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卿本佳人2024
你也有今天
新编辑部故事
大秦帝国之裂变
看完了前六集,和国内外高水平悬疑侦探剧相比真的不太行,叙事不严谨、情节不真实,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四星五星,这些人真的看过这部剧吗?
第一个案件,法院一审结束、马上要到二审判决,居然仿佛是在第一次取证、尸检和调查,不知道一审前调查的那些警察们需不需要被找来聊一聊是怎么结的案。女主团队“帅气”的出现在法庭上递交一份应该由检察院上交的文件时,真心感叹居然2021年了还敢这么编。如果这是一部戏说成分大于追求现实的影视作品,无可厚非,拍这部剧的时候就不要走偏纪实路线。
周若君最初不愿意告诉女主凌然她杀害丈夫的是担心事件一旦公布出来,会伤害自己的女儿。完全不能够理解她的行为,所谓保护女儿的行为只是宁愿自己重罪也不愿把加害者暴露在阳光之下。可能创作者是想放大这个案件,起到警示的作用,但是人们的行为和剧情都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我并不认为有逻辑思维的人类会做出同样的判断。
第二个案件,先不说爷爷辈的人床上掉出个tt的剧情有多令人不舒服。可以理解想拍出两个案件交织在一起看起来“高级“的感觉,但这种尝试真的要注意场合。这两个案件能够联系到一起的就是卖淫集团,但实际上小保姆之死的案子和这个集团关系不大,只是王宗旺之前找过一次。硬生生的把两个案件穿插在一起,只会让人感觉不知所云。
第三个案件,看得出突显秦心怡,编剧是认真的。飞速成长的测谎技术,不专业审案,和“林有有”感同身受,“你吹过她吹过的晚风”,庆祝生日,真的太莫名其妙。仿佛角色跳出来塞给导演一车人民币,求你给我加加戏。明明是悲剧,却看得无语。
第四个案件,同样的,突出一个人可以,但突如其来降低了接受度。
关于人设,女主男主都是可以的,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一个四肢发达一个主攻头脑。但是女主和男主手下的配置有点无语。而且两个人都“离异”有孩子,是想表现警察不配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吗?
对于测谎仪=心电图这件事,我不了解不做评论,但是居然测谎也能够成为现代断案的标准吗?
如果看到最后一集没有出现所谓的“反转”或降前几个案子集合在一起的“炸点”,那我可能会觉得整部剧都不过关。
想要拍写实的剧,但又编得不那么符合现实。想要拍得有高级感,但又不太合时宜。还是稚嫩了些。
从片尾看本剧一共五个案件,一个案件大约一小时多,也不拖沓。
目前来看,案件本身质量挺高,主要围绕着“情”来展开,较少涉及“钱”、“权”,罪犯和死者基本上都是普通人,案情接地气,与我们日常生活接近。案件呈现效果一般,无论是镜头、剪辑还是配乐等都极为粗糙,场景简单,镜头还时不时在晃动,给人感觉有点像“今日说法”栏目剧,只是少了普法这一环节。对案件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甚至不如它,只在案件结束时安排一些“煽情”性的发言,很难触动人心。总体来说,纪实性较强但缺乏艺术性。
破案过程虽形式简单但不乏味,悬疑感较弱,不过分强调和夸大主角推理查案的能力,也不炫智商炫技炫武力,而是合作调查,汇集、串联线索,顺藤摸瓜锁定嫌疑人,再通过测谎的形式讯问和引导嫌疑人陈述作案动机。测谎的应用规规矩矩反倒显得朴实可信,简单心理学的应用也具有极强的设计感和目的性。最大的死穴是有些案件很容易猜出走向,少有出乎预料的反转,但导演编剧似乎志不在此,而注重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刻画嫌疑人的心理转变。
第一个单元案件是坚强母亲为保护孩子策划杀死变态丈夫,很感人啊!
第二个单元案件:富二代因爱生恨起杀心,穷小子为爱痴狂赴死路。保姆与雇主偷情,怀孕生子谋家产,与雇主女儿斗法冲动之下跳楼自杀。
这段让我想起“易立竞”的采访,讯问的时候真的好像啊。
第三个单元案件我最喜欢:农村女赴城讨生活,被卖保健品的拒之门外。找了份送外卖的工作,被骗着借了高利贷,本以为遇到了真爱有了家,没想到怀孕后阴差阳错被抛弃。孤身一人还被卖假药的人追债,最后孤零零绝望的死在集装箱内。
这就是人性。
再一个,几个主要人物倒是不错。两个女性角色凌然、秦心怡冷静克制美丽,凌然测谎手段娴熟,给人压迫感,秦心怡努力也聪明;而两个男性陈虎、莫晓杰帅气搞笑可爱,陈虎虽有些不着调但识时务,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莫晓杰好聪明内向,好可爱啊😋。凌然和陈虎生活的片段让剧还有电视剧的感觉,不至于沦为破案栏目剧;而秦心怡和莫晓杰的菜鸟身份也挺契合,上庭结结巴巴,测谎手忙脚乱。最好的是人物间没什么乱七八糟的感情,而且几个人相处方式让人觉得很舒服,既不过于温馨融洽,也不格外严格生疏,该骂的骂,该夸的夸。
“蛇只有在怀孕的时候才不会蜕皮,因为有了孩子,它想着这辈子就这样了吧,就算没有脚也没关系。”当《谎言真探》第二集中,杀死丈夫的周若君说出这句遮遮掩掩的台词时,相信许多观众已经泪崩。
《谎言真探》是一部体量很小的刑侦剧,总共16集,只有几个故事(基本时每2集一个故事),但每个故事都如电影般的精致。
它该算是本格派呢,还是社会派?
