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罗燕徐娅陈鸿梅李霞江一萍王伟平朱玉雯张启德辜朗辉孙滨谭增卫乔郅
类型:剧情导演:史蜀君 状态:HD 年份:1983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7.9分热度:9 ℃ 时间:2024-10-17 22:16:0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影片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音乐声响起,人物还没出场,旁白开始讲述:普希金说过这么一句话,那过去了的,将变成美好的记忆。最初的一年级大学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令人难忘的印象啊!虽然我们进入了高年级,但是回想起来,一切就仿佛发生在昨天。旁白挺抒情的,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大一开学的场景,激动,兴奋,喜悦,各种心情交织的当年。nn镜头转过去就是熟悉的师兄师姐帮拿行李的场面,“新同学吧,我帮你拿。”“那边有人接你们,跟我走吧。”“什么系的?中文系的。”老电影里着飘扬的青春的味道,我想到的词就只有淳朴、真实、美好,还有怀念。nn接下来有一段对话。窗台上一群男生对着下面帮提行李的男生喊“河西走廊的黄沙,倒没把你埋掉。”“我们准备一万年以后,去挖你这个出土文物呢。”“热带雨林没有把你们吞掉啊!”
印象深刻的第一个场景是有人在操场上吼了一声“新华书店来摆摊了,要买书的快去呀!”听闻喊声的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围在书摊前,开始挑选自己喜爱的书。人群里传来各种声音“同志,请你帮我拿一本《普希金文选》”“对了,还有《老人与海》,还有那个《屈原诗选》”一个男生拿着高高的一摞书走出来,还问了一句“同志,《毛泽东文集》是谁的”“多少钱?一块八”nn这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啊,没有手机的年代,大家不是捧着手机聊天,而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当时读书的风气真好呀!有人开玩笑吐槽说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课余生活可真是空虚无趣呀,闲得只能读书了。说得真是挺心酸的,心疼的是生活在手机年代的我们吧。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学里还是有摆摊卖书的。我们学校有个收书的叔叔每年都在毕业季收购旧书,他会挑出一些比较好的书在宿舍门口摆摊卖,五块钱一本。书摊上出现最多的就是文学院学生的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教资考证、四六级英语等各种教辅资料,运气好的话会碰到一些文学书籍。比如我就在叔叔的地摊上买到过《庄子》、《张爱玲全集》、方方的《软埋》等等。n
注:以上三张截图来源于公众号“操心电影”
还有一个场景是学生和老师教室里讨论问题,大家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几句印象比较深刻。“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此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什么大学生出了社会处处碰壁?那是因为大学生视力太差,看不清社会上除了路之外,还有墙壁。”“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我们所思考的还没有接受社会的检验。”“”有个学生问老师借烟抽,老师问“这个月的钱都买烟抽了?”学生回答“哪呀,都买书了。”接着,大家谈论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问题,在场的人表情就变了,纷纷陷入了沉思。在门外偷听的五个女大学生也陷入了深思,大家都在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路吧,证明他们确实都是中文系的。
镜头转到上课的场景,中文系的学生看着太亲切了。老教授上的是《古代诗歌欣赏》,讲的是《诗经·关雎》。一节课下来,老师主要讲了几个字词,讲到了《尔雅》,孔颖达疏,老教授沉浸在字词中,转头一看,学生走了一大半,女主匡亚兰在画老师的漫画,好巧不巧的是,下课后那幅漫画被老师捡到了,老教授转身走出教室,留下了一个无言的背影。下课后大家在讨论说老师上了两天课,老师只讲了两个字,把她们都当成训诂学的了,那首诗到底怎么欣赏,还是没搞清楚。这件事影片后面给了交代,说要更新教材,改变知识结构。nn对这个场景我比较有感触,这不仅仅是需要老师思考的,也是学生要思考的。我以前上专业课的时候也经常听不懂,跟影片人物设定也差不多,大一刚入学,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积淀,肯定是很多内容是听不懂的。建议学校可以调整一下课程设置的结构,比如《文学理论》或许在大二大三开的话效果会好一些。还有老师的授课方式,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调整上课的思路,大一可以讲一些学科常识,辅之以专业知识和术语。