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王奎荣王志飞刘之冰贾致刚邵峰
类型:国产导演:张汉英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02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0分热度:971 ℃ 时间:2024-09-19 17:47:2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3719603069535.html
曾国藩是晚清时出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 ……
曾国藩从1838年步上仕途之后,得到恩师穆彰阿的赏赐。他从一名从七品一直升为从二品的工部左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候。
避讳的太多了,怎么湘军成了江军,曾国藩成了陈阔川。配角倒是大多用的真名,主角全是化名。几个人的事情都移花接木合并到几个主角身上了。加上些野史传说拼凑到一起,把这段历史讲的绘声绘色。比起现在的电视剧,还算认真拍了。只是中国的那段历史,那时的世道真是太乱了。
另外,还是赞叹太平天国的感召力,尤其对于旧社会的女人吸引力很大。里面演的石达开太老了,其实石达开比李秀成还年轻。厉害的很,受凌迟之刑,没有喊过一声。
唯一一部关于晚清三大名臣(抬棺人)的作品。就像明朝末年有无数能人挽救一样,清朝虽说是满人统治,但在其存在时期(包括风雨飘摇的末代)靠着恩威并施的手段和儒家理学教化也笼络了一批汉人。从范文程到李鸿章,将近三百年的历史里,无数汉人都为满清做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贡献。历史人物仅仅推动或阻碍历史的发展,只有人民才真正创造了历史。
从宏观来看,这段湘军镇压起义的历史无疑是延缓了历史的发展,但是起义也并非推动了历史发展:假如起义成功,也不过是换了新的统治者,而经济基础不变,当超经济剥削及其他一系列社会矛盾激化后又是一个轮回。再加上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其以后的境况也会是雪上加霜。因此这段历史仅仅是统治者阶级的自我维护而已。
从微观来看,这段历史是曾,左,李甚至是慈禧的发家史。尽管剧中曾国藩的戏份并不是占据了一大半,但是贯穿始终的仍是曾国藩。就实际效益看,曾国藩过的生活一般:官大却更要处处小心,一将功成万骨枯后的内心也并非毫无波澜,也有所触动和自责懊悔。太平军养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他也伺候着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到头来,操碎了心,累坏了身体,不过是竹篮打水。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但是从后世影响来看,曾国藩立了功,立了一点言和德,加速了中国现代化,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
可惜曾国藩生错了时代,他的人生价值是在维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癌症晚期中实现的,倘若提前一点,甚至仅仅是提前到嘉庆年间,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至少现在对他的评价会好一点。
1月7日,一部名为《张之洞》(2022)的传记片悄无声息地公映了。影片上映五个多月以来,票房仅1万,基本预定了2022年度票房最差影片的席位。
晚清是一个社会动荡、大事件频发的历史时期,按理说,这个历史时期提供了大量影视作品(此处“影视作品”特指电影或电视剧,不包括纪录片,下同)的创作素材,但在我国的银幕、荧屏、网络上,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影视作品并不多,其中的人物传记片(剧)就更屈指可数了。
以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例,他们曾在历史舞台上担纲“主角”,却鲜有机会在影视作品中担纲“主角”。
以票房论,电影《张之洞》注定是血本无归了。影片的质量我也不得而知(你想看都买不到电影票),但考虑到晚清历史题材的特殊性,这部传记片能够拍出来,已属不易。
作为晚清名臣,左宗棠和张之洞的历史争议较少,他们的历史功绩主要是正面的。
左宗棠虽然也是荡平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但他更重要的战功是建立在收复新疆之上的。电视剧《左宗棠》(1998)便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以左宗棠的历史功绩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以福建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的创办、发展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船政风云》(2007)中,左宗棠和沈葆桢是两大主角,左宗棠是创办者,沈葆桢是操办者,他们一起缔造了这所近代海军学校,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洋务运动”中,左宗棠都是一位有着诸多正面事迹的历史人物,影视作品对他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中唯一一位没有在荡平太平天国中建功立业的,他的历史争议自然更少。
作为清流领袖,张之洞胸怀天下,心系社稷,公私分明,有勇有谋,善于人事,乃治世之能臣,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也足以彪炳史册。
关于张之洞的影视作品,条条框框当然也会更少。所以,他是第一个以自己的名字登上大银幕的晚清四大名臣。
“迷你剧”(仅8集)《总督张之洞》(1996)更是把张之洞塑造为“步履艰辛、艰难奋斗、清政廉洁”的光辉形象。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师生关系,他们出身不同、个性不同,处事方式也有明显差别,但他们遭遇的历史争议却不相上下——至少在中国内地的语境中是如此的。
曾国藩的历史争议主要来自于他是荡平太平天国的第一功臣,而李鸿章的历史争议主要来自于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两者的历史争议刚好是“一内一外”,曾国藩的历史争议是“内政”,李鸿章的历史争议是“外交”。
那么,两人在影视作品中的“待遇”如何?有什么不同之处?
