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西蒙娜:世纪之旅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 头像
    NatNatNat

    Simone Veil,西蒙娜韦伊女士,是一位在法国极具影响力的女性。她是法官,是卫生部长,是欧洲议会议长,而且是第一位成为议长的女性。她出生于法国,成长于法国,是没有受过宗教教育的犹太人,她和家人进入了集中营,死里逃生,回到法国读书,组建家庭,重新参与工作,成为法官,一步一步为权利为女性发声,推动女性权利并帮助法国堕胎合法化,为和平,为女性,为无种族主义不断的讲述和发言……

    打开电影前我对她不甚了解,看过电影后我又搜索了她的名字。在我看来这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标志性的具有领导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女性。当她回忆她的一生,用如此碎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个人成长的连贯性和家庭给予她的力量,苦难带给她的成长,以及家人爱人不断的给予她的支持。这些都让她拥有了更多为自己争取的能力,一次又一次的争取和反抗上的成功带给她更多正向的鼓励和反抗,让她能够有能力去引领社会前进一步,这些情感的累积令我感动的同时,也理解一位女性想要站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声呼喊出自己的观点有多么的困难。

    我非常喜欢影片的讲解方式,她的回忆,她的童年,她在集中营的痛苦,她在政坛上的每一次的行动和前进,她的朋友和生活,被碎片化的呈现出来,不断的交叉,用城市和年份划分,最后组合成了她精彩的一生。或许一个人真的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时,不会是按照年份清楚的记得的,而是按照她深刻的记忆和影响最大的事件去排列,也因此我看到了父母带给她的爱,姐妹手足让她无比的挂念,丈夫对她的帮助和家庭的矛盾,孩子们对她的支持,她的痛苦和失去都变得清晰。她站在那么多男性面前,面对仇视的声音,高声呼喊着自己的观点的时刻,我倍受鼓舞。也许我没有她这样的能量和能力去呼吁世界,但我却从她的内心感受到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女性的声音,感受到爱,感受到责任。

    她是值得纪念的,她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和记录的。不管多少年过去,回顾这位女性的一生,都是浓墨重彩的,传奇的,值得讨论和尊重的。

  • 头像
    Pandora@Random
    电影剧照。
    在法国的女权史上,有两个西蒙娜。一个是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她的《第二性》如此硬核,以至于一个世纪后,作为读者的我都忍不住一边读,一边惊叹。还有一个是西蒙娜·韦伊(Simone Veil,1927-2017)。在2014年的一次民意调查里,她当选为法国人最喜欢的女性。
    2023年12月,关于她的传记电影《西蒙娜:世纪之声》(Simone Veil, A Woman of the Century)在欧洲上映。上周,马德里的电影院和法航举办电影节,让我有机会重新在电影院观赏这部电影。最初只是因为票价惊人的便宜才去的(才3欧),看完让我惊叹了好久,忍不住向身边的每个朋友推荐!于是,也就有了这篇文。
    西蒙娜·韦伊年轻时像女演员一样漂亮。以至于她被关进粹集中营,被残忍地剃去头发时,依然无法掩盖她的美貌。在身上烙下囚号78651时,女狱警问她,你是歌手吗?还是演员?她摇头。

    西蒙娜·韦伊和母亲与姐姐在集中营。
    集中营的生活应该要比电影里都悲惨好几倍吧?女生因为看到老鼠尖叫,被打得满嘴是血;大雨磅礴时,冻得瑟瑟发抖,依然要站在营地里听训话;食物不够,以至于狱中人最后都开始抢夺食物......西蒙娜·韦伊的母亲最后死于伤寒,父亲和哥哥则音讯全无。
    侥幸离开集中营后的西蒙娜带着无法抹去的记忆创伤前行。1945年春季,她回到巴黎,顺利進入“巴黎政治学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攻读法律学位,也是在这里,碰上她的未來的人生伴侶安东尼(Antoine Veil),两人在1946年就结婚,她迅速组建家庭,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
    电影里有一幕令我感同身受:怀着孕的她又通过了一场考试,她跑去摇篮边看她的孩子,然后坐下,喜极而泣。这一幕让我感动:原来一边写论文一边生孩子的人不止我一个,有信念的现代女性,早在70多年前就这么干了!

