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第43集
第44集
第45集
第46集
第47集
第48集
第49集
第50集
第51集
第52集
第53集
第54集
第55集
第56集
第57集
第58集
第59集
第60集
第61集
第62集
第63集
第64集
第65集
第66集
第67集
第68集
第69集
第70集
第71集
第72集
第73集
第74集
第75集
第76集
第77集
第78集
第79集
第80集
第81集
第82集
第83集
第84集
第85集
第86集
第87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卿本佳人2024
你也有今天
新编辑部故事
漂洋过海来看你
今天和朋友走在路上讨论,怎样的电视剧,才是好的电视剧。把问题再放大一点,其实我想讨论的是:
怎样的影视作品,才是好的影视作品
如果更严谨一点,这里的“好”,需要再定义的清晰一些,问题可以这样提
怎样的影视作品,才是动人的作品?
在这个坐标尺下,《如懿传》就是动人的。相比起《甄嬛传》的取舍、决绝,《如懿传》写的是百转千回,曲折婉转,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如懿传》讲的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也是最后一个皇后——那拉氏的生平。《如懿传》因是小说,女主便有了一个 青樱 这样的名字,入宫之后,请太后重新赐名“如懿”,这才有了《如懿传》的名
乾隆固然对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情深义重,但对继后也并非恩轻寡义。一则继后家族辉发那拉氏,并不什么肱股之臣,父亲只是世袭的佐领一职,正四品,负责200兵卒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日常。与雍正皇后 乌拉那拉氏 也非姑侄关系。
而参看如懿的晋升速度,很难说她从未有过盛宠。16岁时候,进入潜邸为侧福晋,富察氏比她早了足有7年入府。17岁,雍正驾崩后,就被封为娴妃。在当时,位份比她高的除了皇后,只有年龄更大,被雍正亲自超拔为侧福晋的高氏 —— 高贵妃。
乾隆10年,晋贵妃,13年,晋皇贵妃,14年,正式册封为皇贵妃,15年,册封为皇后。当时只有32岁。册封之后,以两年一娃的速度,连着生了5年,诞下二子一女,也算高龄母亲了。
继后的一切停止太过突然,在乾隆30年南巡中,乾隆还为她庆祝四十八岁生日,帝后决裂的当天,乾隆还赏赐了皇后不少点心,而晚膳时结束,皇后便消失在众人视野中。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乾隆只是用 “剪发”大不敬这样的理由解释,而为何剪发,则一律不知。
这样的故事,当然是戏剧创作的好材料。
少时得意,人生又逢皇后早逝的际遇,还在盛年登上皇后之位,和乾隆一起度过了乾隆朝飞升的10年,又在顶尖之时,戛然而止,废后,冷宫,逝世。
那些说乾隆厌弃继后的,恐怕是没有看到她之前的繁花似锦,春风得意罢了。
我给这部戏打了5颗星。至少1颗半是给周迅的,非常清晰,明确。
看了周迅,我再想不出其它人能把活泼底色的青樱、隐忍的如懿,倔强但是还贪恋少时情谊的继后,演的这么让人揪心。
《如懿传》不是现时备受大家喜爱的爽剧路线,虽然也有一步步走向人生赢家的戏份,但是赢过之后的落寞和回顾初心之后的决裂,才是《如懿传》的戏魂,也恐怕是堪破人生之后的b再度反思吧。
第一集,周迅以40岁的年轻,演少女,收获不少吐槽。造型不佳,恐怕要承担一半以上的责任,但是如同见朋友给我截取的她朋友圈有人的评价:
“第二集好过第一集,第三集又好过第二集。”
而周迅的演技,哭泣时连眼睫毛都在哀诉,告别时,连背部的起伏,都在讲述,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
所谓老天爷赏饭吃,就是她永远能让你爱上她。哪怕她的角色秉持的感情,别扭,又隐忍。
渐入佳境的第二集,我们能看到周迅在面对自己废后姑母时候,被要求活下去,单纯又坚毅
前三集,最感人的一段戏是 周迅 向皇帝道别的时候,此时她内心已经隐隐下决心,自己去死,而保全姑母。与皇帝闲话的时候,皇上想她讨“暗香汤喝”,撒娇式的问她:“你不答应朕啊”
周迅的反应精妙极了,她愣住了,然后缓缓的摇了摇头,随后再点头说,“好”
细腻而感人。
最后拜别乾隆,自知可能是最后一面,低低伏下,背部却因悲恸而起伏,不由得让人鼻子发酸。强烈建议看这一段,完全是立即被周迅圈粉的节奏。
而网络上盛传周迅告别陈冲演的废后,则是教科书一般的告别示范。没有声嘶力竭,只有见到姑母去世的意外和哀痛,所有的情感都是收着的,但是你无时不刻不能体会到周迅的悲痛。
只有这样的善良和刚强,才让青樱在日后危机重重的宫斗中,不耍心眼,但也活了下去。不靠卖弄圣母光辉,单就角色,就让人叹服。
回到文章开头,《如懿传》的感情描写,之前有评价说,过于别扭。比如乾隆害怕如懿宫内受倾轧,所以有意冷淡,比如为了气如懿,而去宠幸与她很像的魏嬿婉。
而如懿到最后,也拼死力谏皇上,放过香妃。
这种千转百回的情感,与目前的直白剧作方式,大相径庭。虽然与真实生活有差距,但是谁在爱情之中,没有委曲求全,千回百转,前后思量呢。
文艺作品,来自生活,把感情里哀怨婉转之处,做了放大和戏剧化描述,未尝不是另一种审美取向。动人的感情对比横冲直状的人赢剧本,恐怕还是动人者,余味更多些。
本来还想再忍忍看,现在实在忍无可忍。
首先以下内容在吐槽范围外:
周迅的演技。周迅的演技在IP剧主演这个集合里,排前三绰绰有余,说是最好的也不为过。但剧本太差,周迅每一场都演得很好,但整个剧情连在一起看,问题太多。
画面和制作。单看前两集,还以为制作会成为一个槽点,但后面的制作还是很精良的,尤其是画面和构图,属于这几年的第一梯队。但这个梯队里还有去年的海上牧云记,今年的延禧攻略和天盛长歌。算第一梯队,但也不算一骑绝尘。
历史问题一概不纠结,符不符合历史和故事好不好看没有必然关系。
1, 怎么评价这届的宫斗水平?
嬛嬛说,中国足球其实踢得也挺好的呀。
可别再说什么《如懿传》重点讲的是帝后感情,不是宫斗。讲道理,一般的感情戏能拍到女三已经算相当滥情了,如懿传作为一个连女十号都能分到很多戏份的电视剧,至少一半的戏份是宫斗,否则这戏也不会有现在的时长和这么多女配。而87集的剧长,按一半的分量算下来,怎么算四十多集内容归给宫斗都妥妥的。四十多集啊!还珠格格一共才24集。现在花了四十多集的戏份都讲不好宫斗,还好意思说因为宫斗不是重点?
本届嫔妃心理变态的比例比较高,心理医生或成十八世纪最稀缺人才。而且妃子们普遍偏科严重,生孩子和杀婴修了不少学分,但琴棋书画和语言艺术修行不足,笨在心里,狠在手上。
我要是乾隆也会觉得惋惜,怎么一个个花容月貌,但都这么魅力平平,泥胎木偶似的。
且不论嬛嬛这种惊鸿舞十级,长相思十级,诗书十级,策论十级,连争个圣宠都能想出红梅深处雪地引蝶这种诗情画意的至尊王者,即使公认的小家子气安陵容同学,都精通歌艺,刺绣,制香,和冰嬉四大绝技。
这叫什么?硬核争宠,凭真本事上位。
反观如懿传的宫斗,为什么拍不出彩?为什么这么像泼妇撕逼?为什么除了生孩子就是害孩子?
因为她们自身的人格魅力都太稀缺了,啥都不会,只能拿出人性底线直接肉搏了。嘉贵妃跳个海底捞甩面舞就能征服皇帝,可见一斑。好不容易高贵妃的琵琶是国手级别,也不能给她一个好好展示魅力的舞台,全剧只秀了一次琵琶,还透着“看我不踩死白蕊姬这个贱婢”的妒妇傻气。
找不到甄嬛跳惊鸿舞和安陵容唱《采莲曲》这样的高光时刻(采莲曲谁唱的?姚贝娜!争宠的歌喉都到了青歌赛冠军水准),导致妃子们的形象都特别干瘪,完全看不出这群人出身贵族,从小被琴棋书画熏陶出来的气度和素质,平常聊的话题也是,我怀了个孩子,你快去生个孩子这种让人白眼翻到后脑勺的无聊话题。
居然还有人厚着脸皮拿《红楼梦》里人物的闲聊来类比如懿传的缓慢,我的天!红楼梦里的人闲聊的时候在干嘛?在结诗社,在扑蝶,在葬花,在治家,在听凤姐这种人精插科打诨笑哈哈,大观园的小姐们吃个螃蟹都能洋洋洒洒写十几首诗,凤姐招待个刘姥姥都能引出茄鲞这种让人流了几百年口水的美味。《红楼梦》的闲聊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里面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致和当时贵族们的审美趣味。《如懿传》这种“嘻嘻我又怀了个孩子,你呀快去生个孩子,就她也配怀孩子?”,这种级别的闲聊,请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在此跪谢。
妃嫔们的魅力干瘪,尤其是说话艺术的干瘪,直接导致她们很多斗争都不能通过言语锋芒来完成,而变成了心狠手辣的大赛。大概是这群人实在想象不出上一届雍正的妃嫔们是怎样争奇斗艳的,所以只能在突破人性下限上使足了劲头,一个赛一个的品行裸奔,极度容易引起心理不适。
这群后宫奇才想出的招式有:让你水银中毒生畸形儿哦!给你下致幻剂天天幻想有鬼追你哦!紫禁城的毒蛇也是很厉害的呢!让你胃口大开狂长妊娠纹哦!(原著里更夸张,海兰是胎儿过大,导致生产后下体变形……这口味重的)后面还有更夸张的,把公主生下来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在御花园放个狗狗咬出狂犬病!中宫生嫡子嘛多大个事,我只要买通接生嬷嬷可以当场掐死!
整个后宫就是一部皇子版《死神来了》。
这么多惊天大案能集中在乾隆朝,也是老天给乾隆了一个开开眼界的机会,晚年乾隆很可能留下了一本《蛇蝎女子图鉴》,细数这些年的心灵创伤,建议历史学家们在养心殿好好找找。
也不是说不能使残酷手段,可是政治斗争都是用的手段越隐蔽越好,这群奇葩们,手段之低劣,个个堪比齐妃的“翠果送来一碗红枣汤”,闹出的动静一个比一个大,恨不得把紫禁城都给掀了,偏偏乾隆自己无能还要故作深沉,要么不查,要么查不出来,出了事,不是给如懿和稀泥就是折磨无辜侍女,你的后宫乱套那不是活该吗?
最不可理喻就是高贵妃三番五次用毒蛇害人。你说后宫就你们宫双喜一个人展露过玩蛇的技术,他也不藏着掖着,连公主这种远离宫斗的人都知道。高贵妃是小学生吗?你说出了和蛇有关的问题是生怕怀疑不到你身上?
高贵妃是傻妃人设就算了,乾隆查案能力更诡异。嫔妃差点被蛇害到流产,不查了。如懿在冷宫差点被毒蛇咬死,查不出来。这么容易查都查不出来?如懿到高贵妃宫里随便逛逛,哇双喜会玩蛇诶!这案子才最后结了。高贵妃是宫斗界小学生,弘历是查案届幼稚园吗?
描写迫害也是门精致的艺术,如果说单靠描写的手段的下作就可以揭露人性阴暗,那世界上最深刻的作品大概是《满清十大酷刑》吧?
2,如懿和乾隆的人设瑕疵
如懿传这个IP,除了宫斗写得烂,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在于人设,尤其是人设背后透出来的价值观。我现在觉得审了这么久都过不了也是情理之中,很久没有一部剧能让我闻到如此强烈的“糟粕味”。
如懿的人设:好久没见过这么拎不清的女主角了
说起来不可思议,大女主戏,居然连女主的性格线都说不清楚,甚至还不如扎扎实实写个傻白甜。女主身上的矛盾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如懿对于封建社会和皇室的压迫怎么看?
正例:大阿哥变成了一个争权夺位的皇子之后,如懿非常怀念过去那个与她亲近的纯真善良的孩子。这一段还演的很动人,这应该说明,她骨子里是追求人类本身的真挚情感,反感封建皇室破坏正常的亲情关系,搞得父不像父,子不像子。
反例:如懿劝嫡公主远嫁蒙古,居然说出这么一套话,而且口吻是这么的义正言辞,理直气壮。虽然以当时的历史环境,公主远嫁会是一个最终的必然选择,但这样一番话,又怎么能从女主角的嘴里说出来呢?
皇后幼子刚死,公主作为唯一的孩子不愿意离开母亲。且公主和亲这种事说白了就是出于政治利益的包办婚姻。一个口口声声追求情感,自由和真爱的女主角,居然能拿“满蒙联姻的旧俗”这样的标准封建桎梏压人,还压地这么理直气壮。
皇子在封建皇权的影响下,变成夺权的机器,公主在封建皇权的影响下,变成和亲的工具,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件事——封建迫害。如懿有没有意识到,当她说出:“公主不懂做人的道理,我就教你道理”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她自己就已经成为封建制度迫害人性的那把大刀了。而且从如懿说出这些话时候的坚定表情来看,她不是为了报复皇后,她对自己这套逻辑是充分认同的。那么日后不管她如何被封建制度迫害,我都很难再对她同情了,因为她自己不仅就是这套吃人制度的一部分,而且还很双标。
甄嬛传里面对和亲,甄嬛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我不出声,是因为不赞成这门婚事,却也知道更改不了。”高下立见。
所以如懿的人设不通的地方就在于,在突出女主白莲花的时候,把她描写成善良的,真挚的,热烈的,向往人世情感的,反对封建压迫的精灵;但又有的时候(哪怕中间只隔了几集),她自己又满口的封建礼教,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腐朽的气息。
如懿对于一夫一妻是什么态度?
正例:如懿曾经当面问乾隆一夫一妻质,遭到乾隆的不满。所以如懿显然是支持一夫一妻,对丈夫有独占欲的,这是很现代女性的精神。并且她既然敢于当面质问乾隆,就说明她对这件事本身的追求是热烈直接的。理论上来说,这正是两人后面决裂的导火索。
反例:如懿在之后的几十集里,如懿兢兢业业地做一个普通的后宫嫔妃,不管人前人后,独处还是和乾隆相处,她再也没有显示出对丈夫的独占欲,从来没主动争过宠,对其他嫔妃没有过嫉妒不满,皇上对她实际上相当寡淡薄情,她居然还能从中琢磨出甜头。这两个人的相处之中,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排他性。如懿在前40集的表现,应该可以获得“五星妾室”勋章了。
所以在故事的一开始让如懿提出一夫一妻就显得尤为突兀,像是强插的剧情。如果如懿不是真的对一夫一妻有执念,她怎么会把在当时这么“大不敬”的念头告诉乾隆呢?
可如果她对这个想法真的有执念,之后的几十集里她怎么把这种平等意识抛到九宵云后去了?
有趣的是,当了皇后以后,为了让帝后的矛盾激化,她又把这个意识捡起来了。所以中间几十集的如懿换了个人吗?
这不仅仅是人设矛盾的问题,如懿传前期令人窝火窒息的压抑感,就是从她的“安安分分”传递出来的。一方面乾隆不停宠幸新的嫔妃(乾隆与慧贵妃,玫嫔,嘉贵妃,令妃的感情戏都比对如懿有热度),另一方面不太受宠的如懿痴痴相信“我和皇上有特殊的情分”,甚至从冷宫出来也轻轻松松就翻篇了。她对于自己和乾隆关系中已经冲破屏幕的不平等,不真诚,太缺乏情感波澜,既没有怨愤,也没有反思。所以如懿这个人会显得又死又假。
如懿这个人物,戏里已经明说了她的性格“只求情分”,可她对外界的很多刺激,给出的反馈全都不对。如懿安分规矩得不像个人,像个没有感情的木偶。
举个例子,魏嬿婉被皇帝拉去做御前宫女的时候,如懿不太高兴。可是当下只有她和惢心两个人,她给出的原因是:我是因为有负凌云彻的托付……(而且她看起来是很真诚地说的)
你一个曾经跑到皇帝面前追求一夫一妻的人,面对新宠上位的反应,居然是,辜负了人家的前男友的托付?hello?
甄嬛劝皇上留宿华妃,向皇上举荐安陵容的时候,都很直接地描写她的难过和失落。华妃向皇上举荐颂枝时甚至一晚上睡不着,这是用情时正常的反应。
可如懿做妃嫔时的所有反应,按照她的“只求情分”的人设,脑回路都奇特的很呢。
冷宫三年对如懿到底有什么改变?
我以为会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但实际上人家只是去做了个刘海,改了个眉形。
如懿的宫斗手腕升级了吗?没有。周迅是演出区分度了,可剧情本身没有区分度啊。不管进冷宫前后,如懿的宫斗手段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的水平,经常吃哑巴亏,大关卡都是海兰帮她过的。如懿从冷宫出来的时候,自带了一种人生赢家的气质,我还以为她要像熹妃回宫一样大杀四方了。可实际上只有阿箬的死算她一次成功的反击。高贵妃的死主要是太后害的,富察皇后的死主要是玫嫔和嘉妃。
从冷宫出来,如懿对宫斗的态度还是听之任之,静静等待下一次栽赃的如约降临。
看清乾隆的渣男本质了吗?没有。皇上一句“你绣了多少帕子,打了多少络子”这事就轻易翻篇了?真就这么轻易翻篇了。是的,如懿进冷宫三年,吃糠咽菜,暗无天日,几度遭遇暗杀,而乾隆只需要知道如懿绣了多少帕子,打了多少络子,这事就可以翻篇了。
当个渣男可真容易呦!乾隆进游戏的时候一定是选择了“渣男初学者”难度。
思想境界升级了吗?没有。与隔壁《甄嬛传》甄嬛修行归来就“没有心”了,沈眉庄被污蔑“假孕争宠”解了禁足以后看破后宫,永远消极怠工的人生观大进化相比,如懿什么都没变(除了刘海和眉形)。
那大费周章演了十集,进了三年冷宫是干嘛啊?这就跟大平脸整容光垫了一个高鼻子一样突兀。貌似增加了剧情的波澜起伏,可是这和你其他的设施全不配套啊!
最后说说霍建华的乾隆。但凡描写封建时代妻妾成群的困境,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个男性的形象很隐蔽,或者很面具化。比如说《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拥有四房妻妾的老爷,甚至连脸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把制度和时代的问题和这个加害者本身的私德分离开。为了把真正的问题切割开来:悲剧之所以是个悲剧,是因为这个制度是有问题的,而不是因为这个人是有问题的。
乾隆和如懿为什么会有帝后的婚姻围城?如果说往真正深刻了写,其实是因为一个皇帝的感情,却要十几个女人一起分享,而且这些女人常换常新,在这样一个极度高竞争的模式下,任你是仙女转世,也不可能屹立不倒,只可能是各领风骚两三年。最后的赢家就是皇帝死的时候,恰好还在引领风骚的那个人,或者在最引领风骚的时候恰好死掉。
如今选了言情气质很重的霍建华,又一直把乾隆往渣男上靠的结果就是:如懿的悲剧到底是因为弘历是见一个爱一个的渣男,还是因为后宫永远没有真正的赢家?是不是如果乾隆不渣,在妻妾堆里挣扎的如懿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在现在这个稀巴烂的故事里,再也讲不清楚了。
唉,千言万语一句话:这种水平的IP,以后千万别拍了。周迅演得再好,糟蹋;制作得再精良,浪费。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如懿传》刚刚开播,本不想这么早写评论,可看到有人打一星,吐槽周迅年龄太大,气到忍不住。愤怒的原因有二:一则,我是迅哥的粉丝(不是脑残粉),我爱她年轻时水灵灵的美,也爱她如今添了岁月痕迹的美,她的美丽从来都不是漂亮的脸蛋,而是藏在脸蛋之下的惊人演技。尽管迅哥年过40,可她依然HOLD住角色,演出了如懿少女时的俏皮可人;二则,仅仅因为女演员不够年轻就给一部剧打一星,这审美是多么地浅薄!
姚晨不久前在星空演讲中讲述了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她说:“明明已经来到了作为一个演员足够成熟、表演状态最好的年龄段,但我们身处的市场,给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拍的戏却很少,这真是太令人尴尬了。”
为什么欧美剧中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能撑起大戏,而国产剧不行?市场反映的正是国人普遍的审美,一个做编剧朋友曾说,如果她写女主年龄超过30岁的剧本,肯定卖不出去,因为没有市场。《爱情进化论》据说是翻拍《我可能不会爱你》,可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女主角30岁,到了《爱情进化论》里,女主被减了两岁,变成了28岁。
国人的审美是什么?是把年轻当美,把老当丑。所以,电视剧主角的年龄要小,女演员则一定要有少女感。如果有导演愿意打破审美藩篱,以演技作为标准,而不是以年龄为标准选演员,结果就是《如懿传》的下场。我们总责怪市场盲目吹捧小鲜肉和小鲜花,可正是大众审美造成了鲜花鲜肉们的市场价值!
