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得是战争片 我看到的却是生活 生活也不是如此吗 以为自己能做点不一样的 其实到了最后 什么都得不到 只能黯然收场 Sometimes life just like a war we'll never win.People question our belief in the power of our ideals and our sense of self.We always wanna make our moment glorious. Just hope our ambitious is not entirely delusional and the real progress could be seen.
这部电影说讽刺吧,深度不够;说战争吧,没有激烈的场面;说喜剧吧,基本不好笑。除了士兵们去出任务那一场,看见一个狂奔的阿富汗人,有一个士兵要射击,另一个说不行,没看见他的武器,要射击那个说,那你以为他是在晨跑么?还有就是把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讽刺得够呛,不理国事,躺在床上看《阿呆与阿瓜》。
看电影的时候没事可以认认那些演员嘛。《荒野猎人》的威尔·保尔特,《逃出绝命镇》的勒凯斯·斯坦菲尔德,女王蒂尔达·斯文顿,还有最后一闪而过的罗素·克劳。卡司不错,电影不行。
好长时间没有看过一个电影想要写文,这一个想写一点,这个电影第一遍看完就觉得拍得不错,可以看出是非常用心的拍摄,不管表达什么题材,战争主题还是家庭琐事,用心去做才最可贵,从这一点上讲,比这一段时间看过的绝大多数国产和外国电影都要好
讲述一个4星上将麦克马洪在阿富汗地区的事,人物刻画却让人完全搞不懂意图,布拉德皮特演了一个声音沙哑,动作古怪,鲁莽,积极,真诚,略显笨拙的人,很明显这不是皮特的演技问题,一个非专业的演员让他演一个米国将军应该都会比皮特的这一个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让人接受,那么只有一个原因,皮特演的这个形象恰恰就是电影想要呈现出来的,这个将军的形象,我们恐怕已经不能用连贯合理的逻辑去思考那个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有那种表情,说那样的话,然而这反倒让我感觉是一个真实的形象,或者说电影想要塑造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这一特点与其他众多电影里近似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有极大反差,这很难得,我们几乎已经厌倦了各种电影里毫无新意的人物形象,渴望能看到一些更接近真实的东西,而这个行动笨拙,跑步姿势古怪的将军倒让人感觉有点真实了,看了一下网上大家写的文字,好像说电影人物的原型就是他演的这样,对此我不去否定,只是存在另一个疑问,很难想象这样的人能成为部队高级领导干部,有一点可以确定,他这样的人能当上将军,肯定不只是如电影所说,单纯依靠勤奋和守纪就能实现的,这一点%100确定,具体靠什么,电影里没说,我也没去查人物原型到底有什么才能,反正很令人疑惑,为什么疑惑我下面就会讲
尽量遵照电影剧情,尽可能少的牵扯实事和政治
电影开始10分钟左右介绍完出场人物,就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剧情,将军去见米国大使麦金农,和几个米国政要,我猜的,剧情没有具体介绍他们都是谁,干什么的,或者我没注意到,左边那位说,要让将军想出解决阿富汗这滩烂事的办法,方法是首先进行走访评估,评估结束后要有方案,告诉我们做什么,需要什么,还没等说完,让右边那位打断了,右边那位说什么具体方案,被旁白覆盖了或者说忽略掉了,但是说了最重要一点,反正不管你做什么,要什么,就是不能要更多军队,不能有更多兵力投入
仔细看了一下这段,个人感觉,电影有意要把这三个人,比做总统的智囊,传达总统的决定,实际上主要是他们出的主意,故意打断左边那人的讲话,原因很可能是对他所说内容的不满意,说什么评估,什么方案,做什么,要什么,已经跑偏了,要个屁你要,不要再说了,什么都不能要,赶紧想办法找到拉灯,弄死,消灭塔利班,然后从这滩烂事中抽身,这就是米国的最高决策,说好听点,让你想更聪明的办法解决恐怖组织,说白了,就是不想多花钱,不想多投入,还要办成事,注意到左边的人提到一个名字,他说Henry Whelan本意不坏,就是办不成事,这个人估计是前一任阿富汗方面最高指挥,他办不成,换了麦克马洪来办,希望能办成,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增了兵都没干成,结果撤职,又换了一个人来,据历史记录,阿富汗战争2001年开打,打了13年,找拉灯找了10年才找到,而电影有交代故事发生在2009年前后,战争打了8年,而历史上那时米国确实有对阿富汗增兵,那个时候拉灯还没挂
所以这个将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接手阿富汗的指挥,明确告诉他不能增兵,他不管,用各种方法手段,让总统派兵,结果还是打不下来,当然这里面有客观因素在,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已经很多次接触这种问题,游击战,持久消耗战,不多说了,当年的**人打不起消耗仗,最终战败,米国人同样耗不起,诚然我这样说是有点马后炮,战争开始前各路专家都预料不到结果会发展成这样,但是可能发生什么结果,总该是能预想到的,作为指挥,必然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不按既定方针,不仔细谋划针对措施,动些歪心思在怎么让总统增兵,现在增兵来了,然而仗还是打不下来,要你何用,专门来背锅的吧,而这个麦克马洪锅背的不算太冤,他就是应该背这个锅
