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姜武张颂文金世佳李倩赵毅焦刚尤勇智刘琳白志迪王丽云钱波王佳佳董博睿徐可珑张康乐阿如那蒋雪鸣陈进宗俊涛涂圣成王浩丞吴双范诗然柳俊岐秦海钱漪张天舒王欣嘉贾凤柱王若溪顾语涵王峰王建龙张海怡王静宇
类型:剧情动作犯罪导演:吕聿来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0分热度:5 ℃ 时间:2024-06-11 16:31:0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作为姜武和张颂文的影迷,当看到这部影片时,毫不犹豫地买了周三(4月28日)晚的点映场。原本对电影本身故事的叙述不抱太高的期望,毕竟扫黑除恶此类主旋律的题材,政治立意没得说,但是艺术表现方面却比较拉跨。可是看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片子哪里只是简简单单地扫黑除恶,这明明是我们的国家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对进化后的新形态的黑恶势力的宣战檄文!
开场的县政府大会上,县长曹志远在县委书记缺席且主管规划的齐局长“好意”提醒的情况下,大义凛然地拍着桌子说:“如果有人贪赃枉法,我看一个抓一个!”说得那是一个声情并茂、义无反顾!
作为一个聪明的观众,我的警报已经拉响,这个人物必有反转,难道你就是那个两面人?
接下来,这部由中纪委亲自监督的剧,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这个正义凛然的县长——新时代的两面人、黑恶势力幕后的保护伞,是多么地难以分辨。如果你以为戏剧人物都是艺术加工的产物,现实中不可能有伪装得如此“逼真”的两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实生活中的两面人,比曹县长更加的伟光正,更加的让人瞠目结舌!
还记得CGTN揭露新疆暴恐真相的纪录片吗?里面披露了一位真实的两面人——西尔扎提·巴吾东。此人在新疆“深耕”二十余年,先后任新疆司法厅副厅长,乌鲁木齐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司法厅厅长,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等职务。在其任职期间包庇分裂势力,与境外恐怖势力里应外合,对新疆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试想,如果不是媒体披露这样一位人物,编剧都不敢如此编!
这部由中央政法委亲自下场的电影,如果只是告诉大家,两面人是多么会伪装、多么会躲藏,多么两面三刀,那我们就只看到了最表面的一层。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核心,也是最后促使我提笔写下这篇长影评的动力——
新时代的“黑恶势力”,也在与时俱进,变得更加难以打击,让正义的战士更加的“投鼠忌器”。
电影最后有一个场戏十分的耐人寻味。当扫黑英雄宋一锐走进县长办公室,要将暴露的曹志远带走时,曹志远至始至终都没有低下他“骄傲”的头颅,在最后的时刻,曹县长都敢理直气壮地质问扫黑英雄宋一锐,为何他一个将魏河县的GDP提高了这么多,让大多数老百姓都赚了钱的“牛”县长会有错,他敢理直气壮地说他是如何将一个鸟不拉屎的穷地方变成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镇,他也敢在触犯了国法的情况下质问扫黑英雄:“你如何保证我的继任者也不贪?”
姜武饰演的扫黑英雄宋一锐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侧身卸了曹志远的锐气,回答道:“我保证不了,但是只要触犯法律,我见一个抓一个。”
讲真,我对这样的回答是不满意的。
我们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令世界称奇的高速发展期。
一战后,世界第一的美国都只有“咆哮的二十年代”,而中国有“奇迹的三十年”、“爆发的四十年”等,让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举世瞩目的世界强国,解决了世界七亿多人口的贫困。而在这片伟大的土地内部,在激烈的发展中,黑恶势力也跟着“与时俱进”,变得更加的难以发现和打击。
坦诚地讲,如果现实中的黑恶势力,都跟影片中的曹家人一般以宗族血亲为纽带,进行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利益输送,实行宗派主义、小团体,那要解决这样的黑恶势力,并不困难。
新时代难的是那些黑恶势力、黑恶资本,绑架地方的经济,绑架地方的财政,组成以利益为纽带的共同体。这样的新形势下的黑恶势力不仅难以发现,在打击的时候往往还要造成更加疼痛的经济损失,弄不好还要造成群体事件。
比如影片中魏河县的经济开发,就利用集资绑架了许许多多的老百姓,让他们都参与了充满权力寻租的基建项目里,以至于当宋一锐要帮魏河县“刮骨疗伤”时,竟会导致让他措手不及的群众事件,而人民群众被蒙骗着当成了黑恶势力的挡箭牌,这种行为不可谓不恶毒。
影片展现出来的只是现实中的冰山一角。
现在在网络上也有许许多多有关的热门的讨论,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条是:“你是喜欢有能力的贪官,还是无所作为的清官?”
毫无疑问,影片中的曹志远、齐局长就是有能力的贪官,他们帮助魏河县的GDP蹭蹭地往上窜,而他们也把自己的政绩当做了免死金牌。
可要我说,我既讨厌有能力的贪官,也讨厌无所作为的清官!什么时候,官员的清廉属性和其执政能力成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需要警惕的是,贪官所发展的GDP,往往伴随着牢固、腐朽的利益集团的伴生。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尚可以做到贪官和黑恶势力吃肉,老百姓喝汤,可如果经济状况变差,那么将变成贪官和黑恶势力吃老百姓的肉,敲老百姓的骨髓!
可以负责地说,这样扭曲的GDP结构只能保一时的增长,而且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有限得很,我们应该坚决地同贪官污吏和黑恶势力做彻底的斗争!
同时,新时代的社会也不需要尸位素餐的清官,这样的官僚如果秉持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得过且过的执政理念,也是需要坚决抛弃的!
我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情况,阻挠我们进步的黑恶势力也变换着各种各样的马甲,利用这样那样的工具。而新时代的宋一锐,不仅仅需要靠着自己的专业和魄力,更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写在最后,这部扫黑·决战一定是值得一看的,虽然看上去像纪录片,但是其隐约透露的信息和细节是很丰富的,十分适合关心民生和政治的影迷观赏!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一开始,听说吕聿来要导演一部犯罪类型片,还是和上级部门合作,我是很难去想象的。
一个入行16年的演员,参与的大多是文艺片,怎么转身一变,走上了这么一条路。
不仅我不信,其实主创们一开始心里也都没底。
但这个项目就是这么做出来了,从去年疫情时期接手,一年内火速完工,差一点就在今年1月上映。
虽说换了档期,宣传上也没敢过于张扬,但在这个五一档里,除了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就只有这部电影口碑在及格以上,票房和排片也是一天比一天高。
《扫黑·决战》,一听片名,就知道是埋了料。
而我更好奇的是,这一系列过程,这前前后后的周折,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节前,在朝阳SOHO见到了吕聿来,现在,要称呼他吕导。但他并没有因为拍了一部这样规格的电影,性格就变得张扬,金句频出,咄咄逼人。相反,他仍然是我认识的那样,腼腆,内向,从头到脚的书生气。
谈起这部戏,他是紧张中夹杂了一点兴奋,他渴望看到结果,也担心不可知的降临。
无论怎样,我们把话都聊开了。
对。能聊的干货,都在这儿。
第一导演:第一次听到《扫黑》这个项目,是在什么时候?是亚宁跟你说的吗?(亚宁,现任爱奇艺影业总裁,《扫黑·决战》由爱奇艺影业、恒业影业等公司联合出品)
吕聿来:是亚宁总,去年刚过完年,疫情爆发的时候。本来我当时是接了《平原上的摩西》,演一个角色,因为疫情就延期了。这时亚宁说有一个电影项目,目前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问我看看有没有兴趣,能不能一起做。
其实我觉得他们当时心里也没底,他跟我说的时候,我也没底,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
第一导演:理解,做这种项目谁能那么有底。
吕聿来:但说心里话,我又很想做,因为我觉得除了他们也不会有别人再来找我做这样的题材。
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先一起做剧本,看看剧本能做到什么样。
第一导演:为什么他不去找一个擅长拍类型片导演,香港导演什么的。
吕聿来: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找过,说实话,可能也有找过,但没跟我讲,不然显得好像对我不太信任,哈哈哈。所以我也就不会去问他们还找过谁,因为他能找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其实亚宁总后来也跟我讲了,最后决定拍板让我来拍,不仅仅是资方,他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毕竟我是一个新导演,没这方面经历,也没有这样的作品。投资老板肯定也会问他啊,为什么找吕聿来做导演?
第一导演:亚宁怎么帮你说话呢?
吕聿来:挺感动的,他就说四个字,“我相信他”,就很简单。既然这么相信我,我就觉得什么都不用说了。
第一导演:其实,不仅仅是我好奇,所有人都好奇,你之前一直偏向文艺片,书生气多一些,对于这样一部要起猛劲的片子,还是跟上级部门合作,你的导演念想是什么呢?
吕聿来:念想也说不上吧,毕竟我还是北电导演研究生毕业,还是希望能有一个职业导演的状态,我从没局限自己要去拍什么片子的。
第一导演:当时你会想要是接了这戏,对自己今后导演方向有什么影响吗?
吕聿来:根本想不了那么多,因为周期很紧张,领导和资方希望我们能在去年年底或今年1月份的时候上映,筹备时间很短。
第一导演:跟《中国机长》似的,从决定拍,到上映,一年完成。
吕聿来:对,所以就是一门心思想把这个片子拍好,拍得好看,就这样。
第一导演:有没有参考什么同类型题材的电影?
吕聿来:人物设置上没什么参考,但在拍摄方法、镜头设计上,有借鉴一些类型片,韩国的好莱坞的都有。我确实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拍之前有看很多这样的电影。
第一导演:有设想过自己得要一个什么样的风格呢?
吕聿来:最基本的原则还是真实性,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再去跟摄影师一起做分镜,跟美术老师去沟通场景,其实是一个常规的流程。
第一导演:咱们编剧有四个,樊菁、蒋丽华、你还有岳小军,没有一个做过这种纯政治犯罪片,那文本上是个怎样的创作过程?
吕聿来:一开始是爱奇艺找到另外三人,他们比我更先介入,更早去做调研。岳小军应该是最早的,之前他有写过一稿剧本大纲,我有看过,后来我们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岳小军就没有再参与,但还会用到一点他的内容,至少角色名字是一样的。
其实亚宁总,还有我们的制片人,都很深度地参与这个剧本的创作。亚宁总在大方向上给我们把控,其实电影剧本里有些台词也都是他最后审核,甚至有些台词是他想出来的。
第一导演:举个例子,厉害的台词。
吕聿来:就比如说最后姜武对张颂文说的那句台词,“说白了,你们家吃肉,让老百姓喝汤”。
第一导演:赶本子的时候,你们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也是三四个人猫在屋子里,一黑板的人物脉络图吗?
吕聿来:没有,因为那时疫情还挺严重,我们更多是通过语音视频开会,完了之后大家各自分头在家写。后来4月的时候,我就进《平原上的摩西》组里了,我是一边演戏一边写剧本,一边跟大家讨论。因为戏份没那么重,所以有很多自己的时间。
我最后写了一个分场,分场之后就交给我们几个编剧,大家各自写,写完之后我们再在一起讨论,再统筹。
第一导演:之前调研的工作是怎么展开的?
