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王传君张钧甯吴镇宇王圣迪蔡明金士杰黄明昊徐娇阿如那王成思柳小海邢佳栋李梦沈浩程茉穆梦娇顾明漪卓依娜姆王晓赟子邓金煌
类型:剧情悬疑犯罪导演:柯汶利 状态:HD 年份:202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8分热度:26 ℃ 时间:2024-09-17 13:16:0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首发:公众号 电影爬虫。
看完《默杀》的第一感受是愤怒的,觉得导演在把我当小孩糊弄。
情绪稳定下来后想了又想,还是得客观点、全面些看问题。
一定会有部分观众,觉得《默杀》很带劲。好看、爱看。这部分观众的特点该是平日里不太看电影。所以,当看到这样一部“应有尽有、高潮不断、奇观尽显”的《默杀》,会觉得好看,是情理之中。
反之,但凡稍微有点阅片量的观众,大抵都难以接受《默杀》。
那就先来聊,为什么会有观众觉得《默杀》好看。
作为一部由校园霸凌引起的复仇电影,《默杀》全片充斥着尺度颇大的暴力镜头。
单是直观的视觉层面,其尺度之大,在在国产院线片里,称得上罕见。
比如两场校园霸凌戏份。用胶水将少女糊在墙上,涂抹在她全身;将玫瑰刺头冠硬扎进女孩头里,逼她喝头发水。
再比如接连不断的血浆狂飙戏,锤子爆头、玻璃碎片扎脸、钉子戳进手掌、木棍戳肉、刀片割喉等等。
放到有分级制度的地区,《默杀》至少是个限制级影片。
于是在部分观众眼里,在国内院线看到这种“狂下猛料”的电影,自是深受震撼,大夸特夸。理解。
至于故事层面,对这部分观众来说《默杀》则是会给予他们超值感。
《默杀》涉及的元素不可谓不多,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导演把平生看到的坏事恶人都一股脑塞进了电影里。
性侵幼童的兽父、安嘉和般的家暴男、虐待女儿的母亲、霸凌同学的学生、收好处的黑警、作伪证的“老好人”、偷拍狂魔、猥琐的校长、麻木的老师、复仇的父亲······
花一份钱,看N部犯罪片,嘿!真值!
所以,如果是接触电影不久的观众,突然脑袋里灯泡一亮,起了去电影院看部电影的念头,那么《默杀》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另一部分观众呢?对喜欢看电影、喜欢看好电影的观众而言,《默杀》适合他们看吗?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我的观点,看完感觉在被导演当小孩糊弄。
《默杀》的类型一栏,写的是悬疑、犯罪。
先说悬疑。
《默杀》的悬疑,一塌糊涂。
影片的悬疑全部浮在表面,连我这种自认不配看悬疑烧脑片的人都能一眼窥到导演的用意。
试举三例。
其一,开场张钧甯扮演的母亲李涵,看到女儿小彤遭遇校园霸凌,心疼不已。
接下来,几个欺负过女儿的女孩挨个被穿着雨衣的神秘人击杀。
观众心底会起疑问,神秘人是谁?紧接转场,李涵穿着同款雨衣出现。
这能是李涵吗?下午女儿被欺负,晚上当妈的就去报复杀人了?
如此的故布疑阵,未免也太低级了些。
其二,太过刻意的故弄玄虚。
又是穿着雨衣的神秘人。警察和李涵追了半天,追上了,结果和案子八竿子打不着,是个偷拍狂。
偷拍狂也就罢了,还硬要给这种龙套加一些毫无必要的身份关系。原来偷拍狂竟是吴镇宇扮演的警察之子。
所以呢?我以为后续这个身份会有什么特别之处,结果是压根没有。完全是凑时长的。
其三,关键信息的过早露出,让影片时长刚过半就真相大白。
银幕内外,根据已知线索,所有人都在好奇,到底谁才是杀害了几个霸凌者的雨夜屠夫。
此时警方介绍王传君扮演的学校修理工林在福时,来了这么一句台词“他的女儿之前在学校意外死亡”。
得,后面都不用看了。凶手肯定是这林在福了,为女儿报仇呗。后续果然如此。
如此关键信息,至少也应该是一番调查,“什么?!林在福还有个女儿!”,接着慢慢揭开当年的案子,遵循一个基本的故事逻辑,而不是像本片这样,随意就透了底。
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最终的真相不是靠调查、推理出来,而是纯靠凶手的回忆,向观众还原真相。
悬疑?不存在的。
所以,与其说《默杀》的部悬疑片,不如说这压根是部惊悚片。
因为它到处都是一惊一乍的jump scare,把低级惊悚恐怖片那套硬是套了过来。
还是用一场戏举例。李涵溜进林在福家里。
刚翻进去,惊恐的BGM突然响起!原来是头顶的感应灯泡亮了,还是红色的。
没走两步,又是突然的惊恐BGM!李涵看见一张脸!原来是镜子里的自己。
再来,突然惊恐的BGM!林在福回来了!李涵赶忙钻进床底!
接着,突然惊恐的BGM!林在福的钥匙掉到了床边地板上!
······
没来由的,看到这一场戏时,我突然想到曹云金模仿郭德纲的一句台词
“你死不死啊!”
如此故弄玄虚、一惊一乍的电影,说它是悬疑片那真是丢尽悬疑片的脸面。
下面再来讨论它的另一个类型,犯罪。
看得出导演的野心很大。什么都想拍,什么都想要。
就像上文所提,巴不得把他能想到的所有犯罪元素都融入进去。
如此一来造成的极大缺陷就是,影片太失真。像是给影片加了一堵墙,将观众隔绝在外,难以入戏。
影片的故事其实相当简单明了,父母为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报仇。
可最后既要也要,愣是搞成了大杂烩,做了一锅浆糊出来。
原来母亲有问题,原来继父也有问题,原来校长有问题,原来老师也有问题,到最后,啊!?连孩子都有问题!?
