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佟丽娅杨玏张峻宁刘佩琦康爱石徐洋曹骏安悦溪马波李欣颖
类型:剧情国产导演:王骏晔信鹏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0.0分热度:1 ℃ 时间:2024-09-14 20:16:0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呃,今天刷到这部剧的短视频,惊喜于居然有一部剧在讲我们老师的,很高兴地去看,充满期待。
可是没想到,略略失望,因为我没有从同事的嘴里听到过女主口中的台词,女主以及学校的做法,细节处也不太能经得起推敲。
有个剧情讲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女主在骂那个煮饭的阿姨,然后一堆学生在旁边围观 ,学校领导也不阻止,这很容易造成混乱的,学生不去上课而在这里看热闹,老师也不管,出了事谁负责?小孩吃出问题了,家长也不出现,就只有女主跟煮饭阿姨吵了一架,让阿姨去管宿舍,然后这件事就没有后续了。
这个电视剧的女主角不给支教来的物理老师安排上课,理由居然是他只来支教一年,觉得他明年就走,对学生不好。我本来还以为是个严谨的剧……话说起来,既然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应该是非常缺老师的,绝不可能浪费资源,尤其是一个男性物理老师。
老师们对学生的时候,是有教师威严的,而不是善解人意的邻家姐姐……我感觉这个剧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太平易近人了,对学生说的话,我是绝对说不出口的,我也没在同事口中听过。听得好尴尬,脚趾抠地。
不过我还是会继续看下去的,以前都没有看到过一部演老师的电视剧,现在有一部为了纪念40周年的剧,让大家都了解这个群体,很开心*⁂((✪⥎✪))⁂*
前阵子有部叫《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的剧,那里头的老师说话,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们平时都那样讲话,哈哈。
这个月看了两部丫丫的影视作品了哈哈哈,自从了解到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后就持续关注乡村教育,也在资助一个初中生,所以抱着期待前去观影,提前观剧三集没有失望。
不是单纯说教的风格,而是生动有趣地展开乡村学校师生的日常点滴,涉及到的问题也很现实,比如留守儿童的困境、下乡支教老师的去留抉择、乡村学生的认知与叛逆等等。
其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城里的一个孩子将“体罚”视频发布至网络,引发舆论导致副校被处分继而“引咎辞职”的事件,不免地引发观众对乡村教育现状的深思。
现代教育提倡师生平等、耐心倾听开解,不可太过严厉批评或惩罚,否则家长和学生动不动就举报投诉,导致有些时候老师们也不敢过多教育,随着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过多且杂,现代孩子的思想明显领先与上时代的孩子,自我意识过强,难以管教。
而在过去,师生有明显的等级关系,老师要有权威震慑学生,而学生要服从老师的权威,学生要对老师有畏惧感,要遵守教学纪律,但难免有情绪暴躁的老师对学生造成身体伤害。
教育观念和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进步,而剧中这一情节的发展也让人忍不住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给予充分的自由与发展空间,但纪律和规矩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也必不可少,只是需要更加人性化,那么到底如何平衡现代教育和老式教育?这是所有教师的挑战。
期待更新,会追更~
看了几集,又听了编剧创作背后的故事,特别想马上看完。短短几集,有笑点有泪点。一直想了解自己看不到的地方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
最多的了解渠道大约就是社会新闻,或寒门出贵子,或违法犯罪,很极端的两极分化。
通过电视可以看到他们真正面临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次次的冲突直接触达人的心灵,面临抉择时,选择是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家长能给的帮助微乎其微。老师的重要性非常关键,致敬所有老师,辛苦了。
