饱和,价格一跌再跌。
晚入场的李大有自然而然成为了市场的“韭菜”,卖一茬菇,赔一次钱,所以,他当众辱骂了凌教授,并掀翻了自己辛苦种植的蘑菇。
弹幕里,有许多人义愤填膺的为凌教授打抱不平,我十分能理解观众的心情,凌教授一片好心,却还要遭人践踏。
但是李大有为什么能这么理直气壮?
因为他从心底里认为,我穷我有理,你来帮我,就要对我负责,不让我赚钱,就是你的错。
《山海情》的分数如此之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导演从没有刻意美化扶贫领导和农民的形象,用理想包裹现实,而是去讲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
俗话说得好,穷山恶水出刁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环境闭塞,造就了贫苦地区的农民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最后,气急败坏的李大有一把火点了自家的棚。
看着燃烧的大棚,村民用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去救火,李大有蹲在墙角,追悔莫及。
这是一幕影帝级的表演,尤勇智老师把一个精明但不够聪明的农民形象演得入木三分。
然后,我想说一说一少。
对于尤勇智老师的表演,我震惊,但不意外,因为他有这样的水平与实力。
但是,饰演马得宝的白宇帆却出乎我的意料,在看这部剧之前,我的脑海里压根没有这位演员的资料,但是看了之后,就和饰演江阳的白宇一样,我可能再也忘不掉这个名字。
作为一名95年出生的年轻演员,白宇帆毕业于正规的艺术学校,在大学期间响应号召征兵入伍,退伍之后回校继续深造。
大众之所以对白宇帆没有印象,其一是他入伍之后几乎没有任何花边新闻,其二就是他并不像一些偶像团体成员去各个演员综艺客串增加爆点,而是选择静下心打磨自己的演技,沉浸角色。
《山海情》里虽然黄轩是主角,但是马得宝的戏份却一点也不比马得福少。n
马得宝的性格,与李大有截然相反,他够聪明,但不够精明。
在尕娃走丢之后,马得福和马得宝两兄弟发生了争执,在得宝的心里,他一直觉得自己在家里得地位比不上大哥,老爸看大哥更顺眼,家里把钱供大哥读书,所有的好处都给大哥一人白占,而自己落得了无书可读,只能搬砖做苦力的下场。
当家庭里把资源都倾斜在一个人身上时,另一个人难免心有不满,所以得宝才狠下心决定去新疆打工找尕娃,因为他认为,在金滩村的已经够苦了,自己也已经够努力了,所以他想换一种活法,不再被哥哥束缚。
但是,只身前往新疆的得宝被人卖到了黑心煤矿挖煤,遭遇矿难。n
我们可以从矿难前后清晰地看到得宝的变化,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并且也不跟哥哥和老爸怄气,这是为什么?
正因为得宝天资聪慧,所以他自大的以为只要走出山门,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打工养活自己,但是当他真正走出门,因为不谙世事没有知识而被人坑蒙拐骗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回到村里后,得宝才收起曾经的叛逆与玩心,并且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毛遂自荐,成为了第一个村里的种菇人。
我很喜欢得宝去追草帽的那一场戏,他看见凌教授的草帽被风刮落,他赶紧叫停了师傅,跑下车向着草帽飞奔而去。
如果是两年前的得宝,他会这样做吗?
我觉得很难,那时的他狂妄自大,扒火车,逃工地,他肯定对这草帽不屑一顾。
但是在外面流浪了半年,得宝才知道,这世道上,真正对自己好的人,少之又少,水花是一个,父亲和哥哥是一个,他们起码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
而凌教授呢?
