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孔夫子

孔夫子  Confucius,Master Kung,孔夫子

504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唐槐秋张翼司马英才裴冲屠光启李景波苗祝三徐立慕容婉儿

类型:剧情传记历史古装导演:费穆 状态:正片 年份:1940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7.6分热度:18 ℃ 时间:2024-01-19 10:08:23

简介:详情從1937年11月底上海淪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止,曆史上稱為「孤島」時期。那時期的上海租界,政治環境極其險惡,張善琨以古裝片《木蘭從軍》(1938)借古喻今,轟動一時,掀起了古裝片的熱潮...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從1937年11月底上海淪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止,曆史上稱為「孤島」時期。那時期的上海租界,政治環境極其險惡,張善琨以古裝片《木蘭從軍》(1938)借古喻今,轟動一時,掀起了古裝片的熱潮,但很快就被大量粗制濫造的才子佳人民間故事古裝片所替代了。在孤島影壇的一片混沌中,費穆和民華公司主持人金信民、童振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和巨大的資金去拍攝《孔夫子》,可說是眾醉獨醒,逆流而上。《孔夫子》是民華的創業作,影片沒有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戲劇性,倒處處透露出悲愴的情懷,作品中的孔子身處衰世,先後困於奸亂,絕糧陳蔡,弟子死難,家人凋零,落得孑然一身卻仍與世抗衡,節高氣傲。《孔夫子》絕不是一套討俏的電影,在華語電影大片橫行的今天,費穆在「史」與「劇」之間的思考、對電影美學方面的探索,尤其顯得難能可貴。《孔夫子》雖然攝於上海,卻原來跟香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1938年,金信民、演員張翼和導演費穆等都因走避戰難暫居香港而結緣,《孔夫子》的拍攝念頭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孕育出來的。大半個世紀後,竟又在香港發現了《孔夫子》的硝酸底片,彷佛冥冥中註定。中國,1940,黑白,35mm/國語(缺少部份聲本),中英文字幕/87分鐘/(另加9分鐘零碎片段
  • 头像
    北溟鱼
    之前在豆瓣嚷嚷说要看,结果昨儿在北大放,王曰善童鞋就给留了票,于是偷偷从考题里面溜出去猎奇了一下。
    虽则BUG有,囧台词有,囧腔调有,囧剧情有,但是这种散文叙事一样的调调依然是审美上喜欢的,审美上喜欢的意思是,只有跟一大伙人坐在放映室看才能看得进去,自个儿窝在被窝里定然就走神睡着了= =|||
    大爱唐槐秋的造型,最初秒到我的就是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一张剧照,只一个背影就大爱,没想到转过头来居然更好。没有把他跟想象里的夫子比较,只是觉得身长九尺多,精通诗书,射箭,弹琴的夫子可以是这样的。传说拍的那会儿每次化妆要五个小时,其实还是挺值得的。头一场讲学是没有声音的,但弟子的位置,夫子的神态都叫人感动的很,后来我想了想原因,大概在于乱世中的沉静和肃穆?心怀天下却不乱方寸,古代的男人让人心动的地方大多跟这种从容有关。
    再说细节。这是最要赞费穆的地方,孔子的伟大屡屡是通过他的弟子展现出来的,所以费穆把很漂亮又很切合历史的细节给了孔门中在《论语》里最有魅力的三个人:颜回,子路和子贡。
    先说我最爱的颜回。
    颜回一出来的颜我是不满意的,总觉得不够一箪食,一豆羹,身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淡薄,五官有点太精致了,而那种精致给人一种精明的感觉,颜回不是这样的。但是颜回的淡薄又是很难在影像里面表现的,胡玫的孔子让我吐槽的预告片里颜回下来推车,跳进水里救人就狗血的可以。但是费穆用的这个细节却让人很舒服:背着柴回家的颜回把家里最后一碗饭倒给了屋外挨饿的老人,整个儿的过程没有一句台词,颜回的神色也是淡的,仿佛不是什么大事,不是施恩,也不求回报,只是想这么做就去做了。
    结束的时候心里很感动。论语里的颜回是会这样做的,介于道的放纵山林和儒的威仪朝堂之中,君子处陋巷,但为心安。
    而后是子路。我一向觉得孔子是很喜欢子路的,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子路经常愣头青一样傻乎乎的就中枪,被孔子明损暗损的,可是每回精彩的谈话总有他,被骂了下次还有他,直到他战死之后孔子的那句天丧予,要说孔门里孔子最宠的,应该就是这老兄。
    所以,孔子讲学的时候,讲中庸之道,用道具,要添水,添水的是子路,射箭课,做示范的是子路,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守夜的是子路,说得是子路的勇敢。
    子路的可爱,是孔子有回上音乐课,弟子在听,他一个人在窗边走神儿,要杀了他看不惯的奸臣阳货他们,结果孔子说,你怎么不戴冠,一七八尺的大男人像个小媳妇儿似的跑了,当时放映厅里面哄堂大笑,于是我就知道,之后一定会拍子路扶冠而死的一幕,死前还记得老师一次偶然的教诲,深深的虐啊,咧嘴的时候简直要哭。
    子贡倒是没有这么突出,子贡的性格特点在言辞对答的机敏上,似乎没见有表现,但是最后弟子凋零的时候,是子贡带着他的学生回到杏坛来,看望老师,孔子只说,你能来,很好。短短一句话是多少年的师友基情啊。(喂!
    最后弟子凋零,孔子执意一个人站在他曾经讲学的杏坛之上感慨世道,底下只有凝神细听的子思一个,杏花开的还和当年一样,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呐。但也是一种传承,他没有做成的事业,有子思,有曾子,有孟子,总有人会传承他的思想,会有一辈人一辈人的努力,当他们一次次面对空荡荡的杏坛之下的时候,人生短暂的交汇和那么多虽然不能实现却依然执着的理想已经替他们铸成了不朽。