暂且看了播出的前两集,一🌟给可爱的孩子们,一🌟送给全天下努力付出的老师,一🌟送给开头那集主角说的“我不是同情他们,而是佩服他们在逆境中坦然的勇气”。
缺的两颗星:
首先,主角老师的形象过于扁平,可以说是一出场就是艰巨温柔与严格的完美老师形象,理解这部剧是献礼剧的歌颂需要,但我仍然认为这样往往会导致目前教师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压缩。在剧中,面对穷山恶水,不讲理的市井大妈,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好像被主角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完美的覆盖掉了,不自觉把老师的道德标准提高到了一个人近乎神圣的高度,我个人觉得人物形象美化的略显浮夸,观众未必会买账(当然若是受众不在此的情况除外)。
其次儿童形象早熟,即使抛开初中这个叛逆期高发的年龄段,剧里孩子们的行为准则媲美理性的成年人,当然不否认有个别像张楠这样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生长的男孩子,以及在逆境中还会照顾弟弟的姐姐。但有没有可能一些留守家庭的孩子也许并没有人教他们什么是善恶是非,什么是出人头地,什么是正道什么又是歧途。我说出这番话并不是因为自己高高在上而是我小时候就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孩子,没有人教他们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为什么要尊敬师长,这样混乱的童年,这样像草一样野蛮地生长,想要将他们修剪成规整的园艺形状是非常难的,哪怕在正剧中也是可以体现出戏剧冲突和老师的经验资深育人有方。总而言之,在这样物质匮乏的村子里,精神能够这样高洁,孩子们的品行能如此端正,实在是太理想主义了。不过我只看了前两集,所以说不定后面的剧情会有这一部分,我还是很期待有这一部分的表现的。
写在最后,从来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评论,也不知道偶然点开的剧怎会突然引起我心中的潮汐。这部剧是教师节的献礼,回顾过往,四十年多少教师坚持一线挥洒汗水最终桃李天下,没有他们的付出不可能有我国人才济济的新局面,我们当然要心怀感恩与钦佩。
不过我还是想说,物质的匮乏可以通过如丫丫饰演的老师一样,用努力和汗水去弥补。新的时代也许物质并不那么缺失了,但有更新的问题更新的矛盾等着我们去解决。现实中也不乏未成年人教育相关的鲜活的案例。教育的话题是永恒的,希望能够有更好的片子源源不断流入,无比期待!
文 / 龙伟平
01 乡村学校就读的真实感受
我的小初高都是在乡下度过的,这里乡下两个字没加引号,就是字面意思。没有干净的水泥马路,没有各类交通工具,没有家长接送。上学全靠走路,读书全靠硬撑,长大全靠运气。
我就读的学校建在一大片坟地附近,拢共只有两层楼,四间教室,一个教室就是一个年级;操场是长满杂草的“草场”;一下雨墙缝就会渗水流到教室地面;整个班上桌椅板凳没有一张是好的,连书包都只能用钉子挂在墙壁上......
这一切简陋、粗粝、随意、无人在意的教学环境和求学之路,构成了我对小初学生时代的全部印象。
也正因为童年在乡镇学校的就读经历,现在成年后看《春风化雨》这部以乡镇学校为背景的剧集时,特别有代入感。
那些走不完的泥泞草路,爬不完的楼梯,跑不完的晨跑,做不完的作业,解决不了的纠纷都仿佛就在自己身边。
前几集里出现的很多情节和画面,城市里读书长大的人是看个新鲜,而我就好像在回顾自己漫长的童年。
早自习前一边跑步一边背诵知识点、放学回家自己做饭、打猪草做猪食、留守儿童、用酸菜换肉吃等等,这些真实的细节,都让我瞬间想到自己的小初时代。
剧集开头有个情节,和平学校附近的早餐店因为售卖质量不合格的早餐,导致十几个学生吃后食物中毒送到了医院抢救。后面为了解决这个事件,学校响应政府的文件,让学生吃上营养早餐,还专门搞了一次学校食堂竞标比赛。
跟剧中开头的这段情节出奇类似,我当年就读的乡村学校住宿条件和餐食之差,现在的学生估计很难想象。
一个十平米的房间,摆了12张床,上下铺,住了24个学生,每张床睡两个人,毫无隐私可言,每天洗脸、洗衣和洗澡就跟打架一样。
比住宿环境更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当时学校的餐食,整个初中三年,我们每天早上吃的都是白豆腐和炸豆腐,米饭是用那种十厘米高的大铁盒子蒸的,提前半个多小时就摆在餐桌上,等我们过去的时候,上面已经结了一层黄灰色的痂,一群苍蝇在上面盘旋起舞,赶都赶不走。
