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斯琴高娃涂们李泓良德姬阿云嘎吕星辰斯力更塔娜花日梁植花昆索牧巴音侯岩松
类型:爱情国产导演:康洪雷刘翰轩 状态:全36集 年份:2023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1.7分热度:12 ℃ 时间:2023-08-24 12:46:5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这是一篇不太正经的“影评”,爱看不看;看完之后想破口大骂我者,我还怕你嘴不够大。
先说一句题外话:除过那些亲身遭遇过“文化大革命”的知青前辈,还有人会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历史之丑吗?当然,“文化革命”如果能朝着更好的方向,那也不枉人类的某种进步,最怕的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这样“革命”就没有别的法子修补,这才是最可怕的问题所在。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里已经把话说绝了,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主义”已经失去了意义,人类需要探索不一样的活法。
BTW,这部电视剧里的曲调真是醉人,希望这样的音乐能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一面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一面是对未来的引领和憧憬。二十一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人,或许很难期待到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孔子”,但我还是希望后来人能活成真正的中国人的样子——既不要数典忘祖,也要虚心学习外界的东西;既不怕有人骑在头上拉屎,也要相信邪恶永远争不过胜利。但最核心的一条:无论如何,最终都不要自己搞死自己。
以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不过是一首歌(最初不过一首诗),歌者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歌者,有人在世,有人仙逝。现在,这个同名歌曲成了一部电视剧,我看着看着突然有了很多想说的话(当然,可能都是废话)。这部电视剧以南京城里的“小赤佬”们知青下乡的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后辈可能无法想象的故事(世界)。最大的看点就在于让我泪如泉涌,否则也不会在凌晨两三点还毫无睡意。
人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这一点不用怀疑:自古以来,“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就是一种所谓的生存智慧。比如,在知青下乡的那个岁月,可能很多人都活不出真实的自己——这也就是知青一度放肆咒骂“文化大革命”的理由之一。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可能要反过去理解“文化大革命”了。历史上很多为人类所认为的“不齿”事件,其实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是历史的不得已。
人大多都是自私自利的动物,因此,逢着“特殊历史时期”,TA可能就变成一种不一样的物种。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到底算好还是算坏:你说它不好,可我能用垃圾食品填饱肚子;你要说它好,可我总觉得有什么事情不太对劲。当然,这种“不太对劲”或许很多人不愿接受,也不太喜欢搭理。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无论她以什么“主义”存在,她的历史和文化,她的地理和人文,她的乡土和人民,基本上都是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上最具特色者之一,在二十一世纪应该成为人类文化和文明陌路的另一种选择。我读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我读钱穆先生的文字,我读辜鸿铭先生(这位先生极具争议,但我格外喜欢他,兴许我有点变态吧!甭误会,我的“变态”就是要改变态度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意思。)的文字,我读很多此类先生的文字,他们无有例外地喜欢中国、赞美中国。如果中国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不可思议”,前辈大家有什么底气那么赞美?让中国自生自灭不也是一种多元世界的“美德”吗?
中华民族在为洋人所围攻之前,她其实具有非常完美的“独立人格”。即便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被冠以各种声名,但我坚信“斗争”仍然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意义。我唯一最想吐槽的就是成吉思汗这群人,毛嗲嗲他老人家说得对,这人真的“只识弯弓射大雕”。如果当时TA们能好好学学华夏文化,或许不会把已经到手的世界搞成个稀巴烂吧!
当然,我下面说的话可能会招惹来不少骂声,但我目前还受得住。现在的年轻人,你让TA们“下乡”,估计八成不乐意(原因大家都知道)。问题正好就在这里,乡村振兴战略开启,我们需要的就是能够“上山下乡”的青年,目前的乡村空心化过于严重,老龄化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乡土需要年轻人。另一面,中国特有的户口问题急需一个较为完美的解决预案,不能就“让大厂去种地”完事了——应该要给那些政策“小白鼠”一个合理的交待,最不济也有点补偿才符合人类发展的历史。所谓的“农二代”,其实多数变成了“农村回不去,城里待不住”的流民(叫“流氓”也未尝不可,尤其当我了解“氓”的本意之后),我们需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而不是避而不问、问而不答、答而不对——倒数三代,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从农户到非农,再从非农到无产,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正是因为这种对乡土的忽略,所以导致今天的很多问题尾大不掉。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乡土,然而现在最受伤害的就是乡和土——偏远地区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掠夺,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导致问题越攒越多。
窃以为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数活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妥妥地让钱给缠住了,好像从生到死没有事干,就是为了做个赚钱机器(剧中最有魅力的一句歌词:不要活在钱的手里),人活着就不能有哪怕一天的停止,必须为了钱去想法子“竞争”。然而最不巧的是,我们发现赚钱的翻过来反过去就是那么几个人,普通人发财的几率越来越低。土地财政之后,农人及其后代的土地变成了所谓“集体”的摇钱树,导致农人或变成非农户口的农二代们既没了土地也没有因为土地而发财,徒把乡村原来还算淳朴的民风给变了。大家看懂了这一层,谁还会对土地给予伦理?那些破坏自然的玩意儿越是破坏越对自然没有了敬畏之心——这是个非常可怕的恶性循环。如果说我家那点土地用来给国家建设做了贡献,我宁愿不要那点土地。可悲的是,我们的土地养活了一个小地方的蛀虫集团,TA们还想方设法不让失地者讨个说法(夺了地还要合起伙来欺负人,这就是我所生活的时代!),一到信访部门就成了闹事群众。如果这就是法治,是不是有点缺德?道德和法律是孪生,古今中外从未听过单纯要用“法”来治民者,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家最后身败名裂,先民选择了儒释道同步,就是因为“法”看上去合情合理,可“法”要是掌握在腐败分子手里,那就是自掘坟墓的利器,只是民不得不做炮灰而已!人跟动物有所区别,不正在于人得有道德?无德而徒求法,与我何益哉!想想这些,我真觉着活得毫无意义。因为TA们给这些“闹事者”以“法”的名义立罪的时候,分明会用“根据某某法”的字眼,就是没人好好处理问题。如此一来,底层人民之间、民与官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像鬼子和棒子那些个玩意儿都敢跟我们叫板,正是看穿了我们的“实力”!