吕聿来:调研我就没参与了,那是在疫情之前,也就是前年,他们去一些案件发生地做采访。但是这个情况也很复杂,因为在当时,很多特别大的案子都还没有结案。
第一导演:我记得去年9月还是10月,开始有一批重点的案子结案了。
吕聿来:对,所以很多案子我们也没法看到细节,更多的是去看新闻,看一些大家能看到的信息。
第一导演:允许采访一些当时没判死刑的犯人吗?
吕聿来:不允许。涉及到机密、审案的东西,我们也不能越过去。
第一导演:那不采访犯人,采访一些当地的受害者行吗?
吕聿来:凡是跟案子有关的,我们都不太好去做,做这种事的后果可大可小,但我们有去了解督导组的这些人,真实办过案的警察,跟他们交流了一些。
当然我们也会去看相关的纪录片,包括小说,我当时就看了很多周梅森的官场小说,还有吕铮的刑侦小说,反正就是各方面信息都拿来,帮我们去做《扫黑》。
第一导演:在做这些素材收集的过程中,有没有被这些事情震到,找到自己的high点?
吕聿来:这在看资料的过程中一直在发生。
第一导演:匪夷所思是吧?
吕聿来:说实话,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没想过这些事,也不会觉得这个离我们很近,就觉得那可能只是个新闻报道。但是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坏人也太嚣张了!那些受害者也太惨了!这种感慨特别多,基本上每天都是。
第一导演:有没有刺激到你,想把这部戏往狠往猛里整?
吕聿来:肯定有啊,但也有另一个感触,除了想给大家看到这种强刺激的东西,你更想让大家了解真相。
第一导演:不仅仅是猎奇?
吕聿来:对,就是想让大家能了解背后隐藏的事,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
另外触动我的,是我们在跟相关领导沟通剧本的时候,领导就讲国家为什么要做扫黑除恶这个行动,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行动,给所有的百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活环境。
这种公平公正的环境体现在什么地方?可能大家公众意识里,已经形成一种概念——当我们遇到一个困难,想要办一个事,比如说去看一个病,或者孩子上学,大家都会想说有没有认识的什么有权的人,或者有钱的人。
特别是在小地方,这种生态挺多的。我也是从一个小县城出来的,你身边的人,亲朋好友同学什么的,都会这么想。
第一导演:它天然地,越过了法制化的进程。
吕聿来:对,它造成了一个危害,好像只要我认识有权的人、有钱的人,我就可以走个捷径。但是对于更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谁也不认识,这就是不平等。
问题在于,大家从没把它当成一回事,就觉得这很正常。所以细想一下,这真的就跟扫黑除恶的斗争有很大关系。再说深一点,我觉得这些犯罪保护伞也好,黑恶势力本身也好,有时候也是利用了老百姓认知上的弱点,其实是我们给他们创造了犯罪的机会。
第一导演:这就是官僚思维下的PUA。
吕聿来:对,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我们都在一个公平环境下,做一个事就走正常渠道,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腐败官僚和黑恶势力就没生存空间了。
这些是我做这个项目后特别感同身受的地方,如果给《扫黑》上一点价值观,这就是它的意义。
第一导演:你觉得,起初,恶是怎么出现的?比方说孙志彪(金世佳 饰)这个角色,他是怎么变成电影里这样的?
吕聿来:其实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想多挖掘人背后的东西,但一部电影的容量有限,所以这个诉求,我们更多是放到张颂文扮演的曹志远身上。
而孙志彪这个角色可能就是一个纯粹的黑势力,其实有一场戏大家可以看到,就是金世佳跟张颂文那场对手戏。
第一导演:掐脖子?
吕聿来:对,唯一一场有讲到人物背景的戏。
第一导演:其实是一个原生家庭的问题。
吕聿来:对,这跟孙志彪的成长有关系,从他的角度出发,他还有一点委屈,家族里所有的脏活、累活、坏的事情,都让他去做了。但他的哥哥曹志远,就是一个“好县长”,人人爱戴。
那么,曹志远的恶从哪里来呢?
其实有些人在一开始真的不是这样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们是很有理想、有抱负的,真想为老百姓谋福利,想把这个地方发展起来。我们电影里也说,曹志远这个县长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一个人。
但是就是在中间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点上,他走上岔路了。可能是跟某个商人吃了一顿饭,吃完那顿饭,突然局势就变了。
第一导演:在钱的面前,自卑了,有虚荣心了,有享乐感了。
吕聿来:是的,这些基层的工作人员真的也很辛苦,拿着不高的薪水,做着极其重要的事。一顿饭可能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看那些商人赚那么多钱,自己还在默默无闻地奉献,心里肯定会有巨大落差。
第一导演:所以都是在那个时刻一松懈,从此就完了。
吕聿来:就是这样的,一旦步入这个深渊,很难有回头路,我们其实也想去表达这个观点。
第一导演:那孙志彪是曹志远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个关系,是一开始就这么写,还是慢慢想出来的?
吕聿来:也讨论过很多方案。
第一导演:有没有想过再往上拔一层,去讲兄弟俩的父亲,前县委书记?
吕聿来:这部电影你也看到了,人物有点多,观众看的时候认人都有点困难,原本还有另外几位官员的戏份,后来都拿掉了。
毕竟《扫黑》是一部剧情电影,不能说真的把它完全当纪录片去做,还得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找到表达的这个点。
第一导演:很多观众都是来看这部电影的尺度的,看能走到哪里,你作为导演怎么平衡这件事啊?
吕聿来:就一个原则,只要是真实的。还有一点,也希望观众朋友能够有代入感,不是说我们在电影院里就什么都不能给大家看。
但我们也不想拿这个做噱头,没有真的去拍那种特别暴露、色情的情节,我们一直在规避这个东西。
第一导演:其实“卖火柴”的拍法就是规避,对吧,真的要拍“卖火柴”那得拍成啥样了。
吕聿来:对,就把这个元素放在里面就好。
第一导演:我觉得你用得挺巧的,孙志彪在偷窥嫖客们选小姐,也说明这个人物心理变态。
吕聿来:这是在剧本创作阶段想的,我们怎么去实现这种情节,让大家看到,但又不要真的说透。
第一导演:我好奇一件事,全片绝大部分女性都是被男权碾压的,咱们有两位主力编剧也都是女编剧,她们面对这种现实素材是否有很大情绪?
吕聿来:这方面的任务可能就更多由我在导演工作上去完成了,我觉得现在的观众都是很聪明的,他们看电影也不会为此而困扰,毕竟它只是一部电影。
那天做首映,有观众说她作为一个女性,特别能理解李倩演的林巧儿。我觉得她们也是很厉害的,她不光看到这个角色是个坏人,她能够去体会林巧儿这个人物,同样作为一个女人,她的选择,她背后的这些动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互动。
第一导演:咱们说回尺度,有很多场景很猎奇,像孙志彪那个色情娱乐会所,以前从没见过。
吕聿来:你没见过这样的会所吗?
第一导演:在大银幕上没见过,《天注定》当时也没公映啊,那现实中就更没见过了。
吕聿来:那个娱乐会所其实是一个KTV,暗藏的游泳池是另外一个地方拍的,我们把两个地方凑了起来。
第一导演:游泳池就是当地的游泳运动馆吧。
吕聿来:不是,是一个宾馆的泳池,美术老师把它加工成现在看到的这样。
第一导演:调查组下榻的那个大楼,贪污官员在这里自杀跳楼,它原本是政府办公的地方吗?
吕聿来:那本身也是一个宾馆,我们看了很多,选了一个很老的当地政府接待的宾馆。它还在运作,里面的陈设,什么东西都有,但可能就不专门用于政府接待了。其实它作为拍官员自杀跳楼的地方不是最合适的,因为它就三层。
第一导演:不一定能摔死是吧?
吕聿来:对,就怕观众到时候看了不相信,觉得不够高。
第一导演:我记得没有给这个楼一个特别明确的全景。
吕聿来:全景镜头我们后来删掉了,怕观众不信。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来,当死者妻子刘琳走进来的时候,那个破碎窗户外面有很多蜻蜓在飞,因为当地特别湿,老下雨,蜻蜓都是飞不高的,说明楼很矮。
第一导演:艾玛,我以为你们故意放出来很多蜻蜓,象征着地方官僚对调查组宣战呢。
吕聿来:哈哈,不是的,那反倒成意外收获了。他们最后还说要不把蜻蜓用特效擦掉,我说也不用吧。
第一导演:上任书记,那个老爷子的宅子,是在郊区吗?
吕聿来:不是,是惠州市区里一个特别老的餐馆改的,我比较喜欢那种质感。美术老师很厉害,一天就改好了。
其实在选景这方面,我们当时没时间看那么多地方,本来就计划去惠州和重庆看看,所以惠州是我们看景的第一个地方,去了惠州就选定在这拍了。
第一导演:还好你们没去重庆。
吕聿来:是,按理应该去看很多地方的。但我们后来就想,给到我们就是一个县城的故事,没让我们去拍很大的地方,有些观众觉得这阵仗不够大,但现实就这样,我们只能讲一个县城的事。
第一导演:当时到惠州是几月份了?
吕聿来:5月份,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北京突然开始有病例。
第一导演:新发地菜市场吧。
吕聿来:对,刚好是那时候,特别紧张。相当于北京的筹备工作还没做完,我们第一批就提前先下去了,啥也别弄了,赶紧先出去再说,因为怕后面你出不了京,当时大家心里面都也没底。
也就是说,第一次去惠州看景的时候,我们剧本完成了两三成、三四成那样子,有些地方是确定要找的,很多都是我们去之后重新去找,整个惠州,包括周边,还去了深圳。
第一导演:你以前在那生活过吗?
吕聿来:没有,大家都是第一次去。
第一导演:我知道你性格比较腼腆,你在片场是什么样子,会情绪化,会暴怒吗?
吕聿来:有,但不多。我现在能想起来的,都是因为拍摄上的问题。我们拍摄的时候特别热,有很多外景,一直在转场,环境特别艰苦。
还有就是那边天气特别不稳定,记得拍开场玉米地闹事的那场打斗,大概去了五次,拍一会就下雨,拍一会就下雨,我当时特别焦虑。
第一导演:天气预报也不管用。
吕聿来:不管用,真的不管用,突然雨就来了。所以在那种紧张的状况下,哪个工作人员出现一点失误,耽误了一点时间,你会特别生气,特别暴躁。
另外还有一次,拍王佳佳,她扮演赵毅那个角色的老婆,拍一场她的情绪戏,要哭,我本身就是演员,比较注意要保护好演员的情绪。那个镜头里,她演得特别特别好,但是,道具给她弄错了,她手里拿的照片不对,导致那个镜头用不了。
我当时就炸了!
第一导演:后期把照片再修一下呢?