甚至因为当年在学校吃了太多次白豆腐和炸豆腐,如今只要提到“豆腐”两个字,我就会条件反射想到初中时代那个闹哄哄、脏兮兮的食堂。
剧里,佟丽娅饰演的安颜老师为了让条件差的学生能吃上肉,提出让学生用“酸菜换肉吃”。
这个情节太真实了,没吃过苦的人很难想象,一顿猪肉对正在长身体的学生有多大吸引力。
当年因为大家都吃得很差,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词叫“打牙祭”。意思是平时吃的太差了,所以偶尔吃一顿肉改善伙食。
如今的学生每餐都能吃到肉,每天都是“打牙祭”,自然也就不需要专门去打牙祭了。
02 学生时代那些留守儿童
除了学校的基础条件,剧里提到的一个现象“留守儿童”,这应该是大家这些年都已经听腻了的话题,然而又无法忽略。
在打工潮兴起后,80、90、00后这几代,有很多人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他们跟父母一年只能见一面,甚至几年见一面。
我当时就读的乡村学校,也有非常多的留守儿童,缺乏管束,无人关心,读书全靠自觉,生活全靠自己。因为各种原因,升学率很低。
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很多,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生活所迫,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也有一些人是因为父母离异,还有就是像剧中提到的,父母一方有人去世或者坐牢了。
《春风化雨》这部剧里,佟丽娅作为班主任去学生家里家访时,那个学生就是奶奶在照顾,因为家里条件差,学生不得不做大量农活和家务。问到原因,原来是那个学生的母亲因为农忙时节跟“村里人争水”,致人死亡,进了监狱。
“争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事情,在乡下,农作物就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在一些缺水的地方,为了争夺水源,经常爆发冲突,小辄打架,大辄坐牢。
小的时候,每到水稻收浆的时节,我经常见到村里人为了争夺宝贵的灌溉水,导致打架斗殴事件层出不穷。
上述这些现实细节极大丰富了观感,说明创作者在素材选取上,还是下了功夫的,所以也很有代入感。
03 关于支教老师和乡村教育
事情都有好坏两面,在乡镇学校读书的经历也是如此。就像剧里演的那样,既有生活的苦,也有生活的甜。
《春风化雨》这部剧整体上还是用比较轻松的基调来讲述乡村教育中面临的“住宿、支教老师、餐食、辍学、留守儿童、学校后勤人员、关系户”等各种尖锐问题。
从乡村来到大城市的人都懂,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乡村教育是根本。这部剧选材还关注点非常好,也很有现实意义。
比如剧里杨玏饰演的支教老师来和平中学支教,他想当学生的执教老师,安颜拒绝了,因为安颜知道,他只在和平中学待一年,一年后他就会离开,如果他做了学生的执教老师,一年后学生就要面临换老师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很不负责。
这个事情其实也是目前乡村教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乡村学校缺乏好老师,哪怕有好老师也是教几个月就走了,并不会把乡村学校当做自己职业生涯的长期驻扎地。短期的支教导致学校频繁更换老师,其实对学生的伤害很大。
老师教了几个月就走了,然而学生却要面临老师离开后的心理创伤。所以剧里安颜的做法很正确,如果这个老师无法长期执教,那么就尽量别做上课的工作。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乡村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佟丽娅饰演的安颜老师扎根乡村教育,却面临的工作和家庭的两难,管学生便很难顾及到家庭,也是目前很多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好在,这些情况目前都在慢慢得到解决,就像剧集开头学生的早餐问题,因为政府的文件得到解决一样。
不管怎样,如今的学生也不会再像我们当年一样,面对那样的用餐和住宿环境,这些都是所有关注乡村教育的人和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一起作出的努力。
在当下,《春风化雨》的播出或多或少能让大家关注到乡村教育的情况,这也是在现在乡村振兴扶贫中,面对乡村教育和留守学生的一次反思。