“神剧”《走向共和》(2003)是一部群戏剧,但李鸿章是绝对主角之一,戏份与孙中山、慈禧、袁世凯、光绪帝等不相上下。
在《走向共和》中,我们看到的是在复杂形势中艰难斡旋的李鸿章——作为历史人物,李鸿章绝不是“卖国贼”三个字可以概括的。
关于荡平太平天国这一历史事件,曾有“曾胡左李”之谓,曾是曾国藩,胡说胡林翼,左是左宗棠,李是李鸿章,意思是,他们是挽救大清王朝的关键人物。
但在关于太平天国的影视作品中,“胡”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一位,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没有活到太平天国覆灭之时,二是他的知名度也不如其他三人。
和《太平天国》(2000)以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为主角不同,历史剧《魂断太平》(2002)是以湘军为主角的,曾国藩是“男一号”,李鸿章、左宗棠是的“男二号”、“男三号”。
有趣的是,曾国藩难得在《魂断太平》中担纲“男一号”,却不能用真名,该剧的主创只能给他起了一个“化名”,叫陈阔川。李鸿章和左宗棠在剧中也用了“化名”,分别叫李功昌和左骢章,至少保住了“姓”,比曾国藩还是要强不少。剧中,陈阔川领导的军事集团叫江军,而李功昌创立的军队也可以“实名制”,仍叫“淮军”,可见,两人的“敏感度”差别还是很大的。
李鸿章不管有多么大的争议,至少,他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一般还是可以以真名出现的。而曾国藩只能“隐身”,可见,他在影视作品中的“忌讳”更多。
当然,如果曾国藩不是“男一号”,只是配角,他还是可以以真名出现的,比如在上文提及的《太平天国》中。
在港台剧中,曾国藩应该是不用“隐身”的,但历史剧的制作费太高,也未必有很好的商业价值,港台出品的历史剧很少。
TVB也曾出品过一部《太平天国》(1988),吕良伟、黄日华、邓萃雯、毛舜筠、郭富城等主演,戏说成分较高。而曾国藩也只是配角。
那么,曾国藩为何在影视作品中如此“敏感”?
从儒家传统来看,曾国藩是“儒家的最后一个偶像”,他的名字,是可以排列在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圣人”的后面的,而且,他绝对是这个名单的最后一个名字!
儒家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能够做到“三位一体”的,可为“圣人”。
若按这个标准,孟子、朱熹等“圣人”在“立功”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而曾国藩的“立功”在某种意义上是不亚于孔子和王阳明的。
曾国藩的“敏感”又恰恰出现在“立功”上。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太平天国代表着进步的力量,而曾国藩却因为荡平太平天国成了“中兴第一名臣”。
以儒家的价值观来看,曾国藩忠君、爱国,维护儒家文化,是无可厚非的“卫道者”。
曾国藩三十岁左右开始“学做圣人”,在后半生中始终以儒家的道德准则“折磨”自己,至死方休。从浩瀚纷繁的史料中,我们还能够看出曾国藩是一名“非主流清官”——不管是私德还是公德,曾国藩都算得上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时代楷模”。曾国藩的“立德”也是站得住脚的。
说到“立言”,曾国藩留下了约2000万字的文字,比儒家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圣人”都多。其中的《曾国藩家书》,更是已经成为“修身齐家”的经典之作。
青年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蒋介石更是毕生以曾国藩为偶像。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和深远影响,绝非其他晚清名臣可比。
也许因为“立功”的巨大争议与曾国藩近乎“圣人”的独特形象之间的冲突,使得影视作品很难对其做出不失偏颇的塑造。
《魂断太平》的原名其实是《曾国藩》,播出的时候,却不得不改成后来的剧名,曾国藩的名字更被“隐去”,足见“曾国藩”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影视作品的“雷区”。
《魂断太平》虽然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但其中的“戏说”成分不少,制作上也比较粗糙,无法与《雍正王朝》(1999)、《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2007)等“历史正剧”相提并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魂断太平》用“化名”,也有不够历史剧“资格”的意思了。
近年,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虽然大部分属于滥觞之作,但也有不少精品,比如《曾国藩》(小说,唐浩明 著)、《曾国藩传》(张宏杰 著)、《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张宏杰 著)等。
这些好书,都为影视作品塑造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血肉丰满的曾国藩提供了“脚本”。
随着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很多新的见解也慢慢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这或许会为曾国藩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脱敏”——终有一天,会有一部名为《曾国藩》的电影或电视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58℃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3719603069535.html
