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爱情片  »  纽约纽约

纽约纽约  纽约童话 / New York New York

657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阮经天杜鹃苗侨伟叶童彼得·格林纳袁文康黄龄是安邵汶杨旭文马歌欧阳靖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罗冬 状态:正片 年份:2016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5.5分热度:3 ℃ 时间:2024-06-11 17:01:11

简介:详情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许多人都为出国狂热。路途(阮经天 饰)是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领班,处事精明、为人仗义,无论是手下阿坤(杨旭文 饰)等一众小弟,还是打算开娱乐城的金小姐(叶童 饰),都对路途很是信任。从美国归来的精...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许多人都为出国狂热。路途(阮经天 饰)是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领班,处事精明、为人仗义,无论是手下阿坤(杨旭文 饰)等一众小弟,还是打算开娱乐城的金小姐(叶童 饰),都对路途很是信任。从美国归来的精英商人米先生(苗侨伟 饰)更是看中他,邀请他担任纽约新酒店的负责人。为了去纽约,许多人怀着不同目的来接近路途,其中也包括令路途着迷的女孩阿鹃(杜鹃 饰)。纽约梦能否如愿以偿?路途和阿鹃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一段在欲望都市中关于选择的爱欲纠缠,就此展开…
  • 头像
    梦里诗书
    文/梦里诗书

    生硬做作的文艺令《纽约纽约》所呈现的爱话让人如坐针毡,电影如同一个乍看甚美的花瓶,实则无病呻吟的台词与矫情莫名的剧设,既无以自身的底蕴,也接不住年代地域的气息,一场冗长的梦碎美国,简直如同一个高冷的笑谈。

    文艺化的手法,用时代移民潮作为其脉络,但实则电影对比当年关景鹏的《人在纽约》可谓谬之千里,不知其所谓的监制意义何在,这部电影最大的诟病在于情感的空洞,一面阮经天饰演的五星酒店领班路途和杜鹃饰演的阿鹃两人之前的爱情渲染极尽苍白,而那几乎不说人话的台词让人对电影本身亦是难以产生哪怕一星半点的兴趣,难进真实生硬刻板的作态,使其伊始便透露出无为庸作的焦糊味道。


    电影明以《纽约纽约》为名实则多半将情节聚焦于上海,但剧情一面并没有将上海移民美国,处于移民潮中那时代的迷茫性突显而出,而在纽约同也难有将不同文化地域的环境与制度显现出来,可以说最终无论是上海还是纽约,两地地域化的符号都只是沦为了可有可无的噱头,这使得这一故事毫无地气可言,更难以在谈那虚无缥缈的所谓情爱。


    《纽约纽约》从成品看是一部乍看若花瓶般的作品,这当是源于张叔平的美执,无以否认电影在摄影风格上的造诣,但一部电影光只能金玉其外,单靠美术设计导与明星颜值显然不可能有何般功成,内容的败絮其中在后段显得让人尤为崩溃,当主人公终于梦缘纽约,突如其来的黑手党如同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令人莫名,戛然而止的结尾使电影最终沦为了一个如同冷笑话的笑谈,那悲情的渲染既无从为人感怀,只是倍感电影的潦草无序,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让爱情变的廉价,更使梦想变的昏暗无光。


    剧情空洞,情感空乏,地域更是空无,靠着些许画面质感的小成便自喻文艺,实则只是假以时代地域对纽约的一场空谈。
  • 头像
    JIA
    文/关锦鹏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有人把《纽约纽约》和《蓝宇》的一段台词截图对比,时隔多年再相见,蓝宇对捍东说,“你胖了”;《纽约纽约》里是苗侨伟对阮经天说,“你瘦了”。底下网友评论,今年是《蓝宇》的15周年。说实话,都过去十几年了,我很高兴还有人记得《蓝宇》这部电影。
     
    很多人都把《蓝宇》作为同志电影,其实它跟很多异性恋故事没什么分别,就是一个很纯粹的爱情故事。两个身份地位有着巨大差距的人相遇,一个玩世不恭,一个忠诚痴情,最后忠诚者牺牲,玩世不恭者醒悟。对我来说,《蓝宇》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电影能跨越同性、异性恋,获得共鸣。所以,看到大家不再只是把关注点聚焦在性相啊、性别啊,男跟男、女跟女的那种感情区别上时,我是很开心的。自然的客观环境,就是需要让百花齐放,有更多多元、更多不同的创作与故事。
     
