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夏文汐白鹰陈淑芳章非
类型:剧情导演:曾壮祥 状态:HD 年份:1986 地区:台湾 语言:国语 豆瓣:7.0分热度:75 ℃ 时间:2023-09-14 23:35:3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看过李昂的小说,然后找来的电影。小说的文字很有批判性,电影画面更有冲击力,更触目惊心。
百度上的解读是说,旧社会的价值观毒害了林市。这样的说法有点大而概之了。毕竟社会风气的改变不是单靠哪个人就能完成的。虽然现在不是30年前,但是影片所反映的男女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来说,还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可以看到,林市并不是懦弱无能,不知抗争的。每次,她都抗争了。她知道要找事情做,养活自己;她也知道要杀人,解脱自己。可是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围无应援?还是自身太弱?都有,恐怖的是,现在的社会状况也没对女性有多大优势。
以前是因为饥饿,女人被性奴役着。现在是因为婚姻和孩子,压迫、歧视、性暴力仍旧发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留意一下有关年轻女性的新闻、各大医院的妇产科就知道。或者它们也改变了形式,变成职场上的歧视或者家庭中的冷暴力。
女性要做的,就是识别它们,然后靠自己争取自由。或者裹着“我养你”的谎言,或者披着“都是为了将来”的绑架,形式五花八门。作为家庭中的女性,不管现在是何种状态,一定要有“我也能靠双手养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这个社会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给我们,我们要活出自己。
其实,还有一个年轻女性,也值得关注。就是阿清的媳妇——和彩,他揭穿了婆婆阿罔官的秘密,被丈夫揍得半死,这也是家庭的奴役。现在的农村不是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嘛,就是城市家庭出现争吵,也还会有丈夫站在自己妈这边一起对抗媳妇,好像媳妇是别人家的。那么,其实社会并没有文明和进步多少。
这不是系统的长评,只是短评容纳不下字数。
这部电影最像原著的地方就是节奏(或者说是节奏上的问题)。情节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读者跟观众也很难想到结尾,因为林市的日子固然非常难熬,但是跟其他妇女相比,其实竟是在平均水平附近(虽然在性方面受到丈夫虐待,但是林市衣食无忧,也不需要拼命劳动,单凭这点就让其他妇女嫉恨),所以林市有可能一辈子忍受下去。就此而言,后三分之一的情节是急转直下的:假如没有阿罔官等人对林市生活的窥探与污蔑,矛盾似乎不一定会被激发到“杀夫”的程度。
而电影不像原著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林市杀夫时候的精神状态。原著里写明林市是疯癫在先,杀夫在后。在杀死丈夫之前,她的精神就已经死了,因此她杀死的丈夫不是一个真实明确的对象,而是跟她的臆想混在一起。而电影没有精细刻画林市杀人之前及当时的精神状态(原著在此有一大段对她臆想世界的描述),从演员表演杀夫时的面部表情——狰狞愤恨——来看,说林市是清醒而自觉地杀夫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种塑造又跟林市之前麻木隐忍的性格与她的成长背景不符,我个人认为不如原著。
原著里林市杀夫的时候,在她错乱的大脑里,人体尸块就跟屠宰场里的猪肉、家里被虐杀的小鸭、祭拜时没煮熟的猪脚是一类物质,已经丝毫不能引起愧疚、恐惧或者复仇的快意。这种【平静漠然】、【理所当然】的“不把人当人”的态度是《杀夫》世界里人性之恶的集中表现。在陈金水和阿罔官等人缓慢地在精神层面杀死林市之后,他们自己也变成这种态度的牺牲品了。
第二是陈金水的塑造。很多条短评提到了白鹰跟原著中的陈金水完全不像,甚至说他在陈金水救阿罔官那场戏中举止过于“绅士”(帮对方把衣服拉好),已经脱离了人物。这点我不太同意。
我觉得电影版对陈金水的定位本来就跟原著不同,撇开可能带有演员本人烙印的肢体动作,电影中的情节安排和台词也可以体现出新的人物定位:陈金水跟别人赌钱时发生口角,别人对他的攻击总离不开他所谓的“缺德”职业,回家之后,他对不肯服从自己的林市的斥骂也是:“连你也看不起我!”