曾国藩是晚清时出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 ……
曾国藩从1838年步上仕途之后,得到恩师穆彰阿的赏赐。他从一名从七品一直升为从二品的工部左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候。
避讳的太多了,怎么湘军成了江军,曾国藩成了陈阔川。配角倒是大多用的真名,主角全是化名。几个人的事情都移花接木合并到几个主角身上了。加上些野史传说拼凑到一起,把这段历史讲的绘声绘色。比起现在的电视剧,还算认真拍了。只是中国的那段历史,那时的世道真是太乱了。
另外,还是赞叹太平天国的感召力,尤其对于旧社会的女人吸引力很大。里面演的石达开太老了,其实石达开比李秀成还年轻。厉害的很,受凌迟之刑,没有喊过一声。
唯一一部关于晚清三大名臣(抬棺人)的作品。就像明朝末年有无数能人挽救一样,清朝虽说是满人统治,但在其存在时期(包括风雨飘摇的末代)靠着恩威并施的手段和儒家理学教化也笼络了一批汉人。从范文程到李鸿章,将近三百年的历史里,无数汉人都为满清做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贡献。历史人物仅仅推动或阻碍历史的发展,只有人民才真正创造了历史。
从宏观来看,这段湘军镇压起义的历史无疑是延缓了历史的发展,但是起义也并非推动了历史发展:假如起义成功,也不过是换了新的统治者,而经济基础不变,当超经济剥削及其他一系列社会矛盾激化后又是一个轮回。再加上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其以后的境况也会是雪上加霜。因此这段历史仅仅是统治者阶级的自我维护而已。
从微观来看,这段历史是曾,左,李甚至是慈禧的发家史。尽管剧中曾国藩的戏份并不是占据了一大半,但是贯穿始终的仍是曾国藩。就实际效益看,曾国藩过的生活一般:官大却更要处处小心,一将功成万骨枯后的内心也并非毫无波澜,也有所触动和自责懊悔。太平军养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他也伺候着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到头来,操碎了心,累坏了身体,不过是竹篮打水。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但是从后世影响来看,曾国藩立了功,立了一点言和德,加速了中国现代化,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
可惜曾国藩生错了时代,他的人生价值是在维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癌症晚期中实现的,倘若提前一点,甚至仅仅是提前到嘉庆年间,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至少现在对他的评价会好一点。
1月7日,一部名为《张之洞》(2022)的传记片悄无声息地公映了。影片上映五个多月以来,票房仅1万,基本预定了2022年度票房最差影片的席位。
晚清是一个社会动荡、大事件频发的历史时期,按理说,这个历史时期提供了大量影视作品(此处“影视作品”特指电影或电视剧,不包括纪录片,下同)的创作素材,但在我国的银幕、荧屏、网络上,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影视作品并不多,其中的人物传记片(剧)就更屈指可数了。
以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例,他们曾在历史舞台上担纲“主角”,却鲜有机会在影视作品中担纲“主角”。
以票房论,电影《张之洞》注定是血本无归了。影片的质量我也不得而知(你想看都买不到电影票),但考虑到晚清历史题材的特殊性,这部传记片能够拍出来,已属不易。
作为晚清名臣,左宗棠和张之洞的历史争议较少,他们的历史功绩主要是正面的。
左宗棠虽然也是荡平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但他更重要的战功是建立在收复新疆之上的。电视剧《左宗棠》(1998)便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以左宗棠的历史功绩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以福建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的创办、发展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船政风云》(2007)中,左宗棠和沈葆桢是两大主角,左宗棠是创办者,沈葆桢是操办者,他们一起缔造了这所近代海军学校,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洋务运动”中,左宗棠都是一位有着诸多正面事迹的历史人物,影视作品对他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中唯一一位没有在荡平太平天国中建功立业的,他的历史争议自然更少。
作为清流领袖,张之洞胸怀天下,心系社稷,公私分明,有勇有谋,善于人事,乃治世之能臣,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也足以彪炳史册。
关于张之洞的影视作品,条条框框当然也会更少。所以,他是第一个以自己的名字登上大银幕的晚清四大名臣。
“迷你剧”(仅8集)《总督张之洞》(1996)更是把张之洞塑造为“步履艰辛、艰难奋斗、清政廉洁”的光辉形象。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师生关系,他们出身不同、个性不同,处事方式也有明显差别,但他们遭遇的历史争议却不相上下——至少在中国内地的语境中是如此的。
曾国藩的历史争议主要来自于他是荡平太平天国的第一功臣,而李鸿章的历史争议主要来自于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两者的历史争议刚好是“一内一外”,曾国藩的历史争议是“内政”,李鸿章的历史争议是“外交”。
那么,两人在影视作品中的“待遇”如何?有什么不同之处?