这一点想起来真的非常可悲......跟草原文化相比,城镇模式真不是现代化,因为现代化也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西式教育,因此教育产业化;但是我们的血液里是华夏血统,难道我们华夏民族就不“现代化”?只是因为传统文化没有造出坚船利炮吗?这里面的问题,现在去看知青岁月的作品,我们就能很好地加以比较研究。我们的“伦理本位”(梁漱溟先生语)让“利益本位”打乱了、搞砸了,徒靠“法意”无法修复,跟草原文化一对照,我们发现中国人最理想的“役物”活法,如今沦为“役于物”的活法;人之为人,毫无意义。
当初的知青是为建设边疆,现在大多数是为逃离边疆:不信官方可以做个调查,原先支持边疆建设和发展的知青后人,如今基本上都跑完了。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如果人人都向往成为“劳心者”,边疆就会成为空心化极其严重的空城。我们活在这个时代就是为了唱一出“空城计”?即便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你让那些养尊处优的“世子”下乡,我怀疑比下地狱还难。如果有人以为我该下地狱,那我也不是不可以,反正我是永远活在地狱里(我没有自比耶稣大妈的意思)。
对付豺狼,我深信中国人是其他民族兄弟姐妹的导师。比如说,对付野狼,先民留给我们的办法就是“啊呜啊呜”地叫,说穿了就是学狼叫,叫到什么程度就算狼们都听懂了,我至今还在琢磨。“山羊绵羊往这边,豺狼虎豹往那边”——我们应该有这个生存智慧。
如果说,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被一个只有短短不到三百年的民族打败,这对历史来说是荣光还是耻辱?这就好比一个博士生给一个小学尚未毕业的老板打工,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我相信不少人都会理解其中的“奥秘”。问题的关键在于迅哥儿所谓“国民性”耳,吾辈当深以为然。
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若干年后,这个世界跟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后人会怎样理解“中国”?因为我活着的时候没有地方躲了去,只能在这个被称作“中国”的大地上卑微地活着,户口从农户变成非农,然后变成个彻头彻尾的“无产阶级”,但我又无法像革命先辈一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逆来顺受,还要做鬼佬各种框架下的奴隶。我因此深感不安,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愧对祖先。
我一度有个想法,或许这是个不该有的想法,但我忍不住想表达一番。成吉思汗当年叱咤风云,但做错了一件事,他老人家没能用蒙古人的勇猛和中原人的智谋统治这个世界,所以才让一个后来的不足三百年的新兴国家竟敢骑在三千年历史之久的国家头上拉屎!这是我在读历史的时候最不喜欢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代的地方!原本,我认为这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民族可以更具特色。不信大家可以去仔细聆听席慕蓉老师的原诗,我总能听出一股极度遗憾的余韵,就是后辈不成器,才让豺狼有了可乘之机。
因为“我也是中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爷爷的土地奶奶的田”。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不太明白我们这个阶级的苦与乐,其实假如我们能静心读懂这首诗或者看懂这部电视剧,我深信很多人会明白我的尴尬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
虽然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与欢乐。
我感觉这就是写给“恬不知耻”的国民的诗句——我们又要遭遇某种意义上的蹂躏,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代人的试验不但失败,而且毫无意义——我希望会有某种意义上的合理补偿或解释。我们何以自处?小白鼠的一生到底该如何定义或解释?
这些年中国人在干什么?十四亿中国人到底知不知道?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它只有阴差阳错的结果。但是,我仍然在有生之年希望中国人能够理解,我们是个特殊的存在,我们的先民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幕。TA们没有造出摧毁这个世界的坚船利炮,但对向内安顿人生做出了科技无法解释的解答。我这样说不是在刻意复古,而是希望用古人的智慧解决我们目下的烦恼。
当我看到偏远地区的采挖毫无节制,人性的贪婪已经无法遏制,我就明白另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是我无能,而是这个世界已经完蛋了。但愿《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之后,还有人会明白“爷爷的土地奶奶的田”的重要性,一味地跟着别人跑,结局可能非常凄惨;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我们还没有惨到底。
我力推各位伙伴看一看这部剧(尽管有位小哥在飚英语的时候把but和however连用,但我还是喜欢这部剧的音乐风格,剧情另当别论),它的意义不止是“演戏”——须知,我们生逢一个大变革时代。我正在追剧,没有太多时间成为“别个的导师”,实在遗憾。但我深信一个说法:出来混,早晚都要还。当初怎么从自然界攫取来的,到时候可能会翻倍还回去。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力量是科技无法平衡的巨力,那就是自然之力。人无法跟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意味着无法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更无法跟自己平和相处——今天的攫取,不过是“孙卖爷田”,奶奶也只能含泪九泉而已。
如果真心热爱这片土地,如果能够静心去理解这部作品,我深信这部电视剧一定会成为“经典”。至少,在我印象里,我们的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题材:人都像“额吉”一样淳朴善良,又像宁安一样积极勇敢,还要写杭拉一样美丽体贴,官儿好歹要像剧中的队长那样负责,兄弟姐妹同胞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真心做事,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不是个个为了酒色财气而变得心术不正黑心烂肺......
不过最后还要说一句,像组织内的“鲍国彬”们,假如再不下沉基层揪一揪,真的也是个麻烦事儿。当然,无论什么都积攒到一定程度,要么无感,要么麻木,天要下雨,听天由命。
最后唠叨一句:“剧中人”涂门(涂们)和谢园两位大叔分别于21、20年仙逝,在此缅怀!