他是与自己素未谋面的人,可是他却对自己这个穷小子倾尽所有,任劳任怨,所以才有了追草帽那一幕,所以才有了得宝喊凌教授“师父“那一幕。
他心怀感激,褪去了稚嫩,从聪明但不精明变成了聪明并且谦虚的一个人。
说到这,我还有许多想说的是人与事,有水花,有得宝,也有白老师和陈县长。
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聊一聊他们。
一转眼,距离《山海情》的完结,仅剩三天。
我以前天天抱怨国产剧动不动就七八十集,看得我又累又烦,但是,我多么希望《山海情》也能学他们一样臭不要脸。
让我们,再享受三天的庆典吧。
作者:十四十四
公众号:十四十四
当我小的时候我从宁夏出去上学 别人问宁夏是甘肃吗是陕西吗?我说宁夏就是宁夏。你没有经历那漫天黄沙,大家都吃着土每天过着日子。人人都说西海固(是指西吉、海原、固原)穷,教学环境、医疗条件也相当于无。但是那里的孩子都比较刻苦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只有念书才是他们的出入,曾经我的高中都是和这群人一起度过那些日子,有的人用着厕所的灯光刻苦读书。所以西海固人值得向全国人名去了解并称赞。
山海情 指的是 闽宁镇是属于银川市最南边永宁下的扶贫镇,其实宁夏有不少的这种镇子,他们都是来自西海固,因为西海固当时就是年代时环境不是特别好,大家为了能离发达点的城市里近一点跟好的开发隔壁滩,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都默默的付出着。才换来今天闽宁镇、塞上江南、银川蓝。闽宁镇的发展现在特别快,由于地理优势种植葡萄所酿造的葡萄酒特别好。
最后通过这个片子请大家了解宁夏是哪儿,不是甘肃不是陕西它就是宁夏。宁夏人走到哪儿都很厉害。我们不是骑着骆驼⬆️学的。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塞上江南。
心疼、哽咽、流泪,一口气看完了十一集,那发生在甘肃乡村的贫穷落后愚昧的事情,我都见证过。90年代的包办婚姻也是真实存在的,我的两个姑姑就是家里太穷了被嫁给了现在的姑父,听说是家里连煤都没有了,奶奶用大姑换了一车蜂窝煤,不然呢,她们也曾有自由恋爱的机会,某个当老师的年轻男子也曾经试图抓住她们的手。妈妈当年被许配给同村一个教书的,但因为想离娘家远点,才嫁给了别村的我的父亲,没有自由恋爱的说法。我曾经以为自己那贫瘠的生活永远不会有人感兴趣,永远就像晚秋时节,我怎么捡都捡不净的麦粒沉入泥土里。当我成年后,在暗黑的夜里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遇见那些老婆子们蹒跚着在她们的门口张望时,我也曾想过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写些文字,但我没有那份能力,直到我读到贾平凹的《秦腔》,这是第一部让我有百分之六十共鸣的小说,那些鸡零狗碎的生活,嘴上老念叨着“破烦”的人们,让我第一次在脑海里复盘出我的乡亲,这部小说更多带着一种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无可避免趋于衰落的哀婉,在某种意义上我不敢去面对,因为总想起那在寒冷天一个人蜷缩在土炕的我的外婆,五六个孩子们都进城了,都有无法悉心陪伴的理由,我感到酸涩。n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这部比《秦腔》更能引起我触动的电视剧(文艺作品),一口气看到十一集,眼睛里一直憋着泪,那被包办的婚姻,复杂的无法用对错说清楚,这让我想起手艺人的外公当年本要举家迁往新疆去过好日子,却因为一个留守的妹子放弃了脱贫的机会,一辈子留在了甘肃的那个很穷很穷的村子,我常常想,如果外公的故事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也会是很精彩的。这个电视剧呈现的一部分很美,惨烈的或者是暴力的,都让我看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个被人叫“偏脸”的老婆子,不知道何时在哪里死去,她的比茅草还残破的屋子还停留在桥的那边;小学六年每年的冬天都要轮到两次生火,凌晨四点多,妈妈就背着柴火领我到学校生炉子,星星布满了天空,我只想着让妈妈把火生的旺一些,不要半路灭了,我会遭同学的笑话;周五的下午放学很早,我会带着弟弟去自留地里,看妈妈爸爸挖土豆,那大约是童年最幸福的记忆了,即使是盛夏的八月,天气也微凉;七月的时候,妈妈就跟着一群女人去武威一带当麦客,给人割麦子,七八天就能收入五六百块钱,我跟弟弟在家里做着留守儿童,等妈妈回来时,我们已经认不得她了;永远是马铃薯窖在地里,那是最好的伙食,妈妈给我们改善伙食的时候,总是会炒土豆条,弟弟总是请求妈妈给他的米饭碗里多浇一点“水水”(土豆的汁)。得宝一个人去新疆的那段看的钻心的疼,我想起第一次走出大山是上大学的时候,那天,我一个人跟着高中的同学就走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我穿着一件灰色的运动裤,白色的针织衫,就莽撞的踏上了东面的土地。后来的四年,都是一个人,我就这样走出了西北的天空。记得很小的时候,一年级,老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是“博士”,原因是听到父亲他们谈起隔壁村一个男的考了博士,在中科院当院士,都在称赞他的牛逼,我还纳闷博士(“白事”老家念(bo))?是红白喜事的那个白,那红事是不是更牛逼?这就是我幼稚的愚昧的童年的一部分。看到剧里的女性角色,我总是想起我的母亲,当时因为被邻居劝说放羊很好玩就不念书了,外公给买了一群羊,再后来争取到机会去了县城的地毯厂当女工,然后又回来,嫁人,生孩子,她好像始终都没有把握住本该属于她的机会,但她在我心里,是很厉害的人。她受过的苦,不比水花少。n 电视剧里还有一些方言听来也很是亲切,“没麻达”,“好着尼”,白校长吃饭的碗我小时候也在用,得福家里的墙围子,跟我们家里的一模一样。n 一时冲动写了这些,可能还会增加吧,这是我的00年代,我很感动。