太阳升起东方,教育之水奔流。时代的沉珂犹如河中巨石,终会被教育之水冲走,留下一条坦途,这是教育之力,也是人们之幸。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卿本佳人2024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58℃
呃,今天刷到这部剧的短视频,惊喜于居然有一部剧在讲我们老师的,很高兴地去看,充满期待。
可是没想到,略略失望,因为我没有从同事的嘴里听到过女主口中的台词,女主以及学校的做法,细节处也不太能经得起推敲。
有个剧情讲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女主在骂那个煮饭的阿姨,然后一堆学生在旁边围观 ,学校领导也不阻止,这很容易造成混乱的,学生不去上课而在这里看热闹,老师也不管,出了事谁负责?小孩吃出问题了,家长也不出现,就只有女主跟煮饭阿姨吵了一架,让阿姨去管宿舍,然后这件事就没有后续了。
这个电视剧的女主角不给支教来的物理老师安排上课,理由居然是他只来支教一年,觉得他明年就走,对学生不好。我本来还以为是个严谨的剧……话说起来,既然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应该是非常缺老师的,绝不可能浪费资源,尤其是一个男性物理老师。
老师们对学生的时候,是有教师威严的,而不是善解人意的邻家姐姐……我感觉这个剧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太平易近人了,对学生说的话,我是绝对说不出口的,我也没在同事口中听过。听得好尴尬,脚趾抠地。
不过我还是会继续看下去的,以前都没有看到过一部演老师的电视剧,现在有一部为了纪念40周年的剧,让大家都了解这个群体,很开心*⁂((✪⥎✪))⁂*
前阵子有部叫《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的剧,那里头的老师说话,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们平时都那样讲话,哈哈。
这个月看了两部丫丫的影视作品了哈哈哈,自从了解到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后就持续关注乡村教育,也在资助一个初中生,所以抱着期待前去观影,提前观剧三集没有失望。
不是单纯说教的风格,而是生动有趣地展开乡村学校师生的日常点滴,涉及到的问题也很现实,比如留守儿童的困境、下乡支教老师的去留抉择、乡村学生的认知与叛逆等等。
其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城里的一个孩子将“体罚”视频发布至网络,引发舆论导致副校被处分继而“引咎辞职”的事件,不免地引发观众对乡村教育现状的深思。
现代教育提倡师生平等、耐心倾听开解,不可太过严厉批评或惩罚,否则家长和学生动不动就举报投诉,导致有些时候老师们也不敢过多教育,随着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过多且杂,现代孩子的思想明显领先与上时代的孩子,自我意识过强,难以管教。
而在过去,师生有明显的等级关系,老师要有权威震慑学生,而学生要服从老师的权威,学生要对老师有畏惧感,要遵守教学纪律,但难免有情绪暴躁的老师对学生造成身体伤害。
教育观念和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进步,而剧中这一情节的发展也让人忍不住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给予充分的自由与发展空间,但纪律和规矩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也必不可少,只是需要更加人性化,那么到底如何平衡现代教育和老式教育?这是所有教师的挑战。
期待更新,会追更~
看了几集,又听了编剧创作背后的故事,特别想马上看完。短短几集,有笑点有泪点。一直想了解自己看不到的地方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
最多的了解渠道大约就是社会新闻,或寒门出贵子,或违法犯罪,很极端的两极分化。
通过电视可以看到他们真正面临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次次的冲突直接触达人的心灵,面临抉择时,选择是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家长能给的帮助微乎其微。老师的重要性非常关键,致敬所有老师,辛苦了。
暂且看了播出的前两集,一🌟给可爱的孩子们,一🌟送给全天下努力付出的老师,一🌟送给开头那集主角说的“我不是同情他们,而是佩服他们在逆境中坦然的勇气”。
