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周末时光》不久之后,我发现了大卫·康斯坦丁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就包括《在异乡》(In Another Country),也就是《45周年》的真正核心。这个故事很短,大概只有15页左右,但它真的让我有所触动。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关于封藏的过去和突然结束的可能性的比喻,我发现这很吸引人。一方面,整个故事的前提——在冰川中发现了卡雅的尸体,看起来荒谬且不合逻辑。但同时,它又十分令人信服,这种怪诞反而很真实。我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改变了一些细节。在原来的故事里,杰夫和凯特都要更老,有接近90岁。故事原本设定在90年代,意味着他们的过去要回溯到二战期间。在电影里,我将他们变得年轻了一些,大概70岁左右,这使他们的过去调整到了60年代,所以整个电影的时代背景就有了改变。故事的时间范围也有所不同,作者大卫将故事在几周内展开,电影则是在一周内,而且将每一天用字幕标注出来。我还加入了书中没有的纪念日派对的元素。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大卫是从杰夫的视角写的这个故事,而我改成了凯特的视角。我厌倦了看那种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故事,不管世俗看法如何,我都认为女性肯定也会经历情感和自我价值危机!
她在《忧郁症》(Melancholia)和《战争时期的生活》(Life During Wartime)中饰演的那些小角色都非常出色,但我认为她主要是因为冰冷的气质而被观众熟识。如果你回头去看《沙之下》(Under the Sand),你会发现她能做的远远超过那些小角色。在《45周年》中,我想看到她表演的细微之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它讲述了关于你的伴侣,什么是你应该知道的,什么是你不该知道的;它讲述了两个人变得亲密,然后又被他推开的过程。而夏洛特可以将这些全部都表达在她的脸上。她非常懂得既要向你传达一些信息,又要将一些东西隐藏起来。我还特别喜欢把她这种偶像级的人物丢到一个英国小镇的想法,她每天还必须要进城购物呢!
翻译 | Stevie(武汉)
校对 | 徐佳含(巴黎)
编辑 | 央(台北)
采访原文:http://www.filmcomment.com/blog/interview-andrew-haigh-45-years/
每段感情,都是两人相约相信的一段故事。在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继《周末时光》(Weekend)后的又一力作——《45周年》(45 Years)里,我们看到了这种故事有多么脆弱。汤姆·康特奈(Tom Courtenay)和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在片中饰演杰夫和凯特,一对相伴了大半生的夫妇。他们在一座英国地方小镇里颐养天年,凯特作为当地曾经的一名小学教师,与杰夫有着一段幸福但无子的婚姻。他们之间最严重的“不忠”行为,也莫过于杰夫时不时溜到后院里偷偷抽根烟,虽然他的心脏做过手术。这场手术还让他们在五年前推迟了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电影的开头,凯特正忙于筹备他们的45周年纪念日派对,邀请了他们所有的朋友。
一天早上,杰夫收到了一封信。60年代初,杰夫的前女友卡雅在与他的一次登山事故中失踪,现在人们在瑞士的冰川里发现了卡雅保存完好的尸体。这个不寻常的发现让杰夫的内心有些躁动。正当杰夫与他的过去纠缠不清时,导演海格将视角转到了凯特身上。她发现这件事出人意料地令她难以忘怀。聪明自知如她,自然知道嫉妒丈夫久逝的前任情人十分荒谬,但她就是嫉妒。
在《45周年》里,安德鲁·海格用心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身份动摇的故事,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情感上的共鸣打动了所有观众。起初,凯特因为卡雅对丈夫的可见影响感到紧张——杰夫变得喜怒无常且沉默寡言。但接着,她感受到了一种更强大、更混乱的焦虑。她发现自己不仅在质疑自己婚姻的真实性,她自我形象的根基也开始随之动摇。她究竟是谁?她到底选择了怎样的人生?他们感情中这段看似微不足道的波折,象征着凯特原本平静的生活开始出现裂痕。凯特在家中的阁楼上发现了杰夫隐藏的过去,让她在自我怀疑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把70多岁老年人的情感经历和《周末时光》里年轻人的感情看得同等重要。如果说《周末时光》讲的是一段短暂的激情能够在你20多岁时改变你的人生轨迹,那么《45周年》讲的则是永恒不变的爱情在任何年龄都只是幻觉。海格的这部电影采用35mm胶片拍摄,充满了两人精辟的对话,无疑是一部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的作品。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两位主演都贡献了他们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表演之一。尤其是夏洛特·兰普林,她精确地表现出了凯特身上既成熟世故又脆弱不堪的特质,令人惊叹。
《45周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举行了北美首映后,《电影评论》(Film Comment)杂志在费尔蒙特皇家约克酒店采访了这位42岁的英国导演。见到海格时他还在倒时差,但他依旧情绪高涨。
《45周年》是根据英国作家大卫·康斯坦丁(David Constantine)今年出版的一篇短篇小说改编的。你能谈一谈拍摄这部电影的起因和改编它的整个过程么?
