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胡语恒尹茜蕾管罄李铭忠姚淳耀张怀秋
类型:剧情导演:许立达 状态:正片 年份:2023 地区:台湾 语言:国语 豆瓣:0.0分热度:15 ℃ 时间:2024-06-11 16:20:3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家庭是童年的开始,是人生的开始,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在一个不完美不够好的家庭中成长的少男少女的故事。
这里逃不开三个内容:❶无人问津的少年❷青少年心理和生理❸青少年犯罪
❶无人问津的少年: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缺失家庭关爱的儿童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成员缺失等原因,这些儿童常常长时间独自成长,面临着情感疏离、安全风险和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电影里男女主人公就是以此塑造起来的角色。指责社会其实没有意义,我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这个社会拔出去。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活动的社会平台的关系搞清楚。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无论在体力、智力、财力还是生活能力等方面,成年人都是占优势的一方,未成年人没有与之抗衡的资本。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育、社会的熏陶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所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
电影里的两位主人公无论接触的是什么成年人:父母、老师、警察等等成年人的角色全是扭曲和崩坏的。这也是电影角色内心世界最大冲突的表现,是无助的是越陷越深的,所以两个同病相怜那么相似的人走到一起。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如果在重要的时期没有学会一些东西,这可能导致成年之后完全丧失这项能力,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爱、责任、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很多小孩长大老是重复遇到不好的感情,遇到痛苦,但也改变不了,甚至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
⒈金钱代替不了陪伴,也更不是教育(母亲)
⒉家庭环境糟糕的孩子会很难敞开心扉,导致压抑,从而迫切向外界求助(这是一种无助且本能的求救🆘信号),这容易导致受伤,并可能主动靠近加害者(教练,男孩家里的混混头子)
青少年只是需要更多的温暖和关怀和尽可能多的支持,作为普通人偶尔的善意可能确实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至少温暖很久,说不定这个温暖就能让他坚持到最后而不是走向另一条不归路。
❷青少年生理和心理:
⒈青少年性活动越活越,情感上越冷漠。(女主)需要相应法律约束能接触到未成年人的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性剥削。
过早接触x会使得青少年逃避痛苦的心理隐藏道更深的地方,表现为冷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x会把两个人连接在一起,但同时,也会把彼此拉进一个极度脆弱的区域,也就是情感伤害里,通过性是无法达到亲密关系的,更是无法避免痛苦的,当性完成了连接的任务,任何形式的分离,都会让当事人痛苦不安,这种体验,大部分成年人应该都非常熟悉。所以女主在情感上比男主表现出更为冷漠的样子,这也就是接触到x之后反而激发了青少年的伪装潜能,特别提一句,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同样具备各项能力,尤其是青春期,区别只在于经验和认知。所以在接触之后,青少年表现为更强硬的冷漠,更强大的防御心理。这也是男女主人公为什么只有一个念头,而做事却五花八门,因为冷漠。而念头只有最初的那一个:赚够钱我就可以离开这个讨厌的地方了。
⒉电影里处处有男女主人公作为青少年的特征,灿烂的笑容,不打不相识的信任,信任对方就给对方看最珍贵的东西,哪怕是装进瓶子的孩子,又或者是拍照时候的熊仔,和爱打游戏的小爱好。处处体现青少年的天真,与冷漠的行为产生强烈得心理戏剧对比冲突。