说句题外话,当我们吐槽婚恋市场上男性以“年轻貌美”来衡量女性价值时,女性自己可曾想过,你是不是也用“年轻貌美”来衡量其他女性的价值呢?社会的审美是由个体组成,正是这些狭隘的审美造成了所谓的“大龄剩女”和尴尬的“中年女演员”。
法国女性不受年龄束缚,能在不同年龄段活出不同美,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是多元的,正是这种多元性,60多岁的法国女演员于佩尔才能主演两部备受文青吹捧的电影《她》和《未来的事》。中国不是没有于佩尔这样好的女演员,是这样的剧本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投资。
如今审美的另一个浅薄之处就是缺乏耐心。我最近在读毕飞宇老师写的《小说课》,毕老师说:“当代的中国是没有耐心的。我们热衷于快。我们喜爱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太滑稽了,这个振奋了我们几十年的判断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它让高贵的生命变得粗鄙,直接就是印钞机上吐出来的印刷品。我们人心惶惶,我们争先恐后,我们汗流浃背,我们就此失去了优雅、淡定、从容和含英咀华般的自我观照。没有耐心,极大地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
正是因为没有耐心,我们喜欢看节奏快又直接的剧,比如《延禧攻略》,而《如懿传》刚开播就被吐槽节奏慢、线索错综复杂,不知道究竟在说什么。
海明威有个冰山理论,他说好的作品露出水面的是1/8,剩下的7/8则在水面之下。这是在说,好的作品一定是含蓄的,是需要花心思琢磨的,不过海明威所说的好,在当下中国的审美语境里变成了槽点。
马三立老爷子搁今天也得怀才不遇,他的包袱都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最后达到喜剧效果。现在的人哪会给老爷子这么长时间铺垫,只为听那最后的一响呢?大家看的是抖音小视频,15秒就是一个段子了!
观众更没耐心看一部花45分钟铺垫的电视剧,也不愿意思考错综复杂的线索背后是什么,没耐心直接导致的就是不愿意思考。简单地说,当今审美追求的是快餐文化,给我刺激给我爽就行,哪怕简单粗暴。
《如懿传》这种如同煲汤般的剧情,即使更健康更营养,也不受待见。不待见还不打紧,还要吐槽你拍得差,而吐槽的标准就是我看不明白,你当然就差喽!就比如有人质疑如懿一开始出场时俏丽活泼,似乎无所不能,可没一会,她就变成了受气小媳妇。
如懿为什么开场俏丽活泼,似乎无所不能?因为那时,她背后靠山——皇后——正得势,她顺风顺水,自然天真活泼,岁月静好;没一会儿,是电视剧里的镜头没一会,但时间线已经是6年后了,那是怎样的光景了?如懿的靠山被打入冷宫,终身禁足,皇帝还搁下话,生死不相见。而如懿靠山的死对头----如懿的婆婆——此时已经是皇太后了,如懿自小在宫中长大,无论如何俏皮天真,也深谙宫中的潜规则,知道审时度势,在失势的情况变成受气小媳妇再正常不过。
反观《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璎珞在后宫一路过关斩将,她啥话都敢说,啥诡计都能戳穿,啥仇都能报,连皇帝的兄弟她都能制服。她才是真正的无所不能,如有神助,整个大清后宫都如同她家后花园似的。
我一个深谙世故人情的朋友曾发出感叹:“我一普通学校的教师,要是敢像魏璎珞这样跟校长说话,早都死了十回八回了,何况后宫呢?”魏璎珞的主角光环强大到失真,她不像一个人,倒像一个神。观众要是真以为只要聪明,敢反击,就能不受欺负,那就太傻太天真了。
还有人质疑《如懿传》台词直白,说古代人是这么说话的嘛,怎么像现代剧。要是台词真的都是古代文言文,有几个人能听懂,怕是吐槽的人自己都听不懂吧。《如懿传》的台词也绝非直白,反倒值得琢磨。
举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太后在叠纸锭,贴身宫女道:“太后怎么还做这些,先帝的丧仪将毕,不用再烧这些纸锭了。”
“先帝灵前那些都是哀家亲手做的,如今这手闲不住,你说这是烧给景仁宫好呢,还是烧给她侄女?”
(这就是在问,我是让先帝的皇后死呢,还是让如懿死呢?你说让谁死需要问一个宫女嘛,太后自己还拿不定主意?当然不是,这问话背后透着的意思是我想让谁死,谁就得死,整个大清国现在都是我家的。)
“青主儿是晚辈,哪里配得上你亲手做的东西!”
(宫女没有直接说让您的对头死吧,但她的意思一目了然。她为什么不说让如懿死,或者俩都该死呢?是因为她喜欢如懿吗?不是,是因为她知道如懿是最受皇帝宠爱的女人,如果让如懿死,皇帝势必要和太后----她的主子翻脸。她也知道,太后也定是这么想的,她顺着主子的意说就好了。不过,她知道主子不喜欢如懿,所以还要说如懿配不上主子亲手做的东西,这回答就滴水不露了。)
相比之下《延禧攻略》的台词才叫直白,不光直白,还很啰嗦,总是在给观众解释,生怕观众理解不了剧情。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被称为全世界编剧第一必读经典)中强调了优秀的电影剧作家是惜字如金的,力图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麦基还举了一个例子:帕斯卡尔曾经给朋友写过一封长而无当的书信,然后在信尾的又及中深表歉意,说他没有时间写一封短信。
毕飞宇说:“简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上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作家的心性,一个作家的自信心。啰唆其实都是由胆怯带来的,他惧怕读者读不懂,他要解释。”《延禧攻略》的啰嗦未必是编剧们的胆怯,他们只是把观众当成一群不愿意思考,甚至是智商不太高的人。
《如懿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美术和摄影,它就像是在故宫实景里拍摄的一样,非常写实,无论外景还是内景都经得起细看,先帝丧仪的大排场更是电影级别的镜头了。
反观《延禧攻略》就简陋多了,没有太多新鲜感,整个色调是加了很厚的滤镜呈现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颜色。可惜,不少网友却认为这种滤镜之美是大美,而恶狠狠地吐槽写实之美的《如懿传》过于花花绿绿,是农家乐审美。
对于这些网友,我想套用毕飞宇老师一句话回应:“有能力看到,你就能体会这种深沉,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反而有勇气批评创作者浅薄。”
最后,让我用毕飞宇老师在《小说课》里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审美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诉求,蕴藏着价值的系统与序列。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具体的表现就是拿心机当智慧的美,拿野蛮当崇高的美,拿愚昧当坚韧的美,拿奴性当信仰的美,拿流氓当潇洒的美,拿权术当谋略的美,拿背叛当灵动的美,拿贪婪当理想的美。”
END
写在后面的话:
1、原著抄袭的事儿,我不知道,我没看过原著,我的评论仅基于我看到的几集《如懿传》。我本人对抄袭是深恶痛绝的,更讨厌电视界的抄袭专业户于妈。
2、说我偷换概念的人,你并没有看懂我的文章,这么多人攻击迅哥没有少女感,甚至还给剧集打一星,难道不是审美的狭隘嘛,他们连一个40+女演员演一集的少女戏都不能包容。
3、现在的键盘侠就是红卫兵啊,只要你的观点和他不同,他就说你是营销号,在为某某洗地。我不是营销号,只是订阅号,欢迎关注我的订阅号:fangluoluostory。我没洗地,只是在洗你的审美而已,再洗洗那些一言不合就要愤而取关的人。希望我的地方留下的是一些有审美之心与包容之心的人。
4、无论你骂我骂得多凶,我都不会单独回复你,套用毕飞宇老师的话说:你让茅台酒和大粪交手,一交手茅台酒也就成了大粪。我不和你玩。
写在剧终后(有剧透):
看到如懿因为不屑于宫斗,被弹幕骂无能时,我感到很心痛,善良和自由的灵魂在俗世中注定不得志吧!弹幕里都在称赞逆袭的海兰,可是我对这个角色却爱不起来,她害过无辜的皇子,又让凌云彻领了盒饭,是的,她是为了报仇,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这么做,可为了报仇和保护所爱之人而杀害无辜者,和那些坏人又有何本质区别呢?都是踩着无辜之人的血迹,行一己私利。
我之前说过了:《甄嬛传》讲的是爱情的毁灭,《如懿传》讲的是婚姻的毁灭。虽然都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梦想,可这两个故事讲的是同一个梦想,不同的阶段。
很多人质疑甄嬛和皇帝的感情,认为这是一场骗局。
郑晓龙特别擅长讲家庭伦理,通过电视剧的再塑造,皇帝是一个非常丰满、所言所行都有迹可循的人,甄嬛和皇帝的感情也被讲述地非常扎实细腻。
我们先来回顾下嬛嬛和四郎的感情。
谈感情绕不开两个必须要讨论的话题:双方的性格和经历。关于四郎的性格和经历,之前就有详细分析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从皇帝视角浅谈《甄嬛传》5种类型19位女性n
这里直接上结论:1.四郎是文艺青年,恋爱性格是被动内敛的。2.甄嬛也是文艺青年,恋爱性格是主动奔放的。3.甄嬛在四郎眼里不是纯元替身,是回不去的青春岁月和所爱之人的样子,简单说就是:爱过。简单来感受下文艺青年怎么谈恋爱:n
寥寥几句,彼此的兴趣爱好、读书素养跃然眼前。n
甄嬛和四郎的感情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文艺青年的一见钟情绝对不是看颜,一般都要经过两三番的勾引和较量,私下里的惦记和酝酿。n
紧接着就开始大庭广众下秀恩爱,四郎说:“朕心疼自己喜欢的女子,别人爱怎么议论就怎么议论。”n
新婚破处之夜,剪床头的红烛,相信民间燃红烛到天明夫妻必回白头到老之说:n
四郎:“让你与朕白头偕老,那朕岂不是要年过百岁了?”n
甄嬛说:“皇上万岁,若陪臣妾白头只到百岁,岂不吃亏?”
四郎:“朕这一生中,也曾彻夜点过一次凤凰花烛。你想与朕白头偕老吗?”n
甄嬛:“天下女子,无一不想与夫君情长到老。臣妾也不能免俗,不过臣妾害怕,怕都是奢望。”n
四郎:“你这心意朕视若瑰宝,必不负你。”n
甄嬛:“这里有笔墨吗?臣妾要记下来,白纸黑字皇上就不会抵赖了!”n
你们说这甜不甜?
这和热恋期的小青年许的那些“爱你一辈子”“永远在一起”的肉麻承诺是不是一毛一样,只不过人家不能免俗中透着文艺气息。n
在这个阶段,甄嬛已经开始陷入爱河,然后憧憬各种美好未来了;但四郎不同,他也有一条爱河,只是上面结了十年寒冰,他更早经历过爱恨离别,此时的他,无非是发现了形形色色炮友中的一颗遗珠,冰层才开始慢慢消融。
可以这样代入,当你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当你再次碰到这样一个和纯元很像的女孩子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上天的眷顾或补偿?有生之年还能再用心爱一次?n
在甄嬛眼里,你是电,你是光,你是我的super star!
在四郎眼里,你是类卿的菀菀,你是回不去的青春,你是我的白月光!
桂圆核桃莲子撒帐,椒房之宠,吃生饺子……热恋中的男女就是这样,一个负责调戏,一个负责娇嗔,乐此不疲,乐不可支。热恋中人还有一个特别的点,就是有如圣人般的心胸和利他之心。
四郎连续睡了嬛嬛七天,四郎没说受不了,嬛嬛受不了了:“皇上专宠臣妾冷落其他嫔妃,旁人不免会议论皇上,男儿凉薄,喜新厌旧,臣妾不能让皇上烦心,臣妾不忍。”n
首次谈恋爱的嬛嬛空有一副理论,“知道是知识,做到是本事”,很多道理不是知道就能做好的。n
作为懵懂少女,她根本消化不了自己在感情里的懂事和乖巧,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挣扎之中,所以就出现了这种躺在床上说要皇上雨露均沾,独守空房时弹湘妃怨的情景。四郎听懂了小姑娘的心思:“朕不在,他心里难过。”n
甄嬛:“皇上这么过来,齐妃会难过的。”
四郎:“你舍得推朕去旁人那里嘛?”
甄嬛:“臣妾说过皇上是明君。”
四郎:“那朕明日再做明君,今夜且在做一回昏君。”
甄嬛:“那臣妾明日再做贤妃。”n
你看,热恋中的情人就这样,一箩筐的土味情话,特别懂得换位思考,特别懂得心疼理解对方,特别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n
不惑之年的老腊肉迎来了人生第二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发现,男生找的新女友会和前任、初恋有某种神似,与其说甄嬛是替代品,不如说爱的感觉和对象就是相似的。n
感情是极其复杂的,甚至会让人从深处无法理解。于皇帝而言,他就喜欢这样色儿的——大胆热烈,明艳动人,还是个真·文艺青年:内心有对白首一生充满向往,敢于抒发关于感情的梦想,主动称呼自己四郎,前可以当工作上的解语花后可以在感情里“共话巴山夜雨时”……
但热恋中有摩擦也有猜疑,不过这些问题在如胶似漆的状态里根本不算什么:
沈眉庄被陷害,嬛嬛说:臣妾不会叫四郎为难的。n
甄嬛几句话就驳了华妃协理六宫之权,明显是僭越干政了,但四郎说:无妨。n
热恋期在甄嬛入宫后的第一次生日时达到了高峰:
甄嬛:凤凰于飞,和鸣铿锵,夫妻和顺恩爱,是世间所有女子的梦想。
四郎:此刻你的梦想实现了吗?n
甄嬛失子后,二人关系开始面临最大的考验,裂痕开始产生。我们首先来分析下这种裂痕产生的内在原因:在嬛嬛和四郎的这段感情里,存在两样东西是不对等的:感情经历的不对等和双方关系的不对等。感情经历的不对等,是指在谈恋爱这件事情上:甄嬛完全是一张白纸,向往的是纯粹的交心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式的感情,最初的梦想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n
四郎是受过严重情伤的:翩翩少年情窦初开时爱上了一个姑娘,那是四郎真正意义上的初恋和此生挚爱,而且他和纯元的感情的终结既不是因为外界压力的拆散,也不是双方性格上的不成熟,而是因为一种完全不可抗力因素:死亡。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已习惯做金銮殿上九五之尊的天子,是大清王朝一千万平方公里的最高统治者,是纵横前朝后宫的一朝天子,那个和潜邸里为心仪姑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四郎早已经死了,并且习惯了那种迷失本心的状态。
所以,一个是涉世未深想要看尽人间繁华的清纯女青年,一个是心已沧桑需要坐旋转木马的大龄男青年,皇帝和甄嬛心态上的差异,类似于甄嬛和果郡王谈恋爱时心态上的差异。这种感情上经历的不对等,造成了二人心态上的不对等,导致面临重大议题时二人是无法深刻理解对方的。
在相识阶段和热恋阶段,甄嬛的活泼动人开始融化皇帝冰封的内心,整天思考谈论的是从风花雪月到诗词歌赋,在没有重大事情考验之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n
双方关系的不对等,主要原因是在这段关系里甄嬛低估了自己的分量:在甄嬛眼里,二人关系是这样的:“于皇上而言,臣妾只是普通嫔妃,可臣妾却视皇上为夫君。姑姑教导过臣妾该如何侍奉皇上,却从未教导过臣妾该如何侍奉夫君。”n
“皇上对臣妾太好,反而臣妾会有些害怕。”n
“四郎宠嬛嬛,嬛嬛都知道,只是四郎之前也是这么宠着华妃,宠着眉姐姐,嬛嬛怕四郎只是宠而已。”
甄嬛从潜意识里,对皇帝是有一种取悦心态的:像她告诉皇帝雨露均沾别老睡她,是想侧面表示自己懂事乖巧;嘴上说自己视皇帝位夫君,可心里又觉得害怕,原因是自己不过是后宫宠妃之一,只有宠没有爱。皇帝眼里的甄嬛是这样的:
“甄嬛即是甄嬛,你这样就是最好。”n
“朕摆明了只偏心你一人。”n
说回甄嬛失子,感情经历和双方关系的不对等,在这件大事上就体现的格外明显了。
全剧中,皇帝有三次落泪,甄嬛失子就是第一次。
看电视剧时我们更容易跟着主角的视角走,现在我们尝试站在当事人双方各自的角度来看下这个问题:
甄嬛视角:这个视角我们相当熟悉了,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怀孕生孩子,第一次流产,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来说,打击是相当大的。这孩子又不只是我的孩子,也是你们爱新觉罗家的,你有什么理由不去杀贱人以平我愤?
皇帝视角:其实我们回顾皇帝的前半生就可以看到,甄嬛的第一次他都经历了很多次了,宜修孩子三岁早夭,纯元母子俱亡,华妃成型男胎流产……
说句难听的话,这个年届四十的男人可能都被这些生活中的苦难折磨地麻木了。身为九五之尊的成熟男性,皇帝面临的局面是复杂的,考虑问题是长远的,他要掂量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爱人的悲伤,还有工作伙伴的心情,大局的稳固。他当然想凭心情处理这件事情,可是他不能那样做,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无奈和辛酸。他最终的选择,是他平衡这些利益得失后作出的他认为最正确的选择:毕竟孩子还是可以再生的。
皇帝去看望甄嬛,告诉侍女不必告诉他来过,说明他心里是很在意这件事情的,他生气自己虽居万人之上却没办法杀之后快,也生气甄嬛对他所面临局面的不理解。
所以由于二人感情经历的不对等,导致面临重大议题时二人是无法深刻理解对方;而且这一事件让甄嬛作出错误的判断:自己在皇帝心里的分量不过如此,从而让双方关系变得更不对等。
有人可能觉得我过于美化皇帝了,至始至终觉得皇帝没有爱过甄嬛,皇帝是大猪蹄子,见了谁都是肉麻的霸道总裁。
那我们听听皇帝老婆和老妈们怎么说:
皇后其实看的最透彻,说过:“他们二人是交了心。”
华妃感触颇深:“皇上从来没有这样过。”
老妈说:“哀家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皇帝是太在意莞嫔了,所以甄嬛伤心,他就气恼。皇帝可以有宠爱的人,可是不能钟情。”n
所以,外人最能看明白,当事人却容易犯执念。
崩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甄嬛误穿纯元故衣。那根本原因呢?记得甄嬛抓住刘畚后,有这样一个情节:
四郎疑心是她有意安排,甄嬛说:我从没有想过皇上会疑心我,我不是介意,而是失望。当日错怪眉姐姐时,我也曾想过,会不会有一天皇上也不信任我?事到如今,我还是那么难过。n
这个地方有个细节:槿汐告诉她:你与其在这里伤心难过,不如多想想,怎样让皇上少疑心?甄嬛问:为什么不说,让皇上不疑心?槿汐苦笑:小主若觉得做得到,也可以这样说。n
你想想,连槿汐都苦笑了,此时的皇帝早就过了追求这种纯粹感情的年纪,这里又是一个人生经历的不对等。
从这也能看出,甄嬛还是太年轻,对感情有轻微精神洁癖,要求太纯粹、太干净,不能掺杂任何杂质。韩国诗人郑玄宗有首诗《访客》:一个人的到来,其实是一件非常浩大的事情,因为他,是带着他的过去一同到来。
在这段谈情说爱里,甄嬛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尽千帆后站在面前的皇帝经历的过去会造成一个怎样的现在式的皇帝。或者说,以她的人生阅历可能还没有想到要做这样的思考。这些就是他死活接受不了自己是因为像纯元而被喜欢的原因。n
当甄嬛得知“这些年的情爱与时光”,只是因为“宛宛类卿”四个字时,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细节:甄嬛来求见皇上时,皇帝第一句问的是“如今睡得还安稳吗”,甄嬛这个时候又是祸不单行,上来就谈“朝野局势权力倾轧”,皇帝心里怨的是“你挤破脑袋来见我也不问我声好不好”,甄嬛心里怨的是“我究竟算什么,终究是错付了”。n
人生是百转千回的,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生爱一个人都是很理想化的,更何况生于帝王家。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说皇帝心里完全承认甄嬛是纯元的替身,为何要在甄嬛穿纯元故衣时,发那么大的火,生那么大的气?他只会更加沉迷于这种相似里。他作为一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文青,他渴望爱情,他也不可能对于“替身”没有意识。
皇帝喜欢甄嬛,喜欢甄嬛与纯元的相似,也更喜欢甄嬛与纯元的不同。在经历了人生的那么多坎坷曲折和生离死别后,体会到高处的权利和不胜寒的苦闷后,这个中年男人还是渴望爱情的,渴望有一个女子能够带领她走出曾经的沧海,去迎接一种新的美好的不那么苦闷的生活。作为一个渴望爱情的中年男子,他想要的一定不是替身,而是一个鲜活的懂得她的女文青。
在他眼里,甄嬛如是。
但爱的感觉又是相似的,这种感觉没法改变:比如她给甄嬛的封号与纯元小名一致,甄嬛喜欢的诗也是纯元喜欢的诗,甄嬛喜欢的花也是纯元喜欢的花,甄嬛也能作惊鸿舞,甄嬛也会在杏花里吹箫。
所以说,他对于甄嬛和纯元之间的这种相似但又不同的意识是矛盾模糊的。他一方面不愿意承认甄嬛和纯元的相似,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那种爱的感觉的相似。他内心里否认甄嬛是纯元的替代品,但她又想从甄嬛身上找回那种少年爱恋的感觉,这种矛盾就是爱情里的矛盾、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所以嬛郎恋最终的破灭,不是毁于误会挑拨,不是毁于纯元,而是毁于感情经历和双方关系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给甄嬛心性骄傲却也自卑倔强的心理造成了断崖式的崩塌,给看尽人情冷暖的当权者造成了“你还想让我怎样”的压力,确认过眼神,是在错的时间里遇见对的人。
压力可以缓解,矛盾的内心可以平复,但骄傲却自卑的内心崩塌是挽救不回来的。
甄嬛的爱情说这么详细,如懿在婚姻里的自信很容易就明白了。
我们都知道《甄嬛传》里的大boss——纯元,歌词里唱的很好啊:“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看命运嘲弄造化游戏,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
纯元用死诠释了:最美好的感情只有毁灭掉把它留在记忆中才会永存。纯元的死成为皇帝一生的心结,那要是纯元活下去呢?她能和皇帝凤凰于飞和顺恩爱执子之手厮守一生吗?