    所以,虽然南子的衣服一点儿也不春秋,讲话的口气很脑残,打仗时候拔剑的方式不对,颜回那时代他吃不了白米饭一堆一堆的BUG,但还是很感动呐。
  • 头像
    鸡头井。
    ·电影考古方面的事宜由费穆的三弟费康负责,他是搞建筑和设计的。

    ·总花费16万元,光是音乐就花了三万多,请了黄贻钧、秦鹏章来主持。

    ·“陈蔡绝粮”中唐槐秋弹古琴一段拍了一个通宵。

    ·全片都在联华的徐家汇片场搭景拍摄。雪景等是户外实景拍摄。可见费穆对布景要求之高。

    ·影片完成后,于当年圣诞节左右在金城大戏院首映,一星期满场。可是不到元旦就被撤片,原因是金城的老板柳中亮、柳忠浩兄弟急着放映自己担任股东的金星公司的影片《粉红金戈》(周剑云)。它们告诉片方《孔夫子》可移师金都戏院作为开幕片放映。可惜这是商人给艺术家吃下的空心汤团,《孔夫子》移师金都后,并未作为开幕片放映,直到第二天才上映,结果惨淡收场。

    ·《孔夫子》全国的版权卖给许佛罗,南洋的版权卖给张伟焘,卖出了四万元(据说当时影片一般卖出一万元就已经很不错了)。亦有人说抗战期间曾在缅甸观看过《孔夫子》。影片在上海公映后,底片一直寄存在联华公司的片库。

    (摘录自《诗人导演费穆》一书)
  • 头像
    耗资十六万元制作一年的巨制(当时一般电影只需八千元),讲述孔子和以子路为首的弟子一生追求理想不遂而死的事迹,原失落数十载,及後在香港发现和修复,亦是民华影业的创业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编导费穆为影片作了大量考证,竭力还原历史,制作态度严谨,拍来一板一眼,遗憾成绩不彰——全片舞台剧味浓厚,演员除张翼以外表现呆滞,选材亦显夫子说教,建议观众要先对孔子世家有所了解。影片缺少部份声本,未知何故被剪掉的「颜回的仁」等精彩段落料会稍後补回。 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4/confucius-1940.html
  • 头像
    花二刀
    首先,这是一部严肃的作品,严肃到坐我右手边的姑娘醒了又睡,睡了又醒,坐我右手边的姑娘玩足96分中的手机,96分钟是这是电影的总时长,从头至尾,她那个硕大的手机屏幕闪的我直晕。
    我能够理解姑娘们为什么不喜欢。这似乎是一部需要跨越极深的代沟去欣赏的电影,生活在民国的费大师对于孔夫子的解读更多的是建立在虔诚的基础之上。不像本朝人,总想着把老爷子拉下神坛,描上些七情六欲,最好在加上些激情香艳才有卖点。圣人,圣人,既是“圣”也是“人”。至于是偏向圣多一点,还是偏向人多一点,则见人见智。
    友邻中,有人将这部电影解读为公路片。事实上电影的后半程确实很有公路片的架势。孔夫子周游列国,每到一处都会积累一些经历。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升华为心灵上重建。不过,我更倾向与把它描述成一部怪兽电影。这样形容,或许有些唐突了圣人。但在这部以“孔夫子”为名的电影之中,作为主角的孔子戏份实在是少的可怜,几场命运转折之时的重头戏甚至没有给正脸。观众认识孔子更多的是依靠旁人对他的描述,以及遇到他时的反应,《黑湖妖潭》《大白鲨》《哥斯拉》,我们所熟知的怪兽片大约都是这个路数!那个引发恐慌的存在似乎永远是一个巨大而模糊的身影,神秘莫测。
    孔子被困与陈菜之间,子路将兵丁形容为虎狼。孔子说“他们并非虎狼,只是羔羊。在他们眼中,我们才是躲之唯恐不及的虎狼”。在遍地虎狼的时代,心怀羔羊之心的反而成了人人避之而唯恐不急妖怪。但他依然能坚守心灵上的纯洁,近乎飞蛾扑火般的殉道。在这里,子的形象离世人很远。他似乎更多的是“圣”较少的是“人”。
    乱世需要圣人,就如同影片开始时妇人的呼喊:“苍天啊!快出个圣人来救救我们吧。”这部电影产生于孤岛时期。对于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不过周旋在歌里唱“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 惨雾愁云。”这应该不是什么好时代,孤岛之内,暂且偷安,上层人士依旧纸醉金迷,而从电影中一段裸舞得知,成年男子的肌肉发育状况并不乐观,温饱依然是个问题,这样的时代,正需要圣人来解救。
    2010年,周润发版《孔子》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其中最据爆炸性的便是“子见南子”一段。硬是从几句不咸不淡的话延展出一段婚外情。具体情况2010年那部电影没看过,没有发言权。但显然,孔夫子在今人的心目中已然不再是救世主,而变成了一个可以消费的对象。所以面对一部依然将夫子作为圣人的电影多少觉得变扭。今天的我们早已远离了战乱,但这个社会依然乱象横生,那些“鸡汤体论语”一类很具有时代性,它教导人们如何在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下保持好心态。
    我们之所以需要圣人,就是因为他会在不同的年代以不同的形象出现。这或许就是影片结尾所说的“流芳千古”。
  • 头像
    丁丁
    此著早有耳闻,今日一偿心愿。影片背后之传奇,业已广为流传,道听途说之词不再赘述。只将观影之感略表,日后警醒自己。

