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张嘉益张志坚俞飞鸿倪大红莫小奇杨皓宇袁文康曲高位尹铸胜金丰霍青郭晓峰郑天庸李昶郭萱
类型:剧情传记历史古装国产导演:韩晓军 状态:全34集 年份:2014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8.4分热度:23 ℃ 时间:2023-10-09 15:24:0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n孙俪新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开播,虽然沾染了大女主戏的习气,但这确是一个「秦商」题材的剧。而2017年上半年最火的国产剧莫过于《人民的名义》,这是一个反腐剧。商帮剧+反腐剧,这不由让我想起2015年开年播出的历史剧——《大清盐商》。不管是写商帮还是写反腐,《大清盐商》都明显要比2017年这两部剧更胜一筹,但它不可避免地「寂寞开无主」。
2014对于国产历史剧是个分水岭。10月6日,刘和平编剧的《北平无战事》播出,唱响中国「经典历史剧」最后的挽歌,尽管曲高和寡,该剧赶上「一剧四星」末班车,并且凭借文本的艺术性和题材的话题性在互联网上引发热烈讨论。而12月31日在央八播出的《大清盐商》却没有这样的运气,在时代洪流中完全被淹没了。
2015年,《琅琊榜》的走红为网络IP影视「正剧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而2017年《军师联盟》则尝试为历史正剧打通一条通向当下生活情境的便道。《琅琊榜》和《军师联盟》殊途同归,都在正剧和IP、严肃和流行之间取中间值。于是,国产「新历史剧」就这样诞生了。
歌德说,「我曾领略一种高尚的情怀,我至今不能忘却,这是我的烦恼。」我愿为「经典历史剧」最后的遗珠——《大清盐商》招魂。
《大清盐商》的开篇就用两页字幕设定了全剧的时空关系:时间——1776年(乾隆41年);空间:美国、英国,大小金川、热河、扬州。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正式从英国独立,而在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的序幕,对于大清帝国,1776看上去只是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从一个不起眼的年份对一个古老帝国进行解剖,这种方式在西方汉学界比较流行,最著名的当然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但《万历十五年》说的是明朝那些事,和乾隆朝有关的类似史学著作自然是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事实上,「叫魂案」一定程度上被化用为《大清盐商》的素材:市井谣言造成盐价攀升,引发盐商之间的商战。但从创作时间来讲,这个设计也有可能受2011年日本核辐射引发中国「抢盐」风波影响。
《大清盐商》主要把三个历史事件揉在了一起:两淮盐引案(1768)、平定大小金川(1776)、乾隆第六次下江南(1780)。其中,还有隐性的一个历史事件:马戛尔尼使团访华(1793)。在剧中,扬州和京师两条线并驾齐驱,前一半时间京城的戏都是乾隆接见外国传教士,对中西文化、器物进行「品鉴」,甚至有蒸汽机——这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对于历史剧来讲,重要的是对历史精神的拿捏到位,而不是所谓的具体「史实准确」。为了戏剧需要,将不处于同一时空的历史事件建立因果逻辑关系,这并不算多大的问题。
需要留意的是,编剧南柯读博士期间研究的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因而《大清盐商》的史论方面会有带有一点点「学究气」。当你观剧时,联想到《万历十五年》《叫魂》《停滞的帝国》等学术著作的论点时,这一点也不奇怪。
在剧中,乾隆「洋乐也听了,洋菜也吃了,不过如此」。面对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乾隆则认为:「连马力都省了,人力岂不是更省,人力都省了,百姓岂不是会懈怠,闲下来会生非,饱暖思淫欲啊。」剧中通过画外音总结:「在乾隆眼里,我中华天朝上国,梯航毕集,洋人这些奇技淫巧,不过是班门弄斧。」
历史上,乾隆给马戛尔尼使团带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写道,「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让大清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这是这部剧几处闲笔所要表达的。但相比起外部条件,《大清盐商》更加侧重挖掘的全球化背景下大清国的盛世危机。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清盐商》主要通过「两淮盐引案」来剖析中央集权制度下复杂的政商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讲,这部剧塑造了以徽州盐商江春为原型的魅力人物汪朝宗,对「以布衣结交天子」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演义。以乾隆作为视角,这部剧是「大清帝国1776」,换成汪朝宗的角度,《大清盐商》就是「扬州画舫录」(清代笔记小说,被称为「扬州百科全书」)。
《大清盐商》其实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扬州盐商》,但如此一来这部剧的地域性限制不利于全国发行,就像《大义秦商》改名为《那年花开月正圆》一个道理。但在这部剧中,扬州元素可谓填充十足。从「扬州八怪」到「扬州瘦马」,从瘦西湖从到五亭桥,从徽班昆曲到淮扬菜……建筑、园林、书画、服饰、饮食、戏曲、漕运应有尽有。
