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卿本佳人2024
你也有今天
新编辑部故事
大秦帝国之裂变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92℃
《新结婚时代》 第19集在线观看 - 国产剧 - 芊芊影视-2025【实时更新】完整版电影电视剧全集-芊芊电影网 http://www.dahuol.com/vodplay/76839-1-19.html
我总觉得一部电视剧的成败,就好像一场足球比赛的成败一样,这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仅仅有一两个演员出色的表现,其他人都差强人意,不知道别人,我是很难坚持着看完的。
比如说前一段儿看《范府大院》,虽然很欣赏孙红雷和苗圃的表演,但由于其他人的表现实在让我觉得惨不忍睹,所以,我没看几集,就换台了。听说后面还出现了冯远征,唉——,有点儿小遗憾,不过比起被装嫩的张敏弄得糟心来讲,错过了冯远征的演出也就不算什么了。
所以,《新结婚时代》能吸引住我的关键,就是演员整体的到位。你一看,嗯,每个人还真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刘若英,如果不当演员,也许她还是会生活得很好,开辟出另外一片属于她的人生天地来。可是对于我这个观众而言,那也许真是一种损失了。闭上眼睛想一想,整个华人演艺界,似乎很难再找出第二个,比她更容易让所有人都觉得舒服的人了。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看到她的脸,都很难心生厌恶,无论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少年,似乎都能找出喜欢她的理由。演员有了这些先天的人缘儿,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她居然还那么努力和认真。编剧王海鸰透露,刘若英在看剧本阶段,就给她发了几十封邮件讨论角色。“随着她的状态越来越好,后来再发邮件干脆就直接写‘小西又来烦你了’。刘若英是个尊重文字的人,所以她非常尊重剧本。”
看过《乌鸦与麻雀》我以为赵丹是中国戏路最宽的男演员,看过《股疯》我以为没有哪个中国女演员可以超越潘虹的自我挑战能力。但纵使如此,我还是相信只要是人,他就不可能没有表演的瓶颈和无法逾越的鸿沟。刘若英当然也如此。
《新》剧的女主角顾小西,是个地道的北京女孩儿,不要说别的,京片子就成了我看刘若英表演的最初心理障碍。印象深刻的一个段子,弟弟小航从意大利回来给小西买了一个路易威登的包,小西喜出望外的说:“Louis Vuitton!”哈哈哈,我当时就和老公喷出来了,不是刘若英的发音不标准,相反,正是她法文的发音太标准了,才错的太离谱。北京女孩儿,不会这么麻烦和矫情的说这个牌子的法文全称,我们肯定说:“LV啊!”北京人喜欢把什么东西都简称了,缩略了。这样搞笑的道白还是屡屡出现。可是看久了,我这个比较喜欢较真儿的人反而不去注意这些了。因为我被刘若英的表演说服了。她居然“哄骗”得我,心甘情愿得认可和接受了这个带着浓重台湾腔的北京女孩儿顾小西。
说实在的,有的时候,王海鸰的台词写的是不太像“人话”。比如最后一集,离婚后,小西和建国却依然彼此相爱,为了复婚二人在建国办公室有一次深谈,那台词儿写的,如果放在小说里,白纸黑字的印出来看,我倒也觉得没什么,可是要真用嘴说出来,就显得太造作了,有点儿想念诗。可当刘若英把这些娓娓道出的时候,竟那么自然,关键是,感人肺腑,让我鼻头发酸的道白,居然听不出丝毫刻意的煽情和程式化的抑扬顿挫。
如何把不太生活化的台词化成自己的心流,如清泉般涌出,如涓涓细流般流淌进观众的心,并与观众的心流化合成一股温热的泪,盈润了观众眼睛,这其中的奥妙已经让刘若英拿捏得恰到好处了。
这不是逗你哭得游戏,不是狠狠在你心口掐上一把,受刑般生生挤出的泪水,这是一种互动,一种启迪,你感动了,不是被她感动了,是被自己感动了,这泪流的不傻、不呆、有尊严、很真诚。
前面说了,一个好演员,撑不起整台好戏。难得的是,整部戏的所有演员很靠谱。其他人不提,就说那个梅婷,就很让人眼前一亮。老公从来不喜欢她那双金鱼眼,每每看到,就觉得不舒服。可是这次,连他也说,梅婷好像比以往漂亮了。是啊,没想到她还能把这么一个现代而传统、独立而温柔的知识女性演得这么有层次。
故事好看
