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李岷城任素汐何巍然陈宇星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李骥 状态:HD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0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17:5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冲着任素汐看的这部电影。是,我迷信,我没有判断力,我懒省事儿,把宝押在人身上。就像专门从网易云里偷歌单来听一样。简单,省心,还省时。
起码任素汐每部片子都不会让人反感,只是有时候你得有个耐心看进去看下去。
我怕别人会各种浮躁的喷,节奏啊,叙事啊,太多没必要的枝枝叉叉,但就是这些细腻的笔触,把人的感情一点点代入东北那个冰天雪地的生活里了。
其实任素汐是个助燃剂,主要剧情矛盾点都在大川这一个人身上了。任素汐只是大川悲情人物形象树立的一块背景布而已。可这块布,就很真实,戏真好,所有生活细节,都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里了。
从小就特佩服那些会讲故事的人,一个平平淡淡的小故事,也能给你讲的波澜壮阔起伏波折。我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讲好故事。我不知道李骥导演多大年纪拍过啥片,但从一接触,就觉得这是个讲故事的老手。给我讲入迷了。修机床的细节,我也去顶颗,大川被抓时候的激愤又无奈,收破烂的细节。反正哪哪儿都是真事儿,都透着味儿。
我说是好电影,可你们就给6分,是不是嫌人家题材不够深刻,意义不够长远,剧情有些拖沓了。我反而觉得,这看进了我的心里,就像当年看狗13一样,看得人憋屈,又无处发泄。只能自己看着才6分的评分,点满五颗星,啐口唾沫,骂一句 狗B。
贼跑了,人活着,生活的贫困还在继续,妻子家原先也富有过,随着马芳爸爸的退休,什么事情也不好使了,还有个弟弟找了个绿茶婊。生活的贫困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穷人喝水塞牙呢还是运气不好?还是潮水褪去后你才发现自己在裸泳?之后李大川去找工作,洗碗工一个月1200,满足不了三个人的开支,卖冰糖葫芦,遇上打架的,掀摊了,看见一个骑三轮车像贼的人,去收拾继续生活还是奋勇面对没有可能的追问,生活还在继续,李大川买肉是用二条鱼去换的,鱼是大冬天自己去钓的。最后买了一辆残疾人开的车,练习残疾人的走路,帮助一个人去换水箱意外发现零件,于是又燃起找小偷的希望。
成功尾随了小偷,却发现原来是狼狈为奸,生活是有助手的,开车被人举报不是残疾人,车也没了,马芳弟弟偷家里钱去炒股,被套住了,父亲被气到住院,废品店的人提出给五千块告诉他们消息,真正的抓到了小偷,谁比谁容易?都是有妻子有孩子的人,面对小偷的苦苦哀求,李大川心软了,准备放他走时,小偷砸了李大川,李大川打到在地,何大同不知道去追谁时,小偷被车撞了。修养好的李大川准备和何大同去江苏一带赚钱,和妻子过的新年,他说在那里赚钱以后很快把妻子接过去一起生活,妻子问什么时候,他说很快。最后坐在列车上的李大川和在家里的妻子正互相思念,厂长秘书说贼抓到了,但是不是你们抓到的,所以辞退金没有了,但是厂长给你们温暖,当初马芳送给厂长的意思又回来了,马芳朝厂长秘书仍去,最后又不得不捡起来。这就是剧终。
国产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是青年导演李骥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由李岷城、任素汐担纲主演。
故事以发生在导演家乡齐齐哈尔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了以主人公夫妻为代表的东北“小镇青年”为生活奔波的故事。影片曾获得去年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
作为新人导演的银幕首秀,《通往春天的列车》在电影语言运用及叙事节奏把控方面尚显青涩。但作为一部社会现实题材作品,影片对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聚焦,以及真实、细腻的表达,都是可圈可点的。
一个倒霉的好人,怎么活下去
人常说,倒霉起来,喝水都会塞牙缝。《通往春天的列车》,说的就是一个倒霉的好人的故事。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在火车配件厂工作的小镇青年李大川(李岷城 饰)因意外事件被当作小偷当场抓获,使本来要被工厂买断工龄的他失去了四万元的补偿款。为了自证清白,李大川被迫过上一边找小偷,一边为生活四处奔波的日子。
而与有的观众设想的“大川能否抓到小偷”的悬疑主线不同,比起悬念,主人公如何真实地面对现实生活,才是导演李骥最想表达的主题。
这样的设定,来自导演对于现实社会的了解。
李骥是齐齐哈尔人,亲身见证了东北在经历了经济转型后由盛转衰的过程,并想要通过电影来记录下这些变化。
剧本的雏形是他在上海戏剧学院时的作业,后来他从初中同学口中得知了小偷被抓判刑的事,便结合自己的经历,编写出了现在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也没有奇迹,有的只是一个倒霉的好人对于命运的妥协与反抗。
在莫名其妙地为小偷“背锅”后,大川没有报警,还被工厂开除了。
为了拿回维持生计的四万元补偿款,夫妻俩只好选择妥协。妻子苏芳(任素汐 饰)不得不找厂长“讲人情”,也只是换来了“如果你抓到小偷,就可以拿回补偿款”的空口承诺。
憋屈,也许是大家观影全程最深刻的观感。
因为大川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在冬夜的厂房外一宿一宿地蹲着,两眼一抹黑,看不到尽头。
更要命的是,生活从来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这边丢了工作没有收入,那边妻子已经怀孕3个月,夫妻俩住在长辈留下的老房子里,吃穿用度都成了愁人的难题。
于是,我们目睹了大川为了生计奔波的样子,摆地摊、开电动三轮车……他没有多大的能耐,但凭借小老百姓多半会有的“小聪明”来赚钱养家。
