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孙道临顾永菲马晓伟张瑜秦怡钟浩梁同裕胡庆树
类型:剧情家庭导演:孙道临 状态:HD 年份:198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1分热度:3 ℃ 时间:2023-07-12 06:50:4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雷雨》
蘩漪这个名字真的太美了。周家是一潭死水,而她是漾起的阵阵涟漪。
封建,反抗,雷雨。这几个词组在一起,分分钟是一场民国情感大戏,而《雷雨》是这类戏的鼻祖,为了让冲突暴风雨般地集中,曹禺把所有矛盾浓缩到一家人身上,这家人代表了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矛盾下的牺牲者,在他们的生活里交织着对于欲望的追求,人性善恶的体现,伟大的爱和自私的爱。蘩漪和四凤是一样的,她们自以为追求的爱情却以一场荒唐的混乱结束,她们也是不一样的,比起四风,蘩漪显然更无惧,她不惧封建道德,甚至无视伦理,她自私地爱着丈夫的儿子,自私地疯狂想找回那个被周萍拯救的自己。
也许在现在人看来,蘩漪的故事更让人唏嘘。她原本是一个富家小姐,受过一些西式教育,自然也就和整个故事的思想基调不相符合,她是利己主义者,却也是个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像是繁星坠入了周家这潭死水里,失去了原本就微弱的光亮。周朴园不愿意开窗,她整天被窒息的闷热缠绕,束手束脚,她的人生也一并消磨在了这样的周家地狱里。周朴园这个恶魔,从她17岁起,就给这个对未来充满美好希冀的少女判了无期之刑。他要她服从,要这个家有绝对的秩序,他用一整套封建思想建立起一个看似资本主义的皇宫,自己是那个孤僻的假皇帝。而四凤等其他人的悲剧不做赘述,只是看完感叹作者语言大美,命运大悲,文学总是铿锵有力。
别碰脏钱
绑架游戏2024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10℃
《雷雨》
蘩漪这个名字真的太美了。周家是一潭死水,而她是漾起的阵阵涟漪。
封建,反抗,雷雨。这几个词组在一起,分分钟是一场民国情感大戏,而《雷雨》是这类戏的鼻祖,为了让冲突暴风雨般地集中,曹禺把所有矛盾浓缩到一家人身上,这家人代表了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矛盾下的牺牲者,在他们的生活里交织着对于欲望的追求,人性善恶的体现,伟大的爱和自私的爱。蘩漪和四凤是一样的,她们自以为追求的爱情却以一场荒唐的混乱结束,她们也是不一样的,比起四风,蘩漪显然更无惧,她不惧封建道德,甚至无视伦理,她自私地爱着丈夫的儿子,自私地疯狂想找回那个被周萍拯救的自己。
也许在现在人看来,蘩漪的故事更让人唏嘘。她原本是一个富家小姐,受过一些西式教育,自然也就和整个故事的思想基调不相符合,她是利己主义者,却也是个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像是繁星坠入了周家这潭死水里,失去了原本就微弱的光亮。周朴园不愿意开窗,她整天被窒息的闷热缠绕,束手束脚,她的人生也一并消磨在了这样的周家地狱里。周朴园这个恶魔,从她17岁起,就给这个对未来充满美好希冀的少女判了无期之刑。他要她服从,要这个家有绝对的秩序,他用一整套封建思想建立起一个看似资本主义的皇宫,自己是那个孤僻的假皇帝。而四凤等其他人的悲剧不做赘述,只是看完感叹作者语言大美,命运大悲,文学总是铿锵有力。
又或者只是那么一个细微的片段,让你恍惚想起从前有过类似的画面类似的气息类似的触碰。心在欢畅地呼吸,你却在流泪。
空间的距离并不可怕;它甚至可以因情绪而不存在。真正有威力的是时间,它将人磨成你再也无从辨认的模样。周朴园爱的是三十年前美丽动人的鲁侍萍,是他一去不返的青春热血。然而现实残酷地打碎他渴望温暖的幻象,曾经的苦痛穿越岁月呼喊焦灼在面前。他的人生才是一场悲剧——一场无法被救赎的悲剧。
大雨交加的深夜里他们的呼喊声像要穿透灵魂,穿破那个时代最无助最空洞的绝望。不难想象他也曾怀着满腔热血信誓旦旦地要改造这个旧世界;然而重门雕花背后深锁的是一代代人的灵魂。
侍萍是他的青春,是他永远完成不了的梦。
她苍老的面容早已蒙上了生活和岁月的尘。她说,你想不到,侍萍的相貌会老得有一天连你也认不出来了。她的少年时光在言语和思绪中幽幽地重现,却一遍遍地提醒她命运的坎坷和辛楚——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啊。我伺候你,我的女儿又来伺候你生的少爷。她的悲恸里带着三十年前被迫早早夭折的爱情和三十年里受的屈辱和苦难,却不知要向谁去控诉。
