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莫子仪陈淑芳白润音吴朋奉谢琼煖姚淳耀是元介沈威年王可元陈雪甄胡广雯朱宥丞林欣怡
类型:剧情同性导演:郑有杰 状态:HD 年份:2020 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7.5分热度:3 ℃ 时间:2023-09-28 10:45:5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这部《亲爱的房客》是近年来我看过最严肃和最有社会意义的同性电影,完全打破了以往种种自我陶醉或者自怨自艾的模式。故事讲述住在顶楼的房客男主角,他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阿嬷,还收养了她的孙子。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阿嬷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地骗取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
这看起来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家庭伦理故事,导演却采用悬疑类型的格局铺排,倒叙的开篇,之后再用不同人物的视角插叙补充,引起观众不住的猜想:男主角为何入狱受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还在平实的情节里不动声色地埋下两个重要的谜团:阿嬷的去世和孩子父亲的去世,这两个秘密成为故事里让观众深入理解男主角的切入点。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打破以往对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将男主角塑造成一个逆来顺受却无怨无悔的角色。他作为这个家庭里毫无血缘关系的“房客”,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从婆“媳”关系到“父”子关系,再到他对伴侣矢志不渝的爱,这个角色身上充满着细腻而真实的表现。尤其是在这个对同性恋群体依然带有歧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里,这种无私付出的爱让人感触良多。
关于同性恋群体在当下遭遇的困境,通过男主角对警察说的一句话得以清晰展现:“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这无疑表明即使同性婚姻法通过,大众对这个群体的歧视仍难以消除;随后,男主角的身份揭露后被撤换钢琴授课的工作,小叔子带侄子去医院接受身体检查等等均有尖锐的讽刺意味。要消除大众的固化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条法律通过就能实现的。
与类似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相比,这部影片回避过多戏剧化的情节和夸张的喜剧色彩,将重点集中在现实问题的剖析和人物的情感之上,完全没有用爱和宽容来掩盖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男主角的形象有点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却在最后闪回段落里惊现报复伴侣妻子的一幕,暴露出其人性中嫉妒残忍的一面,令这个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莫子仪的这个最佳男主角奖可谓实至名归,几乎全程压抑的表演方式与角色的地位与命运相一致,每一幕流泪的场景都饱含着强烈的感染力。
以情动人的作品往往最纯粹,但影片没有就此耽于男主角和伴侣的同性爱之上,而是随着情节自然触及领养儿童、赡养老人、遗产继承、孩子抚养权等各种现实议题,这绝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初看到这张洋溢温馨笑容的电影海报和片名《亲爱的房客》时,我以为会是一部讲述房客和房东之间从对彼此抱有防备到逐渐理解对方、互相照顾对方并成为“亲人”的温情文艺片,类似于惠英红主演的《幸运是我》的主题。但看完全片后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全片的基调始终是压抑的,心情也始终沉重,电影涉及同妻、骗婚、收养、安乐死等多个现实层面,原来这是一张极具“欺骗性”的海报。虽然涉及的内容多元,但导演并没有偏离故事的核心——始终把焦点放在男主角林健一爱的“赎罪”上。
人性有时候很复杂。从感性角度来看,林健一是个“善人”,比如,在男友死后,即便男友的母亲秀玉总是怨他“害”死了自己的儿子立维,并表示不可能会原谅他,但他仍然不记怨恨也不计回报地照顾男友儿子悠宇和其母亲多年。
又如在被男友的弟弟立钢和警方冤枉,是为了霸占男友的房子而给男友母亲下药并杀害了她,在法庭上也没有辩解,揽下了所有的罪名,保护了悠宇。
甚至是警方追到山上,直到被抓的那一刻,健一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悠宇。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悠宇的关心、对男友立维的怀念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从理性角度来讲,林健一也确实是个“恶人”,毕竟男友家里的三个人的死都与他有关:因为一时愤怒,林健一把男友性取向告诉了男友的前妻致其自杀。
接受不了前妻自杀真相的男友立维在患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决定寻死,虽然健一极尽努力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来。
最后给患有糖尿病和败血症的男友母亲买来了极具危险性的特殊止痛药,却被悠宇不小心看到,悠宇以为是一般的止痛药便拿给阿嬷吃,阿嬷一口气吃了足以达到致死量的好几倍的止痛药,又间接害死了男友的母亲……
那么,健一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用“亲爱的”这三个字来形容这样一位房客,是否妥帖?这样矛盾的设定也是本片基调沉重的原因所在,没人可以做出结论。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面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可以轻易分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成人世界里,我们很难给一个人定性他是好还是坏,因为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我们无法再像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那样对某一个人的好或坏做出定论,毕竟在成人世界里,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也许是导演过于认真在讲林健一的故事,其实本片忽略了其他一些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林健一的”one night friend”尤士轩,他被警方抓到前对于人生满不在乎的态度,和听到警方队长说到“不是第一次关押了”、“妈妈还能承受吗?”脸上玩味的表情和情绪的转变。
还有他和林健一激情过后,两人抱头痛哭的场景,那时的他们,两个人超越了py关系,更像是一种“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关系,看着他们给彼此擦着眼泪,我在想会不会尤士轩也有类似的经历?又或者此刻他也有什么想说又不能讲的苦衷?不过导演对尤士轩的塑造在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如果继续挖掘,也许对尤士轩的人物形象塑造会更加立体。
又比如对于男主角林健一男友的弟弟王立钢的塑造也有点浅尝辄止。影片中说到他因为做生意欠钱了便抛弃家人跑到内地去“避难”了。结果回来后说到挣钱了,但和母亲聊到房价,却被母亲亏:你一定是又欠钱了才会回来的。场面一度很尴尬。半年后,母亲去世了他又再次回来举办丧礼。但这半年间他是真的把欠的钱还清了吗?如果没有,他又是如何“避难”的?导演没有展开来说。
另外,电影前半段有讲到他对林健一的敌意,是因为他害怕林健一借收养悠宇之名独吞他母亲的房子,对林健一处处防备,他不仅认为是健一下药害死了自己的母亲,甚至怀疑健一对悠宇有不正当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立钢会带悠宇去做心理诊疗的缘故。但是,在最后真相大白,健一并不是真正害死母亲的凶手,健一对悠宇也没有非分之想,那么立钢对待林健一的态度有没有转变?他会对健一会感到愧疚还是依旧对健一保持警惕呢?导演也没有告知我们,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遗憾。如果能加上这点,立钢的人物形象也会更加饱满。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男主角,在现实生活中遇上这样的状况,我会如何抉择?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要承受的远比电影中多得多。但有一点我能肯定,我会把悠宇当做自己的孩子,培养他长大成人,努力做一位好父亲,做一位亲爱的“房客”。
上次写《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影评的时候,我已经呼吁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不要拍得那么程式化、像命题作文(没看过的朋友戳这里),所以这一次我就不再谈这个问题。那么《亲爱的房客》算不算程式化呢?多少还是有一点,但我觉得比《刻》好多了。
《刻》所关注的问题,主要还是自我认同,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发现自己,然后把自己安放在社会的某个位置。如今,在彩虹婚姻已经合法化的台湾,讨论这个问题不能说过时,但多少可以说有点老生常谈。《亲》至少聚焦了两个目前来说还很少被讨论的问题:1.合法化并不能立马带来所有人观念的转变,在一个被排挤的环境里,自我如何以不鱼死网破或破罐破摔的方式立足?2.LGBT家庭的小孩,怎样才能以平等的方式被社会接受?
