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役所广司长泽雅美仲野太贺桥爪功梶芽衣子六角精儿
类型:剧情犯罪导演:西川美和 状态:HD 年份:2020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豆瓣:8.3分热度:4 ℃ 时间:2024-06-11 19:24:3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憋了大半年,一度延期的北影节终于正式提上日程。
和很多喜爱电影的影迷一样,今年我也在开票前摩拳擦掌,为自己心仪已久的电影提前布置规划。
虽然漏掉了一些热门,但还是如愿抢到了一部很早就想看到的电影。
等了大半年,今年终于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它,看完只想感叹:
不枉当初一片真心。
电影根据佐木隆三的获奖小说《身分账》改编。
所谓身分账,在片中特指一种用来记录犯人过往履历的记录本。这个记录本一般不对外公开,但男主三上是个例外。
他不但从狱方手中搞到了记载自己过往“光荣纪录”的身分簿,还打算出狱后,拿它登上电视节目,与自己失散多年的老母亲重聚。
一方面是经历监狱体系化改造重回社会的前重刑犯,另一方面是社会对待这类人群的集体冷漠和无视。
这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电影,由日本实力派男星役所广司和桥爪功出演,长泽雅美客串参与,并由执导过《永远的托词》、《摇摆》、《亲爱的医生》的西川美和负责导演,阵容相当抢眼。
看过影片的观众也一度看好它在年末颁奖季的表现,认为挑大梁的役所广司值得更多演技褒奖。
故事方面,电影和伊斯特伍德的《完美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利用片名指向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结局。
到底该如何定义美好?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
《美好的世界》用极其冷静的视角,为观众剖析了一个平日鲜少关注的人群。它的结局残酷到几近讽刺,观众从中同样能找回作为普通人的趣味和幸福。
毕竟,和片中人的遭遇相比,我们实在有些过于“身在福中不知福”。
PART ONE
失落的神话
提起日本黑道,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国家公开为其站台,承认其合法化地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起源于没落武士阶层的团体,曾在二战期间扮演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彼时,日本国内因为战争鸡犬不宁,秩序一度紊乱。黑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混乱,也因此成为了帮助政府维持秩序的好帮(打)手。
时过境迁,随着日本经济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黑道逐渐式微。
日本警察厅做过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黑道成员数量开始下降,那也正好是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的开始。
截止到2017年,日本黑道的总人数仅剩13万人。除了数量急剧下滑,老龄化也是日本黑帮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过往动刀动枪的暴力时代已成历史,今天的日本黑帮强调“努力不开枪,尽力不动刀”,日本最大帮派“山口组”更是明令禁止成员在公开场合拔枪。
作为曾经的一份子,在黑帮中担任保镖身份的三上,在因杀人罪于监狱中度过漫长的十三年后终获自由。
只是,外面的世界和他当初入狱时已经大不相同,人们彼此不再讲究情义,电视上关于“年轻妈妈将小孩托送寄养家庭”的新闻比比皆是。黑帮提倡的“仁·義”之道,之于如今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年代已不再适用。
大家都开始变得自私利己,即便如黑帮这样强势的组织,已无可避免地迎来它的日暮时分。
出于对过去的歉疚和忏悔,三上出狱时发誓,自己不会和黑帮再有任何瓜葛,但现实将很快让他明白,加入黑帮所必须承受的代价。
PART TWO
身份的剥离
从2011年开始,日本各级政府颁布了《暴力团排除条例》,里面明确规定了市民不被认定为黑帮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一条例的颁布进一步划清了民间与黑社会之间的界限。现如今,成为一名黑帮分子的代价还是非常大的,除了无法开设银行账户,不能租房、不能让自家小孩入读普通学校外,生活上还有诸多限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如此背景下,改过自新的三上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因为前黑社会成员的关系,他出狱后没办法设立户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连低保申请都变得困难重重。
以此为契机,影片从跟拍他的电视台记者的立场提出了一个疑问:洗心革面的前黑帮分子,究竟有无办法重新做回普通人?
从后续的剧情来看,答案是否定的。除了政府在政策法令上将这类人的出路封死,来自民间的歧视和成见也是导致这类人二进宫的一大理由。
影片给出了一个非常扎眼的数字,很多有监禁背景的人,在出狱5年后又会回到监狱——被剥离了社会身份的他们因为无法承受世俗眼光,以及日本男性过度宣扬的“羞耻心”,都让他们不得不重操旧业重蹈覆辙。
三上很幸运,身边有一群人帮助他摆脱了不幸的宿命。但大部分前科犯并没有重新融入社区的机会,一旦选错一次,便很难回头。
对三上来说,即便走向正道,他的纹身,和他几十年来的暴脾气,依旧很难让他被正常社会容纳。但如果单纯以他的经历来评判显然有失公允,毕竟,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
作为私生子,母亲早早抛他而去,失去童年的三上在无人引导的状态下,浑浑噩噩蹉跎了岁月,随后遁入黑道。这和《孤狼之血2》中的反派角色有着几分相似:成为恶魔前,每个人都曾经是未经污染的天使。
所以《美好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去审视一个剥离社会身份后的人最纯粹的身份。很显然,如不是上述经历造就三上的现在,他和你我一样,都只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而已。
面对这样的普通人,社会是否应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排挤?
PART THREE
美好的悖论
影片片名存在一种反讽的戏谑。
所谓“美好”,待观众看完后会发现,实则全是心酸。
好不容易有钱去超市买东西,结果被知道三上底细的人误认作小偷;好不容易找到份工作,却目睹了残酷的职场霸凌;好不容易能和前妻破镜重圆,三上又遭遇高血压提前离世。
导演似乎通过三上的遭遇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糟糕的世界哪有什么美好,大家都不过是苟延残喘,努力活着罢了。
影片也借机提出疑问,社会有无可能对这类人群提供一个有帮助的援助计划?
答案是极度匮乏。
但三上出狱后是否又真的过得一塌糊涂?