《如懿传》就是在回答这个假设:如果纯元活着,和皇帝步入婚姻生活后,将会遭遇什么?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红荔和青樱(如懿)。
在这里我想顺便再说一句,请不要再在评价《甄嬛传》《如懿传》时加上“和历史上的XXX相差甚远”这样的话!这两个故事本来就和历史没有任何关系,请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故事看就好了,和历史做比较就像非要考证《红楼梦》里的元春到底是哪个妃子、宝玉到底和曹雪芹什么关系一样毫无意义。
所以我也尽量避免提弘历、雍正这样的词。
红荔和如懿是少年相识、青梅竹马的,彼此又都是对方真正意义上的初恋。所以二者感情乃至生活经历中的种种都共同参与了,不存在不对等。n
二人关系上的不对等,也是微乎其微:如懿是乌拉那拉氏的女儿,出身豪门亲贵;红荔虽是皇子,但一直以来不被重视和宠爱,所以自然没有高人一等的强势和压力。红荔登基如懿虽然只是妃位,但一开始红荔属意的是嫡福晋就是如懿,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的认可。n
这种状态下的如懿在和红荔相处过程中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从容。
为什么我说如懿和红荔的是婚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1集红荔大婚,第2集开始,讲的就是六年以后的故事了。n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红荔和如懿的相处方式,是在一起6年后的故事,这一点不能忽略。
婚姻和感情的叙事手法一定是不一样的:甄嬛和四郎是谈恋爱,看雪放风筝看荷花,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又甜又腻;如懿和红荔则是在过日子,平淡中讲故事,柴米油盐下的生活气息。
你看,甄嬛过生日是一场大型真人秀,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你们爱爱爱不完,有人强颜欢笑,有人强立人设,满湖的荷花、漫天的风筝,其实都是彩排好的剧本;
看看如懿怎么过生日:没有喧嚣排场,没有微博全网@,红荔下班回到家,一张桌,一碗面,两个人,流露出的就是婚姻生活中的烟火气息啊!n
我一直认为流潋紫给中国女性作传,一是痛斥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二是呼唤女性独立自由的呐喊。在郎世宁的启发下,如懿被启迪成为一位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知道如果两个人不喜欢彼此了,女方也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但如懿的可贵难得之处在于他有着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她不会这个口袋追求荣华富贵,那个口袋又争取独立自由。n
在如懿生日这天,她没有想要礼物,而是想着借自己生日这天为对方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连皇帝自己都不敢大大方方送给自己的——为生母正名。在故事里,红荔生母是出身低贱、外貌丑陋的宫女,这件事从老爹那里就很是忌讳。n
其实在小说里,甄嬛也知道太后和隆科多有染,这件事也是皇帝和太后之间的心结,但是这种触及要害的事情,甄嬛是没那个胆量提的,或者说没那个心思,她对他俩感情能hold住这件事情没有自信。
在盛大的政治婚姻里,即使夫妻之间,关系极其微妙,任何要求和索取都似乎充满了算计和经营,更何况这种摸老虎胡须的诉求,很多人不敢提,也不会提。n
如懿则是站在了一个普通妻子的角度。n
红荔虽然因为这件事情很生气,导致很长时间外人以为如懿失宠了。
吃旧剩饭菜,没有月例银子,内务府送来的是腐了的布料,但如懿在干嘛呢?绣春山行旅图。n
同样是失宠,嬛嬛的态度是:n
如懿是这样:n
当得知红荔按照她的意思给了生母位份后,她高兴的是皇帝终于了了这件心事,而不是自己终于可以复宠了。n
瞧瞧,人家这心态!红荔也明白:“这些为难的事,只有你会说。除了你,没有别人。”n
“你的直爽,咱俩结婚七八年了,都没变过。”人家这才叫且行且珍惜啊!n
如懿的从容自信,让她能够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害怕或计较自己是否真正得宠失宠,或者说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不会因为这件事影响到婚姻里的感情。
进冷宫这个例子就更明显了。因为这件事情不关乎感情,而是人品遭遇了危机。如意很委屈,也不服,但红荔说他没得选只能这么处理时,如懿还是很淡定:n
进了冷宫,如懿种花花草草,打发时光;纳鞋底编络子,自食其力。
《如懿传》其实在通过这样的细节传达:作为女性选择陪你白首一生,只是出于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她有能力选另外一条路,她也有能力成为自己的太阳,在没有男性的宠爱下过好自己的生活。人最艰难的不是遭遇苦难磋磨,而是看不到苦难尽头时内心遭受的磋磨。
如懿相信时间的力量,也相信她和红荔的深厚感情,即使在艰难岁月里也活成一个体面的人。n
即使出冷宫,如懿也不会对左右她自由的人感恩戴德,而是发出质问,这都是自信从容的表现。n
其实婚姻危机中最可憎的一个问题是:我为了你做了那么多,你不知道。而你只记得你对我的好。感情里,人有一种执念,执着于自己的付出,也总会看不见对方的倾力;可对于自己的付出又不能勇敢表达出来,一是因为怕变得低贱,二是又不想变得矫情。但如果双方对于自己的付出都能坦诚告白,就会少了很多嫌隙。如懿和红荔在婚姻前期,就很好地消弭掉这种嫌隙。n
红荔主动讲自己对于如懿做的手帕络子数目都清清楚楚记得数。这虽然很矫情,数目显然也不是红荔自己数的,但这种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被重视,被疼爱,被放在心上了。相反,四郎偷偷跑来看嬛嬛,也不想让他知道。n
如懿对红荔的信任,主要源于三个字:n
而且她说到做到了。n
其实,在没有子女这件事情上,别说紫禁城里,就是现在寻常夫妻家,也是件大事。对于如懿一直没怀孕这件事,红荔十几年如一日都没有存心计较,仍然是那句:你放心。n
在和高晞月的最后一场谈话里,红荔真正体会到被“高处不胜寒”的权力扼住了命运的前列腺。其实从这个时候,他对政治婚姻里是否有真情实意有了动摇和怀疑,他很坦诚地在如懿面前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你会算计人吗?”
红荔这一问,也赤裸裸地揭开了紫禁城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欣赏皇帝的新装的虚伪面纱。这是甄嬛传里帝王与嫔妃之间所没有触及到的痛点。n
如懿回答的其实很漂亮:n
红荔:那你会算计朕吗?n
如懿的姑母曾问过她一个问题:“宠爱是面子,权势是里子,你要哪一个?”
她的回答是:“青樱贪心,自然希望两者皆得。但若不能,自然是里子最最要紧。”
其实宜修从问问题开始,概念就错了,“面子上的宠爱和里子中的权势”,那是她一生所求。
在如懿的字典里,权势是面子,宠爱才是里子。她的梦想是:情深意重,两心相许。甄嬛给她起名如懿,如懿问:“懿便很好,为何是如懿?” n
甄嬛叹了口气:“你还年轻,不懂世间完美的美好,太难得。”n
甄嬛说的是对的,世间完满的美好,太难得。
不论是甄嬛在感情里的自卑,还是如懿在感情里的自信,他们最后都失去了最初期许的世间完美的美好,把这美好毁灭给人看。
我一直在想,如果如懿没有当皇后,她和红荔的感情是否会如前十几年般那样好?
不管是甄嬛和四郎,还是如懿和红荔,起初海誓山盟、纸短情长的时候他们肯定都是真心的,后来心灰意冷、刻薄寡情也都是最终事实。变,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永恒的东西,这是件没办法的事情。n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白居易的这首《井底引银瓶》本来就是个悲剧故事,《裴少俊墙头马上》不过是后人牵强赋予的喜剧结局。n
但必须承认一点,如懿在婚姻里的心态和样子,都比甄嬛要更从容和坦然。在甄嬛和四郎的感情里,甄嬛因为不对等的关系,最终放弃了这段本还有余地转圜的感情。但如懿在二十多年的婚姻里,在那样一个充满算计和猜忌的环境里,她确实尽力了。
虽两情相惜,两心相仪,得来复失去。
如懿想如“懿”,而非“如懿”,这世间完美的美好,终究得不到。(完)
我的新书《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出版啦!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点下面链接去看看
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
继后出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1718年3月11日),她比丈夫乾隆皇帝小7岁,比孝贤皇后小6岁,比淑嘉、纯惠两位皇贵妃小5岁,就算是剧中一直称她为“姐姐”的愉妃历史上也比她大4岁,潜邸众人中当属那拉氏年纪最小。她的名字已不可考,但不太可能是“如懿”,因为在内务府档案里,乾隆身边有个小太监叫“如意”。也不太可能是“淑慎”,因继后几次册文都提到她“持躬淑慎”。乾隆四十一年,书生严譄上疏为继后鸣冤,称“纳皇后”云云,乾隆勃然大怒:“ 严譄乃微贱莠民,何由知宫闱之事?且何由知有纳拉氏之姓? ”皇后的姓民间尚且不能知晓,更何况名?“淑慎”二字既在册文中出现,那么,基本上不可能会是继后的闺名。同理,“娴”字即为继后封号,也不大可能出现在继后名字里。
继后姓辉发那拉,清史稿记载的乌拉那拉为误。她本籍镶蓝旗人,是辉发国主的后代,但到她这一代已经没落,父兄在仕宦上并不算亮眼。其父讷尔布终身只有世袭的正四品佐领一职,哥哥讷礼承袭父亲的职位,也只是佐领。“继皇后的家世,如果单从品级来看,并不太起眼,其祖父担任过副都统,伯父则担任过护军参领,虽然算得上是高级官僚,但是跟尚书、都统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家族虽然出身辉发部长后裔,但是远不如其近亲镶红旗的通贵等家门第高。通贵也是王吉砮之孙,其支有世管佐领和世爵传承,还只是在旗人中等世家的范畴之内。”(转自橘玄雅的博客)在她历次册封的册文里,封皇贵妃以前都没提到过“名门”二字,而包衣出身的贵妃、嘉嫔都有“笃生名族”、“早毓名门”等字样,在清中期,国主后裔的身份已经没那么举足轻重,不论这层身份的话,她的家世应与同样有世管佐领的嘉妃相仿。
虽是没落世家,但那拉家学应该不错,继皇后的侄子讷苏肯写得一手好汉字。继皇后的四十岁生日礼物里,出现了慎郡王山水画册,可见那拉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在穿戴档里,乾隆几次让皇后为他做贴身衣物,可见继后做得一手好女红。在雍正十二年的选秀里那拉能在秀女之中脱颖而出,被指婚给当时已经近于公开的太子宝亲王,也可以佐证那拉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雍正十二年是选秀年,当年二月,十七岁的那拉氏中选。三月,雍正帝将宝亲王侍妾高氏提拔为侧福晋,十一月初八,那拉氏嫁入宝亲王潜邸,成为弘历府中第二位侧福晋。那拉氏成婚后仅九个月,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驾崩,九月初三,宝亲王弘历登基,是为乾隆皇帝。登基后半个月,九月二十四日,乾隆下旨诏封潜邸妻妾位分,那拉氏被封为妃。乾隆二年正式册为娴妃。“娴”在《说文》里解释是“娴者,雅也”,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娴”也多用于形容文静的美人。曹植的《静思赋》里就曾写道,“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据内务府《鸿称通用》记载,“娴”字满文释义为“elehun”,意为恬然的、安和的。在册封她为娴妃的册文里,乾隆也提到,“尔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早着令仪”,此时那拉氏虚岁仅18岁,也许是这个年轻姑娘沉静柔美的气质给妻妾众多的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赐予“娴”这个封号。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将花甲寺胡同,即华嘉寺胡同舒库入官之宅邸一所共四十二间,赏给那拉氏的父亲佐领讷尔布,档案可知她家原本住在河槽沿东。
此后那拉氏在宫中度过了十年的娴妃生涯,这中间乾隆的潜邸旧人们都频有生育,而年轻的娴妃则一直无出。但从乾隆初年的宫廷档案来看,乾隆对娴妃还是很优渥的。乾隆七年正月,皇帝赏赐西瓜灯的名单上,娴妃的名号仅次于皇后,列于后宫第二位。此时贵妃高氏还在世。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贵妃高氏病笃,乾隆下旨晋封贵妃为皇贵妃,娴妃、纯妃为贵妃,愉嫔为愉妃,魏贵人为令嫔。两天后,皇贵妃薨逝,谥慧贤皇贵妃。二月,乾隆给新晋的娴贵妃、纯贵妃提高了仪仗标准。十一月十七,行娴贵妃、纯贵妃、愉妃、令嫔册封礼
《清高宗实录》:n乾隆十年。乙丑。正月。n○乙未。谕、朕奉皇太后懿旨。贵妃诞生望族。佐治后宫。孝敬性成。温恭素著。著晋封皇贵妃。以彰淑德。娴妃、纯妃、愉嫔、魏贵人。奉侍宫闱。慎勤婉顺。娴妃、纯妃、俱著晋封贵妃。愉嫔、著晋封为妃。魏贵人、著晋封为嫔。以昭恩眷。钦此。特行传谕。该部将应行典礼。察例具奏。
二月n○甲寅。○谕、嗣后皇贵妃、贵妃仪仗内。红缎曲柄伞。著改用金黄色。妃、嫔仪仗内。著添用红缎曲柄伞一柄。
娴妃能超越一众有子的潜邸旧人晋封贵妃,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因为乾隆七年修订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 规定,贵妃和皇贵妃都只有一位,在此之前清宫也一直只有一个贵妃,直到乾隆十年才破例册封了两个贵妃。一起晋封的纯妃早于娴妃入侍潜邸,是两个皇子的生母,且册封时已经第三次怀孕。潜邸中进门最晚、也无子女的娴妃,在这十年间和乾隆皇帝的感情应该是逐渐升温的。那拉氏是乾隆后宫最年轻的妃、贵妃、皇贵妃,且是唯一点明“摄六宫事”的皇贵妃(见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43703828
曾有谣言说,娴贵妃册封时被皇帝免去了命妇行礼,事实上命妇行礼是庆贺礼的一环,只有册立皇后才有庆贺礼。如果是单独册封妃嫔,即便是董鄂妃、孝懿仁皇后之流的宠妃,也没有命妇行礼。妃嫔如要受礼必须与册封皇后同时举行。乾隆二年册立皇后并册封贵妃、两妃、一嫔,参照雍正元年之例(见《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有立后,因此贵妃也能搭上立后庆贺礼的东风顺带受礼。到乾隆十年册封娴贵妃、纯贵妃等人时,因为没有同期册立皇后,就没有举行庆贺礼,自然也就没有贵妃受礼这个环节。
乾隆十四年册封那拉氏为皇贵妃时出现了新问题。这次没有册立皇后,但这位皇贵妃是公开的准皇后,所以礼部奏请举行庆贺礼,这一点乾隆同意了(这个庆贺礼最后合并到恭加皇太后徽号次日举行)。因为皇贵妃册封礼比照着立后典礼来(也有颁诏、进笺、加徽、庆贺),于是礼部又奏请在庆贺礼中让新晋的嘉贵妃也接受公主王妃命妇的行礼,乾隆却没有同意,原因是“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王妃命妇行礼略无分别,则于仪制亦未允协”。但事实上,崇德元年、雍正元年、乾隆二年的册封礼都是皇后贵妃同日受封、同日受礼,并未见仪制不妥。为了拉开皇贵妃和嘉贵妃的差距,让皇贵妃单独受礼,乾隆硬生生憋出了个理由,“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王妃命妇自应加敬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酌减,此一定之差等”。并将这一说法载入了会典。但它其实只是个当期有效的“则例”而已:在这以前,凡是受了礼的高位妃嫔,全都是因为搭了册立皇后庆贺礼的顺风车,和初封晋封没有关系。
资料来源:http://tieba.baidu.com/p/3364813372?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9.7.8.0&st=1533725915&unique=D415133AA8D2FCA2609EF3414D6AB1EA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孝贤皇后在东巡途中病逝。四个月后,乾隆宣布准皇后人选为娴贵妃那拉氏。但其实在这四个月中,继皇后花落谁家早已有迹可循。
三月十一,孝贤皇后崩逝于德州
三月十七,乾隆自山东抵京,回到紫禁城
三月二十二,养心殿西耳房装修挪至东耳房(养心殿东耳房是皇后居处,西耳房是贵妃居处),乾隆还特意嘱咐挪装修要等到去圆明园之后。此时距离皇后崩逝还不到半个月。
三月二十六,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养心殿东耳房东三间内改作装修钦此。
四月初七,养心殿东耳房东三间内改装修讫
*补充:四月十二,后宫已有许多妃嫔得到晋封。据《为纂修玉牒咨查婉嫔等旗分及舒妃父家姓氏职名事致总管内务府》这条档案,“……内务府咨称查得婉嫔系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晋封贵人,庆嫔、颖嫔系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晋封贵人……”同一时间,据《宫内等处女子嬷嬷妈妈里肉银底帐》记载,五月开始令嫔,舒嫔已经晋为妃,陈贵人晋为嫔,那常在、陆常在、林常在晋贵人。大约那拉氏也是在这一天晋升为皇贵妃的。
四月十四,娴贵妃侄子讷苏肯 由佐领补授三等侍卫兼乾清门行走
四月十六,东耳房内挪得装修讫。此后,东耳房内陈设做了一系列改动。
四月二十,内庭档案里已经出现“皇贵妃”字样。二十一日,皇贵妃率内庭等位往静安庄。
六月二十一,孝贤皇后丧百日满。至此,皇后丧仪基本结束。
六月二十二,军机处呈进所拟册立皇贵妃谕旨,朱批:改册立谕旨,明日再述(据《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七月初一,正式下诏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公开准皇后人选。热衷于cos爷爷康熙的乾隆这次没有仿照康熙朝孝懿仁皇后封皇贵妃的礼仪,而是效仿曾祖顺治封董鄂妃的典礼,“国朝顺治十三年、册立皇贵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颁诏天下。典至崇重。今应仿效前规。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关于“摄六宫事皇贵妃”这个名头,朝鲜人曾有过这样的吐槽
1、朝鲜人说摄六宫事皇贵妃是不合礼法之举 。n2、“贺笺授之,此半皇后矣。”接受贺笺的皇贵妃才是半皇后。这个和顺治要废孝惠免其中宫笺表一样,笺表的有无才能代表中宫废立。题外话,那拉皇贵妃时期就拥有的笺表,之后的皇后却都被免去了,那拉是清朝最后一个有笺表的皇后。 n3、康熙的孝昭孝懿在妃位、皇贵妃之位时候并不用朝鲜献礼谢恩。 n4、朝鲜人说,你整个摄六宫事皇贵妃自己玩就行了,还让大家一起玩(我还要给准备三大节礼物),实在是不符合礼法又可笑
七月初二,乾隆帝与皇贵妃共同参与坤宁宫还愿求福祭,祭拜萨满神话中的掌管送子的女神佛多妈妈。在满族传统中,萨满祭祀只有正妻可以主持,一般也都在正妻居所举行。譬如皇太极虽然有五宫福晋并嫡,但只有国主福晋哲哲居住的清宁宫才有资格用作萨满祭祀的场所。清军入关后,将前朝皇后居处坤宁宫设为萨满祭祀之处也体现了萨满文化中对正妻的尊重。由此可见,在正式册立那拉氏为继后之前,皇贵妃已经实际上承担了乾隆帝家庭生活中主妇的角色,代替了富察皇后的位置。
七月初七,早膳延春阁抱厦下同皇贵妃 纯贵妃进膳(节次照常膳底档)
七月初十,巡抚常安官房赏给三等侍卫讷苏肯。房子在今油坊胡同一带。
七月三十,皇贵妃家由满洲镶蓝旗抬入上三旗中的正黄旗。说起旗籍,那拉氏是清朝皇后里第一位出身下五旗的,关于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地位之分,引用一下橘大的回复
闰七月二十五日,讷亲上《皇贵妃请即正位坤宁折》,乾隆朱批:“朕立不了。”这道朱批常被人用于证明乾隆不愿立继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距离孝贤皇后新丧不到半年,继后当然立不了。更奇怪的是,这道在皇后丧期内请立新后的奏折并没有引起乾隆的怒火,相反,四天后,在金川前线督战的讷亲被乾隆嘉奖。
闰七月二十九日,“经略大学士公讷亲、川陕总督张广泗,奏........得旨:此次所奏彻无用之兵。并力攻剿。实合机宜。虽目下尚无大捷。而调度有方。用是稍慰。” (《清高宗实录》)
乾隆十四年,皇帝破例为皇贵妃增设仪仗。添做皇贵妃仪仗27件,数量上比原皇后仪仗(59件)少一件。提高仪仗规格,将皇贵妃仪仗内车舆由金黄改用明黄,改金黄曲柄伞为明黄曲柄伞,增添明黄八人仪轿一件、明黄宝相花伞两件。而贵妃仪仗则仍用金黄物件。在此之前,皇贵妃仪仗与贵妃数量相同,且都只能用金黄色物件,(见《皇朝通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这次仪仗普调,不仅将皇贵妃和贵妃区分开来,还进一步加崇了皇贵妃的地位,使之成为除帝后外唯一能使用明黄仪仗的后宫主位。同年,乾隆又添设了太后、皇后仪驾30件,到第二年那拉氏成为皇后时,她的仪驾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格。