在娜拉正在出走的年代,我们不必继续呼吁娜拉要走出来,而是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问问娜拉出走之后该怎么办。
电影最开始设置的两个悬念,我觉得不够巧妙,甚至略显老套。
首先一开场,是一个文弱的男生被拷上手铐,检座指认罪名,质问他是否伏法。这样一开头,稍有经验的观众都知道这个慈眉善目的男孩必是被冤枉的,至少,也是被某些恶人逼迫到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境地才会犯法。
接着,时间倒回到文弱男孩(林健一)被抓之前,主要人物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这场戏里得到显现:看似他儿子的九岁男孩(王悠宇),这个家的阿嬷和男孩的叔叔(王立纲)。王立纲欠了钱还不上债,并且他与妈妈并不亲近,林健一虽然对这家人很好,但他与这家人没有血缘关系,第二个悬念在这时从阿嬷的嘴里交代了出来:林健一,似乎是杀死王悠宇父亲的凶手,他对这家人这么好多半是心里有愧,是为了赎罪。
然而有经验的观众会再一次预感到,林健一绝不会是坏人,事情绝对另有隐情。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别着急,后面一个多小时慢慢来“震撼”你的三观。
当然,吐槽归吐槽,理智点想,电影都是有套路的,套路无伤大雅,重要的是整体的连贯性,故事的自洽性,和人物性格是否能让人信服。关于这几点,我是可以打到70分的,也就是说,差强人意。
在电影前半段,看到林健一这个形象如此完美又如此受欺侮的时候,我是有点生气的,因为我特别害怕完美,很不真,只有迫害妄想症的人才会觉得为什么我如此完美还要被世人所欺负;才会指天长啸,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还好,后面看到林健一约Pao的情节和他在山上告诉王立维自己对他前妻说的那句话,我才觉得,人物形象稍微丰满了点,当然还是不够。林健一于我,没有太大的信服力,也就是说,他还是不太真实。
白先勇笔下那群青春鸟儿,他们在燃烧,在熊熊烈火中敢于用刀剔出自己的心脏。这是我感觉到他们在压抑的世界里选择彻底反抗的活法,很有说服力。
当然也不是说只有滚烫地活,才算真的活过,《阳光普照》里的阿豪,会让我感觉他是涓涓流淌着活,但我会感觉到他是个大厦将倾的人,这从他对待生活的抽离感可以看得出来。阿豪对人好,但他从不是因为自己主观的需要。
反观林健一,很明显能看得出他是真的想要王悠宇这个孩子,这是他和阿豪最不同的地方,一个人但凡有了执念,他的压抑与抽离就会显得不太真实,所以我作为观众,潜在的期待是健一能为了这个孩子爆发一次,面对生活压迫的触底反弹,然而他没有。他太优雅了。
虽然对于人物形象我有一些挑剔,但是我觉得影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17年我看了部纪录片,叫《同志宝贝》,讲述的是LGBT家庭在培养小孩上的优劣。还有一部剧情片《欲盖弄潮》,忘了哪年看的了,里面也有关于同志家庭抚养小孩的问题。
其实这类家庭的好或不好都是可以想见的,好的一面是,大人会更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同志宝贝》里我记得有个桥段,小男孩在商场里试口红的时候,他的母亲鼓励他,如果你喜欢你就试,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对于孩子,不管是教会他们尊重每一种选择,还是教会他们从小培养自主思想来说,都是非常棒的。这一点,我想在最开放的异性恋家庭里,都很难做到这么敏感,他们会默认符合主流思想的性别气质,对于孩子一些非主流的东西,在下意识里就早早扼杀了。
然而同志家庭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某一类性别气质的缺失会让孩子小小年纪就与大家与众不同,这对于基因里刻着合群的人类来说,这些小孩不得不从小就面对比他人多百倍千倍的孤独。
《亲爱的房客》里最触动人的一个地方,是林健一质问检座,如果今天我是一个女生,你们会不会问我一样的问题?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法律的改变并不代表全体观念的改变,或者有些人表面说自己能接受,但很多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思想还是带着歧视。除了检座没意识到自己观念里对于同志家庭的组建带着潜意识的不信任以外,当郭小队长看到林健一手机里的“约Pao神器”的时候,他那副鄙夷与嫌恶的表现,好像林健一做了什么恶心的勾当一样——所以,很多人说自己能接受LGBT群体,其实他们能接受的,也只是自己想象中构建的“好同志”,然而现实中的同志也是普通人,有情欲,一堆臭毛病,甚至做坏事。当他们揪住一点点让他们想象坍塌的现实的时候,他们就会跳出来否定一整个群体:“你看啊,我就说他们同X恋都是……”
我们可以再用那种质问方式质问郭小队长:“如果今天他发现一个异性恋男孩手机里有探探,这能作为指控这个男孩品行不端的证据吗?”