拍完《周末时光》不久之后,我发现了大卫·康斯坦丁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就包括《在异乡》(In Another Country),也就是《45周年》的真正核心。这个故事很短,大概只有15页左右,但它真的让我有所触动。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关于封藏的过去和突然结束的可能性的比喻,我发现这很吸引人。一方面,整个故事的前提——在冰川中发现了卡雅的尸体,看起来荒谬且不合逻辑。但同时,它又十分令人信服,这种怪诞反而很真实。我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改变了一些细节。在原来的故事里,杰夫和凯特都要更老,有接近90岁。故事原本设定在90年代,意味着他们的过去要回溯到二战期间。在电影里,我将他们变得年轻了一些,大概70岁左右,这使他们的过去调整到了60年代,所以整个电影的时代背景就有了改变。故事的时间范围也有所不同,作者大卫将故事在几周内展开,电影则是在一周内,而且将每一天用字幕标注出来。我还加入了书中没有的纪念日派对的元素。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大卫是从杰夫的视角写的这个故事,而我改成了凯特的视角。我厌倦了看那种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故事,不管世俗看法如何,我都认为女性肯定也会经历情感和自我价值危机!
夏洛特·兰普林凭借她的表演在柏林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女演员的殊荣。她能够十分凝炼地表达出内心中的各种情感,这是我们近年来第一次看到她出演如此多面的角色。
她在《忧郁症》(Melancholia)和《战争时期的生活》(Life During Wartime)中饰演的那些小角色都非常出色,但我认为她主要是因为冰冷的气质而被观众熟识。如果你回头去看《沙之下》(Under the Sand),你会发现她能做的远远超过那些小角色。在《45周年》中,我想看到她表演的细微之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它讲述了关于你的伴侣,什么是你应该知道的,什么是你不该知道的;它讲述了两个人变得亲密,然后又被他推开的过程。而夏洛特可以将这些全部都表达在她的脸上。她非常懂得既要向你传达一些信息,又要将一些东西隐藏起来。我还特别喜欢把她这种偶像级的人物丢到一个英国小镇的想法,她每天还必须要进城购物呢!
我们看到杰夫试图与他的过去达成和解,但就像你说的那样,这部电影的确成为了关于凯特内心危机的故事。
凯特感觉卡雅尸体的发现对她造成了威胁;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这种感觉是有问题的。我的意思是,杰夫又没出轨,这是50年前的陈年往事。所以是其他什么在困扰凯特。某种程度上,这就像个鬼故事。凯特知道这不是真实的,但她依旧能感觉到鬼魂的存在,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她。杰夫经历了一场自我认知危机并解决了它;凯特观察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并有了自己的危机,但在影片的末尾她没能解决它。这远远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卡雅就像一条裂缝,成为了所有这些问题显现出来的开端。我的人生是什么?我都做过什么事?我能在我的一生中做更多事么?当他们一起躺在床上时,凯特问杰夫,如果卡雅没有去世,你会娶她么?她想知道如果卡雅真的没死,她的人生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她不会生活在她现在生活的地方,她不会做她现在所做的事,她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我真的认为杰夫和凯特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但想到你的人生可以轻易地与现在完全不同,这种想法非常可怕。
《周末时光》的故事发生在两天内,《45周年》的故事则发生在一周时间内。每部电影都明显地安排了一个时间期限:爱人的离去,或在这部电影中,庆祝派对的临近。你能谈一谈时间这个话题么?
