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玛格特·罗比瑞恩·高斯林亚美莉卡·费雷拉阿丽亚娜·格林布拉特凯特·麦克金农海伦·米伦威尔·法瑞尔伊萨·雷哈莉·尼夫艾玛·麦基亚历山德拉·希普莎朗·鲁妮妮可拉·考夫兰迈克尔·塞拉康纳·斯温德尔舒提·盖特瓦刘思慕金斯利·本-阿迪尔斯科特·埃文斯杜阿·利帕约翰·塞纳雷亚·普尔曼里图·阿亚安娜·科鲁兹·凯恩埃默拉尔德·芬内尔詹米·德米特鲁安·罗斯玛瑞萨·阿贝拉妮基塔·查达哈安妮·玛莫罗麦肯纳·罗伯茨汉娜·卡利克-布朗斯特林·琼斯黛布·海特杰西卡·
类型:喜剧奇幻冒险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状态:HD 年份:2023 地区:加拿大 语言:英语 豆瓣:8.3分热度:170 ℃ 时间:2024-06-11 18:01:1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最近看到比较多的一个争议点是说,为什么是芭比?芭比是一个多么厌女的、消费主义的、女性幻梦的形象啊。
她是由男性创造出来完美女人,一个加深了女性的自我客体化的形象。
而且玛格罗比在宣传期的时候依然疯狂打扮自己,换了40多套衣服,还是把自己打扮像个娃娃一样,这不是走三步退两步吗?
假如你要做一个女性主义电影,为什么你要从一个最刻板印象的东西入手?
这是因为,你要打破刻板印象,肯定是从刻板印象入手。
越是深刻地参与了性价值兑换的女性,比如说女明星、女主播、女模特,她们实际上受到的剥削也就越严重。
当然她们也得到了一些东西,这种剥削以同谋的形式出现,就像现代社会的奴隶制常常以自由意志的形式出现,如果你上过班的话就理解。当你拿你的某项技能去兑换某样东西的时候,其实权力是掌握在帮助你实现这种兑换的人手里的。
芭比可以说是站在性剥削顶峰的女性image。
今天如果在电影里被盯着看的不是一个像玛格罗比一样的美女,而是一个普通女孩,谁会关心一个普通女孩在生活中受到的不痛不痒的不舒服,假如她不是被杀害或者被强奸了的话。只有当她为自己说话的时候,或者有人为她说话的时候。假如她不敢为自己说,总得有个离她足够近的声音告诉她,嘿,你可以说。
许多观众觉得看后半段的站桩式说教有点累,也是同理。
因为光听理论就是会累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故事和一定的娱乐性。
芭比是一个男权社会定义的完美女人,这种完美带有的文化背景能让观众快速的去理解电影的假定性,同时也能骗到、带领更多的人进入电影院。
许多新的事物常常不得不借助旧事物的面貌去表达自身,因为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关于它们自己的的足够丰富的、广为流传的语言。
这件事情在国内非常有名的(温和派)女权学者上野千鹤子身上也有所彰显。她的学术起步之路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可能就会被称为擦边,几乎就是擦边。
她早期的有一些书中国大陆没有翻译,有一本名字叫做《裙子底下的剧场——人为什么要穿内裤》,太擦了。但是当人们打开书本去看,就会看到作者想让他们知道的东西。
但是有时候一个理论的公众化普及化必须要经过一番与旧制度的同谋,假如没有真实的流血牺牲的话。
为了更广的普及,你只能暂时以同谋的方式去换取将来的解放。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原因的话,我可能不太会去二刷这部片子。因为尽管它已经做得如此轻松愉快,它对于我本人来说还是其实还是显得有些沉重。
我确实觉得这个故事结尾有些绵软,甚至有人说这片子最大的缺点就是还不够激进,因为电影的结尾又回到了开头引出来的 Existential problem上面。
一个讲述女性困境的片子,最后提到这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不管是芭比还是父权制,都是因为人活着的时候有危机太无聊而创造出来的。
这个就好像当一个穷人跟你说我很痛苦的时候,你跟他说,可是富人也很痛苦。痛苦不分深浅,你们不要再打了生而为人我们都很痛。
这确实是大实话,我也理解导演做这个结尾他想要说的是什么。但是这样结尾其实就消解了片子一开始花了五六十分钟的时间去建制的问题。
因为我看到的就是我的人生,因为在非常多切身的矛盾和痛苦面前:做自己是一句显得过于轻飘飘的话。
同时呢,这也让我意识到,女性主义故事的结局很难具体地、完美地书写。
有人说,这种结构是对传统的好莱坞式结尾的一个反击,也许如此。
我们都知道男性的好莱坞式结局是什么:成功了,得偿所愿了,美女陪着他。更早以前的小妞电影里面会写这个女的有个男人爱,这就是她最成功的结果。
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些不对、不够。
对于现代的女性而言,像爽文一样的好莱坞式的结局是什么?
