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李雪健蒋梦婕王柏杰高一童廖亮姚奕辰史力嘉马率
类型:传记剧情剧情片导演:金舸 状态:HD 年份:2011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6.6分热度:14 ℃ 时间:2023-08-05 17:22:2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辛亥革命100周年了,历史风云变幻,起起落落,英雄辈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很多,林觉民便是一个传奇。电影《百年情书》讲述的就是林觉民的故事———一个青年的理想、爱情和亲情。nn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会审林觉民。林觉民用英语流利作答,慷慨陈词,表现得气宇轩昂。诸人为他的见识震惊,连张鸣岐都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殉国时,林觉民年仅24岁。nn发动起义前,热血青年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冯超骧、方声洞等人彻夜未眠,想及明日便要打响革命起义的枪声,思及家人纷纷写下诀别书,其中有两篇成为传世之作:一封是方声洞的《秉父书》,洋溢着为国尽忠的豪情,和难以为父尽孝的悲痛;还有一封便是林觉民写下的字字泣血的《与妻书》。果然,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这些青年都为革命事业捐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电影中的两封书信《与妻书》、《秉父书》是全片的情感核心,其背后是爱情和亲情与理想的纠葛。
理想代价:视死如归,杀身成仁nn林觉民们的理想就是发动黄花岗起义,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这已是百年前的革命往事。因为一封饱含柔情与热血的情书,多次被我们提起,以致于写就这封情书的时机---起义前夜常被人淡忘。nn百年前的青年林觉民以及他的战友烈士、志士、仁人,与蝇营狗苟的体制决裂,争民主、争平等、争自由。明知起义意味着死亡,如林觉民所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明知黄花岗起义是上断头台,有去无还,但也要义无反顾地迎上去,置生死于度外,杀身成仁。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慷慨赴死,将会穿越历史时空,划破黑暗,给人以振奋和启示。nn对理想的执著,内心热血的澎湃,行动的决绝,是《百年情书》对百年中国青年精神价值的书写。nn关于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很多先辈都有过论述,最为知名的当属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先生是从正面来论述的,如果从反面加以论述,我们能看得更加清楚---少年蠢则国蠢;少年穷则国穷;少年愚昧则国愚昧;少年不独立则国不独立;少年不民主则国不民主……nn《百年情书》中的青年,不过20岁,已有如此为国捐躯之壮志,坦然面对生死,坠作自由之花,他们说的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充满稚嫩,但纯粹而无私。倘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林觉民等众人的思想,不得不提到一场历史运动---"五四运动",不得不提到"五四运动"的根本---启蒙运动,不得不提到启蒙运动的核心---德先生与赛先生,就是今日所言的科学与民主。nn在如此思想环境熏陶下生长的青年,怎能不把独立、自由、民主烙进灵魂深处,这才是《百年情书》所揭示的价值追求,只是我们须得记住,启蒙还未完成,青年的梦想还在路上。所有的理想都值得尊重,所有为理想付出的行动都值得景仰,哪怕已过去百年。nn《禀父书》 以孝顺的名义为国尽忠nn尽管相对于方声洞的激扬文字,历史上林觉民的《秉父书》只有几十个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但显然并不妨碍李雪健饰演的林父去展现强大的气场。nn根据历史材料并借以合理艺术想象的父亲形象,是该片的另一闪光之处。父亲的出现不是简单地树立对立面,增加林觉民参加革命的障碍,而是表现传统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父子亲情是何等深厚,父子彼此间的交流具有何等显著的中国特点。nn为国尽忠、为家尽孝,一直是传统文人内心深处无比纠结的两个方向,而表现在林觉民身上就有特殊的意义。这一代人承上启下,血液中有传统的底子和西方思想的因子。电影中看似严格无比的父亲,内心深处实则宽容软弱。nn影片中父子喝酒的镜头安排得极为巧妙,父亲知道儿子即将参加革命,参加战斗,但不愿问起,他心中非常清楚儿子所为有其道理,也知道这个儿子从日本回来后的抱负。儿子也不忍告诉父亲革命之事。于是父子俩说着看似不太着边的话语。nn这个细节很好地解释了传统中国文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和迂腐,他们对天下与责任的认识实为深入。何况,明知此路意味着死亡,但仍抱着杀身成仁观念的人,林觉民不是第一个,谭嗣同曾经这么干过,以死明志,以死唤醒同辈中人。nn李雪健饰演的父亲一角,为整部电影增加了厚重,接通了传统。林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爱子心切,主张宽容,自从儿子林觉民科考时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时,他便感到这个儿子日后将会与众不同,于是送林觉民去日本自费留学,才有了后来林觉民的思想觉醒和发动革命起义的决心。