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葛优王俊凯李萍刘威葳耿乐张本煜赵千紫李千逸吕行朱怀旭蒋灵儿朱亚男恩美李汀珝范明毛阿敏王自健任素汐吴双刘雅瑟潘斌龙
类型:剧情喜剧家庭导演:顾长卫 状态:HD国语 年份:2024 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7.4分热度:947 ℃ 时间:2024-10-07 13:26:0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刺猬》未上映时提及它的关键词多是“疯”,而认真看完后我却尝到了那疯之下的“苦”。
周正身上浓缩了太多中国孩子的成长阴影:打压教育、在成绩至上的老师眼里是害群之马、身边同学天然又纯粹的肆意霸凌……
王俊凯自己在路演的时候也提过,在被扎针灸的时候,他像个刺猬,他也是痛苦的。
因此周正的性格并不外放,他是时刻充满戒备的,像只团起来的刺猬一样。只有在把他当正常人的王战团面前才难得舒展。
这一切和王俊凯(我印象里)本身的气质其实挺矛盾。也不是没看过王俊凯演孤独感十足的少年,但这次几场细腻演绎着实给我惊喜。
周正的反抗是在逐层递进的,王俊凯在每个阶段的不同处理颇为亮眼。
在面馆,父亲当同学的面毫不留情数落他,他没有还嘴,而是低头把中药包一股脑倒进汤面里吃下。这个带有泄愤意味的小动作让从小到大被冠名“叛逆”的我太感同身受了,因为开口争辩也只会遭到更加无情的镇压,索性一言不发,埋头做自己的事。看访谈发现此为王俊凯自己加的设计,欣慰,说明他确实有在边思考边演,对角色的理解度上来了,演绎起来自然能碰撞出巧思。
大人们看着好像很爱孩子,于是跳过了他因为口吃带来的自卑,跳过了他遭受的欺负,跳过了他许多无能为力的瞬间,直抵【留级】这个结果,终是开始反省然后得出结论——周正病了。
他们冥思苦想,最终解法竟是“白三爷”。很好笑,这片大地上的人自古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习惯性推给怪力乱神,反正错的一定不能是自己。任素汐演的神婆逼周正下跪认错,周正没有沉默以对,他开口,血沫子和笑容拧成一团,他说“你爹被我吃了”,我打了个激灵,瞬间幻视了哪吒割肉剔骨,这是一种一毁具毁的决然。
他自己路演的时候也说过,也是因为那次的反抗,让周正后来的人生开始朝着他想象的方向前进了。
反抗能让一个人的灵魂焕发新生,而演绎能让一个躯体承载不同的灵魂。观影过程中我是无法分割王俊凯和周正的,他做到了“不是演,而是去成为”。因为确实我本人一直对这个电影蛮感兴趣的,抖上也刷到过好几次,王俊凯谈到周正的时候每次确实都有自己的理解,甚至说,看到周正这个角色的人一定都会想演,看完电影真的懂了。
有的人蜷缩一生,愿做一只从自己心中生出珍珠的贝。但是他们说,珍珠是珠母贝的病。
那又如何?
被加冕即是被囚禁,被理解即是被降至平庸,被人掌握即是被变为圆熟,正如瓜熟蒂落,为人吞食。
周正,守好你的珍珠。
很难讲,最好的部分就是出马仙赵老师逼周正下跪,他妈妈也在旁边哭着哀求那段,是周正带血的牙齿露出近乎狰狞的笑容,说我把你爹吃了那段。
再往后,警察敲门,一下子整个剧作全垮了,明亮了积极了昂扬向上了,你差不多也明白过来,东亚家庭的伤疤就到这里,再往下不会再深挖了。
等周正七年后回家那段结尾,完全就恶心到吐,毕业才三年就当了三副,穿着簇新纯白制服带着混血媳妇回家,好直男好土鳖的幻想。爹又开始深情款款上价值了,又来那套表面pua你没一个字好话,背地里往你行李箱塞钱炒菜都要多看你几眼了。周正妈妈哭得泪眼涟涟说你能原谅我吗,周正上一秒说了不原谅,下一秒就在阳台拍阳光洒在爹明媚的侧脸,拍周正说爹你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叫阳阳,沈阳的阳。
真他妈割裂到家的一部电影。精神分裂,一边血泪控诉一边跟爹温馨和解。
还有大姑也要拉出来,出家当居士扫地来赎罪是吧,还要周正来深情找补,说知道大姑是怕王战团跑丢了。
我想大喊也想狂笑,怎么地,天下之大容不下一个女人的恶毒是吧?是,王战团是整部电影最打动人的角色,他说要启程远航了吃饺子那段哭崩了无法停止。
但是,你抽离开来想一想,王战团可怜,大姑就不可怜吗?从年轻的时候就照顾一个精神病人,结婚生俩孩子,家里要摆着丈夫死去初恋的牌位,担心丈夫跑丢了跳楼了又干出什么傻事了。
大姑下药应该吗?不应该,但是完全能理解。王战团永永远远躺在床上让她比较轻松,王战团死了她才能活得轻松一点,她甚至都没毒杀他,就是下药沉睡,实在够软弱也够纵容了。女的一生都在给丈夫当妈。
话在往前说,王战团在船上被关两个月精神就不正常了,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还要生俩孩子,心里牵挂着自杀的初恋,牵挂到心理疾病了,那为啥还能跟别人生孩子?还生俩?
