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30812期上
第20230813期
第20230815期
第20230819期下
第20230821期
第20230822期
第20230826期上
第20230826期下
第20230827期
第20230828期
第20230829期
第20230902期上
第20230902期下
第20230903期
第20230904期
第20230909期上
第20230909期下
第20230910期
第20230911期
第20230916期
第20230917期
第20230918期
第20230923期上
第20230923期下
第20230924期
第20230925期
第20230930期上
第20230930期下
第20231001期
第20231002期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部《鱿鱼游戏》点燃了生存综艺的火。隔壁韩国从《体能之巅》到《海妖的呼唤》,肉体美学与智斗齐飞,看得观众大呼过瘾。甚至一些被认为与生存综艺毫无关系的类型,比如恋综,也打起了生存战——冷眼前几天写过的《2.9亿:结婚战争》,用高额奖金激励恋人们厮杀。
最近生存综艺这把火“烧到”了音综,腾讯视频制作的《舞台2023》就是一档把生存与音综结合起来的节目。这档节目中,舞台和选手的实力不再是唯一看点与衡量标准,想要走得更远,选手需要吃透并利用节目规则,实现以小博大。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六期节目看下来,“生存+音综”的想法固然好,但节目组显然还是太保守,没有进一步在节目中体现人性博弈与算计,有点辜负了这个好创意。
以舞台之名的生存战
“没有人是清高的,就是为了赢。”
表面上这是一档舞台节目,而其实它是一档有点人性实验意味的生存综艺。选手看起来是要靠舞台打动观众与导师,实际上策略和计算才能让选手走得更远。
冷眼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节目的赛制,让规则能更清晰的呈现出来:
1.每次公演前,节目组公布生存身份及相应规则,选手自行选择身份,每种身份对应不同的加成条件。
2.选手表演现场打分,如果达到生存身份加成条件就加分,反之减分。
3.按照分数高低排位,高者晋级低者淘汰。
“生存身份”,就是节目的戏眼。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知名度有限的乐坛新人,与一群已经依靠秀综积累了不少人气且舞台经验丰富的选手同台竞技,除了乖乖认输还能怎么办?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身份。
以第一期节目为例。曾在《创造营2021》遗憾卡位的庆怜,舞台经验丰富且台风独特,却是初评级最低分,而几乎没有任何舞台经验,也没发表过公开作品的吴垚韬却击败了包括孟美岐、蔡维泽在内的出道艺人,排在第四。
这是因为庆怜选择了看似收益最大,实则风险最高的“冒险者”身份,表演结束后分数没能进入前五,直接被扣掉100分垫底;吴垚韬选择了对新人来说最稳的“平凡者”,不加分不减分,当其他挑战自我的人纷纷翻车,打安全牌的他反倒成了最获益的人。
第三期节目也就是一公舞台,则在原有赛制上做了小加法:选手两两分组表演,组队也要选择生存身份,而规则还是达成条件加分,反之减分。
如果说初评级,不喜欢做博弈的选手还可以选“平凡者”明哲保身,那么一公不为自己为队友,也必须算计起来。
大多数选手,为了同伴能够留下都选择了“挑战者”,即挑战已经表演过且初评级分数比自己高的选手,如果一公分数超过对手就留下,反之扣分。
“只能挑战初评级分数比自己高的选手”,这点很有意思。初评级分数高,意味着选手实力强,想从实力强的选手处拿到加分,就只能等对方出现纰漏——或者表演翻车,或挑战失败。
于是我们看到了充满“人性”的一幕:孟美岐与海外选手Wonderframe堪称王炸组合,她们选择挑战安崎lyly组合,却以4分落败,分数被扣到了943。这时候,在候场的多名选手站起来,要挑战落败的孟美岐组。
“没办法,这就是人性。”孟美岐带着一脸苦笑说。
事实也证明,“落井下石”是有用的,选手徐子未初评级本来在淘汰边缘,但因为挑战孟美岐成功,直接翻盘,以第13名的名次晋级。
是狠毒地活下去,还是做个被淘汰的好人?生存综艺总是这样叩问着选手们,有人选择为了赢不择手段,也有人流露出人性的美与善。
在《舞台2023》中,这一幕让冷眼觉得很动人。当孟美岐从大魔王成了软柿子,被多组选手挑战时,有一组本身优势不大的选手,小声地说着“不要不要,我们不要挑战他们,不想胜之不武”。