吕聿来:不是后期不后期的问题,一是你耽误了时间,还有一个就是你对演员特别不尊重,演员会对自己有挫败感的,我好不容易有个好的表演,就因为道具的疏忽,还得花时间重新去酝酿。
像张颂文老师他们有很多临场发挥的东西,那种即兴的,灵光一现的表演,你摄影机没抓到,再补,你补不来的,演员不可能再给你来一个一模一样的,张颂文老师他也不喜欢这样演。
第一导演:我猜张颂文老师应该给了你很多东西,多到不知道怎么选了。
吕聿来:对,他一直在挑战你,我们放出来的花絮里也说了,姜武老师给他的表演,他一定得能接住,其实有时候对我来讲也有那种感觉,他给你的表演,导演你也得接住。
第一导演:明白,刚才咱们聊的,张颂文掐金世佳脖子那场戏。
吕聿来:那场戏吧,应该这么说,金世佳其实不知道他是要被张颂文打的。
第一导演:是这样啊?
吕聿来:但没有说故意这么操作。剧本里有写,会扇一个巴掌,就一个。我说不想规定死他们一定要怎么怎么演,所以拍之前,我也没有说死到底打不打,就按现场的感觉来。
然后张颂文老师私底下跟金世佳沟通了一下,金世佳可能也明白,因为那场戏是孙志彪这个人物唯一一次“低下来”的状态,和之前一定是不一样的。
第一导演:那场处理成了一个长镜头,但我感觉上好像也可以剪开,多分几个镜头出来。
吕聿来:对,其实现场也不止一个机位,但最后觉得长镜头力量感会更好一些。
那场戏金世佳可能挨了十几个巴掌吧,不但扇巴掌,还有掐脖子,张颂文老师真的掐到金世佳说不出话,说不出台词了。拍完张老师还过来道歉。
但问题又来了,张颂文老师的手吧,肉肉的,有点胖,他明明很使劲很使劲了,但看回放的时候就觉得没用力,连他自己也说,刚才真的很用劲了啊。那我们就说只能再来一下试试了,最后数不清拍了多少条,一直拍到天没有光。
反正那天金世佳真的很受伤,晚上我还请他吃了顿饭,第二天他见到张颂文老师跟他打招呼,他都没有说出话来。张老师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金世佳生他的气,不理他了,后来知道是嗓子根本说不出话。
演员就是那样子,真的演到投入,什么都忘了。
你可以留意这个镜头最后,张颂文离场时,金世佳有一个用后脑勺撞铁门的动作,那是他自己即兴来的,如果我知道他要撞一下,我肯定得先确保那个场地的状态,我当时是有点害怕的,因为他撞的那个铁门上有一个生锈的铁丝支棱出来。我之前没意识到他的表演会用到这个东西,当时就挺紧张,还好没扎上,眼看着那铁丝在旁边。
第一导演:金世佳这次啊,我感觉啊,他就想做到《老手》里刘亚仁那个程度,是不是?
吕聿来:你说得对,他看到这个角色后,最早想到的就是《老手》里的刘亚仁。
第一导演:他是不是自己也想过一把这种表演的瘾?
吕聿来:我觉得有这个成分,因为我给到他剧本的时候,他特别开心,太想演了。
不像我们把剧本给张老师跟姜武老师,他们都觉得还是有很多不满足和不完善,只有金世佳直接说,我喜欢!
我和他第一次对剧本,他就很认真,拿了一个笔记本出来,写了20条意见,但其实在剧本里他一共也就20场戏,他把自己每场戏都做了标注。
我们开机第一天拍的戏,就是拍金世佳在会所游泳池那里和姜武对着干上了。
那是我拍金世佳的第一个镜头,结果他演出来的那个风格,真的有点把我吓到了,我觉得他有点太过了。
拍完第一条,我就跟他说,这个调起的会不会有点太高,太夸张,毕竟这场戏是调查组来你的娱乐会所抓你,你是不是稍微收敛点,要不然后边那么多戏,你怎么往上拔?
他没有回答,说我想想吧。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可能他不太认同我的观点。直到第二次、第三次拍摄的时候,我就觉得其实我好像也不用太去限定他了,我感觉到他有一种他自己理解的孙志彪的那种东西了。
第一导演:这个认同点在哪?
吕聿来:我觉得有一点可贵的,这个可能大家不一定能那么直观地感受到,有好几场戏让我就有了一种感觉,他其实在演嚣张的时候,又隐藏了一些东西,掩饰了他心里面的那种不安、脆弱和对自己的怀疑,甚至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他有点可怜。
第一导演:电影有一些逻辑问题,比方说孙志彪撞死女孩,还有最后的狙击枪射杀,为什么他不让马仔去做,非要亲自上手。
吕聿来:这个问题我也看到了。在剧情里面,他撞死那个女孩,前后剧情连接起来,他没有办法找别人去做。因为他也不是说真的想把女孩撞死,而且那个时候他头是晕的,是吸了毒的状态。他下车那一瞬间,看到满地是血,他先看了看周围,那个状态是有恐惧感的,他也不是到了那种毫无人性的程度,好像撞死一个人不害怕似的,没有。
第一导演:那最后狙击射杀呢?
吕聿来:我们真的有考虑过让别人去射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个事情跟他哥哥曹志远有关系,最后能跟哥哥站一起的人,肯定只有孙志彪了,所以当时就按这个逻辑去拍的。
第一导演:现在电影拍完了,上映了,你自己心态如何?
吕聿来:心态很复杂。
第一导演:但这个事情早晚会来的,哪怕不改档期,今年一月上映,它也会来。
吕聿来:对,我觉得,好像各种情绪都会有,这几天我是又紧张又很期待,不知道观众的反馈是什么,虽然之前的首映有一些观众反馈,但还是有更多未知,大家会不会喜欢这个东西,会不会去看这个东西。还有我们的演员,也都没看过这部电影,因为时间太紧张了。
第一导演:首映那天也没看?
吕聿来:没来得及啊,我现在还不知道演员们对片子的反馈是什么,很希望听到他们的反馈。
第一导演:武哥是不是在别的组里呢?
吕聿来:对,我就是操心,永远没办法完全放下心。因为一部电影真的还是一个团队的东西,集合了太多人的工作。看到字幕写着这是谁谁导演的作品,就感觉,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你身上去了,其实我就觉得我对这个团队,对所有的主创,也都有这个责任,真的做了努力。
第一导演:现在有想过自己将来导演的路往哪个方向走吗?
吕聿来:也说不好。
第一导演:觉得会不会有更多类型的剧本找过来?
吕聿来:大家看到你做了这样一个作品,如果认可的话,肯定就有更多类似这样的东西来找你,这个是一定的。
但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真的也没有这么期望。如果作为一个导演,我首先没有确定一定要拍什么样类型,虽说《扫黑》是一部这样性质的作品,但是我在这里面也找到了我喜欢的点,就是我有认同感的东西。
我更愿意从一个作品里面去找这种相关性,自己感兴趣的点,带着情感去做它。
第一导演:会不会想趁着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接下来把一直藏在心里的那种私人的表达,一直没做出来的,把它做出来?
吕聿来:说白了,我不是一个太有规划的人,没有什么一部两部三部这种计划。
第一导演:必须得有一个东西,强压推着你,你才能把它给完成出来?
吕聿来:对,比较随缘一点。
第一导演:这个东西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吗?
吕聿来:其实,我没有那种就是我必须拍,非拍不可的东西,或者说,我一定一定要做出来的这种东西,至少目前还没有,但是,不排除以后会有。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前半段观感很差,完全就普法栏目剧。n台词实在太烂,恨不得直接说教。父母官三个字开场不久便被提出,全片所有的正面形象也都围绕这三个字塑造。他们正直积极得一般无二。n除了张颂文姜武几位,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角色的状态中,僵硬呆板又单薄。n比如,一个为亡父伸冤的人首先考量的是人心所向,不忙着倾诉自己的处境,而是说着“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变坏的”。n比如,看一群农民工普通话说得比我都好。“你们一定要帮帮我们”,所有人说的话一个字都不差,实在太别扭。n爱情、兄弟情等情感支线毫无意义。nn然而随着剧情反转,张颂文的角色生长出弧光,触及到派系之中、身不由己的问题,连带着同阵营的几位角色都鲜活起来。n其实心里很自然会生出疑问,他如果真这么正直,怎么可能在这地方做上县长呢?而身世曝光后,他的多重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他是在愤怒金世佳的行径,还是在恐惧自己会被连累?他是不是想做清官而不能?他的挣扎有多少?n很可惜,影片的后半段为了维持类型化的张力,没有深入他的内心,他身上刚刚诞生的复杂人性迅速地湮灭,变回可以对爱人下狠手的完全反派。n金世佳的表演一言难尽,但总归他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毁倾向,甚至在被逮捕时笑了出来,也体现出某种身为反派的挣扎。n姜武很可惜,他的角色甚至从没有过一丝胆怯和动摇,纯然正面的模范,没有任何发挥空间。nn结尾一如既往地像普法教育宣传片。n何必呢?nn可能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某种通病。n只有反派会胆怯会矛盾,但恰恰是这些内心挣扎为他们带来了人物弧光,使他们从角色变成人。n相比之下,却更显得正派角色们都极其扁平。他们或许是有教育和榜样意义的,但都无非是模板,难以共情。nn我觉得这部电影没弄明白,我们要的不是“尺度”本身,而是真实和真相。或者说,仅仅有尺度,不贴近现实的尺度,都是没有意义的。n展现黑帮的狠戾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呢?恐惧?胆怯?感官刺激?对于黑恶势力的厌恶与愤懑?我想大多数观众都和我一样,对这部分没有清晰直接的认识,于是这部分展现只会让我回想起普法栏目剧,唤不起任何对于现实的认知,甚至因而觉得它离我的生活越发遥远。n真正应该做的,是把黑帮的嚣张气焰转化为扫黑路上的艰难险阻。n但片中扫黑调查组的组长何其敏锐勇武,上级何其英明支持,人证何其机警幸运,堪称天时人和。除了那场当街刺杀的戏,片中有哪里真正称得上惊险呢?n但是如果过程这么顺利,贪官来一个抓一个真像说的那么简单,我们又到底为什么感到激动呢?n真正应当被展现的尺度,应该是几方势力之间的博弈,把老虎苍蝇连根拔起有多么艰难,必然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威胁,上级可能的怀疑和不支持……这是我对真实的想象,其实也在本片中有很多映射,但由于种种原因被粗浅地带过了。nn本片确实有尺度,但全是黑色的尺度。不想去谈有没有夸张,我只是真的不知道,丈量黑帮的恶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n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白色的尺度,让我们更了解白色这方的事实。尺度尺度,有了它,我们才能丈量出来善的大小。n结果或许比这部简单通俗的宣传片更好呢?
半部好片,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反派角色很真实,基本都有原型,每当你以为编剧在瞎编的时候,现实总能教你做人,比如100块一根火柴,高官私生子等等;缺点就是说教性太强!正面人物脸谱化,靠是否佩戴党徽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好人;总结起来和人民名义类似,指出了一些问题,但是落脚还是在反腐要靠青天大老爷上,有点隔靴搔痒之感!