影片到了尾声,一度成了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的存在,愣是要给所有人物都加上BUFF。
至此,《默杀》已经不能称之为一部依托于故事的电影,而分明成了一部一味堆砌犯罪元素的畸形产物。
由于想表达的太多,家暴问题、性侵问题、职场骚扰问题、校园霸凌问题、阶级压迫问题······
全片所有的人物都成了完成导演表达的工具,每个人都不再是人物、角色,而成了一个符号、载体。
观众不会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共情,导演所有的表达都成了空中楼阁。
好似在导演的心中,观众都是不带脑子的,给什么就信什么,不配看有深度的东西。
说句不好听的,《默杀》这种拍法,很显然导演压根就没把观众当做是和自己同一水平线的人。
堆元素堆就完事了,他们懂什么啊?
导演的这种自大,到影片最后,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癫狂。
车辆在高速疾驰过程中翻车,翻了又翻,车子已然是报废状态。结果女主李涵没事人一样从车里冲出来,跑到林在福车里要将他剁了。
詹姆斯·邦德都没这么离谱。
最后还想再多提一句,作为一部失败的悬疑犯罪片,《默杀》的喜剧元素倒是让我切实获得了乐子。
蔡明老师登场的几分钟戏份,十足是让我笑出了声。
虽然蔡明老师如今在春晚上喜欢玩尬的,但摸着良心说,《默杀》里老牌笑匠的功力真不是盖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
一百二十分钟的电影,不如蔡明老师登场的三分钟戏份,我当什么冤大头花元子去看电影?
图什么?图免费空调吗?
1,惠君是自闭症儿童,也就是星孩,这类小孩可能会把玩具或者动物当作她的朋友,所以当施暴者说要把她的鸽子扔掉,对她来说,就相当于把她朋友扔下去了,所以她才会紧张,并听从施暴者的安排。
2,为什么说当时小彤被性侵时,她妈妈不报警,其实和年代有关,出事时,小彤才九岁,也就是大概在2000-2001年这样,现在我们会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报警,但在当年,很多人的思想并没有这么开化。所以在警官逼问小彤妈妈的时候,她自己也说出了那套在当时十分经典的言论,“小彤才九岁,她还那么小,她以后还要生活”言下之意是,这事如果被大家知道了,就抬不起头了,家丑不外扬。
3,其实小彤不是星孩,她的感情也很复杂,她不说话,估计也是从那次性侵开始,因为她妈妈从那天晚上跟她说“ 今晚这件事跟谁都不要说 ”, 而后在成长过程中长期被母亲虐待,导致她内心更加封闭,慢慢的就演变成,“ 什么都不要说 ”。她恨她的妈妈,恨她每天都要打她,恨她不让自己去救自己的好朋友,恨她不说出真相,同时她又爱她的妈妈,爱她在杀掉爸爸的时候抱着自己说没事,爱她在自己被欺凌时为她流泪,爱她愿意为自己付出全部,把责任都揽在身上。
4,关于李涵为什么会虐待小彤:其实从小彤出事那天,李涵的穿着打扮不难看出,她应该是和男同事去约会了,而正因为是男女约会,所以不方便带小彤,然后就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酿成大祸。正因如此,她无比的责怪自己,直到变成一种病态。李涵原本是个会计,也算是个比较体面的文职工作,但出事之后她为了能一直照看小彤,甘愿辞职去学校当清洁工,为的就是无时无刻都能看到小彤,这种变态的爱慢慢就会演变成扭曲的控制欲,当小彤的言行不顺从李涵,虐待就会随之而来。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李涵对这种虐待是毫无悔意的,因为在她的认知里,这是爱小彤的表现,是保护她的表现。
5,徐妈那段一开始看不明白,李涵为什么不让她下车,为什么要锤她。看完才知道,原来徐妈就是代表那种吃瓜群众,并且是身在事件中而不作为的吃瓜群众,她明明什么都知道,她就是什么都不说,装作不知道,明面上还跟你嘻嘻哈哈。李涵被家暴了两年,整栋楼都知道,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帮帮她。所以后面开车的时候情绪炸起来就捶了她。其实李涵多少有点精神问题了经过两年家暴和杀人埋尸这件事之后。
6、看完正片结束刚出字幕就可以走了,千万不要看后面那个彩蛋。
补充:小彤和林在福是合谋杀人,不是小彤利用林在福行凶。这过程小彤是主导,因为是她把手机给林在福,让林在福看到惠君被杀的真相。林在福也甘愿背负杀人的罪行,1:他认为霸凌者一方是恶魔,惠君因他们而死,他要当罪人,去杀掉这些恶魔(这个在电影台词有两句提及,这和林在福的信仰也有关系)。2:小彤是惠君唯一的好朋友,在得知小彤被虐待的遭遇,大概率会帮她。在完成杀人计划后,林在福需要把花圃藏尸的线索告诉警官,让他们去调查李涵,至此,林在福做到了他的“救赎”,小彤也得到了自由,两人的计划就完成了。
再补充:评论区其实也有不少影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都值得去再探讨,大家互相文明发表观点吧,我不太有时间一一回复了,自由解读就好。
内含部分剧透!!(想看的已买票的可以按计划去看,在犹豫的多看看网上有实在点分析的反馈再决定
疯狂叠甲:以下都是主观感受,全是主观毫无客观,不符合你的观点就全当我放屁,电影是真的看了,然后以下均为激情打字估计没啥逻辑(轻喷)。我也没看过之前那版,所以只基于这一版说点感受。然后就是我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或者是影视导演专业的,什么光影角度,构图配乐我一概不懂,只有主观感受!