《谎言真探》的故事源于生活,其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恰好与城市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契合;可它的叙事诡计又非常新颖,凭借微表情、测谎仪等“高科技元素”,经常推翻已有结论,构成了随立随扫、层层递进的结构,给观众以强烈的悬疑感。
也许,将《谎言真探》归入哪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不炫悬念,不卖关子,不装深沉,也不刻意烧脑……与此同时,它融汇了幽默、生活流、高科技、揭示人性等因素,故能左右逢源,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风。
怎样把悬疑写得“恰到好处”
刑侦剧的风险,在于故弄玄虚。
刑侦剧必然要“烧脑”,但常入两种偏颇中,即“为烧脑而烧脑”,或“低水平烧脑”。刑侦剧在类型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基本情节只有三种,即密室杀人、失踪之人、失踪之物,想出新,只能在这三种之上变形、叠加,或引入爱情剧、家庭剧等其他类型故事,以冲淡其单调感。
除了戏剧结构天然简单,刑侦剧的人设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七种,即:刑侦、罪犯、助手、警察、嫌疑人、知情人、公主或父亲。这七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互相对立的是英雄与罪犯、嫌疑人与刑侦,其余是互补关系。
种种简单,所以刑侦剧一上来,都是好坏分明、任务清楚、结果确定。一般故事流程是:叙述背景—发生罪案—侦查推理—真相大白。
在这些“约定俗成”的限制下,刑侦剧易入千人一面、彼此重复的窠臼。想拍出不一样的作品,只好在诡计上多做文章,使其成为一个“设谜—破谜—再设谜—再破谜”的游戏,可谜越深,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就越明显——在生活中,本没有多少谜,绝大多数人类行为不合逻辑,这是生活趣味所在,偏偏这个趣味是刑侦剧的“死穴”。任何一部刑侦剧都不会给“偶然”留下空间,在刑侦剧的世界中,只有必然。
在这个故事越讲越复杂的时代,《谎言真探》的妙处在于“恰到好处”的悬疑。
那么,什么是“恰到好处”呢?这就要从源头去找答案,我们会发现,刑侦文学的诞生与城市化进程同步。随着人们从乡村的熟人社会,进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个体与环境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失控感。刑侦小说则告诉读者,把握住逻辑,就依然能掌控世界。此外,城市原本就是“理性为王”,现代城市让每个人都对理性有了更高的期望。
所以,“恰到好处”的悬疑就是要忠实于城市生活的时间,写出“白领味”“城市味”。刑侦剧应该是城市的镜子,反映城市人的生活,而不是沉浸在小众逻辑套路中,自娱自乐。
写出城市感,是刑侦剧的责任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谎言真探》与现代城市文化高度契合。
一方面,它呈现了城市生活高度不确定、人与人沟通渐少、社会分层等问题。从目前看到的几集《谎言真探》中,几位受害者都是边缘人,因无法融入一个具体的社会群体中,所以无法保护自己,全靠单打独斗,更容易在时代的潮起潮落受伤害。
正如美国牧师钱宁所说:“在大多数大城市中,可以说有两个国家,他们相互之间很少了解,也很少来往,就像生活在不同的土地上一样……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是大城市悲哀的特征之一。”
正如前文提到的周若君,她未成年的女儿被变态后夫蹂躏,且拍了不雅视频。周若君想报复,但投鼠忌器,担心视频被公开,毁了女儿的一生。她不得不变成谋杀者,精心做了一个局,可在高科技侦破手段下,这些局很快被揭破。
该不该说出实情?世上真有正义吗?为什么要惩罚周若君?如果有别的选择,周若君又何至于此……弱者反抗的失败,构成了这两集最大的悬疑点,而它又是快速发展社会中内生的问题,只能通过博弈获取答案,可弱者又有多少博弈空间呢?
另一方面,《谎言真探》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在一些案例中,犯罪者本身就是受害者,还有一些案例中,犯罪者源于自身的错误,比如富家公子看上女孩,反复追求不得,却突然发现对方是援交女。
富家公子较少经历挫折教育,比较任性,一遇挫折,三观彻底崩塌——最终,他开车撞死女孩,却让他公司的员工去顶缸,员工是外地进城的打工者,心理原本就脆弱,在结婚买房的压力下,他铤而走险,结果毁了自己的生活。
《谎言真探》的故事都不是架空的,而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写出城市感是刑侦剧的基本功,因为那是观众们熟悉的生活,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嫁接在这些角色上,有了主动入戏的可能。
引入新诡计,但不依赖它
虽然《谎言真探》带有社会派的内容,但它也没有“为社会派而社会派”,而是努力与生活保持距离,以免被它吞噬,这也体现出创作者的专业度——拍一个刑侦包装的社会剧很容易,可从结果看,这种尝试往往两边不讨好:
社会剧的观众会质疑:想拍社会剧就直接拍好了,为什么要套上刑侦剧的外衣呢?
