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陈妍霏刘子铨刘冠廷杨贵媚太保张本渝陈雪甄金玄彬范睿修王士豪潘亲御廖钧纬郑维奕汪建民
类型:剧情导演:柯贞年 状态:HD 年份:2020 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7.8分热度:3 ℃ 时间:2023-09-18 15:10:0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十年前,一部叫《熔炉》的韩国电影改变了整个国家。
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光州仁和聋哑学校的性侵害事件”,
口碑与票房极佳,不仅让这个尘封了9年的案子重新审理,还推《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即“熔炉法”)的出台。
同样在十年前,中国台湾地区的聋哑学校也发生了一起触目惊心的案件。
明明是为了保护和教育残障人士所创办的场所,却屡屡沦为他们的地狱,
今天就说说这部有台湾版《熔炉》之称的——
电影开篇就直白明确地火速交待聋哑人群所面临的困境。
一位少年在路上疯狂追逐一个老人,追上后二话不说把老人扑倒在地,随即手起拳落......
正当观众要替老人抱不平时,发现原来是老人偷了少年的钱包。
警察质疑,是年轻力壮的少年在欺负老人家,但张诚(刘子铨 饰)却无法替自己发声辩驳,只能听为老不尊的扒手在颠倒黑白。
直到学校老师赶到才解开误会。
在老师与张诚的手语中,能感觉到听障人士与健全人完全处于两个世界。
没有手语的辅助健全人根本无法理解听障人士的心声,以致于又气又怒的张诚不断将那些无法理解自己的人称为“白痴”和“坏人”。
到最后,老师王大军也懒得争辩,靠移花接木才促成最后的和解。
在处理故事时,导演极其明确地将重点放在两件事上:
听障人士和性侵事件。
转入启聪学校就读的张诚既欣喜又激动。
在这里,没有之前普通学校的课业压力和歧视的白眼。
甚至,还让他遇到了心仪的女同学——n
姚贝贝(陈姸霏 饰)。
一个大咧咧的乐天派,笑起来阳光又治愈。
她的目标是在这个夏天学会游泳。
变装舞会上,她会穿上泳衣陶醉起舞。
到了晚上,还带张诚去自己的秘密基地——
“聊聊”心事。
美好总会急转直下。n
一天,在搭校车回宿舍的途中,张诚偶然发现一群男同学在最后一排“玩游戏”——
这个被集体性侵犯的女孩,就是贝贝。
男孩又急又气,女孩却拒绝声张。
张诚无奈只得找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王大军老师来伸张正义。
万万没想到,即便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知道此事,但却认为这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打闹,没人愿意主导任何改变。
在第一次遭到侵害后,贝贝也曾写日记向女老师倾诉。
面对贝贝的质问,老师敷衍回应:
“你们不是在玩吗?”
“两位男同学都很乖,老师相信他们不会这样。”
贝贝只能错愕地看着老师离去。
在贝贝身上,导演异常迅速地将本片的两个重点自然的收束在了一起,并且激起了异常强烈的冲突。
因为没有办法在“听人”(健全人)的世界生活,贝贝硬著头皮也要回到学校,即便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可怕伤害。
没有人在乎真相。
电影中不管是贝贝的祖父母、辅导员或是校长,得知贝贝被性侵后第一个反应总是:
“传出去要女孩子怎么做人”?
长久以来,性侵、强暴就是像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它在那,但就是不愿意直视。
不仅社会对受害人的歧视和评价的眼光,连教师和领导大多也举着“保护被害者”这样冠冕堂皇的大旗,实则怕引来社会的批判,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连带受害者的求救声一同抹去。
和《熔炉》相比,《无声》没有“打倒大魔王”的剧情,对于被害者、加害者,好人、坏人的探讨不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是可怜人,也蕴含更多理解以及“不得不”的挣扎。
在情感上,《熔炉》的爆发力较强,催泪的力道非常巨大。
而《无声》的情感宣泄方式则更为克制,在整个事件的牵引过程中,更多了一份冷静的旁观者姿态。n
影片取材自2011年爆发的“台南启聪学校集体性侵”案件。
这起事件当时被人本教育基金会揭发,新闻如连续剧般不断发酵,真像被揭穿,学校在8年内共发生164件师生集体性侵害与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多达92人。
导演花了近2年时间做调查访谈,走访大量的案件相关人员,但唯一不碰的,就是受害者。
相对于影片,案件真实的细节要更惊悚、更残忍的多。
为了避免二度伤害当年的受害者,主创在改写剧本时已经尽量做到不要那么写实,性侵过程也表现得非常隐晦,刻意用晃动的镜头和虚焦画面快速带过。
电影要剥开议题的外衣,引起关注,但不是要剥开受害者。
张诚和姚贝贝是幸运的。
他们心里有一个“何仙姑”,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候还能保有希望。
片中何仙姑这个意象两度现身,象征着男、女主角急切想要找到出口与救赎的心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喻了:
这些可怜的孩子,想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出口,似乎只能寄托于幻象。
那么。
同样也是少年的施暴者,心中也会出现“何仙姑”吗?
学长小光(金玄彬 饰)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只能一步一步走进地狱,最后成为蛰伏在最深处的恶魔。
当孩子找不到救赎的光,只好把恨意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在这个残忍的故事里——
所有性侵的加害者都是曾经的受害者。
也有的为了保护其他人而被迫成为加害者。
如此,恶性循环。
每一声枪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要让一部电影剜到一个社会问题的病灶,又谈何容易?
电影不是解答。
电影也没有能力解答。n
当看似主导一切的“恶魔”小光站在医院顶楼。
他遍体鳞伤、无声嚎啕。
对老师比着手语,说出自己应该要痛恨那个性侵他的老师,但却又忍不住对他的好感时——
风吹着床单噼啪作响,画面无比安静。n
可那种字幕敲出来的嘶吼——
却异常分明。
而这,会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吗?n
戳【在看】,让好作品被看见
这是一部与《熔炉》《嘉年华》类似的现实主义题材,它侧重于表达有一边缘群体——聋人——的生存困境,突出“声音”这个感官系统,剧本立意独特,较有原创性,让人耳目一新。
剧情梗概
整体的剧本,是主要跟随男主角张诚(刘子铨 Tzu-Chuan Liu)的视角推动的,他作为一名刚转学而来的新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离婚,由母亲作为监护人,但父亲长期不打电话关注),也经历了社会偏见(被底层欺压,老年人都可以欺负聋人,警察宁愿相信老人也不相信聋人),也经历了学校排挤(学习进度慢和被听人学生排挤等),因为这些,他只能前往这个新学校。
不料,遭遇了车站被抢钱包事件。这时候遇到男主角二号:男老师王大军(刘冠廷饰)。
与社会和家庭做鲜明对比的是,给张诚带来了较好的第一印象,他擅长手语,理解聋人小孩的情感脆弱的一面,懂得安慰人。他也了解社会,对于警察也采用了比较圆滑的做法,但态度是不愿意妥协的。他的性格,在警察局的这场戏看出,他对聋人有强烈的同情,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警察和权力有反抗的态度。他带张诚去了新学校,介绍了晚上的学生舞会,而且能积极和孩子们玩,这个角色可以说立得住。
接着就是舞会上,被小女孩姚贝贝(陈妍菲)天真可爱的外在所吸引,由于青春期基于荷尔蒙的吸引,以及贝贝在课堂上憋气训练的举动,结合贝贝有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两人之间萌生暧昧或友谊的情愫。
但是和明媚的白天相比,夜晚的学校确实惊悚异常。张诚发现了这所“充满爱心”的校园背后的阴暗面的一角,开始陷入恐惧之中......大概的剧情就这么展开了,最后揭开了最大的迷局,原来坏小孩的始作俑者——小光(金玄彬)——是虐童癖翁老师的伤害者,这也是剧情片、惊悚片和悬疑片结合的范式。
青年演员大有可为
这部电影的导演柯贞年 Zhen-Nian Ko,是新一代的台湾地区导演,擅长探讨人性的剧本,同时也是原创剧本作家,在这部电影里,还带了不少实习生。
同样是青年人的一代,刘冠廷带领下的青少年一代演员,也是大有可为。
刘子铨 Tzu-Chuan Liu饰演张诚。这个角色作为离异又失聪的孩子,但为人上进,为人正义,但比较单纯幼稚,他的表演。如遭遇老人抢劫被人冤枉后的愤愤不平,去新学校的向往和单纯,偶遇校园暴力的恐惧,贝贝再次被强j时的愤怒等,表演达到剧本要求。
陈姸霏 Buffy Chen饰演贝贝。作为从小失去父母,曾被家人关在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的小女孩,因为害怕爷爷奶奶失望而独自承受被长期性侵的压力和屈辱,在人前也要表现出一种天真可爱笑容的假象,体现出斯德哥尔摩症的状态,她在被强j、和老师想说又不敢说体现出的内在冲突,外在矛盾的台词中表现出来,表演层次感也很强。
金玄彬(韩国人)饰演的小光,经过韩国电影工业的专业训练,作为大反派和最大受害人角色,不仅要表现阴暗、沉默和深不见底的气质,还要表现出受害人的惊恐和崩溃。在天台上崩溃的表演也有相当难度,实力很强。
还有老一辈演员的加持,如金马男主太保、金马女主杨贵媚。杨贵媚在表演校长时,既不刻意丑化角色,但又把校长的虚伪和伪装,用自然流露的方式表演出来,即便是没有台词的部分,她的停顿、表情都无形中透露了线索和角色内心的挣扎。
剧本的多重对照 呼应剧本前提
整个剧本有遵循写作规范性,有许多对照。强化了剧本的前提——成人世界的秩序混乱导致孩子的悲剧。
电影结尾的片段和中断的强j戏出现情节对照,同样有男性的压倒性力量,同样有推搡,同样有“一起玩”,同样有“衣服盖脸”,暗示了张诚的人性中也有成为加害者和从众者的可能,加剧危机感,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后怕的恐惧感。
片中的盖脸,盖脸本质来讲就是抹杀人的尊严,同时,也是不想看到受害者的脸,以安抚自己的负疚感,肆无忌惮释放内心恶魔。而片末的盖脸,表达恶的无止境。
片头和片尾被打的老人对照,暗示着底层互相伤害,也暗示了外界对于弱者的极端排斥。有时候,弱者之间会互相伤害,也会有弱者之间的同情。
这样的对照,让整个电影不单单是顺序的流水线表达,更是一部电影的专业体现。
除了情节对照,也有大量的重复台词。小光的“一起玩”,和张诚的“一起玩”对照。贝贝的“告诉老师也没用”多次出现,突出监管者的玩忽职守。校长的“改变需要时间”多次出现,突出当权者的虚伪。
场面调度上,走廊上的游泳池绘画留下了一丝关于黑暗的线索,喜欢穿着泳衣和去游泳池的贝贝暗示了青春期小女孩的性吸引与天真。打闹扮演小鬼的一群小孩和化妆舞会里“群魔乱舞”的慢镜头对应,有一层《大开眼界》(库布里克导演)里如真如幻的感觉。如张诚多次被小车撞倒,让观众理解,也强调了聋人在“听人世界”的不容易。
以上是对本片的赞赏,不过它有野心,试图去剖析解读人性,这对于一名新晋导演兼编剧来说,难度偏大,这不仅需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敏锐的捕捉人性。
剖析人性但又把握不准 圣M心过于泛滥
对人性的领会不深,必然导致创作有深度不足,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本片想深入探讨人性,但对人性的把握不够成熟精准,一切的问题都推到有权力的成年人虐童上去了,似乎想拔高立意又让立意变得通俗。
比如,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小光,他是单亲母亲抚养的孩子,被老师强j了长达两年,这一受承认男性强,侮辱和绝望的经历,让他不得不强迫自己喜欢上施虐者,形成了强烈的斯德哥尔摩症。