泰勒·考恩在《商业文化礼赞》一书,转引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波焦·布拉乔利尼的话谈论商业行为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没有贪婪之心就会缺少辉煌,缺少高雅,缺少装饰,就没有人去修建教堂和柱廊;所有艺术活动就会停下来……贪婪之人常常为他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大清盐商》正是再现了扬州这个销金窟建立在纸醉金迷之上的中国人最雅致的生活。除了再现盛世繁华,该剧浓郁的扬州元素,还在于它本身地方文化旅游宣传的属性。《大清盐商》由扬州市政府牵头,资方为分别是: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江苏省盐业集团。
也因此,我们看到剧中对瘦西湖、五亭桥、「一夜用盐堆起一座白塔」进行了煞费苦心的植入,瘦西湖的外景更是数不胜数。但必须指数的是,这种旅游宣传的元素并没有过多伤害该剧的艺术水准,相反令人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心驰神往。
《大清盐商》是文化旅游与影视创作相结合的优秀个案。鉴于历史正剧现在主要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买单,它还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君不见,张黎挂名的《沧海丝路》是广西响应「一带一路」,刘和平新剧《北斗南箕之歌》写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被题材涉及的大同市和洛阳市同时相中。
虽然《大清盐商》的编剧为南柯,导演为韩晓军,但该剧的质感很明显受到另外两位人物影响:艺术总监——张黎,总策划:盛和煜。张黎是《雍正王朝》艺术总监,他和盛和煜则合作了《走向共和》,这两部剧是国产历史剧的两座高峰。可以确定的是,张黎和盛和煜都深度参与了《大清盐商》。
从历史刻度来看,《大清盐商》夹在《雍正王朝》与《走向共和》之间。盛和煜和张黎的介入,不自觉让它在表达上成为两部剧的承上启下之作。《大清盐商》承接《雍正王朝》,两部戏都在讲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焦虑」,只不过在侧重点上略有不同。
《雍正王朝》对历史上不受文人待见的「暴君」雍正进行了翻案,连主题歌里都唱到「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说到雍正的「政治合法性」,不管是剧中表现的孤臣孽子、兢兢业业,还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似乎都不及大结局的字幕更具说服力:
「据记:新帝登基国库存银已超过五千万两,而人们不能忘记的是十三年前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大清国库全部存银不足七百万两。」
这是一种类似「GDP崇拜」的政绩观,在《雍正王朝》播出当年这股思潮相当具有诱惑力。但到了今天,即便是《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只「守护GDP」也是要受到批评的。
所谓「合法性」,指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是否存在、多大意义上存在着心悦诚服的「内在接受」。而《雍正王朝》正是用「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有出路」的现实指涉为雍正翻了案。在《大清盐商》中,乾隆这种「合法性焦虑」被表述为「怎么管住人心」。
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满清皇帝对于长治久安从未安心过,越是夸耀「盛世」,越是能透露骨子里的「合法性焦虑」。在剧中,乾隆为了争取江南士子民心,给抗清的史可法翻了案,同样为了收买人心,把天地会的香主英子交由汪朝宗去感化。但是,几句反诗却能让他大兴「文字狱」,也表露了他在「合法性」上的不自信。
扬州盐务亏空一千万两,乾隆大发雷霆:「差百十两,朕问都不问。差三百万,还情有可原。就是差五百万两,来年秋决时,朕无非是多画几个圈。竟然差了一千万,给朕留个零头,这脑袋还怎么长在脖子上啊,这天底下还有没有害怕二字!朕临御以来,事事推心置腹,以志诚待臣工,而尚不能感动?」
阿克占奉旨查清亏空,使用的却是抄家灭门这样的雷霆手段,最终被排挤出扬州官场。汪朝宗称其不会「揣摩圣意」,盐引背后的官吏才是心腹大患。皇帝要的是人心,所谓反腐也是服务于此。
倪大红扮演的乾隆,是一个慈眉善目、机智地看穿一切的老头,但他具有「看破不说破」的品质。在乾隆眼里,「拿人一文不值半文」的清官尹如海以死相谏,实在窝囊;阿克占像一把剑被他插入扬州,但他只是他搅动官场的一枚棋子,虽然干练,难免飞鸟尽良弓藏;反而是天下第一贪的和珅,他清楚地知道和珅的贪婪,甚至利用账册控制朝臣,乾隆处决了国舅高恒,却只对和珅几番敲打,毕竟他管着大清国的钱袋子。
对政商关系的清晰洞察,是《大清盐商》最大的亮点之一。从汉武帝开始,中国对重要资源进行国营化垄断经营,以控制国计民生。商人做生意就不得不依附权贵,权力寻租自然发生。《大清盐商》中的「盐引制度」就是这种官督商办的国营垄断经济。但是这种产权不清晰的商业行为,导致政府随时可以对商人进行「公开合法勒索」,在剧中表现为「索之于商」的「捐输」。
在这种专制集权的经济制度下,商人难免危如累卵。在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也充满了如履薄冰的幻灭感。「盐商的银子,就算揣在兜里都不是自己的,给你才是你的,那是皇恩浩荡,罚你,那是天理昭昭。」作为盐商领袖,汪朝宗对于官商之间边界十分敏感。即便是在《人民的名义》中,商人不也还在感叹:「中国商人不是在监狱中,就是通往监狱的路上。」
在给金川运送兵饷的时候,他明明可以走近路直接送到前线战场,却坚持一定要兜一个大圈。他如此小心谨慎,也是以史为鉴:「兵是朝廷的兵,盐商把银子捐给朝廷,朝廷给兵发饷,那是理所当然。盐商直接给兵发饷,这算什么事?前明沈万三,多大的家产,就是这么丢的性命。」
剧中另外一个盐商马德昌本是一位盐官的后人,他忍辱负重希望有朝一日重现家族荣光。当他终于有一天通过算计当上了盐官之后,不禁感慨:「钱不能当官用,官可以当钱使,有钱无官到哪都是低人一等……」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历史剧,除了和珅这位善于揣摩圣意的巨贪,《大清盐商》还塑造了一位别开生面的「雅贪」卢德恭。他从不收钱,只要字画,以心学大师自居,每天在满屋书画中神交古人。他骨子里超级鄙视那些商人,但却对他们的财富充满「羡慕嫉妒恨」,儒家道学和内心贪欲的撕裂让他人格完全扭曲,在他入狱之后,编剧给他设计了一长段的独白,颇有一副看完AV大骂女优的「圣贤感」:
「我是坏人吗?我平时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都是胡说八道吗?不,错了,我说的都是心里话。你们不懂,我心里还有另外一个自己,他老对我说,你别傻了,就你那点俸禄,老了以后能实现你的志向吗?你什么都干不了。可那些盐商们,他们并不比你聪明、高尚,凭什么穿金戴银、花天酒地?我不服,在我眼里,他们就是一群蛆,在粪汤子里钻进去。我收过他们的银子吗?没有!我嫌他们的银子脏,嫌他们的铜臭味……可惜了那些字画了,放我这里总比那些只识阿堵物的土财主那里强的多!只有我,才能和那些古人们心心相通啊!」
在《大清盐商》结尾,汪朝宗进京向乾隆痛陈盐政之弊,给出了这部剧的重要论点:「当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已经不能靠自身力量进行自我纠正,而是靠盐商盐官的道德、名誉去影响他,引领它,那这个制度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作为一部反腐题材影视剧,能够对腐败和制度思辨到如此深度,已经十分令人叹为观止。但这同时这也是《大清盐商》最大的缺陷。
《大清盐商》的缺陷在于太沉迷于「借古讽今」。它的很多论点和表达其实是现代人才具备的观点,但他完全不考虑历史局限性,强把它归之于古人,对当下进行某些指涉。上面这段极具「现代性」的反思绝不是乾隆朝的人能够产生,更不会通过一个商人之口,指导皇帝如何坐天下——这是如此得大逆不道。
再举一例,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所体现的「民本」思想,是哪个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对时局的最深思考。但剧中设计汪海鲲读了《明夷待访录》,就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加入天地会刺杀皇帝。不考虑具体的历史情境,太「以今臆古」了。创造者的思维路径大概是:看了启蒙思想家的书,就要参加法国大革命。可事实上,中国封建思想绵延千年,那些「异端」不会对知识分子产生那么大的作用。
回到开始的1776年,在《大清盐商》的全球史观下,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而英国进行着工业革命。一个是政治的现代化,一个是经济/生产现代化。乾隆对于蒸汽机「饱暖思淫欲」的理解导致中国错失自上而下的历史机遇,而商人作为一个无法摆脱对官场依赖的弱势阶层,则导致中国缺乏工业革命自下而上的阶级基础。
1776年,大英帝国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因为征税问题正式宣布独立,《独立宣言》里控诉英国罪恶就有一条:「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For imposing Taxes on us without our Consent)」。而在古老的中国,扬州盐商正在为税、费之外的「捐输」愁眉不展。
看样子,中国「走向共和」只有外来侵略的刺激才会产生。《大清盐商》结尾,「盐引制」废除了,「和珅跌倒」,但它想说的显然不止于此。
这盛世,终不如你所愿。
文/杨文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世说新娱(culturestudies)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86℃
前几个月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特别是疯涨的楼市。如果对清朝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在初看此剧时,可以大致把盐商当成是当下的房产商。的确,剧中的政府和盐商,与当今的政府和房产商,太像了。两商都是国家的钱袋子,两个政府都是贪腐成风,两朝政策都是积弊深重,清政府处理盐商的方式也和现政府对待房产商的不要太像,永远是若即若离,投鼠忌器。而整部剧也正是以此为基本面层层展开的。
先说汪朝宗。作为一个GDP占当时世界6%的城市的支柱产业的首席总商,以布政使二品顶戴上交天子,确实是商人的顶峰。与剧中其他商人的“精明”相比,他的境界已经上升到“智慧”。他活得太累了,不仅要与或硬或软的政府官员周旋,为扬州盐业撑起发展空间,还要在不伤及根本顾全大局的情况下,时刻提防其他总商的勾心斗角挖墙脚。他深知阿克占是好官,但在当时的环境里,阿克占的做法却是不明智的。而阿克占直到结尾流放,方才真正明白汪和他两个人,其实是整顿扬州盐业最最牢固的同盟军。故汪之所以反阿克占,其实是对事不对人,他深知若要真正肃清扬州盐务这潭浑水,搅动的是大清的国本。整个大清,唯有两人懂他,一个是乾隆,一个是萧老爷子。萧老爷子曾对汪说:你不缺稳招,但缺奇招,如果在必要的时候要你弄死一个人,你能吗?萧老爷子知道汪能,但是也知道汪不能。所以到后来,汪先是化解了鲍齐联盟,后来是汪马商战,其实在两件事中,汪可以名正言顺而且彻彻底底地整垮鲍马两大总商,但他都是点到为止,化敌为友。
汪和箫老爷子一样,很多次机会都可以一统扬州盐业,但都不肯,怪不得乾隆叹道:原以为箫目光短浅,现在看来,他看得很远啊。因为汪和箫都太清楚自己的位置了,乾隆巴不得盐商们合为一家,但实际上,扬州盐商分则昌,合则亡。看最后几集便知,当箫老爷子病故,鲍以安弃商归隐,马德昌当上盐台,原本四大总商齐聚的务本堂,一下子只剩汪一人。他心里也很清楚,若不是他和乾隆私交太好,那他独自拍板挪用库银救灾十有八九凌迟。若是他的位置换成其他人坐了,扬州盐业也是十有八九凌迟。正因如此,他也深谙自保之道,哪怕知道和珅贪,他还是求和珅在乾隆面前美言,相当给自己上了双保险。汪朝宗无愧是古今第一人。
再说阿克占。阿克占聪明,有手段,懂得和盐商周旋。但他不智慧,他死心塌地想报乾隆的知遇之恩,他知道乾隆是为了要银子,这没错,但他对待盐商的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寅吃卯粮。阿克占是无比幸运的,乾隆帝充分信任他,汪朝宗实际上理解支持他,他原本以为是自己心腹的师爷何思圣竟是和珅的表亲但却有大局观、一直支持他,他的妾是马德昌献的瘦马却实际上充当了贤内助,他昔日的部下握有漕运军权。以上五点,只要有一点不符合,阿克占必死。何师爷自己也说了,和珅已经列好了五条大罪,只要何一连署,阿克占就要见阎王爷了。也可以明白,他的上任两淮盐务尹如海为何选择自杀了,这个位置太险了!