人性算计博弈固然好看,但这种明知道挑战对自己的好处最大却放弃的做法,也让冷眼很感动。
不过既然是生存冒险,那不妨玩得更纯粹一点。目前节目已经过半,冷眼仍没看到哪个选手在舞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凭借规则打败对手,不得不说有点遗憾。
节目组可以再大胆一点
为什么冷眼说这档节目可惜了,因为节目组想到了用“舞台”对照现实,将舞台竞演与身份和生存战挂钩。但无论是动机、背景、赛制和角色,都存在纰漏。
首先是动机,
1)动机:选手为什么要来这生存。
节目组给出的奖励是能够拥有舞台,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早已不算是一个多有有诱惑力的条件。对于新人歌手来说,舞台并不少,音乐节、Livehouse都需要暖场嘉宾,最不济还能在抖快平台做直播。
反观海外的舞台生存综艺,比如《Queendom》,是真的能让在解散边缘的组合起死回生;《miss back》参演获胜者能得到名作曲家制作的“人生曲”(可以理解为Mariah Carey养老保险曲),不管节目最终收视如何,至少他们给出的奖励机制是有诱惑力,值得嘉宾去拼命的。但《舞台2023》,太柔和了。
2)赛制
奖励不够有诱惑力,如果赛制足够残酷,比如第一期就淘汰个一多半人,选手就算为了面子也会打起精神好好拼一下,谁想第一期节目就回家呢?
但初评级26组选手都是安全的,一公应淘汰7组,结果导师复活1组,安琦用免死金牌救了1组,最终只淘汰5组,让人感受不到生存综艺那种紧张、为了要活下去必须不顾体面的感觉。
当然可能节目组是出于保护嘉宾的目的,不想让节目的赛制太残酷,避免嘉宾被观众指摘。但不够大胆的结果,就是此刻love&peace的平淡模样,而且观众的情绪也很难被调动起来——既然ta没那么容易被淘汰,干嘛要紧张呢?
3)角色
大部分选手对于观众而言是陌生的,而生存角色是快速建立通道让观众熟悉他们的最好办法。
冷眼其实很喜欢节目中挑战者、平凡者之类的设定,但节目中没有最大化的利用编剧、剪辑将这样的身份设定和选手本身相结合,导致,设定变成了仅仅服务于规则的存在。
其实,这样的角色设定很容易帮助选手出戏。例如,选了平凡者的选手,就可以通过真人秀或者其他方式来cue他为什么钟情于这个身份,他在生活中是什么样。
这一点韩国的生存综就玩得很极致,《血之游戏》崔延胜在节目中的设定就是高智商无情“坏男人”,这种设定肯定和现实中的他有出入。但越是极致的人设,越容易让观众记住。崔哥在节目下车后,还因为这种人设有了不少粉丝。
4)“生存”价值观设定
最后是背景交代问题。冷眼认为这档节目之所以让人觉得“乱”,与背景交代不清有很大关系。
《舞台2023》是舞台生存节目,但“生存”二字并没有被着重强调,节目组也没有明确给出类似于“舞台即人生,选手即你我”这样点明主旨的话,观众爱看生存综艺,因为它与现实存在映射关系,《舞台2023》其实也在做这种映射,但因为它没挑明主旨,使得这种映射看起来很无厘头。
最典型的,是导师的设置。相信很多观众和冷眼一样,第一次看初评级时,觉得导师的打分标准非常随性,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表演很一般,导师却给了还不错的分数。
这其实是一种现实映射,导师的身份就像是人生中决定命运的上位者,是年末给你我绩效打分的领导们。他们的喜好是主观,并不完全以实力作为衡量标准的,“一看见你就很喜欢,所以给你高分”,这就是真实的、不公平的人生。
可惜的是,这样深刻的洞察因为背景没有交代清楚,导师反倒成为节目中“不知所谓”的存在。原本《舞台2023》是可以在价值观上进行深挖,拓宽节目思考维度,结果却没有。
“生存”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节目组有点贪心,又想要舞台又要生存,甚至还要展现王嘉尔的幕后编排。在固定的时长中,要叙述一个全新命题,内容之间一定是需要有取舍的,面面俱到反倒会凌乱。
其实综合前面说的动机问题,冷眼倒有个提议:进一步玩透生存赛制,排名低的舞台简朴,排名高的灯光舞美有升级,而最后的胜者可以才拥有,由王嘉尔编排,多位导师合作的最极致的舞台。
作为综艺产业长期观察者,冷眼是非常高兴看到节目中出现新创意和新模式的,即使这种创新可能一时没有被市场接受,但至少说明整个行业是在琢磨向前走的。
宁可头破血流,也不要打安全牌,冷眼很为《舞台2023》感到可惜,也希望下一次看到有态度、有攻击性的生存类音综。