其实,这故事没什么特别,也不尽浪漫,城市的女孩儿嫁给了来自农村的男人,会怎么样呢?就像王海鸰在《新》剧里写到的:“你嫁给了他,就等于嫁给了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们俩的结合就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他娶了你,就等于娶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社会关系、你的父母……”
在外国人看来,这也许有点不可思议,不要说你的家庭关系,就是你本人,和我结婚了,我们还要亲夫妻明算账。比如我供职的荷航,对员工享受的免票就有类似的规定,已婚的,只有配偶和子女享受与员工同等待遇的免票,父母和所有旁人一样,只能享受所谓陪同旅行票,这种票你甚至可以送给任何你不认识的人。西方人眼中,结婚了,就是组成新的家庭,即使对自己有生养之恩的父母,也是可来往也可不来往的亲戚而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所谓“家人”了。这就是文化差异。
那么,在我们中国,婚姻就绝对不可能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不认为这里面体现了什么东、西方文化优劣的问题,这就是差异,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
回到这部电视剧,很欣赏王海鸰把这个现实的残酷问题摆出来给大家看,让大家思考。虽然作为电视剧,不得不顾及很多客观的限制,这里面有掩饰、有美化、有造作的成分。但是我还是很感谢那些难能可贵的,不带褒贬和评判的坦白。
比如有个细节,农村来的保姆小夏,春节无法回家,女儿被建国接到北京,她就偷偷去看望。结果被小西一家误会她与建国有了感情,作为弟弟,小航自然替姐姐抱不平,说何建国如何没有眼光,怎么找了一个这么不如姐姐的人,言语间充满轻视。从整部戏而言,小航是个非常难得的好小伙子,可是他,乃至所有戏中的普普通通的城市里的好人们,自然表露的对民工、保姆、农村的贫困和落后的本能轻视,却更发人深省。这里面没有什么谴责和批判,也没有必要这样,这就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而且必须要想办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城乡的差异,贫富的分歧,导致彼此的隔膜乃至仇恨,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无处不在的不安因素了。可是很少有影视作品敢于直视这些。《泥鳅也是鱼》是难得的一次探索,可惜大多数城市人还是选择逃避了。所以很感谢王海鸰用一个爱情的主题吸引了城市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自诩小资和白领的红男绿女们的眼球,顺其自然的来领受这一份现实。
这几日开车出门,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公交车站,3、4成群地站着几个青壮汉子,一看就是在京务工多年的人,衣着没有早就没有庄稼人的朴素,却依然肮脏,头发长而蓬乱,甚至还有染过的痕迹,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广告、名片,时刻伺机塞进来往汽车的门缝、窗缝里。天气很冷,衣着淡薄的他们,在瑟瑟发抖,忽然其中的一个,狠狠将手里的名片砸向眼前一辆车的轮胎上,眼睛里仿佛在喷火。彼时彼刻,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仇恨的火苗已经到了显而易见的地步。
还有一日,从机场回家,遇上一群手持铁锹的民工,老公将车停下,让其现行通过。近在咫尺,无意间与一双斜视进车内的眼睛对视,又是一个寒颤......
《新》剧里表现得仅仅是城乡差异对婚姻的影响。像何建国这样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稳定工作和高收入的金领,都觉得这种差异所带来的痛苦无法承受,以至于不得不用离婚来解脱,那么更广大的普通奋斗在城市里的农村人有何以自处呢?如果永远的被排斥,永远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融入这个城市,那么在他们心中又会产生什么呢?