我们习以为常的那种好莱坞式结局,它就是一个父权中心制的叙事方式。女性主义的故事是没有爽文结局的。
当然,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乎自我成长!芭比也是关乎自我成长,《教父》也是关于自我成长。
这个问题就在于父权制社会里面它有有一个明确的等级制度,它有一个父权制的梯子,是我杀了我爸取代他的位置。这对于女性来说,是以前没有人跟她们说过你可以掌握权力,而且她们对事物的第一直觉并非掠夺。
所以我会觉得这个片子说了我已经知道的事情,有人说出了,这很好,但是它又不像传统的电影那样给我一个非常惊心动魄的沉浸式体验。
当你对着1万个人说,我关心你们每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是真的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
但这种绵软其实也是他离开了父权中心话语体系里面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你想要脱离系统做自己的时候,你同时也失去了系统能给予你的那些安全感和意义感。但是这意味着你有一天会找到你自己的。
当你想要脱离你母父的控制的时候,你也离开了他们能给你的荫庇。就好比一个富二代跟他母父说,我要自由,你不要再管我了,然后爸爸说好我把你信用卡停了。
最离谱的是有很多男观众be like: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男人,但是这个片子它就是这儿不好那不好,它是个女权主义的幻梦。
拜托,男性幻梦在好莱坞已经拍了那么多了,你们不去说那些片子没有真正的指出和解决男人的困境,反而跑出来去要求近20年来出现的一部在历史的长河里和当代性里已经最尖锐的女性主义影片,要求她要完美。
这种评价体系不是像极了社会对女孩儿的人生所做的事吗?
完美让人瘫痪,完美让人寸步难行。就这样女的一个错也不犯,也失去了她本可以拥有的那些冒险。
除了做自己之外,《芭比》的结局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就是关于男性造人和女性造人的区别。
我们在以前的好莱坞电影里面经常能看到一种叫做皮格马利翁叙事,也叫缪斯叙事了,就是讲一个艺术家想谈恋爱,然后他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然后这个女孩活了跟他谈恋爱,在《窈窕淑女》和《最佳出价》,还有包括现在的很多电影里面,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故事原型。
当男人造一个人出来之后,要么是成为我的小弟、马仔,要么是和我谈恋爱,永远都处在父权制的这种高低结构,君臣父子上下压榨的环境中。也就是说,被男性造出来的人,假如想要独立,他只能把他的爸给杀了,只能通过弑父去完成这种自我成长。
但是女性是真的有造人的能力的。女性有子宫,女性是真的可以去生育的,所以这个片子的结尾当我们看到老奶奶牵着芭比的手的时候,给我带来的是另一种感受。
就是假如有人做过妈妈,或者你有机会去做妈妈,或者你从小就是被当做一个将来要做妈妈的人去抚养长大的,那么你其实知道如何孕育一个新生命,同时又如何默默地看他们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放手。包括这个片子里面写的这种母女关系也是如此。
今年41岁的导演格雷塔格韦格从拍文艺片出发,到现在她已经能掌控一个投资超大的好莱坞商业片。
导演在2012年的作品《弗兰西斯哈》里面就和她现在男友在合作了,一直到现在他们都没有结婚,她本人就是一个觉醒之后决定我要去创造的活生生的芭比。
她在一个采访里说每个女性都是芭比,好像又惹怒了很多人。不喜欢就不是呗。
不要害怕芭比这个词,或者任何现有语境下的辱女词汇。我们是可以重新定义它的。
比如媛,为什么不是我们定义。
又比如10年前还有很多人说泰勒斯威夫特是公交车,现在这个词已经消失了。
我希望这个片子能够赚大钱,这样中国电影市场就知道这样的片子是可以赚钱的,所以我们以后也可以做一些女生想看的电影。
假如你尚且是一个不够激进的人,正在被激进派鞭打,在驴、美役、沾男这些地方怀疑自己,那你就还是没有理解女性主义带给你的最有力的工具。
因为自己厌女而讨厌自己,不就陷入厌女循环了吗?
女性主义是一把尖锐的刀,剖开以往的一切,但是苦于没有系统教育,造成了很多理论的打架和现实情况的不自洽。
它其实是不立论的,它唯一立的论就是女性要有主体性,要看不要被看,要去创造,不要做被创造的事物,你要把你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除了要不要谈恋爱、要不要美,这些讨论的声量也许很大、目前也许看起来很迫切,但都是细枝末节,思考这些问题会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了解系统,帮你砍掉一些藤蔓。
但假如陷在里面,它反而会干扰你对“自己是什么”真正的探寻。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女性主义不是教女人怎么和男人相处,而是怎么和自己相处。爱男和厌男是一体两面的,一个人要是自诩女权但是满口都是男人如何如何,那也很差劲。问题根本不在这里。
关键在于更好地想明白自己要什么,然后去行动。
这个片子的结尾其实会让我想到在中国语境里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篇文章,叫《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在这个文章里面,somehow在结尾跟这个片子有一点共性,他都把这种困境上升到了所有人,不分性别的所有人的高度。
传统观念可能会认为她就两个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但我觉得我们现在不知道娜拉走掉后怎样,是因为她才刚走,她还没走多久没走多远,社会支持系统还不完备。但是假以时日她一定会走到一个她自己创造的新的天地。
只要她穿着自己舒适的丑鞋子,继续保持往前走,保持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总有一天她会走到一个所有前人都没去过的地方。
既然这是女性自己要去探索的地方,男人们就更没去过,所以这故事一定是女人自己来写的。
真的不要对西方自由人抱有期待🫤