看到#舞台2023修音#这个话题,加上前两期的《舞台2023》我当时也去了青岛的现场,所以想结合修音这个事儿,和具体到这个节目第一期的修音,和第二期节目对于修音的修正,一起来聊聊修音的日与夜、好与坏、成与败。
首先第一句话,修音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它和化妆、整容、PS这东亚三大神器一样,就是一把双刃剑,也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就看你怎么样,别整过头、修过头,其本意不应该是带有原罪的。
音综节目为什么要修音?而且是所有的音综节目都要修音(除了有些直播的决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播出效果更完美。
这也涉及到对音综节目定性的一个问题,在传统音乐产业里,音乐作品表达的主要构成,就来自于两大形式:现场和录音作品,前者强调原声、现场、真实的纯粹,后者讲究制作、细节和完美度。
而音综节目大量出现,甚至已经成了华语音乐人一个很重要的表现载体后,其实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官方的属性认证,即它到底是现场属性,还是像包括前期和后期制作的录音作品。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的人在评论音综的时候,会常常用现场的标准去要求。而另一方面,去年某台的某节目,当时的音乐总监则又希望用录制录音室作品的方式去呈现一台音综,当时也引来了一些争议。
但不管怎么定性,有一点我觉得是肯定的,那就是现在的音综在音乐上,都属于带有现场感的录音作品,类比的话,它们更像是唱片业黄金时代的那些演唱会专辑,除了保留演唱会的现场感,也会通过后期制作,让作品的呈现在制作上更为完美。
想通了这个事情,就不用再对修音本身有偏见了。
就我参加的第一期《舞台2023》,当时因为是内部考核赛,所以除了导师就是歌手,没有现场观众也没有媒体,而我们媒体和乐评人,都是在媒体室通过音源和画面同步直输的方式,看了这期节目。
后来,我也听到了部分歌手无修音的原音文档,加上节目播出后的修音版,实际上有部分作品,我一共听到了三个版本。
对的,是三个版本。因为除了播出后的修音版不说,即使是我第一时间看的大屏现场版,和同时录制的Original录音,它们都是有一些细节不同的,这其实就涉及到线路输出、音频压缩、音区位置、播放设置、空间回响等等的问题。
打个比方,我经常参与录制一些音综节目,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对比现场和播出的作品,其中有些反差是非常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就是现场我会给满分的作品,播出时我甚至觉得将将及格,甚至不及格。反向的例子,同样也有。
另一方面,好多歌迷也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演唱会直播时,电视台或者视频线路传出的声音,和饭拍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甚至于同在一个现场也会遇到不同区域,音乐效果相差很多的情况。在有些盲区,可能是伴奏大于人声,在有些盲区,则又是人声大过伴奏。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音综节目之所以要修音,除了作品的完美度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平衡性。
一方面,是播出平台的不同,所以导致音源压缩比需要不同,因此后期会对音频统一进行压缩,比如一定会削弱低音、尤其是重低音频率,而突出某一段的频率,比如特别是中音频率。毕竟现场是几十对喇叭360度覆盖,而播出终端很多时候都只是双声道有源音响、耳机,甚至单喇叭,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多平衡音色。
另一方面,则要对所有歌手的人声进行平衡的压缩。所以在理论上,会有某些歌手占便宜,某些歌手吃亏的情况出现,这也涉及到后期音响师的个人习惯和风格,以及对于整个节目音源统一把握的情况,因为一个节目不可能为不同的歌手安排不同的修音团队,所以这就类似于在同一台演出时,所有歌手用同一支话筒,有些歌手可能会放大优点,有些歌手甚至还会因此暴露缺点。
最后则是对于歌手具体的修音问题,修人声主要是修什么?很多对于修音本身有偏见的人,能够设想的场景,修音就是修车祸,把那些完全不在调上的歌声修完美了。