最后一集里,何建国对家人近乎偏执的无条件的百依百顺终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他在和哥哥抓阄决定上大学权力的的时候,做了弊。尽管如此,我心中没有对这个人的谴责和一丝一毫的发难,我只有痛。老公在一旁一声叹息:“唉——,农村的孩子啊!”什么呢,我们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可怜抑或同情,更无权力在对这个看似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出丝毫道德的优越感来。我们,两个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受教育,现在生活还算殷实的年轻夫妇,看到这种情节,我们除了心痛到一声叹息,眼含热泪,我们似乎不能做别的。
《新》剧最终以一个把所有人瞬间天使化的方式作了最简捷的了断。电视剧自然可以这样处理,也许是编导们想给大家一股温暖,留给大家一个美好的梦。不过真正的现实已经在之前的剧情中得到足够的体现了。
听说每年的电视剧产量要数以万计,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至少一台电视能收看几十套节目是没什么奇怪的了。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一部电视剧怎么能脱颖而出,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呢?
大家各显神通好了。其实电视剧还是消遣娱乐的方式,不用太认真,可是天天吃那些古装戏说的大鱼大肉,怎么也有吃顶着的那一天,换换心情,换换口味,看看王海鸰的《新结婚时代》还是有益身心的。
可惜因为工作原因,没有看全,相信别的台要陆续播出,那我一定要好好再看一遍了。
主人公之间最初的争端就是给家里钱的问题,男主人公幽怨地说出“就是没有钱才会如此”的普遍真理,因为共鸣让我引出工薪族一切为钱的感慨,可是到了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啊?男主人公家庭负担二个外来孩子在北京念书的全部费用,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如果算上自己的双胞胎就是四个孩子,再加上女主人公老爸二婚媳妇带来的那个,就是五个孩子,还不包括男主人公负担哥哥重新考学的费用——叫声我的天,就算是皆大欢喜也没有这么离谱的吧?多少人都有类似家庭问题,如果能用这种简单方式解决?那问题还叫问题吗?
当然,肯定有人说,那位男主人公已经升到了技术主管的地位,自然薪水上涨,负担这些费用可以不成问题了——那么它想讲的是个什么故事?不食人间烟火的言情剧,还是深刻反映现实问题的家庭剧?有几个家庭能达到电视剧里的生活水平,一个男人通过一次晋升就可以负担五个孩子的教育费用?(还是在北京)
用最没有浪漫细胞的老公的话说:这男人以后肯定会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没办法,对浪漫的人,看到的是主人公弹琴、背楼梯的罗曼蒂克,对不浪漫的人,看到的只是沉重的负担不断下降的生活质量。如果一切可以这样顺理成章,主人公们最初的所有争吵岂不都是一种矫情——相当于把所有因为此类问题吵架的家庭都等同于矫情。
你编剧的人没法解决金钱和感情的矛盾,就不要把问题提得那么现实和赤裸裸,等到大家都有了代入感,都产生了共鸣,然后突然抛出一个完全不搭边的解决方法,未免太欺骗人了。
另一个让人无法赞同的是对忘年恋的处理,三十岁正当年华的小夏似乎顺理成章地嫁给了六十多岁的老教授,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合适的,然后主动放弃财产继承。
还是没有浪漫细胞的C的话:这女人算是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
我承认,我不纯洁,看到这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三十岁的女人,她熬得住吗?应该不是所有的女人都甘于把二八年华奉献给八二白发,还会认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这是个城市女人,编剧会忍心把她给了一个心脏不好的老头子,不做任何心理分析,还让她感激涕零?分明是忽略了农村女子也应该有自己的“乡村爱情”,一方面用男主人公的表现说明城市农村都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让三十多岁离婚的农村巧手媳妇嫁给六十多岁的城里博学教授,还觉得这是让农村孩子能接受城里教育的最好途径——果然双重标准。