刑侦剧的观众也会质疑:为什么要加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内容?把整个诡计都搞乱了。
《谎言真探》采取了一个聪明的手段——高科技。用大家不太熟悉的微表情、测谎仪实现陌生化,而越陌生,诡计的空间就越大,越容易带节奏。
从专业研究看,2012年之前,关于微表情的专业研究论文寥寥无几,随着AI技术发展,微表情开始受重视,因为较容易数据化,为AI替代人工、提高审讯效率创造了可能。不过,从具体实验看,只有21.95%的受试者有微表情反应,而能做出全部微表情的受试者仅2%。
那么,微表情是否就意味着撒谎,怎样的谎言才能引发微表情?目前专业研究者也还没达成共识。《谎言真探》将这一前沿科技引入进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在具体使用中,《谎言真探》的表现也很突出,比如在审讯教授女儿时,虽然最后认定对方在说谎,但在审讯过程中,女儿一直没有崩溃。这符合微表情研究目前的水准——如果被审讯者自信心强,已熟练背下标准答案,则很难判断他是否在说谎。
至于测谎仪,自1921年被发明后,很快便在刑侦剧中出现,傻瓜都知道,它无法作为证据,只有极端外行才觉得这个很新颖。《谎言真探》中将测谎仪与微表情结合,形成了高科技感。
微表情、测谎仪的引入,在场景带来挑战——无非是几台电脑、几段测试波浪线,拍出来既单调又不好看,但可以用它们为由头,推动证据链的发展,这就要靠台词来补戏,《谎言真探》则大开大合,每段审讯时间都很短,只呈现关键交锋。
引入新诡计,却不过分依赖它,保证了全剧的节奏。
在多元时代,如何建立道德高度
《谎言真探》不是完全的本格派,也不是完全的社会派,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如何赋予角色道德高度。
影视创作与人类的道德敏感息息相关,好作品必须在道德上有合法性——如果正面角色杀人,必然要用相当篇幅表现反角“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会浪费颇多笔墨,且有较强的人为斧凿痕迹。
《谎言真探》突破了传统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剧中大多数罪犯本是普通人,在生活的拨弄下,加上个人修为不足,办下错事。比如帮周若君杀夫的老同学,本是出于同情,而这份同情源自创业失败、生活一落千丈,他因而少了轻狂,多了悲悯。可周若君的丈夫死后,不雅视频也丢失了,老同学不惜冒着巨大风险,几次回到杀人现场,试图找到那些视频,而买下这套房子的普通人却贪图专业照相机(可摄像)的“外财”,刻意隐匿真相……
太多“平庸的恶”,给彼此带来寒冷,这寒冷又会激起新一轮人性恶,冤冤相报,永无止期。于是,《谎言真探》找到了自己道德立脚点——悲悯。
这悲悯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坚信人间正义,“抬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在周若君案中,女主角凌然(余男饰)在当事人已放弃的前提下,继续探求真相,她在法庭上,对周若君的老同学说:“刑满了,就娶她(指周若君)吧。”标出了人性的温度。
另一方面,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也不是一切以有用为准则,女主角凌然始终站在弱者的一边,不论是无奈自杀的小保姆,还是替富家公子顶缸的打工仔,乃至不得不杀夫的周若君,从而在多元、复杂的犯罪者中,找到了道德立场:法律应站在鸡蛋一边,不能站在墙的一边。
城市生活最美好之处,在于它是人性的舞台,但每个舞者都有伤痕、都有疲惫,唯有更大的宽容与适应,才能与之匹配,换言之,在今天,除了善善恶恶,悲悯可能是更重要的营养,《谎言真探》将它呈现出来,是迈出了有里程碑意味的一步。
悬疑剧里较差的质量。
-
剧本硬伤,
虽然是真实案件改编,但剧情给人一种降智感,配角们生涩的表演仿佛在呐喊“快查我快查我我有问题”
前两集的第一个案件,案情不要太好猜,而且很多疑点难道警方初次调查的时候发现不了吗?
女嫌疑人宁愿被判死刑也不希望别人发现女儿被伤害的证据,但和女主的对话内容无一不在暗示另有隐情,原本无关的问题也要引到孩子/母爱上面,这真的是一个想掩饰真相的嫌疑人的心态吗?
案发的房子卖了那么久,证物相机还放在男监工包里?这个细节或许编剧是想表达男性的劣根性,看到幼女被强迫的影像不但报警还偷偷收藏,但他不知道把存储卡拿出来,还把那么大一个单反装在包里天天背来背去合理吗?
诸如此类,剧情里很多细节都做得不到位,写实的案情,悬浮的剧情。
最后的庭审,女主对男嫌疑人说的那句“你们出去以后结婚吧”也是爹味十足,只能感动编剧自己,当下我只想魂穿嫌疑人反驳女主“关你屁事?”
第二个案件稍微复杂一些,两案并行,也是虎头蛇尾,初看疑点重重,本以为两个案件会有什么交集,但到第六集目前看下来是没有,真相并不复杂且狗血鸡毛。
剪辑混乱,
第一集一上来就打了几个字幕“八个月后”实属把我看懵了,现在发生了什么?怎么就八个月后了?八个月后的片段放完要怎么回到现在的时间线?为什么不直接打x年x月x日?看完第一个案件我才理解“现在”指的是女嫌疑人杀夫的时候。
第二个案件里两案交替的节奏并不太好,而且两个案件(目前来看)没有直接联系,让观众在两个案情里横跳感观也不好。没有关联的案件,起码应该用主角/警局视角把他们串联起来。但这部剧使用的方式是在其中时不时插入女主的回忆片段和个人生活片段,让原本就不流畅的剧情更加混乱。
女主刚接了个电话要出勤了,突然想起了什么;女主在和嫌疑人谈话,突然想起了什么……一个专业刑警在办案的时候走神?这确定不是在抹黑刑警吗?