❸青少年犯罪,在十年前央视记者采访时就指出,未来不久后儿童问题将成为中国面临的挑战,确实如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至2.5% 。全国检察机关在2023年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286人,提起公诉67103人,同比分别上升35.3%、14.9% 。这些一一印证。没有归属感的问题儿童逐渐在制造麻烦。我相信这也是导演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的初衷,而这迫在眉睫的问题,确实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也确实是本片我唯一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冲突太饱和,我觉得光是性剥削这一条就够消化的了,比如之前好评如潮的少女电影,而内容丰满对于很多人还是有点吃不消,也正是很多人点评看不懂的原因,因为消化不掉。
我感觉这电影的题材恰到好处,太提前拍很多人意识不到,太晚拍就没有太大意义,就在青少年问题已经完全浮出水面的这时,让人们引起注意,跟时间赛跑。而同样关注青少年的优秀电影和优秀导演相当多。
比如之前的
我认为之前的电影优秀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对于单一的犯罪题材更能引起共鸣,因为剧情不容易跑题更有代入感,且对迫害未成年而产生的同情心也更容易引起共鸣。而这部少男少女能让人们的视角重新聚焦在关怀教育的内容上,而不是只把未成年人的伤害和保护全权交给法律来解决,而是以个人为单位起码引起新的思考。毕竟很多人对现如今从青少年被迫害到转化为青少年犯罪,好像都有点懈怠自己家的孩子绝对不会有问题,缺乏教育的认识和对青少年的了解。
我觉得此片导演对这个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就是在最后一个镜头,男主人公亲了他母亲,这一点就是指“两个孩子的情感是情窦初开时,它不被定义,因为孩子还未成熟,他的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是有可能喜欢上周围的任何人,这和性别身份无关。”很多人觉得看不懂或者怀疑是否是亲生母亲,甚至导演的意图上,而这恰恰是青少年心理不被人了解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就变成了“正常人”眼里的“怪物”。
怪物电影里男女主人公,最后一幕是走入阳光里走进了人生的第二春。而少男少女里的男女主人公确没有引来自己的新年快乐。这正是中国青少年目前所遇到的困境,正当时。
ps从开始到筹备到上映这个时间差里我觉得导演是有前瞻性的,所以能得到金马奖也是无可厚非。
李白对港台电影还是比较关注的,物质决定意识,电影虽然是文艺创作出来的作品,但其实就是客观事物的反应。
台湾曾经有过辉煌,这一点应该正视,曾经是亚洲四小龙,经济上有过繁荣的一段时光。如今内地一片向好,台湾今后的发展何去何从,也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事情。
昨天李白看了台湾最新的电影《少男少女》,看之前没有抱什么期待,因为关于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台湾已经有不少经典了。两个多小时看下来,李白就一个感受:台湾,就像影片的结尾——男生从海面搭建的钢架小屋走出来,面对茫茫大海,没有方向,一步步走进茫茫大海。
这个电影看似讲青春期,讲男女关系,讲缺失的父爱,讲师生恋,讲未成年卖淫吸毒,讲懵懂的畸形关系,实际上就是讲一个事:小岛该怎么办?
李白本来想好好写一下看这个电影的感受,奈何心里感受万万千千,却没有词汇来表达。想截图电影画面来辅助讲解,又找不到剧照。
甚至,现在坐着打字,居然才发现这个电影好像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一部不管主角还是配角都没有名字的电影,也算是独一份了。
大凡是涉及青春题材,电影人物形象都刻画清纯、干净、阳光、秀气,青涩中带着活力,天真而富有朝气。但是这个电影,男主皮肤黑,人憨傻,有一丝倔但无论是颜值还是武力值都弱。女主不仅邋遢颓丧,而且半个脸还带着瘆人的胎记。
大陆也有不少青春题材的影片,甚至有不少口碑很高的,但基本上也是请的鲜肉仙女,虽然穿着破旧头发凌乱,但一眼都能看出来那是刻意为之,那由内而外散发的、没有经过底层生活艰辛拷打的都市公子哥和小姐。
这一点,《少男少女》是写实了,这一看就是雏,就是绝大多数人真实的青春。