理智点说,这个剧稍微细腻了点,有些情节显得拖沓。可我是情绪科动物,从第一集开始,便被这个剧的情感所牵引,然后欲罢不能。
高中时写过一篇2万字小说,讲的便是爱情和婚姻。当然现在已经不能看了。不过里面有句话,到今天我还觉得写的很好:“仅有爱并不够要求幸福。”这句话也许能说明点爱情和婚姻的关系。
小西和建国是相爱的,可他们的婚姻却不幸福。两个家庭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彼此沟通的隔阂。再加上点天灾人祸,再好的感情也都磨没了。在屏幕前我为他们的甜蜜而微笑,也为他们的争吵和误解而难过。我想,这片子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情感的真实吧。许多人都可以在他们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过往。
简佳和小航的爱情,多少有点理想者的味道。简佳的故事现实里很多。可现实中的简佳们却太难碰到一个小航。我不相信有人可以对女人的过往全然不计。即便有爱,也很难。还好镜头止于他们结婚前充满憧憬的样子。如果继续描写他们的婚姻生活,那往往就是另一种悲哀。感情渐渐转淡,生活琐碎逐吞没激情。会争吵,会揭旧伤疤。然后和好,却开始有裂痕。直到完全破败。这就是大多数的现实。
片子看到结尾时,我哭了。这并不是个悲剧,可就因为结局太美好了,才让内心产生反差。顽固的农民父亲突然开窍了,不孕的小西也生了孩子。这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却是微乎其微。可电视剧是给大家看的,给人们一丝希望,好去相信,问题是存在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毕竟无论如何,生活仍将继续。就象即便婚姻有失败的可能,也无法阻止那么多相爱的不相爱的人投身其中。
题注:10月20日晚上,王海鸰来到浙江图书馆人文大讲堂,以《婚姻中的女人》为题和在场观众分享和交流了关于婚姻、男人、女人的话题。王海鸰的粉丝很多,也遍布各个阶层,男女老少都有,把大礼堂坐了个满满,还有不少观众慕名而来站着听了2个小时。
王海鸰是职业编剧,正如她所说,写的要比说的多。可能作家对电脑久了,更习惯了网络语言,更适应于敲打键盘,而对于人际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则显得木讷许多——王海鸰女士并不擅长发言。而正因如此,在她缓缓道来的字符里,关于婚姻,关于恋爱才显得那么真实。
自一接触王海鸰的作品,直到年初热播的《新结婚时代》,我已经在无形中把她和18世纪女性作家奥斯汀融为一体,通过讲座更是对王海鸰本人有了认识。但凡喜欢涂涂写写之人一有思绪就有写下来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但凡围城外的人总能够对围城内的事看得特别清楚和透彻,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或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已经被奉为“婚姻教母”;时隔3个世纪,在不同的国度,同样以写婚恋为主的女作家王海鸰女士被誉为“中国的简奥斯汀”,同为女人,同样以写而为人知,两人有着太多的相似处。
离婚不如结婚
今年又刮起了简•奥斯汀之风,《傲慢与偏见》的新版本和《诺桑觉寺》上映,就连她本人的自传式影片也在暑期火了一阵。这个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而年初的《新结婚时代》又给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婚姻家庭教育课,电视机前的观众拿自己和剧中人作比较,用大段大段的台词说事。“王海鸰”这三个字自《中国式离婚》又被频繁提起,也是这个时候,带有自传性质的《大校的女儿》也应运而生。
两个女人一直在写,笔耕不辍。一个习惯在大团圆的结局中阐述深刻的婚姻观念,一个写结婚,也写离婚,没有写作的定数,却也是典型的“婚姻中心论”。