答案却是否定的。
因为你看,当三上差一点重新混入黑道,是黑帮老大的姘头劝住了他,让他回头是岸,另做打算。
而当他差一点走投无路之际,是社区和周遭的熟人,帮助他重新找回自信,过上了他渴望的普通生活。
《美好的生活》和《肖申克的救赎》是截然相反的两部电影,后者给人希望,告诉你,体制无法限制一个人对自由的向往。
而前者则逼迫你不得不注视一群边缘人,这群人无助、孤独,如何保障他们的狱后生活,这其实是非常沉重的话题。
电影用温情修饰了背后存在的冰冷事实,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三上最终面对职场霸凌的态度,是影片更打动人心的部分——当一切都无法改变,沉默是帮助自己保住工作的唯一手段。那一刻,他不再讲江湖义气,不再好斗,而成为了他自己最厌恶、但又不得不成为的“沉默的大多数”。
跟拍三上的记者说过,普通人和三上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是为了不被主流排挤,才选择了唯唯诺诺。
三上接受了这一点,所以死亡对他来说,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解脱。
也许从入狱到处于的大部分时间他感受到的都是冷眼,但至少,有人曾经温暖过、帮助过他,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依旧是美好的。
只是,这样的美好脆弱不堪,稍纵即逝。
随着三上的离开,那些美好也不复存在。
作者 |Zed
策划|轻年力量
-End-
3/3 北影节2021
人生中第一次北影节的最后一部电影
《美好的世界》
伴随着人生中第一次在影院中遇到放映事故而结束
影院内有人哑然失笑 也有人用掌声回应
导演西川美和用她女性的细腻描绘出了一个艰难而又温暖的历经十三年空白后的重返社会的人努力的模样
被人鄙视 也被人帮助 失去了与社会的所有接点被迫以罪人的身份重新开始
正如原作小说《身份证明书》题目
一切的罪过都会被刻在自己的身份里
直到你不再被世上的任何人所知
男主三上因为保护自己的爱人过失杀人
又因律师的诱导发言被判故意杀人而锒铛入狱
出狱后的他尝试着改变自己暴躁的暴力倾向
尝试着重新考驾照 找工作 不依赖国际的施舍
尝试着回到故乡福冈寻找童年时抛弃他的艺妓母亲
尝试着为了在养老院一直工作下去而对发生在残疾同事身上的霸凌避而不见
他被脚本家和电视台的人盯上 要榨取他回归社会后的经历拍出来
但他毫不在意 只说“很少有人能对我这么好”
和犯下的罪行不同 他所做的一切努力
除了他和他身边的人之外 不能被任何人以身份的证明所知
在世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出狱后的杀人犯,国家税金的蛀虫 而已
影片的最后,三上收下了被霸凌的残疾同事送的波斯菊
他冒着暴雨骑着辩护律师送给他的自行车回家 收到了曾经的爱人的电话 是她和她女儿的见面邀请
他用开玩笑的口吻接受,生活又有了一些盼头
然而他的生命却停止在了这个暴风雨的夜晚
死前的他 最后闻了手上的波斯菊
那种香气 大概和他这空白的十三年后短暂经历的世界一样
是十分美好的吧。
看了这部电影,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世界好无辜,我们经常因为周围几个人的过错而责怪60亿人的世界太黑暗了。
但你又不可否认,你我对社会的认知就是从几个人开始的。
电影《美好的世界》里,役所广司从出狱开始就被一群善良的人包围着,先是帮他联系外界世界的老夫妻,然后是帮他办救济金的小公务员,引起误会不打不成交的小超市老板,处于事业底谷想用报道出狱人员生活来火一把的小编,以前的社团老大和她身边的女人 。这些互不相干的人温柔的包围着役所广司。不是世界美丽而是周围人的温柔。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对你的态度,而我们往往根据周围人的对自己的态度来评判现在我们理解的社会现状。说来很简单但事实的确如此。
这部电影里,出狱的役所广司很像一位新生婴儿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的成长过程就是靠周围这几个人,这几个人就是他眼里的世界,这几个人也给他带来了美好的世界。
所以,善良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因为你的善良真会改变一件事的发展走向。
西川美和导演的最新电影《美好的世界》,从去年开始参加了世界各国的电影节,同时收获了不少奖项。今年在日本国内上映后,又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有望在年末的颁奖季上冲击各大奖项。这次有幸和西川美和导演在进行了一次访谈,以下是具体内容。
Q:首先请您谈一谈本片的创作背景!
西川:上一部作品在2016年公开,2015年全年都在拍摄《永远的托词》,也是在那期间我在报纸上得知作家佐木隆三先生去世的消息。佐木先生的作品《复仇在我》,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都非常有名。我个人也是小说的粉丝。佐木先生笔下的罪犯就像我们普通人,他们因为某些契机而违法越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的作品并非着重评判罪人的善与恶,而是将焦点集中在描绘他们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上。
得知佐木隆三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也非常的震惊。在报纸上,与先生交好的作家写道:虽然《复仇在我》是佐木隆三先生最有名的作品,但《身份帐》也许才是展现了他实力的巅峰之作。那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作品,报纸上的那篇文章成为了我读《身份帐》的契机。
与电影里讲述的一样,这是一个被判处长期徒刑的主人公出狱,想要重新过回普通人的生活的平凡故事。描写恶性犯罪本身也很有趣,但是犯罪后如何重建,以及重建过程中要克服多少阻碍,这个视角的作品是我以前没有触及过的。因为这个题材非常的平凡,所以也没有什么人去关注。改编成电影的契机就是想让更多人去了解。
这次准备期间很长,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我是第一次将小说改编成长篇电影的剧本。主人公的形象也是按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来创作的。加上小说本身是30年前的作品,我想要把故事发生的时代换成现在。我也亲自走访了很多人,花了非常多时间精力在了解真实的背景上。
写完剧本后,我希望由我一直很崇敬的役所广司先生来演这个角色。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日本的顶尖演员,所以档期上也等了一段时间。
Q:这是您第一次改编小说拍摄电影,和之前的创作过程有什么不同吗
西川:小说毕竟不是按电影的篇幅去写的,里面描绘的甚至是电影的十倍二十倍。在如此长的篇幅里,选取哪些故事来组成2小时的电影,自然是非常艰巨的工作。而且因为我自己太喜欢这个作品了,更是特别难以取舍。不得不舍去某些片段的时候我心里是非常纠结的。
反过来想想,比起自己的故事,在某些方面对于这个作品我会更有自信。因为原作小说太好了,我相信只要遵循原作,把它好好地拍成电影,就肯定会是一部有趣的作品。所以对于这个作品我比以往更加有自信。
Q:影片的原作小说是30多年前发布的,这次电影也把舞台设定到了现代。刚刚导演您说到为了拍摄这部作品,采访了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您对整个故事或者说主题的理解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西川:电影从出狱开始,所以我从北海道的旭川监狱开始了采访。我发现,跟原作里30年前的环境比起来,现在日本的监狱并不只是关押罪犯,而是帮助他们改过自新,跟他们一起考虑出狱后如何重返社会等等问题。在电影里也有提到,很多人出狱后无法适应社会,导致他们重新犯罪入狱。采访了解到,监狱方面也正在做着很多努力。那种将犯罪者置于恶劣环境下,对他们严刑拷问的环境已经不再了。
还感觉到与原作不同的是,现在的日本黑帮与30年前也不同。30年前的日本社会,暴力团在地下横行霸道,威势很高,也有来自四路八方的财源,所以只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方法求共存。但如今随着各项法律的改进与完善,给暴力团也施加了不少压力,曾经称霸一时的“黑社会”们也不如往日,纷纷解体。这样的大环境下,主人公即使出狱后无法融入社会,也再无法回到原来的地盘“重操旧业“了。
不止有前科的人,从前的黑帮也是一样的处境。在两层含义上融入社会都非常的困难。我采访了从前在黑帮组织里的人,以及出狱后无法回到黑帮的人们。通过采访,得知了他们要改头换面过普通生活究竟有多困难,这是没有太多人关注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影里跟原作有一些不同的处理。
Q: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本片的主演役所广司,这部作品是西川美和导演的作品,我觉得同时也可以说是役所广司的电影,这部作品中的役所广司真的太出色了。您刚刚也提到了役所广司,是不是在创作剧本,创作三上这个人物的时候,就已经按照役所广司的形象开始写了呢?
