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芦芳生杨采钰
类型:爱情导演:霍建起 状态:HD 年份:2015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6分热度:3 ℃ 时间:2023-01-04 11:06:1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文 /喻书琴nn第一次看到《1980年代的爱情》微信版宣传预告片,我就被深深吸引。nn一直对这种怀旧风、古典味、文艺范的自传体小说电影有极大兴趣。于是,首映那天,特意携丈夫前往观影,帷幕缓缓拉开,伴随民谣歌手小娟那曲《我俩永隔一江水》,耳畔有柔情似水、纯净如风的音乐流淌:“风雨带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野夫的小说写的很唯美,霍建起的电影拍的也很唯美,但在情感唯美之上,我依然想到一些理性反思。
女性,能否成为男性迷失的救赎?nn从叙事角度,《1980年代的爱情》是探讨男性的自我内在成长经验,尤其是成功男士在外部世界的迷失与内在自我的迷失中,以家园守护者的女性形象(一般为初恋或梦中情人)为救赎的理想主义情结。nn野夫笔下的丽雯,与李春波歌中的《小芳》,与郑智化歌中的《星星点灯》,与卢庚戌歌中的《在他乡》,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中那些水做的女儿,与林语堂笔下的最理想女性代言人姚木兰,与但丁心中的天使化身贝亚特丽齐……古今中外,一脉相承。
只不过,丽雯的形象更加添了中国式的民族特色和古典特色,又身处80年代初这一理想主义精神最郁郁葱葱的时代。与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无论女性、无论爱情、无论理想都不再纯粹的“小时代”相比,便凸显得格外珍贵。nn在野夫笔下,丽雯和小雅这两位女性明显形成对比张力,小雅强势、心高气傲、工于心计、自我中心、充满大城市的精神优越感,认为爱情就是挽手漫步给别人看;而丽雯柔弱、谦和沉静、淳朴厚道、甘愿自我牺牲以成全他人,有一种上善如水的母性情怀。所以,他觉得丽雯比小雅更返璞归真,有某种来自永恒的女性特质。nn但另一方面,“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歌德这句著名的宣告,其实还是一种典型的男性视角与男性想象,只存在这种男性叙事模式的自传体小说、诗歌、文艺片里。而真实的红尘烟火中,哪里有什么永恒之女性?谁又能救赎得了谁?nn我在婚恋辅导实践中,也听说这样的案例,两人有过美好的初恋,也顺利结为夫妻,但因为婚姻中缺少彼此的细心经营,倦怠了,冷淡了,甚至其中一方出轨了,离婚了,这样,初恋反而变成一种创痛的反讽;还听说过有这样的案例,两人有过美好的初恋,可惜因为外部环境等种种无奈原因没有进入婚姻,十多年后重聚,当年的清纯玉女如今已经变成世故平庸势利的彪悍大妈,这样,初恋反而变成一种无奈的反讽。正如卢庚戌在《蝴蝶花》里所悲叹的:“痴守的初恋永恒的誓言经不起风吹雨打,谁能够保证心不变看得清沧海桑田,别叹息别叹息对我说,没有不老的红颜。”nn除了实践,再说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反思,这种男性想象建构出来的“永恒女性”模式,其实很少探讨女性真实的自我内在成长经验,女性(比如丽雯)从一出场就是高大上的平行线,就只是男性自我内在成长(无论男性的情感启蒙还是性爱启蒙)过程中的一种助力和引渡,只是一副“蒹葭苍苍、有位伊人,在水一方”的审美图景,只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扁平化“圣女”形象。nn受这种注定的局限性,男性叙事文本难免忽视或漠视了女性血泪模糊、百折千回的成长经验。其实女性成长历程的那种艰苦卓绝不亚于男性。女性(比如丽雯)如何看待自身生命中的各种男性形象(父亲、恋人、丈夫)?女性(比如丽雯)的人生价值观、婚恋观、身体伦理观如何被时代文化所塑造?女性(比如丽雯)在以身相许之时,她内心的情感波澜是什么?