时间让我着迷。我很难说清楚它为什么让我着迷。它看似永远向前延续伸展,但当然不是这样。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尤其对我们来说。事物飞速改变,我们的周围环境和自我身份都十分脆弱且变化无常,它们能迅速分崩离析。这的确很可怕。你可能幸福地生活着,然后突然间它就化为泡影。还有,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十足重要。我多么希望人们能在做出选择时就意识到这有多重要,但通常都不会这样。
在担任导演之前,你在一些大制作里做了几年的剪辑助理,其中包括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角斗士》(Gladiator)和《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那这段背景给了你作为导演拍电影怎样的影响?
做剪辑的时候你能学会在90分钟内讲述一个故事的方法。对于我来说,观察导演选择拍摄什么和电影里最终有些什么格外有趣。在主流电影里,导演们常常拍摄很多片段,然后在剪辑的过程中找到他们想要的场景。实际上在我拍《周末时光》之前,我就决定要用另一种方法拍摄。我想在拍摄时就找到一个场景中重要的部分。如果我坚信一场戏可以一镜拍完,那我就会这么拍,不会担心镜头的覆盖范围。2009年我快速地拍完了一部类似伪纪录片的电影《皮特的生活》(Greek Pete)。基本上,我只是打开摄影机,拍摄两个男人的即兴表演。很多场景经常都是一镜拍完,我发现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抓住两个人互动的过程。当你让摄影机一直拍摄时,你能更好地看到两个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和根据感情发展来设计并剪辑一场戏完全不同。相反地,它就这样发生在你面前,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在电影中重塑的浪漫与感情。
我过去拍短片时,总是专注于怎样指导一个独立的场景。现在我能站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思考。在《周末时光》中,有一组15分钟的镜头,这实际上是三个片段,但看起来一气呵成。两位主演躺在床上聊天,我们分成三个镜头拍摄,从广角拉近到特写。拍摄时想着每个片段能在这组镜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让它拍出来就像一个完整的长镜头。我知道如果我这么拍一个场景,那下个场景我很可能会以相反的方式来拍。我试图让整部电影感觉像一首音乐。在《45周年》里,我们没有用配乐来串联起整部电影,所以每场戏选择恰当的视觉角度和镜头调度就格外重要。
既然在你拍摄时要求很高的目的性和精确性,那么你的剧本在拍摄过程中会有所改动么?
总的来说,我的剧本写完后就不会有很明显的改动。每个场景都基本不会变化,但拍完后我也许会根据需要在某处插入一个新的场景。在你向观众展示多少和隐藏多少之间找到平衡点着实是个挑战,这一直是最难的事情。我经常会写一些场景去交代一些事,当时还觉得很有必要,但之后就会在剪辑的过程中删掉它们。
《周末时光》和《45周年》都在讲述两个人探索亲密关系的本质。我想你肯定会通过大量的排练来让演员们能够在大屏幕上制造出这种亲密感吧。
我不会进行排练。我总会在开拍前和演员们见见面,一起谈一谈电影和里面的角色。我和夏洛特见了三天,又和汤姆见了几天。我们讨论了我们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以及我们对角色和我们自己生活的感受。这能让所有人一致同意我们正在做什么。达成共识后,我们才开始拍摄。我不用分镜,但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场面调度。也许我会删掉一些台词,加入一些新的台词,或者改变场面布局。我喜欢在摄影机开着的状态下解决这些事,因为我不想遗漏掉一些特殊的场景。
在《45周年》的中间部分有一场戏,凯特表示自己很后悔从没和杰夫拍过很多他们自己的照片。接着,在影片的一个关键点,凯特发现了杰夫和卡雅的一张照片,这完全改变了她对自己过去的看法。那么,我们为什么又为了谁来记录我们的生活呢?
我们无法逃离我们的过去,我们也无法逃离其他人的过去。这是我们人性的弱点,想要相信我们和自己的伴侣彼此忠诚。我们不喜欢承认每个人在这段感情之前都有一段自己的过去。人们纠结于此,是因为无论你自认为对某个人有多么的真诚,你都会隐藏一些事情。但也许这也没什么错。
我是那种会拍很多照片的人,我每年还会做影集。试图客观地看待你自己的生活十分有趣。我很想了解我的人生都经历过什么,它又会通往何处,这种愿望驱使着我记录自己的生活,因为人们总容易忘记这些事情。突然间,你会很好奇过去的十年时光都去了哪里。我曾经把我所有的信件、照片和我收集的东西放在床下的盒子里。但到了晚上,一想到我的过去正生活在我的床下,我就会很不安。我曾经想过把这些东西挪到阁楼,但又害怕放到我的头顶上它们会掉下来砸到我身上。最后,我把它们都放到了一个离我远远的储藏间里!