“看不起”这个词是贯穿电影中陈金水所有行为的关键词。在祭拜时,他因为自己的职业而跟别人格格不入,只能假装不在乎;在家里,他唯恐老婆不把自己当回事。电影版强调了陈金水【也是】社会的受害者,把他塑造得更像长期受到排斥蔑视而心理扭曲的普通人,而不是从里到外都面目可憎的变态。可能也正是因为有此考虑,电影版才选择了既不肥也不丑的白鹰来扮演陈金水,在外形上先跟肥硕猥琐、马上可以被划为反派的原著人物做了切分。
根据原著和电影中社会大众的逻辑,林市的“原罪”是母亲因为饥饿而卖身,陈金水的“原罪”是杀猪。电影版同时强调了两者都是背负了“无罪之罪”的受害者,而不只强调陈金水是林市的迫害者之一。从这里开始,电影的立意就开始有点跟原著不同了:原著强调的是“弱者受害”,电影强调的则是“弱者互害”,因此具有更尖锐的社会批判性。电影里有一个画面很明显地指向“弱者互害”:在与强暴无异的“新婚之夜”过后,镜头透过有两根纵向格栅的窗户拍摄室内的陈金水和林市,好像两人【都在】坐牢,而这个巨大的监牢正是社会本身。
照理来说,同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陈金水和林市是有可能“同病相怜”的,但他们都早已接受并认同了社会对自己的无理由的蔑视,竟有意无意地把伤害对方当作向社会表白自己“正常”的途径:陈金水想通过任意摆布林市(还不仅仅是性虐待她)来证明自己也可以在权力关系中成为上位者;林市想通过避开(最终是杀死)陈金水来证明自己不是性欲高涨的淫妇。在电影版的陈金水身上,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恶,还有十足的愚昧。
弱者相互伤害乃至两败俱伤,而真正造成他们悲剧的力量——迷信、偏见、人性的丑恶——则继续顽强地存在。电影最后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独有的悲剧。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看过李昂的小说,然后找来的电影。小说的文字很有批判性,电影画面更有冲击力,更触目惊心。
百度上的解读是说,旧社会的价值观毒害了林市。这样的说法有点大而概之了。毕竟社会风气的改变不是单靠哪个人就能完成的。虽然现在不是30年前,但是影片所反映的男女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来说,还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可以看到,林市并不是懦弱无能,不知抗争的。每次,她都抗争了。她知道要找事情做,养活自己;她也知道要杀人,解脱自己。可是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围无应援?还是自身太弱?都有,恐怖的是,现在的社会状况也没对女性有多大优势。
以前是因为饥饿,女人被性奴役着。现在是因为婚姻和孩子,压迫、歧视、性暴力仍旧发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留意一下有关年轻女性的新闻、各大医院的妇产科就知道。或者它们也改变了形式,变成职场上的歧视或者家庭中的冷暴力。
女性要做的,就是识别它们,然后靠自己争取自由。或者裹着“我养你”的谎言,或者披着“都是为了将来”的绑架,形式五花八门。作为家庭中的女性,不管现在是何种状态,一定要有“我也能靠双手养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这个社会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给我们,我们要活出自己。
其实,还有一个年轻女性,也值得关注。就是阿清的媳妇——和彩,他揭穿了婆婆阿罔官的秘密,被丈夫揍得半死,这也是家庭的奴役。现在的农村不是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嘛,就是城市家庭出现争吵,也还会有丈夫站在自己妈这边一起对抗媳妇,好像媳妇是别人家的。那么,其实社会并没有文明和进步多少。
这不是系统的长评,只是短评容纳不下字数。