他的内心充斥着强烈的矛盾,如对施虐者的爱和恨相互交织,不成熟少年对于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相互交织,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其内心强烈的冲突必然引致冲突向外发泄,即他怂恿鼓动别人性虐待骚扰别人,让冲突发泄出来,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同时,他采用把别人拉下水的办法,让整个群体的孩子都背负强和被强的罪名,以减轻自己的负疚感。从这一点,我认为小光的心理动机符合逻辑。
但我不能接受的是剧情的安排,当小光再次被翁老师强自残,整个电影开始转向了同情小光,其他角色的小演员也开始变成了同情小光的“卫道士”,这种洗白程度和力度,不得说过于刻意。因过于强调“成人的原罪”,而给与小光过多的同情,而其他因为小光的心理变态而遭受伤害的人,则是非常之不公平。导演似乎在说小光不是心理变态,实际上他已经是心理变态的人格,这里不应该忽略这个基本事实,与其同情他,不如给他找个心理医生。
为了体现人性的复杂和欺骗性,除了对演员要求颇高以外,对导演的拍摄安排和镜头运用要求更大,但这里显然稍显稚嫩,对引导角色层次感上稍显不足,讲这些情节拼接在一起但欠缺自然,造成了角色的人格分裂,也让故事显得破碎化。
比如在小光收到翁老师短信那一天前,技术所有跟随小光的学生都是相当邪恶的形象。而当这一天过后,他们仿佛一时间都变成了善良的孩子。比如,张诚的室友,看到张诚暴怒后一脸迷茫的表情。如偷拍翁老师强j小光的那两个学生,看上去一脸正义,似乎“小光很可怜”,就可以抹杀其他被他戕害孩子的可怜了似的。 如果说只是性骚扰或者校园暴力就算了,但这可是有一百多起的轮、x虐和虐待的恶性案件,不是圣m就可以完事儿的。
这种圣m心我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人即便是又可怜之处,那也应该去未成年人矫正才行,否则被祸害的人怎么办。
甚至连男主角张诚,看到摄像头,他联想到小光长达两年被强的悲惨经历时,他似乎产生了同情,他似乎忘记了小光曾经逼迫自己口j,怂恿众人奸自己的红颜知己的过去,这种“成熟度”让人不能轻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贝贝对小光的态度,这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被长期强的女孩子应该有的态度。
这种圣m心让人根本无法理解,斯德哥尔摩症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仿佛强j案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角色钻研不足的王大军老师
还有一个角色让人无法理解,即王大军老师,他是教什么学科的,电影里没有做足够交代,但办公桌上慢慢的书本和文具提示他是教学老师,但电影中为什么没有他教学的桥段。
电影里,关于王大军的出场是突兀的。为什么学校由他来接张诚,莫非是班主任?但班主任的工作在剧情中没有交代,似乎就是个“摸鱼混日子”的教师。为什么他突然和张诚找去绝育的贝贝,为什么他和张诚在小树林里面偶遇而不是在教师办公室,这都让王大军和学校格格不入,也和现实格格不入。
王大军的角色内驱力是不足以支撑该角色的。虽然正义感很强是推动他帮助孩子的重要推力,但似乎他的角色矛盾是很浅的,和校长的冲突也只是出于说理,他不怕丢掉工作,不怕失业变得贫穷?为什么之前的老师从来不敢出头,偏偏王大军老师这么愿意出头?
难道只是因为正义吗,这似乎并不是真正的人性,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必然要有足够的挣扎,但剧本和镜头里的表现比较欠缺,内驱力过强,外驱力不足,像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这是角色的一大硬伤。
而相比《熔炉》中的推动人物,孔刘内心矛盾是复杂的,内心的善良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母亲的压力产生了强烈冲突,极大丰富了人物,也升华了戏剧张力。《嘉年华》里的律师,从业数十年,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她的职业倾向,这也和本片中的王大军老师初次遭遇事件不同,王大军老师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光靠本人的正义是缺乏说服力的。
角色不能很好的自圆其说,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不合常理的剧情细节 衔接问题
爷爷智商掉线。在男主的百般要求下,爷爷终于同意张诚,让贝贝回去读书,仅仅是因为对张诚这一单纯优质孩子的信任,却全然不顾女儿仍然可能被一群男人强j的风险,甚至不提出任何方案和要去,仅仅是一句话的承诺?让人出戏。
结果贝贝再次被强了,这里就不说贝贝的智商了,因为小女孩可能真的是没地方可去,只能拥抱黑暗,勉强自圆其说。不知道爷爷奶奶知道当初自己愚蠢的决定后,会不会给自己两巴掌。但是很显然,导演安排不需要。而后,只有王老师和张诚同学的沉痛,爷爷奶奶仿佛再次消失,成为了电影里面的工具人。
张诚智商超常发挥?在得知张诚为自己做的事情以后,贝贝让他不要管自己了。张诚意识到贝贝可能会做傻事。但是下面的一幕让人很突兀,他和王老师是怎么知道贝贝去了妇产科,又如何知道贝贝失踪的,这里中间起码应该要有一个和爷爷奶奶的电话镜头交代,但这里没有。
镜头一转,到了贝贝来黑诊所做手术的情节。因为突兀,不知情还以为是贝贝怀孕了,来做堕胎手术。但这为陪伴他堕胎的女孩是谁,没有交代。根据正常情况,应该是找最信任的闺蜜,但在这里似乎没弄明白。
然后,问题来了,王大军老师是如何知道贝贝来的是妇产科,前面没有任何交代,更进一步的让人以为贝贝怀孕了。
张诚的妈妈看到儿子口别人的视频,先不说是谁泄露出来的没有交代,而儿子这么明显被胁迫的镜头,竟然看不出来,直接否定孩子的为人?不合道理,甚至不为自己的孩子辩驳一句话?刻意。虽然剧本里已经有一个设定——人们不相信聋人——但在这里显得不合事实。
你确定,这两个人之间只相隔两年?我建议直接改剧本,比如张诚被强了五年,更为合理。被强两年,跟其他孩子的遭遇相比,差别不大,又何来更同情此人?
早在去年台北电影节的时候,我就听闻电影《无声》的口碑相当不错,题材也相当大胆。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还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无论质量如何,本片早已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直到终于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它好看到让我头皮发麻……在我看来,去年最需要被看到的国片就是这部。尽管它的格局比《熔炉》小很多,但是在阐述“霸凌”这个主题上却更加生猛有力,1小时45分钟的片长紧紧抓住我的目光,没能够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绝对是遗珠。
影片从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被霸凌者的世界,再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移转到霸凌者的内心。深入原委,细探源头,学校的台面下处理、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隐忍,纵容着霸凌的发生,最终成为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切入角度跟《熔炉》有很大的不同,格局上弱化了社会舆论视角,强化了校园整体本身。但这并不代表它的议题被消弱,相反地它带来的反思,更能从学生的视角被展现出来。
而本片的题材与韩国电影《熔炉》一样,都是揭发学校性霸凌的黑幕。相似的题材不免会被人拿来作比较,但我个人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影片《熔炉》从学校视角转换到社会舆论挞伐,整体格局从影片中半段开始扩大,批判的力道也更加沉重,而结尾自省的意味也显得更加浓厚。
而《无声》选择不扩大到社会舆论格局,影片从头到尾都只聚焦在学校、学生、老师当中。这也许弱化了社会批判本身,但却强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金玄彬饰演的施暴者不为人知的苦痛,随屋顶上那场用尽所有情绪的手语独白彰显了出来。
在《无声》中有许多令人心酸、愤怒、对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刻,他们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渴望被当做正常人一样无差别对待。在启聪学校里,他们成群结队、同类相聚,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回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却又变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异类。
那场张诚与贝贝去戏院看《复仇者联盟》的戏,因为被戏院划到相同的位置,导致张诚与贝贝无法看到想完的电影。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见,用手语沟通一般人也看不懂,就只能这样踉跄的离场,放弃想看的电影。
因为比起霸凌本身,他们更害怕的是面对外面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他们背后的闲言闲语。所以不管小光再怎么欺负贝贝,贝贝都宁愿回校上课,也不要独自在家无法跟人交流。
导演柯贞年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拍了这样一部议题性十足的电影,着实让人钦佩。据说田野调查就做了将近一年,将台南启聪学校发生的霸凌事件,用最适合电影的语言搬上大银幕。
为何她会选择将如此耸动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正因为,微弱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人们不曾仔细关注过的弱势族群需要被看见。唯有被看见、被听见,才真正有扭转的可能;否则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发生、无止境轮迴。
整体来说,《无声》绝对是今年数一数二的优秀国片,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完全不亚于当年的《熔炉》。“他们只是在玩”、“我们不是坏人”,看似非常简单的台词,却难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些来自弱势团体的无声控诉,我们究竟是选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还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影片中八仙的意象,有种仙女下凡、短暂获得和平的心灵寄托。导演把姚贝贝心中的意象拿捏得精准到味。
学生们的选角真是棒透了,每个小演员都很会演。尤其是从韩国过来拍片的金玄彬,以及饰演姚贝贝的陈妍霏,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以及最新人奖绝对实至名归。
虽然《无声》没有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实在可惜,但作为柯贞年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展现出了如此熟捻的叙事功力,实属不易。
整部片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感觉下了不少功夫,结尾也收得恰如其分。霸凌是再次周而复始,还是就在此终结?没看过北影版本,但是院线版明显收得刚刚好,余韵十足。可以说,这是今年第一部想二刷的国片,实在太喜欢了!