- FIN -
本文首发「深焦」(Deep Focus)公众号,欢迎转发,请勿转载。
「深焦」(Deep 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
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
在小说原著中,夫妻二人的实际年纪要比电影中大一些,90岁左右,年轻时代在二战时期。导演在电影中把他们变得年轻了一点,70岁左右,把年轻时代放在了60年代。以此带来的对二人时代背景、阶级代表和文化背景的指涉在影片文本中发生的意义变化使得影片的立场更为微妙。
稿子写完后和caesarphoenīx师兄探讨了一下,觉得45周年这个片子更好了,在写稿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到更多时代和阶级背景指向的问题,找时间要重看一下。至于这方面的分析,我对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没有那么了解,期待懂的人来写一写吧。
--------------我是原文分割线-------------------------
豆瓣有个小组叫前任去死团,恶意满满。但有时候真的是前任死了也没用,比如在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拿下了柏林最佳男主女主,还提名了金熊的影片《45周年》里,前任的影子也还是阴魂不散。
但是《45周年》里的男主人公在结婚纪念日前想前任还真的没有什么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感情脆弱,婚姻虚妄,真爱摇摆。
于生理,他并未出轨;于道德,他只是在回望自己的过去与年轻。
在忠贞不渝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古旧的过去的一种欺骗性的回望时候,想念前任也应当变成一件合理化的事。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固定在一段既定的时间框线里,死亡是离开的一种极端状态,更多时候是分手。当二人关系中的A方离开时,B方关于这段关系的成长就被封闭起来,而作为妻子的C方,是无法参与这段成长的。
很多人说《45周年》是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情节剧,讲家庭危机。我并不这么觉得,中产阶级家庭情节剧太多了,《45周年》远算不上,它甚至都没有在探讨婚姻危机。
它不过是以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但并没有情节剧的大冲突,它也完全没有在讲丈夫杰夫到底是爱前任还是爱妻子的问题,它说的,只是时间的残忍和不可逆性。人在无限延长的时间线中,终归还是会衰老,会要往前走的。
这正是《45周年》的合理点与触动点。
45周年的婚姻纪念日到来之际,丈夫杰夫突然收到消息,自己50年前因为登山而去世的前女友的尸体被找到,冰封在冰层中的容颜始终如一,然而自己已经老去。于是杰夫陷入了对过去的怀溯当中,而妻子凯特则陷入了自我价值危机和自我身份的摇摆之中,时时刻刻怀疑自己45年婚姻生活的虚妄。在影片后半段,她对丈夫爆发,吼出了自己一直是前任的影子的话,将全片一直引导的温情与和解瞬间瓦解。而这种瓦解,其实在凯特躲在楼梯间里看杰夫给前女友拍的照片的时候就注定了。
看照片这个桥段是全片最为动人的场景,自从前女友死后,杰夫便不再拍照,照片记录了前女友年轻时候的容貌,同样也记录了前女友与杰夫的爱情状态,也以一种木乃伊情结保存起了前女友。那是被摄影机凝固的时间,同样也与冰封的容颜未改的尸体形成对照。在这个凝固的时间之外,夫妻俩的时间,以及电影时间都是向前流淌,走向衰老的;反而是凝固的,死亡的,木乃伊般永久保存的图像与尸体,成为了更有力量的情感象征。而那个昏暗、只有投影仪亮着的忽明忽暗的阁楼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电影放映间,凯特看照片的过程也是一个看电影的过程。
我相信导演在这里,一定对电影和巴赞做了一个小小致敬。
影片用两个人物的三种状态来展现了这种摇摇欲坠的关系,杰夫的沉默不语,凯特在准备纪念日宴会和焦虑的两种状态间游走。整体的时间线在渐渐逼近45周年的节点,而两个人的危机状态,却被电影时间切分为7天的章节,让45周年与7天形成微妙的对照,这种对照的结构之间,也正好再次吻合了时间流逝的主题。