西川:开始走访一年半左右,我准备开始着手写剧本的时候就在考虑到底要请哪位演员来演主人公了。原作里主人公是一个40多岁的男性,所以演员也需要在40,50多岁这样的年龄。这个角色非常生动而且敏感,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我就担心如果这个角色不交给役所先生演,以后我再没有更合适的角色给他演了怎么办。
役所先生的实际年龄要大一些,但是我写剧本之前,鼓起勇气跟役所先生谈起这个企画时,他表示非常期待,会等我完成剧本。得到役所先生这么好的回应,我写剧本的时候也感觉下笔如飞,感觉写什么他都能演出来(笑)这也是我第一次对于特定的演员进行剧本创作。
其实役所广司对三上这个角色,好像不太喜欢,他的想法是正常的(笑)我自己对三上这个角色会有共鸣,但是役所广司就觉得“杀了人也不知道有没有在反省,不知道在装什么,动不动就跟人理论,还口出恶言,难以理解”
到底如何在电影里表现这样的角色,如何让更多观众能够接受,演员们好像都各自考虑了很多。可能作品里只再现了一部分原作中的角色性格,但是角色身上的正义感是非常纯粹的,也是我们在社会上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不可或缺的,也近乎憧憬着的一种品质。
我写剧本时也尽量去还原了他的本性中的纯粹。役所广司先生自身非常和蔼可亲,有着多面性的同时又十分平易近人。电影里,他也结合了自身的这种性格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出色的表现。
Q:三上这个角色,我感觉和至今为止的西川导演作品里的主人公不太一样。以前西川导演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那些隐藏着秘密的人物。但这次的三上原本是黑社会,性格非常直,从某种意义而言,比较符合“电影主角”,很有魅力!
西川:是的。他就是一个电影主人公般的人物。通常具有娱乐性的电影里,有一个像他这样的直性子,讨厌说谎,还有点粗鲁的人物。当这个人物碰到不公道不平等的时候,他敢于勇往直前,正面斗争,结尾是皆大欢喜的。但是这部电影里,本来该孤军奋斗打倒恶人的主人公,在踏入现实社会后,却逐渐被现实的残酷压倒。所以我以前电影里的角色的都不是他,而是他周围的人物,是那些隐瞒事实,说谎骗人的角色。所以这部电影里我认为我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Q:这次为了塑造三上这个角色,我感觉这次在很多细节上都非常下工夫,特别是拍摄地,以及方言的使用,给人一种与东京不同的气息,在这种环境下,三上这个角色更能显示其魅力。如今很多中国电影都特别喜欢使用方言,言语中带的那股“味”,感觉对于电影而言非常重要。
西川:原作里主人公是福冈人,在东京生活的人和福冈生活的人,肯定有所不同,我就想利用这个差别。役所先生是长崎人,距离也比较近。不过说是近,其实跟福冈本地方言还是有微妙的区别,所以他在方言上还花了好些功夫,在片场拍摄前他都会再三确认台词。可以说,方言能够塑造一种人格,根据地域的不同,性格也会有反差。这种感觉上的差别我认为非常的有趣。也许对于海外的观众而言,很难了解其中差异,所以我也挺愁的。所以我真的很高兴您能发现到这一点。我也很想看看中国的有强烈的方言台词的电影,想看懂里面的细微差别。
Q:影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津乃田,可以说正好站在三上的对面,他的想法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也代表了观众。仲野太贺的表演也非常出彩!
西川:三上这个角色几乎是为了电影而塑造出来的。这样一个可以说是社会渣滓的角色,把他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的话,现在的观众是会很不解的。这个时代,连对电影主人公也要求道德和伦理了。像我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会觉得“既然是看电影了,自然要看一个超出常理的角色”。
现在人不一样了,会要求主人公们都有良好的品行。对我来说是个有点不可思议的时代啊。如果把三上直接交给观众,观众可能会有点欣赏不来,所以我安排了津乃田这个角色,他就是一个与观众视角相近的角色。即使最初对三上没有好感,甚至是惧怕他,但是渐渐地随着他们接触的加深,他对三上的看法也发生变化。他就像指领方向的引水人一样。所以我让太贺君演了这个角色。
太贺真的是个“电影小子”,他看过很多日本电影,也一直很期待和役所广司先生的共演。役所先生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觉得他从一开始就对太贺敞开心扉了。但是可能太贺看来,不管跟役所先生有多接近,他都像一座无法超越的大山一样的存在。随着拍摄进展,二人关系也越来越近,看起来像是亲密无间了,但是越是这样一起拍戏,太贺越能感觉到役所先生作为演员的气量,甚至越来越敬畏他。正像是三上与津乃田的关系,距离近在咫尺却又难以靠近的关系。
太贺在17岁的时候演过一个无名角色“大学生B”,那个时候我就有跟他一起共事过。虽然没有跟他讲过话,但是他在片场的存在感很特别。演员和工作人员们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界线,大家存在感不同,性格也不尽相同。但是太贺却做到了在两边来回自如。即使摄像机离得很远,他也能判断出导演究竟想让演员们如何表现。而且他当时仅仅17岁,在片场就像副导演一样。我透过距离100米远的摄像机,发觉他很特别。我心想这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结果后来太贺就真的开始崭露头角,我就觉得是时候请他出演了。而且津乃田这个角色既是演者也是创作者,我相信太贺是有创作者视角的人,所以选定了他。
Q: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西川导演对于社会,日本媒体的一种质疑态度。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1年多,老百姓为了能够了解最新的情报,每天都会盯着媒体,电视台。但是,就拿日本来说,日本的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有很多都给人一种目的不纯的感觉。而熟悉了网络社会的老百姓,如今对这种快餐式的报道已经习以为常,很多人不会多加思考,只会直接去接受信息。这样的话,在现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人只会更加混乱,整个社会都个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是《美好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其实除了一些对社会的疑问之外,其他登场角色都真的非常善良,给人一种世间美好的希望。影片在平衡处理上也非常出色