By the way,刘冠廷没能靠此片入围男配角实在可惜,他在片中比手语的演出也相当精彩。就我个人觉得,其角色上的难度比《消失的情人节》高。再加上《同学麦娜丝》,冠廷宇宙可谓是持续扩张XD。
此外影片中饰演贝贝阿公的演员竟然是太保,他还有出演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手卷烟》,曝光度一点也不输冠廷啊!
作者| puff(台湾);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看得我非常难过,看完后心情难以平复,所以查阅了电影故事背后的台湾真实事件。把相关内容转给大家。 让我们好好思考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如何减少或防止霸凌、暴力或网络暴力的发生。
影片聚焦于失聪少年人群,但其实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失聪隐射的是整个学校、家属和社会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辅导老师们认为孩子们的暴力行为以及性侵行为只是”玩耍“,这在东亚社会已经屡见不鲜了。校长为了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对权贵的畏惧,而选择从轻处理事件。少年施暴者同样也是更早的受害者。影片也多次反映到,老师、校长、家属最在乎的似乎是他人对自己、学校、孩子的评价,而非伤害本身。身体伤害是暂时的,但心理伤害可是持久的。这归根还是得从文化和社会上找根源:东亚社会过度在乎名誉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从问题上找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人们其实都经历或者目睹过身边的暴力、网络暴力事件,但要不从众参与,要不熟视无睹,假装没看到。这不就是失聪了吗?影片里的失聪少年其实是我们每个人。
《高大法學論叢》
第13卷第2期(03/2018),頁273-340
台南啟聰學校性侵案的法律分析
—以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基本權為核心
許育典*∕黃宗菁
壹、前言
校園環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容易發生性騷擾、性侵害等性平事件的場所,以近幾年的案件為例,2008年,花蓮前某國小體育老師涉性侵該校4名女童。2009年,新北市一名國中體育老師在校內性侵女學生;同年,中部某高職教師性侵多名女學生,且拍攝不雅照片;同年,台中某國小教師性侵4名男童。2011年,台南某國立高職一名老師性侵9名女學生;同年,也爆出了國立台南啟聰學校1集體性侵案件(以下簡稱「南聰案」)2,為近年來最為駭人聽聞的校園性平事件,累計有逾百人受害。而較特別的是,南聰案與以往「教師對學生」的典型侵害類型不同,大多屬於「學生對學生」的侵害案件。本文將首先於第二章節介紹南聰案的案例事實,以及案發後相關單位後續處理的情形;接著,於第三章以教育基本權的理論建構為基底,嘗試建構出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基本權功能體系;其後於第四章透過該建構出的體系,來檢討南聰案於各該基本權功能的缺失,並針對本案逐一提出具體改善的建議。
貳、台南啟聰學校集體性侵案件
一、案例事實
2011年9月21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和立委聯合召開了「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隱匿不報、見死不救!」記者會,揭發國立台南啟聰學校過去七年,發生了至少128件學生性騷擾和性侵害事件,其中年紀最小的受害者僅國小二年級。案件發生前後歷任至少三名校長,已知受害學生至少38人、加害學生至少38人,占全校學生數的四分之一;案發的地點遍及學校教室、廁所、宿舍、浴室、樓梯、頂樓、圖書館、校車和教師家,且有超過六成的案件係發生於宿舍內和校車上,甚至有校車隨車員對於校車上集體性侵事件坐視不管的情形發生。令人遺憾的是,實際上教育部早已於多年前收到有關該校於前述情形的通報,且於2010年12月就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然而,2011年3月後仍然不斷發生學生遭到性侵的事件3。該校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長期坐視性侵事件發生,使學生長期處於危險與受侵害的狀態之中,原該是最安全的校園儼然成為煉獄,引起社會譁然。
二、原因分析
本校性平事件的發生持續多年之久,卻直至2011年才因教師及社會團體的揭露而為人所知。而該起事件的成因,本文將分別從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教師與生活輔導員、學生與家長的層面來做分析探討:
(一)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
首先,在國家主管機關方面,依特殊教育法第47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辦理特殊教育的成效,主管機關應至少每三年辦理一次評鑑,且評鑑項目及結果應予公布,對於評鑑未達標準者應予追蹤輔導。本案的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辦),然而法律雖有明定,中辦卻自2003年以來,連續九年沒有執行特殊教育法的特教學校評鑑業務,在遭到外界質疑後,中辦卻以「無評鑑標準,故礙難執行」答覆4。因此,即使特教法賦予主管機關評鑑特教學校義務,但當主管機關怠於執行評鑑,將使得特教法的條文規定形同具文。而特教學校在缺乏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造成侵害特教生教育基本權的性平事件不斷重演。
其次,在學校方面,本案在遭到揭發前,學校並無加裝監視器,廁所更未依法加裝緊急安全鈴。而學校在知悉案件發生後,也並未依性平法規定通報,亦未交付調查小組,違反當時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1條通報義務及交付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的義務。然而,該校性侵案件數量並未因在校園各處加裝監視器、在身心障礙廁所加裝鎖、在宿舍門口掛鈴鐺或撤換校長而下降,原因在於該校危機不僅僅在硬體設備不足或監督不周,在教育方法及心態也出了差錯,該校一直以來採取「行政極簡主義」的消極態度在處理事件,教職人員性別平等教育概念及危機意識不足,案件發生後也不曾從教育觀點輔導加害者及受害者。
(二)教師與生活輔導員
除了國家與學校的責任外,身為第一線的教學人員,尤其是班導師,應是最能及時發覺侵害事件並且通報、加以阻止、最能保護學生的角色。然而以本案為例,可以發現教師對此等案件發生視而不見的情形相當嚴重。依該校性平小組調查結果報告書5,以及監察院彈劾報告6,本校許多教師明知案件發生,卻隱匿不為通報。由此可知,特殊教育的通報系統在實務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此外,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該校生輔員無論是面對學生的自殘,或是校車上發生的性侵事件,常以漫不經心的方式來處理。另外,有學生表示生輔員常在看電視、打電腦或者睡覺,甚至在房間觀賞A片。更有學生被生輔員授權可以體罰其他同學,以及生輔員體罰學生的嚴重情形。由於生輔員既不具備相關特教知識,又未受過適當訓練,對兒童發展及性別議題毫無概念,因此很容易把「管理」當成「管教」。事實上,不僅於特殊教育學校這樣的封閉場域,在當前校園的各式教學或管教(或稱「懲戒」措施),學生人權受到侵害的情形層出不窮7。
(三)學生與家長
人本於該校進行性教育演講時發現,許多聽障生的性知識嚴重不足,例如有許多女同學問:「生理期來了該怎麼辦」、「昨天有人又摸我胸部了,怎麼辦」、「結婚以後要不要告訴先生我被性侵過」等問題8。這才發現一直以來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沒有善盡傳達基本的性知識予這群正在發育中學生的職責。而本案中也有許多加害學生,其實都曾經、或同時是性平事件的受害者。根據專家指出,被侵犯的孩子經常不了解自己擁有隱私,也不知道應尊重他人隱私,因此很多時後會轉成「反應性」的加害人。如果成人忽略這點,總抱持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往往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9。此外,本案有許多加害學生或受害學生的家長不諳手語,有些則不識字,時常造成溝通不良的情形,此種情形在單親家庭及隔代教養更加明顯,導致孩童在發育期無法透過家長得到正確的性知識10,再加上教師於此方面教學的不足,導致孩童無法具備保護自我的能力,以及無法判斷如何尊重他人的界限,造成加害及受害情形不斷發生。
三、本案的後續發展
(一)教育部成立調查小組11
2011年6月15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向「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檢舉該校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教育部召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決議組成專家調查小組調查。隨後在該年的9月27日,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小組作出報告,共完成71案,其中23件性騷擾、20件性侵、4件合意(指非以強制手段與未成年男女發生性交或進行猥褻),另有24件不成立。並詳列學校及教育部重大缺失,包括:部分案件未依法調查處理性平事件、未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使得資料遺失、未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以致學校再度發生事件、加害人輔導未落實,導致一犯再犯,輔導紀錄卻予以結案、未落實性別平等教育。
(二)教育部成立輔導諮詢小組
2011年9月,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成「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負責協助、參與該校諮商輔導。又該校2012年2月改制附屬大學後,結合台南大學特教資源專業指導與行政資源支持,延續教育部專業輔導諮詢小組既有執行成果基礎下,由該校與所屬大學組成「校園性平專業諮詢小組」持續協助該校改善性平教育知能,依所屬大學及立法委員推薦委員名單組成該校性平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然而,該諮詢小組的成員卻表示,該團隊並不具有任何實質且獨立的指揮權限,例如:屢次向校方要求提供安全地圖遭拒,更遭行政機關以「須校長批示同意才給」為由拒絕讓小組調閱相關資料等。
2012年2月22日為該小組最後一次會議,之後教育部不再通知開會,直至7個月後,教育部於2012年9月宣告該小組解散,沒有任何結案報告,也沒有與任何團隊交接12。
(三)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與糾正案
1、數名相關人員遭監察院彈劾(監察院101年劾字第13號13)
該彈劾報告提及,臺南啟聰學校行政人員及教育從業人員,理應遵守教育基本法,為學生提供安全及良好的教育環境,又依教師法規範教師的義務,應視維護學生教育基本權及教師嚴守職分為優先,落實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等相關防弊機制的規範,才能完善保障兒童及少年的人權。惟臺南啟聰學校的相關人員卻未依法恪守職責,漠視法定職責與教育少年的責任,已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發展。另一方面,該彈劾報告更提及,教育部為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善盡督管學校的責任,惟教育部的中部辦公室主任、科長、視察、督學等官員,長期失於查核及追蹤列管,即便該性侵事件爆發後,仍未積極查明實際情形,且明知臺南啟聰學校未依法處理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而採取放任不管的消極作為,致使性侵害及性騷擾案件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學生權益。因此,監察院認為校方及教育部的相關人員均有疏失,最後將