那是她埋藏了三十年的苦和泪,爱和恨,到了这个人的面前却让一切陈述显得苍白无力。他早已不是曾经的周朴园,那时他说要爱她保护她。三十年前的冬天侍萍被撵出了周家,她一无所有;她所有的是爱,是恨,是命,是她低贱的出身和昂扬盛放的生命。
而那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已垂垂老矣,他成了“社会上的好人物”,成了“董事长”。三十年前他想必也曾反抗过那个沉重腐朽的世界,他爱上了象征着青春、象征着自由、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的侍萍。他说我看见她留在河边的衣服,那里面还有她的绝命书。不难想象,三十年前大雪纷飞的冬天,周家少爷是如何痛苦地奔走寻找她,痛苦而绝望;他曾向她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却毁了她的整个生命旅程。她本该是安静地生长如门前无名的野草,美丽清秀却永远卑贱低微。那是她的幸运和不幸,却偏偏在周朴园手中沦丧。
他不可能和侍萍私奔,她也不会时来运转成为门当户对的大小姐;一切都像一个无法被推翻的谬论。时间将棱角和热情磨钝,剩下的只有对那段日子最纯净的怀念和痛苦。
她的大儿子给周家抱走了,二儿子却成了矿上罢工的工人,挺而声讨剥削压榨着他们的资本家。生活安逸舒适的周萍延续了父亲三十年前的命运;他内心挣扎、苦闷、压抑,表象上却依旧规矩镇定。他爱四凤,爱她身上萌发出的热情和生机,却无法给她一段圆满幸福的结局甚至无法给她迫在眉睫的未来。他选择了父亲当年没有选择的路,两鬓斑白的鲁侍萍痛哭失声:我犯下的罪就让我自己来受吧。
她信命。若有来世她绝不选这样的一生,若有时光倒流她绝不招惹上周朴园;然而一切都发生了。三十年后老去的人,何曾想到这样的苦楚竟要伴随他们一生一世。
连曹禺本人都已对周朴园作了解释——毫无疑问他是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嘴脸出现的,剥削压榨劳工、缺乏温情、封建死板。似乎已经没什么可争的了,毕竟这不是一部惊世骇俗空前绝后的作品,看完书以后又找来电影看,实际上我似乎只注意了周鲁二人的情绪。我在考试的作文里为周朴园平反,结果分数低得恐怖,果然是存在着不可反叛的基本标准。然而我却固执地相信,周朴园不是个邪恶得如此纯净的人。周朴园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一群人,他们努力想要改造生活改造家庭甚至改造社会,最后却发现连自己心爱的侍女都无法保护。二十世纪的中国浓缩了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革命后的巨大变迁,又何必如此苛求。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同角色纷纷上场唱几段戏,人人都不过是这当中的一角。直到输给命运翻云覆雨的手掌,摔得遍体鳞伤。
周朴园怎么会想到,是四凤和周萍,在三十年后将曾经的悲剧闹剧重演。他不曾做出像他儿子一样的选择;但若有机会,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然而现实已经过渡了三十年,曾经血气方刚的少年在金边眼镜后打量着自己的家庭,失望地发现它远不是自己所期待的那个样子。他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只能通过欺负妻子呵斥儿子来体现他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地位和威严。无关封建家长与否,实际上,周朴园的可怜之处就在于他似乎再也不曾、也不会再得到爱。再也没有人能够像当初活泼多情的侍萍般毫无保留地爱他感动他。没有人给予他的温情,或许就是让他三十年来念念不忘鲁侍萍的心结罢。
然而我们又有谁能把时间倒流呵。
一、作品的心;
对于此次改编,孙道临还是比较忐忑的。认为那是“一种奢望”对于主题,他感到“无从下手”,于是他做了不少努力,包括亲自拜访请教曹禺先生。最终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由于这个剧本已那样深入人心,总体结构如大加改变,会造成面目全非之感,因此,以基本上不冲破原作的严谨结构为宜。他把朴园、侍萍的关系的发展,作为“主线”,并且一开始作为暗线,后来一度上升为“明线”。 周家和鲁家纠葛在一起,后来分裂了,雷雨倾泻下来了!原有的矛盾拧成一起激化起来,在象征“心灵之魔”的雷雨中,戏剧动作急骤的向前推进,直到霹雳般的背景劈头击下来,宣告了这场冲突的结束。