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要多读书,多读作品,多读学科的理论著作,才能跟上老师的脚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205宿舍的五个女生一起在户外谈论理想那段。刚开始大家在聊天,问在居里夫人和贤妻良母之间你选择哪一个?其中一个女生说有人会选择贤妻良母。她的室友就回答说那她干嘛来上大学,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宁愿一辈子不结婚。作为一个女性,要想被人家瞧得起,首先得在事业上站得住,要有超强的自信心才行。nn辛甘说她小时候想当演员,可是女大十八变,越长越丑了,也许会当个儿童作家。另一个室友说她从小就喜欢听人家讲故事,将来毕业了想从事民间文学的工作。她的室友就说她是金凤凰,从山里来,飞回山里去。匡亚兰说:“我从小喜欢看小说,希望像我爸爸一样,写点什么,写人,写人生。但是我又常常惧怕失败,也许,我永远成为不了一个支配命运的强者,但是我愿意沿着强者的足迹前进。”眼神特别坚定。nn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谈论自己的理想时每个人都是发着光的。这五个女孩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们406宿舍。我们本科宿舍六个女生也像她们一样性格不同,但是三观十分契合,所以感情特别好。看这段想起了我们宿舍那些六个人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吐槽,一起夜聊,一起旅行,一起谈论理想的日子。预祝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棒,有很多名场面,有很多值得人深思的内容。我只是选取了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透过一个宿舍五个中文系的女生来反映当时大学生的思想。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那时的理想很单纯,那时的爱情很真诚。最后205宿舍五个人一起走在路上,旁白呼应片头响起。“一学期时间不算太长,但我们却懂得了许多。友谊,理解和信任,不仅对我们的大学生活,而且对我们一生都将是十分珍贵的。”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主要是武汉大学,校园非常美丽。三年前我一个人逛武大,走过了电影中的场景,看电影时当年所见的场景也是历历在目。电影中的场景跟今天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主要的取景地不是上课的教室了,现在应该是武大的老图书馆。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念中文系真幸福。nn作为中文系的学生,看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有感触。推荐大家都去看看,不仅仅是中文系,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影片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没有考研培训,四六级枪手,买卖论文,出国留学的广告的校园就是不一样,有种不自觉地天真.而我照例在影片中煽情的段落配合而不争气地红了红眼眶.我喜欢这八十年代的味道.用匡亚兰的话说,就是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人类充满了热爱.听听,人类啊,姿态多么地理想主义.
同样理想主义的事物还包括姿态友好的金发外国留学生,意气风发的高年级眼睛学长,颇有五四大师遗风的校长与教授,以及那些所有的有关唐吉坷德,哈姆雷特,阿Q的讨论。我终于发现我打小以来对大学的所有憧憬的源头所在,也终于明白我对于我的大学生活必定失望的宿命所在.因为这不过是电影嘛。
不过,也无所谓吧,生活就喜欢逗你玩,越长大越失望,我想我早就习惯了.但是看到壮哉骄子东湖扬帆那一幕还是让我忍不住唏嘘了一番.被臭鳜鱼饭店恶臭的气味熏得萎顿不堪的东湖边,居然也曾经是师生们游乐的天堂,而现在,只是毕业散伙饭后,承载满地狼藉的酒肉之地罢了.根据电影里的画面,当时的东湖湖滨也应该算作校园的一部分,完全没有饭店,洗车店和车水马龙的侵扰.如果是那样,湖滨才不算空名,校歌也没有白唱,而我们该有多爽.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思之落泪
影片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音乐声响起,人物还没出场,旁白开始讲述:普希金说过这么一句话,那过去了的,将变成美好的记忆。最初的一年级大学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令人难忘的印象啊!虽然我们进入了高年级,但是回想起来,一切就仿佛发生在昨天。旁白挺抒情的,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大一开学的场景,激动,兴奋,喜悦,各种心情交织的当年。nn镜头转过去就是熟悉的师兄师姐帮拿行李的场面,“新同学吧,我帮你拿。”“那边有人接你们,跟我走吧。”“什么系的?中文系的。”老电影里着飘扬的青春的味道,我想到的词就只有淳朴、真实、美好,还有怀念。nn接下来有一段对话。窗台上一群男生对着下面帮提行李的男生喊“河西走廊的黄沙,倒没把你埋掉。”“我们准备一万年以后,去挖你这个出土文物呢。”“热带雨林没有把你们吞掉啊!”