演技麻麻,
女主余男是全剧的演技担当,基本人物塑造是合格的,能感觉到女主的人设是一个专业且执著的测谎师,也是一个有魅力的女性。唯一的缺点是特写里她时不时噘一下嘴,让人出戏;
邢佳栋的刑侦队长太楞,在探案部分过于儿戏,唯一比较不出戏的是和女儿相处的片段;
配角们演技堪忧。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部剧的嫌疑人们简直在把“我有问题”“我有心事”写在了脸上;男女主的两个助手, 心怡目前看下来没大问题,莫晓杰结巴演得太生硬。
很长时间没有新国产悬疑剧播出,谎言真探无疑是i悬疑们的一剂强心针,可惜这一针冲击不足,至于后劲如何,且看之后的十集如何发展吧。
///补充一句,如果只是对比网大水平、看完主创表没一个眼熟的三流悬疑,确实,这部剧我起码还能看下去。但芒果季风剧场的第二枪,我认为质量应该是能对标迷雾剧场那几部的,显然这部剧的各方面都不及,所以有此吐槽。
火车,指冒着火的车子,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
这段话出自日本社会派推理作家宫部美雪女士的作品《火车》,之所以选择用这句话作为开篇,是因为《谎言真探》的片头也出现了一辆冒着火的汽车。
片头出现的“火车”或许饱含着对宫部美雪老师的致敬,另一方面,也可视为对全片主题基调的暗示,宫部美雪笔下的“火车”的出处取自《观无量寿经》:“人以恶应坠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俱至,必有火车来迎”,意味着“万劫不复”,同时也代表着人们总是为了追逐或是达到某个目的一路向前驶去,最终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停下,只能走向穷途末路。
《谎言真探》虽然名义上是部刑侦剧,但看完前几集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更多的让我看到了案件背后隐匿的人情和复杂的人性,而并非过分强调探案本身和传统的正义。在《谎言真探》中,罪犯并不都是穷凶极恶的恶人,而更多是一个个被七情六欲所裹挟的普通人,警察也并非以往常见的单调的光明伟岸形象,更加的质朴、接地气。
这种重情感、重动机的悬疑手法和对于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很容易让人想到东野圭吾和吉田修一的作品,最典型的是《恶意》,一个关于犯罪的动机的怀疑,甚至可以将这个案件推翻重办,而在《红手指》、《祈祷落幕时》、《怒》等作品中,也不乏对于隐藏于罪案背后的人情的探讨。
“善恶并存才是真实的人性”,为了凸显这一主题,本片彻底摆脱了“非黑即白”的角色设定,让观众不止停留于对案件侦破过程的关注,而是更多的去关注罪犯是因为什么而走到了这一步,是原生家庭的错误教育?是社会的不公?是身边人的误导?这案件背后的动机成因,在我看来才是本片中最大的“悬疑”。
本片的第一个故事就非常有代表性,滨城市的一家民宅里,一个男性身中19刀死亡,此时所有的人证、物证都将事件指向了死者对妻子周若君的长期家暴所引起的冲动杀人,但随着主角凌然和陈虎等人调查的深入,却发现案件背后其实另有蹊跷——这起罪案显然并不是冲动作案,而且团伙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周若君却一嘴咬定,人就是她杀的。
这时,剧情就将视角从“到底是谁犯的罪”转移到了“她到底为什么杀人”上,因为犯罪动机往往是案情中所缺少的最后一块拼图,只有动机完美契合了犯罪行为,案子才能算是完结,否则就永远留有冤假错案的可能。于是我们便跟随坚持要查出真相的凌然一起探访死者的学校,发现死者曾因为某些不良行为被开除;同时我们还看到周若君与犯罪现场的一个小偷关系非同寻常;我们也看到死者的出轨对象其实是周若君所安排的,但她为什么做此安排?仿佛还差一个解释……
在周若君的测谎过程中,她对凌然说了这样一句话:“善意的谎言有时可以拯救一个人的一生”,还套用了《火车》中关于“蛇只有在怀孕时才不会蜕皮”这样一个寓言。这两句话可以看做是本案的题眼,她就像是怀孕的母蛇一样,甘愿为了孩子成为罪人,用一年的时间布局、杀人、对警方撒谎,只是希望孩子能过上正常的人生。难免的,她如此这般的行为一定会被人质疑——为什么不早点寻求法律帮助?为什么要选择如此极端又偏执的手段?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片中一大不合情理的Bug。
但这真的是Bug吗?我想说不是的,这世界上并非所有事都合情合理,在复杂扭曲的人性面前,有些事情就是莫名其妙又理所应当的发生了。创作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物”,正是因为编剧希望我们去思考——当遭遇同样的问题时,家庭暴力也好、儿童受侵害也好,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本片用一个自带矛盾的因果悖论,将这个问题摆上了台面。爱孩子、想保护孩子有错么?没有错。但因为对孩子的爱去杀人又是错误的。从最根本上来讲,她会产生这种动机的原因终究是因为这个病态的社会:校方的隐瞒和逃避、群众的偏见和有色眼镜,无处言说的正义,这些外界因素都是让她不敢诉诸法律渠道的诱因,这些才是这部剧希望我们看到并正视的。当然不止这些,后面的剧情还会涉及到贫富差距、骗保等直击社会症结的话题,如此贴近现实、着眼于社会痛点的刑侦故事并不多见,而这却又正是社会派推理文学理应肩负的使命。
既有东野圭吾的人文情感,又有宫部美雪的社会性探讨,对于一个推理小说迷来说,《谎言真探》实在太对胃口。况且我本来就很喜欢深入某小众领域、特殊职业的题材设定,比如讲述幕后校对工作者的《校对女孩》,以及同是犯罪题材的《心理神探》、《脑神探》《火线》、《非正常死亡》等等,这些剧集不单单可以让你享受剧情,还可以带你领略到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的职业状态。
作为国内第一部女测谎师为题材的刑侦剧,《谎言真探》又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首先要知道,测谎师这一职业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人才非常稀缺,在各警队都是非常尖子的人才。国内的测谎师普遍也是以女性为主,这一点被本片原封不动移植到了剧中,于是才有了余男所饰演的女测谎师凌然。测谎师职业和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也非常扣合,因为有想要保护的人,所以犯罪,因为想隐藏自己的犯罪动机,所以说谎,而当这些谎言遇到了冷静、理智、心思缜密的测谎师,就像碰到克星,注定会露出马脚。
“人体的排汗、心跳、呼吸、脉搏是植物神经系统,这些都是不受人体大脑主观意识支配的,你可以说谎,但你骗不了自己的身体。只要你经历过,有记忆,一旦说谎,植物神经系统会引起身体的变化。” 来自青岛的测谎师曾经这样讲述测谎的原理。该剧为了展现出测谎师真实的办案过程,给予观众足够震撼的视听体验,想必没少做前置工作。“从现在开始,你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测谎的过程虽然没有任何大的肢体动作,却依然能营造出紧张、刺激、咄咄逼人的氛围,测谎师快节奏又暗藏玄机的提问以及猎人一般敏锐的目光,与之相对的罪犯在肢体、眼神上细微的变化,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对峙,虽不动如山,却雷霆万钧。
《谎言真探》前六集讲述了两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并没有把每个故事压缩在一集中,这样循序渐进、慢慢拼凑还原真相的节奏是我所喜欢的。这两个故事中所呈现的社会触感和情感共振,也为这部剧开了个好头。而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还有另一个因素,那便是凌然找寻关于父亲殉职真相的主线,想必背后一定也是另有一番隐情吧。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92℃
《谎言真探》 第05集在线观看 - 国产剧 - 芊芊影视-2025【实时更新】完整版电影电视剧全集-芊芊电影网 http://www.dahuol.com/vodplay/39280-1-5.html
看完了前六集,和国内外高水平悬疑侦探剧相比真的不太行,叙事不严谨、情节不真实,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四星五星,这些人真的看过这部剧吗?