而每当在他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现实又会立刻无情地给他“当头一棒”。
爱与温暖还在,人生总会有光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可贵的是主人公善良的品质始终没有改变。与此同时,在逆境之中,导演着重刻画了夫妻、兄弟之间的情谊。
无论是丈夫即将下岗,还是蒙冤被裁,再到后来一定要抓到小偷的执拗,苏芳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
所谓“顺境或是逆境”,苏芳能够给予命运的反击都并不多,但她懂得给予大川支持与尊重,并且悄悄藏起自己脆弱的一面,为丈夫加油鼓劲。
在李骥看来,苏芳的情感表达内敛,但对家庭付出很多,也不会放弃家庭,这正是工业环境下的东北妇女形象。
影片中的另一抹亮色,是大川的发小大同(何巍然 饰)。
在得知大川被开除后,大同一边开车把大川接到饭馆,一边抱怨着大川把他跑了一上午车赚的钱都花完了。
大同夫妻俩去大川家吃饭,他和大川轮流到房间里看着自己的媳妇,然后边夸媳妇边看着对方偷偷乐呵。
更别提故事的后半部分,两人一起踏上了抓小偷的“征程”……
人生有一妻,有一友,患难与共,夫复何求。
无论是齐齐哈尔的实景拍摄,还是满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导演将东北的生活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李骥坦言,片中大川的遭遇,也折射出当代人对于年轻人“出走”东北的无可奈何。
在故事的结尾,影片情节点题,主人公们做出了改变。这样的改变里包含着导演的希冀,但人物的人生终将何去何从,李骥的心里也“是个问号”。
两个实力派演员,撑起了整部戏
小编选择为《通往春天的列车》贡献票房的原因,是演员任素汐。
正如导演所介绍的,这是一部低成本制作,并没有太多的钱可以给到演员。但有幸的是,他最终找到了李岷城与任素汐。
影片的拍摄时间仅19天,每天基本都要拍到夜里11点,有几天甚至得熬夜到凌晨3点多。而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因此拍摄条件相对严峻。
对于电影语言比较讲究的观众,会发现本片基本没有什么拍摄技巧可言,镜头画面构图没有什么太大的深意不说,仔细看还能看到几个镜头拍虚焦了,甚至屋里的光线用的都是自然光。
但李岷城和任素汐都表现得相当专业,为李骥节省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李骥以两人在片中说方言举例,李岷城是辽宁盘锦人,方言自然不在话下。而山东出生的任素汐则是自己做了功课,甚至能把“因为啥啊”说成“因物啥呀”,“这是很东北的一个腔调”。
此外,《通往春天的列车》是李岷城与任素汐时隔五年的再度合作,两人曾在话剧舞台上多次合作。
他们也把这种默契带到了电影中,虽然是首度合作电影,但两人饰演的小夫妻给人一种很亲近很熟悉的感觉。从两人的互动中,不难看出男女主人公对于彼此的喜爱与包容。
两人真实、自然的演技,也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想知道他们是否能够顺利渡过难关。最终的答案,就留待大家自行揭晓吧。
尽管《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一部针对东北负面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导演仍然还是给影片以及“东北”留下了些许希望。
2010年,一部描述东北工人阶级衰落现实的《钢的琴》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大奖。
时隔九年,在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同样又有一部内地导演执导、聚焦这一失落群体的现实主义独立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入围了“新浪潮”的主竞赛单元。如今,影片终于在今天内地公映。
与《钢的琴》的导演张猛一样,这部《通往春天的列车》的导演李骥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而这部处女长片也是他对东北当下时代特征的真实写照。
李骥出生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大学本科学的英语专业,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决心考上海戏剧学院,之后辗转北京和上海两地,当过演员、拍过短片,开始了影视圈的打拼。但他的初衷没有想走出东北,同时周围的长辈也都不希望他出去,“因为家长都喜欢公务员那样的工作,或是待在工厂这种的铁饭碗”。
这种东北人口流失的现状,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最直接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依然是东北工业时代的没落。像李骥、张猛这一代东北人,几乎都亲眼见证了这个时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他们目睹过东北曾经繁华一时的景象,“我(李骥)出生时齐齐哈尔还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当时比杭州、合肥这些城市都大”,但也经历了产业结构变革所留下的阵痛,“现在已经变成四线城市了,国家发展时科技振兴,工业确实振兴不了了”。
所以年轻人只能走出去。李骥明显感受到周遭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了,大家都在往外求发展。
因为预算有限,他在拍这部电影,找了很多亲戚朋友来帮忙。他的表弟来帮他客串完一个小角色后,也离开了家乡到天津找了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对此,李骥也很无奈:“身边一直有人在走,这个问题是我拍电影时一直存在的。”
《通往春天的列车》讲述了小人物李大川意外被当作小偷被抓,导致其失去了失业的补偿金。为了找回清白,他一边寻找小偷,一边继续为了生活奔波的故事。