———————————————
首先,我不得不吐槽的一点,导演搞那么多慢镜头要干啥啊,简直是硬水时长,慢镜头多的我想吐。适当的慢镜头是为剧情和电影本身服务的吧,不是让你整个电影动不动就慢镜头啊。。。
比较大的问题:
没有一个人物是立起来的。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是要干什么。。。这个电影什么都想要拍,大杂烩但是什么都没拍好,一个电影好不好,先不管别的,这个故事框架起码要是舒服的吧,但是整个故事就是一片杂糅,校园暴力然后跑到未成年犯罪和家庭暴力,再加上一些走火入魔式的类xie教精神传播元素。(什么都要的结果往往是啥都没)
说白了就是一个暴力对象被“正义”执法的故事,不过由于前期人物逻辑没有完全建立好,叙述节奏也不咋地,导致我觉得整体效果并不咋样,为了反转为了话题而拍的一个电影,剧本也单薄(单薄不是说事件少,而是整体的逻辑和角色塑造非常单薄,拍出来也有一种仓促感)。
我觉得导演用慢镜头拍的时间匀一点出来铺垫下故事都会好很多
林的角色性格转变,在我看来有点太快了导致些许突兀,王传君的演技怎么在这种类型的片子里感觉好尬啊救命,不知道为啥。李涵这个角色她确实是也算家暴受害者,但是整个电影呈现出来她就好疯狂(张演技也就那样吧,不过在电影里算可以了),对女儿的打骂和控制这一点又是想说明什么呢?然后丈夫死了,但在前面在外人面前她也是总说起这个丈夫,(虽然说的是丈夫在广州工作)我个人的想法是发生了这么恐怖和痛苦的经历也许会尽量避免提起丈夫或者和丈夫有关的东西,也是为了减少暴露?(打电话那边就感觉很刻意?不过也可以理解为,为了假装正常而用力过猛。。
还有那个偷拍角色的作用是啥,就是为了推动警方办案和最后的反转的纯工具人吗?还偷拍追踪了这么久我的天(不过整部电影就没多少正常人)
后面李和林的对掐,追逐,让我直接想到“涉过愤怒的海”里面那两个做父母的,emmm总之很难评。
整部片子外景基本上都搞得很阴沉,然后湿漉漉泥泞的,下雨下雨。。东南亚的背景,有雨季啥的都无所谓,我知道是想营造一种阴沉的恐怖氛围,不过真的很潮,已经感觉到浑身黏糊糊了哈哈哈(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感觉,你可以说导演氛围营造的好,不过在我看来有些许刻意。
你说它想弄悬疑,确实有案件有反转,但在我看来反转也就是小彤父亲那边,尤其是小彤杀的父亲(我也不懂要拍这个反转剧情目的是什么(嫌疑人x的献身啊?母亲包庇女儿?但是女儿那个时候那么小,主要责任还是母亲吧?)谁杀的对整个电影的影响微乎其微。有个疑问,戴哥最后拿个dv和李涵对峙的时候,还说会马上通缉小彤,我很好奇,她那么小的孩子那个时候杀了父亲然后现在隔这么多年要抓这个女孩是可以吗?(这里纯粹是我个人疑问)
校园暴力部分,不好意思你们可以骂我冷血(请轻喷)。我看的时候确实觉得尺度不小但是由于前半小时左右,剧情逻辑一直不清晰,不断出现各种人物,还喜欢搞一些特写慢镜头,(啊啊啊好讨厌很多慢镜头)导致一开始前半部分的校暴部分我真的很难入戏。
你说它想搞恐怖,氛围色调是搞很多了,但是结果就是几次jump scare啊,而且集中和多次会让人感到很疲累的真的。全片最恐怖的点居然是在金桔种植上哈哈哈
纯主观:我不知道真实的校园暴力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这个片子拍的非常仓促,单纯为了拍这种吸引观众的题材而拍,也很难让我真的共情被暴力的对象(包括被暴力的角色是那种特教孩子,代表性会被一定程度的削弱)。有很多人说,很多暴力就是毫无逻辑的啊,没错,确实是会这样。不过我也不懂每次国产电影拍这种东西都会拍出一群疯子狂欢的感觉,其实阴暗地实施暴力,从心理层面施加暴力也是会很常见的点吧?(不一定每次都要灌东西,涂脸什么的,这里只是一点发散了。。。
看完只想说那个慧君站的玻璃顶真就这么不坚固啊,这质量。。(如果是中国制造估计就好很多bushi);慧君掉下来之后,全部学生老师都疏散了一样,门口也有拦起来的人,我一开始以为林跑进去的时候,慧君已经去世了,但是其实人还活着呢?我当时就想大叫快救人啊——好吧,但也未必他们没有call救护车,不过我看到林抱着慧君哭的时候真的会有点ptsd这种俗情节。。。
小彤这个角色,看完以后觉得她应该是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包括她后来杀了父亲)还有慧君被欺负时,她拿个剪刀上去想反抗,都让我觉得她内心里是个很敢加上有点小疯疯的性格,不过李涵确实对她后来非常严格管控,但她不太像是完全会忍气吞声的角色,不过影片这一点是没有呈现(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就感觉怪怪的)
插个题外话,虽然这个片子重点不在案件调查,不过全片警察查案的大部分时间就基本上在狂问狂追,线索啥的也不怎么分析,dv查案哈哈哈哈。。。
选角上面,这个电影发生在东南亚,但是整个片里啥口音的都有哈哈哈哈让人不得不时常出戏。
(最后放张电影票,证明一下真的看了,坐完整一场的)
首先,这个故事包含了校园霸凌、家暴、性侵幼女、类宗教组织等等一系列元素
一直看到最后我都期待有什么很高的立意出现(我不是说反杀施虐者不高哈),比如校园霸凌的产生是因为xie教和学校有什么勾结,所以学生之间因为这些邪恶错误的意识形态在搞所谓的“惩罚”,也就是我们正常人看来的霸凌,结果也没有···
所有反转在我看来都不是为剧情服务,只是为了给几个特邀演员金士杰、蔡明、邢佳栋、李梦、黄明昊加戏···(因为这几个角色删掉也不形象故事推进和剧情理解)
剪刀、千纸鹤、锤子本来以为会是什么符号象征的隐喻,或者在加强人物弧光方面有什么帮助,结果就是啥也没有···
整了一大堆有的没有的剧情,骗我很好玩吗?
7.4上映第二天开分6.9,作为一个影视行业从业者,看到豆瓣评分和短评里一水儿的好评,我忽然不知道什么是好故事,好作品了。
我不懂母爱是在9岁的女儿面对性侵自救以后,为什么还能带着她在那个就是案发现场的房子里一住好几年?还用暴力虐待的方式来“保护教育”女儿?这位母亲认为被性侵是9岁女儿的错吗?不说受害者不受害者的问题,爱在你们这些中产阶级的眼里这么无所不能,难道爱还能分高低贵贱?