印象深刻的第一个场景是有人在操场上吼了一声“新华书店来摆摊了,要买书的快去呀!”听闻喊声的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围在书摊前,开始挑选自己喜爱的书。人群里传来各种声音“同志,请你帮我拿一本《普希金文选》”“对了,还有《老人与海》,还有那个《屈原诗选》”一个男生拿着高高的一摞书走出来,还问了一句“同志,《毛泽东文集》是谁的”“多少钱?一块八”nn这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啊,没有手机的年代,大家不是捧着手机聊天,而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当时读书的风气真好呀!有人开玩笑吐槽说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课余生活可真是空虚无趣呀,闲得只能读书了。说得真是挺心酸的,心疼的是生活在手机年代的我们吧。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学里还是有摆摊卖书的。我们学校有个收书的叔叔每年都在毕业季收购旧书,他会挑出一些比较好的书在宿舍门口摆摊卖,五块钱一本。书摊上出现最多的就是文学院学生的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教资考证、四六级英语等各种教辅资料,运气好的话会碰到一些文学书籍。比如我就在叔叔的地摊上买到过《庄子》、《张爱玲全集》、方方的《软埋》等等。n
注:以上三张截图来源于公众号“操心电影”
还有一个场景是学生和老师教室里讨论问题,大家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几句印象比较深刻。“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此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什么大学生出了社会处处碰壁?那是因为大学生视力太差,看不清社会上除了路之外,还有墙壁。”“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我们所思考的还没有接受社会的检验。”“”有个学生问老师借烟抽,老师问“这个月的钱都买烟抽了?”学生回答“哪呀,都买书了。”接着,大家谈论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问题,在场的人表情就变了,纷纷陷入了沉思。在门外偷听的五个女大学生也陷入了深思,大家都在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路吧,证明他们确实都是中文系的。
镜头转到上课的场景,中文系的学生看着太亲切了。老教授上的是《古代诗歌欣赏》,讲的是《诗经·关雎》。一节课下来,老师主要讲了几个字词,讲到了《尔雅》,孔颖达疏,老教授沉浸在字词中,转头一看,学生走了一大半,女主匡亚兰在画老师的漫画,好巧不巧的是,下课后那幅漫画被老师捡到了,老教授转身走出教室,留下了一个无言的背影。下课后大家在讨论说老师上了两天课,老师只讲了两个字,把她们都当成训诂学的了,那首诗到底怎么欣赏,还是没搞清楚。这件事影片后面给了交代,说要更新教材,改变知识结构。nn对这个场景我比较有感触,这不仅仅是需要老师思考的,也是学生要思考的。我以前上专业课的时候也经常听不懂,跟影片人物设定也差不多,大一刚入学,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积淀,肯定是很多内容是听不懂的。建议学校可以调整一下课程设置的结构,比如《文学理论》或许在大二大三开的话效果会好一些。还有老师的授课方式,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调整上课的思路,大一可以讲一些学科常识,辅之以专业知识和术语。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要多读书,多读作品,多读学科的理论著作,才能跟上老师的脚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205宿舍的五个女生一起在户外谈论理想那段。刚开始大家在聊天,问在居里夫人和贤妻良母之间你选择哪一个?其中一个女生说有人会选择贤妻良母。她的室友就回答说那她干嘛来上大学,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宁愿一辈子不结婚。作为一个女性,要想被人家瞧得起,首先得在事业上站得住,要有超强的自信心才行。nn辛甘说她小时候想当演员,可是女大十八变,越长越丑了,也许会当个儿童作家。另一个室友说她从小就喜欢听人家讲故事,将来毕业了想从事民间文学的工作。她的室友就说她是金凤凰,从山里来,飞回山里去。