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会让同志家庭的小孩从父母那继承压力和异样的眼光;他们的童年,从一开始就要比他人的压力大许多。
然而这一来不是主体的错,而是主体外的环境带来的畸变与异化。其次,这也没有什么好坏可言,许多异性恋家庭也有很多问题:离异、家暴、留守等等,如果质问LGBT家庭的孩子凭什么从小要面对命运的不公,那么我们更应该帮助问题异性恋家庭的儿童走出困顿,毕竟LGBT家庭的小孩基本都不会面对缺爱的困扰。因为很多LGBT群体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一直面对缺爱的困境,他们对这一块极其敏感,正因为自己曾经缺少过什么,他们才知道应该给到孩子什么。他们也知道,他们这样的人要一个小孩,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们,他们仿佛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实验品,等待“科学家们”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他们抚养小孩时所做的一点一滴,他们一个稍微特别的行为,都会被“主流”认为代表着整个群体。所以最不用担心的,就是他们会给不到孩子足够的爱——一部分异性恋家庭在看到他们充满爱的家庭的时候,应该羞愧地低下头。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道:“我们每个人暗自哀叹在未来缺乏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明天的人类会在肉体和自由中体验未来。”改变绝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代表中间不会出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每一种改变,也不回避每一种问题。
2019年5月24日,同性恋婚姻正式在台湾合法化,在几十年的抗争之后,海峡对岸的同胞们在全世界性别平权运动中标出了自己的位置。包括李安父亲三部曲之一的《喜宴》,青春洋溢的《蓝色大门》等优秀电影,台湾电影人在推动同性恋婚姻合法的道路上做出积极的表率,在取得平权成功的今日,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还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希望从第57届金马获奖作品《亲爱的房客》中寻找一些线索。
本片优点n1.撑起剧情的出色表演n本片在第57届金马奖中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两个表演奖项,足以看出金马奖对于本片演员的肯定,甚至可以说莫子仪与陈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剧情上的不足。nW:片中感情纯靠莫子仪演技在拉。nZ:我开始因为陈淑芳的戏份会很多,没想到这么少,但很有爆发力和感染力。n无论是莫子仪隐隐表现出的内疚还是陈淑芳在那句“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前后感情的变化,都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丰满而合理了一些。
2.感情充沛的配乐nW:“最佳配乐实至名归,我听过她(法兰)自己乐队(发兰黛乐队)的歌,挺惊讶的,反差有点大。”法兰顺着片中钢琴教师角色,以钢琴为主乐器,突出了故事的低沉哀伤和透彻感动。
3.一语道破同性恋群体困境n“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n其实电影中警察的做法并没有太多问题,不可能对唯一嫌疑人放任不管,但碍于嫌疑犯同性恋身份,先入为主的固化观念还是左右了警官的态度和判断。这是摆在平权路上很难修正的问题,无意间的歧视仍然会造成伤害,要完全消除大众的固化概念还有一段路要走。
本片缺点n1.同性恋议题过于表面。nS:这就不像一个同性恋片,而是纯苦情戏。nA:大好的题材拍的不成样子。nZ:好的LGBT电影不应该只有一处精彩。n优点中的一语道破同性恋群体困境,也是故事缺点,因为呼吁同性恋平权的呐喊也只有这一语而已,紧靠一场戏一句对白点明冲突,其他时候只顾营造悬疑性,不能算是好的表达。nW:这个片有在消费同性恋群体。
2.感情刻画太浮于表面nM:如果讲在恋人去世之后帮助对方养孩子,应该着重讲和孩子及奶奶的关系变化,而官司都是为了证明男主角很爱他的恋人,这种爱为什么不通过多描写生前两人的爱情故事来讲述呢?n在好演技的衬托之下,剧本在感情表现力上还是不够出色,几处情节设置并不能很好支撑人物动机,对同性感情进行描述的只有爬山那场戏,从两人相遇到死别其实是有一段时间的,而只用一场戏去表达真挚的感情会让观众损失很多情绪,认为是内疚支撑林建一完成之后所有的举动,而不是因为爱本身,削弱了一语道破的困境。
3.生活细节不够丰富n生活质感不强,让故事感染力再降一层。没有过多笔墨表现日常相处,只是寥寥几场戏表现这个苦难家庭对于外来者的排挤,然后就陷入悬疑剧情节,想表达的太多,反而细节之处没有精力去营造。
4.林建一的问句nQ: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
争议n1.悬疑性结构nD:我个人认为这部片子做出悬疑感,以成年人的秘密为引子,打开整个故事,是除了表演之外,让人看得下去的原因之一。nW:时间线没有捋清楚。nM:套一个悬疑的壳来使影片类型化,依然让人看不太下去。
2.王的死因n有两种可能:n(1)本身有病,经不起高山爬行和环境恶劣,因病而亡;n(2)与男主聊天受不了打击,自杀。n两种完全不同的将会对剧情理解产生很大作用,这里没有明确给出,我觉得挺影响观感。
议题:n1.对比《谁先爱上他的》,是否有优势?nD:完全没有。同样是说第三者为同性,同样控诉禁止同性婚姻对人带来的灾难,《亲爱的房客》因为缺了同妻这个视角,让多个人物不太完整,同性恋婚姻无法合法化造成伤害最大的其实是异性伴侣,这两部影片中都是女性,《谁先爱上她的》突出同妻的困境与焦虑,反倒更能反映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同样涉及遗产,放弃第一继承人而选择将遗产给予同性恋人,是需要更大决心的。nS:《亲爱的房客》完全没有优势,情感干脆体现不出来,《谁先爱上他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偏戏剧化的表演让人物更加立体,视角更直观,而《亲爱的房客》这个过于旁观的视角却无法使情感集中在感情线上,所以从情感的表述上,是一个完全失衡的状态。nZ:对比《谁先爱上他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我觉得《谁先爱上他的》也有些强行认同,但好歹有大量篇幅在邱泽和男友上,同性题材的落脚点都是爱,《亲爱的房客》在探讨“爱”的方面太潦草了,几乎看不到男主无私付出的动机,在展现LGBT方面还是仅仅限于社会的偏见上面,没有注入太多的思考,不光是片中人物的认同这么简单。