“但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但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婚姻当作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叫人幸福,但总算是给她自己安排了最可靠的储藏室,以后不至于挨饿受冻。”奥斯汀有着很强的超前意识,在18世纪的英国乡村里,她谈到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王海鸰的观点则非常明确和简洁:离婚不如不结婚!这是《中国式离婚》的名言,之前的《牵手》和后来的《新结婚时代》也都暗含了这样的论调,《新结婚时代》兜兜转转了一圈,还是成就了三对相爱的男女。
两个女人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是现实的,也都说出了婚姻中缺不了的问题。“情感和理智”是奥斯汀的说法,到了王海鸰手里估计就演变成“真情与金钱”的较量,在你周围你可以处处看到这样的人,有些仍忠于自己的感情,找不到我爱的人决不罢休;而更多的却是倾向了金钱,因此班纳特太太才积极地说服班纳特先生在第一时间拜访宾格来和达西,正如奥斯汀母亲说的“爱情令人神往是锦上添花,金钱布帛菽粟必不可缺”;在现实面前,顾小西说出了“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调侃话,却在无形中成为金科玉律。
女子要嫁的不仅仅是男人,更多的是他的财产,他的事业,他的所有社会关系总和,“门当户对”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标准。而对于男人而言同样如此,《诺桑觉寺》里亨利的父亲能够接受凯瑟琳也是听说了她的家产,不仅默许还极力撮合,一听说情况有变则连夜赶走凯瑟琳。因了这些,爱情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乎双方家长,双方的社会关系。
婚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而在现实中,两位操刀婚姻问题的专家在婚姻问题上都是失败者。但是注意,这句话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一个终身未嫁,一个结了又离,或许从传统的“婚姻是女人最终归宿”的观念或者两人灌输在作品中的主旋律出发,两人都算不上成功人士,可是谁规定人的生存方式只有婚姻一种?有些婚姻是有版权的。
但凡不在婚姻围城里的女人大多逃脱不了一种说辞:完美主义者。奥斯汀是,王海鸰也是。奥斯汀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美好的爱情,爱情在她的心中应该是沟通文学、互诉衷肠,“司马相如卓文君”式的惺惺相惜。显然,木讷的韦斯利满足不了奥斯汀的要求,他总是那么拘谨,跳舞时踩到奥斯汀,打球时出尽洋相,连求婚都显得唯唯诺诺,唯一可说的就是自己可观的收入和姨妈的财产继承人。王海鸰结过一次婚,用她自己的话说“对方是位作家,又高又帅,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外在的一切胜过了心灵的相吸,让王海鸰突然感到了一缕光热从心里生出,闪电式的婚姻却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孩子出生后14天父亲就走了。今年王海鸰的儿子18岁,18年来都是单身生活,并且她不打算再婚,因为“对自己没信心”。
随着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婚姻的保质期也越来越短,七年之痒早已超期,婚姻急需上岗证。无论是《欲望城市》还是中国版的《好想好想谈恋爱》,更多的人明白婚姻是需要大智慧的,难得糊涂!如果男人把你看透了,也许他就不爱你了。自问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也就没有踏入婚姻殿堂的勇气和信心。王海鸰坦诚自己没有信心,是当下的生活能够满足她,有一个帅气出色的儿子,有一份喜欢的兴趣并且就是事业;是恐惧了那段残缺的婚姻而不敢对未来有憧憬,知天命的年纪更懂得保护自己;是听了太多婚姻案例、写了太多婚姻故事而看清了婚姻本质足以能够平静对待没有婚姻的生活,就像王海鸰自己说的“我明白,我知道婚姻是怎么回事儿,我都懂,我看得很清楚,可是我做不到”。那么3个世纪前的奥斯汀呢?因为执着,因为信念,奥斯汀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向世俗低头,怕前一刻嫁给了委曲求全,后一刻遇上了真命天子,她就那么等,等等等等等成了“剩女”。