“神剧”《走向共和》(2003)是一部群戏剧,但李鸿章是绝对主角之一,戏份与孙中山、慈禧、袁世凯、光绪帝等不相上下。
在《走向共和》中,我们看到的是在复杂形势中艰难斡旋的李鸿章——作为历史人物,李鸿章绝不是“卖国贼”三个字可以概括的。
关于荡平太平天国这一历史事件,曾有“曾胡左李”之谓,曾是曾国藩,胡说胡林翼,左是左宗棠,李是李鸿章,意思是,他们是挽救大清王朝的关键人物。
但在关于太平天国的影视作品中,“胡”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一位,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没有活到太平天国覆灭之时,二是他的知名度也不如其他三人。
和《太平天国》(2000)以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为主角不同,历史剧《魂断太平》(2002)是以湘军为主角的,曾国藩是“男一号”,李鸿章、左宗棠是的“男二号”、“男三号”。
有趣的是,曾国藩难得在《魂断太平》中担纲“男一号”,却不能用真名,该剧的主创只能给他起了一个“化名”,叫陈阔川。李鸿章和左宗棠在剧中也用了“化名”,分别叫李功昌和左骢章,至少保住了“姓”,比曾国藩还是要强不少。剧中,陈阔川领导的军事集团叫江军,而李功昌创立的军队也可以“实名制”,仍叫“淮军”,可见,两人的“敏感度”差别还是很大的。
李鸿章不管有多么大的争议,至少,他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一般还是可以以真名出现的。而曾国藩只能“隐身”,可见,他在影视作品中的“忌讳”更多。
当然,如果曾国藩不是“男一号”,只是配角,他还是可以以真名出现的,比如在上文提及的《太平天国》中。
在港台剧中,曾国藩应该是不用“隐身”的,但历史剧的制作费太高,也未必有很好的商业价值,港台出品的历史剧很少。
TVB也曾出品过一部《太平天国》(1988),吕良伟、黄日华、邓萃雯、毛舜筠、郭富城等主演,戏说成分较高。而曾国藩也只是配角。
那么,曾国藩为何在影视作品中如此“敏感”?
从儒家传统来看,曾国藩是“儒家的最后一个偶像”,他的名字,是可以排列在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圣人”的后面的,而且,他绝对是这个名单的最后一个名字!
儒家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能够做到“三位一体”的,可为“圣人”。
若按这个标准,孟子、朱熹等“圣人”在“立功”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而曾国藩的“立功”在某种意义上是不亚于孔子和王阳明的。
曾国藩的“敏感”又恰恰出现在“立功”上。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太平天国代表着进步的力量,而曾国藩却因为荡平太平天国成了“中兴第一名臣”。
以儒家的价值观来看,曾国藩忠君、爱国,维护儒家文化,是无可厚非的“卫道者”。
曾国藩三十岁左右开始“学做圣人”,在后半生中始终以儒家的道德准则“折磨”自己,至死方休。从浩瀚纷繁的史料中,我们还能够看出曾国藩是一名“非主流清官”——不管是私德还是公德,曾国藩都算得上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时代楷模”。曾国藩的“立德”也是站得住脚的。
说到“立言”,曾国藩留下了约2000万字的文字,比儒家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圣人”都多。其中的《曾国藩家书》,更是已经成为“修身齐家”的经典之作。
青年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蒋介石更是毕生以曾国藩为偶像。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和深远影响,绝非其他晚清名臣可比。
也许因为“立功”的巨大争议与曾国藩近乎“圣人”的独特形象之间的冲突,使得影视作品很难对其做出不失偏颇的塑造。
《魂断太平》的原名其实是《曾国藩》,播出的时候,却不得不改成后来的剧名,曾国藩的名字更被“隐去”,足见“曾国藩”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影视作品的“雷区”。
《魂断太平》虽然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但其中的“戏说”成分不少,制作上也比较粗糙,无法与《雍正王朝》(1999)、《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2007)等“历史正剧”相提并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魂断太平》用“化名”,也有不够历史剧“资格”的意思了。
近年,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虽然大部分属于滥觞之作,但也有不少精品,比如《曾国藩》(小说,唐浩明 著)、《曾国藩传》(张宏杰 著)、《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张宏杰 著)等。
这些好书,都为影视作品塑造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血肉丰满的曾国藩提供了“脚本”。
随着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很多新的见解也慢慢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这或许会为曾国藩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脱敏”——终有一天,会有一部名为《曾国藩》的电影或电视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