这个故事改编自生活里的真实事件,就如导演自己所说“一般的作者型导演都会从身边来找题材”。李骥起初是从初中同学的口中得知这样一个小偷被抓判刑的事情,再加上前几年东北这类事情一直是全国热议的话题,于是他便结合着自己的个人经历,编写出这样一个“小偷平反”为主线的故事。
李骥还表示,片中的“小偷”还有一层隐喻东北经济的意思,“你抓到小偷了,我们就好像知道东北的症结在哪儿了。但最后主人公没要到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却解决不了它。”
如此夹带隐喻又直击社会症结的故事,从剧本创作阶段开始多少就带着些灰暗,自然审查起来也会经历一番拉锯。第一稿剧本通过审查时,上面的意见就是需要改一改。李骥也自知第一版中的人物太过消极了,整个生活没有一点希望。于是他尽量在文本中加入一些积极的内容。同时也改变原本的纯文艺片思路,增加了更多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娱乐性也大大增强。
之后李骥找了好多家小成本文艺片的制片公司,终于找到了投资。由于资金有限,也不可能找到太有名的演员,最后确定了任素汐和李岷城两位独立电影专业户,来扮演片中的男女主角。
影片的全部拍摄时间只有19天,每天基本上都要拍到夜里的十一点,甚至还有几天熬夜拍到凌晨三点多。再加上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导致整个过程中的条件都相当严峻。
幸亏两位主演都是有足够经验的专业演员,不仅全程跟组拍摄,而且效率极高,很多镜头都是按标准完成表演一遍过,很少让导演重拍。
任素汐甚至还做足了功课,花时间研究了地道的黑龙江口音,很多腔调与用词连李骥都说不出来,“”比如‘因为啥啊?’,她能说出‘因物啥呀?’,这是很东北的腔调,一个青岛人是不会说的“。
影片的结尾,李骥将齐齐哈尔白色的冬天慢慢变成了绿色,就像绿色代表着春天一样,虽然有点超现实,却多少能给人一些对希望的遐想。但现实中的东北何时才能通往“春天”,在他心里依然是个问号。
(以下是专访实录)
记艺电影:导演能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吗?
李骥:我最开始是学英语的,07年毕业找工作,工作以后我才考上戏。一开始朋友硬拉着我到北京来找工作的,之后因为一些工作的变迁,我去到上海,又有一份新的工作。但我初衷不是很想出来,我很多东北家长也不希望你出来,因为家长都喜欢公务员那样的工作,或是像工厂这种铁饭碗。
记艺电影:先介绍一下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李骥:拍摄地是在齐齐哈尔,首先我是齐齐哈尔人,一般的作者型导演都会从身边来找题材。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改编自真实事件。我同学就是拍摄电影那个厂子的工人,他会跟我聊一些工厂里发生的事情,小偷被抓住判刑这种,前几年正好也是东北被全国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就是想过这些事儿,加上人口流失,以及我对东北精细的一个认识,写出来这个剧本。大川抓小偷这个事,就相当于东北的经济,你抓到小偷,就好像我们知道东北的症结是在哪儿了。但是大川没要他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解决不了它,这个隐喻比较深。东北朋友解决不了他自己的问题,所以我就必须得走,是这样一个想法。
记艺电影:借主人公的行为表达出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骥:是是是。拍片的时候有一些县里的小领导就会说,东北以前有多少多少贡献,跟我说这个不能拍。其实我不想把以前的事翻出来撒盐,我就想拍我认为当下的人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现在就是真的没有什么年轻人了,我朋友都在往外走。我找我表弟演了一个角色,就是废品站被揍的弟弟,拍完他也走了。他现在在天津,找到一份比较适合的工作,至少一个月挣七八千吧。就是一直有人走,这个问题是我拍电影时一直存在的吧。
记艺电影:这种“出走”是什么原因呢?
李骥:东北的发展是因为工业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带来了一个城市的兴盛。我出生时齐齐哈尔还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当时比杭州、合肥这些城市都大。现在已经变成四线城市了,我活了三十六年,经济落到这个份儿上,能是人的问题吗?不是人的问题,跟社会、国家调控有关系。东北这个顽疾,不是说国家调理个七八年就能调回来的,需要很漫长的时间。现在国家发展时科技振兴,工业确实振兴不了了。
记艺电影:审查的时候又遇到什么阻碍吗?
李骥:一开始这个戏让局里给驳回了,意见是说"这个片子太灰太暗,还是请你稍微改一改。"我知道写完的片子就是灰暗的,还能怎么改啊,但回得很积极。第一版剧本中大川这个人物一灰到底,完全被逼走了,没有一点希望。后来改的版本将原来一个纯文艺片,增强了许多情节性。我的主题保住了,大川这个人物积极一点,没那么背了。我是可以接受的,出来效果还可以。
记艺电影:所以这是您的创作动机?
李骥:人口流失这个东西好像没有自己的表达,我也没太说这个问题,就是说他走了之后我会想:为什么会往外走。结尾是绿色的,也是想给东北留个希望,把冬天的样子慢慢渐变成绿的,有点超现实,想给人一个希望。
记艺电影:所以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李骥:"通往春天的列车"这名字其实有点讽刺,画面的春天也是导演主观意义上希望它是春天,但究竟能不能好,是不是开往"春天",我心里是个问号。
记艺电影:找人投拍困难吗?
李骥:一开始我知道新导演肯定不会拿到很多钱,我就拿着剧本,投给小成本的文艺片公司,有毕赣《路边野餐》的出品方、冯涛导演的一个出品公司,还有李睿珺的《告诉他们我乘仙鹤去了》那个公司……这片是低成本,所以一开始找了两个演话剧的演员,但觉得不适合,最后还是确定了任素汐和李岷城。
记艺电影:片子的影像质感确实是那种没落的清冷。
李骥:没用什么打光。外面光线打进来,屋里没有任何光。东北的大气还是很透视的,没有什么污染,没有工业,空气质量特别好。
记艺电影:听说只拍了19天,每天大概要拍多长时间?