父亲的宽容为林觉民的未来留好了伏笔,只是林父肯定没有想到,他的苦心孤诣换来的是儿子的英年早逝,而他却束手无策。李雪健将一个内心痛苦却要表面表现得若无其事的老父亲,演绎得惟妙惟肖。nn有了很好的故事、素材和合适的演员,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毫无瑕疵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叙事存在一些问题,在怎么讲述一个好故事方面的创意设计显得有些按部就班。nn而白天革命与晚上爱情亲情的时间轮换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视觉冲击和情感渲染效果,也导致了节奏偏慢。复调或者说多线条的电影其实并不难拍,关键在节奏的掌控是否张弛有度,这是我们很多国产电影需要克服的问题。nn百年情书不仅是一部爱情电影,林觉民也不仅仅是一个闹革命的情种。影片在定义一个合格的青年上,很有一番思考,他们往往是东西合并的结合,思想上追求先进,有理想,有激情;行为上继承传统,齐家修身。这曾是五四一代人的写照。nn《与妻书》 以爱情的名义铭记热血nn广为流传的情书———《与妻书》是影片的情感基调,新红楼中的黛玉扮演者蒋梦婕饰演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典雅、温婉、柔情似水,她与林觉民极富中国古典风韵的浪漫情感弥漫在影片中间。nn交错在讲述林觉民参加起义的同时,林觉民的情感线索表现得细腻感人。影片描绘了林觉民在新婚后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以及从一介白面书生到革命骨干的成长历程。nn电影中用充满了东方神韵的画面讲述了一段传统而又热烈的爱情故事,将林觉民与陈意映传统式的相爱相知表现得感人心肺。尽管他们俩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的婚,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影片中不时展现了二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温馨,《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nn借助电影镜头,观众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琴瑟之音。这份缘分殊为难得,在传统婚姻制度的框架下,两人由婚姻再坠入爱河,陈意映对丈夫始终支持,未曾有过半点怨言,或许她不能完全理解丈夫的事业,但她并没有横加阻拦,而是始终看着丈夫远行,等待爱人归来。nn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nn百年前的革命青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相反他们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家中父老。第一批为理想献身的青年普遍出生于不错的家庭,接受过西方教育,学识层次都很高。nn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腻烦了那些虚构出来的假大空形象,唯有真实和表现真实的质朴方式,方能让观众相信,这不是杜撰的故事,这是历史。我认为这是该电影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最大的原因,还原英雄本来的样子,一如我们身边的兄弟。nn刊于《法制周末》2011年5月24日nnnn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辛亥革命100周年了,历史风云变幻,起起落落,英雄辈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很多,林觉民便是一个传奇。电影《百年情书》讲述的就是林觉民的故事———一个青年的理想、爱情和亲情。nn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会审林觉民。林觉民用英语流利作答,慷慨陈词,表现得气宇轩昂。诸人为他的见识震惊,连张鸣岐都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殉国时,林觉民年仅24岁。nn发动起义前,热血青年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冯超骧、方声洞等人彻夜未眠,想及明日便要打响革命起义的枪声,思及家人纷纷写下诀别书,其中有两篇成为传世之作:一封是方声洞的《秉父书》,洋溢着为国尽忠的豪情,和难以为父尽孝的悲痛;还有一封便是林觉民写下的字字泣血的《与妻书》。果然,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这些青年都为革命事业捐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电影中的两封书信《与妻书》、《秉父书》是全片的情感核心,其背后是爱情和亲情与理想的纠葛。