西川:电影是2019年到2020年的1月之间,也就是在新冠蔓延之前拍摄完成的,所以我没有想到电影会在这种情况下公布于世。比起现在的情况,当时确实是一帆风顺了。主人公表面上是一个与美好社会脱节的人物,但电影在疫情时期公开后,我发现奇怪的是,许多观众都把主人公三上的境遇与自己重叠了。被剥夺自由,外出受限,面临着事业危机,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不确定明天在何方。观众们这样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
这个社会究竟在围绕着什么运转呢?像您说的,媒体应该是给人们传递正确情报的工具,它们的存在本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由于某些东西在悄然运作,使得很多人惊觉了状况的不同。所以发生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内容产生共鸣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况。我本身也并不觉得我的立场与媒体完全不同,我认为,电影不应该只传递美好而愉悦的内容。社会上的受害者们,又或者是加害者们的故事也应该被写出来。我采访的故事可能是人们不想被公之于世的,或者看似毫无价值的故事,但是我真心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成为让人们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契机。
要如何利用故事,才能让人觉得“活下去虽然有许多艰辛,但日子也并不坏”呢?又要如何将世界的不幸收进镜头里?在如今这样沉重的空气中,我一边看着观众们的反应,一边思考了很多。
Q:本片参加了很多国际电影节吧
电影在许多国际电影节都有上映,但遗憾的是这期间我没能离开过日本。2020年春天的时候我还失望地想着“难得拍了这部电影,但因为疫情没有机会在海外上映了啊”,所以几乎都快放弃了。役所先生也没法一起去海外,我们的工作人员本来也都很期待有机会去多伦多或者是欧洲的电影节,结果因为疫情都没有机会去了。电影就这样上映了,还没有什么真实感。
现在全世界都开始了线上观影,我希望观众能在大银幕上看,所以最初有一点失望。但是这个形式不受地域的限制,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点击链接都可以直接观看到最新的电影,确实也给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以往没能参加电影节的人们,也可以在自己的闲暇时间里在家里观影,能够因为电影而感动,能够对寻常的生活产生新的看法,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虽然没办法亲自参加颁奖典礼,但是很荣幸能在芝加哥获奖。一想到远在芝加哥的观众们看完这部电影,并且给它投上了宝贵的一票,确实很受感动。我发现比起直接去当地参加电影节,这种形式反而让我和全世界的影迷距离更近了。
Q:影片还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上映了
前几日正好收到上海电影节的报告,得知了有2400名观众前来观影的消息,真不愧是中国啊!也是因为中国疫情很早就得到了控制,才有了这么多观众来电影院的机会,真的非常开心。
也许日本与中国的想法上有很多不同,但是我看了中国观众们的感想,视角几乎与日本没有什么反差,因此我和役所先生都受到了很大激励。我告诉了役所先生许多中国观众们的评价,他一定也很高兴。
Q:今后您还想挑战什么题材
我年龄也大了嘛,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故事,世界各国都能够拍出出色的作品。我本人是一直想挑战新事物的,这部电影和之前那一部的区别就在于此。通过拍摄以前没有直面过的主题,可以了解到新的知识和思考模式,也得以时常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下一部作品,我还想继续挑战自己没有特别关注过的题材。
翻译:kaki(@阿卅ishizaki)
私心觉得太好了!在机场和kunkun又复盘了一遍整部片子,属于回味之后感觉更好的片子。
1.没有滥用摄影,初看觉得摄影很平庸,其实足球一场、雨中花一场都很不错,即使日常段落的调色我没有那么喜欢,整体感受还是好的。 在于,它做到了:视与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让电影脱颖而出的一个噱头,因此必须放弃炫技来成全整部片子。
2.剧作太喜欢了,越复盘越喜欢。可以从中感受到导演女性的温柔和她的文学功底,也可以感受到她作为导演并非天才型,但是下足了功夫,也拥有极深的人本关怀。她在“边缘人的社会再融入”这个大背景下还展现了很多小议题,例如充分地捍卫社会正义是否与自保自利相矛盾,近似于“平庸之恶”。(将这种问题以小事写出来,并展现其某些情况下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挺难的,她做到了。可以做到也是因为该角色的特殊性,这个人物写得好)
小片段选取得好。想展现主角“以前擅长的事都做不好了”的绝望,选取的是“开车”一行为。这个行为就很很好拍,而且容易拍出力度,同样的心理,如果拍别的行为,就没那么好。
结尾尤其喜欢,主角努力了,感恩着,在泥潭之中被前妻的理解和身边人的关爱拉了出来,被自己曾经的“大哥”的现状“逼”了出来。可是他有鲜花,却仍无法抵挡大雨。这处象征很喜欢。
这样完整、不失逻辑、有现代性、不照常理安排(1)的剧作在新片当中不多见,且是可习的。看完至今一直在想,我也想拍这样的电影!所以暂且记下这些。
(1)对于主角最深的痛苦,剧作上一直以“消解”和“转移”作处理。例如,主角最大的执念是找到母亲,弄清当年被抛弃的来龙去脉。
而他最终并没有找到,剧作上以两件事圆了这次失败的寻找:
一是以妓女一段作母亲的对照,主角的母亲也是妓女,而那夜抚慰主角的妓女也是一位母亲,且“半年后就不做了,会回去照顾孩子”。半年后这个时间点值得玩味,它代表一种愿望,但未必真的能实现;主角未与妓女做爱也值得玩味,他们互相抚摸,但毫无性的意味。电影中的“虚”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如同“做梦”、“闪回”,以这种映照作为作者与母亲虚拟的“相遇”的体现,我真的很喜欢!