匡亚兰说:“我从小喜欢看小说,希望像我爸爸一样,写点什么,写人,写人生。但是我又常常惧怕失败,也许,我永远成为不了一个支配命运的强者,但是我愿意沿着强者的足迹前进。”眼神特别坚定。nn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谈论自己的理想时每个人都是发着光的。这五个女孩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们406宿舍。我们本科宿舍六个女生也像她们一样性格不同,但是三观十分契合,所以感情特别好。看这段想起了我们宿舍那些六个人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吐槽,一起夜聊,一起旅行,一起谈论理想的日子。预祝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棒,有很多名场面,有很多值得人深思的内容。我只是选取了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透过一个宿舍五个中文系的女生来反映当时大学生的思想。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那时的理想很单纯,那时的爱情很真诚。最后205宿舍五个人一起走在路上,旁白呼应片头响起。“一学期时间不算太长,但我们却懂得了许多。友谊,理解和信任,不仅对我们的大学生活,而且对我们一生都将是十分珍贵的。”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主要是武汉大学,校园非常美丽。三年前我一个人逛武大,走过了电影中的场景,看电影时当年所见的场景也是历历在目。电影中的场景跟今天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主要的取景地不是上课的教室了,现在应该是武大的老图书馆。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念中文系真幸福。nn作为中文系的学生,看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有感触。推荐大家都去看看,不仅仅是中文系,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一开始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没有校园恋爱史,不过回顾一下各位女演员,便明白了。
没有掌握空气刘海是要松散而均匀分布在额前,而不是搓成一根的要诀。
眼小山根低,脸方下巴平。
性别意识模糊,法令纹深。
咬手指,不讲卫生。
苹果肌遍布全脸,以至于不够突出。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新时代女性的脸,精致而美丽,以不变应万变,的确比较容易谈到恋爱。
回到正题,这部电影给角角带来了很大的反思,我们国家的确在越变越好,越变越强,让我们来看看83年的中国大学生生活都是什么
堕落的样子。
(一)购物篇
有人在操场上平地一声吼——新华书店来摆摊!
一个书店竟然做起了这种违规小摊贩的摆卖行为,令人唏嘘。
这种疯狂购书的行为,恰恰体现了80年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空虚和无趣,相比如今我们换个app就换种东西玩的生活,简直不堪入目。
(二)聚会篇
大学生聚会聊天不约炮,竟把时间浪费在研究社会问题上,一伙人宛如举行政治协商会议,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对国家发展毫无贡献也毫无意义也毫无作用的讨论。
还不时讲自己以为自己是金句的谬论。
更可怕的是,最早的知乎体出现了!!!这位男同学表示——我先来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一开始很开心,后来话锋一转,谈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问题,而在场所有的人听完后都若有所思,进入深度忧国忧民状态。
说句正常不反向的话,这种忧国忧民的表情从汶川地震后就再也没在身边出现过。
好回来继续调侃语调~最后这个知乎大V就总结了这个人生道理,在一夜之间获得了很多赞和评论。
(三)文学创作篇
对比如今网络小说作者们的文学创作,如《霸道校花保护我》《我和总裁的老婆谈恋爱》《校长办公室里的黑丝袜》等等,女主的作品从名字上看就没有故事,没有冲突,没有任何两点,也无法体现一本小说的主题,风格,纲要。
(四)文娱篇
大学晚会的舞台剧表演没有舞台,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经济发展缓慢,舞台剧本是“阿Q”大战“堂吉诃德”,随意篡改中外文学,显得不够尊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晚会,表演内容新颖,学生个性张扬,男女体态健美,舞台万丈光芒。