整部剧两句话是真正的亮点,曹志远被捕时说,你怎么知道我的下一任是一位好官呢?宋一锐回答:坏一个,抓一个。事实上宋的回答落了下乘,曹的提问基于他对客观现实的理解,他知道在他之后,这个县要么迎来一位清廉的不做不错,但也没什么经济政绩的所谓好官,要么来一位一如他一般的贪官,他们吃肉,老百姓喝汤;这也是他在贪了那么多钱、杀了那么多人之后敢大言不惭的说做官为了百姓的原因。宋其实也知道这个结果,但是他给不出答案,导演、编剧也给不出答案,最后只能给一个近乎悲壮的飞蛾扑火一般的答案。但事实是,这根本不是答案,在他抓到这些贪官之前,会有多少人民的人生被毁掉,又会有多少资产被转移到海外呢?
扫黑除恶,扫的掉黑,除的掉恶,但关键还是要铲除黑与恶诞生的土壤,而这却是一个真正的系统性问题。
在经济学上,一个典型且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型是这样的:产业要想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谓生产要素无外乎三类,人力、技术、土地资源、资本。一个落后的县依靠廉价的土地、人力,吸引外部资本来投资,从而使一个农业县有了工业产业,实现工业化,产业升级,高附加值就业岗位增多,居民收入提高。有了钱的人民,一是会增加消费,消费水平提高,再带动服务第三产业,政府税费增收,科教文卫等民生服务的质量就会提高,接受更好教育、身体更加健康的人民会带来更优质的劳动力和技术创新再反哺到经济里去;有了钱的人民,二是会增加储蓄,存在银行里的钱会被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变成新的资本,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增长中去。综合来看,在这个增长模型中土地与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力、技术、资本都是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的,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但现实中,上述这个模型却往往是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一个县,因为没有像样的产业,而缺少工作岗位,人口就会外流,低端劳动力去发达地区打工,获得收入基本都是消费在了大城市;高端劳动力,大学生考出去就回不来,回来就当公务员。农村因为人口外流,大量土地被抛荒,不可再生资源被外部资本廉价的掠夺,最终政府财政常年赤字,基础的公共服务都要依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留在本地的中产阶级基本要靠政府微薄的薪水活着,发家致富基本靠腐败。最终,人力、技术、资源甚至营商环境全都没有了,就更不可能吸引外部资本来投资,从而陷入经济长期衰退的负反馈中。
从上述模型正向与反向的演绎,可以看出资本在这个模型中的关键地位。资本与技术的投入会使地方上原有的人力土地资源转化为生产产品的生产要素,从而开启循环发展的进程,而没有资本技术投入的地方,原有的人力土地资源则会被已经发展起来的县市吸引走,变得更加贫穷。中国的大部分基层县市都无法逃脱上述发展的规律,这也是地方政府长期极度重视招商引资的原因。这时候问题来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地方县市,资本为何偏偏来你家?除去地方特有的资源与区位优势,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市如何吸引资本的点金之手呢?改开的早期,做个四通一平就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凭借,而在基础设施高度发展的今天,新的答案就不同了,现在政策资源很重要,我们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很多事情没有政策办不了,没有政策办不好!他有政策他能干,你不能干;他有政策他干有钱挣,你干赔本赚吆喝。例如特斯拉落户上海,除了上海本身的诸多优势,比之广州,免税、低息贷款、近乎白送的土地和中央特批的全资持股的政策组合拳才是最终原因。股市有个俗语,在美国投资要跟着大资本走,在中国投资要跟着政策,因为资本跟随政策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地方县市,政策为何偏偏来你家?这就是考验权利含金量的时候了,除去地方特有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官场的天命之子,人走到哪里新政就跟到哪里,资本就去到哪里,GDP就涨到哪里,其背后的缘由也就难以言说了。
看完上面的模型,总的来说地方经济的早期发展非常需要资本的投入,而资本投入又非常看政策的支持,再回到本片,其很大的意义在于指出了地方经济发展中权力、资本、暴力三股力量的苟合。反派曹志远,其父作为曾经的上级领导,虽然已经退休,但多年的经营,门生故吏遍布地方,其儿子曹志远天然的能享受到别的地市享受不到的政策试点与优待,从而吸引资本投资兴业,而资本自然也给以相应的报答,这就是权力与资本的苟合。然而正如我们无法在地上建立天国,任何产业与发展都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如何处理这些不能讲道理,收买起来又很贵的人,就是个问题,毕竟小石子能掀翻大车,这个时候暴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有的暴力是明面的比如警察,有的暴力是暗地的比如孙志彪。于是一个政策指路,暴力开道,资本点金的三方苟合的模式就达成了。举个例子,以某百强县数量第一的省份来说,这些所谓百强县,很多靠小炼铝、小炼钢、小炼油、纺织等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密集且低效率的产业起家,而其产品竞争力,离不开地方政府给以的政策支持,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消耗式的用工条件的无视,更有甚者是对其商品走私的包庇,而此时当地风行一时的介于警察与保安之间奇特武装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到此时,这种权力、资本、暴力的合作带来的似乎还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权力完成了政绩,资本实现了利润,人民改善了生活,地方经济开启了循环改善的快车道,看上去这是一颗屎味的巧克力,虽然难闻但是好吃,但事实上这是屎味的毒药,不仅难闻而且有毒!
权力、资本、暴力三者,开始是相互合作,之后相互交融,最后三位一体。权力从一开始尝到资本的甜味时就会不遗余力的变成资本本身。一方面政府有明面的融资平台,以政府信用背书,从银行融资;另一方面,也要找个好的白手套,一手高息非法融资,另一手高价接政府工程,低价转包从而空手套白狼!这就是剧中曹志远与其情妇的关系。而资本为了能持续获得政策红利,也会迫切的向权力转化,比如某些百强县企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一方面开始加上人大政协的帽子,生意做的够大,就可以与封疆大吏谈笑风生了,另一方面,则积极渗透基层政府组织,长而久之,这些市县到底是国家的市县,还是某些人的市县也未可知了。而暴力则可以一方面为权力和资本提供非法的享受,同时获得要挟资本与权力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控制非法的市场,如黄赌毒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当权力资本与暴力带来的控制力三者相互结合的时候,也就是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彻底失去控制力的时候,就如剧中,调查组来到县里之后,表面上高接远迎,全力配合,背地里却被实时监视,步步紧逼。
当权力资本与暴力完全结合之时。就是当权者积极收割普通人民财富的时候。而所用之手段。最为有效的无外乎房地产。毕竟大部分市县前期借鸡生蛋借来的企业都是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当政策红利消失之时,就是濒临破产之日。这个既得利益团体为了能够持续赚钱,必然会积极转型。好的就如京东方之于合肥,实现了技术上的升级,从而实现了产业的持续进步。而坏的就进入了房地产的深渊不能自拔,房地产的发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一方面是土地财政,可以获得充足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获得上级政府政策性转移支付上下其手获利的重要手段,对于资本,对开发商稳赚不赔,银行则获得了低风险高收益的住房贷款。而那些突获巨款的拆迁受益者,又会成为黄赌毒和高利贷的受害者。对于已经完成三位一体的利益集团而言。房地产更是可以做到一地五吃。第1吃,当权者者通过拍卖土地获得土地财政。第2吃,当权者可以在土地规划中收受巨额贿赂。第3吃,当权者通过层层盘剥拆迁补偿款获利。第4吃,通过背后控制的关联企业获得工程承包权。再通过低价转包红利。第5吃,最后下发的拆迁款,和在这个过程中获益的其他利益阶层的收益,又会通过非法集资和黄赌毒高利贷的方式进行最后一轮收割。经过这一轮收割之后,权力资本暴力都获得了足够的收益。而唯有人民,看上去。收入提高了,住房改善了。但其实填进去了未来20年到30年的收入。而中央政府更是最大的输家。这个中间损失的拆迁补偿款来自于以往的税收,是过去的损失。资本和权力的脱实向虚带来的产业空心化是当前的损失。而高企的房价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和居民部门的高杠杆带来的消费能力下滑是未来的损失。
而当中央派下督导组来铁锤落下的那一刻。资本可能早已连人带钱出了境。权力则把妻儿老小和一生的获利送出了国。唯有暴力干了太多的脏活,最终难逃一死。曹志远最后得意的发问。无外乎看透了以上这些逻辑。想要有所作为的权利很难与资本和暴力划清界限。而无欲无求的权利,则又无法给当地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心系地方GDP的李达康之流,又怎么能真正的能跟高小琴和祁同伟划清界限呢?这才是本剧到最后宋一锐给不出的答案吧。
说几个小细节,透露了很多细思极恐的东西,不知道会被会被删。
1、片中的魏河县县委书记明明是地方主政一把手,但是却没见这个人露面。
魏河县委书记姓高,简称高书记,本应该是地方一把手,权力最大,但是却始终没有露面。
最后结案的时候,高书记并没有被判刑,而是被免职了,这就很值得玩味。
可以从一个细节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
魏河县展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会的时候,曹县长直接宣布了一项决议。
高书记并没有出席现场会议,主席台上的另一个县委常委提醒曹县长,这件事是不是应该请示高书记,让他来做决定。
曹县长回了一句,现在是我在主持工作,一切我说了算。
再结合曹县长的父亲是魏河县所属的地级市的原市委书记,当地的政治生态就逐渐清晰了。
原市委书记曹顺华其家族及附属的政治派系,已经牢牢掌控了魏河县的政治生态。
公安局局长陪同调查组到娱乐城调查的时候,当时正在花天酒地的财政局范局长对着公安局长来了一句“你怎么才来啊?”
说明这个公安局局长也是娱乐城的常客,可以想见,魏河当地的不少官员应该都光顾过娱乐城。
而娱乐城又是曹顺华的私生子孙志彪的生意,这就很有意思了。
由此猜测,魏河县当地的大部分干部都是曹顺华的旧部,当初能够当上各个局长的人,也都是到曹顺华家里跑过很多次的。
可以说曹家掌控了整个魏河县的大部分权力部门,是事实上的“土皇帝”。
这就能明白为什么县委书记高书记没有露面,最后给了一个免职处分了。
县委书记属于省管干部,任用调派由省委组织部安排。
魏河县委高书记,当初应该是带着省委的政治任务到魏河清理地方势力,夺回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的,结果被曹顺华扶植的地方势力“架空”了。
曹县长是原市委书记曹顺华的儿子,各个局长又是曹顺华提携上来的门生旧部,所以这些局长只听县长的,不听县委书记的。
而调查组由省委牵头,公安厅异地用警配合,大概率也是高书记知道自己被架空之后,向省委反映的情况后,省委商量决议的结果。
这应该就是这部《扫黑:决战》所反应的政治背景。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仅是铲除地方黑恶势力,也含有清理过去几十年逐渐把控地方政权的保护伞的意味,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还地方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2、魏河县规划局局长齐宇飞受贿500万,最后因儿子在国外欠债而被逼跳楼自杀
齐飞宇的跳楼自杀,是一起标准的围猎官员案件。
从孙志彪在国外开公司借钱给齐飞宇的儿子赌博开始,齐飞宇就已经被安排上了替罪羊的角色。
这两年新闻上不断爆出因为长期抑郁而跳楼的官员,大家应该能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了,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人抑郁了。
其实从齐飞宇的这个案件,也能大致明白官员到底是怎么被围猎的了。
也能明白,为什么有些官员被围猎、被陷害之后,没有去纪检监察部门举报,而是选择自我了断了。
这其中的水,太深!