二是更直接的,作者回孤儿院寻母,却最终在当年的校歌重唱和跟新孤儿们踢球的过程中得到宽慰。
可以发现主角的其他痛苦也多以这种方式转移,如他最终也并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而是通过找到一些亲近关系来转移无法融入的痛苦;通过“忍”,假装成为一个社会人——却因此让身体恶化。
痛苦无解,但可以转移;即使可以转移,最终也无解——且最终于人身上的作用是加重身心的创伤,私以为极真实,极精妙,极具现实性!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的目的根本不是叙述主角跌宕起伏的人生,更不是给生活盖一个悲惨荒诞的无谓印章,而是阐述一个社会的“局外人”究竟因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
以温柔的口吻(影像语言)细细地道清楚,不可谓不美。
别碰脏钱
绑架游戏2024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10℃
憋了大半年,一度延期的北影节终于正式提上日程。
和很多喜爱电影的影迷一样,今年我也在开票前摩拳擦掌,为自己心仪已久的电影提前布置规划。
虽然漏掉了一些热门,但还是如愿抢到了一部很早就想看到的电影。
等了大半年,今年终于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它,看完只想感叹:
不枉当初一片真心。
电影根据佐木隆三的获奖小说《身分账》改编。
所谓身分账,在片中特指一种用来记录犯人过往履历的记录本。这个记录本一般不对外公开,但男主三上是个例外。
他不但从狱方手中搞到了记载自己过往“光荣纪录”的身分簿,还打算出狱后,拿它登上电视节目,与自己失散多年的老母亲重聚。
一方面是经历监狱体系化改造重回社会的前重刑犯,另一方面是社会对待这类人群的集体冷漠和无视。
这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电影,由日本实力派男星役所广司和桥爪功出演,长泽雅美客串参与,并由执导过《永远的托词》、《摇摆》、《亲爱的医生》的西川美和负责导演,阵容相当抢眼。
看过影片的观众也一度看好它在年末颁奖季的表现,认为挑大梁的役所广司值得更多演技褒奖。
故事方面,电影和伊斯特伍德的《完美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利用片名指向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结局。
到底该如何定义美好?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
《美好的世界》用极其冷静的视角,为观众剖析了一个平日鲜少关注的人群。它的结局残酷到几近讽刺,观众从中同样能找回作为普通人的趣味和幸福。
毕竟,和片中人的遭遇相比,我们实在有些过于“身在福中不知福”。
PART ONE
失落的神话
提起日本黑道,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国家公开为其站台,承认其合法化地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起源于没落武士阶层的团体,曾在二战期间扮演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彼时,日本国内因为战争鸡犬不宁,秩序一度紊乱。黑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混乱,也因此成为了帮助政府维持秩序的好帮(打)手。
时过境迁,随着日本经济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黑道逐渐式微。
日本警察厅做过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黑道成员数量开始下降,那也正好是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的开始。
截止到2017年,日本黑道的总人数仅剩13万人。除了数量急剧下滑,老龄化也是日本黑帮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过往动刀动枪的暴力时代已成历史,今天的日本黑帮强调“努力不开枪,尽力不动刀”,日本最大帮派“山口组”更是明令禁止成员在公开场合拔枪。
作为曾经的一份子,在黑帮中担任保镖身份的三上,在因杀人罪于监狱中度过漫长的十三年后终获自由。
只是,外面的世界和他当初入狱时已经大不相同,人们彼此不再讲究情义,电视上关于“年轻妈妈将小孩托送寄养家庭”的新闻比比皆是。黑帮提倡的“仁·義”之道,之于如今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年代已不再适用。
大家都开始变得自私利己,即便如黑帮这样强势的组织,已无可避免地迎来它的日暮时分。
出于对过去的歉疚和忏悔,三上出狱时发誓,自己不会和黑帮再有任何瓜葛,但现实将很快让他明白,加入黑帮所必须承受的代价。
PART TWO
身份的剥离
从2011年开始,日本各级政府颁布了《暴力团排除条例》,里面明确规定了市民不被认定为黑帮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一条例的颁布进一步划清了民间与黑社会之间的界限。现如今,成为一名黑帮分子的代价还是非常大的,除了无法开设银行账户,不能租房、不能让自家小孩入读普通学校外,生活上还有诸多限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如此背景下,改过自新的三上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因为前黑社会成员的关系,他出狱后没办法设立户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连低保申请都变得困难重重。
以此为契机,影片从跟拍他的电视台记者的立场提出了一个疑问:洗心革面的前黑帮分子,究竟有无办法重新做回普通人?
从后续的剧情来看,答案是否定的。除了政府在政策法令上将这类人的出路封死,来自民间的歧视和成见也是导致这类人二进宫的一大理由。
影片给出了一个非常扎眼的数字,很多有监禁背景的人,在出狱5年后又会回到监狱——被剥离了社会身份的他们因为无法承受世俗眼光,以及日本男性过度宣扬的“羞耻心”,都让他们不得不重操旧业重蹈覆辙。
三上很幸运,身边有一群人帮助他摆脱了不幸的宿命。但大部分前科犯并没有重新融入社区的机会,一旦选错一次,便很难回头。
对三上来说,即便走向正道,他的纹身,和他几十年来的暴脾气,依旧很难让他被正常社会容纳。但如果单纯以他的经历来评判显然有失公允,毕竟,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
作为私生子,母亲早早抛他而去,失去童年的三上在无人引导的状态下,浑浑噩噩蹉跎了岁月,随后遁入黑道。这和《孤狼之血2》中的反派角色有着几分相似:成为恶魔前,每个人都曾经是未经污染的天使。
所以《美好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去审视一个剥离社会身份后的人最纯粹的身份。很显然,如不是上述经历造就三上的现在,他和你我一样,都只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而已。
面对这样的普通人,社会是否应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排挤?
PART THREE
美好的悖论
影片片名存在一种反讽的戏谑。
所谓“美好”,待观众看完后会发现,实则全是心酸。
好不容易有钱去超市买东西,结果被知道三上底细的人误认作小偷;好不容易找到份工作,却目睹了残酷的职场霸凌;好不容易能和前妻破镜重圆,三上又遭遇高血压提前离世。
导演似乎通过三上的遭遇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糟糕的世界哪有什么美好,大家都不过是苟延残喘,努力活着罢了。
影片也借机提出疑问,社会有无可能对这类人群提供一个有帮助的援助计划?
答案是极度匮乏。
但三上出狱后是否又真的过得一塌糊涂?