李骥:最晚的时候拍到凌晨三点多,这种情况有三四天,基本上都是拍到十一点左右。
记艺电影:有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和执行上的困难吗?
李骥:(气候上)三九天,那一年冬天正好赶上特别冷,冻得两层羽绒服一直没脱掉,东北冻透了,从小到大第一次被冻透。本溪的几个演员来不了,所以我就让制片导演和制片主任,一人准备一个角色,我自己也准备了一个角色,不行的话咱们就上。
记艺电影:两位主演的档期?
李骥:任素汐和李岷城都是跟全程。李岷城必须跟全程,任素汐头几天没戏,她说:"你不会等到后几天让我天天熬大夜吧?"我说:"没有没有。"
记艺电影:感觉任素汐片子比较多,应该会很忙吧?
李骥:当时还行,因为她刚拍完《无名之辈》,歇了一段时间没有戏,一直在演《驴得水》那个话剧。
记艺电影:沟通起来都是比较顺利?
李骥:他们俩比较专业,很少让你重拍,表现至少能达到标准以上。
记艺电影:他俩的这种口音是您来亲自教的吗?
李骥:李岷城是东北人,所以不存在口音问题。任素汐她自己做了功课,她有东北那个词,我都不说的她能说出来,比如"因为啥啊?"她能说出"因物啥呀?"这是很东北的一个腔调。她肯定是自己做功课了,不然她一个青岛人不会说这些。
记艺电影:那您内心有没有设定想拍哪种东西?
李骥:我还是想拍类型片。我正在写第二个剧本,也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还是发生在东北,具体事件就不说了,我觉得这个事件蛮有意思的。
记艺电影:城市还是齐齐哈尔吗?
李骥:故事是在齐齐哈尔发生的,但我不在齐齐哈尔拍。齐齐哈尔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改编得拿到别的城市去拍,但齐齐哈尔的极个别厂子还可以用。
看最好的电影版本,值得你更好的记录
记艺APP,记录你的迷影生活
「我不能把湖水分开,但是我能把这里变成平原,让你走过去。」
在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尾声,模糊现实与神话意象的笔触,将一幕或无可挽回的东北残酷往事,推向一路通途的理想平原。
望着《通往春天的列车》结局载着被侮辱与损害的主人公李大川一路向南的绿皮列车,第一时间浮现笔者眼前的,正是作家双雪涛所书写的“冰河平原”。
不同的是,这份由逃离带出的“解脱”,无论从剧作理念还是背景现实上看,都无法称之为一种升华或一次解决。
影片开篇,已然似实而虚地点出主人公人生列车“变轨”的原因:即将被火车配件厂买断工龄而下岗的他,却因被误认为偷厂里零件的贼而遭“裸辞”。
为拿回那笔理应属于自己的“铁饭碗”买断款,李大川开启了蹲守真小偷的漫漫寒冬之旅。偶然在废品站捡到的一块“同款”火车零件,为他重新燃起生活归轨的希望……
不同于同类类型电影以此为轴、紧凑而离奇的叙事方式,导演李骥在一次次可快速制造剧情“爆点”的时机,却不疾不徐地展示着贫贱夫妻家族景观、东北饭局家常甚至残疾人代步车“骑手”生态等需要“细火慢熬”方有味道的段落。
这样的尝试是否为影片带来了成功呢?或许在评奖维度,它曾无限趋近。
在去年十月,《通往春天的列车》入选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唯一的竞赛单元。不过最终,该单元最高奖“新浪潮奖”,还是被颁给了更具奇观性的伊拉克电影《绝命海法街》与越南电影《瘦弱少年》。
重工业没落、青年人才流失……这些在人们脑海已打上东北烙印的现象,早在世纪之初便被王兵用纪录影像呈现于世界眼前。近20年后仅以演绎影像触碰并无差别的题材,未能登顶浪潮之巅可以想见。
而导演似乎有意偏向新浪潮式粗糙、试错般不计空间、道具年代感的拍摄模式,也更让影片表意趋于陈旧与怪异。
片中,一句“他微信也不回”的台词,暴露着其时间背景至少在微信广泛普及的2014年前后。可带着浓郁上世纪90年代范儿的工龄买断、倒卖工厂零件等桥段,早已不是近十年东北年轻一代所经受的痛苦。
被寄予厚望的演员任素汐,在《通往春天的列车》中饰演主人公怀孕在家的妻子苏芳。可观众没有盼到她曾在《驴得水》《无名之辈》中自然倾泻的饱满情绪,却只等来有如清汤寡水的装饰情绪。
在当代框架内偏要书写旧日苦痛的剧作,犯着比对任素汐的选角误用或误读更大的错误。
同大批在外地发展的东北青年一样,导演李骥在执导这部处女作之前,已经有着多年“海漂”“北漂”的经验。
即便将影片发生地点设立在老家齐齐哈尔,可他处处蹩脚还原老一辈口中东北往事的影像,仍时刻显示着其对于东北在地青年一代生活状态的陌生。
在十年前同样书写东北“下岗往事”的《钢的琴》中,将时间背景就放在1990年代的张猛已然放弃对苦楚锱铢必较的笔法,转而用一场颇为魔幻的钢琴DIY秀,将一代人的东北回忆释放得轰轰烈烈。
十年之后,这趟从东北开向幸福的列车,显然更不需要靠搜索破败往事的时光机与放大镜提供动力。
【原载公众号《今日影评Mtalk》20200922】
苏醒
蝴蝶:成人世界
我要我们在一起
解禁男女
密爱
恋恋笔记本
1980年代,北京。外贸公司业务员田丹(高飞...