王战团和大姑都是人,但故事的主角只有王战团,所有的悲惨和不幸都是他的,悲剧英雄是吧。再悲剧的英雄背后都默默吃了一个劳作的女人。
从远离疯子,到理解疯子,到成为疯子,到如今很多人因成为疯子感到自豪;从活个成功,到活个通透,到活个尽兴。
在集体信仰迅速崩塌的时代,“正确”的人生的定义在迅速畸变崩坏着。而在内地院线片的维度里,前有《宇宙探索编辑部》,后有《从21世纪安全撤离》,冲进山里撒泼,跑去未来发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所有壁垒把自己的生活还原成最自在的模样。
《刺猬》则反其道而行之,这个故事里也有在外人看来得了癔症的主角,整日以看似疯癫的行为方式度日,但他们抵抗庸常的方式却不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发疯文学一样张扬、外放、歇斯底里、甚至带有表演性,他们一生看似都在发癔症却又似乎始终在隐忍,却也得到了各自的尽兴。
人们都说王战团是疯子,因为他时常做出些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像爬上屋顶又跳下来以证明人可以飞,像冲上轮船顶层对着岸上呐喊自己写的情诗,像在马路中央边吹哨边挥旗疏散刺猬。
但人们不知道王战团为什么疯,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总是在忙,虽然也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但总之是没有时间关心生活里细枝末节的来龙去脉的,更何况是王战团这样的疯人。
像被自己所向往的大海背叛,像被自己想要朝圣的乌托邦里邪恶的人心所戕害,像被一个人伦与道德最崩坏的年代所裹挟,这些在顷刻间改写了王战团人生轨迹的故事是没人想听的。
大家不在乎王战团的痛苦,只指责他的疯狂,或许也是因为在常人经受后可能会就此永远消沉下去的苦难之后,王战团并没有人如其名地战斗、激进地抵抗或排斥生活里的一切,而是找到了独属于他自己的生活门道。
他遭遇了不自由的束缚,于是他假借棒打鸳鸯之名,替全家答应下了女儿不被看好的婚事;他见过了因为身份和血统遭受的歧视与冷眼,所以坐在高耸的烟囱上目送女儿的婚车远行;他从黑白颠倒的时代里狼狈地爬出,所以总把“应该吗?不应该”挂在嘴边,并用此来保护弱小;他一次次被动地失去,被不断剥夺走生活中的一切,所以他学会了抓烟,抓小烟,抓大烟。
他被不断厌弃的一生里还有个“徒弟”——周正。周正也是个病人,最起码在“大家”看来是这样,而且和王战团的待遇一样,也没人知道,没人关心他是怎么病的,甚至险些连观众也不知道了。
周正有程度不轻的口吃,最初我们也无法判断这究竟是先天性的生理原因,还是后天教育造成的难以逆转的“塑性形变”。但永远焦虑、声嘶力竭、无能为力的母亲,永远暴戾、狂躁、一言堂且自负的父亲,以及他最着急时不经意流露出的结巴,似乎也逐渐回答了这个问题。
然而无论是谁也不曾指出这些完全有迹可循的病因,他们只想竭力把周正“治好”,让他真正活得周正起来。
但王战团不觉得周正病了。也许是因为他不会对插着吸管的鸡架扮成的潜艇不耐烦;也许是因为他看到飞行失败坠落的自己却由衷的开心和兴奋;也许是因为他是自己情诗唯一的拥趸。
周正也不觉得王战团病了。也许是因为他总是在自己要被打、受欺负时带着自己“应不应该”的金科玉律出现;也许是因为他会躺在阳台外的树杈上和自己干杯汽水;也许是因为那只普通的红色哨子却被他吹出了让人难解的哨声。
他们都想要飞。砖石砌成的烟囱向来是东北文艺作品里不可或缺的意象,但在《刺猬》里它不承担给主角带来压迫感,或者在结尾坍塌给观众带来震撼感的功能,周正和王战团如履平地般站在顶端,吹响吱吱呀呀的哨,喊着被泪水打断的号,向往着他们各自的那一片海。而王战团从家里的房檐“飞”下来跌在瓦砾中,周正从阳台上“飞”下去摔在雨水和泥泞里。
他们都想要逃。王战团追着老贺棋盘上滚走的“兵”,跑过马路、隧道、荒野,最终跑到池塘边,走进浮萍里时,我们都释怀地笑了,他是追老贺,但更是追自己,追一个不存在的,但寄托着他的心愿的,漂洋过海了的自己。
周正在情诗被发现后冲出了学校,他跑出了卡住他的校园,跑过了制式的、被驯化的、端坐在操场上的学生们,冲进了王战团家,倒掉了他的药,打开了他的窗,此时我们也释怀了。他在救王战团,在救那个曾经救过自己的英雄,也在救未来的自己,在竭尽所能地抓住那颗正在射往50年后自己眉心的子弹。
他们又都想要留下。王战团在儿子死后,被精神病院接回去时如同忽然间想起什么似的跳下车,冲向了那吞吐着云雾的烟囱。他伸出手紧紧“攥住”那烟雾,而后又用力地把它揣进衣袋里。
这里他牵挂的人都走了,而剩下的人都要赶他走,他不想离开却无能为力,好在这些年他积攒的最多的经验就是如何带走一段岁月的纪念品。
周正在上大学离开家后,时隔7年才回家探望父母,他抢过母亲的话说“不原谅!”后又告诉父亲自己给孩子起名“阳阳”,沈阳的“阳”。他拥有了自己的一片海,并且可以永远的在这海中撒花、畅游、航行,但他还是想记住始发站是哪里。
当然正如他所说他可能永远也无法原谅父母,所以他把儿时父母经常喜欢抛给他的“伪选择”抛给父母,自己起好的名字却佯装成父亲起的,“替你选是为你好”在此刻逆向发生,而这背后“替你选是为了让你以为我爱你”也同样逆向发生了。
其实在观影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生活苦闷、压抑如王战团、周正,他们为何从没有想过自毁,在某个终于无法忍受的时刻结束这一切可好呢?直到周正喊出“你不是死子”时我仍在疑惑这句话的依据在于何处。
周正7年后回家,我始终以为此时的王战团应该已经故去,但带着这种预期看到最后一幕周正说到“王战团在我考上大学一年后从精神病院逃了...”后我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
在我这个自认为已经对类型片的故事走向、剧作写法了然于胸的人都认为,在精神病院里给出哨子就是王战团人生最后的高光时刻后,他却依然在追逐梦中的那片海,依然在奔赴他此生必须游到的太平洋。
王战团果真不是死子。因为他永远有一个梦想,虽然他不常常挂在嘴边,虽然旁人看不出他始终在追逐,纵使没人相信凭借他能达到那个虚幻的彼岸。
在DC粉丝中有一个关于闪电侠的梗叫“Run!Barry run!”这句话本来是在闪电侠突破极限打破困境时助燃的一句口号,但随着闪电侠这个机制怪角色逐渐被滥用,这句话最初富含的情绪也渐渐被消解,变成了一句调侃闪电侠“哪里需要往哪搬”的戏言。
在《刺猬》结尾我看着王战团和周正在江中游向远方时脑海中不住地浮现出这句话。
被时代戏弄,被世人嘲讽,被药物所困的王战团在人生最后的阶段俨然已经是一副被消耗殆尽、磨平了锋芒的疲惫状态,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他仍然选择了奔跑,向前不断的奔跑,跑到河里去,游到海里去,一直游到太平洋的中央。
与王战团不断寻找远方的路不同的是,周正的人生选择步步体现着对于过去一切狠厉的否认。母亲说“幸亏你没变成王战团”,但他说“不,我就是王战团!”这话当然没错,因为他见过王战团这一路走来,他知道他为何而“病”,他知道他的过去绊住了他的一生,所以他要把自己的过去狠狠地斩断。
在赵老师第二次来到家里,执起拐杖时,PUA的对象变成了周正,而周正选择撕破脸,掀翻桌。
这一场戏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王俊凯的表演张力,他任由那被人诟病一生的口齿沾满鲜血,他过去始终柔软天真的双眼似乎冒出地狱的业火,赵老师总喜欢拿鬼上身解释癔症,而此刻的周正恰如挣脱束缚的恶魔彻底占据了这副躯体,肆无忌惮地享受做主的快感。