二月十八,以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并平定金川恭上太后徽号
丙申○谕、金川平定。振旅功成。当朕运筹决策。宵旰焦劳。仰赖圣母皇太后慈训。……前者仰蒙圣母皇太后懿旨。于本年四月内、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今逢嘉庆。适遇吉期。晋显号之加隆。笃璇宫之欣豫。所有应行一切礼仪。著该部详悉具议以闻。
二月二十五日,定太后徽号为“康惠”,并称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为“中宫协吉”n ○癸卯 谕礼部、朕惟君临天下。隆仪首重乎尊亲。……且万里成功之日,正中宫协吉之期。睹嘉祉之骈臻,沐鸿慈之普庇。敬展显扬之悃,用申归美之诚。加上圣母皇太后徽号、曰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其应行典礼。尔部敬谨详议具奏。
补充:四月初二,乾隆下旨:“初六日王妃公主命妇止在皇贵妃前行礼,贵妃前无必行礼 ”(据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四月初四,以册封皇贵妃祭告太庙 圜丘 社稷 奉先殿,这也就是摄六宫事皇贵妃“祭告如册中宫仪”的体现。乾隆十三年七月晋封皇贵妃的上谕只提到祭告太庙与奉先殿,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乾隆又以立后标准提高了皇贵妃册封礼的祭告规格
四月初五,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册封礼。
四月初九,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加上太后徽号行庆贺礼,颁诏天下,诏书内恩款凡18项,并遣官祭告各地山川神灵、历代帝王,典至崇重。嫔妃命妇于交泰殿向皇贵妃行六肃三跪三叩礼,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齐穿蟒袍补服五日。这些都是皇后标准的礼遇。
科普:六肃三跪三叩是清代最高级别的礼仪,只有帝后能受此大礼。
乾隆十五年
正月十三起至二十二止 此十日同乐园唱连台戏 伺候皇后等位 阿哥等位 果盒 元宵 (见节次照常膳底档) 此时距离正式立后还有大半年,在部分内廷档案里那拉氏已经被称为皇后。
二月初十,皇贵妃千秋,赏银九百两。(据赏赐档)生日赏银九百两是皇后标准
六月十一,孝贤皇后27月丧期满。
七月初十,诏封那拉氏为皇后,典礼择于八月初二举行。n○壬子。谕、朕恭奉皇太后懿旨。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孝谨成性。德著椒涂。······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自皇考时。赐朕为侧室妃。二十余年以来。持躬淑慎。礼教夙娴。暨乎综理内政。恩洽彤闱。用克仰副皇太后端庄惠下之懿训。允足母仪天下。既臻即吉之期。宜正中宫之位。敬遵慈命。载考彝章。册命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为皇后。于以承欢圣母。佐孝养于萱闱。协赞坤仪。储嘉祥于兰掖。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以闻。
七月十五,为庆贺立后之喜,乾隆下旨在典礼后将与新皇后巡幸河南、恭谒祖陵。
○谕、朕恭承慈命。继册中宫。庆典既成。礼宜躬率皇后。祗谒先陵。以展孝忱。以资福佑。兹于八月十七日、自京师启程。恭诣景陵行礼。旋由海子、西至泰陵行礼毕。取道保阳。巡幸豫省。所有应行典礼。所司敬谨豫备。
八月初一,以册立皇后。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八月初二,册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次日以册立皇后诏赦天下、大加赏赉。这是清朝继顺治帝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时隔百年后第一次因册立后妃大赦天下。此后也再无后妃享此殊荣。在那拉氏之前,也仅有顺治第二任皇后及董鄂妃册立时诏赦天下。
《皇朝通典》卷八十九:
“(乾隆十五年)八月,以册立皇后恭上皇太后徽号礼成诏赦天下。”
《皇朝通志》卷八十:
“(乾隆)十五年八月诏赦天下.秋审缓决五次以上人犯,量予减等。犯法,妇人除十恶不赦外,其馀㮣予赦免,见在监候质审,干连人等准予保释。”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
“ (乾隆)十五年宽恤声请留养未邀减免之犯.....又以册立皇后恭上皇太后徽号礼成,诏赦天下。本年内外秋审情实人犯,俱停处决。其缓决五次以上者,量予减等。妇人犯罪,除十恶外,馀俱赦免。"
八月十五,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讷苏肯袭一等侯。
八月十七,乾隆率皇后奉皇太后恭谒祖陵,巡幸嵩洛,车驾出京师。十一月初三,御驾进宫,此次出巡共计76天。
关于立后过程可以肯定的是,乾隆并不是被逼立后,在册立那拉氏前,乾隆就给了她种种皇后待遇,就连摄六宫事皇贵妃的名号,也是乾隆为了那拉氏首创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低于皇后高于普通皇贵妃,拥有许多皇后专属的特权,并且在册文里会明确指出“摄六宫事”。清朝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仅有两位,分别是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和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清史稿记载:
“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 嘉礼一)n“乾隆十三年,定皇妃摄六宫事,体制宜崇,祭告如册中宫仪。”(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那拉氏以后的清朝皇后被免去了接受贺笺的权利,而这项权利那拉氏在皇贵妃时期就拥有了,那拉氏也是清代唯一一位拥有中宫笺表的皇贵妃;清代皇贵妃中只有她和董鄂妃册封时昭告天下。她的册封礼祭告了各地山川神灵、帝王陵寝,清代以册立后妃祭告各地神灵的仅有4次,那拉氏一人占了两次,因册封皇贵妃祭告神灵的更是仅有她一例;册封皇贵妃时颁诏的18项恩款在立后诏书中也是少有的,能超越的仅有第二年正式立那拉氏为后时的20项恩款;乾隆十四年还因为册封皇贵妃和平定金川专门为太后加徽号“康惠”,而按照惯例,只有立后才给皇太后加上徽号。清代妃嫔中享此殊荣除了那拉氏也仅有董鄂妃,因册封妃嫔令前朝文武百官齐穿蟒袍补服庆贺在清代更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到第二年正式立后时,皇帝又将这些盛大繁琐的礼仪走了一遍,相当于短短两年内乾隆为那拉氏办了两次立后典礼。
孝贤皇后丧期满仅一个月,乾隆即下旨继册中宫,不久又宣布典礼毕将与新后出巡谒陵。因此不存在什么乾隆拖延立后的说法,更没有打压折辱,继后的皇贵妃是全面升级的。且立后过程循序渐进,从搬入新居、增加宫女,抬举娘家,到公开准皇后身份,一步步铺路,筹划得当。在乾隆四十三年的金从善案中,皇帝也承认:“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册立那拉氏,是皇帝自己向太后“奏闻”的结果,说太后剃头担子一头热,明显是不准确的。u0000u0000
那拉氏正位中宫后,和乾隆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刚办完立后大典,乾隆就带着她巡幸嵩洛、展谒祖陵。途中,乾隆心情大好,几次作诗记录偕妻子出游的愉快心情。如“山色绣屏列,溪声玉瑟谐。慈闱欣每奉,中壼更新偕。”(《题永慕斋》)“大安舆敬奉,中壼制重陈。冠剑瞻依近,苹蘩谒拜新。”(《《秋日奉皇太后时廵以继册中宫先谒二陵遂幸嵩洛发轫京师即景成什》)因为册立皇后,乾隆还专门携那拉氏拜谒父亲的泰陵,祖父的景陵,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护佑。“兹来允为苹蘩继(注:继册中宫特行展谒礼) 自昔常慙统绪承。设以微躬论遭际。於昭顾諟感应增。”(《恭谒泰陵》)
乾隆十五年年底,自河南回宫不久,那拉氏又于次年二月陪同皇帝南巡,八月去了木兰秋狩并在途中怀孕。乾隆十九年五月,皇帝还带着她回了一趟祖籍辉发古城(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并在这里留下了几篇诗作(见《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二)。册立后的四年里那拉氏连生了二子一女,生下幼子永璟时,那拉皇后已经是38岁的高龄产妇了。以下是搬故纸时间
《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七年四月 ○乙卯。上还宫。 ○户部议准、四川总督策楞疏称、大宁、荣县、威远、等三县。新添榷课增引。请于发川余引内照数给发。从之。 n○丙辰。上御太和殿视朝。文武升转各官谢恩。 ○皇十二子永璂生
○庚申。(永璂降临人世的第五天)○大学士管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奏、下江淮、扬、徐、海、等属。四月以来。天气晴和。又得时雨霡霂。二麦秋实。愈见坚好。大概均得丰收。现米价无增。民情宁谧。得旨、欣慰览之。北省今春及入夏。雨旸时若。二麦可定丰收。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顺适吉祥。卿其同此喜也。
约在永璂出生第二或第三天写的御制诗。顺便提一句,乾隆十七个儿子里,出生时能让他写诗庆祝的,只有富察皇后的永琮和那拉皇后的永璂。诗中“弄璋”二字已有诞子之意,喜当爹的乾隆尤嫌不足,特意加注是“中宫诞生皇子”
视朝旋跸诣畅春园问安遂至昆明湖上寓目怀欣因诗言志(这标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早朝之后去畅春园问安然后到了昆明湖看啥都开心于是写诗把这份开心记录下来嘿嘿嘿”)n视朝已备仪,弄璋重协庆(适中宫诞生皇子),n天恩时雨旸,慈寿宁温清,n迩来称顺适,欣承惟益敬,n湖上景愈佳,山水含明净,n柳浪更荷风,云飞而川泳,n味道茂体物,惜阴励勤政
永璂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排行十二,“璂”,是皮弁里缝合处镶嵌的玉饰,按照明清服制,只有天子皮冠才能饰十二璂。明代《诸司职掌》云:“皇帝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各缀五彩处十二,以为饰。”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玉器》里也说:“天子之冠十二会则十二璂,以次第降,为贵贱之等。”赵汝珍曾任清末大理寺少卿,对于清代皇家服制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或许永璂出生时,乾隆对他也曾有着不同寻常的期望。
幼子永璟出生当天乾隆的行程。起居注一般记录皇帝当天行程和经手政务,没有记载,很可能意味着当天乾隆为皇后专门陪产去了。
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乾隆帝携继后、嘉贵妃送孝贤皇后、哲悯皇贵妃、慧贤皇贵妃入葬裕陵地宫。当时继后怀孕大约3、4个月左右。据徐广源老师的微博介绍,那一年去裕陵送葬的随从人员还有怡嫔、颖嫔、林贵人。永璜妻、永璋妻。和敬公主、和婉公主,同为潜邸老人的纯贵妃则不在其列。顺带八卦下,之前有人推测纯贵妃之所以未葬入裕陵,是因为乾隆帝不满继后所生的皇子,有另立他人为储的打算,得在地宫里为未来帝母留下葬位。但从这条史料来看,或许从一开始纯贵妃就不在裕陵陪葬后妃的人选之列。
乾隆十九年二月初十,皇后生日当天的乾隆帝起居注。那拉皇后好几年的千秋节,乾隆起居注里都是空白的。
皇帝可以放假,妃嫔、大臣们可不行。乾隆十九年皇后千秋,总管马国用传纯贵妃等位伺候皇后饽饽二桌、酒膳三桌、肉四桌、黄盘酒膳一桌······(据膳档,省略号内为筵宴膳食)
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皇后千秋令节,恭遇皇上奉皇太后銮舆南巡。是日皇后具龙袍补服,率贵妃、妃、嫔诣皇太后行在宫行礼毕。皇后率贵妃、妃、嫔诣皇上前行礼礼毕。n皇后御行在宫升座。贵妃、妃、嫔于皇后前行庆贺礼礼毕,贵妃、妃、嫔俱退。
即便是在断发前一个月,即乾隆三十年二月皇后48岁千秋时,夫妻俩还一起庆祝生日。据膳档记载,二月初十日早膳,皇后进菜四品,随送鸡丝下面一品。晚膳时乾隆赐扈从王公大臣、江南大小官员等食,并赏给江浙二省所有办差兵丁两月钱粮。据当值史官记载,当天帝后同堂、赏赐有加,“备极欢洽”。
二月十一日早膳,皇后进菜二品,随送攒丝面疙瘩汤膳一品,当天皇帝还兴致盎然地拌馅包饺子,青韭猪肉小虾米馅的,包好的饺子赏给了皇后和妃嫔。可见此时夫妻关系还是正常的
类似史料还有很多,详见微博#那拉皇后#
快乐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打击便接踵而至。
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酉时,皇五女夭折。二十二年二月初一,也就是她四十岁生日前夕,母亲郎佳氏去世,而此时她在南巡途中;同年七月二十四日子时,皇十三子永璟夭折,此时她在木兰随驾,都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在这前后,乾隆潜邸里那些陪她度过半生的姐妹们也纷纷离开,此后她的生命中就很少有什么大的事情,在档案里,她大多是作为礼仪性的人物出现,比如为太后祝寿,为皇帝代呈御笔佛经;
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皇太后七旬大庆,皇后奉旨,在寿康宫进御笔贝叶长生汉字金字无量寿佛经一套,共计二部。
或者为庶子女祈福,迎送痘神娘娘;又或者参与到妃嫔册封礼中,接受内外命妇的朝拜。
乾隆二十四年,令贵妃册文:尔令妃魏氏。素娴女诫。早侍掖庭。勤慎居心。柔嘉著范。钦承圣母。供内职以无违。敬佐中宫。禀徽音而有恪。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日,礼部为礼仪事宜制清吏司案呈,恭照五月二十一日巳时册封慎嫔、容嫔所有受册行礼仪注,本部业于五月十八日进呈,相应抄录粘单知会内务府:······内女官引慎嫔、容嫔赴皇后宫行礼,内监奏请皇后升座,女官引慎嫔、容嫔于皇后前,行六拜三跪三叩礼,礼毕皇后还宫。慎嫔、容嫔俱出。为此谨具奏闻。
偶尔,她也会动手为皇帝改改衣服、做做荷包
乾隆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胡世杰传旨:“袍子领子小些!到家里着皇后放样。巡幸褂抬肩转身最小,亦着放样。”(《穿戴档》)此时乾隆在从泰陵回京的路上。
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胡世杰传旨:金银线东珠押豆火燫怎么不伺候万岁爷带随?又传旨降东珠押豆火燫拿来伺候呈览。总管马国用等随将火燫二把交与胡世杰奉至御前呈览。奉旨:将东珠押豆一个摅下交于皇后重做一把火燫来。
从后来的事情来看这段时间她似乎醉心于佛法之中,可能青灯香烟,才能陪她度过漫长的人生,度过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晚。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早膳之后,晚膳之前,那拉断发,请求出家,鉴于第二天就是乾隆一行人返航的日子,所以那拉的心愿应该是在江南水乡了此余生。然而,此举却触怒了乾隆,那拉被提前一日加快速度送回宫中。一开始,乾隆令福隆安日行两站加紧回京,沿路马匹纤夫都必须准备充足。
后来也许是继后态度缓和,乾隆态度也有所软化,令福隆安“酌情行进,无需过急”。此时乾隆应该还未有废后之心,因为继后在回程途中还让官员筹备接驾。
闰二月二十一日 寄谕福隆安。派伊扈从皇后,护送启程时,曾令日行二站。今据安泰返回所奏看得,途次行进尚好,全然无事。既然如此,前往彼处何需过急。倘若过快,地方官员不及筹备,且当差纤夫等人必怨辛苦。应估计路途远近,酌情行进,无需过急。随后,朕降阿哥之旨发伊处。——《寄信档》
闰二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方观承奏报皇后回京查办沿途水路营盘及河道事,出自军机处录副奏折。在皇后回程途中,官员依然需要准备沿途接驾、查看沿途水路河道情况等事宜,说明皇后并不是被秘密遣送回京的。
闰二月二十八 底档里皇后回宫
闰二月二十八日皇后进宫,每日所用吃食份例俱照拨用份例用,侍候膳太监5名,厨师2名,西暖阁膳房当差太监3名
然而在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里,三月初三,皇后才到山东。
三月初五日,还有地方官员恭候皇后御舟事由的折子
*补充:三月二十日 銮仪卫大臣福隆安奏 皇后抵达敦家庄站 直隶总督方观承等迎接並進貢物品 皇后拒收片
三月二十三日,皇帝甚至还下了一道嘉奖皇后侄子讷苏肯的谕旨。议叙,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谓之“议叙”。
○又谕、据绰克托奏、自伊犁行抵雅尔。官兵马匹。全无伤损。粮饷器什。亦俱运到等语。此次带领移驻官兵。行走甚属妥协。绰克托、伍岱、讷苏肯、俱著交部议叙
三月三十 寄信档里福隆安等回京
乾隆三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奉上谕:顷据福隆安奏称,本月三十日将抵京城。等语。著寄谕福隆安,兹令英廉于二十三日,由顺河集启程追赶伊,有谕旨。福隆安奉此旨后,不过行一二【原档空缺】,英廉即可追上;或酌情择一处暂宿,务于入京城前,等候英廉前去传旨再往。
大约在乾隆回京后,情势便忽然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了。
四月二十一 乾隆回京 进圆明园
四月二十五 皇太后回京 进畅春园
四月二十六日,贵妃内廷主位前往畅春园恭请皇太后安,皇后没出现。n五月初一 驾进宫。初二 侍郎阿永阿因力谏不可废后被贬往新疆。初十,在大臣们极力劝谏之下,乾隆放弃了废后,谕旨晋令贵妃为皇贵妃。五月十四,收缴四份册宝夹纸,后位不废而废。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七 皇后娘家拨回原旗 削去两个世管佐领。同月 讷苏肯著为三等侍卫 交乌什大臣差遣。七月初八 乾隆前往木兰秋狩。七月十四,那拉皇后去世。自此,乾隆帝再未立后。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永璂去世,年二十五,无子女,那拉皇后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丝血胤,也终于断绝。
以下是乾隆三十年十五阿哥请安折里的内容
“再令阿哥公主福晋们进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们念,他怎么礼、做何光景,一一记下,不必写折子,涿州接驾你再奏。”“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谕王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对于皇后剪发,乾隆自己也是震惊且疑惑,剪发时皇帝并不在场,也并不清楚皇后剪发的原因。因此他又是让人观察皇后接旨时的反应,又要审问宫女,“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还猜测“她平日恨我必深”。如果皇后在剪发前就与皇帝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譬如阻止妃嫔晋封或者为儿子讨要储君之位,皇帝根本不需要这么大动干戈。橘玄雅的博客提到过继后剪发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引用如下:
n目前存留的宫廷档案中,有作为继皇后当时最重要的本家血亲,继皇后的侄子副都统讷苏肯,在遭遇继皇后纳喇氏杭州事件之后的奏折(《署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讷苏肯 奏因皇后擅自剃发欲意出家颁谕削侯爵留任而谢恩折》 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具文,无朱批),其中说道,作为继皇后的侄子讷苏肯,接到上谕密信的时候,是在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日。当时,他所收到的,是乾隆三十年三月初三日的由高宗行辕发出的密信上谕。在这份密信上谕中,高宗说:“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驾临杭州,正欲返回,于启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发。身为皇后,所行如此,着实不像话。”(原档为满文,此为翻译版本)由此可见,作为继皇后纳喇氏的本家,得知的信息,依然是后来高宗在上谕中提到的“自行翦发、意欲出家”。