翻了翻,这个repo居然是21年3月写的,太久了啊,终于上映了,以下是repo,包含微量剧透:
这部剧真的等的太久太久了,幸好在豆瓣赶上了提前观影,把剧情大概看了下
先说下总体感受:惊喜!!!比我想的还要好很多,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片花观看,我居然哭了好几次,五星强烈推荐,时代的浪潮与个人的传奇相结合,群像饱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线。后面交流的时候康导也说过,他的剧一直和主流风格不太吻合,但很受年轻人喜欢,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是因为网络才成为大火剧,他很信任年轻人,也希望这次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
以下涉及剧透,慎看哈
这部剧延续了康导的风格,以主人公一家的生活为脉络,打造时代群像戏,即使只出现了一两集,台词不到几十句的配角,你也能从中窥探到他的人生和性格,每个人都在剧中讲述他的故事,可听可看。
这里点名表扬谢园老师,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谢园老师的遗作,但他出场寥寥数集,就完美呈现了一个原本生活豪富,后家道中落,在那个特殊年代被打压,最后胆小懦弱却又不肯放下身段的矛盾形象:对每个人问好,仿佛神经质的状态,让人在对他厌烦的同时又忍不住细想他遇到过什么。这就是一个好演员的细节感染力,让我仿佛看到这个人物的一生。谢园的表演游刃有余,把人的复杂与无奈,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逐流表现得淋漓尽致,体会到他的表演才华同时也很遗憾看不到他更多的表演。希望他在天上能够不留遗憾。这部剧有很多优秀的老艺术家参演,斯琴高娃老师的表演也很动人,奶奶去世的那场真的赚人热泪。
从南京到内蒙,草原的生活才是重头戏,男主人公从繁华但是压抑的南京来到了广阔的大草原,初时不过是个迷茫抑郁愤怒的年轻人,但是在这里他遇到了白月光(?),广袤的大草原和爽朗的草原人民治愈了他,让他从假英雄变成真英雄,也不再排斥从小学习的大提琴,找到了人生挚爱。据说这部剧讲述了三十年左右的人生,我也很好奇,在新时代以后这群人的人生选择与命运,不知道导演会不会拍第二部,讲述新内蒙人的故事。
女主人公就好像天使,美丽漂亮,端庄大气,演员没有一味讲求美貌,选择更贴合角色的土气装扮。
我一直很喜欢阿云嘎,之前看到他剧中的造型,一直觉得怪丑的哈哈,但是看了片花,我彻底爱上了这个人物,海哥就是yyds,太男人了,想嫁!!!他幽默风趣,他能力强大,他善良但是又不教条,而且他还长得帅身材好,他外表粗犷,但他不大男子主义,而且很有同理心,为了心爱的女人连名声都可以不要,最后他死去的时候我真的哭了出来。
这部剧等待的够久了,导演也付出了很多心血,那是他的家长他的父辈,有很多他身边人的影子,据说是从五年前就开始构思这个剧本了,也一直在寻找更适合角色的演员,付出心血的好团队获得再多赞美也不过分!!!
就是这样一部好剧,可怜剧评个位数,一部小鲜肉漏洞百出的片……比如那片海。这是时代的悲哀,这是我们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可能这部剧受众面不是年轻人群体,而复合这部剧的观看年龄的人也不回来豆瓣,可能……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席慕蓉的词写出了他对于家乡内蒙的崇敬与向往,这首歌在2000年内蒙古春晚上由德德玛首次演唱。时隔20多年,导演康洪雷担任总编剧,并携手刘翰轩共同指导的同名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央视八套播出,由李泓良、德姬、斯琴高娃、涂们、阿云嘎、斯力更、塔娜花日主演,丁勇岱、侯岩松、张芝华特别出演。
导演康洪雷很早之前在某次采访中表达过,自己早就想要拍摄一部有关内蒙古家乡的戏,如今他借用席慕蓉作词的歌曲名字,想必也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情怀的戏剧作品往往具有质感,康洪雷的导演并没有让观众失望,他在剧中不仅展现了蒙古草原的辽阔,真实还原了内蒙人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并非只想写一部戏剧性强的情节剧,他更想展现时代变迁之下,小人物们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是如何成长的。
人物塑造的传神与凝练
大时代的书写常常是以小人物为分母的,但凡涉及到展现大时代洪流的影视剧,往往会以一个家庭或几个小人物作为切入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便是聚焦了南京莫家,展现莫家四兄妹在我党“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号召下,先后从南京前往内蒙,与牧民共同学习和生活,他们克服了文化差异,在艰苦的环境中收获了友谊与爱情,同时展现了草原广阔的包容力对他们一如既往的温情。
作为一部蒙古风情的民族剧,该剧在对情节的书写和人物的塑造上却并不粗犷,反而运用细腻的笔触十分凝练地展现人物原本的性格与处境。莫家是一个典型的家庭,莫家一家六口挤在一间老房子里,生活实在局促,甚至连上厕所都十分不便。编剧虽然没有详细描述莫家的情况,但是从人物关系中不难发现,莫家的艰难处境与老莫的成分问题十分有关。开场老莫妻子给老莫洗脚的镜头虽然平凡无奇,但却折射出莫家以往的资本主义坏习气。生活如此艰难了,莫家仍然聘用了邻居做自己的老妈子,可见按照常理,老莫一家按照当时的氛围分为来看,是腐败分子,是需要改造的。
然而,老莫一家也积极配合毛主席的政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老莫给四个子女起名字便能看得出来。老大莫志乡,老二莫成名,老三莫桑梓,老四莫青山,四个孩子的名字都出自毛泽东的诗《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也与这部剧的人物处境息息相关,由于国家号召,一家只能留一个孩子在本地,其他人都要上山下乡,怀揣满腔热血的青年们纷纷踏上了前往内蒙的列车,想要建设边疆,回报祖国,于是以宁安为代表的青年们便在列车上高声朗读着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但只有莫成名心里不是滋味,因为本来是一首豪情壮志的诗,代表着青年们不甘人后,立志学成归来,报效国家的豪言壮语,但奈何自己姓莫,他似乎将自己的不幸都归结于自己的姓氏上。
莫成名从小学习拉大提琴,在那个年代,能学上乐器的家庭并不多,甚至很多人都鄙视文艺,认为那是腐败的,甚至认为文艺无法“救”国家。文革之后,音乐学院便停止招生了,这让已经考入音乐学院的莫成名面临了人生的低谷,他性格变的阴郁了起来,甚至再也不想拉琴了。进步女青年玉珍似乎对他有意,但是他却在拉琴的时候幻想着玉珍被其他人拖走。音乐学院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对父亲不满,于是他义不容辞地报名了去内蒙,就是想远离城市,逃离家庭。很多细节都表现了他对以往生活的厌倦,比如他拒绝热心肠的宁安给他洗脚,这与开头母亲给父亲洗脚形成了呼应,或许他厌恶的不是宁安或者任何一个男人,只是厌恶洗脚这件事情本身,这让他想起了曾经的家庭。