婚姻是一种思维定势,女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才会幸福呢?子非鱼,旁观者都无法获知看似幸福的家庭有多幸福。
“我一个人生活很自由,我不用去跟别人商量今晚吃萝卜还是吃白菜。”
“我对自己这样的状态还算满意。”
奥斯汀和王海鸰都认同这样的说法。
徘徊在围城分界点
站在围城外,写尽围城内之事,两位女性作家依然对爱情和婚姻抱有乐观。奥斯汀仍然在写,六部婚姻小说写尽了婚姻世界的起起落落,连最喜欢帮人做媒从不考虑自己的爱玛最后也接受了婚姻,奥斯汀对婚姻赋予更多的是祝福和愿景。没有进入围城,但至少奥斯汀是不孤独的,汤姆的孩子起名为简,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人和她心有灵犀。而那个声称自己是“纸上谈兵”的王海鸰仍然在憧憬,“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最大的愿望是能够碰上一个可以共度一生的男人。”
婚姻就像一扇门的两扇框,左面框和右面框。你在这一边,我在那一边,我们永远有一个力点在相互支撑,而且知道彼此在不远的地方。这样的婚姻也许是最高的境界。
单身女人怀着对婚姻的肯定写婚姻的故事,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论调。写归写,生活归生活,愿望归愿望,也许真的,他们都不冲突,各自向着自己的方向延伸,偶尔出现交点也不互相妨碍。
当何建国向小西讲述他和哥哥抓阄决定彼此命运的那晚的真实情形,说自己是可耻的小偷,通过作弊偷走了哥哥(可能)的人生时,我同小西一样,完全被震住了。我没想到编剧会来这一手。顾父眼中何建国对家人,尤其哥哥“病态的爱”,得到了最合理最动人的解释。
可是感动之余,总觉得遗憾,也许是因我不喜欢大团圆结局。年前到家当晚宁夏卫视放该剧到第17集,其后断断续续地看到顾小西热泪盈眶地抓紧何建国的手,到此,该剧将我胃口败坏,我起身去了厨房,饭毕小妹告知,顾小西为何家生了一对双胞胎。我庆幸没为最后一集浪费时间。
为什么编剧一定要这样去写剧本?顾小西算不算新女性?我当然不认为女人不要男人不要孩子就是新,只是为何她们不管经历过怎样的人事,总要掉进男人的温柔的眼泪里?男人一哭,她们似乎就无任何招架之力,于是未了的余情重又被点燃成激情,而这堆注定会熄灭的干柴烈火,却讽刺地可以支撑她们一辈子甘心去过平平淡淡才是所谓真的日子。——顾小西可以和何建国再牵手,然而她并没因此重获顺利生下小孩,尤其一对双胞胎的能力,这是我希望的该剧的结局。
2、看该剧,想到了《奋斗》。《奋斗》在常去吃晚饭的某家小餐馆看过若干眼,一点也喜欢不起来,评论说它替80后说出了诸多心里话,我觉得莫名其妙。
如果硬要找一部替80后代言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恐怕也比《奋斗》合适。何建国和他哥哥,也许是70后,可是他们走的路,注定是许多80后要走的。这点在不计其数打小生长在农村,高考或中考过后才有了不真切的城市生活的80后身上有更深体现。
当媒体还在那里自得其乐地YY80后这一概念时,1980年代初或中期在城市出生的许多人已踏上社会,默默扮演起自己才知是何滋味的角色,更别说曾在大学里自卑过、迷失过、痛苦过的,终在城市找到落脚点的农村80后,而实际上,在我们周围生活的民工,相当多也不过20出头,他们初、高中毕业即到城市讨生活。他们沉默寡言,狡猾自私却也无比天真,敢于承担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的待人处事方式,对爱情、婚姻的理解,喜好以及娱乐形式,可能因为太过务实平庸陈旧,会被依旧沉溺在80后童话梦境中的人嘲笑(讽刺的是,89年出生的80后后,今年也有19岁了,睡美人被多情帅气的王子吻醒的年纪,应该没有到19岁吧?),但更为真实顽强地在我们身边活着的,是他们。他们继承父辈的保守的同时,也追求城市表面的光鲜和刺激,两者在他们身上碰撞,矛盾有时不忍卒看——可是总比不切实际地自造所谓的痛苦让人感动。因此,某种程度上,我非常喜欢何建国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