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IvanMikolajchukLarisaKadochnikovaTatyanaBestayevaSpartakBagashvili尼古拉·格林科LeonidYengibarov妮娜·图利索娃AleksandrGajNeonilaGnepovskayaA.RaydanovI.DzyuraV.GlyankoO.Ryazanov
类型:剧情爱情历史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状态:正片 年份:1964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8.4分热度:2 ℃ 时间:2024-06-11 16:44:2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看到它居然是根据乌克兰作家柯秋斌斯基的小说改编而成,更加令人惊异,因为叙事的成分是被极度弱化的,完全不是文学,但它是电影的,是诗的。
他告诉我们何为电影,只需要画面就够了,当然还有音乐,除了眼睛,我们还要带上耳朵,就可以去寻找我们的灵魂。而这一切,构成的无疑是属于电影的,是不同于文学的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这部电影叫我无比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
而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如果说文学是追忆似水流年,时间的艺术,那电影则完全是以影像在建构一种记忆。
而所有的故事都不是被叙说的,都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特别是,用心灵感受到的。
迷幻的镜头与画面,谜一样的眼神,梦一样的寻找,我们完全置身于诗意的国度。人类在帕拉杰诺夫的电影里,真正意义上栖息于诗意的大地上了。
这个民族就像一首诗。他们穿着镶着花边的、却又充满宗教圣洁感的白衣服,那花边是苦难生活中的快乐,因为这民族苦难,所以格外懂得生活,懂得寻找欢乐,他们喜欢音乐,喜欢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不停地旋转与嬉笑,他们将苦难与欢乐在生活中加以平衡。他们的生活因了这么多的歌与这么多的祈祷而成为了诗。是的,他们的生活里主要的部分,就是宗教与音乐,这是怎样的属于心灵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怎能不让人由衷而起敬意与向往。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纯然是桃花源般的世界。
死亡始终如影相随。在苦难的白雪皑皑的艰难的大地上,苦难从来不是什么稀罕事。他们是在苦难中寻找生之意义。在死神偶尔的瞌睡中尽情的感受着生的欢乐。死亡从始至终。伊万的一家最终全部死去。可是,我们怎么能忘了那个星夜的星辰的魅惑,玛里奇卡在树林里的奔走,忘记她在山崖上抱住小羊羔时,发自内心的欣喜的呼唤:伊万。伊万已经被记刻在此时此刻。他和玛里奇卡一起被爱情钉上了牌子,留在这时光的洪流中。
我们在北方那充满宗教感的土地上,竟这样近的和电影一次次相遇,是塔可夫斯基,是帕拉杰诺夫,是他们找到了这种工具,作为描绘心灵的最好的工具。梦幻,比艺术曾有过的还要迷离,还要贴近自然,贴近心灵,还要打开我们的想象力。我想,是那样神奇的苦难的土地,才孕育出这样的忠于思考、忠于心灵的人。冷酷的北方,也孕育出了最深沉的心灵。
塔可夫斯基在他的日記中曾為謝爾蓋抱打不平,他們兩是同時期,同有影響力的蘇聯導演,環境的錘煉也開破出他們心靈的求知,求真,求愛欲,而電影成為他們的表現手法,“詩意”也成為他們兩作品的標志。在還沒有看過謝爾蓋的作品前,我會認為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是最讓我感動的詩化片,但《被遺忘祖先的影子》改變了一切。不是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從這一刻起在我心中會有所不同,這完全不可能,而改變的是我狹窄的知識而世界。