    她从未放弃重回职场的想法。

    西蒙娜·韦伊也曾像那个时代的女性一样,当过家庭主妇的角色。有一阵她跟随先生赴德国工作。社交场合上,男人们对她说,你要支持你先生哦!她笑。但她一直没有放弃重回职场的想法。

    电影也记录了她产后与丈夫发生激烈争吵的一幕:那时她刚生完第三个孩子,怀里抱着柔软的小婴儿。原本该是迎接新生儿甜美的时刻,但在医院里,她和丈夫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她说自己要报名准备司法考试。丈夫说你当然可以出去工作,但这并不是一个为女人准备的职业。

    电影里,这对夫妇迎来第三个小生命。
    1954年,她通过了司法考试,获得了一份高级公务员的职位。第一天上班时,她的上司问她,作为一个有三个小孩的已婚女性,你来这里想干什么?她说,孩子和婚姻只是我的责任。
    这一年,西蒙娜27岁。她有几张可以展示她智力水平的文凭,有一个丈夫、三个孩子、一份工作以及颠覆法国监狱管理局的决心。

    随后的十余年里,她致力于改善女子监狱的条件和囚犯待遇,为她们提供医疗和心理服务、图书馆和其他福利。曼彻斯特大学专门研究大屠杀历史的教授德雷富斯(Jean-Marc Dreyfus)说:“她希望犯人在狱中的情况可得到改善。”她经常造访各地监狱,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自己就曾经是集中营的囚犯。她在放假时,甚至会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到狱中探访囚犯。当时恰逢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当局强力镇压,大批阿尔及利亚女性遭到逮捕、囚禁甚至性侵,韦伊极力争取将她们转送来法国本土,改善她们的待遇。
    1964年,她接管了民政事务,确保单身妇女可以收养孩子,并确保已婚或离婚的妇女能够获得父母对其家庭法律事务的控制权。
    1974年,她出任卫生部长,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内阁成员。11月26日,面对男性占大多数席位的众议院,西蒙娜提出流产合法化:“我深信,堕胎永远是特例,是没有其他办法的最后办法。各位或许会问,我们如何一方面视它为特例,一方面又容许它、彷佛在鼓励它?对此,尽管各位几乎都是男性,我还是要分享一个女性共有的信念:没有任何一位女性会以轻松心态诉诸堕胎。听过她们的故事就知道,每一个案例都是悲剧……我们不能对每年30万次非法流产视而不见:这个国家的女性不得不借助于此类藐视法律、并给她们带来侮辱、身体与精神创伤的手段。”
    她的发言震撼了全场,同时也激怒了一些极端的代表,3天的讨论和表决竟成为对西蒙娜个人明目张胆的辱骂和人身攻击。立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刻是,一名国会议员咄咄逼人地质问她:“部长女士,你是要将孩子丢进火化炉吗?”向来冷静坚毅的韦伊,不禁热泪盈眶。因为她比谁都清楚什么是“火化炉”;她待过的奥斯威辛─比克瑙(Auschwitz-Birkenau)集中营葬送了110万个生灵,包括许许多多的“孩子”。一些议员甚至把西蒙娜骂成纳粹。她在2000年出版的回忆录里写道:“他们有人在我家的门上写道,韦伊=希特勒!”

    “堕胎法”在国会辩论的电影场景。
    1974年11月29日,国民议会以284票对189票通过法案,于1975年1月17日正式施行:怀孕前10周(后来放宽到12周)可以合法人工流产,手术一定要由合格医师执行,18岁以下女性须经监护人同意。
    1975年,《自愿终止妊娠法》的通过,使人工流产在法国成为可能,让法国女性获得了更多掌握自己身体的权利,为整个欧洲的女性争取了更多可能性。
    西蒙娜因此名声大噪。电影里有一幕,她被邀请到建筑工地参加奠基仪式,需要拿起铲子象征性地比划了几下。没想到身边一个工作人员说,手势很专业嘛。她毫不在乎地说:“当然,我以前在集中营里可就是做这个的。”