两大总商马德昌和鲍以安是值得探讨的两个人物。剧前期的两人实际上代表了从古至今中国的绝大多数商人。精明,势利,短视,懂人情,心狠手辣。但在中后期两人又有所不同。鲍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典型封建大地主,只想赚钱和美食女人,江西私盐和成都运药事件对他是大转折,此后他成了汪朝宗的拥蹇,也开始明白事理。马则是没落的官僚家族的官三代,有一定的眼界和格局,但因为太过执着于重振家族,在很多事上斤斤计较,太过自私。汪马商战以及后来马当上盐台是他的转折点,他开始找回自己的本心。只可惜,商界能像马和鲍一样自我复活的太少,像汪朝宗一样的人精更是凤毛麟角。
最后说说英子和汪海鲲和蒋成。这三个配角是在剧的中后期才逐渐浮出水面,但却极有深意。私以为这是点睛之笔。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莽撞冲动地追求正义。汪海鲲嫉恶如仇,看到盐官掺沙就不爽,看伍佑盐场受官府剥削就带民堵衙门,后来还加入英子的天地会刺乾隆。汪海鲲没错,他其实就是年轻的汪朝宗和马德昌的影子,但他也有错,因为在那样的体制下,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死板地抠法律信条讲什么天理昭彰,而是像汪朝宗那样曲线救国刚柔并济。英子其实是和汪海鲲形成对比。刺乾隆前,两人都是一路人,刺乾隆后,英子入汪家,海鲲则接替英子当天地会香主。曾经桀骜不驯一心想杀皇帝的英子被汪朝宗感化,能真正为民谋福的人不是那些杀皇帝的闹事者,而是像汪朝宗这样的能融入这个操蛋的体制却还心存正义的人(千百年来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特色的可悲?…)。她和海鲲其实是做了身份置换。剧的末尾,其实是给出了太过刚直的人的两种下场:一是汪海鲲式的愤青,最终被杀;一是蒋成式的,剧中也交待了,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无私和一腔热血心怀抱负,充其量不过是别人眼里的鹰犬和打手。其实还有第三种,英子式的,经历世道维艰,热情最终转化为理智和中庸。其实这第三条路,汪朝宗和马德昌都走过,只不过在转化过程起催化剂的,之于汪朝宗是箫老爷子,之于马德昌则是重振家族的使命感罢了。
以上,一点个人观感。这部剧我19岁时第一次看,我想等到我到29岁,39岁了,重看这部剧时仍然可以视之弥新。阅历原因,对剧中的一些人物,比如箫老爷子和卢德恭,还是需要时日慢慢揣摩。昨日在虎扑上见到有人争论<盐商>和<琅琊榜>何者为第一权术剧,有幸看过琅琊榜和盐商,私以为琅琊榜更多侧重故事情节的层层展开,对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则是远远比不上盐商。再者,琅琊榜里的所谓权术有着明显的小说风格,换句话说,琅琊榜是小说,盐商则是真正的中国社会。这也是我愿意耗这么多时间给盐商而不是给琅琊榜写影评的原因所在。
16/10/05 杭州
就在我寂寞难耐欲哭无泪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在这一年的小尾巴上,《大清盐商》播出了。它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惊喜感,正因为经年久违,所以,惊是狂惊,喜是狂喜。
《大清盐商》的总策划是盛和煜,艺术总监是张黎。上一次看到这一对名字的组合,是《走向共和》,该作品的水平和地位已经无需赘述,可那已经是11年前的事了。在影视行业泥沙俱下的11年后,《大清盐商》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原本本地接续了十年前国产古装剧的荣光。因此,拿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电视剧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纵向比较,才能品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来。
1988年,由陈道明主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28集古装历史题材剧《末代皇帝》问世,开宏大叙事历史剧之先河,也为国产古装剧起了个好头。其后二十年间,大量制作精良、诚意十足的古装剧层出不穷。如二十世纪末的《宰相刘罗锅》《三国演义》《水浒传》,本世纪头十年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都已经戴上了经典的桂冠;稍逊色一些的,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秦帝国》等影视剧,也值得一看再看;再次一些的,如《乾隆王朝》《天下粮仓》等影视剧,亦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上述几部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借古喻今。无论编导的用意是吹喇叭抬轿子,还是指桑骂槐影射朝局,我们都要承认,那个年代的电视剧从业者,是有艺术追求,甚至家国情怀的。他们考虑的不是娱乐圈名利场那一亩三分地的事儿,而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历史关口的定位,以及前行的方向。你可以说他们私货太多,可以批评他们戏说历史,甚至可以咬牙切齿骂他们别有用心,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拍电视剧的态度,是足以令后来者汗颜的。
而到了近几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古装剧的数量与年俱增,可内容变成了什么样呢?宫斗,穿越,经典翻拍,外加于妈的弹幕专用雷剧……
这当真是: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彼时的我,盼望着当年的国产古装剧,若大旱之望云霓,紫霞仙子之望七彩祥云。盼望着,盼望着,《大清盐商》来了,如同我心目中的祥云那样,悠悠地飘过来了,而且还带来了狂雷暴雨,把我淋了个透亮。我一抹雨水涔涔,泪水亦涔涔的脸庞,禁不住仰天长啸: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大清盐商》走的无疑还是古装剧的老路子,由地方官场贪腐案入手,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最终全盘通杀。《雍正王朝》的开篇是任伯安案,《大明王朝》的开篇是浙江毁堤淹田案,《乾隆王朝》的开篇是甘肃王亶望案。任伯安牵连着八爷九爷十爷,浙江郑泌昌何茂才牵连着阁老小阁老,王亶望则牵连到乾隆一朝的整个官场生态。小案引爆大案,地方攀扯中央,这犹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此开卷第一回也”,虽然已经近乎烂俗,但观众就是喜欢,就是买账。新瓶旧酒,那又如何?几十年过来了,爷喝的就是这个味!有钱,任性!