莫成名的思想是进步的,不左也不右,这与有些冒进的宁安形成了对比。宁安在列车上反复朗诵毛主席的诗,又鼓动大家咬破手指用血写下自己的名字,说是送给毛主席的礼物。但只有莫成名不合群,他没有被鼓动,甚至还用智慧让宁安心服口服。
莫桑梓的命运也是时代造就的,家庭成分的问题让她无法正常上学,一家人挤在牢笼一般的小天地里也让她一个女孩子连上厕所都成为了困难,她不得不偷偷穿母亲的衣服装作华侨去南京饭店里上盥洗室。街道革委会的鲍国彬一直喜欢桑梓,当桑梓被当成特务带到公安时,鲍国彬替她解围,还让桑梓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找他。桑梓想要去南京最好的技校,于是去求鲍国彬,说可以用任何事情交换,但是鲍国彬想要的是桑梓的身体。鲍国彬与桑梓的事情被莫成名撞破,这也是推动莫成名下定决心去内蒙的最后的催化剂。
而莫青山则患有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医生跟他的母亲说莫青山时日无多。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莫青山本应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里的好吃的都应该拿出来给他,但是莫青山却盯着病友手中的烧饼直流口水。
莫家四兄妹的塑造只用了简单的笔触,几个典型事件,便让观众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背景下普通家庭的生活境遇。南京的部分仅用两集的情节表现,从第三集开始,莫成名等知青便踏上了前往内蒙的旅途。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的性格和眼界产生影响,用坎贝尔《英雄之旅》中的理论来说,莫成名已经从自己的正常世界跳入了冒险世界,并且草原的“冒险”中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些知青们刚踏入草原的时候,与草原的生活格格不入,吃不惯草原上的食物,骑马一天就骨头散架起不来床,甚至宁安因为自己的失误让羊圈里的羊被疯狼叼走了。但是即便青年人们犯下了种种错误,草原仍然包容着他们。这或许正是康洪雷导演想要表达的,也是他想对家乡和草原的赞美。
真实还原内蒙风情的诚意之作
康洪雷导演在二十岁入行的时候就一直想拍摄一部家乡戏,《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终于满足了他的愿望。看得出来,康洪雷导演对这部剧的制作颇为用心,他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电视剧导演之一,曾经拍摄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十分优秀的军旅题材作品,也拍摄过《功勋》、《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多种题材的电视剧,可谓是经验十分丰富。但是,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内蒙题材的剧集,带着情怀与使命的他多易其稿,希望写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挣扎、拼搏又顽强不息的气息,同时也要体现大草原对这些青年人的包容与接纳。
为了拍摄真实的内蒙古草原风情,康洪雷坚持实地取景,深入内蒙拍摄长达300多天,这已经算比较长的电视剧拍摄周期了。而南京部分,剧组则是采用了搭景的方式,真实还原了60年代南京老弄堂的局促与拥挤。服装道具也都尽可能真实还原了60年代的场景,比如内蒙的民族服饰还有杭拉送给莫成名的大氅都是尽可能做旧的,有一种包浆的感觉。
为了真实营造内蒙的氛围,该剧的演员不仅是老戏骨,而且尽量选择让内蒙演员来出演蒙古人。比如斯琴高娃在剧中便起到了“大家长”的作用,她饰演的诺尔吉玛是一位蒙古族善良的母亲,她收养了杭拉,并且照顾着这些从南京而来的知青们,他们就住在诺尔吉玛附近的蒙古包里,与诺尔吉玛同吃同住。斯琴高娃此次全程都用蒙语说台词,她饰演的角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蒙古人,汉语说的不好,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汇,这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涂们出生于内蒙古的海拉尔,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他在剧中饰演蒙古人仁勤。青年演员阿云嘎出生于鄂托克旗,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他在剧中饰演纳木海,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场。除此之外还有斯力更、塔娜花日等蒙古族演员的加盟,为这部剧营造了十分沉浸式的蒙古氛围。
截止到写稿之日,该剧更新到第七集,节奏十分紧凑。莫家每个人的家庭处境和矛盾,知青来到内蒙后的种种不适应,杭拉的感情纠葛以及宁安等知青们的打狼事件都形成了极大的看点。杭拉与莫成名会修成正果吗?莫桑梓、莫青山的命运又将如何?还为出现的纳木海会带来怎样的故事?该剧的后续剧情值得期待。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86℃
这是一篇不太正经的“影评”,爱看不看;看完之后想破口大骂我者,我还怕你嘴不够大。
先说一句题外话:除过那些亲身遭遇过“文化大革命”的知青前辈,还有人会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历史之丑吗?当然,“文化革命”如果能朝着更好的方向,那也不枉人类的某种进步,最怕的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这样“革命”就没有别的法子修补,这才是最可怕的问题所在。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里已经把话说绝了,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主义”已经失去了意义,人类需要探索不一样的活法。
BTW,这部电视剧里的曲调真是醉人,希望这样的音乐能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一面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一面是对未来的引领和憧憬。二十一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人,或许很难期待到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孔子”,但我还是希望后来人能活成真正的中国人的样子——既不要数典忘祖,也要虚心学习外界的东西;既不怕有人骑在头上拉屎,也要相信邪恶永远争不过胜利。但最核心的一条:无论如何,最终都不要自己搞死自己。