    电影中,她被邀请到建筑工地参加奠基仪式。
    1979年,欧洲议会议员首度由各国公民直选,她领军的法国民主联盟(UDF)在法国拿下最高票,她1979至1982年期间担任欧洲议会主席,成为欧洲议会自1952年成立以来第一位女议长。

    2008年,西蒙娜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法兰西学院创立373年以来第6位女院士。学院由40位终身院士组成,肩负规范法国语言、保护各项艺术两大使命。院士地位无比崇隆,有“不朽者”(les immortels)之称,一位院士去世后才能补选一位新院士,因此三百多年来只有726位院士。;

    西蒙娜·韦伊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每一位法兰西学院的院士都有一把宝剑,韦伊的宝剑除了镌刻着法国的国家箴言“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爱)与欧盟的国家箴言“Unis dans la diversité”(多元一体),还有一排数字“78651”,是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犯编号。
    2012年,她获得法国最高荣誉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
    2017年在西蒙娜·韦伊逝世,葬礼出现一些波折。虽然她绝对够格入葬先贤祠(Panthéon),但家人认为她不会想和在2013年过世的丈夫安东“分开”,毕竟两人在世间厮守了65年。最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拍板定案:夫以妻贵,安东也迁葬先贤祠(Panthéon),并主持了她和丈夫的安葬仪式。

    夫以妻贵的迁葬仪式,由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
    先贤祠是象征法兰西思想和精神的象征,伏尔泰、雨果、卢梭、大仲马、居里夫人等都长眠于此。西蒙娜·韦伊则是第五位葬在这里的女性。
    曾执导《玫瑰人生》的法国导演奥利维尔·达汉 (Olivier Dahan) 曾在访问中表示,当初读完韦伊的传记 (Une vie: Simone Veil)后,他对自己说“哦,我的上帝,多么伟大的女人,多么非凡的命运!她需要一部电影!”巧的是,奥利维尔·达汉与韦依同样来自法国的犹太家庭,他们的家族甚至是个人的命运都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致词时表示:“法国人民敬爱韦依,是因为她不畏抗争,总是站在公正的一方,坚定地对社会弱势伸出援手。”

    电影剧照

    当我在多年后在大荧幕上看到这部讲述她人生经历的电影,想和你分享这份震撼,并不是因为她在职业上获得的成就和荣誉,也不是因为她推动了墮胎合法化。我为这样一个曾在废墟中生活的生命倾倒:她见过最暗的黑,但依然活成了一道光。从废墟里长出的生命力令人倾倒。

    作为一个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她没有在事业和家庭中妥协,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是妻子,但家庭并没有成为她的牵绊,她读法律、工作、参加活动,成为欧洲第一位女议长,推动社会进步。离开集中营之后的每一天,她都全力以赴。

    我的播客

    最后,要说的是,和这部电影一样,在2023年的12月,我的播客“有点意思”已在小宇宙、喜马拉雅和网易云上线。如果你觉得我的订阅号内容还不错,也欢迎来播客的世界找我玩。

  • 头像
    几何乡

    《西蒙娜:世纪之旅》是一部充满感情和历史厚重感的电影,讲述了法国社会活动家西蒙娜·韦伊(Simone Veil)的一生。这部电影通过对韦伊一生的描绘,展现了她在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与不懈奋斗。影片不仅是一部传记片,更是一曲对人权、平等和社会正义的赞歌。

    首先,影片在时间线的处理上非常出色,通过交替展示不同时间段的事件,观众得以全面了解西蒙娜·韦伊的人生。从她在纳粹集中营中幸存,到后来成为法国政坛的重要人物,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真实的历史场景重现,将韦伊的一生娓娓道来。观众能够感受到她在各种逆境中的坚韧不拔,以及她为社会正义和女性权利所做的巨大贡献。


    扮演西蒙娜·韦伊的演员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她通过细腻的表演,将韦伊的坚强、智慧与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她在集中营中面对死亡威胁的冷静与勇敢,还是在政坛上坚持自己立场的坚定与睿智,演员都通过细微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人物刻画得非常真实。此外,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都表现出色,他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的电影世界。