当然,《大清盐商》还是有与以往古装剧不尽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邪二元对立。正因没有正邪之分,处处透着世故人情,才使情节人物显得真实可信。比如说,同为开篇破题的钦差大人,与冷面王胤禛,海瑞海刚峰这样的国之利器、孤臣死士相比,《大清盐商》里的阿克占显得实在没有那么伟光正。他一手收下盐商供奉的瘦马,一手又断绝四位总商的财路,什么驱虎吞狼、挑拨离间、口蜜腹剑、卸磨杀驴,阴谋阳谋都用尽了,其作风蛮霸,手狠心黑,与以往的反贪青天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很多细节也颇值得推敲,比如向盐商索捐,先收七十万两,再收三十万两,另收十万两作为关节费。张嘉译饰演的汪朝宗立刻指正说,不对吧,关节费最多只需要三万两就行。阿克占为什么要多收那七万两的捐输银呢,是为了充作国帑用吗?恐怕不尽然吧。
汪朝宗身上,体现的则是古代商人的一种柔性价值观。阿克占自从执掌盐院以后,一招紧接一招,一套行云流水的组合拳,不给敌人半分喘息的机会;更厉害处,是招招打在要害上,不留余地,做事做绝。而汪朝宗呢,既利己,又利人;既谋身,又谋国;事做得漂亮,人也做得漂亮。清朝徽商圈子流传着两句话,一句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一句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汪朝宗向阿克占低头而不弯腰,跟鲍老板唱将相和,足见其深得徽商心传。套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台词,这盘麻将,阿克占打得是清一色,汪朝宗打得是碰碰和。
另外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是马老板,那个播弄是非,是刀削豆腐两面光的马老板。原本他与鲍老板一胖一瘦,一唱一和,一个红脸一个黑脸,让我以为只是简单的功能性角色。后来他偷偷把汪朝宗从曹大使处买盐的事告诉鲍老板,不仅隔岸观火,而且借刀杀人,让人惊觉此人城府之深,用心之毒。紧接着却又出来一幕,讲马老板事母极孝,用自己的牙帮老母亲咬软鞋帮,篇幅不多,可一个身世坎坷、心思深沉的中年盐商形象,立刻脱颖而出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看出这部剧里并没有绝对道德的化身。二十多年来,国产剧古装剧可谓多矣,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走向共和》算一个,《大明王朝》算半个。
顺便说一句,张志坚老师饰演阿克占,表演路数和以往的严世藩、董建昌没有太大区别,一张口便声若洪钟,笑起来更是鬼畜连连,满满的话剧腔,与出身草莽的阿克占倒也对路,可以说是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但倪大红老师的乾隆皇帝,就有点不对味了。倪老师面相阴鸷,眼神慵懒,喜怒不形于色,哪里有半点十全老人的风流和光彩?!如果能请焦晃老爷子出山,再次扮演乾隆,那才真叫做锦上添花。仔细品味这部剧里乾隆的台词,那股子闲散骄横,绵里藏针的劲,简直就是为老爷子量身定做的啊!退而求其次,请男神陈道明、男神陈宝国演乾隆,想必都各有神姿,倪大红老师的扮相,还是更适合司马懿一些……
(在上一部戏里,倪大红张志坚演姓严的父子;这一部戏里,倪张又合作演查盐的君臣;这哥俩儿还真是跟yan较上劲了)
张嘉译、俞飞鸿也不必多说,要长相有长相,要演技有演技,色艺双绝,看他们的戏是一种享受。《走向共和》的恭亲王/瞿鸿机化身盐商总瓢把子,李光昭化身权五爷,也都让人感慨万千。霍青老师扮演的卢德恭,亦儒亦官,亦官亦商,恬淡冲和中又带有一点和光同尘的油滑气,亦是妙极(可惜大部分演员都不是原声录音,欣赏不到他们高超的台词功力了)。唯有盐务四大总商之一的鲍老板,演得有些飘,与其余戏骨比起来相形见绌。当然这个角色的设计本身就略嫌漫画化,似乎纯粹是为了插科打诨,或推进剧情用的,远不及其余三大总商血肉丰实。
最大限度呈现出这些表演神韵的,是张黎老师那神出鬼没、幻化无方的镜头技术。虽说本剧的挂名导演是韩晓军,但几个镜头一下来,要说这不是张黎老师的手笔,我绝不相信。大到布景,小到特写,简直与11年前的《走向共和》贯通一气,浑然一体!美中不足的是,本剧旁白略多,很多意思明明用镜头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却非要大喇喇用旁白念出,没有给观众留下咂摸的余地。就好比隔着纱帘看美人,冷不防突然蹦出个人来把纱帘抽走了,虽然说不上大煞风景,但也失掉了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最值得赞叹的,是这部戏的剧本。虽然讲得是扬州城一地一隅之事,但在这部剧里,清王朝从贵胄乡绅到市井细民,种种风物、文化、习俗纤毫毕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何思圣那一声“东翁”喊出来,我脑袋“嗡”的一声,刹那间找回了当年读高阳小说的快感。后来随着剧情移形换步,秦淮佳丽、府邸纨绔、盐商乡绅、漕运兵勇、宦海官吏、黑帮舵主,尽皆穷形尽相,让我想起了《红楼梦》,想起了黄仁宇,想起了《潜规则》,想起了《厚黑学》(台词里直接把“锯箭法”都说出来了)……每一句台词,都极尽考究,极尽雅致,又极尽有韵味。再加上戏里极尽讲究的道具、场景,比如汪朝宗的辫饰,姚梦梦的琵琶,婉儿的水袖,乾隆面前各种的奇淫技巧,不仅让人神驰目眩,更使人意醉神迷!
写这样一部煌煌大戏的剧本难吗?难,因为它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底,福至心灵的才气,还有厚积薄发的时机。但更难的是,它需要不向市场,不向资本作出妥协。
应该注意到,《大清盐商》只有三十四集。以这部戏的投资规模来看,剪出来的集数算是很少的。剪得少,卖得钱就少。但相应的,剧情紧凑、扎实、绵密,无一场废戏,无一处尿点,甚至无一句废话,让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我会说原本跑来疾言厉色叫我睡觉的父亲,看了几分钟之后,立马坐下陪我通宵达旦地看嘛?!)。看看那些动辄五六十集,不停地注水,不停地回放的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编导,似乎一开始就是要奔着影史留名的劲头去的。在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的野心,无疑令人瞠目结舌。
夸得这么多这么猛,估计“水军”二字已经呼之欲出了,再不济也得给我安上一顶“脑残粉”的帽子。但我最后要说的是,我对《大清盐商》总体是失望的,确切的说,是一种带着欣喜的失望。这部电视剧,无论从各个方面看都达到了优秀的水准,但这样的优秀,我们十多年前就看到了。
十多年前拍《走向共和》,是开天辟地,是振聋发聩,是摧枯拉朽;十多年后拍《大清盐商》,充其量,也仅仅是高水平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不如从前。《走向共和》有各种各样的缺憾,比如某些战争戏拍得太差,慈禧逝世之后的民国戏拍得太烂,罗文和田沫这一对奇葩演得太莫名其妙,但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对国家,以及对许许多多大命题的思考。作为一部电视剧,能做到如此,就足以获得礼赞了。
反观《大清盐商》,诚然,它在制作上弥补了当年预算、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但它的视角,却已缩小到官场权术、帝王反腐来,局限在各方势力心怀鬼胎尔虞我诈这些枝节处,而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提升。换言之,论制作之精,技术之强,昔不如今;可论立意之高,用心之深,今不如昔。
可是啊,这赖不上编导。赖谁呢?你懂的!