    在拍摄《蓝宇》期间,我认识了《纽约纽约》的导演罗冬。他那时候是《蓝宇》的剧照师,拍摄的画面细节、构图都很贴近我的电影风格。罗冬很聪明,美感非常好,我当时就开始注意这个年轻人了。从平面剧照师到慢慢接触广告,再到电影的摄影师,他一直不断地努力。冲着他对电影这种执着的热情,我觉得罗冬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年轻导演。
     
    《蓝宇》与《纽约纽约》,两者虽然不是前世今生,但罗冬在创作这个角色的时候,可能也看到了我一路的情感历程,受到我的一些影响。所以,米先生的角色设定起初就是个同志角色。而苗侨伟是第一次演这样的角色,以我的身份,我可以很切身地去跟他沟通。我觉得他是个很开放的演员,过去的电影里面他演的基本都是硬汉,但他心里面其实也有很多柔软的东西。
     
    不过,《纽约纽约》的重点并不是同志情爱,它讲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很现实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故事。
     
    《纽约纽约》不仅是一个电影片名,也是戏中上海一家酒吧的名字:New York New York disco。在那个时候,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地方,它经常聚集着一群托马斯、乔治唐,这些符号化的名字,就是当时的上海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对于上海的印象,我大部分都是收集资料得来的。我从小生长在香港,身边不曾围绕着一堆讲上海话的人、打麻将的声音和旗袍这种东西。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上海氛围的迷恋,我的很多作品都萦绕着对旧上海的情怀。所以,当罗冬和我说起要拍摄90年代的上海,我的感触很深。刚好90年代我在上海找资料筹备《阮玲玉》,94年我也在上海拍《红玫瑰与白玫瑰》,那几年是上海经济极速爆炸的重要时期,我能很明显得感受到它的变化。
     
    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经济起飞,资讯发达,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急于求成的浮躁环境里,他们不甘于只看到电影里拍出来的歌舞升平。为了不变成被淘汰的碎片,他们向往大都市与走出去。而我就是伴着这个氛围里走过来的,彼时身边的很多朋友,的确都想往外面闯,不光是美国,包括香港、巴黎等,世界各地都对他们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说白了,就是欲望这个东西在背后作祟。
     
    很多人都说,我的戏不论是《胭脂扣》《红玫瑰白玫瑰》,还是《长恨歌》,对女性的刻画都特别精准到位。实际上,《纽约纽约》的女性角色也是很有冲击力。我跟罗冬常常聊到欧洲电影很多女性角色,有一个专门的法语词来形容她们:Femme Fatale,指那种既有才智,又有独立野心,极具魅力的女性。她有城府,但她没有想要害人,是命运就推着她一直走一直走,充满了欲望,充满了狠劲。影片里杜鹃演的这个阿鹃,正是冲着外面的世界跑的女性角色,她渴望“混出个样子来”,想换个新的、体面的身份生存扎根。
     
    相反的,她的男朋友路途却很不想去美国,因为上一代父母的关系,让他觉得纽约是个很不好的地方,从小就排斥。可以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有他们的心结,这段感情发生于错位,结束也将是因为错位。就算他们先天相互吸引,但情感上两个角色都充满了对立和矛盾。这个很有意思,也很伤感。
     
    “纽约纽约”是90年代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期望和希冀。我的“纽约纽约”可以理解成电影梦吧。我在拍《阮玲玉》的时候被张曼玉问过心中的次序,那时候我回答第一位是电影。因为少年时最爱的就是电影,不能跟母亲讨钱,我就自己把早餐费或交通费存起来买票去看。都是些60年代的粤语武侠片,也有时装片,陈宝珠、萧芳芳演的。
     
    我今天活到这个岁数,拍了很多电影。在拍电影的过程,也失去了很多应该要珍惜的,包括我母亲的健康。说到底,每个人的“纽约纽约”都没有回头路。现在如果要我选,我还是会选择拍电影吧,但我也会花更多时间关心身边值得珍惜的人。
  • 头像
    多奶多糖
    电影评分5.7,影评里基本没有5星以下的评论。
    你们真是屌啊。你们不如像电影结尾苗侨伟跟阮经天说的话一样,你们打死观众,两两配对从头开始吧。