女性(比如丽雯)在面对死亡之时,她又怎么看待那些红尘中的聚散离合?这些都是男性叙事文本无法还原的。nn但我不是激烈的女性主义者,因为,推己及人,反之亦然,女性叙事文本中,男性的成长历程也同样注定被忽视或漠视。或者说,男性的自我内在成长,和女性的自我内在成长,总是牵缠交织,却无法同频?于是,每个个体都注定是孤独成长的深渊之渊,虽然有互动,有交集,但却依旧只能在各自的精神困境中寻求突围与穿越?每个个体在此世间软弱着,挣扎着,伤痛着,迷惘着……nn既然如此,大地上的女性和男性都需要更高的、更永恒的救赎。“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到祂身上。哪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nn与此同时,大地上呈现过的一切高贵女性特质(比如丽雯)的纯真、良善、唯美,都不过是真善美之本体所投下的惊鸿一瞥,光影一脉而已。“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nn午夜梦回,有谁在悲情的唱:“那年你踏上暮色他乡,你以为那里有你的理想,你看着周围陌生目光,清晨醒来却没人在身旁,那年你一人迷失他乡,你想的未来还不见模样,你看着那些冷漠目光,不知道这条路还有多长……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nn其实,所有纯净的初恋都指向创世之初的那场爱情相遇;所有渴慕的返乡都指向创世之初的那方伊甸家园;所有男性的迷失都指向堕落之后的那些偏行己路,所有女性的引导都指向救赎之中的那声悲悯召唤:nn“孩子,你在哪里?”nn完稿于2015年9月nn
苏醒
蝴蝶:成人世界
我要我们在一起
解禁男女
密爱
恋恋笔记本
1980年代,北京。外贸公司业务员田丹(高飞...
播放指数:4904℃
文 /喻书琴nn第一次看到《1980年代的爱情》微信版宣传预告片,我就被深深吸引。nn一直对这种怀旧风、古典味、文艺范的自传体小说电影有极大兴趣。于是,首映那天,特意携丈夫前往观影,帷幕缓缓拉开,伴随民谣歌手小娟那曲《我俩永隔一江水》,耳畔有柔情似水、纯净如风的音乐流淌:“风雨带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野夫的小说写的很唯美,霍建起的电影拍的也很唯美,但在情感唯美之上,我依然想到一些理性反思。
女性,能否成为男性迷失的救赎?nn从叙事角度,《1980年代的爱情》是探讨男性的自我内在成长经验,尤其是成功男士在外部世界的迷失与内在自我的迷失中,以家园守护者的女性形象(一般为初恋或梦中情人)为救赎的理想主义情结。nn野夫笔下的丽雯,与李春波歌中的《小芳》,与郑智化歌中的《星星点灯》,与卢庚戌歌中的《在他乡》,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中那些水做的女儿,与林语堂笔下的最理想女性代言人姚木兰,与但丁心中的天使化身贝亚特丽齐……古今中外,一脉相承。
只不过,丽雯的形象更加添了中国式的民族特色和古典特色,又身处80年代初这一理想主义精神最郁郁葱葱的时代。与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无论女性、无论爱情、无论理想都不再纯粹的“小时代”相比,便凸显得格外珍贵。nn在野夫笔下,丽雯和小雅这两位女性明显形成对比张力,小雅强势、心高气傲、工于心计、自我中心、充满大城市的精神优越感,认为爱情就是挽手漫步给别人看;而丽雯柔弱、谦和沉静、淳朴厚道、甘愿自我牺牲以成全他人,有一种上善如水的母性情怀。所以,他觉得丽雯比小雅更返璞归真,有某种来自永恒的女性特质。nn但另一方面,“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歌德这句著名的宣告,其实还是一种典型的男性视角与男性想象,只存在这种男性叙事模式的自传体小说、诗歌、文艺片里。而真实的红尘烟火中,哪里有什么永恒之女性?