答案却是否定的。
因为你看,当三上差一点重新混入黑道,是黑帮老大的姘头劝住了他,让他回头是岸,另做打算。
而当他差一点走投无路之际,是社区和周遭的熟人,帮助他重新找回自信,过上了他渴望的普通生活。
《美好的生活》和《肖申克的救赎》是截然相反的两部电影,后者给人希望,告诉你,体制无法限制一个人对自由的向往。
而前者则逼迫你不得不注视一群边缘人,这群人无助、孤独,如何保障他们的狱后生活,这其实是非常沉重的话题。
电影用温情修饰了背后存在的冰冷事实,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三上最终面对职场霸凌的态度,是影片更打动人心的部分——当一切都无法改变,沉默是帮助自己保住工作的唯一手段。那一刻,他不再讲江湖义气,不再好斗,而成为了他自己最厌恶、但又不得不成为的“沉默的大多数”。
跟拍三上的记者说过,普通人和三上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是为了不被主流排挤,才选择了唯唯诺诺。
三上接受了这一点,所以死亡对他来说,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解脱。
也许从入狱到处于的大部分时间他感受到的都是冷眼,但至少,有人曾经温暖过、帮助过他,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依旧是美好的。
只是,这样的美好脆弱不堪,稍纵即逝。
随着三上的离开,那些美好也不复存在。
作者 |Zed
策划|轻年力量
-End-
3/3 北影节2021
人生中第一次北影节的最后一部电影
《美好的世界》
伴随着人生中第一次在影院中遇到放映事故而结束
影院内有人哑然失笑 也有人用掌声回应
导演西川美和用她女性的细腻描绘出了一个艰难而又温暖的历经十三年空白后的重返社会的人努力的模样
被人鄙视 也被人帮助 失去了与社会的所有接点被迫以罪人的身份重新开始
正如原作小说《身份证明书》题目
一切的罪过都会被刻在自己的身份里
直到你不再被世上的任何人所知
男主三上因为保护自己的爱人过失杀人
又因律师的诱导发言被判故意杀人而锒铛入狱
出狱后的他尝试着改变自己暴躁的暴力倾向
尝试着重新考驾照 找工作 不依赖国际的施舍
尝试着回到故乡福冈寻找童年时抛弃他的艺妓母亲
尝试着为了在养老院一直工作下去而对发生在残疾同事身上的霸凌避而不见
他被脚本家和电视台的人盯上 要榨取他回归社会后的经历拍出来
但他毫不在意 只说“很少有人能对我这么好”
和犯下的罪行不同 他所做的一切努力
除了他和他身边的人之外 不能被任何人以身份的证明所知
在世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出狱后的杀人犯,国家税金的蛀虫 而已
影片的最后,三上收下了被霸凌的残疾同事送的波斯菊
他冒着暴雨骑着辩护律师送给他的自行车回家 收到了曾经的爱人的电话 是她和她女儿的见面邀请
他用开玩笑的口吻接受,生活又有了一些盼头
然而他的生命却停止在了这个暴风雨的夜晚
死前的他 最后闻了手上的波斯菊
那种香气 大概和他这空白的十三年后短暂经历的世界一样
是十分美好的吧。
看了这部电影,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世界好无辜,我们经常因为周围几个人的过错而责怪60亿人的世界太黑暗了。
但你又不可否认,你我对社会的认知就是从几个人开始的。
电影《美好的世界》里,役所广司从出狱开始就被一群善良的人包围着,先是帮他联系外界世界的老夫妻,然后是帮他办救济金的小公务员,引起误会不打不成交的小超市老板,处于事业底谷想用报道出狱人员生活来火一把的小编,以前的社团老大和她身边的女人 。这些互不相干的人温柔的包围着役所广司。不是世界美丽而是周围人的温柔。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对你的态度,而我们往往根据周围人的对自己的态度来评判现在我们理解的社会现状。说来很简单但事实的确如此。
这部电影里,出狱的役所广司很像一位新生婴儿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的成长过程就是靠周围这几个人,这几个人就是他眼里的世界,这几个人也给他带来了美好的世界。
所以,善良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因为你的善良真会改变一件事的发展走向。
西川美和导演的最新电影《美好的世界》,从去年开始参加了世界各国的电影节,同时收获了不少奖项。今年在日本国内上映后,又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有望在年末的颁奖季上冲击各大奖项。这次有幸和西川美和导演在进行了一次访谈,以下是具体内容。
Q:首先请您谈一谈本片的创作背景!
西川:上一部作品在2016年公开,2015年全年都在拍摄《永远的托词》,也是在那期间我在报纸上得知作家佐木隆三先生去世的消息。佐木先生的作品《复仇在我》,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都非常有名。我个人也是小说的粉丝。佐木先生笔下的罪犯就像我们普通人,他们因为某些契机而违法越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的作品并非着重评判罪人的善与恶,而是将焦点集中在描绘他们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上。
得知佐木隆三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也非常的震惊。在报纸上,与先生交好的作家写道:虽然《复仇在我》是佐木隆三先生最有名的作品,但《身份帐》也许才是展现了他实力的巅峰之作。那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作品,报纸上的那篇文章成为了我读《身份帐》的契机。
与电影里讲述的一样,这是一个被判处长期徒刑的主人公出狱,想要重新过回普通人的生活的平凡故事。描写恶性犯罪本身也很有趣,但是犯罪后如何重建,以及重建过程中要克服多少阻碍,这个视角的作品是我以前没有触及过的。因为这个题材非常的平凡,所以也没有什么人去关注。改编成电影的契机就是想让更多人去了解。
这次准备期间很长,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我是第一次将小说改编成长篇电影的剧本。主人公的形象也是按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来创作的。加上小说本身是30年前的作品,我想要把故事发生的时代换成现在。我也亲自走访了很多人,花了非常多时间精力在了解真实的背景上。
写完剧本后,我希望由我一直很崇敬的役所广司先生来演这个角色。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日本的顶尖演员,所以档期上也等了一段时间。
Q:这是您第一次改编小说拍摄电影,和之前的创作过程有什么不同吗
西川:小说毕竟不是按电影的篇幅去写的,里面描绘的甚至是电影的十倍二十倍。在如此长的篇幅里,选取哪些故事来组成2小时的电影,自然是非常艰巨的工作。而且因为我自己太喜欢这个作品了,更是特别难以取舍。不得不舍去某些片段的时候我心里是非常纠结的。
反过来想想,比起自己的故事,在某些方面对于这个作品我会更有自信。因为原作小说太好了,我相信只要遵循原作,把它好好地拍成电影,就肯定会是一部有趣的作品。所以对于这个作品我比以往更加有自信。
Q:影片的原作小说是30多年前发布的,这次电影也把舞台设定到了现代。刚刚导演您说到为了拍摄这部作品,采访了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您对整个故事或者说主题的理解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西川:电影从出狱开始,所以我从北海道的旭川监狱开始了采访。我发现,跟原作里30年前的环境比起来,现在日本的监狱并不只是关押罪犯,而是帮助他们改过自新,跟他们一起考虑出狱后如何重返社会等等问题。在电影里也有提到,很多人出狱后无法适应社会,导致他们重新犯罪入狱。采访了解到,监狱方面也正在做着很多努力。那种将犯罪者置于恶劣环境下,对他们严刑拷问的环境已经不再了。
还感觉到与原作不同的是,现在的日本黑帮与30年前也不同。30年前的日本社会,暴力团在地下横行霸道,威势很高,也有来自四路八方的财源,所以只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方法求共存。但如今随着各项法律的改进与完善,给暴力团也施加了不少压力,曾经称霸一时的“黑社会”们也不如往日,纷纷解体。这样的大环境下,主人公即使出狱后无法融入社会,也再无法回到原来的地盘“重操旧业“了。
不止有前科的人,从前的黑帮也是一样的处境。在两层含义上融入社会都非常的困难。我采访了从前在黑帮组织里的人,以及出狱后无法回到黑帮的人们。通过采访,得知了他们要改头换面过普通生活究竟有多困难,这是没有太多人关注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影里跟原作有一些不同的处理。
Q: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本片的主演役所广司,这部作品是西川美和导演的作品,我觉得同时也可以说是役所广司的电影,这部作品中的役所广司真的太出色了。您刚刚也提到了役所广司,是不是在创作剧本,创作三上这个人物的时候,就已经按照役所广司的形象开始写了呢?