以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不过是一首歌(最初不过一首诗),歌者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歌者,有人在世,有人仙逝。现在,这个同名歌曲成了一部电视剧,我看着看着突然有了很多想说的话(当然,可能都是废话)。这部电视剧以南京城里的“小赤佬”们知青下乡的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后辈可能无法想象的故事(世界)。最大的看点就在于让我泪如泉涌,否则也不会在凌晨两三点还毫无睡意。
人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这一点不用怀疑:自古以来,“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就是一种所谓的生存智慧。比如,在知青下乡的那个岁月,可能很多人都活不出真实的自己——这也就是知青一度放肆咒骂“文化大革命”的理由之一。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可能要反过去理解“文化大革命”了。历史上很多为人类所认为的“不齿”事件,其实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是历史的不得已。
人大多都是自私自利的动物,因此,逢着“特殊历史时期”,TA可能就变成一种不一样的物种。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到底算好还是算坏:你说它不好,可我能用垃圾食品填饱肚子;你要说它好,可我总觉得有什么事情不太对劲。当然,这种“不太对劲”或许很多人不愿接受,也不太喜欢搭理。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无论她以什么“主义”存在,她的历史和文化,她的地理和人文,她的乡土和人民,基本上都是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上最具特色者之一,在二十一世纪应该成为人类文化和文明陌路的另一种选择。我读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我读钱穆先生的文字,我读辜鸿铭先生(这位先生极具争议,但我格外喜欢他,兴许我有点变态吧!甭误会,我的“变态”就是要改变态度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意思。)的文字,我读很多此类先生的文字,他们无有例外地喜欢中国、赞美中国。如果中国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不可思议”,前辈大家有什么底气那么赞美?让中国自生自灭不也是一种多元世界的“美德”吗?
中华民族在为洋人所围攻之前,她其实具有非常完美的“独立人格”。即便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被冠以各种声名,但我坚信“斗争”仍然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意义。我唯一最想吐槽的就是成吉思汗这群人,毛嗲嗲他老人家说得对,这人真的“只识弯弓射大雕”。如果当时TA们能好好学学华夏文化,或许不会把已经到手的世界搞成个稀巴烂吧!
当然,我下面说的话可能会招惹来不少骂声,但我目前还受得住。现在的年轻人,你让TA们“下乡”,估计八成不乐意(原因大家都知道)。问题正好就在这里,乡村振兴战略开启,我们需要的就是能够“上山下乡”的青年,目前的乡村空心化过于严重,老龄化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乡土需要年轻人。另一面,中国特有的户口问题急需一个较为完美的解决预案,不能就“让大厂去种地”完事了——应该要给那些政策“小白鼠”一个合理的交待,最不济也有点补偿才符合人类发展的历史。所谓的“农二代”,其实多数变成了“农村回不去,城里待不住”的流民(叫“流氓”也未尝不可,尤其当我了解“氓”的本意之后),我们需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而不是避而不问、问而不答、答而不对——倒数三代,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从农户到非农,再从非农到无产,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正是因为这种对乡土的忽略,所以导致今天的很多问题尾大不掉。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乡土,然而现在最受伤害的就是乡和土——偏远地区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掠夺,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导致问题越攒越多。
窃以为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数活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妥妥地让钱给缠住了,好像从生到死没有事干,就是为了做个赚钱机器(剧中最有魅力的一句歌词:不要活在钱的手里),人活着就不能有哪怕一天的停止,必须为了钱去想法子“竞争”。然而最不巧的是,我们发现赚钱的翻过来反过去就是那么几个人,普通人发财的几率越来越低。土地财政之后,农人及其后代的土地变成了所谓“集体”的摇钱树,导致农人或变成非农户口的农二代们既没了土地也没有因为土地而发财,徒把乡村原来还算淳朴的民风给变了。大家看懂了这一层,谁还会对土地给予伦理?那些破坏自然的玩意儿越是破坏越对自然没有了敬畏之心——这是个非常可怕的恶性循环。如果说我家那点土地用来给国家建设做了贡献,我宁愿不要那点土地。可悲的是,我们的土地养活了一个小地方的蛀虫集团,TA们还想方设法不让失地者讨个说法(夺了地还要合起伙来欺负人,这就是我所生活的时代!),一到信访部门就成了闹事群众。如果这就是法治,是不是有点缺德?道德和法律是孪生,古今中外从未听过单纯要用“法”来治民者,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家最后身败名裂,先民选择了儒释道同步,就是因为“法”看上去合情合理,可“法”要是掌握在腐败分子手里,那就是自掘坟墓的利器,只是民不得不做炮灰而已!人跟动物有所区别,不正在于人得有道德?无德而徒求法,与我何益哉!想想这些,我真觉着活得毫无意义。因为TA们给这些“闹事者”以“法”的名义立罪的时候,分明会用“根据某某法”的字眼,就是没人好好处理问题。如此一来,底层人民之间、民与官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像鬼子和棒子那些个玩意儿都敢跟我们叫板,正是看穿了我们的“实力”!