缺的两颗星:
首先,主角老师的形象过于扁平,可以说是一出场就是艰巨温柔与严格的完美老师形象,理解这部剧是献礼剧的歌颂需要,但我仍然认为这样往往会导致目前教师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压缩。在剧中,面对穷山恶水,不讲理的市井大妈,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好像被主角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完美的覆盖掉了,不自觉把老师的道德标准提高到了一个人近乎神圣的高度,我个人觉得人物形象美化的略显浮夸,观众未必会买账(当然若是受众不在此的情况除外)。
其次儿童形象早熟,即使抛开初中这个叛逆期高发的年龄段,剧里孩子们的行为准则媲美理性的成年人,当然不否认有个别像张楠这样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生长的男孩子,以及在逆境中还会照顾弟弟的姐姐。但有没有可能一些留守家庭的孩子也许并没有人教他们什么是善恶是非,什么是出人头地,什么是正道什么又是歧途。我说出这番话并不是因为自己高高在上而是我小时候就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孩子,没有人教他们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为什么要尊敬师长,这样混乱的童年,这样像草一样野蛮地生长,想要将他们修剪成规整的园艺形状是非常难的,哪怕在正剧中也是可以体现出戏剧冲突和老师的经验资深育人有方。总而言之,在这样物质匮乏的村子里,精神能够这样高洁,孩子们的品行能如此端正,实在是太理想主义了。不过我只看了前两集,所以说不定后面的剧情会有这一部分,我还是很期待有这一部分的表现的。
写在最后,从来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评论,也不知道偶然点开的剧怎会突然引起我心中的潮汐。这部剧是教师节的献礼,回顾过往,四十年多少教师坚持一线挥洒汗水最终桃李天下,没有他们的付出不可能有我国人才济济的新局面,我们当然要心怀感恩与钦佩。
不过我还是想说,物质的匮乏可以通过如丫丫饰演的老师一样,用努力和汗水去弥补。新的时代也许物质并不那么缺失了,但有更新的问题更新的矛盾等着我们去解决。现实中也不乏未成年人教育相关的鲜活的案例。教育的话题是永恒的,希望能够有更好的片子源源不断流入,无比期待!
文 / 龙伟平
01 乡村学校就读的真实感受
我的小初高都是在乡下度过的,这里乡下两个字没加引号,就是字面意思。没有干净的水泥马路,没有各类交通工具,没有家长接送。上学全靠走路,读书全靠硬撑,长大全靠运气。
我就读的学校建在一大片坟地附近,拢共只有两层楼,四间教室,一个教室就是一个年级;操场是长满杂草的“草场”;一下雨墙缝就会渗水流到教室地面;整个班上桌椅板凳没有一张是好的,连书包都只能用钉子挂在墙壁上......
这一切简陋、粗粝、随意、无人在意的教学环境和求学之路,构成了我对小初学生时代的全部印象。
也正因为童年在乡镇学校的就读经历,现在成年后看《春风化雨》这部以乡镇学校为背景的剧集时,特别有代入感。
那些走不完的泥泞草路,爬不完的楼梯,跑不完的晨跑,做不完的作业,解决不了的纠纷都仿佛就在自己身边。
前几集里出现的很多情节和画面,城市里读书长大的人是看个新鲜,而我就好像在回顾自己漫长的童年。
早自习前一边跑步一边背诵知识点、放学回家自己做饭、打猪草做猪食、留守儿童、用酸菜换肉吃等等,这些真实的细节,都让我瞬间想到自己的小初时代。
剧集开头有个情节,和平学校附近的早餐店因为售卖质量不合格的早餐,导致十几个学生吃后食物中毒送到了医院抢救。后面为了解决这个事件,学校响应政府的文件,让学生吃上营养早餐,还专门搞了一次学校食堂竞标比赛。
跟剧中开头的这段情节出奇类似,我当年就读的乡村学校住宿条件和餐食之差,现在的学生估计很难想象。
一个十平米的房间,摆了12张床,上下铺,住了24个学生,每张床睡两个人,毫无隐私可言,每天洗脸、洗衣和洗澡就跟打架一样。
比住宿环境更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当时学校的餐食,整个初中三年,我们每天早上吃的都是白豆腐和炸豆腐,米饭是用那种十厘米高的大铁盒子蒸的,提前半个多小时就摆在餐桌上,等我们过去的时候,上面已经结了一层黄灰色的痂,一群苍蝇在上面盘旋起舞,赶都赶不走。
甚至因为当年在学校吃了太多次白豆腐和炸豆腐,如今只要提到“豆腐”两个字,我就会条件反射想到初中时代那个闹哄哄、脏兮兮的食堂。
剧里,佟丽娅饰演的安颜老师为了让条件差的学生能吃上肉,提出让学生用“酸菜换肉吃”。