《被遺忘祖先的影子》是我認為最棒的異國風俗片,整部電影謝爾蓋用音樂和迷幻的鏡頭帶我走進一個神秘的國度,一段令人痛心的愛情故事。烏克蘭民族對于我而言是多么地陌生,而畫面所呈現的每種顏色,每個物品,每個表情,每段歌聲都讓我有種措手不及的悲哀,導演一開始就用“死亡”來引入這樣一個特殊環境所將要發生的故事,很自然,隨著那片蒼白的雪地,那些亂雜繁多的枯樹林,心里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不好預感,我想,一部還不知道是悲劇的電影能夠在開場幾分鐘就讓我有這么強烈的死亡感,就這一點,已可以把這片歸入我最愛之片的名單了。
伊凡是本片的男主角,他本有一個快樂的家庭,但哥哥為了救他,在開場一分鐘后就死去了, 父親為了尊嚴,死在一男人手下。“死亡”在里面是吵雜的,因為沒當它出場時,任何的宗教歌曲,任何歌頌耶穌的愛語都變成為撒旦而生,那一剎那血馬飛騰美得讓我目定口呆,又是短短的幾秒鐘。不得不為謝爾蓋而喝彩,在60年代初,能夠用這樣一種拍攝手段來用圖像代表人的語言,人的心情,人的靈魂,難道我們能夠忽略這部片里面眾多新穎的方式沒有對未來的電影定下基礎嗎?同樣在表達伊凡跟殺夫仇人之女瑪達瑞卡之間凄美的愛情時,那種旋轉而讓人沉迷的鏡頭是多么地奇妙,好想我們都躲在叢叢的樹林中,通過樹枝所分叉開來的縫隙來驗證著這兩位青年之間的愛情,這種隱蔽鏡頭也代表著他們之間的愛也是隱蔽的,不被人接受的。“死亡”再次出現,這次他奪取了瑪塔瑞卡的生命,剎那的紅光也再次浮現于鏡頭,這次夾帶著伊凡那恐懼的表情,一,二,三,四秒,短暫的時間間斷早把“悲”這字鑲入我們眼內,移植到我們的腦內,久久不能平復。而紅艷的“死亡”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現時,就意味著伊凡生命的結束,這次,它讓一切都歸于紅,歸于撒旦的血內,在伊凡的世界里,一切都寧靜了,鏡頭一直旋轉旋轉,帶著伊凡那無可奈何和痛心難表的表情慢慢旋入我的視線,我如同看著一個深紅色的視覺陷阱,越旋越深,如果時間再長一點的話,我相信我的眼淚一定會流下來的。
在這片中,跟鮮艷的紅色對應的就是空洞的黑白,但伊凡失去了瑪達瑞卡時,好想任何的災難都一齊降落在這個失落的男人身上。導演通過黑白的鏡頭陪上眾多的畫外音來表現伊凡的落魄與孤獨,這段黑白片是我最欣賞的一個片段,我想,如果畫面是彩色,并且是寂靜無語言的話,就算伊凡表現得多凄慘也不會有更深一層的思想沖突在我這邊,但事實上,謝爾蓋做到了,這可能跟他本身豐富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有關,“詩化”讓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濃罩在一個“美”字內。
事物的象征性也是本片一大令我回味的東西。曾經有人說過,欣賞一部電影,一定要學會在里面思考,而不是單純觀看,里面任何一個畫面,任何一個物品都很可能代表著導演那思維的空間。而在這片中,值得我思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說真的,對于這部電影的背后歷史我還是不太清楚,因此,我可以跟自己說,這片,我還沒有看懂,現在的我只暫時陶醉在這優美的畫面內,那段令人費解的婚姻中,到底伊凡的妻子是真的愛上了那個男巫師還是說是被人施了魔法呢?還是說,瑪塔瑞卡這個已死去的人早就成為這段婚姻的重大破壞點呢?但我只知道,伊凡的死不是因為妻子,而是因為他那被遺忘的心,這是帶有強迫性的行為。做人的重心力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踏實而珍愛,我知道自己也是“遺忘”了某些東西,而且同樣是被迫的,到底我自己的這場“美學革命”要什么時候才可以改革呢?