那拉氏身为皇后,却“自行翦发、意欲出家”,对宫廷生活毫无眷恋之意,让乾隆认定“她平日恨我必深”,因此也不难解释后来乾隆为何对这位共枕三十余年的妻子如此冷酷:皇后有错在先,藐视国俗,忤逆君上,不曾废后已是仁至义尽。“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
目前关于继后剪发原因的揣测里,有一种“封妃剪发说”,猜测那拉氏妒忌令妃得宠,为阻止令妃封皇贵妃,愤而断发。且不说皇贵妃和皇后还有差距,皇贵妃是否摄六宫事都有很大区别。即便乾隆要晋封皇贵妃,那拉氏也无权干涉,更何况她自己曾经是尊荣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令妃后来只是晋封普通皇贵妃,能给皇后带来什么危机感呢?若乾隆真要宠妾灭妻,在皇后忤旨断发的第二天就可以晋封皇贵妃了,但继后剪发后乾隆还是纠结迁延了不少时日,事发后三个月才下定决心收回册宝提拔贵妃。认为继后因阻止令妃晋封皇贵妃而剪发是很明显的倒果为因。
那拉皇后与乾隆共育有二子一女,孩子们的生卒时间如下:
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庚子丑时卒,次年入葬朱华山十二贝勒园寝。著有《御制满蒙文鉴》总纲,《日课诗稿》。清代儒宗钱大昕于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十二日入直为永璂讲学两年,评价永璂“天资淳粹,至性过人”,还因为来不及给永璂奔丧难过了一段时间,他说自己没为永璂做什么事,家里的邸报也没看见永璂去世的消息,直到一位前辈南下才告知了他这个事实,然而百日已过,奔丧无门,自己的悲伤与昔日贾谊哭梁怀王是一样。钱大昕的母亲亡故,永璂曾托人捎200两银子给老师治丧,然而等这笔钱到钱老手上时,永璂已经不在人世了。
永璂自乾隆三十五年开始编撰《御制满蒙文鉴》总纲,其时刚及弱冠之龄。乾隆四十年,总纲完成进御览后,乾隆评价道:“汝所进书甚好,但有眉目不清数处,改正后再行呈阅。”又道:“汝所作之书亦甚费心矣。”永璂回忆,“闻命之下曷胜感幸。”(据《日课诗稿》)但还没来得及见证此书出版,次年正月永璂即病逝,以入八分公例治丧,不久乾隆将两个月大的绵偲过继为永璂嗣子。永璂去世的当年,《御制满蒙文鉴》总纲刊行。
皇五女,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寅时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酉时卒,葬地未详。她夭折时继后大约怀孕一个多月,后来幼子永璟早夭,也可能是那拉孕中悲伤过度的缘故。
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生,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子时卒,葬于端慧太子陵内右侧砖券中位。他夭折时仅有19个月大,比早夭的皇十子、皇十六子年纪都小,但依然有名字。“璟”,玉之光彩也,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是孩子病重或者夭折后起的,想想也是颇为伤怀了。
关于更多孩子们的资料,详见那拉的孩子们
由于那拉相关的资料被毁得非常严重,我们无法准确的知道那拉的容貌,尤其是画像,单人像已不可寻,《心写治平》等群像作品的那拉也被努力删改,然而,那拉的相貌应该是漂亮的,在乾隆二十八年金廷标所作行乐图中,有乾隆亲做的“阏氏来备九嫔列,较胜明妃出塞图”句,其时那拉已近半百。
在如今找到的实物证据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拉身高大约一米七左右,鹅蛋脸(那时候也比较流行,乾隆潜邸清一色都是这种脸型)面容秀美,仪态大方。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在答金从善的旨意中还一再强调皇后“非以色选爱升”,不知他是否还能想起那十二年未见依然能折磨他的的女人。
那拉的长相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知道,那拉和纯惠的头骨已经被发现,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早日头骨复原。
借用一句那拉皇后历史爱好者的话u0000结尾
我觉得那拉身上最值得珍惜的一点就是,她五十岁了,在生活不顺利的时候,还有一些自己对于生活的渴望,还会去争取,还会去挣扎,
最后,欢迎关注微博话题#那拉皇后#,了解历史上的u0000如懿。
本文内容来自微博@Ahhh--Meow@小羽歌歌@yuanmeng--318
看完剧回来,修改一下评分。
这剧不符合历史,但是当同人文看还是看的下去的,不懂怎么那么多人打一星。
更新:那拉皇后父讷尔布、母郎佳氏、兄讷礼、侄子讷苏肯。此前文中的“其父讷苏肯”为笔误,给大家带来了疑惑,非常抱歉。
立后过程的微博文章可能打不开,链接放在这里 https://m.weibo.cn/6509666624/4265814498556290
更新:有人提到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也是摄六宫事皇贵妃,个人认为不是。首先她的册文里没提到摄六宫事,只说她将在先皇后丧期后正位中宫。其次她封皇贵妃时嘉庆尚未亲政,皇帝都没什么实权,皇贵妃又怎么会有摄六宫事的权力呢?只能说她是确定了继后身份的皇贵妃,和是否摄六宫事关系不大
更新:那拉皇后史料汇总https://www.douban.com/group/633567/?dt_dapp=1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4002℃
《如懿传》 第23集在线观看 - 国产剧 - 芊芊影视-2025【实时更新】完整版电影电视剧全集-芊芊电影网 http://www.dahuol.com/vodplay/34296-1-23.html
今天和朋友走在路上讨论,怎样的电视剧,才是好的电视剧。把问题再放大一点,其实我想讨论的是:
如果更严谨一点,这里的“好”,需要再定义的清晰一些,问题可以这样提
在这个坐标尺下,《如懿传》就是动人的。相比起《甄嬛传》的取舍、决绝,《如懿传》写的是百转千回,曲折婉转,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如懿的帝后之情
《如懿传》讲的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也是最后一个皇后——那拉氏的生平。《如懿传》因是小说,女主便有了一个 青樱 这样的名字,入宫之后,请太后重新赐名“如懿”,这才有了《如懿传》的名
乾隆固然对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情深义重,但对继后也并非恩轻寡义。一则继后家族辉发那拉氏,并不什么肱股之臣,父亲只是世袭的佐领一职,正四品,负责200兵卒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日常。与雍正皇后 乌拉那拉氏 也非姑侄关系。
而参看如懿的晋升速度,很难说她从未有过盛宠。16岁时候,进入潜邸为侧福晋,富察氏比她早了足有7年入府。17岁,雍正驾崩后,就被封为娴妃。在当时,位份比她高的除了皇后,只有年龄更大,被雍正亲自超拔为侧福晋的高氏 —— 高贵妃。
乾隆10年,晋贵妃,13年,晋皇贵妃,14年,正式册封为皇贵妃,15年,册封为皇后。当时只有32岁。册封之后,以两年一娃的速度,连着生了5年,诞下二子一女,也算高龄母亲了。
继后的一切停止太过突然,在乾隆30年南巡中,乾隆还为她庆祝四十八岁生日,帝后决裂的当天,乾隆还赏赐了皇后不少点心,而晚膳时结束,皇后便消失在众人视野中。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乾隆只是用 “剪发”大不敬这样的理由解释,而为何剪发,则一律不知。
这样的故事,当然是戏剧创作的好材料。
少时得意,人生又逢皇后早逝的际遇,还在盛年登上皇后之位,和乾隆一起度过了乾隆朝飞升的10年,又在顶尖之时,戛然而止,废后,冷宫,逝世。
那些说乾隆厌弃继后的,恐怕是没有看到她之前的繁花似锦,春风得意罢了。
迅哥儿一滴泪
我给这部戏打了5颗星。至少1颗半是给周迅的,非常清晰,明确。
看了周迅,我再想不出其它人能把活泼底色的青樱、隐忍的如懿,倔强但是还贪恋少时情谊的继后,演的这么让人揪心。
《如懿传》不是现时备受大家喜爱的爽剧路线,虽然也有一步步走向人生赢家的戏份,但是赢过之后的落寞和回顾初心之后的决裂,才是《如懿传》的戏魂,也恐怕是堪破人生之后的b再度反思吧。
第一集,周迅以40岁的年轻,演少女,收获不少吐槽。造型不佳,恐怕要承担一半以上的责任,但是如同见朋友给我截取的她朋友圈有人的评价:
而周迅的演技,哭泣时连眼睫毛都在哀诉,告别时,连背部的起伏,都在讲述,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
所谓老天爷赏饭吃,就是她永远能让你爱上她。哪怕她的角色秉持的感情,别扭,又隐忍。
渐入佳境的第二集,我们能看到周迅在面对自己废后姑母时候,被要求活下去,单纯又坚毅
前三集,最感人的一段戏是 周迅 向皇帝道别的时候,此时她内心已经隐隐下决心,自己去死,而保全姑母。与皇帝闲话的时候,皇上想她讨“暗香汤喝”,撒娇式的问她:“你不答应朕啊”
周迅的反应精妙极了,她愣住了,然后缓缓的摇了摇头,随后再点头说,“好”
细腻而感人。
最后拜别乾隆,自知可能是最后一面,低低伏下,背部却因悲恸而起伏,不由得让人鼻子发酸。强烈建议看这一段,完全是立即被周迅圈粉的节奏。
而网络上盛传周迅告别陈冲演的废后,则是教科书一般的告别示范。没有声嘶力竭,只有见到姑母去世的意外和哀痛,所有的情感都是收着的,但是你无时不刻不能体会到周迅的悲痛。
只有这样的善良和刚强,才让青樱在日后危机重重的宫斗中,不耍心眼,但也活了下去。不靠卖弄圣母光辉,单就角色,就让人叹服。
《如懿传》的动人之处
回到文章开头,《如懿传》的感情描写,之前有评价说,过于别扭。比如乾隆害怕如懿宫内受倾轧,所以有意冷淡,比如为了气如懿,而去宠幸与她很像的魏嬿婉。
而如懿到最后,也拼死力谏皇上,放过香妃。
这种千转百回的情感,与目前的直白剧作方式,大相径庭。虽然与真实生活有差距,但是谁在爱情之中,没有委曲求全,千回百转,前后思量呢。
文艺作品,来自生活,把感情里哀怨婉转之处,做了放大和戏剧化描述,未尝不是另一种审美取向。动人的感情对比横冲直状的人赢剧本,恐怕还是动人者,余味更多些。
本来还想再忍忍看,现在实在忍无可忍。
首先以下内容在吐槽范围外:
周迅的演技。周迅的演技在IP剧主演这个集合里,排前三绰绰有余,说是最好的也不为过。但剧本太差,周迅每一场都演得很好,但整个剧情连在一起看,问题太多。
画面和制作。单看前两集,还以为制作会成为一个槽点,但后面的制作还是很精良的,尤其是画面和构图,属于这几年的第一梯队。但这个梯队里还有去年的海上牧云记,今年的延禧攻略和天盛长歌。算第一梯队,但也不算一骑绝尘。
历史问题一概不纠结,符不符合历史和故事好不好看没有必然关系。
1, 怎么评价这届的宫斗水平?
嬛嬛说,中国足球其实踢得也挺好的呀。
可别再说什么《如懿传》重点讲的是帝后感情,不是宫斗。讲道理,一般的感情戏能拍到女三已经算相当滥情了,如懿传作为一个连女十号都能分到很多戏份的电视剧,至少一半的戏份是宫斗,否则这戏也不会有现在的时长和这么多女配。而87集的剧长,按一半的分量算下来,怎么算四十多集内容归给宫斗都妥妥的。四十多集啊!还珠格格一共才24集。现在花了四十多集的戏份都讲不好宫斗,还好意思说因为宫斗不是重点?
本届嫔妃心理变态的比例比较高,心理医生或成十八世纪最稀缺人才。而且妃子们普遍偏科严重,生孩子和杀婴修了不少学分,但琴棋书画和语言艺术修行不足,笨在心里,狠在手上。
我要是乾隆也会觉得惋惜,怎么一个个花容月貌,但都这么魅力平平,泥胎木偶似的。
且不论嬛嬛这种惊鸿舞十级,长相思十级,诗书十级,策论十级,连争个圣宠都能想出红梅深处雪地引蝶这种诗情画意的至尊王者,即使公认的小家子气安陵容同学,都精通歌艺,刺绣,制香,和冰嬉四大绝技。
这叫什么?硬核争宠,凭真本事上位。
反观如懿传的宫斗,为什么拍不出彩?为什么这么像泼妇撕逼?为什么除了生孩子就是害孩子?
因为她们自身的人格魅力都太稀缺了,啥都不会,只能拿出人性底线直接肉搏了。嘉贵妃跳个海底捞甩面舞就能征服皇帝,可见一斑。好不容易高贵妃的琵琶是国手级别,也不能给她一个好好展示魅力的舞台,全剧只秀了一次琵琶,还透着“看我不踩死白蕊姬这个贱婢”的妒妇傻气。
找不到甄嬛跳惊鸿舞和安陵容唱《采莲曲》这样的高光时刻(采莲曲谁唱的?姚贝娜!争宠的歌喉都到了青歌赛冠军水准),导致妃子们的形象都特别干瘪,完全看不出这群人出身贵族,从小被琴棋书画熏陶出来的气度和素质,平常聊的话题也是,我怀了个孩子,你快去生个孩子这种让人白眼翻到后脑勺的无聊话题。
居然还有人厚着脸皮拿《红楼梦》里人物的闲聊来类比如懿传的缓慢,我的天!红楼梦里的人闲聊的时候在干嘛?在结诗社,在扑蝶,在葬花,在治家,在听凤姐这种人精插科打诨笑哈哈,大观园的小姐们吃个螃蟹都能洋洋洒洒写十几首诗,凤姐招待个刘姥姥都能引出茄鲞这种让人流了几百年口水的美味。《红楼梦》的闲聊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里面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致和当时贵族们的审美趣味。《如懿传》这种“嘻嘻我又怀了个孩子,你呀快去生个孩子,就她也配怀孩子?”,这种级别的闲聊,请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在此跪谢。
妃嫔们的魅力干瘪,尤其是说话艺术的干瘪,直接导致她们很多斗争都不能通过言语锋芒来完成,而变成了心狠手辣的大赛。大概是这群人实在想象不出上一届雍正的妃嫔们是怎样争奇斗艳的,所以只能在突破人性下限上使足了劲头,一个赛一个的品行裸奔,极度容易引起心理不适。
这群后宫奇才想出的招式有:让你水银中毒生畸形儿哦!给你下致幻剂天天幻想有鬼追你哦!紫禁城的毒蛇也是很厉害的呢!让你胃口大开狂长妊娠纹哦!(原著里更夸张,海兰是胎儿过大,导致生产后下体变形……这口味重的)后面还有更夸张的,把公主生下来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在御花园放个狗狗咬出狂犬病!中宫生嫡子嘛多大个事,我只要买通接生嬷嬷可以当场掐死!
整个后宫就是一部皇子版《死神来了》。
这么多惊天大案能集中在乾隆朝,也是老天给乾隆了一个开开眼界的机会,晚年乾隆很可能留下了一本《蛇蝎女子图鉴》,细数这些年的心灵创伤,建议历史学家们在养心殿好好找找。
也不是说不能使残酷手段,可是政治斗争都是用的手段越隐蔽越好,这群奇葩们,手段之低劣,个个堪比齐妃的“翠果送来一碗红枣汤”,闹出的动静一个比一个大,恨不得把紫禁城都给掀了,偏偏乾隆自己无能还要故作深沉,要么不查,要么查不出来,出了事,不是给如懿和稀泥就是折磨无辜侍女,你的后宫乱套那不是活该吗?
最不可理喻就是高贵妃三番五次用毒蛇害人。你说后宫就你们宫双喜一个人展露过玩蛇的技术,他也不藏着掖着,连公主这种远离宫斗的人都知道。高贵妃是小学生吗?你说出了和蛇有关的问题是生怕怀疑不到你身上?
高贵妃是傻妃人设就算了,乾隆查案能力更诡异。嫔妃差点被蛇害到流产,不查了。如懿在冷宫差点被毒蛇咬死,查不出来。这么容易查都查不出来?如懿到高贵妃宫里随便逛逛,哇双喜会玩蛇诶!这案子才最后结了。高贵妃是宫斗界小学生,弘历是查案届幼稚园吗?
描写迫害也是门精致的艺术,如果说单靠描写的手段的下作就可以揭露人性阴暗,那世界上最深刻的作品大概是《满清十大酷刑》吧?
2,如懿和乾隆的人设瑕疵
如懿传这个IP,除了宫斗写得烂,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在于人设,尤其是人设背后透出来的价值观。我现在觉得审了这么久都过不了也是情理之中,很久没有一部剧能让我闻到如此强烈的“糟粕味”。
如懿的人设:好久没见过这么拎不清的女主角了
说起来不可思议,大女主戏,居然连女主的性格线都说不清楚,甚至还不如扎扎实实写个傻白甜。女主身上的矛盾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如懿对于封建社会和皇室的压迫怎么看?
正例:大阿哥变成了一个争权夺位的皇子之后,如懿非常怀念过去那个与她亲近的纯真善良的孩子。这一段还演的很动人,这应该说明,她骨子里是追求人类本身的真挚情感,反感封建皇室破坏正常的亲情关系,搞得父不像父,子不像子。
反例:如懿劝嫡公主远嫁蒙古,居然说出这么一套话,而且口吻是这么的义正言辞,理直气壮。虽然以当时的历史环境,公主远嫁会是一个最终的必然选择,但这样一番话,又怎么能从女主角的嘴里说出来呢?
皇后幼子刚死,公主作为唯一的孩子不愿意离开母亲。且公主和亲这种事说白了就是出于政治利益的包办婚姻。一个口口声声追求情感,自由和真爱的女主角,居然能拿“满蒙联姻的旧俗”这样的标准封建桎梏压人,还压地这么理直气壮。
皇子在封建皇权的影响下,变成夺权的机器,公主在封建皇权的影响下,变成和亲的工具,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件事——封建迫害。如懿有没有意识到,当她说出:“公主不懂做人的道理,我就教你道理”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她自己就已经成为封建制度迫害人性的那把大刀了。而且从如懿说出这些话时候的坚定表情来看,她不是为了报复皇后,她对自己这套逻辑是充分认同的。那么日后不管她如何被封建制度迫害,我都很难再对她同情了,因为她自己不仅就是这套吃人制度的一部分,而且还很双标。
甄嬛传里面对和亲,甄嬛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我不出声,是因为不赞成这门婚事,却也知道更改不了。”高下立见。
所以如懿的人设不通的地方就在于,在突出女主白莲花的时候,把她描写成善良的,真挚的,热烈的,向往人世情感的,反对封建压迫的精灵;但又有的时候(哪怕中间只隔了几集),她自己又满口的封建礼教,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腐朽的气息。
如懿对于一夫一妻是什么态度?
正例:如懿曾经当面问乾隆一夫一妻质,遭到乾隆的不满。所以如懿显然是支持一夫一妻,对丈夫有独占欲的,这是很现代女性的精神。并且她既然敢于当面质问乾隆,就说明她对这件事本身的追求是热烈直接的。理论上来说,这正是两人后面决裂的导火索。
反例:如懿在之后的几十集里,如懿兢兢业业地做一个普通的后宫嫔妃,不管人前人后,独处还是和乾隆相处,她再也没有显示出对丈夫的独占欲,从来没主动争过宠,对其他嫔妃没有过嫉妒不满,皇上对她实际上相当寡淡薄情,她居然还能从中琢磨出甜头。这两个人的相处之中,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排他性。如懿在前40集的表现,应该可以获得“五星妾室”勋章了。
所以在故事的一开始让如懿提出一夫一妻就显得尤为突兀,像是强插的剧情。如果如懿不是真的对一夫一妻有执念,她怎么会把在当时这么“大不敬”的念头告诉乾隆呢?
可如果她对这个想法真的有执念,之后的几十集里她怎么把这种平等意识抛到九宵云后去了?
有趣的是,当了皇后以后,为了让帝后的矛盾激化,她又把这个意识捡起来了。所以中间几十集的如懿换了个人吗?
这不仅仅是人设矛盾的问题,如懿传前期令人窝火窒息的压抑感,就是从她的“安安分分”传递出来的。一方面乾隆不停宠幸新的嫔妃(乾隆与慧贵妃,玫嫔,嘉贵妃,令妃的感情戏都比对如懿有热度),另一方面不太受宠的如懿痴痴相信“我和皇上有特殊的情分”,甚至从冷宫出来也轻轻松松就翻篇了。她对于自己和乾隆关系中已经冲破屏幕的不平等,不真诚,太缺乏情感波澜,既没有怨愤,也没有反思。所以如懿这个人会显得又死又假。
如懿这个人物,戏里已经明说了她的性格“只求情分”,可她对外界的很多刺激,给出的反馈全都不对。如懿安分规矩得不像个人,像个没有感情的木偶。
举个例子,魏嬿婉被皇帝拉去做御前宫女的时候,如懿不太高兴。可是当下只有她和惢心两个人,她给出的原因是:我是因为有负凌云彻的托付……(而且她看起来是很真诚地说的)
你一个曾经跑到皇帝面前追求一夫一妻的人,面对新宠上位的反应,居然是,辜负了人家的前男友的托付?hello?
甄嬛劝皇上留宿华妃,向皇上举荐安陵容的时候,都很直接地描写她的难过和失落。华妃向皇上举荐颂枝时甚至一晚上睡不着,这是用情时正常的反应。
可如懿做妃嫔时的所有反应,按照她的“只求情分”的人设,脑回路都奇特的很呢。
冷宫三年对如懿到底有什么改变?
我以为会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但实际上人家只是去做了个刘海,改了个眉形。
如懿的宫斗手腕升级了吗?没有。周迅是演出区分度了,可剧情本身没有区分度啊。不管进冷宫前后,如懿的宫斗手段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的水平,经常吃哑巴亏,大关卡都是海兰帮她过的。如懿从冷宫出来的时候,自带了一种人生赢家的气质,我还以为她要像熹妃回宫一样大杀四方了。可实际上只有阿箬的死算她一次成功的反击。高贵妃的死主要是太后害的,富察皇后的死主要是玫嫔和嘉妃。
从冷宫出来,如懿对宫斗的态度还是听之任之,静静等待下一次栽赃的如约降临。
看清乾隆的渣男本质了吗?没有。皇上一句“你绣了多少帕子,打了多少络子”这事就轻易翻篇了?真就这么轻易翻篇了。是的,如懿进冷宫三年,吃糠咽菜,暗无天日,几度遭遇暗杀,而乾隆只需要知道如懿绣了多少帕子,打了多少络子,这事就可以翻篇了。
当个渣男可真容易呦!乾隆进游戏的时候一定是选择了“渣男初学者”难度。
思想境界升级了吗?没有。与隔壁《甄嬛传》甄嬛修行归来就“没有心”了,沈眉庄被污蔑“假孕争宠”解了禁足以后看破后宫,永远消极怠工的人生观大进化相比,如懿什么都没变(除了刘海和眉形)。
那大费周章演了十集,进了三年冷宫是干嘛啊?这就跟大平脸整容光垫了一个高鼻子一样突兀。貌似增加了剧情的波澜起伏,可是这和你其他的设施全不配套啊!