7年后抢答母亲的“不原谅,我无法原谅”是我今年在院线观影中最受震撼的一场戏,这场戏的力度远超《涉过愤怒的海》中挂起的老金。
它干练、干脆、充满应然的自得与自洽,这本就是早应发生的必然结局,周正为了敲定父母所面临的这个死局已经等了太久,这明快的否决带给了我真正的解脱、通畅、清爽和感动。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人可以不和解,永远不和解,但也代表着会永远活在悔恨中。而《刺猬》则更颠覆,人不仅可以永远不和解,不和解反而可以成为让人更轻快地迈向自己的未来的助力。
近些年对我个人影响和震撼最大的一部电影是《鱼之子》,在影片结尾,获得了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女主角返回家乡,穿上了儿时影响自己的村东头的二傻子的模样,带着一群和当年的自己一般大的孩子们疯跑、欢笑、不顾一切的冲进海里。
就是在那一刻,我励志永远要保留一个成为村东头的二傻子的权力。
在我看来《刺猬》的结局正是对《鱼之子》的续写,Mibou跳进海里一直向远方游去,与此同时多了王战团和周正两个伙伴。
这个时刻与我而言要比《绿洲》里的地铁站起舞美太多,也浪漫太多,因为相较于李沧东对“病人”的“正常”态强化,顾长卫和冲田修一将“病人”们的“病态”放到最大,对他们发起仙症的时刻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我何必像你,而你也不必像我,难道你的衣袋里也有沈阳工厂烟囱里的烟吗?nn
顾长卫导演、葛优和王俊凯领衔主演的电影《刺猬》,海报上是葛优饰演的患有癔症、一辈子向往太平洋的大姑父王战团,和王俊凯饰演的因为说话结巴,被父母认为丢脸,被同学嘲笑而厌学留级的叛逆少年周正,穿着海魂衫,把一本旧旧的《海底两万里》卷起来当望远镜,一起看向了遥远的大海。
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他们结成了小小的秘密同盟,一起下棋,一起唱歌,当所有人,包括周正的父母都觉得他有病的时候,只有大姑父王战团坚定地告诉他:“你没病。”
《刺猬》改编自作家郑执的短篇小说《仙症》,他在书中塑造的王战团,仿佛东方的堂吉诃德,这个原本正直善良、单纯乐观的年轻人,因为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成为了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被「卡住了」。
卡住了,是理解这个带点黑色幽默的故事的关键点,王战团老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应该吗?不应该呀。”
公园里下棋的老头悔棋的时候他这么说,周正被妈妈逼着给神婆下跪的时候他也这么说。
他觉得,这个世界不该这样,别人都觉得他神神叨叨,而在他看来,是这个世界癫成了他不认识的模样。
他认为世界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有序的、坏人会受到惩罚的、好人会有好报的、父母会无条件爱孩子的,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不讲道理的、弱肉强食的,父母之爱是有偿的、大多数人霸凌少数人的。
不该这样。
王战团认知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出现了巨大的偏差,他想不通,放不下,忘不掉,以至于被结结实实地卡住了。
说实话,我在看郑执原著《仙症》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与王战团和周正共情,因为王战团还有妻子和一双儿女,他们在故事里努力地生活着,可是王战团把自己卡在了一方狭窄的世界里,再也无法履行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他们何其无辜?
我总觉得这样的王战团,有点男人至死是少年的调调。
但在电影《刺猬》里,不再只是讲述这一老一小的故事,镜头还给到了原著里几乎是隐身的大姑周秀玲,以及周正的妈妈身上,让观众看到了掩藏在她们的眼泪下的痛苦和无奈。
她们和王战团、周正的故事互为表里,讲述了男性和女性是被什么不同的困境卡住的,这个补充的视角十分珍贵,也十分真实。
李萍扮演的周家大姐周秀玲,是传统中式家庭中长姐的形象,她持家有道、吃苦耐劳,对犯病的王战团不离不弃,扛起了养家糊口的家庭重担,咬牙对外维持着一个完整正常的家的假象。
她一次都没诉过苦,但影片中目之所及之处全是她需要承担的苦。
她要操心丈夫会不会受刺激突然犯病,操心儿子能不能找到工作和女朋友,操心女儿别被喜欢泡舞厅的离婚男同事给忽悠了,操心王战团是不是又带着周正惹麻烦惹弟媳妇不高兴了,还要操心着省下点东西送去给自己年迈的妈妈……
是个人都能看到她有多难。
在过往的叙事套路里,周秀玲这样的贤妻良母,是要被高高架起来歌颂的,送她一座名叫「伟大」的牌坊,就此将她牢牢绑定在家庭关系里,心安理得地看着她为家庭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还要告诉大家她甘之如饴。
但《刺猬》不是的,周秀玲不是个完美的圣母形象,相反,她总是拉着个脸,很少笑,她常常训斥王战团让他老说胡话少犯浑,甚至为了让王战团少跑出去惹事而给他喂安眠药吃,让他在家里睡得昏昏沉沉。
在周正幼小的心灵里,自然不觉得大姑是个好人,把她和自己的父母都划归到了他和王战团需要对抗的反派阵营。
可是观众看的清清楚楚,大姑和周正的妈妈不是坏人,大姑精心地照顾着王战团,给他泡澡、搓澡、细心地为他剪指甲,给他零花钱,哄他高兴,而周正的妈妈总是护在他前面,帮他抵御来自父亲的怒火。
她们其实和王战团一样,都是被卡住了的可怜人。
不同的是,王战团是因为追求自我而不能被卡住了,周正是因为情感和尊严被父母忽视而卡住了,而大姑和周正妈妈,则是被好女人这个定义给卡住了。
看了《刺猬》之后,我发现顾长卫是少有的,能看见并理解被东亚女性生存状态的男性导演。
《孔雀》里的姐姐和《立春》里的王彩玲,是因为追求自我实现却屡屡梦想破灭而被卡住,她们其实也是性转了的王战团,但王战团有周秀玲为他兜底,而女性的疯癫是很少有男人来为她们兜底的。
她们被卡住了之后不会成为能飘上天的荒诞喜剧,而只会成为重重摔落在地的现实悲剧。
在《刺猬》里,顾长卫不再聚焦那些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异类女性,而冷静地审视起那些按照传统路径进入婚姻家庭生活的好女人们的命运。
结果他告诉观众的是,她们依然被卡住了。
大姑周秀玲随时垮着的脸和暴躁的脾气,都在告诉我们她有多累和多无助,做一个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的好女人是需要付出极高代价的。
她必须要表现得强大、斤斤计较且不好惹,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不被欺负,才能勉强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抢到有限的资源。
可是长久以来,她们这种豁出去为自己和家人争夺生存资源、维持一家人尊严和体面的努力,却还要一再地被诟病姿态不够好看。
曹公在《红楼梦》里借宝玉的口说过鱼眼珠子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
他的意思是,从前天真浪漫的女孩儿,怎么嫁了人变成XX家的、X婆子、X婶子之后,就变得像是钻到了钱眼里,为了点蝇头小利就争得不可开交?