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然后再随便聊聊李白看这个电影的感受吧。
开场就是课堂,男主玩手机,关键时候被女老师发现,收缴了男主的手机。于是这个男主就上前问老师要手机,争夺之下,手机摔坏了。
然后就是男主放学回家,吃饭的时候,内心挣扎了很久,告诉妈妈手机摔坏了。意思就是想换一个新的,或者是妈妈的旧手机给他用。
妈妈没有回答给还是不给,而是重复问:为什么会摔坏、老师为什么拿你得手机。
双方都不耐烦,妈妈生气的是儿子不上进,儿子关心的是马上要有一个能用的手机。对话很简单,但这却是所有有孩子的家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孩子成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手机没有要到,男主去了自己的秘密基地,一个杂乱破旧没人居住的小房子。对于大多数青春期男生来说,面对生理、心理在发育期间的变化,没有引导和教育,都喜欢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呆着。
男主来到秘密基地,却发现破沙发上躺着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像神经病一样发出吓人的笑。但是这个女生有一个手机,于是男生便趁女生睡着了,偷了她手机。
男主为什么想要手机?因为他玩手机游戏,卖点数。可以理解为通过玩游戏赚钱,课堂上被老师缴手机的时候,就是正在交易点数的时候,没交易成功就被缴了,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手机完成交易。
拿了女生手机以后,男主回家翻看女生手机,发现了手机里的秘密。这个女生跟学校足球教练有不正当关系。
然后男主就把手机还回去了,女生知道男主肯定翻了她的手机,知道了自己的秘密,于是带着男主来到小树林,给男主看了她的秘密——一个埋在泥土里的小玻璃罐,罐子里面有一个萝卜大小的婴儿。
原来是女生怀孕了,被教练欺骗流产。孩子流了,她就用玻璃罐装起来,用盐水泡着。因为孩子流了,女生应该也是受了刺激,加上教练对她的态度有变化,她感受不到爱,也就染上了“咖啡”,应该是一种新型毒品,喝一口就会不由自主发笑。
男主女主在小树林一言不合,打了一架。打完以后,就算认识了。都是求学路上的迷途少年,厌倦身边的一切,想要逃离,于是两个人就有了一起离开这个地方的想法。
要离开,就要钱。于是男主便想到了用女主和教练的聊天内容以及床照,勒索足球教练50万(台币),拿了钱两个人分,一起离开这个他们一刻也不想呆的地方。
多少人年轻时候,都想要逃离?身边的一切都令人讨厌,唠叨的父母、贫穷的家、不讲情义的同学。总想着离开,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
甚至把这种行为,叫做奢侈的流浪。青春期懵懂少年,学人抽烟都要故作潇洒。
男主的计划很好,只是现实太残酷。他一个愣头青,哪里是足球教练的对手。勒索钱财没成功,还被狠狠打了一顿,头都给打破了。
最后还是女主出来求情,捡回一条小命。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男主,看着女主替他求情,那一刻,他是否幻想自己是超人,是李小龙附体,能够手刃对手呢?
每一个被欺负的人,是不是都在心里想着如何抗争,但清醒后,不得不面对弱小的自己与敌人的差距呢?
女主跪着求情,教练说:你爱我吗?女主说爱。
教练说:那就证明给我看。
惊恐卑微的女主,就这样跪着给教练解皮带,男主大概是是血过多,没看到后来发生的事情吧。
青春期,女学生喜欢上了自己的教练,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一件事。可是很明显,这个教练只不过是贪图身体,几句虚情假意的言语就能把懵懂少女骗得心甘情愿做任何事。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等,更何况女主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未成年。其实女人也未必就是真的像网络里讲得恋爱脑,陷入爱河就如何如何失去理智。只不过他们情愿去相信万分之一的可能,只希望换来一次被珍惜。
女人的直觉是很准的,女主怎么可能不知道教练就是玩弄她的身体?就自己的长相、自己的家庭,别人正眼都不会瞧一下,一个教练凭什么喜欢自己?只是,脸上有胎记,就不配拥有爱情吗?家庭贫困,没有母亲,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吗?她只是不甘而已。
让男主去勒索教练,她明明知道教练不会给钱,她只是想要一个答案,确定教练是不是真的喜欢自己。
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她也就死心了。
要离开,需要钱。勒索这条路行不通,于是,女主想到了另外一个赚钱的办法:打炮!