第一个案件,法院一审结束、马上要到二审判决,居然仿佛是在第一次取证、尸检和调查,不知道一审前调查的那些警察们需不需要被找来聊一聊是怎么结的案。女主团队“帅气”的出现在法庭上递交一份应该由检察院上交的文件时,真心感叹居然2021年了还敢这么编。如果这是一部戏说成分大于追求现实的影视作品,无可厚非,拍这部剧的时候就不要走偏纪实路线。
周若君最初不愿意告诉女主凌然她杀害丈夫的是担心事件一旦公布出来,会伤害自己的女儿。完全不能够理解她的行为,所谓保护女儿的行为只是宁愿自己重罪也不愿把加害者暴露在阳光之下。可能创作者是想放大这个案件,起到警示的作用,但是人们的行为和剧情都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我并不认为有逻辑思维的人类会做出同样的判断。
第二个案件,先不说爷爷辈的人床上掉出个tt的剧情有多令人不舒服。可以理解想拍出两个案件交织在一起看起来“高级“的感觉,但这种尝试真的要注意场合。这两个案件能够联系到一起的就是卖淫集团,但实际上小保姆之死的案子和这个集团关系不大,只是王宗旺之前找过一次。硬生生的把两个案件穿插在一起,只会让人感觉不知所云。
第三个案件,看得出突显秦心怡,编剧是认真的。飞速成长的测谎技术,不专业审案,和“林有有”感同身受,“你吹过她吹过的晚风”,庆祝生日,真的太莫名其妙。仿佛角色跳出来塞给导演一车人民币,求你给我加加戏。明明是悲剧,却看得无语。
第四个案件,同样的,突出一个人可以,但突如其来降低了接受度。
关于人设,女主男主都是可以的,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一个四肢发达一个主攻头脑。但是女主和男主手下的配置有点无语。而且两个人都“离异”有孩子,是想表现警察不配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吗?
对于测谎仪=心电图这件事,我不了解不做评论,但是居然测谎也能够成为现代断案的标准吗?
如果看到最后一集没有出现所谓的“反转”或降前几个案子集合在一起的“炸点”,那我可能会觉得整部剧都不过关。
想要拍写实的剧,但又编得不那么符合现实。想要拍得有高级感,但又不太合时宜。还是稚嫩了些。
从片尾看本剧一共五个案件,一个案件大约一小时多,也不拖沓。
目前来看,案件本身质量挺高,主要围绕着“情”来展开,较少涉及“钱”、“权”,罪犯和死者基本上都是普通人,案情接地气,与我们日常生活接近。案件呈现效果一般,无论是镜头、剪辑还是配乐等都极为粗糙,场景简单,镜头还时不时在晃动,给人感觉有点像“今日说法”栏目剧,只是少了普法这一环节。对案件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甚至不如它,只在案件结束时安排一些“煽情”性的发言,很难触动人心。总体来说,纪实性较强但缺乏艺术性。
破案过程虽形式简单但不乏味,悬疑感较弱,不过分强调和夸大主角推理查案的能力,也不炫智商炫技炫武力,而是合作调查,汇集、串联线索,顺藤摸瓜锁定嫌疑人,再通过测谎的形式讯问和引导嫌疑人陈述作案动机。测谎的应用规规矩矩反倒显得朴实可信,简单心理学的应用也具有极强的设计感和目的性。最大的死穴是有些案件很容易猜出走向,少有出乎预料的反转,但导演编剧似乎志不在此,而注重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刻画嫌疑人的心理转变。
第一个单元案件是坚强母亲为保护孩子策划杀死变态丈夫,很感人啊!
第二个单元案件:富二代因爱生恨起杀心,穷小子为爱痴狂赴死路。保姆与雇主偷情,怀孕生子谋家产,与雇主女儿斗法冲动之下跳楼自杀。
这段让我想起“易立竞”的采访,讯问的时候真的好像啊。
第三个单元案件我最喜欢:农村女赴城讨生活,被卖保健品的拒之门外。找了份送外卖的工作,被骗着借了高利贷,本以为遇到了真爱有了家,没想到怀孕后阴差阳错被抛弃。孤身一人还被卖假药的人追债,最后孤零零绝望的死在集装箱内。
这就是人性。
再一个,几个主要人物倒是不错。两个女性角色凌然、秦心怡冷静克制美丽,凌然测谎手段娴熟,给人压迫感,秦心怡努力也聪明;而两个男性陈虎、莫晓杰帅气搞笑可爱,陈虎虽有些不着调但识时务,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莫晓杰好聪明内向,好可爱啊😋。凌然和陈虎生活的片段让剧还有电视剧的感觉,不至于沦为破案栏目剧;而秦心怡和莫晓杰的菜鸟身份也挺契合,上庭结结巴巴,测谎手忙脚乱。最好的是人物间没什么乱七八糟的感情,而且几个人相处方式让人觉得很舒服,既不过于温馨融洽,也不格外严格生疏,该骂的骂,该夸的夸。
“蛇只有在怀孕的时候才不会蜕皮,因为有了孩子,它想着这辈子就这样了吧,就算没有脚也没关系。”当《谎言真探》第二集中,杀死丈夫的周若君说出这句遮遮掩掩的台词时,相信许多观众已经泪崩。
《谎言真探》是一部体量很小的刑侦剧,总共16集,只有几个故事(基本时每2集一个故事),但每个故事都如电影般的精致。
它该算是本格派呢,还是社会派?