第七十七回里,因司棋被逐,宝玉又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亲爱的宝玉,你这可算是无心之言却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未出嫁之前可以关心风花雪月这些浪漫美好之事的女孩,怎么嫁了人就变得“混账”了呢?
因为在男人缺位或者隐身的情况下,她们承担了太多家庭的重担,育儿、工作、平衡开支、家务和隐形家务一股脑儿地堆在她们身上,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睡眠不足,哪里还顾得上姿态好不好看?
她们不混账一点,可能全家都要饿死了。
当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就是那么的难。
别说是王战团这样完全没法为家庭做贡献的,就连周正爸爸这样和妻子一起辛辛苦苦开饭店,不在外面乱来的传统“好男人”,也没办法让周正妈妈这个“好女人”轻松一些。
他一味的觉得口吃的儿子丢人,非打即骂,把责任都推到妻子身上,说儿子这样都是她惯的、都是随她,她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语言暴力中被洗脑,总觉得儿子口吃就是自己做母亲的失职。
于是她带着周正扎针灸、喝中药、去看心理医生,乃至最后病急乱投医找神婆赵老师给周正驱邪,痛哭流涕地跪下求“白三爷”救救她的儿子,任由赵老师的尺子一下又一下地打在身上都不觉得疼。
在那一刻,我只觉得是她病了,而不是周正病了。
她被要当个好女人、好妈妈的念头给逼疯了。
我很心疼她们。
曾经的周正像贾宝玉一样不理解她们,当他长大了,去过了世界的更多地方,他终于明白了她们的难。
她们不是坏人,不是反派,我甚至宁愿她们是,那她们就能轻松一些了。
她们都是高道德感的好女人,一辈子为自己对家人还不够好、做得还不够多而歉疚,大姑病急乱投医信过教,哭着忏悔自己是“比潘金莲还毒的毒妇”,因为担心王战团跑出去不见了而给他下安眠药……
如果她真的那么坏,那么自私,那么早在她带着外孙女里里外外忙得一团糟的时候,就可以把王战团送进精神病院了。
可是她在医院门口踌躇半天,最后还是放弃了。
让我感到难受的是,王战团和周正始终是更具有主动性的那个人,他们可以自主地走出被卡住的状态,去冲向他们向往的星辰大海。
而大姑和妈妈,却始终是被动的,她们需要等待自己的丈夫或儿子选择了他们的命运,她们才能脱离被卡住的状态,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出意外的话,它会是我的年度十佳电影,因为它有人味儿,有满满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有真实可感的人物,把生活的轻与重讲得灵气四溢。
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即便是在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里,依然可以用有限的镜头塑造出复杂立体的女性形象。
如果是不能理解女性境遇的导演,很容易把大姑和妈妈塑造成站在主角对立面的单薄工具人,是不理解他们广袤内心世界的传统好女人,是只看得到满地的六便士,却无暇抬头仰望月亮的俗人。
但是顾长卫清晰地展现了女性进入婚姻和家庭之后的困境,无论是大姑周秀玲,还是周正妈妈,都让我感到如此熟悉,我在成长过程中见过无数个这样的她们。
甚至我在自己脸上,都能看到她们存在的痕迹。
我惋惜她们一生都不能为自己而活的境遇,也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女性以此为镜,愿我们都不要被万事万物卡住,尤其是不要被婚姻和家庭卡住自己生活的节奏和前进的步伐。
在中国电影史中,顾长卫必然是个无法忽视的名字,他作品不多,但在他的电影中,总是能在平凡生活的故事里呈现出普通人理想主义的涅槃,《孔雀》是梦想破灭的兄妹,《立春》是小城里的文艺青年,而《最爱》是艾滋病村的边缘人。
顾长卫总是关注一类人,那些被社会排挤,蔑视,嘲弄的异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挣扎与反抗。《刺猬》也继承了他的一贯表达,而这次主角被赋予的身份是——疯子。
一部关于疯子的电影,这听上去是有趣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它语调轻松,剧情生活化但又不失趣味,台词有着天然的幽默感,当然最亮点是王战团这个角色,他有一种“平静疯感”,用最平实的语调说出最离谱的言论,用最沉稳的姿态做出最滑稽的行动,他会在屋顶上试图飞翔,在马路上旁若无人指挥刺猬过马路。
但,《刺猬》真的只是想简单呈现一个可笑的疯子吗?在我看来,顾长卫真正想体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不被世俗理解的失意者,
葛优将角色演得很好,他总是自言自语,又保持着一种奇怪的乐观,仿佛无论他人给予多少恶意的语调和目光,他都能隔绝,仿佛什么事都不会往心里去,只是转头自顾自的对谁又露出笑容。神婆每次带着恶意而来,但王战团永远笑脸相迎。
这像极了我印象中小时候见过的疯掉的人,他们总带着笑容,我那时好奇,为什么他们反而笑的最开心,后来我才逐渐发现,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悲伤的资格。
王战团的女儿结婚了,但他不愿参加,因为他不想给女儿丢人,他爬到了烟囱上,在洒脱地笑容中看着楼下的婚车终于还是流下眼泪。边缘人们遭人厌弃,所以更不能敢露出任何的负面情绪惹人厌烦。王战团也是如此,在一个充满规训和压迫的社会中,他的声音无人倾听,抱怨也无济于事。所以只能选择以乐观的姿态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如果说影片前半部分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让我们共情王战团的“疯癫”,那么后半部分则引导我们看到王战团疯癫背后的东西——他因何而疯?
最初,王战团也曾是个“正常”的人,但他无法忽视不公,举报了自己的上级,这让他遭到了两个月的小黑屋,他失去了好不容易获得的海员身份,也失去了亲眼看见太平洋的可能,最终在回归他人的期望中,他走向了另一条路——彻底放弃,活出自我。
我们常说什么样的人疯?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人,看换个方式看,所谓的疯,不正是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活得洒脱自如么?