(五)梦想篇
给自己完不成的梦想找借口,轻言放弃,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六)闺蜜情谊篇
故事的结尾宿舍的所有同学都去帮家境贫困的女主角搬砖,是真的搬砖...那么多人看到女主穷,不但不给她捐钱,反而鼓励女主继续搬砖,用实际行动告诉女主搬砖是正确的,这种自私自利,小肚鸡肠的心里真是令人唾弃。相比之下电影《小时代》里的四个好闺蜜就不一样了,四个人从来都不会鼓励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去从事社会低收入工作,反而一起在欧洲爬雪山,在豪宅过草地,在21世纪发扬长征精神,令人赞叹。
刘老师是1985年武大生物系毕业的,正是刘道玉校长在任的那段时间,各方面和现在的武大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电影里的那个校长也正是以刘道玉作为原型。当时老斋舍(也就是电影里所指的“女大学生宿舍”)分别住的是外语系、生物系、数学系和计科系,刘老师就住洪字斋,据说至今那里的某处还留着他们毕业时的墨宝。
他有一个同学去做过群众演员,还是有台词的群众演员,据说和男一号搭过话,这个同学是福建人。电影中还有一幕,两位女主角匡亚兰和夏雨比赛爬那百级台阶,导演为了让拍摄的效果好看一点,事先就到靠台阶的各个寝室说了,把窗户都关上,可是有个同学死活不答应。于是仔细看看电影,就会发现,所有的窗户都是关上的,可偏偏就有一扇开着(看上去是宙字斋),那个同学是湖南人。
据说当时摄制组主要搭在九·一二广场和梅园小操场之间的那条栽有巨高的梧桐树的路上,演员们吃饭也是像食堂那样的大锅饭,挺辛苦的,导演史蜀君甚至之前就一直住在武大宿舍。小说的原作者,也是本片的编剧喻杉学长,当年一毕业就被邓小平的女儿邓榕给钦点去了国务院工作。
后来,本片的首映式就是在教三楼的002教室举行的,非常巧合的是,上次我们院哪个年级放这部电影,也是在那里。
刘老师还告诉我们,当时晚上十点就熄灯了,早上六点三刻,广播里响起军号,然后去操场早锻炼。那时的教一楼叫南一楼,那时的校长常常“出没”于学生寝室。篮球场上,比赛结束,刘校长就亲自给每一位获胜的同学颁奖。
如今,怕是全国上下也再看不到这样的校长了。现在的校长们,只会在主席台上频频露面,偶尔心血来潮例行的去一回食堂或者宿舍,就把一帮孩子给激动个半死,恨不得高呼万岁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片忠实地再现和记录了一个无法复制也不可还原的美好年代。
其实这部电影也不全是在武大取的景,而且还“窜改”了武大一些建筑的本来功能,连片中的校徽和碗上面的记号都印的是“东南大学”。因此,我再补充几处自己观影中发现的八卦:
宿舍的内景和近景并不是在老斋舍里面拍摄的,而是在对面华中师大的西区学生宿舍取的景,那建筑是源于梁思成先生的设计理念。而片头出现的宿舍阳台外直接就对着“图书馆”的镜头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景象,估计是后期拼贴的。此外,片中出现的几处新建筑大多也都不是武大的,按片尾的致谢来看,可能是在浙大和交大取的景。据说首映式那天导演说了,我去了全国好几个学校,觉得武大确实最美。不过我在想,她犯得着这么转战全国的折腾么?
片子开始女主角骆雪梅指着一栋老建筑说是“图书馆”,实际上那是国立武大的工学院,至于当时改作何用尚不清楚,而真的图书馆是在工学院对面的狮子山顶。片子里图书馆的内景都是在馆内取的,可是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图书馆的全景。实际上,图书馆不论从其地理位置还是建筑设计上,都代表着武大的核心和精神象征,不拍实在可惜了,也许是当时拍摄条件跟不上吧。我记得片中有一个远景还出现了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新图书馆。
还有一处是女主角匡亚兰给老师画像,她们是在理学院的阶梯教室上课,可下课的时候,她们却是从正对理学院的工学院走出来的,而等到女主角下了工学院的楼梯,突然想起来忘了销毁画像往回跑时,镜头又切换到了她跑进理学院的大门,而从大门里就可以看到正对面百米开外的工学院啊,算是忽悠了一下武大外的观众们了。
只能说是导演对工学院那栋老建筑独有情钟了,又把它当图书馆,又把它当教学楼。也是的,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喜好,比如电视剧《中国造》的导演就把那貌似清华礼堂的理学院当作了主景;而《桃花灿烂》里则是在樱顶一个俯拍,然后还给了图书馆一个全景;《江城夏日》更是让樱顶出现了自行车,这可真是罕见的奇观啊!平时谁没事儿,会把自行车推到山上去?累不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