《谎言真探》的故事源于生活,其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恰好与城市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契合;可它的叙事诡计又非常新颖,凭借微表情、测谎仪等“高科技元素”,经常推翻已有结论,构成了随立随扫、层层递进的结构,给观众以强烈的悬疑感。
也许,将《谎言真探》归入哪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不炫悬念,不卖关子,不装深沉,也不刻意烧脑……与此同时,它融汇了幽默、生活流、高科技、揭示人性等因素,故能左右逢源,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风。
怎样把悬疑写得“恰到好处”
刑侦剧的风险,在于故弄玄虚。
刑侦剧必然要“烧脑”,但常入两种偏颇中,即“为烧脑而烧脑”,或“低水平烧脑”。刑侦剧在类型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基本情节只有三种,即密室杀人、失踪之人、失踪之物,想出新,只能在这三种之上变形、叠加,或引入爱情剧、家庭剧等其他类型故事,以冲淡其单调感。
除了戏剧结构天然简单,刑侦剧的人设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七种,即:刑侦、罪犯、助手、警察、嫌疑人、知情人、公主或父亲。这七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互相对立的是英雄与罪犯、嫌疑人与刑侦,其余是互补关系。
种种简单,所以刑侦剧一上来,都是好坏分明、任务清楚、结果确定。一般故事流程是:叙述背景—发生罪案—侦查推理—真相大白。
在这些“约定俗成”的限制下,刑侦剧易入千人一面、彼此重复的窠臼。想拍出不一样的作品,只好在诡计上多做文章,使其成为一个“设谜—破谜—再设谜—再破谜”的游戏,可谜越深,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就越明显——在生活中,本没有多少谜,绝大多数人类行为不合逻辑,这是生活趣味所在,偏偏这个趣味是刑侦剧的“死穴”。任何一部刑侦剧都不会给“偶然”留下空间,在刑侦剧的世界中,只有必然。
在这个故事越讲越复杂的时代,《谎言真探》的妙处在于“恰到好处”的悬疑。
那么,什么是“恰到好处”呢?这就要从源头去找答案,我们会发现,刑侦文学的诞生与城市化进程同步。随着人们从乡村的熟人社会,进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个体与环境间的联系被切断了,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失控感。刑侦小说则告诉读者,把握住逻辑,就依然能掌控世界。此外,城市原本就是“理性为王”,现代城市让每个人都对理性有了更高的期望。
所以,“恰到好处”的悬疑就是要忠实于城市生活的时间,写出“白领味”“城市味”。刑侦剧应该是城市的镜子,反映城市人的生活,而不是沉浸在小众逻辑套路中,自娱自乐。
写出城市感,是刑侦剧的责任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谎言真探》与现代城市文化高度契合。
一方面,它呈现了城市生活高度不确定、人与人沟通渐少、社会分层等问题。从目前看到的几集《谎言真探》中,几位受害者都是边缘人,因无法融入一个具体的社会群体中,所以无法保护自己,全靠单打独斗,更容易在时代的潮起潮落受伤害。
正如美国牧师钱宁所说:“在大多数大城市中,可以说有两个国家,他们相互之间很少了解,也很少来往,就像生活在不同的土地上一样……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是大城市悲哀的特征之一。”
正如前文提到的周若君,她未成年的女儿被变态后夫蹂躏,且拍了不雅视频。周若君想报复,但投鼠忌器,担心视频被公开,毁了女儿的一生。她不得不变成谋杀者,精心做了一个局,可在高科技侦破手段下,这些局很快被揭破。
该不该说出实情?世上真有正义吗?为什么要惩罚周若君?如果有别的选择,周若君又何至于此……弱者反抗的失败,构成了这两集最大的悬疑点,而它又是快速发展社会中内生的问题,只能通过博弈获取答案,可弱者又有多少博弈空间呢?
另一方面,《谎言真探》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在一些案例中,犯罪者本身就是受害者,还有一些案例中,犯罪者源于自身的错误,比如富家公子看上女孩,反复追求不得,却突然发现对方是援交女。
富家公子较少经历挫折教育,比较任性,一遇挫折,三观彻底崩塌——最终,他开车撞死女孩,却让他公司的员工去顶缸,员工是外地进城的打工者,心理原本就脆弱,在结婚买房的压力下,他铤而走险,结果毁了自己的生活。
《谎言真探》的故事都不是架空的,而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写出城市感是刑侦剧的基本功,因为那是观众们熟悉的生活,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嫁接在这些角色上,有了主动入戏的可能。
引入新诡计,但不依赖它
虽然《谎言真探》带有社会派的内容,但它也没有“为社会派而社会派”,而是努力与生活保持距离,以免被它吞噬,这也体现出创作者的专业度——拍一个刑侦包装的社会剧很容易,可从结果看,这种尝试往往两边不讨好:
社会剧的观众会质疑:想拍社会剧就直接拍好了,为什么要套上刑侦剧的外衣呢?