2.与去年金马奖其他提名影片相比,本片在什么水平位置?nZ:与其他金马影片放在一起探讨,该片也仅有表演值得称道了,其它方面完全没有优势,《消失的情人节》最出彩是剧本。nF:同意,而且《消失的情人节》还有不少小浪漫和想象力的发挥。nD:宅男那一套不油腻,这个确实挺厉害。我个人觉得孤味和无声的质量也比《亲爱的房客》要好,不说是不是完成了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起码是展示了主角代表的那类群体的生活状态。
3.在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今天,探讨同性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否还有意义,是否还会有新的表达呢?nD:我觉得还是有点价值的,最起码比同年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要有点意义,《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只是在重复《男朋友,女朋友》中喜欢同性的少年为情所困上,而没有将平权说明白,相比之下,尽管只有一句对于社会无意间给同性恋群体造成伤害的表达,也足够让大家思考了。
提到台湾同性题材电影,苦情和狗血比较常见,而且已经有了题材内容相撞很严重的情况了,如果仍然把着苦大仇深的同妻故事或思想激进的学生抗议进行创作,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如何更开放地看待同性电影,将是未来台湾电影人新的课题,毕竟平权运动已基本胜利,是该做些新内容了。不过要说向唯美的欧洲电影学习,我觉得也不必非要模仿,可以在感情上多下功夫,抛弃压抑的情绪,单纯把浓浓台湾小清新风味的美好同性爱情故事拍好,那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一个乌龙彩蛋n因为我觉得最苦的是失去自己男人的本片中未出现的女性,对此耿耿于怀,且不自觉对标《谁先爱上他的》,所以没有理解“你害悠宇没有妈妈?”这句话是指妻子自杀还是单纯的离婚了,通过M的指点,我发现是我不太聪明,“如果母亲没死,那孩子的抚养权不会交给一个没有血缘的人。”
我不太喜欢编剧写问句,疑问句显得很薄,人物缺乏思考,浪费对话,反问句又显得很有情绪,不能好好的说观点,设问就更加要慎重,太有设计之嫌。总之一部电影的篇幅里,我认为两三句恰到好处就足够了,可以点睛。但这部电影里林健一的问句对白,有的没的加起来足足有48句。
其中一类是询问式的,是一场戏的发起,比如在厨房做饭那场戏,他和小宇打招呼的方式是“你怎么跑进来?”,比如他好几次问痛得在喊叫的阿嫲周秀玉“你怎么了”,这种写法我觉得常见于台湾的剧作,因为他们很关心人,按照真实的生活去创作,不假思索的就写了出来,但从对白的角度而言,容易变得很水。比如如果林健一在没有问阿嫲的情况下,就去照顾,也许可以更能凸显,他照顾阿嫲的时限和任劳任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水词来源于演员无意识的表演。
第二类是对林健一的人物影响比较大的,带有内容的问句,其中有许多人都指出来那个只是问,而没有回答的问句“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我心里回答的是当然会),那场戏是他第一次受到查问的结束,以问句结束,难免有天真之嫌。还有在警察局里“请问,现在是在威胁我吗?”这句明显在引导观众去向主题,但昭然若揭的同时,又没了下文。
这类问句里,有不少是“什么……”的句式,被我认为是很没有水准的复述问句,也不知道是要表达真的疑问,还是强调,我只会觉得主角是一个什么都没想过的人。比如同样出现在被查问那一场戏中的“什么过户”,警察来搜索时问的“什么违禁药物”,在警察局里回答“约炮神器”的“什么东西”,在儿童中心问王立纲的“什么不正常”,还有周秀玉最后问林健一一个事情,他对白的“什么事情”。这些对白,通通像是放过了戏点,让人物的思考变得凝滞下来,在对白设计中,他完全有空间去回答和讲述一个小点。
这也是问句的便捷,它很容易自然的垫出下句对白,于是林健一就在这些问句对白中,丧失了自己的一些坚定性,他的言辞远远没有他的行动那么的确定,总是在发问,这样就给我感觉,我不知道除去这个故事里的林健一是一个什么样的林健一,他这几十年是如何活过来,有什么样的人生原则和观点,他的理想和欲望是什么,通通都消失在他的疑问句中。
电影里他连长对白,都是需要依靠连问来垫起情绪。在咨询中心,他面对立纲带走小宇去做家暴和性侵的咨询,他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小宇呢?”“你该不会以为我……?”“立纲,你可不可以听我说?”“我可不可以和你好好谈一谈?”“什么不正常?”“我全心全意的爱着这个孩子,跟你一样,这有分什么正常还是不正常吗?”,我想换作别的剧作,男主角的观点在这几句话中早就已经层层递进了。
林健一和王立维吵架也是,“我要怎么说?”“你有接过我的电话吗?”“(知道结婚生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感受吗?”“我跟她说 你不知道你老公是gay吗?”真是一个问句用到尽的人。
这部电影不止他的问句对白多,其它人也非常多,林健一这个人遭遇的议题和主题上的矛盾就是通过几个问句的压力表达出来:
首先是给周秀玉换药时,“你以为你做这么多,我儿子就会活过来吗?”然后是来自小宇的,“没有我你应该比较轻松吧?”连P友尤士轩也有一句“你还好吗?”后来周秀玉有一个变化,她问“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林健一在那个当下的压力、矛盾和情绪,问出来即有答案,设计合理,但林健一都没有回答。你看他要不就是自己问,要不就是不回答。
电影里出现的最后一个问句,是来自于林健一的填词,它由小宇的歌声唱出——
“你告诉我 我有翅膀 以后飞去别的地方 俯瞰全世界 我会很快乐吗?”