最后说说霍建华的乾隆。但凡描写封建时代妻妾成群的困境,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个男性的形象很隐蔽,或者很面具化。比如说《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拥有四房妻妾的老爷,甚至连脸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把制度和时代的问题和这个加害者本身的私德分离开。为了把真正的问题切割开来:悲剧之所以是个悲剧,是因为这个制度是有问题的,而不是因为这个人是有问题的。
乾隆和如懿为什么会有帝后的婚姻围城?如果说往真正深刻了写,其实是因为一个皇帝的感情,却要十几个女人一起分享,而且这些女人常换常新,在这样一个极度高竞争的模式下,任你是仙女转世,也不可能屹立不倒,只可能是各领风骚两三年。最后的赢家就是皇帝死的时候,恰好还在引领风骚的那个人,或者在最引领风骚的时候恰好死掉。
如今选了言情气质很重的霍建华,又一直把乾隆往渣男上靠的结果就是:如懿的悲剧到底是因为弘历是见一个爱一个的渣男,还是因为后宫永远没有真正的赢家?是不是如果乾隆不渣,在妻妾堆里挣扎的如懿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在现在这个稀巴烂的故事里,再也讲不清楚了。
唉,千言万语一句话:这种水平的IP,以后千万别拍了。周迅演得再好,糟蹋;制作得再精良,浪费。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如懿传》刚刚开播,本不想这么早写评论,可看到有人打一星,吐槽周迅年龄太大,气到忍不住。愤怒的原因有二:一则,我是迅哥的粉丝(不是脑残粉),我爱她年轻时水灵灵的美,也爱她如今添了岁月痕迹的美,她的美丽从来都不是漂亮的脸蛋,而是藏在脸蛋之下的惊人演技。尽管迅哥年过40,可她依然HOLD住角色,演出了如懿少女时的俏皮可人;二则,仅仅因为女演员不够年轻就给一部剧打一星,这审美是多么地浅薄!
姚晨不久前在星空演讲中讲述了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她说:“明明已经来到了作为一个演员足够成熟、表演状态最好的年龄段,但我们身处的市场,给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拍的戏却很少,这真是太令人尴尬了。”
为什么欧美剧中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能撑起大戏,而国产剧不行?市场反映的正是国人普遍的审美,一个做编剧朋友曾说,如果她写女主年龄超过30岁的剧本,肯定卖不出去,因为没有市场。《爱情进化论》据说是翻拍《我可能不会爱你》,可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女主角30岁,到了《爱情进化论》里,女主被减了两岁,变成了28岁。
国人的审美是什么?是把年轻当美,把老当丑。所以,电视剧主角的年龄要小,女演员则一定要有少女感。如果有导演愿意打破审美藩篱,以演技作为标准,而不是以年龄为标准选演员,结果就是《如懿传》的下场。我们总责怪市场盲目吹捧小鲜肉和小鲜花,可正是大众审美造成了鲜花鲜肉们的市场价值!
说句题外话,当我们吐槽婚恋市场上男性以“年轻貌美”来衡量女性价值时,女性自己可曾想过,你是不是也用“年轻貌美”来衡量其他女性的价值呢?社会的审美是由个体组成,正是这些狭隘的审美造成了所谓的“大龄剩女”和尴尬的“中年女演员”。
法国女性不受年龄束缚,能在不同年龄段活出不同美,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是多元的,正是这种多元性,60多岁的法国女演员于佩尔才能主演两部备受文青吹捧的电影《她》和《未来的事》。中国不是没有于佩尔这样好的女演员,是这样的剧本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投资。
如今审美的另一个浅薄之处就是缺乏耐心。我最近在读毕飞宇老师写的《小说课》,毕老师说:“当代的中国是没有耐心的。我们热衷于快。我们喜爱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太滑稽了,这个振奋了我们几十年的判断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它让高贵的生命变得粗鄙,直接就是印钞机上吐出来的印刷品。我们人心惶惶,我们争先恐后,我们汗流浃背,我们就此失去了优雅、淡定、从容和含英咀华般的自我观照。没有耐心,极大地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
正是因为没有耐心,我们喜欢看节奏快又直接的剧,比如《延禧攻略》,而《如懿传》刚开播就被吐槽节奏慢、线索错综复杂,不知道究竟在说什么。
海明威有个冰山理论,他说好的作品露出水面的是1/8,剩下的7/8则在水面之下。这是在说,好的作品一定是含蓄的,是需要花心思琢磨的,不过海明威所说的好,在当下中国的审美语境里变成了槽点。
马三立老爷子搁今天也得怀才不遇,他的包袱都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最后达到喜剧效果。现在的人哪会给老爷子这么长时间铺垫,只为听那最后的一响呢?大家看的是抖音小视频,15秒就是一个段子了!
观众更没耐心看一部花45分钟铺垫的电视剧,也不愿意思考错综复杂的线索背后是什么,没耐心直接导致的就是不愿意思考。简单地说,当今审美追求的是快餐文化,给我刺激给我爽就行,哪怕简单粗暴。
《如懿传》这种如同煲汤般的剧情,即使更健康更营养,也不受待见。不待见还不打紧,还要吐槽你拍得差,而吐槽的标准就是我看不明白,你当然就差喽!就比如有人质疑如懿一开始出场时俏丽活泼,似乎无所不能,可没一会,她就变成了受气小媳妇。
如懿为什么开场俏丽活泼,似乎无所不能?因为那时,她背后靠山——皇后——正得势,她顺风顺水,自然天真活泼,岁月静好;没一会儿,是电视剧里的镜头没一会,但时间线已经是6年后了,那是怎样的光景了?如懿的靠山被打入冷宫,终身禁足,皇帝还搁下话,生死不相见。而如懿靠山的死对头----如懿的婆婆——此时已经是皇太后了,如懿自小在宫中长大,无论如何俏皮天真,也深谙宫中的潜规则,知道审时度势,在失势的情况变成受气小媳妇再正常不过。
反观《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璎珞在后宫一路过关斩将,她啥话都敢说,啥诡计都能戳穿,啥仇都能报,连皇帝的兄弟她都能制服。她才是真正的无所不能,如有神助,整个大清后宫都如同她家后花园似的。
我一个深谙世故人情的朋友曾发出感叹:“我一普通学校的教师,要是敢像魏璎珞这样跟校长说话,早都死了十回八回了,何况后宫呢?”魏璎珞的主角光环强大到失真,她不像一个人,倒像一个神。观众要是真以为只要聪明,敢反击,就能不受欺负,那就太傻太天真了。
还有人质疑《如懿传》台词直白,说古代人是这么说话的嘛,怎么像现代剧。要是台词真的都是古代文言文,有几个人能听懂,怕是吐槽的人自己都听不懂吧。《如懿传》的台词也绝非直白,反倒值得琢磨。
举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太后在叠纸锭,贴身宫女道:“太后怎么还做这些,先帝的丧仪将毕,不用再烧这些纸锭了。”
“先帝灵前那些都是哀家亲手做的,如今这手闲不住,你说这是烧给景仁宫好呢,还是烧给她侄女?”
(这就是在问,我是让先帝的皇后死呢,还是让如懿死呢?你说让谁死需要问一个宫女嘛,太后自己还拿不定主意?当然不是,这问话背后透着的意思是我想让谁死,谁就得死,整个大清国现在都是我家的。)
“青主儿是晚辈,哪里配得上你亲手做的东西!”
(宫女没有直接说让您的对头死吧,但她的意思一目了然。她为什么不说让如懿死,或者俩都该死呢?是因为她喜欢如懿吗?不是,是因为她知道如懿是最受皇帝宠爱的女人,如果让如懿死,皇帝势必要和太后----她的主子翻脸。她也知道,太后也定是这么想的,她顺着主子的意说就好了。不过,她知道主子不喜欢如懿,所以还要说如懿配不上主子亲手做的东西,这回答就滴水不露了。)
相比之下《延禧攻略》的台词才叫直白,不光直白,还很啰嗦,总是在给观众解释,生怕观众理解不了剧情。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被称为全世界编剧第一必读经典)中强调了优秀的电影剧作家是惜字如金的,力图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麦基还举了一个例子:帕斯卡尔曾经给朋友写过一封长而无当的书信,然后在信尾的又及中深表歉意,说他没有时间写一封短信。
毕飞宇说:“简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上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作家的心性,一个作家的自信心。啰唆其实都是由胆怯带来的,他惧怕读者读不懂,他要解释。”《延禧攻略》的啰嗦未必是编剧们的胆怯,他们只是把观众当成一群不愿意思考,甚至是智商不太高的人。
《如懿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美术和摄影,它就像是在故宫实景里拍摄的一样,非常写实,无论外景还是内景都经得起细看,先帝丧仪的大排场更是电影级别的镜头了。
反观《延禧攻略》就简陋多了,没有太多新鲜感,整个色调是加了很厚的滤镜呈现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颜色。可惜,不少网友却认为这种滤镜之美是大美,而恶狠狠地吐槽写实之美的《如懿传》过于花花绿绿,是农家乐审美。
对于这些网友,我想套用毕飞宇老师一句话回应:“有能力看到,你就能体会这种深沉,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反而有勇气批评创作者浅薄。”
最后,让我用毕飞宇老师在《小说课》里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审美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诉求,蕴藏着价值的系统与序列。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具体的表现就是拿心机当智慧的美,拿野蛮当崇高的美,拿愚昧当坚韧的美,拿奴性当信仰的美,拿流氓当潇洒的美,拿权术当谋略的美,拿背叛当灵动的美,拿贪婪当理想的美。”
END
写在后面的话:
1、原著抄袭的事儿,我不知道,我没看过原著,我的评论仅基于我看到的几集《如懿传》。我本人对抄袭是深恶痛绝的,更讨厌电视界的抄袭专业户于妈。
2、说我偷换概念的人,你并没有看懂我的文章,这么多人攻击迅哥没有少女感,甚至还给剧集打一星,难道不是审美的狭隘嘛,他们连一个40+女演员演一集的少女戏都不能包容。
3、现在的键盘侠就是红卫兵啊,只要你的观点和他不同,他就说你是营销号,在为某某洗地。我不是营销号,只是订阅号,欢迎关注我的订阅号:fangluoluostory。我没洗地,只是在洗你的审美而已,再洗洗那些一言不合就要愤而取关的人。希望我的地方留下的是一些有审美之心与包容之心的人。
4、无论你骂我骂得多凶,我都不会单独回复你,套用毕飞宇老师的话说:你让茅台酒和大粪交手,一交手茅台酒也就成了大粪。我不和你玩。
写在剧终后(有剧透):
看到如懿因为不屑于宫斗,被弹幕骂无能时,我感到很心痛,善良和自由的灵魂在俗世中注定不得志吧!弹幕里都在称赞逆袭的海兰,可是我对这个角色却爱不起来,她害过无辜的皇子,又让凌云彻领了盒饭,是的,她是为了报仇,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这么做,可为了报仇和保护所爱之人而杀害无辜者,和那些坏人又有何本质区别呢?都是踩着无辜之人的血迹,行一己私利。
我之前说过了:《甄嬛传》讲的是爱情的毁灭,《如懿传》讲的是婚姻的毁灭。虽然都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梦想,可这两个故事讲的是同一个梦想,不同的阶段。
很多人质疑甄嬛和皇帝的感情,认为这是一场骗局。
郑晓龙特别擅长讲家庭伦理,通过电视剧的再塑造,皇帝是一个非常丰满、所言所行都有迹可循的人,甄嬛和皇帝的感情也被讲述地非常扎实细腻。
我们先来回顾下嬛嬛和四郎的感情。
谈感情绕不开两个必须要讨论的话题:双方的性格和经历。关于四郎的性格和经历,之前就有详细分析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从皇帝视角浅谈《甄嬛传》5种类型19位女性n
这里直接上结论:1.四郎是文艺青年,恋爱性格是被动内敛的。2.甄嬛也是文艺青年,恋爱性格是主动奔放的。3.甄嬛在四郎眼里不是纯元替身,是回不去的青春岁月和所爱之人的样子,简单说就是:爱过。简单来感受下文艺青年怎么谈恋爱:n
寥寥几句,彼此的兴趣爱好、读书素养跃然眼前。n
甄嬛和四郎的感情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相识阶段:甄嬛偶遇沧桑大叔心里小鹿乱撞四郎邂逅文艺少女冰封内心融化
文艺青年的一见钟情绝对不是看颜,一般都要经过两三番的勾引和较量,私下里的惦记和酝酿。n
紧接着就开始大庭广众下秀恩爱,四郎说:“朕心疼自己喜欢的女子,别人爱怎么议论就怎么议论。”n
新婚破处之夜,剪床头的红烛,相信民间燃红烛到天明夫妻必回白头到老之说:n
四郎:“让你与朕白头偕老,那朕岂不是要年过百岁了?”n
甄嬛说:“皇上万岁,若陪臣妾白头只到百岁,岂不吃亏?”
四郎:“朕这一生中,也曾彻夜点过一次凤凰花烛。你想与朕白头偕老吗?”n
甄嬛:“天下女子,无一不想与夫君情长到老。臣妾也不能免俗,不过臣妾害怕,怕都是奢望。”n
四郎:“你这心意朕视若瑰宝,必不负你。”n
甄嬛:“这里有笔墨吗?臣妾要记下来,白纸黑字皇上就不会抵赖了!”n
你们说这甜不甜?
这和热恋期的小青年许的那些“爱你一辈子”“永远在一起”的肉麻承诺是不是一毛一样,只不过人家不能免俗中透着文艺气息。n
在这个阶段,甄嬛已经开始陷入爱河,然后憧憬各种美好未来了;但四郎不同,他也有一条爱河,只是上面结了十年寒冰,他更早经历过爱恨离别,此时的他,无非是发现了形形色色炮友中的一颗遗珠,冰层才开始慢慢消融。
可以这样代入,当你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当你再次碰到这样一个和纯元很像的女孩子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上天的眷顾或补偿?有生之年还能再用心爱一次?n
在甄嬛眼里,你是电,你是光,你是我的super star!
在四郎眼里,你是类卿的菀菀,你是回不去的青春,你是我的白月光!
热恋阶段:爱就是一颗心融化另外一颗心两颗心相互靠近的过程
桂圆核桃莲子撒帐,椒房之宠,吃生饺子……热恋中的男女就是这样,一个负责调戏,一个负责娇嗔,乐此不疲,乐不可支。热恋中人还有一个特别的点,就是有如圣人般的心胸和利他之心。
四郎连续睡了嬛嬛七天,四郎没说受不了,嬛嬛受不了了:“皇上专宠臣妾冷落其他嫔妃,旁人不免会议论皇上,男儿凉薄,喜新厌旧,臣妾不能让皇上烦心,臣妾不忍。”n
首次谈恋爱的嬛嬛空有一副理论,“知道是知识,做到是本事”,很多道理不是知道就能做好的。n
作为懵懂少女,她根本消化不了自己在感情里的懂事和乖巧,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挣扎之中,所以就出现了这种躺在床上说要皇上雨露均沾,独守空房时弹湘妃怨的情景。四郎听懂了小姑娘的心思:“朕不在,他心里难过。”n
甄嬛:“皇上这么过来,齐妃会难过的。”
四郎:“你舍得推朕去旁人那里嘛?”
甄嬛:“臣妾说过皇上是明君。”
四郎:“那朕明日再做明君,今夜且在做一回昏君。”
甄嬛:“那臣妾明日再做贤妃。”n
你看,热恋中的情人就这样,一箩筐的土味情话,特别懂得换位思考,特别懂得心疼理解对方,特别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n
不惑之年的老腊肉迎来了人生第二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发现,男生找的新女友会和前任、初恋有某种神似,与其说甄嬛是替代品,不如说爱的感觉和对象就是相似的。n
感情是极其复杂的,甚至会让人从深处无法理解。于皇帝而言,他就喜欢这样色儿的——大胆热烈,明艳动人,还是个真·文艺青年:内心有对白首一生充满向往,敢于抒发关于感情的梦想,主动称呼自己四郎,前可以当工作上的解语花后可以在感情里“共话巴山夜雨时”……
但热恋中有摩擦也有猜疑,不过这些问题在如胶似漆的状态里根本不算什么:
沈眉庄被陷害,嬛嬛说:臣妾不会叫四郎为难的。n
甄嬛几句话就驳了华妃协理六宫之权,明显是僭越干政了,但四郎说:无妨。n
热恋期在甄嬛入宫后的第一次生日时达到了高峰:
甄嬛:凤凰于飞,和鸣铿锵,夫妻和顺恩爱,是世间所有女子的梦想。
四郎:此刻你的梦想实现了吗?n
考验阶段:不存在完全互相理解对方的亲密关系
甄嬛失子后,二人关系开始面临最大的考验,裂痕开始产生。我们首先来分析下这种裂痕产生的内在原因:在嬛嬛和四郎的这段感情里,存在两样东西是不对等的:感情经历的不对等和双方关系的不对等。感情经历的不对等,是指在谈恋爱这件事情上:甄嬛完全是一张白纸,向往的是纯粹的交心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式的感情,最初的梦想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n
四郎是受过严重情伤的:翩翩少年情窦初开时爱上了一个姑娘,那是四郎真正意义上的初恋和此生挚爱,而且他和纯元的感情的终结既不是因为外界压力的拆散,也不是双方性格上的不成熟,而是因为一种完全不可抗力因素:死亡。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已习惯做金銮殿上九五之尊的天子,是大清王朝一千万平方公里的最高统治者,是纵横前朝后宫的一朝天子,那个和潜邸里为心仪姑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四郎早已经死了,并且习惯了那种迷失本心的状态。
所以,一个是涉世未深想要看尽人间繁华的清纯女青年,一个是心已沧桑需要坐旋转木马的大龄男青年,皇帝和甄嬛心态上的差异,类似于甄嬛和果郡王谈恋爱时心态上的差异。这种感情上经历的不对等,造成了二人心态上的不对等,导致面临重大议题时二人是无法深刻理解对方的。
在相识阶段和热恋阶段,甄嬛的活泼动人开始融化皇帝冰封的内心,整天思考谈论的是从风花雪月到诗词歌赋,在没有重大事情考验之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n
双方关系的不对等,主要原因是在这段关系里甄嬛低估了自己的分量:在甄嬛眼里,二人关系是这样的:“于皇上而言,臣妾只是普通嫔妃,可臣妾却视皇上为夫君。姑姑教导过臣妾该如何侍奉皇上,却从未教导过臣妾该如何侍奉夫君。”n
“皇上对臣妾太好,反而臣妾会有些害怕。”n
“四郎宠嬛嬛,嬛嬛都知道,只是四郎之前也是这么宠着华妃,宠着眉姐姐,嬛嬛怕四郎只是宠而已。”
甄嬛从潜意识里,对皇帝是有一种取悦心态的:像她告诉皇帝雨露均沾别老睡她,是想侧面表示自己懂事乖巧;嘴上说自己视皇帝位夫君,可心里又觉得害怕,原因是自己不过是后宫宠妃之一,只有宠没有爱。皇帝眼里的甄嬛是这样的:
“甄嬛即是甄嬛,你这样就是最好。”n
“朕摆明了只偏心你一人。”n
说回甄嬛失子,感情经历和双方关系的不对等,在这件大事上就体现的格外明显了。
全剧中,皇帝有三次落泪,甄嬛失子就是第一次。
看电视剧时我们更容易跟着主角的视角走,现在我们尝试站在当事人双方各自的角度来看下这个问题:
甄嬛视角:这个视角我们相当熟悉了,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怀孕生孩子,第一次流产,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来说,打击是相当大的。这孩子又不只是我的孩子,也是你们爱新觉罗家的,你有什么理由不去杀贱人以平我愤?