王战团的妻子、周正的父母,他们都努力按照社会的期望生活,维护所谓的体面和规则。然而,他们内心的焦虑、压抑和痛苦却始终存在。他们并不快乐。相比这些看似正常但被束缚在条条框框中的人。王战团的疯,反而成为了一种超脱。他也许是无意识的,但周正却敏锐地感知到了他身上可贵的品质。
他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管教的孩子,父亲严厉,母亲没有话语权,他们像塑造一颗工厂螺丝般将周正带入某种模板中,也就是“正常”的人,可周正并不适用,所以他羡慕王战团,羡慕他以独特的方式,也同样自洽地活在世上。
可结局是让人唏嘘的,因为种种原因,王战团没有像周正那样走出人生的出口,王战团和周正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飞越疯人院》,麦克墨菲是疯人院里不听管教的异类,一开始人们都讨厌他,可最终也是因为他,酋长才终于有了出逃的勇气。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会期望赋予的“轨道”所限制,也许,我们太懂当一个正常人,而像王战团身上的洒脱和自由,和对自我的相信和坚持,恰恰是许多人所缺失的。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异国入侵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6℃
《刺猬》未上映时提及它的关键词多是“疯”,而认真看完后我却尝到了那疯之下的“苦”。
周正身上浓缩了太多中国孩子的成长阴影:打压教育、在成绩至上的老师眼里是害群之马、身边同学天然又纯粹的肆意霸凌……
王俊凯自己在路演的时候也提过,在被扎针灸的时候,他像个刺猬,他也是痛苦的。
因此周正的性格并不外放,他是时刻充满戒备的,像只团起来的刺猬一样。只有在把他当正常人的王战团面前才难得舒展。
这一切和王俊凯(我印象里)本身的气质其实挺矛盾。也不是没看过王俊凯演孤独感十足的少年,但这次几场细腻演绎着实给我惊喜。
周正的反抗是在逐层递进的,王俊凯在每个阶段的不同处理颇为亮眼。
在面馆,父亲当同学的面毫不留情数落他,他没有还嘴,而是低头把中药包一股脑倒进汤面里吃下。这个带有泄愤意味的小动作让从小到大被冠名“叛逆”的我太感同身受了,因为开口争辩也只会遭到更加无情的镇压,索性一言不发,埋头做自己的事。看访谈发现此为王俊凯自己加的设计,欣慰,说明他确实有在边思考边演,对角色的理解度上来了,演绎起来自然能碰撞出巧思。
大人们看着好像很爱孩子,于是跳过了他因为口吃带来的自卑,跳过了他遭受的欺负,跳过了他许多无能为力的瞬间,直抵【留级】这个结果,终是开始反省然后得出结论——周正病了。
他们冥思苦想,最终解法竟是“白三爷”。很好笑,这片大地上的人自古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习惯性推给怪力乱神,反正错的一定不能是自己。任素汐演的神婆逼周正下跪认错,周正没有沉默以对,他开口,血沫子和笑容拧成一团,他说“你爹被我吃了”,我打了个激灵,瞬间幻视了哪吒割肉剔骨,这是一种一毁具毁的决然。
他自己路演的时候也说过,也是因为那次的反抗,让周正后来的人生开始朝着他想象的方向前进了。
反抗能让一个人的灵魂焕发新生,而演绎能让一个躯体承载不同的灵魂。观影过程中我是无法分割王俊凯和周正的,他做到了“不是演,而是去成为”。因为确实我本人一直对这个电影蛮感兴趣的,抖上也刷到过好几次,王俊凯谈到周正的时候每次确实都有自己的理解,甚至说,看到周正这个角色的人一定都会想演,看完电影真的懂了。
有的人蜷缩一生,愿做一只从自己心中生出珍珠的贝。但是他们说,珍珠是珠母贝的病。
那又如何?
被加冕即是被囚禁,被理解即是被降至平庸,被人掌握即是被变为圆熟,正如瓜熟蒂落,为人吞食。
周正,守好你的珍珠。
很难讲,最好的部分就是出马仙赵老师逼周正下跪,他妈妈也在旁边哭着哀求那段,是周正带血的牙齿露出近乎狰狞的笑容,说我把你爹吃了那段。
再往后,警察敲门,一下子整个剧作全垮了,明亮了积极了昂扬向上了,你差不多也明白过来,东亚家庭的伤疤就到这里,再往下不会再深挖了。
等周正七年后回家那段结尾,完全就恶心到吐,毕业才三年就当了三副,穿着簇新纯白制服带着混血媳妇回家,好直男好土鳖的幻想。爹又开始深情款款上价值了,又来那套表面pua你没一个字好话,背地里往你行李箱塞钱炒菜都要多看你几眼了。周正妈妈哭得泪眼涟涟说你能原谅我吗,周正上一秒说了不原谅,下一秒就在阳台拍阳光洒在爹明媚的侧脸,拍周正说爹你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叫阳阳,沈阳的阳。
真他妈割裂到家的一部电影。精神分裂,一边血泪控诉一边跟爹温馨和解。
还有大姑也要拉出来,出家当居士扫地来赎罪是吧,还要周正来深情找补,说知道大姑是怕王战团跑丢了。
我想大喊也想狂笑,怎么地,天下之大容不下一个女人的恶毒是吧?是,王战团是整部电影最打动人的角色,他说要启程远航了吃饺子那段哭崩了无法停止。
但是,你抽离开来想一想,王战团可怜,大姑就不可怜吗?从年轻的时候就照顾一个精神病人,结婚生俩孩子,家里要摆着丈夫死去初恋的牌位,担心丈夫跑丢了跳楼了又干出什么傻事了。
大姑下药应该吗?不应该,但是完全能理解。王战团永永远远躺在床上让她比较轻松,王战团死了她才能活得轻松一点,她甚至都没毒杀他,就是下药沉睡,实在够软弱也够纵容了。女的一生都在给丈夫当妈。
话在往前说,王战团在船上被关两个月精神就不正常了,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还要生俩孩子,心里牵挂着自杀的初恋,牵挂到心理疾病了,那为啥还能跟别人生孩子?还生俩?