西川:开始走访一年半左右,我准备开始着手写剧本的时候就在考虑到底要请哪位演员来演主人公了。原作里主人公是一个40多岁的男性,所以演员也需要在40,50多岁这样的年龄。这个角色非常生动而且敏感,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我就担心如果这个角色不交给役所先生演,以后我再没有更合适的角色给他演了怎么办。
役所先生的实际年龄要大一些,但是我写剧本之前,鼓起勇气跟役所先生谈起这个企画时,他表示非常期待,会等我完成剧本。得到役所先生这么好的回应,我写剧本的时候也感觉下笔如飞,感觉写什么他都能演出来(笑)这也是我第一次对于特定的演员进行剧本创作。
其实役所广司对三上这个角色,好像不太喜欢,他的想法是正常的(笑)我自己对三上这个角色会有共鸣,但是役所广司就觉得“杀了人也不知道有没有在反省,不知道在装什么,动不动就跟人理论,还口出恶言,难以理解”
到底如何在电影里表现这样的角色,如何让更多观众能够接受,演员们好像都各自考虑了很多。可能作品里只再现了一部分原作中的角色性格,但是角色身上的正义感是非常纯粹的,也是我们在社会上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不可或缺的,也近乎憧憬着的一种品质。
我写剧本时也尽量去还原了他的本性中的纯粹。役所广司先生自身非常和蔼可亲,有着多面性的同时又十分平易近人。电影里,他也结合了自身的这种性格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出色的表现。
Q:三上这个角色,我感觉和至今为止的西川导演作品里的主人公不太一样。以前西川导演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那些隐藏着秘密的人物。但这次的三上原本是黑社会,性格非常直,从某种意义而言,比较符合“电影主角”,很有魅力!
西川:是的。他就是一个电影主人公般的人物。通常具有娱乐性的电影里,有一个像他这样的直性子,讨厌说谎,还有点粗鲁的人物。当这个人物碰到不公道不平等的时候,他敢于勇往直前,正面斗争,结尾是皆大欢喜的。但是这部电影里,本来该孤军奋斗打倒恶人的主人公,在踏入现实社会后,却逐渐被现实的残酷压倒。所以我以前电影里的角色的都不是他,而是他周围的人物,是那些隐瞒事实,说谎骗人的角色。所以这部电影里我认为我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Q:这次为了塑造三上这个角色,我感觉这次在很多细节上都非常下工夫,特别是拍摄地,以及方言的使用,给人一种与东京不同的气息,在这种环境下,三上这个角色更能显示其魅力。如今很多中国电影都特别喜欢使用方言,言语中带的那股“味”,感觉对于电影而言非常重要。
西川:原作里主人公是福冈人,在东京生活的人和福冈生活的人,肯定有所不同,我就想利用这个差别。役所先生是长崎人,距离也比较近。不过说是近,其实跟福冈本地方言还是有微妙的区别,所以他在方言上还花了好些功夫,在片场拍摄前他都会再三确认台词。可以说,方言能够塑造一种人格,根据地域的不同,性格也会有反差。这种感觉上的差别我认为非常的有趣。也许对于海外的观众而言,很难了解其中差异,所以我也挺愁的。所以我真的很高兴您能发现到这一点。我也很想看看中国的有强烈的方言台词的电影,想看懂里面的细微差别。
Q:影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津乃田,可以说正好站在三上的对面,他的想法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也代表了观众。仲野太贺的表演也非常出彩!
西川:三上这个角色几乎是为了电影而塑造出来的。这样一个可以说是社会渣滓的角色,把他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的话,现在的观众是会很不解的。这个时代,连对电影主人公也要求道德和伦理了。像我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会觉得“既然是看电影了,自然要看一个超出常理的角色”。
现在人不一样了,会要求主人公们都有良好的品行。对我来说是个有点不可思议的时代啊。如果把三上直接交给观众,观众可能会有点欣赏不来,所以我安排了津乃田这个角色,他就是一个与观众视角相近的角色。即使最初对三上没有好感,甚至是惧怕他,但是渐渐地随着他们接触的加深,他对三上的看法也发生变化。他就像指领方向的引水人一样。所以我让太贺君演了这个角色。
太贺真的是个“电影小子”,他看过很多日本电影,也一直很期待和役所广司先生的共演。役所先生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觉得他从一开始就对太贺敞开心扉了。但是可能太贺看来,不管跟役所先生有多接近,他都像一座无法超越的大山一样的存在。随着拍摄进展,二人关系也越来越近,看起来像是亲密无间了,但是越是这样一起拍戏,太贺越能感觉到役所先生作为演员的气量,甚至越来越敬畏他。正像是三上与津乃田的关系,距离近在咫尺却又难以靠近的关系。
太贺在17岁的时候演过一个无名角色“大学生B”,那个时候我就有跟他一起共事过。虽然没有跟他讲过话,但是他在片场的存在感很特别。演员和工作人员们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界线,大家存在感不同,性格也不尽相同。但是太贺却做到了在两边来回自如。即使摄像机离得很远,他也能判断出导演究竟想让演员们如何表现。而且他当时仅仅17岁,在片场就像副导演一样。我透过距离100米远的摄像机,发觉他很特别。我心想这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结果后来太贺就真的开始崭露头角,我就觉得是时候请他出演了。而且津乃田这个角色既是演者也是创作者,我相信太贺是有创作者视角的人,所以选定了他。
Q: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西川导演对于社会,日本媒体的一种质疑态度。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1年多,老百姓为了能够了解最新的情报,每天都会盯着媒体,电视台。但是,就拿日本来说,日本的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有很多都给人一种目的不纯的感觉。而熟悉了网络社会的老百姓,如今对这种快餐式的报道已经习以为常,很多人不会多加思考,只会直接去接受信息。这样的话,在现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人只会更加混乱,整个社会都个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是《美好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其实除了一些对社会的疑问之外,其他登场角色都真的非常善良,给人一种世间美好的希望。影片在平衡处理上也非常出色