理想代价:视死如归,杀身成仁nn林觉民们的理想就是发动黄花岗起义,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这已是百年前的革命往事。因为一封饱含柔情与热血的情书,多次被我们提起,以致于写就这封情书的时机---起义前夜常被人淡忘。nn百年前的青年林觉民以及他的战友烈士、志士、仁人,与蝇营狗苟的体制决裂,争民主、争平等、争自由。明知起义意味着死亡,如林觉民所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明知黄花岗起义是上断头台,有去无还,但也要义无反顾地迎上去,置生死于度外,杀身成仁。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慷慨赴死,将会穿越历史时空,划破黑暗,给人以振奋和启示。nn对理想的执著,内心热血的澎湃,行动的决绝,是《百年情书》对百年中国青年精神价值的书写。nn关于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很多先辈都有过论述,最为知名的当属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先生是从正面来论述的,如果从反面加以论述,我们能看得更加清楚---少年蠢则国蠢;少年穷则国穷;少年愚昧则国愚昧;少年不独立则国不独立;少年不民主则国不民主……nn《百年情书》中的青年,不过20岁,已有如此为国捐躯之壮志,坦然面对生死,坠作自由之花,他们说的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充满稚嫩,但纯粹而无私。倘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林觉民等众人的思想,不得不提到一场历史运动---"五四运动",不得不提到"五四运动"的根本---启蒙运动,不得不提到启蒙运动的核心---德先生与赛先生,就是今日所言的科学与民主。nn在如此思想环境熏陶下生长的青年,怎能不把独立、自由、民主烙进灵魂深处,这才是《百年情书》所揭示的价值追求,只是我们须得记住,启蒙还未完成,青年的梦想还在路上。所有的理想都值得尊重,所有为理想付出的行动都值得景仰,哪怕已过去百年。nn《禀父书》 以孝顺的名义为国尽忠nn尽管相对于方声洞的激扬文字,历史上林觉民的《秉父书》只有几十个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但显然并不妨碍李雪健饰演的林父去展现强大的气场。nn根据历史材料并借以合理艺术想象的父亲形象,是该片的另一闪光之处。父亲的出现不是简单地树立对立面,增加林觉民参加革命的障碍,而是表现传统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父子亲情是何等深厚,父子彼此间的交流具有何等显著的中国特点。nn为国尽忠、为家尽孝,一直是传统文人内心深处无比纠结的两个方向,而表现在林觉民身上就有特殊的意义。这一代人承上启下,血液中有传统的底子和西方思想的因子。电影中看似严格无比的父亲,内心深处实则宽容软弱。nn影片中父子喝酒的镜头安排得极为巧妙,父亲知道儿子即将参加革命,参加战斗,但不愿问起,他心中非常清楚儿子所为有其道理,也知道这个儿子从日本回来后的抱负。儿子也不忍告诉父亲革命之事。于是父子俩说着看似不太着边的话语。nn这个细节很好地解释了传统中国文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和迂腐,他们对天下与责任的认识实为深入。何况,明知此路意味着死亡,但仍抱着杀身成仁观念的人,林觉民不是第一个,谭嗣同曾经这么干过,以死明志,以死唤醒同辈中人。nn李雪健饰演的父亲一角,为整部电影增加了厚重,接通了传统。林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爱子心切,主张宽容,自从儿子林觉民科考时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时,他便感到这个儿子日后将会与众不同,于是送林觉民去日本自费留学,才有了后来林觉民的思想觉醒和发动革命起义的决心。父亲的宽容为林觉民的未来留好了伏笔,只是林父肯定没有想到,他的苦心孤诣换来的是儿子的英年早逝,而他却束手无策。李雪健将一个内心痛苦却要表面表现得若无其事的老父亲,演绎得惟妙惟肖。nn有了很好的故事、素材和合适的演员,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毫无瑕疵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叙事存在一些问题,在怎么讲述一个好故事方面的创意设计显得有些按部就班。nn而白天革命与晚上爱情亲情的时间轮换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视觉冲击和情感渲染效果,也导致了节奏偏慢。复调或者说多线条的电影其实并不难拍,关键在节奏的掌控是否张弛有度,这是我们很多国产电影需要克服的问题。nn百年情书不仅是一部爱情电影,林觉民也不仅仅是一个闹革命的情种。影片在定义一个合格的青年上,很有一番思考,他们往往是东西合并的结合,思想上追求先进,有理想,有激情;行为上继承传统,齐家修身。这曾是五四一代人的写照。nn《与妻书》 以爱情的名义铭记热血nn广为流传的情书———《与妻书》是影片的情感基调,新红楼中的黛玉扮演者蒋梦婕饰演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典雅、温婉、柔情似水,她与林觉民极富中国古典风韵的浪漫情感弥漫在影片中间。nn交错在讲述林觉民参加起义的同时,林觉民的情感线索表现得细腻感人。影片描绘了林觉民在新婚后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以及从一介白面书生到革命骨干的成长历程。nn电影中用充满了东方神韵的画面讲述了一段传统而又热烈的爱情故事,将林觉民与陈意映传统式的相爱相知表现得感人心肺。尽管他们俩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的婚,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影片中不时展现了二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温馨,《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nn借助电影镜头,观众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琴瑟之音。这份缘分殊为难得,在传统婚姻制度的框架下,两人由婚姻再坠入爱河,陈意映对丈夫始终支持,未曾有过半点怨言,或许她不能完全理解丈夫的事业,但她并没有横加阻拦,而是始终看着丈夫远行,等待爱人归来。nn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nn百年前的革命青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相反他们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家中父老。第一批为理想献身的青年普遍出生于不错的家庭,接受过西方教育,学识层次都很高。nn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腻烦了那些虚构出来的假大空形象,唯有真实和表现真实的质朴方式,方能让观众相信,这不是杜撰的故事,这是历史。我认为这是该电影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最大的原因,还原英雄本来的样子,一如我们身边的兄弟。nn刊于《法制周末》2011年5月24日nnnn