同样不懂的父爱,是在亲眼看见女儿坠楼还有一口气的时候,不顾受伤女儿是否舒适疯狂shake她,并且不求助不呼救,深情的念着自己的对白。
我努力学习,深刻理解并且热切渴望的爱不是这样的。
不管什么形式的爱,难道不都是,努力思考、认真探索,如何让对方更快乐吗?
一个独身父亲带给女儿快乐幸福的最强表现竟然是,弹着吉他为跳舞的女儿伴奏(对不起,这个真的也太中产了)。我这种普通家庭,能有时间和家人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就很快乐···长大以后遇到成长环境物质条件不怎么富裕的同学们,形容的和家人最快乐的画面是一起挤在昏暗的厨房里,有的洗菜摘菜,有的切菜,有的挥锅铲,有的烧火膛,然后在一起挤着围坐在不怎么大的饭桌前吃一顿饭,一边吃饭,一边分享彼此当天的见闻···
如果是普通人的故事,那为什么我眼睛看到的所有画面,情绪感受的所有细节,都无法理解呢?
作为经历过校园霸凌的女孩,我不喜欢用这种刻意美化,所谓“艺术”的方式展现校园暴力。尤其这种美化和“艺术”并没有任何深层次意义的表达。
一个被施暴者像耶稣受难一般被用胶水粘在斑驳老旧的墙上,施暴者精心装扮到被施暴者的每一根头发丝被厚厚胶水均匀的散在周围,我以为这个场景会是暗示这个主要角色后续的转变,比如虽然被施暴者施加暴力强迫她受难,但她也能因为这个暴力让头发散开找到自己内在的最强劲的力量来反抗暴力。还有用玫瑰花环的刺来对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孩施加暴力,如此精美、复杂、浪漫的暴力,作为曾经是被施暴者的我实在是无法共情,暴力对我来说,除了痛苦,除了肉体痛苦之外的自我逐渐被蚕食的痛苦,不剩下别的了,承受暴力的我无法关注自己是否在看客眼里是否是美的或者脆弱易碎的。我想,喜欢或者向往暴力的人看到这些一定会觉得非常的满足吧。
一直在影片结束我都在期待,导演这些所谓的“暴力美学”能在这个虚拟又“现实”的故事里,在故事情节中,能让我也畅快一次,或者,让我能对坐在我身边的妈妈说,“我当初遭受的就是这样的暴力,所以那个时候的我痛苦的只能逃,所以,妈妈能理解我当时的懦弱吗?你理解了我也就能原谅自己了。”
但现实是,导演创作的这样的暴力,让我没办法开口为自己向身边的妈妈寻求一丝的理解和这么多年过去依然需要的安慰。
这样的“暴力”实在太“轻飘飘”了。
昨天看完之后确实很生气,普通人这一生可能遇到,或者一些普通人已经遇到的苦难,被拿来这么消费,我真的感受到被冒犯了。许多普通人的眼泪、痛苦、煎熬,成了资本家们包装消费噱头,资本家幻想出来的痛苦又真的太片面太浅薄。
我只能说,老百姓浑身上下都是宝。
7.4更新 这不是专业影评,只是我的个人向吐槽,没想到会这么多人看(第一次写有这么多阅读量的东西),如果想看专业影评别来看,这就是我心疼我36.9r电影票钱写的吐槽,仅此而已。
——————分割线 7.4
开门见山的说一下真是一部鲨臂片子。不会真的有人还吃“反转x10086”这一套吧?
不会有人是为了片尾曲去花40RMB看电影的吧?
不会有人因为“18岁以下谨慎观看”去看的......对不起是我。以后哪个国产电影再敢跟我营销一下分级制度试试看呢。我旁边真的坐了两个1m4的小姑娘看的津津有味,也没害怕,尺度太失败了就别在那分级了。唯一一部成功的分级电影就是《大护法》。(大护法是真的血腥看得我坐立不安)
OK回到默杀,第一请问导演搞了两个喜剧角色出来是想干什么。蔡明和那个辅警“尴尬搞笑”真的很让人讨厌(没有骂演员的意思),很让人出戏,这么一部抑郁片搞这些无厘头是想干什么?在高潮部分还要搞笑是要干什么?知道有多廉价吗?
演员一个个疯成那样(但是张钧甯真漂亮)是想干什么,王传君口齿不清说台词用力扭曲表情是想干什么,吴镇宇黄明昊。。。呃他俩长的真像。演员看似演的好像很认真,什么泥塘子都往里面扑,什么大雨都站在底下淋,哇哦好敬业——实则一点让人看不进去。徐娇演的智力障碍女孩。。。不是夹子音跳几下就是残障儿童的。
校园暴力真就是“剪头发,泼脏水,扇脸”经典三件套是吧?放在2016年这可太深刻了,可惜2024年还在搞这些,我的天哪!知道有多幼稚吗?这种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校园暴力还要拍到什么时候???还有那几个校园暴力的演员演的我的天哪!哪里拽过来的临时工,是很让人愤恨,只不过是演技差的让人愤恨。廉价+1
剧情单薄的要死,想拍社会的人情冷漠所以就真的还是沿用了“高层校长串通警局包庇犯罪女儿”这种套路,然后王传君为此,心凉的透透的,哭的死去活来的,不好意思真的没法共情。这个电影是不是八年前就拍好了,不然为什么如此努力认真的 跟! 不! 上! 时代的节奏?俗的要命看的沉默,把观众默杀了属于。
还有能不能不要再反转x10086了,真是恶心的像是电影里的经典布景:泥塘子。反转完是不是期待看到观众惊呼的神情be like:“我的天哪原来是这样!我真的没有猜到!导演鬼斧神工!”