这一点想起来真的非常可悲......跟草原文化相比,城镇模式真不是现代化,因为现代化也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西式教育,因此教育产业化;但是我们的血液里是华夏血统,难道我们华夏民族就不“现代化”?只是因为传统文化没有造出坚船利炮吗?这里面的问题,现在去看知青岁月的作品,我们就能很好地加以比较研究。我们的“伦理本位”(梁漱溟先生语)让“利益本位”打乱了、搞砸了,徒靠“法意”无法修复,跟草原文化一对照,我们发现中国人最理想的“役物”活法,如今沦为“役于物”的活法;人之为人,毫无意义。
当初的知青是为建设边疆,现在大多数是为逃离边疆:不信官方可以做个调查,原先支持边疆建设和发展的知青后人,如今基本上都跑完了。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如果人人都向往成为“劳心者”,边疆就会成为空心化极其严重的空城。我们活在这个时代就是为了唱一出“空城计”?即便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你让那些养尊处优的“世子”下乡,我怀疑比下地狱还难。如果有人以为我该下地狱,那我也不是不可以,反正我是永远活在地狱里(我没有自比耶稣大妈的意思)。
对付豺狼,我深信中国人是其他民族兄弟姐妹的导师。比如说,对付野狼,先民留给我们的办法就是“啊呜啊呜”地叫,说穿了就是学狼叫,叫到什么程度就算狼们都听懂了,我至今还在琢磨。“山羊绵羊往这边,豺狼虎豹往那边”——我们应该有这个生存智慧。
如果说,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被一个只有短短不到三百年的民族打败,这对历史来说是荣光还是耻辱?这就好比一个博士生给一个小学尚未毕业的老板打工,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我相信不少人都会理解其中的“奥秘”。问题的关键在于迅哥儿所谓“国民性”耳,吾辈当深以为然。
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若干年后,这个世界跟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后人会怎样理解“中国”?因为我活着的时候没有地方躲了去,只能在这个被称作“中国”的大地上卑微地活着,户口从农户变成非农,然后变成个彻头彻尾的“无产阶级”,但我又无法像革命先辈一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逆来顺受,还要做鬼佬各种框架下的奴隶。我因此深感不安,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愧对祖先。
我一度有个想法,或许这是个不该有的想法,但我忍不住想表达一番。成吉思汗当年叱咤风云,但做错了一件事,他老人家没能用蒙古人的勇猛和中原人的智谋统治这个世界,所以才让一个后来的不足三百年的新兴国家竟敢骑在三千年历史之久的国家头上拉屎!这是我在读历史的时候最不喜欢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代的地方!原本,我认为这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民族可以更具特色。不信大家可以去仔细聆听席慕蓉老师的原诗,我总能听出一股极度遗憾的余韵,就是后辈不成器,才让豺狼有了可乘之机。
因为“我也是中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爷爷的土地奶奶的田”。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不太明白我们这个阶级的苦与乐,其实假如我们能静心读懂这首诗或者看懂这部电视剧,我深信很多人会明白我的尴尬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
我感觉这就是写给“恬不知耻”的国民的诗句——我们又要遭遇某种意义上的蹂躏,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代人的试验不但失败,而且毫无意义——我希望会有某种意义上的合理补偿或解释。我们何以自处?小白鼠的一生到底该如何定义或解释?
这些年中国人在干什么?十四亿中国人到底知不知道?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它只有阴差阳错的结果。但是,我仍然在有生之年希望中国人能够理解,我们是个特殊的存在,我们的先民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幕。TA们没有造出摧毁这个世界的坚船利炮,但对向内安顿人生做出了科技无法解释的解答。我这样说不是在刻意复古,而是希望用古人的智慧解决我们目下的烦恼。
当我看到偏远地区的采挖毫无节制,人性的贪婪已经无法遏制,我就明白另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是我无能,而是这个世界已经完蛋了。但愿《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之后,还有人会明白“爷爷的土地奶奶的田”的重要性,一味地跟着别人跑,结局可能非常凄惨;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我们还没有惨到底。
我力推各位伙伴看一看这部剧(尽管有位小哥在飚英语的时候把but和however连用,但我还是喜欢这部剧的音乐风格,剧情另当别论),它的意义不止是“演戏”——须知,我们生逢一个大变革时代。我正在追剧,没有太多时间成为“别个的导师”,实在遗憾。但我深信一个说法:出来混,早晚都要还。当初怎么从自然界攫取来的,到时候可能会翻倍还回去。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力量是科技无法平衡的巨力,那就是自然之力。人无法跟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意味着无法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更无法跟自己平和相处——今天的攫取,不过是“孙卖爷田”,奶奶也只能含泪九泉而已。
如果真心热爱这片土地,如果能够静心去理解这部作品,我深信这部电视剧一定会成为“经典”。至少,在我印象里,我们的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题材:人都像“额吉”一样淳朴善良,又像宁安一样积极勇敢,还要写杭拉一样美丽体贴,官儿好歹要像剧中的队长那样负责,兄弟姐妹同胞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真心做事,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不是个个为了酒色财气而变得心术不正黑心烂肺......
不过最后还要说一句,像组织内的“鲍国彬”们,假如再不下沉基层揪一揪,真的也是个麻烦事儿。当然,无论什么都积攒到一定程度,要么无感,要么麻木,天要下雨,听天由命。
最后唠叨一句:“剧中人”涂门(涂们)和谢园两位大叔分别于21、20年仙逝,在此缅怀!
