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还有两人去威尼斯的那段也很美,但就不展开说了。不过我发现意大利真的是这种片子绕不开的地方,不论是威尼斯还是克雷马,所有的苦命鸳鸯都会在这里逃离现实的束缚得到短暂的自由,留下分别前的甜蜜回忆,然后在这里有多甜,之后就会有多伤😢我已经中过无数次这种伤,却还是像飞蛾扑火一样执迷不悟(Call me by your name 你伤我最深,你欠我的拿什么还?!
黄金三分钟开宗明义。但应用英国式讽刺:爵士歌曲《Memories are made of this》。n这首歌正是回溯Marion ,Patrick和Tom三人青春年代1957年夏季发行。本片版本由美国传奇歌手喜剧明星Dean Martin(1917—1995)翻唱。n这首歌歌唱战后经济腾飞人口增长背景下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欢快曲调与医护车辆轮椅阴暗的内景和表情形成反讽。n “One man,one wife,One love through life,Memories are made of this,,”
这幅水彩画来自英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画家 William Blake (1757-1827)在1786年为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所作插画《奥伯隆、提泰妮娅、帕克与妖精之舞》,表现的是爱情的愉悦。
1962年,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品:特吕弗《祖与占》(Jules et Jim) 。法国人60年前就将三人行玩到极致水平。以为本片会如此走向,结果就大失所望了。英国人的现实主义old school哪里止200年不变。镜头暗示过头,英国影人创作负担沉重。不过,于本片,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还是手下留情,最终三人还是获得了救赎。
同类型片子看了这么多,我一直觉得我的心已经比石头还硬了,没想到还是因为这部电影在深夜哭到眼睛肿。其实直到最后Tom触碰Patrick那一幕之前,我多多少少还是能忍住眼泪的,但当年轻的Tom低头亲吻已经老去的Patrick时,我真的瞬间被击到把脸埋进枕头里放声痛哭,他们错过了太多太多时光。其实这真的不是一部多么出众的电影,甚至有些落于俗套,可我偏偏就是不能免俗——我想我真的是这类片子的目标受众吧,只要导演演员都还算说得过去,即使故事情节早已司空见惯,我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沦陷在这种意难平的漩涡之中。
说实话,故事并不算新奇,电影本身拍得也中规中矩,每个情节桥段都似曾相识又在意料之内。其实看的过程中我一直也忍不住吐槽,这就是一个骗婚Gay和同妻的故事啊,这种设定我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故事发展堪称cliche,人物形象也都非常typical。
Tom是恐同即深柜的“直男”警察,甚至也没有多细致深入的刻画他有多“直”。他作为一个被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束缚更深的一方,导演应该用更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表现他在这段感情中所面临的来自各方的阻碍,仅仅是作为警察的社会身份、娶妻生子的社会责任和自己内心的小小挣扎力度远远不够。这里就想到《断背山》对Ennis人物形象的塑造时讲他小时候亲眼看到被打死的同性恋那段,在他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而对Tom而言呢,这种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着墨太少,导致他这个本来就是两边都辜负了的渣男形象变得更渣了。怪不得这个角色要Harry来演,这样可以让观众想骂这个渣男的时候,看看他的帅脸,起码火气能稍微消点。
不过电影里也的确有地方能部分回应我的质疑,也就是Tom为什么能够如此轻松地爱上一个男人,为什么没有Ennis那样表现得更加恐同——从一开始就说了他不同于其他警察,他更加“开明”。可这样就与后面Tom的种种行径有些矛盾和割裂,所以并不能很好地说服我。我还是觉得他很渣。其实在Tom第一次去赴Patrick的约时,给他安排了一场坐在海边深思的戏,也算小小地体现了一下他在思想上的挣扎和心中的彷徨。但我还是觉得有点牵强啊。
关键是我无法共情Tom,尤其是老年时期的,我都想问他对Patrick的抵触和厌恶到底是哪儿来的啊?如果是因为始终不知道当初Patrick被捕的真相,误会他行为不检点(即酒吧那个人声称Patrick猥亵他),觉得他由此连累了自己失去警察的工作、受到社会上的种种歧视苛待之类的,那你明明可以表现得再多一点啊,起码让观众能同情一下。可一上来就是自己出去遛狗,对Patrick避而不见撒手不管、对Marian大发脾气,你这不是找骂呢嘛?但凡你有点担当是个男的都干不出来这种事,这样子怎么让人相信Tom对Patrick的感情和所谓的爱呢?所以这也导致后面老年Tom看到男护工和他男友亲吻然后去车里哭泣,还有最后Marian离开时说“你一直都爱着Patrick”这两段戏的冲击力都非常弱,因为前面根本就没有埋好足够的伏笔来把这种隐忍和痛苦发挥到极致。但是相对自由的一方Patrick就没有太多让我想吐槽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他的人设本来就是更让人同情的一方。