王战团和大姑都是人,但故事的主角只有王战团,所有的悲惨和不幸都是他的,悲剧英雄是吧。再悲剧的英雄背后都默默吃了一个劳作的女人。
从远离疯子,到理解疯子,到成为疯子,到如今很多人因成为疯子感到自豪;从活个成功,到活个通透,到活个尽兴。
在集体信仰迅速崩塌的时代,“正确”的人生的定义在迅速畸变崩坏着。而在内地院线片的维度里,前有《宇宙探索编辑部》,后有《从21世纪安全撤离》,冲进山里撒泼,跑去未来发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所有壁垒把自己的生活还原成最自在的模样。
《刺猬》则反其道而行之,这个故事里也有在外人看来得了癔症的主角,整日以看似疯癫的行为方式度日,但他们抵抗庸常的方式却不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发疯文学一样张扬、外放、歇斯底里、甚至带有表演性,他们一生看似都在发癔症却又似乎始终在隐忍,却也得到了各自的尽兴。
人们都说王战团是疯子,因为他时常做出些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像爬上屋顶又跳下来以证明人可以飞,像冲上轮船顶层对着岸上呐喊自己写的情诗,像在马路中央边吹哨边挥旗疏散刺猬。
但人们不知道王战团为什么疯,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总是在忙,虽然也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但总之是没有时间关心生活里细枝末节的来龙去脉的,更何况是王战团这样的疯人。
像被自己所向往的大海背叛,像被自己想要朝圣的乌托邦里邪恶的人心所戕害,像被一个人伦与道德最崩坏的年代所裹挟,这些在顷刻间改写了王战团人生轨迹的故事是没人想听的。
大家不在乎王战团的痛苦,只指责他的疯狂,或许也是因为在常人经受后可能会就此永远消沉下去的苦难之后,王战团并没有人如其名地战斗、激进地抵抗或排斥生活里的一切,而是找到了独属于他自己的生活门道。
他遭遇了不自由的束缚,于是他假借棒打鸳鸯之名,替全家答应下了女儿不被看好的婚事;他见过了因为身份和血统遭受的歧视与冷眼,所以坐在高耸的烟囱上目送女儿的婚车远行;他从黑白颠倒的时代里狼狈地爬出,所以总把“应该吗?不应该”挂在嘴边,并用此来保护弱小;他一次次被动地失去,被不断剥夺走生活中的一切,所以他学会了抓烟,抓小烟,抓大烟。
他被不断厌弃的一生里还有个“徒弟”——周正。周正也是个病人,最起码在“大家”看来是这样,而且和王战团的待遇一样,也没人知道,没人关心他是怎么病的,甚至险些连观众也不知道了。
周正有程度不轻的口吃,最初我们也无法判断这究竟是先天性的生理原因,还是后天教育造成的难以逆转的“塑性形变”。但永远焦虑、声嘶力竭、无能为力的母亲,永远暴戾、狂躁、一言堂且自负的父亲,以及他最着急时不经意流露出的结巴,似乎也逐渐回答了这个问题。
然而无论是谁也不曾指出这些完全有迹可循的病因,他们只想竭力把周正“治好”,让他真正活得周正起来。
但王战团不觉得周正病了。也许是因为他不会对插着吸管的鸡架扮成的潜艇不耐烦;也许是因为他看到飞行失败坠落的自己却由衷的开心和兴奋;也许是因为他是自己情诗唯一的拥趸。
周正也不觉得王战团病了。也许是因为他总是在自己要被打、受欺负时带着自己“应不应该”的金科玉律出现;也许是因为他会躺在阳台外的树杈上和自己干杯汽水;也许是因为那只普通的红色哨子却被他吹出了让人难解的哨声。
他们都想要飞。砖石砌成的烟囱向来是东北文艺作品里不可或缺的意象,但在《刺猬》里它不承担给主角带来压迫感,或者在结尾坍塌给观众带来震撼感的功能,周正和王战团如履平地般站在顶端,吹响吱吱呀呀的哨,喊着被泪水打断的号,向往着他们各自的那一片海。而王战团从家里的房檐“飞”下来跌在瓦砾中,周正从阳台上“飞”下去摔在雨水和泥泞里。
他们都想要逃。王战团追着老贺棋盘上滚走的“兵”,跑过马路、隧道、荒野,最终跑到池塘边,走进浮萍里时,我们都释怀地笑了,他是追老贺,但更是追自己,追一个不存在的,但寄托着他的心愿的,漂洋过海了的自己。
周正在情诗被发现后冲出了学校,他跑出了卡住他的校园,跑过了制式的、被驯化的、端坐在操场上的学生们,冲进了王战团家,倒掉了他的药,打开了他的窗,此时我们也释怀了。他在救王战团,在救那个曾经救过自己的英雄,也在救未来的自己,在竭尽所能地抓住那颗正在射往50年后自己眉心的子弹。
他们又都想要留下。王战团在儿子死后,被精神病院接回去时如同忽然间想起什么似的跳下车,冲向了那吞吐着云雾的烟囱。他伸出手紧紧“攥住”那烟雾,而后又用力地把它揣进衣袋里。
这里他牵挂的人都走了,而剩下的人都要赶他走,他不想离开却无能为力,好在这些年他积攒的最多的经验就是如何带走一段岁月的纪念品。
周正在上大学离开家后,时隔7年才回家探望父母,他抢过母亲的话说“不原谅!”后又告诉父亲自己给孩子起名“阳阳”,沈阳的“阳”。他拥有了自己的一片海,并且可以永远的在这海中撒花、畅游、航行,但他还是想记住始发站是哪里。
当然正如他所说他可能永远也无法原谅父母,所以他把儿时父母经常喜欢抛给他的“伪选择”抛给父母,自己起好的名字却佯装成父亲起的,“替你选是为你好”在此刻逆向发生,而这背后“替你选是为了让你以为我爱你”也同样逆向发生了。
其实在观影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生活苦闷、压抑如王战团、周正,他们为何从没有想过自毁,在某个终于无法忍受的时刻结束这一切可好呢?直到周正喊出“你不是死子”时我仍在疑惑这句话的依据在于何处。
周正7年后回家,我始终以为此时的王战团应该已经故去,但带着这种预期看到最后一幕周正说到“王战团在我考上大学一年后从精神病院逃了...”后我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
在我这个自认为已经对类型片的故事走向、剧作写法了然于胸的人都认为,在精神病院里给出哨子就是王战团人生最后的高光时刻后,他却依然在追逐梦中的那片海,依然在奔赴他此生必须游到的太平洋。
王战团果真不是死子。因为他永远有一个梦想,虽然他不常常挂在嘴边,虽然旁人看不出他始终在追逐,纵使没人相信凭借他能达到那个虚幻的彼岸。
在DC粉丝中有一个关于闪电侠的梗叫“Run!Barry run!”这句话本来是在闪电侠突破极限打破困境时助燃的一句口号,但随着闪电侠这个机制怪角色逐渐被滥用,这句话最初富含的情绪也渐渐被消解,变成了一句调侃闪电侠“哪里需要往哪搬”的戏言。
在《刺猬》结尾我看着王战团和周正在江中游向远方时脑海中不住地浮现出这句话。
被时代戏弄,被世人嘲讽,被药物所困的王战团在人生最后的阶段俨然已经是一副被消耗殆尽、磨平了锋芒的疲惫状态,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他仍然选择了奔跑,向前不断的奔跑,跑到河里去,游到海里去,一直游到太平洋的中央。
与王战团不断寻找远方的路不同的是,周正的人生选择步步体现着对于过去一切狠厉的否认。母亲说“幸亏你没变成王战团”,但他说“不,我就是王战团!”这话当然没错,因为他见过王战团这一路走来,他知道他为何而“病”,他知道他的过去绊住了他的一生,所以他要把自己的过去狠狠地斩断。
在赵老师第二次来到家里,执起拐杖时,PUA的对象变成了周正,而周正选择撕破脸,掀翻桌。
这一场戏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王俊凯的表演张力,他任由那被人诟病一生的口齿沾满鲜血,他过去始终柔软天真的双眼似乎冒出地狱的业火,赵老师总喜欢拿鬼上身解释癔症,而此刻的周正恰如挣脱束缚的恶魔彻底占据了这副躯体,肆无忌惮地享受做主的快感。