夫妻两人在后来的聊天时提到,在50年前,两人还未相识的时候,就在杰夫失去前女友的同时,凯特的母亲也去世了。两个人在同样的时间里都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却在45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对对方提起过。这亦让两人的隔阂成为必然——缺席对方人生中的重大伤痛,没能共同经历最重要的成长。
这种缺席在时间的线性流逝中变得无可挽回,但比起缺席和无可挽回,更为悲哀的反倒是,时间总是向前线性流逝的,人不可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凝滞不动,他们总会向前走,也总会遇上一个人。而杰夫其实也没有那么爱前女友,他回顾的更并不是爱情或者人物,他不过是在衰老的当下回顾着年轻时候的一个节点,他在这7天里暂时躲在一个凝固的时间点中,凝固意味着不变,而变化与未知才是时间带给现实生活的魅力,同时也是时间带给现实生活的残忍。
所以,在这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精神出轨的故事里,我反而更加认同男性感受。
*这篇是在柏林电影节看了一遍之后,匆忙写的,比较应付。等片子在巴黎上院线后,我再重新写过。
略谙情场琐事的男女都深晓一个简单的原则:伴侣的往事、旧情如非对方主动提,则切忌不要主动扒。总有些事,不知道其实比知道要好。有那份好奇,无非是因爱而起的占有之心。但人这种有限的存在,最怕与时间这头永恒的怪物较劲。爱人的过去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个永远回不去的谜。过去种种,知道了又如何,谁又能保证哪句是真、哪句是假。除了添堵,这过去,你丝毫改变不了,也奈何不得。生活绝望之处即在于,爱情也好,婚姻也罢,明明是在最偶然时候遇见最偶然的人,但这偶然之轻却偏偏要用每个人的一生来担负。
在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新片《四十五周年》里,夏洛特•兰普林饰演的妻子凯特便遭遇这样一种绝望。眼见着要与丈夫杰夫(汤姆•康特奈饰)迎来结婚四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却意外地发现与之相伴一生的男人最“爱”的却可能根本不是她。四十五年的情感在仅仅一周的时间里就因一封信而分崩离析。信里丈夫初恋的尸体在半个世纪后随着冰雪的消融而重见天日,依然年轻,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六十年代样子,同时消融的还有丈夫沉睡已久记忆,栩栩如生。那永不可触的过去,那过去不曾遭遇、未来也无法遇见的情敌,开始将丈夫从凯特身边一点点夺走,更是给凯特这一生的情感生活烙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半个世纪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丈夫又为何选择了她?
相比于夫妻二人在精神世界中发生的地震,导演海格却用最简洁、最朴素的场面调度讲述了这个令人绝望故事。影片绝大多数剧情都发生在夫妻二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内:卧房、客厅、阁楼、汽车这些最稀松平常的场所构成了电影最主要的叙事空间。而郊区别野外空旷的乡间小路则为影片的时间轴锚定了坐标,每一天的生活都从清晨妻子在这小路上遛狗开始。而导演则像一个笔法平实、细腻但眼力却极其精准的日记体小说家一样,用仅仅一周的日记就把曾经同床共枕、相知相伴的夫妻二人拖向了同床异梦、相互猜忌的梦魇之中。
也正是在这日常的细琐之轻中,导演扒开了深埋在其下的生命纹路。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最细腻的重复和演绎,男女主角却最深层勾勒出了彼此内心世界的暗潮汹涌。康特奈饰演丈夫木讷而又呆滞,行尸走肉般活在当下,实质却早已置身于重新打开记忆暗房中,似是而非搪塞着妻子的关切,内心却被牵引向初恋逝去的雪山。面对丈夫这般无辜的恶,这般貌似力不从心实质却推脱沟通的伪善和怯懦,兰普林最传神刻画了一个坚忍无子的老年妻子,她一方面要以最大耐心和善意维系着日常生活运转和结婚周年庆典的筹备,但另一方面却必须独自面对突然被抛弃的孤寂与伤痕,并一个人爬上阁楼,去窥探那个有可能瓦解其一生依靠的真相。