别碰脏钱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异国入侵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有政绩的贪官,真的就那么罪不可恕?
作为姜武和张颂文的影迷,当看到这部影片时,毫不犹豫地买了周三(4月28日)晚的点映场。原本对电影本身故事的叙述不抱太高的期望,毕竟扫黑除恶此类主旋律的题材,政治立意没得说,但是艺术表现方面却比较拉跨。可是看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片子哪里只是简简单单地扫黑除恶,这明明是我们的国家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对进化后的新形态的黑恶势力的宣战檄文!
开场的县政府大会上,县长曹志远在县委书记缺席且主管规划的齐局长“好意”提醒的情况下,大义凛然地拍着桌子说:“如果有人贪赃枉法,我看一个抓一个!”说得那是一个声情并茂、义无反顾!
作为一个聪明的观众,我的警报已经拉响,这个人物必有反转,难道你就是那个两面人?
接下来,这部由中纪委亲自监督的剧,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这个正义凛然的县长——新时代的两面人、黑恶势力幕后的保护伞,是多么地难以分辨。如果你以为戏剧人物都是艺术加工的产物,现实中不可能有伪装得如此“逼真”的两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实生活中的两面人,比曹县长更加的伟光正,更加的让人瞠目结舌!
还记得CGTN揭露新疆暴恐真相的纪录片吗?里面披露了一位真实的两面人——西尔扎提·巴吾东。此人在新疆“深耕”二十余年,先后任新疆司法厅副厅长,乌鲁木齐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司法厅厅长,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等职务。在其任职期间包庇分裂势力,与境外恐怖势力里应外合,对新疆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试想,如果不是媒体披露这样一位人物,编剧都不敢如此编!
这部由中央政法委亲自下场的电影,如果只是告诉大家,两面人是多么会伪装、多么会躲藏,多么两面三刀,那我们就只看到了最表面的一层。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核心,也是最后促使我提笔写下这篇长影评的动力——
新时代的“黑恶势力”,也在与时俱进,变得更加难以打击,让正义的战士更加的“投鼠忌器”。
下一个更贪?
电影最后有一个场戏十分的耐人寻味。当扫黑英雄宋一锐走进县长办公室,要将暴露的曹志远带走时,曹志远至始至终都没有低下他“骄傲”的头颅,在最后的时刻,曹县长都敢理直气壮地质问扫黑英雄宋一锐,为何他一个将魏河县的GDP提高了这么多,让大多数老百姓都赚了钱的“牛”县长会有错,他敢理直气壮地说他是如何将一个鸟不拉屎的穷地方变成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镇,他也敢在触犯了国法的情况下质问扫黑英雄:“你如何保证我的继任者也不贪?”
姜武饰演的扫黑英雄宋一锐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侧身卸了曹志远的锐气,回答道:“我保证不了,但是只要触犯法律,我见一个抓一个。”
讲真,我对这样的回答是不满意的。
我们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令世界称奇的高速发展期。
一战后,世界第一的美国都只有“咆哮的二十年代”,而中国有“奇迹的三十年”、“爆发的四十年”等,让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举世瞩目的世界强国,解决了世界七亿多人口的贫困。而在这片伟大的土地内部,在激烈的发展中,黑恶势力也跟着“与时俱进”,变得更加的难以发现和打击。
坦诚地讲,如果现实中的黑恶势力,都跟影片中的曹家人一般以宗族血亲为纽带,进行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利益输送,实行宗派主义、小团体,那要解决这样的黑恶势力,并不困难。
新时代难的是那些黑恶势力、黑恶资本,绑架地方的经济,绑架地方的财政,组成以利益为纽带的共同体。这样的新形势下的黑恶势力不仅难以发现,在打击的时候往往还要造成更加疼痛的经济损失,弄不好还要造成群体事件。
比如影片中魏河县的经济开发,就利用集资绑架了许许多多的老百姓,让他们都参与了充满权力寻租的基建项目里,以至于当宋一锐要帮魏河县“刮骨疗伤”时,竟会导致让他措手不及的群众事件,而人民群众被蒙骗着当成了黑恶势力的挡箭牌,这种行为不可谓不恶毒。
巧克力味的屎or屎味的巧克力?
影片展现出来的只是现实中的冰山一角。
现在在网络上也有许许多多有关的热门的讨论,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条是:“你是喜欢有能力的贪官,还是无所作为的清官?”
毫无疑问,影片中的曹志远、齐局长就是有能力的贪官,他们帮助魏河县的GDP蹭蹭地往上窜,而他们也把自己的政绩当做了免死金牌。
可要我说,我既讨厌有能力的贪官,也讨厌无所作为的清官!什么时候,官员的清廉属性和其执政能力成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需要警惕的是,贪官所发展的GDP,往往伴随着牢固、腐朽的利益集团的伴生。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尚可以做到贪官和黑恶势力吃肉,老百姓喝汤,可如果经济状况变差,那么将变成贪官和黑恶势力吃老百姓的肉,敲老百姓的骨髓!
可以负责地说,这样扭曲的GDP结构只能保一时的增长,而且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有限得很,我们应该坚决地同贪官污吏和黑恶势力做彻底的斗争!
同时,新时代的社会也不需要尸位素餐的清官,这样的官僚如果秉持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得过且过的执政理念,也是需要坚决抛弃的!
我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情况,阻挠我们进步的黑恶势力也变换着各种各样的马甲,利用这样那样的工具。而新时代的宋一锐,不仅仅需要靠着自己的专业和魄力,更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写在最后,这部扫黑·决战一定是值得一看的,虽然看上去像纪录片,但是其隐约透露的信息和细节是很丰富的,十分适合关心民生和政治的影迷观赏!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一开始,听说吕聿来要导演一部犯罪类型片,还是和上级部门合作,我是很难去想象的。
一个入行16年的演员,参与的大多是文艺片,怎么转身一变,走上了这么一条路。
不仅我不信,其实主创们一开始心里也都没底。
但这个项目就是这么做出来了,从去年疫情时期接手,一年内火速完工,差一点就在今年1月上映。
虽说换了档期,宣传上也没敢过于张扬,但在这个五一档里,除了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就只有这部电影口碑在及格以上,票房和排片也是一天比一天高。
《扫黑·决战》,一听片名,就知道是埋了料。
而我更好奇的是,这一系列过程,这前前后后的周折,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节前,在朝阳SOHO见到了吕聿来,现在,要称呼他吕导。但他并没有因为拍了一部这样规格的电影,性格就变得张扬,金句频出,咄咄逼人。相反,他仍然是我认识的那样,腼腆,内向,从头到脚的书生气。
谈起这部戏,他是紧张中夹杂了一点兴奋,他渴望看到结果,也担心不可知的降临。
无论怎样,我们把话都聊开了。
对。能聊的干货,都在这儿。
01.领旨时刻
第一导演:第一次听到《扫黑》这个项目,是在什么时候?是亚宁跟你说的吗?(亚宁,现任爱奇艺影业总裁,《扫黑·决战》由爱奇艺影业、恒业影业等公司联合出品)
吕聿来:是亚宁总,去年刚过完年,疫情爆发的时候。本来我当时是接了《平原上的摩西》,演一个角色,因为疫情就延期了。这时亚宁说有一个电影项目,目前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问我看看有没有兴趣,能不能一起做。
其实我觉得他们当时心里也没底,他跟我说的时候,我也没底,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
第一导演:理解,做这种项目谁能那么有底。
吕聿来:但说心里话,我又很想做,因为我觉得除了他们也不会有别人再来找我做这样的题材。
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先一起做剧本,看看剧本能做到什么样。
第一导演:为什么他不去找一个擅长拍类型片导演,香港导演什么的。
吕聿来: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找过,说实话,可能也有找过,但没跟我讲,不然显得好像对我不太信任,哈哈哈。所以我也就不会去问他们还找过谁,因为他能找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其实亚宁总后来也跟我讲了,最后决定拍板让我来拍,不仅仅是资方,他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毕竟我是一个新导演,没这方面经历,也没有这样的作品。投资老板肯定也会问他啊,为什么找吕聿来做导演?
第一导演:亚宁怎么帮你说话呢?
吕聿来:挺感动的,他就说四个字,“我相信他”,就很简单。既然这么相信我,我就觉得什么都不用说了。
第一导演:其实,不仅仅是我好奇,所有人都好奇,你之前一直偏向文艺片,书生气多一些,对于这样一部要起猛劲的片子,还是跟上级部门合作,你的导演念想是什么呢?
吕聿来:念想也说不上吧,毕竟我还是北电导演研究生毕业,还是希望能有一个职业导演的状态,我从没局限自己要去拍什么片子的。
第一导演:当时你会想要是接了这戏,对自己今后导演方向有什么影响吗?
吕聿来:根本想不了那么多,因为周期很紧张,领导和资方希望我们能在去年年底或今年1月份的时候上映,筹备时间很短。
第一导演:跟《中国机长》似的,从决定拍,到上映,一年完成。
吕聿来:对,所以就是一门心思想把这个片子拍好,拍得好看,就这样。
第一导演:有没有参考什么同类型题材的电影?
吕聿来:人物设置上没什么参考,但在拍摄方法、镜头设计上,有借鉴一些类型片,韩国的好莱坞的都有。我确实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拍之前有看很多这样的电影。
第一导演:有设想过自己得要一个什么样的风格呢?
吕聿来:最基本的原则还是真实性,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再去跟摄影师一起做分镜,跟美术老师去沟通场景,其实是一个常规的流程。
02.热血燃起
第一导演:咱们编剧有四个,樊菁、蒋丽华、你还有岳小军,没有一个做过这种纯政治犯罪片,那文本上是个怎样的创作过程?
吕聿来:一开始是爱奇艺找到另外三人,他们比我更先介入,更早去做调研。岳小军应该是最早的,之前他有写过一稿剧本大纲,我有看过,后来我们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岳小军就没有再参与,但还会用到一点他的内容,至少角色名字是一样的。
其实亚宁总,还有我们的制片人,都很深度地参与这个剧本的创作。亚宁总在大方向上给我们把控,其实电影剧本里有些台词也都是他最后审核,甚至有些台词是他想出来的。
第一导演:举个例子,厉害的台词。
吕聿来:就比如说最后姜武对张颂文说的那句台词,“说白了,你们家吃肉,让老百姓喝汤”。
第一导演:赶本子的时候,你们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也是三四个人猫在屋子里,一黑板的人物脉络图吗?
吕聿来:没有,因为那时疫情还挺严重,我们更多是通过语音视频开会,完了之后大家各自分头在家写。后来4月的时候,我就进《平原上的摩西》组里了,我是一边演戏一边写剧本,一边跟大家讨论。因为戏份没那么重,所以有很多自己的时间。
我最后写了一个分场,分场之后就交给我们几个编剧,大家各自写,写完之后我们再在一起讨论,再统筹。
第一导演:之前调研的工作是怎么展开的?