为了突出这轮廓,鲁贵的形象被削弱得十分单薄。第一场戏只保留了铺叙蘩漪、周萍关系,衬托四凤悬念这部分内容,第三幕开场时他的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被压缩到最简略的程度。“努力保持自己在周家的饭碗”,成了他在全剧中唯一的动作。因为他要尽快的把观众带到剧情中去,和剧中人一起“去体验欢乐与痛苦、担心与释念。不然,观众就很快会产生沉闷冷漠之感”。
而四凤承担了带观众进戏的责任,视角集中在她身上。但是这条线落笔欠重, 悬念感不强, 反而又有中断之意,这对影片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尽管孙道临如履薄冰的努力去准备改编工作,他也还是像多数人一样忽视了作品原有的“序幕”和“尾声”。在电影中,这宁静的场景与主要的四幕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氛围和主题上有所矛盾。但是这这个矛盾实际上却是和谐统一的。作者的初衷是营造所谓的“欣赏的距离” ,以“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低着头,沉思地,念着这些在情热、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着的人们。荡漾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 “使观众的感情又恢复到古井似的平静,但平静是丰富的,如秋日的静野,不吹一丝风的草原??拉长了时空、增添了人物、变换了场景,制造出一种如诗般朦胧而又充满淡淡哀愁的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序幕”和“尾声”遵循了戏剧美学创作和接受的基本准则——距离的审美,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使观众的情绪得到宣泄、净化,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以避免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过激行动,发生“悲剧”。
由此可见,孙道临从一开始就对作品产生了误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电影作品的不如意了。
二、理解观众的心;
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雷雨》也具有不少意义不确定之处和意义空白处,召唤着读者发挥想象去补充。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不同读者会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而孙道临要让改成的电影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就得抓住大众普遍的期待视野对《雷雨》进行改编。
1984年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虽然人们强调解放思想,但传统思想事实上仍在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摸着石头过河”成为这个时期的形象写照。这种慢吞吞的发展步伐与时代的迫切要求严重错位,因此彻底地清理我们的思想就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在文学上是其时的文学高潮由文革结束后的伤痕文学转入反思文学。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和建国后太多政治风暴冲击的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控诉,而开始挖掘造成他们的痛苦和伤痕的深层根源。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观众也希望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思想反思。