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
别碰脏钱
绑架游戏2024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10℃
这部《亲爱的房客》是近年来我看过最严肃和最有社会意义的同性电影,完全打破了以往种种自我陶醉或者自怨自艾的模式。故事讲述住在顶楼的房客男主角,他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阿嬷,还收养了她的孙子。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阿嬷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地骗取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
这看起来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家庭伦理故事,导演却采用悬疑类型的格局铺排,倒叙的开篇,之后再用不同人物的视角插叙补充,引起观众不住的猜想:男主角为何入狱受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还在平实的情节里不动声色地埋下两个重要的谜团:阿嬷的去世和孩子父亲的去世,这两个秘密成为故事里让观众深入理解男主角的切入点。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打破以往对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将男主角塑造成一个逆来顺受却无怨无悔的角色。他作为这个家庭里毫无血缘关系的“房客”,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从婆“媳”关系到“父”子关系,再到他对伴侣矢志不渝的爱,这个角色身上充满着细腻而真实的表现。尤其是在这个对同性恋群体依然带有歧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里,这种无私付出的爱让人感触良多。
关于同性恋群体在当下遭遇的困境,通过男主角对警察说的一句话得以清晰展现:“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这无疑表明即使同性婚姻法通过,大众对这个群体的歧视仍难以消除;随后,男主角的身份揭露后被撤换钢琴授课的工作,小叔子带侄子去医院接受身体检查等等均有尖锐的讽刺意味。要消除大众的固化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条法律通过就能实现的。
与类似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相比,这部影片回避过多戏剧化的情节和夸张的喜剧色彩,将重点集中在现实问题的剖析和人物的情感之上,完全没有用爱和宽容来掩盖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男主角的形象有点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却在最后闪回段落里惊现报复伴侣妻子的一幕,暴露出其人性中嫉妒残忍的一面,令这个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莫子仪的这个最佳男主角奖可谓实至名归,几乎全程压抑的表演方式与角色的地位与命运相一致,每一幕流泪的场景都饱含着强烈的感染力。
以情动人的作品往往最纯粹,但影片没有就此耽于男主角和伴侣的同性爱之上,而是随着情节自然触及领养儿童、赡养老人、遗产继承、孩子抚养权等各种现实议题,这绝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初看到这张洋溢温馨笑容的电影海报和片名《亲爱的房客》时,我以为会是一部讲述房客和房东之间从对彼此抱有防备到逐渐理解对方、互相照顾对方并成为“亲人”的温情文艺片,类似于惠英红主演的《幸运是我》的主题。但看完全片后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全片的基调始终是压抑的,心情也始终沉重,电影涉及同妻、骗婚、收养、安乐死等多个现实层面,原来这是一张极具“欺骗性”的海报。虽然涉及的内容多元,但导演并没有偏离故事的核心——始终把焦点放在男主角林健一爱的“赎罪”上。
人性有时候很复杂。从感性角度来看,林健一是个“善人”,比如,在男友死后,即便男友的母亲秀玉总是怨他“害”死了自己的儿子立维,并表示不可能会原谅他,但他仍然不记怨恨也不计回报地照顾男友儿子悠宇和其母亲多年。
又如在被男友的弟弟立钢和警方冤枉,是为了霸占男友的房子而给男友母亲下药并杀害了她,在法庭上也没有辩解,揽下了所有的罪名,保护了悠宇。
甚至是警方追到山上,直到被抓的那一刻,健一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悠宇。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悠宇的关心、对男友立维的怀念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从理性角度来讲,林健一也确实是个“恶人”,毕竟男友家里的三个人的死都与他有关:因为一时愤怒,林健一把男友性取向告诉了男友的前妻致其自杀。
接受不了前妻自杀真相的男友立维在患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决定寻死,虽然健一极尽努力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来。
最后给患有糖尿病和败血症的男友母亲买来了极具危险性的特殊止痛药,却被悠宇不小心看到,悠宇以为是一般的止痛药便拿给阿嬷吃,阿嬷一口气吃了足以达到致死量的好几倍的止痛药,又间接害死了男友的母亲……
那么,健一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用“亲爱的”这三个字来形容这样一位房客,是否妥帖?这样矛盾的设定也是本片基调沉重的原因所在,没人可以做出结论。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面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可以轻易分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成人世界里,我们很难给一个人定性他是好还是坏,因为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我们无法再像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那样对某一个人的好或坏做出定论,毕竟在成人世界里,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也许是导演过于认真在讲林健一的故事,其实本片忽略了其他一些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林健一的”one night friend”尤士轩,他被警方抓到前对于人生满不在乎的态度,和听到警方队长说到“不是第一次关押了”、“妈妈还能承受吗?”脸上玩味的表情和情绪的转变。
还有他和林健一激情过后,两人抱头痛哭的场景,那时的他们,两个人超越了py关系,更像是一种“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关系,看着他们给彼此擦着眼泪,我在想会不会尤士轩也有类似的经历?又或者此刻他也有什么想说又不能讲的苦衷?不过导演对尤士轩的塑造在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如果继续挖掘,也许对尤士轩的人物形象塑造会更加立体。
又比如对于男主角林健一男友的弟弟王立钢的塑造也有点浅尝辄止。影片中说到他因为做生意欠钱了便抛弃家人跑到内地去“避难”了。结果回来后说到挣钱了,但和母亲聊到房价,却被母亲亏:你一定是又欠钱了才会回来的。场面一度很尴尬。半年后,母亲去世了他又再次回来举办丧礼。但这半年间他是真的把欠的钱还清了吗?如果没有,他又是如何“避难”的?导演没有展开来说。
另外,电影前半段有讲到他对林健一的敌意,是因为他害怕林健一借收养悠宇之名独吞他母亲的房子,对林健一处处防备,他不仅认为是健一下药害死了自己的母亲,甚至怀疑健一对悠宇有不正当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立钢会带悠宇去做心理诊疗的缘故。但是,在最后真相大白,健一并不是真正害死母亲的凶手,健一对悠宇也没有非分之想,那么立钢对待林健一的态度有没有转变?他会对健一会感到愧疚还是依旧对健一保持警惕呢?导演也没有告知我们,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遗憾。如果能加上这点,立钢的人物形象也会更加饱满。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男主角,在现实生活中遇上这样的状况,我会如何抉择?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要承受的远比电影中多得多。但有一点我能肯定,我会把悠宇当做自己的孩子,培养他长大成人,努力做一位好父亲,做一位亲爱的“房客”。
上次写《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影评的时候,我已经呼吁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不要拍得那么程式化、像命题作文(没看过的朋友戳这里),所以这一次我就不再谈这个问题。那么《亲爱的房客》算不算程式化呢?多少还是有一点,但我觉得比《刻》好多了。
《刻》所关注的问题,主要还是自我认同,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发现自己,然后把自己安放在社会的某个位置。如今,在彩虹婚姻已经合法化的台湾,讨论这个问题不能说过时,但多少可以说有点老生常谈。《亲》至少聚焦了两个目前来说还很少被讨论的问题:1.合法化并不能立马带来所有人观念的转变,在一个被排挤的环境里,自我如何以不鱼死网破或破罐破摔的方式立足?2.LGBT家庭的小孩,怎样才能以平等的方式被社会接受?