谁又能救赎得了谁?nn我在婚恋辅导实践中,也听说这样的案例,两人有过美好的初恋,也顺利结为夫妻,但因为婚姻中缺少彼此的细心经营,倦怠了,冷淡了,甚至其中一方出轨了,离婚了,这样,初恋反而变成一种创痛的反讽;还听说过有这样的案例,两人有过美好的初恋,可惜因为外部环境等种种无奈原因没有进入婚姻,十多年后重聚,当年的清纯玉女如今已经变成世故平庸势利的彪悍大妈,这样,初恋反而变成一种无奈的反讽。正如卢庚戌在《蝴蝶花》里所悲叹的:“痴守的初恋永恒的誓言经不起风吹雨打,谁能够保证心不变看得清沧海桑田,别叹息别叹息对我说,没有不老的红颜。”nn除了实践,再说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反思,这种男性想象建构出来的“永恒女性”模式,其实很少探讨女性真实的自我内在成长经验,女性(比如丽雯)从一出场就是高大上的平行线,就只是男性自我内在成长(无论男性的情感启蒙还是性爱启蒙)过程中的一种助力和引渡,只是一副“蒹葭苍苍、有位伊人,在水一方”的审美图景,只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扁平化“圣女”形象。nn受这种注定的局限性,男性叙事文本难免忽视或漠视了女性血泪模糊、百折千回的成长经验。其实女性成长历程的那种艰苦卓绝不亚于男性。女性(比如丽雯)如何看待自身生命中的各种男性形象(父亲、恋人、丈夫)?女性(比如丽雯)的人生价值观、婚恋观、身体伦理观如何被时代文化所塑造?女性(比如丽雯)在以身相许之时,她内心的情感波澜是什么?女性(比如丽雯)在面对死亡之时,她又怎么看待那些红尘中的聚散离合?这些都是男性叙事文本无法还原的。nn但我不是激烈的女性主义者,因为,推己及人,反之亦然,女性叙事文本中,男性的成长历程也同样注定被忽视或漠视。或者说,男性的自我内在成长,和女性的自我内在成长,总是牵缠交织,却无法同频?于是,每个个体都注定是孤独成长的深渊之渊,虽然有互动,有交集,但却依旧只能在各自的精神困境中寻求突围与穿越?每个个体在此世间软弱着,挣扎着,伤痛着,迷惘着……nn既然如此,大地上的女性和男性都需要更高的、更永恒的救赎。“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到祂身上。哪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nn与此同时,大地上呈现过的一切高贵女性特质(比如丽雯)的纯真、良善、唯美,都不过是真善美之本体所投下的惊鸿一瞥,光影一脉而已。“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nn午夜梦回,有谁在悲情的唱:“那年你踏上暮色他乡,你以为那里有你的理想,你看着周围陌生目光,清晨醒来却没人在身旁,那年你一人迷失他乡,你想的未来还不见模样,你看着那些冷漠目光,不知道这条路还有多长……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nn其实,所有纯净的初恋都指向创世之初的那场爱情相遇;所有渴慕的返乡都指向创世之初的那方伊甸家园;所有男性的迷失都指向堕落之后的那些偏行己路,所有女性的引导都指向救赎之中的那声悲悯召唤:nn“孩子,你在哪里?”nn完稿于2015年9月nn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手生,也不够格。
但仍旧希望书写一笔自己的真知灼见。
昨日以前大学的教授有多的电影节票,问我要不要去看。我在此之前没有看过郑世平的书,完全是被老教授说“这是一部很虐的小说改变的入围影片”而去“自告奋勇。”
影片讲述了一个19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原籍下属的公母宅锻炼,然后偶遇神似神仙姐姐的同桌,同时这个同桌也是自己暗恋并且以荷尔蒙发泄后一直没有得到的任何回复的“女神”。
很可惜的男主角在1980年代的寨子里留着2012年的胡子已经2013年的发型,在1980年的川滇区域还有尼龙和POLO衫。
以21世纪的造型进入1980年的时间空间,如此的不协调,是观众第一印象。
乡镇府老旧的办公桌以及看上去很朴实的四川口音的老田并不能掩盖制作方和导演对主角形象塑造的失败。
你会认为一个穿着2013年品牌的POLO衫的男子操着一口北方口音是来自于1980年的穷寨子么?