也就是卖身。
男主的反应,一开始是不同意,他说不原因,只是说:感觉这样不好。
但并没有拒绝这个方法。
感觉不好,是什么意思呢?是男主拥有着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念,是一种朴素的社会道德。
勒索教练虽然也是犯罪,但至少事出有因,不能白白便宜了把学生当敛财工具、泄欲工具的老师。
但是去出卖身体赚钱,男主感觉不好说明他其实是不认同的,只是他没有拒绝,因为他想要钱,这是目前唯一赚钱的办法。
这里需要交代一个男主的家庭。她妈妈开了一个小KTV,手里带着几个姐妹,依靠包厢里唱歌提供情色服务赚钱。开KTV也需要靠山,找了一个流氓头头当情人。
时常流氓头头和男主妈妈打炮,那叫床声都吵醒男主,男主有时候也站窗户上看。
偶尔男主还要帮忙端些啤酒、果盘之类的进包厢。包厢里那些妈妈的姐妹,光着身体陪客人,那小巧玲珑的奶子也让男主看得出神。
他内心里是抗拒、鄙视这种肮脏的女人,同时又不得不依附这些女人。再加上青春期的萌动,对性其实也有强烈好奇,所以是特别矛盾和痛苦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想要离开这个地方,想要钱。
女主准备卖身体,男主就负责收钱与把风。宾馆、巷道,都是他们赚钱的战场,钱也来得确实快。
她妈妈开得KTV除了流氓头子罩着,拥有黑道关系,也还需要白道开绿灯,有一个警察收保护费。
结果这个黑警察也发现了男主当鸡头的事,找上门暴打了男主一顿,并立下规矩: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开房都要报备,并且赚的钱要分一半。
女主的父亲生病了,需要不少钱。女主决定不救,男主女主有一段对话,很值得深思。
女主问:如果你是我爸爸,你会希望我把卖B赚来的钱拿去救你吗,更何况还是无底洞,做爸爸的不是应该希望女儿有更好的生活吗?
男主无力反驳。
不要急着去下结论,面对青少年的抽烟、喝酒、顶嘴、叛逆、冲动,大人总是会以一副过来人的姿态,说青少年怎样怎样。
有时候换位思考,不是简单的换位,而是要先抛弃自己所有的经验,带入对方真实的处境,去想想对方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女主爸爸最后死了,男主于是决定要报复教练,替女主出气。重新搜集了教练利用学生去表演赚钱以及睡女学生的证据,并且用“咖啡”控制了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合力爆打了教练一顿。
打完教练,接下来打的就是黑警察;打完黑警察,最后打的是妈妈的情人流氓头头。
甚至最后杀完流氓头头,男主还有一个充满争议的举动。
一句话,很癫狂。
可是,这种癫狂到底是怎么引发的?
问题是男主吗?
就像女主,她决定去卖身的时候,说自己没有感觉,这个是真的吗?她只是一个未成年,未成年应该被社会呵护、关爱,有困惑和不解,也需要一个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在迷茫的时候,不至于行差踏错。
别的嫖客不知道女主没满18岁,黑警察显然是清清楚楚的、教练是清清楚楚的,他们做了什么呢?一个以爱为谎言欺骗、堕胎,一个以枪威胁强奸,教练是什么?是老师,警察是什么,是正义。
本应该充当人生正确方向领路人的老师向学生下手,本应该做维护公平正义,保护弱小的警察对青少年拔枪。这,就是小岛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少年又如何能找到人生方向?
于是结尾,男主走向茫茫大海,脚下没有一条路,就仿佛在问所有人:我还能去哪、我为什么会这样、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未成年。
除夕夜,男主妈妈和姐妹们一起吃饭,妈妈说这个店干到十五,就不干了。其中一个姐妹问,还差多少钱。
这一群婊子,尚且还有姐妹情义(男主妈妈要还债),卖B的人还能相互支持,真心拉对方一把,替姐妹分担点忧虑,社会给了她们什么呢?
男主和女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
男主问,我不是你男朋友吗?
女主说:男女朋友是会大炮的。
那个时候男主把自己当成男朋友,女主是拒绝的。
而最后男主要离开了,女主反问:那我呢?
这个时候女主是真的把对方当成唯一了,而男主却领会不到了。
里面的台词,看起来拖沓、无聊,其实是大量留白,带入到现实生活才能发现各种滋味。
包括男主身份,是不是妈妈的“亲儿子”,没有交代,其实也不重要。
卖淫嫖娼有伤风化,没错,可是也要问一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喝“咖啡”是不良少年沾染的恶习,没错,可是也该问一问,他们是怎么沾染上的。
男主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勒索、涉黄、涉毒、杀人的?
他为什么上课玩手机?