16名相關人員予以彈劾,並將全案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2、數行政機關遭監察院糾正
2012年8月16日,監察院提案糾正臺南啟聰學校、教育部、內政部及台南市政府14。在該調查報告書中,監察院認為,學校在獲悉性平事件後,應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將該視為校園重大事件,並做立即妥善的處理。然而,臺南啟聰學校於卻未依法設置監視器及緊急求救等校園安全設施,導師忽視該校極重度身心障礙女學生的求救訊息,致該受侵害的學生遭受多次性侵害,學校均未發覺並給予援助保護,且該校所成立性平會的成員不符性別比例,在處理程序中,亦未依法召開性平會、調查小組未依法由性平會成立、成員沒有具性侵害事件調查專業素養的專家學者。又教育部對於該校的違失狀況未能即時導正並協助改善,長期未依法查核及追蹤,嚴重影響學生權益。
另一方面,針對內政部的糾正內容,監察院指出,內政部於2010年所頒布的「性侵害案件開結案評估指標」規定內容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致使社工人員處理案件時,未落實於法定24小時內進行調查處理及4日內提出調查報告的規定。又台南市政府處理台南啟聰學校案件時,將個案委由社工督導決行,兒卻欠缺再行判斷的機制,致生不少誤判案情情事,且未依法即時對於被害人及加害人進行治療、輔導,導致受害學生身心受創嚴重。
綜上所述,由於上述行政機關未為妥善處理該性侵案件,且處理過程中多有疏漏,遂後監察院依法提案糾正上述所提及的行政機關。
(四)數名相關人員被付懲戒與懲處
1、監察院移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15
2013年8月16日,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作出懲戒結果(102年度鑑字第12576號),共16人被付懲戒。本次懲戒無人遭撤職,其中6人不受懲戒,包含所有遭付懲戒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行政人員;另有2人記過2次,3人記過1次,以及5人降1級改敘(包含兩名前校長)。
2、主管機關教育部做出懲處16
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公佈懲處結果,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共7人遭行政懲處,其中辦公室主任記小過2次,相關業務的科長、督學也被記過與申誡。在學校方面,教師及行政人員共15人、教師助理員及住宿生管理員9人,共計24人,依其失職行為情節輕重,分別記1大過到申誡1次不等行政懲處,其中現任校長記大過1次,兩位前任校長分別記過與申誡。且本次懲處的官員中並無人辭職負責。
(五)我國初次國家人權報告專項說明本案
總統府於2012年4月20日,依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40條規定17,提交我國首次針對該公約的執行報告。其中第316項針對本案作出以下報告:「原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發生集體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從2009年8月起持續有案件通報中,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疑似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75件,確認發生26件性侵害案、24件性騷擾案,此為嚴重侵害人權之案件。這所招收高中至幼稚園年齡、不同障礙類別學生的住宿型特教學校,突顯出封閉式機構化特教學校,剝奪特殊教育學生社會融合,和其他學生一樣享有教育品質的問題,而且缺乏專業師資與設備,同時是教育人權未能受到保障的案件,政府應持續檢討改進,特別應針對校方是否調查處理性平事件、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徹底改善校園空間、確實執行懲處輔導措施、行為人輔導及加強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專業知能等,並對此事件的行為人,安排行為人諮商輔導以防止再犯。且就特殊教育學校部分,如何回歸特殊教育的定位、落實特教學校定期評鑑機制、逐年啟動特教學生重安置機制,以落實學生的受教人權,並加以檢討。」
(六)國家賠償訴訟的進度與判決結果(見附表2-1)18
2007年,人本教育基金會代理受害學生A及家長向學校提出國家賠償,南聰案開始進入國賠的訴訟中。2011年初,終於傳來好消息,A生國賠案二審宣判勝訴定讞,台灣第一起「生對生」性侵事件打贏國賠的案例。然而,在此同時該校發生的事件從原本所知的七、八件,一下子暴增到三、四十件,隨著調查小組的不斷推進,一件件曾經被刻意掩蓋的案例被徹底暴露在陽光下。2012年3月的第一次國賠協調會中,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竟然否認有通報或管理疏失,並否認性平調查認定的事實,其中5件申請國賠案中,學校對3件拒絕賠償,其他最高只願賠25萬。直至第5次國賠協調會議時,最後達成三件協議,分別為110萬、130萬及150萬,並已撥付賠償金額予請求權人完畢。至於向疏失人員代位求償部分,截至2014年5月底為止,該校已召開11次「國家賠償事件後續向相關人員求償審議會議」,以釐清求償對象及其過失責任。另外,國賠協議不成立者計2案,其中一案(C生國賠案)業於2014年3月由地方法院判決賠償140萬元,另一案(L生國賠案)目前仍於司法訴訟程序中19。
这些年,不论是“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还是“鲍毓明养女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都让大陆的民众越来越感受到那些针对于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其实距离大家并没有这么遥远,不管这些事件最后的真相如何,事件如何发展,我们都一次次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都远远不够。
我们总是在赞许韩国电影工作者的良心和勇气,把2011年的韩国电影《熔炉》作为影视剧推动社会进步的典范,但是一部《熔炉》终究只是对于现实的杯水车薪,很遗憾的是,这个世界的黑暗并没有这样电影的出现而消散,那些黑暗依然存在,它们变换着面孔,依然伤害着一个个无辜的孩子们
2017年的《嘉年华》算得上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在主流市场中把未成年人性犯罪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虽然影片并没有收获特别优秀的市场反馈,但是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影片的勇气和传达出来的主题都非常震撼人心。就连去年口碑大热的网络剧集《摩天大楼》也把故事的核心落在了儿童性侵之上,越来越多的华语创作者尝试在影视剧的世界里面为弱势群体发生,带着枷锁为那些受害者讨回公道,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在一个不自由的创作环境之内,观众很难真正感受到那种来自于悲惨现实的疼痛和对于社会的反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今天如此急迫地想要写下这篇影评,为大家推荐《无声》这部电影,因为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让更多人了解到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恶劣和严重性的机会,也要让大家知道,华语电影人也可以拍出《熔炉》那样震撼力的现实题材电影。
去年10月份在台湾上映的剧情片《无声》改编自2011年发生在台湾特育学校的真实事件,和《熔炉》中发生在光州聋哑人学校的连环性暴力事件几乎如出一辙,影片通过一个聋哑人转校生的视角为观众展现了看似阳光的校园中那一个个见不得光的角落,讲述着恶的积聚和无法阻挡的扩散,是这些年难得给我带来心灵震撼的华语电影。
本片起名《无声》,语义双关,一方面是因为故事中的主角们是聋哑人,无法说话,另一方面是因为影片讲述的是伤害到来的时候,整个环境的噤声,传递出那种求救无门,明明是受害者却又无法被理解的绝望感。它并不像《熔炉》那样在虐心之后给与了一些现实的希望,相反的,《无声》这部电影最大的震撼力来自于它对于残酷现实的无法解答,导演不光光是在展现一个事件的全貌,他希望的是每一个观看影片的观众的自我反思。
类似于《熔炉》、《聚焦》那样的电影,创作者都把故事的重点放在了侦探式的探秘和验证之上,讲述的是坚持正义的人在迷雾中前行寻找真相、保护弱者的故事,但是《无声》则不同,影片在前三十分钟就已经把“校园性侵”摆在了台面之上,后面的部分则是在讲述那些伤害的延续、明明知道真相的无可奈何以及受害者的境遇,导演的创作目的不是宣泄,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让每一个观众对受害者的遭遇感同身受。
男主角作为第一次转入特育学校的高中生,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却在校车的最后一排目睹了同班同学对于这名女生的强暴,整个校车上的人就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样默认了这样的恶行,而参与其中的男同学则说这就是他们在玩。而整部电影的残忍才刚刚开始。
男主角对于这样恶性告发引得正义的男老师开始调查这件事,并且通过对于同学的询问发现了学校内发生了上百起以玩耍为名的性侵,不参与其中的人就会被孤立,而如此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性侵事件的曝光仅仅让学校做了一些表面上的改变,却没有针对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
男主角的告发引来了更多的伤害,而受害女生也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处理得到应有的解脱,而男老师对于问题的探究也让他发现了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
观看本片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压抑的,导演非常彻底地展现着面对校园性侵事件的时候,学校领导的冷漠,加害者的嚣张以及被害者的愧疚,情节的发展一次次刺痛着观众的内心,而这些情节讲述的核心就在于,一个不健康的环境是如何把伤害合理化,并且让受害者放弃反抗甚至为自己受到的伤害感到愧疚。
“他们就是在玩。”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绝望和愤怒的台词,而这句台词就是出于女主角之口,这名在校车上不止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强暴的女生在一次次受到伤害之后没有一次选择自己站出来,看似是因为女主角性格的软弱,但是实际上,背后的成因才是真的让人心碎。
她的家庭为了让她不受伤害从小到大都只让她在特育学校上学,避免她接触到正常人,以保护她的名义让她丧失了正常社会接触的机会。
她的老师、宿舍的工作人员在她说出了自己受到的伤害之后,千方百计给施暴者洗白,说他们就是玩玩,都是好孩子,他们没有恶意。
久而久之,她就和自己说,自己没有收到伤害,就是同学之间玩一玩,自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为了留下来,忍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头来,她选择去非法诊所给自己做绝育手术,是因为,她不想自己到时候被欺负了以后会怀孕。
女主角的经历和她的选择就是整部电影最让人心痛和如鲠在喉的地方,它带给观众的疼痛感和压抑的感觉就是本片最大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不能对受害者遭受到的苦难和她心理形成的原因感同身受,我们又如何真正由衷地反击这个世界的恶意?