接着在一顿莫名其妙的台词之后,女主角出现了。供销社的女主角穿着民国初期样式的依附,并且印花斑斓,和周边来供销社买菜的村民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倒和21世纪造型的男主角同样“靓爆眼球”)
女主角看到男主角的时候,拿着的酒瓶就碎了,就碎了.....竟然就这么落地碎了。
既然女主角的爸爸可能是文革时代的被打成XX的人,那么你的衣服那么光鲜亮丽,在1980年代的村寨里,不是明摆着自己“招蜂引蝶”么,不是故意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审美做对抗么?就像是“老子就是特别,你们嫉妒我家里牛逼的背景所以打压他,现在嫉妒我的美丽还要来打压我么?不!我偏不!”一样,让人匪夷所思。
接着他们开始了编剧脑中只存在的美好的调情镜头。。。。。。
大致就是“女主角爸爸其实知道男主角的存在,以前也很看中这小伙子,现在自己日薄西山了还有个这个有前途的大学生毕业对自己女儿蠢蠢欲动简直就是再好不过了最好带着我女儿远走高飞飞过长江与黄河远赴大西洋。”
期间男主角的大学女友出差路过寨子,晚上因为“1980年代的人还不够开放”所以没地方睡最后只能去女主角供销社的房子借一宿。
然后看到了女主角这么漂亮就以女人的第六感感受到这女的一定勾引了自己男人。
寒暄两句后就自顾自睡了。
睡完之后梳头发时看到了舒姐的诗集,里面有自己大学男友的注明。然后更证实了自己昨晚的想法,接着结合自己男朋友对这个穷寨子流露出依恋的神态推断出-----就是你个老妖精勾引我男朋友。
但是编剧的时代是1980年代,那个年代我们只有赞美没有吐槽只有爱恋没有痛恨。
男主的大学女友似乎在15秒的镜头里领悟出了1980年代的人们之间的真善美,也明白自己敌不过这个美女抢不走男朋友的心,所以扑哧的就去告诉女主“姐,我们都很喜欢他对不对?”
最可怕的是,1980年代出的时候,男主的大学女友拥有了最好的WALKMAN,不管是爱华还是索尼或是松下的,反正有了WALKMAN.
1979年第一台walkman被索尼造出来,1980年初就能搞到,这女的家里不是壕就是壕......(而男主大概就是所谓的直男癌晚期了吧。)
走之前,女主角送了她两瓶什么酒,她便将WALKMAN塞她手里,直接送给女主。(喂喂,你简直壕无人性,其他绿茶婊以后还怎么装逼。)
故事在美好的依偎中戛然而止。。。。。。因为男主要被调回省城了。
然后我们在男女主角标准且略带北方口音的生涩对白中结束了寨子里的故事。
我不知道这小说是不是郑编剧在阐述自己的经历,但是生涩僵硬的对白以及混乱无章的对白逻辑实在让人觉得很像是大学生作品。
中间参杂了一些你浓我浓的诗词就好像“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一样让人无语。
接着男主就回省城再接着下海了,风生水起再一败涂地。
接着中学同学聚会,大家在很豪华的带休息间的大包间里吃喝。
然后女主最后来了,看到落魄的男主先是带他回炮房酒店,为什么说炮房酒店因为那酒店的装修和灯光就像三线城市的XX情侣主题公寓一般那么乡非。
男主喝的一塌糊涂,女主被他吐了一身后就穿了很保守的打底衣。
男主酒醒后看到她还在帮她洗裤子,就上去OOXXX了。
OMG,编剧你前90分钟的戏都在展现一个毫无弱点满是空灵的女神形象,接着最后10分钟就被男主推倒了,我真的无言以对.....
1980年的你记忆中的女神就这样被你干了么?这就是双方爱情的结晶么?
OOXX后,女主挂了。
在跳丧这个传统文化仪式里男主阐述了很多他自己的东西。
知道影片结束,我都不曾在男主27岁血气方刚的脸上看到一点社会历练的痕迹,而女主在影片里的遗照都像是19岁的玉女一般清新脱俗。
简直不可理喻......