吕聿来:调研我就没参与了,那是在疫情之前,也就是前年,他们去一些案件发生地做采访。但是这个情况也很复杂,因为在当时,很多特别大的案子都还没有结案。
第一导演:我记得去年9月还是10月,开始有一批重点的案子结案了。
吕聿来:对,所以很多案子我们也没法看到细节,更多的是去看新闻,看一些大家能看到的信息。
第一导演:允许采访一些当时没判死刑的犯人吗?
吕聿来:不允许。涉及到机密、审案的东西,我们也不能越过去。
第一导演:那不采访犯人,采访一些当地的受害者行吗?
吕聿来:凡是跟案子有关的,我们都不太好去做,做这种事的后果可大可小,但我们有去了解督导组的这些人,真实办过案的警察,跟他们交流了一些。
当然我们也会去看相关的纪录片,包括小说,我当时就看了很多周梅森的官场小说,还有吕铮的刑侦小说,反正就是各方面信息都拿来,帮我们去做《扫黑》。
第一导演:在做这些素材收集的过程中,有没有被这些事情震到,找到自己的high点?
吕聿来:这在看资料的过程中一直在发生。
第一导演:匪夷所思是吧?
吕聿来:说实话,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没想过这些事,也不会觉得这个离我们很近,就觉得那可能只是个新闻报道。但是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坏人也太嚣张了!那些受害者也太惨了!这种感慨特别多,基本上每天都是。
第一导演:有没有刺激到你,想把这部戏往狠往猛里整?
吕聿来:肯定有啊,但也有另一个感触,除了想给大家看到这种强刺激的东西,你更想让大家了解真相。
第一导演:不仅仅是猎奇?
吕聿来:对,就是想让大家能了解背后隐藏的事,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
另外触动我的,是我们在跟相关领导沟通剧本的时候,领导就讲国家为什么要做扫黑除恶这个行动,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行动,给所有的百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活环境。
这种公平公正的环境体现在什么地方?可能大家公众意识里,已经形成一种概念——当我们遇到一个困难,想要办一个事,比如说去看一个病,或者孩子上学,大家都会想说有没有认识的什么有权的人,或者有钱的人。
特别是在小地方,这种生态挺多的。我也是从一个小县城出来的,你身边的人,亲朋好友同学什么的,都会这么想。
第一导演:它天然地,越过了法制化的进程。
吕聿来:对,它造成了一个危害,好像只要我认识有权的人、有钱的人,我就可以走个捷径。但是对于更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谁也不认识,这就是不平等。
问题在于,大家从没把它当成一回事,就觉得这很正常。所以细想一下,这真的就跟扫黑除恶的斗争有很大关系。再说深一点,我觉得这些犯罪保护伞也好,黑恶势力本身也好,有时候也是利用了老百姓认知上的弱点,其实是我们给他们创造了犯罪的机会。
第一导演:这就是官僚思维下的PUA。
吕聿来:对,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我们都在一个公平环境下,做一个事就走正常渠道,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腐败官僚和黑恶势力就没生存空间了。
这些是我做这个项目后特别感同身受的地方,如果给《扫黑》上一点价值观,这就是它的意义。
03.恶胆丛生
第一导演:你觉得,起初,恶是怎么出现的?比方说孙志彪(金世佳 饰)这个角色,他是怎么变成电影里这样的?
吕聿来:其实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想多挖掘人背后的东西,但一部电影的容量有限,所以这个诉求,我们更多是放到张颂文扮演的曹志远身上。
而孙志彪这个角色可能就是一个纯粹的黑势力,其实有一场戏大家可以看到,就是金世佳跟张颂文那场对手戏。
第一导演:掐脖子?
吕聿来:对,唯一一场有讲到人物背景的戏。
第一导演:其实是一个原生家庭的问题。
吕聿来:对,这跟孙志彪的成长有关系,从他的角度出发,他还有一点委屈,家族里所有的脏活、累活、坏的事情,都让他去做了。但他的哥哥曹志远,就是一个“好县长”,人人爱戴。
那么,曹志远的恶从哪里来呢?
其实有些人在一开始真的不是这样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们是很有理想、有抱负的,真想为老百姓谋福利,想把这个地方发展起来。我们电影里也说,曹志远这个县长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一个人。
但是就是在中间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点上,他走上岔路了。可能是跟某个商人吃了一顿饭,吃完那顿饭,突然局势就变了。
第一导演:在钱的面前,自卑了,有虚荣心了,有享乐感了。
吕聿来:是的,这些基层的工作人员真的也很辛苦,拿着不高的薪水,做着极其重要的事。一顿饭可能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看那些商人赚那么多钱,自己还在默默无闻地奉献,心里肯定会有巨大落差。
第一导演:所以都是在那个时刻一松懈,从此就完了。
吕聿来:就是这样的,一旦步入这个深渊,很难有回头路,我们其实也想去表达这个观点。
第一导演:那孙志彪是曹志远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个关系,是一开始就这么写,还是慢慢想出来的?
吕聿来:也讨论过很多方案。
第一导演:有没有想过再往上拔一层,去讲兄弟俩的父亲,前县委书记?
吕聿来:这部电影你也看到了,人物有点多,观众看的时候认人都有点困难,原本还有另外几位官员的戏份,后来都拿掉了。
毕竟《扫黑》是一部剧情电影,不能说真的把它完全当纪录片去做,还得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找到表达的这个点。
04.尺度拿捏
第一导演:很多观众都是来看这部电影的尺度的,看能走到哪里,你作为导演怎么平衡这件事啊?
吕聿来:就一个原则,只要是真实的。还有一点,也希望观众朋友能够有代入感,不是说我们在电影院里就什么都不能给大家看。
但我们也不想拿这个做噱头,没有真的去拍那种特别暴露、色情的情节,我们一直在规避这个东西。
第一导演:其实“卖火柴”的拍法就是规避,对吧,真的要拍“卖火柴”那得拍成啥样了。
吕聿来:对,就把这个元素放在里面就好。
第一导演:我觉得你用得挺巧的,孙志彪在偷窥嫖客们选小姐,也说明这个人物心理变态。
吕聿来:这是在剧本创作阶段想的,我们怎么去实现这种情节,让大家看到,但又不要真的说透。
第一导演:我好奇一件事,全片绝大部分女性都是被男权碾压的,咱们有两位主力编剧也都是女编剧,她们面对这种现实素材是否有很大情绪?
吕聿来:这方面的任务可能就更多由我在导演工作上去完成了,我觉得现在的观众都是很聪明的,他们看电影也不会为此而困扰,毕竟它只是一部电影。
那天做首映,有观众说她作为一个女性,特别能理解李倩演的林巧儿。我觉得她们也是很厉害的,她不光看到这个角色是个坏人,她能够去体会林巧儿这个人物,同样作为一个女人,她的选择,她背后的这些动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互动。
05.地处一方
第一导演:咱们说回尺度,有很多场景很猎奇,像孙志彪那个色情娱乐会所,以前从没见过。
吕聿来:你没见过这样的会所吗?
第一导演:在大银幕上没见过,《天注定》当时也没公映啊,那现实中就更没见过了。
吕聿来:那个娱乐会所其实是一个KTV,暗藏的游泳池是另外一个地方拍的,我们把两个地方凑了起来。
第一导演:游泳池就是当地的游泳运动馆吧。
吕聿来:不是,是一个宾馆的泳池,美术老师把它加工成现在看到的这样。
第一导演:调查组下榻的那个大楼,贪污官员在这里自杀跳楼,它原本是政府办公的地方吗?
吕聿来:那本身也是一个宾馆,我们看了很多,选了一个很老的当地政府接待的宾馆。它还在运作,里面的陈设,什么东西都有,但可能就不专门用于政府接待了。其实它作为拍官员自杀跳楼的地方不是最合适的,因为它就三层。
第一导演:不一定能摔死是吧?
吕聿来:对,就怕观众到时候看了不相信,觉得不够高。
第一导演:我记得没有给这个楼一个特别明确的全景。
吕聿来:全景镜头我们后来删掉了,怕观众不信。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来,当死者妻子刘琳走进来的时候,那个破碎窗户外面有很多蜻蜓在飞,因为当地特别湿,老下雨,蜻蜓都是飞不高的,说明楼很矮。
第一导演:艾玛,我以为你们故意放出来很多蜻蜓,象征着地方官僚对调查组宣战呢。
吕聿来:哈哈,不是的,那反倒成意外收获了。他们最后还说要不把蜻蜓用特效擦掉,我说也不用吧。
第一导演:上任书记,那个老爷子的宅子,是在郊区吗?
吕聿来:不是,是惠州市区里一个特别老的餐馆改的,我比较喜欢那种质感。美术老师很厉害,一天就改好了。
其实在选景这方面,我们当时没时间看那么多地方,本来就计划去惠州和重庆看看,所以惠州是我们看景的第一个地方,去了惠州就选定在这拍了。
第一导演:还好你们没去重庆。
吕聿来:是,按理应该去看很多地方的。但我们后来就想,给到我们就是一个县城的故事,没让我们去拍很大的地方,有些观众觉得这阵仗不够大,但现实就这样,我们只能讲一个县城的事。
第一导演:当时到惠州是几月份了?
吕聿来:5月份,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北京突然开始有病例。
第一导演:新发地菜市场吧。
吕聿来:对,刚好是那时候,特别紧张。相当于北京的筹备工作还没做完,我们第一批就提前先下去了,啥也别弄了,赶紧先出去再说,因为怕后面你出不了京,当时大家心里面都也没底。
也就是说,第一次去惠州看景的时候,我们剧本完成了两三成、三四成那样子,有些地方是确定要找的,很多都是我们去之后重新去找,整个惠州,包括周边,还去了深圳。
第一导演:你以前在那生活过吗?
吕聿来:没有,大家都是第一次去。
06.把戏演爽
第一导演:我知道你性格比较腼腆,你在片场是什么样子,会情绪化,会暴怒吗?
吕聿来:有,但不多。我现在能想起来的,都是因为拍摄上的问题。我们拍摄的时候特别热,有很多外景,一直在转场,环境特别艰苦。
还有就是那边天气特别不稳定,记得拍开场玉米地闹事的那场打斗,大概去了五次,拍一会就下雨,拍一会就下雨,我当时特别焦虑。
第一导演:天气预报也不管用。
吕聿来:不管用,真的不管用,突然雨就来了。所以在那种紧张的状况下,哪个工作人员出现一点失误,耽误了一点时间,你会特别生气,特别暴躁。
另外还有一次,拍王佳佳,她扮演赵毅那个角色的老婆,拍一场她的情绪戏,要哭,我本身就是演员,比较注意要保护好演员的情绪。那个镜头里,她演得特别特别好,但是,道具给她弄错了,她手里拿的照片不对,导致那个镜头用不了。
我当时就炸了!
第一导演:后期把照片再修一下呢?