7年后抢答母亲的“不原谅,我无法原谅”是我今年在院线观影中最受震撼的一场戏,这场戏的力度远超《涉过愤怒的海》中挂起的老金。
它干练、干脆、充满应然的自得与自洽,这本就是早应发生的必然结局,周正为了敲定父母所面临的这个死局已经等了太久,这明快的否决带给了我真正的解脱、通畅、清爽和感动。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人可以不和解,永远不和解,但也代表着会永远活在悔恨中。而《刺猬》则更颠覆,人不仅可以永远不和解,不和解反而可以成为让人更轻快地迈向自己的未来的助力。
近些年对我个人影响和震撼最大的一部电影是《鱼之子》,在影片结尾,获得了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女主角返回家乡,穿上了儿时影响自己的村东头的二傻子的模样,带着一群和当年的自己一般大的孩子们疯跑、欢笑、不顾一切的冲进海里。
就是在那一刻,我励志永远要保留一个成为村东头的二傻子的权力。
在我看来《刺猬》的结局正是对《鱼之子》的续写,Mibou跳进海里一直向远方游去,与此同时多了王战团和周正两个伙伴。
这个时刻与我而言要比《绿洲》里的地铁站起舞美太多,也浪漫太多,因为相较于李沧东对“病人”的“正常”态强化,顾长卫和冲田修一将“病人”们的“病态”放到最大,对他们发起仙症的时刻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我何必像你,而你也不必像我,难道你的衣袋里也有沈阳工厂烟囱里的烟吗?nn
顾长卫导演、葛优和王俊凯领衔主演的电影《刺猬》,海报上是葛优饰演的患有癔症、一辈子向往太平洋的大姑父王战团,和王俊凯饰演的因为说话结巴,被父母认为丢脸,被同学嘲笑而厌学留级的叛逆少年周正,穿着海魂衫,把一本旧旧的《海底两万里》卷起来当望远镜,一起看向了遥远的大海。
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他们结成了小小的秘密同盟,一起下棋,一起唱歌,当所有人,包括周正的父母都觉得他有病的时候,只有大姑父王战团坚定地告诉他:“你没病。”
《刺猬》改编自作家郑执的短篇小说《仙症》,他在书中塑造的王战团,仿佛东方的堂吉诃德,这个原本正直善良、单纯乐观的年轻人,因为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成为了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被「卡住了」。
卡住了,是理解这个带点黑色幽默的故事的关键点,王战团老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应该吗?不应该呀。”
公园里下棋的老头悔棋的时候他这么说,周正被妈妈逼着给神婆下跪的时候他也这么说。
他觉得,这个世界不该这样,别人都觉得他神神叨叨,而在他看来,是这个世界癫成了他不认识的模样。
他认为世界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有序的、坏人会受到惩罚的、好人会有好报的、父母会无条件爱孩子的,但实际上,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不讲道理的、弱肉强食的,父母之爱是有偿的、大多数人霸凌少数人的。
不该这样。
王战团认知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出现了巨大的偏差,他想不通,放不下,忘不掉,以至于被结结实实地卡住了。
说实话,我在看郑执原著《仙症》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与王战团和周正共情,因为王战团还有妻子和一双儿女,他们在故事里努力地生活着,可是王战团把自己卡在了一方狭窄的世界里,再也无法履行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他们何其无辜?
我总觉得这样的王战团,有点男人至死是少年的调调。
但在电影《刺猬》里,不再只是讲述这一老一小的故事,镜头还给到了原著里几乎是隐身的大姑周秀玲,以及周正的妈妈身上,让观众看到了掩藏在她们的眼泪下的痛苦和无奈。
她们和王战团、周正的故事互为表里,讲述了男性和女性是被什么不同的困境卡住的,这个补充的视角十分珍贵,也十分真实。
李萍扮演的周家大姐周秀玲,是传统中式家庭中长姐的形象,她持家有道、吃苦耐劳,对犯病的王战团不离不弃,扛起了养家糊口的家庭重担,咬牙对外维持着一个完整正常的家的假象。
她一次都没诉过苦,但影片中目之所及之处全是她需要承担的苦。
她要操心丈夫会不会受刺激突然犯病,操心儿子能不能找到工作和女朋友,操心女儿别被喜欢泡舞厅的离婚男同事给忽悠了,操心王战团是不是又带着周正惹麻烦惹弟媳妇不高兴了,还要操心着省下点东西送去给自己年迈的妈妈……
是个人都能看到她有多难。
在过往的叙事套路里,周秀玲这样的贤妻良母,是要被高高架起来歌颂的,送她一座名叫「伟大」的牌坊,就此将她牢牢绑定在家庭关系里,心安理得地看着她为家庭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还要告诉大家她甘之如饴。
但《刺猬》不是的,周秀玲不是个完美的圣母形象,相反,她总是拉着个脸,很少笑,她常常训斥王战团让他老说胡话少犯浑,甚至为了让王战团少跑出去惹事而给他喂安眠药吃,让他在家里睡得昏昏沉沉。
在周正幼小的心灵里,自然不觉得大姑是个好人,把她和自己的父母都划归到了他和王战团需要对抗的反派阵营。
可是观众看的清清楚楚,大姑和周正的妈妈不是坏人,大姑精心地照顾着王战团,给他泡澡、搓澡、细心地为他剪指甲,给他零花钱,哄他高兴,而周正的妈妈总是护在他前面,帮他抵御来自父亲的怒火。
她们其实和王战团一样,都是被卡住了的可怜人。
不同的是,王战团是因为追求自我而不能被卡住了,周正是因为情感和尊严被父母忽视而卡住了,而大姑和周正妈妈,则是被好女人这个定义给卡住了。
看了《刺猬》之后,我发现顾长卫是少有的,能看见并理解被东亚女性生存状态的男性导演。
《孔雀》里的姐姐和《立春》里的王彩玲,是因为追求自我实现却屡屡梦想破灭而被卡住,她们其实也是性转了的王战团,但王战团有周秀玲为他兜底,而女性的疯癫是很少有男人来为她们兜底的。
她们被卡住了之后不会成为能飘上天的荒诞喜剧,而只会成为重重摔落在地的现实悲剧。
在《刺猬》里,顾长卫不再聚焦那些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异类女性,而冷静地审视起那些按照传统路径进入婚姻家庭生活的好女人们的命运。
结果他告诉观众的是,她们依然被卡住了。
大姑周秀玲随时垮着的脸和暴躁的脾气,都在告诉我们她有多累和多无助,做一个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的好女人是需要付出极高代价的。
她必须要表现得强大、斤斤计较且不好惹,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不被欺负,才能勉强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抢到有限的资源。
可是长久以来,她们这种豁出去为自己和家人争夺生存资源、维持一家人尊严和体面的努力,却还要一再地被诟病姿态不够好看。
曹公在《红楼梦》里借宝玉的口说过鱼眼珠子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
他的意思是,从前天真浪漫的女孩儿,怎么嫁了人变成XX家的、X婆子、X婶子之后,就变得像是钻到了钱眼里,为了点蝇头小利就争得不可开交?