本片改编自大卫•康斯坦丁的短篇小说,是同志导演安德鲁•海格的第三部电影,也是导演首次处理异性恋题材。这位因执导HBO人气同志剧集《LOOKING》而在同志圈内享有盛誉的导演,乍在柏林登场,就引发全方面的好评。影片3.4的场刊高分,也列居今年柏林竞赛片的榜首。而两位英伦老戏骨张弛有度的表演,双双问鼎最佳男女主角奖确乃实至名归,更彰显了评委会对影片的喜爱。尤其是夏洛特•兰普林表演极有可能在今年末的颁奖季囊括更多的斩获。尽管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本片克制而又日常的清雅笔法乍看之下极尽平淡甚至会让人觉得缺乏戏剧性而略显乏味,但如能换位到一个老年女性视角上,则本片细腻的情感脉络以及对婚恋本质的深刻探寻不仅构造了一个可供多方位阐释的文本空间,也是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婚姻寓言。
在上影节看了《四十五周年》,看完第一感受便是:毋庸置疑,这部电影极有可能会是我的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步入老年的凯特要与丈夫杰夫迎来结婚四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就在凯特忙于筹备之时,杰夫突然接到了一封把他的思绪带回过去的信,他50年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因意外丧生的女友的遗体被找到了,信里丈夫初恋情人的尸体(因意外而丧生)在半个世纪后随着冰雪的消融而重见天日,依然年轻,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六十年代样子。
凯特发现,与之相伴一生的男人,最爱的却根本不是她。
影片导演安德鲁•海格是一名英国70后导演,也是个人最喜爱的英国当代导演之一。他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固定在LGBT题材,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关于异性之爱的影片。
海格的风格,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细节上的白描,最大化突出人物琐碎、私人化的细节,从而使简单的情节感人至深,在情感积淀中获得一种独特的戏剧冲突:微弱的、突发的,抓住瞬间的流动。
想更为深刻地理解《四十五周年》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其中人物的感受,电影院(尤其是上影的巨幕厅)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个人在电影院的观感是:海格的这部片子会给人一种甚至可被称为“私密尴尬”的感受。如果是我独自一人在小屏幕上观赏,也许会更容易得到影片本身所想传递的某种氛围,同时也会把这种揭露伤疤的痛感尽可能降低。
电影的场景,大多设在有清新情调的咖啡馆、客厅、厨房、卧室、草地、车内以及阴暗的阁楼,再加上两位主演生活流式的表演方式——于是,这样一则关于婚姻的悲剧寓言太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给人重击,而影院就是那个令人尴尬的场所。
两个人四十五年的情感点滴,在一周内分崩离析,终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层下迅速溃烂,谁都无法回归,原本和谐的共存逐渐走向倾覆,这个过程令观众体会到更沉重的煎熬。
凯特和杰夫二人不是彼此最爱,却相互共济过了四十五年。这份关系从一开始的看似某种微妙的平衡,到最终的失衡的过程:不论是和杰夫共进早餐,还是在镇子里独自漫步,渐渐地,凯特都感觉自己越像是一个陌生人。四十五年的陪伴,最终输给了一个突然闯入的幽灵,一个对亡者几天的思念。
将这部影片对比2012年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哈内克的《爱》,就会发现其中技巧的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用非常克制的技巧,精准细密、藏而不露,反高潮、反戏剧、生活流,剥离浓烈的冲突,在平实的生活场景中利落无比地揭伤疤。
不同的是,《爱》是人生最后爱火重燃却又被迫熄灭的痛苦,把极致的爱以隐忍的方式揉碎了给我们看。而安德鲁•海格处理《四十五周年》所采用的隐忍,则是在探讨爱情里突发的偶然性和爱情里的时间。
一件往事,是否可以彻底破坏一段并不算是“最爱”、“最好”的伴侣关系。很多家庭,都被这种过往旧爱的秘密困惑,但能在旧爱的困扰中否定这种相濡以沫吗?这又涉及不同的取舍。
爱会有保鲜期吗?