看的整个人很烦躁,不管是电影里的女女男男还是影院屏幕下坐的发出声音的女女男男都让我觉得无比烦躁,这些烦躁伴随着电影里芭比化妆以后说:“我觉得自己看起来像个女人了”这句台词达到顶峰,我终于忍不住发出反胃的干呕声(没有打扰到别人的情况下)…
不是喊几句反对父权制的口号就能真的反抗父权制了,只会让男人像电影里的肯一样愈发明了:哦,原来我们现在的世界依然是男人主导,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我们男人在转哦。然后就拥有更多莫名其妙的自信了。
如果不是这个电影的名字叫芭比,真的会让人以为肯才是这部电影的大主角呢,因为显然他的性格比芭比更立体,从芭比的不起眼追随者到意识到现实世界的父权制属性后的态度大转变再到把芭比乐园打造成男人主导的世界再到最终摆脱所谓存在主义找到真正的自我,这么完整的个人成长转变路径,反观芭比前面是个花瓶玩偶,后面是个花瓶真人,唯一不同就是把高跟鞋换成了拖鞋,醒了但没完全醒,提出问题了,但没触及根本。
电影里出现“美”、“漂亮”、“丑八怪”等等带有凝视性质的台词频率实在是太高了,让人不适,欧美自由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要美,要多样的美,要为了自己而美,但是她们从来没有想过人根本不需要美这样的属性,从来没有想过可以从这个框架走出去呢。
还有里面女的阻止男人修宪的方法是让男人为了女人打起来,真的好让人啼笑皆非哦,和那些把男人发起的战争导致亡国之类的怪罪到女人身上真的如出一辙,上赶着主动认领了。
最高光的地方大概是:
肯意识到现实世界是父权制以后自信满满的走进一家公司说:给我一个领导的职位。
对面男人说:你没有工商硕士学位也不是phd。
肯说:我是男人。
对面说:事实上这一点现在已经成为劣势了。
肯说:你们没有很好的贯彻父权制。
对面说:我们在很好的贯彻,只是我们让它更隐蔽了。
很写实,他们真的让它更隐蔽了,不然怎么那么多自由人呢。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在对父权制撒娇嗔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人会因为你撒个娇就把权利让给你。
在看《Barbie》前我的心情是略为复杂的。出于对Greta Gerwig的电影和她个人的喜爱,我早早就拉满了期待值,但由于《Barbie》的营销实在是太全方位无死角,我在看各种宣发物料的时候又隐隐担心它该不会要落入消费主义伪女权的俗套以致被舆论反扑了吧。
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超乎我的预期!
或许不少人是冲着童年回忆来看的《Barbie》,但这部电影其实无意营造玩具总动员那般的纯真怀旧氛围。这其实是一部较为深刻的、具有高度现代性和思辨性内核的电影,是好莱坞在女性主义题材商业片上的一次突破性创新。它的叙事始终紧扣当今社会的种种议题,虽不乏诸多女性主义电影里的高亢宣言和对父权的揶揄,却也同时在真诚地尝试搭建两性之间和同性之间的对话的桥梁。
这一点在它对“父权”和“凝视”的表达上尤为突出。
一、什么是父权?
电影呈现的答案是:不是只有男性统领的社会才叫父权社会。父权的本质是权力结构的失衡,因此一切存在一方支配或压制另一方话语的社会结构都是父权的体现。电影通过先后构建出近乎母系社会的Barbieland 和父系社会的Kendom,以及两个国度之间的权力争夺及其结果表达了这一点。在Barbieland里,芭比们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夜晚的狂欢也永远是芭比们的狂欢,肯们只有走过场的份。而肯在接受现实世界(真·父权社会)的洗礼后顿时爹味大增,重返Barbieland并将其革新成采取现实世界的父权制的Kendom,一切权力结构随即翻转,芭比们成了只会服务于肯们的女侍。然而无论是Barbieland里的Ken还是Kendom里的Barbie,他们都无法舒展地做自己,两者都不可避免地异化为需要向他者寻求自身价值的客体。这是因为权力之网对主体性的禁锢和主体的性别无关,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成为“父权”的加害者,而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成为“父权”的受害者,这一点也让它对父权的探讨和诸多主流电影区分开来。
话虽如此,影片尾段芭比们重夺政权的剧情似乎亦在传达女性主政还是要比纯男的强,只是需要在此基础上作出一些变革。不过只看了一遍,对这一点并不太确定。
二、四重性别凝视的再现
可以说一直以来电影工业体系都是建立在男性凝视之上,而女性凝视也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在消费社会中话语权的提升而渐成惯常。但电影里常常出现的男性凝视往往指向的是男观众凝视被性化的女性角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视觉语言表达上;而同样的,女性凝视也是基于女性观众凝视被客体化的男性角色的前提。相对来说,男性对男性的凝视和女性对女性的凝视,以及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则较少在公共讨论中被提及。
而这四重性别凝视维度在《Barbie》里都通过故事情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在Barbieland里,肯们是被凝视的对象,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现实世界首次发现父权制给男性带来的种种特权后,肯将内在欲望和幻想投射到现实世界的成功男性身上,并通过建立Kendom完成了对这种雄性气质的自我认同。而在Kendom里失去自我的芭比们,以及Robbie扮演的芭比闯入真实世界后承受的异样眼光则是对男凝的再现;在Barbieland的芭比们看似生活无拘无束,光鲜亮丽,但实则对“什么是美”依然有着一些潜在的共识,所以芭比在发现自己的脚不再是高跟鞋形而是能完全着地,皮肤得了蜂窝织炎而不再光滑时才如此惊慌。这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个打扮和行为举止都另类的怪咖芭比在倡导女性解放和自由的Barbieland里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直到结尾才被最终接纳。
三、不后女性的女性主义
这部电影的第三大亮点在于其不流俗的女性主义表达,具体主要体现在它构建了Barbieland这一近乎乌托邦的存在,又在之后多次将其打碎,使其脱离了以小妞电影为代表的女性题材商业电影的cliché。