而对同妻Marian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明明在婚后坚持教师工作这点上表现得像一个思想进步的独立女性,却在面对情感问题上如此愚昧、保守、懦弱、隐忍、委曲求全。这要搁现在劝分组里不得被骂到几千楼,当然在这里观众们就得放下助人情结,只能说声尊重祝福了。也证明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看似先进的女性内心也还是墨守陈规深受束缚的(即使是现在也会有这样的同妻吧)。她明明可以在第一次察觉俩人关系不对的时候、在看到他们异常的亲密举动的时候,大胆直接地对峙、毅然决然地离开,可是她并没有,她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丈夫、能够帮助丈夫远离一个性变态的迫害和引诱。所以她选择写匿名信举报Patrick,然后让自己的余生都活在罪恶感的阴影之下,然后还要在晚年伺候Patrick来赎罪。
不过最后能够离开,去追求自己的自由也的确让人替她松了一口气。而且我很喜欢的一句台词就是当她坦白是自己举报的之后,老年Tom居然有脸说:“You destroyed him.”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然后Marian回他:“We destroyed each other.”对啊,Marian遇上Tom才是倒了八辈子霉吧,到底是谁毁了谁啊!人家明明可以拥有一段幸福快乐的婚姻和人生,就是因为你Tom非得找个同妻祸害,还想让她给你生孩子,人家凭什么受啊。不过,看这种类型电影的过程中,我都会劝自己把道德感和现实思想先放到一边,不然真的会很生气哈。
但是在这么多的吐槽之后,我还是会为这部电影的许多瞬间流泪。
最催泪的就是Tom对Patrick两次触碰的前后呼应。第一次就是在Patrick为Tom画完肖像之后两人喝酒聊天的时候,Tom的手握住Patrick的肩膀,然后他伸出食指触碰摩挲他的脖子。这是情不自禁的一种试探、一种引诱、一种挑逗、一种邀请、一种确认,然后两个人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尽管事后Tom提起裤子就翻脸不认人地跑了。但这也是为最后一幕的冲击埋下伏笔,甚至可以说全片都是在为第二次的触碰蓄力。直到最后一幕,年轻时的Tom和年老的Patrick双手交握紧密依偎,真的直接让人眼泪决堤。
还有,我感觉单独给人画肖像画这种桥段真的是非常暧昧非常好品的,眼神的流转,呼吸的节奏,滚动的喉头,胸膛的起伏真的是暧昧细腻至极啊。画与被画,凝视和被凝视的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很有意思:作画的一方大胆直接、毫无顾及地观察注视,看似掌握主动权;而被画的一方则紧张局促、处于不安的被动地位。可在二人的关系之中,被画的Tom却是主动出击的、掌握节奏、任性妄为的那个人,Patrick却始终被牵着鼻子走,他妥协、挽留、牺牲,最后原谅。
另外就是一般在这种电影里都会有的,而且我还总是会被击中的一个小桥段,就是二人在海滩散步,尽管方圆几里都荒无人烟,Tom还是有所顾忌不敢与Patrick牵手,然后又在下一秒环顾了四周确认无人过后,主动凑上前去给了Patrick一个深深的吻。在这样一个短暂又甜蜜的瞬间,Tom也算是勇敢了一下,“对于警察来说,这么做的确很浪漫”。
然后还有两人去威尼斯的那段也很美,但就不展开说了。不过我发现意大利真的是这种片子绕不开的地方,不论是威尼斯还是克雷马,所有的苦命鸳鸯都会在这里逃离现实的束缚得到短暂的自由,留下分别前的甜蜜回忆,然后在这里有多甜,之后就会有多伤😢我已经中过无数次这种伤,却还是像飞蛾扑火一样执迷不悟(Call me by your name 你伤我最深,你欠我的拿什么还?!
最后,其实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布莱顿的海,这也是片子一开始就抓住我的地方。观影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下辈子就让我投胎到海边吧,从出生到死亡,让我一直待在海边吧,甚至不用非得当人,哪怕只是做海边沙滩上的一块石头我都愿意,只要让我永远留在海边,听着海浪翻滚的声音,吹着寒冷潮湿的海风。因为我永远向往大海,尤其是冬天的海,裹紧外套竖起领子,缩成一团站在海边望向远方,那是我所想象到的最平静又最满足的瞬间。而导演把布莱顿作为电影的取景地,就已经为这部片子加了不少分,起码在我这里。所以也感谢这部电影,让Peacehaven的海风吹到了我的心里。
文字的确很文艺,哈卷也还是很帅,很多人说的他的演技被吊打的问题,其实也还好,他在片中扮演得本来就是一个空有美貌但实际浅薄自私的人。
剧的优点还有复古的剧服、房子等明丽色彩,优美文字,对同性感情挣扎的纠结等文艺片常有的优点。
但缺点也很明显,影片极大美化了g的感情,包括淡化他们骗婚出轨的事实,淡化同妻的痛苦,甚至连写豆瓣影片简介的人都帮着隐瞒骗婚的事实。
简介说,婚后才发现是同性真爱。怎么,他俩的关系包括肉体关系难道不是婚前就发生,并且一直保持到其中一方被抓进牢里的么?怎么,tom结婚前和男友说的难道不是说,他要为了升职和孩子去娶一个女孩子么?怎么,难道tom不是一直和他男友说,婚后以后要和他老婆一起分享他么?