    这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来讲,是草率的。剧本不完整而且蹊跷,人物的背景交代过于片面。整个观影体验就是一个困惑。角色的行为没有任何逻辑,剧情发展的非常荒谬。女主角至始至终以一种 “对不起,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表情面对所有其他角色。而这种像有病一样的人物性格并不是扭曲的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剧情由于这种人物设定无法正常发展,然后这种莫名其妙的价值观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高潮。男女主角在杀了人之后隔着铁门对望,女主角此时说道 ”你快走,我已经回不去了!“ 请问为什么回不去?那你以为你留的下?紧接着她说 “我要在这里把我们失去的都拿回来!“ 请问人家欠你啥了?你失去啥了?你要怎么拿回来?你要拿回来什么?角色定位纸片化是整个电影最明显的问题。

    这个剧本明显是没有经过peer review的。可能是时长不够或是由于其他因素,结尾极其荒诞。隔着铁门的生离死别缺乏必要性。女主角的台词明显带有复仇性质但动机不足。由于人物的单薄,观众无法投入角色,影片主角缺乏理由让观众替其命运担忧。故事是由角色决定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但由于剧本的明显不完整,导致事件的发生跟人物性格冲突。路途在得知被米先生骗之后按照人物性格理应承担起责任后再寻求说法。但影片一带而过由路途小弟扛起责任面对愤怒的受骗群众,而镜头一转路途已人在美国寻找女主角。wtf just happened?

    从工业角度讲,这部影片是不错的。但想讲故事还是要把故事讲好。
  • 头像
    唐汉文
        湿冷无常,乍暖还寒。
        这是四月的岛城惯有的任性天气。衣橱里虽早已备好足够在温暖天气里肆意挥霍的衣裳,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个春天究竟何时才会真正来到。
        左有这样不顺遂的天气,右有《奇幻森林》这样老少皆宜、口碑拔群的劲敌,夹在中间同天上映的《纽约纽约》,即使有大张旗鼓的映前宣传,日子也不一定好过。
        更何况,其实并没有。

        没有一线大牌撑场面,没有映前主演的花边炒热话题,也没有折上再折的价格战,看到首映当天少得可怜的排片以及同样令人心塞的上座率,即使只有一个人,我还是毅然决然的买了仅有的情侣厅的票,毕竟谁知道明天它还能不能在影院里看到呢。
        咳咳,好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

    <图片1>

        老实说,这应该是一个探讨梦想与现实,远方与故乡的故事。怀揣闪光理想的年轻人义无反顾的踏上远航的客船,奔波在背井离乡的拥挤街头,期待着有朝一日的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这并不是那个年代独有的潮流,而是一直以来萦绕在青年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惦念。没有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不想在自己20多岁的年纪闯出一片天地,也正是这一份真切的热忱,为他们带来了日后或富足或潦倒的生活。
        同样处在20多岁的年纪,我们的主人公路途(阮经天 饰),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想法。

     “我记得你可能会需要这个,New York time。”
    “我记得你可能会需要这个,New York time。”


        “我记得你可能会需要这个,New York time。”

        在后视镜中看到米先生(苗侨伟 饰)把手腕上的手表调到北京时间,细心的路途主动为他另外准备了一个调到纽约时间的表亲自奉上。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出国风潮肆虐的上海,机灵讨喜的酒店领班遇到了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海归金主。可与一心想要逃离上海去美国淘金的其他年轻人不同,路途对米先生口中那听似美丽的“美国梦”并不为之所动。
        不知道看到这份体贴的米先生心里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这一刻开始,他就为自己的宏伟计划找到了最合适的目标。其实,在Golden Hotel这样的大饭店,从门童凭借个人能力一步步做到领班的路途,如果连这点本事都没有,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如此说来,路途也只是上海成千上万普通酒店服务员中的一个,只是运气好一点而已罢了。

    “我帮你买一件新外套吧……”
    “我帮你买一件新外套吧……”


        “我帮你买一件新外套吧……”

        因为一件外套,春风得意的路途遇到了家道中落的阿鹃(杜鹃 饰)。混迹于名流富豪中间的路途一眼认出了阿鹃送洗的外套来路不凡。
        在第二次见面空无一人的11路末班车上,两颗年轻的心泛起了波澜。在路途的小床上,肢体缠绵之际,路途对阿鹃敞开了心门。
        不得不说,杜鹃很美,眉眼与腰间透露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是我喜欢的风格。阿鹃这个角色,似乎正是为了杜鹃量身打造的。涉足影视圈多年,杜鹃参演的大作不少,却始终没能一炮而红。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这未尝不是好事。美,一旦被太多人所欣赏与接纳,它本身独特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品如此,人也一样。

    “你走的时候我不会去送你,但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会去接你。
    “你走的时候我不会去送你,但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会去接你。