这是我理解的,电影想要通过剧情传达出来的意思,可能有错误可以再探讨
其实电影传达的内容绝不是像我写得这样简单,他有计划的一波一波抛出一些更深层次和更细微的问题,比如黑人美国大兵(他在<<逃出绝命镇>>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的质疑,有人说他是观念扭曲,荒唐的判断,他很正常,任何一个人到了那样的战场都会产生相同的疑问,但是没办法,问题就这么明显的摆在那里,并且不存在有效的解决办法,再比如,德国学者(Tilda Swinton)在麦克马洪演讲上的质疑声
作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只能给出这样的评价,不然站在我的立场上,我当然希望米国多犯点错误,多干些蠢事,顺便助攻一下天朝经济发展,可那是战争,流的是和我们一样的同胞的献血呀,哪里是一次反恐就能够统一民心,一句反战,就全盘否定战争的意义呢
所以应该说,这不是一部单纯宣传反战的电影,也并不那么简单,他确实引发了思考,有这一点就达到目的了,电影一面塑造这个鲜活的形象,一面又挖各种坑,推给你各种两难的困境,表面上好像在树立一座精神雕像,实际上又安排各种剧情,表达满满的吐槽和讽刺,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思考的结果,我认为这部电影,很可能想要通过剧情设置,来表达出对米国领导层,严重的质疑和不信任,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心思想概括,而是构成电影全要素的其中一个要点,电影全部剧情的起因,源自剧情之外,因为选错了人来完成这个烂尾的任务,选错人这个事怪谁呢,我就不资道了你自己缩缩看(上海阿姨上身)
考虑到这是米国自己拍的电影,呈现给全美观众和世界人民的面前,那么他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什么样思想开化的虢家,不然想象一下在天朝如果拍一个类似这种情绪的电影会是什么后果
你们看得是战争片 我看到的却是生活 生活也不是如此吗 以为自己能做点不一样的 其实到了最后 什么都得不到 只能黯然收场 Sometimes life just like a war we'll never win.People question our belief in the power of our ideals and our sense of self.We always wanna make our moment glorious. Just hope our ambitious is not entirely delusional and the real progress could be seen.
难得一见的低级反战片,皮特掉坑了。
反战片拍了不少,其中优秀等级的多了去了,辛特勒的名单,现代启示录,甚至皮特前年的狂怒,去年日本动画片,在这世界的角落,都比这部战争机器好了N个档次。现在这部片,丑化四星上将Glen,将其塑造成野心家,为了个人权力不惜牺牲士兵,发动无意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混蛋。
以下是剧透。
剧情很简单,皮特扮演的Glen给派到阿富汗收拾烂摊子,Glen希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将塔利班的残余势力铲除,但奥巴马的幕僚不同意,于是Glen放料给记者并安排采访,曝光奥巴马两个多月才和他通过一次电话,根本不重视阿富汗战场。奥巴马迫于媒体压力同意给Glen增兵3万,但Glen需要四万兵,剩下一万Glen亲自带领团队去欧洲,游说北约盟友出兵。最后,屯够兵后Glen展开八年来最大的军事行动,力图攻陷塔利班控制的最后一个重镇,赢得阿富汗战争。但过程中误炸平民,而且给他写传记的记者将他写成战争狂人,并将Glen团队的欧洲之行写成喝酒买醉的旅行。于是,给了奥巴马口实,将Glen召回撤掉。
以下是吐槽。
非常不幸地,皮特饰演了Glen,为了达到丑化的目的,几乎全程眯右眼瞪左眼,只有讲述军事战略只有鼓吹战争时两眼才回复正常。Come on,导演,要丑化也不用这么low吧。其次,注意皮特的双手,无论日常跑步,演讲,参加party等,都成爪状,导演还用画外之音描述,这是雄狮之爪。但怎么看都像麻风病后遗症的鸡爪手。这样一个人能当美帝的四星上将?导演,黑得太过了吧。
以下是反向思维。
相反,从这部片中,反着看,排除掉大小眼和鸡爪,其实Glen是挺优秀的将军。
首先,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上坚持跑步十一公里,还拒绝入住基地的领导套房,宁愿入住小小木板房,八年来每年和老婆的见面日子不超过三十天。
其次,为了了解阿富汗情况,他和团队跑遍阿富汗每个省,还用当地人做幕僚。
另外,他爱护士兵,和士兵去巡逻,当士兵有迷惑时,他会解释。他的下属都爱他支持他。
最后,他还有政治眼光,知道光靠武力无法赢得战争。他希望当地人将美军看成和平缔造者而不是侵略者。所以他要求士兵没确认对方带武器前不能射击,避免误杀平民。Glen有自己的理论,如果杀了两个平民,那么他的亲戚朋友就会有十二个倒向恐怖份子。最后开展军事行动时不幸地出现误杀平民事件,Glen会亲自去致歉,向当地人解释军事行动的目的。