他通过家庭戏的外衣反映时代风云,揭示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残余戏,既符合了原著的主旨,也与观众产生了共鸣,在这一点上电影改编成功了。
三、剧中人物的心;
《雷雨》这部戏是伟大的,这不仅表现在它所应有的精致技巧,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表现在刻画出了蘩漪、周萍、周冲、鲁贵、四凤等人物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即使放在今天,依然让我们印象深刻。
不过,孙道临为了突出他的线索“轮廓”,没能理解透人物,不幸的伤害到了剧中的人物。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鲁贵了。鲁贵本来是一个十分鲜活的人物,甚至因为他的作、“贪梦、诡诈到毫不掩饰的地步, 呈现为赤裸裸的形态”他简直就是剧中最活跃的人物了。通过他和其他人物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们的骨气,还可以看到上层人的丑陋与肮脏,更可以窥见旧社会贫困人们在生活的苦难中挣扎的百态,从而一种悲悯之心油然而生,这正是作者的目的。虽然他不是主角,但没有了他,《雷雨》的魅力也会大打折扣的。
而现在的鲁贵被削得七零八落。本来应该在四凤面前表现出他的世故与诡诈,但实际上,人们几乎会把他当做慈父了。而大少爷的形象也几乎被“颠覆”,他好象是一位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浑身充满了一股“ 乡土气息” , 根本不象这个家庭里的人。即使我们承认他有点懦弱胆小,犹豫不决,但绝不是一个穿着富家少爷服饰的眼光里不时带有闪烁的“委琐”的乡下少年。
再者,正如人们在其后的影片座谈会中所说的,鲁妈哭得太多了, 但是台词里不是有一句“我的眼泪早就哭干了”,曹禺曾经对话剧演员说过“ 不能这么哭, 观众受不了。从这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现在许多肥皂剧的影子。悲剧并不是要演员哭的死去活来,让观众看到揪心,而是要引发观众的思考、反思,从心底里得到宣泄和净化!
在鲁妈逼四凤起誓的戏,本来是可以把情绪推向顶点的, 观众看了是要掉泪的。而电影里却删了许多台词, 并没有很好地领会这整整一段戏台词间层层推进的关系, 所以现在让人看了感到很生硬, 减弱了很多。正因为诸如此类的不当处理,我们可以看到四凤的形象也比较的苍白。她本是一个天真、单纯、美丽多情渴望着获得幸福然而又错误地陷人了情网以至不能自拔,终于被险恶的社会吞噬掉的少女。但在电影中,我们似乎只看到一个傻乎乎的小姑娘。本来开场时她和鲁贵的对话可以表现她的机巧和灵气,但开场本来就被删减不少了,结果只能让导演也承认“不理想”了。
四、环境的塑造;
《雷雨》创造的环境本来是被郁热压抑的阴霾笼罩的,不过在电影中,孙道临没能吃透理解“雷雨”的氛围。有些研究者认为,《雷雨》应该拍成黑白电影。光影的配合固然能创造好的环境和意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表现一种“山雨欲来”,压抑已久的感情集中爆发的氛围,只有这样,观众内心才能受到强大的震撼,电影才能表现的深刻。
可是电影并没有着力营造那可以“渴死、枯死、闷死”的苦闷环境。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周家烟雾缭绕下的佛像,不免有点恐怖感,特别是在音乐配合之下,心不禁为之一紧,观众的悲悯和震撼都受到了制约。
此外,电影里周公馆是豪华的、古旧的, 然而平淡的造型处理并未造成原著的 “监狱” 般的窒息气氛。楼梯、寝室、办公室都一般化, 甚至周朴园为拯救自己卑微灵魂而保留的侍萍房间, 摄影造型处理也无特色。尽管有开窗、关窗等光效变化, 但并未负载多少戏剧含义。因此, 整个环境处理只起了行动处所的作用, 始终没有上升为激起视觉美感、表达深邃意境的造型语言。
更致命的是,影片增加了一些与“ 监狱” 不和谐的场景, 如蘩漪与周萍在花红叶绿的花园中谈情、作画和在敞亮的房间幽会, 就使周公馆失去了“监狱” 的味道, 人物那种“ 渴死、枯死、闷死” 的感觉就失去了氛围的依托, 就变成只是“ 说” 出来的了, 感染力明显差多。
在这样的不和谐的环境中,电影不可避免的就会失去了表现力,并不能因为由名篇改编而增色,反而让人无法进入人物更深层的内心世界里。当然,演员的表演也会因此显得苍白不少。自然无法感动人心了!