《四十五周年》将爱情的真相放上台面,让我们看到:爱情与时间无关,这类念想会突破这四十五年,突破家庭关系。这就是杰夫关于婚姻与爱的真相,而在我们旁人看来,着实太阴冷,却又只能接受。
电影最后,四十五周年婚姻纪念宴来临之际,一曲“Happy Together”,杰夫一篇“故作姿态”的,满口“这辈子最好决定”的演讲稿,一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的共舞,蓝色的灯光打上身,这一切束缚还是被彻底打碎了。
凯特把手甩开,欲哭无泪地回望着这四十五周年,这些生命中的点滴,到头来都成了岁月的泡沫。
影片剧本和导演都做得很好,尤其剧本,导演对细节也处理得干净,比如一个人遛狗和两人的距离,妻子老师的职业和敏锐的洞察力、台词与举止的设计。非常重要的是对丈夫心底潜意识的“不忠”(先这样称吧)有些很让人联想的细节,举个例子,两人回忆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好像再次回到了热烈的爱情里去,当两人结合的时候,妻子为确认丈夫的爱的那句“不要闭上眼睛,看着我”。而结合当晚丈夫就上了阁楼回忆前女友,用一张照片搪塞了自己真正在做的事情——设想一下,一对缺少两人合影的夫妻,一个曾经有相机但束之阁楼的丈夫,妻子发现丈夫的相机曾记录过前女友的大量照片,在夜晚还看着前女友照片的幻灯片。再举个例子,两人从未有过孩子,妻子却发现丈夫的前女友其实已经怀孕了,即,丈夫不仅失去了女友,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许是为了不破坏与妻子的爱而撒谎,但这件事情对两人婚姻的影响,远比这对夫妻和观众们想象得要重要得多。
一夜之间,丈夫便能忍住失去女友和孩子的痛苦,回到安静平稳的45周年吗?他已经因为回忆起当年的事故而神经叨叨,开始无所顾忌地吸烟、变得和年轻时一样愤青、谈起紫罗兰、谈起选择和理想。一夜就能回到什么都没有发生吗?整个典礼都突兀而过分完满,是两人彼此妥协的结果。妻子有怀疑也说服自己继续相信丈夫和他们的感情——丈夫的祝酒词,说“年轻”时的选择是多么重要(再回忆到他们“如果再来一次,丈夫是否会和前女友结婚”的谈论),妻子在开心之后又坠入不安,在卫生间里整理情绪。终于,到了结尾,夫妇在舞池里和睦旋转,跳婚礼的第一支舞,直到下面的歌词出现:
如今我的爱人离我而去
我终于失去了意中人
我饱受了朋友的讥笑
伤心的泪水再也隐藏不住了
我只能强颜欢笑地说
当爱情的火焰熄灭时
烟雾弥漫你的眼
结婚的第一支舞,选的这首歌曲,也许在当时的巨大感动和高兴中并未有所察觉歌词的特别,毕竟是首情歌么,然而再看看这周发生的事情,丈夫对自己隐瞒的真相,你还认为两人的婚姻如表面那样质朴和谐吗?你还认为丈夫与妻子之前的爱情,是不受前女友的影响的吗?前女友难道真的只是一个生活插曲吗?这45年的婚姻,从开头开始,是不是就是有些“问题“的呢?
妻子终于忍受不了,将手从丈夫手里愤怒/绝望/悲伤地快速抽出。
又要问了,45年里,两人的爱情难道是假么的。我相信丈夫对妻子、对前女友的爱是非常不同的:也许剧本设计前女友比丈夫大两岁,妻子比丈夫小很多的细节也是一个表现,我猜的。前者是理想,后者是陪伴吧。
两人在典礼前,聊起丈夫爱观鸟,妻子说:“人生真奇怪,居然能忘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丈夫也许原本沉浸在对前女友(和孩子)的巨大的、难以度量的爱里,时间渐渐将他们抹去,但这个感情或它的痕迹其实仍旧留下来,默默影响着之后的很多事情,包括他的婚姻,他失去了拍照的习惯,他没有儿女(我想如果这俩人只是因为生理原因没要孩子,他们大可再领养一个),他过去登山,而现在连运动散步都不乐得做了。他也许因为衰老和时间,自己都没有发现。然而这些影响都确实存在着。妻子都敏锐地对照起来了,她开始想:难道结婚那天,他其实一直都还爱着那个女孩儿吗?45年的爱情,有几分是自己可以相信的,有几分还被丈夫隐瞒着?
好的电影里,没有废镜头,没有废场景,没有废台词。串了串很多细节,这难道不是一个“扯谎”的故事么?虽然我还是很喜欢老头儿的。
我瞎写我的疑惑,还希望碰上能回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