在娜拉正在出走的年代,我们不必继续呼吁娜拉要走出来,而是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问问娜拉出走之后该怎么办。
电影最开始设置的两个悬念,我觉得不够巧妙,甚至略显老套。
首先一开场,是一个文弱的男生被拷上手铐,检座指认罪名,质问他是否伏法。这样一开头,稍有经验的观众都知道这个慈眉善目的男孩必是被冤枉的,至少,也是被某些恶人逼迫到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境地才会犯法。
接着,时间倒回到文弱男孩(林健一)被抓之前,主要人物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这场戏里得到显现:看似他儿子的九岁男孩(王悠宇),这个家的阿嬷和男孩的叔叔(王立纲)。王立纲欠了钱还不上债,并且他与妈妈并不亲近,林健一虽然对这家人很好,但他与这家人没有血缘关系,第二个悬念在这时从阿嬷的嘴里交代了出来:林健一,似乎是杀死王悠宇父亲的凶手,他对这家人这么好多半是心里有愧,是为了赎罪。
然而有经验的观众会再一次预感到,林健一绝不会是坏人,事情绝对另有隐情。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别着急,后面一个多小时慢慢来“震撼”你的三观。
当然,吐槽归吐槽,理智点想,电影都是有套路的,套路无伤大雅,重要的是整体的连贯性,故事的自洽性,和人物性格是否能让人信服。关于这几点,我是可以打到70分的,也就是说,差强人意。
在电影前半段,看到林健一这个形象如此完美又如此受欺侮的时候,我是有点生气的,因为我特别害怕完美,很不真,只有迫害妄想症的人才会觉得为什么我如此完美还要被世人所欺负;才会指天长啸,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还好,后面看到林健一约Pao的情节和他在山上告诉王立维自己对他前妻说的那句话,我才觉得,人物形象稍微丰满了点,当然还是不够。林健一于我,没有太大的信服力,也就是说,他还是不太真实。
白先勇笔下那群青春鸟儿,他们在燃烧,在熊熊烈火中敢于用刀剔出自己的心脏。这是我感觉到他们在压抑的世界里选择彻底反抗的活法,很有说服力。
当然也不是说只有滚烫地活,才算真的活过,《阳光普照》里的阿豪,会让我感觉他是涓涓流淌着活,但我会感觉到他是个大厦将倾的人,这从他对待生活的抽离感可以看得出来。阿豪对人好,但他从不是因为自己主观的需要。
反观林健一,很明显能看得出他是真的想要王悠宇这个孩子,这是他和阿豪最不同的地方,一个人但凡有了执念,他的压抑与抽离就会显得不太真实,所以我作为观众,潜在的期待是健一能为了这个孩子爆发一次,面对生活压迫的触底反弹,然而他没有。他太优雅了。
虽然对于人物形象我有一些挑剔,但是我觉得影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17年我看了部纪录片,叫《同志宝贝》,讲述的是LGBT家庭在培养小孩上的优劣。还有一部剧情片《欲盖弄潮》,忘了哪年看的了,里面也有关于同志家庭抚养小孩的问题。
其实这类家庭的好或不好都是可以想见的,好的一面是,大人会更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同志宝贝》里我记得有个桥段,小男孩在商场里试口红的时候,他的母亲鼓励他,如果你喜欢你就试,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对于孩子,不管是教会他们尊重每一种选择,还是教会他们从小培养自主思想来说,都是非常棒的。这一点,我想在最开放的异性恋家庭里,都很难做到这么敏感,他们会默认符合主流思想的性别气质,对于孩子一些非主流的东西,在下意识里就早早扼杀了。
然而同志家庭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某一类性别气质的缺失会让孩子小小年纪就与大家与众不同,这对于基因里刻着合群的人类来说,这些小孩不得不从小就面对比他人多百倍千倍的孤独。
《亲爱的房客》里最触动人的一个地方,是林健一质问检座,如果今天我是一个女生,你们会不会问我一样的问题?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法律的改变并不代表全体观念的改变,或者有些人表面说自己能接受,但很多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思想还是带着歧视。除了检座没意识到自己观念里对于同志家庭的组建带着潜意识的不信任以外,当郭小队长看到林健一手机里的“约Pao神器”的时候,他那副鄙夷与嫌恶的表现,好像林健一做了什么恶心的勾当一样——所以,很多人说自己能接受LGBT群体,其实他们能接受的,也只是自己想象中构建的“好同志”,然而现实中的同志也是普通人,有情欲,一堆臭毛病,甚至做坏事。当他们揪住一点点让他们想象坍塌的现实的时候,他们就会跳出来否定一整个群体:“你看啊,我就说他们同X恋都是……”
我们可以再用那种质问方式质问郭小队长:“如果今天他发现一个异性恋男孩手机里有探探,这能作为指控这个男孩品行不端的证据吗?”