五、改编的困局。
《雷雨》最初的演出就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广为人们接受,甚至受到国外人民的喜爱。1936 年, 中旅在上海公演《雷雨》,全城轰动, 连演了三个月, 场场客满, 正如茅盾赠曹禺诗中所说“ 当年海上惊雷雨” 。观众连夜排队, 甚至有人从外地赶来观看。曹聚仁在《文坛五十年续编· 戏剧的新阶段》中说《雷雨》与“ 各阶层小市民发生关联, 从老妪到少女, 都在替这群不幸的孩子们流泪。”这里所说的“ 这群不幸的孩子们”。可以说,话剧演出做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因为他们的演出很好的理解了人物内心,使得观众对人物也能理解,所以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可是不可否认,电影改编只是广受非议,不仅没有让我们感动,甚至也难以让观众理解作品的深意。
曹禺先生曾经说过,戏剧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不同于小说或电影。掌握这套规律的重要途径,就是舞台实践。话剧与电影天生的就有很大的差别。戏剧通常靠一条缓慢然稳定地上升的紧张线来维持的;布景数量上的限制和时间上的压缩使注意点更趋集中。这种结构的最极端形式被称为聚焦式或封闭式戏剧。
并且,好的剧本似乎还是电影成功的绊脚石。一般来说,语言对一出戏的冲击力和意义所起的决定作用越大,排成影片后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雷雨》的改编注定是困难的,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雷雨》是按照“三一律”创造的,电影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表现的不当的话,动辄把故事变得支离破碎了。例如周冲充满幻想的道出自己的理想的情景,没有必要把大海、海鸥真的表现出来,因为这时候他的眼睛必然是炯炯有神,观众就好像从窗户中看到了一片美丽的世外桃源。电影也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在导演的带领下自己去理解,去感动。
《雷雨》的改编比较严谨,甚至是拘谨。我们感觉电影只不过是把话剧搬上了银幕罢了。导演为了打破舞台空间搞了很多闪回和平行动作,显得牵强附会。尤其是鲁贵“说鬼”那场戏,把蘩漪和周萍的关系在闪回中表现,像拉洋片样。“闹鬼”是有隐喻性的,在银幕上应比在舞台上更有手段去表现。从这一点看,话剧的局限反而成了优势。演员表演时更能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酝酿和爆发,表情更加动容,语言也更生动。
当然,电影的改编困局并不能束缚电影的发展,甚至下一部电影版《雷雨》便能超越话剧,甚至超越原作,为原著注下最好的阐释。因为电影的蒙太奇、内心独白等在信息化时代日益丰满的功能必定会用镜头激起视觉美感、表达深邃意境的造型语言的!这样每一部优秀电影才能直抵人心,感动人心,感动世界!
