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原声十分好听,我很喜欢朱哲琴的组曲,还有陈升他们的欢聚歌。我记得约翰去薇安的酒吧时,卡拉OK里放的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我听清楚了的有苏慧伦的柠檬树和杜德伟的无心伤害。约翰穿行在HK的街道,小巷,地铁,搭配一些中国元素浓厚的音乐,竟是那般协调。也难怪这个说政治说不通说人情又无法取悦刁钻评委的电影进入嘎纳竞赛单元之后,只有Graeme Revell的配乐拿到了Best Original Music。
回归前的人权运动高涨。究竟什么是自由?导演抛给我们一个问题。Jean的回答是,“What is free? You buy me this coffee. It’s free.” 她不在乎,又不是天塌下来。我们看到回归的那天,大陆的坦克轰隆隆压在街上,游行的人也从“不自由,毋宁死”的一群变为“支持回归”的一批,“这个城市每天在变”,就像John说的。最后Jean再次出现在大街时,卸去围巾,不保留地露出爬着伤疤的另半边脸。
『中国盒子』可以理解成殖民者对即将失去占据了百年的殖民地的心态反应,就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态是香港回归祖国了,而英国人的心态,说细致一点,在香港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英国人的心态,肯定不会跟中国人一样敲锣打鼓欢欣鼓舞,他们想的是什么?『中国盒子』里的记者约翰告诉我,他就是想死,他只想死。所以,导演给了他一只盒子,从头到尾只在影片开始出现字幕时慢慢打开或者关闭的一只盒子,我想,权且做棺材用吧。
我很反感一些人把薇安比做大陆,把珍比做香港,把约翰比做英国,把三个人的进退攻守比做当时三地之间的关系,话虽如此,电影里反复出现宰割鸡鸭的镜头,那血是烫的,割开了还有挣扎,一息尚存,就要“自由”是吧?可是还有一组反复出现的镜头,一只赛狗在机械上被驱赶训练着,眼神呆痴,舌头已经失去散热的作用,如果它不跑,就会滑下去被机器卡住或者被绳子吊住,它只有拼命跑,我认为它其实是没有方向的,它只知道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疯狂赶路,它只是想活下去而已,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国家,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分子,就跟这狗一样,所以,无论英国人中国大陆人中国香港人,在大环境里,挣扎之余,所付出的所得到的都是平等的。
我等看惯风花雪月,不谈家国,说说那盒子里的几位人儿。
在1996年12月31日跨年倒数之后,冲进新年派对的学运分子,用枪塞进嘴巴自杀,那不是反抗,这跟用生命和鲜血唤醒麻木民众,是两回事,他做的这件事件,是shit,他其实很迷惑1997到来之时这个地方会变成何样,想不通问题就了结自己而已,跟那些为情跳楼的傻人差不多。演员不记得姓程还是张?我记得他两件事情,一,他现在是中国著名演员张延的丈夫,有一个孩子,幸福的三口之家,二,他曾经和孙佳君、杨梵、黄秋生演过一部三级片,大概叫做人肉叉烧之类的名字,他演一个惧妻的弱男子,又被情人折磨得不人不鬼。
薇安的确很漂亮很大气,巩俐演得很妙,那些说她英文烂到姥姥家且浑身秋菊味的人,看不懂巩俐和薇安的魅力,到今天我也想不除谁能演这个角色,除了巩俐。北姑,你以为那个年代在香港好混的呀,空有姿色,没头没脑不会把劲怎么使出来的卖肉姑娘大有人在,薇安是懂得使用自己身体的优势为自己谋打算。我看她谁都不爱,约翰说她爱张先生,错,她只是想为自己在香港找一个家,一旦她醒觉就算再过这样的十年张先生也不会娶她时,她是毅然去寻了约翰的,她对约翰说的话是:带我离开香港。她这样的女人,心里没有爱情,我是从来不相信做过风月场上的高级交际花的人有什么爱情,凡有了必自寻死路如茶花女,薇安聪明,约翰只是她的伙伴,累了气了的一个依靠。
张先生,有时候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很难得的有情有义的香港人了,他是这个盒子里唯一一个有资格说爱的人,虽然他一直不娶薇安,见到达官贵人时介绍这女人是我公司的秘书。但是,那一次,那个顾客在酒吧里闹腾,说自己的大陆二奶犯贱,问薇安多少钱能包给他,张先生拿起凳子打人的那一刻,怒喊:她是我老婆!我打死你这个仆街!我相信他是爱薇安的。许冠文以一贯不愠不火的作派来演张先生,我当他来客串,但是打人那一场,这客串却是爆发力十足的。