借着女主角,我们作为观众也感受到了这个角色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层面上的三层噤声,影片不仅仅讲述了未成年人遭遇性侵之后的绝望和无助,它还讲述了这个社会对于弱势人群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排挤和异化,我们最应该恐惧的不是那些大奸大恶,而是早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恶与偏见。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会在受害者身上找寻伤害的原因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会剥夺受害者发声的权利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应该让施暴者可以找到借口为自己开脱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面对伤害第一时间去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想方设法冷处理的。
如果,一个社会并没有达到我们内心对于健康的要求,那么至少让我们不要做“沉默”的帮凶。
对于恶行的容忍就是对善良的践踏。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10℃
十年前,一部叫《熔炉》的韩国电影改变了整个国家。
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光州仁和聋哑学校的性侵害事件”,
口碑与票房极佳,不仅让这个尘封了9年的案子重新审理,还推《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即“熔炉法”)的出台。
同样在十年前,中国台湾地区的聋哑学校也发生了一起触目惊心的案件。
明明是为了保护和教育残障人士所创办的场所,却屡屡沦为他们的地狱,
今天就说说这部有台湾版《熔炉》之称的——
电影开篇就直白明确地火速交待聋哑人群所面临的困境。
一位少年在路上疯狂追逐一个老人,追上后二话不说把老人扑倒在地,随即手起拳落......
正当观众要替老人抱不平时,发现原来是老人偷了少年的钱包。
警察质疑,是年轻力壮的少年在欺负老人家,但张诚(刘子铨 饰)却无法替自己发声辩驳,只能听为老不尊的扒手在颠倒黑白。
直到学校老师赶到才解开误会。
在老师与张诚的手语中,能感觉到听障人士与健全人完全处于两个世界。
没有手语的辅助健全人根本无法理解听障人士的心声,以致于又气又怒的张诚不断将那些无法理解自己的人称为“白痴”和“坏人”。
到最后,老师王大军也懒得争辩,靠移花接木才促成最后的和解。
在处理故事时,导演极其明确地将重点放在两件事上:
听障人士和性侵事件。
转入启聪学校就读的张诚既欣喜又激动。
在这里,没有之前普通学校的课业压力和歧视的白眼。
甚至,还让他遇到了心仪的女同学——n
姚贝贝(陈姸霏 饰)。
一个大咧咧的乐天派,笑起来阳光又治愈。
她的目标是在这个夏天学会游泳。
变装舞会上,她会穿上泳衣陶醉起舞。
到了晚上,还带张诚去自己的秘密基地——
“聊聊”心事。
美好总会急转直下。n
一天,在搭校车回宿舍的途中,张诚偶然发现一群男同学在最后一排“玩游戏”——
这个被集体性侵犯的女孩,就是贝贝。
男孩又急又气,女孩却拒绝声张。
张诚无奈只得找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王大军老师来伸张正义。
万万没想到,即便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知道此事,但却认为这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打闹,没人愿意主导任何改变。
在第一次遭到侵害后,贝贝也曾写日记向女老师倾诉。
面对贝贝的质问,老师敷衍回应:
“你们不是在玩吗?”
“两位男同学都很乖,老师相信他们不会这样。”
贝贝只能错愕地看着老师离去。
在贝贝身上,导演异常迅速地将本片的两个重点自然的收束在了一起,并且激起了异常强烈的冲突。
因为没有办法在“听人”(健全人)的世界生活,贝贝硬著头皮也要回到学校,即便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可怕伤害。
没有人在乎真相。
电影中不管是贝贝的祖父母、辅导员或是校长,得知贝贝被性侵后第一个反应总是:
“传出去要女孩子怎么做人”?
长久以来,性侵、强暴就是像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它在那,但就是不愿意直视。
不仅社会对受害人的歧视和评价的眼光,连教师和领导大多也举着“保护被害者”这样冠冕堂皇的大旗,实则怕引来社会的批判,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连带受害者的求救声一同抹去。
和《熔炉》相比,《无声》没有“打倒大魔王”的剧情,对于被害者、加害者,好人、坏人的探讨不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是可怜人,也蕴含更多理解以及“不得不”的挣扎。
在情感上,《熔炉》的爆发力较强,催泪的力道非常巨大。
而《无声》的情感宣泄方式则更为克制,在整个事件的牵引过程中,更多了一份冷静的旁观者姿态。n
影片取材自2011年爆发的“台南启聪学校集体性侵”案件。
这起事件当时被人本教育基金会揭发,新闻如连续剧般不断发酵,真像被揭穿,学校在8年内共发生164件师生集体性侵害与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多达92人。
导演花了近2年时间做调查访谈,走访大量的案件相关人员,但唯一不碰的,就是受害者。
相对于影片,案件真实的细节要更惊悚、更残忍的多。
为了避免二度伤害当年的受害者,主创在改写剧本时已经尽量做到不要那么写实,性侵过程也表现得非常隐晦,刻意用晃动的镜头和虚焦画面快速带过。
电影要剥开议题的外衣,引起关注,但不是要剥开受害者。
张诚和姚贝贝是幸运的。
他们心里有一个“何仙姑”,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候还能保有希望。
片中何仙姑这个意象两度现身,象征着男、女主角急切想要找到出口与救赎的心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喻了:
这些可怜的孩子,想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出口,似乎只能寄托于幻象。
那么。
同样也是少年的施暴者,心中也会出现“何仙姑”吗?
学长小光(金玄彬 饰)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只能一步一步走进地狱,最后成为蛰伏在最深处的恶魔。
当孩子找不到救赎的光,只好把恨意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在这个残忍的故事里——
所有性侵的加害者都是曾经的受害者。
也有的为了保护其他人而被迫成为加害者。
如此,恶性循环。
每一声枪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要让一部电影剜到一个社会问题的病灶,又谈何容易?
电影不是解答。
电影也没有能力解答。n
当看似主导一切的“恶魔”小光站在医院顶楼。
他遍体鳞伤、无声嚎啕。
对老师比着手语,说出自己应该要痛恨那个性侵他的老师,但却又忍不住对他的好感时——
风吹着床单噼啪作响,画面无比安静。n
可那种字幕敲出来的嘶吼——
却异常分明。
而这,会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吗?n
戳【在看】,让好作品被看见
这是一部与《熔炉》《嘉年华》类似的现实主义题材,它侧重于表达有一边缘群体——聋人——的生存困境,突出“声音”这个感官系统,剧本立意独特,较有原创性,让人耳目一新。
剧情梗概
整体的剧本,是主要跟随男主角张诚(刘子铨 Tzu-Chuan Liu)的视角推动的,他作为一名刚转学而来的新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离婚,由母亲作为监护人,但父亲长期不打电话关注),也经历了社会偏见(被底层欺压,老年人都可以欺负聋人,警察宁愿相信老人也不相信聋人),也经历了学校排挤(学习进度慢和被听人学生排挤等),因为这些,他只能前往这个新学校。
不料,遭遇了车站被抢钱包事件。这时候遇到男主角二号:男老师王大军(刘冠廷饰)。
与社会和家庭做鲜明对比的是,给张诚带来了较好的第一印象,他擅长手语,理解聋人小孩的情感脆弱的一面,懂得安慰人。他也了解社会,对于警察也采用了比较圆滑的做法,但态度是不愿意妥协的。他的性格,在警察局的这场戏看出,他对聋人有强烈的同情,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警察和权力有反抗的态度。他带张诚去了新学校,介绍了晚上的学生舞会,而且能积极和孩子们玩,这个角色可以说立得住。
接着就是舞会上,被小女孩姚贝贝(陈妍菲)天真可爱的外在所吸引,由于青春期基于荷尔蒙的吸引,以及贝贝在课堂上憋气训练的举动,结合贝贝有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两人之间萌生暧昧或友谊的情愫。
但是和明媚的白天相比,夜晚的学校确实惊悚异常。张诚发现了这所“充满爱心”的校园背后的阴暗面的一角,开始陷入恐惧之中......大概的剧情就这么展开了,最后揭开了最大的迷局,原来坏小孩的始作俑者——小光(金玄彬)——是虐童癖翁老师的伤害者,这也是剧情片、惊悚片和悬疑片结合的范式。
青年演员大有可为
这部电影的导演柯贞年 Zhen-Nian Ko,是新一代的台湾地区导演,擅长探讨人性的剧本,同时也是原创剧本作家,在这部电影里,还带了不少实习生。
同样是青年人的一代,刘冠廷带领下的青少年一代演员,也是大有可为。
刘子铨 Tzu-Chuan Liu饰演张诚。这个角色作为离异又失聪的孩子,但为人上进,为人正义,但比较单纯幼稚,他的表演。如遭遇老人抢劫被人冤枉后的愤愤不平,去新学校的向往和单纯,偶遇校园暴力的恐惧,贝贝再次被强j时的愤怒等,表演达到剧本要求。
陈姸霏 Buffy Chen饰演贝贝。作为从小失去父母,曾被家人关在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的小女孩,因为害怕爷爷奶奶失望而独自承受被长期性侵的压力和屈辱,在人前也要表现出一种天真可爱笑容的假象,体现出斯德哥尔摩症的状态,她在被强j、和老师想说又不敢说体现出的内在冲突,外在矛盾的台词中表现出来,表演层次感也很强。
金玄彬(韩国人)饰演的小光,经过韩国电影工业的专业训练,作为大反派和最大受害人角色,不仅要表现阴暗、沉默和深不见底的气质,还要表现出受害人的惊恐和崩溃。在天台上崩溃的表演也有相当难度,实力很强。
还有老一辈演员的加持,如金马男主太保、金马女主杨贵媚。杨贵媚在表演校长时,既不刻意丑化角色,但又把校长的虚伪和伪装,用自然流露的方式表演出来,即便是没有台词的部分,她的停顿、表情都无形中透露了线索和角色内心的挣扎。
剧本的多重对照 呼应剧本前提
整个剧本有遵循写作规范性,有许多对照。强化了剧本的前提——成人世界的秩序混乱导致孩子的悲剧。
电影结尾的片段和中断的强j戏出现情节对照,同样有男性的压倒性力量,同样有推搡,同样有“一起玩”,同样有“衣服盖脸”,暗示了张诚的人性中也有成为加害者和从众者的可能,加剧危机感,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后怕的恐惧感。
片中的盖脸,盖脸本质来讲就是抹杀人的尊严,同时,也是不想看到受害者的脸,以安抚自己的负疚感,肆无忌惮释放内心恶魔。而片末的盖脸,表达恶的无止境。
片头和片尾被打的老人对照,暗示着底层互相伤害,也暗示了外界对于弱者的极端排斥。有时候,弱者之间会互相伤害,也会有弱者之间的同情。
这样的对照,让整个电影不单单是顺序的流水线表达,更是一部电影的专业体现。
除了情节对照,也有大量的重复台词。小光的“一起玩”,和张诚的“一起玩”对照。贝贝的“告诉老师也没用”多次出现,突出监管者的玩忽职守。校长的“改变需要时间”多次出现,突出当权者的虚伪。
场面调度上,走廊上的游泳池绘画留下了一丝关于黑暗的线索,喜欢穿着泳衣和去游泳池的贝贝暗示了青春期小女孩的性吸引与天真。打闹扮演小鬼的一群小孩和化妆舞会里“群魔乱舞”的慢镜头对应,有一层《大开眼界》(库布里克导演)里如真如幻的感觉。如张诚多次被小车撞倒,让观众理解,也强调了聋人在“听人世界”的不容易。
以上是对本片的赞赏,不过它有野心,试图去剖析解读人性,这对于一名新晋导演兼编剧来说,难度偏大,这不仅需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敏锐的捕捉人性。
剖析人性但又把握不准 圣M心过于泛滥