范达明
作为《雷雨》原著本身的意义,我觉得主要是在揭示周朴园这个封建性资本家族的毁灭。悲剧主角周朴园的悲剧性在于,它力图以其信奉的伦理纲纪维系下去的这个“金玉其外”的体面家族,无法摆脱它“败絮其中”的内在矛盾,仅仅延续到其第二代就彻底腐朽而自行溃败了——它以周萍自杀为标志,可说是“二世而亡”。周朴园对被他赶走的前妻“亡灵”的忏悔与悼念,作为一种涅赫留道夫式的“道德自我完善”,可能不全是虚伪的;也许,也正是这种忏悔与悼念成为一种呼唤,最终招致这个“亡灵”的家人及其自身重新来到他的面前,进而把他及其整个周氏家族一同带向了另一个世界。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而致使药碗摔得粉碎,可以说是这个家族的全部封建的资本的伦理关系从根底动摇的先兆;全剧死的死、疯的疯的悲惨结局,则是其全线崩溃、走向死亡的完成。
电影《雷雨》我看了两遍,总感到这部严谨地按戏剧“三一律”、全部依据巧合结构成的舞台剧,搬上银幕作为一部电影来看,就显出了其结构上的更加明显的人为做作的痕迹。这是从艺术上讲。从思想上讲,原本代表旧中国劳资两大阶级的鲁、周两家人的势不两立的阶级对抗,一经沾上性爱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这两种关系本身又是冲突的),就统统软化了,淡化了。这可以从鲁妈特别是鲁大海身上见出,例如他对周萍与四凤爱情关系的态度的转化。当然,鲁大海只是个自发反抗的工人形象,是个很有偏见、心地很狭隘的人物,很真实,但写得不成功,他那前后两种态度至少是不讨人喜欢。
全片的悲剧结局或矛盾冲突的完成,也更主要借助于血缘的、性爱的,甚至是生物性的(如乱伦)、自然性的(如雷雨)、物理性的(如电击)诸条件来解决。这都是原著原本的致命弱点。当然它因此成为一出奇特的“佳构剧”,又有着悲剧艺术结构技巧上的绝妙的长处。这就是说,在上述种种偶然性关系中,曹禺终究还是找到了一种可谓必然性关系的悲剧冲突,这一悲剧冲突的焦点就集中在“周二世”的周萍身上:一方面,周萍同非生母之母繁漪的乱伦(这里由于对方为非生母,所以其“乱伦”还未像俄狄浦斯那样是到了可诉诸“蒸淫”罪名的极致)使他与生父不可调和,然而他对于其生父却原属同一个阶级意识与利益的继承者与被继承者的关系;而另一方面,他同女仆四凤之恋,即使可以跨越两个对抗阶级的关系,却又决不可能跨越同一个生母遗传的血缘关系——这就使周萍的命运陷入了真正悲剧性的两难的绝境,惟有死路一条,方可平和天良。
我的看法是:《雷雨》还是让它作为一个杰出的悲剧艺术的舞台剧的原本样式及其作为中国现代新话剧的开拓之作保存于中国戏剧史上;作为电影改编搬上银幕,受原有戏剧形式的局限大,是难的。因此,孙道临的这次改编花了力气,虽有其独创之处,却难说很成功,亦不足为怪了。
1984年7月17日写于Y.C.
2005年9月4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影片信息: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彩色宽银幕故事片(12本,1984年)
原著:曹禺 改编:孙道临
导演:孙道临
摄影:罗从周
演员:孙道临(周朴园)、顾永菲(繁漪)、马晓伟(周萍)、秦怡(鲁妈)、张瑜(四凤)、钟浩(周冲)、梁同裕(鲁大海)、胡庆树(鲁贵)
大幕合上之前,四凤只留下一具焦骨。
她不是刚刚还在这舞台上欢活地蹦跳吗,在那个郁热的夏日里。那又是什么夺了她年轻的生命,在那场狂急的雷雨中。
是电线。是那根葡萄架上落下的裸露电线。是繁漪和周朴园一再提及却未来得及修理的电线。它在雷雨中飘摇,尖尖地发笑,它要将这屋子里多少年的积怨愤恨点燃在一颗生命上。四凤,这雷雨中被打落的一朵花。然而真的是这根孤零零的旧电线吗?它只是那般孤独地飘荡在急风骤雨中,仿佛那屋子里每个孤独而脆弱的人儿。
是繁漪。是这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是她把柔弱的四凤赶出周家;是她把周萍的本心揭露给无辜的四凤;是她利用她天真的孩子周冲再次打击了本已脆弱的四凤;也是她点破了这场雷雨中最不可告人的血缘秘密。她在狂暴雷雨的午夜撕扯着自己隐藏已久的面目,狰狞如闪电。她自私地要拼合自己破碎的旧梦,救出原来的自己,终不顾一切地将四凤推向了崩溃,推向了陨落。然而真的是她吗?那个在周公馆里被阴森孤寂折磨了十八年的可怜女人。她的爱一再被损毁被抛弃,周朴园的冷漠麻木,周萍的懦弱无情,将她寻爱的心击得粉碎。但她依旧毫不悔退,艰难地向前争夺,夺她的爱,夺她的梦。她只是比周遭的人执拗了些,她只是要在这闷热难耐的夏日里散一散积怨的情绪,她只是想回到原来的自己。她一点也没有病,她只是像这急速、利落的雷雨。