    影片的叙事节奏紧凑,但并不显得急促。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和场景转换,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韦伊的人生历程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在处理集中营生活和政治斗争这些沉重题材时,影片并没有过于煽情或戏剧化,而是以一种克制而真实的方式进行呈现,这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西蒙娜:世纪之旅》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片,它还深刻探讨了二战后的欧洲社会变迁、女性权利的提升以及社会正义的实现。影片通过韦伊的个人奋斗,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发展。她作为女性,突破重重障碍,成为法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议会议长,她为女性权利所做的努力和她在推动社会改革方面的贡献,都通过影片得到了充分展现。

    影片的音乐和配乐也为其增色不少。音乐在烘托气氛、加强情感表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情节中,音乐的使用让观众更加沉浸于影片的情感氛围中,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西蒙娜:世纪之旅》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传记电影。

    它不仅通过真实而细腻的叙事,让观众了解了一位伟大女性的生平和成就,更通过她的人生故事,探讨了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问题。

    影片在情感表达和历史再现上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对于那些关注历史、社会正义和女性权利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强烈的共鸣。

    文/几何乡

  • 头像
    思diu皮特

    三天前跟朋友在影院看了回巴黎后的第一场电影,Simone Veil的世纪之旅,讲她的一生。我在一生这个用词上斟酌。如果我们同意一个人无论如何,都可以通过影像或文字的形式短暂被看见的话,那么是的。讲述是一种短暂的绝对,就像我现在正在做的一样。

    Simone Veil,女人,犹太人,二战集中营的幸存者,。然而如果你去看影片的话,会发现她被铭记的部分几乎都来自于我上一个句号以前的空白,都在我停止描述的那些身份里。这些身份还可以任意调整顺序,把线性的时间溶解,就像导演选择的讲故事方式,大量的平行蒙太奇。接触到结构主义后,越发觉得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比如我想说,Simone Veil出生以后的生命实际在集中营里就戛然而止,她从今往后的精彩人生,都被我放进《后集中营时代》这几个文字的集合里。你跟亲密的伴侣坐在剧院欣赏芭蕾舞剧。画面闪烁。你刚出生的儿子用他还只看过你的眼睛的那双眼睛望着你笑。画面闪烁。你帮助过的人在偶遇的市集向你一谢再谢。画面闪烁。你因为无数次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而流下眼泪。画面闪烁。你的生命终于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平行蒙太奇的完美实践,你的生命终于永远失去一次完整的长镜头的可能性。闪回,闪回,闪回。继续生活。

    走出影院,我开始思考我的可能性,我继续拥有完整的生命长镜头的可能性。

    时间来到2022年7月21号,我在回国人员的隔离酒店接到床边的一通座机电话,被告知我入住酒店第二天开始的核酸检测出了问题。在等待工作人员上门采样之前,我不能再开门在门口的凳子上取饭或者将打包好的垃圾按照规定放在门外。于是我还剩下给房间的窗口开一个小缝隙的权利。窗口是被螺丝钉固定住的,没有办法打开到足够把脑袋探出去呼吸的程度。研究几分钟后我发现螺丝钉可以拧开,拿掉它就可以把整扇窗户推走,让整个上半身的身体都探到窗外呼吸,我为此还沾沾自喜了一阵,没有意识到这种高难度呼吸方式的珍贵之处。记得那天下午在备忘录里写了感受,大概最接近我那时的心情。

    2022年7月21日 19:23

    “下午五点接到电话被告知核酸有问题需要复核,让我不能再按规定把每日的垃圾放在门外圆桌下等着工作人员去收。

    我平静地问工作人员我的检测结果是不是阳性,那一刻脑中出现了很多人的脸,有我妈妈,有从机场开始就一直跟我一起的女孩。等待她回答我的几秒钟里,很多问题在心里重复了无数遍。如果被带去医院隔离治疗妈妈要怎么办,她怎么面对社区的目光,家人会因为我受到歧视吗。那个跟我在一起的女孩,也会因为被判定为密接而受到我影响吗。

    电话那头说目前还不能判断,检测数值没有达到国内入境要求需要复核,再次跟我强调不要再开门扔垃圾。专业,果断,坚决,不带情绪。

    挂掉电话我知道一场在空白中的等待开始了。我在等待一场决判,第一次拥有了知晓结果前无法与任何亲密的朋友或家人分享的,说不上是害怕但又无处可逃的情绪。我开始听歌,录歌,洗澡,做瑜伽。直到抽完一整包烟,有人来敲门,做了四次核酸,抽了一管血,说是要送去不同的医院分析。是两个年纪不大的姐姐,说重庆话,跟我讲话时自动切换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我说麻烦你们,这么晚辛苦了。

    我想起乘坐马德里飞回来的飞机时忘记穿上一件外套,十个小时的行程冷气吹得我在最后一排发抖,空姐换了三次热水瓶给我取暖,下飞机的时候一个声音在舱门口,问,你好点了吗,还冷不冷?