后女性主义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批判和反思。它并非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多种声音的宽泛概念。在女性主义学者Angela McRobbie看来,后女性主义对个人选择过度强调会阻碍人们看清性别在结构层面的作用和影响,削弱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此外,在“她经济”的背景下,后女性主义对消费主义的加持也存在让女性主义沦为一种商品或市场营销策略的危险,而这同样阻碍了人们看见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面临的切实挑战。从这一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前期对于Barbieland的刻画和芭比们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的呈现是具有浓厚的后女性主义意味的。但让人惊喜的是,它巧妙续接了芭比穿越到现实世界并随即展开一系列围绕性别、情感、生死等人生命题的探索的剧情,打破了芭比和女性观众对Barbieland的单一幻想,让故事没有沦为单纯的爽片。电影不仅仅停留在对女性身体多元和包容的倡导,而是大力着墨于Barbie的心灵成长之旅,展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天真且头脑简单的流水线娃娃最终蜕变成了一个会因美好事物动情落泪,有血有肉的,拥有自我意志的人类。在这一层面上,《Barbie》真正重构了Barbie的含义,使其流露出的女性主义具有更为丰富与真诚的底色。
四、几个有趣的情节人物设计
1. 先发制人地解构自己
就这一点印象深刻的有两处情节。一处是Robbie演的芭比在伤心地数落自己的外表,旁人连忙安慰,这时突然插来一句画外音,大意是导演都找Margot Robbie来演了,这还能有说服力吗(笑)。另一处情节是芭比制造商的CEO拒绝了影片里的妈妈对生产审美多元化的芭比的激情倡议,但在他的下属说这么整能大赚一笔后他立马改口答应,嘲笑资本主义的同时顺带也cue了自己一下。
2. 战争场景的拍摄
这部电影好玩的情节和画面太多了,其中之一是Kendom国分崩离析之际一群肯兵戎相见的场面。Greta把一般战争场景里的刀光剑影和血流成河拍成了Q宠大乱斗,满满都是她温柔又可爱的脑洞。
3.Allan的角色设计
Allan这个角色的设置也很有意思。在所有男性都叫Ken,所有女性都叫Barbie,男女性别特征和界限分明的Barbieland里,Allan无论是名字、个性还是外形都像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性别定义的独特存在,是为影片里的酷儿元素。
4.一些致敬
《芭比》用脑洞大开的手法致敬了多部经典电影,比如《2001太空漫游》式的开片、《黑客帝国》式的二选一、肯们在内战中的舞蹈编排对《雨中曲》的致敬(格导在多个采访里都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热爱,是真的很喜欢了!)。
5. “我要看妇产科医生”
看完不太理解最后这句台词,但是看网友解释明白了:芭比本是没有人类生殖器官的娃娃,这句台词意味着她终于有了阴道,看妇产科可以视作她了解作为人类的自己的一部分。
要说这部电影的缺点,大概就是叙事起承转合的节奏太快,有时显得突兀(比如母女和解),但这或许也是它的商业属性所决定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蛮契合这部电影无厘头和天马行空的风格。
电影很触动我的一幕,是结尾芭比创始人Ruth Handler和芭比再度跨越时空的距离来到了彼此跟前。年事已高的Handler温柔地注视着眼前这个昔日一手打造的娃娃,坚定地鼓舞她去勇敢探索人生的可能,陪伴着她走完觉醒之路的最后一程。在这仿佛一切都已凝结的空间里,两位女性给予彼此的爱在Billie Eilish轻柔的呢喃中缓缓流淌。
故事的最后,Ken和Barbie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电影也通过他们各自的成长历程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的愿景:
在这个世界里,
人人都能拥有成为自己的权利和勇气。
在这个世界里,
It’s not Barbie and Ken,
It’s not Ken and Barbie,
It’s Barbie and it’s Ken。
相信所有人都看过那段关于芭比的“起源故事”的论述,芭比的创始人鲁斯发现自己的女儿芭芭拉没有什么玩具可玩,不像儿子肯一样可以在玩玩具时带入自己是宇航员、消防员、外科医生。男孩的玩具可以带来无限想象,但是女孩只能被局限在纸板制成的时装玩具和围绕家务事的婴儿娃娃之间,只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母亲。
因此她想要做与众不同的女孩玩具。
而芭比玩具的横空出世至今也已经过去了60余年,曾经先锋的芭比形象如今也成为了被更新的文化与思潮所挑战的对象。
曾经打破女性与外部环境壁垒的芭比现今成为了塑造女性刻板印象,助长外部对女性凝视的一个核心元素。
但就是偏偏在当下芭比被影视化改编,葛韦格执起导筒,用芭比这个濒临淘汰的前女性前卫标志叙述了一套最新的、最具当下性的、完全挣脱了一切桎梏的女性叙事。
本片其实就输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内核——父权社会如何被女性的反凝视所瓦解。芭比的主体性意识觉醒过程,就是葛韦格在输送给全体女性观众的一部《如何打破爹系社会pua指南》。
分为三个步骤: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客体性处境,剖析男本位社会的成立逻辑,勇敢相信女性叙事并对现有框架取而代之。
整部影片的第一幕是全片最具设计感的一部分,当所有人在进入电影院前都在思考芭比玩具真人化会不会出现恐怖谷效应,会不会因为过分艳丽的配色显得出戏,会不会因为美泰给“她们”设置的行为逻辑太过做作过时而令人尴尬时,葛韦格用1:1重塑芭比世界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会!非常会!而且会就对了!