刑侦剧的观众也会质疑:为什么要加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内容?把整个诡计都搞乱了。
《谎言真探》采取了一个聪明的手段——高科技。用大家不太熟悉的微表情、测谎仪实现陌生化,而越陌生,诡计的空间就越大,越容易带节奏。
从专业研究看,2012年之前,关于微表情的专业研究论文寥寥无几,随着AI技术发展,微表情开始受重视,因为较容易数据化,为AI替代人工、提高审讯效率创造了可能。不过,从具体实验看,只有21.95%的受试者有微表情反应,而能做出全部微表情的受试者仅2%。
那么,微表情是否就意味着撒谎,怎样的谎言才能引发微表情?目前专业研究者也还没达成共识。《谎言真探》将这一前沿科技引入进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在具体使用中,《谎言真探》的表现也很突出,比如在审讯教授女儿时,虽然最后认定对方在说谎,但在审讯过程中,女儿一直没有崩溃。这符合微表情研究目前的水准——如果被审讯者自信心强,已熟练背下标准答案,则很难判断他是否在说谎。
至于测谎仪,自1921年被发明后,很快便在刑侦剧中出现,傻瓜都知道,它无法作为证据,只有极端外行才觉得这个很新颖。《谎言真探》中将测谎仪与微表情结合,形成了高科技感。
微表情、测谎仪的引入,在场景带来挑战——无非是几台电脑、几段测试波浪线,拍出来既单调又不好看,但可以用它们为由头,推动证据链的发展,这就要靠台词来补戏,《谎言真探》则大开大合,每段审讯时间都很短,只呈现关键交锋。
引入新诡计,却不过分依赖它,保证了全剧的节奏。
在多元时代,如何建立道德高度
《谎言真探》不是完全的本格派,也不是完全的社会派,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如何赋予角色道德高度。
影视创作与人类的道德敏感息息相关,好作品必须在道德上有合法性——如果正面角色杀人,必然要用相当篇幅表现反角“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会浪费颇多笔墨,且有较强的人为斧凿痕迹。
《谎言真探》突破了传统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剧中大多数罪犯本是普通人,在生活的拨弄下,加上个人修为不足,办下错事。比如帮周若君杀夫的老同学,本是出于同情,而这份同情源自创业失败、生活一落千丈,他因而少了轻狂,多了悲悯。可周若君的丈夫死后,不雅视频也丢失了,老同学不惜冒着巨大风险,几次回到杀人现场,试图找到那些视频,而买下这套房子的普通人却贪图专业照相机(可摄像)的“外财”,刻意隐匿真相……
太多“平庸的恶”,给彼此带来寒冷,这寒冷又会激起新一轮人性恶,冤冤相报,永无止期。于是,《谎言真探》找到了自己道德立脚点——悲悯。
这悲悯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坚信人间正义,“抬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在周若君案中,女主角凌然(余男饰)在当事人已放弃的前提下,继续探求真相,她在法庭上,对周若君的老同学说:“刑满了,就娶她(指周若君)吧。”标出了人性的温度。
另一方面,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也不是一切以有用为准则,女主角凌然始终站在弱者的一边,不论是无奈自杀的小保姆,还是替富家公子顶缸的打工仔,乃至不得不杀夫的周若君,从而在多元、复杂的犯罪者中,找到了道德立场:法律应站在鸡蛋一边,不能站在墙的一边。
城市生活最美好之处,在于它是人性的舞台,但每个舞者都有伤痕、都有疲惫,唯有更大的宽容与适应,才能与之匹配,换言之,在今天,除了善善恶恶,悲悯可能是更重要的营养,《谎言真探》将它呈现出来,是迈出了有里程碑意味的一步。
悬疑剧里较差的质量。
-
剧本硬伤,
虽然是真实案件改编,但剧情给人一种降智感,配角们生涩的表演仿佛在呐喊“快查我快查我我有问题”
前两集的第一个案件,案情不要太好猜,而且很多疑点难道警方初次调查的时候发现不了吗?
女嫌疑人宁愿被判死刑也不希望别人发现女儿被伤害的证据,但和女主的对话内容无一不在暗示另有隐情,原本无关的问题也要引到孩子/母爱上面,这真的是一个想掩饰真相的嫌疑人的心态吗?
案发的房子卖了那么久,证物相机还放在男监工包里?这个细节或许编剧是想表达男性的劣根性,看到幼女被强迫的影像不但报警还偷偷收藏,但他不知道把存储卡拿出来,还把那么大一个单反装在包里天天背来背去合理吗?
诸如此类,剧情里很多细节都做得不到位,写实的案情,悬浮的剧情。
最后的庭审,女主对男嫌疑人说的那句“你们出去以后结婚吧”也是爹味十足,只能感动编剧自己,当下我只想魂穿嫌疑人反驳女主“关你屁事?”
第二个案件稍微复杂一些,两案并行,也是虎头蛇尾,初看疑点重重,本以为两个案件会有什么交集,但到第六集目前看下来是没有,真相并不复杂且狗血鸡毛。
-
剪辑混乱,
第一集一上来就打了几个字幕“八个月后”实属把我看懵了,现在发生了什么?怎么就八个月后了?八个月后的片段放完要怎么回到现在的时间线?为什么不直接打x年x月x日?看完第一个案件我才理解“现在”指的是女嫌疑人杀夫的时候。
第二个案件里两案交替的节奏并不太好,而且两个案件(目前来看)没有直接联系,让观众在两个案情里横跳感观也不好。没有关联的案件,起码应该用主角/警局视角把他们串联起来。但这部剧使用的方式是在其中时不时插入女主的回忆片段和个人生活片段,让原本就不流畅的剧情更加混乱。
女主刚接了个电话要出勤了,突然想起了什么;女主在和嫌疑人谈话,突然想起了什么……一个专业刑警在办案的时候走神?这确定不是在抹黑刑警吗?