播放指数:4876℃
冲着任素汐看的这部电影。是,我迷信,我没有判断力,我懒省事儿,把宝押在人身上。就像专门从网易云里偷歌单来听一样。简单,省心,还省时。
起码任素汐每部片子都不会让人反感,只是有时候你得有个耐心看进去看下去。
我怕别人会各种浮躁的喷,节奏啊,叙事啊,太多没必要的枝枝叉叉,但就是这些细腻的笔触,把人的感情一点点代入东北那个冰天雪地的生活里了。
其实任素汐是个助燃剂,主要剧情矛盾点都在大川这一个人身上了。任素汐只是大川悲情人物形象树立的一块背景布而已。可这块布,就很真实,戏真好,所有生活细节,都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里了。
从小就特佩服那些会讲故事的人,一个平平淡淡的小故事,也能给你讲的波澜壮阔起伏波折。我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讲好故事。我不知道李骥导演多大年纪拍过啥片,但从一接触,就觉得这是个讲故事的老手。给我讲入迷了。修机床的细节,我也去顶颗,大川被抓时候的激愤又无奈,收破烂的细节。反正哪哪儿都是真事儿,都透着味儿。
我说是好电影,可你们就给6分,是不是嫌人家题材不够深刻,意义不够长远,剧情有些拖沓了。我反而觉得,这看进了我的心里,就像当年看狗13一样,看得人憋屈,又无处发泄。只能自己看着才6分的评分,点满五颗星,啐口唾沫,骂一句 狗B。
贼跑了,人活着,生活的贫困还在继续,妻子家原先也富有过,随着马芳爸爸的退休,什么事情也不好使了,还有个弟弟找了个绿茶婊。生活的贫困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穷人喝水塞牙呢还是运气不好?还是潮水褪去后你才发现自己在裸泳?之后李大川去找工作,洗碗工一个月1200,满足不了三个人的开支,卖冰糖葫芦,遇上打架的,掀摊了,看见一个骑三轮车像贼的人,去收拾继续生活还是奋勇面对没有可能的追问,生活还在继续,李大川买肉是用二条鱼去换的,鱼是大冬天自己去钓的。最后买了一辆残疾人开的车,练习残疾人的走路,帮助一个人去换水箱意外发现零件,于是又燃起找小偷的希望。
成功尾随了小偷,却发现原来是狼狈为奸,生活是有助手的,开车被人举报不是残疾人,车也没了,马芳弟弟偷家里钱去炒股,被套住了,父亲被气到住院,废品店的人提出给五千块告诉他们消息,真正的抓到了小偷,谁比谁容易?都是有妻子有孩子的人,面对小偷的苦苦哀求,李大川心软了,准备放他走时,小偷砸了李大川,李大川打到在地,何大同不知道去追谁时,小偷被车撞了。修养好的李大川准备和何大同去江苏一带赚钱,和妻子过的新年,他说在那里赚钱以后很快把妻子接过去一起生活,妻子问什么时候,他说很快。最后坐在列车上的李大川和在家里的妻子正互相思念,厂长秘书说贼抓到了,但是不是你们抓到的,所以辞退金没有了,但是厂长给你们温暖,当初马芳送给厂长的意思又回来了,马芳朝厂长秘书仍去,最后又不得不捡起来。这就是剧终。
国产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是青年导演李骥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由李岷城、任素汐担纲主演。
故事以发生在导演家乡齐齐哈尔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了以主人公夫妻为代表的东北“小镇青年”为生活奔波的故事。影片曾获得去年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
作为新人导演的银幕首秀,《通往春天的列车》在电影语言运用及叙事节奏把控方面尚显青涩。但作为一部社会现实题材作品,影片对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聚焦,以及真实、细腻的表达,都是可圈可点的。
一个倒霉的好人,怎么活下去
人常说,倒霉起来,喝水都会塞牙缝。《通往春天的列车》,说的就是一个倒霉的好人的故事。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在火车配件厂工作的小镇青年李大川(李岷城 饰)因意外事件被当作小偷当场抓获,使本来要被工厂买断工龄的他失去了四万元的补偿款。为了自证清白,李大川被迫过上一边找小偷,一边为生活四处奔波的日子。
而与有的观众设想的“大川能否抓到小偷”的悬疑主线不同,比起悬念,主人公如何真实地面对现实生活,才是导演李骥最想表达的主题。
这样的设定,来自导演对于现实社会的了解。
李骥是齐齐哈尔人,亲身见证了东北在经历了经济转型后由盛转衰的过程,并想要通过电影来记录下这些变化。
剧本的雏形是他在上海戏剧学院时的作业,后来他从初中同学口中得知了小偷被抓判刑的事,便结合自己的经历,编写出了现在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也没有奇迹,有的只是一个倒霉的好人对于命运的妥协与反抗。
在莫名其妙地为小偷“背锅”后,大川没有报警,还被工厂开除了。
为了拿回维持生计的四万元补偿款,夫妻俩只好选择妥协。妻子苏芳(任素汐 饰)不得不找厂长“讲人情”,也只是换来了“如果你抓到小偷,就可以拿回补偿款”的空口承诺。
憋屈,也许是大家观影全程最深刻的观感。
因为大川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在冬夜的厂房外一宿一宿地蹲着,两眼一抹黑,看不到尽头。
更要命的是,生活从来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这边丢了工作没有收入,那边妻子已经怀孕3个月,夫妻俩住在长辈留下的老房子里,吃穿用度都成了愁人的难题。
于是,我们目睹了大川为了生计奔波的样子,摆地摊、开电动三轮车……他没有多大的能耐,但凭借小老百姓多半会有的“小聪明”来赚钱养家。
而每当在他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现实又会立刻无情地给他“当头一棒”。
爱与温暖还在,人生总会有光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可贵的是主人公善良的品质始终没有改变。与此同时,在逆境之中,导演着重刻画了夫妻、兄弟之间的情谊。
无论是丈夫即将下岗,还是蒙冤被裁,再到后来一定要抓到小偷的执拗,苏芳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