对人性的领会不深,必然导致创作有深度不足,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本片想深入探讨人性,但对人性的把握不够成熟精准,一切的问题都推到有权力的成年人虐童上去了,似乎想拔高立意又让立意变得通俗。
比如,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小光,他是单亲母亲抚养的孩子,被老师强j了长达两年,这一受承认男性强,侮辱和绝望的经历,让他不得不强迫自己喜欢上施虐者,形成了强烈的斯德哥尔摩症。
他的内心充斥着强烈的矛盾,如对施虐者的爱和恨相互交织,不成熟少年对于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相互交织,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其内心强烈的冲突必然引致冲突向外发泄,即他怂恿鼓动别人性虐待骚扰别人,让冲突发泄出来,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同时,他采用把别人拉下水的办法,让整个群体的孩子都背负强和被强的罪名,以减轻自己的负疚感。从这一点,我认为小光的心理动机符合逻辑。
但我不能接受的是剧情的安排,当小光再次被翁老师强自残,整个电影开始转向了同情小光,其他角色的小演员也开始变成了同情小光的“卫道士”,这种洗白程度和力度,不得说过于刻意。因过于强调“成人的原罪”,而给与小光过多的同情,而其他因为小光的心理变态而遭受伤害的人,则是非常之不公平。导演似乎在说小光不是心理变态,实际上他已经是心理变态的人格,这里不应该忽略这个基本事实,与其同情他,不如给他找个心理医生。
为了体现人性的复杂和欺骗性,除了对演员要求颇高以外,对导演的拍摄安排和镜头运用要求更大,但这里显然稍显稚嫩,对引导角色层次感上稍显不足,讲这些情节拼接在一起但欠缺自然,造成了角色的人格分裂,也让故事显得破碎化。
比如在小光收到翁老师短信那一天前,技术所有跟随小光的学生都是相当邪恶的形象。而当这一天过后,他们仿佛一时间都变成了善良的孩子。比如,张诚的室友,看到张诚暴怒后一脸迷茫的表情。如偷拍翁老师强j小光的那两个学生,看上去一脸正义,似乎“小光很可怜”,就可以抹杀其他被他戕害孩子的可怜了似的。 如果说只是性骚扰或者校园暴力就算了,但这可是有一百多起的轮、x虐和虐待的恶性案件,不是圣m就可以完事儿的。
这种圣m心我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人即便是又可怜之处,那也应该去未成年人矫正才行,否则被祸害的人怎么办。
甚至连男主角张诚,看到摄像头,他联想到小光长达两年被强的悲惨经历时,他似乎产生了同情,他似乎忘记了小光曾经逼迫自己口j,怂恿众人奸自己的红颜知己的过去,这种“成熟度”让人不能轻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贝贝对小光的态度,这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被长期强的女孩子应该有的态度。
这种圣m心让人根本无法理解,斯德哥尔摩症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仿佛强j案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角色钻研不足的王大军老师
还有一个角色让人无法理解,即王大军老师,他是教什么学科的,电影里没有做足够交代,但办公桌上慢慢的书本和文具提示他是教学老师,但电影中为什么没有他教学的桥段。
电影里,关于王大军的出场是突兀的。为什么学校由他来接张诚,莫非是班主任?但班主任的工作在剧情中没有交代,似乎就是个“摸鱼混日子”的教师。为什么他突然和张诚找去绝育的贝贝,为什么他和张诚在小树林里面偶遇而不是在教师办公室,这都让王大军和学校格格不入,也和现实格格不入。
王大军的角色内驱力是不足以支撑该角色的。虽然正义感很强是推动他帮助孩子的重要推力,但似乎他的角色矛盾是很浅的,和校长的冲突也只是出于说理,他不怕丢掉工作,不怕失业变得贫穷?为什么之前的老师从来不敢出头,偏偏王大军老师这么愿意出头?
难道只是因为正义吗,这似乎并不是真正的人性,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必然要有足够的挣扎,但剧本和镜头里的表现比较欠缺,内驱力过强,外驱力不足,像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这是角色的一大硬伤。
而相比《熔炉》中的推动人物,孔刘内心矛盾是复杂的,内心的善良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母亲的压力产生了强烈冲突,极大丰富了人物,也升华了戏剧张力。《嘉年华》里的律师,从业数十年,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她的职业倾向,这也和本片中的王大军老师初次遭遇事件不同,王大军老师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光靠本人的正义是缺乏说服力的。
角色不能很好的自圆其说,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不合常理的剧情细节 衔接问题
爷爷智商掉线。在男主的百般要求下,爷爷终于同意张诚,让贝贝回去读书,仅仅是因为对张诚这一单纯优质孩子的信任,却全然不顾女儿仍然可能被一群男人强j的风险,甚至不提出任何方案和要去,仅仅是一句话的承诺?让人出戏。
结果贝贝再次被强了,这里就不说贝贝的智商了,因为小女孩可能真的是没地方可去,只能拥抱黑暗,勉强自圆其说。不知道爷爷奶奶知道当初自己愚蠢的决定后,会不会给自己两巴掌。但是很显然,导演安排不需要。而后,只有王老师和张诚同学的沉痛,爷爷奶奶仿佛再次消失,成为了电影里面的工具人。
张诚智商超常发挥?在得知张诚为自己做的事情以后,贝贝让他不要管自己了。张诚意识到贝贝可能会做傻事。但是下面的一幕让人很突兀,他和王老师是怎么知道贝贝去了妇产科,又如何知道贝贝失踪的,这里中间起码应该要有一个和爷爷奶奶的电话镜头交代,但这里没有。
镜头一转,到了贝贝来黑诊所做手术的情节。因为突兀,不知情还以为是贝贝怀孕了,来做堕胎手术。但这为陪伴他堕胎的女孩是谁,没有交代。根据正常情况,应该是找最信任的闺蜜,但在这里似乎没弄明白。
然后,问题来了,王大军老师是如何知道贝贝来的是妇产科,前面没有任何交代,更进一步的让人以为贝贝怀孕了。
张诚的妈妈看到儿子口别人的视频,先不说是谁泄露出来的没有交代,而儿子这么明显被胁迫的镜头,竟然看不出来,直接否定孩子的为人?不合道理,甚至不为自己的孩子辩驳一句话?刻意。虽然剧本里已经有一个设定——人们不相信聋人——但在这里显得不合事实。
你确定,这两个人之间只相隔两年?我建议直接改剧本,比如张诚被强了五年,更为合理。被强两年,跟其他孩子的遭遇相比,差别不大,又何来更同情此人?
早在去年台北电影节的时候,我就听闻电影《无声》的口碑相当不错,题材也相当大胆。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还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无论质量如何,本片早已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直到终于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它好看到让我头皮发麻……在我看来,去年最需要被看到的国片就是这部。尽管它的格局比《熔炉》小很多,但是在阐述“霸凌”这个主题上却更加生猛有力,1小时45分钟的片长紧紧抓住我的目光,没能够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绝对是遗珠。
影片从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被霸凌者的世界,再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移转到霸凌者的内心。深入原委,细探源头,学校的台面下处理、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隐忍,纵容着霸凌的发生,最终成为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切入角度跟《熔炉》有很大的不同,格局上弱化了社会舆论视角,强化了校园整体本身。但这并不代表它的议题被消弱,相反地它带来的反思,更能从学生的视角被展现出来。
而本片的题材与韩国电影《熔炉》一样,都是揭发学校性霸凌的黑幕。相似的题材不免会被人拿来作比较,但我个人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影片《熔炉》从学校视角转换到社会舆论挞伐,整体格局从影片中半段开始扩大,批判的力道也更加沉重,而结尾自省的意味也显得更加浓厚。
而《无声》选择不扩大到社会舆论格局,影片从头到尾都只聚焦在学校、学生、老师当中。这也许弱化了社会批判本身,但却强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金玄彬饰演的施暴者不为人知的苦痛,随屋顶上那场用尽所有情绪的手语独白彰显了出来。
在《无声》中有许多令人心酸、愤怒、对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刻,他们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渴望被当做正常人一样无差别对待。在启聪学校里,他们成群结队、同类相聚,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回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却又变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异类。
那场张诚与贝贝去戏院看《复仇者联盟》的戏,因为被戏院划到相同的位置,导致张诚与贝贝无法看到想完的电影。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见,用手语沟通一般人也看不懂,就只能这样踉跄的离场,放弃想看的电影。
因为比起霸凌本身,他们更害怕的是面对外面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他们背后的闲言闲语。所以不管小光再怎么欺负贝贝,贝贝都宁愿回校上课,也不要独自在家无法跟人交流。
导演柯贞年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拍了这样一部议题性十足的电影,着实让人钦佩。据说田野调查就做了将近一年,将台南启聪学校发生的霸凌事件,用最适合电影的语言搬上大银幕。
为何她会选择将如此耸动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正因为,微弱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人们不曾仔细关注过的弱势族群需要被看见。唯有被看见、被听见,才真正有扭转的可能;否则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发生、无止境轮迴。
整体来说,《无声》绝对是今年数一数二的优秀国片,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完全不亚于当年的《熔炉》。“他们只是在玩”、“我们不是坏人”,看似非常简单的台词,却难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些来自弱势团体的无声控诉,我们究竟是选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还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影片中八仙的意象,有种仙女下凡、短暂获得和平的心灵寄托。导演把姚贝贝心中的意象拿捏得精准到味。
学生们的选角真是棒透了,每个小演员都很会演。尤其是从韩国过来拍片的金玄彬,以及饰演姚贝贝的陈妍霏,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以及最新人奖绝对实至名归。
虽然《无声》没有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实在可惜,但作为柯贞年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展现出了如此熟捻的叙事功力,实属不易。
整部片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感觉下了不少功夫,结尾也收得恰如其分。霸凌是再次周而复始,还是就在此终结?没看过北影版本,但是院线版明显收得刚刚好,余韵十足。可以说,这是今年第一部想二刷的国片,实在太喜欢了!