    在巴黎时,我总以为我的恨像我的爱一样具体。但时隔一年再回到这个地方,我才发现也许我的恨跟我的爱一样摇摇欲坠。我原来不曾拥有过武器,因为我不知道它该瞄准的方向。”

    而我现在依然这么觉得。那些不具体感让我垂头丧气。我的情绪在二十一号那天的酒店房间里,在抽完一整包烟以后,还是第一次清晰地让我感受到它们要离我而去。你以为你是情绪的主人吗?它们离开我之前还向我挥手,说,“你看,我才是无政府。”

    7月22号,我在酒店接到确诊阳性结果,救护车会在半小时左右之后接我到医院隔离治疗。离开酒店之前我忙着打包所有行李,大概是忘了将偷偷拧松的螺丝钉放回原位拧紧假装无事发生。窗户就这么大大地敞开着,我就此失去了成为一个守规则的合格隔离人员的最后伪装。山前无路,身后无名,悲和喜都从中来。同行的还有同一航班的另外一位感染者,后来跟我住在在一间病房。我们都不知道会被带去哪里,只感到车一直在往高处开,像沿着盘山公路,转了无数次弯后终于到达山上的一所卫生院。还不算糟糕,我安慰自己。因为他们似乎足够专业:给每一个行李箱认真消毒;走路时必须列一纵队,前后间隔一米;入院前带我们到临时搭建的CT检测棚拍肺部影像;仔细询问我的吸烟史,告诉我不要再抽。这种专业在这样的时刻会令你安心。一件明确的事情是,他们有经验,他们知道该怎么对你。在不得不和没有选择面前,这很重要。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压力舱病房,像一块一块方形的胶囊,空气在外面,时间被凝固在里面。门外和舱门内各有一道密码锁,医生和护士提醒你,“如果无意间看到了密码,也不要自己开门出去。”我总跟朋友说,我这一年多在保安面前觉得自己最卑微。我哪有这样的想象力,去试探偷看密码再打开病房门的后果呢?我是训练有素的中国公民。病房内墙壁一侧的两个摄像头对准床位,红色的灯一直亮着,我知道我完了,偷偷抽烟成为绝无可能的事。我开始担心卫生间也有摄像头,开门进去查看,没有发现。但卫生间的灯坏了,并不亮。进入时门会自动关上,跟病房的光线完全隔绝,洗澡变得困难。取饭和中药的小方舱嵌入在病房内侧,连接着医院另一条走廊。工作人员会在固定的时间将饭和生活用品放进舱内,他敲击窗门向你示意前是不被允许主动打开窗门的。医生让我添加了另一位中医的微信,他远程问诊,让我发送了舌苔的照片,询问了我的症状。我于是在晚餐后得到一些熬制好的袋装中药,上面写着我的名字和年龄。一剂只属于我的l’effet placebo,中医文化包罗万象。只是在喝下三袋以后我腹泻不止,结果是我终于失去了在现代化病房里品尝中药的资格。

    家人给我打来视频电话,一一挂掉。我知道我需要睡眠让自己回过神来,然后才有力气去安慰别人,才能在讲出“我没事”几个字的时候不至于狼狈地哭出来。我睡得很早,直到凌晨三四点左右,我在撕心裂肺的尖叫声中惊醒。是我旁边病床的女生。持续的噪音让我头痛欲裂,我问她怎么了,有没有事,但最后发现她近乎是躺着在尖叫,分不出她是清醒着还是在睡梦中。我给护士发微信,希望有人能来看一看,没有回复。忘记那天是几点又睡着,直到早上九点左右,同样的叫声又在我身旁的床上响起。我再次惊醒,头痛已经快要超出我能承受的从前任何一次生理期偏头痛的范围,我给护士和医生都发了微信,希望他们能给我换一个单人的病房。他们回复说会先调监控查看情况,然后找精神中心的来查看,但病床很难协调,因为同源的感染者才能住到一起。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对他人的背叛,对同类的背叛。为了我自己的精神健康,我几乎是想都没想就《立刻向上级反映情况》,希望得到妥善处理了。我的身体像快要裂开的大脑一样分裂出新的我。不想沟通,拒绝沟通。我不要全人类的仁,我只要我自己的仁。