这部电影最像原著的地方就是节奏(或者说是节奏上的问题)。情节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读者跟观众也很难想到结尾,因为林市的日子固然非常难熬,但是跟其他妇女相比,其实竟是在平均水平附近(虽然在性方面受到丈夫虐待,但是林市衣食无忧,也不需要拼命劳动,单凭这点就让其他妇女嫉恨),所以林市有可能一辈子忍受下去。就此而言,后三分之一的情节是急转直下的:假如没有阿罔官等人对林市生活的窥探与污蔑,矛盾似乎不一定会被激发到“杀夫”的程度。
而电影不像原著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林市杀夫时候的精神状态。原著里写明林市是疯癫在先,杀夫在后。在杀死丈夫之前,她的精神就已经死了,因此她杀死的丈夫不是一个真实明确的对象,而是跟她的臆想混在一起。而电影没有精细刻画林市杀人之前及当时的精神状态(原著在此有一大段对她臆想世界的描述),从演员表演杀夫时的面部表情——狰狞愤恨——来看,说林市是清醒而自觉地杀夫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种塑造又跟林市之前麻木隐忍的性格与她的成长背景不符,我个人认为不如原著。
原著里林市杀夫的时候,在她错乱的大脑里,人体尸块就跟屠宰场里的猪肉、家里被虐杀的小鸭、祭拜时没煮熟的猪脚是一类物质,已经丝毫不能引起愧疚、恐惧或者复仇的快意。这种【平静漠然】、【理所当然】的“不把人当人”的态度是《杀夫》世界里人性之恶的集中表现。在陈金水和阿罔官等人缓慢地在精神层面杀死林市之后,他们自己也变成这种态度的牺牲品了。
第二是陈金水的塑造。很多条短评提到了白鹰跟原著中的陈金水完全不像,甚至说他在陈金水救阿罔官那场戏中举止过于“绅士”(帮对方把衣服拉好),已经脱离了人物。这点我不太同意。
我觉得电影版对陈金水的定位本来就跟原著不同,撇开可能带有演员本人烙印的肢体动作,电影中的情节安排和台词也可以体现出新的人物定位:陈金水跟别人赌钱时发生口角,别人对他的攻击总离不开他所谓的“缺德”职业,回家之后,他对不肯服从自己的林市的斥骂也是:“连你也看不起我!”
“看不起”这个词是贯穿电影中陈金水所有行为的关键词。在祭拜时,他因为自己的职业而跟别人格格不入,只能假装不在乎;在家里,他唯恐老婆不把自己当回事。电影版强调了陈金水【也是】社会的受害者,把他塑造得更像长期受到排斥蔑视而心理扭曲的普通人,而不是从里到外都面目可憎的变态。可能也正是因为有此考虑,电影版才选择了既不肥也不丑的白鹰来扮演陈金水,在外形上先跟肥硕猥琐、马上可以被划为反派的原著人物做了切分。
根据原著和电影中社会大众的逻辑,林市的“原罪”是母亲因为饥饿而卖身,陈金水的“原罪”是杀猪。电影版同时强调了两者都是背负了“无罪之罪”的受害者,而不只强调陈金水是林市的迫害者之一。从这里开始,电影的立意就开始有点跟原著不同了:原著强调的是“弱者受害”,电影强调的则是“弱者互害”,因此具有更尖锐的社会批判性。电影里有一个画面很明显地指向“弱者互害”:在与强暴无异的“新婚之夜”过后,镜头透过有两根纵向格栅的窗户拍摄室内的陈金水和林市,好像两人【都在】坐牢,而这个巨大的监牢正是社会本身。
照理来说,同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陈金水和林市是有可能“同病相怜”的,但他们都早已接受并认同了社会对自己的无理由的蔑视,竟有意无意地把伤害对方当作向社会表白自己“正常”的途径:陈金水想通过任意摆布林市(还不仅仅是性虐待她)来证明自己也可以在权力关系中成为上位者;林市想通过避开(最终是杀死)陈金水来证明自己不是性欲高涨的淫妇。在电影版的陈金水身上,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恶,还有十足的愚昧。
弱者相互伤害乃至两败俱伤,而真正造成他们悲剧的力量——迷信、偏见、人性的丑恶——则继续顽强地存在。电影最后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独有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