这个情节太真实了,没吃过苦的人很难想象,一顿猪肉对正在长身体的学生有多大吸引力。
当年因为大家都吃得很差,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词叫“打牙祭”。意思是平时吃的太差了,所以偶尔吃一顿肉改善伙食。
如今的学生每餐都能吃到肉,每天都是“打牙祭”,自然也就不需要专门去打牙祭了。
02 学生时代那些留守儿童
除了学校的基础条件,剧里提到的一个现象“留守儿童”,这应该是大家这些年都已经听腻了的话题,然而又无法忽略。
在打工潮兴起后,80、90、00后这几代,有很多人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他们跟父母一年只能见一面,甚至几年见一面。
我当时就读的乡村学校,也有非常多的留守儿童,缺乏管束,无人关心,读书全靠自觉,生活全靠自己。因为各种原因,升学率很低。
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很多,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生活所迫,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也有一些人是因为父母离异,还有就是像剧中提到的,父母一方有人去世或者坐牢了。
《春风化雨》这部剧里,佟丽娅作为班主任去学生家里家访时,那个学生就是奶奶在照顾,因为家里条件差,学生不得不做大量农活和家务。问到原因,原来是那个学生的母亲因为农忙时节跟“村里人争水”,致人死亡,进了监狱。
“争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事情,在乡下,农作物就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在一些缺水的地方,为了争夺水源,经常爆发冲突,小辄打架,大辄坐牢。
小的时候,每到水稻收浆的时节,我经常见到村里人为了争夺宝贵的灌溉水,导致打架斗殴事件层出不穷。
上述这些现实细节极大丰富了观感,说明创作者在素材选取上,还是下了功夫的,所以也很有代入感。
03 关于支教老师和乡村教育
事情都有好坏两面,在乡镇学校读书的经历也是如此。就像剧里演的那样,既有生活的苦,也有生活的甜。
《春风化雨》这部剧整体上还是用比较轻松的基调来讲述乡村教育中面临的“住宿、支教老师、餐食、辍学、留守儿童、学校后勤人员、关系户”等各种尖锐问题。
从乡村来到大城市的人都懂,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乡村教育是根本。这部剧选材还关注点非常好,也很有现实意义。
比如剧里杨玏饰演的支教老师来和平中学支教,他想当学生的执教老师,安颜拒绝了,因为安颜知道,他只在和平中学待一年,一年后他就会离开,如果他做了学生的执教老师,一年后学生就要面临换老师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很不负责。
这个事情其实也是目前乡村教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乡村学校缺乏好老师,哪怕有好老师也是教几个月就走了,并不会把乡村学校当做自己职业生涯的长期驻扎地。短期的支教导致学校频繁更换老师,其实对学生的伤害很大。
老师教了几个月就走了,然而学生却要面临老师离开后的心理创伤。所以剧里安颜的做法很正确,如果这个老师无法长期执教,那么就尽量别做上课的工作。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乡村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佟丽娅饰演的安颜老师扎根乡村教育,却面临的工作和家庭的两难,管学生便很难顾及到家庭,也是目前很多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好在,这些情况目前都在慢慢得到解决,就像剧集开头学生的早餐问题,因为政府的文件得到解决一样。
不管怎样,如今的学生也不会再像我们当年一样,面对那样的用餐和住宿环境,这些都是所有关注乡村教育的人和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一起作出的努力。
在当下,《春风化雨》的播出或多或少能让大家关注到乡村教育的情况,这也是在现在乡村振兴扶贫中,面对乡村教育和留守学生的一次反思。
太阳升起东方,教育之水奔流。时代的沉珂犹如河中巨石,终会被教育之水冲走,留下一条坦途,这是教育之力,也是人们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