总而言之,21世纪的造型+2000年的对白+1980年的风景+1960年生的人的记忆+2015年的粗糙制作≠能叫座又叫好的电影。
同时霍建起先生缺乏镜头语言的分镜也让在后排的老饕观众觉得更像是微电影里面的校园爱情。
或许选角的安排都是投资方来,或许这份爱情远比电影本身要多的多的多,但是影片缺乏信息素给观众、纯粹靠景别和利川市的风景堆砌出的纯真感简直就是侮辱自己的小说。
电影终究是电影,小说能表达的,电影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小说表达不了的,在不更换编剧思路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达到。
这不是1980年代的爱情,只是郑世平先生对于小说里那个记忆中的女神,故意被忽略去缺点后,片面的电影展现。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下郑先生在现场高呼大家多多点赞。
不足以赞的,求也求不来。
还是把美好留在小说的记忆里吧。
影片开场之前,主创人员列队发言,编剧野夫上台,场下爆发欢呼。他自陈,希望观众看到“不一样的爱情,同时用这样一个故事来纪念美好的1980年代”。
可惜,纵观全片,诚意可谓十足,却也难称完美。
身为知名作家,野夫的文字特点鲜明。其间有金玉声,往好里说,字斟句酌以至力透纸背,温热与力量扑面而来。可另一方面,由于主观意愿过于强烈,不少普遍的故事,会显出殊异,也容易失准。确凿的是,野夫笔下的故乡、名物,无论高尚、平凡、悲苦、任侠,都是鲜活的,延宕出命运与离合。
影片导演霍建起则以色调、画面和意绪的柔和著称。当百炼精钢遭遇绕指绵柔,《1980年代的爱情》如何破题?备受关注。
利川油绿的山水间,大学毕业生关雨波分配回县,派到乡间锻炼。这位身着格子衬衫、T恤和牛仔裤的城市青年,在民族服装和青石板街道之间,颇有他者的异质。在公母寨的供销社,雨波和高中同班的倾慕对象成丽雯重逢。
丽雯未曾上大学,反而回到寨里,是为了陪伴年暮的父亲。这位当年的桥梁工程师,因为要和妻子共度风雨,罔顾家庭背景与职业生涯,选择留在深山。在雨波和丽雯之间,似乎又将上演当年的故事。
可深知父亲内心苦楚的丽雯,却反复地将雨波往外推。在她眼里,雨波是“天下客”,注定要闯荡四方。对他最彻底的情感,便是成全。
但朝夕相对,细密的情意,哪怕再加掩藏,也足以感知。斑驳潮湿的乡政府办公室,幽暗温暖的供销社小屋,寄寓了大量隐秘的情感符码。
而缝纫机、毛衣、《收获》和《大众电影》杂志,大白兔奶糖、散装巧克力,以及泰戈尔、舒婷的诗,三浦友和的海报,多少也勾连起上世纪80年代的画面。
相处日久,雨波开始试探丽雯的情感,希望“患难相依一辈子,留下来也没什么不好的”。得到的回应却是:“你懂我爸的陪伴,可你理解我妈的歉疚吗?”