所谓“顺境或是逆境”,苏芳能够给予命运的反击都并不多,但她懂得给予大川支持与尊重,并且悄悄藏起自己脆弱的一面,为丈夫加油鼓劲。
在李骥看来,苏芳的情感表达内敛,但对家庭付出很多,也不会放弃家庭,这正是工业环境下的东北妇女形象。
影片中的另一抹亮色,是大川的发小大同(何巍然 饰)。
在得知大川被开除后,大同一边开车把大川接到饭馆,一边抱怨着大川把他跑了一上午车赚的钱都花完了。
大同夫妻俩去大川家吃饭,他和大川轮流到房间里看着自己的媳妇,然后边夸媳妇边看着对方偷偷乐呵。
更别提故事的后半部分,两人一起踏上了抓小偷的“征程”……
人生有一妻,有一友,患难与共,夫复何求。
无论是齐齐哈尔的实景拍摄,还是满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导演将东北的生活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李骥坦言,片中大川的遭遇,也折射出当代人对于年轻人“出走”东北的无可奈何。
在故事的结尾,影片情节点题,主人公们做出了改变。这样的改变里包含着导演的希冀,但人物的人生终将何去何从,李骥的心里也“是个问号”。
两个实力派演员,撑起了整部戏
小编选择为《通往春天的列车》贡献票房的原因,是演员任素汐。
正如导演所介绍的,这是一部低成本制作,并没有太多的钱可以给到演员。但有幸的是,他最终找到了李岷城与任素汐。
影片的拍摄时间仅19天,每天基本都要拍到夜里11点,有几天甚至得熬夜到凌晨3点多。而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因此拍摄条件相对严峻。
对于电影语言比较讲究的观众,会发现本片基本没有什么拍摄技巧可言,镜头画面构图没有什么太大的深意不说,仔细看还能看到几个镜头拍虚焦了,甚至屋里的光线用的都是自然光。
但李岷城和任素汐都表现得相当专业,为李骥节省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李骥以两人在片中说方言举例,李岷城是辽宁盘锦人,方言自然不在话下。而山东出生的任素汐则是自己做了功课,甚至能把“因为啥啊”说成“因物啥呀”,“这是很东北的一个腔调”。
此外,《通往春天的列车》是李岷城与任素汐时隔五年的再度合作,两人曾在话剧舞台上多次合作。
他们也把这种默契带到了电影中,虽然是首度合作电影,但两人饰演的小夫妻给人一种很亲近很熟悉的感觉。从两人的互动中,不难看出男女主人公对于彼此的喜爱与包容。
两人真实、自然的演技,也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想知道他们是否能够顺利渡过难关。最终的答案,就留待大家自行揭晓吧。
尽管《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一部针对东北负面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导演仍然还是给影片以及“东北”留下了些许希望。
2010年,一部描述东北工人阶级衰落现实的《钢的琴》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大奖。
时隔九年,在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同样又有一部内地导演执导、聚焦这一失落群体的现实主义独立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入围了“新浪潮”的主竞赛单元。如今,影片终于在今天内地公映。
与《钢的琴》的导演张猛一样,这部《通往春天的列车》的导演李骥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而这部处女长片也是他对东北当下时代特征的真实写照。
李骥出生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大学本科学的英语专业,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决心考上海戏剧学院,之后辗转北京和上海两地,当过演员、拍过短片,开始了影视圈的打拼。但他的初衷没有想走出东北,同时周围的长辈也都不希望他出去,“因为家长都喜欢公务员那样的工作,或是待在工厂这种的铁饭碗”。
这种东北人口流失的现状,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最直接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依然是东北工业时代的没落。像李骥、张猛这一代东北人,几乎都亲眼见证了这个时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他们目睹过东北曾经繁华一时的景象,“我(李骥)出生时齐齐哈尔还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当时比杭州、合肥这些城市都大”,但也经历了产业结构变革所留下的阵痛,“现在已经变成四线城市了,国家发展时科技振兴,工业确实振兴不了了”。
所以年轻人只能走出去。李骥明显感受到周遭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了,大家都在往外求发展。
因为预算有限,他在拍这部电影,找了很多亲戚朋友来帮忙。他的表弟来帮他客串完一个小角色后,也离开了家乡到天津找了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对此,李骥也很无奈:“身边一直有人在走,这个问题是我拍电影时一直存在的。”
《通往春天的列车》讲述了小人物李大川意外被当作小偷被抓,导致其失去了失业的补偿金。为了找回清白,他一边寻找小偷,一边继续为了生活奔波的故事。
这个故事改编自生活里的真实事件,就如导演自己所说“一般的作者型导演都会从身边来找题材”。李骥起初是从初中同学的口中得知这样一个小偷被抓判刑的事情,再加上前几年东北这类事情一直是全国热议的话题,于是他便结合着自己的个人经历,编写出这样一个“小偷平反”为主线的故事。