        “你走的时候我不会去送你,但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会去接你。”

        在Tomas(袁文康 饰)的送别酒会上,在一片的笙歌燕舞中,路途对即将踏上异国土地的好友Tomas如是说。不过,最终路途还是将Tomas送到了机场。也许是路途最终还是没能像自己说的一样洒脱,也许是就像路途后来告诉阿坤的,他在Tomas闪烁着对梦想渴望的双眼中看到了一丝不舍,而他也正因此为Tomas感到心疼。
        你带着梦想离开的时候,内心装着满满的雄心,纵使离别也是欢笑;但当你背着现实回来的时候,内心里是沉甸的疲惫,而我会在那等你,为你分担。
        其实,路途之所以不愿踏上这条远走他乡的道路,是因为他自己便是那股出国风潮真切的受害者。自己的父母,就是这股淘金热最早的一批开拓者,原本平静的家庭也最终被现实彻底打碎。眼见自己的家庭为了出国而倾家荡产,路途自然不愿重蹈覆辙,但他却不忍心熄灭兄弟朋友爱人心中那份已然躁动的梦想。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小小的梦想,渐渐湮没在机场拥挤的人海中,而自己能做的,只有默默祝福。

    <图片5>

        “再见,小弟。”

        阳光下的屋顶,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肥皂清香,风中飘着我穿过的你的白衬衫。女孩走出几步,在这样的情境下潇洒地扭头作别,迎着太阳的光芒的脸上绽开灿烂的笑脸。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被路途一手带大的阿坤爱上了一个同样怀揣“出国梦”的女孩。为她付车费,为她披外套,阿坤掏出了一颗诚心,却依然没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心上人的心里。
        这一句,是整部影片中给我留下最深触动的地方。不是因为女孩辜负了阿坤,而是因为,实在没想到,在这个女孩的心里,与那份虚无的梦想相比,眼前的这份真诚竟然这么无力。
        其实现在想想,不是女孩无情,只是比起眼前这个可爱无邪的小弟,那个万里之外,充满梦想的纽约更诱人而已。

    <图片6>

        “其实,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想爱又爱不起的人。”

        金小姐(叶童 饰)曾告诉阿鹃,如果她是阿鹃,她就全力抓住一个像路途这样的男人。只可惜,阿鹃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
        最后看了一眼镜子上两人一起写下的自己的名字,阿鹃还是离开了。
        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
        之所以义无反顾的想要逃离上海,原来是因为在阿鹃心里,有一个爱不起的路途。在阿鹃眼中,路途开朗真诚,有着收入稳定的工作,有一群同样真诚的朋友,不为生活胁迫,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爱着想爱的人。而这些,都是阿鹃所没有的。
        所以,即使明知前路难测,但还是固执的想要离开上海。
        越爱越难堪。
        阿鹃如此,路途的朋友如此,他的父母如此,徐叔如此,甚至最终欺骗了所有人梦想的米先生也是如此。
        我义无反顾的转身离开,不是为了什么美好的梦想,其实是为了,能够继续爱你。

    <图片7>

        “Shut up, please. I’m a New Yorker.”

        终于来到纽约的阿鹃看透了米先生的骗局,自己也还是变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
        追着阿鹃来到纽约的路途,看到了Tomas意料之中的落魄,也看到了橱窗里母亲脸上岁月留下的皱纹。带着阿鹃逃跑的瞬间,他应该是幸福的,他以为阿鹃终于看清了梦想的真面目,可他哪里知,此时的阿鹃已然在心里彻彻底底的否定了她自己。
        最终,一声枪响,曲终人散。
        路途还是倒在了最痛恨的城市的街道上,他也最终变成了梦想的牺牲品,只不过,他的梦想,从来只有阿鹃而已。

    <图片8>

        首先,我得承认,单就影片的技术层面来讲,《纽约纽约》还是欠点火候的。由摄影转业的导演在画面处理上确实自有一套,但就整体架构而言还是少了一份完整性。结局牵强,人物关系交代也不甚明朗,代入感不强,整个看下来总感觉缺了一点什么。
        但我也得承认,与一贯国产片故事选材的单一乏味、演员演技的稂莠不齐不同,《纽约纽约》还是拿出了一份诚心的。画风独特,配乐也同样可圈可点。只是无奈,有机会欣赏到这份诚心的人,应该不多了。