文 / Evarnold
2005年春天,我大三准备找工作了,复旦U频电视台把我找回去,说要去宁夏西吉拍摄复旦支教老师的纪录片。以此为缘分,我在西吉县王民乡经历了大学生涯最重要的几天。
《山海情》里所说的“西海固地区”,“西”就是西吉。这片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性为:“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地上能种的东西只有土豆——这片山种的是土豆,那片山种的也是土豆,稀稀拉拉的,如果一年不下雨,那么土豆都不会有好收成。一天三顿,主食是土豆,菜也是土豆,好不容易吃包子了,是土豆丝包子——可以说,条件跟火星上的马特呆萌一样差。我们去拍摄的时候,下了半天毛毛雨,村民把我们尊为贵客,因为带雨来了。
跟着老师去家访,走的山路是纯泥土,旁边就是十几米深的泥坑。到了学生家,爷爷脚骨折了,只能躺在光秃秃的炕上,面对着四面光秃秃的墙。
睡学生家炕上,半夜竟然热醒。原来学生怕我们这些“贵客”冷,半夜爬起来在屋外给我们烧炕。
这么懂事的孩子,其中不乏极有悟性的。学校有扶贫援教的机房,有几个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都会打CS了。然而,在他们心中,打工才是正道。支教老师在课上给他们放上海繁华大都市的照片,他们脸上不会露出任何表情,或许内心在盘算着路钱。
这就是我在大学上的最重要的一课,这堂课的名字叫“中国”。
而今天,这门课换了个形式,以《山海情》的名字再次糊到了我脸上。
要不是有友邻不断安利,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主旋律剧——而且是最干巴巴的扶贫剧,能拍得这么好。
豆瓣网友们对于《山海情》的评价,绝不吝啬赞美,却有故意回避的盲点。
这个盲点就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山海情》能拍得好,厉害的不仅仅是创作者层面的正午阳光,更是现实层面的中国共产党。
《山海情》的牛逼之处,在于,说清楚了这样几件事:说清楚了中国占大数的农村土地上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怎么运作的,说清楚了扶贫工作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开展的,说清楚了扶贫工作者面临的都有哪些具体的困难,说清楚了基层干部处理这些问题又有哪些方式方法,说清楚了这些方式方法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还说清楚了最终我党是如何达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进程的。
2020年,豆瓣上对疫情讨论那是铺天盖地,但对中国达成的脱贫攻坚成就却几乎视而不见,或者阴阳怪气。面对《山海情》这样的杰作,大家的确夸得眼泪汪汪的,夸方言的,夸孔笙的,夸服化道的,夸编剧的,夸黄轩的,夸热依扎的,夸尤勇智的,夸《武林外传》重聚首的。然后更真诚一些的,是夸家乡人民的。
那我可得夸夸一个在豆瓣讳莫如深、视为代表“房间里的大象”的词。
党。
有些人,觉得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用强,是在搞政绩。
《山海情》第一集就说了,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会问:“你口中的未来,啥时会来?”
或许搞个投票就会来?
等不得了,该下大力气就下。
扶贫太难了,难到仅仅发钱、发物资是基本没用的。要发人。
46万人,从条件较好地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走出来,去当那个“第一书记”。
那就是46万部《山海情》的故事。
扶贫搬迁工程,在《山海情》中是最后的大事件,在现实中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很长一段时间来,因为补助少,能搬出来的还是条件相对好的贫困户,真正最最穷的百姓,是搬都搬不起的。
所以,提出了“精准扶贫”,核心意思,就是“谁更贫困,对谁的扶持就应更多”。
凌一农,《山海情》故事中期的主角,真正的人民科学家。他用行动阐释了,什么叫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白校长,最后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卖了电脑,让所有孩子穿上新校服参加比赛、歌唱春天。他任了一把性,直接吼出,“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真的,都有原型,而且不止一个原型。
“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这些看似会把人绕进去的排比句,哪一句没在《山海情》里有所体现?——这也意味着,哪一句不是无数马得福、凌一农们尽拼一生换来的经验,哪一句不是无数李水花、李大有们躬身弯腰发出的呐喊?
因为贴近现实了,《山海情》爆了。但我相信,更值得点赞的,是《山海情》所贴近的现实——这个最可爱的中国,所取得的最了不起的成就。
文化人都去挖《信条》《拆弹专家2》里埋的梗了,咋没人挖《山海情》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