滚。
还有整部电影都在一惊一乍装神弄鬼,和片尾曲一样又洗脑又装神弄鬼又讨厌。以为弄几个jump scare就是惊悚?弄点血浆就是R18尺度?弄点不知所云的经文随便念叨念叨就是悬疑?弄个鸽子撞门上就是“吓得人直哆嗦”?(鸽子哪来的),所有的“悬疑”元素也都是八年前大家的最爱。廉价+1
最后别在那强调“沉默的人都是共犯”这个主题了,人的冷漠不是靠不给她台词让她赶紧走过场来表现的。电影倒是更像演员没给够钱所以不愿多说台词的一种“沉默”,谢谢。
最后全剧组给王圣迪磕一个吧,没有这个小姑娘你们这个电影就是诈骗。丢不丢人啊一帮影视圈老油条靠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拯救。
王圣迪太牛逼了,好牛逼的小孩儿姐。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首发:公众号 电影爬虫。
看完《默杀》的第一感受是愤怒的,觉得导演在把我当小孩糊弄。
情绪稳定下来后想了又想,还是得客观点、全面些看问题。
一定会有部分观众,觉得《默杀》很带劲。好看、爱看。这部分观众的特点该是平日里不太看电影。所以,当看到这样一部“应有尽有、高潮不断、奇观尽显”的《默杀》,会觉得好看,是情理之中。
反之,但凡稍微有点阅片量的观众,大抵都难以接受《默杀》。
那就先来聊,为什么会有观众觉得《默杀》好看。
作为一部由校园霸凌引起的复仇电影,《默杀》全片充斥着尺度颇大的暴力镜头。
单是直观的视觉层面,其尺度之大,在在国产院线片里,称得上罕见。
比如两场校园霸凌戏份。用胶水将少女糊在墙上,涂抹在她全身;将玫瑰刺头冠硬扎进女孩头里,逼她喝头发水。
再比如接连不断的血浆狂飙戏,锤子爆头、玻璃碎片扎脸、钉子戳进手掌、木棍戳肉、刀片割喉等等。
放到有分级制度的地区,《默杀》至少是个限制级影片。
于是在部分观众眼里,在国内院线看到这种“狂下猛料”的电影,自是深受震撼,大夸特夸。理解。
至于故事层面,对这部分观众来说《默杀》则是会给予他们超值感。
《默杀》涉及的元素不可谓不多,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导演把平生看到的坏事恶人都一股脑塞进了电影里。
性侵幼童的兽父、安嘉和般的家暴男、虐待女儿的母亲、霸凌同学的学生、收好处的黑警、作伪证的“老好人”、偷拍狂魔、猥琐的校长、麻木的老师、复仇的父亲······
花一份钱,看N部犯罪片,嘿!真值!
所以,如果是接触电影不久的观众,突然脑袋里灯泡一亮,起了去电影院看部电影的念头,那么《默杀》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另一部分观众呢?对喜欢看电影、喜欢看好电影的观众而言,《默杀》适合他们看吗?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我的观点,看完感觉在被导演当小孩糊弄。
《默杀》的类型一栏,写的是悬疑、犯罪。
先说悬疑。
《默杀》的悬疑,一塌糊涂。
影片的悬疑全部浮在表面,连我这种自认不配看悬疑烧脑片的人都能一眼窥到导演的用意。
试举三例。
其一,开场张钧甯扮演的母亲李涵,看到女儿小彤遭遇校园霸凌,心疼不已。
接下来,几个欺负过女儿的女孩挨个被穿着雨衣的神秘人击杀。
观众心底会起疑问,神秘人是谁?紧接转场,李涵穿着同款雨衣出现。
这能是李涵吗?下午女儿被欺负,晚上当妈的就去报复杀人了?
如此的故布疑阵,未免也太低级了些。
其二,太过刻意的故弄玄虚。
又是穿着雨衣的神秘人。警察和李涵追了半天,追上了,结果和案子八竿子打不着,是个偷拍狂。
偷拍狂也就罢了,还硬要给这种龙套加一些毫无必要的身份关系。原来偷拍狂竟是吴镇宇扮演的警察之子。
所以呢?我以为后续这个身份会有什么特别之处,结果是压根没有。完全是凑时长的。
其三,关键信息的过早露出,让影片时长刚过半就真相大白。
银幕内外,根据已知线索,所有人都在好奇,到底谁才是杀害了几个霸凌者的雨夜屠夫。
此时警方介绍王传君扮演的学校修理工林在福时,来了这么一句台词“他的女儿之前在学校意外死亡”。
得,后面都不用看了。凶手肯定是这林在福了,为女儿报仇呗。后续果然如此。
如此关键信息,至少也应该是一番调查,“什么?!林在福还有个女儿!”,接着慢慢揭开当年的案子,遵循一个基本的故事逻辑,而不是像本片这样,随意就透了底。
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最终的真相不是靠调查、推理出来,而是纯靠凶手的回忆,向观众还原真相。
悬疑?不存在的。
所以,与其说《默杀》的部悬疑片,不如说这压根是部惊悚片。
因为它到处都是一惊一乍的jump scare,把低级惊悚恐怖片那套硬是套了过来。
还是用一场戏举例。李涵溜进林在福家里。
刚翻进去,惊恐的BGM突然响起!原来是头顶的感应灯泡亮了,还是红色的。
没走两步,又是突然的惊恐BGM!李涵看见一张脸!原来是镜子里的自己。
再来,突然惊恐的BGM!林在福回来了!李涵赶忙钻进床底!
接着,突然惊恐的BGM!林在福的钥匙掉到了床边地板上!
······
没来由的,看到这一场戏时,我突然想到曹云金模仿郭德纲的一句台词
“你死不死啊!”
如此故弄玄虚、一惊一乍的电影,说它是悬疑片那真是丢尽悬疑片的脸面。
下面再来讨论它的另一个类型,犯罪。
看得出导演的野心很大。什么都想拍,什么都想要。
就像上文所提,巴不得把他能想到的所有犯罪元素都融入进去。
如此一来造成的极大缺陷就是,影片太失真。像是给影片加了一堵墙,将观众隔绝在外,难以入戏。
影片的故事其实相当简单明了,父母为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报仇。
可最后既要也要,愣是搞成了大杂烩,做了一锅浆糊出来。
原来母亲有问题,原来继父也有问题,原来校长有问题,原来老师也有问题,到最后,啊!?连孩子都有问题!?
影片到了尾声,一度成了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的存在,愣是要给所有人物都加上BUFF。
至此,《默杀》已经不能称之为一部依托于故事的电影,而分明成了一部一味堆砌犯罪元素的畸形产物。
由于想表达的太多,家暴问题、性侵问题、职场骚扰问题、校园霸凌问题、阶级压迫问题······
全片所有的人物都成了完成导演表达的工具,每个人都不再是人物、角色,而成了一个符号、载体。
观众不会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共情,导演所有的表达都成了空中楼阁。
好似在导演的心中,观众都是不带脑子的,给什么就信什么,不配看有深度的东西。
说句不好听的,《默杀》这种拍法,很显然导演压根就没把观众当做是和自己同一水平线的人。
堆元素堆就完事了,他们懂什么啊?