第七十七回里,因司棋被逐,宝玉又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亲爱的宝玉,你这可算是无心之言却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未出嫁之前可以关心风花雪月这些浪漫美好之事的女孩,怎么嫁了人就变得“混账”了呢?
因为在男人缺位或者隐身的情况下,她们承担了太多家庭的重担,育儿、工作、平衡开支、家务和隐形家务一股脑儿地堆在她们身上,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睡眠不足,哪里还顾得上姿态好不好看?
她们不混账一点,可能全家都要饿死了。
当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就是那么的难。
别说是王战团这样完全没法为家庭做贡献的,就连周正爸爸这样和妻子一起辛辛苦苦开饭店,不在外面乱来的传统“好男人”,也没办法让周正妈妈这个“好女人”轻松一些。
他一味的觉得口吃的儿子丢人,非打即骂,把责任都推到妻子身上,说儿子这样都是她惯的、都是随她,她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语言暴力中被洗脑,总觉得儿子口吃就是自己做母亲的失职。
于是她带着周正扎针灸、喝中药、去看心理医生,乃至最后病急乱投医找神婆赵老师给周正驱邪,痛哭流涕地跪下求“白三爷”救救她的儿子,任由赵老师的尺子一下又一下地打在身上都不觉得疼。
在那一刻,我只觉得是她病了,而不是周正病了。
她被要当个好女人、好妈妈的念头给逼疯了。
我很心疼她们。
曾经的周正像贾宝玉一样不理解她们,当他长大了,去过了世界的更多地方,他终于明白了她们的难。
她们不是坏人,不是反派,我甚至宁愿她们是,那她们就能轻松一些了。
她们都是高道德感的好女人,一辈子为自己对家人还不够好、做得还不够多而歉疚,大姑病急乱投医信过教,哭着忏悔自己是“比潘金莲还毒的毒妇”,因为担心王战团跑出去不见了而给他下安眠药……
如果她真的那么坏,那么自私,那么早在她带着外孙女里里外外忙得一团糟的时候,就可以把王战团送进精神病院了。
可是她在医院门口踌躇半天,最后还是放弃了。
让我感到难受的是,王战团和周正始终是更具有主动性的那个人,他们可以自主地走出被卡住的状态,去冲向他们向往的星辰大海。
而大姑和妈妈,却始终是被动的,她们需要等待自己的丈夫或儿子选择了他们的命运,她们才能脱离被卡住的状态,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出意外的话,它会是我的年度十佳电影,因为它有人味儿,有满满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有真实可感的人物,把生活的轻与重讲得灵气四溢。
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即便是在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里,依然可以用有限的镜头塑造出复杂立体的女性形象。
如果是不能理解女性境遇的导演,很容易把大姑和妈妈塑造成站在主角对立面的单薄工具人,是不理解他们广袤内心世界的传统好女人,是只看得到满地的六便士,却无暇抬头仰望月亮的俗人。
但是顾长卫清晰地展现了女性进入婚姻和家庭之后的困境,无论是大姑周秀玲,还是周正妈妈,都让我感到如此熟悉,我在成长过程中见过无数个这样的她们。
甚至我在自己脸上,都能看到她们存在的痕迹。
我惋惜她们一生都不能为自己而活的境遇,也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女性以此为镜,愿我们都不要被万事万物卡住,尤其是不要被婚姻和家庭卡住自己生活的节奏和前进的步伐。
在中国电影史中,顾长卫必然是个无法忽视的名字,他作品不多,但在他的电影中,总是能在平凡生活的故事里呈现出普通人理想主义的涅槃,《孔雀》是梦想破灭的兄妹,《立春》是小城里的文艺青年,而《最爱》是艾滋病村的边缘人。
顾长卫总是关注一类人,那些被社会排挤,蔑视,嘲弄的异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挣扎与反抗。《刺猬》也继承了他的一贯表达,而这次主角被赋予的身份是——疯子。
一部关于疯子的电影,这听上去是有趣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它语调轻松,剧情生活化但又不失趣味,台词有着天然的幽默感,当然最亮点是王战团这个角色,他有一种“平静疯感”,用最平实的语调说出最离谱的言论,用最沉稳的姿态做出最滑稽的行动,他会在屋顶上试图飞翔,在马路上旁若无人指挥刺猬过马路。
但,《刺猬》真的只是想简单呈现一个可笑的疯子吗?在我看来,顾长卫真正想体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不被世俗理解的失意者,
葛优将角色演得很好,他总是自言自语,又保持着一种奇怪的乐观,仿佛无论他人给予多少恶意的语调和目光,他都能隔绝,仿佛什么事都不会往心里去,只是转头自顾自的对谁又露出笑容。神婆每次带着恶意而来,但王战团永远笑脸相迎。
这像极了我印象中小时候见过的疯掉的人,他们总带着笑容,我那时好奇,为什么他们反而笑的最开心,后来我才逐渐发现,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悲伤的资格。
王战团的女儿结婚了,但他不愿参加,因为他不想给女儿丢人,他爬到了烟囱上,在洒脱地笑容中看着楼下的婚车终于还是流下眼泪。边缘人们遭人厌弃,所以更不能敢露出任何的负面情绪惹人厌烦。王战团也是如此,在一个充满规训和压迫的社会中,他的声音无人倾听,抱怨也无济于事。所以只能选择以乐观的姿态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如果说影片前半部分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让我们共情王战团的“疯癫”,那么后半部分则引导我们看到王战团疯癫背后的东西——他因何而疯?
最初,王战团也曾是个“正常”的人,但他无法忽视不公,举报了自己的上级,这让他遭到了两个月的小黑屋,他失去了好不容易获得的海员身份,也失去了亲眼看见太平洋的可能,最终在回归他人的期望中,他走向了另一条路——彻底放弃,活出自我。
我们常说什么样的人疯?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人,看换个方式看,所谓的疯,不正是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活得洒脱自如么?
王战团的妻子、周正的父母,他们都努力按照社会的期望生活,维护所谓的体面和规则。然而,他们内心的焦虑、压抑和痛苦却始终存在。他们并不快乐。相比这些看似正常但被束缚在条条框框中的人。王战团的疯,反而成为了一种超脱。他也许是无意识的,但周正却敏锐地感知到了他身上可贵的品质。
他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管教的孩子,父亲严厉,母亲没有话语权,他们像塑造一颗工厂螺丝般将周正带入某种模板中,也就是“正常”的人,可周正并不适用,所以他羡慕王战团,羡慕他以独特的方式,也同样自洽地活在世上。
可结局是让人唏嘘的,因为种种原因,王战团没有像周正那样走出人生的出口,王战团和周正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飞越疯人院》,麦克墨菲是疯人院里不听管教的异类,一开始人们都讨厌他,可最终也是因为他,酋长才终于有了出逃的勇气。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会期望赋予的“轨道”所限制,也许,我们太懂当一个正常人,而像王战团身上的洒脱和自由,和对自我的相信和坚持,恰恰是许多人所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