    影片开场,是一场仪式。
    古时,军队出征前要举行庄严的祭祀礼。列阵,生杀牲畜,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号为“衅鼓”。
    导演在有限的条件下(影片投资8万元,在当时已是巨资)完整地表现了这场仪式。可惜这场戏的声音遗失了,我们只见奏乐,只见击鼓,只见行军阵列,却不闻其声,虽有遗憾,倒加重了“庄重”之感。

    齐伐鲁,鲁民报复齐军,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天下苍生期盼圣人现世。
    鲁君昏庸,身侧佞臣(少正卯)、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乱臣(阳货)为患。
    孔子劳心治学,用各种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思想。

    有一场戏安排地特别好,阳货与少正卯密谋造反,少正卯问阳货如果失败该如何?阳货说万一失败,可以逃去齐国,齐国素有吞并鲁国之心,再者可去晋国,少正卯说晋国已经很强盛,你去了未必有用武之地,阳货脑筋一转,又转到卫国,卫国四面受敌,尤以晋国之患最甚,若到卫国必有重用。少正卯笑而不语。
    寥寥几句已把各国利害情势交代透彻,也成功刻画了少正卯的阴险狡猾和阳货的鲁莽自大。

    孔子从政前,在学堂为众弟子奏乐,子路满心焦躁,打断夫子,他想说,国难之际,大丈夫应该挺身而出,子路忘了戴冠,孔子笑言:大丈夫岂可不戴冠?
    紧接蒙太奇段落,以孔子之冠做特写,冠的变化代表孔子官位的晋升。


    导演在孔子生平事迹的选择上有很明确的取舍,轻“政”重“教”,大篇幅讲学,周游,字幕略述政绩。
    我当面向费明仪女士(费穆导演之女)请教了费穆导演的“取舍”,费女士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是由费穆导演亲自剪辑的,电影拍摄的素材远不止这些,在“取舍”问题上费穆导演也曾非常头疼。


    其他细节:
    片头人物表:
    孔夫子⋯⋯唐槐秋
    子路⋯⋯xxx
    子贡⋯⋯xxx
    颜回⋯⋯xxx

    诸侯
    鲁公⋯⋯xxx
    齐候⋯⋯xxx
    卫君⋯⋯xxx

    鲁国人物
    阳货⋯⋯xxx
    少正卯⋯⋯xxx
    季孙⋯⋯xxx

    卫国人物
    南子⋯⋯xxx
    孔悝⋯⋯xxx
    蒯聩⋯⋯xxx

    春秋纷乱,在诸侯、各国人物前标注,帮助观众了解各人物的身份、归属。个人觉得现在的历史大片亦可参考。



    (备注:这算不上一篇完整影评,只是记录我最感触之处。)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