多问几个为什么,先不去下结论,然后才会知道,一个社会的大环境,其实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有的痛苦,是暂时的,可以走出来,而有的悲剧是注定的,谁也逃不掉。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家庭是童年的开始,是人生的开始,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在一个不完美不够好的家庭中成长的少男少女的故事。
这里逃不开三个内容:❶无人问津的少年❷青少年心理和生理❸青少年犯罪
❶无人问津的少年: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缺失家庭关爱的儿童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成员缺失等原因,这些儿童常常长时间独自成长,面临着情感疏离、安全风险和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电影里男女主人公就是以此塑造起来的角色。指责社会其实没有意义,我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这个社会拔出去。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活动的社会平台的关系搞清楚。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无论在体力、智力、财力还是生活能力等方面,成年人都是占优势的一方,未成年人没有与之抗衡的资本。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育、社会的熏陶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所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
电影里的两位主人公无论接触的是什么成年人:父母、老师、警察等等成年人的角色全是扭曲和崩坏的。这也是电影角色内心世界最大冲突的表现,是无助的是越陷越深的,所以两个同病相怜那么相似的人走到一起。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如果在重要的时期没有学会一些东西,这可能导致成年之后完全丧失这项能力,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爱、责任、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很多小孩长大老是重复遇到不好的感情,遇到痛苦,但也改变不了,甚至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
⒈金钱代替不了陪伴,也更不是教育(母亲)
⒉家庭环境糟糕的孩子会很难敞开心扉,导致压抑,从而迫切向外界求助(这是一种无助且本能的求救🆘信号),这容易导致受伤,并可能主动靠近加害者(教练,男孩家里的混混头子)
青少年只是需要更多的温暖和关怀和尽可能多的支持,作为普通人偶尔的善意可能确实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至少温暖很久,说不定这个温暖就能让他坚持到最后而不是走向另一条不归路。
❷青少年生理和心理:
⒈青少年性活动越活越,情感上越冷漠。(女主)需要相应法律约束能接触到未成年人的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性剥削。
过早接触x会使得青少年逃避痛苦的心理隐藏道更深的地方,表现为冷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x会把两个人连接在一起,但同时,也会把彼此拉进一个极度脆弱的区域,也就是情感伤害里,通过性是无法达到亲密关系的,更是无法避免痛苦的,当性完成了连接的任务,任何形式的分离,都会让当事人痛苦不安,这种体验,大部分成年人应该都非常熟悉。所以女主在情感上比男主表现出更为冷漠的样子,这也就是接触到x之后反而激发了青少年的伪装潜能,特别提一句,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同样具备各项能力,尤其是青春期,区别只在于经验和认知。所以在接触之后,青少年表现为更强硬的冷漠,更强大的防御心理。这也是男女主人公为什么只有一个念头,而做事却五花八门,因为冷漠。而念头只有最初的那一个:赚够钱我就可以离开这个讨厌的地方了。
⒉电影里处处有男女主人公作为青少年的特征,灿烂的笑容,不打不相识的信任,信任对方就给对方看最珍贵的东西,哪怕是装进瓶子的孩子,又或者是拍照时候的熊仔,和爱打游戏的小爱好。处处体现青少年的天真,与冷漠的行为产生强烈得心理戏剧对比冲突。