芭比从早晨一睁眼就必须按部就班地过着“芭比式生活”,醒来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要像迪士尼公主一样唱起歌,假装浴室能流出水地“洗澡”,假装杯子里有牛奶地“吃早点”,假装这千篇一律的npc生活不乏味地和所有芭比世界的芭比热情洋溢地打招呼,最后在芭比派对上假摇假摆,形式大于意义地度过“闺蜜日”。
看似是在描绘玩具芭比公仔的一天如果真的被实景拍摄,如果它们真的具有人的情思,这日复一日对它们是何等无味地令人恐惧和绝望。
实则描述的就是“后芭比”时代女性反而被束缚进新的枷锁后,她们这期间的日常生活如果被浓缩成一天24小时进行呈现,就是这么恐怖和无望。
她们必须在被凝视被客体化的位置上完成一切事务,芭比的房屋四面无墙,一举一动都在被规训后的目光的监视中。
她们的生活中事无巨细地“精致”,这种精致令她们不舒适,令她们难以喘息,令她们只能强颜欢笑装给别人看,令她们逐渐在其中迷失了自己的存在意义。
因此“死亡”成为了一切的开端,当罗比说出“death”时音乐停止派对结束,所有人为她这个本不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物体”思考起生命这样的话题感到惊悚,要对她施展一种来自于被驯化之群体集体灌输的“沉睡魔咒”,再次忘记自己短暂的觉醒,短暂的思维跳脱。
可是当第二天再次醒来时,罗比发现身为“经典芭比”的自己居然无法在芭比世界适从,她对起床即开唱的伪欢乐感到抵触,对假洗澡假吃饭也感到厌恶,连芭比最标志的高跟鞋她都无法再穿,成了令全体芭比世界感到羞耻的扁平足。
死亡作为令一个芭比觉醒为一个女性的开端,其所代表的不只是生命的终结,因为对终结的思考还意味着对当下的审视,审视倘若自己的生命即将完结,自己所每日重复的工作与行为又是否真的有价值,在当下身份之中是否是对短暂光阴的浪费。
很显然,以上的“吾日三省吾身”让最经典最标致的芭比开始、抑郁、厌世。
而芭比王国对于思维叛逃者的救赎方式是去寻找怪人芭比,她的存在类似于《玩具总动员》中的蝴蝶班“御用玩具”,被孩童暴力对待,遭到可怕的破坏和丢弃,因此她顶着爆炸头,脸上布满涂鸦,双腿也只能保持劈叉姿势。
但这一切不幸的遭遇源于她在芭比世界中唯一觉醒者的身份,她洞悉了人类世界与芭比世界的全部,超越了一个“符号”应有的思考范围,从而被内外世界合力施以极刑。怪人芭比代表着一个“人”和一个“芭比”之间的临界值,也担任着引领罗比进入现实世界的角色。
近期《欢颜》中的张鲁一的角色是一个研究了大半辈子地理学,储备知识堪称中国哥伦布,但是却从未踏出过自己城寨的“纸上谈地理”者,这其实就类似于一个芭比的人间体。
芭比们在芭比世界,或者简而言之就是小女孩们为她们买的塑料房子里假装生活了一辈子,从未来到过由真实的人组成的现实中生活过一分钟。而适应现实生活的第一步就是适应被凝视。
芭比和肯穿着芭比世界的浮夸配色戏服出街,现在她们在芭比世界的普通也成了古怪。
面对路人的侧目、戏谑与调侃,芭比感到浑身不自如,现实的尖锐和骨感令她不适,肯却自得其乐,因为他的“男子气概”会让他把这一切都视为对自己的赞许与仰慕。
由此在二人与“活人”发生的第一场互动中,芭比向开黄腔的工人表示:“我没有阴道,肯没有屌”可谓极其炸裂。
首先作为精致淑女,居家丽人的芭比在刻板观念中自然不能说出这等污言秽语,居然放下“身段”当祖安人,简直是“不守妇道”。其次这句话用言语层面的“阉割”去除了两人的性别特征,去除了他们受到非议的源头,道出了两人在同一环境中产生不同感受的根源。
当然现实中这种阉割则是来自玩具厂美泰,玩偶又怎么会被设计出生殖器,芭比玩具虽然贩卖着明确的性别标签,垂直于性别市场,打着性别口号,但是执行上确是去性别化的。
这实际上讽刺了类似于花木兰这样需要靠“女扮男”,通过形似男性,成为精神男人的伪平权者的荒谬与过时。(包括隔壁《不完美受害人》中的周迅与陈数)
芭比和肯在这句话之后做出的反应也预示了接下来剧情的走向,肯立刻挽尊称自己“生殖器健全”,而芭比则是为这句回击感到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接下来二人分头行动,分别接受了来自现实世界真实的目光的凝视与审判。
芭比找到了意念中浮现的主人,肯则是开始探索现实世界的基本盘。
小女孩虽然年龄小但是却已经认清了父系社会迂腐的种种,对于芭比这个过时的性别符号大加批判,称其为当代法西斯(灭绝正常女性的多样化生存空间)。
肯放眼望去这个被男人所主宰的社会,健身房里有沉淀的体育生,高楼大厦里有衣冠楚楚的精英男,货币之上也印满了男人的头像,男人在各个领域都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可以为一切事物代言。
由此与芭比深深陷入自我怀疑相反的是,肯拥有了在芭比世界这个母系社会中前所未有的自信,身体力行《普信男的养成》。
他开始想要随意加入一切人类社会的职业,体验和芭比世界不同的生活。
当他因为没有学位和执照被各种行业拒之门外时,他振臂高呼:“但是我是男的啊!”