By the way,刘冠廷没能靠此片入围男配角实在可惜,他在片中比手语的演出也相当精彩。就我个人觉得,其角色上的难度比《消失的情人节》高。再加上《同学麦娜丝》,冠廷宇宙可谓是持续扩张XD。
此外影片中饰演贝贝阿公的演员竟然是太保,他还有出演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手卷烟》,曝光度一点也不输冠廷啊!
作者| puff(台湾);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看得我非常难过,看完后心情难以平复,所以查阅了电影故事背后的台湾真实事件。把相关内容转给大家。 让我们好好思考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如何减少或防止霸凌、暴力或网络暴力的发生。
我对电影的短评:
影片聚焦于失聪少年人群,但其实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失聪隐射的是整个学校、家属和社会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辅导老师们认为孩子们的暴力行为以及性侵行为只是”玩耍“,这在东亚社会已经屡见不鲜了。校长为了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对权贵的畏惧,而选择从轻处理事件。少年施暴者同样也是更早的受害者。影片也多次反映到,老师、校长、家属最在乎的似乎是他人对自己、学校、孩子的评价,而非伤害本身。身体伤害是暂时的,但心理伤害可是持久的。这归根还是得从文化和社会上找根源:东亚社会过度在乎名誉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从问题上找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人们其实都经历或者目睹过身边的暴力、网络暴力事件,但要不从众参与,要不熟视无睹,假装没看到。这不就是失聪了吗?影片里的失聪少年其实是我们每个人。
台湾真实事件的相关描述和分析:
《高大法學論叢》
第13卷第2期(03/2018),頁273-340
台南啟聰學校性侵案的法律分析
—以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基本權為核心
許育典*∕黃宗菁
壹、前言
校園環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容易發生性騷擾、性侵害等性平事件的場所,以近幾年的案件為例,2008年,花蓮前某國小體育老師涉性侵該校4名女童。2009年,新北市一名國中體育老師在校內性侵女學生;同年,中部某高職教師性侵多名女學生,且拍攝不雅照片;同年,台中某國小教師性侵4名男童。2011年,台南某國立高職一名老師性侵9名女學生;同年,也爆出了國立台南啟聰學校1集體性侵案件(以下簡稱「南聰案」)2,為近年來最為駭人聽聞的校園性平事件,累計有逾百人受害。而較特別的是,南聰案與以往「教師對學生」的典型侵害類型不同,大多屬於「學生對學生」的侵害案件。本文將首先於第二章節介紹南聰案的案例事實,以及案發後相關單位後續處理的情形;接著,於第三章以教育基本權的理論建構為基底,嘗試建構出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基本權功能體系;其後於第四章透過該建構出的體系,來檢討南聰案於各該基本權功能的缺失,並針對本案逐一提出具體改善的建議。
貳、台南啟聰學校集體性侵案件
一、案例事實
2011年9月21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和立委聯合召開了「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隱匿不報、見死不救!」記者會,揭發國立台南啟聰學校過去七年,發生了至少128件學生性騷擾和性侵害事件,其中年紀最小的受害者僅國小二年級。案件發生前後歷任至少三名校長,已知受害學生至少38人、加害學生至少38人,占全校學生數的四分之一;案發的地點遍及學校教室、廁所、宿舍、浴室、樓梯、頂樓、圖書館、校車和教師家,且有超過六成的案件係發生於宿舍內和校車上,甚至有校車隨車員對於校車上集體性侵事件坐視不管的情形發生。令人遺憾的是,實際上教育部早已於多年前收到有關該校於前述情形的通報,且於2010年12月就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然而,2011年3月後仍然不斷發生學生遭到性侵的事件3。該校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長期坐視性侵事件發生,使學生長期處於危險與受侵害的狀態之中,原該是最安全的校園儼然成為煉獄,引起社會譁然。
二、原因分析
本校性平事件的發生持續多年之久,卻直至2011年才因教師及社會團體的揭露而為人所知。而該起事件的成因,本文將分別從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教師與生活輔導員、學生與家長的層面來做分析探討:
(一)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
首先,在國家主管機關方面,依特殊教育法第47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辦理特殊教育的成效,主管機關應至少每三年辦理一次評鑑,且評鑑項目及結果應予公布,對於評鑑未達標準者應予追蹤輔導。本案的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辦),然而法律雖有明定,中辦卻自2003年以來,連續九年沒有執行特殊教育法的特教學校評鑑業務,在遭到外界質疑後,中辦卻以「無評鑑標準,故礙難執行」答覆4。因此,即使特教法賦予主管機關評鑑特教學校義務,但當主管機關怠於執行評鑑,將使得特教法的條文規定形同具文。而特教學校在缺乏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造成侵害特教生教育基本權的性平事件不斷重演。
其次,在學校方面,本案在遭到揭發前,學校並無加裝監視器,廁所更未依法加裝緊急安全鈴。而學校在知悉案件發生後,也並未依性平法規定通報,亦未交付調查小組,違反當時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1條通報義務及交付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的義務。然而,該校性侵案件數量並未因在校園各處加裝監視器、在身心障礙廁所加裝鎖、在宿舍門口掛鈴鐺或撤換校長而下降,原因在於該校危機不僅僅在硬體設備不足或監督不周,在教育方法及心態也出了差錯,該校一直以來採取「行政極簡主義」的消極態度在處理事件,教職人員性別平等教育概念及危機意識不足,案件發生後也不曾從教育觀點輔導加害者及受害者。
(二)教師與生活輔導員
除了國家與學校的責任外,身為第一線的教學人員,尤其是班導師,應是最能及時發覺侵害事件並且通報、加以阻止、最能保護學生的角色。然而以本案為例,可以發現教師對此等案件發生視而不見的情形相當嚴重。依該校性平小組調查結果報告書5,以及監察院彈劾報告6,本校許多教師明知案件發生,卻隱匿不為通報。由此可知,特殊教育的通報系統在實務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此外,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該校生輔員無論是面對學生的自殘,或是校車上發生的性侵事件,常以漫不經心的方式來處理。另外,有學生表示生輔員常在看電視、打電腦或者睡覺,甚至在房間觀賞A片。更有學生被生輔員授權可以體罰其他同學,以及生輔員體罰學生的嚴重情形。由於生輔員既不具備相關特教知識,又未受過適當訓練,對兒童發展及性別議題毫無概念,因此很容易把「管理」當成「管教」。事實上,不僅於特殊教育學校這樣的封閉場域,在當前校園的各式教學或管教(或稱「懲戒」措施),學生人權受到侵害的情形層出不窮7。
(三)學生與家長
人本於該校進行性教育演講時發現,許多聽障生的性知識嚴重不足,例如有許多女同學問:「生理期來了該怎麼辦」、「昨天有人又摸我胸部了,怎麼辦」、「結婚以後要不要告訴先生我被性侵過」等問題8。這才發現一直以來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沒有善盡傳達基本的性知識予這群正在發育中學生的職責。而本案中也有許多加害學生,其實都曾經、或同時是性平事件的受害者。根據專家指出,被侵犯的孩子經常不了解自己擁有隱私,也不知道應尊重他人隱私,因此很多時後會轉成「反應性」的加害人。如果成人忽略這點,總抱持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往往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9。此外,本案有許多加害學生或受害學生的家長不諳手語,有些則不識字,時常造成溝通不良的情形,此種情形在單親家庭及隔代教養更加明顯,導致孩童在發育期無法透過家長得到正確的性知識10,再加上教師於此方面教學的不足,導致孩童無法具備保護自我的能力,以及無法判斷如何尊重他人的界限,造成加害及受害情形不斷發生。
三、本案的後續發展
(一)教育部成立調查小組11
2011年6月15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向「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檢舉該校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教育部召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決議組成專家調查小組調查。隨後在該年的9月27日,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小組作出報告,共完成71案,其中23件性騷擾、20件性侵、4件合意(指非以強制手段與未成年男女發生性交或進行猥褻),另有24件不成立。並詳列學校及教育部重大缺失,包括:部分案件未依法調查處理性平事件、未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使得資料遺失、未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以致學校再度發生事件、加害人輔導未落實,導致一犯再犯,輔導紀錄卻予以結案、未落實性別平等教育。
(二)教育部成立輔導諮詢小組
2011年9月,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成「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負責協助、參與該校諮商輔導。又該校2012年2月改制附屬大學後,結合台南大學特教資源專業指導與行政資源支持,延續教育部專業輔導諮詢小組既有執行成果基礎下,由該校與所屬大學組成「校園性平專業諮詢小組」持續協助該校改善性平教育知能,依所屬大學及立法委員推薦委員名單組成該校性平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然而,該諮詢小組的成員卻表示,該團隊並不具有任何實質且獨立的指揮權限,例如:屢次向校方要求提供安全地圖遭拒,更遭行政機關以「須校長批示同意才給」為由拒絕讓小組調閱相關資料等。
2012年2月22日為該小組最後一次會議,之後教育部不再通知開會,直至7個月後,教育部於2012年9月宣告該小組解散,沒有任何結案報告,也沒有與任何團隊交接12。
(三)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與糾正案
1、數名相關人員遭監察院彈劾(監察院101年劾字第13號13)
該彈劾報告提及,臺南啟聰學校行政人員及教育從業人員,理應遵守教育基本法,為學生提供安全及良好的教育環境,又依教師法規範教師的義務,應視維護學生教育基本權及教師嚴守職分為優先,落實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等相關防弊機制的規範,才能完善保障兒童及少年的人權。惟臺南啟聰學校的相關人員卻未依法恪守職責,漠視法定職責與教育少年的責任,已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發展。另一方面,該彈劾報告更提及,教育部為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善盡督管學校的責任,惟教育部的中部辦公室主任、科長、視察、督學等官員,長期失於查核及追蹤列管,即便該性侵事件爆發後,仍未積極查明實際情形,且明知臺南啟聰學校未依法處理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而採取放任不管的消極作為,致使性侵害及性騷擾案件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學生權益。因此,監察院認為校方及教育部的相關人員均有疏失,最後將
16名相關人員予以彈劾,並將全案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2、數行政機關遭監察院糾正