《百年情书》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一小处,以平凡感人之事表现出了革命的厚重感。
林觉民说过:“中国欲富强必先民主自由,欲民主自由必先革命,欲革命必先流血革命,吾辈不才,愿将平凡肉躯付诸革命。虽有万死,却不敢辞。”林觉民作为一个革命党人,他的凛然大义令我佩服,而他对妻子的情深意重则令我感动。依我看来,这也是影片的看点之一,更是《百年情书》所表达的内涵。林觉民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牺牲自己福利谋求天下人福利的高尚品格在这封《与妻书》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他在小房间里挥泪作《与妻书》这个场景,连同窗外那枯枝败叶所带来的悲凉寂寥景象,我恐自此不能忘怀。若非情深,怎能令堂堂七尺男儿泪流满面而不能自抑?想到情深恩爱的一对伉俪自此一战将会天人永隔,我心伤不已。但想到林觉民那一句“当以吾辈之血浇灌自由之花”,为大义而死何尝不是死得其所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人浑噩一生,长寿百年,若干年后,又有谁会记得他?相反,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万年不朽。
先辈们为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世界流血牺牲,而今我们正真切地感受这份幸福生活。既已知美好的事物来之不易,那么我们自当要珍惜维护。
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信仰是高于一切的,也许战火硝烟中的儿女情长未显英雄气短,相貌如玉,肝胆如铁,心地光明如雪,24岁,惜哉.....................其实两个人的感情虽深令人感动却不知本源何在,倘若包办婚姻竟获得一份乃敢与君绝的情怀,在那个动荡不安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与变革的交融,关于个人选择家庭责任国家利益,或者可以算大成吧。
带鱼天然呆扣分,与妻书配音扣分........
电影拍得挺不咋地,可我还是哭了。我哭的不是电影,而是那种知道“战必败身必死”而依然去做的觉悟。我向来觉得自己是个人文主义者,所以很不喜欢没事就死啊死的,我常想我要是在动乱时期没准就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乖乖地待在家里,保护妻儿老小,静静地挨过去。
可是如果静静地挨不过去呢。于是有人站出来,去死。很傻吧,是很傻(这电影也把他们拍得很傻,好像他们就真的很想去死一样)。可是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你还能静静地坐在家里吗,如果你站起来,那么他们就不傻,他们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更多的他们。
我现在想来其实搞革命的都是些文化人,带头的都是些家境好的,家境好才受得了好的教育,不缺什么才会想要一个更好的东西,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世界。电影里的黄兴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哭了,因为我突然想到,他们用生命换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世界,而那个世界,现在在哪里呢。
2. 传世之作啊,那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中学课文,那么恩爱美满的夫妻俩,他们的感情在哪里,在哪里?为什么我看不到,找都找不到?
3. 林觉民的朋友们,到底有多少个是学播音的?
4. 民族英雄,不是死了就是英雄的。我不明白,死=救国吗?为什么那些人争先恐后地要去死?
5. 与妻书,至少80后的人中学课本上都学过,相信大多数人都曾经感动于林觉民的觉悟,他的勇敢,他的才情,那么一封有国有家、有情有义的家信,居然是在表情扭曲的嚎啕声中写出来的,让我的逻辑怎么也无法对得上。我想知道,林觉民的脑子是不是和常人不同?他心甘情愿做事的时候都是痛哭流涕的?这么重要的细节,怎么不提前说明一下?
6. 黄兴创立了同盟会,他是领导,是先驱。在林觉民的朋友中,他也是最后一个加入同盟会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决定是否起义的问题上,黄兴要请教一个初出茅庐的林觉民?不会是因为他是主角吧?
7. 就义之前,林觉民慷慨陈词,那感觉好比就职大总统。演说已经好到不仅可以令昏庸的清政府官员听完,还能给予华丽的表扬,然后以不能把这种人留给敌手的理由杀掉他。我有点不懂,林觉民到底是否是因为太有才华才丢命的?
看的时候,同伴半路就杀出去大厅凉快去了。
俺也实在不太欣赏得来这伟大的艺术。
问题先提这些了。因为没有意愿再看一次,估计这辈子也就这几个问题了。
谁能回答帮个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