西川:电影是2019年到2020年的1月之间,也就是在新冠蔓延之前拍摄完成的,所以我没有想到电影会在这种情况下公布于世。比起现在的情况,当时确实是一帆风顺了。主人公表面上是一个与美好社会脱节的人物,但电影在疫情时期公开后,我发现奇怪的是,许多观众都把主人公三上的境遇与自己重叠了。被剥夺自由,外出受限,面临着事业危机,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不确定明天在何方。观众们这样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
这个社会究竟在围绕着什么运转呢?像您说的,媒体应该是给人们传递正确情报的工具,它们的存在本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由于某些东西在悄然运作,使得很多人惊觉了状况的不同。所以发生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内容产生共鸣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况。我本身也并不觉得我的立场与媒体完全不同,我认为,电影不应该只传递美好而愉悦的内容。社会上的受害者们,又或者是加害者们的故事也应该被写出来。我采访的故事可能是人们不想被公之于世的,或者看似毫无价值的故事,但是我真心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成为让人们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契机。
要如何利用故事,才能让人觉得“活下去虽然有许多艰辛,但日子也并不坏”呢?又要如何将世界的不幸收进镜头里?在如今这样沉重的空气中,我一边看着观众们的反应,一边思考了很多。
Q:本片参加了很多国际电影节吧
电影在许多国际电影节都有上映,但遗憾的是这期间我没能离开过日本。2020年春天的时候我还失望地想着“难得拍了这部电影,但因为疫情没有机会在海外上映了啊”,所以几乎都快放弃了。役所先生也没法一起去海外,我们的工作人员本来也都很期待有机会去多伦多或者是欧洲的电影节,结果因为疫情都没有机会去了。电影就这样上映了,还没有什么真实感。
现在全世界都开始了线上观影,我希望观众能在大银幕上看,所以最初有一点失望。但是这个形式不受地域的限制,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点击链接都可以直接观看到最新的电影,确实也给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以往没能参加电影节的人们,也可以在自己的闲暇时间里在家里观影,能够因为电影而感动,能够对寻常的生活产生新的看法,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虽然没办法亲自参加颁奖典礼,但是很荣幸能在芝加哥获奖。一想到远在芝加哥的观众们看完这部电影,并且给它投上了宝贵的一票,确实很受感动。我发现比起直接去当地参加电影节,这种形式反而让我和全世界的影迷距离更近了。
Q:影片还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上映了
前几日正好收到上海电影节的报告,得知了有2400名观众前来观影的消息,真不愧是中国啊!也是因为中国疫情很早就得到了控制,才有了这么多观众来电影院的机会,真的非常开心。
也许日本与中国的想法上有很多不同,但是我看了中国观众们的感想,视角几乎与日本没有什么反差,因此我和役所先生都受到了很大激励。我告诉了役所先生许多中国观众们的评价,他一定也很高兴。
Q:今后您还想挑战什么题材
我年龄也大了嘛,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故事,世界各国都能够拍出出色的作品。我本人是一直想挑战新事物的,这部电影和之前那一部的区别就在于此。通过拍摄以前没有直面过的主题,可以了解到新的知识和思考模式,也得以时常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下一部作品,我还想继续挑战自己没有特别关注过的题材。
翻译:kaki(@阿卅ishizaki)
私心觉得太好了!在机场和kunkun又复盘了一遍整部片子,属于回味之后感觉更好的片子。
1.没有滥用摄影,初看觉得摄影很平庸,其实足球一场、雨中花一场都很不错,即使日常段落的调色我没有那么喜欢,整体感受还是好的。 在于,它做到了:视与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让电影脱颖而出的一个噱头,因此必须放弃炫技来成全整部片子。
2.剧作太喜欢了,越复盘越喜欢。可以从中感受到导演女性的温柔和她的文学功底,也可以感受到她作为导演并非天才型,但是下足了功夫,也拥有极深的人本关怀。她在“边缘人的社会再融入”这个大背景下还展现了很多小议题,例如充分地捍卫社会正义是否与自保自利相矛盾,近似于“平庸之恶”。(将这种问题以小事写出来,并展现其某些情况下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挺难的,她做到了。可以做到也是因为该角色的特殊性,这个人物写得好)
小片段选取得好。想展现主角“以前擅长的事都做不好了”的绝望,选取的是“开车”一行为。这个行为就很很好拍,而且容易拍出力度,同样的心理,如果拍别的行为,就没那么好。
结尾尤其喜欢,主角努力了,感恩着,在泥潭之中被前妻的理解和身边人的关爱拉了出来,被自己曾经的“大哥”的现状“逼”了出来。可是他有鲜花,却仍无法抵挡大雨。这处象征很喜欢。
这样完整、不失逻辑、有现代性、不照常理安排(1)的剧作在新片当中不多见,且是可习的。看完至今一直在想,我也想拍这样的电影!所以暂且记下这些。
(1)对于主角最深的痛苦,剧作上一直以“消解”和“转移”作处理。例如,主角最大的执念是找到母亲,弄清当年被抛弃的来龙去脉。
而他最终并没有找到,剧作上以两件事圆了这次失败的寻找:
一是以妓女一段作母亲的对照,主角的母亲也是妓女,而那夜抚慰主角的妓女也是一位母亲,且“半年后就不做了,会回去照顾孩子”。半年后这个时间点值得玩味,它代表一种愿望,但未必真的能实现;主角未与妓女做爱也值得玩味,他们互相抚摸,但毫无性的意味。电影中的“虚”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如同“做梦”、“闪回”,以这种映照作为作者与母亲虚拟的“相遇”的体现,我真的很喜欢!
二是更直接的,作者回孤儿院寻母,却最终在当年的校歌重唱和跟新孤儿们踢球的过程中得到宽慰。
可以发现主角的其他痛苦也多以这种方式转移,如他最终也并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而是通过找到一些亲近关系来转移无法融入的痛苦;通过“忍”,假装成为一个社会人——却因此让身体恶化。
痛苦无解,但可以转移;即使可以转移,最终也无解——且最终于人身上的作用是加重身心的创伤,私以为极真实,极精妙,极具现实性!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的目的根本不是叙述主角跌宕起伏的人生,更不是给生活盖一个悲惨荒诞的无谓印章,而是阐述一个社会的“局外人”究竟因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
以温柔的口吻(影像语言)细细地道清楚,不可谓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