同性关系是婚前就有的,甚至认识女方也是在他俩有关系很久之后,tom为了升职要在世人面前有个正常家庭,才故意去认识的女性。tom从来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前途和所谓正常家庭,才去刻意结交并且对女性骗婚,在他老婆发现并责问后,反过来pua他老婆多心,直到男友被抓紧牢,才惶惶不安,也没有多少对男友的担心,都是担心他自己。
这就是真实的同性视角吧,借女主同事的口斥责女主对同性爱不包容,可是女主是被骗婚的啊,她并不是随便judge某一个同性爱,她明明是被骗婚的同妻,却连说点不满就要被斥责,最后还安排她才是心怀愧疚的一个,并且极力促成了她老公和男友的团聚。那两个男的呢,蓄谋对她骗婚的老公,同谋出轨的老公男友,他们就没有一丝丝对女性的愧疚?看来是没有的,女主自己、女主同事甚至简介都帮着男的斥责女性,就算他们故意骗婚也要歪曲成不是故意,就算g是忍不住经常在公共场所乱搞才事发(其实没有女主举报也会事发,之前就差点被抓到几次),就算女主被骗婚后还照常装着没事照顾老友一辈子后面又不顾反对照顾老公男友。但女性在男性的同性故事里只是工具人,这就是现实的g。
黄金三分钟开宗明义。但应用英国式讽刺:爵士歌曲《Memories are made of this》。n这首歌正是回溯Marion ,Patrick和Tom三人青春年代1957年夏季发行。本片版本由美国传奇歌手喜剧明星Dean Martin(1917—1995)翻唱。n这首歌歌唱战后经济腾飞人口增长背景下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欢快曲调与医护车辆轮椅阴暗的内景和表情形成反讽。n “One man,one wife,One love through life,Memories are made of this,,”
这幅水彩画来自英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画家 William Blake (1757-1827)在1786年为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所作插画《奥伯隆、提泰妮娅、帕克与妖精之舞》,表现的是爱情的愉悦。
Patrick身份设定居然是布莱顿美术馆的负责人,难怪影片重墨渲染英国艺术史,铺垫他的非凡艺术气质和人格。Patrick对Marion和Tom讲解插画《奥伯隆、提泰妮娅、帕克与妖精之舞》:人活着就是要被passion控制,任由passion引领发挥。n Patrick知行合一了,以为就此走向跌宕不羁三人行。之后场景甚至将tom移至后景,Patrick和Marion并肩前景。
1962年,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品:特吕弗《祖与占》( Jules et Jim) 。法国人60年前就将三人行玩到极致水平。以为本片会如此走向,结果就大失所望了。英国人的现实主义old school哪里止200年不变。镜头暗示过头,英国影人创作负担沉重。不过,于本片,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还是手下留情,最终三人还是获得了救赎。
影片反复呈现的布莱顿壮丽海岸线和艺术氛围,不禁让人联想布莱顿曾经的世界影史至高地位:世界最早电影学派布莱顿学派的发源地,那是1900年前后。n布莱顿学派反对海峡彼岸爆红的电影魔术师梅里埃“银幕即舞台”的观念,主张在露天场景自然光线下,将镜头对准社会和生活。开创电影蒙太奇,奠基现实主义影片。可惜的是那一群英国先驱还是浅尝即止,只留下支离短片,还得等集大成的美国人在1915年来收官。批判现实主义就是留给英国影人的最大遗产。
油画《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英国画家William Turner(1775-1851) 1842年创作。n(参见2014年迈克李编导影片《 Mr. Turner》,英国式old school佳作)n这幅画作显然成为三人关系及当时英国社会环境的象征。虽然影片的隐忍表述并没有达到澎湃的境地,内核还是互相抵近了。 n第一次(实为Patrick和Tom第二次),Patrick是对Marion和Tom二人解读这幅画作:你能感到光芒照耀在巨浪的浪尖,会将你卷入海底,粉身碎骨。
擅演分裂内敛人格的David Dawson和英伦摇滚歌手 Harry Styles,风华正茂。他们也是英国的文化符号。old school,时不时散发历久弥新。艺术家与警察的职业对比设定映射浅柜和深柜对立及其人格是一处妙笔,对比更易产生人物冲突。