但实际上,就我现场参与录制这么多的音综节目,真正在现场全程垮掉的表演,确实是比较少见的,其比例和在现场唱的像CD一样的概念,大概差不多。
而更多的情况,就是有喷唛声,唱跳时候明显的气声,转音和衔接时候一时之间没找准调,或者有些音色发飘发虚等等情况。
就拿歌手蒲羽在这次《#舞台2023#》第一期的《千叶城》来讲,这首歌当时在现场也是我觉得当期的最佳之一,当然回放原声,确实会有明显的现场声,比如人声有些细节比较虚,也比较干,这也是和现场收音无法把背景音乐原来的质感呈现有关,所以在人声被突出后,听这种节奏型歌曲,就会放大人声的一些Bug。
而听播出的版本和上架的音频版本,明显在后期加大了音乐的比例,减小了人声的比例,人声音色整体上也变得更为圆润和顺畅。但实际上,我们看修音这个问题,除了要看细节,更要看整体,就是整体有没有反向“破坏”人声的原味,而蒲羽这首《千叶城》,就我看来还是以修饰、润色为主。
当然,修音之所以其名词就会被人诟病,也确实是因为有些过度修音,破坏了原来的人声。比如这期节目里孟美岐的《归途有风》,在我印象里,孟美岐的现场唱的有些紧张,前半部分有力过猛,而后半部分则没有持续的发力。
但在播出版本里,因为对孟美岐进行了非常多的后期修饰,使得她的音色几乎没了前后的变化,而且原本更纯粹和有质感的声线,也因为数字化的处理变得像是电镀效果,亮是亮了,但就是亮得过于数码化、电子味,有点PS过度的尖下巴效果。
其实就这次《舞台2023》首期节目来看,我觉得修音带出来的话题也是挺好的,也是目前为止最集中的关于音综修音的问题探讨,从我举的例子来看,我的结论其实很简单:
一是音综节目需不需要修音?要,必须要,人总是希望听更完美的舞台、更完美的声音的。
二是音综节目需不需要为了完美而极致修音?答案当然是不要,坚决的不要,绝对的不要。
那么音综节目应该如何修音?在我的聆听经验里,我认为音综节目的修音,首先要在后期处理后伴奏和人声的比例关系,这是最为重要的修音前提。然后是只修一些演唱时出现的气口、毛边,一些转接的小瑕疵,而不要把音效器用满,甚至贯穿整个过程,把歌手的声音修成AI的效果。这就和过度PS的图片一样,确实是珠圆玉润、完美无瑕了,只是一看就假,现在的歌迷见多识广,绝对不会喜欢这样的声音。
而最理想的音综节目修音典范是什么?我觉得可以参考华语乐坛历史上的那些经典演唱会,什么张学友、张国荣、周杰伦、蔡依林,那些演唱会的后期修音,都在进行两件事,保留当时现场的原味,且修掉现场一些明显瑕疵的细节,所以就有了现场与质感之间的平衡。
让人觉得意外和惊喜的是,在《舞台2023》第一期播出后被很多歌迷讨论的过度修音问题,在第二期节目里就不存在了。比如庆怜的《Para Para Sakura》,基本保留了唱跳舞台的现场感,和演唱会的聆听效果非常接近。
而蔡维泽的《显微镜下的爱情》,我当时在现场听就非常震撼,因为这首歌其实是小蔡用非常拧巴的那种声音来表现的,所以才显得特别有劲和有人味儿,而播出的音频这次基本把这些特质给保留下来,让一首有热血的作品不因为修音而修美了音色却修没了灵魂。
可以看到《舞台2023》节目组是一个听劝的节目组,这种吸纳正向的意见并修正,是互联网时代音综应该有的包容性和互动性。歌声更有活力和生命力了,歌迷听美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看了一公淘汰的drama,感觉真的是连装都懒得装了。
Wonderframe在和孟美岐的一公舞台中几乎是碾压式的存在,wonder的声线太富有感染力了,这首歌又很适合,相比之下孟美岐的声音就单薄了很多,舞蹈还不错。虽然一公分数不高,但考虑到wonder第一轮分数不错,理论上说没啥危险的,谁能想到孟美岐直接反超……
然后跟drama的就来了:在要淘汰的选手中,wonder是实力和表现最亮眼的,结果安崎的免死金牌给了冷水,导师的复活名额给了曾某……
首先,安崎的行为非常不明智,但初衷还是好的。冒险者风险大收益也大,而免死金牌就是这个收益。一旦可以给别人,那么以后就必须都给别人,要不然就是自私……这样以后谁选冒险者啊,赛制就崩了。但anyway初衷还好。
导师们在初步讨论中,两票wonder一票代某,确实是符合他们之前的表现的,然后惊悚的来了:先是黄绮珊说我选不了让王嘉尔选,王嘉尔说曾某,下个镜头中导师们奥了一下就立刻切换到选手,然后曾某就复活了……
这个转换之生硬,没有任何解释,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讨论,就一直在播这个曾某在那里聒噪:啊我实力不好但是居然和wonder一起淘汰啦,我好伤心blablabla……然后自己就复活了……
不是,wtf???