    结果是我在当天下午换到了新的双人病房,我可以一个人住在那里,而这一次卫生间里的灯是亮的。我可以没有顾忌地唱歌,阅读,或者放声哭泣;我可以不用再帮没有中国手机卡的她开热点,或者将买的一箱矿泉水分她一半。庶民的胜利?但我为什么还是感到耻辱呢。我的日常正式开始了。早上五点半,工作人员会敲门提醒带好N95口罩,进门后夹一个圆形小机器在我指尖测量我的生命体征,离开时让我用发放的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发给护士;七点半,早餐会送进小方舱窗口;八点半,工作人员进门给房间和卫生间的地面以及垃圾桶喷洒消毒水,离开时提醒我用拖把把地都拖一遍;九点,工作人员进门收垃圾,给垃圾桶套上新的“医疗废物”专用黄色垃圾袋。我暂时没有测核酸的资格,我的数值低得可怜,离国内要求的35标准相去甚远。看到带着测核酸棉签的医护人员走进我的房间,成为了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也正式进入了我的日常。我会在每天凌晨四点左右准时醒来,之后几天里,已经熟练到不用看手机也知道我醒来的时刻。我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看着正上方摄像头亮着的红灯,决定要把枕头换一个方向。结果还是无法入眠。如果我失去的仅仅是睡眠,那该是多幸运的一件事。无比悖论地,我总这样想。我也看新闻,但后来逼迫自己要闭上眼睛关上耳朵去生活。

    我,只,要,我,自,己,的,仁,我在心里反复重申。

    可这样行不通,尤其是在凌晨四点夜色的包裹中。我把枕头的方向换了回来。我躺着,我注视着,我短暂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我向头顶红色的灯光沉默地发问。问我自己凭什么得到如此多的看护?问他们为什么不去照料更值得被照料的人?问这些忙碌和有序是否至少在所有的地方都得到了实践?问我应该恨谁?在我觉得自己躺在那些因为防疫失去生命的人应该躺的病床上而无比恨自己的时候。入院前我说终于发现我的情绪才是合格的无政府主义者,而我的痛苦并不属于我自己。我不忍凝视的,付出努力去忘记的这些不幸,却是很多人不曾拥有过的生机和活下去的可能。

    可能性。我在为可能性这三个字受苦,更多的人在为没有别的可能性而受苦。

    十六天后我离开了那里。这是我的特洛伊战争,旷日持久的战争。我的脚接触到地面的那一刻我仍然觉得不真实,我悬在半空太久了。我想回到成都后去广场滑滑板,想从滑板摔落。我急于去寻找那些来自地面的与痛有关的身体记忆,一些真实的重击。在当地的隔离酒店继续隔离七天以后,我终于回到了成都。我的生活还是继续了,不是吗?

    在成都的每一天,我都确实到广场跟妹妹一起玩滑板了,也有背向路灯的男生递给我一支黄鹤楼,说,“我要走了,还你一支啊。”我几乎就要忘记我是来这里练习摔倒的;我在一个夜晚到达了杭州,喜欢的朋友在酒吧等我,到的时候桌上有一个他为我买好的打火机,“你怎么知道我过安检被没收了?”,他从不抽烟,他总在我提出需要前就满足我。我几乎就要忘记我本想抱着他哭起来的;后来我还去了很多地方,以前所未有的密度跟一些人相遇;再后来我回到巴黎继续生活,上学。