导演的这种自大,到影片最后,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癫狂。
车辆在高速疾驰过程中翻车,翻了又翻,车子已然是报废状态。结果女主李涵没事人一样从车里冲出来,跑到林在福车里要将他剁了。
詹姆斯·邦德都没这么离谱。
最后还想再多提一句,作为一部失败的悬疑犯罪片,《默杀》的喜剧元素倒是让我切实获得了乐子。
蔡明老师登场的几分钟戏份,十足是让我笑出了声。
虽然蔡明老师如今在春晚上喜欢玩尬的,但摸着良心说,《默杀》里老牌笑匠的功力真不是盖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
一百二十分钟的电影,不如蔡明老师登场的三分钟戏份,我当什么冤大头花元子去看电影?
图什么?图免费空调吗?
1,惠君是自闭症儿童,也就是星孩,这类小孩可能会把玩具或者动物当作她的朋友,所以当施暴者说要把她的鸽子扔掉,对她来说,就相当于把她朋友扔下去了,所以她才会紧张,并听从施暴者的安排。
2,为什么说当时小彤被性侵时,她妈妈不报警,其实和年代有关,出事时,小彤才九岁,也就是大概在2000-2001年这样,现在我们会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报警,但在当年,很多人的思想并没有这么开化。所以在警官逼问小彤妈妈的时候,她自己也说出了那套在当时十分经典的言论,“小彤才九岁,她还那么小,她以后还要生活”言下之意是,这事如果被大家知道了,就抬不起头了,家丑不外扬。
3,其实小彤不是星孩,她的感情也很复杂,她不说话,估计也是从那次性侵开始,因为她妈妈从那天晚上跟她说“ 今晚这件事跟谁都不要说 ”, 而后在成长过程中长期被母亲虐待,导致她内心更加封闭,慢慢的就演变成,“ 什么都不要说 ”。她恨她的妈妈,恨她每天都要打她,恨她不让自己去救自己的好朋友,恨她不说出真相,同时她又爱她的妈妈,爱她在杀掉爸爸的时候抱着自己说没事,爱她在自己被欺凌时为她流泪,爱她愿意为自己付出全部,把责任都揽在身上。
4,关于李涵为什么会虐待小彤:其实从小彤出事那天,李涵的穿着打扮不难看出,她应该是和男同事去约会了,而正因为是男女约会,所以不方便带小彤,然后就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酿成大祸。正因如此,她无比的责怪自己,直到变成一种病态。李涵原本是个会计,也算是个比较体面的文职工作,但出事之后她为了能一直照看小彤,甘愿辞职去学校当清洁工,为的就是无时无刻都能看到小彤,这种变态的爱慢慢就会演变成扭曲的控制欲,当小彤的言行不顺从李涵,虐待就会随之而来。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李涵对这种虐待是毫无悔意的,因为在她的认知里,这是爱小彤的表现,是保护她的表现。
5,徐妈那段一开始看不明白,李涵为什么不让她下车,为什么要锤她。看完才知道,原来徐妈就是代表那种吃瓜群众,并且是身在事件中而不作为的吃瓜群众,她明明什么都知道,她就是什么都不说,装作不知道,明面上还跟你嘻嘻哈哈。李涵被家暴了两年,整栋楼都知道,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帮帮她。所以后面开车的时候情绪炸起来就捶了她。其实李涵多少有点精神问题了经过两年家暴和杀人埋尸这件事之后。
6、看完正片结束刚出字幕就可以走了,千万不要看后面那个彩蛋。
补充:小彤和林在福是合谋杀人,不是小彤利用林在福行凶。这过程小彤是主导,因为是她把手机给林在福,让林在福看到惠君被杀的真相。林在福也甘愿背负杀人的罪行,1:他认为霸凌者一方是恶魔,惠君因他们而死,他要当罪人,去杀掉这些恶魔(这个在电影台词有两句提及,这和林在福的信仰也有关系)。2:小彤是惠君唯一的好朋友,在得知小彤被虐待的遭遇,大概率会帮她。在完成杀人计划后,林在福需要把花圃藏尸的线索告诉警官,让他们去调查李涵,至此,林在福做到了他的“救赎”,小彤也得到了自由,两人的计划就完成了。
再补充:评论区其实也有不少影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多都值得去再探讨,大家互相文明发表观点吧,我不太有时间一一回复了,自由解读就好。
内含部分剧透!!(想看的已买票的可以按计划去看,在犹豫的多看看网上有实在点分析的反馈再决定
疯狂叠甲:以下都是主观感受,全是主观毫无客观,不符合你的观点就全当我放屁,电影是真的看了,然后以下均为激情打字估计没啥逻辑(轻喷)。我也没看过之前那版,所以只基于这一版说点感受。然后就是我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或者是影视导演专业的,什么光影角度,构图配乐我一概不懂,只有主观感受!