在几乎所有古装都在宫斗穿越玛丽苏,所有近现代都在婆媳抗日金手指的大环境下,我其实蛮佩服主创们能静下心来做这个项目。并且功夫不负有心人,它总体没让我失望(虽然有些缺憾)。
《盐商》说的是乾隆年间的盐业官场,至于其中的路数和招式,大家都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就不借古了。
我想要说的,是它所展示的丰富性。以盐商为主角,切入官商、庙堂、乃至民间不同群体,得以见社会百态,生旦净末。而扬州,作为一块繁艳浓烈的布景板,成为不可替代却没有喧宾夺主的舞台。
本剧的侧重是男人戏。当男人们凑在一起却不卖腐,很多孩子是不是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就来说道说道吧。
张嘉译塑造的汪朝宗,以一己之力挑起扬州盐业的半壁江山,基本整剧的基调是“总商很忙”。捐输、行盐、账册、接驾、救灾、及至最后面圣陈情弊政……这些关键词一刻不停,期间还要应对来势汹汹亦敌亦友的阿克占,帮衬各种掉链子的两位同行好基友,招架见缝插针念叨“把婉儿收了吧”的原配……外人只道他锦衣玉食好不快活,却不知他一心兼济天下,并不愿独善其身。若有心无力,忧国忧民反而是一桩悲剧。但汪是个有办法的人,他在名利双收一箭双雕这方面颇有心得,堪称人生赢家。他为鲍以安抵押康山草堂,因为太懂一家独大不如数花齐放;他救马德昌却坚持要他当面“非己”,可见既有胸襟且有原则;他忠君却冒险为史可法求平反,更是有勇有谋正直慈悲。姚梦梦说他“有情有义”,倒是一言蔽之。
至于儿女私情,另说。
而阿克占和他,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好久没看到这样让人回味的角色——阿克占,卢德恭、马德昌。实在值得大写。
让我想起刘恒的《少年天子》,每每读到岳乐和济度,都难免连番感慨。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滦阳驿站的十年蛰伏,看似藏住了阿克占不可一世的锋芒。但用他的人熟知他的长短,时候到了,这把刀还得出鞘。徐皓峰写老猿挂印的关隘在于回头,阿克占是没领会自己的关隘是什么,可细想明白了又如何?明白者像尹如海,知己知彼,无能为力,也只徒增悲剧而已。
大家都是棋盘上的棋子,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子用来攻防,有的子用来牺牲;有的子来往纵横,有的子困锁界河。
他对乾隆忠心不二,却始终没明白人家要什么,这也让原本就困难的差事变得更为繁复揪心。虽然前期的他颇为讨人厌,但当最后直面关山险阻时,看客们才体会到,世间的汪朝宗固然难得,阿克占也不会很多。
有些人的关隘是不懂回头,而更多人的关隘是没种。以卵击石,鱼死网破……只有先把自己填在回不了头的路上,才能坦然去做回不了头的事。这是个行伍出身充满戾气的汉子,不管主动或被动,在最紧要关头放弃明哲保身,没有曳尾涂中。然而他又有分外细腻的个人感情,懂得感恩、示弱和疼惜。对皇帝、对曾经的何思圣、对紫雪。
剧终他被刺配伊犁,开始新一轮的等待,等有一天受到召唤,再露黑色刀锋。而此时的汪朝宗正与王陈情,殊途同归的两人终于共同担负起盐制改革的前途。一如溃堤之上,同守扬州。
虽然所处立场和段位不同,结局乍看也一成一败。但我还是愿将汪阿视为对称的存在——互为警醒,相互援手,须知生无对手,最是寂寞。
如果说阿克占是难掩锋芒,那卢德恭便是深藏不露。他一介穷苦书生,一朝权力在手,怎能不苦心孤诣如履薄冰?可叹他又是这样谙于学问的真正风雅之人,他憎恨那些巨贾的暴发户面目,可惜了他们所拥有的却欣赏不了的珍宝。他也是真心栽培和理解汪海鲲,虽略带利用成分,却未尝不是在他身上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而卢德恭的倒下,也是汪海鲲生命里的巨变,偶像坍塌,他再无处求告,于是选择了一种更决绝的方式来测试理想的硬度。
还有马德昌、和珅……就不一一写了。而我不太能认同的是对何思圣的处理;还有权五(尤其是卢德恭居然如此信他),略潦草。
当然最后还想说一个人——乾隆。看片花时对这版乾隆是有疑虑的,但整剧看完,觉得人设实在是妙。最妙的,是巡幸扬州时对两件事的处理。前脚是姚梦梦刺杀未遂;紧接着是账本亏空。
他对这两件事的态度与多数人的预料相反——大事化小地教育了吓傻了的姑娘,头都没砍一颗;却雷霆万钧地问罪阿克占,悬刀于其颈。
这哪像个皇帝会做的事?!可这才是个高明皇帝该做的事。
那是已近暮年的乾隆,十全老人,早已处变不惊。再动辄因为一个柔弱姑娘的意图行刺而方寸大乱失了威严,也不合适了。既然要收复天下人心,那头一个要紧的,是自己的滴水不漏。
说到底,行刺只关乎个人生死,而亏空却紧系民生社稷,他的态度坚决地昭告了天下孰轻孰重。不管有意无意,这步棋走得太高明。
也无怪乎,当着天下最难的差,怎能不长一颗天下最复杂的心。
《大清盐商》最大的好处,是呈现给我们一个可幻化并寄托的人世,纵然不是乌托邦,不是桃花源。这世上千万个立场,绝不仅有黑白、是非。青史也从来只记功过,不问初衷。
所以我们也渐渐不再简单地以“好坏”评判一个人,一件事。那些孤独老辣的权臣,说不定也曾有过“信仰有天价,不能遂我壮心,何如一刀断头”的岁月。正如和珅、卢德恭们,谁能断定他们的昨天不会是另一个汪海鲲、马大珩。
当然自带主角光环的汪老板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两全。
扬州春秋时属吴地;汉代称为“广陵”;隋炀帝被杀于此;南唐定东都于此;朱元璋筑城于此。
再后来,多铎连送五封劝降书至城下,明守将史可法未看一眼,以致名节完满,血流成河。
接下来呢?接下来也许就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样。
繁华深处,可知风波。如今再走在这个城市,桥还是这座桥,水还是这片水,两百多年已经过去。
n孙俪新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开播,虽然沾染了大女主戏的习气,但这确是一个「秦商」题材的剧。而2017年上半年最火的国产剧莫过于《人民的名义》,这是一个反腐剧。商帮剧+反腐剧,这不由让我想起2015年开年播出的历史剧——《大清盐商》。不管是写商帮还是写反腐,《大清盐商》都明显要比2017年这两部剧更胜一筹,但它不可避免地「寂寞开无主」。
2014对于国产历史剧是个分水岭。10月6日,刘和平编剧的《北平无战事》播出,唱响中国「经典历史剧」最后的挽歌,尽管曲高和寡,该剧赶上「一剧四星」末班车,并且凭借文本的艺术性和题材的话题性在互联网上引发热烈讨论。而12月31日在央八播出的《大清盐商》却没有这样的运气,在时代洪流中完全被淹没了。
2015年,《琅琊榜》的走红为网络IP影视「正剧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而2017年《军师联盟》则尝试为历史正剧打通一条通向当下生活情境的便道。《琅琊榜》和《军师联盟》殊途同归,都在正剧和IP、严肃和流行之间取中间值。于是,国产「新历史剧」就这样诞生了。
歌德说,「我曾领略一种高尚的情怀,我至今不能忘却,这是我的烦恼。」我愿为「经典历史剧」最后的遗珠——《大清盐商》招魂。