    我看着回程的机票,恍惚间觉得终点站Paris的下方还印刷着一行字,《无事发生》。我的生活还是继续了,不是吗?可我本不该带着这些记忆生活的。我本不该与阳性患者割裂,不该与密接人员割裂,不该与阴性转运人员割裂,不该与逝去的生命割裂。我成为了一个幸运的出逃者。我想起离开前跟医院工作人员的一次谈话。他说去年有一位患者,就在我睡的病床,住了三个月后,把所有的水果和饭都往墙上砸。我躺在床上的时候,依然能看到没有清理掉的污渍。她现在怎么样了呢?她有地方可逃吗?或者问我自己,我出逃成功了吗。在成都,在杭州,在广州,我还是会常常在半夜四点左右醒来,头顶红色的灯光好像还是亮得晃眼。我坚信我回了巴黎就能好,从一种文明走向另一种文明,那些声音和疑问就会消失。可是现在我就在这里,我的猫就在我身边陪着我,它睡得香甜。我意识到地球上没有第二种文明,生命的经验不会形成闭环,不会纵使篱墙高筑也绝无办法淌过江河湖海,在遥远的另一端产生哪怕轻微的共振。在Monparnasse的影院里,影片特殊的呈现方式让我经验到了Simone Veil的生命。我明白了艺术和创作之于人的意义,一场对接近个体生命经验的尝试。

    我放弃要遗忘的想法。

    “你太主观了”,你听过这句话吗?可是我们至少必须诚实,我必须诚实。在“我”的故事里,我要的是绝对主观。客观性是个人生命史的脚注,是向善向美的修正符号。它们越多,我们离经验越远。我们离经验越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幻灭就越早淹没所有的土壤。人类成为人类,命运成为命运,共同体成为口号。

    什么是客观性?客观性是,我用端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遇到的工作人员,他们谨慎辛苦,他们疲惫不堪;客观性是,我在治疗期间的三餐好得出奇,我还玩坏了医院的升降床但没有人让我赔钱;客观性是,我事无巨细的妈妈在我出国期间也替我买了医保,因此我不必在出院时跟另一个女生一样缴纳近一万的医疗费用;客观性是,为了文章不那么快被举报,我必须把这些客观性写出来。

    这是我为客观性所做的努力。在国家机器的身体里,我们总是输。

  • 头像
    还是别醒了~

    Mis à part le montage un peu trivial, grace aux expériences riches de la vie de Madame Simone Veil, ce film est vraiment formidable,courageux et inspirant......Toutes les filles, nous fonçons!!!!!!!!!

    Contrairement à ce que j'attendais, ce film met davantage l'accent sur l'histoire de Simone à Auschwitz que sur les efforts déployés par la suite pour faire adopter une loi sur l'avortement des femmes. Cela rend la carrière de Simone : pourquoi elle a étudié la science po -----pourquoi elle s'est concentrée sur la survie des prisonniers dans la prison----la dignité, pourquoi elle était plus préoccupée par l'état d'hygiène des prisonnières dans la prison ---- pourquoi elle a... pourquoi elle s'intéresse particulièrement à des questions telles que le CIDA, la drogue et la prostitution ----- et pourquoi elle a de telles aspirations pour une Europe "unie dans la diversité".

    Elsa Zylberstein, son interprétation est juste et puissante.

    En fait, il me semble que la bravoure dont Simone a fait preuve en s'engageant dans la lutte contre les Nazis à Auschwits si horrible, qui n'apparaît qu'à la fin du film, fait qu'il est difficile pour une telle personne de ne pas devenir une grande femme de l'avenir.

    Elle a déclaré à plusieurs fois qu’elle-même n’était pas une politicienne.

    Une vie aussi grande a aussi besoin d'une recherche permanente de réconciliation avec elle-même, avec ses propres expériences de vie.

    En fait, le film évite intelligemment nombre des questions féministes contemporaines pointues, en se concentrant davantage sur les valeurs plus simples et plus fondamentales de la dignité humaine et de l'inclusion et la diversité humaines. D'autres personnages, comme son mari, qui reste essentiellement son plus proche camarade,20/20, parfait ; ses enfants, qui n'apparaissent que dans quelques scènes sans qu'on s'en plaigne,20/20, parfaits, et la représentation des personnages masculins sur le lieu de travail sur le campus étant superficielle et peu profonde.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