这一刻银幕外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这个笑点能成功奏效源于我们这些真实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过往人生中对肯所新鲜的这个“世界观”的无奈,源于我们此刻聚在影院中观看《芭比》而无须遮掩地用大笑疏解在影厅之外遭遇的不公。
也暗含着这个不需要对爹味束之高阁的新时代共同追寻自由解放的默契。
肯的碰壁让他另辟蹊径,以退为进,回到芭比世界这个男性的信息茧房中传播“先进的男权思想”,带领肯们主宰世界。
肯们用马、啤酒、拳击这些雄性符号替代了芭比元素,将之改造为了一个男本位的雄性荷尔蒙过剩的油腻世界。
他们浮夸卖弄着自己的胸肌,将粗俗的俚语当作酷,把混乱嘈杂的派对日夜进行。同时他们还通过贩卖虚假权力的方式洗脑了所有的芭比,从而让男性将原本由女性承担的职务都取而代之,使得女性再次皈依顺从于男性“魅力”之下。
日本现在有个专有名词叫“八嘎女生”(当然这是音译的),指代在男性面前贩卖愚蠢和无能,从而助长他们虚荣的成就感以此讨得他们欢心的女性们。
正所谓电影男别喜欢娄烨,读书男别喜欢余华,音乐男别喜欢陶喆。男性长期将自己知之甚少的文化内涵符号化,当作社交场合中向女性卖弄的“再生生殖器”。
罗比向肯们的反攻也将计就计地利用了这一点,让芭比们假装不懂ps技术、没看过教父、不会理财,肯们闻着味就来贩卖自己在各个领域只知皮毛的“真知灼见”了,从而在他们沉醉于自己的爹味时刻时唤醒其它被洗脑的芭比。
最后再利用男性最大的人性弱点——虚荣与傲慢,引导对女性失去了控制力的他们互相“残杀”。
沙滩交换伴侣这场戏更是当代男性相亲式社交的极简化写照,只懂得一个吸引异性的手段——抱着吉他自弹自唱,蹩脚地把一首无比庸俗的歌曲唱到地老天荒,困厄于无知地单曲循环。
镜头从罗比与高司令身上拉开,沙滩上千篇一律的普信肯唱着千篇一律的口水歌,这仿佛就是无数组异性间的微信聊天窗口的同屏,把男性“随时随地,爹味回来”的卖弄具象化展现。
肯之间的沙滩战争由胡丢水上玩具转到了斗舞,这也是对仅男性自己可见的男性气概的反讽,他们自以为“泰裤辣”的battle在正常人眼中只会误以为他们心智年龄不到三岁。
高司令和刘思慕在影片第一幕就因为争风吃醋险些动粗,但是当时幸有罗比的阻拦没有大打出手。
而在现在这个被肯主宰的世界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男人们自满地认为社会不再需要女性的思维后,他们陷入了无休止的扯皮和内耗中。
但男人集团的被瓦解,肯们建构父权社会的破产却只是影片第三幕中的第一步。
罗比饰演的芭比真正的主人固然不是厌恶她的小女孩,而是她的母亲。母亲在被现实语境包办的生活中也感到不再能托举起表面云淡风轻的外壳,看到被女儿抛弃的芭比,感到自己的处境与之无比相似。
芭比被含爹量100%的董事会生产,物理层面“物化”并输送给全世界,母亲在含爹量99.9%的公司担任无关紧要的前台职务,身体力行被物化,被放在前台这个橱窗里展示给来往者。
芭比被玩具厂商的设定圈养在塑料屋中假装生活了一辈子,她也因为刻板家庭结构中“女主内”的规训而只能做家务、接孩子、陪老公,假装投入这些自己并不喜欢的繁琐事务中。
她们都是被爹系社会量产的“仿生女人”。(会梦见芭比吗?)