李骥还表示,片中的“小偷”还有一层隐喻东北经济的意思,“你抓到小偷了,我们就好像知道东北的症结在哪儿了。但最后主人公没要到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却解决不了它。”
如此夹带隐喻又直击社会症结的故事,从剧本创作阶段开始多少就带着些灰暗,自然审查起来也会经历一番拉锯。第一稿剧本通过审查时,上面的意见就是需要改一改。李骥也自知第一版中的人物太过消极了,整个生活没有一点希望。于是他尽量在文本中加入一些积极的内容。同时也改变原本的纯文艺片思路,增加了更多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娱乐性也大大增强。
之后李骥找了好多家小成本文艺片的制片公司,终于找到了投资。由于资金有限,也不可能找到太有名的演员,最后确定了任素汐和李岷城两位独立电影专业户,来扮演片中的男女主角。
影片的全部拍摄时间只有19天,每天基本上都要拍到夜里的十一点,甚至还有几天熬夜拍到凌晨三点多。再加上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导致整个过程中的条件都相当严峻。
幸亏两位主演都是有足够经验的专业演员,不仅全程跟组拍摄,而且效率极高,很多镜头都是按标准完成表演一遍过,很少让导演重拍。
任素汐甚至还做足了功课,花时间研究了地道的黑龙江口音,很多腔调与用词连李骥都说不出来,“”比如‘因为啥啊?’,她能说出‘因物啥呀?’,这是很东北的腔调,一个青岛人是不会说的“。
尽管《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一部针对东北负面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导演仍然还是给影片以及“东北”留下了些许希望。
影片的结尾,李骥将齐齐哈尔白色的冬天慢慢变成了绿色,就像绿色代表着春天一样,虽然有点超现实,却多少能给人一些对希望的遐想。但现实中的东北何时才能通往“春天”,在他心里依然是个问号。
(以下是专访实录)
记艺电影:导演能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吗?
李骥:我最开始是学英语的,07年毕业找工作,工作以后我才考上戏。一开始朋友硬拉着我到北京来找工作的,之后因为一些工作的变迁,我去到上海,又有一份新的工作。但我初衷不是很想出来,我很多东北家长也不希望你出来,因为家长都喜欢公务员那样的工作,或是像工厂这种铁饭碗。
记艺电影:先介绍一下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李骥:拍摄地是在齐齐哈尔,首先我是齐齐哈尔人,一般的作者型导演都会从身边来找题材。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改编自真实事件。我同学就是拍摄电影那个厂子的工人,他会跟我聊一些工厂里发生的事情,小偷被抓住判刑这种,前几年正好也是东北被全国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就是想过这些事儿,加上人口流失,以及我对东北精细的一个认识,写出来这个剧本。大川抓小偷这个事,就相当于东北的经济,你抓到小偷,就好像我们知道东北的症结是在哪儿了。但是大川没要他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解决不了它,这个隐喻比较深。东北朋友解决不了他自己的问题,所以我就必须得走,是这样一个想法。
记艺电影:借主人公的行为表达出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骥:是是是。拍片的时候有一些县里的小领导就会说,东北以前有多少多少贡献,跟我说这个不能拍。其实我不想把以前的事翻出来撒盐,我就想拍我认为当下的人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现在就是真的没有什么年轻人了,我朋友都在往外走。我找我表弟演了一个角色,就是废品站被揍的弟弟,拍完他也走了。他现在在天津,找到一份比较适合的工作,至少一个月挣七八千吧。就是一直有人走,这个问题是我拍电影时一直存在的吧。
记艺电影:这种“出走”是什么原因呢?
李骥:东北的发展是因为工业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带来了一个城市的兴盛。我出生时齐齐哈尔还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当时比杭州、合肥这些城市都大。现在已经变成四线城市了,我活了三十六年,经济落到这个份儿上,能是人的问题吗?不是人的问题,跟社会、国家调控有关系。东北这个顽疾,不是说国家调理个七八年就能调回来的,需要很漫长的时间。现在国家发展时科技振兴,工业确实振兴不了了。
记艺电影:审查的时候又遇到什么阻碍吗?
李骥:一开始这个戏让局里给驳回了,意见是说"这个片子太灰太暗,还是请你稍微改一改。"我知道写完的片子就是灰暗的,还能怎么改啊,但回得很积极。第一版剧本中大川这个人物一灰到底,完全被逼走了,没有一点希望。后来改的版本将原来一个纯文艺片,增强了许多情节性。我的主题保住了,大川这个人物积极一点,没那么背了。我是可以接受的,出来效果还可以。
记艺电影:所以这是您的创作动机?
李骥:人口流失这个东西好像没有自己的表达,我也没太说这个问题,就是说他走了之后我会想:为什么会往外走。结尾是绿色的,也是想给东北留个希望,把冬天的样子慢慢渐变成绿的,有点超现实,想给人一个希望。
记艺电影:所以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李骥:"通往春天的列车"这名字其实有点讽刺,画面的春天也是导演主观意义上希望它是春天,但究竟能不能好,是不是开往"春天",我心里是个问号。
记艺电影:找人投拍困难吗?
李骥:一开始我知道新导演肯定不会拿到很多钱,我就拿着剧本,投给小成本的文艺片公司,有毕赣《路边野餐》的出品方、冯涛导演的一个出品公司,还有李睿珺的《告诉他们我乘仙鹤去了》那个公司……这片是低成本,所以一开始找了两个演话剧的演员,但觉得不适合,最后还是确定了任素汐和李岷城。
记艺电影:片子的影像质感确实是那种没落的清冷。
李骥:没用什么打光。外面光线打进来,屋里没有任何光。东北的大气还是很透视的,没有什么污染,没有工业,空气质量特别好。
记艺电影:听说只拍了19天,每天大概要拍多长时间?