珍,在街上卖假名牌货和拉皮条,吃饭时看的漫画好像是风云之类的画本,我喜欢的一段很有意思,约翰想采访她问她对回归和自由的看法时,她回了一句:“自由?什么自由!我连咖啡都喝不起。”这句话,是整个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呀,洋鬼子失去HK好像失去了心头肉,可知道有些人为了温饱问题而挣扎,管你们一片哀声,活下去最重要。珍正是这样的,她所受的苦楚和打击都阻止不了她继续活下去的热情,电影快结束时,到1997年7月那时,她依然在大街上拦住行人推销她的那些假货。珍半边脸上那块疤,遮不住张曼玉的灵动眼神,那个年代也是她的全盛年代,佳作如云,水准自然不在话下。只是依稀记得后来和法国人结婚离婚,还有当时那部让我无法理解的法国电影迷离劫。
威廉,是叫这个名字吧。珍把自己的疤和当年初恋故事的主角威廉告诉了约翰,约翰竟然找来了因为父亲病逝回香港参加葬礼的威廉。两人相见时,他竟然记不住珍这个人,可笑的是他告诉她他妻子是同班的一个王姓小姐。珍哭着说你怎么连我都不认识了,我们以前交换情书,在你家外面的林子约会。他茫然摇头。有人说这是大英帝国玩腻了香港把它抛弃的一个代入描写,我认为这种看法太牵强,我认为珍在说谎。一切只是她的一厢情愿,她把自己的初恋故事幻想得太美好,有些事情发生了,有些事情没发生,过得久了,一直强烈期待的东西便当真存在脑海里,珍便是这样。
约翰的好友吉姆是美国演员卢宾布雷兹扮演的,我很喜欢他在『铁血战士』里面演的那个警察,他眉目之间轮廓有一点点象尊龙,不过尊龙是不会轻易为了角色增肥和假扮秃头的,笑。他和约翰上山采风,约翰骑着车,他坐在后面,两个人都戴着漂亮的帽子和眼镜,说说笑笑就在山风间,还有约翰躺在床上睡觉,他边弹吉他边唱一些可爱的词,惹得约翰笑到差点拿枕头丢他,我特别喜欢这两段镜头,这个电影里面吉姆是一个安逸的人,被女友赶出来就来约翰家猫着,带着1997年份的红酒,他知道约翰的病情之后怕薇安误会立刻去找她,要她来陪约翰,自己找个借口搬走,故事里总需要一些好朋友给孤单的主人公带来温暖,不是吗?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似乎很忙,忙着采访写稿,忙着追求薇安,直到1997年开始,他呆在HK准备做离开前最后的资料收集,多次晕倒发现得了血癌,只有3到6个月时间,一切无法改变,一切都将改变。他无意中在采访一个娼寮时发现了一张照片,原来薇安来到香港之初是在夜总会做过,张先生就是她的皮条客,常常带她去打通高层来疏通生意上的关系。他一时无法接受,跑到薇安的酒吧,当着薇安和张先生还有满厅的客人说:这个男人是这个女人的经纪人,她是有标价的,你们可以去找这个男人联系...这一场闹腾,约翰象个受到所有人深深伤害的孩子,靠在酒吧走廊的墙壁前无声地哭。JI大叔真是杀菲林及我等一众看到他一滴泪尚在眼眶里时智商就等于零的花痴女的一等高手,我真想不出约翰如果是别人来演,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傻约翰。后来约翰找薇安道歉,薇安正跟着电视里的玛琳黛德莉希哼着Black Market,他再次被拒绝了,路上有风,那个瘦长的影子,凌乱的栗色头发,空荡荡的大衣,穿行人群中,HK那么大,而他只可以回到蜗居的那个小盒子。英国,回不去了,他留给薇安的诗用了漂亮的小篆,那颗代表一切的鸡血石镇在上面。影片以约翰的死作为结束,他躺在熟悉的码头边,轮船驶过,他把摄像机摆好对着自己的位置,用手枕着头,慢慢闭上双眼......等死。谁死了,谁活着,谁放弃了,谁还坚持着,都不重要了,查尔斯看着英国国旗降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这个地方又开始新的一天。薇安看着肉案上被剖开的鱼,心脏依然有力的跳动着。这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电影的原声十分好听,我很喜欢朱哲琴的组曲,还有陈升他们的欢聚歌。我记得约翰去薇安的酒吧时,卡拉OK里放的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我听清楚了的有苏慧伦的柠檬树和杜德伟的无心伤害。约翰穿行在HK的街道,小巷,地铁,搭配一些中国元素浓厚的音乐,竟是那般协调。也难怪这个说政治说不通说人情又无法取悦刁钻评委的电影进入嘎纳竞赛单元之后,只有Graeme Revell的配乐拿到了Best Original Music。
买《中国盒子》就是因为两位主演,Jeremy Irons,巩俐。一个有独特风格的英国绅士,一个叱咤影坛的中国女子。这么多年,无论巩俐遭受到什么样的非议,但我始终认为她的表演无比出色,她接拍的片子不受任何题材限制,她饰演的角色千变万化。
《中国盒子》讲述的是香港回归前夕一名身患绝症的英国记者的故事。当时香港经济的不景气,香港即将回归为港人带来的躁动,以及香港自身的复杂文化历史是这部电影的背景。
镜头里的香港是灰蒙蒙的,好像《苏州河》里的上海,没有光鲜的摩天大楼,多是在狭小的街巷拍摄,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终日过着单调而自足的生活,他们不富裕,但他们脸上没有忧伤,一切理所应当。
大部分镜头是手持摄影机拍摄。一方面很多街上跟拍的镜头,并且穿插John手中DV的画面,凌乱却不失细节;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室内,人物接近静止的情况下,仍然有轻微的晃动,让人觉得生活就在眼前。