是周朴园。那个伪善、残忍的资本家。是他在繁漪点破血缘秘密后平静地,“顺理成章”似的把四凤推向了死亡。这个虚伪自私的周老爷总是一副冷漠的表情,他似乎对这发生的种种毫不在意,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操控着这一切。他并不觉察自己的过咎却改变了《雷雨》里每个人的命运。他使侍萍落入苦难;他折磨繁漪走向崩溃;他压制周萍使他扭曲;他破灭周冲美好的幻想;他把四凤推向毁灭。他冷冷地站在被他扭曲了的阴暗的周公馆里,假面地说要维持侍萍在时的公馆模样,却又在侍萍再次出现时命令两家不再相见。他狠狠地截断四凤的生活可能,他要侍萍带走四凤,他更破毁了四凤对周萍的爱。而这一切只是为维护他那张老旧、飘摇的面子,却终在午夜的雷雨里被彻底摧毁。然而真的是他吗?这个可怜得“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的”的周老爷。
是周萍。这个四凤深爱着的懦弱男子。他真的爱四凤吗?还是为把自己拔出与繁漪的不堪往事,救出混乱的自己,用四凤这个善良纯洁的生命来清洗自己的罪恶,以便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他极端却又懦弱,他拼命地想逃离原有的生活状态,然不幸在雷雨之夜被繁漪毁破真面目,又被道出与四凤的血缘秘密。这个四凤深爱着的人,这个她逃出家后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却终把她抛向崩溃,抛向狂暴的雷雨,抛向生命的终结。然而真的是他吗?这个被父亲,被后母,被家庭扭曲、压制得失了自己的周家大少爷。
是周冲。这个天真,爱幻想的理想少年。他要让四凤读书,要和她去蓝天、白云的远方过真正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是这个说爱她的少年在她出离苦难走向自认的幸福时用无邪、天真的神情刺伤了她的心灵。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爱她,还是爱自己,爱自己的幻想城堡,爱自己关于“爱”的憧憬。他懦弱无辜确然有力地打击了她,在这即将崩溃的边缘。然而真的是他吗?这个出生在冷漠的父亲,尖锐的母亲的扭曲家庭里却充满美好得脱离现实的幻想的少年。
是她的家人。她那一生坎坷的老母亲鲁侍萍。三十年前铸下的错,却要在白发时再把伤口划开,暴露在雷雨之夜,且同时因这错而将最爱的女儿推向深渊。她在竭力挽回,要及早带她离开,却阻挡不了狂暴“雷雨”的来临。终还是失了女儿,留下木滞的孤独身影。或是她那正义却冲动粗暴的哥哥,他带着自己的仇恨,不近人情地反对阻隔四凤与周家的一切往来。还是她那个世故、粗俗的父亲。为了私利偷偷带着她来到周家,酿成这场错误的开始。然而真的是他们吗?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近乎失了生活保障却无力无法反抗的可怜人儿。
还是她自己,还是这人世。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却仿佛错误地降生在这个残酷、冷漠的天地间。她要爱不得爱,要生活却不得继续。她柔弱地承受着这一个雷雨日里突如其来的无情打击。她原是高兴地等待母亲却不想迎来一场噩梦。她的笑容变成惊恐变成泪水变成崩毁。她的愿望以及所听到的美好憧憬在这一场雷雨里被打落得毫无踪迹。她不执拗,不斗争,不反抗,只默默忍受。这天上的雷雨,人间的雷雨狂暴地困着她,困得她不得呼吸。仿佛作者所说的:“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大幕合上的时候,谁看见了那朵被雷雨无情打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