❸青少年犯罪,在十年前央视记者采访时就指出,未来不久后儿童问题将成为中国面临的挑战,确实如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至2.5% 。全国检察机关在2023年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286人,提起公诉67103人,同比分别上升35.3%、14.9% 。这些一一印证。没有归属感的问题儿童逐渐在制造麻烦。我相信这也是导演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的初衷,而这迫在眉睫的问题,确实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也确实是本片我唯一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冲突太饱和,我觉得光是性剥削这一条就够消化的了,比如之前好评如潮的少女电影,而内容丰满对于很多人还是有点吃不消,也正是很多人点评看不懂的原因,因为消化不掉。
我感觉这电影的题材恰到好处,太提前拍很多人意识不到,太晚拍就没有太大意义,就在青少年问题已经完全浮出水面的这时,让人们引起注意,跟时间赛跑。而同样关注青少年的优秀电影和优秀导演相当多。
比如之前的
我认为之前的电影优秀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对于单一的犯罪题材更能引起共鸣,因为剧情不容易跑题更有代入感,且对迫害未成年而产生的同情心也更容易引起共鸣。而这部少男少女能让人们的视角重新聚焦在关怀教育的内容上,而不是只把未成年人的伤害和保护全权交给法律来解决,而是以个人为单位起码引起新的思考。毕竟很多人对现如今从青少年被迫害到转化为青少年犯罪,好像都有点懈怠自己家的孩子绝对不会有问题,缺乏教育的认识和对青少年的了解。
我觉得此片导演对这个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就是在最后一个镜头,男主人公亲了他母亲,这一点就是指“两个孩子的情感是情窦初开时,它不被定义,因为孩子还未成熟,他的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是有可能喜欢上周围的任何人,这和性别身份无关。”很多人觉得看不懂或者怀疑是否是亲生母亲,甚至导演的意图上,而这恰恰是青少年心理不被人了解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就变成了“正常人”眼里的“怪物”。
怪物电影里男女主人公,最后一幕是走入阳光里走进了人生的第二春。而少男少女里的男女主人公确没有引来自己的新年快乐。这正是中国青少年目前所遇到的困境,正当时。
ps从开始到筹备到上映这个时间差里我觉得导演是有前瞻性的,所以能得到金马奖也是无可厚非。
李白对港台电影还是比较关注的,物质决定意识,电影虽然是文艺创作出来的作品,但其实就是客观事物的反应。
台湾曾经有过辉煌,这一点应该正视,曾经是亚洲四小龙,经济上有过繁荣的一段时光。如今内地一片向好,台湾今后的发展何去何从,也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事情。
昨天李白看了台湾最新的电影《少男少女》,看之前没有抱什么期待,因为关于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台湾已经有不少经典了。两个多小时看下来,李白就一个感受:台湾,就像影片的结尾——男生从海面搭建的钢架小屋走出来,面对茫茫大海,没有方向,一步步走进茫茫大海。
这个电影看似讲青春期,讲男女关系,讲缺失的父爱,讲师生恋,讲未成年卖淫吸毒,讲懵懂的畸形关系,实际上就是讲一个事:小岛该怎么办?
李白本来想好好写一下看这个电影的感受,奈何心里感受万万千千,却没有词汇来表达。想截图电影画面来辅助讲解,又找不到剧照。
甚至,现在坐着打字,居然才发现这个电影好像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一部不管主角还是配角都没有名字的电影,也算是独一份了。
大凡是涉及青春题材,电影人物形象都刻画清纯、干净、阳光、秀气,青涩中带着活力,天真而富有朝气。但是这个电影,男主皮肤黑,人憨傻,有一丝倔但无论是颜值还是武力值都弱。女主不仅邋遢颓丧,而且半个脸还带着瘆人的胎记。
大陆也有不少青春题材的影片,甚至有不少口碑很高的,但基本上也是请的鲜肉仙女,虽然穿着破旧头发凌乱,但一眼都能看出来那是刻意为之,那由内而外散发的、没有经过底层生活艰辛拷打的都市公子哥和小姐。
这一点,《少男少女》是写实了,这一看就是雏,就是绝大多数人真实的青春。
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然后再随便聊聊李白看这个电影的感受吧。