1980年代的爱情,是不说“爱”字的。情到浓时,沉抑在心底,听凭对方误解或懂得。影片有不少动人画面,譬如覃幺妹出家,按风俗要陪哭。可说到要出嫁,当远行,却真正触动了丽雯的款曲。
画面一转,葱翠的清江边,丽雯坐在河岸,晃荡双脚,音乐响起,是《永隔一江水》:“波浪追逐着波浪,寒鸦一对对。姑娘人人有伙伴,谁和我相偎。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儿已等碎,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假使到此为止,影片当是清新的小品,纵然冠冕过大,到底代表了那个年代爱情的一种类型。惜乎,为了与现实形成反差,好强化80年代的美好,电影又铺陈了下文。雨波回城、下海,驰骋风雨,不免起落,在另一个拐点与丽雯再见。又一次,他表达了留在丽雯身边的愿望。
而丽雯,再次放手。按雨波的理解,这是放逐,亦是成全。再回首,想重寻丽雯的雨波,得到的,却是斯人故去的噩耗。
雨波和丽雯的投入和对抗,的确是上世纪80年代爱情的一种。若以此指代整个80年代,似乎失之轻率。至少,影片的对白,譬如“水过三秋,有些话就像梦一样,说破了,就剩一地碎片”,美则美矣,放在当事人身上,却有后来附会的失真。而可以把控的张力,因为绷得过紧,也容易叫人出戏。
《1980年代的爱情》无愧肺腑之作,但着力强调含蓄的情感,命意却过于直接。用力太猛,难见峰峦与峡谷,情感也便拉平了。
或许,对所有时代的留恋与追溯,说到底,都是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能够挽留的。然而,不能够,不代表不值得。
深挚诚可贵,释然更珍稀。
开场主持人就讲,电影还没开场,要买纸巾的朋友们可以先去买包纸巾。我摸了摸口袋,心想,恩,纸巾我还是有的,您就放马过来吧。郑世平老师接话说,对对对,大家赶快去买纸,因为我们这部片子呢,是非一般的感人,特别是那如诗如画又刻骨铭心的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听荃萎人士们这么一说,我觉得可能电影第一个画面出来我就要开始哭了,这不,鼻头已经酸了。不知道是被什么东西酸的。
片子的导演霍建起,我很喜欢他的那山那人那狗,一个大山邮递员和他狗的日常,这部片子似乎也是讲大山里面的故事。坐我后面一排的有许多外籍人士,想必他们一定会喜欢吧。
尽管现在大家都很反感中国电影贩卖中国特有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取悦老外,但你们不同意喜欢外国片中的异国风味吗?哼~
电影终于开场了,哇哇哇,大荧幕上那如油画般质感的人物景色丝毫不出我意外的,惹的后排的城里人发出类似bravo的激动的呼吸声。
渐渐地,我被电影的剧情吸引住了,女主是一个长相酷似巩俐的小镇杂货铺贩卖员,高中辍学的她却有着大学生难以企及的品味,现在的大学生只知道综艺美食追星,人家虽然年纪轻轻就接手了杂货铺,却订阅大众电影和收获的杂志,读泰戈尔的诗集,连织毛衣都要学着三浦友和的样式,啧啧啧,难怪男主会看上她。
哦,不,其实男主高中就向人家表白了,但是女主却没给他答复。男主也是幸运,即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还有一个初恋在守身如玉的等着他,简直就是主角光环加蛋的待遇啊。
慢慢的,男主撬开了女主的心房,原来不是女主不喜欢他,而是不能喜欢他。因为女主的舅舅是文革期间逃离国外的右派,她爸是个桥梁工程师现在却只能在山顶编花篮。出身不好的女主不能拖累男主,而且还毫无怨言的给男主烧洗澡水。
片尾,男主的调令终于来了,他能回到发达的城市,但他舍不得女主。。真的好凄美啊,我以为电影要在这种难舍难分中结束。灌的矿泉水也终于在膀胱里起了作用。好~就让这苦涩的爱情故事由泪水化为X水一起冲进马桶里吧。
可谁知,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男主回到了城市却迷失了自己的目标,可能是因为没有女主纯洁的圣母光环净化他的心灵吧,我这么想。终于,高中同学聚会,他们俩又要相见了。可是这前后画风不一致,让我不能入戏,已经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憋尿上,你们快点重聚吧,要不我就要胗亡了。
可这时候的女主却变成了孩子他妈,一个死了出租车司机丈夫的寡妇,一个照顾瘫痪婆婆的苦命女人。可此时的她仍是圣母,她用自己的献身,换来了男主的觉醒,然后接着回大山里去做她的苦命女人。当男主终于混的有了名头,她的使命也完成了。
哇哇哇,真的好惨啊,电影结束后我要第一个冲出电影院,大泄一番,以此慰藉我憋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