John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然而面对爱情,面对香港回归,面对自己祖国将要从这片土地离开却无力而为。他终日在街上逛,拍摄,希望能够从陌生人那里得到些什么。于是他遇到了张曼玉。
张曼玉的Jane这个角色很有性格,也极具特点,但是绝对不具有代表性。她左脸有大块上把,奔走街上兜售冒牌小商品,上学时曾与一位英国学生热恋,然而多年后通过John与他相见时,他早已忘记曾许下的诺言,甚至连她是谁也不记得了。她伤心无比,她的等待,她的存在在一瞬间似乎没了意义。
而巩俐饰演的微安,是从大陆过来的交际小姐,为了在香港有一个稳定的家,她决定嫁给企业家张先生,并拒绝了John诚恳的求婚。但是她发现即便如此,也无法抹去她不光彩的历史。当她得知John身患绝症时,她决定陪他走过他最后的日子。
三个人分别代表了英国,香港和大陆。
影片的音乐获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原声音乐奖,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歌曲,比如杜德伟的无心伤害,陈升/新宝岛康乐队-欢聚歌,RUBEN BLADE-越过边界across the borderline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朱哲琴和Graeme Revell合作的Chinese Box Theme,空旷嘹亮的藏族风格,伴着拥挤杂乱的画面,让每个人内心都留有一片天地。Ruben Blade在片中饰演John的朋友,他抱着吉他的即兴弹唱,令人动容。那首Across the borderline非常好听。
幸运的是,我买的这张碟附有原声,虽然音质不太好,位速只有96kbps。
另外,片中会看到很多我们熟悉的演员做配角。比如新年晚会上吞枪自杀的人是张锦程,和巩俐坐在一起的夜总会女郎是何超仪等等。
我喜欢这种演员混杂的片子,因为你不知道多种文化的交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影片最后,微安在阳光灿烂的街头,看到了鱼血肉模糊的心脏,仍在跳动。
在我俩生命交併的这一刻,
纵使没有过去,没有将来,
在我左,在我右,在我四方,
垂死一刻,你伴着我,
我只要妳生命中的一刻。
Out of your life, you give me a moment.
Me sure that, in spite of the past and in spite of the future,
this tick of our lifetime's one moment you love me.
都知道三个人分别代表英国、大陆和香港。香港有半张烧毁的脸,她第一次出现时在大街上向鬼佬们兜售赝品,大围巾遮去大半脸,只露出的灵动的眼睛让她格外美丽。Jean在这个人人大同的拥挤城市有些格格不入,她编离奇的故事,她曾为了英国男友的不辞而别而自杀,她拿着John给她用来采访的摄像机对着自己(这一段只拍自己完好的一边脸),翻转玩弄,自怜又自爱着。John被她吸引,就像他自己承认他留下来仅仅因为有些时刻被这个城市深深吸引;他宁愿花一千四百块钱买Jean的故事,就像他一点不在乎安家在吵闹肮脏的市场区。不过他再怎么也只是这个城市的旅者,拍摄者,永远隔着一个冰冷镜头,他拍香港,拍Jean,他到最后也没搞懂Jean的心思。
回归前的人权运动高涨。究竟什么是自由?导演抛给我们一个问题。Jean的回答是,“What is free? You buy me this coffee. It’s free.” 她不在乎,又不是天塌下来。我们看到回归的那天,大陆的坦克轰隆隆压在街上,游行的人也从“不自由,毋宁死”的一群变为“支持回归”的一批,“这个城市每天在变”,就像John说的。最后Jean再次出现在大街时,卸去围巾,不保留地露出爬着伤疤的另半边脸。
很多人批评王颖在影片丑化了这座城市,不可否认导演只展现了香港的一部分,但不能就此说是“丑化”了。不同人的观点中代表一个城市的方面是不同的,可能导演觉得屠宰场的庸庸碌碌血肉模糊,真正视生死为鸿毛,是香港迷人的脸。这并不光鲜的外表,就如同Jean的左半张脸,那不是丑陋,是一种坚强,坚强后自由。
那么最后是谁的心跳?Vivian在得知John的死和感知了自己的生后,看见了那心跳,那可以说是John的,因为他的肉体已经死了,像那条被开膛的鱼;也是Vivian的,她的重生是John带来的。当然也是Jean的,因为她是香港。1997年7月1日,香港并没有如预期(John的“庞贝”的比喻)般一夜之间毁灭,尽管她“每天在变”,人人一如既往地活在这片狭窄的土地。就像每天有人死了,有人重生,但揭开掩饰伤口的胶布,生活的心脏还在继续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