———————————————
首先,我不得不吐槽的一点,导演搞那么多慢镜头要干啥啊,简直是硬水时长,慢镜头多的我想吐。适当的慢镜头是为剧情和电影本身服务的吧,不是让你整个电影动不动就慢镜头啊。。。
比较大的问题:
没有一个人物是立起来的。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是要干什么。。。这个电影什么都想要拍,大杂烩但是什么都没拍好,一个电影好不好,先不管别的,这个故事框架起码要是舒服的吧,但是整个故事就是一片杂糅,校园暴力然后跑到未成年犯罪和家庭暴力,再加上一些走火入魔式的类xie教精神传播元素。(什么都要的结果往往是啥都没)
说白了就是一个暴力对象被“正义”执法的故事,不过由于前期人物逻辑没有完全建立好,叙述节奏也不咋地,导致我觉得整体效果并不咋样,为了反转为了话题而拍的一个电影,剧本也单薄(单薄不是说事件少,而是整体的逻辑和角色塑造非常单薄,拍出来也有一种仓促感)。
我觉得导演用慢镜头拍的时间匀一点出来铺垫下故事都会好很多
林的角色性格转变,在我看来有点太快了导致些许突兀,王传君的演技怎么在这种类型的片子里感觉好尬啊救命,不知道为啥。李涵这个角色她确实是也算家暴受害者,但是整个电影呈现出来她就好疯狂(张演技也就那样吧,不过在电影里算可以了),对女儿的打骂和控制这一点又是想说明什么呢?然后丈夫死了,但在前面在外人面前她也是总说起这个丈夫,(虽然说的是丈夫在广州工作)我个人的想法是发生了这么恐怖和痛苦的经历也许会尽量避免提起丈夫或者和丈夫有关的东西,也是为了减少暴露?(打电话那边就感觉很刻意?不过也可以理解为,为了假装正常而用力过猛。。
还有那个偷拍角色的作用是啥,就是为了推动警方办案和最后的反转的纯工具人吗?还偷拍追踪了这么久我的天(不过整部电影就没多少正常人)
后面李和林的对掐,追逐,让我直接想到“涉过愤怒的海”里面那两个做父母的,emmm总之很难评。
整部片子外景基本上都搞得很阴沉,然后湿漉漉泥泞的,下雨下雨。。东南亚的背景,有雨季啥的都无所谓,我知道是想营造一种阴沉的恐怖氛围,不过真的很潮,已经感觉到浑身黏糊糊了哈哈哈(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感觉,你可以说导演氛围营造的好,不过在我看来有些许刻意。
你说它想弄悬疑,确实有案件有反转,但在我看来反转也就是小彤父亲那边,尤其是小彤杀的父亲(我也不懂要拍这个反转剧情目的是什么(嫌疑人x的献身啊?母亲包庇女儿?但是女儿那个时候那么小,主要责任还是母亲吧?)谁杀的对整个电影的影响微乎其微。有个疑问,戴哥最后拿个dv和李涵对峙的时候,还说会马上通缉小彤,我很好奇,她那么小的孩子那个时候杀了父亲然后现在隔这么多年要抓这个女孩是可以吗?(这里纯粹是我个人疑问)
校园暴力部分,不好意思你们可以骂我冷血(请轻喷)。我看的时候确实觉得尺度不小但是由于前半小时左右,剧情逻辑一直不清晰,不断出现各种人物,还喜欢搞一些特写慢镜头,(啊啊啊好讨厌很多慢镜头)导致一开始前半部分的校暴部分我真的很难入戏。
你说它想搞恐怖,氛围色调是搞很多了,但是结果就是几次jump scare啊,而且集中和多次会让人感到很疲累的真的。全片最恐怖的点居然是在金桔种植上哈哈哈
纯主观:我不知道真实的校园暴力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这个片子拍的非常仓促,单纯为了拍这种吸引观众的题材而拍,也很难让我真的共情被暴力的对象(包括被暴力的角色是那种特教孩子,代表性会被一定程度的削弱)。有很多人说,很多暴力就是毫无逻辑的啊,没错,确实是会这样。不过我也不懂每次国产电影拍这种东西都会拍出一群疯子狂欢的感觉,其实阴暗地实施暴力,从心理层面施加暴力也是会很常见的点吧?(不一定每次都要灌东西,涂脸什么的,这里只是一点发散了。。。
看完只想说那个慧君站的玻璃顶真就这么不坚固啊,这质量。。(如果是中国制造估计就好很多bushi);慧君掉下来之后,全部学生老师都疏散了一样,门口也有拦起来的人,我一开始以为林跑进去的时候,慧君已经去世了,但是其实人还活着呢?我当时就想大叫快救人啊——好吧,但也未必他们没有call救护车,不过我看到林抱着慧君哭的时候真的会有点ptsd这种俗情节。。。
小彤这个角色,看完以后觉得她应该是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包括她后来杀了父亲)还有慧君被欺负时,她拿个剪刀上去想反抗,都让我觉得她内心里是个很敢加上有点小疯疯的性格,不过李涵确实对她后来非常严格管控,但她不太像是完全会忍气吞声的角色,不过影片这一点是没有呈现(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就感觉怪怪的)
插个题外话,虽然这个片子重点不在案件调查,不过全片警察查案的大部分时间就基本上在狂问狂追,线索啥的也不怎么分析,dv查案哈哈哈哈。。。
选角上面,这个电影发生在东南亚,但是整个片里啥口音的都有哈哈哈哈让人不得不时常出戏。
(最后放张电影票,证明一下真的看了,坐完整一场的)
首先,这个故事包含了校园霸凌、家暴、性侵幼女、类宗教组织等等一系列元素
一直看到最后我都期待有什么很高的立意出现(我不是说反杀施虐者不高哈),比如校园霸凌的产生是因为xie教和学校有什么勾结,所以学生之间因为这些邪恶错误的意识形态在搞所谓的“惩罚”,也就是我们正常人看来的霸凌,结果也没有···
所有反转在我看来都不是为剧情服务,只是为了给几个特邀演员金士杰、蔡明、邢佳栋、李梦、黄明昊加戏···(因为这几个角色删掉也不形象故事推进和剧情理解)
剪刀、千纸鹤、锤子本来以为会是什么符号象征的隐喻,或者在加强人物弧光方面有什么帮助,结果就是啥也没有···
整了一大堆有的没有的剧情,骗我很好玩吗?
7.4上映第二天开分6.9,作为一个影视行业从业者,看到豆瓣评分和短评里一水儿的好评,我忽然不知道什么是好故事,好作品了。
我不懂母爱是在9岁的女儿面对性侵自救以后,为什么还能带着她在那个就是案发现场的房子里一住好几年?还用暴力虐待的方式来“保护教育”女儿?这位母亲认为被性侵是9岁女儿的错吗?不说受害者不受害者的问题,爱在你们这些中产阶级的眼里这么无所不能,难道爱还能分高低贵贱?
同样不懂的父爱,是在亲眼看见女儿坠楼还有一口气的时候,不顾受伤女儿是否舒适疯狂shake她,并且不求助不呼救,深情的念着自己的对白。
我努力学习,深刻理解并且热切渴望的爱不是这样的。
不管什么形式的爱,难道不都是,努力思考、认真探索,如何让对方更快乐吗?