吕聿来:不是后期不后期的问题,一是你耽误了时间,还有一个就是你对演员特别不尊重,演员会对自己有挫败感的,我好不容易有个好的表演,就因为道具的疏忽,还得花时间重新去酝酿。
像张颂文老师他们有很多临场发挥的东西,那种即兴的,灵光一现的表演,你摄影机没抓到,再补,你补不来的,演员不可能再给你来一个一模一样的,张颂文老师他也不喜欢这样演。
第一导演:我猜张颂文老师应该给了你很多东西,多到不知道怎么选了。
吕聿来:对,他一直在挑战你,我们放出来的花絮里也说了,姜武老师给他的表演,他一定得能接住,其实有时候对我来讲也有那种感觉,他给你的表演,导演你也得接住。
第一导演:明白,刚才咱们聊的,张颂文掐金世佳脖子那场戏。
吕聿来:那场戏吧,应该这么说,金世佳其实不知道他是要被张颂文打的。
第一导演:是这样啊?
吕聿来:但没有说故意这么操作。剧本里有写,会扇一个巴掌,就一个。我说不想规定死他们一定要怎么怎么演,所以拍之前,我也没有说死到底打不打,就按现场的感觉来。
然后张颂文老师私底下跟金世佳沟通了一下,金世佳可能也明白,因为那场戏是孙志彪这个人物唯一一次“低下来”的状态,和之前一定是不一样的。
第一导演:那场处理成了一个长镜头,但我感觉上好像也可以剪开,多分几个镜头出来。
吕聿来:对,其实现场也不止一个机位,但最后觉得长镜头力量感会更好一些。
那场戏金世佳可能挨了十几个巴掌吧,不但扇巴掌,还有掐脖子,张颂文老师真的掐到金世佳说不出话,说不出台词了。拍完张老师还过来道歉。
但问题又来了,张颂文老师的手吧,肉肉的,有点胖,他明明很使劲很使劲了,但看回放的时候就觉得没用力,连他自己也说,刚才真的很用劲了啊。那我们就说只能再来一下试试了,最后数不清拍了多少条,一直拍到天没有光。
反正那天金世佳真的很受伤,晚上我还请他吃了顿饭,第二天他见到张颂文老师跟他打招呼,他都没有说出话来。张老师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金世佳生他的气,不理他了,后来知道是嗓子根本说不出话。
演员就是那样子,真的演到投入,什么都忘了。
你可以留意这个镜头最后,张颂文离场时,金世佳有一个用后脑勺撞铁门的动作,那是他自己即兴来的,如果我知道他要撞一下,我肯定得先确保那个场地的状态,我当时是有点害怕的,因为他撞的那个铁门上有一个生锈的铁丝支棱出来。我之前没意识到他的表演会用到这个东西,当时就挺紧张,还好没扎上,眼看着那铁丝在旁边。
第一导演:金世佳这次啊,我感觉啊,他就想做到《老手》里刘亚仁那个程度,是不是?
吕聿来:你说得对,他看到这个角色后,最早想到的就是《老手》里的刘亚仁。
第一导演:他是不是自己也想过一把这种表演的瘾?
吕聿来:我觉得有这个成分,因为我给到他剧本的时候,他特别开心,太想演了。
不像我们把剧本给张老师跟姜武老师,他们都觉得还是有很多不满足和不完善,只有金世佳直接说,我喜欢!
我和他第一次对剧本,他就很认真,拿了一个笔记本出来,写了20条意见,但其实在剧本里他一共也就20场戏,他把自己每场戏都做了标注。
我们开机第一天拍的戏,就是拍金世佳在会所游泳池那里和姜武对着干上了。
那是我拍金世佳的第一个镜头,结果他演出来的那个风格,真的有点把我吓到了,我觉得他有点太过了。
拍完第一条,我就跟他说,这个调起的会不会有点太高,太夸张,毕竟这场戏是调查组来你的娱乐会所抓你,你是不是稍微收敛点,要不然后边那么多戏,你怎么往上拔?
他没有回答,说我想想吧。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可能他不太认同我的观点。直到第二次、第三次拍摄的时候,我就觉得其实我好像也不用太去限定他了,我感觉到他有一种他自己理解的孙志彪的那种东西了。
第一导演:这个认同点在哪?
吕聿来:我觉得有一点可贵的,这个可能大家不一定能那么直观地感受到,有好几场戏让我就有了一种感觉,他其实在演嚣张的时候,又隐藏了一些东西,掩饰了他心里面的那种不安、脆弱和对自己的怀疑,甚至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他有点可怜。
第一导演:电影有一些逻辑问题,比方说孙志彪撞死女孩,还有最后的狙击枪射杀,为什么他不让马仔去做,非要亲自上手。
吕聿来:这个问题我也看到了。在剧情里面,他撞死那个女孩,前后剧情连接起来,他没有办法找别人去做。因为他也不是说真的想把女孩撞死,而且那个时候他头是晕的,是吸了毒的状态。他下车那一瞬间,看到满地是血,他先看了看周围,那个状态是有恐惧感的,他也不是到了那种毫无人性的程度,好像撞死一个人不害怕似的,没有。
第一导演:那最后狙击射杀呢?
吕聿来:我们真的有考虑过让别人去射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个事情跟他哥哥曹志远有关系,最后能跟哥哥站一起的人,肯定只有孙志彪了,所以当时就按这个逻辑去拍的。
07.表达之路
第一导演:现在电影拍完了,上映了,你自己心态如何?
吕聿来:心态很复杂。
第一导演:但这个事情早晚会来的,哪怕不改档期,今年一月上映,它也会来。
吕聿来:对,我觉得,好像各种情绪都会有,这几天我是又紧张又很期待,不知道观众的反馈是什么,虽然之前的首映有一些观众反馈,但还是有更多未知,大家会不会喜欢这个东西,会不会去看这个东西。还有我们的演员,也都没看过这部电影,因为时间太紧张了。
第一导演:首映那天也没看?
吕聿来:没来得及啊,我现在还不知道演员们对片子的反馈是什么,很希望听到他们的反馈。
第一导演:武哥是不是在别的组里呢?
吕聿来:对,我就是操心,永远没办法完全放下心。因为一部电影真的还是一个团队的东西,集合了太多人的工作。看到字幕写着这是谁谁导演的作品,就感觉,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你身上去了,其实我就觉得我对这个团队,对所有的主创,也都有这个责任,真的做了努力。
第一导演:现在有想过自己将来导演的路往哪个方向走吗?
吕聿来:也说不好。
第一导演:觉得会不会有更多类型的剧本找过来?
吕聿来:大家看到你做了这样一个作品,如果认可的话,肯定就有更多类似这样的东西来找你,这个是一定的。
但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真的也没有这么期望。如果作为一个导演,我首先没有确定一定要拍什么样类型,虽说《扫黑》是一部这样性质的作品,但是我在这里面也找到了我喜欢的点,就是我有认同感的东西。
我更愿意从一个作品里面去找这种相关性,自己感兴趣的点,带着情感去做它。
第一导演:会不会想趁着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接下来把一直藏在心里的那种私人的表达,一直没做出来的,把它做出来?
吕聿来:说白了,我不是一个太有规划的人,没有什么一部两部三部这种计划。
第一导演:必须得有一个东西,强压推着你,你才能把它给完成出来?
吕聿来:对,比较随缘一点。
第一导演:这个东西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吗?
吕聿来:其实,我没有那种就是我必须拍,非拍不可的东西,或者说,我一定一定要做出来的这种东西,至少目前还没有,但是,不排除以后会有。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前半段观感很差,完全就普法栏目剧。n台词实在太烂,恨不得直接说教。父母官三个字开场不久便被提出,全片所有的正面形象也都围绕这三个字塑造。他们正直积极得一般无二。n除了张颂文姜武几位,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角色的状态中,僵硬呆板又单薄。n比如,一个为亡父伸冤的人首先考量的是人心所向,不忙着倾诉自己的处境,而是说着“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变坏的”。n比如,看一群农民工普通话说得比我都好。“你们一定要帮帮我们”,所有人说的话一个字都不差,实在太别扭。n爱情、兄弟情等情感支线毫无意义。nn然而随着剧情反转,张颂文的角色生长出弧光,触及到派系之中、身不由己的问题,连带着同阵营的几位角色都鲜活起来。n其实心里很自然会生出疑问,他如果真这么正直,怎么可能在这地方做上县长呢?而身世曝光后,他的多重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他是在愤怒金世佳的行径,还是在恐惧自己会被连累?他是不是想做清官而不能?他的挣扎有多少?n很可惜,影片的后半段为了维持类型化的张力,没有深入他的内心,他身上刚刚诞生的复杂人性迅速地湮灭,变回可以对爱人下狠手的完全反派。n金世佳的表演一言难尽,但总归他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毁倾向,甚至在被逮捕时笑了出来,也体现出某种身为反派的挣扎。n姜武很可惜,他的角色甚至从没有过一丝胆怯和动摇,纯然正面的模范,没有任何发挥空间。nn结尾一如既往地像普法教育宣传片。n何必呢?nn可能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某种通病。n只有反派会胆怯会矛盾,但恰恰是这些内心挣扎为他们带来了人物弧光,使他们从角色变成人。n相比之下,却更显得正派角色们都极其扁平。他们或许是有教育和榜样意义的,但都无非是模板,难以共情。nn我觉得这部电影没弄明白,我们要的不是“尺度”本身,而是真实和真相。或者说,仅仅有尺度,不贴近现实的尺度,都是没有意义的。n展现黑帮的狠戾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呢?恐惧?胆怯?感官刺激?对于黑恶势力的厌恶与愤懑?我想大多数观众都和我一样,对这部分没有清晰直接的认识,于是这部分展现只会让我回想起普法栏目剧,唤不起任何对于现实的认知,甚至因而觉得它离我的生活越发遥远。n真正应该做的,是把黑帮的嚣张气焰转化为扫黑路上的艰难险阻。n但片中扫黑调查组的组长何其敏锐勇武,上级何其英明支持,人证何其机警幸运,堪称天时人和。除了那场当街刺杀的戏,片中有哪里真正称得上惊险呢?n但是如果过程这么顺利,贪官来一个抓一个真像说的那么简单,我们又到底为什么感到激动呢?n真正应当被展现的尺度,应该是几方势力之间的博弈,把老虎苍蝇连根拔起有多么艰难,必然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威胁,上级可能的怀疑和不支持……这是我对真实的想象,其实也在本片中有很多映射,但由于种种原因被粗浅地带过了。nn本片确实有尺度,但全是黑色的尺度。不想去谈有没有夸张,我只是真的不知道,丈量黑帮的恶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n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白色的尺度,让我们更了解白色这方的事实。尺度尺度,有了它,我们才能丈量出来善的大小。n结果或许比这部简单通俗的宣传片更好呢?
半部好片,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反派角色很真实,基本都有原型,每当你以为编剧在瞎编的时候,现实总能教你做人,比如100块一根火柴,高官私生子等等;缺点就是说教性太强!正面人物脸谱化,靠是否佩戴党徽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好人;总结起来和人民名义类似,指出了一些问题,但是落脚还是在反腐要靠青天大老爷上,有点隔靴搔痒之感!