最初你爱着她,最终你还是爱着她,
最初树上有动物,最终树上还是有动物,
最初我生下,最终我还是生下,
最初我死了,最终我还是死了,
想起你,看见你,得到你,
时间蹦蹦跳跳,卿卿我我,我在隔岸观火,死里逃生,
欺负弱者,笑口常开,
不,改变,像你一样美好。
影片一开头就以艳丽的巴洛克红捕捉观众的视角,浓烈的色彩给予画面诗意,雪地难行,血流如注,晕染出祥和的灵兽形状,这与死亡相悖逆;受难的耶稣神像,寓意民族正在蒙受巨大的灾难;童稚之声久久伴随,天使降临选中的善良的青年家中,在赞美诗里他抱起羔羊,而愚昧的妻子只会挡住希望的窗口;雷神震惊,万物皆惧,但邪恶愈加猖狂;争强斗胜始终是全人类的劣根性,良知(善良的青年)选择认输则是极大的反讽;犹记青年娶妻之日,有和平鸽从漆黑的门口飞出,然而并不是暗示黑暗的路程快要结束;庄严的葬礼令人扼腕,隔窗的孩童(天使)送不来神的祝福;这个民族的人如同他们的大地一样沉重;呼应片名: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
以上是个人纯粹根据无字影片琢磨的一点拙见。因字数太多遂转至长评。某些侧重点与下列图不谋而合,纯属意外。鄙人不甚惶恐地欣喜。
下图与个人无关,遂不标原创,希望给喜欢老帕的影迷一点帮助。尾图有署名。感谢大神的研究。
——浅谈谢尔盖·帕拉杰诺夫诗电影《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诗电影是以否定情节、探索隐喻和抒情功能为主旨的电影创作主张,是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浅薄的了解了诗电影的电影主张再回溯到帕拉杰诺夫这部电影的影像文本整体,其作品蕴含的强烈情感色彩得到了一种概念性的补充。虽然步履依旧迟缓,但稍能看见其隐藏背后的宏伟“宫殿”身影,“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诗意电影世界。
视听传达作为电影具象呈现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创作者对于事物或是理念的一种外化的想象,在帕拉杰诺夫的电影里这一特征被完整的放大凸显,他不再依靠叙事整体的逻辑性来为创作者的观念进行推动,影像和声音成为电影表现的真正主体。在这一独特的呈现下,观众拥有了更加强烈且主动的审美驱动力,需要通过“联想的最大自由”来洞察作者在电影所隐含的内在创作主旨。在《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这部电影里,我们进入电影的外在力量来自于白茫茫一片的雪地,错综复杂的针叶林,破败但神圣光洁的教堂,破布麻衫的人民,时常出现的送葬队伍,以及无时不在的迷幻音乐和陌生的乌克兰语。这些细节的组合完成了一个外在世界环境的建构,他拓展了观众的想象,完成了外部力量对于乌克兰这个陌生国度的一次遥远凝视。这种设计进而让观众在细节里来洞察这些建构背后隐藏的悲剧性,为投射在伊万这个人物悲剧的一生做着客观冷静的注脚。
诗电影这个词并非指涉浪漫的偏狭概念,而更多的则是作为创作者感情传达的意识统一,他包含着同情、悲伤、孤寂,甚至于批判,给人以美感或有强烈抒情意味,仿佛有着诗里所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在《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里,死亡的意象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作为电影主角的伊万在影片的开始就参加哥哥的葬礼,而父亲为了尊严和人决斗而死,挚爱也死于一场偶然却又必然的灾难里,到片尾伊万作为整个家族的最后一丝血脉孑然一身而亡。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孤寂溢满整个电影。同时作为色彩参与情感表达的红色与黑白,更加强烈的为着电影的情感表现做着外化的呈现。伊万濒死之前灵魂游荡所带有的红,夹杂着伊万不甘而痛苦的表情,一种生命即将消散瓦解下的炽烈和悲怆从电影画面里挣脱到了观众的眼里,同时瓦解着眼泪的凝结。而肃杀的黑白,特别当伊万挚爱死亡之时,那一抹黑白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孤寂男人的内心,完整的传达出一丝命运荒诞的凄苦和悲凉。而这就是帕拉杰诺夫的魅力,他洞察着人的内心,并且以一种“诗化”的创作手法把这种悲剧之美由内而外的发散到每个细心洞察他的观众身上。
伊万以一种悲剧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那片白茫茫的冷冰冰的孤寂世界,死亡如影相伴。似尘埃一般,伊万在历史流动的长河里被人类所遗忘,或者说他从未被人记起。在那个荒凉冷冽的乌克兰国度里,“赤条条来去”却牵挂繁多。一生命运孤寂,如同天煞孤星一般,到了也被妻子背叛。他似乎也从未有着被人铭记的存在价值,然而在历史繁杂的变化里,他们的悲喜,如你我现在存在,被不断忘却,却又不断的投下浓重的阴影。阴影虽是虚幻,而真正的投射对象却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我们。
“在这世上,遍地皆是生活艰难,心怀伤痛之人。看似活得富裕幸福的人也好,身体健康的人也好,柔情蜜意的恋人也好,其实都是心怀烦恼的羔羊。”
PS:浙师大艺硕影视评论的同学莫抄我哦,我已经提交给阿宝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