翻了翻,这个repo居然是21年3月写的,太久了啊,终于上映了,以下是repo,包含微量剧透:
这部剧真的等的太久太久了,幸好在豆瓣赶上了提前观影,把剧情大概看了下
先说下总体感受:惊喜!!!比我想的还要好很多,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片花观看,我居然哭了好几次,五星强烈推荐,时代的浪潮与个人的传奇相结合,群像饱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线。后面交流的时候康导也说过,他的剧一直和主流风格不太吻合,但很受年轻人喜欢,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是因为网络才成为大火剧,他很信任年轻人,也希望这次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
以下涉及剧透,慎看哈
这部剧延续了康导的风格,以主人公一家的生活为脉络,打造时代群像戏,即使只出现了一两集,台词不到几十句的配角,你也能从中窥探到他的人生和性格,每个人都在剧中讲述他的故事,可听可看。
这里点名表扬谢园老师,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谢园老师的遗作,但他出场寥寥数集,就完美呈现了一个原本生活豪富,后家道中落,在那个特殊年代被打压,最后胆小懦弱却又不肯放下身段的矛盾形象:对每个人问好,仿佛神经质的状态,让人在对他厌烦的同时又忍不住细想他遇到过什么。这就是一个好演员的细节感染力,让我仿佛看到这个人物的一生。谢园的表演游刃有余,把人的复杂与无奈,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逐流表现得淋漓尽致,体会到他的表演才华同时也很遗憾看不到他更多的表演。希望他在天上能够不留遗憾。这部剧有很多优秀的老艺术家参演,斯琴高娃老师的表演也很动人,奶奶去世的那场真的赚人热泪。
从南京到内蒙,草原的生活才是重头戏,男主人公从繁华但是压抑的南京来到了广阔的大草原,初时不过是个迷茫抑郁愤怒的年轻人,但是在这里他遇到了白月光(?),广袤的大草原和爽朗的草原人民治愈了他,让他从假英雄变成真英雄,也不再排斥从小学习的大提琴,找到了人生挚爱。据说这部剧讲述了三十年左右的人生,我也很好奇,在新时代以后这群人的人生选择与命运,不知道导演会不会拍第二部,讲述新内蒙人的故事。
女主人公就好像天使,美丽漂亮,端庄大气,演员没有一味讲求美貌,选择更贴合角色的土气装扮。
我一直很喜欢阿云嘎,之前看到他剧中的造型,一直觉得怪丑的哈哈,但是看了片花,我彻底爱上了这个人物,海哥就是yyds,太男人了,想嫁!!!他幽默风趣,他能力强大,他善良但是又不教条,而且他还长得帅身材好,他外表粗犷,但他不大男子主义,而且很有同理心,为了心爱的女人连名声都可以不要,最后他死去的时候我真的哭了出来。
这部剧等待的够久了,导演也付出了很多心血,那是他的家长他的父辈,有很多他身边人的影子,据说是从五年前就开始构思这个剧本了,也一直在寻找更适合角色的演员,付出心血的好团队获得再多赞美也不过分!!!
就是这样一部好剧,可怜剧评个位数,一部小鲜肉漏洞百出的片……比如那片海。这是时代的悲哀,这是我们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可能这部剧受众面不是年轻人群体,而复合这部剧的观看年龄的人也不回来豆瓣,可能……
就是这样一部好剧,可怜剧评个位数,一部小鲜肉漏洞百出的片……比如那片海。这是时代的悲哀,这是我们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可能这部剧受众面不是年轻人群体,而复合这部剧的观看年龄的人也不回来豆瓣,可能……
就是这样一部好剧,可怜剧评个位数,一部小鲜肉漏洞百出的片……比如那片海。这是时代的悲哀,这是我们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可能这部剧受众面不是年轻人群体,而复合这部剧的观看年龄的人也不回来豆瓣,可能……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席慕蓉的词写出了他对于家乡内蒙的崇敬与向往,这首歌在2000年内蒙古春晚上由德德玛首次演唱。时隔20多年,导演康洪雷担任总编剧,并携手刘翰轩共同指导的同名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央视八套播出,由李泓良、德姬、斯琴高娃、涂们、阿云嘎、斯力更、塔娜花日主演,丁勇岱、侯岩松、张芝华特别出演。
导演康洪雷很早之前在某次采访中表达过,自己早就想要拍摄一部有关内蒙古家乡的戏,如今他借用席慕蓉作词的歌曲名字,想必也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情怀的戏剧作品往往具有质感,康洪雷的导演并没有让观众失望,他在剧中不仅展现了蒙古草原的辽阔,真实还原了内蒙人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并非只想写一部戏剧性强的情节剧,他更想展现时代变迁之下,小人物们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是如何成长的。
人物塑造的传神与凝练
大时代的书写常常是以小人物为分母的,但凡涉及到展现大时代洪流的影视剧,往往会以一个家庭或几个小人物作为切入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便是聚焦了南京莫家,展现莫家四兄妹在我党“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号召下,先后从南京前往内蒙,与牧民共同学习和生活,他们克服了文化差异,在艰苦的环境中收获了友谊与爱情,同时展现了草原广阔的包容力对他们一如既往的温情。
作为一部蒙古风情的民族剧,该剧在对情节的书写和人物的塑造上却并不粗犷,反而运用细腻的笔触十分凝练地展现人物原本的性格与处境。莫家是一个典型的家庭,莫家一家六口挤在一间老房子里,生活实在局促,甚至连上厕所都十分不便。编剧虽然没有详细描述莫家的情况,但是从人物关系中不难发现,莫家的艰难处境与老莫的成分问题十分有关。开场老莫妻子给老莫洗脚的镜头虽然平凡无奇,但却折射出莫家以往的资本主义坏习气。生活如此艰难了,莫家仍然聘用了邻居做自己的老妈子,可见按照常理,老莫一家按照当时的氛围分为来看,是腐败分子,是需要改造的。