开场就是课堂,男主玩手机,关键时候被女老师发现,收缴了男主的手机。于是这个男主就上前问老师要手机,争夺之下,手机摔坏了。
然后就是男主放学回家,吃饭的时候,内心挣扎了很久,告诉妈妈手机摔坏了。意思就是想换一个新的,或者是妈妈的旧手机给他用。
妈妈没有回答给还是不给,而是重复问:为什么会摔坏、老师为什么拿你得手机。
双方都不耐烦,妈妈生气的是儿子不上进,儿子关心的是马上要有一个能用的手机。对话很简单,但这却是所有有孩子的家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孩子成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手机没有要到,男主去了自己的秘密基地,一个杂乱破旧没人居住的小房子。对于大多数青春期男生来说,面对生理、心理在发育期间的变化,没有引导和教育,都喜欢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呆着。
男主来到秘密基地,却发现破沙发上躺着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像神经病一样发出吓人的笑。但是这个女生有一个手机,于是男生便趁女生睡着了,偷了她手机。
男主为什么想要手机?因为他玩手机游戏,卖点数。可以理解为通过玩游戏赚钱,课堂上被老师缴手机的时候,就是正在交易点数的时候,没交易成功就被缴了,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手机完成交易。
拿了女生手机以后,男主回家翻看女生手机,发现了手机里的秘密。这个女生跟学校足球教练有不正当关系。
然后男主就把手机还回去了,女生知道男主肯定翻了她的手机,知道了自己的秘密,于是带着男主来到小树林,给男主看了她的秘密——一个埋在泥土里的小玻璃罐,罐子里面有一个萝卜大小的婴儿。
原来是女生怀孕了,被教练欺骗流产。孩子流了,她就用玻璃罐装起来,用盐水泡着。因为孩子流了,女生应该也是受了刺激,加上教练对她的态度有变化,她感受不到爱,也就染上了“咖啡”,应该是一种新型毒品,喝一口就会不由自主发笑。
男主女主在小树林一言不合,打了一架。打完以后,就算认识了。都是求学路上的迷途少年,厌倦身边的一切,想要逃离,于是两个人就有了一起离开这个地方的想法。
要离开,就要钱。于是男主便想到了用女主和教练的聊天内容以及床照,勒索足球教练50万(台币),拿了钱两个人分,一起离开这个他们一刻也不想呆的地方。
多少人年轻时候,都想要逃离?身边的一切都令人讨厌,唠叨的父母、贫穷的家、不讲情义的同学。总想着离开,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
甚至把这种行为,叫做奢侈的流浪。青春期懵懂少年,学人抽烟都要故作潇洒。
男主的计划很好,只是现实太残酷。他一个愣头青,哪里是足球教练的对手。勒索钱财没成功,还被狠狠打了一顿,头都给打破了。
最后还是女主出来求情,捡回一条小命。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男主,看着女主替他求情,那一刻,他是否幻想自己是超人,是李小龙附体,能够手刃对手呢?
每一个被欺负的人,是不是都在心里想着如何抗争,但清醒后,不得不面对弱小的自己与敌人的差距呢?
女主跪着求情,教练说:你爱我吗?女主说爱。
教练说:那就证明给我看。
惊恐卑微的女主,就这样跪着给教练解皮带,男主大概是是血过多,没看到后来发生的事情吧。
青春期,女学生喜欢上了自己的教练,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一件事。可是很明显,这个教练只不过是贪图身体,几句虚情假意的言语就能把懵懂少女骗得心甘情愿做任何事。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等,更何况女主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未成年。其实女人也未必就是真的像网络里讲得恋爱脑,陷入爱河就如何如何失去理智。只不过他们情愿去相信万分之一的可能,只希望换来一次被珍惜。
女人的直觉是很准的,女主怎么可能不知道教练就是玩弄她的身体?就自己的长相、自己的家庭,别人正眼都不会瞧一下,一个教练凭什么喜欢自己?只是,脸上有胎记,就不配拥有爱情吗?家庭贫困,没有母亲,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吗?她只是不甘而已。
让男主去勒索教练,她明明知道教练不会给钱,她只是想要一个答案,确定教练是不是真的喜欢自己。
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她也就死心了。
要离开,需要钱。勒索这条路行不通,于是,女主想到了另外一个赚钱的办法:打炮!