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会让同志家庭的小孩从父母那继承压力和异样的眼光;他们的童年,从一开始就要比他人的压力大许多。
然而这一来不是主体的错,而是主体外的环境带来的畸变与异化。其次,这也没有什么好坏可言,许多异性恋家庭也有很多问题:离异、家暴、留守等等,如果质问LGBT家庭的孩子凭什么从小要面对命运的不公,那么我们更应该帮助问题异性恋家庭的儿童走出困顿,毕竟LGBT家庭的小孩基本都不会面对缺爱的困扰。因为很多LGBT群体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一直面对缺爱的困境,他们对这一块极其敏感,正因为自己曾经缺少过什么,他们才知道应该给到孩子什么。他们也知道,他们这样的人要一个小孩,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们,他们仿佛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实验品,等待“科学家们”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他们抚养小孩时所做的一点一滴,他们一个稍微特别的行为,都会被“主流”认为代表着整个群体。所以最不用担心的,就是他们会给不到孩子足够的爱——一部分异性恋家庭在看到他们充满爱的家庭的时候,应该羞愧地低下头。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道:“我们每个人暗自哀叹在未来缺乏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明天的人类会在肉体和自由中体验未来。”改变绝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代表中间不会出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每一种改变,也不回避每一种问题。
2019年5月24日,同性恋婚姻正式在台湾合法化,在几十年的抗争之后,海峡对岸的同胞们在全世界性别平权运动中标出了自己的位置。包括李安父亲三部曲之一的《喜宴》,青春洋溢的《蓝色大门》等优秀电影,台湾电影人在推动同性恋婚姻合法的道路上做出积极的表率,在取得平权成功的今日,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还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希望从第57届金马获奖作品《亲爱的房客》中寻找一些线索。
本片优点n1.撑起剧情的出色表演n本片在第57届金马奖中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两个表演奖项,足以看出金马奖对于本片演员的肯定,甚至可以说莫子仪与陈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剧情上的不足。nW:片中感情纯靠莫子仪演技在拉。nZ:我开始因为陈淑芳的戏份会很多,没想到这么少,但很有爆发力和感染力。n无论是莫子仪隐隐表现出的内疚还是陈淑芳在那句“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前后感情的变化,都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丰满而合理了一些。
2.感情充沛的配乐nW:“最佳配乐实至名归,我听过她(法兰)自己乐队(发兰黛乐队)的歌,挺惊讶的,反差有点大。”法兰顺着片中钢琴教师角色,以钢琴为主乐器,突出了故事的低沉哀伤和透彻感动。
3.一语道破同性恋群体困境n“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n其实电影中警察的做法并没有太多问题,不可能对唯一嫌疑人放任不管,但碍于嫌疑犯同性恋身份,先入为主的固化观念还是左右了警官的态度和判断。这是摆在平权路上很难修正的问题,无意间的歧视仍然会造成伤害,要完全消除大众的固化概念还有一段路要走。
本片缺点n1.同性恋议题过于表面。nS:这就不像一个同性恋片,而是纯苦情戏。nA:大好的题材拍的不成样子。nZ:好的LGBT电影不应该只有一处精彩。n优点中的一语道破同性恋群体困境,也是故事缺点,因为呼吁同性恋平权的呐喊也只有这一语而已,紧靠一场戏一句对白点明冲突,其他时候只顾营造悬疑性,不能算是好的表达。nW:这个片有在消费同性恋群体。
2.感情刻画太浮于表面nM:如果讲在恋人去世之后帮助对方养孩子,应该着重讲和孩子及奶奶的关系变化,而官司都是为了证明男主角很爱他的恋人,这种爱为什么不通过多描写生前两人的爱情故事来讲述呢?n在好演技的衬托之下,剧本在感情表现力上还是不够出色,几处情节设置并不能很好支撑人物动机,对同性感情进行描述的只有爬山那场戏,从两人相遇到死别其实是有一段时间的,而只用一场戏去表达真挚的感情会让观众损失很多情绪,认为是内疚支撑林建一完成之后所有的举动,而不是因为爱本身,削弱了一语道破的困境。
3.生活细节不够丰富n生活质感不强,让故事感染力再降一层。没有过多笔墨表现日常相处,只是寥寥几场戏表现这个苦难家庭对于外来者的排挤,然后就陷入悬疑剧情节,想表达的太多,反而细节之处没有精力去营造。
4.林建一的问句nQ: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
争议n1.悬疑性结构nD:我个人认为这部片子做出悬疑感,以成年人的秘密为引子,打开整个故事,是除了表演之外,让人看得下去的原因之一。nW:时间线没有捋清楚。nM:套一个悬疑的壳来使影片类型化,依然让人看不太下去。
2.王的死因n有两种可能:n(1)本身有病,经不起高山爬行和环境恶劣,因病而亡;n(2)与男主聊天受不了打击,自杀。n两种完全不同的将会对剧情理解产生很大作用,这里没有明确给出,我觉得挺影响观感。
议题:n1.对比《谁先爱上他的》,是否有优势?nD:完全没有。同样是说第三者为同性,同样控诉禁止同性婚姻对人带来的灾难,《亲爱的房客》因为缺了同妻这个视角,让多个人物不太完整,同性恋婚姻无法合法化造成伤害最大的其实是异性伴侣,这两部影片中都是女性,《谁先爱上她的》突出同妻的困境与焦虑,反倒更能反映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同样涉及遗产,放弃第一继承人而选择将遗产给予同性恋人,是需要更大决心的。nS:《亲爱的房客》完全没有优势,情感干脆体现不出来,《谁先爱上他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偏戏剧化的表演让人物更加立体,视角更直观,而《亲爱的房客》这个过于旁观的视角却无法使情感集中在感情线上,所以从情感的表述上,是一个完全失衡的状态。nZ:对比《谁先爱上他的》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我觉得《谁先爱上他的》也有些强行认同,但好歹有大量篇幅在邱泽和男友上,同性题材的落脚点都是爱,《亲爱的房客》在探讨“爱”的方面太潦草了,几乎看不到男主无私付出的动机,在展现LGBT方面还是仅仅限于社会的偏见上面,没有注入太多的思考,不光是片中人物的认同这么简单。