整部剧两句话是真正的亮点,曹志远被捕时说,你怎么知道我的下一任是一位好官呢?宋一锐回答:坏一个,抓一个。事实上宋的回答落了下乘,曹的提问基于他对客观现实的理解,他知道在他之后,这个县要么迎来一位清廉的不做不错,但也没什么经济政绩的所谓好官,要么来一位一如他一般的贪官,他们吃肉,老百姓喝汤;这也是他在贪了那么多钱、杀了那么多人之后敢大言不惭的说做官为了百姓的原因。宋其实也知道这个结果,但是他给不出答案,导演、编剧也给不出答案,最后只能给一个近乎悲壮的飞蛾扑火一般的答案。但事实是,这根本不是答案,在他抓到这些贪官之前,会有多少人民的人生被毁掉,又会有多少资产被转移到海外呢?
扫黑除恶,扫的掉黑,除的掉恶,但关键还是要铲除黑与恶诞生的土壤,而这却是一个真正的系统性问题。
在经济学上,一个典型且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型是这样的:产业要想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谓生产要素无外乎三类,人力、技术、土地资源、资本。一个落后的县依靠廉价的土地、人力,吸引外部资本来投资,从而使一个农业县有了工业产业,实现工业化,产业升级,高附加值就业岗位增多,居民收入提高。有了钱的人民,一是会增加消费,消费水平提高,再带动服务第三产业,政府税费增收,科教文卫等民生服务的质量就会提高,接受更好教育、身体更加健康的人民会带来更优质的劳动力和技术创新再反哺到经济里去;有了钱的人民,二是会增加储蓄,存在银行里的钱会被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变成新的资本,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增长中去。综合来看,在这个增长模型中土地与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力、技术、资本都是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的,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但现实中,上述这个模型却往往是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一个县,因为没有像样的产业,而缺少工作岗位,人口就会外流,低端劳动力去发达地区打工,获得收入基本都是消费在了大城市;高端劳动力,大学生考出去就回不来,回来就当公务员。农村因为人口外流,大量土地被抛荒,不可再生资源被外部资本廉价的掠夺,最终政府财政常年赤字,基础的公共服务都要依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留在本地的中产阶级基本要靠政府微薄的薪水活着,发家致富基本靠腐败。最终,人力、技术、资源甚至营商环境全都没有了,就更不可能吸引外部资本来投资,从而陷入经济长期衰退的负反馈中。
从上述模型正向与反向的演绎,可以看出资本在这个模型中的关键地位。资本与技术的投入会使地方上原有的人力土地资源转化为生产产品的生产要素,从而开启循环发展的进程,而没有资本技术投入的地方,原有的人力土地资源则会被已经发展起来的县市吸引走,变得更加贫穷。中国的大部分基层县市都无法逃脱上述发展的规律,这也是地方政府长期极度重视招商引资的原因。这时候问题来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地方县市,资本为何偏偏来你家?除去地方特有的资源与区位优势,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市如何吸引资本的点金之手呢?改开的早期,做个四通一平就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凭借,而在基础设施高度发展的今天,新的答案就不同了,现在政策资源很重要,我们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很多事情没有政策办不了,没有政策办不好!他有政策他能干,你不能干;他有政策他干有钱挣,你干赔本赚吆喝。例如特斯拉落户上海,除了上海本身的诸多优势,比之广州,免税、低息贷款、近乎白送的土地和中央特批的全资持股的政策组合拳才是最终原因。股市有个俗语,在美国投资要跟着大资本走,在中国投资要跟着政策,因为资本跟随政策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地方县市,政策为何偏偏来你家?这就是考验权利含金量的时候了,除去地方特有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官场的天命之子,人走到哪里新政就跟到哪里,资本就去到哪里,GDP就涨到哪里,其背后的缘由也就难以言说了。
看完上面的模型,总的来说地方经济的早期发展非常需要资本的投入,而资本投入又非常看政策的支持,再回到本片,其很大的意义在于指出了地方经济发展中权力、资本、暴力三股力量的苟合。反派曹志远,其父作为曾经的上级领导,虽然已经退休,但多年的经营,门生故吏遍布地方,其儿子曹志远天然的能享受到别的地市享受不到的政策试点与优待,从而吸引资本投资兴业,而资本自然也给以相应的报答,这就是权力与资本的苟合。然而正如我们无法在地上建立天国,任何产业与发展都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如何处理这些不能讲道理,收买起来又很贵的人,就是个问题,毕竟小石子能掀翻大车,这个时候暴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有的暴力是明面的比如警察,有的暴力是暗地的比如孙志彪。于是一个政策指路,暴力开道,资本点金的三方苟合的模式就达成了。举个例子,以某百强县数量第一的省份来说,这些所谓百强县,很多靠小炼铝、小炼钢、小炼油、纺织等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密集且低效率的产业起家,而其产品竞争力,离不开地方政府给以的政策支持,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消耗式的用工条件的无视,更有甚者是对其商品走私的包庇,而此时当地风行一时的介于警察与保安之间奇特武装力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到此时,这种权力、资本、暴力的合作带来的似乎还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权力完成了政绩,资本实现了利润,人民改善了生活,地方经济开启了循环改善的快车道,看上去这是一颗屎味的巧克力,虽然难闻但是好吃,但事实上这是屎味的毒药,不仅难闻而且有毒!
权力、资本、暴力三者,开始是相互合作,之后相互交融,最后三位一体。权力从一开始尝到资本的甜味时就会不遗余力的变成资本本身。一方面政府有明面的融资平台,以政府信用背书,从银行融资;另一方面,也要找个好的白手套,一手高息非法融资,另一手高价接政府工程,低价转包从而空手套白狼!这就是剧中曹志远与其情妇的关系。而资本为了能持续获得政策红利,也会迫切的向权力转化,比如某些百强县企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一方面开始加上人大政协的帽子,生意做的够大,就可以与封疆大吏谈笑风生了,另一方面,则积极渗透基层政府组织,长而久之,这些市县到底是国家的市县,还是某些人的市县也未可知了。而暴力则可以一方面为权力和资本提供非法的享受,同时获得要挟资本与权力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控制非法的市场,如黄赌毒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当权力资本与暴力带来的控制力三者相互结合的时候,也就是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彻底失去控制力的时候,就如剧中,调查组来到县里之后,表面上高接远迎,全力配合,背地里却被实时监视,步步紧逼。
当权力资本与暴力完全结合之时。就是当权者积极收割普通人民财富的时候。而所用之手段。最为有效的无外乎房地产。毕竟大部分市县前期借鸡生蛋借来的企业都是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当政策红利消失之时,就是濒临破产之日。这个既得利益团体为了能够持续赚钱,必然会积极转型。好的就如京东方之于合肥,实现了技术上的升级,从而实现了产业的持续进步。而坏的就进入了房地产的深渊不能自拔,房地产的发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一方面是土地财政,可以获得充足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获得上级政府政策性转移支付上下其手获利的重要手段,对于资本,对开发商稳赚不赔,银行则获得了低风险高收益的住房贷款。而那些突获巨款的拆迁受益者,又会成为黄赌毒和高利贷的受害者。对于已经完成三位一体的利益集团而言。房地产更是可以做到一地五吃。第1吃,当权者者通过拍卖土地获得土地财政。第2吃,当权者可以在土地规划中收受巨额贿赂。第3吃,当权者通过层层盘剥拆迁补偿款获利。第4吃,通过背后控制的关联企业获得工程承包权。再通过低价转包红利。第5吃,最后下发的拆迁款,和在这个过程中获益的其他利益阶层的收益,又会通过非法集资和黄赌毒高利贷的方式进行最后一轮收割。经过这一轮收割之后,权力资本暴力都获得了足够的收益。而唯有人民,看上去。收入提高了,住房改善了。但其实填进去了未来20年到30年的收入。而中央政府更是最大的输家。这个中间损失的拆迁补偿款来自于以往的税收,是过去的损失。资本和权力的脱实向虚带来的产业空心化是当前的损失。而高企的房价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和居民部门的高杠杆带来的消费能力下滑是未来的损失。
而当中央派下督导组来铁锤落下的那一刻。资本可能早已连人带钱出了境。权力则把妻儿老小和一生的获利送出了国。唯有暴力干了太多的脏活,最终难逃一死。曹志远最后得意的发问。无外乎看透了以上这些逻辑。想要有所作为的权利很难与资本和暴力划清界限。而无欲无求的权利,则又无法给当地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心系地方GDP的李达康之流,又怎么能真正的能跟高小琴和祁同伟划清界限呢?这才是本剧到最后宋一锐给不出的答案吧。
说几个小细节,透露了很多细思极恐的东西,不知道会被会被删。
1、片中的魏河县县委书记明明是地方主政一把手,但是却没见这个人露面。
魏河县委书记姓高,简称高书记,本应该是地方一把手,权力最大,但是却始终没有露面。
最后结案的时候,高书记并没有被判刑,而是被免职了,这就很值得玩味。
可以从一个细节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
魏河县展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会的时候,曹县长直接宣布了一项决议。
高书记并没有出席现场会议,主席台上的另一个县委常委提醒曹县长,这件事是不是应该请示高书记,让他来做决定。
曹县长回了一句,现在是我在主持工作,一切我说了算。
再结合曹县长的父亲是魏河县所属的地级市的原市委书记,当地的政治生态就逐渐清晰了。
原市委书记曹顺华其家族及附属的政治派系,已经牢牢掌控了魏河县的政治生态。
公安局局长陪同调查组到娱乐城调查的时候,当时正在花天酒地的财政局范局长对着公安局长来了一句“你怎么才来啊?”
说明这个公安局局长也是娱乐城的常客,可以想见,魏河当地的不少官员应该都光顾过娱乐城。
而娱乐城又是曹顺华的私生子孙志彪的生意,这就很有意思了。
由此猜测,魏河县当地的大部分干部都是曹顺华的旧部,当初能够当上各个局长的人,也都是到曹顺华家里跑过很多次的。
可以说曹家掌控了整个魏河县的大部分权力部门,是事实上的“土皇帝”。
这就能明白为什么县委书记高书记没有露面,最后给了一个免职处分了。
县委书记属于省管干部,任用调派由省委组织部安排。
魏河县委高书记,当初应该是带着省委的政治任务到魏河清理地方势力,夺回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的,结果被曹顺华扶植的地方势力“架空”了。
曹县长是原市委书记曹顺华的儿子,各个局长又是曹顺华提携上来的门生旧部,所以这些局长只听县长的,不听县委书记的。
而调查组由省委牵头,公安厅异地用警配合,大概率也是高书记知道自己被架空之后,向省委反映的情况后,省委商量决议的结果。
这应该就是这部《扫黑:决战》所反应的政治背景。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仅是铲除地方黑恶势力,也含有清理过去几十年逐渐把控地方政权的保护伞的意味,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还地方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2、魏河县规划局局长齐宇飞受贿500万,最后因儿子在国外欠债而被逼跳楼自杀
齐飞宇的跳楼自杀,是一起标准的围猎官员案件。
从孙志彪在国外开公司借钱给齐飞宇的儿子赌博开始,齐飞宇就已经被安排上了替罪羊的角色。
这两年新闻上不断爆出因为长期抑郁而跳楼的官员,大家应该能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了,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人抑郁了。
其实从齐飞宇的这个案件,也能大致明白官员到底是怎么被围猎的了。
也能明白,为什么有些官员被围猎、被陷害之后,没有去纪检监察部门举报,而是选择自我了断了。
这其中的水,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