也就是卖身。
男主的反应,一开始是不同意,他说不原因,只是说:感觉这样不好。
但并没有拒绝这个方法。
感觉不好,是什么意思呢?是男主拥有着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念,是一种朴素的社会道德。
勒索教练虽然也是犯罪,但至少事出有因,不能白白便宜了把学生当敛财工具、泄欲工具的老师。
但是去出卖身体赚钱,男主感觉不好说明他其实是不认同的,只是他没有拒绝,因为他想要钱,这是目前唯一赚钱的办法。
这里需要交代一个男主的家庭。她妈妈开了一个小KTV,手里带着几个姐妹,依靠包厢里唱歌提供情色服务赚钱。开KTV也需要靠山,找了一个流氓头头当情人。
时常流氓头头和男主妈妈打炮,那叫床声都吵醒男主,男主有时候也站窗户上看。
偶尔男主还要帮忙端些啤酒、果盘之类的进包厢。包厢里那些妈妈的姐妹,光着身体陪客人,那小巧玲珑的奶子也让男主看得出神。
他内心里是抗拒、鄙视这种肮脏的女人,同时又不得不依附这些女人。再加上青春期的萌动,对性其实也有强烈好奇,所以是特别矛盾和痛苦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想要离开这个地方,想要钱。
女主准备卖身体,男主就负责收钱与把风。宾馆、巷道,都是他们赚钱的战场,钱也来得确实快。
她妈妈开得KTV除了流氓头子罩着,拥有黑道关系,也还需要白道开绿灯,有一个警察收保护费。
结果这个黑警察也发现了男主当鸡头的事,找上门暴打了男主一顿,并立下规矩: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开房都要报备,并且赚的钱要分一半。
女主的父亲生病了,需要不少钱。女主决定不救,男主女主有一段对话,很值得深思。
女主问:如果你是我爸爸,你会希望我把卖B赚来的钱拿去救你吗,更何况还是无底洞,做爸爸的不是应该希望女儿有更好的生活吗?
男主无力反驳。
不要急着去下结论,面对青少年的抽烟、喝酒、顶嘴、叛逆、冲动,大人总是会以一副过来人的姿态,说青少年怎样怎样。
有时候换位思考,不是简单的换位,而是要先抛弃自己所有的经验,带入对方真实的处境,去想想对方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女主爸爸最后死了,男主于是决定要报复教练,替女主出气。重新搜集了教练利用学生去表演赚钱以及睡女学生的证据,并且用“咖啡”控制了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合力爆打了教练一顿。
打完教练,接下来打的就是黑警察;打完黑警察,最后打的是妈妈的情人流氓头头。
甚至最后杀完流氓头头,男主还有一个充满争议的举动。
一句话,很癫狂。
可是,这种癫狂到底是怎么引发的?
问题是男主吗?
就像女主,她决定去卖身的时候,说自己没有感觉,这个是真的吗?她只是一个未成年,未成年应该被社会呵护、关爱,有困惑和不解,也需要一个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在迷茫的时候,不至于行差踏错。
别的嫖客不知道女主没满18岁,黑警察显然是清清楚楚的、教练是清清楚楚的,他们做了什么呢?一个以爱为谎言欺骗、堕胎,一个以枪威胁强奸,教练是什么?是老师,警察是什么,是正义。
本应该充当人生正确方向领路人的老师向学生下手,本应该做维护公平正义,保护弱小的警察对青少年拔枪。这,就是小岛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少年又如何能找到人生方向?
于是结尾,男主走向茫茫大海,脚下没有一条路,就仿佛在问所有人:我还能去哪、我为什么会这样、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未成年。
除夕夜,男主妈妈和姐妹们一起吃饭,妈妈说这个店干到十五,就不干了。其中一个姐妹问,还差多少钱。
这一群婊子,尚且还有姐妹情义(男主妈妈要还债),卖B的人还能相互支持,真心拉对方一把,替姐妹分担点忧虑,社会给了她们什么呢?
男主和女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
男主问,我不是你男朋友吗?
女主说:男女朋友是会大炮的。
那个时候男主把自己当成男朋友,女主是拒绝的。
而最后男主要离开了,女主反问:那我呢?
这个时候女主是真的把对方当成唯一了,而男主却领会不到了。
里面的台词,看起来拖沓、无聊,其实是大量留白,带入到现实生活才能发现各种滋味。
包括男主身份,是不是妈妈的“亲儿子”,没有交代,其实也不重要。
卖淫嫖娼有伤风化,没错,可是也要问一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喝“咖啡”是不良少年沾染的恶习,没错,可是也该问一问,他们是怎么沾染上的。
男主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勒索、涉黄、涉毒、杀人的?
他为什么上课玩手机?
多问几个为什么,先不去下结论,然后才会知道,一个社会的大环境,其实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有的痛苦,是暂时的,可以走出来,而有的悲剧是注定的,谁也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