2.与去年金马奖其他提名影片相比,本片在什么水平位置?nZ:与其他金马影片放在一起探讨,该片也仅有表演值得称道了,其它方面完全没有优势,《消失的情人节》最出彩是剧本。nF:同意,而且《消失的情人节》还有不少小浪漫和想象力的发挥。nD:宅男那一套不油腻,这个确实挺厉害。我个人觉得孤味和无声的质量也比《亲爱的房客》要好,不说是不是完成了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起码是展示了主角代表的那类群体的生活状态。
3.在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今天,探讨同性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否还有意义,是否还会有新的表达呢?nD:我觉得还是有点价值的,最起码比同年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要有点意义,《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只是在重复《男朋友,女朋友》中喜欢同性的少年为情所困上,而没有将平权说明白,相比之下,尽管只有一句对于社会无意间给同性恋群体造成伤害的表达,也足够让大家思考了。
提到台湾同性题材电影,苦情和狗血比较常见,而且已经有了题材内容相撞很严重的情况了,如果仍然把着苦大仇深的同妻故事或思想激进的学生抗议进行创作,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如何更开放地看待同性电影,将是未来台湾电影人新的课题,毕竟平权运动已基本胜利,是该做些新内容了。不过要说向唯美的欧洲电影学习,我觉得也不必非要模仿,可以在感情上多下功夫,抛弃压抑的情绪,单纯把浓浓台湾小清新风味的美好同性爱情故事拍好,那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一个乌龙彩蛋n因为我觉得最苦的是失去自己男人的本片中未出现的女性,对此耿耿于怀,且不自觉对标《谁先爱上他的》,所以没有理解“你害悠宇没有妈妈?”这句话是指妻子自杀还是单纯的离婚了,通过M的指点,我发现是我不太聪明,“如果母亲没死,那孩子的抚养权不会交给一个没有血缘的人。”
我不太喜欢编剧写问句,疑问句显得很薄,人物缺乏思考,浪费对话,反问句又显得很有情绪,不能好好的说观点,设问就更加要慎重,太有设计之嫌。总之一部电影的篇幅里,我认为两三句恰到好处就足够了,可以点睛。但这部电影里林健一的问句对白,有的没的加起来足足有48句。
其中一类是询问式的,是一场戏的发起,比如在厨房做饭那场戏,他和小宇打招呼的方式是“你怎么跑进来?”,比如他好几次问痛得在喊叫的阿嫲周秀玉“你怎么了”,这种写法我觉得常见于台湾的剧作,因为他们很关心人,按照真实的生活去创作,不假思索的就写了出来,但从对白的角度而言,容易变得很水。比如如果林健一在没有问阿嫲的情况下,就去照顾,也许可以更能凸显,他照顾阿嫲的时限和任劳任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水词来源于演员无意识的表演。
第二类是对林健一的人物影响比较大的,带有内容的问句,其中有许多人都指出来那个只是问,而没有回答的问句“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我心里回答的是当然会),那场戏是他第一次受到查问的结束,以问句结束,难免有天真之嫌。还有在警察局里“请问,现在是在威胁我吗?”这句明显在引导观众去向主题,但昭然若揭的同时,又没了下文。
这类问句里,有不少是“什么……”的句式,被我认为是很没有水准的复述问句,也不知道是要表达真的疑问,还是强调,我只会觉得主角是一个什么都没想过的人。比如同样出现在被查问那一场戏中的“什么过户”,警察来搜索时问的“什么违禁药物”,在警察局里回答“约炮神器”的“什么东西”,在儿童中心问王立纲的“什么不正常”,还有周秀玉最后问林健一一个事情,他对白的“什么事情”。这些对白,通通像是放过了戏点,让人物的思考变得凝滞下来,在对白设计中,他完全有空间去回答和讲述一个小点。
这也是问句的便捷,它很容易自然的垫出下句对白,于是林健一就在这些问句对白中,丧失了自己的一些坚定性,他的言辞远远没有他的行动那么的确定,总是在发问,这样就给我感觉,我不知道除去这个故事里的林健一是一个什么样的林健一,他这几十年是如何活过来,有什么样的人生原则和观点,他的理想和欲望是什么,通通都消失在他的疑问句中。
电影里他连长对白,都是需要依靠连问来垫起情绪。在咨询中心,他面对立纲带走小宇去做家暴和性侵的咨询,他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小宇呢?”“你该不会以为我……?”“立纲,你可不可以听我说?”“我可不可以和你好好谈一谈?”“什么不正常?”“我全心全意的爱着这个孩子,跟你一样,这有分什么正常还是不正常吗?”,我想换作别的剧作,男主角的观点在这几句话中早就已经层层递进了。
林健一和王立维吵架也是,“我要怎么说?”“你有接过我的电话吗?”“(知道结婚生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感受吗?”“我跟她说 你不知道你老公是gay吗?”真是一个问句用到尽的人。
这部电影不止他的问句对白多,其它人也非常多,林健一这个人遭遇的议题和主题上的矛盾就是通过几个问句的压力表达出来:
首先是给周秀玉换药时,“你以为你做这么多,我儿子就会活过来吗?”然后是来自小宇的,“没有我你应该比较轻松吧?”连P友尤士轩也有一句“你还好吗?”后来周秀玉有一个变化,她问“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林健一在那个当下的压力、矛盾和情绪,问出来即有答案,设计合理,但林健一都没有回答。你看他要不就是自己问,要不就是不回答。
电影里出现的最后一个问句,是来自于林健一的填词,它由小宇的歌声唱出——
“你告诉我 我有翅膀 以后飞去别的地方 俯瞰全世界 我会很快乐吗?”
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