皇帝视角:其实我们回顾皇帝的前半生就可以看到,甄嬛的第一次他都经历了很多次了,宜修孩子三岁早夭,纯元母子俱亡,华妃成型男胎流产……
说句难听的话,这个年届四十的男人可能都被这些生活中的苦难折磨地麻木了。身为九五之尊的成熟男性,皇帝面临的局面是复杂的,考虑问题是长远的,他要掂量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爱人的悲伤,还有工作伙伴的心情,大局的稳固。他当然想凭心情处理这件事情,可是他不能那样做,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无奈和辛酸。他最终的选择,是他平衡这些利益得失后作出的他认为最正确的选择:毕竟孩子还是可以再生的。
皇帝去看望甄嬛,告诉侍女不必告诉他来过,说明他心里是很在意这件事情的,他生气自己虽居万人之上却没办法杀之后快,也生气甄嬛对他所面临局面的不理解。
所以由于二人感情经历的不对等,导致面临重大议题时二人是无法深刻理解对方;而且这一事件让甄嬛作出错误的判断:自己在皇帝心里的分量不过如此,从而让双方关系变得更不对等。
有人可能觉得我过于美化皇帝了,至始至终觉得皇帝没有爱过甄嬛,皇帝是大猪蹄子,见了谁都是肉麻的霸道总裁。
那我们听听皇帝老婆和老妈们怎么说:
皇后其实看的最透彻,说过:“他们二人是交了心。”
华妃感触颇深:“皇上从来没有这样过。”
老妈说:“哀家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皇帝是太在意莞嫔了,所以甄嬛伤心,他就气恼。皇帝可以有宠爱的人,可是不能钟情。”n
所以,外人最能看明白,当事人却容易犯执念。
崩塌阶段:确认过眼神,是在错的时间里遇见对的人
崩塌的导火索大家都知道,甄嬛误穿纯元故衣。那根本原因呢?记得甄嬛抓住刘畚后,有这样一个情节:
四郎疑心是她有意安排,甄嬛说:我从没有想过皇上会疑心我,我不是介意,而是失望。当日错怪眉姐姐时,我也曾想过,会不会有一天皇上也不信任我?事到如今,我还是那么难过。n
这个地方有个细节:槿汐告诉她:你与其在这里伤心难过,不如多想想,怎样让皇上少疑心?甄嬛问:为什么不说,让皇上不疑心?槿汐苦笑:小主若觉得做得到,也可以这样说。n
你想想,连槿汐都苦笑了,此时的皇帝早就过了追求这种纯粹感情的年纪,这里又是一个人生经历的不对等。
从这也能看出,甄嬛还是太年轻,对感情有轻微精神洁癖,要求太纯粹、太干净,不能掺杂任何杂质。韩国诗人郑玄宗有首诗《访客》:一个人的到来,其实是一件非常浩大的事情,因为他,是带着他的过去一同到来。
在这段谈情说爱里,甄嬛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尽千帆后站在面前的皇帝经历的过去会造成一个怎样的现在式的皇帝。或者说,以她的人生阅历可能还没有想到要做这样的思考。这些就是他死活接受不了自己是因为像纯元而被喜欢的原因。n
当甄嬛得知“这些年的情爱与时光”,只是因为“宛宛类卿”四个字时,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细节:甄嬛来求见皇上时,皇帝第一句问的是“如今睡得还安稳吗”,甄嬛这个时候又是祸不单行,上来就谈“朝野局势权力倾轧”,皇帝心里怨的是“你挤破脑袋来见我也不问我声好不好”,甄嬛心里怨的是“我究竟算什么,终究是错付了”。n
人生是百转千回的,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生爱一个人都是很理想化的,更何况生于帝王家。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说皇帝心里完全承认甄嬛是纯元的替身,为何要在甄嬛穿纯元故衣时,发那么大的火,生那么大的气?他只会更加沉迷于这种相似里。他作为一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文青,他渴望爱情,他也不可能对于“替身”没有意识。
皇帝喜欢甄嬛,喜欢甄嬛与纯元的相似,也更喜欢甄嬛与纯元的不同。在经历了人生的那么多坎坷曲折和生离死别后,体会到高处的权利和不胜寒的苦闷后,这个中年男人还是渴望爱情的,渴望有一个女子能够带领她走出曾经的沧海,去迎接一种新的美好的不那么苦闷的生活。作为一个渴望爱情的中年男子,他想要的一定不是替身,而是一个鲜活的懂得她的女文青。
在他眼里,甄嬛如是。
但爱的感觉又是相似的,这种感觉没法改变:比如她给甄嬛的封号与纯元小名一致,甄嬛喜欢的诗也是纯元喜欢的诗,甄嬛喜欢的花也是纯元喜欢的花,甄嬛也能作惊鸿舞,甄嬛也会在杏花里吹箫。
所以说,他对于甄嬛和纯元之间的这种相似但又不同的意识是矛盾模糊的。他一方面不愿意承认甄嬛和纯元的相似,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那种爱的感觉的相似。他内心里否认甄嬛是纯元的替代品,但她又想从甄嬛身上找回那种少年爱恋的感觉,这种矛盾就是爱情里的矛盾、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所以嬛郎恋最终的破灭,不是毁于误会挑拨,不是毁于纯元,而是毁于感情经历和双方关系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给甄嬛心性骄傲却也自卑倔强的心理造成了断崖式的崩塌,给看尽人情冷暖的当权者造成了“你还想让我怎样”的压力,确认过眼神,是在错的时间里遇见对的人。
压力可以缓解,矛盾的内心可以平复,但骄傲却自卑的内心崩塌是挽救不回来的。
甄嬛的爱情说这么详细,如懿在婚姻里的自信很容易就明白了。
我们都知道《甄嬛传》里的大boss——纯元,歌词里唱的很好啊:“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看命运嘲弄造化游戏,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
纯元用死诠释了:最美好的感情只有毁灭掉把它留在记忆中才会永存。纯元的死成为皇帝一生的心结,那要是纯元活下去呢?她能和皇帝凤凰于飞和顺恩爱执子之手厮守一生吗?
《如懿传》就是在回答这个假设:如果纯元活着,和皇帝步入婚姻生活后,将会遭遇什么?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红荔和青樱(如懿)。
在这里我想顺便再说一句,请不要再在评价《甄嬛传》《如懿传》时加上“和历史上的XXX相差甚远”这样的话!这两个故事本来就和历史没有任何关系,请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故事看就好了,和历史做比较就像非要考证《红楼梦》里的元春到底是哪个妃子、宝玉到底和曹雪芹什么关系一样毫无意义。
所以我也尽量避免提弘历、雍正这样的词。
红荔和如懿是少年相识、青梅竹马的,彼此又都是对方真正意义上的初恋。所以二者感情乃至生活经历中的种种都共同参与了,不存在不对等。n
二人关系上的不对等,也是微乎其微:如懿是乌拉那拉氏的女儿,出身豪门亲贵;红荔虽是皇子,但一直以来不被重视和宠爱,所以自然没有高人一等的强势和压力。红荔登基如懿虽然只是妃位,但一开始红荔属意的是嫡福晋就是如懿,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的认可。n
这种状态下的如懿在和红荔相处过程中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从容。
为什么我说如懿和红荔的是婚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1集红荔大婚,第2集开始,讲的就是六年以后的故事了。n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红荔和如懿的相处方式,是在一起6年后的故事,这一点不能忽略。
婚姻和感情的叙事手法一定是不一样的:甄嬛和四郎是谈恋爱,看雪放风筝看荷花,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又甜又腻;如懿和红荔则是在过日子,平淡中讲故事,柴米油盐下的生活气息。
你看,甄嬛过生日是一场大型真人秀,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你们爱爱爱不完,有人强颜欢笑,有人强立人设,满湖的荷花、漫天的风筝,其实都是彩排好的剧本;
看看如懿怎么过生日:没有喧嚣排场,没有微博全网@,红荔下班回到家,一张桌,一碗面,两个人,流露出的就是婚姻生活中的烟火气息啊!n
我一直认为流潋紫给中国女性作传,一是痛斥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二是呼唤女性独立自由的呐喊。在郎世宁的启发下,如懿被启迪成为一位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知道如果两个人不喜欢彼此了,女方也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但如懿的可贵难得之处在于他有着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她不会这个口袋追求荣华富贵,那个口袋又争取独立自由。n
在如懿生日这天,她没有想要礼物,而是想着借自己生日这天为对方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连皇帝自己都不敢大大方方送给自己的——为生母正名。在故事里,红荔生母是出身低贱、外貌丑陋的宫女,这件事从老爹那里就很是忌讳。n
其实在小说里,甄嬛也知道太后和隆科多有染,这件事也是皇帝和太后之间的心结,但是这种触及要害的事情,甄嬛是没那个胆量提的,或者说没那个心思,她对他俩感情能hold住这件事情没有自信。
在盛大的政治婚姻里,即使夫妻之间,关系极其微妙,任何要求和索取都似乎充满了算计和经营,更何况这种摸老虎胡须的诉求,很多人不敢提,也不会提。n
如懿则是站在了一个普通妻子的角度。n
红荔虽然因为这件事情很生气,导致很长时间外人以为如懿失宠了。
吃旧剩饭菜,没有月例银子,内务府送来的是腐了的布料,但如懿在干嘛呢?绣春山行旅图。n
同样是失宠,嬛嬛的态度是:n
如懿是这样:n
当得知红荔按照她的意思给了生母位份后,她高兴的是皇帝终于了了这件心事,而不是自己终于可以复宠了。n
瞧瞧,人家这心态!红荔也明白:“这些为难的事,只有你会说。除了你,没有别人。”n
“你的直爽,咱俩结婚七八年了,都没变过。”人家这才叫且行且珍惜啊!n
如懿的从容自信,让她能够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害怕或计较自己是否真正得宠失宠,或者说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不会因为这件事影响到婚姻里的感情。
进冷宫这个例子就更明显了。因为这件事情不关乎感情,而是人品遭遇了危机。如意很委屈,也不服,但红荔说他没得选只能这么处理时,如懿还是很淡定:n
进了冷宫,如懿种花花草草,打发时光;纳鞋底编络子,自食其力。
《如懿传》其实在通过这样的细节传达:作为女性选择陪你白首一生,只是出于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她有能力选另外一条路,她也有能力成为自己的太阳,在没有男性的宠爱下过好自己的生活。人最艰难的不是遭遇苦难磋磨,而是看不到苦难尽头时内心遭受的磋磨。
如懿相信时间的力量,也相信她和红荔的深厚感情,即使在艰难岁月里也活成一个体面的人。n
即使出冷宫,如懿也不会对左右她自由的人感恩戴德,而是发出质问,这都是自信从容的表现。n
其实婚姻危机中最可憎的一个问题是:我为了你做了那么多,你不知道。而你只记得你对我的好。感情里,人有一种执念,执着于自己的付出,也总会看不见对方的倾力;可对于自己的付出又不能勇敢表达出来,一是因为怕变得低贱,二是又不想变得矫情。但如果双方对于自己的付出都能坦诚告白,就会少了很多嫌隙。如懿和红荔在婚姻前期,就很好地消弭掉这种嫌隙。n
红荔主动讲自己对于如懿做的手帕络子数目都清清楚楚记得数。这虽然很矫情,数目显然也不是红荔自己数的,但这种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被重视,被疼爱,被放在心上了。相反,四郎偷偷跑来看嬛嬛,也不想让他知道。n
如懿对红荔的信任,主要源于三个字:n
而且她说到做到了。n
其实,在没有子女这件事情上,别说紫禁城里,就是现在寻常夫妻家,也是件大事。对于如懿一直没怀孕这件事,红荔十几年如一日都没有存心计较,仍然是那句:你放心。n
在和高晞月的最后一场谈话里,红荔真正体会到被“高处不胜寒”的权力扼住了命运的前列腺。其实从这个时候,他对政治婚姻里是否有真情实意有了动摇和怀疑,他很坦诚地在如懿面前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你会算计人吗?”
红荔这一问,也赤裸裸地揭开了紫禁城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欣赏皇帝的新装的虚伪面纱。这是甄嬛传里帝王与嫔妃之间所没有触及到的痛点。n
如懿回答的其实很漂亮:n
红荔:那你会算计朕吗?n
如懿的姑母曾问过她一个问题:“宠爱是面子,权势是里子,你要哪一个?”
她的回答是:“青樱贪心,自然希望两者皆得。但若不能,自然是里子最最要紧。”
其实宜修从问问题开始,概念就错了,“面子上的宠爱和里子中的权势”,那是她一生所求。
在如懿的字典里,权势是面子,宠爱才是里子。她的梦想是:情深意重,两心相许。甄嬛给她起名如懿,如懿问:“懿便很好,为何是如懿?” n
甄嬛叹了口气:“你还年轻,不懂世间完美的美好,太难得。”n
甄嬛说的是对的,世间完满的美好,太难得。
不论是甄嬛在感情里的自卑,还是如懿在感情里的自信,他们最后都失去了最初期许的世间完美的美好,把这美好毁灭给人看。
我一直在想,如果如懿没有当皇后,她和红荔的感情是否会如前十几年般那样好?
不管是甄嬛和四郎,还是如懿和红荔,起初海誓山盟、纸短情长的时候他们肯定都是真心的,后来心灰意冷、刻薄寡情也都是最终事实。变,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永恒的东西,这是件没办法的事情。n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白居易的这首《井底引银瓶》本来就是个悲剧故事,《裴少俊墙头马上》不过是后人牵强赋予的喜剧结局。n
但必须承认一点,如懿在婚姻里的心态和样子,都比甄嬛要更从容和坦然。在甄嬛和四郎的感情里,甄嬛因为不对等的关系,最终放弃了这段本还有余地转圜的感情。但如懿在二十多年的婚姻里,在那样一个充满算计和猜忌的环境里,她确实尽力了。
虽两情相惜,两心相仪,得来复失去。
如懿想如“懿”,而非“如懿”,这世间完美的美好,终究得不到。(完)
我的新书《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出版啦!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点下面链接去看看
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
家世背景
继后出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1718年3月11日),她比丈夫乾隆皇帝小7岁,比孝贤皇后小6岁,比淑嘉、纯惠两位皇贵妃小5岁,就算是剧中一直称她为“姐姐”的愉妃历史上也比她大4岁,潜邸众人中当属那拉氏年纪最小。她的名字已不可考,但不太可能是“如懿”,因为在内务府档案里,乾隆身边有个小太监叫“如意”。也不太可能是“淑慎”,因继后几次册文都提到她“持躬淑慎”。乾隆四十一年,书生严譄上疏为继后鸣冤,称“纳皇后”云云,乾隆勃然大怒:“ 严譄乃微贱莠民,何由知宫闱之事?且何由知有纳拉氏之姓? ”皇后的姓民间尚且不能知晓,更何况名?“淑慎”二字既在册文中出现,那么,基本上不可能会是继后的闺名。同理,“娴”字即为继后封号,也不大可能出现在继后名字里。
继后姓辉发那拉,清史稿记载的乌拉那拉为误。她本籍镶蓝旗人,是辉发国主的后代,但到她这一代已经没落,父兄在仕宦上并不算亮眼。其父讷尔布终身只有世袭的正四品佐领一职,哥哥讷礼承袭父亲的职位,也只是佐领。“继皇后的家世,如果单从品级来看,并不太起眼,其祖父担任过副都统,伯父则担任过护军参领,虽然算得上是高级官僚,但是跟尚书、都统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家族虽然出身辉发部长后裔,但是远不如其近亲镶红旗的通贵等家门第高。通贵也是王吉砮之孙,其支有世管佐领和世爵传承,还只是在旗人中等世家的范畴之内。”(转自橘玄雅的博客)在她历次册封的册文里,封皇贵妃以前都没提到过“名门”二字,而包衣出身的贵妃、嘉嫔都有“笃生名族”、“早毓名门”等字样,在清中期,国主后裔的身份已经没那么举足轻重,不论这层身份的话,她的家世应与同样有世管佐领的嘉妃相仿。
虽是没落世家,但那拉家学应该不错,继皇后的侄子讷苏肯写得一手好汉字。继皇后的四十岁生日礼物里,出现了慎郡王山水画册,可见那拉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在穿戴档里,乾隆几次让皇后为他做贴身衣物,可见继后做得一手好女红。在雍正十二年的选秀里那拉能在秀女之中脱颖而出,被指婚给当时已经近于公开的太子宝亲王,也可以佐证那拉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嫁入潜邸
雍正十二年是选秀年,当年二月,十七岁的那拉氏中选。三月,雍正帝将宝亲王侍妾高氏提拔为侧福晋,十一月初八,那拉氏嫁入宝亲王潜邸,成为弘历府中第二位侧福晋。那拉氏成婚后仅九个月,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驾崩,九月初三,宝亲王弘历登基,是为乾隆皇帝。登基后半个月,九月二十四日,乾隆下旨诏封潜邸妻妾位分,那拉氏被封为妃。乾隆二年正式册为娴妃。“娴”在《说文》里解释是“娴者,雅也”,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娴”也多用于形容文静的美人。曹植的《静思赋》里就曾写道,“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据内务府《鸿称通用》记载,“娴”字满文释义为“elehun”,意为恬然的、安和的。在册封她为娴妃的册文里,乾隆也提到,“尔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早着令仪”,此时那拉氏虚岁仅18岁,也许是这个年轻姑娘沉静柔美的气质给妻妾众多的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赐予“娴”这个封号。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将花甲寺胡同,即华嘉寺胡同舒库入官之宅邸一所共四十二间,赏给那拉氏的父亲佐领讷尔布,档案可知她家原本住在河槽沿东。
为妃为后
此后那拉氏在宫中度过了十年的娴妃生涯,这中间乾隆的潜邸旧人们都频有生育,而年轻的娴妃则一直无出。但从乾隆初年的宫廷档案来看,乾隆对娴妃还是很优渥的。乾隆七年正月,皇帝赏赐西瓜灯的名单上,娴妃的名号仅次于皇后,列于后宫第二位。此时贵妃高氏还在世。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贵妃高氏病笃,乾隆下旨晋封贵妃为皇贵妃,娴妃、纯妃为贵妃,愉嫔为愉妃,魏贵人为令嫔。两天后,皇贵妃薨逝,谥慧贤皇贵妃。二月,乾隆给新晋的娴贵妃、纯贵妃提高了仪仗标准。十一月十七,行娴贵妃、纯贵妃、愉妃、令嫔册封礼
娴妃能超越一众有子的潜邸旧人晋封贵妃,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因为乾隆七年修订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 规定,贵妃和皇贵妃都只有一位,在此之前清宫也一直只有一个贵妃,直到乾隆十年才破例册封了两个贵妃。一起晋封的纯妃早于娴妃入侍潜邸,是两个皇子的生母,且册封时已经第三次怀孕。潜邸中进门最晚、也无子女的娴妃,在这十年间和乾隆皇帝的感情应该是逐渐升温的。那拉氏是乾隆后宫最年轻的妃、贵妃、皇贵妃,且是唯一点明“摄六宫事”的皇贵妃(见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43703828
曾有谣言说,娴贵妃册封时被皇帝免去了命妇行礼,事实上命妇行礼是庆贺礼的一环,只有册立皇后才有庆贺礼。如果是单独册封妃嫔,即便是董鄂妃、孝懿仁皇后之流的宠妃,也没有命妇行礼。妃嫔如要受礼必须与册封皇后同时举行。乾隆二年册立皇后并册封贵妃、两妃、一嫔,参照雍正元年之例(见《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有立后,因此贵妃也能搭上立后庆贺礼的东风顺带受礼。到乾隆十年册封娴贵妃、纯贵妃等人时,因为没有同期册立皇后,就没有举行庆贺礼,自然也就没有贵妃受礼这个环节。
乾隆十四年册封那拉氏为皇贵妃时出现了新问题。这次没有册立皇后,但这位皇贵妃是公开的准皇后,所以礼部奏请举行庆贺礼,这一点乾隆同意了(这个庆贺礼最后合并到恭加皇太后徽号次日举行)。因为皇贵妃册封礼比照着立后典礼来(也有颁诏、进笺、加徽、庆贺),于是礼部又奏请在庆贺礼中让新晋的嘉贵妃也接受公主王妃命妇的行礼,乾隆却没有同意,原因是“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王妃命妇行礼略无分别,则于仪制亦未允协”。但事实上,崇德元年、雍正元年、乾隆二年的册封礼都是皇后贵妃同日受封、同日受礼,并未见仪制不妥。为了拉开皇贵妃和嘉贵妃的差距,让皇贵妃单独受礼,乾隆硬生生憋出了个理由,“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王妃命妇自应加敬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酌减,此一定之差等”。并将这一说法载入了会典。但它其实只是个当期有效的“则例”而已:在这以前,凡是受了礼的高位妃嫔,全都是因为搭了册立皇后庆贺礼的顺风车,和初封晋封没有关系。
资料来源:http://tieba.baidu.com/p/3364813372?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9.7.8.0&st=1533725915&unique=D415133AA8D2FCA2609EF3414D6AB1EA
允正中宫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孝贤皇后在东巡途中病逝。四个月后,乾隆宣布准皇后人选为娴贵妃那拉氏。但其实在这四个月中,继皇后花落谁家早已有迹可循。
三月十一,孝贤皇后崩逝于德州
三月十七,乾隆自山东抵京,回到紫禁城
三月二十二,养心殿西耳房装修挪至东耳房(养心殿东耳房是皇后居处,西耳房是贵妃居处),乾隆还特意嘱咐挪装修要等到去圆明园之后。此时距离皇后崩逝还不到半个月。
三月二十六,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养心殿东耳房东三间内改作装修钦此。
四月初七,养心殿东耳房东三间内改装修讫
*补充:四月十二,后宫已有许多妃嫔得到晋封。据《为纂修玉牒咨查婉嫔等旗分及舒妃父家姓氏职名事致总管内务府》这条档案,“……内务府咨称查得婉嫔系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晋封贵人,庆嫔、颖嫔系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晋封贵人……”同一时间,据《宫内等处女子嬷嬷妈妈里肉银底帐》记载,五月开始令嫔,舒嫔已经晋为妃,陈贵人晋为嫔,那常在、陆常在、林常在晋贵人。大约那拉氏也是在这一天晋升为皇贵妃的。
四月十四,娴贵妃侄子讷苏肯 由佐领补授三等侍卫兼乾清门行走
四月十六,东耳房内挪得装修讫。此后,东耳房内陈设做了一系列改动。
四月二十,内庭档案里已经出现“皇贵妃”字样。二十一日,皇贵妃率内庭等位往静安庄。
六月二十一,孝贤皇后丧百日满。至此,皇后丧仪基本结束。