但很不幸地,Glen最后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以下这些。
最主要是现在欧美世界普遍存在的左胶思想:大爱包容,战争都是错的,不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左胶的总统,奥巴马,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后是不可能支持Glen的军事行动的,更何况Glen利用媒体逼自己增兵?但奥巴马也够阴险,宣布增兵三万的同时宣布十八个月后完全撤兵。相当于告诉塔利班,你们好好撑过十八个月,变相提升了恐怖份子的士气,增大了Glen的难度。而一旦Glen犯错就将其拿下。有这样一个上司,下属能成功吗?片中有一幕,当Glen在欧洲游说时,奥巴马也在欧洲,于是小黑总统召见Glen开会。Glen及其团队真把它当回事,改行程冲冲赶去面圣,结果小黑马只是在机场见了Glen,拍拍他肩膀后就轻佻骄傲地跳上总统专机了。
另外,左胶的记者,抹黑Glen。本来找记者随队采访,是想上杂志封面得到媒体的支持,有利开展军事行动,没想到记者将其写臭。另外在德国演讲时,有个女记者也提出尖锐的指控,说Glen为了个人野心,为了将个人军旅生涯推上高峰,执意发动八年来最大的军事行动,牺牲士兵。还说身为一个德国记者就是要阻止德国增兵,阻止德国士兵为个人牺牲,因为德国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希特勒发动二战)。我的天啊,德国人对于希特勒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啊,以后还能好好生活吗?
最后,Glen失败的原因还有一帮猪队友。如德国,同意派兵,但规定士兵不能离开基地。还有很多国家都是象征性派几个兵做做样子。在阿富汗战争上独善其身,现在欧洲恐袭连连,也算是报应吧。其实,美军在阿富汗是有贡献的。美军给他们修公路修医院,训练阿富汗自己的军队,给阿富汗搞选举,甚至允许当地人种罂粟花赚钱。不过,当地人的意识还是跟不上文明的节奏,他们跟Glen说,虽然你们给我们修路建医院建学校,我们很高兴,但你们美军快走吧,你们待得越久,塔利班对当地人的报复就越严重。即使Glen解释说,美军会训练阿富汗军队保护你们,但当地人还是叫美军快走。这种落后民族啊,自己不发愤不反抗,人家帮你干了,你还怕着怕那的,活该你们倒霉给压迫。世界上,类似的落后民族还很多。
最后总结,Glen只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军人,但现今左胶思想泛滥,Glen的失败早已注定。我们就来看看,没有强力的世界警察,恐怖份子会猖狂到什么程度,三胖会祸害到何时。这绝对不是文明世界之福。受伤最大的只是平民,而不是那些鼓吹大爱包容的左胶政棍及其写手。
最后,Glen团队走了,换了鲍勃团队,画面很有喜感。新团队更有杀气,导演借此讽刺美军只是一部不断开动的战争机器。
很遗憾皮特拍了这部片。
说几点感悟。
整部片子都在紧扣一个话题,那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对于将军,亦是对于每一个普通人。
完美印证了马克思韦伯的那句——“人是生活在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对于将军来讲,阿富汗乃至那一块地图行省对他的意义是什么呢?——像一个真正的将军一样,取得辉煌的胜利。无论这个胜利是战场上枪林弹雨中的征服还是战后重建,他都要取得胜利,那种让人自豪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力挽狂澜的,形象高大的,终归凯旋的胜利。他活在这样的幻想之网里,并为止奋斗。他保持自律,他自信满满,他吸引目光,他准备简报和出席晚宴。
然而,惨淡而冷冰冰的现实一次次把将军的幻想撕得破碎不堪。
他想认真地出名,却被小报戏谑。他想向总统亲自汇报成果,却被巧妙冷场。他想得到哪怕是阿富汗总统的认可,却依然被软拒绝。他想为占领区的民众带去繁荣和民主,却被告知尽快离开。他甚至觉得他的军旅生涯的全部意义由911事件开始,却不得不面对爱人的隐隐苛责。他想向盟友求得一支精锐,却被盟国的记者的话搞得不知所措。
终究,他要知道,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他什么都控制不了,他的总统,他的部下,他的盟友,他的公众形象,他的民众,甚至他晚宴的身旁之人。
纵使他理想远大,运筹帷幄,是个好人,迎接他和这场战争的,依然是一地鸡毛。
他悻悻离开的背影让人心酸。最可悲的是同僚对他乃至他所信奉的一切的嘲讽与质疑,乃是对的。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好了我们的角色,做好了一切准备,跳入那个结实无比的意义之网,未曾丝毫怀疑,但,现实有着自己的逻辑,命运有着讽刺的安排,
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某处神像之前默默地向心中的理想敬礼。
谁能想象,一个近乎完美的将军,在乱七八糟的现实面前,丢盔卸甲,无能为力。
他也是某一个时刻的,每一个努力而不得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