1、大清帝国1776
《大清盐商》的开篇就用两页字幕设定了全剧的时空关系:时间——1776年(乾隆41年);空间:美国、英国,大小金川、热河、扬州。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正式从英国独立,而在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的序幕,对于大清帝国,1776看上去只是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从一个不起眼的年份对一个古老帝国进行解剖,这种方式在西方汉学界比较流行,最著名的当然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但《万历十五年》说的是明朝那些事,和乾隆朝有关的类似史学著作自然是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事实上,「叫魂案」一定程度上被化用为《大清盐商》的素材:市井谣言造成盐价攀升,引发盐商之间的商战。但从创作时间来讲,这个设计也有可能受2011年日本核辐射引发中国「抢盐」风波影响。
《大清盐商》主要把三个历史事件揉在了一起:两淮盐引案(1768)、平定大小金川(1776)、乾隆第六次下江南(1780)。其中,还有隐性的一个历史事件:马戛尔尼使团访华(1793)。在剧中,扬州和京师两条线并驾齐驱,前一半时间京城的戏都是乾隆接见外国传教士,对中西文化、器物进行「品鉴」,甚至有蒸汽机——这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对于历史剧来讲,重要的是对历史精神的拿捏到位,而不是所谓的具体「史实准确」。为了戏剧需要,将不处于同一时空的历史事件建立因果逻辑关系,这并不算多大的问题。
需要留意的是,编剧南柯读博士期间研究的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因而《大清盐商》的史论方面会有带有一点点「学究气」。当你观剧时,联想到《万历十五年》《叫魂》《停滞的帝国》等学术著作的论点时,这一点也不奇怪。
在剧中,乾隆「洋乐也听了,洋菜也吃了,不过如此」。面对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乾隆则认为:「连马力都省了,人力岂不是更省,人力都省了,百姓岂不是会懈怠,闲下来会生非,饱暖思淫欲啊。」剧中通过画外音总结:「在乾隆眼里,我中华天朝上国,梯航毕集,洋人这些奇技淫巧,不过是班门弄斧。」
历史上,乾隆给马戛尔尼使团带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写道,「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让大清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这是这部剧几处闲笔所要表达的。但相比起外部条件,《大清盐商》更加侧重挖掘的全球化背景下大清国的盛世危机。
2、扬州画舫录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清盐商》主要通过「两淮盐引案」来剖析中央集权制度下复杂的政商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讲,这部剧塑造了以徽州盐商江春为原型的魅力人物汪朝宗,对「以布衣结交天子」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演义。以乾隆作为视角,这部剧是「大清帝国1776」,换成汪朝宗的角度,《大清盐商》就是「扬州画舫录」(清代笔记小说,被称为「扬州百科全书」)。
《大清盐商》其实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扬州盐商》,但如此一来这部剧的地域性限制不利于全国发行,就像《大义秦商》改名为《那年花开月正圆》一个道理。但在这部剧中,扬州元素可谓填充十足。从「扬州八怪」到「扬州瘦马」,从瘦西湖从到五亭桥,从徽班昆曲到淮扬菜……建筑、园林、书画、服饰、饮食、戏曲、漕运应有尽有。
泰勒·考恩在《商业文化礼赞》一书,转引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波焦·布拉乔利尼的话谈论商业行为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没有贪婪之心就会缺少辉煌,缺少高雅,缺少装饰,就没有人去修建教堂和柱廊;所有艺术活动就会停下来……贪婪之人常常为他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大清盐商》正是再现了扬州这个销金窟建立在纸醉金迷之上的中国人最雅致的生活。除了再现盛世繁华,该剧浓郁的扬州元素,还在于它本身地方文化旅游宣传的属性。《大清盐商》由扬州市政府牵头,资方为分别是: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江苏省盐业集团。
也因此,我们看到剧中对瘦西湖、五亭桥、「一夜用盐堆起一座白塔」进行了煞费苦心的植入,瘦西湖的外景更是数不胜数。但必须指数的是,这种旅游宣传的元素并没有过多伤害该剧的艺术水准,相反令人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心驰神往。
《大清盐商》是文化旅游与影视创作相结合的优秀个案。鉴于历史正剧现在主要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买单,它还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君不见,张黎挂名的《沧海丝路》是广西响应「一带一路」,刘和平新剧《北斗南箕之歌》写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被题材涉及的大同市和洛阳市同时相中。
3、乾隆的「合法性焦虑」
虽然《大清盐商》的编剧为南柯,导演为韩晓军,但该剧的质感很明显受到另外两位人物影响:艺术总监——张黎,总策划:盛和煜。张黎是《雍正王朝》艺术总监,他和盛和煜则合作了《走向共和》,这两部剧是国产历史剧的两座高峰。可以确定的是,张黎和盛和煜都深度参与了《大清盐商》。
从历史刻度来看,《大清盐商》夹在《雍正王朝》与《走向共和》之间。盛和煜和张黎的介入,不自觉让它在表达上成为两部剧的承上启下之作。《大清盐商》承接《雍正王朝》,两部戏都在讲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焦虑」,只不过在侧重点上略有不同。
《雍正王朝》对历史上不受文人待见的「暴君」雍正进行了翻案,连主题歌里都唱到「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说到雍正的「政治合法性」,不管是剧中表现的孤臣孽子、兢兢业业,还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似乎都不及大结局的字幕更具说服力:
这是一种类似「GDP崇拜」的政绩观,在《雍正王朝》播出当年这股思潮相当具有诱惑力。但到了今天,即便是《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只「守护GDP」也是要受到批评的。
所谓「合法性」,指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是否存在、多大意义上存在着心悦诚服的「内在接受」。而《雍正王朝》正是用「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有出路」的现实指涉为雍正翻了案。在《大清盐商》中,乾隆这种「合法性焦虑」被表述为「怎么管住人心」。
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满清皇帝对于长治久安从未安心过,越是夸耀「盛世」,越是能透露骨子里的「合法性焦虑」。在剧中,乾隆为了争取江南士子民心,给抗清的史可法翻了案,同样为了收买人心,把天地会的香主英子交由汪朝宗去感化。但是,几句反诗却能让他大兴「文字狱」,也表露了他在「合法性」上的不自信。
扬州盐务亏空一千万两,乾隆大发雷霆:「差百十两,朕问都不问。差三百万,还情有可原。就是差五百万两,来年秋决时,朕无非是多画几个圈。竟然差了一千万,给朕留个零头,这脑袋还怎么长在脖子上啊,这天底下还有没有害怕二字!朕临御以来,事事推心置腹,以志诚待臣工,而尚不能感动?」
阿克占奉旨查清亏空,使用的却是抄家灭门这样的雷霆手段,最终被排挤出扬州官场。汪朝宗称其不会「揣摩圣意」,盐引背后的官吏才是心腹大患。皇帝要的是人心,所谓反腐也是服务于此。
倪大红扮演的乾隆,是一个慈眉善目、机智地看穿一切的老头,但他具有「看破不说破」的品质。在乾隆眼里,「拿人一文不值半文」的清官尹如海以死相谏,实在窝囊;阿克占像一把剑被他插入扬州,但他只是他搅动官场的一枚棋子,虽然干练,难免飞鸟尽良弓藏;反而是天下第一贪的和珅,他清楚地知道和珅的贪婪,甚至利用账册控制朝臣,乾隆处决了国舅高恒,却只对和珅几番敲打,毕竟他管着大清国的钱袋子。
4、「钱不能当官用,官可以当钱使」
对政商关系的清晰洞察,是《大清盐商》最大的亮点之一。从汉武帝开始,中国对重要资源进行国营化垄断经营,以控制国计民生。商人做生意就不得不依附权贵,权力寻租自然发生。《大清盐商》中的「盐引制度」就是这种官督商办的国营垄断经济。但是这种产权不清晰的商业行为,导致政府随时可以对商人进行「公开合法勒索」,在剧中表现为「索之于商」的「捐输」。
在这种专制集权的经济制度下,商人难免危如累卵。在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也充满了如履薄冰的幻灭感。「盐商的银子,就算揣在兜里都不是自己的,给你才是你的,那是皇恩浩荡,罚你,那是天理昭昭。」作为盐商领袖,汪朝宗对于官商之间边界十分敏感。即便是在《人民的名义》中,商人不也还在感叹:「中国商人不是在监狱中,就是通往监狱的路上。」
在给金川运送兵饷的时候,他明明可以走近路直接送到前线战场,却坚持一定要兜一个大圈。他如此小心谨慎,也是以史为鉴:「兵是朝廷的兵,盐商把银子捐给朝廷,朝廷给兵发饷,那是理所当然。盐商直接给兵发饷,这算什么事?前明沈万三,多大的家产,就是这么丢的性命。」
剧中另外一个盐商马德昌本是一位盐官的后人,他忍辱负重希望有朝一日重现家族荣光。当他终于有一天通过算计当上了盐官之后,不禁感慨:「钱不能当官用,官可以当钱使,有钱无官到哪都是低人一等……」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历史剧,除了和珅这位善于揣摩圣意的巨贪,《大清盐商》还塑造了一位别开生面的「雅贪」卢德恭。他从不收钱,只要字画,以心学大师自居,每天在满屋书画中神交古人。他骨子里超级鄙视那些商人,但却对他们的财富充满「羡慕嫉妒恨」,儒家道学和内心贪欲的撕裂让他人格完全扭曲,在他入狱之后,编剧给他设计了一长段的独白,颇有一副看完AV大骂女优的「圣贤感」:
5、当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
在《大清盐商》结尾,汪朝宗进京向乾隆痛陈盐政之弊,给出了这部剧的重要论点:「当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已经不能靠自身力量进行自我纠正,而是靠盐商盐官的道德、名誉去影响他,引领它,那这个制度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作为一部反腐题材影视剧,能够对腐败和制度思辨到如此深度,已经十分令人叹为观止。但这同时这也是《大清盐商》最大的缺陷。
《大清盐商》的缺陷在于太沉迷于「借古讽今」。它的很多论点和表达其实是现代人才具备的观点,但他完全不考虑历史局限性,强把它归之于古人,对当下进行某些指涉。上面这段极具「现代性」的反思绝不是乾隆朝的人能够产生,更不会通过一个商人之口,指导皇帝如何坐天下——这是如此得大逆不道。
再举一例,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所体现的「民本」思想,是哪个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对时局的最深思考。但剧中设计汪海鲲读了《明夷待访录》,就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加入天地会刺杀皇帝。不考虑具体的历史情境,太「以今臆古」了。创造者的思维路径大概是:看了启蒙思想家的书,就要参加法国大革命。可事实上,中国封建思想绵延千年,那些「异端」不会对知识分子产生那么大的作用。
回到开始的1776年,在《大清盐商》的全球史观下,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而英国进行着工业革命。一个是政治的现代化,一个是经济/生产现代化。乾隆对于蒸汽机「饱暖思淫欲」的理解导致中国错失自上而下的历史机遇,而商人作为一个无法摆脱对官场依赖的弱势阶层,则导致中国缺乏工业革命自下而上的阶级基础。
1776年,大英帝国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因为征税问题正式宣布独立,《独立宣言》里控诉英国罪恶就有一条:「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For imposing Taxes on us without our Consent)」。而在古老的中国,扬州盐商正在为税、费之外的「捐输」愁眉不展。
看样子,中国「走向共和」只有外来侵略的刺激才会产生。《大清盐商》结尾,「盐引制」废除了,「和珅跌倒」,但它想说的显然不止于此。
这盛世,终不如你所愿。
文/杨文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世说新娱(culture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