因此母亲的人物弧光是可以合理合法地“尖叫扭曲阴暗的爬行”,她也终于获得了不因为抑郁而被侧目,不因为厌世而感到自卑,不因为“不履母职”而被诟病的权力。
她重塑了芭比玩具的创意,生产“抑郁芭比”、“休闲服芭比”、“职场芭比”。虽然白男董事长的思维并没有被撼动,他只是因为认识到女性独立叙事有市场才同意与众不同的芭比被生产,但是这与戏外《芭比》过去一个月空前成功的宣传与营销形成了互文。
保守的价值观也许很难真正被扭转,但是女性可以通过“做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发声代言,呼唤所有先锋者呼应这场改朝换代,为自己创造对女性叙事喜闻乐见的市场环境。
罗比最终生活在了人类世界,成为了一个具体的“女人”。她换掉了高跟鞋,她的双脚不再为高跟鞋的形状所生(芭比人偶为了配合高跟鞋零件,人偶双脚都只能保持穿高跟鞋时的状态),换上了平底凉鞋,自信地来到医院前台说自己要看妇科病(这也是对第一个段子的呼应)。
能完整叙述出让一个女人做一个女人的逻辑其实很难,一个女人真的做回一个女人更难。
就当下而言,还面临着含爹量过高的暑期档之威逼,以及陈思诚变相鼓励女性成为生育机器的利诱。
因此在此刻我也彻底明白了《芭比》为什么要花如此长的时间和《奥本海默》炒“电影cp”。
芭比这个女权主义导演拍摄的关于“最女性的女性符号”的电影,撞档“好莱坞最后一个老白男”诺兰拍摄的最具男性特质题材的电影,两部电影本身因为主创和选题的缘故都被覆盖上了一层浓重的性别色彩。
但是芭比用欢乐明快的色系与元素二创《奥本海默》的海报,用“芭比海报生成器”生成基利安墨菲,葛韦格和罗比去影院观看《夺宝奇兵5》《碟中谍7》《奥本海默》,通通表达着女性视角特有的包容,她们拥抱多元拥抱一切。
大概是诺兰没有智能手机的缘故,他没有跟上葛韦格狠狠带的这一波节奏,在“玩的太新”的宣发中完全掉队,《奥本海默》在宣传期内的迟钝和被动也像极了肯的玩具在芭比世界长期被客体化、刻板化的形象,他们呆板保守,附庸于女性的存在,独立生存时无法自我诠释存在意义。
因此葛韦格带领《芭比》的团队只需勇敢大胆地向前走,《奥本海默》迟钝地在原地反应的过程就是《芭比》在戏外完成了属于这部电影的“电影弧光”与高光时刻的过程。
《芭比》也恰如与《奥本海默》的CP海报中绽放开的那朵粉色蘑菇云一般,在这个含爹量超标的暑期档炸开。
应私信要求我把片单放抬头,可以不看后面我所有主观性的言论
评论里有各种立场的观点,如果可以的话大家捏着鼻子每条都看看,也许会对自己和自己期望的女性主义有更多的认识
我最开始情绪化发泄时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看到,我尝试表达下我对女性主义真正的看法(直给所以很说教,你觉得冒犯那是对的)
女性很复杂,很敏感,很需要外界反馈,也是一定要明确自己个人是谁的群体,女性很容易受伤,也很能忍疼,但是一定要允许自己受伤,女性有很强的同理心,但是得警惕自怜,因为长期的自怜会放大外界的反馈,不管是好意还是恶意,现代的温水煮青蛙,永远是恒温的,权利这个东西从来不在话里
虽然我不会给它高分,但还是希望芭比票房大卖,谢谢大家推荐更多女性电影
这篇影评之后就不再回复补充了,不过如果觉得推荐的有争议麻烦私我批注一下
我看了这么多认真的评论,忽然想,如果这部导演是个男的,这部片所有那些不完美你们是否还能这样包容并且花上这么多时间认真替它解释。还是女性导演的女性主义大众商业片里女导演才是最重要的tag
列一下评论区推荐和我以及身边觉得可看的包含女性元素和精彩女性角色的电影吧,非要所有人给芭比打四五分那不如去给这里至少女导演的作品都雨露均沾一下
女性可以是什么
女性在遭受什么
家庭对于女性处处是无形的枷锁
女性拥有非常丰富的情感
无法回避的男性压迫
以及其他评论或私信推荐的电影
以下我没了解过,不发表意见,请谨慎评估
很多人提到了为什么给芭比这部片高评,我本来以为大部分人真如我正文里被评论所抨击的傲慢的何不食肉糜的认为大家没吃过好的,现在看来其实很多人认为这部确实没有那么好但是考虑鼓励,考虑题材难得,希望市场能拍更多女性题材,那我就更难过了,首先女性主义现在是爆款(谁让市场最爱盯着女性的钱包呢),未来你只会看到越来越多认真或蹭的女性电影,不管男导演,女性导演之间也应该有良性竞争,没了解过女权但了解电影的人点进芭比真的会产生对女权更多的探索欲吗我持怀疑意见,格雷塔前两部女性电影都是8分边缘,我没看过,但是评论有说芭比拍的不如伯德和小妇人,所以我们要因为格雷塔是女性就打高分让她甚至她后方的男性资本认为以后都是这样蜻蜓点水就能让大众满足吗,另外我也不觉得优待是一种尊重,而是对专业人士和其他女导演的说难听点侮辱,所有的导演无论男女都是要经受市场的考验的,如果你们坚信女权是大势所趋,能不能多点自信,市场才不care评价,市场在乎票房,唐人街探案边骂边看出多少部了,支持芭比还不如一起向电影院申请更多的场次,而不是要求所有人打四五分安慰奖,男的给不咋地的男性电影打高分,陋习干嘛女的要学