李骥:最晚的时候拍到凌晨三点多,这种情况有三四天,基本上都是拍到十一点左右。
记艺电影:有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和执行上的困难吗?
李骥:(气候上)三九天,那一年冬天正好赶上特别冷,冻得两层羽绒服一直没脱掉,东北冻透了,从小到大第一次被冻透。本溪的几个演员来不了,所以我就让制片导演和制片主任,一人准备一个角色,我自己也准备了一个角色,不行的话咱们就上。
记艺电影:两位主演的档期?
李骥:任素汐和李岷城都是跟全程。李岷城必须跟全程,任素汐头几天没戏,她说:"你不会等到后几天让我天天熬大夜吧?"我说:"没有没有。"
记艺电影:感觉任素汐片子比较多,应该会很忙吧?
李骥:当时还行,因为她刚拍完《无名之辈》,歇了一段时间没有戏,一直在演《驴得水》那个话剧。
记艺电影:沟通起来都是比较顺利?
李骥:他们俩比较专业,很少让你重拍,表现至少能达到标准以上。
记艺电影:他俩的这种口音是您来亲自教的吗?
李骥:李岷城是东北人,所以不存在口音问题。任素汐她自己做了功课,她有东北那个词,我都不说的她能说出来,比如"因为啥啊?"她能说出"因物啥呀?"这是很东北的一个腔调。她肯定是自己做功课了,不然她一个青岛人不会说这些。
记艺电影:那您内心有没有设定想拍哪种东西?
李骥:我还是想拍类型片。我正在写第二个剧本,也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还是发生在东北,具体事件就不说了,我觉得这个事件蛮有意思的。
记艺电影:城市还是齐齐哈尔吗?
李骥:故事是在齐齐哈尔发生的,但我不在齐齐哈尔拍。齐齐哈尔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改编得拿到别的城市去拍,但齐齐哈尔的极个别厂子还可以用。
看最好的电影版本,值得你更好的记录
记艺APP,记录你的迷影生活
在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尾声,模糊现实与神话意象的笔触,将一幕或无可挽回的东北残酷往事,推向一路通途的理想平原。
望着《通往春天的列车》结局载着被侮辱与损害的主人公李大川一路向南的绿皮列车,第一时间浮现笔者眼前的,正是作家双雪涛所书写的“冰河平原”。
不同的是,这份由逃离带出的“解脱”,无论从剧作理念还是背景现实上看,都无法称之为一种升华或一次解决。
影片开篇,已然似实而虚地点出主人公人生列车“变轨”的原因:即将被火车配件厂买断工龄而下岗的他,却因被误认为偷厂里零件的贼而遭“裸辞”。
为拿回那笔理应属于自己的“铁饭碗”买断款,李大川开启了蹲守真小偷的漫漫寒冬之旅。偶然在废品站捡到的一块“同款”火车零件,为他重新燃起生活归轨的希望……
不同于同类类型电影以此为轴、紧凑而离奇的叙事方式,导演李骥在一次次可快速制造剧情“爆点”的时机,却不疾不徐地展示着贫贱夫妻家族景观、东北饭局家常甚至残疾人代步车“骑手”生态等需要“细火慢熬”方有味道的段落。
这样的尝试是否为影片带来了成功呢?或许在评奖维度,它曾无限趋近。
在去年十月,《通往春天的列车》入选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唯一的竞赛单元。不过最终,该单元最高奖“新浪潮奖”,还是被颁给了更具奇观性的伊拉克电影《绝命海法街》与越南电影《瘦弱少年》。
重工业没落、青年人才流失……这些在人们脑海已打上东北烙印的现象,早在世纪之初便被王兵用纪录影像呈现于世界眼前。近20年后仅以演绎影像触碰并无差别的题材,未能登顶浪潮之巅可以想见。
而导演似乎有意偏向新浪潮式粗糙、试错般不计空间、道具年代感的拍摄模式,也更让影片表意趋于陈旧与怪异。
片中,一句“他微信也不回”的台词,暴露着其时间背景至少在微信广泛普及的2014年前后。可带着浓郁上世纪90年代范儿的工龄买断、倒卖工厂零件等桥段,早已不是近十年东北年轻一代所经受的痛苦。
被寄予厚望的演员任素汐,在《通往春天的列车》中饰演主人公怀孕在家的妻子苏芳。可观众没有盼到她曾在《驴得水》《无名之辈》中自然倾泻的饱满情绪,却只等来有如清汤寡水的装饰情绪。
在当代框架内偏要书写旧日苦痛的剧作,犯着比对任素汐的选角误用或误读更大的错误。
同大批在外地发展的东北青年一样,导演李骥在执导这部处女作之前,已经有着多年“海漂”“北漂”的经验。
即便将影片发生地点设立在老家齐齐哈尔,可他处处蹩脚还原老一辈口中东北往事的影像,仍时刻显示着其对于东北在地青年一代生活状态的陌生。
在十年前同样书写东北“下岗往事”的《钢的琴》中,将时间背景就放在1990年代的张猛已然放弃对苦楚锱铢必较的笔法,转而用一场颇为魔幻的钢琴DIY秀,将一代人的东北回忆释放得轰轰烈烈。
十年之后,这趟从东北开向幸福的列车,显然更不需要靠搜索破败往事的时光机与放大镜提供动力。
【原载公众号《今日影评Mtalk》20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