这幅油画并非出自英国人之手(导演无奈跑题了?)n 荷兰画家Jan Lievens(1607-1674)油画《拉撒路复活》 ,创作于1631年。n这幅画作成为Patrick人生写照,忍受一生的黑暗,不放弃自己的信仰,最终实现自我救赎,人格复活。
tom的食指,如《创世纪》中亚当的食指,被点中即进入人神同体同乐的至高境地啊。
40年流过,tom的食指还是管用啊==lll,Patrick的爱情死穴也没挪地方,稍作撩拨,他就如拉撒路一样复活了,中风也会康复吧。很快老哥俩就可以尽情papa了。
这个惯用技法算用得恰到时机。
闪回。Patrick和tom首次即情定美术馆。面对这幅《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nPatrick:他站在那里,精致的头颅,不可能认错的肩膀线条,,,ntom:就像在惊涛骇浪中游泳,令人畏惧。n在妻子Marion的鼓励下,Tom用半世才确认自己的情感归宿。
60岁英国人Michael Grandage带领我们纵横三个世纪英国艺术长廊,感受十足old school,稍沉重冗余,因为现实无法承载画意。甚至为铺垫Patrick的艺术气质,又赋予他画家身份。如此对手戏的tom就显单薄,即使他背负深柜型不善表达。并且步入老年后,艺术氛围又戛然而止。影片收尾似有暗示Marion将用余生追求艺术,这一点呼应并不足够。n导演具备深厚的英国古典戏剧功底。总体固定镜头少有移动,即使流动也极静谧,凸显古典舞台风格。也是英国电影别于美法的传统。nMichael Grandage和他的同龄乡党萨姆门德斯一样,曾担任伦敦著名的 Donmar Warehouse戏剧公司艺术总监,执导伦敦国家剧场世界经典剧目的实况演出。不同的是,门德斯早就投入了好莱坞的怀抱,名利大噪。英国影人不断流失蜂拥至好莱坞,造成英国本土电影的进一步衰退,很多影片得依靠政府机构甚至包括国家彩票基金支助才得以完成。本片导演能守住old school,擅驻足回望,也十分可贵。n
延伸阅读:n爱与自由-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56508/n爱与自由-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139172/
被评分误导拖到现在才看 划重点:一点不难看!尺度🉑️画面🉑️男二🉑️bgm🉑️ 说剧情老套骗婚可耻的 50年代背景的片还能有啥别的套路 不是骗人骗己就是暗无天日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光明磊落争取权益那是很后来了 五十年代的街头出现同志游行pride parade就不是剧情片是科幻片了
当然男主年轻时眼里确实没啥爱的火花 相较于《断背山》里俩男主一蹙一笑眼里都是戏 本片男主满眼写的都是“不好意思走错片场 我是来自21世纪的青年” 男二倒是很有味道 气质拿捏也很到位
片中两个细节很恶心 一个是男主问“你们可以分享我吗“ 另一个是男主自己一个同性恋表达出对易装癖的“变态们“的强烈反感 真是自己窝里搞歧视 都是脆弱群体还要划阶级分高低 男主的恐同心理明显高于女主 还夹杂着巨大的自我厌恶与自我沉浸 啥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并不真的在乎他人感受 这和他是不是gay没关系 他就是个自私的人 女主其实不完全歧视同性恋 她只是不理解 如果她对同性恋一视同仁嗤之以鼻她大可以把女同事也检举了 她只是恨男二抢了自己的爱人罢了 一种报复的心理 如果是一个女人抢了她的爱人 她大概也会找方法报复泄愤
片尾男主手搭男二肩膀可以来个一瞬间画面转换回到年少时 回到男二的公寓 放上老唱片 在桌椅之间站在一束自上而下的光中跳一曲华尔兹 祭奠那些本可拥有却被断送的可能就像《自梳》结尾两个年迈老媪在久别重逢后于镜头中幻化回年轻少女携手同行一路相望而笑渐行渐远 所谓要cheesy煽情干脆cheesy到底嘛
最感人是女主坐在出租车上把手伸出窗外感受open air 她自由了
从头到尾根本感受不到tom对Patrick 的爱。n当Patrick 全心全意的爱着tom,tom在一刻不停的筹划着自己的婚姻生活。n当Patrick 出事的时候,tom连一秒钟都没有替他担心过,只是害怕自己会受到牵连。n当patrick 在狱中被殴打,最绝望的时刻,却还只是想看tom一眼,但是tom连去看他一眼都懒得去。n当Patrick 病老虚弱将死的时候,tom对Patrick 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n这哪里有爱?只有冷漠,甚至冷酷。n我不知道Patrick 这样耗尽一生卑微的爱着这样一个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男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