凭啥啊?前面表演的时候都是导师们对wonder的赞美,然后就直接淘汰?你哪怕播一点甚至演一下曾某的高光啊……
都没有,就是直接内定,连演一下都懒得演,装都不装了,就是内定。
为什么黄绮珊要放弃,说白了,要是真让黄绮珊按照自己的意愿复活选手,以她的性格肯定可以选出来,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放弃呢?就是因为名额早已内定,自己不愿意被操纵,就顺手让王嘉尔决定呗。假设真的自己选不出来,那就多数表决呗,两票wonder一票代某,怎么着都是选wonder啊!于情于理,都是复活wonder。唯一的可能就是不想被完全操纵,就推出去。这件事怨王嘉尔吗?也不怨,只能说导演组早已内定,导师不过是提线木偶罢了。
突然之间就丧失了看下去的动力,如果剧本这么明显,我看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很难相信,在女性主义浪潮席卷各种文化圈的2023年,被一个S+级节目力捧的选手吴垚滔,交出来的作品可以让人感到如此地一言难尽。
n在一首热血题材的作品里,开头先是提到了应试教育对年轻人的个性和创新性的摧残。
n老一辈过分看重一纸分数的心态让多少孩子在还未探索未来时,就已经对自己深深地绝望。n
在歌曲的最后,歌者用说话的口吻对听众说,也要请你记得,你并不普通。
本来是一首充满套路、只落窠臼的励志歌曲,如果腾讯力捧的新人只是普通,我也不会因此觉得反感,毕竟华语乐坛的倒退是不争的事实。
n然而,歌曲里却出现了这样一句歌词:“时常会想起高中那年喜欢的那个女孩,我想她已经嫁人生了一个小孩”,我在听到时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歌曲从应试教育说起,到告诉听众你并不普通结束,仿佛是在鼓励每个人都可以挣脱所谓“好学生”“乖小孩”“顺遂人生”的标签,拒绝被统一的模板刻画成毫无个性的流水线产品,相信一时的失利并不影响你的一世,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加丰富而多彩的可能性。
n然而,除了女人。
n哪怕是高中时曾经喜欢过的女孩,哪怕在生活中会时常想起,也不愿意通过主动的联系确认对方现在的生活状态,而是轻描淡写地给对方揣测一个结婚生子的结局。
n或许有人会说,这么写是为了表达创作者对爱情求而不得的感慨、对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实逆来顺受。然而我想说,哪怕是表达这样的感受,也大可不必把对女性不负责任的猜测,当做衬托自己怀才不遇或者碌碌无为的素材。被这样的人喜欢以后写进歌里,着实是一件晦气的事。
n男人可以在他的歌里被鼓励着不被考卷分数绑架,可以追求与众不同和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然而女性,却要被他用寥寥几笔的臆想,安排一个不能更加合乎模板的结局,过着千篇一律的相夫教子的生活。
n试问,十月怀胎的辛苦、分娩的剧痛、妊娠纹下体撕裂产后抑郁等一系列后遗症,男人可曾换位思考过一秒钟感受一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用“生了小孩”这四个字,给他曾经喜欢过的女性背负上如此沉重的负担?
n当然,选手二十出头的年龄,存在局限性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就是这样视角充满局限、内容过于普通的选手,能被国内最大的娱乐产出平台用一档定位S+的节目力推,这件事才是可怕的。
n资本裹挟平庸的内容和三脚猫功夫的艺人向观众而来,让本可能成为女性主义者的青少年女性观众接受并喜欢上这样的偶像,从而在粉圈文化的影响下,放弃独立思考地为这样的作品和价值观辩护。
n厌女色彩如影随形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娱乐产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潜在的女性主义接班人在觉醒女性意识以前,就已经被厌女文化荼毒。而这件事如此地稀松平常,却又如此地令人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