然而,老莫一家也积极配合毛主席的政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老莫给四个子女起名字便能看得出来。老大莫志乡,老二莫成名,老三莫桑梓,老四莫青山,四个孩子的名字都出自毛泽东的诗《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也与这部剧的人物处境息息相关,由于国家号召,一家只能留一个孩子在本地,其他人都要上山下乡,怀揣满腔热血的青年们纷纷踏上了前往内蒙的列车,想要建设边疆,回报祖国,于是以宁安为代表的青年们便在列车上高声朗读着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但只有莫成名心里不是滋味,因为本来是一首豪情壮志的诗,代表着青年们不甘人后,立志学成归来,报效国家的豪言壮语,但奈何自己姓莫,他似乎将自己的不幸都归结于自己的姓氏上。
莫成名从小学习拉大提琴,在那个年代,能学上乐器的家庭并不多,甚至很多人都鄙视文艺,认为那是腐败的,甚至认为文艺无法“救”国家。文革之后,音乐学院便停止招生了,这让已经考入音乐学院的莫成名面临了人生的低谷,他性格变的阴郁了起来,甚至再也不想拉琴了。进步女青年玉珍似乎对他有意,但是他却在拉琴的时候幻想着玉珍被其他人拖走。音乐学院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对父亲不满,于是他义不容辞地报名了去内蒙,就是想远离城市,逃离家庭。很多细节都表现了他对以往生活的厌倦,比如他拒绝热心肠的宁安给他洗脚,这与开头母亲给父亲洗脚形成了呼应,或许他厌恶的不是宁安或者任何一个男人,只是厌恶洗脚这件事情本身,这让他想起了曾经的家庭。
莫成名的思想是进步的,不左也不右,这与有些冒进的宁安形成了对比。宁安在列车上反复朗诵毛主席的诗,又鼓动大家咬破手指用血写下自己的名字,说是送给毛主席的礼物。但只有莫成名不合群,他没有被鼓动,甚至还用智慧让宁安心服口服。
莫桑梓的命运也是时代造就的,家庭成分的问题让她无法正常上学,一家人挤在牢笼一般的小天地里也让她一个女孩子连上厕所都成为了困难,她不得不偷偷穿母亲的衣服装作华侨去南京饭店里上盥洗室。街道革委会的鲍国彬一直喜欢桑梓,当桑梓被当成特务带到公安时,鲍国彬替她解围,还让桑梓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找他。桑梓想要去南京最好的技校,于是去求鲍国彬,说可以用任何事情交换,但是鲍国彬想要的是桑梓的身体。鲍国彬与桑梓的事情被莫成名撞破,这也是推动莫成名下定决心去内蒙的最后的催化剂。
而莫青山则患有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医生跟他的母亲说莫青山时日无多。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莫青山本应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里的好吃的都应该拿出来给他,但是莫青山却盯着病友手中的烧饼直流口水。
莫家四兄妹的塑造只用了简单的笔触,几个典型事件,便让观众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背景下普通家庭的生活境遇。南京的部分仅用两集的情节表现,从第三集开始,莫成名等知青便踏上了前往内蒙的旅途。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的性格和眼界产生影响,用坎贝尔《英雄之旅》中的理论来说,莫成名已经从自己的正常世界跳入了冒险世界,并且草原的“冒险”中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些知青们刚踏入草原的时候,与草原的生活格格不入,吃不惯草原上的食物,骑马一天就骨头散架起不来床,甚至宁安因为自己的失误让羊圈里的羊被疯狼叼走了。但是即便青年人们犯下了种种错误,草原仍然包容着他们。这或许正是康洪雷导演想要表达的,也是他想对家乡和草原的赞美。
真实还原内蒙风情的诚意之作
康洪雷导演在二十岁入行的时候就一直想拍摄一部家乡戏,《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终于满足了他的愿望。看得出来,康洪雷导演对这部剧的制作颇为用心,他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电视剧导演之一,曾经拍摄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十分优秀的军旅题材作品,也拍摄过《功勋》、《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多种题材的电视剧,可谓是经验十分丰富。但是,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内蒙题材的剧集,带着情怀与使命的他多易其稿,希望写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挣扎、拼搏又顽强不息的气息,同时也要体现大草原对这些青年人的包容与接纳。
为了拍摄真实的内蒙古草原风情,康洪雷坚持实地取景,深入内蒙拍摄长达300多天,这已经算比较长的电视剧拍摄周期了。而南京部分,剧组则是采用了搭景的方式,真实还原了60年代南京老弄堂的局促与拥挤。服装道具也都尽可能真实还原了60年代的场景,比如内蒙的民族服饰还有杭拉送给莫成名的大氅都是尽可能做旧的,有一种包浆的感觉。
为了真实营造内蒙的氛围,该剧的演员不仅是老戏骨,而且尽量选择让内蒙演员来出演蒙古人。比如斯琴高娃在剧中便起到了“大家长”的作用,她饰演的诺尔吉玛是一位蒙古族善良的母亲,她收养了杭拉,并且照顾着这些从南京而来的知青们,他们就住在诺尔吉玛附近的蒙古包里,与诺尔吉玛同吃同住。斯琴高娃此次全程都用蒙语说台词,她饰演的角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蒙古人,汉语说的不好,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汇,这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涂们出生于内蒙古的海拉尔,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他在剧中饰演蒙古人仁勤。青年演员阿云嘎出生于鄂托克旗,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他在剧中饰演纳木海,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场。除此之外还有斯力更、塔娜花日等蒙古族演员的加盟,为这部剧营造了十分沉浸式的蒙古氛围。
截止到写稿之日,该剧更新到第七集,节奏十分紧凑。莫家每个人的家庭处境和矛盾,知青来到内蒙后的种种不适应,杭拉的感情纠葛以及宁安等知青们的打狼事件都形成了极大的看点。杭拉与莫成名会修成正果吗?莫桑梓、莫青山的命运又将如何?还为出现的纳木海会带来怎样的故事?该剧的后续剧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