一个独身父亲带给女儿快乐幸福的最强表现竟然是,弹着吉他为跳舞的女儿伴奏(对不起,这个真的也太中产了)。我这种普通家庭,能有时间和家人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就很快乐···长大以后遇到成长环境物质条件不怎么富裕的同学们,形容的和家人最快乐的画面是一起挤在昏暗的厨房里,有的洗菜摘菜,有的切菜,有的挥锅铲,有的烧火膛,然后在一起挤着围坐在不怎么大的饭桌前吃一顿饭,一边吃饭,一边分享彼此当天的见闻···
如果是普通人的故事,那为什么我眼睛看到的所有画面,情绪感受的所有细节,都无法理解呢?
作为经历过校园霸凌的女孩,我不喜欢用这种刻意美化,所谓“艺术”的方式展现校园暴力。尤其这种美化和“艺术”并没有任何深层次意义的表达。
一个被施暴者像耶稣受难一般被用胶水粘在斑驳老旧的墙上,施暴者精心装扮到被施暴者的每一根头发丝被厚厚胶水均匀的散在周围,我以为这个场景会是暗示这个主要角色后续的转变,比如虽然被施暴者施加暴力强迫她受难,但她也能因为这个暴力让头发散开找到自己内在的最强劲的力量来反抗暴力。还有用玫瑰花环的刺来对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孩施加暴力,如此精美、复杂、浪漫的暴力,作为曾经是被施暴者的我实在是无法共情,暴力对我来说,除了痛苦,除了肉体痛苦之外的自我逐渐被蚕食的痛苦,不剩下别的了,承受暴力的我无法关注自己是否在看客眼里是否是美的或者脆弱易碎的。我想,喜欢或者向往暴力的人看到这些一定会觉得非常的满足吧。
一直在影片结束我都在期待,导演这些所谓的“暴力美学”能在这个虚拟又“现实”的故事里,在故事情节中,能让我也畅快一次,或者,让我能对坐在我身边的妈妈说,“我当初遭受的就是这样的暴力,所以那个时候的我痛苦的只能逃,所以,妈妈能理解我当时的懦弱吗?你理解了我也就能原谅自己了。”
但现实是,导演创作的这样的暴力,让我没办法开口为自己向身边的妈妈寻求一丝的理解和这么多年过去依然需要的安慰。
这样的“暴力”实在太“轻飘飘”了。
昨天看完之后确实很生气,普通人这一生可能遇到,或者一些普通人已经遇到的苦难,被拿来这么消费,我真的感受到被冒犯了。许多普通人的眼泪、痛苦、煎熬,成了资本家们包装消费噱头,资本家幻想出来的痛苦又真的太片面太浅薄。
我只能说,老百姓浑身上下都是宝。
7.4更新 这不是专业影评,只是我的个人向吐槽,没想到会这么多人看(第一次写有这么多阅读量的东西),如果想看专业影评别来看,这就是我心疼我36.9r电影票钱写的吐槽,仅此而已。
——————分割线 7.4
开门见山的说一下真是一部鲨臂片子。不会真的有人还吃“反转x10086”这一套吧?
不会有人是为了片尾曲去花40RMB看电影的吧?
不会有人因为“18岁以下谨慎观看”去看的......对不起是我。以后哪个国产电影再敢跟我营销一下分级制度试试看呢。我旁边真的坐了两个1m4的小姑娘看的津津有味,也没害怕,尺度太失败了就别在那分级了。唯一一部成功的分级电影就是《大护法》。(大护法是真的血腥看得我坐立不安)
OK回到默杀,第一请问导演搞了两个喜剧角色出来是想干什么。蔡明和那个辅警“尴尬搞笑”真的很让人讨厌(没有骂演员的意思),很让人出戏,这么一部抑郁片搞这些无厘头是想干什么?在高潮部分还要搞笑是要干什么?知道有多廉价吗?
演员一个个疯成那样(但是张钧甯真漂亮)是想干什么,王传君口齿不清说台词用力扭曲表情是想干什么,吴镇宇黄明昊。。。呃他俩长的真像。演员看似演的好像很认真,什么泥塘子都往里面扑,什么大雨都站在底下淋,哇哦好敬业——实则一点让人看不进去。徐娇演的智力障碍女孩。。。不是夹子音跳几下就是残障儿童的。
校园暴力真就是“剪头发,泼脏水,扇脸”经典三件套是吧?放在2016年这可太深刻了,可惜2024年还在搞这些,我的天哪!知道有多幼稚吗?这种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校园暴力还要拍到什么时候???还有那几个校园暴力的演员演的我的天哪!哪里拽过来的临时工,是很让人愤恨,只不过是演技差的让人愤恨。廉价+1
剧情单薄的要死,想拍社会的人情冷漠所以就真的还是沿用了“高层校长串通警局包庇犯罪女儿”这种套路,然后王传君为此,心凉的透透的,哭的死去活来的,不好意思真的没法共情。这个电影是不是八年前就拍好了,不然为什么如此努力认真的 跟! 不! 上! 时代的节奏?俗的要命看的沉默,把观众默杀了属于。
还有能不能不要再反转x10086了,真是恶心的像是电影里的经典布景:泥塘子。反转完是不是期待看到观众惊呼的神情be like:“我的天哪原来是这样!我真的没有猜到!导演鬼斧神工!”
滚。
还有整部电影都在一惊一乍装神弄鬼,和片尾曲一样又洗脑又装神弄鬼又讨厌。以为弄几个jump scare就是惊悚?弄点血浆就是R18尺度?弄点不知所云的经文随便念叨念叨就是悬疑?弄个鸽子撞门上就是“吓得人直哆嗦”?(鸽子哪来的),所有的“悬疑”元素也都是八年前大家的最爱。廉价+1
最后别在那强调“沉默的人都是共犯”这个主题了,人的冷漠不是靠不给她台词让她赶紧走过场来表现的。电影倒是更像演员没给够钱所以不愿多说台词的一种“沉默”,谢谢。
最后全剧组给王圣迪磕一个吧,没有这个小姑娘你们这个电影就是诈骗。丢不丢人啊一帮影视圈老油条靠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拯救。
王圣迪太牛逼了,好牛逼的小孩儿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