至于评论一部分不能看男权电影不能给男权电影打高分男性导演拍不出女性主义作品,嗯👍🏻,你是真正的激女,所以肯真不能狗带吗,诡计多端想提高丑肯销量的美泰
以下为原文
1.所有价值观全部用嘴讲,而且真的铺垫生硬,情绪酝酿还没到位,妈妈就开始在众人面前一堆输出女性困境,这个输出还唤醒了芭比们也不合逻辑,因为芭比们其实从未被男性压迫过,这个世界被创造时就是女性至上的,肯也是去了真实世界体会了优待的感觉才开始大搞父权制的,人类不会做超出自己认知的行为
2.我真的很讨厌最开始芭比去找女儿,女儿对她的态度,太mean了,虽然一个打扮奔放还自称是芭比大家都爱我的陌生人跑你面前很神经,但是为什么要攻击芭比传播身材焦虑,为什么当面judge一个女生你的身材打扮一看就是媚男,骂创始人啊,而且芭比也说了我就是经典款呀,芭比里也有律师总统啊。没有一个女生身材像芭比,所以天生身材曲线逆天的女生就应该把自己推平是吧,说好的包容性呢,母女两一番输出,结果上了芭比世界最后不也从西装休闲变成了女性经典款粉嫩小裙子()
3.歌舞太多了,结果类型又不是歌舞,除了最后女性走马灯,其他的都很口水,恕我直言最好听的就是那首爹味乡村曲
4.男人的戏份太多了,而且最后还要强行给肯来个精神成长,套用热评一句话,肯就不能去死吗,芭比世界地就这么大,房子就那么多,芭比也说完全不知道肯睡哪里,这就是个丛林竞争社会,你们也没有生殖器官,不能捐蝌蚪不能睡还占地方天天待在沙滩上连个冲浪都不会的男的留着干嘛呢,你们都当总统律师了怎么还在捡垃圾,导演可能还想留点男观众的市场,拜托,真普男们早就在乡村音乐里破大防愤而离场了,我周围的男的压根看标题就不会进来看这部电影
话说这里有个好笑的对比,父权洗脑下的芭比世界,肯们虽然抢了房子但是还是让芭比们住哎,但是芭比们从来不关心自己的肯睡哪
我真的很烦主创们看不惯又放不下男人的样子哎,还记得让男的成长,天知道我看了多少部开场写死老婆女友女儿甚至全家激励男主复仇奋起的电影,所谓“冰箱里的女友”。
5.芭比至上的社会也是有女性之间的隐性歧视的,女孩子一定要香香美美的,不能是扁平足哦,不能有橘皮哦,芭比们都不去跟怪芭比玩,怪芭比没有好看的长头发一天到晚劈叉就是个怪人了?说好的女孩可以成为她想成为的样子呢(虽然怪芭比不是真的想变成这样)
6.整部片花了很多力气去讽刺男的,结果还反而塑造了肯,连艾伦都有表面男闺蜜内里琦玉老师的反差感,芭比们,妈妈,女儿都没他们立体,她们精致的只有服装,花了很多时间去描写现实里的父权世界,芭比世界的塑造时间一半时间浪费在了闺蜜趴,并且很无聊
7.看片时一直在研究高司令的肌肉是不是画的,真难过啊,我就完全不会怀疑罗比的身材是假的
8.罗比的芭比想变成人也莫名其妙,the rio world sucks,你自己亲身体验过的
9.从小我都没买过一只肯,肯的设计用心程度完全配不上我的芭比,捆绑销售的我都会扔了,我的芭比不需要随便找个男的强凑,芭比审美下的肯打扮真的难评,要我颜控我也选父权制肯,男人女人都穿自己觉得好看的衣服吧
我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迎合甚至讨好我的价值观就给这种片打高分,我想不出这和经常被女权主义者们批判的,那些虽然这个男人又丑又笨但是对我好(还是嘴上讲讲)所以我爱他的“娇妻”有什么区别
客观来说是可看的,但是打五分的女性主义者们,我只能说吃点好的,女性主义现在是爆款产品啦,你们是有消费选择的,不要这么卑微
说不定我这么反感其实是因为我才是极端女权主义呢😃
女生们什么时候才愿意多花点时间在自己的感受和成就上,而不是拍个女性电影结果一半篇幅讲男人沙雕一半篇幅讲男的对我怎么那么不好,在撒娇吗?这我是男的我也不信女的离了男的世界能转,如果导演们都在花大量的篇幅控诉父权,就会像这部的选角一样滑稽,除了两个芭比,其他芭比的演员全部都是男性审美身材,穿着性感甜美的紧身衣,连妈妈身材都很好,然而一只手的帅肯都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