2012年8月16日,監察院提案糾正臺南啟聰學校、教育部、內政部及台南市政府14。在該調查報告書中,監察院認為,學校在獲悉性平事件後,應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將該視為校園重大事件,並做立即妥善的處理。然而,臺南啟聰學校於卻未依法設置監視器及緊急求救等校園安全設施,導師忽視該校極重度身心障礙女學生的求救訊息,致該受侵害的學生遭受多次性侵害,學校均未發覺並給予援助保護,且該校所成立性平會的成員不符性別比例,在處理程序中,亦未依法召開性平會、調查小組未依法由性平會成立、成員沒有具性侵害事件調查專業素養的專家學者。又教育部對於該校的違失狀況未能即時導正並協助改善,長期未依法查核及追蹤,嚴重影響學生權益。
另一方面,針對內政部的糾正內容,監察院指出,內政部於2010年所頒布的「性侵害案件開結案評估指標」規定內容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致使社工人員處理案件時,未落實於法定24小時內進行調查處理及4日內提出調查報告的規定。又台南市政府處理台南啟聰學校案件時,將個案委由社工督導決行,兒卻欠缺再行判斷的機制,致生不少誤判案情情事,且未依法即時對於被害人及加害人進行治療、輔導,導致受害學生身心受創嚴重。
綜上所述,由於上述行政機關未為妥善處理該性侵案件,且處理過程中多有疏漏,遂後監察院依法提案糾正上述所提及的行政機關。
(四)數名相關人員被付懲戒與懲處
1、監察院移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15
2013年8月16日,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作出懲戒結果(102年度鑑字第12576號),共16人被付懲戒。本次懲戒無人遭撤職,其中6人不受懲戒,包含所有遭付懲戒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行政人員;另有2人記過2次,3人記過1次,以及5人降1級改敘(包含兩名前校長)。
2、主管機關教育部做出懲處16
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公佈懲處結果,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共7人遭行政懲處,其中辦公室主任記小過2次,相關業務的科長、督學也被記過與申誡。在學校方面,教師及行政人員共15人、教師助理員及住宿生管理員9人,共計24人,依其失職行為情節輕重,分別記1大過到申誡1次不等行政懲處,其中現任校長記大過1次,兩位前任校長分別記過與申誡。且本次懲處的官員中並無人辭職負責。
(五)我國初次國家人權報告專項說明本案
總統府於2012年4月20日,依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40條規定17,提交我國首次針對該公約的執行報告。其中第316項針對本案作出以下報告:「原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發生集體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從2009年8月起持續有案件通報中,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疑似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75件,確認發生26件性侵害案、24件性騷擾案,此為嚴重侵害人權之案件。這所招收高中至幼稚園年齡、不同障礙類別學生的住宿型特教學校,突顯出封閉式機構化特教學校,剝奪特殊教育學生社會融合,和其他學生一樣享有教育品質的問題,而且缺乏專業師資與設備,同時是教育人權未能受到保障的案件,政府應持續檢討改進,特別應針對校方是否調查處理性平事件、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徹底改善校園空間、確實執行懲處輔導措施、行為人輔導及加強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專業知能等,並對此事件的行為人,安排行為人諮商輔導以防止再犯。且就特殊教育學校部分,如何回歸特殊教育的定位、落實特教學校定期評鑑機制、逐年啟動特教學生重安置機制,以落實學生的受教人權,並加以檢討。」
(六)國家賠償訴訟的進度與判決結果(見附表2-1)18
2007年,人本教育基金會代理受害學生A及家長向學校提出國家賠償,南聰案開始進入國賠的訴訟中。2011年初,終於傳來好消息,A生國賠案二審宣判勝訴定讞,台灣第一起「生對生」性侵事件打贏國賠的案例。然而,在此同時該校發生的事件從原本所知的七、八件,一下子暴增到三、四十件,隨著調查小組的不斷推進,一件件曾經被刻意掩蓋的案例被徹底暴露在陽光下。2012年3月的第一次國賠協調會中,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竟然否認有通報或管理疏失,並否認性平調查認定的事實,其中5件申請國賠案中,學校對3件拒絕賠償,其他最高只願賠25萬。直至第5次國賠協調會議時,最後達成三件協議,分別為110萬、130萬及150萬,並已撥付賠償金額予請求權人完畢。至於向疏失人員代位求償部分,截至2014年5月底為止,該校已召開11次「國家賠償事件後續向相關人員求償審議會議」,以釐清求償對象及其過失責任。另外,國賠協議不成立者計2案,其中一案(C生國賠案)業於2014年3月由地方法院判決賠償140萬元,另一案(L生國賠案)目前仍於司法訴訟程序中19。
这些年,不论是“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还是“鲍毓明养女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都让大陆的民众越来越感受到那些针对于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其实距离大家并没有这么遥远,不管这些事件最后的真相如何,事件如何发展,我们都一次次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都远远不够。
我们总是在赞许韩国电影工作者的良心和勇气,把2011年的韩国电影《熔炉》作为影视剧推动社会进步的典范,但是一部《熔炉》终究只是对于现实的杯水车薪,很遗憾的是,这个世界的黑暗并没有这样电影的出现而消散,那些黑暗依然存在,它们变换着面孔,依然伤害着一个个无辜的孩子们
2017年的《嘉年华》算得上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在主流市场中把未成年人性犯罪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虽然影片并没有收获特别优秀的市场反馈,但是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影片的勇气和传达出来的主题都非常震撼人心。就连去年口碑大热的网络剧集《摩天大楼》也把故事的核心落在了儿童性侵之上,越来越多的华语创作者尝试在影视剧的世界里面为弱势群体发生,带着枷锁为那些受害者讨回公道,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在一个不自由的创作环境之内,观众很难真正感受到那种来自于悲惨现实的疼痛和对于社会的反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今天如此急迫地想要写下这篇影评,为大家推荐《无声》这部电影,因为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让更多人了解到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恶劣和严重性的机会,也要让大家知道,华语电影人也可以拍出《熔炉》那样震撼力的现实题材电影。
去年10月份在台湾上映的剧情片《无声》改编自2011年发生在台湾特育学校的真实事件,和《熔炉》中发生在光州聋哑人学校的连环性暴力事件几乎如出一辙,影片通过一个聋哑人转校生的视角为观众展现了看似阳光的校园中那一个个见不得光的角落,讲述着恶的积聚和无法阻挡的扩散,是这些年难得给我带来心灵震撼的华语电影。
本片起名《无声》,语义双关,一方面是因为故事中的主角们是聋哑人,无法说话,另一方面是因为影片讲述的是伤害到来的时候,整个环境的噤声,传递出那种求救无门,明明是受害者却又无法被理解的绝望感。它并不像《熔炉》那样在虐心之后给与了一些现实的希望,相反的,《无声》这部电影最大的震撼力来自于它对于残酷现实的无法解答,导演不光光是在展现一个事件的全貌,他希望的是每一个观看影片的观众的自我反思。
类似于《熔炉》、《聚焦》那样的电影,创作者都把故事的重点放在了侦探式的探秘和验证之上,讲述的是坚持正义的人在迷雾中前行寻找真相、保护弱者的故事,但是《无声》则不同,影片在前三十分钟就已经把“校园性侵”摆在了台面之上,后面的部分则是在讲述那些伤害的延续、明明知道真相的无可奈何以及受害者的境遇,导演的创作目的不是宣泄,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让每一个观众对受害者的遭遇感同身受。
男主角作为第一次转入特育学校的高中生,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却在校车的最后一排目睹了同班同学对于这名女生的强暴,整个校车上的人就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样默认了这样的恶行,而参与其中的男同学则说这就是他们在玩。而整部电影的残忍才刚刚开始。
男主角对于这样恶性告发引得正义的男老师开始调查这件事,并且通过对于同学的询问发现了学校内发生了上百起以玩耍为名的性侵,不参与其中的人就会被孤立,而如此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性侵事件的曝光仅仅让学校做了一些表面上的改变,却没有针对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
男主角的告发引来了更多的伤害,而受害女生也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处理得到应有的解脱,而男老师对于问题的探究也让他发现了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
观看本片的整个过程是非常压抑的,导演非常彻底地展现着面对校园性侵事件的时候,学校领导的冷漠,加害者的嚣张以及被害者的愧疚,情节的发展一次次刺痛着观众的内心,而这些情节讲述的核心就在于,一个不健康的环境是如何把伤害合理化,并且让受害者放弃反抗甚至为自己受到的伤害感到愧疚。
“他们就是在玩。”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绝望和愤怒的台词,而这句台词就是出于女主角之口,这名在校车上不止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强暴的女生在一次次受到伤害之后没有一次选择自己站出来,看似是因为女主角性格的软弱,但是实际上,背后的成因才是真的让人心碎。
她的家庭为了让她不受伤害从小到大都只让她在特育学校上学,避免她接触到正常人,以保护她的名义让她丧失了正常社会接触的机会。
她的老师、宿舍的工作人员在她说出了自己受到的伤害之后,千方百计给施暴者洗白,说他们就是玩玩,都是好孩子,他们没有恶意。
久而久之,她就和自己说,自己没有收到伤害,就是同学之间玩一玩,自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为了留下来,忍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头来,她选择去非法诊所给自己做绝育手术,是因为,她不想自己到时候被欺负了以后会怀孕。
女主角的经历和她的选择就是整部电影最让人心痛和如鲠在喉的地方,它带给观众的疼痛感和压抑的感觉就是本片最大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不能对受害者遭受到的苦难和她心理形成的原因感同身受,我们又如何真正由衷地反击这个世界的恶意?
借着女主角,我们作为观众也感受到了这个角色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层面上的三层噤声,影片不仅仅讲述了未成年人遭遇性侵之后的绝望和无助,它还讲述了这个社会对于弱势人群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排挤和异化,我们最应该恐惧的不是那些大奸大恶,而是早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恶与偏见。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会在受害者身上找寻伤害的原因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会剥夺受害者发声的权利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应该让施暴者可以找到借口为自己开脱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面对伤害第一时间去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想方设法冷处理的。
如果,一个社会并没有达到我们内心对于健康的要求,那么至少让我们不要做“沉默”的帮凶。
对于恶行的容忍就是对善良的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