六月二十二,军机处呈进所拟册立皇贵妃谕旨,朱批:改册立谕旨,明日再述(据《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七月初一,正式下诏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公开准皇后人选。热衷于cos爷爷康熙的乾隆这次没有仿照康熙朝孝懿仁皇后封皇贵妃的礼仪,而是效仿曾祖顺治封董鄂妃的典礼,“国朝顺治十三年、册立皇贵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颁诏天下。典至崇重。今应仿效前规。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关于“摄六宫事皇贵妃”这个名头,朝鲜人曾有过这样的吐槽
1、朝鲜人说摄六宫事皇贵妃是不合礼法之举 。n2、“贺笺授之,此半皇后矣。”接受贺笺的皇贵妃才是半皇后。这个和顺治要废孝惠免其中宫笺表一样,笺表的有无才能代表中宫废立。题外话,那拉皇贵妃时期就拥有的笺表,之后的皇后却都被免去了,那拉是清朝最后一个有笺表的皇后。 n3、康熙的孝昭孝懿在妃位、皇贵妃之位时候并不用朝鲜献礼谢恩。 n4、朝鲜人说,你整个摄六宫事皇贵妃自己玩就行了,还让大家一起玩(我还要给准备三大节礼物),实在是不符合礼法又可笑
七月初二,乾隆帝与皇贵妃共同参与坤宁宫还愿求福祭,祭拜萨满神话中的掌管送子的女神佛多妈妈。在满族传统中,萨满祭祀只有正妻可以主持,一般也都在正妻居所举行。譬如皇太极虽然有五宫福晋并嫡,但只有国主福晋哲哲居住的清宁宫才有资格用作萨满祭祀的场所。清军入关后,将前朝皇后居处坤宁宫设为萨满祭祀之处也体现了萨满文化中对正妻的尊重。由此可见,在正式册立那拉氏为继后之前,皇贵妃已经实际上承担了乾隆帝家庭生活中主妇的角色,代替了富察皇后的位置。
七月初七,早膳延春阁抱厦下同皇贵妃 纯贵妃进膳(节次照常膳底档)
七月初十,巡抚常安官房赏给三等侍卫讷苏肯。房子在今油坊胡同一带。
七月三十,皇贵妃家由满洲镶蓝旗抬入上三旗中的正黄旗。说起旗籍,那拉氏是清朝皇后里第一位出身下五旗的,关于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地位之分,引用一下橘大的回复
闰七月二十五日,讷亲上《皇贵妃请即正位坤宁折》,乾隆朱批:“朕立不了。”这道朱批常被人用于证明乾隆不愿立继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距离孝贤皇后新丧不到半年,继后当然立不了。更奇怪的是,这道在皇后丧期内请立新后的奏折并没有引起乾隆的怒火,相反,四天后,在金川前线督战的讷亲被乾隆嘉奖。
闰七月二十九日,“经略大学士公讷亲、川陕总督张广泗,奏........得旨:此次所奏彻无用之兵。并力攻剿。实合机宜。虽目下尚无大捷。而调度有方。用是稍慰。” (《清高宗实录》)
乾隆十四年,皇帝破例为皇贵妃增设仪仗。添做皇贵妃仪仗27件,数量上比原皇后仪仗(59件)少一件。提高仪仗规格,将皇贵妃仪仗内车舆由金黄改用明黄,改金黄曲柄伞为明黄曲柄伞,增添明黄八人仪轿一件、明黄宝相花伞两件。而贵妃仪仗则仍用金黄物件。在此之前,皇贵妃仪仗与贵妃数量相同,且都只能用金黄色物件,(见《皇朝通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这次仪仗普调,不仅将皇贵妃和贵妃区分开来,还进一步加崇了皇贵妃的地位,使之成为除帝后外唯一能使用明黄仪仗的后宫主位。同年,乾隆又添设了太后、皇后仪驾30件,到第二年那拉氏成为皇后时,她的仪驾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格。
二月十八,以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并平定金川恭上太后徽号
丙申○谕、金川平定。振旅功成。当朕运筹决策。宵旰焦劳。仰赖圣母皇太后慈训。……前者仰蒙圣母皇太后懿旨。于本年四月内、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今逢嘉庆。适遇吉期。晋显号之加隆。笃璇宫之欣豫。所有应行一切礼仪。著该部详悉具议以闻。
二月二十五日,定太后徽号为“康惠”,并称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为“中宫协吉”n ○癸卯 谕礼部、朕惟君临天下。隆仪首重乎尊亲。……且万里成功之日,正中宫协吉之期。睹嘉祉之骈臻,沐鸿慈之普庇。敬展显扬之悃,用申归美之诚。加上圣母皇太后徽号、曰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其应行典礼。尔部敬谨详议具奏。
补充:四月初二,乾隆下旨:“初六日王妃公主命妇止在皇贵妃前行礼,贵妃前无必行礼 ”(据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四月初四,以册封皇贵妃祭告太庙 圜丘 社稷 奉先殿,这也就是摄六宫事皇贵妃“祭告如册中宫仪”的体现。乾隆十三年七月晋封皇贵妃的上谕只提到祭告太庙与奉先殿,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乾隆又以立后标准提高了皇贵妃册封礼的祭告规格
四月初五,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册封礼。
四月初九,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加上太后徽号行庆贺礼,颁诏天下,诏书内恩款凡18项,并遣官祭告各地山川神灵、历代帝王,典至崇重。嫔妃命妇于交泰殿向皇贵妃行六肃三跪三叩礼,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齐穿蟒袍补服五日。这些都是皇后标准的礼遇。
科普:六肃三跪三叩是清代最高级别的礼仪,只有帝后能受此大礼。
乾隆十五年
正月十三起至二十二止 此十日同乐园唱连台戏 伺候皇后等位 阿哥等位 果盒 元宵 (见节次照常膳底档) 此时距离正式立后还有大半年,在部分内廷档案里那拉氏已经被称为皇后。
二月初十,皇贵妃千秋,赏银九百两。(据赏赐档)生日赏银九百两是皇后标准
六月十一,孝贤皇后27月丧期满。
七月初十,诏封那拉氏为皇后,典礼择于八月初二举行。n○壬子。谕、朕恭奉皇太后懿旨。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孝谨成性。德著椒涂。······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自皇考时。赐朕为侧室妃。二十余年以来。持躬淑慎。礼教夙娴。暨乎综理内政。恩洽彤闱。用克仰副皇太后端庄惠下之懿训。允足母仪天下。既臻即吉之期。宜正中宫之位。敬遵慈命。载考彝章。册命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为皇后。于以承欢圣母。佐孝养于萱闱。协赞坤仪。储嘉祥于兰掖。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礼部、内务府、详议以闻。
七月十五,为庆贺立后之喜,乾隆下旨在典礼后将与新皇后巡幸河南、恭谒祖陵。
○谕、朕恭承慈命。继册中宫。庆典既成。礼宜躬率皇后。祗谒先陵。以展孝忱。以资福佑。兹于八月十七日、自京师启程。恭诣景陵行礼。旋由海子、西至泰陵行礼毕。取道保阳。巡幸豫省。所有应行典礼。所司敬谨豫备。
八月初一,以册立皇后。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
八月初二,册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次日以册立皇后诏赦天下、大加赏赉。这是清朝继顺治帝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时隔百年后第一次因册立后妃大赦天下。此后也再无后妃享此殊荣。在那拉氏之前,也仅有顺治第二任皇后及董鄂妃册立时诏赦天下。
《皇朝通典》卷八十九:
《皇朝通志》卷八十: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
八月十五,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讷苏肯袭一等侯。
八月十七,乾隆率皇后奉皇太后恭谒祖陵,巡幸嵩洛,车驾出京师。十一月初三,御驾进宫,此次出巡共计76天。
关于立后过程可以肯定的是,乾隆并不是被逼立后,在册立那拉氏前,乾隆就给了她种种皇后待遇,就连摄六宫事皇贵妃的名号,也是乾隆为了那拉氏首创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低于皇后高于普通皇贵妃,拥有许多皇后专属的特权,并且在册文里会明确指出“摄六宫事”。清朝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仅有两位,分别是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和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清史稿记载:
“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 嘉礼一)n“乾隆十三年,定皇妃摄六宫事,体制宜崇,祭告如册中宫仪。”(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那拉氏以后的清朝皇后被免去了接受贺笺的权利,而这项权利那拉氏在皇贵妃时期就拥有了,那拉氏也是清代唯一一位拥有中宫笺表的皇贵妃;清代皇贵妃中只有她和董鄂妃册封时昭告天下。她的册封礼祭告了各地山川神灵、帝王陵寝,清代以册立后妃祭告各地神灵的仅有4次,那拉氏一人占了两次,因册封皇贵妃祭告神灵的更是仅有她一例;册封皇贵妃时颁诏的18项恩款在立后诏书中也是少有的,能超越的仅有第二年正式立那拉氏为后时的20项恩款;乾隆十四年还因为册封皇贵妃和平定金川专门为太后加徽号“康惠”,而按照惯例,只有立后才给皇太后加上徽号。清代妃嫔中享此殊荣除了那拉氏也仅有董鄂妃,因册封妃嫔令前朝文武百官齐穿蟒袍补服庆贺在清代更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到第二年正式立后时,皇帝又将这些盛大繁琐的礼仪走了一遍,相当于短短两年内乾隆为那拉氏办了两次立后典礼。
孝贤皇后丧期满仅一个月,乾隆即下旨继册中宫,不久又宣布典礼毕将与新后出巡谒陵。因此不存在什么乾隆拖延立后的说法,更没有打压折辱,继后的皇贵妃是全面升级的。且立后过程循序渐进,从搬入新居、增加宫女,抬举娘家,到公开准皇后身份,一步步铺路,筹划得当。在乾隆四十三年的金从善案中,皇帝也承认:“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册立那拉氏,是皇帝自己向太后“奏闻”的结果,说太后剃头担子一头热,明显是不准确的。u0000u0000
母仪天下
那拉氏正位中宫后,和乾隆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刚办完立后大典,乾隆就带着她巡幸嵩洛、展谒祖陵。途中,乾隆心情大好,几次作诗记录偕妻子出游的愉快心情。如“山色绣屏列,溪声玉瑟谐。慈闱欣每奉,中壼更新偕。”(《题永慕斋》)“大安舆敬奉,中壼制重陈。冠剑瞻依近,苹蘩谒拜新。”(《《秋日奉皇太后时廵以继册中宫先谒二陵遂幸嵩洛发轫京师即景成什》)因为册立皇后,乾隆还专门携那拉氏拜谒父亲的泰陵,祖父的景陵,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护佑。“兹来允为苹蘩继(注:继册中宫特行展谒礼) 自昔常慙统绪承。设以微躬论遭际。於昭顾諟感应增。”(《恭谒泰陵》)
乾隆十五年年底,自河南回宫不久,那拉氏又于次年二月陪同皇帝南巡,八月去了木兰秋狩并在途中怀孕。乾隆十九年五月,皇帝还带着她回了一趟祖籍辉发古城(今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并在这里留下了几篇诗作(见《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二)。册立后的四年里那拉氏连生了二子一女,生下幼子永璟时,那拉皇后已经是38岁的高龄产妇了。以下是搬故纸时间
约在永璂出生第二或第三天写的御制诗。顺便提一句,乾隆十七个儿子里,出生时能让他写诗庆祝的,只有富察皇后的永琮和那拉皇后的永璂。诗中“弄璋”二字已有诞子之意,喜当爹的乾隆尤嫌不足,特意加注是“中宫诞生皇子”
永璂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排行十二,“璂”,是皮弁里缝合处镶嵌的玉饰,按照明清服制,只有天子皮冠才能饰十二璂。明代《诸司职掌》云:“皇帝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各缀五彩处十二,以为饰。”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玉器》里也说:“天子之冠十二会则十二璂,以次第降,为贵贱之等。”赵汝珍曾任清末大理寺少卿,对于清代皇家服制应该是有一定了解的。或许永璂出生时,乾隆对他也曾有着不同寻常的期望。
幼子永璟出生当天乾隆的行程。起居注一般记录皇帝当天行程和经手政务,没有记载,很可能意味着当天乾隆为皇后专门陪产去了。
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乾隆帝携继后、嘉贵妃送孝贤皇后、哲悯皇贵妃、慧贤皇贵妃入葬裕陵地宫。当时继后怀孕大约3、4个月左右。据徐广源老师的微博介绍,那一年去裕陵送葬的随从人员还有怡嫔、颖嫔、林贵人。永璜妻、永璋妻。和敬公主、和婉公主,同为潜邸老人的纯贵妃则不在其列。顺带八卦下,之前有人推测纯贵妃之所以未葬入裕陵,是因为乾隆帝不满继后所生的皇子,有另立他人为储的打算,得在地宫里为未来帝母留下葬位。但从这条史料来看,或许从一开始纯贵妃就不在裕陵陪葬后妃的人选之列。
乾隆十九年二月初十,皇后生日当天的乾隆帝起居注。那拉皇后好几年的千秋节,乾隆起居注里都是空白的。
皇帝可以放假,妃嫔、大臣们可不行。乾隆十九年皇后千秋,总管马国用传纯贵妃等位伺候皇后饽饽二桌、酒膳三桌、肉四桌、黄盘酒膳一桌······(据膳档,省略号内为筵宴膳食)
即便是在断发前一个月,即乾隆三十年二月皇后48岁千秋时,夫妻俩还一起庆祝生日。据膳档记载,二月初十日早膳,皇后进菜四品,随送鸡丝下面一品。晚膳时乾隆赐扈从王公大臣、江南大小官员等食,并赏给江浙二省所有办差兵丁两月钱粮。据当值史官记载,当天帝后同堂、赏赐有加,“备极欢洽”。
二月十一日早膳,皇后进菜二品,随送攒丝面疙瘩汤膳一品,当天皇帝还兴致盎然地拌馅包饺子,青韭猪肉小虾米馅的,包好的饺子赏给了皇后和妃嫔。可见此时夫妻关系还是正常的
类似史料还有很多,详见微博#那拉皇后#
失子亡母
快乐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打击便接踵而至。
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酉时,皇五女夭折。二十二年二月初一,也就是她四十岁生日前夕,母亲郎佳氏去世,而此时她在南巡途中;同年七月二十四日子时,皇十三子永璟夭折,此时她在木兰随驾,都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在这前后,乾隆潜邸里那些陪她度过半生的姐妹们也纷纷离开,此后她的生命中就很少有什么大的事情,在档案里,她大多是作为礼仪性的人物出现,比如为太后祝寿,为皇帝代呈御笔佛经;
或者为庶子女祈福,迎送痘神娘娘;又或者参与到妃嫔册封礼中,接受内外命妇的朝拜。
偶尔,她也会动手为皇帝改改衣服、做做荷包
从后来的事情来看这段时间她似乎醉心于佛法之中,可能青灯香烟,才能陪她度过漫长的人生,度过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晚。
风云突变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早膳之后,晚膳之前,那拉断发,请求出家,鉴于第二天就是乾隆一行人返航的日子,所以那拉的心愿应该是在江南水乡了此余生。然而,此举却触怒了乾隆,那拉被提前一日加快速度送回宫中。一开始,乾隆令福隆安日行两站加紧回京,沿路马匹纤夫都必须准备充足。
后来也许是继后态度缓和,乾隆态度也有所软化,令福隆安“酌情行进,无需过急”。此时乾隆应该还未有废后之心,因为继后在回程途中还让官员筹备接驾。
闰二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方观承奏报皇后回京查办沿途水路营盘及河道事,出自军机处录副奏折。在皇后回程途中,官员依然需要准备沿途接驾、查看沿途水路河道情况等事宜,说明皇后并不是被秘密遣送回京的。
闰二月二十八 底档里皇后回宫
然而在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里,三月初三,皇后才到山东。
三月初五日,还有地方官员恭候皇后御舟事由的折子
*补充:三月二十日 銮仪卫大臣福隆安奏 皇后抵达敦家庄站 直隶总督方观承等迎接並進貢物品 皇后拒收片
三月二十三日,皇帝甚至还下了一道嘉奖皇后侄子讷苏肯的谕旨。议叙,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谓之“议叙”。
三月三十 寄信档里福隆安等回京
大约在乾隆回京后,情势便忽然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了。
四月二十一 乾隆回京 进圆明园
四月二十五 皇太后回京 进畅春园
四月二十六日,贵妃内廷主位前往畅春园恭请皇太后安,皇后没出现。n五月初一 驾进宫。初二 侍郎阿永阿因力谏不可废后被贬往新疆。初十,在大臣们极力劝谏之下,乾隆放弃了废后,谕旨晋令贵妃为皇贵妃。五月十四,收缴四份册宝夹纸,后位不废而废。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七 皇后娘家拨回原旗 削去两个世管佐领。同月 讷苏肯著为三等侍卫 交乌什大臣差遣。七月初八 乾隆前往木兰秋狩。七月十四,那拉皇后去世。自此,乾隆帝再未立后。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永璂去世,年二十五,无子女,那拉皇后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丝血胤,也终于断绝。
以下是乾隆三十年十五阿哥请安折里的内容
对于皇后剪发,乾隆自己也是震惊且疑惑,剪发时皇帝并不在场,也并不清楚皇后剪发的原因。因此他又是让人观察皇后接旨时的反应,又要审问宫女,“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还猜测“她平日恨我必深”。如果皇后在剪发前就与皇帝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譬如阻止妃嫔晋封或者为儿子讨要储君之位,皇帝根本不需要这么大动干戈。橘玄雅的博客提到过继后剪发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引用如下:
那拉氏身为皇后,却“自行翦发、意欲出家”,对宫廷生活毫无眷恋之意,让乾隆认定“她平日恨我必深”,因此也不难解释后来乾隆为何对这位共枕三十余年的妻子如此冷酷:皇后有错在先,藐视国俗,忤逆君上,不曾废后已是仁至义尽。“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
目前关于继后剪发原因的揣测里,有一种“封妃剪发说”,猜测那拉氏妒忌令妃得宠,为阻止令妃封皇贵妃,愤而断发。且不说皇贵妃和皇后还有差距,皇贵妃是否摄六宫事都有很大区别。即便乾隆要晋封皇贵妃,那拉氏也无权干涉,更何况她自己曾经是尊荣的摄六宫事皇贵妃,令妃后来只是晋封普通皇贵妃,能给皇后带来什么危机感呢?若乾隆真要宠妾灭妻,在皇后忤旨断发的第二天就可以晋封皇贵妃了,但继后剪发后乾隆还是纠结迁延了不少时日,事发后三个月才下定决心收回册宝提拔贵妃。认为继后因阻止令妃晋封皇贵妃而剪发是很明显的倒果为因。
子女状况
那拉皇后与乾隆共育有二子一女,孩子们的生卒时间如下:
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庚子丑时卒,次年入葬朱华山十二贝勒园寝。著有《御制满蒙文鉴》总纲,《日课诗稿》。清代儒宗钱大昕于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十二日入直为永璂讲学两年,评价永璂“天资淳粹,至性过人”,还因为来不及给永璂奔丧难过了一段时间,他说自己没为永璂做什么事,家里的邸报也没看见永璂去世的消息,直到一位前辈南下才告知了他这个事实,然而百日已过,奔丧无门,自己的悲伤与昔日贾谊哭梁怀王是一样。钱大昕的母亲亡故,永璂曾托人捎200两银子给老师治丧,然而等这笔钱到钱老手上时,永璂已经不在人世了。
永璂自乾隆三十五年开始编撰《御制满蒙文鉴》总纲,其时刚及弱冠之龄。乾隆四十年,总纲完成进御览后,乾隆评价道:“汝所进书甚好,但有眉目不清数处,改正后再行呈阅。”又道:“汝所作之书亦甚费心矣。”永璂回忆,“闻命之下曷胜感幸。”(据《日课诗稿》)但还没来得及见证此书出版,次年正月永璂即病逝,以入八分公例治丧,不久乾隆将两个月大的绵偲过继为永璂嗣子。永璂去世的当年,《御制满蒙文鉴》总纲刊行。
皇五女,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寅时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酉时卒,葬地未详。她夭折时继后大约怀孕一个多月,后来幼子永璟早夭,也可能是那拉孕中悲伤过度的缘故。
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生,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子时卒,葬于端慧太子陵内右侧砖券中位。他夭折时仅有19个月大,比早夭的皇十子、皇十六子年纪都小,但依然有名字。“璟”,玉之光彩也,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是孩子病重或者夭折后起的,想想也是颇为伤怀了。
关于更多孩子们的资料,详见那拉的孩子们
容貌成谜
由于那拉相关的资料被毁得非常严重,我们无法准确的知道那拉的容貌,尤其是画像,单人像已不可寻,《心写治平》等群像作品的那拉也被努力删改,然而,那拉的相貌应该是漂亮的,在乾隆二十八年金廷标所作行乐图中,有乾隆亲做的“阏氏来备九嫔列,较胜明妃出塞图”句,其时那拉已近半百。
在如今找到的实物证据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拉身高大约一米七左右,鹅蛋脸(那时候也比较流行,乾隆潜邸清一色都是这种脸型)面容秀美,仪态大方。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在答金从善的旨意中还一再强调皇后“非以色选爱升”,不知他是否还能想起那十二年未见依然能折磨他的的女人。
那拉的长相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知道,那拉和纯惠的头骨已经被发现,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早日头骨复原。
借用一句那拉皇后历史爱好者的话u0000结尾
最后,欢迎关注微博话题#那拉皇后#,了解历史上的u0000如懿。
本文内容来自微博@Ahhh--Meow@小羽歌歌@yuanmeng--318
看完剧回来,修改一下评分。
这剧不符合历史,但是当同人文看还是看的下去的,不懂怎么那么多人打一星。
更新:那拉皇后父讷尔布、母郎佳氏、兄讷礼、侄子讷苏肯。此前文中的“其父讷苏肯”为笔误,给大家带来了疑惑,非常抱歉。
立后过程的微博文章可能打不开,链接放在这里 https://m.weibo.cn/6509666624/4265814498556290
更新:有人提到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也是摄六宫事皇贵妃,个人认为不是。首先她的册文里没提到摄六宫事,只说她将在先皇后丧期后正位中宫。其次她封皇贵妃时嘉庆尚未亲政,皇帝都没什么实权,皇贵妃又怎么会有摄六宫事的权力呢?只能说她是确定了继后身份的皇贵妃,和是否摄六宫事关系不大
更新:那拉皇后史料汇总https://www.douban.com/group/633567/?dt_dap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