    <图片9>
    <图片10>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有着一腔无处释放的青春与热血,都至少辜负过一个深爱着自己的人,也都被现实击退过。这个时候的我们,每一个都是一个义无反顾的New Yorker,听不进任何的劝告,也没有任何的障碍可以阻挡。
        既然如此,那就放手去吧。尽管梦想始终会是梦想,但在梦想还在的时候不去追逐,我们就连追逐梦想的回忆都没有了。即使最终遍体鳞伤,现在想想,也都是必经的过程。
        毕竟,这才是年轻啊。

    <图片11>

        谨以此文,送给每一个赏脸读文的New Yorker。
        祝您幸福。
  • 头像
    yushi9991
           对于这部电影,我可能是最最有感触的人了。因为在上海长大的我,在90年代虽然是一个小孩,但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却有很多与电影里相似的回忆。比如电影开始不久路途上公交车使用的月票,就是那时的产物。记得我小时候每次挤公交都非常羡慕那些有月票的人,因为他们不用买票,售票员来了只要神奇的喊一声月票就行了。后来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月票被取消了,变成了无人售票,现在又变成了公交卡。
           那时我父亲在四川路靠近外白渡桥的地方开了一家饭店,时常有外国人光顾。那时饭店里有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长得像小虎队里的小帅虎,就经常带客人去人民公园或外白渡桥照相赚外快。有时候我去饭店找爸爸,他忙就让这个男孩带我出去玩,于是他就带我去新亚饭店吃早茶,喝果汁还有看电影,结果还是小学生的我芳心暗动,暗恋了他一阵子。再后来他就离开了,从此不知去向。在路途身上,我看到了这个男孩的影子,一样的聪明帅气,也一样的善于撩妹。
            那个时候有很多外国人来上海,上海人也很热衷于换美金。有一天爸爸跟我说他学会了一句外国话,叫掐里吗尼,他还很得意的重复着掐里吗尼,掐里吗尼。我死活听不懂是啥意思,结果我爸说就是换钱的意思,哦,原来是change money!我恍然大悟后差点笑个半死。
            那时我还有个远亲是住在淮海路那里的,我们家住杨浦(电影里有个角色住周家嘴路,就是我以前住的地方),淮海路是标准上只角,那个亲戚也很优秀,医科大学毕业,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个美籍华人,据说家里是开珠宝店的,然后就风风光光的嫁去了美国,成为全家人的骄傲。电影里的那个阿娟就是以此为目标的那种女人。可是后来生了个儿子,没过几年离婚了。据说是男方不务正业而且还花心。亲戚考取了美国的医科执照成为了一名医生,然后找了一个德国裔的美国人结婚,婚礼是回国办的,我也在婚礼上第一次看到了这位传说中的亲戚,非常漂亮,八面玲珑,可是她的美国老公比她大十几岁不说,还秃顶,挺着个啤酒肚,不过人还不错,因为一桌子人只有我能跟他说几句英语所以他就一直跟我聊天。
            这些感想昨天看完首映后非常想告诉导演和演员们,无奈他们就是不叫我。所以就写在豆瓣上了。电影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有非常多的上海话,不知道外地观众能不能接受,但我作为上海人听了非常亲切,而且里面还有不少上海的骂人话,我在想它是怎么过审的,一定是广电总局听不懂上海话,哈哈!
            总之电影的前80分钟是很有上海90年代的味道的。路途和阿娟的爱情看似矛盾纠结,但又在情理之中。两个都是上海的底层人,路途从小被父母抛弃,母亲去了美国淘金而把路途留在上海,这让路途仇视美国,成为了片中唯一一个不向往美国的人;而阿娟则被母亲当成赚钱的筹码,阿娟这样的女孩子一定生活在弄堂里,生活拮据却心比天高,一心想要出人头地改变生活。俩人虽然一见钟情,但是路途自己也知道他给不起阿娟想要的,阿娟也爱不起路途这样虽然有点小钱但身份还是低微无法让她翻天覆地的年轻人。两个人在欲望和爱情之间的挣扎和犹豫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最后的10分钟本来可以更有深度一些,比如风光出国的那个人到了国外却发现并没有比在国内混的好,但还是如同阿Q般的自我安慰......阿娟迫于无奈还是靠了男人,走了她妈让她走的路线......唯独米先生那段不好,导演有刻意卖腐的嫌疑,但是由于前面缺少铺垫而让观众感到突兀,从而降低了整部电影的水准。但是冲着阮经天颜值和演技,杜鹃的女神范儿,三哥的腔调和叶童的风韵,以及对上海90年代的还原,整部电影还是非常有可看性的。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