-
演技麻麻,
女主余男是全剧的演技担当,基本人物塑造是合格的,能感觉到女主的人设是一个专业且执著的测谎师,也是一个有魅力的女性。唯一的缺点是特写里她时不时噘一下嘴,让人出戏;
邢佳栋的刑侦队长太楞,在探案部分过于儿戏,唯一比较不出戏的是和女儿相处的片段;
配角们演技堪忧。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部剧的嫌疑人们简直在把“我有问题”“我有心事”写在了脸上;男女主的两个助手, 心怡目前看下来没大问题,莫晓杰结巴演得太生硬。
-
很长时间没有新国产悬疑剧播出,谎言真探无疑是i悬疑们的一剂强心针,可惜这一针冲击不足,至于后劲如何,且看之后的十集如何发展吧。
///补充一句,如果只是对比网大水平、看完主创表没一个眼熟的三流悬疑,确实,这部剧我起码还能看下去。但芒果季风剧场的第二枪,我认为质量应该是能对标迷雾剧场那几部的,显然这部剧的各方面都不及,所以有此吐槽。
火车,指冒着火的车子,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
这段话出自日本社会派推理作家宫部美雪女士的作品《火车》,之所以选择用这句话作为开篇,是因为《谎言真探》的片头也出现了一辆冒着火的汽车。
片头出现的“火车”或许饱含着对宫部美雪老师的致敬,另一方面,也可视为对全片主题基调的暗示,宫部美雪笔下的“火车”的出处取自《观无量寿经》:“人以恶应坠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俱至,必有火车来迎”,意味着“万劫不复”,同时也代表着人们总是为了追逐或是达到某个目的一路向前驶去,最终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停下,只能走向穷途末路。
《谎言真探》虽然名义上是部刑侦剧,但看完前几集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更多的让我看到了案件背后隐匿的人情和复杂的人性,而并非过分强调探案本身和传统的正义。在《谎言真探》中,罪犯并不都是穷凶极恶的恶人,而更多是一个个被七情六欲所裹挟的普通人,警察也并非以往常见的单调的光明伟岸形象,更加的质朴、接地气。
这种重情感、重动机的悬疑手法和对于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很容易让人想到东野圭吾和吉田修一的作品,最典型的是《恶意》,一个关于犯罪的动机的怀疑,甚至可以将这个案件推翻重办,而在《红手指》、《祈祷落幕时》、《怒》等作品中,也不乏对于隐藏于罪案背后的人情的探讨。
“善恶并存才是真实的人性”,为了凸显这一主题,本片彻底摆脱了“非黑即白”的角色设定,让观众不止停留于对案件侦破过程的关注,而是更多的去关注罪犯是因为什么而走到了这一步,是原生家庭的错误教育?是社会的不公?是身边人的误导?这案件背后的动机成因,在我看来才是本片中最大的“悬疑”。
本片的第一个故事就非常有代表性,滨城市的一家民宅里,一个男性身中19刀死亡,此时所有的人证、物证都将事件指向了死者对妻子周若君的长期家暴所引起的冲动杀人,但随着主角凌然和陈虎等人调查的深入,却发现案件背后其实另有蹊跷——这起罪案显然并不是冲动作案,而且团伙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周若君却一嘴咬定,人就是她杀的。
这时,剧情就将视角从“到底是谁犯的罪”转移到了“她到底为什么杀人”上,因为犯罪动机往往是案情中所缺少的最后一块拼图,只有动机完美契合了犯罪行为,案子才能算是完结,否则就永远留有冤假错案的可能。于是我们便跟随坚持要查出真相的凌然一起探访死者的学校,发现死者曾因为某些不良行为被开除;同时我们还看到周若君与犯罪现场的一个小偷关系非同寻常;我们也看到死者的出轨对象其实是周若君所安排的,但她为什么做此安排?仿佛还差一个解释……
在周若君的测谎过程中,她对凌然说了这样一句话:“善意的谎言有时可以拯救一个人的一生”,还套用了《火车》中关于“蛇只有在怀孕时才不会蜕皮”这样一个寓言。这两句话可以看做是本案的题眼,她就像是怀孕的母蛇一样,甘愿为了孩子成为罪人,用一年的时间布局、杀人、对警方撒谎,只是希望孩子能过上正常的人生。难免的,她如此这般的行为一定会被人质疑——为什么不早点寻求法律帮助?为什么要选择如此极端又偏执的手段?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片中一大不合情理的Bug。
但这真的是Bug吗?我想说不是的,这世界上并非所有事都合情合理,在复杂扭曲的人性面前,有些事情就是莫名其妙又理所应当的发生了。创作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物”,正是因为编剧希望我们去思考——当遭遇同样的问题时,家庭暴力也好、儿童受侵害也好,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本片用一个自带矛盾的因果悖论,将这个问题摆上了台面。爱孩子、想保护孩子有错么?没有错。但因为对孩子的爱去杀人又是错误的。从最根本上来讲,她会产生这种动机的原因终究是因为这个病态的社会:校方的隐瞒和逃避、群众的偏见和有色眼镜,无处言说的正义,这些外界因素都是让她不敢诉诸法律渠道的诱因,这些才是这部剧希望我们看到并正视的。当然不止这些,后面的剧情还会涉及到贫富差距、骗保等直击社会症结的话题,如此贴近现实、着眼于社会痛点的刑侦故事并不多见,而这却又正是社会派推理文学理应肩负的使命。
既有东野圭吾的人文情感,又有宫部美雪的社会性探讨,对于一个推理小说迷来说,《谎言真探》实在太对胃口。况且我本来就很喜欢深入某小众领域、特殊职业的题材设定,比如讲述幕后校对工作者的《校对女孩》,以及同是犯罪题材的《心理神探》、《脑神探》《火线》、《非正常死亡》等等,这些剧集不单单可以让你享受剧情,还可以带你领略到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的职业状态。
作为国内第一部女测谎师为题材的刑侦剧,《谎言真探》又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首先要知道,测谎师这一职业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人才非常稀缺,在各警队都是非常尖子的人才。国内的测谎师普遍也是以女性为主,这一点被本片原封不动移植到了剧中,于是才有了余男所饰演的女测谎师凌然。测谎师职业和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也非常扣合,因为有想要保护的人,所以犯罪,因为想隐藏自己的犯罪动机,所以说谎,而当这些谎言遇到了冷静、理智、心思缜密的测谎师,就像碰到克星,注定会露出马脚。
“人体的排汗、心跳、呼吸、脉搏是植物神经系统,这些都是不受人体大脑主观意识支配的,你可以说谎,但你骗不了自己的身体。只要你经历过,有记忆,一旦说谎,植物神经系统会引起身体的变化。” 来自青岛的测谎师曾经这样讲述测谎的原理。该剧为了展现出测谎师真实的办案过程,给予观众足够震撼的视听体验,想必没少做前置工作。“从现在开始,你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测谎的过程虽然没有任何大的肢体动作,却依然能营造出紧张、刺激、咄咄逼人的氛围,测谎师快节奏又暗藏玄机的提问以及猎人一般敏锐的目光,与之相对的罪犯在肢体、眼神上细微的变化,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对峙,虽不动如山,却雷霆万钧。
《谎言真探》前六集讲述了两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并没有把每个故事压缩在一集中,这样循序渐进、慢慢拼凑还原真相的节奏是我所喜欢的。这两个故事中所呈现的社会触感和情感共振,也为这部剧开了个好头。而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还有另一个因素,那便是凌然找寻关于父亲殉职真相的主线,想必背后一定也是另有一番隐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